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安市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六安市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摘 要:从安徽省六安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出发,并结合中国的中小城市发展的基本概况,进而获得以六安为代表的中国的中小城市的可持续、高水平的发展对策。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城市历来是大城市圈的附庸,是大城市的经济腹地,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一般都较低,与发达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六安市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一定要把城市定位正确、明确,依靠自身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经济活动。关键词:中小城市;六安市;发展现状;可持续发展1.六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根据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现状,城市的划分标准为: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300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
1.1 六安市基本概况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总面积17976平方公里,全(2010年)年人口为704.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为40万,GDP(2010年)为676.1亿元,人均GDP为9593元人民币,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六安市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特别是中西部的中小城市)的工业不发达的、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既非东部沿海城市,也非国家重点规划、重点扶持的城市。六安市市区人口为40万,在城市化水平上属于小城市。
1.2 六安市发展的现状
2000年撤地设市以来,六安市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7年GDP为439.83亿元,同比增长15.2%,从2004年开始连续四年GDP的增长速度都超过13%,2007年比安徽省GDP增速排在全省第四位。从表1反应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得到,2000年—2003年六安市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都是以比较低的速度在增长,但是,2003年以后,六安市规模以上企业个数从2000年的233个增长到2008年的771个,增幅明显,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757478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2020700万元,增长近3倍,六安地区的发展速度在加快。
1.3 六安市的发展特点
2010年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将中国的中小城市的基本状况可以概括为:整体城市化水平不高,辐射能力有限;中小城市基础设施、经济水平落后于大城市,基本上是大城市的经济附庸;各地区之间差距很大,中小城市发展较好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中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东部中小城市都是靠劳动密集性产业发展起来,面临产业升级,中西部中小城市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发挥,整体上东中西的中
小城市的创新能力不强。除了具备我国中小城市的基本特点以外,六安市的经济有其自身的特点。
(1)产业结构不协调,工业化水平不高,对农业促进作用有限,但是工业发展速度在加快六安市的工业水平低于安徽省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农业基础也较为落后。我国整体产业结构现状是第三产业比重太低,第二产业比重太高,第一产业有待优化,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六安市本身就具有农业的区位优势,该地区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粮、棉、油供应地,农业区位优势明显。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角度来看,六安必须突出农业区位优势,走现代化农业道路,开发绿色环保农业。因此,六安市应该重点发展工业,提高工业化水平,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更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优势农业产业。
(2)农业落后,但是农业区位优势明显。我们总结六安市的区位特点,认为六安市发展农业具有很大的优势,在东部人地矛盾日益紧张的情况下,这些资源会促使农业产业往六安发展和积聚,未来六安完全可以作为东部重要的农业基地。一个地区不一定都要实现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状况才是产业结构合理的表现,相反,六安市应该根据本地区自身的特点,通过提高本地农业经济效益,打造本地农业品牌,解放农业生产力,强化农业产业在经济发展的作用,走特色农业道路和特色工业化道
路。区位条件是影响农业竞争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六安市依山襟淮,承东接西,区位优越。宁西铁路使大别山腹地与合肥、南京、西安等大中城市的距离缩短;这些有利于皖西地区农业经济产品市场的拓展,有利于促进农产品的对外贸易。
(3)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六安是一个自然和人文资源都丰富的地区,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将对六安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六安瓜片”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茶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千百年来皖西人民在采茶、制茶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极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而且,六安瓜片2008年成功申报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安是古代诸侯国,拥有淮南王墓,六安王墓,孙叔敖所建的“水门塘”等历史文化资源,以及霍邱铁矿、金寨钼矿、霍山金矿、金寨铅锌矿等矿产资源。六安市拥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皋陶法制文化,属于国家级文化牌的楚都文化,属于中华民族自然和文化遗产重要品牌的皖西奇特生态文化,以及重要革命圣地文化。
2.六安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六安市既面临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六安所拥有的资源禀赋来看,六安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的,不应盲目的工业化,而是要根据本地的特色开展工业化,尤其要以本地的农业资源优势,开展与农业特色相符合工业化道
路。
(1)六安市面临的机遇。
中国已经将“中部崛起”上升到国家战略,因而六安乃至整个安徽都面临巨大的政策优势,六安市要珍惜国家政策的倾斜,做好域内基本工作,同时借鉴域外经验,加强与域外省市在产业布局上的配合,相互把握自己的比较优势,重点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同时,合肥经济圈正在有条不紊地构筑中,“泛长三角”这一重要的新概念已由国家领导人正式提出,“泛长三角”所涵盖的范围中就包括六安。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因而未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不协调的矛盾必须得到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小城市的发展机遇就是整个中国未来的发展机遇,没有中小城市的发展,就没有未来中国经济整体可持续发展。
(2)六安市面临的挑战。
六安市城市化水平不高,大部分人口仍然是农业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人外出务工,人口的教育水平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六安市发展所需要的资本、人才和技术都不足,这是六安市面临的最大挑战。2009年六安市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占从业人员的4.8%,大学本科学历尤其是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比重仍较低。六安市固定投资增长速度很快,但是投资绝对量很低,一直处于500亿元以下的水平,资本的不足是制约六安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3.六安市发展的对策思考
城市的发展问题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发展定位、建设与管理、产业分工与联动、政府与企业的联系等问题上面。2009年10月23日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发布:中小城市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总人口达9.9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5.2%,经济总量达16.61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5.23%,地方财政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1.23%。未来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会更多的依靠中小城市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小城市的发展关系到中国经济的未来。
第二篇:基层中医院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基层中医院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江西中医学院08中医班谢芳深指导老师:胡伟菊
摘要:作为正在吮吸中医文化营养的在校大学生,面对目前社会的初步转型,眼前似乎丝毫没有令人欣慰的场景。难道我们就一味地憧憬,或一味地怨天尤人吗?不,不是的,我们要有信心,因为我们握住的是真理。
关键词:丰城市中医院中医发展现状对策思考
正文:
改革开放,打开了我们的国门,打开了我们禁锢已久的思维。它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经济奇迹,使人们富裕起来了,我们的肩膀挺得更直了。然而过上小康生活的人们还没从喜悦中醒来,便发现社会变了变得令人生畏了,社会(人、组织、单位)开始烦躁起来了。“快”成了时尚词,什么都要“快”,“不快”就好像赶不上时代的列车,将会被社会抛离。
祖国的传统医学——中医,一种立足于中国上千年道家儒家思想的医学,顺四时,从其根,恬淡虚无的思想、态度是它成长的基肥。从小熏陶着“静”境的它也不能脱俗于世,伴随着中国人民一步一步走来,然而它的本质毕竟不从于“快”,渐渐地我们发现它在没落!
——中医发展与社会发展内在联系的思考
作为一个中医专业的大学生,时常听到一些中医悲观论:中医的发展虽自03年非典事件迎来了一次短暂的春天,但它并非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它的生存在许多地方都已岌岌可危。为了了解基层中医的真实发展现状,我们利用暑假对丰城市中
医院及当地百姓、药店、卫生局进行了实地调查。
一、基层中医发展现状
(一)中医院西化倾向严重
丰城市中医院与许多同级市县中医院不同,它已逐渐走出了“中医院发展缓慢”的恶圈,经其特色科室(骨科)的带头引领作用下,它的年收入已跃居全省中医院前三甲。然而在当今以药养医的社会,医院的各项指标虽上去了,发展前景好像得到了空前的扩展,但整个医院除了少数专家门诊算得上是真正的中医治疗,在其他科室中医参与治疗的机会很少,有也是大多为辅助治疗。中医院校毕业的中医师们在以“工资与完成任务量息息相关”的硬性政策下,若只靠开经方、成方、验方给病人治病,大部分中医师们会面临很大的生活压力(工资低,难以养家糊口)。许多刚上岗位不久的中医师们在政策迷茫与生活压力的双重紧逼下,不到两年就想尽设法转到西医科室,与传统中医治疗道路渐行渐远。丰城市中医院院长也注意到了上述问题,他说:“当今是市场经济时代,我们中医院的发展也要顺应市场,有效益我们医院才能生存。我们也尝试过许多方法来弘扬中医特色,如曾自制过中药颗粒来弥补中药在服用时不便的问题,然而中药颗粒毕竟成本更高,也只能服务于中高阶级,基层老百姓还是很难消费得起的。”据院长讲,中央以及各级政府对中医是很关切的,祖国大多数群众还是很希望中医得到长足发展的,中医与西医得到真正的平衡发展于国于民都是皆大欢喜的。
(二)基层百姓相信中医但对其知之甚少
虽然在国家鼓励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下,各级地市或多或少地加强了中医知识的全民宣传普及,各大电视台也争相开展了“名家讲中医”等节目,但在许多老百姓的眼中对于中医的了解还是混乱的。据我们在丰城市市区街头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0﹪的群众不了解中医,65﹪的群众只是知道一点点,大部分人们对中医的认识还是停留在曾经看过的武侠剧、古代剧中的夸张中医治疗情节上,谈起中医就说“高手悬丝诊脉,摸脉辨男女”。中医虽在许多百姓眼中是很玄乎的,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们对传统中医的相信,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得到了这样令人丝许安慰的结果,80﹪以上的人们还是相信中医的,他们说“中医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真正的中医我们是非常喜欢的,又不贵”。老百姓信中医,信得是真正的中医,由于不了解、真假混乱,好多想看中医的病人也不得已只好去看西医了。
(三)中医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佳,在校生矛盾
在调查中我们也特意访问了和我们学同样专业的学长学姐们,看看他们现在的生活状况。经过访问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果:由于当今中医处境不佳,各大医院所需中医生相对较少,许多中医类专业毕业生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有的找到了中医类工作也顾虑到生活压力弃理想无奈转行,从事着与当初刚进大学时的抱负截然不同的工作。作为在校中医类专业的大学生我们也时常可以听到周围同学发出的对未来前景悲观的感慨:是坚持自己的专业相信它会慢慢好起来,还是趁早做好准备转行,为饭碗打基础。
(二)对策思考
(一)“医药分家,以技养医”
“医药分家,以技养医”是指医生薪资与药物销售不挂钩,医生的劳务报酬是以技术高低和所诊治病人次数来衡量的,即在国家指定的中医收费标准(以医技化标准)下,医生据标准收取诊费。医生薪资只与诊费有关而与药品完任务多少无关。举例说吧,同一病人,如果交10元诊费,医者开出5元1剂的中药3剂,则病人花费25元。即使每天仅治10人,医生也有100元的收入,基本上就解决了温饱问题。若无诊费,则医生须开出50元的药品,才能得到10元的纯收入,也就是要增加病人一半以上的医药费。究竟是花25元划算,还是花50元划算,答案不言自明。医院创办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医生的职责是什么?为病人减轻痛苦,使病人更快更好地恢复健康——这才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的职责。然而医生也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也要为生活奔命,如果连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都保证不了,他们就不能把心用在提高技术、为病人省钱治病上。所以不做到“医药分家”、“以技养医”而只是喊口号,那是很难做到医院和医生的终始目的的。“医药分家”是“以技养医”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它的必然结果。实行“医药分家”就能从源头上切断医生与药品销售之间的联系,没有高额利润的诱惑,斩断了“以药养医”的祸根,医生自然不会再热衷于开大方、开虚高定价的药品,最终使广大患者受益。而医生则可通过“以技养医”达到应有的薪资以致可从生活压力中解脱出来,并激励自己提高自身诊疗水平。同时科室间也不再是以完成任务多少论英雄,科室间的利益争夺少了,从而做到科室间的密切合作就更加顺利
了。实行“以技养医”医生收入有了保障,更会从少花钱、多办事的角度为病人着想,这样必然会使医药费总体下降,病人花钱少了,病治好了,气自然顺了,因此医患关系将大大改善。再加上“医药分家”,依靠卖药生存的理念被推翻。如果不提高技术,医生将无法生存。而技术好的医生,在患者中有了好口碑,就诊的人多了,诊费就多了,自然就能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从而也体现了医生是高技能的工种。
(二)加大加深宣传力度
中医并不仅仅是一种医学,它是一种文化,一种值得所有中国人从小都学习的优良传统文化。它不仅是治病养生的科学,同时也是教你做人的哲学。对于许多基层群众不太了解中医,甚至有些误解中医,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我们要把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做得更加细致深入,让中医的真实宣传进入中小校园,让现在的新生代在中医文化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其次,中医文化宣传团队走进基层社区,给基层社区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杜绝夸大的中医中药广告、养生节目,以免适得其反。再次,中医类院校要加强中医类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的深层认识并鼓励、引导他们走真正的中医道路。最后,望国家能在政策上继续支持完善,并以法律形式予以保护政策的实施。
(三)前景展望与自身蓄能
文章开头写了中医是植根于恬淡、虚无、“静”境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同时它已伴随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然而当今社会是个科
技大爆炸的社会,一切的一切看起来都是“快”节奏的,中医及其文化似乎有点格格不入,呼喊废除中医的“文人雅士”也接踵而来。难道中医真的气数已尽,真的已无存在的必要了,答案是否定的。稍微会注意下社会事实动态的,并善于联系总结的人,很容易发现整个地球灾难不断,人们的烦躁也带来了许多我们未曾预料到的痛楚(失眠、脱发、不育症、神经官能症)。许多痛定思痛过的人们开始了反思,并慢慢地回归到“静”境。当下政府、组织、专家热议的“社会改型”,倡导的“和谐社会”,这些是在昭示着什么呢?昭示着让我们那颗“烦躁”、“快”的心回归“静”境,回归到中国人的顺四时、从其根、恬淡虚无的心境。属于形而上之的“静”境的祖国传统医学——中医,忍受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史,然而真理是永不灭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定会迎来真正的属于中医的大春天。
作为正在吮吸中医文化营养的在校大学生,面对目前社会的初步转型,眼前似乎丝毫没有令人欣慰的场景。难道我们就一味地憧憬,或一味地怨天尤人吗?不,不是的,我们要有信心,因为我们握住的是真理。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好好修炼好自身的内功(把中医基础巩劳),韬光养晦,提高自己,为不久的将来能在临床上救人于危难之中,解人于痛苦之时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夏红光、王叔文.《以技养医》
2、贾谦等.《中医战略》[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3、丰城市关于中医药现状与发展的问卷调查
4、丰城市中医院月对比报表
5、中华中医药论坛.《以技养医》跟帖
第三篇:望都辣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望都辣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辣椒是世界上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经济作物之一,由于它适应性广、营养成分丰富和产业链长而受到世界各地的高度重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总产不断上升,加工产品也向多样化发展。全世界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家种植辣椒,我国辣椒的种植面积约为2000万亩,鲜椒产量近2800万吨左右,实现产值270多亿元,同时每年还以9%速度逐年增长,种植面积分布在全国28个省份,形成了以贵州、湖南、江西、云南、四川、陕西、河北、河南、吉林等16个省区的重点辣椒产区和以贵州虾子镇、云南稼依镇、河北鸡泽、山东武城、吉林洮南等为代表的区域性辣椒集散地。辣椒产品的出口也在不断增长,韩国、日本、墨西哥、澳大利亚、美国、东南亚等已经成为我国辣椒的常年进口国,仅墨西哥辣椒就有三分之一是从中国进口,日本进口辣椒90%来自中国。全国产生了一批有名的企业和区域品牌产品,例如:河北晨光天然色素有限公司、湖南隆平红安种业、吉林洮南金塔集团和爱迪尔公司、山东武城的中韩合资天然色素项目与湖南郴州的美港合资辣椒项目等。这些品牌产品和龙头企业的成长,冲击了辣椒传统生产与分散经营方式,正在改变着我国辣椒产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格局,促进了辣椒产业化生产的发展。辣椒的各种加工产品、综合利用型产品已成为全球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份额比例也越来越高。辣椒的鲜食比例逐年减少,工业加工比例日益增大,而且发展迅速。全球对辣椒的重视和需求充分说明,辣椒产业是一项前景可观的大产业,特别是对于适宜辣椒大面积种植的国家和地区,它都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经济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辣椒产业化的形成,不仅对农村就业的增加有重大意义,而且给农业深加工领域创造着广阔的天地,机械、化工、建筑、医药等几十个行业将会因此而受益。
一、望都辣椒产业发展现状
望都是全国三个著名的辣椒之都之一,每年种植面积多万亩,产值近亿元,广泛分布于县域农田。近年来,望都县各地积极实施辣椒开发战略,以辣椒酱、辣椒粉、辣椒素加工业为龙头的辣椒开发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辣椒产业已成为部分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柱之
一。过去,由于在辣椒深加工方面未能形成大的龙头企业,全县辣椒产业的商品率只有左右,近年来,该县将辣椒产业作为农业重点优势产业加以扶持发展,并引导辣椒产业从原料型、食用型向着加工型的产业发展轨道迈进。目前,该县已有家辣椒系列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开发辣椒系列产品。其中河北晨光天然色素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辣椒素和辣椒红色素的加工企业,投资规模达多万元,拥有年消耗万亩干椒的年产量,是我国目前辣椒素加工能力最大的生产厂家之一,在辣椒红色素的提取加工能力上也拥有相当的实力。该公司的成立,进一步扩大了辣椒的原料需求,促进了辣椒向深加工方向发展,提高了辣椒的附加值,延长了产业链。
在辣椒销售上,由于辣椒产品的深度开发不够,多年来一直以出口辣椒干、辣椒油等初级产品和半成品为主,对辣椒的商品性要求没有严格的标准,没有完善的检验检疫体系,部分企业在原料收购中也仅限于看样收购,对内含物标准没有要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不理想。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则利用我们出口的辣椒原料,采用先进技术去除杂质和异味,制成辣椒红色素等深加工产品返销我国。总体上我省辣椒产业还没有形成健全的加工营销网络。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使辣椒高产高效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二、望都辣椒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入不足,缺乏科技支撑
由于饮食习惯及传统农业的观念,中国对辣椒生产的重视一直不够,投入少。云南省也存在这一现象,一是政府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科研投入不足,缺乏技术、人才储备,专门从事辣椒研究的科技队伍力量薄弱,政府支持辣椒产业发展的科技项目少、力度小,导致生产上缺乏高产、优质、抗性强的自主选育的新品种,一些地区长期依靠传统的老品种,一些地区
依靠进口国外或省外的新品种的局面,缺乏标准化、无害化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二是企业投入不足,辣椒加工品种较为单一,规模较小,对原料的要求不严,导致企业忽视了原料基地建设,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以及种植培训等方面的投入。
2.产业发展起伏波动大
辣椒种植大部分销售主体是农民,不了解现代营销知识和国内外市场行情、动态,把握市场机遇的能力差,盲目生产经营,面对变化多端的市场,信息不灵,常常处于被动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农户、中介组织(服务组织)十农户、基地+农户等模式,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系有了明显增强,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完善,形成了合同收购和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但是,企业和椒农的联系还是以合同契约型为主,缺乏紧密的联系,企业和农户双方的利益缺乏制度保障,二者的利益分配关系还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还不能真正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在守约履约上,诚信度差,不是农户不愿将商品椒交给企业,就是企业在收购商品椒时压级压价。难以实现辣椒的小生产与流通大市场相接,产业发展跌宕起伏,面积小时,货源紧俏,哄抬物价,掺杂使假;面积大时,产品滞销,价格低廉,辣贱伤农,挫伤农民种植辣椒积极性。
3.种植技术及实用技术落后
在种植业上,辣椒多分布在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多为一家一户操作,辣椒种植技术水平不高,病虫危害严重。科技部门研发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以及推广应用的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不够,多数地区种植多以常规种为主,优良品种少,品种退化严重,产品质量不高,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竞争力弱,科技在辣椒产业化经营中所发挥的作用不明显,严重制约了辣椒产业的发展。
4.辣椒生产和市场的矛盾突出
长期以来,云南省辣椒的科研推广工作一直只重视高产、抗病的品种,辣椒加工专用品种的研究和生产刚刚起步,辣椒的专业化生产进展缓慢,加工原料生产形不成规模,过度分散的小农经营无法生产质量稳定的辣椒原料。造成品种选育同加工需求相脱节;辣椒加工业的发展缺少专用的优质原料,形成了品种与目前市场脱节,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的局面,严重阻碍辣椒产业进一步发展。
5.辣椒产业化程度低
所谓辣椒产业化,它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多方面密切衔接、紧密配合的综合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指一个辣椒加工业或单纯的辣椒种植业。它主要包含:新品种选育(包括加工专用型品种的选育),良种繁育和生产体系,优质原料生产体系(包括种植密度、种植方式、科学施肥、科学浇水、病虫草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收获运输)及贮藏—加工—市场销售等,是一个庞大、严密、多学科协同配合的一套完整的系统工程。目前许多地区在发展辣椒产业过程中,没有严格的标准要求,可以说是从原料生产到销售都尚未形成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由于科学技术普及到位程度等因素制约,各地的种植方式都比较传统落后,辣椒产量变化大, 稳产没有保障。在辣椒原料生产上还没有严格的栽培技术操作规程以及无公害生产技术执行标准来指导生产,致使当地辣椒发展的目的还不明确,盲目性较大。
三、发展对策
1.提高认识,把辣椒产业发展成为云南的新兴大产业
首先,辣椒在云南有悠久的栽培历史,面积大、分布广,具有做大产业的基础;其次,云南拥有丰富的、独特的辣椒资源,如丘北辣椒、小米辣、大米辣、皱皮辣、涮辣、铁角辣等;第三,辣椒产业链长,加工产品种类多,加工增值效益明显;第四,市场前景好,无论国内或国外,市场对辣椒产品的需求都非常大,有些产品目前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做大云南辣椒产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2.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应该从产业政策上把辣椒作为重要的主要经济作物,从育种、技术储备、种子生产、加工原料生产、加工企业、营销全过程进行产业设计与支持。同时政府还应加强辣椒生产、加工等方面的信息网络的建设,为种植农户及加工企业服务。从培植新产业的角度,政府、企业和社会都应共同加大对辣椒产业的投入力度。首先,要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契机,争取国家的扶持,各级政府也应增加投入改善辣椒种植区的交通条件、水利设施、市场网络等外部环境条件建设,强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产业的龙头企业扶持力度,营造一个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其次,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积极开展对外招商引资工作,鼓励和吸引社会的企业、公司及资金投入参与产业开发,在已形成加工能力的基础上,要努力提高辣椒加工制品的质量,坚持以质量兴业,名牌兴企之路;引导现有加工企业改造和升级原有的设备及条件,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适销对路的产品,如发展辣椒素、辣椒红色素等深加工产品。第三,组织广大农民投入人力、物力参与开发,最终形成国家扶持和引导,企业、公司、农民为投入主体和开发主体的产业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3.重视科研推广,提高生产水平
一是加快新品种选育步伐,以传统育种方法为主,分子标记辅助、转基因等生物技术手段为辅,在继续以优质高产为育种目标前提下,重点解决抗旱、耐病毒病、病疫等问题,同时,利用云南丰富的品种资源,研究开发培育专用品种,如集中收获、高色素、高辣素等专用品种;二是加强连作障碍的研究,针对不同的土壤结构,不同的气候条件,对辣椒病菌与土壤结构、土壤通气性、土壤微生物、植物根系分泌物等之间的关系研究,同时推广深耕土地,轮作倒茬、使用微肥、重施有机肥、麦辣玉梯阶套种等技术措施,减轻连作障碍;三是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农民科技素质,采用建立示范样板,促进增产增收;四是引进国外智力,重点引进发达国家有关辣椒的标准化生产、加工产品标准、化工产品加工、产品和卫生检测等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促进辣椒产业与国际发展同步;五是实现辣椒的标准化生产,以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两组织标准化为依据,结合国际动植物卫生检疫(SPS)、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原则,制定出辣椒干(酱、粉)生产的产品标准及其质量和健康标准,并付诸实施,加强管理;六是规范良种繁育程序,加大优质辣椒品种的生产,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健全良种质量控制体系和监测机构,按生产企业的要求,科研部门负责良种的繁育和生产,技术方案的制定,提高种子质量。
4.合理布局,加大辣椒商品基地建设
辣椒商品基地是辣椒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抓好商品椒基地建设,要把基地建设与企业培育结合起来。鼓励企业参加商品椒基地建设,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农户联合发展稳固的辣椒生产基地。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引导商品椒基地向最适宜区集中,由兼业向专业化转变,发展一批专业大户、专业村、专业乡、专业县,实行集中连片开发,逐步建成规模适度的集约化、专业化商品椒生产基地。
5.适应市场需要,积极发展专用型辣椒生产
当前,云南省生产辣椒不注意用途,种植与加工脱节,专用化和产业化开发程度较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正确认识云南省辣椒生产的形势,在作物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专用型辣椒生产。专用型辣椒生产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化开发为动力,重点应抓好以下三点:
(1)品种专用化 在辣椒的育种目标上要转向专用型育种,为生产上提供优质专用品种,解决当前生产上专用品种少的问题;种植上要改变过去不分品种不讲究用途的做法,立足于专用化生产,不断扩大色素椒、辣素椒和出口型专用品种的面积。
(2)种植区域化 辣椒区域化种植和规模化生产,才能便于集中技术指导与服务,就近收购与加工,适应产业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因此,要根据自然生态条件,合理规划各种
专用辣椒种植区域。
(3)技术标准化 辣椒市场对商品椒的外观和内在品质都有特殊的要求。因此,在选定品种后应加强栽培技术推广,制定标准化栽培技术操作规程,提高辣椒的产量、质量和商品率。
6.大力开拓辣椒市场
建设和拓展辣椒市场是辣椒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客观需要。首先,要抓好辣椒市场体系建设,必须按照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要求,放开政策,通过引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吸引企业、个人和外资等参与农产品市场建设,在交通便捷的地区建设2-3家辣椒专业批发市场,努力形成以大型辣椒批发市场为核心,以中小型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产销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零售市场相结合,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市场体系。其次,创造条件引导龙头企业积极“走出去”,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招商引资、经贸洽谈活动,建立省外、国外营销网络,开拓各类辣椒市场。另外,建议大力扶持发展农村辣椒流通合作组织,大力支持农民个体或合伙创办辣椒营销公司,逐渐形成以企业、集体、个体为主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政府搞好服务的流通格局。
7.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辣椒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进程。因此,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契机,以农村各种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依托政府职能部门,大力发展辣椒市场化服务组织,逐步建立起网络完善、功能互补的辣椒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辣椒专业合作组织(协会),加强辣椒产业化经营主体的自我服务。该合作组织(协会)应该是按照自愿互利、民主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新型自我服务组织,具有适应性强、带动面广等特点,在衔接农产与市场、联结企业与农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另外,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经济技术职能部门的作用,为辣椒产业化经营搞好信息、指导服务,建立信息网络,既为指导辣椒生产经营提供决策依据,又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市场、价格、技术信息,引导企业和农产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改变过去市场信息不灵、行情不清、盲目生产的状况,帮助农民抢抓市场机遇,大力发展辣椒订单生产、合同生产,克服以往辣椒生产中的盲目性和分散性。注重营销人员培养,造就一支懂得现代营销知识,掌握内外贸易运行规则和管理手段,勇于开拓国内外市场的人才队伍。培育龙头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管理,顺应市场发
展的需要,实现产业化。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制订协会章程,树立诚信意识,加强对行业的监管、指导和约束,进行行业自律,严肃查处恶意竞争和欺诈客商、掺杂使假者,改善销售环境。建立信息咨询系统,充分利用农业信息化技术,发挥好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对我省辣椒加工销售的促进作用。
8.加强地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近年来,市场上对辣椒产品的需求逐渐向多样化和特需化转变。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小品种、稀有品种的需求量增加。这就要求选育出一大批多样化、具有独特风味和丰富营养价值的特种辣椒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云南因其复杂多样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分布有大量的辣椒种质资源,是我国辣椒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如丘北辣椒具个小、形体均匀、色泽鲜艳、油脂和维生素含量高、辣香味浓等特点,且富含蛋白质、糖分、维生素与氨基酸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被公认为是世间最好的食用辣椒;小米辣抗性好、辣味浓、维生素含量高,被公认为是中国最好的泡椒品种;还有辣味不强,果皮软薄,品质风味极佳的皱皮辣;辣味很强(辣椒素含量高达3.54%)不能直接食用的涮辣;抗湿热、抗病能力强、座果多的大米辣及耐寒力较强的厚皮铁角辣等。如何利用好我们的资源优势和地域气候条件优势,加强地方品种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培育出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辣椒品种,创建云南辣椒品牌,对促进我省辣椒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篇:幼儿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幼儿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家朋学校中心幼儿园:章传宜
内容摘要:幼儿教育是一切其他教育形式的基础,所以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同样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让每一个幼儿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是国家发展幼儿教育的基本宗旨和目标,农村幼儿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就谈不上全面提高我国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 现状 分析 对策思考
幼儿教育是一切其他教育形式的基础。所以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同样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近几年,幼儿教育事业也有较大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这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及幼儿教育事业从业者共同努力去改变。
一、家朋乡幼儿教育现状调查
家朋乡属于绩溪县的边远山区,近年来,乡政府通过举办“油菜花”旅游活动,家朋乡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但作为家朋乡的一个文明窗口的幼教事业,发展还是严重滞后。全乡8个行政村,40多个自然村,人口12110人,其中3---5周岁的适龄幼儿390人.全乡有公办幼儿园(包括托班)4所,其中霞水幼儿园2014年上学期因缺教师停办,民办幼儿园5所,乡内在园幼儿106人,其中外地入园幼儿约20名,毛入园率仅有27%,还有280名3—5周岁适龄幼儿没有入园或去外地入园。
二、幼儿教育问题分析
(一)布局不够合理。平均差不多5个自然村一所幼儿园,由于布点不够合理,加上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导致多数适龄幼儿上学路途遥远,必须由家长早晚接送,有的只好选择不来入学。
(二)条件简陋。中心幼儿园好一点,唯一的一台电脑是在中心校借用的学生电脑,全乡幼儿园设备、设施都很落后,其中还有两个园点还在70年代集体建造的房屋内开展活动,全乡幼儿园只有一个卫生厕所,幼儿大、小便的安全隐患大。多数民办点没有教具、玩具,更没有开启幼儿智力的游戏设备。远远不能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师资力量薄弱。全乡有幼儿教师11人,其中还有3人兼带1---2年级的课程,中师或中专学历5人(无幼师专业),高中学历1人,初中及初中以下3人,40岁以下2人,40至50岁4人,57周岁以上5人。幼儿教师来源和构成身份复杂,有在编的小学教师、临时代课教师、村干部、社会自主就业人员,师资素质、能力参差不齐。
(四)观念落后。一是幼儿教育观念淡泊。幼儿教育没有引起只够的重视。多数幼儿都是隔代监护,家长让幼儿入园接受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二是“小学化”倾向严重。向幼儿教授小学才应接受的知识,严重违背了幼儿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对孩子未来的学习信心、兴趣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这一方面是由于幼儿教师没有掌握幼儿教育的方法技能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家长由于不懂教育规律、望子成龙心切,甚至给幼儿教师施加压力造成的。三是“托管化”现象严重。较多的幼儿园没有注重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智力潜能开发。四是保育工作薄弱。全乡只有少部分幼儿在园内午餐。乡内幼儿106人,只有床位30张,中心幼儿园都不够用。幼儿身体发育所必须的营养、休息得不到有效保证。
三、幼儿教育对策及思考
(一)合理规划布点。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把标准、规范的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建设纳入城镇、中心村规划,优质、高效地提供包括幼儿教育在内的各种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幼儿教育水平。
(二)建设师资队伍。一是将农村幼儿教师培养纳入师范院校招生计划,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加大幼师队伍的建设,以满足农村幼儿教育的需要。二是公开招考、录用一批农村幼儿教师,充实到农村幼儿园。三是将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纳入教育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考核地加强培训,对具备从事幼教工作基本条件的幼儿教师进行岗位培训,颁发证书,加强对幼儿心理、教育方式方法、教学内容等的培训,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四是要从社会保障、工资水平等各方面切实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待遇。
(三)积极鼓励民间资金兴办幼儿园。
(四)建立从场地布局、设施设备、师资配备、教育保育、管理模式、质量评定等适应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标准。
(五)实行归口管理。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进一步落实责任机制、调整利益分配,以乡中心校管理为责任主体,管理、指导、示范区域内的幼儿园教育工作,注重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实行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的差别化管理,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条件具备后,再成立具有独立资格的乡中心幼儿园、村级幼儿园,由乡中心幼儿园进行统一管理,有效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
让每一个幼儿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是国家发展幼儿教育事业的基本宗旨和目标,农村幼儿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就谈不上全面提高我国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明确政府职责,加大政府投入,努力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总之,要发展学前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地方政府,社会各界和幼教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
第五篇:乡镇财政现状及对策思考
乡镇财政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财政二十多年来,较好地发挥了乡镇财政生财、聚财和理财功能,在保证农村基层政权正常运转、推进乡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目前我县乡镇财政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凸现,严重制约了乡镇
政府职能的实施和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我县乡镇财政管理工作,客观分析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财政改革和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县乡镇财政现状及问题
1、财源后劲不足。预算内收入方面,目前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决定的地方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难以有很大的突破,我县可用财力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的差距不断扩大,县级可用财力增长趋缓,县财政难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给予乡镇较大的财力。预算外收入方面,近几年因行政管理权限调整,相应的收费和罚没权限上划,大都由块块管理改为条条管理,乡镇预算外收入的范围和规模锐减。同时由于乡镇企业基本为零。在强大的改革力度下,[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乡镇财政以往弥补收支缺口的渠道全部瘫痪,财政困难和其他诸多问题暴露无遗。
2、财政负担沉重。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承担了大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行政运行机制导致了乡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普遍。目前,全县乡镇不论地域范围大小、人口多少,党委、人大、政府三套领导班子成员都在10人以上,各个岗位设置面面俱到。人员既有行政编制的国家干部,也有其他事业单位的事业编制人员,还有乡镇招聘的工作人员,少则几十人,多者上百人。乡镇机构庞大,人员经费支出成为乡镇财政负担沉重的主要部分。其次,近年来幅度较大的职工增资,教育事业硬件投入等快速增长,支出的包袱越背越重。据统计,全县乡镇财政供养人员从1995年的几千人,到2004年的近万人,2004年人员经费在乡镇财政支出中占到了80。按照目前我县乡镇政府的操作和运行情况,维持一个乡镇政府正常运转的经费一年至少在200-300万元,部分乡镇若没有县财政补助,其收入连保证其最基本的“吃饭”经费都有困难。加上乡镇历年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解决人员及公用经费超支所欠下的债务,乡镇政府性债务大量增加。
3、财政管理乏力。按照我国《预算法》的规定和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乡镇财政必须建立收支预算,并由乡镇人大通过每年的预决算报告。乡镇预算应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编制,不搞赤字预算。乡镇财政往往由乡镇长“一支笔”审批,整个财政收支仅凭乡镇少数领导随意确定,在缺乏必要的民主监督机制的情况下,造成部分乡镇财政收支“失控”。有的乡镇在用车、业务招待、通讯工具、各种名目繁多的补贴等方面超标准,超范围,不但加剧了乡镇财政的困难,也为乡镇干部滋生腐败现象提供了“温床”。同时多年来,一些乡镇政府不顾农村经济实际状况,不顾财政承受能力,为了弥补经费不足或搞基础性、消费性建设,盲目地向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甚至个人举债,有些乡镇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以政府签字或担保形式帮企业上项目、找资金;有的挪用专项资金用于非生产性开支,使乡镇政府财政赤字和不良债务大量增加,债务包袱沉重。据统计,截止2004年底,全县25个乡镇中,乡村两级债务账面金额达5亿元。而这只是帐面上反映出来的“显性”部分。此外尚有大量的名义上虽不直接属乡镇财政负担,但最终仍将由乡镇政府或乡镇财政负担的“隐性”债务存在。目前,乡镇债务还有继续蔓延、扩大的趋势。
4、乡镇财政收入水分过大,乡镇日常运转非常空难。由于我县地处苏北偏僻地带,地理及历史原因,社会经济发展一直滞后,乡镇工业一片空白,乡镇其他贸易相对不算发达,税源几近枯竭。但是由于其他原因我县乡镇财政收入任务却一直居高不下,财政收入任务的制定基本没有考虑乡镇实际情况,乡镇领导为完成财政收入任务想出的办法真是五花八门,但不外乎是举债“垫税”、“空转”、引税等空手道的手法,这样做的直接危害一是乡镇表面上财政收入任务完成了,上下皆大欢喜,但乡镇的可用财力却没有增加,第二年乡镇的收入任务却又上去了,导致一系列的恶性循环。二是扰乱国家税收秩序,导致税收流失。乡镇由于没有税源,但为完成任务大肆拉引税收,在拉引税收的同时给予纳税户高额的回扣,引起纳税户纷纷为少交纳税收异地交纳或偷漏税。三是导致大量举债,引发新一轮社会不稳定因素。有的乡镇为完成税收任务及上级的配套资金任务,层层下指标,导致一些乡
镇单位、个人纷纷举债完成任务。既增加乡镇新的债务,又留下新的社会稳定的隐患。
三、加强我县乡镇财政建设的若干思考
乡镇财政困难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解决乡镇财政困难,加强乡镇财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我们一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既要“治标”,更要“治本”。要紧密结合实际,从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培
植乡镇财源这一根本出发,通过理顺体制,健全制度,完善机构,加强乡镇财政干部队伍建设,规范职能等多方面入手,建立起功能比较齐全,管理科学的新型乡镇财政。
(一)加快经济发展,为乡镇财政培植充裕的财源经济决定财政,解决当前乡镇财政困难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发展乡镇经济。因此,各乡镇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一第一要务,积极探索发展经济的新路子,因地制宜、涵养和培植后续财源。首先,乡镇政府要根据全县的统一规划与布局,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和已有的政策优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积极发展对地方财政贡献大的产业,做大地方财政收入这块蛋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为契机,拓展财源建设空间,加大乡镇财源建设力度。同时上级党委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适当给予倾斜,把便于乡镇管理的收入下放到乡镇,把发展经济新增加的收入大部分留给乡镇,以调动乡镇干部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进乡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协调发展。其次,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履行好管理职能,通过严格的管理和有效的经营,切实管理好、使用好乡镇集体资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实现乡镇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为乡镇财政提供充裕的、直接的财源。三是乡镇在发展经济中,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切不可不顾乡镇财政的实际承受能力,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严格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切忌少数领导“拍脑袋定项目”,违背市场规律,造成乡镇有限资源的浪费。否则不仅不能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反而会使乡镇背上沉重的包袱。
(二)根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科学合理的乡镇财政体制,是建立和完善乡镇财政的核心,是巩固乡镇财政的基础。我县乡镇财政建立二十年来,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不断得到调整和完善,但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的要求和近几年执行的情况来看,尚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实际情况,在综合考虑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财政收支规模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结合省里的乡镇财政改革契机全面推行“乡财乡用县管”模式,即县和乡镇财政的预算管理权限不变,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实行预算共编、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模式,由县财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监督乡镇财政收支。从近期看,加强乡镇财政体制建设要科学界定乡镇财权和事权。遵循财权与事权相统一、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将面向乡镇和适合乡镇管理的人、财、物权力下放到乡镇,改变“财权在上,事权在乡”、财权制约事权的不正常现象,真正做到“乡镇事乡镇办,乡镇财乡镇管”,使乡镇财政成为真正的实体财政。同时要合理划定乡镇财政收支范围,优化支出结构,不断创新支出管理理制度。在安排专项资金时要尽量少要求或不要求乡镇安排配套资金,以减轻乡镇支出压力;部门委托乡镇承办的事务,要足额安排专项经费,不留缺口。
(三)建章立制,切实加强乡镇财政监督管理。一要严格预算管理。严格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合理划定乡镇财政收支范围。一方面按税种划分收入范围,建立相对独立的乡镇财政税收体系,将属于乡镇征收和有利于乡镇征管的税种列入乡镇固定收入;另一方面按事权划分支出范围。按照公共财政的框架,将乡镇职能明确定位在保证乡镇政府正常运转、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来。优化乡镇财政支出结构,有条件的乡镇积极推行乡镇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设立财政结算中心。不搞赤字预算,财政预算须经人代会审查批准后方能执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乡镇领导不得擅自调整或改变。二要完善乡镇财政开支审批制度。建立由乡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乡镇长、纪检书记、乡镇财政办公室负责人等组成的乡镇财政财务管理领导小组,在限额以下由乡镇长“一支笔”审批,限额以上的定期由领导小组集体讨论审核,重大开支项目提交乡镇党委讨论决定。三要完善乡镇基本建设项目财政审批制度。规定凡需乡镇财政投入资金的一切基本建设项目,除了按照原规定报有关部门审批以外,在立项前,要报送上级财政部门审查资金来源,上级财政部门拥有项目否决权。凡未经上级财政部门审查同意的,不得立项,更不准擅自开工建设,否则要追究乡镇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四要规范乡镇干部奖金、福利、补贴发放制度和接待费用管理。县有关职能部门应根据乡镇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确定几档不同的福利发放和政府接待列支范围的上限标准,对各类奖金、福利、补贴发放实行“上有封顶,下不保底”办法;严格控制接待费用,减轻支出压力,并将每年的接待费用支出情况作为单项考核指标进行考核。五要加强乡镇财政管理机构建设。乡镇财政所作为乡镇政府的重要综合经济职能部门,实行乡镇政府与县财政双重管理,经费由县财政统一核拨,人员和业务由财政局统一负责管理。
(四)强化责任,压缩乡镇负债,消化财政赤字。乡镇政府性债务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是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一个难点问题,也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要积极推行“制止新债、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具体要求,全面清查乡镇的政府性债务,摸清家底,分析查找债务形成的原因、规模和结构。制定分阶段化解的目标和步骤,并结合当地实际,对各类债务“区别对待,分类化解”。探索研究债权债务抵冲、盘活存量资产、增收节支等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稳妥地开展债务化解工作。县里要与乡镇签订压缩负债的责任状,把乡镇债务的压缩情况与乡镇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的业绩考核相挂钩,实行“三保三挂”,即在消化财政赤字和压缩负债时,确保乡镇当年财政收入计划的完成,确保乡镇当年财政收支平衡,确保乡镇当年消化财政赤字目标的完成,乡镇当年消化财政赤字和负债情况与乡镇当年分成挂钩,财政给予消化财政赤字的补助挂钩,与乡镇干部当年的奖励挂钩。对于不能完成当年消化财政赤字和负债目标的乡镇,要对乡镇领导班子当年考核与奖励给予严格限制,采取主要领导干部不准提拔或交流等措施,同时积极采取严控新债的管理办法从而加大乡镇领导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切实把乡镇的财政赤字和负债压缩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