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定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情况探析
安定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探析
安定区辖19个乡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7.02万,其中农业人口有37.1万。目前,我区农村干部群众的总体思想道德状况较好,广大干部群众对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普遍拥护,农村干部群众的自身素质、民主意识显著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信心增强、致富本领加大。
一、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现状
我区基层党组织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完善制度建设,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和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负责指导,各级党、政部门紧密配合,工、青、妇等群团组织齐抓共管的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长效机制。通过修订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将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纳入村务目标考核,作为考核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与经济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同总结、同表彰。
(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结合乡镇党委换届,对软弱涣散的村级党组织进行集中整顿,使村领导班子队伍不断优化。以创先争优活动、乡镇干部服务责任制试点工作为契机,在全区上下广泛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志愿服务行动等主题实践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狠抓典型示范,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按照“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思路,大力宣传全区各条战线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先后在省、市各主流媒体上对内官营、巉口等全国文明村镇、省级和市级文明单位、“感动定西”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的事迹进行宣传报道,组织全国劳动模范王淑萍、甘肃省劳动模范陈月兰、白顺元在各乡镇开展劳模事迹巡回演讲,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内官营镇开展了“感动内官”十佳人物评选,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身边人感染广大干部群众。同时,以庆祝纪念重大节日为契机,开展纪念征文、知识竞赛、歌咏比赛等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吸引更多的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着力唱响和谐发展的时代主旋律。
(四)积极创新载体,探索发展新路子。深入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创建和文明楼院、“十星文明农户”、文明市民、“好婆婆”、“好媳妇”及“十杯”等评选活动。同时,各乡镇(街道)结合工作实际,精心设计载体,深入开展“一月一主题、一月一活动”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丰富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全区共创建文明乡镇15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个、市级3个、区级9个)、文明村88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2个、市级8个、区级77个)、文明社区9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5个、区级2个)、文明单位151个(其中省级11个、市级28个、区级131个)。
(五)强化阵地建设,不断巩固基础。我区结合实际,通过广播电视、宣传画册、手机短信等方式,宣传党的政策和农业科技知识,提高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全区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平台28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9个,“农村书屋”100个。新建20户以下自然村“村村通”工程2198个点,涉及全区19个乡镇,覆盖盲村户数39365户,重点解决边远山区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难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我区农村思想道德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总体来看,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比,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还存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不相适应的现象。
1、工作重视不够,考核激励机制不全。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重视经济工作,忽视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有的基层党组织在拟定党建目标责任时,虽然也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纳入了目标考核,但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考核检查,没有真正抓好这项工作。
2、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费投入不足。资金困难仍是目前制约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主要瓶颈。阵地建设投入不足,部分乡镇文化中心(站)、村活动室现有的设备设施简陋残旧。同时,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对理论教育培训的投入较少,部分村干部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
3、工作方法简单,干群关系有疏远倾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基层干部不善于对群众进行教育疏导,习惯用行政命令代替思想教育,以致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理论教育、典型宣传、形势教育、新闻宣传的途径和方式滞后,手段单一。教育的内容与实际脱节,停留在从文件到文件,从材料到材料,不能回答群众思想中存在的疑问,思想教育缺乏感召力和说服力。
4、不断深化的农村改革新形势,给工作带来诸多压力。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大群众维权意识的觉醒,政策体制的变革,执法环境的不健全,长期积累的遗留问题难解决,留守老人儿童问题等等,都给新形势下的农村思想道德工作带来了压力。
三、对策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为加强新形势下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结合安定实际,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探索,不断创新,进一步增强有效性和实效性。
一是要在思路上求创新。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适应形势变化,必须紧密结合当前广大群众的思想实际,认真调查研究思想状况和变化规律,把握不同时期、不同对象的思想脉搏,注重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经常性。要组织机关干部进村入户,与群众心贴心的沟通、面对面的交流,了解村情,掌握民意,为民办事,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推动工作取得新实效。
二是要在方法上求创新。要坚持“三贴近”的工作方法,积极推进村民自治,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形式,组织干部群众学习宣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使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做到生动丰富、可亲可信。要紧紧围绕农村综合治理、林改、计生、新农合等工作,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通过深入浅出的工作,把党的法律知识、政策法规等形象的传达到基层群众,让群众看得懂、听得进、记得牢,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要善于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最为关注的问题入手,抓住群众想听的,来说明我们想讲的道理,并把大道理转化成合乎常人、常理、常情的小道理。
三是要在内容上求创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常抓常新。当前,要继续把宣传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中、六中全会精神引向深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农村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引导他们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发展。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自觉争做学法、懂法、守法的公民,依法办事,民主管理,扎实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进程。
四是要在载体上求创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必须依靠形式多样的受群众欢迎的载体,与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群众从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要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户”、“五好家庭”等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整治村容村貌,破除陈规陋习,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进村入户,树立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
第二篇:安定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安办发〔2010〕50号
中共安定区委办公室
安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成立安定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
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区直有关单位:
《安定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区委、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2010年8月1日
安定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是加快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协调发展的新需求、新任务。因此,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便民、利民、助民、安民、富民为出发点,整合和挖掘农村社会资源,增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 务休系,全面提升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努力建设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二、目标要求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强农村社区
—2—
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体系、文化教育、平安建设,改进农村社区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努力建成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
三、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农民。以服务农民为宗旨,把满足全区农村发展和农民物质文化需求,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强化政府的投入支撑,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形成有效的共建机制。
3、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各项活动,都应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尊重大多数村民的意愿,实现社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努力建立农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4、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突出本地特色,从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
—3—
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
四、具体任务
2010年,我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为:称钩驿镇周家河村、西巩驿镇中驿村、青岚山乡大坪村、杏园乡李河村、石泉乡下坪村、符家川镇大岔村。试点乡镇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要结合本地工作实际,因地制宜确定工作任务,合理拓展工作项目,不断丰富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容。
1、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一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加强村党组织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深入开展“五个好”村党组织创建活动,不断增强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积极推进村党组织“两推一选”工作,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全面提高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党员服务区、党员责任区等载体作用,带领广大村民积极投身社区建设,进一步构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功能健全、运转有序的农村社区组织体系。二是逐步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4—
坚持民主选举,搞好村民委员会组织建设,健全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社会福利、计划生育等服务机构。加强村民代表队伍、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民主理财小组等村民自治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两委”联席会议、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制度,保证农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实到位。三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各种维权、服务、娱乐类社区社会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如老年人协会、残疾人协会、计划生育、文体活动团队组织、社会志愿服务组织等,组织农民开展各种社区活动。
2、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逐步完善与农村现行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基层管理体制。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自治功能。保证村民委员会行使社区主体组织的职能,充分发挥基层协调、处理社区综合性事务中基础性作用。要落实农村社区的自治权、协管权和监督权;凡属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情,乡镇政府不得干预,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在合同
—5—
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等方面,协助政府履行公共管理的职能。二是进一步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抓好农村社区志愿者协会的建立和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生产、生活、文化、治安调解、扶贫助困、环境卫生等方面的作用,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发展的农村基层群众组织。三是要创新农村社区管理模式。适应我区农村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建立农村基层利益协调机制及各项制度,引导农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推进农村社区服务,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一是将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拓展。引导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法律、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进入农村。二要开展社会互助救助服务。面向农村孤寡老人、残疾人、贫困人员开展以扶贫帮困、互助互济和生活扶助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活动。三要开展医疗环境卫生服务。抓好农村社区环境卫生整治,教育村民树立卫生环境意识。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改水、改灶、改厕、改善农村社区居住环境,提高村
—6—
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四是开展民间纠纷调解服务。引导村民尊老爱幼、邻里和睦、互谦互让、互帮互助;调解民间纠纷,化解群众矛盾,清除治安隐患,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充分发挥各种协会中的致富能手,帮助村民搞好农产品的流通;协助政府做好组织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
4、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民文明素质。要以农村社区为平台,把文化、体育、广播、信息等设施引进农村社区,逐步建成方便农民建设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
五、工作方法
结合我区农村实际,以现有行政村为基本单元,一个行政村即划定为一个农村社区。
1、在农村社区成立由村党组织书记为组长,村民委员会主任为副组长,人大代表、村民代表、老党员、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协会组织负责人、驻社区单位代表等为成员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村党组织、村委会的指导下,负责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7—
2、培育发展农村社区志愿者组织,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各农村社区可根据本地实际,成立农村社区各类志愿者协会。协会会员以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党员、团员、产业大户、致富能人、技术人员,有一定威望的老干部、老农民、老模范、老教师、老复员军人和热心公益事业的积极分子为主体,自愿投身农村社区建设的志愿者组织。协会接受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指导和协调,组织村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六、工作步骤
(一)制定方案。(2010年5月15日—2010年5月31日)各乡镇试点村要在调查摸底、广泛征求基层干部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符合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本地特色的试点村工作方案,成立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二)组织实施。(2010年6月1日—2010年9月30日)各试点村要按照工作方案要求,围绕本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具体任务,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地推进工作。按照各帮扶单位,采取对口支援的方式,帮助
—8—
试点村解决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试点村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注重把政府公共服务向试点村延伸,公益事业向试点村覆盖。
(三)检查验收。区上将在10月上旬对各试点村进行检查验收。
(四)考核评议。要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乡镇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实施量化考核,确保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落实。要把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作为对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工作与干部报酬的评议内容。
附件:安定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主题词:农村社区 建设
实施方案
通知
抄送: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
—9—
中共安定区委办公室
2010年8月1日印发
安定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赵众炜 副组长:杨振军
胡世祯 成员:马建成李
锋 剡
刚 张天玲 丁天珍 孙学仁 王政文 南俊武 高学平杨立新 焦耀国 李良荣
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 区委常委、区委政法委书记 区政府副区长 区委组织部副部长 区委宣传部副部长
团区委书记 区妇联主席 区民政局局长 区财政局局长 区发改局局长
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区城建局局长 区文广局局长 区残联理事长 区教体局局长
—10—
张
宏
市公安局副局长、区公安局局长 王志祥
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安定分局局长 于踩军
区招商局局长 宋彦邦
区环保局局长 张永红
区农业局局长 胡全良
区林业局局长 燕立三
区水利水保局局长 尚振明
区交通局局长 曲存忠
区司法局局长 付
贵
区卫生局局长 马
平
区计生局局长
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民政局,丁天珍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党宏仪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11—
第三篇:浅论农村中小学生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摘要
浅论农村中小学生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了解掌握发展动态积极主动采取对策,加强农村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本文试从对农村中小学生受到学校、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的影响,其思想道德水平随之发生变化,并有持续下滑的趋势。
关键字:中小学生 思想道德 成因 对策
一、我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当前现状
现阶段正是我国社会体制的转轨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到空前的冲击,许多好的传统美德不断被淡忘和遗弃,相反,一些剥削阶级腐朽思想乘虚而入,严重腐蚀着人们健康的思想肌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在学校、家庭、社会范围内蔓延,状况令人担忧。这使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和新挑战。
1.学生价值定位和价值倾向发生了变化。西方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加之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使当代中小学生普遍存在价值定位和个性发展的个人本位化倾向,出现人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和功利化倾向。导致不少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厌学情绪和辍学现象比较严重。
2.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小学生心理不良问题日益增多,尤其是因为学习压力,和同伴、长辈交往中的障碍、忧虑、紧张、困惑等心理品质缺陷,这些都成为今天农村中小学生面临的突出心理障碍。
3.不良网络信息对学生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导致一些学生沉溺于不良网络,引发思想观念的偏差和人格的缺陷。
4.文明卫生状况差,不尊重老师同学,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言谈举止粗俗,社会公德意识差,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欠缺。
5心理品质脆弱,抵抗挫折和打击能力差,学习上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甚至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离家出走、离校出走。
6.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受不良诱惑的影响,如抽烟、喝酒、打牌、赌博、打架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无疑也导致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增多。
7.缺少感恩思想。现在孩子接受的爱太多,所以大部分以自我为中心,对接受的爱不会感恩,导致亲情淡漠师生关系淡漠,不会交往等问题。8.强调个性,喜欢追求时尚,穿奇装异服,蓄长发扮酷,行为放荡不羁,故作潇洒看,集体观念差。
二、形成目前现状的原因分析
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趋向形式主义。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机构,而对学生进行教育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懂得各种道理,其中传道是第一位的。但一直以来传统的学校教育都是“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是教师本身,一方面是学校乃至上级机关的“命令”、“检查”、“评优”??,另一方面是来自社会对学校的评价。
作为上级对学校的评价无非是各项专题任务完成情况,各项检查是否满意,各类评比是否名列前茅......作为学校,一方面是高质量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另一方就是向教学要质量,因为只有成绩名列前茅,才能证明学校办得好。同样,社会看学校唯一的标准就是分数。因此在某次统一抽测中,某学校为了能有一个好名次,竟然集体作弊。试问这样的教育带给孩子的是什么?作为教师,已经把全部精力倾注于教学,在学生的题海战中,为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象征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种浮于表面的教育。这样就自然产生一种“教学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的思想,过分看重学科知识教育,忽视学生品德人格的养成教育。
2、家庭影响
许多家长认为:送孩子上学就是把孩子“交给了学校”,把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推给了学校。在家中对孩子放任自流,一旦孩子犯了错,就归因于学校教育不好或外部环境不好,千篇一律地说:我是尽了力了,孩子不听,没办法啊!子曰:“子不教,父之过”,而很多家长会认为孩子的错误是自己对孩子的失教。
而事实上,个孩子来到人间睁开眼睛最先看到的面孔就是自己的父母,孩子面临的第一个环境就是“家庭”,而父母则在他降生的同时成为教育者和孩子的榜样。因此,父母就成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降生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我曾听一位一年级的男孩说粗话,乖乖!这么小就把这么难以启齿的话挂在嘴边。但我又从他的家长那里听到了同样的话。俄罗斯思想家洛扎诺夫说过:“家庭是真正的学校”因此在这所学校里,“教师”素质低高低、“学校”环境好坏,直接影响孩子。
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物质、精神生活日趋提升和改变,在加上多种形式的文化生活,致使有部分家庭离解、重组。这种特殊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也是学校教育比较关注的一对象。据某市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特殊家庭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比例较高。父母离异或分居等结构不完整家庭中的子女犯罪率远远高于普通家庭的子女。而破碎家庭,这些未成年人得不得应
有的父爱或母爱,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变得人格扭曲,极易走向犯罪的道路。统计表明,在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体的各种因素中,家庭因素所占比率超过三分之一。
3、社会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环境对孩子教育影响的重要性。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中国在物质上、经济上改善了,但精神文明上的改善却跟不上。网络、电视、电影、杂志等均以各自的经济目的传递着信息。常以成人化的娱乐性和学习性相结合,以自由化的传播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得中小学生一味追逐歌星、影星,而淡漠伟人、英雄、科学家、文学家。网络的监督乏力,使得不少营业性网吧,专门以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招揽中小学生,成为未成年人成长道路上可怕的“网络陷阱”。
如何进一步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时效性,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为进一步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4、自身原因
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还收到其自身发展的制约。小学生道德意识还处在朦笼阶段,生理和心理尚未发育成熟,求知欲旺盛,模仿性、好奇心和虚荣心强,容易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容易一意孤行,辨别 是非以及自我约束、控制能力较弱,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或教唆误入歧途。
三、相应采取的对策
(一)学校是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结合当前的新形势,加强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必须着眼于面临的新形势,在增强时代性、加强针对性、力求主动性、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1.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是学校的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者,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一是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时事政策的学习,增强教师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心,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努力创建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二是提高全体教师的学科德育意识和能力,使每个学科教师在教学时有机、有序地予以渗透、体现学科教师的魅力。三是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多途径和形式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工作,努力建设一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包括学校行政、德育课程教师、班主任、学生干部在内的具有综合素养的德育骨干队伍。尤其是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2.构建具有活力的德育课程体系。学校要从学生、本校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契机,积极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点、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德育课程体系。一是要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充分利用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学校资源,改革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民主法制建设有机的统一到教材中,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重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意德育目标的递进性和针对性,以及德育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二是要改进德育课的教学方法方式。加强对研究性、探究性的教学研究,多采用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性学习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务求实效。3.广泛开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学校要综合利用教育资源,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德育实践活动和社区公益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实践,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生产劳动中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结合不同年龄的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安排和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内容,使学生参加一次实践活动,都能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利用综合实践课时,组织学生每学期至少看一场电影,观摩一场艺术演出,参观一次教育场馆,参加一次社会实践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识自觉转化为道德行为。4.深化公民道德建设和规范养成教育。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文明行为的反复训练,通过严格的训练和管理,努力形成爱国守法、诚实守信、文明礼貌、遵守秩序、保护环境等良好的道德修养。5.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净化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一要对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面的部署,确定实施方案和分阶段推进目标。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育水平,不断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做到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扰,健全学生的人格情操,培养学生乐观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信箱和心理咨询室。三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活动中,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专题讲座和心理咨询等多种途径,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6.办好家长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学校德育工作要依托家长、依托家庭,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德育教育的特殊作用,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平台。要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家长学校的建设,通过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建立“校家互访制”,制订和实施家长培训制度。变对家长的被动指导为主动交流,通过召开家长会,举办讲座、分发学习资料等,对家长进行宣传科学的育人思路和方法,帮助督促家长能言传身教,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同时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在家道德要求:懂得孝父母、爱劳动、讲礼貌、勤俭节约,对父母亲人为自己所做的事要懂得感
子的最有力的方法。”虽然比较片面,但也从反面证实了对孩子影响的重要性,身教重于言教。因此,希望每个父母虽要重视自己的言行,真正实现自我教育,用自己的良好行为影响、教育孩子。但有许多家长意识不到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会给孩子带来坏影响,所以可以在“家长学校”、“家长会”或者孩子对家长的提醒中,向他们提出意见时。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大多家长能采取克制的态度。马卡连柯特别强调父母以身作则的重要影响。他指出:父母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又怎样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甚至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子女都有很大的意义。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家庭的尊敬,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教育方法。
4、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增加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
家长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即使在农忙时,也不要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使孩子有一个学习的小天地,梁实秋说过:一个家庭,每个孩子应该拥有一个书桌,主人应该拥有一间书房。其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对孩子经常犯的错误进行细致的讲解。在学习之余,家长还可以订阅一些有益智力的书,培养孩子对读书的乐趣,增长孩子的知识面。此外,还可以带着孩子出去走走看看,生动的画面是许多书本上学习不到,也了解不了的,这样,既增进了一家人的感情,也丰富了孩子的视野。这样,形成浓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5、解放孩子的双手,在劳动中促进其全面发展。
从小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既可以培养孩子“爱农”观念和劳动观念,还可以培养孩子的非智力情感,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使孩子体会父母的艰辛,促进孩子的学习。调查资料显示,现在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生活所必须的劳动在由大人包办代替,大人想让孩子幸福,却没想到不劳动就会逐渐偷懒,更没想到劳动在孩子身心发展上的重要作用。适当的劳动不仅能锻炼、发展孩子的肌肉群,促使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能开发人的智力,尤其是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家长们必须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实际劳动中发展思维,养成劳动习惯,增强劳动意识,从而适应未来社会,取得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跨世纪的主力军。
6、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和进取精神。
家长应该通过激励等方法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借助于榜样、座佑铭、奖励的作用和力量,培养孩子力争上游的意识和愿望。
7、教育子女从点滴做起。
要注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家庭教育要从使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 处着眼,从一时一事的小处着手。列宁说过:“要成就一件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因此,家庭教育既要注意大方向上的宏观把握也要注意微观上就事论事,要从平时一些看似琐碎平凡的小事发拙教育素材,要注意因事生情,以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对孩子进行点拨和启发。
8、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目的一致,因此学校和家庭要统一认识,统一步调,相互补充,相到配合,各尽其责,使孩子受到全方位的教育和影响,家长应经常与孩子的教师取得联系,通报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与学习状况,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
(三)发展社会教育能够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促使 “大教育观” 的形成。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为了塑造未来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各方面都应尽心尽力,根据现实,改善和完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创造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1.正确认识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与内涵
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公民的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坚持面向社会“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教育,确立立体型思想道德教育观念与模式,努力创造各种可能的道德情境,利用现实生活中学生面临的各种道德问题,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正确地判断是非善恶和解决问题,并不断地把这种正确的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于生活的各种新情境,使孩子经常体验到美德带来的成功的喜悦。坚持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
2.尽快建立和完善思想道德教育组织体系
要在全社会各相关部门层层明确关于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确立正确的衡量学生的价值导向。要加强领导,明确各部门的分工与责任,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在落实责任的基础上,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约束机制,用机制去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同时还要在全社会营造德育教育和德行表现的舆论氛围,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往“德”上倾斜,注重“德”的知、行统一。学校、家庭、社会的口径要统一。评价标准要一致,使学生的发展在德育教育的轨道上有所适从。
3.努力改进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充分整合教育资源。
积极改善教育环境,大力开展隐性教育,采取各种隐性方式来传递社会价值观和
正确的思想道德观等,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为此,可以组织开展各类演讲赛、辩论赛、歌咏比赛、体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变为主动接受教育。要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使用和管理。要对青少年活动场所进行认真清理和整顿,严厉打击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声讯台等传播的有害信息,严厉打击黄、赌、毒、邪教以及所有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营造适宜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和文化氛围。
4.着力协调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作故事中让学生认识每一种衣服,并了解了它们的特点。比如在教学蟒、帔、靠这三类衣服时,我讲了《穆桂英挂帅》的故事。故事中出场的第一个人物是北宋时期的丞相寇准。前线的将士发来一封封的告急信,寇准正要向皇上禀告,请求皇上派兵,这时的寇准穿的就是蟒,说明是有的人在正式的场合穿的衣服,那么正式场合的衣服我们认识了,这些权贵们平时都穿什么样的衣服呢?还是穿蟒吗?学生回答:“不是”,通过引导同学们平时都穿什么样的衣服,导出帔这类服装,并请同学们欣赏穆桂英在家中接到皇上让她挂帅的圣旨后,准备挂帅出征的片断,使学生对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接下来问:“同学们,穆桂英要上战场了,还能穿之前学过的两种服装吗?”学生自然说不能,在这里老师给同学们设计了一个小衣柜,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衣服。请同学们为穆桂英挑选一件衣服,这时学生就会把靠这种服装挑出来,给穆桂英穿上,放穆桂英出征的片断。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清楚的了解这三类服装的特点。在课后的复习巩固中,学生对这三类服装掌握的非常好,对京剧的兴趣也很高。这只是我在京剧课中的一点探索,今后我还会继续进行研究、试验。让京剧真正进人课堂,把我们中国的京剧艺术发扬光大。为一种心灵感化教育,它显著的特点就是教育者调动情感的力量,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与学生架起心灵的桥梁,进行情感交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助于德育观念和德育模式的更新和形成。可利用心理咨询热线、板报、广播等形式,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人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5.构建系统的考核与反馈机制对学生的考核,应当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考察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思想道德水平,并针对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提炼,及时调整、改进工作思路和方法,在不断循环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结论:
农村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仅仅依靠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课堂走出来,走向家庭,走向社会,拓宽道德教育的途径,营造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氛围。
1、学校与家长经常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如家校通,经常与家长联系,把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与家长交流,经常听取家长对学校管理和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逐步向学生家庭普及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样一来就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能有效地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2、让学生带出课堂,融入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进行社会调查,观看爱国影片,听取专题报告会等;把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融为一体,营造出农村中学生良好的成长环境,这样学生所学的思想政治知识也会得到了提升。
总之,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都突出强调了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一起携手努力,才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将他们的思想引导到健康积极向上的轨道上来,并让他们学有所成,就业时有一技之长,开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局面,将来每个人都能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调查心得体会
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调查心得体会
春天万物复苏,一切是那么的美好!我们乘着春天的脚步,也开始了我们班本学期的第一次外出调查活动!
早晨和煦的阳光还未升起,我们就急急忙忙的收拾好自己,准备出门。人家都说贵州的天气是“天无三日晴”,可是今日天公作美,是个暖暖的让人觉得有点小幸福的日子!
外面透着春天的朝气蓬勃,一路上到处是新绿的身影,还有那“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桃花,自然还有春日里必不可少的“梨花带雨”,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没有那些许浪漫的春雨。一路上的好风景我们来到的目的地——马岩。马岩是一个极其美丽的村子,村子滨临锦江,是到九龙洞风景区的必经之道。村子有一条小街道,我们来的巧,刚好是马岩赶集的日子。我们挡不住内心的小惬意,竟然忘记了来的主要目的,也赶集了一会,当然了我们的收获不小,不过大多是吃的!
在好奇心满足之后我们开始了我们的工作,进行了分组活动,我们小组分到的是去一个叫岩懂的寨子。到这个寨子我们需要渡船过去,我们很是欣喜,难得乘坐这样的小木船。岩懂背靠山,前面是锦江,应该说是个河流滩涂冲击形成的小冲积平原,当然它的土地是相对平的,也是比较肥沃的。寨子是大棚蔬菜示范点。走进寨子,是一片很整洁的形象,他们的房屋虽然不高,但都还是很完善,统一的白色墙体!我们出师顺利,首先来到了一户四世同堂之家,大叔很亲切的和我们交谈,拉家常,我们在他家呆了近20分钟,由于还有其他任务所以我们便辞行了。有了好的开始,我们接下来的调查就顺利了很多。我们的调查到一户留守老人的家里,老人家已经85岁高龄了,但是身体很是硬朗,和我们交谈得很顺畅。经过近三个小时我们的调查结束了。
此次调查感受良多,我们也发现了很多问题。例如村民与村干之间的矛盾、农民现在的道德状况、城市化进程对农村的影响等等。
农村村民朴素热情,在这次调查中,村民们对我们的态度都很热情,我们交谈得很顺畅,村民甚至邀请我们一起吃饭。这儿的村民也很团结和睦。在频频发生的“彭宇事件”、“小悦悦事件面前”,我们的村民对这种事件的处理还是很积极的,他们对这种事件发生都愿意伸出帮助的手。这一点上,我们认识到农村村民的质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值得思考我们遇到这样的事件,是否还能那么泰然的伸出我们的援助之手。
中国在发展,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的农村也要发展。中央对农村的重视,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三农问题”、“惠农政策”在这个农村都得到了落实,我们可以看到农村面貌的改变,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当然,农村的改变时巨大的。在发展的同时,也会有很多的矛盾出现,国家征地赔偿标准不一致、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技术的指导、农村人口老龄化、留守儿童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去探究,有待政府去解决。不过我们坚信“春天来了,离丰收还远吗?”
第五篇: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经验总结2
润 物 细 无 声
——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经验总结
摘要:本文通过对农村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座谈及本课题组调查研究,认为当前广大农村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主流发展呈积极、健康、向上发展趋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发展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逐步形成初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期,具有多变性和不稳定性,是一个人成长中的最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社会情况发生的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刻不容缓。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经验总结
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问题。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促进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议问题,2004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重庆市委、铜梁县委也拟定了贯彻落实中央意见的具体实施意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来抓,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认识,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这表明党中央和各级党委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视和关怀,也为我们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逐步形成初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期,具有多变性和不稳定性,是一个人成长中的最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社会情况发生的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当前新形势
下对中学生思想教育问题进行调查与思考有着很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通过对我校的100名学生的随机调查,主要调查方法是问卷调查、个别调查与座谈,获取以下结论。
一、调查结果分析
1、主观上认同和维护社会公德,但主动性不够强,并且在基本公德素养上存在着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淡薄的倾向。《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当前社会提倡的最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同。有60.3%的学生表示能够遵守,37%的学生表示基本能做到,说明广大中学生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在关于“在公交车上是否给老弱病残乘客让座”及“是否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方面,83.7%的学生表示会主动让座,但随着年龄的增大,这一比例呈递减趋势。“在公共地方看到有人破坏公共设施时,你会怎样做”,有近85%的学生认为“在公共地方看到有人破坏公共设施时,上前劝不听就算了”。应当肯定的是农村中学生在自觉履行公共道德方面还是好的,只是在卫生习惯上有些欠缺,同时在实际行为与道德观念上也略有偏差。另外,农村中学生的家庭参与意识较强,有80%的学生对家庭中的事能主动参与并发表意见,有55.3%的孩子希望与父母的关系是平等的,愿意以朋友的身份与父母沟通。有56%的中学生愿意帮助父母做家务,特别是农村农忙季节,但家长不让做,有35%的中学生想参与家庭中的事并发表意见,但父母反对,特别对女孩子的意见反对更多。这说明许多父母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较大,习惯用专制的教育方式,不能接受孩子与自己“平起平坐”,尤其是隔代教育中的祖父母辈,封建思想更严重。或者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认为孩子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而不愿意让孩子参与家庭相关事务。
这样便影响了中学生家庭美德的行为实践,长此以往,必将削弱中学生家庭美德的养成。
2、理想多样化,“利己”“功利”思想比较突出。在回答“人生的理想是什么”问题时,18%的学生认为个人理想在于追求个人的名誉和地位,22%的学生认为在于获得更多的财富,追求个人最大的满足,有45%的学生认为个人理想在于满足自己欲望的前提下为社会和他人服务。在“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你最容易接受的观点是什么?”有近10%的学生赞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观念,43%的学生赞同“公私兼顾,先公后私”观念。25%的学生赞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观念,有近10%的学生表示要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在回答“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问题时,36%的学生认为在于做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的理想,25%的学生认为在于为社会多作贡献(比例相对较低),17%的学生认为在于有一个温馨的家庭,25%的学生认为在于身体健康,10%的学生认为在于富有。调查显示:一是当代中学生的理想、人生价值观已呈现多样化趋势,务实及功利化倾向开始在他们身上显现。他们年纪虽轻,但在其心中“利己”已摆到同“利公”同样重要的认识位置上。在与学生交谈时,有学生还谈到“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能穿名牌服饰等等;二是当代农村中学生在价值观的选择上,立足自我突出,兼顾他人和社会,行为方式更多受到现实利益的驱使,他们在假期中到父母打工的城市,体会到了城乡差距悬殊太大的现实和残酷,片面地认为金钱和财富才是人生最大的追求和人生的目标,于是把个人利益摆在最主要的位置,目的是想与城市同龄人一样过上富裕的生活,在经济上平等才能真正实现政治意义上的平等。
3、接受公平竞争,注意团结合作。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农村中学生更加体会到团队精神对事业成功的积极作用。80%的农村中学生愿意接受公平竞争,不赞成“竞争可以不择手段”;有95.6%的农村中学生对“冒名顶替现象要如实反映”表示赞成。但也有3%的同学认为能有机会和能力顶替也不错,但不切实际,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们希望与城市同龄人在平等的基础上竞争,但现实是他们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多少农村中学生,从小因家庭经济条件等多种原因,不可能如城市同龄人一样在假期中接受各种各样的培训,城市孩子一到假期,家长便送他们到各种培训班进行培训,而农村孩子则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和条件,不少农村中学生比较自闭,艺术特长对农村学生而言是个奢侈品,对团队的活动没有信心,他们担心出丑,被人取笑,因而对各种艺术活动的参加表现不甚积极。
4、社会评价和交往方面表现出农村中学生质朴的人际交往观。对自己出生在农村、生活在农村,农村中学生态度是坦然的。如“你对自己是一个农村学生感到自卑吗”,有90%的学生选择了否定答案;“你对自己农村生活状况满意吗”,有70%的同学回答“基本满意”。对自己的诚信度回答,有近75%的学生回答“非常好”或“比较好”,只有25%对自己的评价较差。认为现在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主要是“真诚协作关系”的占56%,认为“竞争对手关系”的有42%;“同学向你请教时,你会怎样做”这一问题中选择“详细讲解”的占46%,“简单说明”的占48%,有6%的学生不愿解答,叫同学去问老师或其他同学。这些数据反映出农村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单纯、热心和真诚。
5、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多数农村学生的家长在外打工,受
社会的影响,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地位较低下,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们眼中看到的是金钱决定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人的尊严,部分家长由此也产眼里只有金钱,忽视了对子女的良好品德教育,有的家长更是直接给子女传授金钱在上的人生价值观;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村进城务工的农民思想的改变,农村家庭的离婚率也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农村中学生里单亲家庭也越来越多,还有的农村中学生因父母离婚后都再婚后又生子女,对原来的子女更是疏于教育和管理,这种学生便成了祖辈们管教的对像,确切的说,这种学生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家庭教育远远跟不上;农村学校的学生,虽然不如城市学生的信息来源广泛,但在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前提下,远程教育在农村学校的利用,和数字校园的建设,许多农村学生也接触到网络,在学校时,有教师的管理和约束能做到文明或者健康上网,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互联网的普及,网吧、小碟屋等各类文化娱乐场所的快速发展,一些含有色情、暴力、赌博、愚昧、迷信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乘隙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腐蚀部分未成年人的心灵;农村学生周末一回家,祖辈对网络的不知,导致农村中学生私自到网吧上网,或者用手机上网,一些腐朽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也就对部分农村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全员、全程、全面关心和支持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形成;在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隐患和主要原因。
二、影响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原因
1、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
剩余劳动力增多,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城乡差距没有根本性的缩小,使得中国经济发展趋向多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更加凸显,这种思想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及其子女的影响相当大,精神文明建设让位于物质文明建设的思想在社会上有着一定的市场,特别是城乡物质生活水平的特大差距,曾报到,一个贫困山区的穷学生与城市学生在假期中互换体验生活,假期完了,农村这个穷学生不愿再回原来的家了,送回去后又从穷的山区逃出来了吗?这些都助长了农村中学生的享乐主义、自私自利、极端个人主义消极思想的滋生。
2、社会影晌
从社会环境来看,尽管农村相对城市而言有点封闭,但各种不良风气无孔不入,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等,给中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影视作品、报刊中色情、打斗、凶杀与暴力场面充斥,使一些学生盲目模仿,危害极大。
3、学校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中学生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但同时,农村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着力不从心的难题。隔代教育较普遍,家庭教育不力,社会教育不到位,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较大,学校的正面教育很难抵挡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从而使学生对学校的正面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认为教师讲的是书上的大道理,在社会上根本行不通。此外,“应试教育”也导致学校一定程度上重智育而轻德育。在农村,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以及老师都把读好书考上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看成是将来有出息的唯一出路,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到城镇择校者不断增加,家长进城买房热、高消费,加重了农民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从而使教育的内容片面化,部分家长、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4、家庭影响
当前农村中学生中半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沉湎于生活享受,父母外出打工,对子女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不得力,祖辈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及思想存旧。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在他们眼中,往往分数代表着一切,有的在外打工的父母,在与教师联系时首先问的不是表现而是成绩,在他们眼中只要成绩好了就行了,同时他们也觉得亏欠子女的,就尽量在物质上给子女以补偿,造成子女大把花钱也认为父母欠他们的,理所当然。调查显示70%的农村家长身体力行不够,个别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法律意识不强,道德水平低下,对子女的负面影响较大。
5、留守儿童增多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同时,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成为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留守儿童越来越多,据统计,中国有2亿左右的农民工,每年递增人数10%,留守儿童已达5800万之多。在全社会关注教育的今天,留守儿童成了家庭教育和义务教育的盲区。我校1200余学生,其中留守就占540人,并且还有增长趋势。入学率底,学习成绩差,人格发展不健全, 7
思想品德问题较多,是这些儿童的突出表现。他们之中,有个别人还沾染了不良习气。生活中留守儿童的60%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也因此成了教育这些孩子的主阵地。
三、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强化“三个到位”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并非新话题,问题在于如何适应新形势,扎实有效地做好这方面工作。笔者建议,针对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因素,健全“三个机制”,强化“三个到位”。
1、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把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校长责任落实到位。校长是一校之魂,德育是管理之要,育人之首。首位必须有位。能否放在首位,关键在于校长。因此,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德育作为学校的第一目标、校长的第一职责、考核的第一要点,要像督查考核教学“五认真”环节那样,力求深、细、实,以至更严格,并加大德育在综合考核评价中的权重,强化“不抓德育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的评价观点,促使校长将合格率百分之百的德育目标当作学校首要任务,真正摆上首要位置,切实抓上手,抓到位,抓出成效来。针对农村中小学校长中勤于抓教学多、善于抓德育少的实际,还要通过定期培训、研讨交流等专题活动,不断提高校长的德育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
2、健全学校考核机制,把班级管理、德育创新的基础工作推进到位。班级是学校的重要基础,是德育的主要载体。学校对各年级、各班级的德育工作要细化目标,明确要求,严格考核,坚持把德育列为班级管理的首要内容,作为考核评判班主任工作优劣的主要依据,并强化督查指导,促进他们研究和创新德育工作,改进和优化班级管理。重在强化过程性督导和考核:一是
期初要督促和指导各班级研究制订贴近实际、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计划,并督促实施,跟踪考核,以克服德育工作无计划或有计划不实用的形式主义做法。二是平时要督促和指导各班级开好主题班会或晨、夕会,进行针对性、系列化教育,做到一次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一个角度,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一次自我教育,查纠一种不良表现。三是学期末和学年末,还要督促和指导各班级进行德育工作专题总结。同时学校组织专项考评,对文明班级和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并帮助其总结经验;对德育不重视、工作不到位的,则视为不称职,实施诫勉谈话,促其努力改进。
3、健全联合协作机制,把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三位一体工作实施到位。建议基层政府将此工作纳入三个文明建设之中,做到一起规划、部署、检查、考核。要健全社区教育机构,充实社区教育人员,并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学校与乡镇妇联、关工委、家长委员会联手办好家长学校,并与家长代表、社区教育机构和相关部门加强联系、沟通。可由乡镇妇联、关工委牵头,定期组织相关人员专题研究青少年教育工作,从而充分发挥各自职能,真正做到齐抓共管,形成三位一体、多方配合、共同协作的教育工作网络,让中小学生在校内校外都有人关心,有人监护,有人管教。这样,青少年才会全面进步、健康成长。
四、将关心爱护留守儿童纳入学校教育的重点。
1、开展相关法制安全讲座,减少儿童安全隐患
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年龄普遍较小,好奇心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自制力较弱,对危险缺少预见性,易受到广播电视及犯罪团伙的影响而产生一些不良行为。长期以来,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能面面
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导致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事故频频发生。学校开展一定层面的法制教育,可使儿童知道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权益,自己的那些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从而大大减少各种违法犯罪事故的发生。
2、开设适当的心理教育课程
据公安部的一项统计显示,我国30.3%的留守儿童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问题,儿童专家提醒: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引导和帮助,这些孩子的性格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通常是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父母甚至一年回家一次,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中断,致使这部分孩子性格多内向、孤僻、多疑、自卑、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人际关系薄弱;或自私、任性、冷漠、脾气暴躁,冲动,叛逆、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懒惰等。适时对这类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使之充满自信,学会理解,关心别人,与周围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相适应,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可充分利用阅览室,图书室,兴趣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设置亲情话吧,亲情视频聊天室,让他们随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给与这些孩子特殊的关照,消除因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这些儿童健康和谐地发展。
3、教师由单纯的施教者转变为“临时父母”
留守儿童常年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了支持,常表现为内向不合群,孤僻自卑,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教师要及时进行较色转换,不能只关心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里等问题的临时父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时时留心这些孩子思想的变化,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给与相应的关注,经常与其交流,给他们以精神上和知识上的解答。
总之,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更是利国利民的大事。社会、学校、家庭更应同心同德,齐抓共管,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探索,大胆创新,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