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年泉州事业单位申论:精准扶贫
泉州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5年泉州事业单位申论范文:精准扶贫
要加大循环经济扶持力度,进一步破解历史遗留问题。部分企业反映,在新修订的环保法实施后,许多行业、企业都将进入一段“阵痛期”。在坚持落实环保法不打折扣的同时,应对真正愿意提升自身环保水平、不属于落后产能范围的企业,从循环经济等角度采取“过渡期”扶持政策。对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地方,从资源型城市转型等方面给予更大扶持。
【背景链接】
2014年1月发布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传递出国家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转变的新思维、新思路。
2014年开始,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扶贫工作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指向不准、针对性不强等老大难问题,甘肃省建立了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力争做到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从而改“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如期稳定脱贫。
2014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坚持不懈推进扶贫开发,实行精准扶贫,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40万人。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目前扶贫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对扶贫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根本方法和指导方针,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新时期的扶贫攻坚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扶贫工作出现的种种怪相,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比如一些贫困县造起豪华政府办公楼,比如为了保住“贫困帽子”背后的利益,一些贫困地区走入“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等等。
【标准表述】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取决于最低的那一块板。同样,衡量一个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要看它的穷人的生活状况怎样。在迈向全面小康的进程中,贫困人口不能掉队。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进程中,不能没有穷人的梦想构筑。也正因为如此,总书记多次讲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这些年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探索出了扶贫开发的中国道路。坚持扶贫到村入户,积极创新扶贫机制,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贫困人口仍然占到很大一个比例,扶贫工作还存在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
中公教育祝您备考成功!
泉州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是扶贫方式粗放的问题,导致一些地方怎么扶也扶不起来,甚至越扶越穷。
总书记在湖南考察工作时指出:“必须切实抓好脱贫致富这个战略性任务。”“要分类指导,把工作做细,精准扶贫。”总书记的嘱托,强调了做好扶贫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指明了做好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方向——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的背面就是粗放扶贫。一些地方低质、低效扶贫的主要表现有:
一是扶贫人口不清,扶贫对象常由干部“毛估估”,扶贫资金轻洒“杨柳水”,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
二是舍不得脱“贫困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金;
三是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滋生腐败。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实质反映的是干部群众观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不可小觑。
四是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
一,精准扶贫要制定好发展规划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贫困村而言,不仅需要村民们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团结一致抓生产、出效益,还需要有关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划布局上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制定扶贫计划,帮助当地村干部理清思路,制定好发展规划,实事求是帮困难群众选出一条致富的好路子;针对各贫困村的不同情况,找出标本兼治的办法,在政策、产业、技术、信息、培训等致富要素上有针对性地帮困扶贫。
二,精准扶贫要瞄准扶贫对象
明确工作对象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扶贫工作也是如此。首先就要自上而下从“贫困区域—贫困村—贫困户”逐步细化扶贫对象,划分层次、各负其责,各相关部门瞄准扶贫对象,集中力量做好“极贫户”的扶贫工作,并建立贫困对象档案管理制度,为后续扶贫工作有序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精准扶贫要规范扶贫资金
要加强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确保扶贫资金充分惠及扶贫对象,防范扶贫资金虚报冒领、挤占挪用、滞留沉淀和监管弱化等问题出现。提高扶贫资金的精准度,让扶贫资金直接与扶贫对象发生作用,避免扶贫资金在层级分割的行政部门不断下移过程中被挪用,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金的作用。
四,精准扶贫要创新扶贫方式
原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只输血不造血”的单一扶贫方式,导致贫苦地区的群众“等”、“靠”思想严重,返贫现象频发。因此,必须创新扶贫方
中公教育祝您备考成功!
泉州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式:
一方面,建立科学完善的扶贫机制,成立帮扶对子,由定点挂钩单位主抓帮扶村的扶贫工作,真正“扑下身子”走进农户家中,像习总书记一样真正了解贫困户的真实生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对帮扶村进行“造血扶贫”,同时完善扶贫开发的问责机制,贫困县的考核机制将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加大挪用扶贫资金等行为的成本。
考试网:http://quanzhou.offcn.com/?wt.mc_id=bk4142
中公教育祝您备考成功!
第二篇:2017云南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热点:精准扶贫
yn.offcn.com
2017云南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热点:精准扶贫
【导读】
云南中公事业单位为各位考生提供2017事业单位申论模拟题之《精准扶贫》,帮助考生丰富热点话题知识,剖析答题技巧。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一、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治理贫困的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
二、精准扶贫的意义
一是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需要。二是精准扶贫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三是精准扶贫体现了深刻的民生内涵。
三、精准扶贫的对策
1.产业扶贫、基础扶贫、生态扶贫 因地制宜,突出产业扶贫。针对问题,突出基础扶贫。立足长远,突出生态扶贫。2.扶贫与扶智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yn.offcn.com
扶贫工作中“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扶贫先扶志,一定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扶贫必扶智。摆脱贫困需要智慧。培养智慧教育是根本,教育是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3.输血式与造血式
精准扶贫要有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要由被动式扶贫向主动式脱贫转变 要有大水漫灌式向精准滴灌转变
更多云南事业单位考试信息关注云南中公教育官网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第三篇:申论素材:精准扶贫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申论范文素材:精准扶贫
[标题示例] 1.精准扶贫需智扶
2.“精准扶贫”需“对症下药” 3.精准扶贫先要找准对象 [开头示例]
1.肩负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扶贫行动再次到了攻坚阶段,“精准扶贫”这个词一下子火了起来。这是多年扶贫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也是当下扶贫工作中必须掌握和运用好的基本措施,尤其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揣摩斟酌。所谓“精准”,简单的理解就是:贫困调查务必精细,扶持对象必须准确,扶要扶到关键处,帮要帮在点子上。
2.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时表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精准扶贫”概念的提出充分彰显了新一代领导集体对扶贫工作的重视;而“切忌喊口号”契合了“八项规定”力戒空话、套话的内容;“做实三件事”更是为今后的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
3.扶贫是一件大事、好事,也是一件不容易做好的事。因为做这件事要涉及很多地区,而这些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地争抢贫困县帽子”、“村里抓阄确定贫困户”等往事曾引起社会对扶贫的广泛关注。原因在于,不少地方、不少人把扶贫看作是一项福利,都争着带“穷帽”,往往出现“年年贫困年年扶,年年扶贫年年贫”的尴尬。因此,做好扶贫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找到真正的扶贫对象。
[结尾示例]
1.古语云:“人穷志不短,人要胸怀大志,人不可失志。”大多数困难群众在面对生活时,都有一定的挫败感和自卑感,扶贫开发,还需在“智”和“志”上下功夫。通过教育培训,正面宣传引导,帮助贫困者增加知识、增长见识,重拾信心,在产业发展、技术学习等方面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成为扶贫开发实现跨越发展的“新引擎”。
2.扶贫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在工作中切忌喊口号、走形式主义路线,我们必须脚踏实地,以优良的工作作风、扎实的工作业绩,进一步强化贫困地区群众的增收致富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实现“美丽中国梦”。
3.诚然,从粗放型扶贫走向精细化扶贫,需要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这就意味着扶贫工作者要用好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一招”,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工作方法,迈开双腿走进千家万户,倾听他们的意见;敞开心扉面向一村一户,制定具体的方案。“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只有这样,才能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实现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的目标。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第四篇:公务员 申论 精准扶贫
【关键词】
精准扶贫、精神扶贫、物质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教育扶贫
【热点背景】
1.日前,交通运输部印发《“十三五”交通扶贫规划》(简称《规划》),结合贫困地区交通运输发展的实际需要,明确了“十三五”期交通扶贫脱贫攻坚八大任务,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安全保障能力和管理养护效能,力争到2020年,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总体实现“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
当前,中央脱贫攻坚范围进一步扩展,脱贫攻坚进入关键冲刺期,打赢交通扶贫脱贫攻坚战成为“十三五”期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规划》指出,“十三五”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仍是交通扶贫的首要任务,提升运输服务水平是交通扶贫的落脚点,推动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是交通扶贫的迫切要求。
《规划》明确,“十三五”期交通扶贫覆盖范围包括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及以上范围之外的一批革命老区县、少数民族县和边境县,共1177个县(市、区)。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统筹规划,促进“点”与“面”、“内”与“外”、“城”与“乡”交通运输协调发展;坚守底线,推动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连片特困地区延伸;精准施策,合理制定交通扶贫目标和重点,推动“交通+特色产业”“交通+电商快递”等扶贫新模式;因地制宜,实现交通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明确地方政府的责任主体地位,中央和地方合力推进交通扶贫脱贫攻坚。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交通扶贫脱贫攻坚将重点实施骨干通道外通内联、农村公路通村畅乡、安全能力显著提升、“交通+特色产业”扶贫、运输场站改造完善、水运基础条件改善、公路管养效能提高和运输服务保障提升等八大任务。支持贫困地区建设1.6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和4.6万公里普通国道,实现贫困地区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基本贯通,具备条件的县城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力争提前1年完成托底性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建设任务,解决贫困地区2.45万个建制村、2.1万个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支持贫困地区约3.16万公里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改造建设;支持贫困地区改造建设150个县级客运站和1100个乡镇客运综合服务站,实现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
“十三五”期,贫困地区国家高速公路、普通国道、农村公路和县乡公路客运站建设中央投资约8480亿元。《规划》指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发展基础差异较大,交通扶贫投资政策要在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农村客运站点等方面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规划》要求,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要求,强化规划组织实施,做好发展资金保障,巩固和发展“大扶贫”工作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全面提升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2.教育扶贫承担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使命。8月8日,省教育厅召开全省教育扶贫工作会议,要求做好教育精准扶贫,主要是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确管理,确保全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的所有适龄人口中没有因贫失学辍学,没有因学致贫返贫。
山西省119个县(市、区)有58个是贫困县,这58个县共有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点4825个,占全省义务教育学校的42.3%。省教育厅要求把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学致贫”“因贫失学”作为核心任务,针对每一户贫困家庭的具体情况,帮助他们解决从学前教育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乃至技能培训就业等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教育需求,为贫困家庭“拔穷根”。确保到2020年,贫困县(区)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适龄人口教育全覆盖,适龄人口基本普及15年教育,积极创造条件给每个人提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或职业技术技能培训的机会。
省教育厅表示,“十三五”期间山西省教育精准扶贫的基本任务是补短板、兜底线、给政策,即紧紧抓住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短板,兜住不让一个建档立卡贫困生失学的底线,整合打包各种教育资源、集中教育财力向所有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贫困生倾斜。主要包括15项任务,其中涉及基础教育5项、职业教育3项、高等教育4项、教师队伍建设3项,内容包括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向58个贫困县倾斜;率先对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残疾学生免除学杂费;建立优质教育资源与贫困地区学校结对帮扶机制和资金保障措施;组织全省重点骨干职业院校开展对贫困县职业教育的对口帮扶;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中职教育实现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补助政策的全覆盖;推进高校定点扶贫和科技社会服务工作;鼓励高校多方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工作;向全省21个集中连片特困县的义务教育学校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模范教师、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评选向贫困县乡村学校教师倾斜等。
省教育厅已成立由厅长张文栋任组长的省教育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也要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将教育精准扶贫纳入“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扶贫时间表和路线图,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帮扶对象落实到具体学生、建设项目落实到具体学校、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让每一个贫困家庭都能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3.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表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对于扶贫开发的投入明显增加,不仅是国家,各级财政专项投入也是明显增加,增幅很大。从扶贫资金管理方式,1996年探索实行扶贫资金制度。到2010年,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实行提前预拨制度,这个制度这几年一直在坚持,就是每年9月底之前,要按照当年的扶贫资金投入的70%的量,提前下拨到各地。到去年已经超过80%提前预拨到省。2014年后,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决定,又把扶贫资金项目审批管理权限进一步下放到县,省级不再具体管理扶贫资金项目的审批权。今年可能90%左右资金规模审批权限下放到县。
他指出,资金整合是今年国务院专门推动的一项工作,这实际是扶贫资金管理方法改革,也是国务院推进简政放权的一项改革内容,各地既很重视,又很欢迎这项改革。因为涉农资金的统筹整合实际上进一步加大了县级资金项目管理和审批的权限。县级确实权利大了,同时责任也大了,工作难度也增大了。扶贫资金的主要特点,全国规模是600多亿,但是分配到全国,每一个点的规模又不大,可以说是量大、点多、线长、面广。这种整合扶贫资金的项目审批、使用、管理、问效工作,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
他说,扶贫办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一起不断完善资金考核评价、监督管理的制度。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资金的监管有非常明确的要求,总书记讲,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所以绝不允许出现截留挪用、胡花滥用,闲置和滞留的情况,应该让它最大限度、更高效率地发挥效益,扶贫办也在加强这方面探索和管理。从最近的调查也感觉到,这些权利责任的下放,县里面的压力是比较大的,前段时间审计部门发现,个别地方有扶贫资金的结转和滞留的问题。分析认为,结转和滞留有客观性的原因,因为有的项目有周期性,不是说当年年底都干完。有时候也出现资金等项目的情况。所以贫困地区的村级资金项目使用规划和项目库要提前建立,这些都要配套。
4.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而扶贫从内涵和外延上都应该包含着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基本内容,对于精准扶贫来说,必须能够以“精神扶贫”进行有效推进,只有如此,或许才能够实现最终的效果。
俗话说得好,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在扶贫送温暖的同时,更要从思想上、精神上进行帮扶,引导困难群众用小学生的心态对待扶贫,既心怀感激、好好珍惜,又有羞耻心、进取心,把接受扶贫作为强大的动力,以此鞭策自己,回报社会。同时,大力弘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时代精神,引导困难群众正确看待贫困,摈弃“等靠要”和消极绝望思想,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斗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学技术、找门路,用自己的双手摘掉贫困帽。只有如此,才能够彻底摆脱输血的观点,而成为“造血”,这是精神扶贫的根本目标所在。
当然,凡事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精神扶贫也如此。一方面,我们看到精准扶贫的道路上能够有着这样的一个漫长的经历,能够懂得其中的价值,而对于很多人来说,没有这样的动力就没有任何前进的路径可言。也正是因为如此,以“精神扶贫”来推进“精准扶贫”,这势必将会成为我们实现脱贫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让人们都认识到精神价值的重要性所在,从而能够向着最终的目标不断迈进。
第五篇:2017年九江事业单位申论热之精准扶贫
2017年九江事业单位申论热之精准扶贫
一、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治理贫困的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
二、精准扶贫的意义
一是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需要。二是精准扶贫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三是精准扶贫体现了深刻的民生内涵。
三、精准扶贫的对策
1.产业扶贫、基础扶贫、生态扶贫 因地制宜,突出产业扶贫。针对问题,突出基础扶贫。立足长远,突出生态扶贫。2.扶贫与扶智
扶贫工作中“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扶贫先扶志,一定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扶贫必扶智。摆脱贫困需要智慧。培养智慧教育是根本,教育是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3.输血式与造血式
精准扶贫要有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要由被动式扶贫向主动式脱贫转变 要有大水漫灌式向精准滴灌转变
时政热点:《变形计》究竟拯救了谁?
“城市坏孩子”与“农村苦孩子”的角色互换体验,似乎已经成为这一号称“新生态纪录片”节目既定的呈现模式。自第五季开始,《变形计》便聚焦都市子女的“现代病”——厌学、物质、暴力„„并企图通过7天的“变形生活”改变“城市主人公”的固有价值观,以此凸显节目的教育意义。
短时间内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模式,显然并不现实,否则教育专家们也不会终日为“教育改革”而苦恼。如此,《变形计》为何还能在质疑中被捧热?城市孩子尚不能“迷途知返”,农村孩子也不会因此而得到“救赎”,那么《变形计》究竟拯救了谁?又能拯救谁? 除了赚取收视率,它尚存的一丝价值,便是唤起荧屏背后一众看客对社会现状的思考,更需要我们卸下“娱乐心理”,真正的去关注画面背后的本质,从而有所为。
新一期《变形计》刷爆朋友圈,其因出人意料。并非因陈新颖、李水富两个主人公,而系“人小路子野,社会我丽姐”之称的7岁“暴走萝莉”,李水富的妹妹李水丽。因其“痛苦、嘶吼、一言不合就动手”的“霸道总裁风”而备受调侃,这样的调侃或许没有恶意,却也谈不上善意。这何尝不是一种舆论消费,各类表情包和段子层出不穷,于看客不过烟云,对孩子来说,却是当众揭伤。
“丽姐”并非个案,而是中国6000万留守儿童的一个缩影。在她言行举止惹人发笑的同时,亦折射出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关爱与教育的问题,“安全感”的缺失,使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戒备与不信任。比起调侃,“伸出援手”变得更有现实意义。
但如果社会对于“伸出援手”的定义,是给予一个品学兼优的农村孩子去往城市体验生活的机会,无非是让其离了“龙潭”,入了“虎穴”。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在进入到一个陌生,甚至与长期所处天差地别的环境里,都需要时间去适应。在没有任何前期接触的情况下,去适应新的家人、新的教育方式、新的眼光,对于一个没有提前做过心理建设的孩子来说,最终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常言,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地狱到天堂,再到地狱,不如从一开始便不知天堂。人的心理成长,并不易控制,我们无法估计这样的一个举动,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会在后期造成什么影响。稍有不慎,便将失了“拯救”的初衷,而将其推向深渊,何等悲哀。
近年来,农村人口往城市迁移的现象愈发明显,不仅加剧了城市负荷,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农村的发展。价值观的影响总是潜移默化,长此以往,标签化将愈发严重,但事实上,城市与农村并非两个极端。如果使农村孩子嫌弃自己的家乡,入驻城市,是正确的价值观,那么农村的发展将永无出头之日。
比起拿孩子的一举一动大做文章,通过镜头将农村经济现状以及教育现状呈现在大众面前,引发社会关注,并有所为,显得更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