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内控建设 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加强内控建设 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0-09-13
建立严密的企业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严密与否,其执行情况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为加强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提高保险公司风险防范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保险公司合规、稳健、有效经营,中国保监会近期制定下发了《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准则》的颁布,将使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要求更为统一,形成更为完整的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及《准则》颁布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对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2008年6月,财政部、审计署、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成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纲领性文件。保险业作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升全行业的内部控制水平,真正发挥保险业作为国民经济“助推器”和“稳定器”的重要作用,正逐渐成为整个行业的一大重要课题。2010年8月《准则》颁布,是保监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监管,切实防范风险,促进保险业平稳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准则》将使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要求更为统一,使公司治理和内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更为完整的体系,对于保险公司防止“跑冒滴漏”、加强管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华泰保险公司加强内部控制的实践活动
华泰保险公司经过多年实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形成了“集约化管理,专业化经营,质量效益型发展”的整体发展战略,并且这个发展战略已经深入人心。在这个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公司目前已基本建立了“由董事会负最终责任、管理层直接领导、内部审计部门检查监督、业务单位负首要责任”的内部控制组织体系。
(一)拥有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为内控制度的建设与执行提供了有效的基础保障
公司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下设风险控制及审计委员会,主席由独立董事担任。风险控制及审计委员会负责定期审查公司提交的内控评估报告、风险评估报告及合规报告,并就公司的内控、风险和合规等方面的问题向董事会提出意见和改进建议;检查公司存在或潜在的各种风险;检查公司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考核等。
公司设有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管理层履行职责情况实行有效的监督。
公司管理层职责与董事会的工作边界清晰,由总经理全面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管理层根据董事会的决定,建立健全公司内部组织架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组织领导内部控制体系的日常运行,为内部控制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保证。公司还设立了合规负责人,具体负责公司合规管理方面的工作。公司董、监事严格按《公司章程》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科学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为公司整体的内控体系建设及执行奠定了有效的基础保障。
(二)坚持矩阵式管理体系,保证内控制度的建设与执行
公司采取较为先进的矩阵式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保证了公司各项内控制度的建设和执行。公司承保、理赔、财务、人事、IT等各方面均采取总公司专业管理与各级机构行政管理并行的矩阵式管理架构。各专业系列均制定了较为完整的准则、操作流程和作业规范。2009年,公司对2009年5月以前的内控制度再次进行了清理,整理了现行的全部制度共229项,并要求相关部门对其中存在问题的制度进行修订。其中比较重要的包括:
1。制定下发了《内部授权管理规定》,对公司内部授权的程序、范围、终止及监督进行了明确规定,规范了公司内部授权管理工作,健全公司内控和自我约束机制,增强事前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
2。财务部门继续坚持实行全过程全机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实行会计委派制度,全面管控分支机构财务经理的人事任免权和薪酬制定权,有效地保证了各项财务制度的贯彻执行。
3。人力资源方面对公司的组织构架、职责划分、职位设置做了全面梳理和分类,进行了系统优化,逐步加强薪酬管理体系,确定绩效考核指标及衡量标准,形成了更加有效的责任和绩效管理机制。
4。制定下发《合规事项报备指引手册》,有效地指导公司各部门、分支机构做好公司合规事项报备工作,强化公司合规经营,规避经营风险。
同时,根据保监会相关文件及新《保险法》的要求,公司还制定下发了一系列业务管控制度、法律事务管理制度以及审计工作制度。根据新《保险法》重新厘定了车险费率条款,并报批使用。这些基础管理工作的完善,对公司的运营效率和风险管控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业务、财务数据大集中,提高了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
为防范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竞争力,公司于2005年完成了保险业务、财务数据大集中并实时对接。总公司各管理部门可随时查看全国各分支机构业务、财务、人力资源的实时数据,使公司在统计和信息化建设、风险管理和业务管理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公司加大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2009年,新车险业务系统全面上线,实现了车辆数据库、配件数据库、自动核保、客户信息识别、辅助人管理等多项功能的优化和统一,为业务拓展和管理提供了极大便利,使公司的业务管理规范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加强检查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尽快改进,促进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和完善提高
各专业部门及审计部门组织的各项检查是保证各方面内控管理的辅助工具,如财务部门的财务管理检查(FMR)、理赔部门的已决赔案评估检查(CFR)、承保部门的核保检查以及公司审计部门的常规审计和专项审计。
通过适当的检查,并就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相关机构及管理部门进行反馈,追踪整改结果,促进了公司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和完善提高。
三、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提升内控执行力
目前,在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下,市场竞争环境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华泰很早就认识到保险市场未来的竞争将由价格战转为服务战,因此公司的展业方式不断向提供丰富的保险产品与服务转变。
这些在业务发展方面的新探索都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要切实得到贯彻落实,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准则》的适时颁布,为加强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公司合规、稳健、有效经营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公司将在已有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上,按照《准则》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基础、内部控制程序和内部控制保障,切实实现内部控制的行为合规性、资产安全性、信息真实性、经营有效性、战略保障性目标,以保证公司的健康持续发展。
《中国保险报》 2010年09月10日
第二篇:内控合规建设+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人保健康:创新内控合规建设 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新《保险法》的出台无疑是对保险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人保健康公司为例,介绍了公司是如何从四个方面推进其内部控制的巩固和完善,对潜在的风险作出防范的。
健康保险有其内在的经营特殊性和特有风险,如赔付风险大,运营成本高,医疗风险管控难,盈亏平衡周期长,市场竞争激烈等。
面对这些严峻的风险管理形势,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保健康)认真研究和把握健康保险的发展规律,以促进业务发展和防范风险为目标,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内控合规文化建设为重点,创新内控合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构建流程规范、运作高效、管控有力的内控运行体系,强化监督和问责,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
夯实内控基础
健全、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是公司内控建设的基础。中国人保健康从规章制度清理入手,合理规划公司规章制度体系,将规章制度区分为基本管理类和业务操作类,规范基础管理,细化操作流程;按照新《保险法》对规章制度、产品条款、业务单证等进行梳理、规范,做到合法合规;制定《规章制度管理办法》,规范规章制度的制定、发布、修订等管理程序。通过清理,总公司规章制度数量由380余个精简为171个,覆盖公司管理、业务运营各个流程和板块。在此基础上,编印公司《规章制度汇编》,管理人员、重要岗位人手一册,初步构建了具有专业健康险特色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同时,该公司还积极探索、研究健康保险行业法律法规基本内容、构成体系,编印了国内第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健康保险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汇编》,发挥了健康保险引领者的作用,在行业内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以合规管理为重点
筑牢风险防线
公司强化销售队伍建设和品质管理,修订和完善营销员基本管理办法,重点防范单证保证金管理、营销员、兼业代理机构资格证管理、销售误导、佣金手续费管理等方面的合规风险;按照成本低、效率高、服务优的原则,大力推广和复制“湛江模式”,优化业务流程,完善“政府主导、合署办公、专业运作、便捷服务”的社保补充业务模式,有效控制经营风险和运行成本;建立中介业务考核评价体系及台账制度,重点规范佣金手续费结算等环节管理。
公司通过调整保险费率、保障责任、起付线、止损线和赔付比例等关键要素,不断提高社保补充业务的质量;根据健康险医疗风险管控较难,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理赔发生频率高的风险特点,实施“病前健康管理、病中诊疗监控、病后赔付核查”“三位一体”的医疗风险控制机制,推进合署办公,强化理赔审核作业管理和理赔调查体系建设,严格控制赔付风险。
公司严格遵循监管机构资金运用管理规定,加强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研究,与人保资产等兄弟公司密切配合,完善决策流程,加强投资风险评估,审慎选择投资项目,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在资本市场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实现了较好的投资收益。
以内部控制为保证
实行全程风险管控
中国人保健康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分支机构负责人的选任、管理、监督,严格落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层层签署《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依法合规和风险管理责任状》,对新任领导干部发送《廉政提示函》,严防用人风险。加强财务基础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在核心业务系统中专门开发反洗钱功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内控合规流程化管理。
中国人保健康建立了“事前风险识别与防范、事中风险监测与完善、事后风险监督与整改”全流程的风险管控机制。以流程梳理为切入点对全系统87类岗位流程进行梳理, 共识别、分析出224个岗位违规风险点。在加强岗位违规风险教育宣导,特别是对基层员工进行关键风险点识别教育的同时,事前加强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的常规化宣导培训,重大项目和业务活动必须进行法律合规审
查和风险评估,落实“三重一大”项目集体决策机制;事中实时监测经营风险,密切关注重点区域和重点业务,定期开展全面风险分析与评估;事后加强监督检查频次、广度和深度,及时发现各管理、业务板块风险漏洞,督促整改落实。
以“三种教育”为核心
大力培育合规文化
强烈的风险意识和良好的合规文化,是公司依法合规经营的基础。中国人保健康着力通过“三种教育”大力培育合规文化。通过举行系统性综合内控合规培训、入职上岗前合规培训、业务合规管理培训等方式,加强全员合规基础教育;通过对省、地市级机构负责人及总部处以上高级管理人员多次开展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内控合规能力建设的集中轮训,强调合规从高层做起,强化合规责任教育;通过及时通报系统内外各种违规违纪受处罚事件、审计检查发现的各种问题以及依法合规经营考核结果、发布风险提示等方式,以典型案例、典型事件对广大干部员工进行合规警示教育,在全系统培育良好的合规文化氛围。
来源:中国保险报
第三篇:银行业如何加强内控建设防范操作风险探讨
银行业如何加强内控建设防范操作风险探讨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9-3-21 10:14:38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市场的日趋开放,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形势更加严峻,各种金融风险逐步呈现,其中银行业都将加强内控建设,防范操作风险提到各自重要的工作日程中,并将其作为规范业务发展的重要和必要内容。究其原因,文章结合笔者自己工作实际谈谈自己对银行业要加强内控建设,防范操作风险的认识。关键词:银行业;内控建设;防范;操作风险
前言
近年来,国内外银行业经济案件频发,涉案金额巨大、影响恶劣并造成巨大资金损失,严重威胁着银行和客户的资金安全。从国内银行业看,由于缺乏对操作风险的充分认识,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近年来操作风险也日趋严重。
一、操作风险形成原因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银行业务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和国际化,金融机构尤其是基层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呈现出“机制功能弱化”的趋势,产生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风险意识不强
1.重业务拓展,轻风险管理。表现在一些单位负责人短期行为严重,没有正确处理和把握好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许多营业机构目光局限于完成考核任务,甚至不惜冒着违规操作的风险以实现短期业绩;许多员工在操作岗位上工作却被迫承担了大量营销任务;不少员工自身对操作风险重视不够,风险意识不强,只要领导命令,就惟命是从,对其违法行为视而不见。
2.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其表现在银行看重的是对已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采取事后的管理处罚措施,试图以严历的处罚遏制风险的出现,而对事前的防范和事中的控制措施关注较少,或形同虚设,这种做法充其量只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
(二)业务学习不到位,执行制度有偏差
随着金融信息化、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各种理财产品、电子业务等层出不穷,有的管理人员借口业务忙,对规章制度、特别是新的规定不能认真学习,管理松懈,对员工的业务培训也不到位,致使操作人员对新业务不熟悉,潜藏风险隐患;少数员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新业务、新制度的学习滞后,对业务流程理解不深不透,典型的是许多产品的创新是先发展业务,后规章制度,并且有些制度本身制订就不够精细,过于理想化,甚至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可操作性较差,再加上操作人员本身理解不深不透,业务素质不高,致使业务发展潜藏很多风险隐患。
(三)查处力度不到位,警示效果不明显
近几次操作风险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多数属于屡查屡犯、屡整难改的顽症,主要原因还是重检查、轻处罚,对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低调处理,强调客观原因,未能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处罚力度不够,因而不能产生有力的警示作用,削弱了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导致一些问题屡查屡犯,直至案件发生。
(四)计算机网络系统不够完善,易形成较大资金风险点
主要表现为硬件及软件、设备及通讯故障、程序错误、计算机等原因造成交易不成功而形成客户及银行资金损失。例如有的银行因通讯故障引起的银行单边帐,形成较大的资金风险。
此外,员工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轮换制度未落实,人事管理中不能做到定期或不定期地调整相关重要岗位人员,使其职务行为中存在较大风险。
二、加强内控建设,构建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
早在2005年银监会就提出了13条防范操作风险的意见,并督促银行机构落实“内控十三条”,从央行的重视程度和督促力度,就可看出防范操作风险已成为规范业务发展的重要和必要内容。因此,我国各商业银行近年来纷纷开展了全行性的操作风险大检查,同时采取不同的方式来防范操作风险。对如何加强内控建设,构建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打造先进的内部控制文化,要以科学发展为指引,树立健康经营理念。正确认识内控机制的重要性,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培养和警示教育,提高内控与员工的价值关联度,切实防范员工因道德风险引发的违规、违法行为。通过培育金融企业合规文化,营造良好的内控文化氛围,并通过教育与管理、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还使人的自觉行为与制度对人的约束有机结合,也有助于防范道德风险。同时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牢固树立先规范、后发展的经营理念,严禁违规办理业务。
2.严格岗位职责管理,要以风险防范为前提,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岗位职责要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和下属分支机构的内控职责,一级对一级负责。实行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做到定人、定事、定责,做到工作岗位、工作范围、职责权限清晰,使内控覆盖所有风险点,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重要岗位、主要风险环节做到相互制约、相互制衡。
3.加强风险管理基本制度建设,要以规范管理为目的,夯实持续发展的基础。严格岗位分离制度,加强事前防范;严格授权管理制度,加强风险事中控制;加强对高管和重要岗位人员的控制,离岗审计。强化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建全制度,清理制度盲点,弥补制度空白点,坚持内控在前,制度先行,使各种经营行为都置于制度约束之下,加强制度执行力度,特别是要切实落实业务营运制度、管理制度、处罚制度,把管理工作和控制融入到每个岗位、每个环节。其次要加强岗位控制,按照纵向有监督、横向有制约,从优化业务流程着手,形成机控和人控的联控机制,切实解决业务操作岗位的失控问题。
4.构建独立的内审管理体系,要以强化监管为手段,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实行业务与监督分离,建立独立运作的内审管理系统,使内审工作真正发挥超脱性、权威性。职能部门必须认真实施自律监管,提高自律监管的效果,应严格按照自律监管责任制的要求充实监管力量,履行监管职责,强化与不断创新监管手段。克服重监管,轻整改的思想,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应一查到底,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加强监管队伍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注重监管手段的互通与监管成果的相互利用,充分发挥各个监管部门和各种监管手段的作用。
5.强化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当前,信息科技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实现经营战略转型和业务运营的基础平台以及金融创新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对信息科技的高度依赖,使得信息技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整个银行业的安全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为此,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尽快树立并强化信息科技安全风险意识,要从提高风险管理支持可靠性、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性等方面,认识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着力研究和防范信息科技的操作风险、战略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另一方面要着重关注和做好信息科技建设与业务发展的协调、信息安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信息科技体系变动和发展的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和操作管理以及业务持续性规划的研究和制定等工作。
第四篇:浅谈银行业加强内控建设防范操作风险
浅谈银行业加强内控建设防范操作风险
王敏懿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市场的日趋开放,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形势更加严峻,各种金融风险逐步呈现,其中银行业都将加强内建设,防范操作风险提到各自重要的工作日程中,并将其作为规范业务发展的重要和必要内容。究其原因,笔者想结合自己工作实际谈谈自己对银行业要加强内控建设,防范操作风险的认识。
关键词:内控 防范 操作风险
近年来,国内外银行业经济案件频发,涉案金额巨大、影响恶劣并造成巨大资金损失,严重威胁着银行和客户的资金安全。其中操作风险引发的案件占相当大比例,巴塞尔委员会在2002年举行的一次全球性针对银行操作风险的调查表明,参加调查的银行共报告了47029件每件损失超过1万欧元的操作风险事件,平均每家银行在这一年间发生了528起操作风险事件,其中有5家银行在这一年间发生了超过2000起操作风险事件,一年造成的损失近80亿欧元(出处:金融时报);从国内银行业看,由于缺乏对操作风险的充分认识,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近年来操作风险也日趋严重。
一、操作风险形成原因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银行业务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和国际化。金融机构尤其是基层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呈现出“机制功能弱化”的趋势,产生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风险意识不强
1.重业务拓展,轻风险管理。表现在一些单位负责人短期行为严重,没有正确处理和把握好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许多营业机构目光局限于完成考核任务,甚至不惜冒着违规操作的风险以实现短期业绩;许多员工在操作岗位上工作却被迫承担了大量营销任务;不少员工自身对操作风险重视不够,风险意识不强,只要领导命令,就惟命是从,对其违法行为视而不见。
2.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其表现在银行看重的是对已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采取事后的管理处罚措施,试图以严历的处罚遏制风险的出现,而对事前的防范和事中的控制措施关注较少,或形同虚设,这种做法充其量只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
(二)业务学习不到位,执行制度有偏差
随着金融信息化、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各种理财产品、电子业务等层出不穷,有的管理人员借口业务忙,对规章制度、特别是新的规定不能认真学习,管理松懈,对员工的业务培训也不到位,致使操作人员对新业务不熟悉,潜藏风险隐患;少数员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新业务、新制度的学习滞后,对业务流程理解不深不透。如帐户管理、反洗钱制度执行不严格,大额存取款业务未经主管授权审批,对重要空白凭证、业务印章保管不严,交接手续不严密,未按规定对帐等,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致使违章操作时有发生;产品创新、制度建设与业务人员素质脱节,致使执行制度有偏差,违章操作时有发生,产生了许多风险隐患。典型的是许多产品的创新是先发展业务,后规章制度,并且有些制度本身制订就不够精细,过于理想化,甚至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可操作性较差,再加上操作人员本身理解不深不透,业务素质不高,致使业务发展潜藏很多风险隐患。
(三)查处力度不到位,警示效果不明显
近几次操作风险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多数属于屡查屡犯、屡整难改的顽症,主要原因还是重检查、轻处罚,对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低调处理,强调客观原因,未能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处罚力度不够,因而不能产生有力的警示作用,削弱了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导致一些问题屡查屡犯,直至案件发生。
(四)计算机网络系统不够完善,易形成较大资金风险点。
主要表现为硬件及软件、设备及通讯故障、程序错误、计算机等原因造成交易不成功而形成客户及银行资金损失。例如有的银行因通讯故障引起的银行单边帐,形成较大的资金风险。
此外,员工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轮换制度未落实,人事管理中不能做到定期或不定期地调整相关重要岗位人员,使其职务行为中存在较大风险。
二、加强内控建设,构建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
早在2005年银监会就提出了13条防范操作风险的意见,并督促银行机构落实“内控十三条”,从央行的重视程度和督促力度,就可看出防范操作风险已成为规范业务发展的重要和必要内容。因此,我国各商业银行近年来纷纷开展了全行性的操作风险大检查,同时采取不同的方式来防范操作风险。对如何加强内控建设,构建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打造先进的内部控制文化,要以科学发展为指引,树立健康经营理念。正确认识内控机制的重要性,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培养和警示教育,提高内控与员工的价值关联度,切实防范员工因道德风险引发的违规、违法行为。通过培育金融企业合规文化,营造良好的内控文化氛围,并通过教育与管理、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还使人的自觉行为与制度对人的约束有机结合,也有助于防范道德风险。同时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牢固树立先规范、后发展的经营理念,严禁违规办理业务。
2.严格岗位职责管理,要以风险防范为前提,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岗位职责要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和下属分支机构的内控职责,一级对一级负责。实行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做到定人、定事、定责,做到工作岗位、工作范围、职责权限清晰,使内控覆盖所有风险点,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重要岗位、主要风险环节做到相互制约、相互制衡。
3.加强风险管理基本制度建设,要以规范管理为目的,夯实持续发展的基础。严格岗位分离制度,加强事前防范;严格授权管理制度,加强风险事中控制;加强对高管和重要岗位人员的控制,离岗审计。如从目前农业银行基层行的管理现状来看,仍然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强化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建全制度,清理制度盲点,弥补制度空白点,坚持内控在前,制度先行,使各种经营行为都置于制度约束之下,加强制度执行力度,特别是要切实落实业务营运制度、管理制度、处罚制度,把管理工作和控制融入到每个岗位、每个环节。其次要加强岗位控制,按照纵向有监督、横向有制约,从优化业务流程着手,形成机控和人控的联控机制,切实解决业务操作岗位的失控问题。
4.构建独立的内审管理体系,要以强化监管为手段,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实行业务与监督分离,建立独立运作的内审管理系统,使内审工作真正发挥超脱性、权威性。职能部门必须认真实施自律监管,提高自律监管的效果,应严格按照自律监管责任制的要求充实监管力量,履行监管职责,强化与不断创新监管手段。克服重监管,轻整改的思想,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应一查到底,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加强监管队伍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注重监管手段的互通与监管成果的相互利用,充分发挥各个监管部门和各种监管手段的作用。
5.强化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当前,信息科技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实现经营战略转型和业务运营的基础平台以及金融创新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对信息科技的高度依赖,使得信息技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整个银行业的安全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为此,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尽快树立并强化信息科技安全风险意识,要从提高风险管理支持可靠性、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性等方面,认识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着力研究和防范信息科技的操作风险、战略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另一方面要着重关注和做好信息科技建设与业务发展的协调、信息安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信息科技体系变动和发展的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和操作管理以及业务持续性规划的研究和制定等工作。
第五篇:如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一)企业在引入目标管理时要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而且要有明确的目的。同时企业应该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按重要紧急程度罗列出来,然后从中筛选出可以通过目标管理解决的,再按照可能的效果、成本、难度等方面进行评估,选择一两项核心目的,然后依次建立目标管理系统。
(二)在设计与制造能力方面,重要的是由自己进行设计和生产,这样可以始终紧跟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技术和创新成果,以供未来使用。而且,主要部件的质量管理对于维持商誉和顾客对产品的信心也是必要的。因此,在企业内部寻求资源,更有利于企业保持在世界市场上的长期竞争优势地位。
(三)培育企业文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注重长期培育的文化理念,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塑造企业独特的个性,整和企业的各种资源,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必须把企业文化的培育过程作为企业的长期战略,精心设计,长期坚持,认真维护,全员参与,使企业文化成为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建构文化训练管理制度。企业要有一套文化训练管理制度来强化和引导员工行为。除了集中培训以外,企业要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制度,通过长期不断的训练,使企业文化达到塑造人、发展人和提升企业整体素质的目的。
(四)在用人方面,要转变观念,注意与企业的适合程度,不要过分注重学历与文凭。只要不适合企业的岗位,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那都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只要能够满足企业岗位的需要,那就是企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