浅谈威海新农村建设

时间:2019-05-13 17:0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威海新农村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威海新农村建设》。

第一篇:浅谈威海新农村建设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评审表

目: 浅谈威海新农村建设

姓 名 于云妮 教育层次 本 科

学 号 1437001251151 省级电大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专 业 行政管理 分 校 威海市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 贾 涛 教学点 市 直 班

目录

一、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的地位........................................................................................3

二、威海近年来乡村文明建设........................................................................................4 2.1坚持科学规划 统筹城乡一体化布局.................................................................5 2.2坚持以点带面 夯实乡村文明工作基础.............................................................5 2.2.1抓好环境整治。.............................................................................................5 2.2.2做好结合文章。.............................................................................................6 2.2.3坚持整体联动。.............................................................................................6

三、坚持以人为本 提升农民文明素质........................................................................6 3.1打造文化惠民工程。.............................................................................................6 3.2推进村风民俗建设。.............................................................................................7 3.3强化农村道德教育。.............................................................................................8

四、新农村建设威海政府的规划....................................................................................8 4.1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8 4.2“两个延伸”建设和谐农村社区..........................................................................9 4.3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0 4.4农村公共事业均衡发展.......................................................................................11 4.5深化乡村文明行动...............................................................................................11

五、参考文献 摘要:威海政府要全方位提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水平,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引领,在全覆盖基础上,突出农村文化元素注入和农民文明素质提升。农村改革要重稳妥求实效,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依靠群众智慧破解改革难题;要依法规范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既要积极引导各类新型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又要健全风险防范机制,防止土地“非农化”、租期过长等现象发生;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搭建农村各类产权规范高效流转平台。要规划引领现代精致农业大发展,突出地域特色、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打破镇域村界,突破产业限制,制定覆盖全域全局、贯穿全产业链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加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农业增值水平,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关键词:科学规划 以点带面 以人为本

一、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的地位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创新。一方面,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我们要发挥好农民作为具体建设者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中,我们也应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主体是动力,主导是方向,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为什么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这主要是由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和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在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中,农村处于弱势,这就客观要求政府应发挥好主导作用。

在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关系中,政府应对弱者给予更多的关怀。对强者而言,只要其行动符合法律的基本要求,政府则应管的越少越好,应让其有充分的自由,以利于其创造性的发挥;而对弱者而言,政府则应给予更多的保护。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要求;二是也有利于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所以,对强者而言,政府应以效率为主导;对弱者而言,政府应以公平为主导。另外,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倾斜也是现代化建设对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亨廷顿说:“城乡区别就是社会最现代部分和最传 统部分的区别。处于现代化之中的社会里政治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找到填补这一差距的方式,通过政治手段重新创造被现代化摧毁了的那种社会统一性。”其次,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新农村建设内容的客观要求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大部分属于公共产品范畴,这也决定了政府在其中应起主导作用。什么是公共产品?就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由于公共产品的特殊性,所以,对于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不论是自由主义的政府职能论,还是干预主义的政府职能论,都强调政府应起主导作用。自由主义强调政府管得越少越好,但自由主义也不是要求政府完全的放任自由。自由主义对政府的作用主要限定在以下范围内:首先,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使之不受其他社会的暴行与侵略;其次,保护人民不使社会中任何人受其他人的伤害和压迫;最后,建立并维持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自由主义对政府职能的要求主要是要政府充当好自由经济的“守夜人”。干预主义要求扩大政府职能:除了上面所要求的政府职能外,政府还应承担诸如投资等具体的经济职能,政府应将其作用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对于公共产品而言,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也是一个共识。再次,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在新农村建设中,也要求政府应发挥好主导作用。新农村建设,本质也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而政府又是制度创新的关键变量。在制度创新方面,政府拥有独特的优势。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如下一些方面。首先,政府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方向支持。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要统一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把握好舆论导向,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要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中国问题实质是农村问题。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二是要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放眼长远,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要树立长期持久的建设思想。三是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

二、威海近年来乡村文明建设 2.1坚持科学规划 统筹城乡一体化布局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将乡村文明行动纳入市域一体化的大环境进行通盘考虑。按照“改造城中村、整合城边村、建设中心村、合并弱小村、治理空心村、培育特色村”的原则,前瞻性地编制各类规划,探索了中心社区带动型、生态文明带动型、特色文化带动型、产业基地带动型、强村强企带动型五种村庄发展类型。一是与镇村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农村居住工程规划相衔接,对威海2513个村进行了梳理,确定了1921个村进行环境整治整治,对确定撤迁合并、改造开发的村,不列入整治范围,避免了盲目投入,造成浪费。二是对城中村、开发区和大企业周边村、镇驻地村、经济强村等,重点实施农村居住工程,进行旧村整体拆迁改造,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的新型农村社区。三是对规划确定保留的经济相对薄弱村、中心村,依据村镇体系规划,采取“多村一社区”的模式,按照辐射半径2公里、覆盖人口2000人以上、建筑面积500平米左右的标准,配套规划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项目齐全、方便快捷的生活服务日用品、农资、医疗卫生、休闲娱乐、教育培训、治安调解、社会保障等服务,打造十分钟生活圈。

2.2坚持以点带面 夯实乡村文明工作基础 2.2.1抓好环境整治。

集中开展以“三清三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着力解决了农村饮用水安全、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河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六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从源头上改善了农村的环境面貌。着眼长效管理,在镇一级建立了农村环卫、沼气、自来水、道路、设施器材等专兼结合的管护服务队伍,在村一级按照每百户至少配备一名保洁员的标准成立卫生保洁队,落实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保洁员包段、各家各户“门前三包”责任制,建立了财政投入、市场运作、集体交费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实现了“户清理、村收集、镇清运、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和镇驻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覆盖。截至2013年底,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近10亿元,完成了1435个村的整治任务,占威海需整治村总数的75%,计划2015年底前完成剩下的486个村整治任务。2.2.2做好结合文章。

在威海推广了“环境+社区+产业+文化”的“四位一体”的整治模式,把乡村文明行动与新农村建设其他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丰富了活动内涵,提升了整体效果。一是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努力培育果蔬、海珍品、特种动物养殖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804个,覆盖到所有村庄;壮大农村特色富民产业,威海“农家乐”发展到1200家,农业旅游示范点30家,省级旅游特色村21个,形成了渔家体验、农业采摘、休闲度假多元发展的良好格局,为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与社区建设相结合。把威海2500多个村庄规划为661个新型农村社区,建成了661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打造10分钟生活圈,农村社区化服务与管理覆盖率达到100%。三是与文化建设相结合。鼓励支持配套建设文化大院、文化长廊、农家书屋、健身广场等文体活动阵地,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有线电视、宽带网“村村通”、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全面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全民健身设施村村有”工程。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2.3坚持整体联动。

一是加强领导。建立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农工办和文明办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乡村文明行动纳入威海年度目标绩效管理考核,不定期进行督导检查。二是强化宣传。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加大对乡村文明行动的宣传力度,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组织系列报道等形式,对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宣传乡村文明行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广大农村的新变化、新风尚,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三是城乡共建。乡村文明行动实施3年来,威海市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市直部门、单位开展联系村帮扶活动,帮助建设公共设施、治理村容村貌、改善文化条件、提供便民服务,截至目前,累计投资投物折款2亿多元。2013年,共有216个市直单位参与联系村工作,共投入款物价值885.1万元,帮助办好事500多件;有2100多名市直干部职工参与结对帮扶活动,走访慰问结对户3800多人次,送去慰问金、慰问品价值62.7万元。

三、坚持以人为本 提升农民文明素质

3.1打造文化惠民工程。以服务、设施、阵地为重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样、便民、共享的乡村特色文化服务新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有线电视、宽带网“村村通”、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全面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全民健身设施村村有”工程。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为每个镇(办事处)都配备了数字电影放映机,威海每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万多场,观众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数字放映机使用率、电影放映覆盖率、群众满意率”三个100%。今年以来,围绕“乡村文明家园”项目建设和“文化惠民”十六件实事,抓好村庄各项文化设施、文体器材、善行义举四德榜、文化宣传特色队伍等建设。负责组织建设2个省级文化特色示范镇、10个省级“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同时完成了10个市级文化特色示范镇、100个市级“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和100个农村文化宣传和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场所的建设任务。对300个农家书屋、400家农村文化大院分别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和优化升级,逐步实现网络化、数字化、规范化。截至目前,威海共建成文化大院2400多个,兴建农家书屋1100多个。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依托新闻媒体、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及农村党员活动室等教育平台,积极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组织农业专家及科普志愿者集中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今年以来,共组织开展20余次,接受群众咨询850多人次,赠发科普书籍、知识手册15000多册,明白纸50000份。3.2推进村风民俗建设。

一是健全农村群众组织。威海90%以上的村庄建立了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建立了“村民议事”制度,广泛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讲法制、除陋习”活动,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的价值观、生活观。二是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结合学习宣传《威海市市民文明公约》,引导威海广大村居普遍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并将履行情况与“十佳文明户”、“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及村民福利、信用贷款发放相挂钩,极大调动了村民参与村风民俗建设的积极性。三是深化平安村庄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加大对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犯罪的打击力度。切实做好矛盾纠纷调处工作,设立了市、镇、村三级群众工作机构,成立了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定期组织民意调查,对矛盾纠纷做到早发现、早上门、早调解。四是深入挖掘镇村优秀文化资源。经常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 化活动,大力实施乡土文化品牌战略,发掘农村优秀文化资源,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涌现出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东楮岛、“中国楹联第一村”西霞口、“武术之乡”西峒岭村等一批民俗文化特色村。

3.3强化农村道德教育。

一是开展“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围绕村居美化净化、家庭伦理道德、亲子教育、文化娱乐、身心健康等方面开办培训90余期,培训农村干部和妇女骨干15万人次。二是设立善行义举四德榜。按照“抓重点示范、抓基础结合、抓特色效果”的原则,扎实推进善行义举四德榜建设,弘扬凡人善举。目前,威海共投入资金780万元,设立善行义举四德榜2510块。三是文明示范创建。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等文明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威海共评出星级文明户16万户、文明信用户12万多户,好婆媳3000余人。大力倡树先进模范典型,涌现了“好支部书记”于思宽、徐元财,“好乡村医生”隋玉涛等一大批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在推进乡村道德建设方面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新农村建设威海政府的规划

威海政府要全方位提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水平,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引领,在全覆盖基础上,突出农村文化元素注入和农民文明素质提升。农村改革要重稳妥求实效,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依靠群众智慧破解改革难题;要依法规范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既要积极引导各类新型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又要健全风险防范机制,防止土地“非农化”、租期过长等现象发生;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搭建农村各类产权规范高效流转平台。要规划引领现代精致农业大发展,突出地域特色、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打破镇域村界,突破产业限制,制定覆盖全域全局、贯穿全产业链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加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农业增值水平,带动农民增收致富。4.1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为巩固扩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对原来未列入整治规划仍需纳入整治的157个村,列为2016年整治对象,争取6月底前全面完成整治,使其达到“三清三化”要求;对列入“十三五”期间改造不需整村整治的村庄,要维护好环卫一体化成果,实现村庄干净整洁;对往年市级重点整治村、区市自主整治村进行 全面检查,发现主干道路破损、绿植缺失、路灯损坏及“三清”不彻底、反弹等问题,归类整理、登记造册,列出整改提升计划。

深入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创建。选取生态环境优美、产业基础较好、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因地制宜、精心设计、突出特色,逐年打造一批宜居、宜游、宜业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结合省级农村环境连片治理项目,优先选取沿海镇街、主要道路两旁、风景区内连片村庄安排实施,完善建设规划、丰富建设内涵、提升建设标准,将其打造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区。

根据全省到2018年全面完成农村改厕的新要求,要强化卫生知识宣传,培养农民卫生习惯,推动全市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工作顺利开展。环翠区、高区到2016年底完成农村改厕,经区、临港区到2017年底完成,其他区市2018年底前全部完成。凡列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精品示范村和今年整治村的村庄,要把农村改厕与其他建设项目同步推进、一并验收。4.2“两个延伸”建设和谐农村社区

城乡一体化建设,基础设施要先行。为让更多农村居民享受到市域一体化发展成果,威海将通过城郊镇街管网延伸、重点开发区域管网新建、偏远镇村配备单村供水处理设施、推广分散式单户供热技术、建设天然气集中供应站、建设小型模块化污水处理系统等措施,加快推进农村供水、供暖、供气和农村电网改造、农村污水集中处理。

到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基本都能用上卫生达标的自来水,90%以上的镇驻地实现供暖,80%以上的镇驻地通达管道天然气,所有镇驻地和新型农村社区污水集中处理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0%以上,农村电网改造全部完成。同时,还要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大力发展城乡公交事业,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通公交车。

建设美丽乡村,关键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本地特色。威海在进一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将依托临港区、重点开发区域、石岛管理区和10个小城镇建设示范镇,采取城镇聚合型、中心村聚集型、强村带动型、村企共建型等建设模式,到2020年,新建农村新型社区181个,基本完成市域农村居民市民化进程。此外,还将全面提升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实施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利用农村闲置房屋、校舍等现有资源,搞好社区服务中心建 设。到2018年年底,所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室内活动场所达到每千人200平方米、总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的要求;室外活动场所不低于1000平方米,并配套建设群众健身设施。

4.3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

威海将培育壮大农村新型经营主体,采取培训农村种养能手成长一批、引导农民加入或新建合作社发展一批、吸引工商资本进入“三农”领域带动一批等方式,加快壮大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使其成为带动传统农民加入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中坚力量。

同时,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运用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积极发展土地集中型、专业合作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到2020年,全市耕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超过50%。

挖掘农业价值创造潜力,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威海将乡村旅游纳入全市旅游业发展大规划,充分利用整治后农村环境优美、自然景观独特、民风民俗纯朴、闲置房屋较多等优势,大力发展城郊休闲度假游、生态农业观光游、民俗风情体验游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业。叫响“中国休闲渔业之都”品牌,加快推进重点休闲渔业项目和多功能游钓服务中心建设。

到2020年,每个区市争取建成1处集中连片发展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全市发展10个原生态旅游景区、60个旅游特色村、80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和50处精品采摘园。

威海还将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开展“电商进农村”工作,扶持建设一批电商示范镇、示范村,积极争创电子商务示范县;实施“农民上网”工程,力争让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学会用手机或电脑上网;大力扶持“网上供销社”、“网上家家悦”等本地特色农产品网站做大做强,积极与淘宝、京东等知名电商合作,开设“威海优势农产品专业展馆”,加快布设各类“农村电商服务站”经营服务实体;改善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年内农村光缆进村率达到97%,4G网络实现农村全覆盖。4.4农村公共事业均衡发展

统筹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力度,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3000人以上的社区至少建设1所标准化幼儿园,2020年实现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基本覆盖;以国家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验区、山东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

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建设。按照面积80平方米以上及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和药房分离标准,加快农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改造,并原则按照服务人口1‰标准配置医务人员。不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标准,加快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设市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检验检查结果、住院病案和社区慢性病信息等互联互通、实时共享。

加强农村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加大基层综合性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力度,到2018年,实现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覆盖,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网络体系。

筑牢保障基础。全面推进“就业培训下基层”活动,深入开展精准就业促进活动,着力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实现城乡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扩大居民养老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年内力争实现养老保险参保率99%以上,健全居民大病救助制度,提高居民医疗健康保障水平。

此外,在加强产业扶贫的基础上,将符合低保条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实现社会兜底脱贫。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比例缩小到1.5:1;在市区范围内开展救助保障水平一体化试点,逐步取消城乡救助二元结构模式,实现社会救助工作一体化。4.5深化乡村文明行动

深化农村文明创建,结合文明市民培育工程,大力宣传文明、节约、绿色等生活知识,开展移风易俗、“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好家风好家训”宣传教育等活动,引导农民群众增强环境卫生意识,推动农民生活方式转变。

在培育特色文化村方面,建立市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加强对古井、古树、古建筑、匾额等历史文化要素和传统戏曲、民间传说、民俗、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保护;充分挖掘古村落历史人文价值、旅游价值和建筑价值,探索多样化发展路径,形成古村落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探索“古村落保护基金会”、股份制等形式,吸收社会各界参与特色文化村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精准培训,全方位提升农村党员队伍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能力水平;全面提升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标准,确保2016年村级组织运转保障经费村均至少达到7万元。

参考文献

[1]温总理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R]《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2012-3-10 [2]曹现强 行政职能和行政组织[M]《行政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01-01 [3]刘延江 新农村建设与基层政府[N]《人民日报》,2012-11-02

[4] 刘彦随 农村城镇化研究[M]《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2008 [5] 韩超 乡镇机构改革的动力机制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 [6]徐建牛 镇政府行为的制度激励论[M]《基层政府行为演进的制度逻辑》 2012-06-12

第二篇:威海:让新农村成为靓风景

威海:持久创城,让新农村成为靓风景

街面平整洁净,房屋整齐划一,小河水流清澈见底,健身广场宽阔平坦„„这就是目前高区初村镇西车门夼村的美丽景象。但是谁又能相信,就在几个月前,该村还是个远近闻名的“牛粪村”。

两个大型街心花园里,十余种花草树木将街心花园点缀得异常漂亮,龙柏、樱桃等树木也在春日里渐渐吐露生机,龙柏拼成的“和谐”字样非常醒目„„这是现在文登市大水泊镇河北乔家村。年前的 “三大堆”和乱搭乱建已渐渐褪去了踪影。

七成村路完成硬化,八成排水沟完成浆砌、1800棵白腊的“巾帼育苗林”在房前房后正孕育着新芽„„这是威海工业新区蔄山镇新白玉村的新面貌。“以前村里的房前街道比较狭窄,手扶拖拉机通行都很困难。”新白玉村党支部书记刘战龙告诉记者。

„„

村庄的样子在靓化,村民的生活在美化,这都归功于创城活动为威海带来的“人性化”,而这些 “人性化”,与威海市深入持续地开展创建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是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

4月6日,威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培廷到环翠区调研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暨市区旧生活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时要求,继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快推进的工作要求,按照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不断建立健全管护长效机制,加大农村经济林的建设力度,全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旧生活区改造,切实改善城乡环境,尽最大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4月12日,王培廷又前往经区调研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要求经区把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群众生活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栽植以无花果为主的经济林,健全管护长效机制,让农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

一次次走访,一次次调研,一次次强调,都体现了威海市委市政府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视与对农民生活的关注。

近年来,威海市争睹积极完善创城工作长效机制,坚持不懈地组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大力推进城市化精细化管理,使乡村环境面貌有了进一步改善,使农村为整个威海的品味和形象的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为了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威海因地制宜、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农村的环境进行改造。西车门夼村四面环山,饲草资源丰富,该村七成以上的村民家里都饲养牛或羊,由于多方面原因,村里遍地都是牛粪,经过规划后,村里的牛统一运到了村东北部的集中饲养场,随后村民就陆续把房前屋后的牛棚拆除了,村里的面貌也整洁了。崮山镇沙龙王村、柳家庄村的河道经过整治疏浚,河水变清、环境变美。在泊于镇海西头村、圈于家村,房前屋后栽满了无花果、大樱桃等经济苗木,整个村庄变成了大果园„„

一手抓大项目、一手抓新农村建设,重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威海建设新农村的思路之一。这一思路有利于进一步加大村庄绿化的力度,建立健全管护长效机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让经济发展、财政增收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针对城中村改造问题,自2010年7月起,威海市启动了市区城中村拆迁改造工程,于去年7月完成了全部77个城中村、31339户、342.2万平方米的拆迁人物,预计今年年底将完成市区近10万群众的回迁安置工作。全部改造完成以后,市区25条半截路将全部贯通,新增城市道路240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430公顷,新建垃圾收集站180处,新增污水管线270公里,新铺设供热、燃气管线587公里,新增集中供热和燃气用户3万户,同时规划新扩建中小学55所、社区卫生服务站63所、社区停车位12.8万个,建成区范围内基础设施将一次性配套到位,使城市形象和品味得到全面提升。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农村环境得到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农民们的精神面貌也悄然发生了改变。随着一些村庄“三大堆”清理的完成,村路硬化的完成,村民越来越注重环境卫生的维护。环境美化了,道路平整了,心情愉悦了,邻里之间的摩擦也少了,关系更加和睦了,整个村庄的氛围也越来越和睦了。另外,高区初村镇西马山村投资6万多元改建了村文化图书室、娱乐室,在村中心建成了健身广场,组建了乒乓球队、文艺队、秧歌队等。投资4万元改扩建了村委办公室,增加了妇女之家和老年活动室,设计安装了十余副宣传看板,购置了锣鼓和多种演出服装,充实了广大村民的精神生活。

另外,在创城过程中,“领头羊”们功不可没,他们的精神也得到了彰显。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威海涌现出了一批像张庭兰、徐国刚、王林欣等等这样一批废寝忘食、脚踏实地、一心为民、一线奋战的村干部,他们高标准推进,进展顺利,在短时间内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让农民切实得到了实惠,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他们体现的,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是一种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服务理念。高区初村镇西马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庭兰说:“基层工作,必须依靠各级党政组织,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必须注重发挥好妇代会的作用。其中,群众的支持最重要,有了群众的支持一切难题迎刃而解。”

曾经经济不发达、环境脏乱差、村民素质低的农村可能会被排除在“文明城市”之外,被看作是城市的包袱和累赘。但是,威海市却将农村的建设纳入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之中,全面改善民生、深入持久地开展创成活动,使村民的素质和农村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让文明影响农村、农村包涵文明,最终实现城乡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统筹发展。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

通山县新农村建设工作 “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和未来五年工作规划

2007年以来,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三清、六改、四建、三普及”为主要内容,着力创新投入机制,科学编制规划、统筹资金投入、扎实实施清洁家园工程,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表彰。连续三年新农村建设考核位列全市第一,连续两年被市政府评为开展“清洁家园”活动先进县。初步实现省委提出的“把通山建成全省山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的目标。截止今年9月份为止,全县村庄整治达到一级目标的村有58个,达到二级目标的村有99个。现将几年来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和未来五年工作规划汇报如下:

一、“十一五”时期的工作情况

(一)主要做法

1、创新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几年来我们采取县财政补助一点、驻村单位帮扶一点、涉农资金整合一点、社会各界赞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等办法,多渠道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问题。一是财政加大了扶持力度。为了调动干部群众积极性,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我们按照“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不建不补”的原则,制定了项目奖补标准和奖补办

法,完善建设项目申报、施工、验收、奖补制度,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二是部门形成建设合力。通过整合涉农资金,集中捆绑使用的办法,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各项涉农资金到位后,县财政局实行统一监管,分管县长一支笔审批,按照“渠道不变,资金性质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 的原则,集中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点,发挥资金的效益。三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几年来,我县积极向省发改委,省建设厅等部门争取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四是吸引社会力量投入。采取市场引入的办法,发挥资源优势,吸引民营资本、社会资金等参与投入新农村建设。五是引导农民自身投入。采取政府引导、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筹补结合的办法,引导和组织农民群众开展自己受益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六是发挥共建帮扶作用。充分发挥省、市各部门驻村工作队和县直单位驻村的帮扶作用,引导各村迅速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我们通过创新投入机制,逐渐形成以群众投入为主和“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相结合的长效投入机制,调动多方面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创新部门帮扶机制。一是依靠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坚持建立县领导联系点制度。保证重点试点村都有1名县级领导联系。二是推动建立部门包村责任制度。对所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由县直部门包村,每个部门抽一至二名专职干

部组成工作队,进驻所包的试点村,工作队的主要职责是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当好“五员”,即政策宣传员、工作协调员、项目指导员、信息收集员和工程监督员。三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试点村明确专人负责新农村建设工作,并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发动群众投资投劳,监督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充分发挥农民群众投资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四是严格监督责任落实。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各乡镇、各部门必须建立“一把手”责任制,主要领导负总责,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量化分解,责任落实到人,确定完成时限,明确奖惩办法,建立责任体系,具体实施方案由我办负责组织实施。

3、创新长效管理运行机制。一是突出村民自治,发挥理事会作用。积极开展 “村民理事会运作”的村民自治方式。所有的试点村普遍成立了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群众从村内热心于公益事业、办事公道正派的老党员、老干部中选举产生。理事会成员一般5-7人。理事会有章程,并建立了与村两委联系会议制度。所有村事务通过“一事一议”解决,让农民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持久的动力。二是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维护的长效管理机制。①制定下发了《通山县村庄环境整治实施方

案》,出台了《通山县乡村环卫保洁管理办法》。为了加强集镇、村庄环境卫生管理,我们将每个乡镇保洁经费和农村保洁员补助列入财政预算,建立保洁员工作职责,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切实改变了过去村庄卫生无人管的现象。②建立了遍布乡村的垃圾收集网络,采取“组保洁、村收集,镇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大力推广“五个一”的保洁措施,即每个自然湾建一个垃圾池,定一名卫生保洁员,配一部垃圾手推车,每个中心村建一个垃圾填埋场,每个乡镇配一台垃圾清运车,初步实现农户垃圾归池、池中垃圾集中收集清运的流水式作业,切实解决过去垃圾随手扔、到处堆的不文明习惯。③建立了村庄保洁长效机制,做到了有章可循。通过《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河流、沟渠保洁等制度,将相关的目标责任细化分解,逐一落实到户到人,使村庄长期保持洁净,从根本上消灭脏乱差。

(二)、主要成效

1、因地制宜,完成了全县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注重村庄规划与经济发展、地方特色、生态环境相结合,突出青山绿水、田园风光,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中,我们邀请长江大学专家参与规划编制。2007年至今,全县共完成了202个村中心湾的村庄整治规划,占应编制规划总数的100%,洪港镇、南林桥镇、九宫山镇等10个乡镇完

成了总体规划编制,占应编制总数的83%,这些规划,对各乡镇、村的概况、布局、道路、景观、绿化、垃圾处理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设计说明,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2、整合资金,突破亿元投入用于新农村建设。我们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采取“统筹安排、集中投入”的方式,实行项目聚合、资金整合,牵引社会资金和农民自身投入,形成项目资金的聚集效应和放大效应。几年来,全县捆绑涉农支农等专项扶贫资金5540万元,争取省发改委,省建设厅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凝聚社会资金2000余万元,农民投工投劳30000多个,集中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使可用的资金发挥了最佳效应。

3、突出整治,改善家园环境。我们借助全省10个村庄环境整治试点县的东风,在全县182个行政村,249个自然湾,3.1万农户中大力开展乡村清洁工程活动,以“三清、六改、四建”为整治重点,全面开展了“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房、改水、改厕、改路、改栏、改环境”、“建办公楼、建卫生室、建文化娱乐场所、建超市”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整治活动。几年来完成改三格式厕所2800个,改厨、改圈21000平方米,建沼气池4500口,清除垃圾32680吨,清除路障45450米,拆除残垣断壁485处。为各村配备手推式垃圾板车283部,建垃圾池550个,定保洁员289名,为各乡镇配备垃圾清运车13辆,购垃圾桶1012个,兑现保

洁员工资120余万元。新建改建村级办公场所102个,建超市85个,建卫生室40个,建农家书屋56个,配备体育器材30套。通过全面整治,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4、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我们以道路硬化、排水、安全饮水三大工程为建设重点,不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全县共完成村内主干道路硬化280公里,入户道硬化500公里,排水沟浆砌77160米,浆砌河堤6560立方米,桥涵45座,铺设自来水管56000米,有效地解决了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全面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

5、美化村庄环境,为实施“人居环境”工程夯实了基础。为了提高村民居住环境,创建旅游强县,我们加大了旧村改造力度,对县内国、省、县公路沿线的破旧房屋投入3000余万元进行立面改造,实施“人居环境”工程,在公路沿线民房前空地建护栏和绿地,打造生态景观,促进村庄环境升级,形成整洁、自然、生态、和谐的农村环境。几年来共完成沿线村庄环境整治工程货币量3000余万元。完成平改坡工程7万平方米,外墙粉刷68万平方米,刷白71万平方米,墙裙线条6万平方米,做瓦头419栋5641间,场地围护2.1万米,立面改造4850户,村庄植树28万余株,建休闲场所500余处,建花坛450个,安装路灯1500余盏,经过全面改造和整治,使全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从而成为通山一道亮

丽风景线,为创建旅游强县夯实了基础,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赞扬。

6、加强特色产业建设,促进了农民产业增收。我们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多元化发展的农村经济新格局的要求,着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坚持调整产业结构,打造农民就业的平台。一是以兴办观光产业带动农业发展。我们精心打造了一批观光农业示范工程。如九宫生态农业观光园,由全国劳模陈志远经营,现已建成大棚葡萄400亩,水榭竹楼式农庄450平方米,花卉苗圃200亩,总面积达到600余亩。年接待游客观光20万人次,创产值300万元,不仅带动周边68人就业,还带动了周边花卉苗圃,精养龙虾、阿德养鸡场、养猪养羊场等一批种养基地,连锁效应非常突出。二是以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农民致富。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围绕城镇周边、景区周边、交通干线周边,推特色、推重点、推亮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如大畈镇西泉村目前已建成26家具有一定接待规模的农家乐,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服务产值300万元。通过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就业和致富,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三是以开放古民居带动旅游开发。通山有很多古民居,保存完好,规模较大,极具开发价值。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我们通过保护古建筑,挖掘文化内涵,完善基础设施,带动村庄开发;另一

方面,我们把古民居开发作为产业来抓,为村级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如大路乡吴田村,我们以王名番大夫第开发为重点,统一仿古建筑,集中连片开发,既彰显出历史文化新村的风貌,又为新村建设找到了产业支撑。

7、注重乡风文明,推进了农村民主建设。几来年,我们为159个试点村建起了政策宣传栏,财务、政务公开栏,配套了图书阅览室、电教室,新农民培训中心,定期组织党员收看远程教育片,沙堤村还创办了村广播室。我们以创建“十星文明户”、“少生快富户”、“科技示范户”和“创建清洁家园”大行动,定期组织检查,各试点村呈现出一派生机的良好氛围。全县129个试点村(自然湾)村支部、村委会都制订和完善了村规民约、民主议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村干部工作考核责任制、“双述双评”制度等,全面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试点村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实行村务、财务双公开,各项工作管理规范,运转有序。坚持依法治村和以德治村相结合,矛盾调处机制不断健全,村规民约制度不断完善,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有效化解了各种社会矛盾,农村出现了和谐稳定的局面,社会秩序变好,村民能安居乐业。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经济支撑,资金投入仍然乏力。大多数村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政府部门资金投入有限,不能满足一般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日常管理投入。

二是农民规划意识淡薄,村庄建设管理依然存在较大难度。长期以来,村级建设处于“各自为政、自我发展”的状态,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虽然我县在2009年底就完成了全县182个行政村中心湾的规划编制任务,但大多农民受封建迷信等陋习的影响,不讲科学规划,而是依靠风水先生选址定向,按照规划进行建设的村不多,建设的随意性大,执行规划的力度还不够。

三是部分农民生活陋习难以转变,文明卫生难于保持。一是部分村民环境卫生意识不强,对自己要求不高,对垃圾污染环境危害和影响人身健康等方面认识不够。二是村委会对此管理缺乏信心,有些村庄虽然制定了卫生保洁制度,但检查督办不够。因此,必须常抓不懈。

四是重建设轻管理倾向不同程度存在。一些试点村只注重建设,对建后管理重视不够,村庄园林绿化没有专人进行维护,保洁设施还不够完善,长效保洁机制有待加强。

二、未来五年工作规划

㈠主要工作任务。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求,确定我县“十二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不断加快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进程,把全县农村建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环境整

洁优美、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公共服务配套齐全、社会管理民主和谐、农民生活文明健康、精神风貌奋发向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过上安居乐业的和谐生活。

㈡工作重点择定。

1、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着力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生态、观光农业,积极实施“龙头带动,示范带动,品牌带动”战略。

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调优、调特为目标,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尽快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新格局。即:重点建设四大优势特色农业板块,即:库区发展水果、水产业;丘陵区发展茶叶、油茶、苦荞、黑豆、红苕;山区发展竹木、畜牧、中药材;城镇郊区发展蔬菜、花卉、苗木。到2015年,全县水果面积18万亩,其中:桔橙8万亩,水果总产量1亿斤;茶叶面积发展到3万亩;水产品产量1万吨,其中网箱养鱼1万吨;年生猪出栏25万头,奶牛1万头,养羊23万头,年养商品禽210万只;改造低产楠竹园10万亩,新发展高标准楠竹园5万亩。以通羊、大路、九宫山三个乡镇为重点,建成万亩高标准无公害蔬菜基地。要大力发展以楠竹、柑桔、脐橙、茶叶、银鱼为主的优质农产品,创农业名优品牌。

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倡导发展“猪—沼—优质农 10

产品”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沼气普及率达60%以上。以延长生态农业产业链为核心,以生态良性循环为基础,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可再生资源开发性产业,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广秸秆气化等应用技术,发挥九宫山镇秸秆气化生产示范带动作用,普及秸秆气化生产。

⑶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积极推行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实现“农游合一”。按照自然、采摘、品尝、休闲、度假、购物、消费等新的理念,发展多种功能的观光农业景区景点。要做大做强吴田畈、蘑菇畈、汪家畈的观光农业,在示范作用的带动下,促进“一线两圈”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

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施“十镇百村乡村旅游”工程,利用五年时间,力争发展旅游名镇4个、旅游名村50个、生态休闲农庄100个、星级旅游农家乐500户。通过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活水平

⑴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村公路及村内主干道硬化400千米,入户道550千米,村内道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主要道路红线宽度3—5米,次要道路1.2—2.5 11

米。村内主要道路和公共场所安装路灯,路灯亮灯率达到80%以上。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规范合理,符合公共消防安全。自来水基本入户,饮用水符合卫生标准。排水实行雨污分流,雨水就近排入自然水体,污水排入化粪池或沼气池集中处理后综合利用。五年计划完成村内排水沟5.3万米,完成11000户改水工程。

⑵不断完善乡村垃圾处理保洁机制。继续推进采取“组保洁、村收集,镇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大力推广“五个一”的保洁措施,即每个自然湾建一至二个垃圾池,定一至二名卫生保洁员,配一部垃圾手推车,每个中心村建一个垃圾填埋场,每个乡镇配一台垃圾清运车。加大县财政争取资金投入力度,力争将村庄环境保洁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⑶不断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村级组织工作用房和村民议事、文体活动场所及村级图书室建设。积极实施“市场工程”,大力推进“超市下乡”,试点村要建成主要日用品及农资商品齐全的便民超市,实现农民购买力必要的生活生产资料不出村。切实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推动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

⑷不断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积极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工程、联户小型沼气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秸杆气化工程、清洁卫生校园工程、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工程等“六 12

大工程”,规划5年修建农村沼气池5万口,乡镇秸杆气化站15所。同时建立健全农村能源服务网点,让农民真正用上清洁能源、经济能源、省心能源。

3、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⑴切实抓好村镇规划布局。树立全域谋划理念,做大做强中心城镇,特色镇。大力培育中心镇,推进中心村和新型社区建设,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规划,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积极构筑以中心镇区经济带为主体,以各类小城镇和中心村为基础的城镇空间结构,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十二五”期间计划扶持建设“宜居村庄”18个,引农进镇异地搬迁2500户。

⑵切实抓好“宜居村庄”建设。重点抓好列入“十二五”期间 “宜居村庄”建设的18个试点村规划建设工作,全县18个宜居村庄按照规划全面加快建设,到2015年基本形成主导产业较明晰,基础设施较完善,社会公共资源较完备,利用率较高,人口较集聚,农民收入水平较高的新型农村,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带动村。

⑶切实抓好达标村建设。到2015年全县建制村基本达到初级标准,其中达到一级目标95个,占总村数的54%,达到二级目标的91个,占总村数的46%。

(三)、保障措施

1、从努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上下功夫。农民是农业

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全面系统的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实现“十二五”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基本要求。因此“十二五”期间,一要立足根本和长远,完善教育体系,开展农村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二要强化农业技术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体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员队伍。三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

2、从构建“管与用”平台上下功夫。一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组织领导上下力气,要着力构建有利于推进统筹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由党委统领、政府实施、部门服务、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尤其要求坚持领导挂点、部门结对、干部蹲点、政策保障制度。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效能保障上,不仅要在扩权强镇上作好文章,而且又要在扩权强村上探索新路,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干部群众的创造力。二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绩效管理上下力气,要突出实绩考核,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管理使用机制。三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氛围营造上下功夫,既要宣传推介外地的先进经验,又要总结宣传本地的探索实践,形成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立体化的舆论氛围,引导广大干群、社会力量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

3、从加强领导,强化监督检查工作机制上做文章。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落实县领导挂点,乡镇领导包村的组织领导工作机制,做到主要领导负责抓,分管领导抓具体抓,层层抓好责任目标落实到位。同时,进一步加强督查力度,认真履行督查职责,落实好“一月一督查”的工作措施,积极服务我县新农村建设。

通山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2011年11月1日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

【字体:大 中

门及直属商会

小 】

湖南省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报告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0-08-11

湖南省工商联

2006年初,湖南省工商联、省光彩会开始有组织地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回乡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在全省工商联会员企业中掀起了开展“‘一帮

一、手牵手’,万名企业家回乡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光彩大行动”的热潮,鼓励广大民营企业家把亲情、乡情、热情融合在一起,引导他们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回报家乡,为新农村建设开辟了一 条新的渠道。到2007年初,全省共发动工商联会员企业结对帮扶1040个村(点),实施项目1500多个,投入资金4亿多元。

2007年3月,为了把组织、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家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湖南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光彩会整合资源,凝聚力量,联合开展了“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

一、“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基本情况

“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全省广大民营企业的积极响应,这一 活动体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民企参与踊跃,成效初步显现

参与队伍更加广泛。参与“万企联村”活动的队伍包括了工商联会员企业、光彩会成员单位和广大民营企业,并吸收了一些省外境外的企业参与进来。

思路更加清晰。活动坚持自愿参与、村企对接、产业拉动、项目推动、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以民营企业投资开发项目为主,体现项目带动、产业联村、村企结合、整村推进的特点,围绕产业延伸、连锁经营、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劳动力转移五个方面的重点,引导一批优势企业与农村进行项目对接,走出一条海内与海外、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非公人士与农民协同联动、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新路。

成效更加显著。到2009年底,全省共有5865家非公有制企业与8473个村(含产业联村)实现对接,实施对接项目4707个,投入资金277亿元。“万企联村”活动开展三年多来,村企双方都得到了共同发展。据统计,2009年联村企业产值比上年增加了347亿元,纳税额比上年增加了12亿元,对接村平均集体收入比2006年增加5.2亿元,活动开始之初,对接村农民平均纯收入3565元,2009年增加到5326元,转移和扩大就业安臵农村剩余劳动力62万多人,捐赠资金近4亿元。同时,还积极争取得到了农办等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2007年9月,省工商联、省光彩会与省农业银行、省农业发展银行、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签订了合作协议,三家涉农银行在三年内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民营企业保证提供100亿元贷款。目前已落实到位80%多。长沙、衡阳、岳阳、娄底、郴州等地也与当地涉农金融机构签订了协议,2007年以来,各市州对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民营企业在资金扶持上已提供贷款超过100亿元。

2、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引导有力

“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2007到2009年,中共湖南省委常委会先后三次专门听取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开展活动的工作汇报。2008年,成立了全省性的“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领导小组。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长和分管农业的副省长分别担任领导小组的正副组长,省直三十多个部门为小组成员单位,同时,省委、省政府“两办”发文全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成立相应的机构,安排专人、专项资金,并将“万企联村”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内容。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多个部门参与的协调联系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探讨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问题。此外,还积极帮助参与企业争取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在项目申报、立项、审批等方面规范程序、简化手续。如衡阳等市积极争取国土、交通等部门的支持,为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搭建了绿色便捷的通道。

各级党委统战部、工商联、光彩会是“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领导小组中负责联系民营企业的成员单位,负责组织发动和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2007年3月,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光彩会成立联合办公室。为做好推动工作,联合办公室多次举办内容丰富、形势多样的专题活动,如银企合座谈会、村企对接洽谈会、“万企联村”表彰活动,等等。2009年初成立了“万企联村”专家顾问团,聘请省内大专院校和研究所的知名专家学者108人担任顾问,巡回企业提供政策、技术咨询。通过多方位开展企企联姻、村企合作、专企对接,银企洽谈等活动,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万企联手、千村共进、共同发展”的可喜局面。

3、政策鼓励扶持,典型示范带动 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我省各地借势而为,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出台政策扶持措施,充分调动了民营企业参与的积极性。2006年,娄底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组织企业对口帮扶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通知》,对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企业给予三项优惠政策:企业对帮扶村捐赠的资金、物资可依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实行税前列支;参与企业可享受娄底市鼓励外商投资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企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先列入有关部门的支持范围。长沙、岳阳等地政府也专门发文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在税收、征用地、用水用电、捐赠慈善事业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

为加大推动力度,我省还确立了典型示范带动的战略。目前,全省14个市(州)123个县(市)区委统战部、工商联、光彩会全部分级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市(州)一级抓好1-2个示范村的工作,县(市)区一级认真抓好1个示范村的建设,省一级则在湘潭、张家界等市建立了四个示范村。示范村建设不求多,务求精,求实效,通过村企结对双赢,切实起到典型示范带动的作用。岳阳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李劲夫负责联系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在平江县的示范村工作。几年来,岳阳市10家民营企业已与示范村实施对接项目15个,投入资金600多万元,依靠产业带动,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民有了持续稳定的增收,企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2007年来,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光彩会在全省开展了“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创建示范项目、示范村活动,全省70个示范项目,70个示范村由省里统一授牌。同时,还编印了两辑共40多个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案例,向全省推广。这种分级办点、领导带头、典型推介的做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开展“万企联村”活动的主要做法和几点体会

(一)主要做法

1、以村企对接为重点,不断拓展参与新领域

“万企联村”活动开展以来,各级统战部、工商联、光彩会积极组织引导民营企业,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围绕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延伸有地方特色的非农产业、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促进农村商品流通、开展智力帮扶、企业家回村兼职、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突出产业联村,项目带村,实现村企对接,不断拓展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领域。

(1)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湖南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产量大、品种多,农业产业化前景广阔。民营企业,特别是涉农企业,在品牌、经营管理、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各级“万企联村”领导小组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企业,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市场+基地+协会+农户”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大力开发农业产业化项目。湖南圣毅园现代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在长沙县北山镇投资3.1亿元,流转土地1.1万多亩,以种养殖业为基础,以深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业为支撑,共涵盖北山镇6个村,1.2万多人。目前已完成农田整理8300亩,修建高标准农田灌溉水沟2.7万米,修整河道21公里,修建村级公路共32公里,完成了所有机耕道建设。土地流转后,改小丘为大丘,既新增耕地面积10%以上,又可完善农田排灌体系,实现机械化规模经营,同时杜绝了土地滥用和抛荒现象,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了土地。公司现在以发展种养殖业为主,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休闲及第三产业,农民离土不离乡,成为公司的股东兼员工,有持续稳定的工资收入,还可参与分红。据统计,仅工资和分红收入,当地农民每年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圣毅园现代农业项目给村企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利益。公司将在今后三年内完成转流土地3万多亩,打造湖南最大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

(2)延伸有地方特色的非农产业。在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各地积极引导工业企业,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积极发展与农村经济相关联的非农产业,发展农村工业生产;鼓励、支持在农村的工业企业,乡办、村办工业做大做强;鼓励、支持在城镇的企业,将配套加工业向农村地区延伸,在农村建立产品配套与协作工厂。湖南五江轻化集团在涟源市茅塘镇石门村先后办起了搪瓷、保温瓶、不锈钢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此基础上,集团计划在石门村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第一期工程建成后,将新增产值1亿元,安排600多名农民工就业。醴陵市华鑫电瓷电器有限公司在联系村三铺村先后创办了切割片、电瓷电器、花炮生产、建筑施工等多家企业,全村1400多个劳动力全部就地就业,同时,还为周边乡村富余劳动力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湖南广安(集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联系村长沙县上杉村投资1700万元,建设年产12万吨饲料自动化生产线,配套100万头生猪养殖产业基地建设。湖南万盛发针织厂是2008年从广东东莞把原厂迁回家乡浏阳市北盛乡燕舞州村的,原本外出广东打工的员工也多是该村的青年,工厂整体回迁后,员工既可吃住在家方便照顾家人,还可按计件把加工工作带回家给家中的老人来做,农民家庭收入明显增加,工厂也大大降低了成本,有效地实现了村企双赢,同时,还带动了该村经济的发展和村容村貌的改善。

(3)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湖南是旅游大省,旅游资源丰富。在村企对接活动中,各地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依托乡村的青山绿水、古村古貌,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休闲旅游等乡村特色旅游。2006年10月,湖南金荣企业集团投资50万元对岳阳县明清古建筑群张谷英村进行维护,近两年又投入200万元开展品牌提升,加强环境设施的改善,将张谷英村打造成著名的明清古村旅游项目。长沙市千龙湖旅游度假有限公司首期投入1.1亿元在望城县格塘乡综合开发2800亩水面和400亩山林,兴建集垂钓娱乐、运动休闲、农业开发、度假旅游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村,现已成为国家级的农村旅游示范点。

(4)促进农村商品流通。提高农村商品物流水平,是实现农村市场与城镇市场、国际市场有效对接,活跃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各级工商联积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培育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和农村商品超市,积极参与国家有关部门推行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等计划,发展农贸物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活跃农村市场,拉动产业发展。湖南湘珠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4月投资1000万元成立兆丰年农资连锁超市有限公司,在全省农村建立复合肥专营连锁店231家,采取连锁经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农业专业技术服务的模式,建立连锁经营配送网,既解决了农民消费不安全、不方便的问题,又降低了农资产品成本,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慈利县芙蓉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三年时间内在我省湘西地区乡村建立了220家芙蓉连锁农家超市。常德市金大地农资公司在全省农村建立农资销售网点1200家,每个网点安排农民工1-2名,保证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放心方便地购买质优价廉的农业生产资料。

(5)开展智力帮扶。一是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职业学院开展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和自主创业能力。怀化市工商联会员单位万昌中专,建立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培训基地,在85个乡镇建立了联络站,培训农民工1000多人。常德市工商联会员单位常德同德职业技术学院,近两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500多人。二是引导有条件的会员单位和企业,帮助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湘潭“仁和”医院从2007年来投入100万元免费培训农村医务人员。湖南广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制定了3个广安新农村建设科技实用人才培训计划,与湖南农业大学联合开办了“广安班”,同时与光大纵横培训机构签订了长期培训计划,计划五年内培训2000名农村科技实用人才。三是推广农业新技术,提供科技服务。长沙利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在浏阳市柏加镇双源村向农民免费推广促进农作物生长的植物促长剂、地力增效剂等无公害绿色环保新技术,并将逐步在全省乡村实施“生态沃土种植富民工程”。

(6)鼓励企业家回村兼职。引导民营企业家及企业管理人员回乡兼任村支书、村主任或经济顾问,帮助更新发展理念,加强经营管理,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拓展市场,直接带领村民发展生产,增收致富。郴州市北湖区开展了“选拔、推荐优秀民营企业家到部分行政村担任名誉村主任”活动,得到民营企业家的积极响应。益阳市有50多名民营企业家回村兼任村主任、支书或经济顾问。岳阳市引导33名民营企业家回村兼职,17名民营企业家担任联系村经济顾问。湖南派力斯集团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建初于2006年6月主动回到家乡桃江县兴坪村担任村主任,投资20万元修建村级水泥公路,投资20万元修建村支部和文娱室,投资30万元发展生猪养殖业,投资10万元创办村级农业科技园,带动了兴坪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7)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状况,全省各地工商联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进行农田改造、修路、架桥、兴修水利、建沼气池、村部,建设新村镇和新农居。据不完全统计,长沙市工商联会员企业几年来共投入资金2.8亿多元,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2007年来,衡阳市集中组织53家工商联会员企业,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支持66个村的公路建设。湖南兴光冶炼有限公司在郴州市永兴县农村投入2000万元,兴建20多公里长的高标准水泥公路和整体改建1个村的村民新居。此外,在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支持农村公益慈善事业等方面也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帮助农民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

2、以项目带动为支撑,积极探索对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在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突出产业带动,项目联村,积极探索村企对接的有效形式,逐步形成了搭建对接平台、实施整村推进、围绕重点突破、集中联片开发、省外境外联姻等对接途径和方法。

(1)搭建对接平台。一是组织村企项目洽谈对接。围绕民营企业投资意向需求和农村可以提供的对应项目来进行洽谈对接。2006年8月,湘潭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召开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率先在全省组织村企项目洽谈对接活动。民营企业家与农村基层干部面对面交流、洽谈,134家民营企业与118个村签约建立了结对共建关系,意向启动项目160多个。随后,这种形式逐步在全省推广。2007年3月,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光彩会在长沙举办了全省“万企联村、村企对接项目洽谈会”,组织省直500多家会员企业与市州推荐的联系村点700多个项目进行洽谈。有416家企业与511个村签约建立了结对共建关系,意向启动项目534个。二是开展村企项目网上对接。2007年9月,我省正式开发出了“万企联村,共同发展”项目对接软件,并于11月举行了全省项目对接网上洽谈会,采用信息化手段,通过计算机软件管理,建立企业拟向农村投资的重点项目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库以及建立农村需要帮扶的项目库,截至目前为止,共有600多对项目自动生成匹配成功,另有1000多对库存项目供村企双方选择。实现项目网上洽谈、网上对接,为村企对接、项目对接提供了简便、快捷的通道。

(2)实施整村推进。各地组织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注意引导规模大、实力强的民营企业采取“整村推进”的方式,在村庄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事业等方面实施帮扶项目,进行全面参与、全面推进。各级工商联领导办的示范点,一般都是采取整村推进,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株洲桐梓坪实业有限公司以“产业富村、文明美村、和谐新村”为目标,全面推进桐梓坪村的建设,现已经投入2000多万元,进行土地整理集约开发,综合开发建设“中国桐梓坪庄园社区”。

(3)围绕重点突破。各地组织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注意引导民营企业围绕一个重点或一个主要方面为突破口,集中力量,重点推进。衡阳市在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中,以农村公路建设为突破口,在2007年6月与市交通部门联合开展了“百企联三农,共建致富路”活动,有53家民营企业参与66个乡村的公路建设,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

(4)集中联片开发。各地积极探索,引导民营企业集中在公路沿线等一些相邻相近的乡村实行集中连片结对开发,统一发展规划,统一建设基础设施,统一开发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怀化市组织20家工商联直属会员企业,沿怀黔经济走廊沿线成片对接20个村。先由当地党委、政府对这20个村的新农村建设项目进行统一规划,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开发主要产业项目。自2007年3月启动以来,已实施了12个产业开发和基础建设项目,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

(5)省外境外联姻。积极发挥统一战线、工商联组织网络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拓村企对接的新渠道,引导省外、海外、港澳台企业参与我省的新农村建设。株洲桐梓坪实业有限公司与桐梓坪村结对共建,倾力打造“华西”式庄园社区,与美国长期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新加坡中央轴承公司分别签订了建设桐梓坪服饰加工区和“中国桐梓坪庄园社区”意向合作协议,协议投资额分别为12.6亿元、20亿元。香港荣丰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在衡阳市珠晖区解放村、大众村合作兴建“衡阳玉泉绿之韵生态农业科技园”,进行冬枣种植、南瓜粉加工,第一期已投入资金5000万元。邵阳市引进美国纽曼公司北京区总部投资3000万元在邵阳县乡村建设水产养殖基地及旅游开发。湖北省长阳县锰业有限公司将湘潭县月塘村作为帮扶支持村,先期投入48万元硬化村道4.8公里,投资2000万元在该村创办的制鞋厂已经动工开建。

(二)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加强服务是推动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注,争取职能部门的政策扶持,积极做好组织发动和宣传工作,为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是推动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关键是要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我省的“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得到了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各级统战部、工商联、光彩会均把“万企联村”活动作为统一战线服务大局,服务中心工作的一件大事、要事来抓,把它作为服务会员和民营企业的一件实事来抓,从争取重视,争取支持,到协调与各部门的关系,协调农村与企业的关系,各级组织都是服务优先,走在前面,让会员企业真实感受到“万企联村”活动确实是一项旨在推动村企双赢、共同发展的活动。

2、协调关系,积极引导是推动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证

“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开展以来,各级统战部、工商联、光彩会均把与农办、国土、交通、电力以及金融机构等部门建立合作协调机制作为推动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企业参与“万企联村”活动争取更多的政策扶持,从而更大的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各级组织从宣传发动入手,从争取各方扶持立足,从村企共赢长远发展需要出发,把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产业联村、项目带动是实现村企双赢的重要前提 “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在全省实施推进已有3年多时间,加上此前省工商联开展“‘一帮

一、手牵手’万名企业家回乡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光彩大行动”,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万企联村”活动始终坚持自愿参与、村企对接、产业带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通过项目带村、产业联村、村企结合、整村推进,围绕资源开发、产业延伸等。实现企业与农村的共同发展。实践证明,坚持产业联村、项目带动符合我省农村当前实际情况、符合我省民营企业发展需要,是加快推进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全省农业现代化战略,特别是长株潭地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设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

4、大胆尝试、创新模式是推进村企双赢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新举措,民营企业作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参与农村资源开发,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企业自身也获得了新的发展。村企对结、产业联村、项目带动、确实为农村和企业提供了互利双赢的良机。我省在开展“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中积极鼓励企业勇于创新,大胆尝试,推进民营企业以产业、产品、技术或地域为依托,积极发展新型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改革,建立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共同发展。如“天泉公司的股田制”、“国进农产品合作社”、“开源·象鼻嘴村经济合作社”、“千龙湖经营公司”、“兆丰年农资连锁超市加盟经营”、“双佳科技公司+合作社”等模式经全国工商联和我省的案例推介,发挥了积极的示范指导作用。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万企联村”活动通过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平台,拓展了引导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新渠道。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寻找到了更多发展商机,得到了更快发展。农村、农民在与民营企业对接共建中,更新了发展观念,发展了经济,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但是,在看到成效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当前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

1、在组织引导工作中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

前段,我们对各级统战部、工商联组织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统战部、工商联的一些干部仍存在某些模糊认识。有的同志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部门的事,它们有职、有权、有项目、有资金,应由政府部门去统抓、统管,统战部、工商联缺乏必要工作手段,企业难组织,工作难推动,只做一般地号召、应付就可以了,不必要这样实打实地去抓。这种模糊认识,导致有的地方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发动面不广,工作措施不力,效果不明显。

2、民营企业呈现冷热不均现象

在调查中,90%的民营企业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愿。但是,在实际参与中,涉农企业,与农村关联度比较大的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热情高涨,并有实际投入。一些非农企业,与农村没有什么联系的企业,则徘徊观望,缺少实际行动。呈现涉农企业热,非农企业冷。同时,处在乡镇、县市区的民营企业,与农村距离近,联系紧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多;处在大城市、中心城市的民营企业,与农村距离远,联系疏远,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少。呈现上冷下热。

3、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缺乏必要的指导、规范和政策支持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党委、政府的长期指导、总体规划和政策支持。目前,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更多的是企业各自为战,自发而为,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亟待党委、政府出台指导性文件,加强全局指导和总体部署。在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产业整体布局、交通道路建设、环境整治等问题上,都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出台一些具体政策措施,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规范。在工业用电、土地使用、税收、融资等方面也需要研究出台一些政策措施,给予支持和扶持。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开发一些农业产业化项目,绝大部分项目是租用土地,企业向银行贷款,要求企业以城市的产业用作农村新开发项目的贷款抵押不现实,但银行的贷款抵押是硬性规定的,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需要出台新的贷款支持政策。

4、有些地方农民等、靠、要思想严重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民营企业支持新农村建设,农民是最大受益者。有的地方农民对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不是积极响应,不主动作为,总希望民营企业多捐钱,多捐物。一些农民还认为,民营企业到农村是来发财、赚钱的,不配合,不支持,个别的甚至故意刁难。有的农村基层组织不健全,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不能很好地团结、带领农民落实民营企业的帮扶计划和援建的项目。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作用发挥。

5、缺乏综合评价、激励考核机制

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目前仍处在起步、摸索阶段。这一阶段,一些民营企业参与,靠的是对自身责任的理解和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有些民营企业参与,靠的是对统战部、工商联的感情认可。还有些民营企业参与,是出自其他一些方面的考虑。如何长时间、持续地调动民营企业参与 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并务求取得实效,还需要探索建立综合评价、激励考核机制。

6、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管理、安全生产等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

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好事要办好。在调查中发现,有的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愿望强烈,引进一些企业争先恐后去开发资源,结果资源挖空了,山体挖垮了,植被破坏了,溪流污染了。有的企业到农村去开发项目,摊子铺的大,资金缺口大,最后完不了工,收不了场,甚至成了豆腐渣工程、半拉子工程。有的忽视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这些虽然是个别少数现象,但影响大,后果严重。因此,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高度重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工程管理、安全生产等问题。

四、下阶段工作思路

1、结合当前实际,优先培植重点

2008年,我省的长株潭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推进“一化三基”,构建和谐湖南的整体思路,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目标。我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紧紧围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更多地鼓励、引导企业参与农村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引导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处理好发展与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之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围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一战略目标培植优先项目,是我省“万企联村”活动今后的工作重点。

2、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

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结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实现“村企共赢”,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因此,在工作中要积极拓展新的工作思路,通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依靠网上项目对接等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引导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有效地推动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深入持续开展。

3、注重工作实效,突出产业带动

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的就是要实现民营企业和农村的长远共同发展。产业带动是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形式和保证。在鼓励、引导工作中,要更加突出以民营企业投资开发项目为主,更加突出项目带村、产业联村、村企结合、互利双赢、共同发展。重点引导一些产业突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的优势企业与乡村进行对接,促进企业和对接村持续、健康的发展。

4、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协调服务。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不断摸索、探索的过程。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民营企业、深入农村、深入农户,加强调查研究,注意发现掌握和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民营企业,对重大项目的跟踪服务,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为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排忧解难,解决实际困难。

5、争取政策支持,出台配套措施

目前,我们正与省经委、国土厅、财政厅、科技厅等有关单位会商,准备出台一个文件,鼓励民营企业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优先发展低碳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对这类项目,有关部门在融资、征用地、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等方面将给予政策倾斜。

6、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构建互帮互助机制

我省“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从今年开始将加强与组织部门的合作,通过企业与农村基层组织构建互帮互助机制,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同时,通过开展“创建先进基层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每一个党员的作用,推进“万企联村”活动的新发展。

7、加强政策技术咨询服务,凝聚各方力量智慧

2009年初,我省成立了“万企联村活动专家顾问团”,省内20多所大专院校和10多所省级科研机构共108位知名学者专家成为我省“万企联村”活动的智囊。去年暑假期间,许多专家学者深入企业,深入农村,为新农村建设项目提供政策、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深受村企的欢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项目的服务和支持力度,为企业发展排忧解决难。

8、大力开展宣传表彰,建立健全综合评价、激动考核机制

要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系列报道或专题报道,大力宣传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宣传取得的成效,宣传典型人物,大造声势,扩大影响,营造良好氛围。要开展总结表彰活动,奖励先进,推介典型。同时,将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作为评选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光彩事业表彰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安排的重要条件,形成综合评价、激励考核机制,鼓励和引导更多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篇:怎么建设新农村

建设新农村是国家实现小康战略目标重大举措,其核心是全方位地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9亿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构建好农村消费安全环境,才能有效保护这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

然而目前农村的消费环境的恶化,给新农村建设大打了折扣。换句话说,农村消费环境安全问题的显性化,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在民间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农民消费者戏称为农民“消废”者,从中不难看出农村“消废”市场之严重。因此,新农村要建设好,首先就要“消除”农村的“废品”,开展一场农村消“废”运动。

大量的案例表明,曾经荡漾在农民脸上的绿色优势已经不在,更多的是:痛苦、呻吟。如今的农村已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集散地。

从理论上讲,这是典型的现代商业伦理的扭曲和畸形消费心理的变异而导致商业活动中的欺诈和倾销心理上的侥幸行为。一方面是农村市场准入机制和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一方面是农村消费市场的不完善和消费心理的不成熟。一方面是商业道德、商业伦理的或缺,有的甚至以身试法,把农民当作废品消费的载体,也暴露出一些为富不仁的商贩人性的泯灭;一方面是一些农民的攀比心理、摆阔心理、求贱心理给“消废”市场提供了土壤。“消废”品在农村市场上的恶性循环,也反映出我们的工商、技监、药监、教育、文化等部门在农村市场管理上的疏漏。

消“废”运动,政府应首当其责。就是说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政府部门要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

那么,在当前构建农村消费安全环境中,我们的政府部门应着重做哪些工作呢?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村消费市场准入机制;加大对农村倾销假冒伪劣商品的不法商贩的处罚力度,要让其在难以赔付的成本中束手就擒。要借鉴国外好的经验―凡是向消费者倾销假冒伪劣商品者将其罚得倾家荡产。其次要建立健全农村消费品市场物流配送体系,减少中间环节,从源头抓起,使不法商贩无机可乘。再次要加强对农民“预防、识别、消法维权等”方面的宣讲和培训工作。(可组织一批优秀的专业对口的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农村去宣讲)增强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把农民的损失降到最低点。第四,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和意识形态的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农村消费市场和文化市场跟踪服务管理制,实行层层负责,并且有严格的奖惩制度,尤其是监督机制。

如今该是向农民吹响“自我预防、自我维权、安全消费、绿色消费”号角的时候了。要还农村“消废”者为消费者的本来面目,还乡村消费市场一片净土。

下载浅谈威海新农村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威海新农村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建设

    兴起农村改革新热潮谱写科学发展新篇章---平顶山市叶县党委书记平顶山市叶县仙台镇是一个农业大镇,人口大镇,历史名镇,有8.4万亩耕地,6.2万口人,因历史典故王乔飞凫而得名。改革......

    新农村建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概论》程序实践教学关于新农村农民生活水平的调查报告作者:丫丫系别:建工系专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学号:0801010023指导教师:俞辉二零一......

    建设新农村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福州大学阳光学院法律系09法学2班 240996218 黄艺凤摘要: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

    如何建设新农村

    建设新农村 一、正确分析形势,把握总体要求,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

    新农村建设

    深山如隔世新村天地宽 ——水槎乡新桥村虎形新农村建设简介 各位领导: 虎形新农村建设点位于水槎乡新桥村虎形组,依十八排傍浪川河,高山翠林,生态优美。共有农户22户,人口110人,主......

    新农村建设

    沿着这条道路推进中国革命的毛泽东在他的《论持久战》中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我们同样相信,在今天的建设中,发展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新农村建设

    建设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基础。圣毅园规划占地3.73万亩,由圣毅园现代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这里既有异国风情园、无公害生态农业、休闲农......

    新农村建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从西滑封村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学 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班 级安全工程1001班 任课教师边水燕 姓 名赵路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