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医改五项重点工作
国家医改五项重点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新农合,城镇职工、居民)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乡、村)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人才)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1.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
2.健康教育服务规范
3.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4.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5.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6.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7.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8.II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9.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
10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 11.卫生监督协管服务规范
五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1、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合理确定公立医院功能、数量和规模,优化结构和布局,完善服务体系。
2、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科学界定公立医院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探索建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医院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3、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探索实现医药分开的具体途径,改变医疗机构过度依赖药品销售收入维持运转的局面,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完善基本医疗保障支付方式,落实财政补助政策。落实中医药扶持政策。
4、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改进公立医院经济运行和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落实各项医院管理制度,制订疾病诊疗规程并推广实施,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保障医疗质量,提高服务效率,控制医疗费用,方便群众就医。
5、健全公立医院监管机制。实施医院信息公开,完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制度,加强医疗安全质量和经济运行监管。
6、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完善政策体系,为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经营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引导、鼓励和支持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促进不同所有制医疗卫生机构的相互合作和有序竞争,满足群众不同层次医疗服务需求。
第二篇:关于五项医改重点工作的几点意见及建议
关于五项医改重点工作的几点意见及建议
2011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的冲刺之年,尽管全国医改工作稳步推进,但医改工作进展不平衡,各省、市、县之间以及五项重点工作之间推进的力度不均,进度不一,程度不同,以致总体工作参差不齐,而且基层建设仍有薄弱环节。基础实施设备欠账较多;人员队伍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单位部分工作落实不够到位,工作有偏差,效果不显著,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补偿政策等还需健全和落实,体制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改革等难点问题尚有待破解。兑现医改承诺,必须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狠抓薄弱,圆满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三年重点任务,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1、加快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面,实现全社会应保尽保;加强基本医疗保险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方便快捷;严格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强化各级政府对医保基金的监管职责,明确各级医疗机构控制医药费用责任,确保基金安全;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健全医疗救助制度,将资助困难人群参保范围从低保对象、五保户扩大到低收入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低收入等特殊困难群体。完善医疗救助信息系统,提高医疗救助的及时性;加强医药费用控制,大力推行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等多种医药费用支付方式,转变医疗服务行为,强化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主动控费责任。
2、加快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建设
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在所有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各区县启动所有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并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完善药品交易所功能,充分发挥药品交易所职能,完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平台,开展新一轮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工作;加强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管理,制定完善基本药物配备政策,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要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要按比例配备基本药物,并首选基本药物;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管,加快基本药物质量监管信息化体系建设,对基本药物进行全品种覆盖抽验和全品种电子监管,提升对基本药物从生产到流通全过程追溯的能力,控制药品质量安全风险。
3、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
加快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根据辖区功能定位、服务人口和范围、交通状况等因素,进一步完善中心乡镇卫生院、普通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 因地制宜推进村卫生室建设,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合理规划村卫生室布局,推进村卫生室建设。
4、加快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各区县要足额核定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实行人员编制总量控制、统筹安排、动态调整。要实行定编、定岗、定责的全员聘用制度和岗
位管理制度,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推行院长竞聘制和目标责任制,逐步建立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健全绩效考核和分配激励机制。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考核办法,各区县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和调节基金调控线。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考核结果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额和医务人员收入水平挂钩,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拉开医务人员收入差距,并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重点倾斜,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市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细化对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的补助政策,理清政府补助的内容和方式,增强可操作性,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的发挥。
加强基础医疗体系的建设,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包括基本建设、资金投入、人员培训等。在过去几十年,我们在发展中忽略了基层卫生机构建设,建设中很多都是放在高层次的,不论是资金流向还是病人流向越来越往上,所以需要一段时间来重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
5、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步伐
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制定“十二五”卫生事业规划,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布局,修订主城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制定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监管机制的创新路径。研究制定公立医院编制标准。探索医疗集团管理,引导高水平的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执业活动,推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机制;广泛开展便民服务措施,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和优质护理服务。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简化就医手续,缩短群众等候时间,扩大双休日和节假日门诊服务,方便群众就医。
目前中国存在两大热点问题:
1、看病难、看病贵。难在哪里、贵在哪里?
第一是“绝对性”看病难,是由于医疗资源绝对不足,无法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 “看病难”,这往往发生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地广人稀的偏远农村地区。
第二是“相对性”看病难,是指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于居民需求的不足,造成患者去大医院看专家“难”。突出表现为许多人看小伤小病也涌到大医院,大医院人满为患。这是目前“看病难”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征。
近几年,国家医改的力度很大,但是在基层仍然存在着看病难的问题。为什么这么难?首先主要是基层、社区及乡镇全科医生实在太少了。其次是大家对基层的医生不信任,医患的信息不对称。解决该问题关键在于大量培养城乡基层社区全科医生人才,同时通过制度让全科医生稳定在基层,分流看病人群,最终解决基层看病难问题。
“看病贵”也有几种:第一是“个人主观感受的‘贵’” 患者认为看病就医所花的钱超过了自己的预期,或者觉得所花医疗费不是“物有所值”。第二是“家庭无力支付的
‘贵’”,就是看病就医总花费超过了家庭支付能力,造成“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其实质是疾病的经济负担过重而缺乏有效的社会医疗保障问题。第三是“社会无法承受的‘贵’”。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全社会医疗费用的总水平有一种不断增长且增速居高不下的趋势,但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当它超过了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深化医改如何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大幅提高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不断提高城镇职工医保统筹层次,进一步提高基金报销比,降低个人医药费用负担。
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制定三级和二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制度,并将配备和使用情况纳入公立医院考核。同时加快完善药品交易所电子交易平台,逐步抑制药价虚高。
全面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制定高血压、慢支炎、糖尿病、心衰等常见病的基本诊疗、基本药物“用药路径”,对医生用药和处方进行规范,超出范围,将予以查处。建立医生诚信档案,定期公布,实行医生职称评定一票否决制度,凡查实医生有收红包行为,均不予评定职称。推进医院信息化系统建设,对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进行实时在线监控。
总之,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基层体系建设与公立医院发展相结合;坚持硬件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相结合。全面启动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全面标准化和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大培训,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全市统筹、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完成国家医改近期五项重点任务 参考文献:
1、《关于工会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
2、《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主要工作安排》
3、《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主要工作任务责任书》
第三篇:医改五项重点
医改五项重点
医改五项重点:
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
二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稳步推进。
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四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取得新进展。
五是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疗服务安全质量进一步提升。发展情况: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新农合覆盖面持续稳固扩大,参合率保持在90%以上。筹资和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均筹资达到155.3元,其中政府补助达到人均126.1元。60%以上的统筹地区实行门诊统筹。统筹地区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比前一年提高5个百分点,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左右。提高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有序开展,安徽、江西、湖南、内蒙古等地试点范围扩大到全省,农村儿童白血病和先心病的补偿比已超过70%,符合民政医疗救助条件的家庭可再获20%的补助。新农合管理运行水平不断提高。近90%的统筹地区实现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即时结报,一半以上统筹地区实现了与域外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三分之一以上的县(市、区)开展了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和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改革。一半以上统筹地区建立了新农合与农村医疗救助统一服务平台。江苏、河南、福建、广东等省一些地区探索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农合经办管理。
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稳步推进。一年来,各地大力推进基本药物规范采购、控制价格、组织配送、合理使用以及落实零差率销售等政策,并在基层综合改革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据最新监测结果,基本药物制度已经在57.2%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安徽、天津、宁夏、吉林、江西、陕西、甘肃、海南等地初步实现了基层全覆盖。安徽采用“双信封”招标、单一货源承诺、统一支付货款等方式,降低基本药物价格,保证质量和供应。各地积极推行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确保临床合理使用。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现了门诊和住院费用下降、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数上升的可喜现象,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制度实施效果初步显现。
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2010年,中央继续安排专项投资200亿元,支持891个县级医院、1620个中心乡镇卫生院、1.12万个村卫生室和122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设。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设施普遍提高基础上,着力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加快落实。当年招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5000名,为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8938名。2381 所县级医院与三级医院、1.53万所乡镇卫生院与二级医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并组织1.75万名县级医院骨干人员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全国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岗培训人数分别为47.5万人次、97.7万人次和21.4万人次。安排全科医生转岗培训1.6万人次。上海、天津、深圳等地探索住院医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全国30个省(区、市)进一步落实乡村医生补助政策,宁夏、新疆、福建等16 个省(区)提高了补助标准。以安徽为代表的一部分省(区),积极推进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性、定岗、定编、人事分配、绩效考核、多渠道补偿、医保支付改革、乡村一体化管理等综合改革,全面落实了改革任务,显著提高了群众受益程度。
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取得新进展。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城乡基层广泛开展。最近监测数据显示,城镇、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累计建档率分别为48.7%、38.1%,提前完成任务指标。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检查人数5714.2万人,3553.8万高血压病人、918.9万糖尿病人和 170.6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纳入慢性病规范管理。上海、杭州等地结合本地实际,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2010年,全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达到17.4元。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稳步推进。全国完成贫困白内障复明手术35.1万例,免费为15岁以下儿童接种乙肝疫苗2962.9万人,提前完成全年任务。884.7万农村孕产妇享受住院分娩补助,农村住院分娩率为95.7%;为农村生育妇女补服叶酸830.7万人,完成任务 85.1%;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47.3万例,完成任务的118.2%;农村妇女宫颈癌检查489.2万例,完成任务的122.3%;在农村建设 783.3万户无害化卫生厕所,燃煤型氟中毒改灶143.9万户,提前完成全年任务。各地区普遍开展了艾滋病母婴阻断等新的公共卫生专项。湖北、吉林、四川、河南、河北、重庆等地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制度,规范项目资金管理、工作程序、奖罚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五、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疗服务安全质量进一步提升。16个国家级联系试点城市和31个省级试点城市陆续开展试点工作,辽宁鞍山、山东潍坊等试点城市在公立医院规划布局、管理体制、补偿运行机制、支付制度、内部管理、改善服务、支持基层和鼓励社会办医方面开展全面探索,试点已经取得了初步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公立医院以强化服务为抓手,推行一批见效快、易操作的改革和管理措施。全国1200所三级医院实行预约诊疗和分时段就诊,3828所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1300多所医院开展100个病种的临床路径试点,22个省(区、市)近100所医院开展电子病历试点,5个省(市)开展执业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各地改革探索为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步伐奠定了基础。
第四篇:2016医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医政)
2016医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医政)
二、推进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 7和11:目前正与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协商,在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管渭滨区人民医院的牌子,承担区级医院的社会职能。
10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
进一步落实《宝鸡市医疗纠纷调解处置暂行办法》(宝政发【2014】42号)和宝鸡仲裁委员会、宝鸡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宝鸡市医院管理局《关于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和仲裁工作配合协作机制妥善解决医疗纠纷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增强调解效率,扩大调解效应,正确引导群众合法、理性维权,切实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化解医患纠纷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利。上半年送宝鸡市医疗纠纷调解办公室一起,调解成功一起。16.“强化三级帮扶,四级联动”
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开展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与我区6个镇卫生院协作。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派驻苏成、杜文芳、刘振国等7名临床和医技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我区6家乡镇卫生院内科、检验科、放射诊疗等7个项目进行对口支援帮扶,促进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22.积极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我区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人。参加全科医师培训2人。
23继续做好国家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方式改革试点。
截至5月底渭滨区农村全科医生签约普通人群39608,占总人数51%,重点人群签约9141,占重点人数69%,石鼓镇卫生院配备了5名全科医生;神农镇卫生院配备了4名全科医生;高家镇卫生院配备了1名全科医生;高家镇甘峪卫生院配备了3名全科医生;高家镇晁峪卫生院配备了2名全科医生,;高家镇固川卫生院配备了1名全科医生;
21加强重点科室建设 25完善中医药政策发展机制。近三年来,医院积极争取上级资金450万元左右,用于改造和提升医院基础设施建设,设立了300平米的国医馆,改造了中药房和煎药室。目前,医院有中医类专业技术人员 10 人,为加快中医骨干人才培养,先后共有8人参加进修培训学习。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加大中医治未病科建设,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
34.继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签约“购买服务”管理
渭滨区已经从2015年实行了65岁老年人服务卷管理,对全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发放了服务卷,实行购买服务,进一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精细化管理。35.积极实施“健康宝鸡”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1、健康知识进社区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
2、全区累计更换健康教育宣传栏233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136次。3、5月31日开展大规模控烟宣传一次。
第五篇:五项重点工作
五项重点工作:加快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让老百姓看病有保障;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让老百姓看病少花钱;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老百姓看病更方便;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让老百姓平时少得病;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让老百姓看病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