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艾滋病手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血源性传播疾病手术标准操作规程
一、填写通知单
已知具有感染的手术患者,手术医师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感染类别名称。
二、手术安排
手术应安排在专用感染手术间内实施手术,谢绝参观。
三、患者转送
1、合并有空气或飞沫传播疾病的患者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2、患者应更换清洁病号服并使用敷料覆盖裸露的感染部位;转运过程中,应避免不必要的停留。
3、平车使用防水的一次性床单和被套,严禁与其他患者共用。
四、隔离措施
医务人员应在遵循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传播(或血源性传播)的隔离与预防,如合并有空气或飞沫传播疾病时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一)术前
1、物品准备:
(1)手术间开启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
(2)将手术间内本次手术不需要的物品移到手术间外。
(3)准备一次性铺单、手术衣及医用耗材用品等,手术中均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
(4)患者转运床上粘贴隔离标识,手术间门口根据病原菌的传播途径悬挂相应的隔离牌,如接触隔离、空气隔离、飞沫隔离。
(5)医疗废物桶大小要合适,套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6)手术间内各种设施、设备专用。
(7)器械护士备齐术中所用物品、术中常规的器械包、中心吸引等手术设备。
(8)手术间备含氯消毒剂。
2、医护人员准备:
(1)手术人员进行外科洗手和手消毒。(2)手术人员皮肤完整无破损。手术人员戴帽子;戴外科口罩,若为空气传播疾病的患者应戴医用防护口罩;戴防护面罩;在日常手术着装外加穿专用一次性防水防护服,长短要合适;穿防护胶鞋和高筒鞋套; 戴双层乳胶手套。
(3)巡回护士和麻醉医生戴防护面罩、双层乳胶手套。(4)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
(5)手术间外应配备1名巡回护士,以便传递短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6)巡回护士核对病人,使用安全封闭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7)协助麻醉医生进行麻醉,遵守无菌技术原则,利器直接放入利器盒内。
(8)配合手术医生安置好合适的手术体位。(二)术中
1、应始终保持手术间房门关闭,不要随意走动,手术间保持安静,禁止接打电话。
2、医护配合:
(1)器械护士手术中应全神贯注,根据手术步骤按顺序摆好手术器械,传递做到稳、准、轻,保持手术台清洁与干燥。(2)较小锐器的传递
2.1 传递手术刀、剪、缝针及骨凿等锐器时,应将锐器放在无菌弯盘中,由近术者器械护士托住弯盘,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术者。
2.2术者用后应将锐器放在弯盘中,托住弯盘,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护士。
(3)较大锐器的传递
(3.1)传递电钻等较大锐器时,应上好钻头或探针,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术者。
(3.2)术者用后也应将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护士。
(4)缝合伤口时应使用组织镊和钳
(4.1)术者应一手持持针器,一手持镊夹起组织,不应徒手操作。
(4.2)助手在协助中应使用止血钳夹住缝针或组织,使用拉钩扩大术野。
(4.3)缝合结束后,术者应用持针器夹住缝针递予护士,不可将持针器与针分别递予护士。
(5)暴露切口时助手应使用辅助器械
充分暴露切口时助手应使用牵开器等辅助器械,以免锐器穿越组织后刺伤。
(6)微创穿刺时应使用止血钳
放置伤口引流时,应使用止血钳撑开组织,以免锋利器械穿入时刺伤。
(7)安装、拆卸手术刀片应使用持针器
安装和拆卸手术刀片时,应使用持针器协助,不应徒手操作,以免刀片划伤。
(8)注射器覆帽时应借用止血钳
注射器若需覆帽,应一手持注射器,一手持血管钳夹针头保护套而覆帽,或单手覆帽。
(9)术中缝合时,严格一针一线缝合,防止锐器损伤。对易产生体液(如剖宫产大出血、颅脑损伤、开放性外伤等)和血液的手术使用带有收集功能的手术巾,贴在手术切口两侧和下边进行收集,防止污染。
(10)用后的手术器械及时收回,并将手术器械上的血液、体液擦拭干净,随时清理台面,保持台面整洁。
(11)术中取出的病理标本,放入双层戴锁边的厚标本袋内,再由外巡回护士外套一次标本袋注明HIV字样送检。
(12)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垃圾放入医疗废物桶内,禁止用手向下直接挤压废物。
(13)术中发现手套破损立即更换;帽子、口罩、防护面屏污染立即更换。
(14)手术过程中,术者完整的皮肤接触到病人的血液或体液时,应立即用清水和皂液进行清洗。
(15)手术者在术中黏膜被病人的血液或体液暴露时,立即用大量清水进行冲洗(可由助手和巡回护士协助)。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科,进行评估和阻断用药。
(16)手术者在术中如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的利器刺伤、划伤皮肤时,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将污染的血液挤出,同时用大量清水冲洗,用碘伏或酒精消毒。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科,进行评估和阻断用药。
(17)手术中医护人员之间相互提醒,手术室定时音乐提醒,防止手术时间较长时产生麻痹思想,降低防护意识。
(三)术后
1、手术后清点手术器械及敷料,数目无误。手术中未使用的物品使用清洁包布集中打包,由巡回护士使用清洁污衣袋收纳,注明感染性标识后,由相关部门按照相应标准操作规程处理。
2、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处理操作流程应遵循卫生部消毒供应中心相关规范要求。由器械护士到处置间穿全套防护用品进行初步清洗处理后放入密闭容器内,由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回收处理。
3、医务人员在手术间按照规定脱卸防护用品并洗手。脱手套、防护眼镜、口罩、帽子、防护服、鞋套和防护胶鞋,手套、口罩、帽子、防护服、鞋套放入套有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的桶内,防护眼镜和防护胶鞋分别放入待消毒桶内进行清洗消毒处理,然后洗手离开。
4、病人用过的一次性用物、手术敷料、血纱布等物品放入套有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的桶内密封,放医疗废物暂存处待回收。利器盒关闭盖口,2/3满时密封盖口放医疗废物暂存处待回收。
5、手术中产生的污水、污血全部吸入一次性负压吸引装置内,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
(四)环境清洁
1、空气:手术间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应继续开启至少30 min。
2、物体表面:清洁消毒人员应按照相应隔离标准操作规程的相关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先使用清水擦抹各种物体表面,注意擦拭顺序应从污染较轻的表面到污染较重的表面;再使用相应浓度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保留30 min以后再使用清洁抹布清除残留消毒剂。
3、地面:地面有明显污染时,应先使用消毒剂覆盖消毒,再按照常规清洁消毒程序处理。有大面积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消毒剂浸泡过的吸水物质覆盖被污染的地方,待15分钟后移走吸水物质,再消毒剂覆盖消毒。
4、手术结束后各区域要彻底打扫干净,开启紫外线灯消毒。
第二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胡国庆主编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11.洁净手术室空气净化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洁净手术室的监测包括工程验收检测和日常监测,工程验收检测分竣工验收和综合性能全面评定检测。各项监测资料应保存完好,记录存档。
一、工程验收检测
1.竣工验收检测:是指建设方对经过施工方调试使净化空调基本参数达到合格后的洁净手术室的施工、安装质量的检查认可。
(1)由施工方负责完成。(2)检测项目:
1)通风机的风量及转数; 2)系统和房间风量及其平衡; 3)系统和房间静压及其调整; 4)自动调节系统联合运行; 5)高效过滤器检漏; 6)洁净度级别。
2.综合性能全面评定检测:洁净手术室投入运行前应进行综合性能评定,由第三方对已竣工验收的洁净手术部的等级指标和技术指标进行全面检测和评定。
1)必须由卫生部门授权的专业工程质量检验机构或取得国家实验室认可资质条件的第三方完成。
(2)检测项目:
1)截面风速; 2)换气次数; 3)静压差; 4)洁净度级别; 5)温湿度; 6)高效过滤器抽查检漏(1级洁净用房抽查比例应大于50%,其他洁净用房应大于20%);
7)噪声; 8)照度; 9)新风量; 10)细菌浓度。3.注意事项:
(1)工程验收检测时,应先测风速风量和静压差,最后检测细菌浓度。(2)不得以空气洁净度级别或细菌浓度的单项指标代替综合性能全面评定。(3)不得以竣工验收检测代替综合性能全面评定检测。
(4)竣工验收和综合性能全面评Ⅰ定的检测以空态或静态为准。
二、日常监测
1.每天通过净化自控系统进行机组监控。2.空气细菌浓度监测:
(1)静态监测:每月对各级别洁净手术室至少进行1间静态空气净化效果的监测。(2)动态监测:每月对各级别洁净手术室监测1次,3.静压差:运行动态监测,在手术开始时,直接读取手术间门外仪表数据或用液柱式微压差计现场测定。
4.相对湿度:Ⅰ级每2日监测1次,Ⅱ~Ⅳ级每周监测1次;在手术缝合时由室内仪表直接读取。
三、年检
实行静态检测,每1~2年1次,应测项目为截面风速(I级)、换气次数(Ⅱ~Ⅳ级)、洁净度、沉降菌细菌菌落总数、静压差、新风量。检测方法按GB50333的规定执行,应由有资质的工程质量检验检测单位进检测。
104.医院洁净系统医院感染管理
一、竣工验收
1.医院洁净室主要有洁净手术室、洁净病房、洁净无菌物品间、洁净静配中心以及洁净医学实验室等。
2.新建与改建洁净室投入使用前具备如下条件。
(1)建设方提供的平面设计图与使用指南(或说明书),标注各洁净室以及辅助用房所设计的洁净级别。
(2)建设方提供的自行竣工验收报告。
(3)有资质的第三方单位提供的验收报告,洁净医学实验室的所有指标均应符合GB50073—2001中相关技术指标,其他洁净室的所有设计指标均应符合GB50333—2002等相关国家标准中技术指标。
(4)洁净室医务人员以及维护人员等应经上岗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培训。
二、日常管理
1.洁净室(区)的日常维护可以在建筑单位的指导下实施或委托专业单位进行。(1)保持进气的三级过滤装置(初效、中效与高效)的气流畅通无阻。(2)保持管道内干燥无尘。
(3)保持回风口滤网畅通无尘,无物品或设备阻挡。
(4)室外排风口应与室外进风口的距离保持5m以上,离地3m以上。
(5)过滤装置的更换与管道的清洁间隔时间应根据使用频率而定,最好是在建筑单位的指导下,制定有关标准操作规程(SOP),并有记录备查。
通常初效过滤网、回风口过滤网应1~2周清洁,中效过滤网应6~12个月清洁或更换,高效过滤网2~3年更换。
2.控制“尘源”:
(1)凡进入洁净室(区)人员应做手卫生,戴口罩、帽子,穿洁净服。(2)控制人室人员的数量。
(3)进入物品均应在洁净室(区)外做相应处理,如有外包装应拆去外包装,如无包装应彻底清洁处理。
3.洁净室内只允许放置必需的设备设施或家具等;物品摆放要避开回风口,尽量做到送风口与回风口的直线中无任何阻挡。
4.保洁工作:
(1)重点为日常清洁,要求每台手术后清洁,每日小卫生,每周大卫生。(2)日常卫生应实行湿式卫生。
(3)清洁用具应分区使用。以手术部为例,不同级别手术室应分设卫生处置间(池);洗涤抹布与拖把的水池,应采用高低水池加以区分;抹布、拖把与水桶等洁具应分手术室标注专用(并以颜色进行区分)。
(4)每台手术结束后,污染的敷料、洞巾等不应随地乱丢,应丢人专用收集箱内,实行“隔离转移”措施。
(5)清洁手术后,采用清水擦拭即可,如需接台手术时,在清洁卫生后,按GB50333—2002中所规定的时间自净后,实施下一台手术。
5.地面等处被血液或排泄物污染时,不应直接使用拖把进行清理,应采取“覆盖消毒”措施。
(1)采用蘸有消毒溶液(以不流淌为宜)的布类或多层纸巾覆盖污染物(消毒溶液量不足时可以随时滴加)。
(2)采用蘸有同样消毒溶液的布类或纸巾,由污染物外四周2m处向内擦抹。(3)消毒作用达到有效时间(30min以上)后,将所有使用过的布类或纸巾包裹污染物丢弃。
(4)采用清水清洁卫生。
消毒剂可根据污染物性质进行选择,如血液推荐使用75%乙醇溶液;呕吐物等建议选用有效氯浓度为5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对设备仪器表面的消毒可选用75%乙醇溶液擦抹。
6.日常监测:(1)自检,由使用单位实施,每季度不得少于1次。主要采用平皿沉降法(要求暴露30min)检测空气中细菌菌落数(布点与标准见附)。
(2)年检,由有资质的单位实施,每年不少于1次。内容包括尘埃粒子、压差、风速、空气中细菌菌落数、温湿度、换气次数等。各项指标必须符合GB50333—2002中所规定要求。
(3)一旦发现超标现象,应立即排查,及时整改。
三、个人防护
1.进入洁净室(区)人员应彻底更换清洁的衣鞋,并做好头部、口鼻部位的保护,以制止自身的“发菌”;必要时入室前进行沐浴。穿着个人防护装备离开洁净室(区)后,其个人防护装备则被视为“污染”的,再次进入时应重新更换。
2.室内应保持安静,人员避免大幅度的肢体运动与抖动各类织物,以减少扬尘。3.吸烟者应在吐完最后一口烟15min后,方可进入洁净室(区)。
4.重复使用的个人防护装备,建议采用透气性好,不发絮,且耐高温处理的面料。附:洁净室空气细菌菌落总数监测布点与标准(略)
第三篇:新生儿沐浴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新生儿沐浴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沐浴区基本设施要求
1.墙壁、天花板、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2.沐浴区与储存区应分区明确;应设流动水沐浴池。储存柜保持清洁干燥,柜门有良好的密封性。
3.应有空调等保温设施。
4.具备必要的沐浴用品,如毛巾、无刺激性婴儿沐浴液、护臀霜(鞣酸软膏)、沐浴垫或盆、一次性无菌巾、抗湿罩袍或围裙等。
二、沐浴基本管理要求
1.患有皮肤化脓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不得接触新生儿。
2.工作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手卫生意识,指甲不超过指尖,不得配戴首饰、手表等物品。
3.每日沐浴前、沐浴后沐浴区应开窗通风或空气净化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干燥。
4.病情允许时宜选择淋浴。淋浴应一人二巾(洗澡毛巾和擦干毛巾)一垫(用于衬垫体重秤和沐浴垫);盆浴应一人二巾一盆(或套一次性塑料套)。
5.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儿应分时沐浴,应先为早产儿、非感染性疾病患儿沐浴,最后为感染性疾病患儿沐浴。隔离室的患儿到隔离室沐浴。
6.每日沐浴结束后应清洗消毒沐浴用品,如沐浴池、沐浴喷头、沐浴垫、围裙等;更换打褓台上的各种物品,并清洁擦拭台面、体重秤等。
7.新生儿沐浴使用后的毛巾应清洗消毒,首选热力消毒,必要时选择压力蒸汽灭菌;新生儿衣被按照《织物清洗消毒标准操作规程》处理,早产儿和皮肤有破损的新生儿使用的衣物应压力蒸汽灭菌。
8.沐浴液等沐浴用品使用时瓶口应避免接触新生儿和工作人员,使用中应避免污染。
9.治疗、护理用品如眼药水、油膏等应一人一用,有效期内使用。
三、沐浴流程
1.关闭门窗,调节室内温度在26~28℃。
2.做手卫生,穿抗湿罩袍或围裙。
3.调节水温,以手背或手腕部皮肤感觉不烫为度。
4.在拆褓台拆褓,查看新生儿皮肤及脐带情况,体重秤上铺放一次性无菌垫巾,新生儿称重后,连同一次性无菌垫巾置放于沐浴垫上。
(1)头部沐浴顺序:用拇指和中指捏住新生儿双耳,按眼睛(由内眦洗向外眦)→脸部→头发→擦干顺序。亦可沐浴结束后使用消毒棉签蘸0.9%生理盐水洗眼。
(2)身体沐浴顺序:颈部→胸部→腹部→腋窝→上肢→腹股沟及外生殖器(女婴应从前向后洗)→翻身→下肢→后颈→背部→臀部。
(3)将洗完的新生儿抱至包褓台,用擦干毛巾轻轻沾干全身。
(4)按相应操作规程护理脐带。
5.将婴儿衣被、毛巾、一次性无菌垫巾等丢入指定容器,清洁双手后继续为下一个新生儿淋浴。
第四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基本措施
一、消毒、灭菌原则
重复作用的诊疗器械,使用后应先清洁,在消毒或灭菌
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在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实用的消毒产品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并应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对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的要求
·进入人体组织的、无菌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粘膜的诊断器械以及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应进行消毒 ·审核实用的消毒产品相关证明,以符合国家有关证明 审核证件
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 《医疗器械产品经营企业许可证》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 消毒剂:
《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 《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报告》
1、低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
·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等,保持清洁,遇有污染应及时先清洁,后采用中、低效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治疗车、诊疗工作台、仪器设备台面等物体表面使用清洁布巾或消毒布巾擦拭
2、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
1、口腔护理用具等耐热、耐湿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的物品如体温计采用高水平消毒或中水平消毒
2、通过管道间接与浅表体腔黏膜接触的器具如氧气湿化瓶、胃肠减压器、吸引器、引流瓶等
·耐高温、耐湿的首选湿热消毒
·呼吸机和麻醉剂的螺纹管采用清洗消毒剂进行清洗与消毒,无条件的医院,可采用高效消毒剂浸泡消毒
三、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
1、碘伏消毒液原液:局部擦拭2遍
2、碘酊原液:直接涂擦2遍以上,作用时间~3min,待干后用70﹪~80%乙醇
3、有效含量≥2g/L氯己定-乙醇溶液:局部擦拭2~3遍 4、70%~80%乙醇溶液:擦拭消毒2遍,作用3 min
5、复方季铵盐消毒剂原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5 min
6、其他合法、有效的皮肤消毒产品,按照产品的使用说明书操作 ·消毒范围
肌肉、皮下及静脉注射、针灸部位、各种诊疗性穿刺:以注射或穿刺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共2次,消毒皮肤面积应≥5㎝×5㎝ 中心静脉导管:消毒范围直径≥15㎝
四、地面与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地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有明显血液、体液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
·物体表面:如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等的表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然后再清洁和消毒。擦拭不同患者单元的物品之间应更换布巾。各种擦拭布巾及保洁手套应分区域使用,用后统一清洗消毒,干燥备用 ·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地面和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地面消毒采用400㎎/L~700㎎/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 min.物体表面消毒方法同地面或采用1000㎎/L~2000㎎/L季铵盐类消毒液擦拭
五、清洁用品的消毒、手工清洗与消毒
·擦拭布巾
清洗干净,在250㎎/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 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地巾
清洗干净,在500㎎/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 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2、自动清洗与消毒
·使用后的布巾、地巾等物品放入清洗机内,按照清洗器产品的使用说明进行清洗与消毒,一般程序包括水洗、洗涤剂洗、清洗、消毒、烘干,取出备用
六、使用消毒剂的要求
应根据消毒对象选择消毒剂的种类。严格按照消毒剂使用说明书的适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正确使用,医务人员应掌握消毒剂的使用浓度、配置方法、消毒对象、更换时间、影响因素等,保证消毒效果的可靠
七、手卫生要求
治疗、护理病人等操作前后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在手术、分娩等操作前做好外科手消毒 注意事项:掌侧面、指尖、指甲缝等部位彻底清洗,戴戒指的部位应多揉搓,随时清洁水龙头开关,干手时不要来回晃,手向上防止再次污染,盛装肥皂或皂液的容器每周进行清洁,肥皂应保持干燥
重点部门管理——手术室
1、手术室三区划分明确:手术区每24小时清洁消毒一次,连台手术之间、当天手术全部完毕后,应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2、凡进入手术室的人员更换手术室专用的衣、帽、口罩、鞋,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无菌手术和感染手术应分开进行,如在同一手术间进行,应先安排无菌手术,再安排感染手术。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应“一人一用一灭菌”,在有效期内使用
3、麻醉用具定期清洁、消毒。可复用喉镜、螺纹管、面罩、口咽通道、简易呼吸器等须“一人一用一消毒” 产房人流室
1、区域相对独立、分区明确,临近母婴室和新生儿室;建议产房(人流室)使用面积不少于20㎡,每间产房至多摆放二张产床
2、凡进入产房(人流室)人员应更换专用衣、帽、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接触产妇所有诊疗物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消毒”,产床上的所有织物均应“一人一换”
3、刷手间水龙头采用非手触式,擦手毛巾一人一用一灭菌
4、对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及未进行经血传播疾病筛查的产妇,应采取隔离待产、隔离分娩,按消毒隔离制度及规程进行助产,所有物品做好标识单独处理。分娩结束后,分娩时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5、接生或助产前进行外科手消毒、戴无菌手套
6、医务人员患有手臂部皮疹、腹泻、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时应暂时调离接触病人的岗位
7、保持空气清新,每日通风2次,每次大于30分钟,每日至少空气消毒2次,地面与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用500㎎/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与消毒,清洁用具专室专用,标识清楚,使用后清洗消毒
8、每季一次空气培养(细菌菌落总数4cfu/15min *90㎝平皿,物体表面及医务人员受细菌总数5cfu/c㎡)
消毒供应室
·对所有需要灭菌后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进行回收,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 ·清洗、消毒、干燥、检查、包装、灭菌方法、程序正确 ·清洗消毒设备及设施与工作量相匹配并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供应室条件不具备的可委托经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进行清洗灭菌
·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
针灸科
1、针灸科做到通风良好,保持物体表面及诊疗床清洁,定期更换床单、枕套等,如被污染应及时更换。配有手卫生设施用品
2、进行针灸穿刺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正确进行创此部位的皮肤消毒;针灸针具(梅花针、三棱针、小针刀)做到“一人一针一用一灭菌”
3、一次性使用针灸针不得重复使用,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可重复使用针灸针使用后按规定进行清洗、灭菌
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
1、清洁、污染区分区明确,通风良好,保持室内物体表面、地面清洁。室内应设手卫生设施,手消夜应标启用时间,有效期内使用
2、治疗车、换药车分层使用,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时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3、各种治疗、护理按照先清洁伤口、后感染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等不得进入换药室应就地(诊室或病房)处置 重点环节----安全注射
1、严禁在非清洁区域进行注射准备
2、“一人一针一管一用”包括皮试、胰岛素注射、免疫接种等,禁止只换针头不换注射器
3、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开启日期和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开启的各种溶媒不得超过24小时,灭菌物品(棉球、纱布)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4、盛放用于皮肤消毒的非一次性使用的碘酒、酒精的容器等应密闭保存,每周灭菌2次,同时更换灭菌容器。一次性小包装的瓶装碘酒、酒精,启封后使用时间不超过7天 超声检查
一、探头
1、凡经患者完整皮肤、黏膜或食道、直肠、阴道等体腔进行超声诊疗探头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2、发经皮肤黏膜进行穿刺、活检、置管、注射药物、手术等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的探头、光源、导线等超声医疗用品,使用前应达到灭菌
3、每班次检查结束后,应对超声探头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处理,干燥保存 探头使用注意事项
1、断电插拔
2、禁止撞击
3、保持干燥、洁净环境
4、使用合适的耦合剂
5、软物擦拭清洁(75%的酒精)
6、避免外界仪器的振动损坏
7、禁止浸入液体
8、避免在强电磁干扰的地方使用
二、物体表面:
诊疗床、仪器表面应保持清洁,当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采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污染物,再进行清洁和消毒。诊疗床可用含有效氯500㎎/L的消毒液进行擦拭;超声诊疗仪采用一起说明书允许使用的消毒液进行擦拭
三、皮肤、黏膜:
1、患者完整皮肤进行超声时,无需皮肤消毒
2、患者有开放性伤口、皮肤病或者皮肤感染性疾病或经皮肤粘膜穿刺、活检、置管、注射药物进行超声时,要对受检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四、消毒方法
1、接触患者完整皮肤的超声诊疗探头声透镜部分,每人次使用后75%的酒精消毒
2、接触患者破损皮肤、黏膜或经食道、阴道、直肠等体腔进行超生检查的探头声透镜部分,使用时外套隔离膜,用后75%的酒精消毒
3、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的探头、光源、导线等超声医疗用品,使用前必须采用低温灭菌方法进行灭菌,使用后进行清洁和消毒
·物体表面:诊疗床、仪器表面应保持清洁,当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采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污染物,再进行清洁和消毒。诊疗床可采用含有效氯500㎎/L的消毒液进行擦拭;超声诊疗仪采用仪器说明书允许使用的消毒液进行擦拭 ·皮肤、黏膜
1、患者完整皮肤进行超声时,无需皮肤消毒
2、患者有开放性伤口、皮肤病或皮肤感染性疾病或经皮肤粘膜穿刺、活检、置管、注射药物进行超声时,要对受检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留置尿管
·细菌入侵机制
1、污染导尿管或尿道外口细菌种植于膀胱 ·使用合格的导尿管、导尿包
·置管时做好尿道外口的消毒、无菌技术操作 ·留置尿管期间,注意尿道外口的清洁消毒
2、沿导尿管内腔上行感染膀胱 ·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最大限度的保持密闭系统的完整、通畅,任何时候均应保持尿袋低于膀胱水平防止尿液逆流
·尽量避免膀胱冲洗(前列腺或膀胱手术后列外)
·无需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环和出现尿路感染时,立即更换导尿管
·清空集尿袋时,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碰到收集容器
·正确采集尿标本-----小量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3、导尿管与尿道粘膜间细菌生长繁殖并上行感染膀胱 ·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尽量减少更换尿管次数,特别是不要定期更换,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和出现尿路感染时,立即更换导尿管 ·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细菌生物膜:是指附着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被细菌胞外大分子包裹的有组织的细菌群体。绝大多数细菌是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的表面,以生物膜方式生长,而不是以浮游方式生长
第五篇: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范文模版)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病人在住院前应尽量完成术前各项检查,治疗基础疾病,如肥胖、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等,能治愈或减轻的疾病,应尽量在院外予以纠正。
二、手术前尽可能治愈其他部位感染,并限制使用皮质类固醇。
三、尽量缩短等待手术时间。
四、做好病人手术前清洁和皮肤准备,洗澡更衣。如需去除毛发,应在剃毛后立即或在短时间内进行手术,去除方法最好采用剪毛或使用脱毛剂。
五、加强手术室环境卫生学管理,有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感染的人员不得进入手术室。
六、控制手术间人数,减少人员走动,与手术无关的话不说。
七、手术操作人员按规定更衣、戴帽子、口罩,帽子要将头发完全包住。认真刷手、戴无菌手套。无论手术大小,严禁不刷手直接戴无菌手套手术。
八、改进手术技巧,操作尽量轻柔,减少组织损伤,严格止血、缝合严密、不留死腔。
九、尽量缩短手术持续时间。
十、加强病房环境卫生学管理,减少陪住,严格探视制度。
十一、换药最好在换药室进行,若在病房换药时应停止其他护理操作,换药前应洗手戴手套,严格无菌操作。
十二、根据手术部位、手术污染程度、手术持续时间等因素采用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一)术前30分钟~2小时使用抗菌药物,在手术中组织暴露时,血药浓度达最高峰。
(二)根据手术切口类别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Ⅰ类切口:手术时间短者,可不用抗菌药物,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应根据药物半衰期,术中追加一次用药,术后用药一般不超过24小时,特殊情况可延至48小时。
Ⅱ类切口:术前与术中用药同Ⅰ类切口,术后72小时内可重复使用。
Ⅲ类切口:从围术期开始按照治疗性用药原则使用抗菌药物。
十三、改善病人营养状态,调节水、电介质及酸碱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