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统一公车改革即将启动 一般公务用车将取消(定稿)
全国统一公车改革即将启动 一般公务用车将取消
【报告摘录】
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启动公务用车改革
【谈信用】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违背市场竞争规则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让守信者一路畅通,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报告提出,今年将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事实上,我国的公车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启动多年,但全国没有统一规定。长期致力于研究公车改革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微博)表示,报告表明,全国统一的公车改革即将启动,今后一般公务用车将取消。
此项改革最大的难题在哪里?叶青表示,主要是交通补助如何发放的问题,比如额度如何确定。此前比如温州车补,正处级每月可发放3100元的补贴,叶青认为这个标准过高。
作为副厅级的叶青,每月交通补贴1200元。他认为,副厅可设在1500元/月左右,正厅2000元/月左右。同时,国家应当设立上限,分区域进行不同的补贴标准,比如北京、上海,则可以比一些西部地区高一些,但标准都不宜设置太高,应当鼓励大家乘坐公共交通。
公车改革之后,大量的公车如何处置?从此前试点的城市看,多是通过拍卖进行,但拍卖过程也备受诟病。对此叶青表示,政府部门应当委托专业的二手车拍卖公司来进行,而不要自行拍卖,以避免暗箱操作。
在三公经费方面,公车支出一直是占最大的比例。比如2011年中央单位当年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3.64亿元,其中车辆购置及运行费59.15亿元,占“三公经费”总数的六成以上。
叶青表示,当前在三公经费的压缩中,公务接待、公款出国的空间已经很小。在各项整治下,公务接待额度已经不高;公款出国方面,当前一般性的公务出国也不多,多是用于国际交流合作等的费用。为此,要压缩三公经费,主要要从公车上动刀。
根据叶青的调查,平均一辆公车一年公用的费用在10万元左右,加上私用的费用,一辆车总费用在15万至20万元之间。全国数百万辆公车,如果能够削减,将省下上千亿的巨额的资金。新京报记者 蒋彦鑫
公车改革全覆盖,还有多远?
一名地级市的处级干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政策执行到我们这一级,恐怕还得一段时间”。全国人大代表张育彪说,在中央明确取消一般公务车之后,有的地方公车的预算支出出现下降,但还有的地方仍然在新购公务车。
因长期拍照监督公车私用而被公众所熟知的广州市民区伯说,“公车改革也是‘动了特权的蛋糕’,所以阻力肯定会有的,一些地方会也可能阳奉阴违、虚晃一枪。”
对此,人大代表张育彪建议,应让人大代表和公众提早介入预算编制,对故意拖拉不执行公车改革的地方必须予以惩罚,以强力态势在全国迅速推开。
第二篇:内地统一公车改革即将启动 一般公务用车将取消
内地统一公车改革即将启动 一般公务用
车将取消
2014年03月06日 02:50 来源:新京报
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要改革一定要打破历史形成的利益集团,就会伤筋动骨,这就是革„命‟。行政审批其实就是来自一部分政府权力的阻碍,只有消除了障碍才行。”
原标题:公车改革今年启动
【报告摘录】
●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充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
●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着力把所有政府性收入纳入预算,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各级政府预算和决算都要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要逐步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打造阳光财政,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扩大金融机构利率自主定价权。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扩大汇率双向浮动区间,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规范发展债券市场。
【报告摘录】
●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实施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在更多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为民间资本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
●各级政府必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坚持过紧日子。要严格执行“约法三章”;政府性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和改扩建,财政供养人员总量只减不增,“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坚持放管并重,建立纵横联动协同管理机制,实现责任和权力同步下放、放活和监管同步到位。推广一站式审批、一个窗口办事,探索实施统一市场监管。
简政放权量质并重 权力清单值得期待
【谈改革】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
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王文章说,“简政放权”背后的原因是中国面临发展瓶颈,新一届政府上台以后,也看到了体制改革的红利。现在的情况是政府管的还是太多,而我们要改的就是减少政府的管制,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这从理论上讲就是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李克强去年曾承诺,本届政府至少要取消和下放1700项行政审批事项的三分之一,即567项。截至今年二月,国务院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已达362项,加上承诺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这意味着放权总数将超过562项。
王文章说,从目前来看,在“简政放权”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按照这个要求,今年就可以完成目标。这说明政府在“简政放权”方面的力度还是相当大的。
针对报告中提到的权力清单制度,王文章说,这体现了这届政府的危机意识和担当意识,是制度现代化的一个新观点,但具体效果还要看落实的情况。对市场来说,只要清单里没有的,市场都可以做,对政府来说,只有清单里有的政府才可以做。也就是说,政府要尊重市场的创造力,把政府的手束缚住,不能干预市场,进一步让市场释放活力。
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要改革一定要打破历史形成的利益集团,就会伤筋动骨,这就是革„命‟。行政审批其实就是来自一部分政府权力的阻碍,只有消除了障碍才行。”
“啃行政审批的硬骨头,一是要精简审批权数量,除了必须有的,其他都予以废除;二是提高放权含金量,不能只放„不痛不痒‟的。”全国政协委员迟福林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提出“两个同步”:实现责任和权力同步下放、放活和监管同步到位。新京报记者闫欣雨
三公经费只减不增 启动公务用车改革
【谈信用】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违背市场竞争规则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让守信者一路畅通,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报告提出,今年将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事实上,我国的公车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启动多年,但全国没有统一规定。长期致力于研究公车改革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表示,报告表明,全国统一的公车改革即将启动,今后一般公务用车将取消。
此项改革最大的难题在哪里?叶青表示,主要是交通补助如何发放的问题,比如额度如何确定。此前比如温州车补,正处级每月可发放3100元的补贴,叶青认为这个标准过高。
作为副厅级的叶青,每月交通补贴1200元。他认为,副厅可设在1500元/月左右,正厅2000元/月左右。同时,国家应当设立上限,分区域进行不同的补贴标准,比如北京、上海,则可以比一些西部地区高一些,但标准都不宜设置太高,应当鼓励大家乘坐公共交通。
公车改革之后,大量的公车如何处置?从此前试点的城市看,多是通过拍卖进行,但拍卖过程也备受诟病。对此叶青表示,政府部门应当委托专业的二手车拍卖公司来进行,而不要自行拍卖,以避免暗箱操作。
在三公经费方面,公车支出一直是占最大的比例。比如2011年中央单位当年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3.64亿元,其中车辆购置及运行费59.15亿元,占“三公经费”总数的六成以上。
叶青表示,当前在三公经费的压缩中,公务接待、公款出国的空间已经很小。在各项整治下,公务接待额度已经不高;公款出国方面,当前一般性的公务出国也不多,多是用于国际交流合作等的费用。为此,要压缩三公经费,主要要从公车上动刀。
根据叶青的调查,平均一辆公车一年公用的费用在10万元左右,加上私用的费用,一辆车总费用在15万至20万元之间。全国数百万辆公车,如果能够削减,将省下上千亿的巨额的资金。
第三篇:全国统一的公车改革启动 取消一般公务用车
全国统一的公车改革启动 取消一般公务用车
据悉,我国新一轮的公车改革启动引起广大网友的热议,我国在公车上的浪费一直广受百姓的关注。近日,在一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在这短短的十个字中,意味着酝酿多年的公车改革将在今年得以启动。对于此次的公车改革将比原有的改革都更加严格,公车配备标准及数量将再降低。同时,将约束维修环节避免公车维修成为唐僧肉。另外,将优先考虑环保车以响应节能减排,并加强对特权车的遏制。
约束维修环节
在当前车改进行的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公务车在维修环节出现的维修材料投标报价缺乏执行约束力、部分维修材料利润空间偏大等新漏洞。这反映出公车改革和监督应当贯穿公车使用全流程,避免公车维修成为唐僧肉。
环保车优先考虑
按照有关部门1999年出台的文件,高档公务车采购的上限是3.0升排量和45万元车价。但十几年过去,国内车价与文件出台时相比下降了很多,因此,高档公务车的采购上限价实际上有很大的下调空间。
而结合当前节能减排的背景,降低排量、价格上限,增设油耗和排放标准的新门槛,对自主品牌小排量环保车型和新能源汽车在采购上予以优先考虑,这应当是新的公车采购标准调整的核心方向。
遏制特权车
公车改革的另外一大难点是如何遏制公务车成为特权车。新华社记者此前调查发现,近年来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区市政府取消了拥有特权的“O”牌照,这无疑也是公车改革的应有之意。但是相关部门更要意识到,民用号段中的某些“特权号段”,更容易因为官商混用导致特权泛滥、失控和“李鬼”横行,下一阶段亟待有关部门严加监管。
北京落点
公车指标不再增加
北京市治理交通拥堵综合措施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但是以网民和群众的呼声及本轮公务车改革的方向?量,这应当只是北京市公车改革的“最低标准”。下一步,应当明确北京目前的公务车保有数量,并顺应全国公务车改革的大方向,继续降低北京市公车配备的标准和公车的总数量。目前,北京也在倡导百姓公交出行、低碳出行、绿色出行,并把公交出行率作为?量城市交通状况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北京的公务员,更有责任在公交出行上率先垂范。
第四篇:公车改革将启动
公车改革将启动 特权车牌亟待严管
公车问题是今年中央纪委监察部要作为专项清理的一项重点工作。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最近要出台有关公车配备使用的新规定,这个规定比过去更加严格,比如对省部级干部公车配备的标准排气量和购置税都比过去严格了,对党政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的公务用车的编制也比过去严格了。也就是说,公车配备的标准和公车的总数量是要下降的。
记者认为,这意味着“史上最严格”的一轮公务车改革即将启动。这一顺应民意的改革将有力推动政府部门职能和作风转变,让公车给私车“让道”,让“不便回应”的公车数量、开支晾在阳光下、监督下,对公车特权和公车腐败给予最严格的制约和打击。
回顾近些年各地公车改革进行的摸索和试点,不乏失败的教训:例如,一些地方曾经把公车改革弄成赤裸裸的“分钱”,区委书记、区长每年“车补”居然高达七八万元。消息被曝光后,这种背离公车改革初衷,排排坐分果果式的“车改”被果断叫停。也有成功的经验:例如,也有的地方为了便于民众监督公车使用,推出了统一的公务车贴或公务车牌;有的地方为了鼓励公务员短途骑车办公推出了公务自行车;尤其是昆明进行的车改,力度大,办法科学,如今80%以上试点单位公务员已逐步适应改革,多选择私家车、自行车、公交车和步行来解决公务出行。
此外,在当前车改进行的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公务车在维修环节出现的维修材料投标报价缺乏执行约束力,部分维修材料利润空间偏大等新漏洞。这反映出公车改革和监督应当贯穿公车使用全流程,避免公车维修成为唐僧肉。
记者一直认为,按照有关部门1999年出台的文件,高档公务车采购的上限是3.0升排量和45万元车价。但十几年过去,国内车价与文件出台时相比下降了很多,因此,高档公务车的采购上限价实际上有很大的下调空间。而结合当前节能减排的背景,降低排量、价格上限,增设油耗和排放标准的新门槛,对自主品牌小排量环保车型和新能源汽车在采购上予以优先考虑,这应当是新的公车采购标准调整的核心方向。
北京市治理交通拥堵综合措施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但是以网民和群众的呼声和本轮公务车改革的方向衡量,这应当只是北京市公车改革的“最低标准”。下一步,应当明确北京目前的公务车保有数量,并顺应全国公务车改革的大方向,继续降低北京市公车配备的标准和公车的总数量。目前,北京也在倡导百姓公交出行、低碳出行、绿色出行,并把公交出行率作为衡量城市交通状况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北京的公务员,更有责任在公交出行上率先垂范。
公车改革的另外一大难点是如何遏制公务车成为特权车。近些年,各地一些公务车在马路上横冲直撞、耀武扬威的驾驶风格引发了极大的民愤,尤其是公交车道俨然变成了公务车道,更是应当下大力治理。新华社记者此前调查发现,近年来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区市政府取消了拥有特权的“O”牌照,这无疑也是公车改革的应有之意。但是相关部门更要意识到,公务车的“特权马甲”往往有很多种,尤其是民用号段中的某些“特权号段”,更容易因为官商混用导致特权泛滥、失控和“李鬼”横行,下一阶段亟待有关部门严加监管。
公车改革是精细化管理、科学管理的系统工程,技术核心方向是合理压缩公务车全流程的各项开支,政策核心方向则是以公车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作风转变,公车数量和支出费用公开则是改革深入进行的大前提。
当前,各地进行的公车改革急需得到全国性的指导意见,让偏离正确方向的“变味车改”回到正轨,让卓有成效的地方车改经验尽快上升为具有可操作的全国性做法。这不但需要出台各项严格的制度保障落实,还需要在车改政策制定过程中,逐步健全各项监督、听证机制。尤其是从以往的经验看,“史上最严格”的一轮公车改革未来还要在落实环节狠抓不放,绝不能让执行环节的变通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破坏落实效果。
如何推动公车改革
公车改革的目标及其方式选择
■柳新元
目前,公车改革不仅成了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也成了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推进政府改革的一个重点。但从已有思路和做法来看,大家对于公车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又如何达到这些目标,似乎不甚明了。
我们进行任何改革,首先要明确其所要达到的目标,公车改革也不例外。公车改革的核心问题,不在于要不要用公车,而在于如何有效地使用公车。换言之,如何在保证公务用车的现实需要的前提下,降低公务用车的成本,是公车改革的关键所在。具体来讲,公车改革要达成如下四个方面的目标:(1)要把超编超标配备公车的势头扭转过来,控制政府使用公车的总规模。(2)要杜绝公车私用、虚报费用的“公车腐败”现象,实现公车使用的“阳光操作”。(3)要解决公车使用过程中的粗放经营、养护乏力、浪费严重等问题,提高使用效率。(4)要尽力矫正原来按行政级别(而不是工作性质和工作需要)配备和使用公车的陈规陋习,使公车成为全体公务员更好地履行其职责的合意工具,而不是某些人享受特权的象征。
对照上述公车改革目标,我不赞成现在就取消公务车、将现有公务车拍卖、然后按职级发放“车贴”的激进式方案。首先,有公务,公务车就不能取消。这不仅是因为没有专用公务车,有可能造成公务的延误;而且是因为用私车办公务难免规模不经济,从而增加履行公务的社会总成本。其次,将现有公车全部拍卖,会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第三,按职级发放车贴,不仅持之无据,而且有失公平。因为“车贴”既不是每个公务员应该享受的公共福利,也不是某些人按职务应享受的特殊待遇,它应是对公务员在履行公务时所支付的交通费用的公共补偿。因此,它只能“实报实销”,而不能按权力等级进行分配。第四,“车贴”作为对公务员以前享受的公车资源垄断权的“赎买”,其基数不会太小,且从长期来看有刚性增长的趋势。因此,从乘公车到发“车贴”,能否降低政府机构的交通费用或行政成本并不确定。
相比之下,我比较赞成在现有公车使用制度基础上,使之逐步完善,达到渐进式车改。从目前来看,这种车改方案的具体要求如下:(1)通过设置厅局级以上干部才有资格使用公用专车的门槛,大幅度减少公用专车的数量,并相应地拍卖过剩的公用专车。(2)将剩下的必要的公车交司勤人员专人管理和保养,并要求他们对提高公车的使用寿命负责任。(3)通过非办公时间公车统一入库管理等措施,严禁公车私用。(4)一般公务员使用公车必须根据公务的需要,并须经专门主管领导同意,否则发生的相关费用由个人独立承担。(5)引入市场机制,努力降低公车的使用成本,提高公车使用效率。比如,可以通过模拟市场的办法,来测定一定里程的公车服务所需成本,并以此为根据,对司乘人员进行奖惩,让他们自觉地进行公车的成本约束。(6)单独编制各政府部门的公车预算,并严格公车预算支出的管理。对公车消费超出预算的单位要予以惩罚,并追究领导责任。
上述措施如果配合严格的建章建制和有效的外部监督,应能达到既能满足公务用车的现实需要、又能大幅度降低公务用车成本的车改目标。
话题背景
据报道,全国机关事务工作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元慎日前表示,目前已开始公务用车改革试点,我国公务用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自下而上,改革到厅局级领导干部,厅局级及以下干部将可能取消专用公务车。而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已下发《省级党政机关小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暂行规定》:厅级以下(含厅级)干部不配专车。
据了解,目前各地政府采购汽车的数量每年都以20%以上速度递增。公车支出已成为各级财政的沉重负担。近两年,各省市都在探索公车改革的路子,取消专用公务车只是公车改革的一个步骤。各地公车改革的措施主要包括:将公车拍卖或组建成市场化车队,给公务人员每月发放代金券乘车,或干脆按职级发放车贴。
公车定位
公车以办公事为目的
公车是什么?去掉“公”字,就只有“车”,车就是交通工具。公车,就是为了让公务员办公务时更方便、更快捷。但实际上,现在公车既像待遇,又像福利,常常是方便了某些人办私事。公车的定位已经错位很长时间了,到了纠正的时候了。
如何纠正?制定一系列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吗?历史经验表明,只要公车搁在那儿,要管得公私分明也难,或者说,管理的成本极高,得不偿失。所以出路在于取消公车,按职级发放车贴,这能省下不少钱,比买车后养车、养司机划算。不过,取消公车之后,非得给他们发放车贴吗?身为公务人员,办公事是他们份内的事,国家已经付给他们不菲的工资了。自然,如果提供交通工具,办事效率会高得多,但车贴是不是要发那么多,这值得全社会共同思考。
发放车贴,钱从公共财政来,从全体纳税人来。显然,发放车贴的方案要经过人民协商,达成一致意见。换句话说,公车改革应由人大立法改,而且要让民众发表意见。
汉城的公车管理
韩国汉城人口1027.7万,汉城市政府机关目前共有47辆公务车。其中有4辆是“官车”,即市长1辆、三名副市长各1辆。还有43辆公务车,包括5辆礼宾车、18辆公用车以及20辆多用途车。
为了确保政府工作效率,汉城市政府建立了一套高效的公务车管理机制。如接待外宾时,人数不多,就全部用市政府机关的礼宾车。在接待大型代表团时,就租用中央政府的礼宾车。政府各部门人员外出办公事时,可打电话叫公用车队的车。为了减少司机,降低成本,用车人可自己驾车外出办事。汉城市政府还规定,公车应是韩国国产车,排气量必须在1.5升至2.0升之内。这些公车和“官车”没有任何特权,牌照与普通车无异,司机违章照样受罚。“官车”绝不让任何人私用,在完成一天的公务后,“官车”必须返回市政府登记回库。如果没有要紧的公务,汉城市市长也经常乘地铁上班。市政府以生活补贴的形式,按级别给予政府职员一定的“交通补贴”。
汉城公务车的管理至少有两点是可取的。一是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二是公务用车的使用目的明确,就是作公务使用,不能私用。公务车没有任何特权,不是身份、职务级别的象征和变相的待遇。政府配置公务车的目的,就是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提高工作效率,不能把它人格化。我们的公务用车改革,应基于这两点之上。
改革宗旨
车改势在必行
公车改革趋势是公车市场化,这是国际潮流,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公务用车市场化好处有:首先,市场运营可以有效节约经费。据有关部门统计,公车成本为市场运营成本的8到10倍,而使用效率只有市场运营的1/10。通过给公务员发放交通费的办法,大约可以净节省经费50%以上。其次,通过发放车贴等形式,变暗补为明补,使公务员职务消费进一步透明化,更有利于公众和舆论的监督。
为了防止各级领导干部为节省交通费而影响公务活动,应明确规定,对参加会议、抢险救灾、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不得延误。对于违纪违规者,应按相关法律规章从严处理。
立足于提高政府效率
配备公务用车的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更多更好地为民众办实事。然而近年来公车却作为待遇、福利,是某些人地位、权力的象征,引起各部门及领导干部之间竞相攀比,超规模超标准配车,不但给各地财政造成沉重负担,而且也严重偏离了公务用车的定位。
从目前一些地方的车改来看,政府财政支出是减少了,但也只是比不改以前少花了点钱。与此相适应,实际上是职务越高车贴越多,办公务多的人未必比那些实际上用车少的人得到了更高的补贴。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公车定位错误。
看来,有必要迅速矫正对公车的错误定位,在此基础上设计车改方案。即便保留公车,也要用它来为百姓多办实事,而且要坚决刹住攀比购车的歪风,有效抑制住超规模超标准配车的邪气。
改革路径
[公车改革]如何破解车改中的困局
公车改革早已不是新闻,但在近年来却总是公众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这足以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日益庞大的公车耗资已成为社会无法承受之重。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每年公车的支出高达3000亿元以上,远远超过每年财政支出中教育费与卫生费的总和,足以再建设3个三峡工程了。第二,目前公务用车改革的思路尚不得要领,导致各地先后进行的改革要么偃旗息鼓,要么无疾而终。而一轮又一轮的改革过后,眼中所见的公车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改越多,越禁越奢华,则确凿地表明现在的公车改革已经陷入一个困局。如何破解这个困局,值得深长思之。
公车无罪,公车被异化为现代“官轿”则贻害无穷
公车是国家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用公款购买、用于公务活动的车辆,目的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确保党政机关高效运行。它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会存在,本身并无罪过。现在人们不满和抨击的其实不是公车,而是原本正常的公务用车被异化成为了现代“官轿”——公车成为领导个人的坐骑,坐骑又成为领导身份的符号。
古代当官的坐轿子,轿子的大小奢华程度根据官员身份的高低而定,现在在不少地方,官员坐轿车,轿车的好坏也同样根据官职的大小来定。官与车是紧密相连的,哪有当官的不坐车的?而且牌号越小,车肯定就越好,官也就越大。什么样的官配备什么样的车,一辆车动辄就是几十万元。“屁股底下一座楼”是老百姓对当下不少官员“坐骑”的一个形象比喻。在当前普通百姓生活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这当然会激起百姓的不满了。
为什么原本好好的公车,在本来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中国,居然被异化成了现代“官轿”?
其根源在于我国现行公车制度的不合理,让本该只用于公务活动的车辆,承载了许多过于复杂的其他社会意义。早些年,国家的经济状况没有现在这么好,老一辈领导干部中也盛行廉洁自律的风气,只有相当高级别的干部才能享受公用专车的“待遇”。但随着情况的变化,“待遇”与“福利”这两个在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理论上完全不同的概念,在现实中被有意无意地弄混淆了,原本只具有“待遇”意义的公务专车日益被当成了官员们的“福利”,而且公车在使用上被“权力化”,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公务代步工具这一本来性质,成为特权的象征,当然还同时搀杂着许多说得清和说不清的利益。于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公车数量开始急剧膨胀,不少地方的一般干部如正、副处甚至科级干部均配有专车,公车档次上的普遍超标与攀比也日趋变本加厉,不仅浪费了大量钱财,公车乃至公车牌号也成为一种威势。当各级干部竞相使用高档公车的时候,政府部门只好出台领导级别与用车规格的规定。
制度安排上的漏洞,让不少地方的公车被异化为现代“官轿”,真的是贻害无穷。它不仅使公务需要悄悄转化成了体制内特权,而且在官员的权力几乎不受任何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使公车泛滥成灾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
这些年,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严禁公车旅游等公车私用行为,甚至每年都会有领导干部因违规招致车毁人亡的惨痛事故,但每逢节假日,人们仍然可以发现有不少公车在从南到北的风景名胜区里穿行。而在平日里,在各大豪华宾馆、酒店、商场前,公车出入更是“司空见惯”。至于个别领导的家离单位几乎近在咫尺,每天却也装模做样地车接车送,就一点也不奇怪了。某些领导干部或公车司机,不仅对公车私用习以为常,甚至把这当成了一种权力的炫耀。
大量频繁发生的公车私用行为,只是公车泛滥成灾的一个侧面而已。这种泛滥更加可怕之处还在于,其一,在现有的公车配备管理使用制度下,一些地方数量急剧膨胀而又到处耍特权的公务车令民众深恶痛绝,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激化政府官员与普通百姓矛盾的“导火线”。官员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轿车问题,可以说已经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公害”。其二,一些地方公车泛滥已经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早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现有公务用车基本是领导用三分之一,家属用三分之一,司机用三分之一。也就是说,现在的公车费用支出有67%左右是不合理的,是被私人占用的。一些地方围绕公车私用“利益场”产生的效应,已扩大了到这个份上--养了领导养司机,培育了一个庞大的“食公车一族”。这使得公车已经越来越背离了其配备的初衷和其存在的实际价值,而成为纳税人心头沉重的痛。其三,一些地方公车使用效率低下,其中的浪费与漏洞更是令人咋舌。现在,公务车可以说已成为奢华和浪费的同义词了。
第二,公车改革不能够单一推进,而是必须与行政体制改革配套同步进行。公车消费只是职务消费的一个部分,而职务消费改革则必须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搞公车改革,不进行公款接待、会议开销等等职务消费改革,公车改革就会半途而废。公车改革必须在全国范围和整个行业内同时进行,必须从上级开始,至少也是上下级同步。因为包括公车消费在内的职务消费都是一种公务特权的表现,因此在改革过程中,上级机构必须给下级机构做出表率。如果只是让下级改,上级不改,是很难推进下去的。而从目前的情况看,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则应该是解决政府权力过大问题。目前在公共资金的管理、分配、使用等问题上,行政权力的自由度太大,而与之相应的监督、制约力量却过于薄弱。而且,因为政府对社会资源的分配和处置权力过大,即使能够在预算内卡住官员之手,也阻止不了他们把手伸向社会和企业。现在某些地方和部门为了规避财政预算监督,搞起了“自筹经费”买车,其实说穿了,只不过就是那些“执纪执法”、“执收执罚”的权力部门,向基层和企业硬性摊派用于购置和使用公务车的款项。这样看来,车改就不简单是一个货币化问题,而是与政府改革密切相关。
第三,公车改革必须纳入法治的轨道,用法律来寻求根本的解决之道。公务用车到底是否应当改革,应选择何种改革方案,公务员可领取多少补贴,理应由相应的人大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确定,而不应该仅仅由各级行政官员来掌握改革“方案”的制订和实施的权力。
第四,公车改革应该学习成熟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成功经验,真正与先进的现代国际惯例接轨。政府官员用公车,古今中外概莫如此,这既无关意识形态,也无关政治经济体制。现在世界各国的政府官员都用公车,人家是怎么进行“现代管理”的,我们认真借鉴一下也许更好,根本没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别出心裁地搞什么“特色”改革。人家的公车改革实际上确立了这样两个支撑点:
一、公车是用来进行公务活动的,根据需要核定公车数量,从宏观上控制部门公车费用总量,在保证正常公务用车需要的同时,不给公车膨胀与腐败过多空间;
二、用严峻的惩罚机制督促公职人员遵循公车管理规定,最终达到这样的目标:公职人员不敢也不能够滥用公车。这很值得效仿。
毫无疑问,公车改革的初衷是好的,公车改革也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下去,绝对不可半途而废。但公车改革要走出目前的困局获得成功,必须对症下药,寻求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合法的改革方式,把制约、规范公车滥用背后的权力,真正确立为公车改革应有的价值坐标。在公车改革问题上,管住人比管紧车更重要。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公租房建设
2010年6月12日,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旨在解决城市中等偏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近年来,一些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无力通过市场租赁或购买住房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新职工的阶段性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矛盾日益显现,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也亟须改善。这部分游离于中国住房保障制度之外的住房困难群体通常被称作“夹心层”。
解决“夹心层”的住房困难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当前,如果全部依靠扩大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覆盖面,一方面财政无力承受,另一方面,部分“夹心层”群体随着收入增长,几年后将具备通过市场解决住房的支付能力,对政府保障房的需求是阶段性的。因此,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是解决“夹心层”住房困难的有效途径。
重要提示:
1.政府加强了资金投入
意见明确指出:各地要把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纳入土地供应计划,予以重点保障,加大对公共租赁住房的投入,中央以适当方式给予资金补助。对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和运营给予税收优惠,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按照经济适用住房的相关政策执行。
2.积极鼓励多渠道资金的融入
意见指出,要鼓励金融机构发放公共租赁住房中长期贷款,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中长期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探索运用保险资金、信托资金和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拓展公共租赁住房融资渠道。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实行“谁投资、谁所有”,投资者权益可依法转让。
第五篇:2014军转时政热点:全国统一公车改革
2014军转时政热点:全国统一公车改革
2014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财政部以及国家发改委作的三个报告中,均提出了从严控制“三公”经费。今年,所有由政府“花钱”进行的包括出国、购车、公务接待这三项在内的“三公”经费需要全部公开。
◎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公车改革信号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短短十个字,意味着酝酿多年的公车改革将在今年得以启动。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违背市场竞争规则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让守信者一路畅通,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报告提出,今年将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事实上,我国的公车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启动多年,但全国没有统一规定。长期致力于研究公车改革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表示,报告表明,全国统一的公车改革即将启动,今后一般公务用车将取消。
◎公车改革难在如何发放交通补助
此项改革最大的难题在哪里?叶青表示,主要是交通补助如何发放的问题,比如额度如何确定。此前比如温州车补,正处级每月可发放3100元的补贴,叶青认为这个标准过高。
作为副厅级的叶青,每月交通补贴1200元。他认为,副厅可设在1500元/月左右,正厅2000元/月左右。同时,国家应当设立上限,分区域进行不同的补贴标准,比如北京、上海,则可以比一些西部地区高一些,但标准都不宜设置太高,应当鼓励大家乘坐公共交通。
◎改革后大量公车如何处理很关键
公车改革之后,大量的公车如何处置?从此前试点的城市看,多是通过拍卖进行,但拍卖过程也备受诟病。对此叶青表示,政府部门应当委托专业的二手车拍卖公司来进行,而不要自行拍卖,以避免暗箱操作。
在三公经费方面,公车支出一直是占最大的比例。比如2011年中央单位当年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3.64亿元,其中车辆购置及运行费59.15亿元,占“三公经费”总数的六成以上。◎削减公车支出将省下上千亿巨资
叶青表示,当前在三公经费的压缩中,公务接待、公款出国的空间已经很小。在各项整治下,公务接待额度已经不高;公款出国方面,当前一般性的公务出国也不多,多是用于国际交流合作等的费用。为此,要压缩三公经费,主要要从公车上动刀。
根据叶青的调查,平均一辆公车一年公用的费用在10万元左右,加上私用的费用,一辆车总费用在15万至20万元之间。全国数百万辆公车,如果能够削减,将省下上千亿的巨额的资金。新京报记者 蒋彦鑫
◎公车改革全国覆盖还需走的更远
一名地级市的处级干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政策执行到我们这一级,恐怕还得一段时间”。全国人大代表张育彪说,在中央明确取消一般公务车之后,有的地方公车的预算支出出现下降,但还有的地方仍然在新购公务车。
因长期拍照监督公车私用而被公众所熟知的广州市民区伯说,“公车改革也是‘动了特权的蛋糕’,所以阻力肯定会有的,一些地方会也可能阳奉阴违、虚晃一枪。”
对此,人大代表张育彪建议,应让人大代表和公众提早介入预算编制,对故意拖拉不执行公车改革的地方必须予以惩罚,以强力态势在全国迅速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