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职业教育 发展县域经济
加强职业教育
发展县域经济
——舞钢市关于争创河南省职教强县的情况汇报
舞钢地处豫中,辖5个街道办事处,8个乡镇,面积645.67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气候温和,风景独特,是国家级工业生态旅游城市。舞钢历史文化厚重,春秋时为柏子国,战国时属韩,称合伯,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钢城自古即为冶铁重地,著名的龙泉宝剑,就是在当地冶铁锻造淬龙泉水制成的。舞钢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来就有尊师重教的遗风。近年lai,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舞钢充分发挥重教的优良传统,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路子,强力实施农村百万劳动力转移工程,大力发展劳务输出,近三年来,已累计培训农民工
人,全市外出务工人员总量达到
万人,每年仅劳务输出收入达
万元。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为舞钢经济水平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年为更好地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和《河南省农村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进一步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步伐,为我省发展壮大县城经济服务,特申报我市为“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我市的具体做法是:
一、政府重视,统筹发展
我市自去年以来,就开始争创省级职教强县,为此专门成立了以高永华书记为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争创工作领导小组,把争创工作层层分解到各个部门,实行创建工作责任制,并指定一名副市长协助主抓教育副市长协调督促工作开展。
二、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加快职业学校建设
职教招生工作是职业学校生存发展的命脉,也是一个地区普高与职教是否协调发展的晴雨表。为实现职教招生工作大的突破,确保我市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每年5月前后,市教育局都要召开全市职教招生专题会议,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按照全市当年的初中毕业生总数,以一定的比例将招生指标分解到各初中。市教育局主要负责人与各初中校长签订《职教招生工作责任书》,并将招生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各初中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直接与初中及其它主要负责人的年度考核结果挂钩。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市职业中专在市电视台以专版专题形式宣传职教招生政策,扩大学校影响,配合各初中引导毕业生合理分流。由于宣传到位,措施得力,近几年我市职教招生形式十分火爆,连年位居全市前列。目前,我市有职业学校8所(含民办学校5所),在校生达到
余人,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协调发展。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和质量不断提高。特别市职业教育的龙头市职业中专,抓住机遇,开拓创新,近几年来,在校学生人数由
多名增加到
多名,建筑面积由
万平方米增加到
万平方米,固定资产由不足
万元增加到
多万元,计算机专业被确定为省级专业点;由“一穷二白”到“省示范性职业学校”、“省百强骨干职教中心”、“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市职教中心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式,把市职教中心做强做大,在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做出决策,已将与该校毗邻的原田岗一中等所属的亩土地划归市职业中专,按高规格、高标准的要求建设全市一流的职业学校。
三、加强职业培训力度,促进经济发展
近几年来,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健全了市、乡、村三级培训网络,以市职教中心的成人教育及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为依托,个乡镇都建有专门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开设养殖、种植、实用技术培训班,定期授课。市职业中专与教育局、劳动局、农业局、团市委等单位合作,对全市的工人进行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培训,同时开设激光、数控、计算机、种植、养殖等短期培训班,对社会青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及下岗职工进行培训。近三年来,已培训
人次,培训效果良好,促进了我市经济的飞速发展。
四、以市场需求为驱动,抓好就业指导工作
市政府出台专门的就业准入制度,由市教育局督导、督促落实,保证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政府的要求下,我市各职业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本位,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不断更新办学理念,积极探求市场条件下的多种办学模式。开门办学,多管齐下,拓宽出口,主动与用人单位挂钩,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大中型企业的联系,在毕业生推荐就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不完全统计,截止今年8月底,我市公办、民办职业学校共推荐毕业生就业
余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总的来看,我市职业学校推荐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网点和区域逐年扩大,由省内扩展到省外,由东南沿海经济特区发展到中部、北部等经济发达城市,就业单位以外资、合资企业为主。为给就业毕业生提供快捷、全方位的跟踪服务,维护其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我市职教中心在深圳、广州、青岛等地设立了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办事处,毕业生推荐就业办公室派人驻点办公,彻底消除了就业毕业生的后顾之忧,灵活有效的办学模式加强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增强了职业教育的活力,扩大了职业学校的影响。
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目前,以政府统筹为主导,教育和劳动部门协调组织、全社会参与、公民办职业学校齐头发展的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市职业中专大力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率先在全市教育部门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教工聘任制度,建立竞争激励长效机制,改革教学管理,实行教考分离,加大校本培训力度,建立科学而严格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先后被《平顶山日报》、《教育时报》报道,使兄弟学校慕名而来。几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实行校长负责制,大胆引入竞争机制。首先是实行年级长负责制和中层领导竞争上岗制,并根据“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拿出学校所有中层领导岗位,实行竞争上岗,从而使原5名中层领导让贤,一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走上了学校中层领导岗位。其次是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结果4名任课教师被落聘。第三是实行目标管理,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奖优罚劣,规范管理。用人制度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促使教育教学质量及各项管理不断得到提高。对此,《平顶山日报》做过专题报道。平顶山市委组织部将其做为经验典型在《党员与人才》上进行了报道。第四,学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采取脱产培训、不脱产培训、校本培训等,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并且始终把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放在突出位置,该校专任教师
余人,本科以上学历
人,占84%。目前,全市职业学校共有专任教师
人,其中高级职称
人,中级职称
人,本科以上学历
人,双师型教师
人。
六、政府统筹协调,加大经费投入
在舞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并制订了《舞钢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十一五”规划》,建立了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以形成教育、发改委、财政、人事、劳动、农业、扶贫办等七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职业教育的格局。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并作为对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了职业教育工作定期巡视检查制度,把职业教育督导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职业教育评估检查,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近年来,市政府始终把职业教育作为富民强县的重大战略来抓,矢志不渝、坚定不移的推进各方面的工作,职教工作力度一年比一年加大,资金倾斜力度一年比一年提高,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求投资主体多元化,发挥政府、社会、学校三个方面办职教的积极性。2007年财政投入
万元,2008年财政投入
万元,2009年财政投入
万元,有效地保证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根据《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评估指标体系》,经过认真自评,我们认为,我市已达到了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的条件。
我们相信,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我们的不懈努力,舞钢的职教事业将会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第二篇:发展镇域经济经验交流
发挥城区优势发展镇域经济
兴国镇是**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有城区人口24万人,辖6村12个社区,经济总量在全县位于前列。
近几年,我镇围绕县委“一主四推”战略,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着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商贸服务业,着力强化社区建设和居民文明素质提升,使全镇经济社会出现了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市委提出“对接**,比学**,建设**东特大城市”的战略思想鼓舞人心,县委提出“内赶**,外比**,砥砺奋进全省20强的奋斗目标催人奋进。结合兴国镇的实际,如何赶超跨越,提速发展,我认为要从如下五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加大强工兴镇力度。兴国镇将承接县工业园着力打造石震工业集中区,目前已经落户的企业有7家,在建项目2个,今年新签一个投资5.5亿元的农副产品及水产品加工项目。我们还要进一步优化环境,树立”产业第一、服务至上“理念,加大招商力度,千方百计引进项目,为**”一主二副“培土壮力,添砖加瓦。目前,我们县四大园区及各乡镇的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在此,我建议市里有好的招商项目可以优先考虑落户到**。
二、加大强商活镇力度。兴国镇是城区所在地,必须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要依托经济开发区工厂林立的优势,搞好服务,兴办适合大众特点的餐饮服务业,引进名牌超市进兴国,引进大型物流业来县城。为迎接”新市民工程“打基础,使返乡创业人员在城区安居,在园区乐业。**县城近年来的形象和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贸、物流、服务的发展环境得天独厚,建议**要舍得,让一些要到**的国内外知名名牌优先推荐入驻**城区。
三、加大特色农业发展力度。兴国镇有胜利万亩油茶基地,千亩花卉苗木基地,**湖万亩湖蒿基地,石震千亩杨梅基地,还有近3万亩水面,生态农业和水产养殖业资源丰富,青山绿水,湖**色,全力将**、胜利等城郊村打造成”**后花园“。进一步依托城郊优势,大力推行”菜篮子工程“建设。建议把兴国建成农副产品主产区,在城区建一个大型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加快蔬菜、水产品等贸易交流。
四、加大生态旅游发展力度。**古八景都在兴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农业生态旅游,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我们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人文景观开发。
五、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兴国镇跨越发展,潜力在山,优势在水,资源在城,关键在人,关键之关键在于各级组织的”带头人“。我们将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加强社区文明建设,加强市民法制建设,全力提升兴国干部群众的精神区位,构建精神高地,提升”精神气",为砥砺奋进,跨越赶超提供组织保证和凝聚精神力量。
第三篇:发展镇域经济,路在何方
发展镇域经济,路在何方?
中共XX总支委员会书记 XXX
镇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镇域经济中,镇域专业经济已占有一定比重,现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为此,本人认为发展镇域专业经济是发展镇域经济的重要出路。探讨这一现象,对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引导乡镇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解决好“三农”问题,对于促进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及农村大局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镇域专业经济的概念及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主导产业明确、产业特色突出、具有较强辐射力的乡镇经济迅速发展。这种类型的乡镇经济我们把它叫作规模经济或特色经济。镇域专业经济的实质是区域经济、规模经济和特色经济。
和一般乡镇经济比较,镇域专业经济有四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在乡镇经济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二是主导产业突出,专业特色鲜明。三是拥有了一批名牌产品。四是有较高的知名度。凡是专业经济突出的乡镇,一般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
镇域专业经济的发展,一是能有效地解决 “三农”问题,二是能有效地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三是能填补国家经济发展的空缺,四是能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二、发展镇域专业经济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1.市场定位和区域发展战略。所谓市场定位有三层含义:一是指产业定位,就是说,产业定位要准,要切合发展实际,符合市场需求。二是指品牌定位。一方面要创造区域品牌;另一方面要树立一批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形象;同时要培育一批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三是指要及时纠正镇域专业经济发展中的偏差。
2.特新产品的研发和科技推动。一是要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引进来,避免产业的自然成长和低档次的企业复制,提高区域技术水平。二是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和名优产品培育力度,要通过企业和科研开发推广机构,培育一大批拳头产品。三是要抓好产品质量监测。四是要建立健全同行业科技信息交流制度,及时了解同行业的科技信息和新产品信息,做到知己知彼,为新产品开发提供信息。五是加大财政及企业对科技的投入。六是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同国际接轨,用科学的管理经营企业。
3.人才战略问题。实施人才战略一是要引进人才,二是要培养人才,三是要在生产实践中锻炼人才。
4.区内分工和行业关系的协调问题。镇域专业经济的突出特点就是各个企业的产品相同、相近、相似或者相关连,合理地进行行业分工和合作,以避免恶性竞争,实现双赢。
5.撬动整合资本问题。撬动整合资本一是指撬动农民手中的资金,鼓励他们创办企业;二是指鼓励企业通过自我滚动发展,不断发展壮大;三是指促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重组,以实现联合。同时,还要千方百计招商引资。
四、乡镇政府在镇域专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镇域专业经济的发展中,基层政府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担当起政府机关应当负起的责任。
1.制定战略。战略是目标、是导向、是旗帜。乡镇政府在镇域专业经济发展中,要把经济发展战略作为首要问题来抓,要确保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可行性、前瞻性和预见性,在战略的实施中,既要积极,又要慎重。
2.营造环境。良好的发展环境是镇域经济发展的保证。在软环境上,首先要结合实际,制定促进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其次要协助企业搞好厂群、矿群关系,第三要搞好综合治理,坚决打击“三乱”。在硬环境上,要理顺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投资体制,努力改善企业的投资和生产环境。
3.搞好服务。这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所决定的。为经济建设服务,说到底是为企业服务,为企业家服务。政府机关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由领导型、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要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为企业和企业家提供良好的服务。
4.树立区域形象。树立区域形象是基层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发展镇域专业经济不仅要在内部发展上做文章,还要在外部形象上做文章,要树立乡镇的产业形象、规模形象、环境形象和信誉形象。
5.把发展镇域专业经济当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措施来抓。镇域专业经济是农村发展的好路子,因此,我们要抓镇域专业经济建设,抓出成效,抓出农村工作的新面貌,通过走镇域专业经济的路子,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的产业化,确保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县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
县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
——东、西部地区的比较分
析
2007-6-19
[摘要]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上。造成县域经济滞后的原因之一,就是西部职业教育对县域经济的贡献落后于东部。为此,本文在分析县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贡献的关系,以及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和职业教育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借鉴东部经验、完善西部职业教育,以进一步促进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县域经济,职业教育,贡献
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上。而我国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归根结底是由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储备及开发水平落后造成的,这也必然导致西部教育对县域经济贡献远远落后于东部教育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为此,本文以人口、面积相近的东部地区山东省和西部地区四川省为例,对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职业教育贡献进行探讨,希望对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和西部职业教育完善有所裨益。
一、县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贡献关系分析
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县(包括县级市、旗等)区域为载体,以县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以集镇为网络、以农村为腹地、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县级政府为调控主体、以不同层次经济要素间的联系为基本结构的经济系统。
县域经济健康发展与完善的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教育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普遍提高,可以培养造就出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从而推动经济向前发展,进而为县域经济做出更大贡献。因为随着高素质劳动力向区域经济的各产业的输入,将会加速各产业内部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转变,从而可以提高各产业内部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另一方面,县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增强了县域的经济实力,这反过来又促进了县域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从而改善职业教育的教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进而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普及率。在这种局面下,职业教育在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占据着越来越重要地位和作用,最终二者形成良性循环与良性互动。
就县域经济来说,通过职业教育,可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具体来说,职业教育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主要是:(1)可以为县域内的农民提供致富技术。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农业,通过职业教育来培养大量具有高科技文化素质的农民,这也是解决农民问题,进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2)可以为县域工业发展培养和输送大批技术工人。工业发展离不开技术人才,技术教育可以为工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并形成人力资本。据欧洲发达国家统计,工人技术水平每提高一级,劳动生产率就提高10-20%。而我国统计资料显示,就三分之一明亏或潜亏企业中,80%的原因在于内部管理和工人操作技术不过关。因此,职业教育对县域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可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服务性人才。第三产业发展可以为第一、二产业提供足够的服务支持,这也需要各种各样的服务性人才。职业教育在培养服务性人才方面尤其具有优势,可以根据需要快速培养行业技术人才,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二、东、西部县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比较
1.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对比
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设计的内容较为广泛,我们主要从县域经济财政收入、全国百强县的分布、产业层次、县域中小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发展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
(1)县域经济财政收入。从我国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来看,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表现比较明显。发达的县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例如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省的发达县域的数量远远高于西部省市县域经济。2004年,全国地方财政收入预算内收入超过2亿元的县共有336个,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有211个,75个和50个,而山东省47个,位居全国第一。
(2)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在第四届全国百强县评价中,山东省有91个县(市)参加,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等级分布中:A级33个,B级33个,C级17个,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占21席。其中1个进入前十名。四川省有138个县(市)参加,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等级分布中:A级5个,B级14个,C级11个,而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只有1个。2006年最新统计,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有86个,东北地区5个,中部地区有6个,西部地区只有4个。山东省26个,而四川省只有1个。
(3)产业层次。在东部,大部分县域经济发展中,工业起着主导作用。山东省以大企业、大项目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其经济实力整体提高的关键要素。在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十分明显。半岛城市群的带动作用也十分突出,生产总量占全省的64.0%,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8%,拉动经济增长10.9个百分点。而西部很多县域经济发展中,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农业仍然是主导产业,而且农业的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分散、效益低。同时,工业发展也相对落后,工业规模也明显偏小,工业效益不高。因此,西部县域经济整体上表现出“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基本特征。
(4)县域中小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发展。根据农业部自2003年起公布的三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龙头企业中,山东省有36家,四川24家。但总的说来,东部地区一些县域经济发展较快,民营经济发展已经处于较为成熟阶段,已经培植出众多享誉国内外市场的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而西部经济发展较慢,大多数县域的民营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国内国际一流的现代企业,缺乏国际知名的品牌。
从整体来说,我国西部县域经济发展虽有所进步,但相对东部而言,发展远远滞后。
2.东、西部职业教育发展情况
由于经济基础和认识等方面的原因,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与经济最直接的联结点,在东西部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
(1)在处理职业教育体系与一般教育体系关系方面。在东部,普通教育中很注重开设职业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增加普通教育内容,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培养各层次技能人才的初、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的职教网络。同时注重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相结合,职业技术学校比较重视学生学习普通文化课和专业理论,企业比较重视职工职业岗位培训。而在西部,由于认识问题,过分重视普通教育,而对职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鄙视。
(2)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方面。东部职业教育办学呈现出多元化办学。公办、民办、股份制等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尤其是东部工业较为发达,为了满足技术人才的需要,行业部门或企业举办职业教育较为普遍。山东省拟在“十一五”期间组建8大职教集团,首家职教集团“山东省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已于2007年2月挂牌。而西部职业教育则过分依赖政府,形成了“职教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局面,企业或行业从此很少承担职业教育成本,这也无疑增加了各级财政的压力。
(3)职业教育投入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2006年用于职业教育的专项经费超过2亿元。“十一五”期间将超过10亿元,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求每个县乡要办好一所成人中专学校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中心),村要办好农民文化技术夜校。培训能力逐年提高,从目前的每年350万人上升到400万人。而四川省职业教育示范市的德阳市,从2005年起,政府每年用于职业教育的专项经费达到300万元,以此计算,四川省21个市州2006年用于职业教育经费6300万元,还不到山东省的三分之一。西部县域由于经济欠发达、政府财力微薄、财政投资于职业教育的比重非常低,因此造成教育的职业教育规模较小和人口职业技术素质相对较低。低素质的人口和劳动力资源又进一步制约了经济发展。
(4)在人口素质方面。从西部地区人口的综合素质看,根据全国多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西部地区的大学和中专毕业人数占全国比重最小。世纪之交,西部地区每万名劳动者中,拥有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的不到1%,还不到东部的1/10;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15岁以上人口的36%,比东部低12.7个百分点。居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普遍比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低,从业人员中的文盲率和小学文化程度比率则远远高于东部地区。早在2003年,青岛市职教和普教比为5.5:4.5,每万人口中中职在校生为158人。对比之下,四川省的职教普教比为3.7:6.3,每万人口中中职在校生为59人,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不够,与先进省市的差距是明显的。
三、借鉴东部经验,完善西部职业教育的措施
为了更好的促进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完善西部职业教育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创新办学体制,加快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公办民办蓬勃发展的新格局
第一,依法督促和积极鼓励行业、企业和各种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行业职业教育的协调指导,并继续办好现有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企业要根据实际需要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各级政府要研究制订鼓励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强化监管措施,鼓励各类企业与职业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第二,积极鼓励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探索市场机制,在允许获得合理回报的政策引导下,积极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办学。非营利性的民办职业学校,可以享受举办社会公益事业的有关优惠政策。各地可以采取出租闲置的国有、集体资产等措施对民办职业学校予以扶持。民办职业学校师生应享有与公办职业学校师生同等的权利。第三,探索和创新职教办学形式。可以利用招商引资的思路,引进国内外优质职教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资源发展职教,开展职业学校与企业或个人共同投资、合作办学。可以引进科学工业园区建设理念,统筹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形成职业
教育多个学校、多种层次、多种形式集聚发展的模式。可以在自愿互利的基地上,由学校、企业及个人参加,发挥各自优势,整合资源,组建紧密型、松散型的职教集团。
2.创新管理体制,推进政府统筹、社会参与、自主办学、市场引导新体制的深入实施
县(市)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例大体相当,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处理好多元办学、多级办学、多形式和政府统筹管理、整合调节的关系。重视建立和强化学校法人制度,实行政事分开,强化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面向社会和市场依法办学的自主权。积极推行政策决策咨询论证制度和问责制度,强化社会的参与力度,建立开放、科学、规范、分层的决策程序和决策反馈机制。通过先行试点,逐步形成政府宏观职能完善和依法分级管理、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和依法自主办学、各类组织机构参与和支持教育的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和运行新机制。加强城乡职业学校、高职与中职、各类中职学校之间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和骨干学校对薄弱学校的带动及辐射作用。
3.改革办学模式,建立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
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面向企业办职教,办好职教为企业。鼓励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开展招生合作、招工合作、办学合作、研发合作、投资合作等多形式的合作。在机制方面,政府层面应发挥职业教育联席会议的作用,建立行业职业教育咨询或指导委员会,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学校层面要建立由企业、行业等社会各界参加的理事会或咨询委员会;行业、企业层面要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和效益观,把第一车间放到职业学校,把职业学校作为企业发展的有机体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基地,并在技术力量、实习实训、经费支持、就业安排等方面为职业学校提供支持和帮助。
推进产教结合,要以实训基地建设为突破口,按照通用、实用的原则,分期分批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一批条件较好、专业种类齐全、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机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资源共享,要以政府为主导,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多渠道筹集建设经费,实行行政府、企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共建共管。
4.拓宽服务面向,构建新型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农村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和非转移人员两大主体,开展形式多样、实用有效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一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依托广大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的能力。职业学校要强化服务“三农”的意识,进一步扩大面向农村招生的规模,组织职业学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引导性培训,以骨干职业学校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为依托继续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工作。二是实施新型农民培训致富计划。根据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和当地经济特点,加强农村职业学校与企业、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单位的合作,发挥专业优势,实行学校、公司、农户相结合,开展新型农民和科技示范户、致富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的培养培训工作试点及推广工作,培养地方经济建设者和当地从事农村生产、家庭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加快农村经济、块状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第五篇:奋力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奋力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在新的起点上,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力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安陆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迅速融入武汉城市圈的重要战略支点的基础和支撑。
一、以时不我待、争先进位精神为起点加快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关键在良好的精神状态,较高的目标追求,清晰的发展思路,扎实的推进措施。要树立雄心壮志,提升“精神区位”,清醒认识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差距潜力,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创先争优的责任感紧迫感扎实工作,奋发有为,力争有几个乡镇进入全省百强,努力实现镇域居民收入增长和镇域经济发展同步。
从发展成效看,镇域经济已成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镇域工业园区建设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从发展潜力看,镇域经济是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全市镇域经济近几年虽有了长足发展,但整体实力还有待增强,工业化、产业化程度不够高,部分乡镇镇域经济发展缺主导产业、龙头项目、骨干企业、知名品牌、优秀企业家的情况比较突出,产业层次依然偏低,外向度不高。镇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招商引资,内生动力显得不足,创业氛围不够浓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人才结构性矛盾有待改善,资源约束、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从发展条件看,镇域经济已具备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进入“十二五”时期,我们面临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进程加快,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等有利条件。我市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镇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大为改观,一
1些乡镇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较好;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镇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我市交通事业蓬勃发展,大多数乡镇路网建设比较完善,部分乡镇处在高速公路网的辐射中;城镇化加快发展,镇域经济发展空间拓宽;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的发展,都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以壮大规模、调整结构为重点加快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
发展。
镇域经济是跨越式发展的难点,也是增长点和突破口。强化
工业主导作用,加快推进镇域新型工业化。推进工业先行的镇域经济发展战略。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围绕当地产业基础、特色、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壮大产业规模,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坚持以优势产业、龙头企业、优质品牌为核心,加快形成本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精心培育、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增强其引领带动能力。加快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步伐,坚持以项目建设吸引资金,以招商引资促进项目建设,高效优质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强化园区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布局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原则,把城郊经济圈和主导产业集聚等乡镇作为重点,明确专业化功能定位,大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构建镇域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增强工业园区承载功能、辐射功能、支撑功能。坚持产业优先,把产业兴镇作为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坚持规划先行,优先支持城郊乡镇、中心镇、特色镇发展,推进城镇交通、通讯、信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
强化民营经济主体作用,培植活跃市场主体。发展最大的问
题依然是市场主体发育不够。抓镇域经济主要是抓民营经济发
展。要坚持镇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放开一切能放开的领域、行业、地域、资源和要素,打破一切限制发展的陈规陋习和条条框框,积极促进创业创新,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主体集中,让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资源、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形成市场主体竞相发展、充分发展的局面。认真贯彻落实鼓励民间投资及促进创业创新的政策,激活民间资本,推动全民创业。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大信用担保、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培训咨询、专项资金等支持力度,引导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促进市场主体大发展、大提高。
强化开放先导作用,提高镇域经济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对内
对外开放,主动迎接挑战。破除一切不利于发展的政策和习惯,放开一切能放开的领域、行业、地域,吸引各类投资者到镇域投资创业发展。创新招商引资思路,充分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形成产业链招商、专业化招商、园区招商等多种模式。推进“走出去”战略,推动镇域优势企业开拓省内外市场。
强化企业家引领作用,培育镇域经济发展领头人。大量事实
表明,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一个地方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靠企业家的创业带动。要真心诚意帮助企业家解决实际问题,宽容善待企业家,努力培育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推动企业管理升级。加强镇域人才建设,制订落实倾斜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到镇域经济主战场创业服务。
三、以改善环境、优化服务为着力点加快推进镇域经济跨越
式发展。
着力破解镇域经济发展难题。目前我市镇域经济发展中反映
较多的是用地紧张和融资困难等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拓宽思路,调整结构,坚持规划为先,搞好土地整理,整合资源,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搞好开发再利用,通过迁村腾地、“腾笼换鸟”等形式挖掘潜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推进集约用地,提高产业层次,实现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根据信贷政策及时调整信贷资金投向,把更多资金投向骨干企业和有实力、潜力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以好企业、好项目、好产品吸引信贷投资;搭建信用平台,健全担保体系,创新融资模式,千方百计缓解镇域经济发展融资难题。
着力改善镇域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转变职能,真抓实干,着力为市场主体搞好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狠抓投资调度,跟踪推进项目落实,协调解决问题。推进镇域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减少、下放、调整行政许可和审批项目,对必要的行政许可和审批项目少收费或不收费,提高工作效率,推进工作落实。要进一步完善镇域经济评价机制和考核指标体系,不仅要考核经济发展,也要考核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不仅要考核乡镇,也要考核相关部门,激励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着力提升服务镇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坚持依法行政,简化办事程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围绕镇域经济发展目标和重点难点问题,制订支持政策,落实解决办法。要切实落实镇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和市直管财政体制。从理顺市、镇关系入手,解决好镇域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问题。要总结借鉴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加大对镇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服务支持镇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召开镇域经济工作会议,组织参观考察学习活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促进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