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定海区外来务工人员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时间:2019-05-13 13:1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形势下定海区外来务工人员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形势下定海区外来务工人员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第一篇:新形势下定海区外来务工人员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一、社会背景

近年来,随着舟山大桥经济的来临,我区大开发、大建设进程日益加快,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外来务工人员逐年递增。根据我区公安部门统计,目前我区外来人口已超过十万,约占我区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而其中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占到外来人口的九成以上。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成为我区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然而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思想道德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下,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现实情况,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现今精神文明工作的重要课题。

二、我区外来务工人员思想道德建设现状

(一)人文素养与道德意识

文化程度偏低,人文素养欠缺。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其文化素质差、道德水平低下、文明意识不强和法律意识淡薄,其行为方式和自身形象与城市规范化、法制化管理不能相符,甚至抗拒政府管理和执法,给我区的法制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因为个人素质问题,不太注意卫生,乱倒垃圾、随地吐痰。在部份外来务工人员身上,还经常会发生一些小偷小摸的事件,这些都使当地居民对外来务工人员有看法,导致一些摩擦的发生,而且外来务工人员结帮派现象比较严重,一旦利益受到损害,就容易拉帮结派。外来务工人员来自欠发达地区或偏远山区,他们远离家乡、工作繁重、生活圈子窄,接受信息量少,加之社会上部分人员对外来务工者仍存有岐视,使他们的心理产生自卑感。价值取向偏差,道德意识淡薄。由于文化素质、思想意识、经济收入、工作性质以及老家陋习影响等因素,导致外来务工人员价值取向偏差,道德意识相对低下。外来务工人员以“赚钱”为第一目的,价值评判标准均以钱来衡量,道德意识薄弱,道德行为缺乏自觉性。调查中发现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对企业或用工单位发展漠不关心,对当地的各项事业发展事不关己。他们认为今天在这里打工,明天很有可能离开,只要不少给钱就行。加上多数用工单位重经济效益、轻文化建设,重劳动投入、轻文化关怀,忽视思想道德教育。

(二)阵地建设与宣传教育

利用宣传窗、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建立固定的外来务工人员学习活动场所(“新居民”活动室),定期宣传精神文明、礼仪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在社区设立“道德点评台”,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实现新老居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评选文明新居民,树立模范典型,在他们身边树立先进榜样,促进他们积极进取。成立外来人口法制学校,聘请有关干部、律师、社区民警,举办公民道德、法律法规知识讲座,提供法律咨询等,利用晚上或双休日等空闲时间,组织他们观看爱国主义教育、法律法规、禁毒等内容的教育片。还组织他们参观劳教所,通过劳教人员的现身说法,增强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道德、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三)主题活动与道德实践

主题教育,陶冶道德情操。举办每年一届的“新老居民文化节”,各乡镇街道和企业单位举办外来建设者运动会,突出“运动、健康、团结、和谐”这个主题,营造了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在每年的“三八”节、母亲节、国庆节、中秋节、元旦春节等期间,各乡镇街道组织“新、老”居民登山比赛、新老居民共同欢度立夏节、“温情十送”新居民、“春天的愿望”、“八进社区”、迎春联欢会等活动,让外来务工人员上台唱歌、跳舞、表演节目,和当地群众一起联欢、交流工作生活,消除隔膜,增进友谊。

道德实践活动,参与文明创建。建立新居民义工服务站,整合社区新居民义工资源,组建了宣传、治安、环卫等5个义工队伍,从中选拔出威信高、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人员担任组长,并让这些组长在社区的综治、卫生、计生等组织机构中担任一定的职务,发挥他们积极的作用为社区居民、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服务,与当地义工共同开展法律、卫生、文化、科技“四进社区”、“践行出门六件事、争做文明定海人”、集中卫生整治、“创卫大行动”、“文明出行你我开始”文明交通劝导等活动,切实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文明程度和道德修养。

三、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基础相对薄弱,价值取向偏差严重

工作环境差,经济收入差。外来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传统服务业,从事低技能的体力工作。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工作不稳定,多数以“短工”模式工作,有些自谋职业,从事小摊小贩的生计。居住条件差,人文环境差。主要居住在老城区、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居住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较多,且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及家属集中居住,居住的人文环境也相对恶劣。

道德追求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其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思想道德建设不能架空而论。在生活拮据、居无定所的情况下,导致了价值取向严重偏差,物质成了唯一追求,精神追求已变的不再重要。尤其是随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多样化、利益格局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阵地建设有待加强,宣传教育实效性不强

外来务工人员普遍文化程度偏低,作息时间无固定,生活无规律,流动性大,结构复杂,如何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情况有效开展宣传教育,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近年来,全区的文体场所建设力度逐年增大,“健身路径”和室内外文体活动场馆数量逐年增多,但多数集中在城市社区、新建小区或农村新社区,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的地方建造的文化活动设施就很少。如果外来务工人员自主到其它文体活动场所,就会感到“不方便”、“难为情”和“去不起”。目前道德宣传教育阵地均以厨窗、画报等固定式为主,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情况来讲,实效不强。在各乡镇(街道)及规模以上的建筑工地等均设有民工学校,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学习培训提供了平台,但组织学习培训内容单

一、次数不多、参加人数少,致使民工学校未能真正发挥其功效。

宣教活动参与人数少。近几年,在各级单位、部门组织的文体活动中,非常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共同参与,但参与人数少,对于近十万的外来务工人员这个群体来讲,参与率还是很低的。在组织的宣教活动中,参与对象也大都集中在少数几个人身上,而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还是没能加入其中。再者,活动次数相对较少,往往集中在几个节庆活动中。宣教活动缺乏全面性和长效性。

宣教活动形式相对单一。根据调查,在各级各部组织的各类宣教活动中,邀请外来务工人员上来参加的多,而下去到他们的工作一线、居住区、甚至是家里实施活动的极少。不能切实有效地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乐于享受、易于接受、便于参与的精神文化活动。因此针对外来务工人员这一较特殊群体,如何组织贴近实际、符合需求、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活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加强。

(三)歧视观念难以彻底转变,心理反差造成道德认同感缺失

受传统文化和管理方式的影响,一个地方普遍存在排外心理。同时由于外来人口自身素质形象以及对本地社会管理和治安造成的影响,导致社会也普遍存在对外来人口的歧视心理。因此,政府和社会对外来人口的关心程度也不高,重管理、轻服务现象还存在,尤其是一些用工企业重使用,轻教育,忽视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明建设。对外来人口计划生育、教育培训和劳动就业问题方面的制度也不健全,没有真正重视外来人口为新的居民,从思想观念、心理上、管理服务上来接纳外来人口,忽视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制培训、文明教育和精神生活。

大多外来务工人员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言行举止和生活方式与城市文明不太协调,再者爱城乡二元结构及各种歧视性政策的影响,身体进城了,但是社会地位并未进城,心理上与城市存在着隔阂,容易造成心理失衡,产生偏激思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心理上的反差,致使他们缺少道德认同感,难以融入到城市的文明中,缺乏为城市文明建设做贡献的热情。

四、对策思考

(一)注重服务、提供保障,突显道德追求

当地政府要设身处地多为外来务工人员考虑,关注他们的切身利益,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做一些实事,引导他们勤于工作、艰苦创业,让他们首先能安居乐业,不断提升生活水平。把思想道德建设结合到工作和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去,让道德追求逐渐成为更多外来务工人员的人生追求,纠正外来务工人员不良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政府有关部门要尽快实现由以社会控制为主的治安管理向管理服务并重的模式转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保障和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施有效管理。构建区、乡镇(街道)、社区三级管理平台,各职能部门做好横向联动工作,合力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坚持统筹规划,把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服务纳入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总体规划,加强政策推进,使共建共享的主体从本地居民扩展到广大外来务工人员。例如核拔外来务工人员管理教育专项经费;如探索以政府为主,鼓励企业、社会等多方参与的多形式集居点建设模式;如在政府指导下,建立新居民自治组织,提高自主管理能力;

大力推广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逐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道德、技能综合素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创办各种形式的民工学校、职工学校和补习班、培训班,开展文化知识、法律常识,交通知识,文明礼仪等各方面教育,组织劳动技能培训,搭建就业指导平台。

(二)以人为本、贴近实际,加强道德教育

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以及用工单位,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外来务工人员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互帮互助、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

根据外来务工人员空暇时间少、文化水平低、文体生活匮乏、流动性大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教育活动使得他们能通俗易懂、乐于接受、便于参与。积极开展“上门服务”活动,把活动的场所转移到外来务工人员的集居点或是家中。

积极宣传外来务者通过讲文明、学文化、守法律等方面来提高素质的典型事例,评选文明新居民,加强典型宣传。用身边的人和事感染新居民,以点带面,营造一种浓厚的新居民争当“四有”公民的社会氛围。让外来务工人员共同参与“社区(企业)道德点评台”形式的道德评议活动,指出和点评不道德不文明行为、表扬道德文明行为。借助报纸、电视、电台等各类宣传媒介,采取宣传图片展览、分发文明倡议书、进行文艺演出、道德大讲坛等各种形式,加大宣传文明教育的力度,引导辖区内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的文明言行,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尽可能组织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到街道、社区、行业的文明创建工作中来,参与不文明行为劝导,参与卫生整治等活动。

(三)以文化人、创新载体,提升道德水准

继续加强文化教育,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素养,提升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准。

要建设完善文化场所。要根据外来务工人员的特点,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公益性文化设施的作用,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阵地建设,对文化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等服务不断向外来务工人员延伸,社区公益性文化活动阵地要就近、便捷地向外来务工人员免费开放;同时在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地方,建设文化设施,健全职工俱乐部、民工之家、活动中心等,方便他们参加。

要设计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要根据小型分散、简便易行的原则,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地方文化和民间文化活动。考虑到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消费能力,多提供免费或廉价的运动场、棋牌室或其它娱乐项目,多组织一些“露天电影”、“纳凉晚会”、“广场演出”等群众文化活动。多设计一些类似“新老居民文化节”、“外来建设者趣味运动会”等适合外来务工人员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多出台一些诸如“文化一卡通”、“社会服务一卡通”、“免费开放场馆”等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文化生活的优惠政策。根据外来务工人员来自五

湖四海的特点,多开展让外来民工演家乡戏、唱家乡歌、话家乡情等活动,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

五、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提高综合素质,提升文明水平,促使我区的外来务工人员真正融入到“定海第二故乡”,充分发挥其人生价值,更好地为我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积极为创建文明城区、构建和谐定海作出努力。

第二篇:**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范文)

一、研究背景

工业是**经济的重要支柱,工业企业是发展工业经济的主体,而企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广大的企业员工。目前,我市工业企业中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占有很大比例,他们已成为促进工业企业发展,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正如**市委书记王国平书记所说:我市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不仅属于老**人,同样属于新**人。

外来务工人员

是我市非**户籍、在**市区工业企业务工、以企业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所有人员,更是280万新**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了解我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在杭工作生活状况,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帮助我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解决实际困难,进而促进企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我们开展了本次本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的现状调研活动。

二、研究概况

本次调研以本市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参股企业、国有改制企业、私营企业等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为主。在各区(市、县)的经发局、发改局、经贸局以及工投集团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们向有关工业企业发放《**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管理现状调查问卷》和《**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生活现状调查问卷》两套问卷,区域和行业覆盖率均为100%其中发放《**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生活现状调查问卷》1份(其中中策橡胶4000份,作为深度研究样本),回收10856份,回收率为90.47%,其中有效问卷7852份,有效率为72.33%;发放《**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管理现状调查问卷》1001份,回收903份,回收率90.21%,其中有效问卷628份,有效率为69.55%。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详细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工作现状以及他们迫切需要的政策支持,先后考察了机械、轻工、化工、纺服、电子以及建冶行业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企业近10家,其中包括**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达利(中国)有限公司、浙江新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策橡胶等典型企业;先后走访了市工会、市劳动保障局、市社会保障局、市农办、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座谈会若干次。

参加此次调研的外来务工人员中男性比例为56.1%,女性为43.9%;年龄在35周岁以下占82.7%,35周岁以上的17.3%;初中以下学历的比例为55.3%,高中学历占31.1%,大专及以上为13.6%;从事建筑冶工业11.5%,纺织服装业28.3%,电子信息业14.6%,机械制造业39.1%,医药化工6.5%;政治面貌中,群众占67.2%,党员4.7%,团员28.1%。

三、现状分析

(一)就业现状

1、就业渠道。自发外出和亲戚老乡介绍仍是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的主渠道。调查对象在工业企业就业渠道中,依靠自发外出和亲友或老乡这种强关系实现的占49.6%,通过劳务市场应聘、学校或劳动机构推荐、职业介绍所介绍和家乡有关部门有组织的劳务输出等方式解决就业的比例之和为28.5%。

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逐步形成,外来务工人员依靠强关系提供社会支持进城就业的比例大大下降,一方面,长期城市流动经验使外来务工人员对地缘亲缘关系的依赖程度在减弱,城市独立生存能力在增强;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市委、市政府近几年出台的各项政策支持的结果,免费的就业信息平台、免费的各类就业中介机构等的构建进一步为外来务工人员大大降低了就业的搜寻成本。

2、就业领域。劳动密集型企业仍是外来务工人员进入的主行业,但已经出现向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过度的明显趋势。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易进入、需要的技术和技能水平低、劳动契约松散等就业成本低的特征,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进入;另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受制于素质瓶颈,调查对象中,农民工以初中及以下学历占55.3%,没有技术职称的比例高达66.3%,初级技术职称的有19.9%,中级以上职称总和只占13.8%,技术等级中,65.8%的外来务工人员持有上岗(操作)证,17.5%的为初级工,而中级工以上的总和仅为16.6%。所以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只能进入技术要求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调查对象中,75.3%的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在技术要求相对偏低的纺织服装、机械制造行业,而技术要求偏高的电子信息、医药化工行业之和为24.7%,这个比例结构与5年前80%以上农民工集中就业在非正规部门或正规部门非正式就业的数据相比,已经大大改善,这是近几年**市产业升级转型的客观结果,更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各类技能培训、不断完善新**人的各项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政府主动作为的结果。

3、就业报酬。低报酬仍然是外来务工人员工资收入的主要特征。调查对象中,月工资收入1500元以下所占比例为68.5%,1500元--元占20.7%,元以上的有10.8%,所统计的月工资收入包括社会保险和个人所缴纳部分以及各种加班工资。平均日工作时间8小时以上的比例高达69.8%,18.5%的调查对象表示工作中没有双休日,有54.6%的双休日能休息一天。根据调研数据推算,70%的外来务工人员日平均工资低于**市最低保障工资日均水平,87%的小时工资收入低于**市最低保障工资,低报酬是这一群体工资收入的主要特

征。

4、就业培训。调研显示,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培训状况方面与5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51.2%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示受过短期职业培训或教育,受过初级以上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比例已达22.4%,仍有26.4%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示从没有受过任何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一方面,表明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提升意识加强了,另一方面,与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巨资投入的各类培训直接相关。

(二)社会保障与住房保障现状

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的参保率明显大幅上升。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宣传下,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保意识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得益于相关政策和有关部门的认真监管。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外来务工人员在杭获得的社会救助及社会福利非常有限。外来务工人员的居所分布随着**大部分企业的外迁,有了较大的变化,由原先的大分散的格局走向小集中区域。

调查对象中,外来务工人员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解决住房问题:自行解决住房的有66.1%,最大的变化则是出现自己买房住买房住的可喜现象,比例达到了2.9%;而入住企业提供的集体宿舍的比例上升到了32.4%。结果显示,97.1%的外来务工人员没有自己的住房,居住的临时性特征十分显著。

从调查结果看,通过市委、市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约48%的调查对象认为打工以来住房条件有所改善,其中,15%的认为好了许多。总计50%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住房状况长期以来没有多大改观。

调查对象中,公积金的征缴比例严重偏低,出现企业与外来务工人员对此的双拒现象:由于政策层面上没有相关的硬性规定,企业缺少缴付公积金的积极性,甚至为降低经营成本拒缴;而公积金本身用途的单一性,对于没有能力购房或改变租住房屋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而言,从每月工资中扣除一部分作为住房公积金,必然使每月现金收入减少,这是不能接受的现实,因此也拒缴。

(三)城市融合现状

关于反应城市适应程度的工作精神生活状况的调查中,外来务工人员工作之余以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和聊天、逛街作为主要的休闲方式,另有50.1%的选择睡觉作为其主要的闲暇方式。与此相适应的,样本选择很压抑的占15.2%、平淡甚至无聊的占66.6%、累得顾不上精神生活的占4.3%、很丰富的占13.5%。调研显示,流动经历和城市文明体验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文明素养、个人责任感、自我依赖、风险意识、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提升作用明显,近70%的调查对象对自己在杭的生活总体满意(50%左右的调查对象有定居倾向),显示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城市生活的强适应能力,利于定居转移目标的达成。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生活状况呈纺锤型心理结构,这一心理结构反映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理性。

外来务工人员的自我维权能力也存在一个提高的过程。在问卷列举的多项与外来务工人员权利义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中,除了59.3%的表示了解《劳动合同法》、46.6%的了解《**市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低标准缴费低标准享受试行办法》外,对其他法规的了解均在20%以下,有22.5%的调查对象表示以上法律、政策都没有了解过;而对您是否知道**出台了《**市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救助办法》的选项中,57%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不知道。调研结果显示了在杭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意识和市民意识相对薄弱,外来务工人员对法律性规则的低水平认知,一方面与他们自身的教育和社会背景有关,另一方面也显示相关政府在法律宣传上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

总体而言,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城市管理、政治生活的愿望与意识相对单薄,存在明显的过客心理。在您关注过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的重大举措一项的回答显示,67.8%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示关注过打造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活动,46.8%的知道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而83.3%的调查对象根本不知道工业兴市战略;而在另一项与外来务工人员利益息息相关的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和落实新**人生产生活八个有工作的了解状况中,有约40%的选了八个有之外的有娱乐、有奖金。调研结果表明,外来务工人员的政治参与行为显示缺失,政治认知水平有待加强,同时,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城市管理、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渠道应进一步拓展。

四、主要困境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十五期间,外来人口对浙江gdp的贡献率达到了21.4%,让这些对**经济做出贡献的新**人更好更快地融入**,市委市政府为此做出了多年的努力,尤其是为实现包括外来务工人员的农民工在杭安居乐业的八个有的目标,已取得了明显的实际效果。由于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以及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价值观的演变,目前,这一群体要更好更快地融入**、安居乐业,还面临以下主要困境:

(一)就业困境

1、技能培训局部滞后于动态的市场化需求。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在培训方面的财政投入较大,成效明显,但具体的外来务工人员技能培训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存在多个部门多头培训,部分培训内容与动态的市场化需求有所脱节。因此导致资源分散、培训质量不高,进而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参与的积极性;二是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的高流动性以及降低成本的短期视角,多数企业按照全体职工工资总额提取培训经费后,绝大部分经费只用于上岗前的一般技能培训,能够对员工进行可持续性职业发展的系统培训很少。技能培训难以切实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需求。

2、素质提升的预期与就业环境存在落差。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已有大幅提高,对自身素质进一步提升的预期比老一代要高得多,而这种预期受现实环境制约:首先,一方面,由于对培训的远期收益认知不清晰,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培训的意愿不强;另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大多属于生存型工作,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不可能有时间、精力和财力实现自身的提高和发展;其次,没有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预期,提高自身素质技能的积极性被抑制,难以造就城市公民的责任感和素质;最后由于企业使用外来务工人员多从短期效益出发,对掠夺性使用成为企业的行为偏好,不注重工人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其始终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产业领域。这些状况都会影响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及其后代的后续发展,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在杭融合的实现。

3、升迁诉求存在现实难度。通过岗位职务变动实现地位上升是现代社会地位变迁的主渠道,这对外来务工人员来说面临现实难度。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所从事工作一般都是以体力劳动为主、流动性强、收入不高且艰苦的工种,这些都是社会声望很低的职业。另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多数没有相关的档案制度、劳动制度实现业绩累积(如工龄、职务、职称的累积),进而不能获得地位累积。由于从事的多是技能低的劳动,通常不会对劳动组织的组织目标形成影响,劳动地位也难以提高。

(二)社会保障困境

由于相关硬性规定的执行,多数工业企业为外来务工人员缴付社会保险的比例数据显示较高,而实际上,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保积极性并不强,原因在于:

1、保险筹资费率高、接续难。目前我市社会保险的五大险种,单位须缴纳工资总额的33%左后,保险费率过高,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为逃避社会责任,瞒报应参保人数或将单位缴费责任转嫁给个人,影响企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保积极性,实际参保率偏低。省际之间及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险制度不衔接,当外来务工人员在不同省份的城市之间流动时,转移手续繁琐,甚至有制度缺位,多数人会选择退保,导致参保中断。

2、基金管理的统账结合模式影响部分权益保障。原有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的混账管理模式,引发了个人账户的巨大空账缺口,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外来务工人员对社会保险的信任度;而以后的统账结合模式从制度上化解了个人账户的空账风险,但只对那些可能定居**的外来务工人员有吸引力,只有他们才能够享受社会保障的社会统筹部分,对于多数没有能力定居**的外来务工人员而言,只能是降低其暂居**的生活收益。

3、社会保障供给模式单一,缺乏一体化设计。外来务工人员是一个异质群体,不同类型的外来务工人员对社会保险的需求存在较人差别。而目前实践中**社会保障模式供给单一,没有注重进行切实有效的分层分类,不能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多样化的保障需求。同时,社会保障政策的设计未能一(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体化,甚至出现重复参保缴费而未能提高保障水平的现象。另外,就业状态不稳定、总体收入不高等因素也较大程度上影响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保积极性。

(三)住房困境

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于流动人口的有房住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已实际开工13.88万平方米,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居住问题。但进一步解决和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问题仍困难重重,主要原因在于:

1、理想居住预期与市场高房价形成巨大反差。80%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定居意愿十分明显,而通过对有定居意愿的调查对象关于如果在**定居,你将如何解决自己及家人的住房问题的调查的统计分析发现,半数以上调查对象希望通过购买经济适用房解决定居转移住房问题。总体看,选择买房解决城市定居住房问题的比例是租房的一倍。而现实状况是,这一群体的月平均收入不到1500元,与**目前主城区突破15000元的商品房均价相比,显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这一群体理想中的预期根本无法实现。

2、租赁价格影响居住环境和质量。外来务工人员总体收入水平较低,但用于居住费用支出的比率却较高。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占68.5%,每月支付租金在200元以下的约占60%,而每月支付租金在700元以上的仅有2.04%。如果按流动人口月收入1500元,每月支付租金200元计算,外来务工人员每月用于居住的开支占其总收入的13%。屋租赁市场价格太高,而较低收入水平和已经较高的居住费用支出比率使外来务工人员只能选择房屋租赁价格较低的农村和城郊结合部,根本无法考虑居住的环境和质量。同时,租赁房屋供应主体以私房居多,保障型环节十分薄弱。一是租赁行为不规范,租赁当事人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租赁纠纷多。二是违法出租房多,在质量、消防、卫生等方面存在系列安全隐患,社会治安问题较为突出。这些显然加大了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城镇租房的隐性成本,制约了自我解决城市住房问题的能力。

3、住房公积金模式收效甚微。湖州模式开启了外来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先河,**部分企业也尝试为外来务工人员缴存住房公积金,目的是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利用公积金贷款买房,自己解决住房问题。而这一群体实际利用公积金贷款买房的比例极低,实施的现状表明,限于当前收入水平,用公积金在城镇购房,对于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五、对策建议

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融合是一个逐步、有序的过程,当前这一群体在杭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努力下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特别是政府中的主动性作用不断提高,但鉴于这一群体本身特质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如何更好地成为新**人仍缺乏一个系统的框架,还需要政策和制度上的不断完善。

(一)稳定就业对策

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环境,增强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适应能力,以促进其更好地融入**。这些必要的改善措施包括:

1、健全职业培训机制,提升就业能力

(1)继续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健全外来务工人员技能培训体系,是增强这一群体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继续探索建立由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团体与个人共同分担的教育培训经费保障的合理有效机制。首先,进一步明确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经费的财政预算安排,继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其次,强化用人单位对在岗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责任,用人单位应按规定提取职工教育培训费,并按外来务工人员占全部职工的比例安排在岗培训经费;最后,向社会多渠道筹措资金。

(2)整合有关培训资源、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目前**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多头格局非常明显,不仅资源分散导致极大的浪费,而且市场化的培训机构违规欺诈等的违法事件屡有发生,加大了监管成本,因此,有必要整合有关培训资源,保障培训经费的集约使用。面对当前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有所脱节的现象,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动态趋势,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增强培训效果。

(3)建立培训激励机制,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培训动力。一是建立初次就业的劳务开发培训基金。由就业中介机构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合同,初次就业的农民工就业中介机构签订培训合同后,领取由就业中介机构、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统一监制的代金券,到指定的培训机构参加培训。培训期满后,学员凭培训合格证和代金券到用人单位上班,用人单位在约定期限内返还就业中介机构;二是提升技术资格证书的就业准入地位,形成技能劳动者的评价、选拔、使用机制;三是是将培训与待遇的结合。对考取专项能力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外来务工人员可适当提高补贴标准;适时发布技能人才的指导工资标准,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的工资待遇,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培训的动力。

(二)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1、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降低运行、搜寻成本。网络求职已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的新渠道。目前企业用工信息和农民工要就业的信息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缺口,网络信息的发布不系统、不完整、不全面,因此,构建完善政府牵头、企业参与、社会各方支持的信息支持模式已成为网络时代必不可少的政府公共服务环节。完善的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不仅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而且为农民工寻找就业机会提供便利,降低搜寻成本,可以真正做到外来务工人员和企业用工实现互惠互利,减少盲目性。

2、严格规范用工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首先,应进一步规范工资收入。将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收入纳入城镇职工工资保障范围,切实实行同工同酬;建立工资保障准备金制度,加强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情况的监督检查;其次,根据行业特点,制定企业劳动标准与工作时间的限制性规定,对计件工资的企业规定每日或月最高工时标准,以保护外来务工人员的身心健康权和休息权;最后,切实改善劳动条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职工的身心健康。

(二)相应的住房保障对策

解决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的根本在于建立相应的住房保障体系,从制度上保证其融入**的住房需求,形成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的长效机制。

1、建立法定保障实施机构。首先,建立相关部门联动的法定住房保障实施机构体系,统一管理政府财政支持下的保障住房及保障资金。其次,建立法定住房政策性银行,集中各类政策性资金,用于支持农民工保障住宅建设,并将公积金贷款业务转到住宅政策性银行,进而统一并扩展政策性个人住宅信贷渠道。第三,成立专门的住房贷款保险机构,一方面对住宅政策性金融业务提供存、贷款保险。一方面对无相应抵押品的低收入户所需住宅贷款提供担保,通过该机构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得到最高住宅贷款。第四,相关部门负责对各住房保障实施机构的政策执行状况进行监督。

2、多渠道筹集资金、拓展保障住房房源。保障住房来源可以有以下几方面:①财政拨款新建,建成后的房屋产权、土地使用权都归政府所有。②政府在二、三级市场上收购价格位置适中、小户型为主的二手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③房地产开发商代为建造。政府出让某一地块的土地使用权时,规定中标开发商必须提供相应数量的合适小户型房屋,政府以成本加一定的利润率收购或冲抵土地出让金。④利用闲置厂房、学校、仓库等改建成适合农民工居住的住房。另外,开发商提供的、用以冲抵土地出让金的空置商品房和社会捐赠也是路径之一。

3、用工单位应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扶持力度。企业应从以下方面做好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工作:①为外来务工人员修建或租用安全、整洁、方便务工的住房;②没有条件的而企业发放住房补助,并落实措施保证外来务工人员这笔钱专款专用;③全面落实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公积金制度,企业承担相应保障资金;④支持地方政府建立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基金,履行企业应尽义务。

(三)全面的社会保障对策

1、根据真实诉求分类分层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需求。外来务工人员在公共决策中缺乏话语权,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健全外来务工人员的利益表达机制,了解其真实利益诉求。在了解掌握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真实诉求的基础上,根据外来务工人员的具体意愿,分层分类解决其社会保障问题。

2、建立健全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和接续机制。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管理既要考虑保持与现行制度的衔接,又要适合外来务工人员的特点和需要,需要相关部门设计一个确保社会保障关系能够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转移的管理模式。其一,严格规范用工制度。政府已经在着手严格规范用工制度,要求企业在雇用外来务工人员时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其二,制定合理的个人保险基金转移办法。其三,建立合理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基金筹集途径。

3、健全相关规章,完善司法保障措施。要使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建立起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体系,就必须制定一系列适应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的规章,并在政府的主导下,明确规范主体各方的社会保障职责。同时,应逐步完善司法保障措施,如果没有严格公正的执法,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依然是无法真正解决。

4、落实困难企业稳定岗位计划。落实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稳定在岗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形势稳定。允许困难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允许阶段性降低四项社会保险费率、允许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等等,鼓励困难企业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实现保就业、保增长、保稳定。制定实施困难企业稳定岗位计划,并建立面向企业的普遍走访和重点联系制度。

第三篇:关于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管理工作的思考

关于加强外来务工少数民族同胞管理工作的思考

为了加强外来务工少数民族同胞的管理工作,今年1月以来,仁和区民宗局对在仁和区境内外来务工的少数民族同胞的相关情况,进行了问卷式的走访调查。

一、基本情况

仁和区境内外来务工的少数民族同胞约有400人,年龄在18岁~50岁之间,其中男性约占65%,女性约占35%。这些少数民族中做重体力、零工的(给装修房子的业主背沙石材料为主)占50%左右,建筑业占30%左右,工业占8%左右,服务业占5%左右,其他仅占7%左右。

二、存在的问题

1、文化水平低,务工时间短。这些少数民族同胞中95%的人没文化或者仅有小学文化,初中以上文化的人数仅占5%左右。大部分务工少数民族同胞到仁和区打工时间都不长,务工三年及三年以下的占了80%左右,五年以上的仅有10%。

2、务工途径少,工作时间长。务工的少数民族同胞中,自己找工作的占59%,熟人介绍的占41%。其中,未婚的占30%,已婚的占70%,已婚少数民族同胞中有子女的占80%。由于文化水平低,没有一技之长,所干工作以体力活为主,平均工作时间较长。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占80%,20%的人每天工作时间超过了10小时。

3、收入较低,动机单纯。这些少数民族同胞中87%的人

月平均工资在800元~1100元之间,月平均工资超过1500元的仅占13%。同时,这些少数民族同胞打工的目的都比较单纯,多数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只有很少的人考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发展。

三、意见建

1、加强引导。少数民族同胞找工作普遍存在盲目性,对此,政府应加强引导,充发挥劳务市场和职业中介机构的作用,利用招聘会、广播、电视、当地政府组织,为少数民族同胞提供准确的用工信息、用工岗位,使得外出务工的少数民族同胞能够较顺利地找到工作。

2、加强培训。建议少数民族同胞所在的当地政府结合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劳动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少数民族通报的技能水平,增强其在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力。

3、加强宣传。用工单位和民宗部门要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少数民族同胞的法律意识,教育他们遇到矛盾纠纷时要采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不是采取聚众闹事或家族上访的方法解决问题。

4、通力合作。为了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用工方应积极配合各部门的工作,登记用工人员的基本情况,减小治安管理部门的工作压力。

5、健全体制。建立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工作组织,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可加入该组织,该组织的工作旨在解决好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生产生活中最现实、最直接的困难和问题,使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的利益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第四篇:浅谈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

浅谈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

徐谧

(安徽农业大学,金融系,08级)

摘要:大学生是新生代的力量,是未来的主要生力军。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道德属于特定社会群体的公民道德,因此大学生的道德取向,是一个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它的好坏可以直接反映出这个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是十分复杂的,它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在就业、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压力下。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是值得思考的。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原因分析;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方向,而且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就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可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并找出对策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特点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人生理想、社会理想等内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责任心、使命感明显增强。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

其一、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

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却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其

二、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

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随意、庸俗被少数学生看作是一种“潇洒”,而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却被看作是有个性。

其三、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高 档化,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青年学生也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在生活方面,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生日及节假日往往成为他们物质消费的庆典,狂欢宴饮、挥洒人生,甚至一些来自边老山区的学生出现不惜“借钱过好日子”。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原因分析

1.经济对大学生思想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困难。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使大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大学生盲目崇洋。收入待遇等因素使一些毕业生将外企作为就业的热点目标,祖国意识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目中渐渐淡化。就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接触面及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远比在学校工作的老师要广、要快的多。而教育者往往不能提前把握社会环境的变化与发展,当大学生身上已经反映一定的思想问题时,教师才被动的去进行教育,这给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使教师的说教显得软弱无力,针对性不强,更谈不上“及时”甚至“超前”了,造成对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滞后的局面。

2.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与社会性发展不平衡。心理、生理疾病是人类个体与社会、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在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要转变为现实性,最终还要通过主体起作用,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运动而最终完成。根据认识理论,外在刺激不一定会简单地引起某种反应,在刺激与反应之间还有一个认知的过程,即主体的评价。正由于主体对客体的不同的认知而导致了不同的质、量、度的反应,而这种主体的认识结构,是主体在这一切生活经验包括社会文化因素的沉积的结果。

3.社会教育乏力和家庭教育的失控。由于中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和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市场运作和法规秩序尚不健全,和谐、公平、公正的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同时,家庭教育一方面大学生大部分住校,远离父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基本脱节。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对策

(一)培养当代大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使之遵守法纪和社会公德。通过自主的体验来感知道德知识,让我们同学通过真实的感受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让大学生通过深刻的理解掌握道德规范,并在实践中培养道德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在大学生中广泛宣扬“礼”,“义”,“仁”,“信”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等优秀思想,使当代大学生树立镇古饿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社会开展的各种道德活动,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所能完成的工作,需要全体大学生的密切配合,需要在大学生中树立先进典范,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事半功倍。

在培养教育学生的同时,全面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大学生健康的内心世界,完善其人格和个性,全面提高素质无庸置疑应该作为大学生教育的重中之重,做到“德育为首,教育为本”。适时恰当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素质理念,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党的可靠接班人。

参考资料:

[1] 马怡.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J].北方经贸,2003,(3).[2] 罗月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J].思想政治教育,2004,(6).[3] 中国教育报《素质教育调研》,2006,(11).

第五篇: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的几点思考

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的几点思考

-----------普法教育调研材料

近年来,随着我村经济的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去年达2500人,远远超过我村户籍人口,今年预计突破3000人。外来人员的大量集聚既是我镇持续发展和繁荣昌盛的强大动力和支持,也是姜山全面实现现代化的一个负担,但是,走向现代化,必须考虑外来人口的因素,没有外来人员的参与,没有外来人员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实现外来人员的现代化,必须提高外来人口的素质,而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是有效途径之一。本文着眼于我村外来务工人员法制教育的实践,尝试对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作粗浅思考,以期对外来务工人员普法作参考。

思考之一:整合社会力量,借助部门合力,是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

外来人员多是的一个重要特征。外来务工人员在创造社会财富,促进城市经济繁荣的同时,也给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城市管理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并对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造成冲击。一方面,因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不好和文明意识、法制意识、卫生意识差,造成外来务工人员聚居点环境脏、乱、差,安全事故多,治安秩序不好,肠道传染病多发,影响五乡形象和文明城市建设;另一方面,因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淡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特别是违法犯罪逐年上升,2006年打击处理的外来人口占82%,2007年占85%,严重影响了城乡社会安全,给区域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而传统的管理措施也存在问题和困难:一是各职能部门与镇乡各自为政、孤军作战;二是公安部门现行的警务体制和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外来人口管理的发展趋势;三是户籍人口对外来人口缺乏认同感,歧视现象比较普遍;四是外来人口社会整合工作经费紧缺,工作开展举步维艰。

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工作涉及公安、司法、劳动、计生等多个部门,牵涉面广,投入大,见效慢,需要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实施综合治理。县里要组建专门机构,将外来务工人员统一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规划之中,制定各有关单位的工作职责,又要将外来人口社会整合工作列入县对部门考核。公安、人事劳动社保、民政、计生、教育、城建、卫生、工商、经贸等部门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落实具体工作人员,在县常设机构的统一协调下,按各线的业务范畴和责任分工,扎实开展外来人口社会整合,共同营造外来人口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工、青、妇等群众团体要根据自身工作特点,积极参与宣传教育。各外来务工人员聚居点也要结合本聚居点实际,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开展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工作。思考之二:开展阵地建设,抓好典型示范,是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取得成效的基础

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质低,流动性大,要想把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抓出实效,必须加强阵地建设,通过赠送法制宣传资料、开展法制讲座、举办法制文艺汇演、有奖知识竞赛和法制宣传电教网络、法制宣传窗、广播喇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实行渗透式教育。

1、外来人口法制教育基地示范教育。选择法制宣传基础较好的一所学校、几家规模企业或外来人员聚居点,进行示范教育,精心包装外来人口教育基地,为外来务工人员学习教育起示范带头作用。

2、外来务工人员法制教育各级联系点。建立区、镇乡、村居及外来务工人员聚居点的各级法制宣传联系点,落实外来务工人员聚居的镇乡、村居、用工单位的教育管理和普法职责,落实社区警察、村级宣传员的普法职责,努力探索,大胆实践,发挥各联系点的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推广。

3、外来务工人员普法学校。外来人员在500人以上的村居、300人以上的企业建立普法学校,普法学校落实并规范教材、师资、计划、学时,以提高外来人员综合素质为目的,开展经常性、长期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开设与外来务工人员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安全生产、人民调解、社会治安、劳动仲裁、交通安全、计划生育等相关课程,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逐步实现外来务工人员的启蒙教育、初步教育、深化教育。思考之三:加强教育培训,注重思想引导,是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取得实效的必然要求

外来务工人员在职业之间、产业之间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具有高异质性和对流入地社会的低认同度,呈现出自由、分散和体制外运行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流出地鞭长莫及、流入地行政系统又缺乏或无法有效延伸的公共空间。但是,外来务工人员融入五乡的愿望不容置疑,关键是各级政府和本地居民如何主动地帮助和接纳他们,注重引导,充分挖掘外来务工人员自身学法动力,使他们在思想认识上转变观念,素质得到提高,逐步形成了正确的公德意识、法律意识、文明意识、维权意识,要引导企业、社区、行政村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建设以及创建文化村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适合不同层次外来务工人员需求的文化娱乐设施,以丰富活跃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舆论宣传上,在媒体开辟专栏,既要曝光外来务工人员不好的一面,更要挖掘、宣传他们在建设花园式港口城市的先进事迹和好人好事,多宣传他们中的诚实劳动者,定期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学法好市民”评比活动,树立学习典型。

在教育培训上,职能部门和工、青、团、妇等群众团体要纳入工作计划,并找准载体,选好内容,建立形式多样的培训基地,有针对性地组织好法制培训、道德素质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安全卫生知识教育等各类培训,使外来人口教育培训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思考之四:立足服务维权,提高法制观念,是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

外来务工人员相对本地人口而言是弱势群体,他们生存和发展的一些基本权利长期被忽视,容易引发各种矛盾纠纷,不少民工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其人身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护时,往往盲目地采取聚众闹事,甚至不惜动用非法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由于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明显的人口群体二元结构,使其不可能对流入地负有象当地居民那样的道德责任,也难以具有与流入地居民同样的道德约束。而对本地地人口而言,对外来务工人员歧视现象也时有发生。

为此,我们不仅要教育本地人口在思想认识上转变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看法,既要看到外来务工人员对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促进作用,又要客观地看待由于部分人员盲目流动而产生的负面效应,尊重并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在管理理念上,要切实改变以往“为管理而管理”的观念,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要改变过去俯视管理外来人员的做法,以助人服务为工作的基本理念,做到管理与服务并举,寓服务于管理之中,实现人性化管理,实现教育、管理、服务、维权一体化,实现劳动力管理向居民管理转变。通过三层次教育、三机构维权,切实转变外来务工人员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三层次教育即通过实施法律知识的启蒙教育,促使外来务工人员适用基本法律常识辨别是非,懂得自身维权;通过实施法律知识的初步教育,促其守法从业,敢于同违法犯罪和不文明行为作斗争,增强对五乡的认同感;通过实施法律知识的深化教育,促其积极参与法制宣传,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成为文明守法的新市民,推进本地的民主法制进程。三个机构。在全镇设立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援助中心,该中心与镇司法所、人民调解中心共同承担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维权保障工作。此外,在外来务工人员500人以上的村居、外来务工人员300人以上的企业,外来人口多于本地人口的村居等地设立外来务工人员普法学校、法律援助站和调解工作站,制订《外来务工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援助申请须知》、《外来务工人员聚居点人民调解工作站工作制度》等台账、制度,对需要帮助的外来务工人员实行救助、服务。

下载新形势下定海区外来务工人员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形势下定海区外来务工人员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及对策

    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及对策[摘要] 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因素大致有教育上德智失衡、望子成龙中的重心偏误、网络的监管乏力三个主要原因,解决的根本途径是树......

    如何加强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如何加强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近年来,**区深入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强化党委政府的领导责任,协调组织党政部门和群众团体,共同做好......

    外来务工人员入会的难点与对策

    外来务工人员入会的难点与对策 外来务工人员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日益增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已逐渐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

    新形势下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对策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对策思考作风关乎全局,作风决定成败。一个单位要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不容易,但是,一旦形成了优良的作风,就是不能轻易撼动的软实力,就是单位的核心竞争......

    新形势下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对策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对策 机关作风建设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州直机关的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州委、州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能否落实,关系到党委......

    我省社区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

    我省社区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 陈新祥 徐昌洪 2010年第10期 ——社会建设 一近年来,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有关精神,扎实推进城乡社区建......

    幼儿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幼儿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家朋学校中心幼儿园:章传宜 内容摘要:幼儿教育是一切其他教育形式的基础,所以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同样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 让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