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沙坪坝区区域创新现状及对策思考
沙坪坝区区域创新现状及对策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可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是当前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就地处西部地区的新兴直辖市重庆而言,要想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只有不断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使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才能发挥后发优势,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为此,重庆提出要建设“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以“重庆创造”提升“重庆制造”,以创新为契机,实现真正意义的可持续发展。本课题在此基础上立论,以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以区域创新理论为指导,重点探析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对策与思路。
一、沙区区域创新现状分析
(一)沙区区域创新优势
1.沙坪坝区作为全市科教文化大区,区域创新资源雄厚,基础扎实,具有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优势。沙坪坝区是全市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区域,素有“重庆市的海淀区和中关村”之称。区域内拥有驻区高校19所、科研院所65所,各占全市三分之一;科技工作者8万余人,居全市首位;院士6人,占全市60%;高新技术企业76家,区域内高校博士后流动站20个,申报和授权专利数量居全市首位,每年有数以千计的科研成果产生,单位区域创新资源和人才富集度是重庆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
2.区域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的态势初显。一是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重庆大学城、重庆西永微电子工业园落户沙区,沙区在技术研发、成果孵化、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凸现,区域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逐步提高。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以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产业、生物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迈出重要步伐,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摩托车与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改造步伐明显加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位居全市前列。
3.沙区在重庆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肩负区域创新重大使命。沙坪坝区在全市科技与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重庆市“十一五”规划布局全市高技术产业赋予了沙坪坝区建设成为重庆市高技术产业基地的重要任务。市三次党代会明确重庆要按一圈两翼的区域发展战略布署,沙区全域都处于一小时经济圈的极核位置,在推进全市科技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区委根据全市部署,抢抓机遇,提出了全域城市化的发展目标和“112345”(指把沙区建设成为重庆市的竞争力重要集聚区,在“一小时经济圈”范围内成为重要增长引擎,在主城区范围内打造沙坪坝和西永两个城市副中心;全力打造教育、高新技术、现代物流“三大高地”,促进“东中西西”四大板块协调发展,形成以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物流、商贸与现代服务、文化健康及培训等五大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的区域发展战略定位。沙区在重庆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的总体部署中,肩负区域创新重大使命。
(二)沙区区域创新制约因素
沙区虽有以上一些创新优势,但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推进区域创新发展过程中,科教资源优势不等于创新优势,创新优势也不等于竞争力。如何利用科技创新,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有效转化,从而增强区域竞争力,是沙区在新形势下面临的关键问题。通过调研分析认为,沙区在区域创新方面面临以下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1.区域创新资源富集但本地化利用程度低
如上所述,我区是全市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区域,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最有优势,但科技对本地经济贡献率很低,二者还未能形成很好的互动效应。以2006年为例,区域内完成国家级、市级科研项目300多项,占全市36%;专利授权1300多项,占全市33%。但转化为本地生产力的科技成果却很少。
就其原因而言,由于在市场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市场要素在全国、全世界自由流动,域内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基本上可以畅通无阻地在较大范围寻求合作伙伴,域内创新资源优势还未能较好地通过市场手段大量而有效地转化为本地经济优势,几者之间空间的近距离未出现理想的产学研一体化。从深层次原因看,主要还在于科研成果从研制到商品化过程脱节。一项完整的科研成果要经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样机试验-中试开发-工程试制-商品化六个阶段,这个过程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投入,还须承担失败风险,科研院所、高校、技术发明家缺乏科研成果转化动力,也不完全具备这种综合能力和条件,尤其缺乏对市场的深入了解,我国大学体制普遍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及风险保障,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很低,大部分成果处于初级研究阶段或技术半成品阶段,达不到企业所需的要求,大多数技术与市场脱节,而企业追求短时间的效益最大化更不愿承担这个风险。这个过程需要政府或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来做,但一定程度上由于政府的缺位和我区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缺乏导致这个过程的严重脱节,科技与经济之间相互分离的境况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沙坪坝区这种情况尤为普遍。基于以上原因,区域创新资源富集但与本地化利用程度低的矛盾十分突出,区域创新资源未完全转化未区域竞争优势。
2.区域内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对一个区域来说,最有创新动力的主体是企业,而区域创新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有无几个由众多企业组成的优质产业集群或产业链。就沙坪坝区来看:中小工业企业是沙坪坝区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全区4235家工业企业中,除嘉陵和力帆两大集团属大型企业外,其余全是中小企业。全区中小企业产业基础较雄厚,产业集聚度高,配套体系完整,模仿研制能力较强,数控化程度较高,为地方经济贡献大。但区域中小企业发展也存在严重制约问题:一是受土地、资金等制约,空间拓展和资金来源受到限制。二是中小企业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业形态较单一,结构不尽合理,品牌意识薄弱。三是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水平跟不上。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区域企业中除力帆集团、渝安集团、华洋集团等三家知名民营科技型企业具备一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外,区级企业中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不多(目前只有华孚企业研发中心一家,全市第一家区级企业研发中心,2006年建立),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无核心竞争力,缺乏创新能力,多是仿制中的低端竞争,难以做大做强。如何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沙区众多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再者,从沙区的产业集群来看,目前较突出的有三大产业集群:汽摩配件、电子电器、生物化工三大产业支柱。特别是汽摩配件产业链,虽然是传统产业,由于沙区长期形成的老工业基地深厚积淀,是沙区最有特色的产业,上下游产业链衍生好,发展前景好,需大力扶持。总体来看,沙区产业集群效应还不突出,从沙区的布局和优势来看,要重点思考如何依托区内富集的大学科研院所、高科技园区、医药等创新资源,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物流、商贸与现代服务、文化健康及培训等五大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特别形成高新科技产业、文化产业、健康医药产业三大产业集群,凸显区域优势,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3.地方政府整合创新资源能力亟待提高
现有行政格局对资源整合有一定难度。沙区区域内创新资源富集,这为沙区提供了更多的来自各方的支撑和保障。但现有行政格局对地方政府而言,整合创新资源有一定限制。沙区属于典型的市区共管共建格局,区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中央企业、市属企业的管理权限不在地方政府,绝大多数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隶属国家或市级管辖,服从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资源相对较少。这种创新资源主体的复杂性客观上加大了地方党委、政府对创新资源的调控整合难度,从而加大了区域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难度。
政府搭建的资源整合平台作用未充分发挥。一是科技转化平台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以重庆大学科技园为例,是2001年有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成立的首批2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采取“校区共建、开放办园、市场运作”建园模式,重在整合域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资源。科技园建成以来,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突出问题:区校共建体制未完全理顺,大学与地方政府园区管理两块牌子、两套人马,政府与高校之间协调难度大;未完全实现整合区域内创新资源的初衷。其他实力较强的科研院所(如三医大、煤研院、重庆通讯学院、后勤工程学院等)并未整合到科技园中,政府规划的园区用地由于无强有力的保障措施,被迫让位于其他建设,整个科技园被分割,目前无一幢标志性科技孵化大楼,园区形象未完全树立起来;受园区内用地、税收等约束,很多在重大科技园孵化成功的极具发展潜力的科技型成长企业迁往九龙园区、北部新区、江津科技园等其他园区,极不利于提高沙区整体创新竞争力。二是大多中小型成长企业亟需政府搭建的投融资、信息、人才、宣传等平台发挥作用不够。在调研中了解到,许多中小型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融资难、市场政府政策信息不畅通,缺乏有力的信息资源支持和宣传推介渠道。重庆市缺乏类似广交会这种品牌型的大型产品推介交易会,企业缺乏展示机会扩大市场反响和品牌力度。
在全域城市化快速推进进程中,地方政府亟待提高管理水平。随着重庆大学城、西永微电园的逐步运行,区域创新的管理和服务对象发生变化,沙坪坝区区域创新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但现有区域创新管理体系并没有相应完善,原有管理体制与新形势客观需求的矛盾已经凸现。如何加强党委、政府对区域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探索形成符合区域创新要求的新型管理服务体系,在更高水平上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形成区域竞争优势,是沙区在推进全域城市化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4.科技中介组织稀缺且现有的发挥作用有限
如前所述,在区域创新主体中,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是区域创新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它是“官产学研”中间的重要节点。沙区高校林立,科研院所云集,但是据我们调研,目前沙区的科技中介组织只有区科委下属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与博凯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合作的一家科技中介机构,这唯一的一家,也由于发展场地的限制,面临着搬迁的问题。科技中介服务的缺乏导致的问题十分突出:
一是域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等创新主体之间沟通不畅。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相关情报和信息,包括运行情况、人才状况、资金需求、市场需求、技术状况等情况政府部门不能及时知晓,政府要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管理和服务,特别是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计划、先进技术推广、扶持政策落实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不能及时获取信息。
二是促进科技成果从高校、科研机构到企业商业化的转化率低。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这类机构主要开展与科技创新直接相关的信息交流、决策咨询、资源配置、技术服务以及科技鉴证等业务,对政府、各类科技产业发展主体与市场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发挥着关键性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化解风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发展整体功效。沙区这类中介组织的缺乏,导致众多的科技成果束之高阁。
三是区域内资源流动交流、资源配置受阻。科技中介机构既是政府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中介,也是各类科技资源之间的市场中介,科技中介机构的市场化运作可以使它按照市场机制实现科技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技术创新所需创新资源往往不能自发获得,现有创新资源也往往不能自发实现优化配置,而是通过科技中介服务,借助市场的力量来实现。如果缺少某种创新资源,科技中介可以帮助获得这种资源;如果创新资源流动和配置不合理,科技中介促使其合理流动和配置。技术市场、人才市场、风险资本市场、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都是为企业进行诸如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整合建立的平台。由于此类平台的缺乏,其他资源的流动受到极大的阻碍。因此,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缺乏,作用发挥十分有限也是制约沙区区域创新的重要因素。
二、沙区区域创新对策建议
(一)认准角色定位,适时制定和实施区域创新战略专题规划,大力打造重庆发展的创新增长极。党校课题组根据沙区历史的积淀和市内外现实发展的要求,通过深入解读区委政府“112345”的战略目标,科教文化大区应该通过区域创新并发挥其乘数效应,成为推进重庆创新发展的增长极,因此我们提出,沙区应适时就区域创新工作作出专题规划、专题布署。一是,由区政府组织发改委、科委等部门联手,制定《“十一五”期间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专题规划》,紧紧围绕沙坪坝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艰巨任务,设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组织结构、进行机制和保障及服务体系,着力于发现制约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制订出宏观的区域创新目标、战略和方向,并提出有力的措施和相应的方案,目的是沙坪坝区要力图通过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现由文教大区的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形成以促进创新和发展为核心的新型空间格局,进一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二是实施“区域创新工程”,成立区域创新工作办公室,来承办和实现政府在区域创新中的宏观职能,全面整合科教文化大区的创新资源,研究和制定推动创新区域的各项制度,坚持科技创新与区域资源优势、基础条件、产业演进方向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层次上的协调功能,使各级区域创新主体能够有机联系,区域分工协作更趋合理,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激励、督促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进行创新活动,以区域创新体系的区域特色再造区域竞争优势。从而达到通过区域创新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政府要着力建立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官、产、学、研”的多元合作机制 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主要行使的职能在于目标引导、创造环境、扫除障碍、配置资源。所以要促进创新主体之间联系合理,运行高效,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与政府之间的构建高效流动、资源分配合理、发挥各自优势的机制。
首先,更新观念,转变政府职能,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整合区域创新资源(要素),为推动区域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在创新工作理念上,要重视和发挥大学、科研机构的作用,在促进创新知识的生产、转移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二是在区域创新环境建设上,要注意将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宏观调控、创造条件和环境,制定法律和法规、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为主,形成较为完备的区域科技创新政策框架,按照政府导向与市场功能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与科技创新活动相适应的市场机制,降低创新中的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提高对创新的激励,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三是目标上,着重建立“市场诱导——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运作机制,通过高科技产业的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的重组改造,努力形成以科技进步为主导的多元区域产业格局。
其次,政府既是区域创新的导航者、协调者,也是创新活动规则的制定者,要建立起各类创新主体间竞争协作、互利共赢的机制。地方政府通过建立有利于创新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来规范和引导区域内的创新活动。一是政策引导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性投入、鼓励政策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加大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扶持力度,最终目的是调动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如,组织重大技术的产学研联合攻关,对于涉及区域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基础共性技术或中长期投资、社会效益显著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可由政府出面组织实施或给予扶持。二是利益分享和保障机制。不断创新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把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作为驱动产学研联合的主要经济杠杆,凸现知识技术资本化。如着力提高企业和高校、院所中职务成果专利转让后科技人员所得股份的比例,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三是风险投入机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机制,在多渠道筹集风险投资基金的同时,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担保、财政补贴,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评估体系等措施,鼓励境内外风险投资公司参与风险投资,逐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金融投入为支撑、企业和高校院所投人为主体、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四是健全自主创新体制机制,要逐步建立以政府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银行、创业投资、产权交易、证券等为依托的自主创新投融资体系,形成一定规模的官产学研合作网络和以“高交会”为代表的自主创新成果交易平台,要从增强企业引进科技成果的内动力出发,转换企业运营机制,促使科技成果产业化。如利用各种优惠政策,鼓励、诱导企业同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实现技术创新,提高竞争能力。五是信息集散机制。解决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要以国家倡导的信息化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强地方技术市场、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地方与高校、院所的有效对接与双向互动,实现双方科技信息网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确保信息通畅。
(三)重视管理创新,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服务和区域创新设施平台的建设
推进区域创新必须要有全方位的坚强保障。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格局,建立健全“大科技”观念指导下的区域创新领导管理体系。一是让创新工作成为一把手工程,切实发挥区委科技工委和区域创新工作办公室的职能作用。科技工委由区委分管领导挂帅,负责统筹区域创新工作,协同区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共同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在创新政策的争取和落实、研发项目与本地产业对接、科研成果孵化与产业化衔接、产业项目风险融资、重大贡献奖励等方面定期进行高层对话;区域创新工作办公室组织实施区委有关区域创新的各项决策,对区域创新重大问题提出建议方案,开展“院(校)企双百互动工程”,选择100家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100名专家建立合作关系,使科研单位的研究直接面向企业生产。
二是加大现有奖励制度、办法的宣传与效果测评力度,注意调整和追踪。沙坪坝区现在已有《沙坪坝区创新特别贡献奖管理办法》、《关于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沙坪坝区奖励暂行办法》、《软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自主创新奖管理办法》、《科技创新企业研发中心管理暂行办法》、《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等,说明沙区政府相当重视区域创新,但要扩大参与面、知晓面,追踪“六大管理办法”的实施效果,查找奖励效应不佳的难点和瓶颈,同时,创新特别奖项内容还可扩大到文化艺术、管理制度和工作创新等方面,要真正借助媒体宣传调动全民参与,先行先试,悬赏鼓励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参与区域创新的工作中来。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和软件服务体系的建设,大力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区域创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由于其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回收慢,一般不由企业来承担,而是由地方政府所承担,并通过政府的努力,吸引企业进驻,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改善交通设施和管理效率,同时以网络信息为纽带,采用共建共享机制,积极推进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整合与提高,重点对科技信息、大型仪器、实验室等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特别是针对推进区域创新的重点产业项目、重点企业和重点科研院校,要有一站式服务和专案推进办法,在区域内对其资金、土地和人才支持要有重点的倾斜。如在调研重庆大学科技园后,我们建议要利用好已有的区域创新平台,推进重庆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为之配套建设科研成果孵化生产的厂区基地,促使重大科技园发挥出国家级科技园的更好效益。
四是以培育创新服务中心为重点,建立中介服务机构与平台。加强科技中介机构能力建设,完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区政府须积极扶持其他各类中介机构,增强中介机构在技术创新中的功能,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使其成为各创新主体间的“桥梁”和“纽带”。政府应把某些服务功能从行政职能中剥离出来,交由中介机构承担,共同构建区域创新中的各种软件服务体系。
(四)重视非制度创新,构建有力于创新的文化环境,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区
研究表明,区域创新系统内特有的创新社会文化环境,它作为一种或隐或显的状态,深深地影响着区域内每个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甚至这种影响会超过正式制度对人的影响。首先,通过宣传和弘扬沙坪坝区“自加压力,敢为人先”的人文精神来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如,利用市区的青年人才论坛或举办专题的区域创新论坛,大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区域人文环境。区域内持续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文化、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硅谷的“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就是一个很好的正面典型。沙区提出“敢为人先”就是一种创新提倡,文化区的创新工作人人可为,各行可为,各部门各单位皆有责任。
其次,在沙区大力建设学习型区域,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首先要强化开放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放下架子,加强学习,区域治理结构必须实现从传统的、僵硬的官僚结构向更灵活的制度文化和组织转型,这需要政府机构在政策过程中较少诉诸指令性和控制性的命令,而更多地依赖于意见的一致性和包容性。治理风格的转型对于提高与学习型区域相关的“制度密度”和“社会资本”的质量是必不可少的。在沙区高校、科研院所云集,组织空间上的接近加速了频繁、紧密和面对面的互动,政府提出向其学习、借脑,利用好资源能推动社会学习和成长过程,而学习也是系统中各个行为主体联系的纽带。所以,无论是计划的、正式的,还是无计划的、非正式的,都导致了互动学习。这是一种以创新为基础的“学习经济”,一种内生性网络与外生性网络结合的创新平台。这在互动学习和创新过程中形成的一组纵横交错、不可贸易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正式和非正式社会关系(节点)的集合,具有开放性、高弹性和平等性的特征。
(五)切实突出区域特色,形成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倾力打造和建设“环大学城知识经济圈”。在抓好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中,区委政府提出“112345”的战略目标,着力抓好高新技术、现代物流、先进制造、现代商贸服务、文化健康培训产业等“五大产业”。为了突出区域创新,我们建议文化健康培训产业改为“创意产业”,(英国在1998年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根据这个定义,并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由此将更有包容性、更符合国际产业发展潮流,更能强调和推进创新型城区的建设,促进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产业的竞争能力。众所周知,由于产业集群能够获得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报酬递增、企业间的互动学习和合作创新等优势,从而成为具有高端竞争优势的产业升级模式,并可以大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因此,政府要针对区域内经济基础和科技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在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突出区域特色和产业集群优势,锤练出一批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品牌,造就国内外一流的创新经济区域。为突出重庆大学城的功能和特色,沙区政府宜大胆推出创新举措,搭建大学、科研机构融入社会服务更广阔的平台,建设“环大学城知识经济圈”。大学城十六所大学以及数所中小学对于企业具有向心力,因为大学具有独特的人文环境以及人才、成果和设备等资源优势、还有大量的师生消费资源,在其周围容易聚集起与大学强势学科相关的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同时,大学具有辐射力。因为大学所培养的创新人才、所产生的创新成果,在为企业所用、实施产业化的过程中,将极大推进产业自身的发展。沙坪坝可在环大学城的各路段以及周边区域(学习“环同济大学知识经济圈”建设的做法),由政府加强引导,早作规划,专门提出打造“环大学城知识经济圈”的构想,注意培育和引进,以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为行业特色,设想以新能源、新材料及生物医药产业、环保科技产业为重点,加快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产业发展,打造以芯片设计制造为核心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加快培育现代物流业、创意产业、新材料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形成相对完整的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产业链”。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水平大学对相关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的辐射力作用,同时也作为“紧密结合产业链发展学科链”理念的具体实践,实现产业与城市一体化发展,形成重庆大学城知识外溢的产业承接平台,集聚国内外技术、人才、信息、资本等知识创新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力求与周边城区联手合作,实现校区、社区、园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此外,还可搭建“大学生创业园”,鼓励学生实验成长、自主创业,全方位、多角度地传递出融入创新型国家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强烈信号。
(责任编辑:明朗)
第二篇:幼儿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幼儿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家朋学校中心幼儿园:章传宜
内容摘要:幼儿教育是一切其他教育形式的基础,所以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同样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让每一个幼儿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是国家发展幼儿教育的基本宗旨和目标,农村幼儿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就谈不上全面提高我国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 现状 分析 对策思考
幼儿教育是一切其他教育形式的基础。所以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同样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近几年,幼儿教育事业也有较大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这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及幼儿教育事业从业者共同努力去改变。
一、家朋乡幼儿教育现状调查
家朋乡属于绩溪县的边远山区,近年来,乡政府通过举办“油菜花”旅游活动,家朋乡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但作为家朋乡的一个文明窗口的幼教事业,发展还是严重滞后。全乡8个行政村,40多个自然村,人口12110人,其中3---5周岁的适龄幼儿390人.全乡有公办幼儿园(包括托班)4所,其中霞水幼儿园2014年上学期因缺教师停办,民办幼儿园5所,乡内在园幼儿106人,其中外地入园幼儿约20名,毛入园率仅有27%,还有280名3—5周岁适龄幼儿没有入园或去外地入园。
二、幼儿教育问题分析
(一)布局不够合理。平均差不多5个自然村一所幼儿园,由于布点不够合理,加上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导致多数适龄幼儿上学路途遥远,必须由家长早晚接送,有的只好选择不来入学。
(二)条件简陋。中心幼儿园好一点,唯一的一台电脑是在中心校借用的学生电脑,全乡幼儿园设备、设施都很落后,其中还有两个园点还在70年代集体建造的房屋内开展活动,全乡幼儿园只有一个卫生厕所,幼儿大、小便的安全隐患大。多数民办点没有教具、玩具,更没有开启幼儿智力的游戏设备。远远不能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师资力量薄弱。全乡有幼儿教师11人,其中还有3人兼带1---2年级的课程,中师或中专学历5人(无幼师专业),高中学历1人,初中及初中以下3人,40岁以下2人,40至50岁4人,57周岁以上5人。幼儿教师来源和构成身份复杂,有在编的小学教师、临时代课教师、村干部、社会自主就业人员,师资素质、能力参差不齐。
(四)观念落后。一是幼儿教育观念淡泊。幼儿教育没有引起只够的重视。多数幼儿都是隔代监护,家长让幼儿入园接受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二是“小学化”倾向严重。向幼儿教授小学才应接受的知识,严重违背了幼儿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对孩子未来的学习信心、兴趣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这一方面是由于幼儿教师没有掌握幼儿教育的方法技能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家长由于不懂教育规律、望子成龙心切,甚至给幼儿教师施加压力造成的。三是“托管化”现象严重。较多的幼儿园没有注重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智力潜能开发。四是保育工作薄弱。全乡只有少部分幼儿在园内午餐。乡内幼儿106人,只有床位30张,中心幼儿园都不够用。幼儿身体发育所必须的营养、休息得不到有效保证。
三、幼儿教育对策及思考
(一)合理规划布点。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把标准、规范的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建设纳入城镇、中心村规划,优质、高效地提供包括幼儿教育在内的各种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幼儿教育水平。
(二)建设师资队伍。一是将农村幼儿教师培养纳入师范院校招生计划,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加大幼师队伍的建设,以满足农村幼儿教育的需要。二是公开招考、录用一批农村幼儿教师,充实到农村幼儿园。三是将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纳入教育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考核地加强培训,对具备从事幼教工作基本条件的幼儿教师进行岗位培训,颁发证书,加强对幼儿心理、教育方式方法、教学内容等的培训,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四是要从社会保障、工资水平等各方面切实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待遇。
(三)积极鼓励民间资金兴办幼儿园。
(四)建立从场地布局、设施设备、师资配备、教育保育、管理模式、质量评定等适应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标准。
(五)实行归口管理。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进一步落实责任机制、调整利益分配,以乡中心校管理为责任主体,管理、指导、示范区域内的幼儿园教育工作,注重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实行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的差别化管理,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条件具备后,再成立具有独立资格的乡中心幼儿园、村级幼儿园,由乡中心幼儿园进行统一管理,有效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
让每一个幼儿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是国家发展幼儿教育事业的基本宗旨和目标,农村幼儿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就谈不上全面提高我国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明确政府职责,加大政府投入,努力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总之,要发展学前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地方政府,社会各界和幼教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
第三篇:乡镇财政现状及对策思考
乡镇财政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财政二十多年来,较好地发挥了乡镇财政生财、聚财和理财功能,在保证农村基层政权正常运转、推进乡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目前我县乡镇财政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凸现,严重制约了乡镇
政府职能的实施和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我县乡镇财政管理工作,客观分析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财政改革和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县乡镇财政现状及问题
1、财源后劲不足。预算内收入方面,目前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决定的地方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难以有很大的突破,我县可用财力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的差距不断扩大,县级可用财力增长趋缓,县财政难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给予乡镇较大的财力。预算外收入方面,近几年因行政管理权限调整,相应的收费和罚没权限上划,大都由块块管理改为条条管理,乡镇预算外收入的范围和规模锐减。同时由于乡镇企业基本为零。在强大的改革力度下,[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乡镇财政以往弥补收支缺口的渠道全部瘫痪,财政困难和其他诸多问题暴露无遗。
2、财政负担沉重。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承担了大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行政运行机制导致了乡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普遍。目前,全县乡镇不论地域范围大小、人口多少,党委、人大、政府三套领导班子成员都在10人以上,各个岗位设置面面俱到。人员既有行政编制的国家干部,也有其他事业单位的事业编制人员,还有乡镇招聘的工作人员,少则几十人,多者上百人。乡镇机构庞大,人员经费支出成为乡镇财政负担沉重的主要部分。其次,近年来幅度较大的职工增资,教育事业硬件投入等快速增长,支出的包袱越背越重。据统计,全县乡镇财政供养人员从1995年的几千人,到2004年的近万人,2004年人员经费在乡镇财政支出中占到了80。按照目前我县乡镇政府的操作和运行情况,维持一个乡镇政府正常运转的经费一年至少在200-300万元,部分乡镇若没有县财政补助,其收入连保证其最基本的“吃饭”经费都有困难。加上乡镇历年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解决人员及公用经费超支所欠下的债务,乡镇政府性债务大量增加。
3、财政管理乏力。按照我国《预算法》的规定和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乡镇财政必须建立收支预算,并由乡镇人大通过每年的预决算报告。乡镇预算应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编制,不搞赤字预算。乡镇财政往往由乡镇长“一支笔”审批,整个财政收支仅凭乡镇少数领导随意确定,在缺乏必要的民主监督机制的情况下,造成部分乡镇财政收支“失控”。有的乡镇在用车、业务招待、通讯工具、各种名目繁多的补贴等方面超标准,超范围,不但加剧了乡镇财政的困难,也为乡镇干部滋生腐败现象提供了“温床”。同时多年来,一些乡镇政府不顾农村经济实际状况,不顾财政承受能力,为了弥补经费不足或搞基础性、消费性建设,盲目地向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甚至个人举债,有些乡镇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以政府签字或担保形式帮企业上项目、找资金;有的挪用专项资金用于非生产性开支,使乡镇政府财政赤字和不良债务大量增加,债务包袱沉重。据统计,截止2004年底,全县25个乡镇中,乡村两级债务账面金额达5亿元。而这只是帐面上反映出来的“显性”部分。此外尚有大量的名义上虽不直接属乡镇财政负担,但最终仍将由乡镇政府或乡镇财政负担的“隐性”债务存在。目前,乡镇债务还有继续蔓延、扩大的趋势。
4、乡镇财政收入水分过大,乡镇日常运转非常空难。由于我县地处苏北偏僻地带,地理及历史原因,社会经济发展一直滞后,乡镇工业一片空白,乡镇其他贸易相对不算发达,税源几近枯竭。但是由于其他原因我县乡镇财政收入任务却一直居高不下,财政收入任务的制定基本没有考虑乡镇实际情况,乡镇领导为完成财政收入任务想出的办法真是五花八门,但不外乎是举债“垫税”、“空转”、引税等空手道的手法,这样做的直接危害一是乡镇表面上财政收入任务完成了,上下皆大欢喜,但乡镇的可用财力却没有增加,第二年乡镇的收入任务却又上去了,导致一系列的恶性循环。二是扰乱国家税收秩序,导致税收流失。乡镇由于没有税源,但为完成任务大肆拉引税收,在拉引税收的同时给予纳税户高额的回扣,引起纳税户纷纷为少交纳税收异地交纳或偷漏税。三是导致大量举债,引发新一轮社会不稳定因素。有的乡镇为完成税收任务及上级的配套资金任务,层层下指标,导致一些乡
镇单位、个人纷纷举债完成任务。既增加乡镇新的债务,又留下新的社会稳定的隐患。
三、加强我县乡镇财政建设的若干思考
乡镇财政困难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解决乡镇财政困难,加强乡镇财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我们一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既要“治标”,更要“治本”。要紧密结合实际,从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培
植乡镇财源这一根本出发,通过理顺体制,健全制度,完善机构,加强乡镇财政干部队伍建设,规范职能等多方面入手,建立起功能比较齐全,管理科学的新型乡镇财政。
(一)加快经济发展,为乡镇财政培植充裕的财源经济决定财政,解决当前乡镇财政困难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发展乡镇经济。因此,各乡镇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一第一要务,积极探索发展经济的新路子,因地制宜、涵养和培植后续财源。首先,乡镇政府要根据全县的统一规划与布局,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和已有的政策优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积极发展对地方财政贡献大的产业,做大地方财政收入这块蛋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为契机,拓展财源建设空间,加大乡镇财源建设力度。同时上级党委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适当给予倾斜,把便于乡镇管理的收入下放到乡镇,把发展经济新增加的收入大部分留给乡镇,以调动乡镇干部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进乡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协调发展。其次,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履行好管理职能,通过严格的管理和有效的经营,切实管理好、使用好乡镇集体资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实现乡镇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为乡镇财政提供充裕的、直接的财源。三是乡镇在发展经济中,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切不可不顾乡镇财政的实际承受能力,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严格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切忌少数领导“拍脑袋定项目”,违背市场规律,造成乡镇有限资源的浪费。否则不仅不能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反而会使乡镇背上沉重的包袱。
(二)根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科学合理的乡镇财政体制,是建立和完善乡镇财政的核心,是巩固乡镇财政的基础。我县乡镇财政建立二十年来,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不断得到调整和完善,但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的要求和近几年执行的情况来看,尚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实际情况,在综合考虑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财政收支规模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结合省里的乡镇财政改革契机全面推行“乡财乡用县管”模式,即县和乡镇财政的预算管理权限不变,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实行预算共编、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模式,由县财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监督乡镇财政收支。从近期看,加强乡镇财政体制建设要科学界定乡镇财权和事权。遵循财权与事权相统一、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将面向乡镇和适合乡镇管理的人、财、物权力下放到乡镇,改变“财权在上,事权在乡”、财权制约事权的不正常现象,真正做到“乡镇事乡镇办,乡镇财乡镇管”,使乡镇财政成为真正的实体财政。同时要合理划定乡镇财政收支范围,优化支出结构,不断创新支出管理理制度。在安排专项资金时要尽量少要求或不要求乡镇安排配套资金,以减轻乡镇支出压力;部门委托乡镇承办的事务,要足额安排专项经费,不留缺口。
(三)建章立制,切实加强乡镇财政监督管理。一要严格预算管理。严格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合理划定乡镇财政收支范围。一方面按税种划分收入范围,建立相对独立的乡镇财政税收体系,将属于乡镇征收和有利于乡镇征管的税种列入乡镇固定收入;另一方面按事权划分支出范围。按照公共财政的框架,将乡镇职能明确定位在保证乡镇政府正常运转、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来。优化乡镇财政支出结构,有条件的乡镇积极推行乡镇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设立财政结算中心。不搞赤字预算,财政预算须经人代会审查批准后方能执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乡镇领导不得擅自调整或改变。二要完善乡镇财政开支审批制度。建立由乡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乡镇长、纪检书记、乡镇财政办公室负责人等组成的乡镇财政财务管理领导小组,在限额以下由乡镇长“一支笔”审批,限额以上的定期由领导小组集体讨论审核,重大开支项目提交乡镇党委讨论决定。三要完善乡镇基本建设项目财政审批制度。规定凡需乡镇财政投入资金的一切基本建设项目,除了按照原规定报有关部门审批以外,在立项前,要报送上级财政部门审查资金来源,上级财政部门拥有项目否决权。凡未经上级财政部门审查同意的,不得立项,更不准擅自开工建设,否则要追究乡镇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四要规范乡镇干部奖金、福利、补贴发放制度和接待费用管理。县有关职能部门应根据乡镇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确定几档不同的福利发放和政府接待列支范围的上限标准,对各类奖金、福利、补贴发放实行“上有封顶,下不保底”办法;严格控制接待费用,减轻支出压力,并将每年的接待费用支出情况作为单项考核指标进行考核。五要加强乡镇财政管理机构建设。乡镇财政所作为乡镇政府的重要综合经济职能部门,实行乡镇政府与县财政双重管理,经费由县财政统一核拨,人员和业务由财政局统一负责管理。
(四)强化责任,压缩乡镇负债,消化财政赤字。乡镇政府性债务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是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一个难点问题,也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要积极推行“制止新债、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具体要求,全面清查乡镇的政府性债务,摸清家底,分析查找债务形成的原因、规模和结构。制定分阶段化解的目标和步骤,并结合当地实际,对各类债务“区别对待,分类化解”。探索研究债权债务抵冲、盘活存量资产、增收节支等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稳妥地开展债务化解工作。县里要与乡镇签订压缩负债的责任状,把乡镇债务的压缩情况与乡镇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的业绩考核相挂钩,实行“三保三挂”,即在消化财政赤字和压缩负债时,确保乡镇当年财政收入计划的完成,确保乡镇当年财政收支平衡,确保乡镇当年消化财政赤字目标的完成,乡镇当年消化财政赤字和负债情况与乡镇当年分成挂钩,财政给予消化财政赤字的补助挂钩,与乡镇干部当年的奖励挂钩。对于不能完成当年消化财政赤字和负债目标的乡镇,要对乡镇领导班子当年考核与奖励给予严格限制,采取主要领导干部不准提拔或交流等措施,同时积极采取严控新债的管理办法从而加大乡镇领导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切实把乡镇的财政赤字和负债压缩下来。
第四篇:区域自主创新思考
关于图们区域自主创新现状分析
及未来发展的思考
摘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环节,把握区域自主创新现状是制定创新发展战略的基础,以自主创新推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所在,也是增强经济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证。因此图们自主创新的发展要从图们的实际出发,充分把握图们自主创新现状,因地制宜地实施和进行,才能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科学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区域自主创新发展现状有利因素制约因素 发展途径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培植区域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当前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党的“十七大”上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就图们市而言,要想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只有不断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使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才能发挥后发优势,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为此,我市提出了要建设“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以“图们创造”提升“图们制造”和“图们加工”,以创新为契机,实现真正意义的可持续发展。
1.区域自主创新建设现状
1.1.区域自主创新有利因素
1.1.1区位优势。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处,位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确定的东北亚经济合作开发区“大、小金三角”的结合部,距朝鲜罗津先锋自由贸易区160公里,距朝鲜清津港175公里,距通往俄罗斯的长岭子口岸80公里,距图们江入海口150公里,引进战略投资合作伙伴,引进相邻国家(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和地区的先进技术,采取消化再吸收的办法,创造自己的品牌和技术,为区域自主创新带来科技财富;图们距延吉、龙井只有30分钟车程,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延吉、龙井两地的五所高校和多家科研院所的研发机构为我市企业自主创新提供科技保障;图们到长春只需4个小时车程,完全可以依托长春市内的近百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咨询中心的科技力量,为我市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保障。上述这些创新资源优势,是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是我市独有的优势。
1.1.2科技服务经济态势初显。一是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延边大学、延边科技大学、延边农学院、延边医学院、延边黎明科技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区域内高校科研机构及科研成果扶持服务图们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战略合作项目全面启动,图们在技术研发、成果孵化、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凸现,区域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逐步提高。二是高新
1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以生物医药、保健品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迈出重要步伐,中冷器,电子产品等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异型钢铁、塑料制品、机电产品制造等传统产业改造步伐明显加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
1.1.3 图们江区域规划以及延龙图、长吉图的推动。延龙图”一体化的实施和“长吉图”开放合作区战略构想的提出以及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和东北亚经济合作,对图们是一个极好的机遇。在延边州“十一五”布局全州高技术产业规划中赋予了建设成为延龙图高技术产业基地的重要使命。市十次党代会明确全市要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基地”的发展战略布署,而且图们在全州八县市处于一小时经济圈的极核位置,在推进科技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市委根据全市部署,抢抓机遇,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地”的发展目标。即:以对外贸易为中心,打造进出口加工基地和国际物流集散基地。在主城区和西郊曲水范围内打造教育、高新技术、现代国际物流“三大高地”;在图们经济开发区内打造工业集中区、韩国工业园和台湾工业园;在石岘镇区打造造纸化工产业园区;在长安镇区打造冶金建材产业园区;在凉水、月晴镇区打造绿色农业、有机蔬菜、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农业产业化有机示范园区。促进“东中西北”四大板块协调发展,形成以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物流、对外经贸、特色旅游五大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的区域发展战略定位。
1.2区域创新制约因素
虽有一些创新优势,但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推进区域创新发展过程中,科
教资源优势不等于创新优势,创新优势也不等于竞争力。如何利用科技创新,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有效转化,从而增强区域竞争力,解决以下制约因素,是图们在新形势下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2.1区域创新资源富集但本地化利用程度低。我市所能利用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确实很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也具有相当的潜在优势,但科学技术与本地经济互动效应很差。以2008年为例,区域内完成省级、市级科研项目10多项,专利授权6项,但转化为本地生产力的科技成果的几乎没有。就其原因而言,由于在市场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市场要素在全州、全省、全国自由流动,域内创新资源优势还未能较好地通过市场手段大量而有效地转化为本地经济优势,未能形成几者之间空间的近距离的产学研一体化格局。从深层次原因看,主要还在科研成果从研制到商品化过程脱节。一项完整的科研成果要经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样机试验-中试开发-工程试制-商品化六个阶段,这个过程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的投入,还须承担失败风险,科研院所、高校、技术发明者缺乏科研成果转化动力,也不完全具备这种综合能力和条件,尤其缺乏对市场的深入了解,我国大学体制普遍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及风险保障,科技成果的成熟度较低,大部分成果处于初级研究阶段或技术半成品阶段,大多数技术与市场脱节,达不到企业所需的要求,而企业追求短时间的效益最大化更不愿承担这个风险。在此形势下,这个过程需要政府或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来做,但由于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的缺位和我市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缺乏导致这个过程的严重脱节,科技与经济之间相互分离的境况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基于以上原因,区域创新资源富集但与本地化利用程度低的矛盾十分突出,区域创新资源未完全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
1.2.2区域内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对一个区域来说,最有创新动力的主体是企业,而区域创新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有无几个由众多企业组成的优质产业集群或产业链。就图们来看:中小工业企业是图们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全市146家工业企业全是中小企业。产业基础较薄弱,产业集聚度较低,配套体系不完整,数控化程度不足,为地方经济贡献不大。区域中小企业发展也存在严重制约问题:一是受土地、资金等制约,空间拓展和资金来源受到限制。二是产业形态较单一。企业主要集中于塑胶制品制造、木制品加工,结构不尽合理,品牌意识薄弱。三是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足,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水平跟不上。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区域企业中除方正化工、人参特产、长白绿宝、华威友邦等四家知名民营科技型企业具备一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外,其它企业中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不多(目前只有人参特产企业研发中心一家,2006年建立全市第一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绝大多数企业无核心竞争力,缺乏创新能力,多是仿制中的低端竞争,难以做大做强。
再者,从图们的产业集群来看,目前较突出的有三大产业集群:造纸化工、塑胶制品、生物制药及保健品。特别是造纸化工产业链,大多是传统产业,由于图们长期形成的老工业基地深厚积淀,上下游产业链衍生好,已经形成图们最有特色的产业,但产业自主创新相对滞后。
1.2.3科技中介组织稀缺且作用有限。在区域创新主体中,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是区域创新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它是“官产学研”中间的重要节点。科技中介服务的缺乏导致问题十分突出。
域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等创新主体之间沟通不畅。创新主体的运行情况、人才状况、资金需求、市场需求、技术状况等情况不能使政府及时掌握,政府要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管理和服务,特别是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计划、先进技术推广、扶持政策的落实等均不能有效实施。科技中介机构既是政府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中介,也是各类科技资源之间的市场中介,科技中介机构的市场化运作可以使它按照市场机制实现科技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技术创新所需创新资源往往不
能自发获得,现有创新资源也往往不能自发实现优化配置,而是通过科技中介服务,借助市场的力量来实现。如果缺少某种创新资源,科技中介可以帮助获得这种资源;如果创新资源流动和配置不合理,科技中介促使其合理流动和配置。技术市场、人才市场、风险资本市场、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都是为企业进行诸如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整合建立的平台。由于此类平台的缺乏,其他资源的流动受到极大的阻碍。因此,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缺乏是制约图们区域创新的重要因素。
2.区域自主创新发展的途径
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主要行使的职能在于目标引导、创造环境、扫除障碍、配置资源。所以要促进创新主体之间联系合理,运行高效,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与政府之间的构建高效流动、资源分配合理、发挥各自优势的机制。
2.1.强化政策支撑,调动全社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把加强政策引导和规范作为政府推动自主创新的主要着力点,建立比较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为区域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形成了对自主创新的有力引导和支撑。在投入方向上,实现从扶持单个企业转向扶持重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从政府直接出资组建风险投资公司转向引导鼓励民间资本进行创新投资。在激励机制上,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奖励资金,重奖有重大贡献的科技创新项目和人员,同时,改革科技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允许企业科技人员以劳务和智力支出作为技术开发费投入税前列支,较好地调动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2.2.强化主体支撑,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力军。自主创新的核心是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在本质上是经济层面的活动,能不能按照经济规律去推动创新工作,关系到最终的成败。因此,在推进创新的初始阶段就要紧紧把握住以企业为主体这个关键,通过支持企业创建工程技术中心、加大对企业发明专利申请的扶持、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优化企业创新服务环境等措施,引导企业家从早期的简单产品做起,逐步理解技术创新和市场机会相结合的真谛,从而使企业依靠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2.3.强化基地支撑,推进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集群发展。基地建设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依托,通过大力推进开发区建设,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和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不仅可以形成强有力的聚集效应,而且也可以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辐射源。围绕“块状经济”搞研发平台建设,把分散在各个企业的研发中心整合集中在一起,降低研发成本,增强研发效率。
2.4.强化平台支撑,提供区域自主创新优质服务。在推动自主创新的实践中,把引进和集聚智力资源,建设创新技术依托平台作为推动区域创新的关键环节来抓。在推动自主创新过程中,引进科研院所,注重创新合作平台建设。探索建
立联合形式的创新信息平台、培训基地和实验室,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用、经费共担、成果共享。同时,政府投入资金,用于支持企业与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合作项目,引导全市科技活动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2.5.强化环境支撑,激发全社会自主创新活力。通过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科技管理职能从直接管理项目、资金转移到加强科技规划、完善制度、营造环境、提供服务和组织推动等工作上来。在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方面,从整合科技资源出发,实行科技项目资金“零基数”预算(即:对学校、研究机构、企业不设项目预算,而是按其所报项目的水平给予支持)。在培育全社会创新意识方面,努力引导全社会建立开拓进取、创新创造的职业理念,积极营造支持创新的社会环境。破除只防出错、不求出新,只求保险、不担风险,只循陈规、不探新路的思维定式。
3.小结
推进区域创新,要在形成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大科技”观念基础上的区域创新领导管理体系,通过统一统筹区域创新工作来协调区域内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共同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在创新政策的争取和落实、研发项目与本地产业对接、科研成果孵化与产业化衔接、产业项目风险融资等方面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张桂元《开放 发展 展望-绥芬河重大课题研究》2006年10月10日
[2]杨庆才《吉林省小城镇发展历程》2006年7月
[3]曹大卫等《吉林省老工业基地振兴之路》2007年12月24日
[4]薛永应著 《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战略大思考》 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5]罗云毅《从“扩大”到“稳定”》《吉林投资研究》2009年5月
[6]刘怀等《优惠政策汇编》2005年12月
第五篇: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发展对策思考
近年来,我县借助京津冀一体化特殊的区位优势,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私营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促进就业、增加税收、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以经济开发区为例,入驻企业家,规模以上企业家,都属于中小企业。但是,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决定作用。如何进一步缓解或消除人才、资金、技术及服务环境等因素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实现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良性发展是目前政府、中小企业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
一、我县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1、信息的缺乏,技术相对滞后。原因之一是小企业信息渠道不畅、质量不高。企业管理层对科技信息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原因之二是缺乏科技人才,不知从何处得到科技信息,也缺乏鉴别技术信息的能力。园区72家企业,员工三千多人,科技人才不足百分之七。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对科技创新信息的吸收和转化。原因之三是技术市场发育迟缓,缺乏对企业有针对性的有效实用技术。使小企业技术搜索和获取成本过高、过难。原因之四是科技创新信息渠道不够通畅。工信局、科技局、商务局、财政局、人社局以及开发区管委会等都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直接管理、服务部门。中小企业要从众多的部门中了解和掌握政府支持中小企业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政策较为困难,各相关单位对企业服务有待加强。
2、融资难问题仍普遍存在。民间融资在企业融资中占有重要比重。调查显示,企业获得民间融资的主要方式按其获得资金的多少依次为“民间借贷”、“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民间票据融资”和“内部集资”。企业融资以短期、超短期融资为主。融资难问题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一是制约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在融资成本高企的背景下,企业融入资金规模受到严重制约,特别是对于长期融资更为慎重,从而对企业扩大再生产形成障碍。二是增大了企业生产经营负担。有时企业在销售收入大幅增长情况下,经营利润反而出现一定程度下降,很难将有限的财力投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
3、政策支持的力度不足。自金融危机以来,各级政府的扶持政策频密发布,然而,无论是担保基金、技改扶持亦或是各种补贴,大部分都被大、中型企业甚至是明星企业收入囊中。但是对于数量巨大的小微企业,专门的政策专注比较少,范围比较小。就我县而言申请成为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只有欧通一家。
4、社会对中小企业的偏见。社会普遍对中小企业重视不够,然而许多成功经营的事例表明:小企业、小公司一样有生存的空间,一样有潜在的实力,能够做优做强并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推进我县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对策思考
1、优化人才培养与引进措施,完善人才社会保障体系
(1)从政府方面制定特别人才引进计划。①制定企业紧缺人才特别引进政策,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措施。第一,建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制定企业紧缺人才引进计划。由财政、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中小企业三方共同出资,建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鼓励高新科技人才等作为兼职人员来企工作,对企业紧缺人才实施特别引进政策。第二,完善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稳定引进人才。制定紧缺人才特别引进计划配套实施方案,该方案包括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入学以及个人职称等问题的实施细则,同时在住房、职称评定、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优惠。②通过间接的人才引进战略,建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库。制定间接人才引进考核方案,考核入围的考生,一律进入中小企业人才库,先进入指定中小企业工作1-2年,工作期满,考核优秀的,可享受当年的特别人才引进计划的优惠政策。如参加当年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招考,给予加分的政策照顾。如考核不合格,签订合同失效,考生须重新择业。
(2)从企业方面发挥本土人才优势,服务中小企业。①鼓励本土人才供职于中小企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大型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到中小企业去工作或兼职,特别是到民营中小企业去工作或自主创业。②实施科技特派员计划。结合省实施的科技特派员计划,建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专家咨询组,制定中小企业科技咨询以及科技创新指导的工作计划,定期开展企业科技创新指导与咨询工作,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进行诊断,以提高科技创新成功率。
(3)各科技创新有关部门打造开放优势平台,培养储备人才。借助各高校良好的办学条件,建立示范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中小企业员工提供岗位、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培训;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储备,也可为全市有创业意愿的人员提供培训。
2、加快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建设,拓宽中小企业科技新融资渠道
(1)强化政策支持。设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制定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资助。借鉴银行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的成功经验,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其他银行,进驻产业园区,建立以金融与科技两要素高度融合的一体化、专业化的渠道和平台。
(2)完善科技创新信用担保体系。①建立各类信用担保机构,提供融资担保服务。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注入,鼓励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和风险投资有限公司,为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提供贷款担保;
通过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引导社会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②建立贷款担保补偿机制。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补偿机制,对担保机构当年形成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损失,在追索程序终结后,给予适当补偿。
(3)选点试行“创新券”计划。在中小企业选点,发行“创新券”。具体由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新兴产业引导资金、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以及县区财政配套资金等转化为“有价证券”即“创新券”,以无偿资助形式向企业发放,其中创新券的发放要求企业按不低于四分之一的比例进行资金配套,且创新券使用的有效期不超过2年,逾期不可兑现。
3、加快多层次的科技创新联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1)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平台,借助高校的科研优势,建成一批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共同研制创新产品,实现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借助企业科协这个平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探索“人才培养前置化”模式,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考评办法,对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考核,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纳入考核范围。
(2)充分借助现有孵化器的作用,不断强化孵化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等为重点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提高创新效率,打造创新集群。
(3)建立企业间的技术创新联盟。借助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平台以优势产业为龙头,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积极构建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共性技术平台,形成中小企业间、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间的技术创新联盟;
为集群内的各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发展、产品检测服务、加强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协作与互动。鼓励中小企业主动出击,积极寻找优势平台,与之建立合作研发机构,实施科技创新策略。
4、建立科技创新评价机制,实施科技创新奖励
(1)建立科技创新能力和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定期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经费使用情况及效率进行评价,制定奖励、补偿以及处罚措施,对于人为因素造成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失误的,除追回已投资经费外,还应对该企业进行相应的处罚,取消今后创新项目申报资格。制定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以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财务效益为定量评价指标。
(2)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建立科技创新的物资与精神激励措施。鼓励个人、高校、科研所和企业设立科技型公司、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对申报成功的,经认定,给予奖励和运营经费补贴,允许将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参与投资;
鼓励创建新型研发机构和研发基地,对新开办的研发机构和研发基地给予一定的开办经费补贴,对于技术创新联盟,给予研发经费补贴;
对企业研发的新产品,经鉴定后给予免税减免优惠政策;
对于知识产权“零”突破企业首件发明专利给予个人奖励;
通过股权方式,奖励科技型领军人才和团队。
5、优化服务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
(1)强化政府的执行力,服务科技创新。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政府主管部门及时在部门网站上公布国家、地方政府有关扶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并做好相应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不要等企业来索要政策,而是政府送政策到企业。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主管部门多,发文部门多,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各部门科技创新经费分散,有些政策企业不知道找哪个部门落实。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明确部门职责,协调部门关系,构建和谐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2)充分发挥科技协会、民间商会的作用。加速企业科协的建立,定期举办科技服务活动。通过法律咨询、科技成果展、科技产品促销会,为企业提供交流和宣传产品的平台;
组织专家顾问团,举行咨询或座谈会,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咨询和技术指导服务;
同时,通过科技特派员计划,服务中小企业。通过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举办商品交易会,推广科技创新产品。联合商会,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商品交易会,以此扩大企业知名度,加速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