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车改革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公务用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2005年以来,我市按照省纪委关于开展车改试点的要求,积极采取“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方式,大力推进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并富有成效的公车改革路子。近日,我室会同市纪委党风室对我市车改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公车改革成效初显
我市于2005年9月1日,正式启动了公务用车改革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市直单位共有68家单位参加车改,未实施车改的单位有7家,拟实施车改的单位1家,涉改人员1683人。从车改前后费用情况看,按照目前已实行车改的68家单位、涉改车辆209辆计算,车改前车辆运行费用1965万元,车改后车贴费用约1400万元,节支率28.7%以上。从目前车改整体效果看,车改范围进一步扩大、车改运行基本平稳、车改效果达到预期、社会各界基本认同。
(一)大胆实践,推行公车分配货币化。
1、先行先试,大胆实践。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公车改革试点城市后,在广泛开展调研、征求有关单位或部门意见,进行总体评估分析、经费测算、出台政策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率先在全省启动公务用车改革。一是开展广泛宣传。早在1999年,我市就着手研究公务用车改革,及时了解各地车改动态,广泛宣传车改意义,使广 大公务员从“为什么要车改”、“怎么样搞车改”到“什么时候车改”的转变,统一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市纪委书记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铜陵市公务用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日常办事机构,协调处理车改日常事务,确保车改工作稳步推进。三是制定改革方案。在对车改以前三年全市党政群机关人员状况、车辆状况、公务用车的实际运行成本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先后赴大庆、齐齐哈尔、威海、无锡、南京、惠州、东莞等地考察调研,市车改办着手修改、制定车改政策文件和相关配套措施,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和征求不同单位、不同类别人员意见,先后对全市各县区、市直各部门印发《铜陵市市直机关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办法》等8个文件,并印制成《铜陵市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文件汇编》。去年年初,又制定了《市直机关服务车队组建方案》、《关于执法车辆保留、使用和管理的意见》等后续文件,以进一步完善相关保障制度,保证车改工作顺利推进。
2、先易后难,稳妥推进。2005年9月,我市首批选择市卫生局、统计局开展试点,后又陆续增加了市港口局(原省管单位)、文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进行扩大试点。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状况和社会承受能力,参照私人养车和乘坐出租车、公交车等方面的费用,以职级确定了每人每月200至2400元不等的补贴标准。一是划定车改范围对象。为财政供给的党政群机关以及参照公务 员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在编在职在岗的公务员(含工勤人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工作人员)纳入车改范围;对副地级领导按照自愿的原则参加车改;公安等执法单位暂不列入车改范围。二是制定车改补贴标准。以工作职务、工作职责、车辆消耗、公务活动量为基数,结合是否购车等因素确定补贴标准,并随公务员津补贴的调整而同步调整。对经批准购车的人员,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加1.5系数执行。三是确定车贴支付形式。不购车人员以现金方式按月发放;经批准购车人员,其享受不购车人员补贴标准部分,以现金方式按月发放,对增加系数的补贴通过公务卡结算,专项用于车辆加油、保险和维修。设立了公共交通费用,弥补同一职级不同岗位、同一岗位不同工作量差异的矛盾,对不同职级人员补贴标准,根据岗位职能和工作需要进行确定。
(二)围绕保障,实现公车服务市场化。
1、组建机关服务车队,实行市场运作。根据《关于执法车辆保留、使用及管理办法》,车改后,不再保留临时性执法用车,对确需保留的,严格履行批准程序,由车改单位提出书面申请,说明保留的政策依据,报市车改领导小组批准。为保证车改后特殊公务用车活动需要,在车改过度期内,组建机关服务车队,实行市场化运作,主要承担重大活动、重要接待、突发应急事件、必要执法用车及涉改单位特殊公务租赁等。执法车辆在单位现有车辆中留用或由市车改办调剂解决,加喷执法标志,实行统一管理。
2、设立公共交通费用,倡导私车公用。根据《铜陵市车改单位公共交通费管理办法》,按个人车贴总额的10—30%安排公共交通费,专项用于特殊公务活动,具体比例由各单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提出申请,市财政按所在单位全年车改补贴总额的10%核定,对超过10%的部分,一半从个人车贴中调剂。在确保降低车改费用的前提下,鼓励购置“私车”,对“私车”用于特殊公务活动和下基层调研给予适当补贴。鼓励私车用于重大接待、重大活动及边远地区的特殊公务活动,对市区内私车公用超过15公里行程的,原则上按每公里给予0.4—0.6元补贴,一天最高不超过50元。
(三)转停并退,凸显公车改革人性化。
1、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多渠道分流。按照“灵活多样、保证稳定”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做好驾驶员的分流安置工作。鼓励具备条件的机关驾驶员报考公务员或其它岗位;愿意退位后自谋职业的,按有关政策办理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条件;不愿意提前退休和自谋职业的,就地转岗,由所在单位安排适当工作,原身份不变,自愿到事业单位工作的,及时办理有关调动手续;对聘用驾驶人员按照《劳动法》有关规定办理解聘手续;成立过渡时期机关服务车队,解决部分人员的安置问题。
2、鼓励提前退休,实现自然性递减。已到或接近退休年龄的,按政策办理退休或提前退休手续;凡经批准,实行公车改革的单位中在编在册的驾驶人员,工作年限满 25年,可办理提前退休手续,并按照有关政策调整和增加岗位工资。
(四)建章立制,促进公车管理规范化。
1、阳光操作,规范公务用车处置。对参改单位车辆收缴严把“申报、登记、公示、确认”四关,逐辆核实,防止瞒报漏报、弄虚作假、转移国有资产。委托有资质的拍卖行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带原牌照统一面向社会公开竞价拍卖。各涉改单位共上缴原公务车辆254辆,其中,已分批通过拍卖公司组织公开拍卖195辆,拍卖总成交价905.6万元,扣除评估费和拍卖佣金,拍卖收入全部上缴市财政。
2、优化机制,加强公车改革管理。一是严肃纪律。根据《铜陵市直机关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纪律规定》,实行车改后,所有车改单位及公务员不准利用职务和工作之便,借用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的车辆供本单位或个人使用,不准到下属单位和服务对象单位报销个人用车费用等五项纪律,违规者将视不同情况分别给予扣发个人全年交通补贴、通报批评等方式处理,情节严重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或组织处理。二是强化监督。对所有确需留用的执法执勤车辆,统一制作、悬挂识别标志,面向社会公布投诉电话,方便群众识别和监督。经群众举报查实的,按查处收缴金额及扣发个人货币化补贴的20%奖励举报者。三是建立机制。市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行管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参改单位执行车改政策情况组织开展检查,检查结 果在一定的范围内予以通报。
二、公车改革问题尚存
从这几年公车改革的运行情况看,我市车改达到了“有利于节约、有利于廉政、有利于工作、有利于稳定”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从总体看,这项改革尚处在摸索过程中,远未达到成功的阶段。
(一)交通补贴制度不尽合理。一是统一的交通补贴欠缺激励机制。领取的交通补贴,节余归已,超支自付,未能做到“奖勤罚懒”,却形成“多做多吃亏,少做少吃亏”的情形。二是单纯以职级作发放交通补贴标准依据不够全面。单位内部各个部门由于分工不同,一些用车较多部门存在交通补贴不够用的情况,一些用车较少的部门则存在节余过多的情况。三是交通补贴的弹性机制尚未建立。2009年以来,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变化,国内油价经过几次大的调整,涨幅己达20%以上,但车改人员的交通补贴没有作相应调整。
(二)车改政策保障仍有缺失。一方面,我市车改范围确定为市财政全额供给的市直党政群机关以及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一些省市直部门二级单位、尚未进行车改的单位仍未纳入车改范围。由于自上而下推动机制和车改政策保障的缺失,出现了有的单位实行了车改,还使用下属单位的公车,未车改单位,若一个地区或一个系统上下没有同时进行车改,就会出现车改地区或部门向未车改地区或部门借车、摊派车辆、转嫁交通费用开支等情况,甚至出现一边领交通补贴,一边使用公车的现象。一方面,车改财力保障不足较为突出。从长期看,车改符合改革方向,减轻财政负担,但车改“暗补”改“明补”,短期内将会给地方财政带来较大压力,而一味降低补贴标准,既不利于保证工作需要,又无法顺利推进车改。同时,实行车改后,私车公用在所难免。虽然有相应的补贴,但一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其损失可能是车改人员所难以承受的。
三、公车改革亟待完善
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是一项牵涉面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针对实际运作中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思考,研究对策,使我市的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与建立廉洁高效政府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相适应。
(一)以货币化改革为主体,规范“双轨制”改革模式。公车分配货币化、公车服务市场化是推动公车改革的基本方向。借鉴国外公务用车模式,进一步规范“双轨制”公车改革模式,是全面推进我市公车改革的重要举措。一是全面推进货币化公车改革。认真总结车改试点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车改保障制度。根据不同部门、岗位、工作需要的特点,合理确定车改范围、车改对象和交通补贴标准。建立健全与公务员绩效考核相配套的规章制度。细化对公务员勤政廉政表现的日常考核指标,避免车改后公务人员因吝惜交通包干费而不愿意外出执行公务等现象发生。二是坚持公车服务市场化运行模式。通过机关服务车队、定 点联系出租车公司、租车等市场化运作办法,解决机关公务用车的需求。
(二)以市场化油价为基础,建立车贴随调机制。车改交通补贴,关系到公务员的切身利益,是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的核心环节。2009年以来,国内油价涨幅较大,而车贴标准却未作相应调整。建立交通补贴标准与油价随调机制,做到交通补贴与油价涨幅相适应,并同步调整,是保证公车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建议以现行的补贴标准为基础,以2009年底油价为基准,以年度为单位,根据油价的调整幅度,一次性的对车贴进行调增或调减。
(三)以目标化管理为抓手,加强公务用车管理。推动未纳入公车改革范围的机要、执法等特殊部门公车的规范管理,通过推行“四定”、“四统一”的节约型公车管理模式,提高公务用车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四定”:一是严格车辆定编管理,明确定编依据,实行归口管理,执行不打折扣。二是实行经费定额管理,对车辆配备、更新、加油、维修、保险等环节实行全程统一管理。三是实行加油定点定量管理,制定合理的公务用车燃油使用及消耗标准。四是实行维修定点定额管理,按不同型号车辆和维修等级选择不同资质或类别的维修企业。“四统一”:一是统一车辆保险管理。对车辆实行统一保险,费率一般可优惠50%左右。二是统一车辆政府采购。通过政府采购将车辆采购、定点加油、定点维修、统一保险等业务集中于政府采购管理平台,实行“网上报价、网上结算、网上监管、统 一支付”的网络化管理工作机制。三是统一特殊业务用车管理。特殊部门的业务用车做到定位准确,标准统一。四是统一开展有偿服务。将部分编制外车辆进行集中,由机关汽车服务中心管理,建立机关公务车辆有偿服务机制,统一保障各单位的接待用车、会议保障用车等。
(四)以多元化担责为方向,保障私车公用的安全。随着私车拥有率的提高,公务员利用私家车履行公务活动的情况较为普遍。如何化解私车公用给执行公务带来的风险,己成为公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议依据新的交通管理条例规定,进一步界定私车公用带来的事故风险理赔责任和义务,实现私车公用风险责任多元化。通过鼓励私车购买全保、建立公务员交通事故补偿资金、签订私车公用事故赔偿合同等方式,保护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减少事故风险给财政和公务员个人带来的压力;还可以通过加强驾驶技能培训、定期检测车辆等方式,尽量避免和减少私车公用交通事故的发生。
第二篇:公车改革调研报告
关于我区公务用车改革的调研报告
公务用车,既是一种行政资源,也是一种公共资源,理应发挥其必要的社会功用。中国公车消费现象其实是‚公地悲剧‛的写照,即在一个由众多牧民共同行使产权的草原上,每个牧民的最优选择就是最大限度地增加牲畜数量,而不去考虑草原承受能力。那么,我们可以考虑通过减少牲畜(公车)的数量,可以较低成本的实现这项改革。公车改革是经济改革、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制度的改革,就是要最大限度发挥公车的社会功用,节约行政成本,避免浪费,减少社会开支。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发挥公车的最大经济效益。
从概念上来看,公务用车,一般是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组织和个人用于工作、业务、接待等公务活动的各类汽车。作为职务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车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和腐败现象,不仅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且已经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对超标配臵小汽车、公车私用等问题做出过不少规定,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区也曾出台过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政策,对全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为了加快我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步伐,我们对全区机关近年来公车购买、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深入分析了现行公务用车制度存在的弊端,在认真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细化我区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具体办法和政策建议,供领导完善决策和部门实施公车改革时参考。
一、我区公务用车的现状情况
我区现行的公务用车制度基本上沿用了供给制,以行政配臵为手段,靠计划审批来控制,从买车、管车、养车到用车各个环节,一切费用都由区财政来支付。据调研统计,我区目前在用车辆共有908辆:其中,公务用车420辆,执法用车139辆,工具用车296辆,校车53辆;2011年总的公务用车消费为1523.78万元,其中,汽油835.56万元,保险173.38万元,维修509.09万元,年检5.76万元。
近几年来,我区对公务用车配备和使用加强了管理;制定了一些政策,对党政机关的公务用车的编制、标准配备、购臵更新等进行规范化管理、阳光操作;也加大了对违纪使用公车案件的处臵力度;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作了一些探索,在规范公车使用、降低财政支出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现有公务用车制度的弊端仍然十分突出,公车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依然存在。
二、我区公务用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制度的不规范,所造成公务用车问题,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也大同小异,就我们南关区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五方面的突出问题:
1、公务用车的费用过高,财政负担沉重。公车理应用于执行公务,但在使用过程中很多单位和个人往往不计成本,不管办事的距离远近,能用公车的一律用公车,有时到一个地方开会,会出现四个人驾驶四辆公车的现状。再加上用公车办私事个人不必付任何费用,上班时间外出办理个人事件,午休时间外出会亲访友,结伴用餐,只要是外出,还有可利用之公车,大都存在着同一种心里,就是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何乐而不用?同时监督管理制度有漏洞,公车消费中存在腐败行为。公车维修的‚猫腻‛最多,吃回扣已是公开的秘密。有的汽车修理厂为了留住客户,以不正当手段吸引公车司机经常上门修车,按修理费用的一定比例返还司机,甚至扣掉税点全额返还,有的司机需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管是不是公车配套所需,只要司机开口就给,有的则按司机的要求开发票,单位能报多少,发票就开到多少,反正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有公家负担,其结果是公车修理费用大大增加,甚至出现新购买的公车,一年之内的维修费用竟然达到数万元。公车加油也有不小的‚黑洞‛,偶尔会出现,多开、虚开发票现象。这样一来,公车的运行成本远远高于其他车辆也就不足为怪了。
2、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公车成为权力象征。由于制度缺乏约束力,导致公车私用现象屡禁不止。公务车早已成为主人身份、地位、权力的象征,不少领导干部都是一人包一辆车,到了无车不出门的地步,严重脱离了群众。单位或部门的公车使用虽有相应的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形同虚设,因为公车费用不仅全部由财政承担,而且驾驶员有时还享受出车费、加班费等补助。正因为如此,政府虽然三令五申,公车不公、公车私用等不正之风愈演愈烈,公车迎亲、公车旅游、公车扫墓、公车钓鱼、公车练习驾驶、公车接送子女上学等现象早已司空见惯。少数人更是凭借手中的权力或职务上的便利,使得公务车几乎成了他们家的‚私家车‛,上下班哪怕几分钟的路要用公车、下班后赴宴要用公车、节假日走亲访友要用公车,甚至家属子女、七姑八姨办私事也要用公车。据调查,在我区公务车公用占三分之
一、干部私用占三分之
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公车不‚公‛日益严重。有的领导干部上班时间由司机驾车、下班后和节假日自己开车,更有部分领导干部干脆自己驾车,让在编司机‚休息‛。
3、公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资料表明,社会其他运营车辆每万公里运行成本为8215元左右,党政机关的公务用车运行成本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使用效率至少为公车的5倍以上,而运营成本仅为公车的13%左右。效率的低下,造成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由于现任领导都有相对固定用车,有的则成了专车。由于是领导的专车,其他需要用车的业务科室却很难用到车,造成了公车的闲臵浪费。
4、公车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情况严重。2011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中办发【2011】2号文件,《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文件第五条明确规定,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实行编制管理。车辆编制根据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和工作需要等因素确定,中央和国家机关一般公务用车编制按每20人不超过1辆确定,地方各级党政机关一般公务用车编制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中央和国家机关标准,结合工作需要和当地实际情况确定;第七条规定一般公务用车配备排气量1.8升(含)以下、价格18万元以内的轿车。
但纵观我区实际情况,各部门、各单位超编制、超标准配臵使用公车情况严重,有的部门不仅领导每人配备一辆公车,就连科级干部也配备了公车,有的部门配备了排气量2.0以上的轿车或是吉普车,这些都在无形之中大大增加了我区的财政支出。
5、公车管理不规范。我区一直未制定切实可行的公车管理制度,现行的公车管理相当混乱。在公车管理上如加强制约,也会减少相当大的一部分财政支出,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司法局的做法,每到周末或者是法定假期,司法局都会将所属公车统一停放到后楼停车场,不允许任何个人以任何名义将公车开回家中,这种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制约了公车私用,也有效控制了财政支出。
三、公车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与建议
改革公务用车制度不仅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也是各级机关一直在努力解决的现实问题。从1998年起,我国公车改革进入‚快车道‛,许多城市都在积极探索改革现行公车制度弊端的有效方法。连续十年呼吁公车改革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导、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表示,公车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公车改革要真刀真枪的做,建议按以‚货币化为主、社会化为辅‛,改革配车制,给官员发车补。
从现行改革的地方情况分析,改革的思路和举措大体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一)公车服务市场化。一是实行‚公车租用‛、即部门、单位相对集中的区域将车辆集中管理,成立车辆管理服务中心,将党政机关现有公车整建制转为经营性实体、模拟市场经营实行有偿服务。按市场租车计价方式,向部门、单位和个人提供有偿用车服务。公务人员按照级别、岗位发放交通补贴或实行费用包干,需用公车时按里程、车型缴纳费用。这种改革方式的最大好处是积极稳妥,既在很大程度上降级了原有公车制度的弊端,又照顾到目前驾驶、后勤人员无法安臵的现状。二是实行‚私车公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车辆越来越多,其中不乏机关工作人员,私车公用就是指当公务需要时,由单位指派干部驾驶自备车招待公务,补助标准以二人乘坐公交车及三轮车计算。其优点就是能有效解决派车难、节约经费开支、提高工作效率等问题。也能达到减少公车数量、方便工作的要求,针对目前的公务用车制度也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公车分配货币化。取消或保留少量公务用车,发给一定交通补贴。公车分配货币化,即实行‚岗位补贴‛,就是公务人员(有些地方是主要领导除外)彻底取消公车待遇,按级别、岗位发放交通补贴,从而变过去的‚暗补‛为‚明补‛。与‚公车租用‛相比,‚岗位补贴‛更符合职务消费货币化的市场经济法则,也与国际惯例相接轨,是一项从根本上杜绝公车弊端的改革举措。从目前情况看,已进行车改以及将要进行车改的城市,大多数采取了此类方法。
(三)公车管理规范化。完善现有的公务用车制度,控制车辆的购臵、使用和维修,堵塞公车管理中的漏洞。在完全取消公车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一些地区通过严格控制公车购买,规范公车使用、维修制度等,加强对公务用车的监督和管理,为下一步公车改革做好准备。
如上所述,总体来看,各地车改试点归纳为三类模式,即:一为公车货币化,二为公车集中管理,三是两者模式的结合。公车货币化模式以广东珠三角、辽阳弓长岭区为代表,曾长期被认为是公车改革的方向。其措施是公车全部收回,公务人员按照行政级别给予补贴。公车集中管理则以昆明为代表,其措施是党政机关的所有公车全部停用,或上缴至各区组建的机关公务交通服务车队,或拍卖收回部分财政经费。第三类模式则以杭州为代表,取消单位的公务车,所有公务用车集中至杭州市机关公务用车服务中心,单位公务用车可向中心提前预约租用,同时按级别给公务员发放车贴。不同的是,杭州车改没有采取“货币化”现金补贴的模式,而是将车贴全部打入“市民卡”IC卡中。无论目前车贴有多么不合理,也比车改前的花费要小得多。就以杭州地区最高补贴2600元为例,一年也就3.02万元。而一辆单价20万的公车,每年仅保险费、油费、维修费就远远不止3万元。也有人担心,在现有体制下,一些公务员尤其是掌握实权的官员一边拿着财政发放的车贴,一边以私人名义向下属单位或所辖企业长期‚借车‛或转嫁费用。
针对这种疑虑和担心,我们在车改过程中有必要用制度、规章制约。对此,杭州市已配套出台了相关的《市级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纪律规定》,对可能发生的不正之风进行提前廉政预警,并对车改单位和人员的公务用车、车贴发放、财务结算及廉洁要求做出具体规定。纪委监察部门全程参与车改过程,监督车改单位和人员的行为。凡违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有关规定的,一旦发现将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扣发车贴;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以上做法确实具有可借鉴之处,但不可完全效仿,应结合我区实际,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四、公车制度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公车改革已是势在必行,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改革方式,应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我们可以在对上述各种改革方案的综合分析和比较重,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并结合我区的实际,提出一个既切实可行又有所创新的车改方案。但在改革中,要注意:
1、公车货币化改革,标准制定要科学。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以工作岗位所承担的任务、性质和公务活动量为依据确定。补助标准制定一定要合理、科学,要切合当地实际,严禁借改革之名滥发奖金、津贴。如果不顾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不顾财政的承受能力,将补贴标准定得很高,那么改革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公务交通费补贴的发放范围要适当。
2、公车改革要防止‚一刀切‛。公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绝不是简单的‚取消公车、代之补贴‛的‚彻底革命‛。各地方各单位各部门要区别对待。某些特殊公务的用车要有保障。车改后,可视情况建立机关出租车队或保留少量用车,保障执行机要交通、接待、老干生活等方面的特殊公务的需要。对保留的公车要建立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防止出现‚公车照用,补贴照拿‛的现象。
3、谨防特权现象,避免‚虚改实捞‛。因为‚不搞‘一刀切’‛,给公务用车改革留下了诸多自我掌控的空间。对于没有费用列支审批权的一般公务员来说,落实起来不仅没什么可难的,而且也肯定‚虚‛不到哪里去。可是对于大权在握的领导来说,人们最担心的,正是这些人可以利用职权,让自己或小集团既享受诸如‚交通费用补贴‛这样的实惠,又可以通过虚列开支等手段,不花自己一分钱地继续享受公费用车,而变为‚虚改实捞‛。
4、公务用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注意均衡推进。如果不从行政体制上进行改革,包括公车改革在内的职务消费改革,就不能彻底成功。首先实行财政法制化。财政预算理发后,必须严格执行,违反预算,就是违法。职务消费的各个要素的改革要同步进行,平衡开展,不能把公车改革单独拿出来。改革必须在全市范围和整个行业内同时进行。改革必须从上级开始,至少也是上下级同步。
公车改革是精细化管理、科学管理的系统工程,技术核心方向是合理压缩公务车全流程的各项开支,政策核心方向则是以公车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作风转变,公车数量和支出费用公开则是改革深入进行的大前提。公车制度的改革,其基本方向应是尽量减少公车使用的总量,提高公车使用的有效性,用发放交通补贴的发放逐步取代目前公车私人专用的现象,使公共交通工具也成为领导干部、行政管理机关主要的交通工具。其核心思想就是限制领导干部和政府机构利用职权,超越工作需要在公车使用上的特权,是‚执政为民‛的具体表现,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当特权思想包袱被抛弃之时,就是公车制度彻底改革成功之日。
综上,作为一名公务员,人民公仆,我们应该明确,公务用车改革的宗旨就是提高公务用车的效益,明确公务用车的费用使用程序,避免浪费;杜绝或减少不必要的公务用车行为;规范公务用车的使用范围(使用人、费用大小、责任明确、用车用途等);明确公务用车的使用、保养和维护及其费用承担;明确公务用车的封停与启用程序。这是对现有公务用车制度的一种补救和完善措施,务必落到实处。
第三篇:公车改革
“车改”能否“彻改”-----对公车改革实施效果的思考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批准2010年中央决算的决议,经财政部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三公”支出合计94.7亿元,其中光公车购置费一项就达61.69亿元,公车改革迫在眉睫。
早在2010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时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谈到公车私用时就明确表示:“公车私用应该管的住,必须管得住。”今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再一次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制度改革的条件,要在严格规范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的同时,加快推进公务用车配备改革。这意味着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一轮公务车改革即将启动。
就各地目前的情况看,目前我国公务车存在四大弊病,首先是公务用车费用高,造成财政负担沉重。调查显示,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其次是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公车使用存在三个“三分之一”,即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同时,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轿车问题屡禁不止。最后是公车使用 效率低,浪费惊人。针对以上问题,公众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切实采取措施,稳步推进公车改革,让改革方案尽早出台,改革措施尽快实施,以回应社会各界的期待。
事实上,国家关于公车改革已经提了很多年,每年两会上都会有相关的提案,但进展较慢。回顾近些年各地公车改革进行的摸索和试点,不乏失败的教训:例如,一些地方曾经把公车改革弄成赤裸裸的“分钱”,区委书记、区长每年“车补”居然高达七八万元。消息被曝光后,这种背离公车改革初衷,排排坐分果果式的“车改”被果断叫停。公车改革的另外一大难点是如何遏制公务车成为特权车。近些年,各地一些公务车在马路上横冲直撞、耀武扬威引发了极大的民愤,尤其是公交车道俨然变成了公务车道,更是应当下大力气治理。虽然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区市政府取消了拥有特权的“O”牌照,这无疑也是公车改革的应有之意。但是相关部门更要意识到,公务车的“特权马甲”往往有很多种,尤其是民用号段中的某些“特权号段”,更容易因为官商混用导致特权泛滥、失控和“李鬼”横行,下一阶段亟待有关部门严加监管。
今年3月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针对公车改革遭遇的难题,民革中央提交了《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的提案。提案提出了“建立刚性财政预算约束的公车管理体系”、“电子监控公务用车”、“公务用车社会化和公 车保养社会公开招标”、“强化政策执行和监督环节”四大措施,建议严格控制公车购置数量,限制购置公车的金额、型号或马力,对公车行驶里程、油耗、维修保养费用等项目实行“软监管”,对未经授权私用公车的行为进行严惩等。民革中央提出的有关建议,对于积极稳妥推进公车改革、增强改革措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增强了民众对政府实施公车改革的信心。
公车改革,从有意识到有提案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各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方案最终落到实处,取得实际效果才是改革的初衷。以北京为例,面对机动车数量的激增,北京市虽然连年出台相应政策控制机动车数量政策,但实际上北京的现状仍然是“车满为患”。据此,人民网进行了调查“公车改革十年原地踏步,你怎么看?”共2619人参与了调查,其中77.9%的网友认为“改下不改上,体制冲突阻力大”此选项获得2039票;还有10.7%的网友共280人认为“未设专门机构监管”;8.4%的网友共219人认为“车补不平衡,方案难推行”;最后,有3.1%的网友表示“其他,有话要说”。网友“1”说:
1、需要一个强势的领导来推行;
2、未能真正向人民网络公布公车使用情况,公车使用无法受到监督,舆论压力不大,部门人员可暂不执行;
3、部门人员成本意识不强,似乎不知道花费的每一分钱都是来之不易的,需要加强培训。
4、最终的是:需要一个强势的领导推行一个大众监督的网络平台,将公车使用纳入干部考核管理,对成本过高的部门要进行整改并向公众公布。这个公车改革就方便执行了。网友“秦岭军魂”指出:车改的前提是“精兵简政”,实现“大社会小政府”。目前有专家指出中国政府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政府,在此环境下,不具备进行车改的条件,车改必然走入死胡同。想进行车改,必先精简机构。
顺应民意是公车改革的大前提,公车数量和支出费用公开是改革所要面临的两个重要方面,深入有效的公车改革将有力推动政府部门职能和作风的转变。当前全新的车改方案正在紧张酝酿中,此次“车改”能否“彻改”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也是政府部门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期待相关部门在车改上出台切实可行的制度规范,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实现“车改”的“彻改”。
第四篇:公车改革
随着反对浪费的“光盘行动”的兴起,“公车消费”作为“三公消费”的其中一个焦点更是受到了市民的关注。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加强公车管理,但 “公车私用”未能刹车,在刚过去的春节长假期间,公款吃喝已明显遏制,但“公车私用”却是风景依旧,不少市民在微博上随手拍举报私用的公车以及豪车。在今年的两会上,来自深圳的全国人大代表张育彪连同其他代表委员提出,应该用整肃“舌尖上的浪费”的决心和力度,来遏制“车轮上的腐败”,中央应尽快出台公车改革制度,减少公车配制,让公车私用彻底停驶。公车三分之二被私用
“公车私用带来的浪费触目惊心,老百姓形容„车屁股底下一栋楼‟。” 全国人大代表、龙岗区布吉街道南岭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育彪告诉晶报记者,据统计,2011年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占“三公经费”总数的六成以上。国家发改委相关调研报告显示,公车使用有三个“1/3”:办公事占1/
3、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1/
3、司机私用占1/3。
张育彪认为,从社会角度来说,公车私用诱导不良的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公车私用变成流动的腐败广告,极大地损害了机关干部形象。大量的公务车上路,不仅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提高了公务成本,也加剧了道路的拥堵。长期研究并关注公车改革的湖北政协常委、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在接受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公车越用越豪华、数量越来越庞大时,很容易诱发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公务员群体的各种议论,对政府形象产生负面影响。开支每年至少6000亿
“什么是公车?只要是利用公共资源买的车,都属于公车,包括政府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和军车。”叶青表示,遏制公车浪费,立规矩、定制度的前提,就是要搞清楚公车的概念、公车数量和费用到底有多少。
叶青说,对于公车的数量和费用,有关部门一直没有明确的统计。据他初步分析,全国的公车至少在400万辆以上。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平均一辆公车一年公用的费用在10万元左右,加上私用的费用,一辆车总的费用在15-20万元之间。以15万来算,400万辆车一年的费用就是6000亿。“杭州车改显示,一辆公车一年可以节约三分之一的费用,如果全国的公车改革,那最少也会省下2000多亿。这还是最保守的数据。”叶青说,在公车配备等制度中,规定只有省部级以上干部才配备专车,但各地严重违反这个规定,导致公车数量惊人,“车轮上的铺张”是一个很大的浪费。20年公车改革收效甚微
“第一次车改是出现在广东东莞沙田镇。”时任中南财大讲师的叶青,因为自己的专业背景,1993年就开始关注中国公车改革的问题。但是从第一次车改到现在,已过去20年,成效并不明显。“有些地区出台车改方案后改革不下去,导致更大的浪费。”叶青说,持续呼吁公车改革的他,在调任副厅级官员当天,他“炒”了司机,婉拒单位专车,开始践行一个人的“叶氏车改”方案。
在叶青的印象中,目前车改最成功的地区,是2009年5月杭州的车改,也是他认为级别最高的成功车改,除省部级以上官员,全部不再配备专车,而是发车贴到市民卡中。
据张育彪代表分析,以1994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为起点,多年来,中央三令五申治理公车私用,各地也出谋划策进行了多种尝试,但公车私用之风未能“刹车”,主要原因是政策较宽松,缺乏威慑力。私用违规成本太低
2013年伊始,网友发起的“随手拍豪华军车”行动响应者众。具有明显标志的军车、警车,一旦被私用,轻易就能被发现。而与普通车牌一样的公车,则很难受到有效的监督。北京六年级学生栾松巍建议让公车挂红色牌照,以便于群众监督,遏制公车私用(坊间俗称公车“私奔”)。该建议被媒体公布后,得到了许多人包括专家的认可。为此,张育彪代表建议,给公车挂上公牌并在车身上喷字标识,标明各自所属的诸如“卫生”、“环保”、“城管”等部门字样,让百姓一眼就能识别,私用者无疑将更加无处遁形。同时,公布监督电话,建议鼓励包括媒体记者、网民等在内的社会各界对公车私用开展监督,使公车私用行为无处藏身、广受监督。
“治理公车顽疾需要曝光更要惩治”,张育彪代表说,目前,公车私用违规成本太低,真正将监督落到实处,还须对公车私用加大问责力度,起到震慑作用。“如果公车私用被举报后,仅仅是补交使用费和通报批评,很难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用制度推动公车改革
全国政协委员朱征夫在接受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给公车喷上标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公车私用,“这是一种依靠舆论手段遏制公车私用的方式,但并不能根本避免公车私用现象,关键还是要建立有效制度。”
“„舌尖上的浪费‟遏制起来比较容易,因为应酬伤神又伤身,很多官员也不乐意。„车轮上的腐败‟管理起来不容易,因为公车带来的享受和好处太多,取消难度之大超乎想像。”叶青也认为,要彻底让公车浪费刹车,仅仅靠群众监督是不够的,国务院应该成立一个公车改革领导小组,找专家制订相关方案,用制度来推动公车改革。“在随手拍的监督下,军车已经感受到压力,明确5月起进行改革。”
“中央有决心,基层有呼声,国内外有参考的制度也不少,为什么公车改革难以根本推进?就是堵在了这个中间环节。” 全国政协委员施杰施杰说,在当前的破题阶段,中央的决心要更大一些,态度要更坚决一些,同时要更广泛地调动社会监督力量,形成中央和基层“两头挤压”的倒逼之势。深圳公车改革应先行
“深圳到底有多少辆公车?据我自己掌握的有30多万辆,但使用率并不高,使用率据我个人估计不会超过三分之一。” 在上月底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召开的治理交通拥堵研讨会上,持续关注深圳公车改革的深圳市政府督察处吴立民说,深圳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启动公车改革,然而过去这么多年,迄今为止却未有具体可行的措施。
在2012年的深圳“两会”上,深圳市人大代表杨立勋就表示,自己当了10年的政协委员,就公车改革问题提了5次,如今做人大代表,又提了3次。作为中国改革的“试验田”和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深圳,公车改革进程明显滞后,与深圳的形象不太相称。
网友胡野秋表示,公车改革势在必行,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试验场,理应先行先试。
从社会角度来说,公车私用诱导不良的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公车私用变成流动的腐败广告,极大地损害了机关干部形象。”——张育彪 两会奏鸣曲
未来两三年是深化改革最佳时机
迟福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改革呼声和氛围从未如此强烈。未来两三年,是深化改革的最佳时机,只有紧紧抓住、用好这一改革攻坚的“时间窗口”,才能掌握改革和发展的主动权。一是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政府的换届之年,新局面的开创必须靠深化改革;二是我国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原有的发展模式无法再延续,经济发展的新活力和动力需靠改革激发;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多元,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利益格局调整要用改革来破题。政府减少审批和微观经济干预
王伟(全国人大代表、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随着人力成本的快速攀升,传统加工制造业的利润愈加微薄,而现在民企能投资的领域并不多,能源、铁路、民航、石油、电力等领域难以进入。这些垄断行业改革多年,但实质性进展不大,并且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过多,逼得一些人脱离实业,转向炒房等泡沫领域,放大了风险。
激发经济活力应从三个方面着力改革。首先,政府应尽快转变职能,减少审批环节和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其次,在不涉及国家核心经济安全的领域,要让民企和国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最后,要为民企创造更便捷的融资渠道。
第五篇:浅谈公车改革
浅谈公车改革
曾经爆出有些地方的机关干部,节假日还开着公车在街道上大摇大摆,甚至酒驾,为了避免有些机关单位的人公车私用,“高调”的进行公车改革,中办国办印发的两个公车改革文件公布,文件提出取消一般公务用车。距离提出公车改革过去已经好长时间了,可是有些地方是“市区改了县里没改;市直机关有的部门改了有的部门没改;一个部门内有人改了有人没改”,最终难以成功。还有的地方是“补贴标准定的不合适”改革也会失败。公车改革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公车该不该改革,该怎样改革,成为一大难题。
公车改革要因地制宜,在市政府机关,其中大部分的工作人员都是在办公室,就算有什么事需要用车,也是很方便的,市里面交通相对便利。可以彻底的改革“公车”。但对于乡镇单位,可以保留一定的“公车”,因为有些乡镇离市区比较远,且交通不是那么便利,故如果取消全部公车,那势必会对工作照成一定的影响。有公车,也一定要严格管理:车辆外出必须登记,详细记录事由、时间、地点、行程、乘车人等信息,下班后和节假日未经批准不得使用公车。这样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更有效率的使用“公车”,乡镇“一把手”上下班也不能使用公车,“公车”顾名思义是只有上班的时候才能使用,只能公用。然而补贴问题也不能太笼统,不能说按级别来补给,要按需补给,现在不管是公交还是出租车都有发票,机关工作人员外出,凭发票领取自己的补给,不能搞特殊。公车改革要根据当地的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情况来进行改革,不能盲目的整改,“公车私用”要遏制,但是工作效率也不能降低。
但是随着作风建设的深入推进,一些基层单位“公车私用”透视种种“私车公用”现象,确实有开私家车为公家办事,但更多的却另有隐情。比如说有的单位违规搞接待,怕公车遭举报,就堂而皇之地用起了私家车,相关费用公款埋单;有的单位领导嫌公车动用审批手续繁琐,不如用私家车随叫随到,自由方便,而且借用私家车可以逃避监管;甚至有些领导爱面子、耍花子觉得单位公车没档次,就打起了老板的豪车等等变向问题,这些“公用的私车”不在编制范围内,上级机关难以掌控,从一些“私车公用”情况看,最后基本都成了“私车私用”,其危害远比“公车私用”要严重的多,时间长了难以出现诸多问题。
应地制宜的改革“公车”,建立一个具有当地特色的“公车改革制度”,机关工作人员用车关系着政府形象和在老百姓心中的亲和力,普通上班人员能坐车上下班,为什么机关工作人员就不能呢?总而言之,公车改革利大于弊。各级要像治理“公车私用”一样,严查各种“另有隐情”的“私车公用”的问题,从思想教育入手,从建章立制严起,把日常管理抓实,坚决遏制这种不良现象,把“公车”改为“民车”开到群众的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