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其中,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中心环节,是重心和根本。然而政治、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良好的乡风民风,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民主的决策管理,健全的法制基础,是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公民的道德素质,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基础。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道德支撑和思想保证,也是树立乡风文明的基础性工程。
一、目前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存在问题
目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经验是可贵的,同时我们感到,从发展的眼光、时代的要求看,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看,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也存在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总体上,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精神文化有效供给与农民的精神需求不相适应。以绍兴市为例,具体存在以下几方面不适应:
一是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要求不相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农民,农民的素质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从调查情况看,农民文化水平较为低下,职业技能较为缺乏,整体素质丞待提高。绍兴市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占40%,受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民不足5%。农民固有的小农意识和价值取向根深蒂固,市场经济某些消极影响日趋明显,一些村民集体观念正逐步弱化,利己意识明显增强,道德观念弱化。一是法制观念淡薄。一些农村的公厕、垃圾收集点选址较难,太远了不行,太近了也不行,因此,经常受到附近村民阻挠,有的甚至多次损坏建好的卫生设施。在村两委换届中,随意损坏选票、票箱的情况也有发生。二是公德水准不高。一些村民的文明意识与礼仪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上,知行不一。一些村民只要服务,不要义务;只要权力,不愿出力;共建意识淡薄,责任意识不强。只顾自己有利,不管他人方便。乱丢、乱堆、乱摊、乱倒等不良现象随处可见,一些地方“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现象没有根本改变。三是创新意识不强。广大农民“随大流、跟风走”的思想较为严重,人家做啥,我也跟着做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开拓创新意识不够,停留于小富即安、小进即满、小打小闹、得过且过的状态。
二是精神文化生活与群众愿望需求不相适应。日渐富裕起来的农民迫切需要提高生活质量,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十分强烈。已不满足于吃得好、住得适、行得畅,需要更高的精神生活上的愉悦。一是文化活动少。只有20%的村由集体组织1次以上活动,大部分村集体不组织文化活动。群众自发组织的村落文化、传统文化也由于工作分散等原因日渐减少。二是文化下乡少。一些文化活动大多集中在城市进行,向农村延伸比较少,电影下乡,文娱进村也只是某时某地,普及性不够。“三下乡”活动也不够经常,一般在年底和年中,集中组织一下文化下乡。三是文化产品少。不少文化产品处于“自说自画、自娱自乐”的“体内循环”阶段,群众真正需要的、欢迎的精神文化产品不多,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有线电视虽然普及了,但中老年人听不懂普通话,看不明时尚节目。一些家乡话的戏曲少之又少,常常是几只老生常谈的几个戏,农民群众不满意。适合农民口味的节会少,缺少庙会、赶集等传统文化节会,村落文化挖掘利用也不够。反映农村题材,服务“三农”的图书、文艺作品、影视作品等明显不够。适合农民特点的报纸、杂志很少,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状况还没有完全改变。
三是精神文明硬件设施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绍兴市农村人均GDP已突破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已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标准,而精神文明硬件设施却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有关资料显示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城市与农村之比为10:1。一是教育设施落后。尽管近几年教育设施改善很大,但在农村,特别山区农村,中小校舍及内部设施仍不能满足现代教育需要。许多农民舍近求远送子女到外地上学。社会教育培训设施则更少,广大农民培训无着落。二是文化阵地欠缺。一些行政村的宣传文化设施主要是黑板报、宣传窗和阅报栏等传统设施,只有54%的村有文化活动室或室外文体场所,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活动的所需。部分行政村甚至村委办公楼房没有,更何谈文化阵地了,如越城区164行政村,没有村委办公场所的村有17个。三是社会保障不足。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不快,小毛病求近求医不方便。卫生设施简陋,有的村甚至没有。农民最怕生病,怕因病致贫,90%的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占绍兴市总人口79%的农民,仅享用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
四是社会风气与文明风尚不相适应。尽管农村社会风气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但与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新观念、新风尚要求相差很远,不良风气仍然存在。一是治安状况复杂。个别村赌博风缕禁不绝,把赌博当娱乐,赌资巨大,赌博成风。流动人口增多,有效管理滞后,农村小偷小摸现象也在增多。二是封建迷信现象普遍。部分农民精神寄托扭曲,封建迷信盛行,一些农民希望得到祖宗、财神的保佑,家里供奉着“如来佛”、“财神爷”,有的村干部家里也放着“观音菩萨”,把“钱、运”全寄托在“佛、神”的身上。市郊一个村90%的农民靠种蔬菜、贩水产致富,然而该村却有40%的家庭有供神现象。三是干群关系紧张。农民对村干部在土征款使用、环境污染、宅基地报批等方面存在的办事不公,以权谋私现象深恶痛绝,已成为村民上访的主要动因。
二、当前农村思想道德变化的原因分析
当前农村思想道德变化所显露出来的多元性、不稳定性和矛盾复杂性,应该说都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宏观背景下生成的。造成这种多元性、不稳定性和矛盾复杂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新旧经济体制转轨,使农村思想道德变化出现双重走向。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毕竟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毫无疑问,经济体制的变革必然引发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相应变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历史性改革以来,由于农民由集体劳动者变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者,一方面,他们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因价值准则的调整受到冲击而逐渐淡化;另一方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还难以成为具有较强强制力的道德力量。因此,在农村的道德领域很容易出现“道德失范”现象。这种“失范”含有双重意义:第一,通过对传统道德的改造,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服务于这一经济社会环境的新的道德、价值观念;二,在传统道德受到冲击的背景下,各种道德意识、规范鱼龙混杂,并存于农村社会生活中,进而使人们的道德信仰处于一种矛盾、复杂、多元甚至畸变的状态。
二是市场经济对当代农民的价值观产生双重效应。市场经济注重效益的原则,使农民追求物质利益的意识显著增强,对农民的价值观也产生了双重效应:第一,在农民身上,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转变为新型的“义利并重”,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观,这是市场经济对农民价值观的“正效应”。第二,“重利轻义”的价值准则简单地替代传统的“重义轻利”的价值准则,形成畸形的、极端的以经济利益为轴心的价值观,从而导致个人主义思想蔓延,形成“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取向,这是市场经济对农民价值观的“负效应”。
三是农村中积极进步的社会道德示范效应减弱。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农民身份的变迁,农民作为一个整体,已分化为农业劳动者、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和农民工等众多类型的利益主体,并在农村社会中产生不同的道德示范。而原本那些代表集体利益、维护社会公正的共产党员及基层干部,由于其中一部分人自私自利、不顾他人,其积极进步的表率作用,即道德示范作用,正在逐步减弱。调查表明,目前农村道德领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积极进步的社会道德示范效应差。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先进的道德示范力量还远远不够,广大农民群众因此缺乏足够的道德支撑力,从而使道德变化出现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走势。
四是一些地方出现轻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倾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只注重抓农村经济建设而忽视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情况。一些地方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基本处于无人管、放任自流的状态;一些农村基本文化设施建设“队伍散了,阵地丢了,网破了”;思想道德教育存在脱离实际的倾向,忽视正面灌输,教育缺乏针对性,内容空洞,直接影响教育效果。总之,造成当代农民思想道德变化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既有经济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我们应当从众多的原因中,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寻求推动农村思想道德进步的基本对策和措施。
三、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的对策思考
当前要推动农村思想道德进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加强对农民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引导。
(一)正确把握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向———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
农村思想道德教育要把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当前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农民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引导:一是在广大农民尤其是农村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中积极倡导社会理想道德。社会理想道德的内容应该包括:共产主义的道德情操;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信念;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价值取向;见利思义、以义至上、天下为公的道德情怀。这种社会理想道德应成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促进农民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当前,应结合现实的农村社会环境,大力加强社会理想道德的正面倡导,使这一先进的道德观念深入人心,并在广大农民尤其是农村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中树立起来。二是在广大农民中大力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炎黄儿女培育造就的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传统美德,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骄傲,更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美德应该在当今的广大农民中继续发扬光大。在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时,必须注意帮助广大农民从思想认识上分清哪些是应当继承的好传统,哪些是应当提倡的新风尚,哪些是必须破除的旧观念旧习俗,提高广大农民对传统道德糟粕的抵制力和免疫力。三是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社会新型道德。当前,培养社会新型道德要教育引导农民在经济行为中处理好如下关系:既要承认和保护个人利益,又要把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既要自立、自强、自主,又要树立整体意识、集体观念,履行社会义务;既要增强实惠观念,重视物质利益原则,又不陷入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短期行为的泥沼;既要增强竞争观念,又要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和真诚合作;既要增强效率观念,又要重视社会公平,坚持共同富裕;既要增强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目的意识,又要讲究手段的合理性、合法性和道德性。
(二)着力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对象,坚持分类施教
这是保证道德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农村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内在要求。一
要坚持层次性。农民这一整体的分化,使不同的农民群体产生了不同形式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因此,用统一的道德观念对农民作普遍性要求是不切实际的。除每个公民都应遵守的社会公德外,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分层次、有区别,突出不同的教育内容。二要加强针对性。对贫困温饱型、富裕小康型农民,应根据他们不同的道德特点有重点地进行教育引导。对贫困温饱型农民,主要是要教育引导他们克服愚昧落后的思想、封闭保守的思想、“等、靠、要”的思想,增强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和平等竞争意识,克服“温饱即安”、“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心理,树立敢富争富大富的时代新观念。对富裕小康型农民,主要是要教育引导他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要通过合法手段和技术进步取得收入实现自身价值,坚决反对“一切向钱看”的极端个人主义和一切坑害国家、集体、他人的行为,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发扬互助精神,积极回报社会,扶贫帮困,带动帮助他人共同致富奔小康。同时又要把各类群体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双千结对、共建文明”活动、以“村企结对、党群结对、贫富结对,共建新农村”为主要内容的“三结对”活动等。三要突出重点性。从当前农村思想道德状况的实际来看,青年农民是教育引导的重点。青年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文化素质较高,易于接受新事物。因此,突出青年农民这个教育重点,显得十分紧迫与必要。要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荣辱观,艰苦朴素,热爱劳动,乐于奉献,尊老爱幼,求知求新,爱国爱家,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近年来,通过广泛开展农民“种文化”活动,在农村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了广大农民的道德情操。
(三)努力营造健康高尚的道德环境———加强舆论导向,搞好示范引导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优化教育环境。通过舆论导向,把农民的道德、价值观念及行为引导到适应时代需要的先进的道德轨道上来。一要抓好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电视、广播等新闻传媒要做到百分之百进村入户。要按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设立农民道德学校,做到有队伍、有阵地,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二要发挥舆论导向“弘扬”和“批判”的两种功能。当前,在舆论导向上,要重点围绕市场经济对农民价值观念双重效应的影响,始终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弘扬平等观念,反对等级观念;弘扬竞争性,反对平均性;弘扬开放性,反对封闭性;弘扬自主性,反对依赖性;弘扬重义轻利,反对拜金主义;弘扬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反对腐朽的道德。三要搞好农村道德形象的示范引导。这是优化农村道德教育环境和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就目前农村的现实情况来看,在道德形象示范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共产党员及基层干部。这一群体的道德形象的示范引导,无论从“正向效应”还是从“负向效应”看,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道德形象的示范引导在当代农村乃至整个社会中主要都是通过这一“示范性群体”实现的。所以,搞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加强共产党员及基层干部自身先进性形象的塑造,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又一个关键点。
(四)切实加强道德“硬件”的建设———抓紧道德规范的制订与实施,建立与完善道德约束机制
社会思想道德虽然依靠教育灌输、舆论维护、示范引导,但要使其真正实现向实践的转化,形成对人们道德行为有效的制约力,必须加强道德规范本身的基本建设和道德规范约束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一要针对目前农村道德体系不规范、不完善、不适应的问题,应组织专门力量,制定出一系列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道德规范。其中包括“乡规民约”、“村规民约”以及个人的、家庭的各项规约,使广大农民有章可循,有约可依,并通过宣传教育使各种规范内化为每个农民的自觉行动。二要在规范建设中,要突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建设。要通过社会公德规范的建设,在农村倡导文明礼貌、助人
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道德风尚;要通过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在农村倡导诚实守信、真诚合作、处事公道、奉献社会的道德风尚;要通过家庭美德规范的建设,在农村倡导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道德风尚。三要建立道德报偿机制和道德监督机制。必须建立和健全社会道德报偿机制,并使之上升到法律的层面,鼓励、支持和保护群众中的道德行为。建立道德监督机制除了应充分运用政策、纪律、法律等手段对农民的思想道德加以有效地约束和规范外,还应该在农民中倡导建立“自我组织”,加强自我监督和约束。如目前一些地方成立的“道德评议小组”、“红白喜事理事会”、“赡养老人协会”、“禁赌会”等,都是农民群众自我约束的好形式,要大力倡导和推行。
总之,只有通过以上这些途径和措施,扎实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才能使当代农民的思想道德变化由被动走向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多元走向一致、由不规范走向规范,并最终建立起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型道德体系。
第二篇: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及对策
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及对策
[摘要] 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因素大致有教育上德智失衡、望子成龙中的重心偏误、网络的监管乏力三个主要原因,解决的根本途径是树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大环境教育观,切实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充分发挥合力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教育网络
一、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因素
面对初中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方面的实际状况,分析原因,归纳总结,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因素。
(一)教育上的德智失衡
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劳动者,本是未成年人的培养目标。德育与智育在学校教育中,本应是同步提高,协调发展。然而,在如今的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失衡状况却一直存在。以考试分数定录取线的高、中考,在主宰着中学的教学。升学率是衡量中学声望和地位的首要标志。
在以考试分数计成败的升学率面前,智育被抬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德育只能退居其后,陷于“说起来重要却对升学无意义”的尴尬境地。因此,受教育者的文化水平可能是提高了,却是以思想道德水平滞后为代价。学校对这样的失衡并非心无疑虑,家长对这样的失衡更是常有不安之心,但又不能无视子女的前途而另觅成长之途。
(二)“望子成龙”中的重心偏误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人父母谁人不盼。但这种期盼的重心,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已从德才兼备向“注重学习成绩”偏移。父母关注的重心是智力的开发,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是学习成绩。
这样的观念,表现在家庭教育中就是淡化了德智体全面发展,对未成年子女只求功课好,千叮咛万嘱咐的是“除了学习你什么都不用管”,有的父母甚至对
孩子的课外时间都做出种种规定,目的只有一个:好好学习。家庭如此潜移默化,可能使得未成年人从小就形成了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三)网络的监管乏力
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中,有相当大的一个群体是学生网民,占总体手机网民的四成左右。网上冲浪,已成为未成年人追逐的新潮,许多中学生更是以当“小网虫”为荣,视不常上网为落伍。
网络是一个“天使”与“恶魔”同在,鲜花与陷阱并存的世界。对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是一个新的信息源,有利于现代素质的培养;又是一个新的伤害源,使用不当又会危及身心的健康,从许多调查,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对未成年人的伤害,主要有三:
一是网上暴力信息。未成年人从网上获取的暴力信息,逐渐模糊了道德认知,淡化了虚拟与现实的差异,形成了以行使暴力为乐的思想和行为。是如今校园暴力增多的一大诱因,更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网络教唆者。
二是网上色情信息。大量的色情信息,对正处于青春萌动的未成年人,已造成许多令人忧虑的心理刺激和不良仿效,危及身心健康。
三是网上各种游戏。网络游戏有其娱乐,益智的一面,但过多地沉溺其中泡吧成瘾,又会给缺乏自制力的未成年人带来学习成绩下降,旷课逃课,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等危害。
由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及网上色情充满刺激和浪漫,许多学生一旦接触便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是网络的三大魔爪,是使青少年堕落的三大杀手,因此又被称为“电子海洛因”。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对策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全社会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战略任务提高认识,针对以上种种影响因素,我们从实际出发,积极寻求有效的对策。我们认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途径是树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大环境教育观,切实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充分发挥合力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学校是少年儿童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学校教育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
1.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上来,全体教职工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起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首的观念。
学校是对未成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应该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鼓励各学科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等。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
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到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明确新时期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要求,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努力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严格教师队伍的管理,对违背教师职业道德、有损教师职业形象的行为,应给予不同形式的批评教育乃至处分。
教师应该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心理解每个学生,优秀的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心理教育方法和心理调控技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勇于面对现实、面对困难。同时,学生也应掌握一定的情绪调控技巧,即使已经产生委屈、难过、害怕、烦恼、苦闷等情绪,也要寻找适当的办法,比如找知心朋友、老师、家长倾诉,合理地宣泄;或转移消极情绪,到操场跑跑步、打打球,尽量将消极心态转化为积极因素。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是和学生打交道最多的人,他们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班主任可利用谈心、家访、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做学生知心朋友,引导学生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使班主任成为令人羡慕的岗位,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把班主任工作经历和业绩作为评聘职称的重要条件,尽量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班主任的待遇。
3.突出重点,精心组织,把德育融汇到学校教学环节和学生实际生活之中 积极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
积极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学校把每周一升旗仪式作为开展经常性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每次升旗仪式后即由
全校36个班级轮流进行国旗下讲话,如:“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学雷锋”、“诚信教育”、“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人生安全”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有针对性主题鲜明的国旗下讲话,潜移默化起到矫正错误观念,匡正成才观,正确对待网络等作用。
加强共青团工作,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学校共青团乏积极组织利用入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培养共青团员对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的情感,利用学生业余团校,积极开展党、团基本知识教育,通过建立团员德育教育基地,如我校一直把清流办敬老院作为团员教育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帮老人们打扫卫生,陪老人们谈心等,鼓励学生热爱劳动、关心他人。
坚持不懈地开展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不断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学校坚持执行新颁发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遵守校规校纪、法律法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的意识和习惯。每年秋季开学后,学校在新生入学时都要集中进行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学前教育并开展军训,帮助七年级新生加快完成由小学生向中学生的转变;每学期都要请法律副校长或市中院法官给学生上法律知识讲座,每学年举办一次“模拟法庭”展演,用身边鲜活的事例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主动开展网上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学校在每天的信息课上主动向学生开放校内网络设施,争取在网上大量提供和不断更新健康向上的内容,为学生利用网络接受教育,收集信息、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教育学生远离营业性“网吧”和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二)家庭是少年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要做好基础、奠基的工作
家庭环境塑造学生的基本性格,只有家庭与学校教育达成一致学校教育才能有好效果,但实际上家长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尚存在一定的困难。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在于家长家庭负担沉重,疲于养家糊口,根本无力无心理会子女的教育问题;二在于由于家长能力有限,无法解决学生学习上、思想上的问题;三在于家长不重视子女的学习情况,着重自己的娱乐而让子女放任自流的情况较严重;还有的家长没有教导子女的科学方法,或是过于溺爱,或是动辄打骂,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针对家庭教育的误区,为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促进教
育合力的形成,我们采取了两大措施:办好家长学校,推广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密切联系家长,内外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建立家访制度,“问题学生”随时与家长保持联系,很好地杜绝了学生不良情况尤其是违法乱纪现象的出现。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会,请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共同寻求解决学困生问题的办法;向家长说明我校教育教学的方向、目标,争取家长的合作和支持。同时还征求家长对我校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三)社会为少年儿童提供成长的基地,社会教育要承担净化育人环境的重任
加强与社区的互动。学校处于社区之中,社区的良好育人环境有利于学校对学生实施全程管理和全程教育,我校积极配合社区的各项活动,我们组织学生开展敬老活动,去福利院慰问老人,既增加了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拓宽了学生思想教育的路子,又造福了乡里,共创文明社区环境。
警、校挂钩共建文明学校。多年来,我校一直注重法制教育,建立了警、校挂钩制度,每学期都定时邀请派出所处的干警来校进行安全、交通、法制的宣传教育。派出所还参与学校的德育管理,琅琊路派出所所长还担任了我校的法制副校长,分工帮教后进生,抓后进生的思想工作。此外,还请干警同家长一起座谈,向家长介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
经过探索,我们觉得只要切实加强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切实纠正“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现象,通过课内外、校内外各种途径,发挥好学校主渠道作用,真正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原则;奠定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内外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加大与社会的互动,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如与社区互动、军民互动等,净化育人环境,切实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充分发挥合力作用,在相互配合下共同施加对学生的良好影响,是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
参考文献:
[1] 毛裕介.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注重发挥未成年人的主体作用[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0-25.[2] 佘双好.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其发展特点的执政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44-50.[3] 李长春.深入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和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N].北京:人民日报社,2009-12-22.
第三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思考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思考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正确把握当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现状,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校教育责无旁贷。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
1、理想信念分层叠现、政治意识相对淡漠。
中学生因受到现实环境的严重影响,价值观各有不同,往往只注重成绩的提高而轻视道德修养的锤炼。同时,部分未成年人爱国却不愿谈政治,甚至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抵触情绪,民族精神淡漠,缺乏政治抱负。
2、法制观念淡薄、道德行为失范。
部分未成年人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加之家庭不良教育环境的影响,甚至出现斗殴、偷窃等行为,滑入违法犯罪的泥沼。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从小受到 “呵护”和“优待”,养成诸多不良习惯,道德行为严重失范。
3、个人主义至上、心理素质较差。
随着独生子女群体的逐渐扩大,未成年人中“惟我独尊”思想开始膨胀。“小皇帝们”平时自信自满,稍遇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与勇气。部分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的虚拟空间,心理宣泄渠道不健康,寻求刺激、暴力等现象屡见不鲜。“助人为乐”、“劳动 1
光荣”、“勤俭节约”等放之历史而不变的主题在他们身上已无从体现。
二、影响未成年人思想的主要原因
1、社会因素——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有待净化。
不良文化生活的影响、不健康的影视广告、色情书刊和不健康网站中庸俗不堪的内容,严重影响着社会风气,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此外,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力度不够、校外教育阵地作用发挥不突出等问题,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精神空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以权谋私、拜金主义、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消极的人生观、扭曲的价值观、颠倒的荣辱观等,严重影响着未成年人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
2、教育因素——未成年人学习的环境有待改善。
部分学校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桎梏,把德育工作当作口号,走的是重智育、轻德育,重成绩、轻品德的老路子,德育过程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忽视了教育资源的整合。不能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教育作用,校园文化的熏陶、道德教育的成果往往抵不过未成年人在休息日受到的家庭与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对家庭教育资源、社区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
3、家庭因素——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有待优化。
家长们言传身教的作用发挥得不好。现实生活中,部分家长的工作经历、为人处世、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等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离异家庭、单亲家庭、暴力家庭等不良生活环境,更造成部分未成年人心理畸型、人格扭曲;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部分家长采取放任
自流、过分溺爱、训斥加棍棒等不良教育方式,最终教育出的多是娇纵傲气又十分脆弱自私的“小皇帝”、“小公主”和一些因自暴自弃而走上歧途、违法犯罪的不良少年,道德教育成为家庭教育中一项缺失的内容。
三、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1、明确工作内容,拓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领域。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法制观念。深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开展体验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学习掌握自护知识,提高自护能力,自觉做到学法、懂法、守法;丰富文化底蕴。建设符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文化阵地、精心出版适合未成年人欣赏的优秀读物、积极开展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及校外教育阵地作用。
2、改善工作方法,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广泛开展调查研究,通过有效途径,把握我校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出现的新情况,探索新举措、开创新局面;注重整合教育资源。建立一个领导和协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权威性机构,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实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齐抓共管,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积极创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不断强化服务育人。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育人优势,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手段,使未成年人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切实服务弱势
青少年群体,学校要让每一个适龄学生都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3、健全工作载体,突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组织载体。建立青少年团队组织和以兴趣爱好为纽带的青少年社团,培养综合素质强的专(兼)职团干部队伍,发挥青年中心、中学生业余团校、科技示范基地、互联网等阵地作用,为未成年人提供充实自我、展示自我、提高自我的广阔平台;
文化载体。以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节日文化、时尚文化为载体,提高未成年人的鉴赏水平,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共青团、教育、文化等部门要在建设丰富的文化阵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生产优秀的文化产品上下功夫;活动载体。坚持以普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核心,通过开展社区志愿和谐行动、青年志愿者行动等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广大未成年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总之,从未成年人抓起,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学校应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努力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贡献青春力量。
南雄市第二中学
2013年9月25日
第四篇:当前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当前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内容提要]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质,使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差距拉大,而精神文明的滞后又严重影响市
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
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l王国胜(1962-),男,河南深河人,硕士,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河南郑州
450052)
一,当前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内容,在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农村
思想道德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
分,其核心是提高全体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当前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并没有
结束,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
多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一方面使精神文明建设与
物质文明建设差距拉大,严重干扰了党在农村各项
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一些农民精神空虚,没有精神
支柱,存在着“钱袋满了,脑袋空了,生活好了,人心
散了”状况;另一方面精神文明的滞后又严重影响市
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阻碍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进程.第一,小农意识与公平竞争的矛盾.所谓“小农
意识”,也称“小农经济意识”,是一种与小农经济相
伴随的落后观念.生活在小农经济方式中的人们,常
常表现为满足于自给自足,缺少开阔的视野,远大的 目光,更看重眼前利益而难有长远打算.而我国建立
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在经济活动中的每个劳
动者,包括农民,在经济活动中处于公平竞争状态.但由于小农意识作怪,农民普遍存在着害怕竞争,依
赖政府的思想.所以在当代社会,小农意识成了我国
农村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阻力.第二,存在着小农观念,宗法观念,封建迷信观
念与大生产观念,集体观念和科学观念的矛盾.小农
意识,宗法观念和封建迷信限制了部分农民的眼光,使他们习惯沿袭以往的劳作和生存方式,即使依靠
政策富裕了,首先想到的不是怎样扩大再生产,而是
满足现状,或在红白事上大操大办,或续家谱,修祖
矛.考S XX.5
坟,搞封建迷信活动.第三,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队伍与农村实际情
况不相适应的矛盾.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面对的是千
家万户,农民分散及流动性大,再加上农村的封建宗
法等旧观念的影响,造成工作难度大.而一些地方思
想道德建设的队伍人数少,年龄大,文化低,素质差,难以适应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情况,特别是少数
村组织涣散,甚至被宗法势力所把持,更给农村思想
道德建设增加了困难.第四,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与市场经济负面
效应的矛盾.市场经济的某些消极作用,加之剥削阶级
思想残余的存在,对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一些不
良影响,影响着农民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得失观,义
利观的形成,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劲向,农民价值取向功
利化,引发道德滑坡.由于商品和货币交换原则的广泛
运用,在部分农民中产生了金钱万能,万事只讲钱的消
极落后思想,只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国家和集体
利益.第五,法制社会的构建与法制意识淡漠的矛
盾.农民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普遍不强,对
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够熟悉,寻求法律
帮助的途径不清楚,当自身无法无力解决时,往往采
取托关系,找领导,上访或直接面对面动拳头的方
式,使矛盾进一步激化.近年来群众性集体上访事件
明显增多,这是一个重要原因.第六,农村思想道德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旧”
与“新”的矛盾.当前新形势对于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在许多农村地区,仍停留
在一般号召和陈旧的形式上,缺乏针对性和创新
性.另外,还存在少数精神产品不适合农民要求.农
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等情况,直接影响了农村思想
道德建设的顺利进行.二,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应采取的对
策
我们当前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需与发展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相适应.求利,自由,平等,公
正,竞争,等价交换,优胜劣汰等,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运
1981年创刊
作义理.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
思想道德体系,应当坚持在集体主义与“五爱”精神的 基础,用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
原则引导农民的经济活动和行为,确认市场经济活动
中合理利己,正当求利,勤劳致富,公平竞争等原则的 合理性,具体应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在总体目标上,必须大力培养农民的社会
公德意识,引导农民做到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尊老
爱幼,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当前的努力方
向主要是:一是要加强文明新村的创建工作,营造健
康和谐的农村社会环境;二是要对农民进行广泛的 科技文化培训,扫除迷信和愚昧,使得农民有知识,懂技术,做到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
身的精神境界;三是移风易俗,用先进的,科学的文
化武装和教育广大农民,使得农民能不断认识封建
迷信的危害,自觉抵制各种陈规陋习的侵袭.第二,在工作内容上,要做到“三个紧密结合”.就是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要紧密结合农村的现实,紧密结合农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党的农村政
策.在“三个紧密结合”中,第一个结合是搞好农村思
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前提,因为只有紧密结合农村的 现实,思想道德建设才能落到实处,才能为广大农民
所接受.当前结合农村的现实,就是要结合农村的稳
定.而结合农村的稳定,当前最重要的是要理顺农村
干群关系,突出解决好农民反映强烈的“热点”,“难
点”问题,为农村生产和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第二个结合是搞好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现实基
础,因为只有结合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才会真正关
心,思想道德建设才会有感应力和影响力,也才会取
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结合农村的切身利益,最重
要的是要结合农民的增收.第三个结合是搞好农村
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因为我国农村工作的长
期实践告诉我们,党的政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和农
民脱贫致富的制胜法宝.所以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党的政策去做,要善于把提高农民的 精神文明水准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统一起来,以后
者推动前者,以前者带动后者.这就要求我们农村的 思想道德建设不能脱离诸如计划生育,退耕还林,移
风易俗,科技下乡等工作开展.第三,在工作方法上,要做到灵活多变,常抓不
懈,坚决避免短期行为和形式主义.各级领导干部和
广大基层干部要随着形势的变化,随着新问题,新矛
盾的不断出现,积极研究和探索新时期思想道德建
设的新特点,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切实增强思想道德
建设工作的针对性,把思想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
上.要加强对农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要培育农民身边的典型,让农民直观地认识和辨别
善与恶,美与丑,正气与邪气,光荣与耻辱,达到潜移
默化,触及心灵的教育效果,变群众对思想道德建设
工作的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为理解,支持,配合.通过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人,引导人,使广大农民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爱国敬业的新型农民.第四,在现实规划上,要把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一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个人收人分配
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在农村市场经济
中,各类经济主体要自主地为着自身的利益从事经
济活动,必然要有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必然
要有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是道
德经济,讲求公平诚信与利益共谋从而实现共同富
裕,也需职业道德来维护.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竞争
的公正原则不允许任何人以行政权力把一些经济主
体排除在经济竞争之外或让某些经济主体在较小的 范围内竞争.同时,又要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
用体系.所以思想政治道德建设的一个十分艰巨和
重要的任务就是要重视农民的职业道德建设,使农
民在市场经济中,不管是生产者还是交换者都要做
到遵纪守法,公平竞争,诚实守信,文明经营.第五,在个体构建上,要致力于建立新型家庭伦
理道德关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人从事一切政
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最初的,原本的“基地”,它的 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成长和幸福,关系着特定
“区域”的文化变迁和秩序的稳定.在农村,家庭伦理
道德关系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生活与生产
秩序,同时也影响到新时期农民思想道德体系的形
成.所以,要采用多种形式在农村大力倡导社会主义
的新型家庭伦理关系,如开展“五好家庭”,“文明星
级家庭”,“模范夫妻”等多种形式的评比竞赛活动,及时发现并妥善化解发展市场经济和物质利益强化
条件下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教育广大农民做到互
敬互爱,团结和睦,使千家万户农民家庭成为农村稳
定和谐的社会细胞.第六,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中央根据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
出的一个重要执政理念,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长远的 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中必须落实的重要原则.所谓
以人为本,简言之,就是一切以人为出发点,一切以人
作为最终目的.人不仅是目的,而且是主体.人的价值
至上,人的权利至上.在现代中国,以人为本,就是一切
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
群众的根本利益.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
的工作,要把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融于和农民息息相关
的感情纽带上来,要真正体现人性化的关怀.要根据市
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自主意识增强的特点,农民思想呈
现多元化的现状,开展对农民的思想教育一定要人情
人理,人脑人心.同时要因人施教,将心比心,把研究
人,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鼓舞人,激励人作为思想
道德建设工作的永恒基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
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总之,我国农村地域广大,人口众多,还处在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的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传播等条
件差异较大,各种经济成份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市场
经济的一些负面效应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影
响,使得农民的思想状况复杂而又参差不齐.这就决定
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决非旦日之功,我们必须长期重
视,并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时刻把握农村思想
道德建设的脉络,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才能
不断适应新的形势,了解新的间题,才能让先进文化占
据农村这个大市场,使农村进人真正意义上的小康,构
建社会主义新型的和谐农村.
第五篇: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罗田县三里畈高中 余锋 论文摘要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农村中学生中的很大一部分即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发生了改变和扭曲。因此,全面了解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际状况,以及有针对性地加强中学生道德品质教育,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现状 根源 对策
近年来,我们在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的过程中,努力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竭诚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服务,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打工经济和劳务经济初步形成,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青少年学生这一庞大群体在社会的冲击下,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悄然起着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掌握其发展动态,积极主动采取对策。
一、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十八大报告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这就是为教育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指明了道路,同时,也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根据调查分析,当前农村中学学生思想道德存在一些不容忽视、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1、价值观念混乱,人生目标不明。
受社会“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的不良风气影响,多数学生认为人生目标是 “走出穷山区,挣更多的钱,让自己富起来。”这种只重视自身实际利益而无法把个人追求价值与对社会的奉献统一起来的行为,在这一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更好发展,造成个人主义的蔓延和价值观的倾斜,导致不少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厌学情绪,辍学现象严重。
2、个人利益至上,集体观念淡薄。
许多青少年学生“胸中无祖国,心中无他人”,待人做事处处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对学校、班级的建设与发展漠不关心。他们在生活中我行我素,放任自流,盲目追求时尚,攀比摆阔,往往借各种聚会之名,吃喝玩乐。与人交往,过分考虑自己得失心胸狭隘,斤斤计较,对别人缺乏宽容和同情心,这类青少年学生往往对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教育臵若罔闻,而且逆反心理很强,与家长、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他们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荣辱感,大多意志薄弱,一旦受不良风气诱惑,很容易出现违纪违法现象。
3、道德素质低下,行为习惯较差。
受不良社会风气和网络语言影响,许多中学生语言粗鲁,出口成脏,打架斗殴,抽烟喝酒,逃课旷课,翻墙外出,不尊重老师同学,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言谈举止粗俗,,行为不够端庄,游手好闲,惹是生非,缺乏羞辱之心,自尊心不强。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起码的礼仪常规。他们随处乱扔脏物,乱涂、乱写、乱划,社会公德意识较差,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欠缺。
4、意志毅力不坚,心理防线脆弱。
现代中学生由于父母的溺爱,娇生惯养,导致其意志毅力不坚,心理防线脆弱,加之学业负担过重,社会阅历不深,许多青少年学生一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便无所适从,他们大多表现出焦虑、烦躁、胆小、恐慌、易怒等种种不良情绪,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生活自理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较差,面临压力、变故,他们便意志消沉,破罐子破摔。若被不良行为引诱,容易盲从,逃学、弃学,甚至离家出走,给学校、家庭和自己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因此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5、缺乏感恩之心、漠视社会责任。
现在学生接受的爱太多,所以大部分以自我为中心,对接受的爱不会感恩,不会感谢,认为父母为其做牛做马是天经地义的,老师为其呕心沥血是理所当然的,国家贫困资助、社会爱心捐款、学校助学奖励是顺理成章,导致亲情疏远,师生淡漠,社情紧张。更缺乏社会责任感,有的学生将破坏公物视为儿戏,用水不关水龙头,人走灯不关;或者在公共场合例如教室、图书馆大声交谈;更有甚者,在校园内打架斗殴。不少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身边的同学、学校和社会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人对事都比较冷淡,自私自利,不愿担当。
二、农村中学生产生不良思想道德的根源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1、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孩子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
2、家长教育方法不当。目前农村的家庭教育方式实在令人担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溺爱型”:主要是一些父母外出打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由于对孩子过分的关心和呵护,会造成孩子自私自利、好逸恶劳、专横霸道的恶习;
(2)“棍棒型”,由于父母性格暴躁或家庭贫困,有的家长教育方法极其简单,一点小事,不分青红皂白就是打,与孩子没有交流,这种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学生人格自卑、心理扭曲、报复心重;
(3)“放任型”,不少家长或许是劳动繁忙,或许是性格的原因,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也不与学校老师联系,这样家庭的孩子往往是非辨别能力较差,容易上当受骗走上歧途。
3、家庭结构失调
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和出外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学生也日益增多。这些留守学生大多由爷爷奶奶、外婆外公或亲戚朋友代管,在生活上许多地方照顾不到,学习上没人关心,思想上无法与老人沟通,长期以来,孩子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积极上进。还有一些父母死亡、离异,出现了一批“单亲孩子”或孤儿。这些现实使这些孩子难于形成健康心态,大多冷漠,抑郁、孤僻,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学校教育的误区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然而。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教育却存在种种弊端:
1、以分数论英雄:
受“应试教育”指挥棒影响,虽然强调“德育为先”,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把分数看成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对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培养却被淡化,由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处处以分数论英雄,思想政治课成了摆设。成绩好的学生,“一俊遮百丑”,学校教育还没有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生根本的改变。这是导致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低效的重要原因。
2、教育方法不当。
现在农村许多教师,缺乏上进心,也很少进行教育培训,不少人上课墨守成规,说教枯燥,不能把课堂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学生只是获得一些教条、抽象的东西。不能用自己的教学魅力吸引学生,致使许多中学生上课不是玩手机就是睡觉,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因此,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新特点,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更不能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新发展。
3、社会舆论对学校德育的缺乏起码宽容。
一些学校、一些老师也愿意管教管导,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提出了一定地要求,对违纪学生进行了一定的惩戒,结果有些老师的过当行为被社会舆论无限放大,导致学校被警告、老师被处分,所造成的后果是,学校管理学生畏首畏尾,一切以不出事故为出发点,老师怕惹学生,对学生的违纪行为“睁只眼闭只眼”甚至视而不见,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形式的,内容少,效果差。
(三)社会因素的影响:
1、打工经济的影响。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也造就了数量庞大的打工族,许多家庭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将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造成了大量留守子女。不完整的家庭就存在不完整的教育,这样家庭的孩子,长期得不到父爱、母爱,大多成绩较差,心情抑郁,性格孤僻,待人冷漠。
2、计划生育政策的后遗症。计划生育政策本是一项减轻中国人口负担,提高国民素质的利国利民的好政策,但任何好政策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计划生育政策极大的改变了中国的家庭结构,造成了独生子女这一独特现象,由于子女少,所以每一个孩子都成了每个家庭的“传家宝”,造成了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他们集千娇万宠于一身,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
3、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不良风气是诱发农村中学生的思想颓废、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中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也是人生中最富于变化而不稳定的时期。一些道德失范,诚信危机,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蔓延;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网络游戏、黄色网站、录像的诱惑等等,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三、加强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的对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如何有效地防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使农村中学生得以健康成长,值得我们大家共同探讨。
(一)国家要加快教育改革,真正改变“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教育”。只要高考指挥棒还在挥舞,农村乃至全国的“应试教育”就不会改变,由此带来的后遗症就不会根除,只有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并制订科学的评价标准,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才能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社会舆论要支持学校德育,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支持学校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体罚和惩戒。让学生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逐渐形成对道德的敬畏,对规则的敬畏、对制度的敬畏、对法律的敬畏。
(三)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发挥好家庭教育的作用。
1.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家庭教育是“三育人”的起点和基础,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中具有特殊教育作用。育儿如树木,父母的一言一行将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要通过家长学校、网络培训等形式使其通过学习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
2.家长要注重孩子交友的情况,及时与学校沟通。家长要从小事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习惯,对不良行为要及时地预防和娇治,但切莫采用暴力手段解决,而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思想。如果父母的话他们听不人耳,可以设法找一些孩子能接受的亲朋好友从旁劝导。以便及早发现情况,即使有“苗头”,也可以完全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3、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网络等形式进行交流。
4.家长要重视自身的言传身教。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农村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教养认知水平偏低。所以应加大农村教育法制宣传力度,从而提高他们对教育法的认识,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做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四)学校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中学生品德教育。
1、加强留守学生的教育,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教师要与 “留守学生”交朋友,时刻关心、爱护、照顾他们。在安全上,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耐心辅导,让每一个留守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2、要改进方法,多途径育人。我们我们不能老抱着让学生考试清华、北大,一本二本这样的奢望,不能指望学生多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的精英,毕竟这个社会普通人居多,我们要改进育人方法,多途径培养人才,着力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能够适应社会,具有一技之长的社会有用人才。
3、要身正为范、德高为师。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教师只有加强自身修养,具备崇高品德,率先垂范范,才能去说服、教育、感染学生,才能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
总之,中学生的道德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系统工程,是一个牵涉方方面面,影响千秋万代的民生工程,只有国家系统规划,家庭言传身教,学校立德树人,社会舆论支持,立大德育观,时时育人、事事育人,才能有效改变中学生的种种不良现状,真正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实现我们民族的教育梦,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