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财政现状及对策思考
乡镇财政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财政二十多年来,较好地发挥了乡镇财政生财、聚财和理财功能,在保证农村基层政权正常运转、推进乡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目前我县乡镇财政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凸现,严重制约了乡镇
政府职能的实施和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我县乡镇财政管理工作,客观分析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财政改革和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县乡镇财政现状及问题
1、财源后劲不足。预算内收入方面,目前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决定的地方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难以有很大的突破,我县可用财力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的差距不断扩大,县级可用财力增长趋缓,县财政难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给予乡镇较大的财力。预算外收入方面,近几年因行政管理权限调整,相应的收费和罚没权限上划,大都由块块管理改为条条管理,乡镇预算外收入的范围和规模锐减。同时由于乡镇企业基本为零。在强大的改革力度下,[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乡镇财政以往弥补收支缺口的渠道全部瘫痪,财政困难和其他诸多问题暴露无遗。
2、财政负担沉重。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承担了大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行政运行机制导致了乡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普遍。目前,全县乡镇不论地域范围大小、人口多少,党委、人大、政府三套领导班子成员都在10人以上,各个岗位设置面面俱到。人员既有行政编制的国家干部,也有其他事业单位的事业编制人员,还有乡镇招聘的工作人员,少则几十人,多者上百人。乡镇机构庞大,人员经费支出成为乡镇财政负担沉重的主要部分。其次,近年来幅度较大的职工增资,教育事业硬件投入等快速增长,支出的包袱越背越重。据统计,全县乡镇财政供养人员从1995年的几千人,到2004年的近万人,2004年人员经费在乡镇财政支出中占到了80。按照目前我县乡镇政府的操作和运行情况,维持一个乡镇政府正常运转的经费一年至少在200-300万元,部分乡镇若没有县财政补助,其收入连保证其最基本的“吃饭”经费都有困难。加上乡镇历年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解决人员及公用经费超支所欠下的债务,乡镇政府性债务大量增加。
3、财政管理乏力。按照我国《预算法》的规定和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乡镇财政必须建立收支预算,并由乡镇人大通过每年的预决算报告。乡镇预算应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编制,不搞赤字预算。乡镇财政往往由乡镇长“一支笔”审批,整个财政收支仅凭乡镇少数领导随意确定,在缺乏必要的民主监督机制的情况下,造成部分乡镇财政收支“失控”。有的乡镇在用车、业务招待、通讯工具、各种名目繁多的补贴等方面超标准,超范围,不但加剧了乡镇财政的困难,也为乡镇干部滋生腐败现象提供了“温床”。同时多年来,一些乡镇政府不顾农村经济实际状况,不顾财政承受能力,为了弥补经费不足或搞基础性、消费性建设,盲目地向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甚至个人举债,有些乡镇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以政府签字或担保形式帮企业上项目、找资金;有的挪用专项资金用于非生产性开支,使乡镇政府财政赤字和不良债务大量增加,债务包袱沉重。据统计,截止2004年底,全县25个乡镇中,乡村两级债务账面金额达5亿元。而这只是帐面上反映出来的“显性”部分。此外尚有大量的名义上虽不直接属乡镇财政负担,但最终仍将由乡镇政府或乡镇财政负担的“隐性”债务存在。目前,乡镇债务还有继续蔓延、扩大的趋势。
4、乡镇财政收入水分过大,乡镇日常运转非常空难。由于我县地处苏北偏僻地带,地理及历史原因,社会经济发展一直滞后,乡镇工业一片空白,乡镇其他贸易相对不算发达,税源几近枯竭。但是由于其他原因我县乡镇财政收入任务却一直居高不下,财政收入任务的制定基本没有考虑乡镇实际情况,乡镇领导为完成财政收入任务想出的办法真是五花八门,但不外乎是举债“垫税”、“空转”、引税等空手道的手法,这样做的直接危害一是乡镇表面上财政收入任务完成了,上下皆大欢喜,但乡镇的可用财力却没有增加,第二年乡镇的收入任务却又上去了,导致一系列的恶性循环。二是扰乱国家税收秩序,导致税收流失。乡镇由于没有税源,但为完成任务大肆拉引税收,在拉引税收的同时给予纳税户高额的回扣,引起纳税户纷纷为少交纳税收异地交纳或偷漏税。三是导致大量举债,引发新一轮社会不稳定因素。有的乡镇为完成税收任务及上级的配套资金任务,层层下指标,导致一些乡
镇单位、个人纷纷举债完成任务。既增加乡镇新的债务,又留下新的社会稳定的隐患。
三、加强我县乡镇财政建设的若干思考
乡镇财政困难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解决乡镇财政困难,加强乡镇财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我们一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既要“治标”,更要“治本”。要紧密结合实际,从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培
植乡镇财源这一根本出发,通过理顺体制,健全制度,完善机构,加强乡镇财政干部队伍建设,规范职能等多方面入手,建立起功能比较齐全,管理科学的新型乡镇财政。
(一)加快经济发展,为乡镇财政培植充裕的财源经济决定财政,解决当前乡镇财政困难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发展乡镇经济。因此,各乡镇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一第一要务,积极探索发展经济的新路子,因地制宜、涵养和培植后续财源。首先,乡镇政府要根据全县的统一规划与布局,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和已有的政策优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积极发展对地方财政贡献大的产业,做大地方财政收入这块蛋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为契机,拓展财源建设空间,加大乡镇财源建设力度。同时上级党委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适当给予倾斜,把便于乡镇管理的收入下放到乡镇,把发展经济新增加的收入大部分留给乡镇,以调动乡镇干部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进乡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协调发展。其次,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履行好管理职能,通过严格的管理和有效的经营,切实管理好、使用好乡镇集体资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实现乡镇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为乡镇财政提供充裕的、直接的财源。三是乡镇在发展经济中,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切不可不顾乡镇财政的实际承受能力,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严格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切忌少数领导“拍脑袋定项目”,违背市场规律,造成乡镇有限资源的浪费。否则不仅不能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反而会使乡镇背上沉重的包袱。
(二)根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科学合理的乡镇财政体制,是建立和完善乡镇财政的核心,是巩固乡镇财政的基础。我县乡镇财政建立二十年来,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不断得到调整和完善,但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的要求和近几年执行的情况来看,尚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实际情况,在综合考虑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财政收支规模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结合省里的乡镇财政改革契机全面推行“乡财乡用县管”模式,即县和乡镇财政的预算管理权限不变,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实行预算共编、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模式,由县财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监督乡镇财政收支。从近期看,加强乡镇财政体制建设要科学界定乡镇财权和事权。遵循财权与事权相统一、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将面向乡镇和适合乡镇管理的人、财、物权力下放到乡镇,改变“财权在上,事权在乡”、财权制约事权的不正常现象,真正做到“乡镇事乡镇办,乡镇财乡镇管”,使乡镇财政成为真正的实体财政。同时要合理划定乡镇财政收支范围,优化支出结构,不断创新支出管理理制度。在安排专项资金时要尽量少要求或不要求乡镇安排配套资金,以减轻乡镇支出压力;部门委托乡镇承办的事务,要足额安排专项经费,不留缺口。
(三)建章立制,切实加强乡镇财政监督管理。一要严格预算管理。严格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合理划定乡镇财政收支范围。一方面按税种划分收入范围,建立相对独立的乡镇财政税收体系,将属于乡镇征收和有利于乡镇征管的税种列入乡镇固定收入;另一方面按事权划分支出范围。按照公共财政的框架,将乡镇职能明确定位在保证乡镇政府正常运转、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来。优化乡镇财政支出结构,有条件的乡镇积极推行乡镇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设立财政结算中心。不搞赤字预算,财政预算须经人代会审查批准后方能执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乡镇领导不得擅自调整或改变。二要完善乡镇财政开支审批制度。建立由乡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乡镇长、纪检书记、乡镇财政办公室负责人等组成的乡镇财政财务管理领导小组,在限额以下由乡镇长“一支笔”审批,限额以上的定期由领导小组集体讨论审核,重大开支项目提交乡镇党委讨论决定。三要完善乡镇基本建设项目财政审批制度。规定凡需乡镇财政投入资金的一切基本建设项目,除了按照原规定报有关部门审批以外,在立项前,要报送上级财政部门审查资金来源,上级财政部门拥有项目否决权。凡未经上级财政部门审查同意的,不得立项,更不准擅自开工建设,否则要追究乡镇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四要规范乡镇干部奖金、福利、补贴发放制度和接待费用管理。县有关职能部门应根据乡镇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确定几档不同的福利发放和政府接待列支范围的上限标准,对各类奖金、福利、补贴发放实行“上有封顶,下不保底”办法;严格控制接待费用,减轻支出压力,并将每年的接待费用支出情况作为单项考核指标进行考核。五要加强乡镇财政管理机构建设。乡镇财政所作为乡镇政府的重要综合经济职能部门,实行乡镇政府与县财政双重管理,经费由县财政统一核拨,人员和业务由财政局统一负责管理。
(四)强化责任,压缩乡镇负债,消化财政赤字。乡镇政府性债务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是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一个难点问题,也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要积极推行“制止新债、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具体要求,全面清查乡镇的政府性债务,摸清家底,分析查找债务形成的原因、规模和结构。制定分阶段化解的目标和步骤,并结合当地实际,对各类债务“区别对待,分类化解”。探索研究债权债务抵冲、盘活存量资产、增收节支等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稳妥地开展债务化解工作。县里要与乡镇签订压缩负债的责任状,把乡镇债务的压缩情况与乡镇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的业绩考核相挂钩,实行“三保三挂”,即在消化财政赤字和压缩负债时,确保乡镇当年财政收入计划的完成,确保乡镇当年财政收支平衡,确保乡镇当年消化财政赤字目标的完成,乡镇当年消化财政赤字和负债情况与乡镇当年分成挂钩,财政给予消化财政赤字的补助挂钩,与乡镇干部当年的奖励挂钩。对于不能完成当年消化财政赤字和负债目标的乡镇,要对乡镇领导班子当年考核与奖励给予严格限制,采取主要领导干部不准提拔或交流等措施,同时积极采取严控新债的管理办法从而加大乡镇领导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切实把乡镇的财政赤字和负债压缩下来。
第二篇:幼儿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幼儿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家朋学校中心幼儿园:章传宜
内容摘要:幼儿教育是一切其他教育形式的基础,所以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同样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让每一个幼儿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是国家发展幼儿教育的基本宗旨和目标,农村幼儿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就谈不上全面提高我国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 现状 分析 对策思考
幼儿教育是一切其他教育形式的基础。所以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同样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近几年,幼儿教育事业也有较大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这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及幼儿教育事业从业者共同努力去改变。
一、家朋乡幼儿教育现状调查
家朋乡属于绩溪县的边远山区,近年来,乡政府通过举办“油菜花”旅游活动,家朋乡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但作为家朋乡的一个文明窗口的幼教事业,发展还是严重滞后。全乡8个行政村,40多个自然村,人口12110人,其中3---5周岁的适龄幼儿390人.全乡有公办幼儿园(包括托班)4所,其中霞水幼儿园2014年上学期因缺教师停办,民办幼儿园5所,乡内在园幼儿106人,其中外地入园幼儿约20名,毛入园率仅有27%,还有280名3—5周岁适龄幼儿没有入园或去外地入园。
二、幼儿教育问题分析
(一)布局不够合理。平均差不多5个自然村一所幼儿园,由于布点不够合理,加上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导致多数适龄幼儿上学路途遥远,必须由家长早晚接送,有的只好选择不来入学。
(二)条件简陋。中心幼儿园好一点,唯一的一台电脑是在中心校借用的学生电脑,全乡幼儿园设备、设施都很落后,其中还有两个园点还在70年代集体建造的房屋内开展活动,全乡幼儿园只有一个卫生厕所,幼儿大、小便的安全隐患大。多数民办点没有教具、玩具,更没有开启幼儿智力的游戏设备。远远不能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师资力量薄弱。全乡有幼儿教师11人,其中还有3人兼带1---2年级的课程,中师或中专学历5人(无幼师专业),高中学历1人,初中及初中以下3人,40岁以下2人,40至50岁4人,57周岁以上5人。幼儿教师来源和构成身份复杂,有在编的小学教师、临时代课教师、村干部、社会自主就业人员,师资素质、能力参差不齐。
(四)观念落后。一是幼儿教育观念淡泊。幼儿教育没有引起只够的重视。多数幼儿都是隔代监护,家长让幼儿入园接受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二是“小学化”倾向严重。向幼儿教授小学才应接受的知识,严重违背了幼儿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对孩子未来的学习信心、兴趣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这一方面是由于幼儿教师没有掌握幼儿教育的方法技能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家长由于不懂教育规律、望子成龙心切,甚至给幼儿教师施加压力造成的。三是“托管化”现象严重。较多的幼儿园没有注重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智力潜能开发。四是保育工作薄弱。全乡只有少部分幼儿在园内午餐。乡内幼儿106人,只有床位30张,中心幼儿园都不够用。幼儿身体发育所必须的营养、休息得不到有效保证。
三、幼儿教育对策及思考
(一)合理规划布点。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把标准、规范的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建设纳入城镇、中心村规划,优质、高效地提供包括幼儿教育在内的各种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幼儿教育水平。
(二)建设师资队伍。一是将农村幼儿教师培养纳入师范院校招生计划,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加大幼师队伍的建设,以满足农村幼儿教育的需要。二是公开招考、录用一批农村幼儿教师,充实到农村幼儿园。三是将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纳入教育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考核地加强培训,对具备从事幼教工作基本条件的幼儿教师进行岗位培训,颁发证书,加强对幼儿心理、教育方式方法、教学内容等的培训,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四是要从社会保障、工资水平等各方面切实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待遇。
(三)积极鼓励民间资金兴办幼儿园。
(四)建立从场地布局、设施设备、师资配备、教育保育、管理模式、质量评定等适应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标准。
(五)实行归口管理。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进一步落实责任机制、调整利益分配,以乡中心校管理为责任主体,管理、指导、示范区域内的幼儿园教育工作,注重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实行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的差别化管理,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条件具备后,再成立具有独立资格的乡中心幼儿园、村级幼儿园,由乡中心幼儿园进行统一管理,有效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
让每一个幼儿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是国家发展幼儿教育事业的基本宗旨和目标,农村幼儿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就谈不上全面提高我国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明确政府职责,加大政府投入,努力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总之,要发展学前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地方政府,社会各界和幼教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
第三篇:乡镇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
乡镇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
“>
农业税全免后,乡镇工作从繁重的税收工作中解脱出来,加之计生工作方式由过去的惩罚为主向利益引导为主转变,乡镇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转变,似乎乡镇干部的春天到了,有人开玩笑的说:农民不睡(税)了,现在该我们睡了。笔者以为这是一种典型的盲目无知的代表,反映了乡镇工作中的盲区,是没有充分认识新形势的表现,是一种危险的倾向,必须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笔者以管窥豹,从自身了解的情况,作如下思考:
一、当前乡镇工作现状和特点
一是乡镇富余人员增多,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乡镇干部队伍的基本状况是:其一是存在一批无事可
干的人,表现在妇联、综治、团委、纪委副书记、统战委员和农机、畜牧、农税员等,按编制算约占40%。他们一时找不准工作的切入点,不知从何干起,呈现出“清闲”的状态;其二是存在一批不得不干的办事员,表现在三大办公室、财政所和有直补项目的人员,按编制算约占40%。他们为业务所迫,自诩命苦,心态较不平衡;其三是乡镇副职干部,这是乡镇工作的主要力量。作为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对所分管的工作积极主动;最后是风险最大的主要领导。他们带领这样参差不齐的队伍,许多人身心憔悴,只想找个路子进城了事。
二是乡镇财政收支矛盾加大。农业税全免后,乡镇不再向农民摊款收费,更加剧了乡镇财政收支矛盾,使乡镇工作难度进一步增大。大部分乡财政实际就成了“吃饭财政”。机构运转相当困难,干部工作积极性很难调动,乡镇为群众办实事也常常是处于“无米下锅”的尴尬境地。
三是工作任务依然艰巨。虽然税改后乡镇工作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民负担得到了减轻,乡镇干部从税收工作中得到解脱,但并不是说乡镇干部的“春天就到了”,乡镇干部就没事可干了,总体上来说当前农村工作仍然面临着相当复杂的形势,工作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比如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几千年来,我国农村经济一直处于自然封闭的状态,农民长期固守田土,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要彻底打破这种传统格局,号召农民群众发展主导产业,参与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大潮,将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发展过程,加之税改后,政府的职能已由单纯的行政指挥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这就使得许多乡镇在抓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主导产业过程中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另外,目前乡镇的计划生育工作任务并没有减少,乡镇安全稳定工作任务加大,这些新的形势对乡镇工作也增添了新的压力。
二、问题和困难
一是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表现在干部年龄结构老化,存在断层现象。30岁以下的乡镇干部不多,且这部分人中有80%已接近30岁;30-40岁的人,占40%左右;40-50岁以上的人,占50%左右。干部文化程度偏低,缺乏专业技术知识。绝大部分人都是通过参加党校函授学习后取得的大专、本科文凭,专业知识相对贫乏,此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和党的事业后继乏人。
二是干部素质有待提高。近年来,全县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突破口,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打破了传统农业格局。但是如何为产业发展提供一体化服务,让产业真正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我们许多乡镇干部这方面素质还不高,解决农民信息不灵、产品销路不畅,结构调整不力的方法和能力欠缺,真正熟悉农村工作,懂业务、懂技术的只占
很少一部分。这些问题与当前的新形势极不适应,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三是干部管理机制不健全。表现在干部管理方式单一。目前乡镇仍采用的是以干部包村和片线管理为主的岗位管理,都是因人定岗;干部考核方式不健全。乡镇虽然制订有严格的干部考核管理制度,但往往都是以人为主的考核能够得到落实(如出勤考核),而以事为主的目标考核由于考核指标没有量化,考核很难兑现,以致乡镇年终考核评奖时只好吃大锅饭,平均分配,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使一些干部丧失了工作积极性。
四是干部交流力度不够,干部进出口不畅。干部本地化和在同一地方长期工作的现象仍然存在,让一些干部工作惰性增大;纵观乡镇干部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80年代招聘了一大批干部,其二,90年代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了一批。从98年以后由于学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乡镇人员编制的限
定,除了少数公招人员到乡镇工作外,乡镇进人渠道已被堵死,导致干部队伍结构不甚合理。在干部的出口上,目前除了到离、退休年龄和自然死亡外,其它渠道很少,这也是影响干部队伍结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策和建议
一是 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职能。由行政命令指挥管理型向服务引导管理型转变,将新的职能定位为贯彻法律政策、发展农村经济、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五大职能。
二是调整干部考核内容,转变考核方式。考核由以人为主的干部岗位管理向以事为主的目标管理方式转变,即以税费征收和出勤考核为主向以发展产业和群众考核为主转变。围绕发展农民增收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居住环境,解决群众具体困难、计划生育等工作任务,对干部实行分线分片定岗,由群众定期对驻村干部和村干部进行考核和民意测验,重点考评干部包抓项目
进展情况、走访农户、解决实际问题、召开村民会学习政策及宣传科技知识、个人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表现,解决“天天上班一事无成评优秀,累死累活得罪众人惹人恨”的怪现象。
三是调整工作运行机制,转变工作作风。由分线、划片、领导包片、干部包村向统一调配、目标管理、专业服务转变。确定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公共事务管理和技术服务,使干部由政治型、指挥型向经济型、技能型转变,增强干部的服务意识,密切干群关系。
四是调整干部培养选拔任用机制,转变培训方式。根据工作职能、任务来制定考核指标。进一步健全和落实驻村干部双向选择、乡镇干部联片驻村工作责任制、乡镇干部竞争上岗和优秀、末位考评制,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奖惩分明。积极探索干部述职考核制,定期组织乡镇干部向人大代表、农民代表述职,由农民代表根据他们的述职以及平时的所作所为进行打分考核。积极
推行干部轮岗交流、回避交流、异地交流制度。继续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突破条条框框,大胆公开选拔德才兼备的年轻同志担任领导职务。积极推行末位淘汰制,打破领导干部身份终身制。有计划地开展各种中长期培训班,对干部进行各种业务和实用技术知识培训。同时要支持鼓励干部参加自学考试和各种成人脱产学习,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
五是开展乡镇改革试点,实事求是地探索农村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行政资源优化配置的发展新路。在全县按山区、中心镇两个类型进行试点,逐步完善和推广其经验,不宜在全县搞 “一刀切”改革。
六是开展形势教育,提升干部人气,让全县乡镇干部认识新形势,明确新任务,现在不是形势喜人,而是形势逼人。发展的大气候不允许乡镇干部懈怠,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不允许乡
镇干部懈怠。
第四篇:农贸市场现状及治理对策思考
邛崃市农贸市场现状及治理对策思考
作 者: 傅君
日 期: 2010-08-05 16:52:46 来 源: 办公室
城乡农贸市场是城乡居民进行交易的重要场所,对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发展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个原始的市场形式,在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的今天也不可缺少。调查显示,目前我市城乡农贸市场的现状让人担忧,主要体现在:
一、城乡农贸市场数量减少
2002年,市场管办脱钩前,我市有农贸市场42个,其中私营2个。但目前我市只有农贸市场30个,其中闲置和另作它用的市场5个;现实际使用的市场只有25个,其中私营市场9个,集体办市场3个,国有市场13个。从调查统计数据分析,近10年时间内市场数量由42个减少到25个,但私营市场由2个增加为9个(其中除1个市场由国有市场转为私营市场外,新增加6个私营市场),国有市场在减少,私营市场在增加。国有农贸市场减少的原因有:一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基层地方政府将部份国有市场规划为城镇居民商住楼,类似的市场有6个;二是随着交通、通讯的发达,农产品交易形式发生了变化,使粮食市场、牲畜市场没有商品上市交易,造成市场闲置或另作它用。
二、市场的交易情况
目前存活的农贸市场大多数是蔬菜市场或禽蛋市场。除临邛镇、羊安镇、固驿镇、平乐镇、夹关镇等重要集镇的农贸市场有固定坐商外,其余镇乡农贸市场都是赶场天才进行交易的集散市场,平时没有交易行为。
三、农贸市场硬件设施情况
邛崃的农贸市场多数建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占地面积小,一般都在三、四亩左右,多数为小青瓦的棚式交易房,农村市场有的地面没有全部硬化。由于农村市场没有摊位费收入,政府没有市场设施维护费投入,有的国有市场年久失修,市场环境十分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始以后,去年,邛崃工商局牵头对全市城乡农贸市场进行综合整治,为从根本上提升全市城乡农贸市场环境,我局向邛崃市人民政府呈报了两套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方案,政府也多次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了研讨,最后政府将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工作交由商务局牵头组织落实,但由于政府至今没有出台以奖代补政策,地方财政没有资金支持,加上地处第三圈层的农贸市场,只是居民的生活必需,商品集散力不强,市场不是很繁荣,摊位租金很低,市场收入除管理人员工资、卫生费、水、电费、维修费等外,盈利盛小,所以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迟迟未动。
四、农贸市场管理状况
农贸市场的管理是一个综合管理问题。一是市场开办方对摊位的规范管理、市场的卫生管理和市场设施的维护管理。二是相关职能部门对农贸市场的开办方、场内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的管理,涉及城管、农业、质监、环保、工商、公安、物价等多个职能部门。但近两年来出现了工商部门对农贸市场监管大包大揽的迹象,似乎又回到了管办脱钩前工商办市场的管理状况,越权对农贸市场开办方进行指导督促工作。如市场内的卫生保洁工作,根据《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应由城管部门负责督促监管;场内的车辆管理工作应由公安负责督促指导;价格公示应由物价部门指导督促;秤支使用管理应由质监部门督促指导。但以上指导督促工作从去年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来,以“牵头”的名义又落到工商部门,为此市局还制定了治理规范标准,但是由于第三圈层的农贸市场规划、设施现状,有的治理规范标准难以落实。一是农贸市场占地面积小,规划建设时没有规划有车辆停放区域,加上农村农贸市场农民进入交易的多,运输工具多样,市场内车流、人流涌挤,市场容量小,常出现占道经营、车辆停放无序,随意丢菜皮、卫生保洁难的状况;二是由于农贸市场收益少,有的还没有收益,造成市场开办方管理人员少,管理措施不能跟上,对市场的管理力度不够。
五、城乡农贸市场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一)农贸市场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职能职责的困惑。
2002年市场管办脱钩后,国务院新的三定方案中已明确工商部门不再行使农贸市场规划建设的职能职责,对农贸市场的监管职责是对市场经营主体准入的监管和市场主体违反工商管理法律法规行为的监管,不再具有农贸市场内的卫生、摊位的摆放、市场的设施维护、车辆停放等管理职能。但现实工作中,地方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都还停留在历史的记忆中,都还认为农贸市场的规划建设、市场设施的维护、场内卫生、摊位规划管理、交易噪声等都是工商部门的事情,如前段时间有群众反映某一农贸市场早市交易噪声影响居民休息,信访办也找到工商局解决问题。由于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认识问题,所以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农贸市场环境整治工作名义上是由工商牵头,在实际工作中却由工商部门倾全力督促并协助市场开办方整治,其它相关职能部门根本上就没有到农贸市场检查督促工作,市场内的垃圾问题,乱搭建问题、车辆停放问题等不属工商职能职责监管的问题,我们已多次向相关职能部门抄告,但目前问题也没有解决。在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方面,去年市政府要求我局制定了两套方案,组织了多次研讨,后来政府又依据相关文件要求商务局牵头组织落实升级改造工作,但由于政府没有兑现以奖代补资金,没有一个市场落实升级改造工作,所以从现状来看农贸市场环境整治工作突击可看,长效难耐。
(二)对策建议
首先工商部门要明确自己在农贸市场的发展和管理中的职能职责,要做到不越位,不越权,做好自己职能职责范围内的事,要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农贸市场的主体准入工作和工商法律法规约束的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的规范工作。其次是政府必须根据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能职责就农贸市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制定具体的方案,使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农贸市场,改变目前农贸市场建设无规划、管理无序、工商一家包揽却又力不从心的现状,否则工商部门在农贸市场管理方面会非常被动,进退两难,劳而无功。
第五篇: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现状及对策思考
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现状及对策思考
在党的“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征程中,各地农村信用社始终立足农村、农民、农业,坚持面向社区、面向县域经济、面向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支农服务不断改进,改革力度不断加大,资金实力不断增强,信贷业务得到长足发展,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如何更好地发挥农村信用社金融主力军作用,切实解决信贷业务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进一步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建立一个保证信贷业务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这是目前全体农村信用社员工共同关注的焦点。笔者结合自身工作体会与实际,就如何构建信贷新文化,健全内控新机制,改进信贷管理工作谈几点浅见,以供商榷。
一、信贷管理工作现状 [大秘书-www.xiexiebang.com,找范文请到大秘书网]
1、信贷管理制度健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农村信用社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信贷管理制度,为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从规范的角度考虑,现有的信贷管理制度不系统、不全面,未建立起有效的制度制约机制,不能完全适应当前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信贷违规现象的产生埋下了隐患,容易诱发能力风险和道德风险。
2、不良贷款增长势头未得到有效遏制。不良贷款作为制约中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在农村信用社同样表现得非常突出,清收盘活工作任重而道远。表现比较突出的是不良贷款绝对额净下降难度越来越大,而新的不良贷款又陆续显现,大量潜在的不良贷款逐步暴露。同时由于制度建设的滞后和粗放型信贷管理,信贷规模盲目扩张,大额贷款增长较快,不良贷款反弹的压力非常大。
3、信贷业务操作不规范,基础管理薄弱。目前农村信用社开办的信贷业务种类较多,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自律组织和操作规程,合同文本管理混乱,基本要素填写不完整、不规范、担保手续不落实、使用不正确等问题较为突出。档案管理不规范、不完整,实用性不强。加之多年来,农村信用社重业务、轻管理,重发展、轻风险的现象较为普遍,信贷基础管理工作薄弱。这与快速发展的信贷业务极不相称。
4、贷后管理滞后。目前,由于缺乏规范的贷后管理制度,对贷后管理工作目标不明确,内容不具体,贷后管理不到位,多年遗留的超诉讼时效、超保证期间、抵押资产流失等问题未从根本上解决。
5、各项政策制度未得到有效贯彻执行。首先审贷小组运作不规范。审贷小组作为提高信贷决策水平的议事机构,应该为提高信贷决策水平提供智力支持和制度制约,但是在目前的信贷工作中,审贷小组运行不规范,有的审贷小组根 本就未履行职责或未完全履行职责,形同虚设。其次权限管理未认真贯彻落实。超权限、变相超权限、调查不实、审查不严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同时授权制度不科学。同一客户存在多头贷款、交叉贷款现象,大额贷款未得到有效控制。部分信用社不科学匡算资金头寸,不执行资金计划管理,盲目放贷,造成资金硬缺口、短期内支付困难。三是部门职责不清、责任不明,对贷款管理责任相互依赖,相互推诿。四是有章不循、违章不究,责任追究力度不够,致使个别信贷人员侥幸心理和依赖思想严重,信贷违规现象屡禁不止。
6、信贷人员素质不高。目前,农村信用社的部分信贷人员,无论从学识水平、知识层次、年龄结构、发展理念等方面看,不能完全适应信贷知识不断更新、信贷手段不断先进、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要求,信贷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瓶颈”。
二、强化信贷管理的思考
强化信贷管理主要是完善基本管理制度,严密操作规程,规范决策行为,实行审贷分离,明确岗位职责,强化贷后管理,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提高员工素质。信贷营销理念要立足“三农”而跳出“三农”,做到信贷管理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实现信贷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努力构建新型的信贷文化,有效防范能力风险和道德风险。
1、完善基本制度,指导和规范信贷业务。每个人的知 识有限,经验积累有限,理性有限,要搞好信贷管理,光靠道德约束是不行的,构建有效的制度框架才是最有效的管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现有的制度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进一步修订完善,制定一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适应业务发展、能规范和指导信贷工作、能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新的信贷管理制度。
一是制定能统揽信贷工作的《信贷管理基本制度》。信贷工作千头万绪,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为了理顺信贷关系,明确信贷工作基本内容,必须建立能统揽信贷工作的适时更新的基本制度架构,从信贷经营原则、组织管理体系、客户对象和准入条件、信贷业务种类、信贷操作程序、贷后管理、风险监管及信贷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做出制度性规定,为各项具体信贷管理制度的建立和信贷业务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制定信贷业务操作规程。应尽快建立一套系统性的、全面、完整、规范、实用性强的信贷业务操作规程,从每一类信贷业务的基本程序、调查内容、审查要点、合同文本使用、到期或展期处理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并作为办理信贷业务的指南,指导全辖系统性地开展信贷业务,规范业务运行,进一步提高信贷业务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
三是制定信用社审贷小组议事规则。进一步规范审贷小组运作,强化审贷小组的职能,制定科学的议事规则,从工 作职责、审议范围、组织机构、人员组成、权利和义务、工作程序、责任承担、档案管理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增强其贷款审批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审议水平和决策水平,杜绝违规贷款的产生,从源头上预防不良贷款的发生。
四是制定贷后管理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贷后管理的部门职责,对贷后检查的时间和内容、监管的重点、客户档案管理、风险预警及管理责任的认定、责任移交和责任追究等方面内容做出具体规定,规范展期和转贷行为,使贷后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2、严格权限管理,强化决策程序制约。按照有利信贷业务发展,又要考虑资金计划,既要提高决策效率,又要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的原则,逐步完善贷款授权管理体制,根据辖内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状况、资金头寸状况和地域经济发展状况,区别不同的信贷业务种类、贷款方式,科学进行内部授权,强化信贷权限管理。
强化决策程序制约。各信用社权限内办理的信贷业务,要严格按照岗位制约的原则办理。信贷人员负责调查,主任负责审查、审批。按规定需审贷小组审议的信贷业务,必须严格按审贷小组议事规则进行审议。信用社主任营销的信贷业务,必须经审贷小组审议,并按岗位制约的有关规定办理,严禁一人操作,严禁一言堂,严禁行政命令。超权限的信贷 业务,信用社要严格按照部门相互制约的原则,认真搞好贷前调查,经审贷小组审议后,实行逐级报批后发放。
3、实行审贷分离,强化决策体制制约。审贷分离制是对传统的信贷管理理念的革新,是改善信贷经营管理的治本措施,是信贷制度创新和信贷管理机制创新的主要内容,对规范决策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行审贷分离,就是要进一步理顺调查、审议、审批各环节的关系,明确各环节、各主责任人的责任,真正做到规范运作,科学决策,使信贷业务按程序决策,按权限决策,按制度决策。
各信用社权限内的信贷业务,实行岗位分离。信贷人员承担调查岗,主任承担审查、审批岗。调查人员为调查的真实性、完整性、全面性和有效性负责,主任为合规合法性负责,并承担审批责任。超权限的信贷业务,实行部门分离。信用社为客户部门,为调查的真实性、完整性、全面性和有效性负责;信贷计划科为审查部门,为审查的基本要素、合规合法性负责;县联社贷审会承担审批责任。同时,进一步探索提高决策效率的措施办法,使效率和质量兼顾。
4、建立主责任人制度,严格责任界定。主责任人制,即第一责任人制,是适应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发展需要,在实行审贷分离、明确岗位职责和部门职责的基础上,针对有决策权人在决策各环节中的作用及行为而承担责任的管理制度。主责任人制的建立,是对信贷决策各环节有决策权人 管理责任的进一步明确,有利于规范信贷决策行为,有利于克服多年来信贷业务逐级报批而由一人承担责任或名为集体承担责任而实际无人承担责任的弊端,是信贷管理制度的又一个创新。通过建立主责任人制,进一步强化责任人的责任意识,确保责任人严格认真履行职责,共同为信贷业务的稳健发展负责,共同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负责,共同为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负责,建立有效的信贷风险监管机制。
信用社权限内办理的信贷业务,信贷人员为调查主责任人,主任为审查、审批主责任人。经审贷小组审议通过的信贷业务,审贷小组成员共同为真实性和合规合法性负责,并承担相应责任。
5、强化制度制约,严格责任追究。冷静分析多年来信贷管理不规范和违规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除信贷管理制度本身不完善的原因外,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原因,那就是有章不循,违章不究或追究不严,使信贷人员存有侥幸心理和依赖思想,养成了一边纠正一边违章或只查违章不认真纠正的不良习惯,信贷业务处于一种放任发展的态势,可以说已经给我们带来了沉痛的教训。为了确保信贷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尽快改变信贷人员的惰性思维,必须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调查、审查、审批各决策环节有关人员的责任,规范主责任人的行为。
加强内部稽核监督检查,强化对客户的贷后监管,及时 发现信贷运行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掌握客户的风险状况。做到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序时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对重点社、重点人员存在的重点问题,重点进行检查,严格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做到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始终对信贷违规现象形成高压态势。通过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使信贷人员逐步养成按制度办理贷款的良好工作习惯,转变随心所欲的工作作风。
6、规范信贷档案管理。作为序时性真实反映信贷业务和信贷运行,明确信贷责任的信贷档案,是信贷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按照完整、实用、规范、安全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信贷档案管理的标准、内容、范围,将审贷小组审议、贷审会运作资料和客户资料分别归档保管,序时、分类装订保管。
7、开展信贷基础工作达标升级活动,全面提高信贷基础管理水平。为了提高信贷基础管理工作水平,一方面要根据信贷业务操作规程,加强检查辅导,消除信贷操作上的不规范行为,提倡精细管理。另一方面要通过定期开展信贷基础管理达标升级活动,促进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做到月月有进步,年年上台阶。要将达标升级结果与信贷人员的岗位工资、绩效工作挂钩,充分调动广大信贷人员搞好信贷基础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
8、加强信贷人员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综合 素质。信贷队伍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信贷政策的贯彻实施,关系到信合形象的塑造和提升。根据目前的现实状况,一方面要加强全员培训,通过在岗培训,引导信贷人员学制度、学业务、学政策、学法律,提高信贷人员的政策观念、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另一方面重点培养,根据新业务发展需要,对主要岗位目前急需的专业人才,选派业务骨干重点培养。三是鼓励信贷人员参加各类学历教育或资格考试,对未取得大专以上文凭的,限期取得。四是建立信贷人员等级化管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工效、绩效挂钩,充分调动广大信贷人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