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发改委正调研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车改革

时间:2019-05-13 17:3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媒体称发改委正调研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车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媒体称发改委正调研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车改革》。

第一篇:媒体称发改委正调研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车改革

大兴区西红门镇等单个地区性车改,在种种现实困难条件之下,恐已难以承载试点之重。因涉及当政者切身利益,也攸关行政效率和财政谋划,公车改革需自上而下强力推动,渐成各方共识。

记者近日获悉,国家发改委正抓紧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促进此项工作加快推进。

政协提案建言车改破局

在今年3月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针对公车改革遭遇的难题,民革中央提交了《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的提案。

记者从民革中央了解到,提案提出了“建立刚性财政预算约束的公车管理体系”、“电子监控公务用车”、“公务用车社会化和公车保养社会公开招标”、“强化政策执行和监督环节”四大措施,建议严格控制公车购置数量,限制购置公车的金额、型号或马力,对公车行驶里程、油耗、维修保养费用等项目实行“软监管”,对未经授权私用公车的行为进行严惩等。

提案详细描述了民革中央认为的公车改革优化方案。具体来看,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控制公车总量和配备,厅局级以下官员全部取消专车,只有公务用车。保留公务用车的数量,按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常住人口核定,由人大批准控制。

二是学习国外经验,电子监控所有公务用车,监控机构不受当地政府领导,直接向上级负责,网上公开查询记录。

三是大规模用车社会化。由政府向租车公司公开招标或租用,对驾驶员的安排可参照国有企业人员分流办法进行。公务车的保养也向社会公开招标,结算由财务和维修点进行,司机个人不介入。

四是对不配备专车的公务员按照一定标准实行适当交通补贴,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公务员购买私车,私车公用。

公务用车改革条件形成

针对民革中央的提案,国家发改委经与财政部商讨后回复称,目前该委正抓紧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促进此项工作加快推进。国家发改委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化交通服务逐步改善以及家庭用车快速普及,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社会和客观条件逐步形成。近年来,一些部门和地方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面已经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

国家发改委表示,国务院印发的《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已经明确提出,要研究推进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民革中央提出的有关建议,对于积极稳妥推进公车改革、增强改革措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车改方案研制过程中,发改委将认真研究和吸收借鉴。

对此,民革中央表示,发改委的回复让公众看到了国家对公车改革的积极态度。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切实采取措施,稳步推进公车改革,让改革方案尽早出台,改革措施尽快实施,以回应社会各界的期待。

实际上,今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制度改革的条件,要在严格规范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的同时,加快推进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制度改革。

相关调研

公车制度存四大弊端

民革中央提案指出,就各地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公车制度中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首先是公务用车费用高,造成财政负担沉重。调查显示,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12%之间。

其次是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公车使用存在三个“三分之一”,即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

同时,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轿车问题屡禁不止。

最后是公车使用效率低,浪费惊人。目前,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

现行车改的“三种模式” 各地车改试点大致为三类模式:一为公车货币化,二为公车集中管理,三为两者模式的结合。

公车货币化模式以广东珠三角、辽阳弓长岭区为代表,曾长期被认为是公车改革的方向。其措施是公车全部收回,公务人员按照行政级别给予补贴。

公车集中管理则以昆明为代表,其措施是党政机关的所有公车全部停用,或上缴至各区组建的机关公务交通服务车队,或拍卖收回部分财政经费。

第三类模式则以杭州为代表,取消单位的公务车,所有公务用车集中至杭州市机关公务用车服务中心,单位公务用车可向中心提前预约租用,同时按级别给公务员发放车贴。不同的是,杭州车改没有采取“货币化”现金补贴的模式,而是将车贴全部打入“市民卡”IC卡中。

本报记者邓杭

第二篇:公车改革将启动

公车改革将启动 特权车牌亟待严管

公车问题是今年中央纪委监察部要作为专项清理的一项重点工作。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最近要出台有关公车配备使用的新规定,这个规定比过去更加严格,比如对省部级干部公车配备的标准排气量和购置税都比过去严格了,对党政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的公务用车的编制也比过去严格了。也就是说,公车配备的标准和公车的总数量是要下降的。

记者认为,这意味着“史上最严格”的一轮公务车改革即将启动。这一顺应民意的改革将有力推动政府部门职能和作风转变,让公车给私车“让道”,让“不便回应”的公车数量、开支晾在阳光下、监督下,对公车特权和公车腐败给予最严格的制约和打击。

回顾近些年各地公车改革进行的摸索和试点,不乏失败的教训:例如,一些地方曾经把公车改革弄成赤裸裸的“分钱”,区委书记、区长每年“车补”居然高达七八万元。消息被曝光后,这种背离公车改革初衷,排排坐分果果式的“车改”被果断叫停。也有成功的经验:例如,也有的地方为了便于民众监督公车使用,推出了统一的公务车贴或公务车牌;有的地方为了鼓励公务员短途骑车办公推出了公务自行车;尤其是昆明进行的车改,力度大,办法科学,如今80%以上试点单位公务员已逐步适应改革,多选择私家车、自行车、公交车和步行来解决公务出行。

此外,在当前车改进行的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公务车在维修环节出现的维修材料投标报价缺乏执行约束力,部分维修材料利润空间偏大等新漏洞。这反映出公车改革和监督应当贯穿公车使用全流程,避免公车维修成为唐僧肉。

记者一直认为,按照有关部门1999年出台的文件,高档公务车采购的上限是3.0升排量和45万元车价。但十几年过去,国内车价与文件出台时相比下降了很多,因此,高档公务车的采购上限价实际上有很大的下调空间。而结合当前节能减排的背景,降低排量、价格上限,增设油耗和排放标准的新门槛,对自主品牌小排量环保车型和新能源汽车在采购上予以优先考虑,这应当是新的公车采购标准调整的核心方向。

北京市治理交通拥堵综合措施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但是以网民和群众的呼声和本轮公务车改革的方向衡量,这应当只是北京市公车改革的“最低标准”。下一步,应当明确北京目前的公务车保有数量,并顺应全国公务车改革的大方向,继续降低北京市公车配备的标准和公车的总数量。目前,北京也在倡导百姓公交出行、低碳出行、绿色出行,并把公交出行率作为衡量城市交通状况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北京的公务员,更有责任在公交出行上率先垂范。

公车改革的另外一大难点是如何遏制公务车成为特权车。近些年,各地一些公务车在马路上横冲直撞、耀武扬威的驾驶风格引发了极大的民愤,尤其是公交车道俨然变成了公务车道,更是应当下大力治理。新华社记者此前调查发现,近年来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区市政府取消了拥有特权的“O”牌照,这无疑也是公车改革的应有之意。但是相关部门更要意识到,公务车的“特权马甲”往往有很多种,尤其是民用号段中的某些“特权号段”,更容易因为官商混用导致特权泛滥、失控和“李鬼”横行,下一阶段亟待有关部门严加监管。

公车改革是精细化管理、科学管理的系统工程,技术核心方向是合理压缩公务车全流程的各项开支,政策核心方向则是以公车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作风转变,公车数量和支出费用公开则是改革深入进行的大前提。

当前,各地进行的公车改革急需得到全国性的指导意见,让偏离正确方向的“变味车改”回到正轨,让卓有成效的地方车改经验尽快上升为具有可操作的全国性做法。这不但需要出台各项严格的制度保障落实,还需要在车改政策制定过程中,逐步健全各项监督、听证机制。尤其是从以往的经验看,“史上最严格”的一轮公车改革未来还要在落实环节狠抓不放,绝不能让执行环节的变通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破坏落实效果。

如何推动公车改革

公车改革的目标及其方式选择

■柳新元

目前,公车改革不仅成了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也成了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推进政府改革的一个重点。但从已有思路和做法来看,大家对于公车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又如何达到这些目标,似乎不甚明了。

我们进行任何改革,首先要明确其所要达到的目标,公车改革也不例外。公车改革的核心问题,不在于要不要用公车,而在于如何有效地使用公车。换言之,如何在保证公务用车的现实需要的前提下,降低公务用车的成本,是公车改革的关键所在。具体来讲,公车改革要达成如下四个方面的目标:(1)要把超编超标配备公车的势头扭转过来,控制政府使用公车的总规模。(2)要杜绝公车私用、虚报费用的“公车腐败”现象,实现公车使用的“阳光操作”。(3)要解决公车使用过程中的粗放经营、养护乏力、浪费严重等问题,提高使用效率。(4)要尽力矫正原来按行政级别(而不是工作性质和工作需要)配备和使用公车的陈规陋习,使公车成为全体公务员更好地履行其职责的合意工具,而不是某些人享受特权的象征。

对照上述公车改革目标,我不赞成现在就取消公务车、将现有公务车拍卖、然后按职级发放“车贴”的激进式方案。首先,有公务,公务车就不能取消。这不仅是因为没有专用公务车,有可能造成公务的延误;而且是因为用私车办公务难免规模不经济,从而增加履行公务的社会总成本。其次,将现有公车全部拍卖,会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第三,按职级发放车贴,不仅持之无据,而且有失公平。因为“车贴”既不是每个公务员应该享受的公共福利,也不是某些人按职务应享受的特殊待遇,它应是对公务员在履行公务时所支付的交通费用的公共补偿。因此,它只能“实报实销”,而不能按权力等级进行分配。第四,“车贴”作为对公务员以前享受的公车资源垄断权的“赎买”,其基数不会太小,且从长期来看有刚性增长的趋势。因此,从乘公车到发“车贴”,能否降低政府机构的交通费用或行政成本并不确定。

相比之下,我比较赞成在现有公车使用制度基础上,使之逐步完善,达到渐进式车改。从目前来看,这种车改方案的具体要求如下:(1)通过设置厅局级以上干部才有资格使用公用专车的门槛,大幅度减少公用专车的数量,并相应地拍卖过剩的公用专车。(2)将剩下的必要的公车交司勤人员专人管理和保养,并要求他们对提高公车的使用寿命负责任。(3)通过非办公时间公车统一入库管理等措施,严禁公车私用。(4)一般公务员使用公车必须根据公务的需要,并须经专门主管领导同意,否则发生的相关费用由个人独立承担。(5)引入市场机制,努力降低公车的使用成本,提高公车使用效率。比如,可以通过模拟市场的办法,来测定一定里程的公车服务所需成本,并以此为根据,对司乘人员进行奖惩,让他们自觉地进行公车的成本约束。(6)单独编制各政府部门的公车预算,并严格公车预算支出的管理。对公车消费超出预算的单位要予以惩罚,并追究领导责任。

上述措施如果配合严格的建章建制和有效的外部监督,应能达到既能满足公务用车的现实需要、又能大幅度降低公务用车成本的车改目标。

话题背景

据报道,全国机关事务工作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元慎日前表示,目前已开始公务用车改革试点,我国公务用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自下而上,改革到厅局级领导干部,厅局级及以下干部将可能取消专用公务车。而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已下发《省级党政机关小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暂行规定》:厅级以下(含厅级)干部不配专车。

据了解,目前各地政府采购汽车的数量每年都以20%以上速度递增。公车支出已成为各级财政的沉重负担。近两年,各省市都在探索公车改革的路子,取消专用公务车只是公车改革的一个步骤。各地公车改革的措施主要包括:将公车拍卖或组建成市场化车队,给公务人员每月发放代金券乘车,或干脆按职级发放车贴。

公车定位

公车以办公事为目的

公车是什么?去掉“公”字,就只有“车”,车就是交通工具。公车,就是为了让公务员办公务时更方便、更快捷。但实际上,现在公车既像待遇,又像福利,常常是方便了某些人办私事。公车的定位已经错位很长时间了,到了纠正的时候了。

如何纠正?制定一系列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吗?历史经验表明,只要公车搁在那儿,要管得公私分明也难,或者说,管理的成本极高,得不偿失。所以出路在于取消公车,按职级发放车贴,这能省下不少钱,比买车后养车、养司机划算。不过,取消公车之后,非得给他们发放车贴吗?身为公务人员,办公事是他们份内的事,国家已经付给他们不菲的工资了。自然,如果提供交通工具,办事效率会高得多,但车贴是不是要发那么多,这值得全社会共同思考。

发放车贴,钱从公共财政来,从全体纳税人来。显然,发放车贴的方案要经过人民协商,达成一致意见。换句话说,公车改革应由人大立法改,而且要让民众发表意见。

汉城的公车管理

韩国汉城人口1027.7万,汉城市政府机关目前共有47辆公务车。其中有4辆是“官车”,即市长1辆、三名副市长各1辆。还有43辆公务车,包括5辆礼宾车、18辆公用车以及20辆多用途车。

为了确保政府工作效率,汉城市政府建立了一套高效的公务车管理机制。如接待外宾时,人数不多,就全部用市政府机关的礼宾车。在接待大型代表团时,就租用中央政府的礼宾车。政府各部门人员外出办公事时,可打电话叫公用车队的车。为了减少司机,降低成本,用车人可自己驾车外出办事。汉城市政府还规定,公车应是韩国国产车,排气量必须在1.5升至2.0升之内。这些公车和“官车”没有任何特权,牌照与普通车无异,司机违章照样受罚。“官车”绝不让任何人私用,在完成一天的公务后,“官车”必须返回市政府登记回库。如果没有要紧的公务,汉城市市长也经常乘地铁上班。市政府以生活补贴的形式,按级别给予政府职员一定的“交通补贴”。

汉城公务车的管理至少有两点是可取的。一是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二是公务用车的使用目的明确,就是作公务使用,不能私用。公务车没有任何特权,不是身份、职务级别的象征和变相的待遇。政府配置公务车的目的,就是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提高工作效率,不能把它人格化。我们的公务用车改革,应基于这两点之上。

改革宗旨

车改势在必行

公车改革趋势是公车市场化,这是国际潮流,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公务用车市场化好处有:首先,市场运营可以有效节约经费。据有关部门统计,公车成本为市场运营成本的8到10倍,而使用效率只有市场运营的1/10。通过给公务员发放交通费的办法,大约可以净节省经费50%以上。其次,通过发放车贴等形式,变暗补为明补,使公务员职务消费进一步透明化,更有利于公众和舆论的监督。

为了防止各级领导干部为节省交通费而影响公务活动,应明确规定,对参加会议、抢险救灾、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不得延误。对于违纪违规者,应按相关法律规章从严处理。

立足于提高政府效率

配备公务用车的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更多更好地为民众办实事。然而近年来公车却作为待遇、福利,是某些人地位、权力的象征,引起各部门及领导干部之间竞相攀比,超规模超标准配车,不但给各地财政造成沉重负担,而且也严重偏离了公务用车的定位。

从目前一些地方的车改来看,政府财政支出是减少了,但也只是比不改以前少花了点钱。与此相适应,实际上是职务越高车贴越多,办公务多的人未必比那些实际上用车少的人得到了更高的补贴。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公车定位错误。

看来,有必要迅速矫正对公车的错误定位,在此基础上设计车改方案。即便保留公车,也要用它来为百姓多办实事,而且要坚决刹住攀比购车的歪风,有效抑制住超规模超标准配车的邪气。

改革路径

[公车改革]如何破解车改中的困局

公车改革早已不是新闻,但在近年来却总是公众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这足以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日益庞大的公车耗资已成为社会无法承受之重。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每年公车的支出高达3000亿元以上,远远超过每年财政支出中教育费与卫生费的总和,足以再建设3个三峡工程了。第二,目前公务用车改革的思路尚不得要领,导致各地先后进行的改革要么偃旗息鼓,要么无疾而终。而一轮又一轮的改革过后,眼中所见的公车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改越多,越禁越奢华,则确凿地表明现在的公车改革已经陷入一个困局。如何破解这个困局,值得深长思之。

公车无罪,公车被异化为现代“官轿”则贻害无穷

公车是国家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用公款购买、用于公务活动的车辆,目的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确保党政机关高效运行。它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会存在,本身并无罪过。现在人们不满和抨击的其实不是公车,而是原本正常的公务用车被异化成为了现代“官轿”——公车成为领导个人的坐骑,坐骑又成为领导身份的符号。

古代当官的坐轿子,轿子的大小奢华程度根据官员身份的高低而定,现在在不少地方,官员坐轿车,轿车的好坏也同样根据官职的大小来定。官与车是紧密相连的,哪有当官的不坐车的?而且牌号越小,车肯定就越好,官也就越大。什么样的官配备什么样的车,一辆车动辄就是几十万元。“屁股底下一座楼”是老百姓对当下不少官员“坐骑”的一个形象比喻。在当前普通百姓生活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这当然会激起百姓的不满了。

为什么原本好好的公车,在本来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中国,居然被异化成了现代“官轿”?

其根源在于我国现行公车制度的不合理,让本该只用于公务活动的车辆,承载了许多过于复杂的其他社会意义。早些年,国家的经济状况没有现在这么好,老一辈领导干部中也盛行廉洁自律的风气,只有相当高级别的干部才能享受公用专车的“待遇”。但随着情况的变化,“待遇”与“福利”这两个在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理论上完全不同的概念,在现实中被有意无意地弄混淆了,原本只具有“待遇”意义的公务专车日益被当成了官员们的“福利”,而且公车在使用上被“权力化”,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公务代步工具这一本来性质,成为特权的象征,当然还同时搀杂着许多说得清和说不清的利益。于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公车数量开始急剧膨胀,不少地方的一般干部如正、副处甚至科级干部均配有专车,公车档次上的普遍超标与攀比也日趋变本加厉,不仅浪费了大量钱财,公车乃至公车牌号也成为一种威势。当各级干部竞相使用高档公车的时候,政府部门只好出台领导级别与用车规格的规定。

制度安排上的漏洞,让不少地方的公车被异化为现代“官轿”,真的是贻害无穷。它不仅使公务需要悄悄转化成了体制内特权,而且在官员的权力几乎不受任何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使公车泛滥成灾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

这些年,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严禁公车旅游等公车私用行为,甚至每年都会有领导干部因违规招致车毁人亡的惨痛事故,但每逢节假日,人们仍然可以发现有不少公车在从南到北的风景名胜区里穿行。而在平日里,在各大豪华宾馆、酒店、商场前,公车出入更是“司空见惯”。至于个别领导的家离单位几乎近在咫尺,每天却也装模做样地车接车送,就一点也不奇怪了。某些领导干部或公车司机,不仅对公车私用习以为常,甚至把这当成了一种权力的炫耀。

大量频繁发生的公车私用行为,只是公车泛滥成灾的一个侧面而已。这种泛滥更加可怕之处还在于,其一,在现有的公车配备管理使用制度下,一些地方数量急剧膨胀而又到处耍特权的公务车令民众深恶痛绝,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激化政府官员与普通百姓矛盾的“导火线”。官员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轿车问题,可以说已经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公害”。其二,一些地方公车泛滥已经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早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现有公务用车基本是领导用三分之一,家属用三分之一,司机用三分之一。也就是说,现在的公车费用支出有67%左右是不合理的,是被私人占用的。一些地方围绕公车私用“利益场”产生的效应,已扩大了到这个份上--养了领导养司机,培育了一个庞大的“食公车一族”。这使得公车已经越来越背离了其配备的初衷和其存在的实际价值,而成为纳税人心头沉重的痛。其三,一些地方公车使用效率低下,其中的浪费与漏洞更是令人咋舌。现在,公务车可以说已成为奢华和浪费的同义词了。

第二,公车改革不能够单一推进,而是必须与行政体制改革配套同步进行。公车消费只是职务消费的一个部分,而职务消费改革则必须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搞公车改革,不进行公款接待、会议开销等等职务消费改革,公车改革就会半途而废。公车改革必须在全国范围和整个行业内同时进行,必须从上级开始,至少也是上下级同步。因为包括公车消费在内的职务消费都是一种公务特权的表现,因此在改革过程中,上级机构必须给下级机构做出表率。如果只是让下级改,上级不改,是很难推进下去的。而从目前的情况看,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则应该是解决政府权力过大问题。目前在公共资金的管理、分配、使用等问题上,行政权力的自由度太大,而与之相应的监督、制约力量却过于薄弱。而且,因为政府对社会资源的分配和处置权力过大,即使能够在预算内卡住官员之手,也阻止不了他们把手伸向社会和企业。现在某些地方和部门为了规避财政预算监督,搞起了“自筹经费”买车,其实说穿了,只不过就是那些“执纪执法”、“执收执罚”的权力部门,向基层和企业硬性摊派用于购置和使用公务车的款项。这样看来,车改就不简单是一个货币化问题,而是与政府改革密切相关。

第三,公车改革必须纳入法治的轨道,用法律来寻求根本的解决之道。公务用车到底是否应当改革,应选择何种改革方案,公务员可领取多少补贴,理应由相应的人大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确定,而不应该仅仅由各级行政官员来掌握改革“方案”的制订和实施的权力。

第四,公车改革应该学习成熟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成功经验,真正与先进的现代国际惯例接轨。政府官员用公车,古今中外概莫如此,这既无关意识形态,也无关政治经济体制。现在世界各国的政府官员都用公车,人家是怎么进行“现代管理”的,我们认真借鉴一下也许更好,根本没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别出心裁地搞什么“特色”改革。人家的公车改革实际上确立了这样两个支撑点:

一、公车是用来进行公务活动的,根据需要核定公车数量,从宏观上控制部门公车费用总量,在保证正常公务用车需要的同时,不给公车膨胀与腐败过多空间;

二、用严峻的惩罚机制督促公职人员遵循公车管理规定,最终达到这样的目标:公职人员不敢也不能够滥用公车。这很值得效仿。

毫无疑问,公车改革的初衷是好的,公车改革也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下去,绝对不可半途而废。但公车改革要走出目前的困局获得成功,必须对症下药,寻求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合法的改革方式,把制约、规范公车滥用背后的权力,真正确立为公车改革应有的价值坐标。在公车改革问题上,管住人比管紧车更重要。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公租房建设

2010年6月12日,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旨在解决城市中等偏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近年来,一些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无力通过市场租赁或购买住房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新职工的阶段性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矛盾日益显现,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也亟须改善。这部分游离于中国住房保障制度之外的住房困难群体通常被称作“夹心层”。

解决“夹心层”的住房困难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当前,如果全部依靠扩大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覆盖面,一方面财政无力承受,另一方面,部分“夹心层”群体随着收入增长,几年后将具备通过市场解决住房的支付能力,对政府保障房的需求是阶段性的。因此,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是解决“夹心层”住房困难的有效途径。

重要提示:

1.政府加强了资金投入

意见明确指出:各地要把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纳入土地供应计划,予以重点保障,加大对公共租赁住房的投入,中央以适当方式给予资金补助。对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和运营给予税收优惠,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按照经济适用住房的相关政策执行。

2.积极鼓励多渠道资金的融入

意见指出,要鼓励金融机构发放公共租赁住房中长期贷款,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中长期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探索运用保险资金、信托资金和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拓展公共租赁住房融资渠道。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实行“谁投资、谁所有”,投资者权益可依法转让。

第三篇:公车改革调研报告

关于我区公务用车改革的调研报告

公务用车,既是一种行政资源,也是一种公共资源,理应发挥其必要的社会功用。中国公车消费现象其实是‚公地悲剧‛的写照,即在一个由众多牧民共同行使产权的草原上,每个牧民的最优选择就是最大限度地增加牲畜数量,而不去考虑草原承受能力。那么,我们可以考虑通过减少牲畜(公车)的数量,可以较低成本的实现这项改革。公车改革是经济改革、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制度的改革,就是要最大限度发挥公车的社会功用,节约行政成本,避免浪费,减少社会开支。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发挥公车的最大经济效益。

从概念上来看,公务用车,一般是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组织和个人用于工作、业务、接待等公务活动的各类汽车。作为职务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车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和腐败现象,不仅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且已经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对超标配臵小汽车、公车私用等问题做出过不少规定,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区也曾出台过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政策,对全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为了加快我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步伐,我们对全区机关近年来公车购买、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深入分析了现行公务用车制度存在的弊端,在认真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细化我区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具体办法和政策建议,供领导完善决策和部门实施公车改革时参考。

一、我区公务用车的现状情况

我区现行的公务用车制度基本上沿用了供给制,以行政配臵为手段,靠计划审批来控制,从买车、管车、养车到用车各个环节,一切费用都由区财政来支付。据调研统计,我区目前在用车辆共有908辆:其中,公务用车420辆,执法用车139辆,工具用车296辆,校车53辆;2011年总的公务用车消费为1523.78万元,其中,汽油835.56万元,保险173.38万元,维修509.09万元,年检5.76万元。

近几年来,我区对公务用车配备和使用加强了管理;制定了一些政策,对党政机关的公务用车的编制、标准配备、购臵更新等进行规范化管理、阳光操作;也加大了对违纪使用公车案件的处臵力度;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作了一些探索,在规范公车使用、降低财政支出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现有公务用车制度的弊端仍然十分突出,公车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依然存在。

二、我区公务用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制度的不规范,所造成公务用车问题,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也大同小异,就我们南关区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五方面的突出问题:

1、公务用车的费用过高,财政负担沉重。公车理应用于执行公务,但在使用过程中很多单位和个人往往不计成本,不管办事的距离远近,能用公车的一律用公车,有时到一个地方开会,会出现四个人驾驶四辆公车的现状。再加上用公车办私事个人不必付任何费用,上班时间外出办理个人事件,午休时间外出会亲访友,结伴用餐,只要是外出,还有可利用之公车,大都存在着同一种心里,就是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何乐而不用?同时监督管理制度有漏洞,公车消费中存在腐败行为。公车维修的‚猫腻‛最多,吃回扣已是公开的秘密。有的汽车修理厂为了留住客户,以不正当手段吸引公车司机经常上门修车,按修理费用的一定比例返还司机,甚至扣掉税点全额返还,有的司机需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管是不是公车配套所需,只要司机开口就给,有的则按司机的要求开发票,单位能报多少,发票就开到多少,反正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有公家负担,其结果是公车修理费用大大增加,甚至出现新购买的公车,一年之内的维修费用竟然达到数万元。公车加油也有不小的‚黑洞‛,偶尔会出现,多开、虚开发票现象。这样一来,公车的运行成本远远高于其他车辆也就不足为怪了。

2、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公车成为权力象征。由于制度缺乏约束力,导致公车私用现象屡禁不止。公务车早已成为主人身份、地位、权力的象征,不少领导干部都是一人包一辆车,到了无车不出门的地步,严重脱离了群众。单位或部门的公车使用虽有相应的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形同虚设,因为公车费用不仅全部由财政承担,而且驾驶员有时还享受出车费、加班费等补助。正因为如此,政府虽然三令五申,公车不公、公车私用等不正之风愈演愈烈,公车迎亲、公车旅游、公车扫墓、公车钓鱼、公车练习驾驶、公车接送子女上学等现象早已司空见惯。少数人更是凭借手中的权力或职务上的便利,使得公务车几乎成了他们家的‚私家车‛,上下班哪怕几分钟的路要用公车、下班后赴宴要用公车、节假日走亲访友要用公车,甚至家属子女、七姑八姨办私事也要用公车。据调查,在我区公务车公用占三分之

一、干部私用占三分之

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公车不‚公‛日益严重。有的领导干部上班时间由司机驾车、下班后和节假日自己开车,更有部分领导干部干脆自己驾车,让在编司机‚休息‛。

3、公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资料表明,社会其他运营车辆每万公里运行成本为8215元左右,党政机关的公务用车运行成本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使用效率至少为公车的5倍以上,而运营成本仅为公车的13%左右。效率的低下,造成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由于现任领导都有相对固定用车,有的则成了专车。由于是领导的专车,其他需要用车的业务科室却很难用到车,造成了公车的闲臵浪费。

4、公车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情况严重。2011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中办发【2011】2号文件,《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文件第五条明确规定,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实行编制管理。车辆编制根据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和工作需要等因素确定,中央和国家机关一般公务用车编制按每20人不超过1辆确定,地方各级党政机关一般公务用车编制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中央和国家机关标准,结合工作需要和当地实际情况确定;第七条规定一般公务用车配备排气量1.8升(含)以下、价格18万元以内的轿车。

但纵观我区实际情况,各部门、各单位超编制、超标准配臵使用公车情况严重,有的部门不仅领导每人配备一辆公车,就连科级干部也配备了公车,有的部门配备了排气量2.0以上的轿车或是吉普车,这些都在无形之中大大增加了我区的财政支出。

5、公车管理不规范。我区一直未制定切实可行的公车管理制度,现行的公车管理相当混乱。在公车管理上如加强制约,也会减少相当大的一部分财政支出,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司法局的做法,每到周末或者是法定假期,司法局都会将所属公车统一停放到后楼停车场,不允许任何个人以任何名义将公车开回家中,这种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制约了公车私用,也有效控制了财政支出。

三、公车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与建议

改革公务用车制度不仅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也是各级机关一直在努力解决的现实问题。从1998年起,我国公车改革进入‚快车道‛,许多城市都在积极探索改革现行公车制度弊端的有效方法。连续十年呼吁公车改革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导、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表示,公车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公车改革要真刀真枪的做,建议按以‚货币化为主、社会化为辅‛,改革配车制,给官员发车补。

从现行改革的地方情况分析,改革的思路和举措大体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一)公车服务市场化。一是实行‚公车租用‛、即部门、单位相对集中的区域将车辆集中管理,成立车辆管理服务中心,将党政机关现有公车整建制转为经营性实体、模拟市场经营实行有偿服务。按市场租车计价方式,向部门、单位和个人提供有偿用车服务。公务人员按照级别、岗位发放交通补贴或实行费用包干,需用公车时按里程、车型缴纳费用。这种改革方式的最大好处是积极稳妥,既在很大程度上降级了原有公车制度的弊端,又照顾到目前驾驶、后勤人员无法安臵的现状。二是实行‚私车公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车辆越来越多,其中不乏机关工作人员,私车公用就是指当公务需要时,由单位指派干部驾驶自备车招待公务,补助标准以二人乘坐公交车及三轮车计算。其优点就是能有效解决派车难、节约经费开支、提高工作效率等问题。也能达到减少公车数量、方便工作的要求,针对目前的公务用车制度也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公车分配货币化。取消或保留少量公务用车,发给一定交通补贴。公车分配货币化,即实行‚岗位补贴‛,就是公务人员(有些地方是主要领导除外)彻底取消公车待遇,按级别、岗位发放交通补贴,从而变过去的‚暗补‛为‚明补‛。与‚公车租用‛相比,‚岗位补贴‛更符合职务消费货币化的市场经济法则,也与国际惯例相接轨,是一项从根本上杜绝公车弊端的改革举措。从目前情况看,已进行车改以及将要进行车改的城市,大多数采取了此类方法。

(三)公车管理规范化。完善现有的公务用车制度,控制车辆的购臵、使用和维修,堵塞公车管理中的漏洞。在完全取消公车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一些地区通过严格控制公车购买,规范公车使用、维修制度等,加强对公务用车的监督和管理,为下一步公车改革做好准备。

如上所述,总体来看,各地车改试点归纳为三类模式,即:一为公车货币化,二为公车集中管理,三是两者模式的结合。公车货币化模式以广东珠三角、辽阳弓长岭区为代表,曾长期被认为是公车改革的方向。其措施是公车全部收回,公务人员按照行政级别给予补贴。公车集中管理则以昆明为代表,其措施是党政机关的所有公车全部停用,或上缴至各区组建的机关公务交通服务车队,或拍卖收回部分财政经费。第三类模式则以杭州为代表,取消单位的公务车,所有公务用车集中至杭州市机关公务用车服务中心,单位公务用车可向中心提前预约租用,同时按级别给公务员发放车贴。不同的是,杭州车改没有采取“货币化”现金补贴的模式,而是将车贴全部打入“市民卡”IC卡中。无论目前车贴有多么不合理,也比车改前的花费要小得多。就以杭州地区最高补贴2600元为例,一年也就3.02万元。而一辆单价20万的公车,每年仅保险费、油费、维修费就远远不止3万元。也有人担心,在现有体制下,一些公务员尤其是掌握实权的官员一边拿着财政发放的车贴,一边以私人名义向下属单位或所辖企业长期‚借车‛或转嫁费用。

针对这种疑虑和担心,我们在车改过程中有必要用制度、规章制约。对此,杭州市已配套出台了相关的《市级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纪律规定》,对可能发生的不正之风进行提前廉政预警,并对车改单位和人员的公务用车、车贴发放、财务结算及廉洁要求做出具体规定。纪委监察部门全程参与车改过程,监督车改单位和人员的行为。凡违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有关规定的,一旦发现将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扣发车贴;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以上做法确实具有可借鉴之处,但不可完全效仿,应结合我区实际,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四、公车制度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公车改革已是势在必行,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改革方式,应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我们可以在对上述各种改革方案的综合分析和比较重,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并结合我区的实际,提出一个既切实可行又有所创新的车改方案。但在改革中,要注意:

1、公车货币化改革,标准制定要科学。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以工作岗位所承担的任务、性质和公务活动量为依据确定。补助标准制定一定要合理、科学,要切合当地实际,严禁借改革之名滥发奖金、津贴。如果不顾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不顾财政的承受能力,将补贴标准定得很高,那么改革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公务交通费补贴的发放范围要适当。

2、公车改革要防止‚一刀切‛。公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绝不是简单的‚取消公车、代之补贴‛的‚彻底革命‛。各地方各单位各部门要区别对待。某些特殊公务的用车要有保障。车改后,可视情况建立机关出租车队或保留少量用车,保障执行机要交通、接待、老干生活等方面的特殊公务的需要。对保留的公车要建立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防止出现‚公车照用,补贴照拿‛的现象。

3、谨防特权现象,避免‚虚改实捞‛。因为‚不搞‘一刀切’‛,给公务用车改革留下了诸多自我掌控的空间。对于没有费用列支审批权的一般公务员来说,落实起来不仅没什么可难的,而且也肯定‚虚‛不到哪里去。可是对于大权在握的领导来说,人们最担心的,正是这些人可以利用职权,让自己或小集团既享受诸如‚交通费用补贴‛这样的实惠,又可以通过虚列开支等手段,不花自己一分钱地继续享受公费用车,而变为‚虚改实捞‛。

4、公务用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注意均衡推进。如果不从行政体制上进行改革,包括公车改革在内的职务消费改革,就不能彻底成功。首先实行财政法制化。财政预算理发后,必须严格执行,违反预算,就是违法。职务消费的各个要素的改革要同步进行,平衡开展,不能把公车改革单独拿出来。改革必须在全市范围和整个行业内同时进行。改革必须从上级开始,至少也是上下级同步。

公车改革是精细化管理、科学管理的系统工程,技术核心方向是合理压缩公务车全流程的各项开支,政策核心方向则是以公车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作风转变,公车数量和支出费用公开则是改革深入进行的大前提。公车制度的改革,其基本方向应是尽量减少公车使用的总量,提高公车使用的有效性,用发放交通补贴的发放逐步取代目前公车私人专用的现象,使公共交通工具也成为领导干部、行政管理机关主要的交通工具。其核心思想就是限制领导干部和政府机构利用职权,超越工作需要在公车使用上的特权,是‚执政为民‛的具体表现,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当特权思想包袱被抛弃之时,就是公车制度彻底改革成功之日。

综上,作为一名公务员,人民公仆,我们应该明确,公务用车改革的宗旨就是提高公务用车的效益,明确公务用车的费用使用程序,避免浪费;杜绝或减少不必要的公务用车行为;规范公务用车的使用范围(使用人、费用大小、责任明确、用车用途等);明确公务用车的使用、保养和维护及其费用承担;明确公务用车的封停与启用程序。这是对现有公务用车制度的一种补救和完善措施,务必落到实处。

第四篇:国管局解读中央国家机关公车改革

16日,中办、国办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现状如何、车辆将如何处置、车补标准如何制定、司勤人员怎样安置,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记者采访了国管局有关司局负责人。

中央国家机关涉及改革公车近5000辆

按照《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中央和国家机关每个单位根据编制总量和工作性质可保留5辆以内公务用车。国管局有关司局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中央国家机关本级涉及改革的公务用车有近5000辆。

2011年1月,中办、国办联合出台了两个文件,从定义、范围、标准、使用年限等方面对全国党政机关公务用车进行规范,明确公务用车全面实行编制管理。

2011年4月至2013年7月,历时近两年半,由中纪委牵头,国管局等12个相关部门开展了全国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全国共清理违规公务用车19.96万辆,基本实现了公车总量减少、费用下降、管理规范的目标。在专项治理中,中央国家机关清理了1442辆违规用车。

负责人表示,上述工作为此次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车辆或公开拍卖,或解体报废

负责人表示,此次车改方案制定过程中,较为核心的问题是补贴标准的制定、车辆处置以及司勤人员的妥善安置。车辆处置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充分竞争的原则。

车辆处置主要涉及三类机构,分别为鉴定评估、拍卖、解体报废机构,负责人介绍,将委托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和中直机关政府采购中心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中央和国家机关取消车辆的处置机构,招标的每个环节向社会公布,引入社会监督。

鉴定评估机构将对取消车辆进行客观评估,根据评估情况作出处理。处理方式一为公开拍卖,二为解体报废。

“车辆进行拍卖的,拍卖价格将以评估价作为基准价,拍卖价格不得低于基准价,如果出现流拍的情况,将重新启动评估,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负责人说。

负责人表示,公务用车拍卖将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只要符合条件,都可参与竞拍。初步考虑8月底完成处置机构的招投标,9月底完成处置车辆的移交封存工作。被处置车辆的号牌将按规定交回交管部门,由车管所收回。

应防止车补演变成变相福利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 www.xiexiebang.com 关于补贴标准的制定及车辆处置,负责人说,从1994年开始,审计署、环保部、中国人民银行等14个部门开展了公车改革试点工作,为此次公车改革积累了经验。

补贴标准的制定,既要防止演变成变相发放福利,还要保障正常的公务出行。负责人介绍,《方案》规定了相应的车补标准,同时,为解决不同岗位之间公务出行不均衡等问题,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公务交通补贴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统筹部分,但比例不超过补贴总额的10%。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 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改革“日程表”:启动国有企事业单位公车改革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一系列涉及教育、医药卫生、文化、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等领域的改革“日程表”,共计8个方面39项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其中包括研究提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启动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出台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指导意见等。从行业到企业,从整体到局部,从经济到民生,《意见》清晰地呈现出一张改革清单。

关键词1

简政放权

改革国企公务用车制度

放开烟叶收购价格和部分铁路运价,下放一批基本公共服务收费定价权。实现存量气与增量气价格并轨,理顺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扩大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全面实行保基本、促节约的居民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

加快形成商事制度新机制,深化落实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深入推进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相关改革,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和电子营业执照,加快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清理规范中介服务。

全面实施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做好车辆处置、司勤人员安置等后续工作。因地制宜推进地方党政机关和驻地方中央垂直管理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启动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出台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指导意见。

关键词2

企业改革

出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

出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制定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系列配套文件。制定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方案,加快推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试点。研究提出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在全产业链各环节放宽准入。推进盐业体制改革。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出台实施鼓励和规范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的指导意见。

关键词3

财税体制

营改增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实行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制定出台全面推进预算公开的意见,实现中央和地方政府预决算以及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预决算除法定涉密信息外全部公开。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

力争全面完成营改增,将营改增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等领域。进一步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组织实施煤炭资源税费改革,制定原油、天然气、煤炭外其他品目资源税费改革方案,研究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研究提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推进环境保护税立法。

关键词4

金融改革

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适时推出面向机构及个人发行的大额存单,扩大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有序放松存款利率管制。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推动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创新。进一步完善“沪港通”试点,适时启动“深港通”试点。

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探索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转板机制,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

推出巨灾保险,推动信用保证保险领域产品创新,出台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指导意见。研究启动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

关键词5

城镇化

改革户籍制度,放宽户口迁移

加快推进城镇化、农业农村和科技体制等改革,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抓紧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完善配套措施,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出台实施居住证管理办法,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相应基本公共服务。制定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

制定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方案。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新增9个省份开展整省试点,其他省份扩大开展以县为单位的整体试点。研究提出落实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意见。

以体制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出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文件,在一些省份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增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关键词6

开放型经济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健全促进外贸转型升级的体制和政策,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调整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扩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点,增加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数量。继续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区域产业升级。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启动实施一批重点合作项目。制定沿边重点地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完成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筹建工作。

推进地方电子口岸平台和“单一窗口”建设,建立信息全面交换和数据使用管理办法。

关键词7

民生保障

全面实施居民大病保险制度

落实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完善后续升学政策。出台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

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疾病应急救助机制,加快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推动出台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推动出台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健全进城落户农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关系转续政策。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制定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和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出台企业年金管理办法、职业年金办法。制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研究提出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修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

关键词8

生态建设

实施大气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出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制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

制订或修改50项左右节能标准。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发布领跑者名单。

编制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建立重点地区重污染天气预警预报机制。研究制定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推行排污许可制度。

专家观点

将给社会带来

新一轮改革红利

《意见》涉及一批激活市场、释放活力、有利于稳增长保就业增效益的新举措。

“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和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今年改革推进的程度将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说。

他指出,今年已经过去了5个多月,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中的一些任务已经完成,但大部分目标都属于难啃的“硬骨头”,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速推进,“这些改革一旦实施将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红利。”

文件的主题虽然是经济体制改革,但改革措施却涉及方方面面。中央党校教授赵振华说:“经济体制改革动起来了,会带动其他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是要忽视其他改革,更不是不要其他改革,其他改革对经济体制改革有促进作用。”

他表示,改革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来牵引其他各项改革,同时注重每项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

张占斌认为,改革的路线图已明确,当务之急是制定一张细致的时间表,各项改革的红利能否有效释放,关键在于落地生根,产生实效。

这些改革“新招”正在发力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一系列改革方案陆续出台,很多与你我生活息息相关的深刻变化正在悄然发生。目前,不少改革“新招”已然点爆舆论场。

休学创业

国办日前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实施弹性学制,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

一句话点评:弹性学制的设立,使想创业的大学生无学业后顾之忧,也给了他们一个退路和一个出路。

离岗创业

4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和离岗创业,对经同意离岗的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随后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了这一点。

一句话点评:“离岗创业”无疑更是为科研人员打了一针强心剂,有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创业积极性。

立案登记制

4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指出,为充分保障当事人诉权,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立案难”问题,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

一句话点评:从审查到登记的变革,某种意义上也是对立案当事人、对公民信任的提升。

取消暂住证

2月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改革方案提出,扎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暂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一句话点评:取消暂住证,从“暂住”到“居住”,不只是名字上的变化,更多的是对流动人群权益的保障。

养老金并轨

国务院1月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从2014年10月1日起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同时决定,统一提高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次提高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

养老金并轨方案的公布,标志着存在了近20年的养老金“双轨制”的终结,近4000万“体制内”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将和“体制外”企业职工一样缴纳养老金。

一句话点评:结束“双轨制”有助于弥补养老金缺口、缩小制度内外的差距,有利于人才的优化配置,促进了各群体间的权利公平,增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谐。

本版文字均据新华社、《北京晚报》、《法制晚报》

http://m.jkxgpfo.org

在线百家乐游戏下载

编辑:efmdnc

下载媒体称发改委正调研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车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媒体称发改委正调研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车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