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透明度问题探讨(共)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透明度问题探讨
摘要:目前,我国会计信息严重不透明,已极大地影响了使用者的利益。提高信息质量,加强信息披露,增强会计透明度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成为当今我国会计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会计透明度的内涵出发,分析了我国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状况,对如何增强会计信息透明度进行了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会计;透明度;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公共信息,是广大的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依据,是确保市场有序而规范运行的必要条件。会计透明度就是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一家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经营活动、风险分布及风险管理实务。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财政职能、财政预算管理、财政资金运动方式和预算会计信息需求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健全而透明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透明度是良好的行政事业单位治理的基石。
一、会计透明度的内涵
透明度是指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信息, 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一家银行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经营活动、风险分布及风险管理实务。披露本身不必然导致透明;为实现透明, 必须提供及时、准确、相关和充分的定性与定量信息披露, 且这些披露必须建立在完善的计量原则之上。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 高透明度意味着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即企业所提供的信息, 使用者能据以准确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风险程度等。换言之, 在现有的确认与计量的框架下, 通过有效的披露来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应当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从目前的各种论述及现有会计准则的要求看, 有效的披露应当包括披露更多的信息(即“充分披露”), 还包括以恰当的方式披露恰当的信息(即“相关性”和“重要性”)。当然, 上述要求还必须建立在所披露的信息相对可靠的基础之上。会计透明度是传统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的发展, 它是以相关性与可靠性为主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延伸, 是一个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全面概念。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 会计透明度包括三个层次的涵义。(1)存在一套清晰、准确、正式、易理解、普遍认可的会计准则和有关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体系;(2)所有部门,包括行政事业单位机构和企业必须严格执行会计准则;(3)企业必须对外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 使外部使用者随时获取关于企业的所有信息。判断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是否达到高透明度, 应当以外部使用者是否可以及时、准确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作为标准。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披露存在的问题
1.各级单位不能正确处理年终结账
当前在以现金基础的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经常会遇到预算己经安排,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当年无法支付款项的问题,从而使年终结余出现“虚增”现象。根据现行的会计制度,大部分支出是以财政拨款数列报支出,即按国库实际拨出款项列报。而对于一些较大的支出项目,需要按项目进度分次拨付资金。当部分项目跨年度的时候,就可能会出现国库实际拨款数小于预算支出项目所需金额的情况,按此记录和确认总预算会计的支出数就会使预算出现结余,而实际上它是应付未付的资金,并不是真正的预算结余。
2.难以跟踪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
为满足建设公共财政体制的需要,近年来,财政部陆继进行了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等方面的改革,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难以适应改革的需要。以政府采购为例,对于行政单位专项支出经费,财政部门不再简单地按照预算下拨经费给行政单位,而是按照批准的预算和合同的履约情况直接向供应商拨付款项,即采取直接付款方式。这时会出现采购环节与付款环节相分离的情况:在采购材料物资过程中,有的材料物资已到而发票账单未到,或发票账单已到而材料物资未到;有的采取一次付款方式,有的则采取分期付款方式。同时,由于一些大型工程项目的验收存在时间间隔,或者一些大型公共工程的采购余款需要在较长的工程保修期结束后才能支付,若按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则难以跟踪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
3.财务报表所反映的受托责任比较狭窄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主要目标是反映预算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以满足财政管理的需要。政府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首先是行政事业单位,其次是宏观经济决策和管理部门,再次是立法机关和审计部门。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社会各界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越来越受到广大纳税人的关注。同时,随着我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国外政府和投资者也越来越关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受托责任比较狭窄,将无法满足国内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状况及其提供的公共服务能力、财政资金使用情况、支出结构及其效果等信息的需求。
4.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财务报表内容不完整
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报表体系,这些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会计报表主要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无法反映其他的重要信息,如行政事业单位财报告中的核心报表―资产负债表,它是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和负债进行持续衡量的工具,由于以收付实现制为编制基础,因而不能充分反映行政事业单位整体财务状况;收入支出表提供的息也主要是关于现金收支及现金余额的信息,难以体现政府的运营绩效。
三、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透明度的措施
全面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透明度,是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举措,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体制框架的必然要求,对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儿方面。
1.制定完善的会计准则
进入21世纪,我国在会计准则国际化以及会计理论研究方面己经取得很大的进展,但仍须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加强以财务会计概念为主的财务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建立一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以其作为参照,对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进行指导,避免会计准则之间相互矛盾。其次,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在可靠性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报表附注披露的内容,增加对某些重要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同时严格规定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使用范围,减少可供选择的会计核算方法的数量,对于变更会计核算方法的行为严格要求充分披露,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前提下,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其他国家会计准则的成功经验,努力构建一套完整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准则。同时我们建议在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中坚持“在可靠性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报表附注披露的内容”的原则,来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历史成本虽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相关性差,在当前科技进步迅速、物价波动幅度大的社会背景下,往往难以反映会计主体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导致高估资产和虚盈实亏;另一方面其他计量属性相关性较强,但缺乏可验证性,主观成分大,易被操纵。
2.严格内控制度
内部控制的核心之一是在单位内部建立起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有效的会计管理必须有健全的规章制度作保证,使会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制度上保证会计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以达到相互控制的目的,防止会计事务处理中发生的失误、差错以及营私舞弊等行为,增强财务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提高会计核算质量。我们同时认为,各单位应根据各自不同的性质及具体情况,依据《会计法》等法律规章,建立一套适合本单位的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内部制度的制定要体现相互制约机制,同时制度规定应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3.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
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制度只是为提高会计透明度奠定了技术基础,而要真正实现信息披露的高透明则离不开监管。首先,要健全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主的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管,应积极推进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由行业协会进行日常管理,真正实现行业自律;使有限责任合伙制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主流形式,加强和完善与有限合伙制有关的制度建设;建立与健全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的信用体系,对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的信誉程度进行动态的评定,从而对其行为进行约束,促使其严格执业。其次,要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近年来会计不透明的原因之一就是对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查处不严,造成会计造假成本过低,当违约的预期收益大于其成本时,经营者就会选择违约。目前的状况是,守法者未得到有效的保护,造假者未得到严厉的制裁。这就要求社会各界及时监督,加大力度予以惩罚,降低预期风险的净收益。
4.深化事业单位内部自身改革
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职能分为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宏观调控,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职能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预算改革中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上突破的问题。因此,应积极的转变单位职能,为社会经济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公共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克服和避免市场失效对社会经济的冲击,调节和引导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单位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重点建立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系,实现国民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经济管理职能的双重经济职能的分离。同时要要优化单位股权结构,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状,严格禁止内部人控制;其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中小股东积极参加股东大会。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股东远离会场参与股东大会已成为可能,鼓励中小股东参与股东大会,有利于增强中小股东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对单位的会计信息披露施加压力,促进会计信息透明度。
5.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的素质状况直接影响会计工作水平的提高和会计工作改革的顺利进行。通过改革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评价、选拔会计人才的机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抓好在职会计人员的培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在源头上把握会计信息的质量。其次,也不能忽视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和反腐倡廉教育,要让他们也都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失真的重大危害,强化其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自觉执行的力度。从这两个大的方面,防止营私舞弊现象的发生,优化财务管理。
总之,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政府管理模式的变化,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推动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变革。我们要加强会计规范,应当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从而有效增强会计信息透明度。
参考文献:
[1]于晓镭 徐兴恩:新企业会计准则实用手册[Z].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邢桂萍:浅析新企业会计准则[J].集团经济,2006,(9):59-60.
[3]何卫红:会计透明度探析[J].财会与审计,2005,(10):116.
[4]张国生:改革预算会计和构建政府会计体系的思考[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6):101-106.[5]陈纪瑜 张宇蕊:关于建立公共绩效管理框架下的政府财务报告制[J].当代财经,2006,(3):32-35.[6]刘玉廷: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2004,(9):3-6.[7]赵建勇:政府会计的显著特征-兼谈政府会计教育[J].会计研究,2004,(9):11-12.
第二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浅析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浅析
摘 要:本文阐述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意义,通过对现实中实施的成效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构想。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集中核算 存在的问题 完善措施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了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全面开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已势在必行。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是在“三不变”即:预算执行主体地位不变、资金使用权限和财务管理权限不变的前提下,是以统一核算为手段、集中资金为基础、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管理为目标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是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深层次的重大改革。
1.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性
1.1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设报账员负责办理日常现金收支事务,会计业务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核算,会计核算中心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1.2加强会计监督,减少了单位财务支出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支出都必须经过会计核算中心的审核,不合规定票据不予受理,不合理开支不予报销;一定程度上减少部分单位在使用国家资金上的随意性,给贪污犯罪和挥霍浪费行为亮起了红灯。
1.3强化预算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能够全方位,全过程掌握和监督各单位每笔资金的活动情况,核算中心为预算的编制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和基础的资料,也促使单位严格执行预算,保证其支出的有序性、计划性,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执行中的克扣、截留、挪用等现象。
2.目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2.1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和内部监督弱化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管理保留在原单位,而会计核算工作由会计核算中心完成,这使得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脱节,不利于财务工作的有效进行,加上很多核算单位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同起来,导致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弱化。另外,由于核算单位内部的会计与出纳牵制机制消失,报账员实际上履行了会计出纳双重职责,造成了财务内部监督工作的“空档”和“缺位”,影响了单位经济业务活动健康有序进行。
2.2 会计责任主体不明确
我国《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会计集中核算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位的核算权和会计监督权,也相应地改变了会计责任主体资格。由于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增加了“中间人”——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核算中心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可能就一些会计责任问题出现真空,使得资料提供、具体问询、责任认定难度加大。
2.3 制度不健全,缺乏可行的、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
在会计集中核算实践中,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开支标准与具体繁杂的实际支出有较大差距,常常会遇到合理不合法或合法不合理的报销事项。
2.4控制和监督职能弱化
首先,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移至会计核算中心,而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这种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的情况,导致核算单位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其次,单位报账时,会计核算中心往往只注重票据是否合规、审批手续是否齐全,而对票据内容的真实性无法判断,一些单位为了使一些不合规的支出合法化,可能采取巧立名目、弄虚作假的手法进行报销。如何控制好既坚持规章制度,以达到节约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又实事求是地处理好实际开支的报销问题,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正常业务活动的开展,这是对核算中心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的严峻考验。
3.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措施
3.1 加强核算单位财务管理,强化财会队伍建设
首先,核算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要切实加强横向交流联系,建立互补、互促、互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切实解决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脱节的问题。其次,完善核算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第三,加强报账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加强国家各项财政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其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3.2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支出审批程序。
由于现行的资金支出标准缺乏可行性,执行起来较困难,所以建议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尽快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及福利补贴制度,逐步规范单位各类分配支出标准,使会计集中核算有法可依,保障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规范运行。同时,建立会计核算制度。一是按照会计主体不变的原则,分户建账,集中核算;二是严格按账务处理流程操作;三是及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主体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后,再对外提供;四是分单位建立会计档案并妥善保管。再次,严格凭证审核制度和实行财务会签制度。
3.3 增强责任意识,明确责任主体
会计集中核算,并没有改变核算单位的经济体制与经济地位,且会计原始资料来源未变,会计核算基础未变,资金使用权和财产所有权未变。因此,核算单位负责人理应是单位的会计责任主体,如果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掺进了杂质,出现了问题,按照《会计法》的规定,会计核算中心相关责任人员也理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3.4 加强内部控制与监督
首先,强化核算中心的监督管理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核算中心的职能要改变重核算,轻监督,轻管理,应向预算执行约束、支付的直接监督、承担国库委托的单一账户、对国库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核算管理等综合职能方向上转变。其次,建立健全核算中心内部监督和外部审计监督等监督制约机制。核算中心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监督与服务职能;成立内审部门加强监督,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并引入财政资金效绩审计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总之,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犹如一道坚固的防线,较好地预防和阻止了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从源头上制止了腐败发生的可能,为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务管理机制积累了宝贵经验。尽管在实践中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完善,但我们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流于形式,应实事求是、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促使其健康发展。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努力为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期刊论文.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若干问题的思考-时代经贸(学术版)2008.6(5).[2] 郭成林,财务集中核算之我见[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7,(6-7)
[3] 王广东,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思考,时代经贸 2008,10.[4] 利忠,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23期.
第三篇: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
摘 要:本文阐述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意义,通过对现实中实施的成效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构想。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集中核算 存在的问题 完善措施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了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全面开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已势在必行。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是在“三不变”即:预算执行主体地位不变、资金使用权限和财务管理权限不变的前提下,是以统一核算为手段、集中资金为基础、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管理为目标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是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深层次的重大改革。
1.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性
1.1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设报账员负责办理日常现金收支事务,会计业务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核算,会计核算中心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1.2加强会计监督,减少了单位财务支出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支出都必须经过会计核算中心的审核,不合规定票据不予受理,不合理开支不予报销;一定程度上减少部分单位在使用国家资金上的随意性,给贪污犯罪和挥霍浪费行为亮起了红灯。
1.3强化预算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能够全方位,全过程掌握和监督各单位每笔资金的活动情况,核算中心为预算的编制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和基础的资料,也促使单位严格执行预算,保证其支出的有序性、计划性,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执行中的克扣、截留、挪用等现象。
目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1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和内部监督弱化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管理保留在原单位,而会计核算工作由会计核算中心完成,这使得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脱节,不利于财务工作的有效进行,加上很多核算单位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同起来,导致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弱化。另外,由于核算单位内部的会计与出纳牵制机制消失,报账员实际上履行了会计出纳双重职责,造成了财务内部监督工作的“空档”和“缺位”,影响了单位经济业务活动健康有序进行。会计责任主体不明确
我国《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会计集中核算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位的核算权和会计监督权,也相应地改变了会计责任主体资格。由于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增加了“中间人”——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核算中心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可能就一些会计责任问题出现真空,使得资料提供、具体问询、责任认定难度加大。制度不健全,缺乏可行的、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
在会计集中核算实践中,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开支标准与具体繁杂的实际支出有较大差距,常常会遇到合理不合法或合法不合理的报销事项。
4控制和监督职能弱化
首先,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移至会计核算中心,而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这种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的情况,导致核算单位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其次,单位报账时,会计核算中心往往只注重票据是否合规、审批手续是否齐全,而对票据内容的真实性无法判断,一些单位为了使一些不合规的支出合法化,可能采取巧立名目、弄虚作假的手法进行报销。如何控制好既坚持规章制度,以达到节约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又实事求是地处理好实际开支的报销问题,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正常业务活动的开展,这是对核算中心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的严峻考验。3.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措施加强核算单位财务管理,强化财会队伍建设
首先,核算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要切实加强横向交流联系,建立互补、互促、互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切实解决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脱节的问题。其次,完善核算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第三,加强报账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加强国家各项财政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其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支出审批程序。
由于现行的资金支出标准缺乏可行性,执行起来较困难,所以建议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尽快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及福利补贴制度,逐步规范单位各类分配支出标准,使会计集中核算有法可依,保障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规范运行。同时,建立会计核算制度。一是按照会计主体不变的原则,分户建账,集中核算;二是严格按账务处理流程操作;三是及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主体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后,再对外提供;四是分单位建立会计档案并妥善保管。再次,严格凭证审核制度和实行财务会签制度。增强责任意识,明确责任主体
会计集中核算,并没有改变核算单位的经济体制与经济地位,且会计原始资料来源未变,会计核算基础未变,资金使用权和财产所有权未变。因此,核算单位负责人理应是单位的会计责任主体,如果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掺进了杂质,出现了问题,按照《会计法》的规定,会计核算中心相关责任人员也理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加强内部控制与监督
首先,强化核算中心的监督管理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核算中心的职能要改变重核算,轻监督,轻管理,应向预算执行约束、支付的直接监督、承担国库委托的单一账户、对国库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核算管理等综合职能方向上转变。其次,建立健全核算中心内部监督和外部审计监督等监督制约机制。核算中心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监督与服务职能;成立内审部门加强监督,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并引入财政资金效绩审计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总之,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犹如一道坚固的防线,较好地预防和阻止了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从源头上制止了腐败发生的可能,为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务管理机制积累了宝贵经验。尽管在实践中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完善,但我们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流于形式,应实事求是、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促使其健康发展。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努力为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期刊论文.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若干问题的思考-时代经贸(学术版)2008.6(5).郭成林,财务集中核算之我见[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7,(6-7)
王广东,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思考,时代经贸 2008,10.利忠,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23期.
第四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四、计算题
1、甲事业单位经批准报废台式计算机2台,每台计算机的账面原值为11 000元,共支付清理费用150元,残料收入每台200元(实际收到现金)。假设清理净收入经批准不需上缴。要求:根据上述资料,编制甲事业单位的相关会计分录。
2、甲事业单位用银行存款购入5年期、年利率8%、面值为60 000元的国库券,实际支付价款60 000元;该事业单位在国库券未到期前对外转让了其中的30 000元,实际收到价款40 000元;国库券到期,甲事业单位实际收回债券本金30 000元和利息12 000元。要求:根据上述资料编制相关的会计分录。(“事业基金”科目要求写出明细科目,分录中的金额单位为万元)
3、A事业单位2010年年末有关收支科目的余额有:财政补助收入的贷方余额为145 000元、上级补助收入的贷方余额为24 000、事业收入的贷方余额为280 000元、经营收入的贷方余额为85 000元,事业支出的借方余额为406 000元、经营支出的借方余额为50 000元、对附属单位补助的借方余额为28 000元。不考虑其他因素,假设按规定该事业单位的事业结余均属于非专用资金,可转入结余分配。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编制A事业单位年终结账时的会计处理。
四、计算题
1、【正确答案】:甲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如下:
经批准报废计算机时:
借:固定基金22 000
贷:固定资产22 000
支付清理费用150元时:
借: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150
贷:银行存款或现金150
取得残料收入400元时
借:现金400
贷:专用基余——修购基金400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常见业务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2、【正确答案】:取得投资时:
借:对外投资60 000
贷:银行存款60 000
同时:
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60 000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60 000
转让部分债券时:
借:银行存款40 000
贷:对外投资30 000
其他收入10 000
同时:
借:事业基金——投资基金30 000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30 000
到期时:
借:银行存款42 000
贷:对外投资30 000
其他收入12 000
同时:
借:事业基金——投资基金30 000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30 000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常见业务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3、【正确答案】:(1)将有关收入、支出结转至事业结余
借:财政补助收入145 000
上级补助收入24 000
事业收入280 000
贷:事业结余449 000
借:事业结余434 000
贷:事业支出406 000
对附属单位补助28 000
(2)将有关收入、支出结转至经营结余
借:经营收入85 000
贷:经营结余85 000
借:经营结余50 000
贷:经营支出50 000
(3)将事业结余转入结余分配
借:事业结余15 000
贷:结余分配15 000
(4)经营收入与经营支出的差额为(85 000-50 000)35 000元结余,可转入结余分配。借:经营结余35 000
贷:结余分配35 000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常见业务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第五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1.事业单位分类:
a农业、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单位 b工业、交通等部门的事业单位 c商业部门的事业单位
d文化、出版、文物、教育等部门的事业单位 e社会保障、卫生等部门的事业单位 f科学研究事业单位 g其他事业单位
2.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与企业和行政会计的区别):
a资金(收入)来源渠道多: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和其他收入;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商品销售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b支出使用多渠道:事业单位的支出使用渠道主要有事业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销售税金。c两种会计基础并用:事业单位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企业采用权责发生制。
d内部成本核算:事业单位应视情况进行内部成本核算,设置“成本费用”账户进行成本费用的归集和成本计算;企业会计必须按规范的成本计算方法,设置“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等成本账户。
e.设置专业基金:事业单位会计要设置各种专业基金,如修购基金、医疗基金、职工福利基金等。其他不设置。
3.事业单位的经营收入具有如下两个基本特征:
a事业单位的经营收入是开展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而不是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
b事业单位的经营收入是非独立核算的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而不是独立核算的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4.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事业单位):
a.购入、调入的固定资产,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和调拨价及运杂费、安装费等记账。购置车辆按规定支付的车辆购置税计入购买价之内。b.自制的固定资产,按开支的料、工、费记账。
c.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应按改建、扩建发生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的变价收入后的净增加值,增记固定资产。
d.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按照同类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根据所提供的有关凭据记账。接受固定资产时发生的各项费用,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e.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支出记账。
f.盘盈的固定资产,按重置完全价值记。
g.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移交手续的固定资产,可先按估计价值入账,待确定实际价值后,再进行调整。
5.应缴预算款: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应缴国家预算收入,主要包括事业单位代收的纳入预算管理的基金,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无主财物变价收入和其他按预算管理规定应上缴预算的款项。6.有价证券及管理要求:
行政单位有价证券是指行政单位用结余资金购买的国债: 管理要求:
a只能购买国债。
b购买资金只能来源于可以有权使用的结余资金,不能影响行政职责的正常履行。c购买国债不能列作支出预算。
d利息收入或转入收益记入“其他收入”。e行政单位的有价证券必须妥善管理。7.固定资产的分类:
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按其自然属性、用途和管理要求分为:
a房屋和建筑物,包括单位自有的办公用房、生活用房、业务用房和建筑物。b专用设备,包括各种仪器和机械、电子设备等。
c交通运输工具,包括各种汽车、装卸工具、搬运工具等。
d一般设备,包括被股、办公与家务用家具设备,一般工具和文体设备等。e文物和陈列品,包括图书等。
f其他固定资产,指不属于以上各类的固定资产。8.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行政事业单位):
a购入调入的固定资产,应按买价、调拨价以及运杂费、保险费、安装费、车辆购置附加费入账。
b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应按建造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入账。
c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扩建的,应按改扩建发生的支出,减去改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后的净增加值,记入固定资产账户。
d接收捐赠的固定资产应按照同类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或者有关凭据记账,接受固定资产时发生的各项费用,应当记入固定资产价值。
e无偿调入和旧存的固定资产,不能查明原价的,估价入账。f盘盈的固定资产,按重置完全价值入账。
g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移交手续的固定资产,可先按估计价值入账,待确定实际价值后再调整。
9.应缴预算款的管理:行政单位应当依法组织应缴预算款,并按规定时足额上缴。对于不足缴款起点或需要定期清缴的,应及时存入银行存款账户。行政单位的应缴预算款应当按照同级财政部门规定的缴款方式、缴款期限及其他缴款要求及时办理缴库。每月月末不论是否达到到缴款额度,均应清理结交。任何单位不能缓缴、截留、挪用或自行坐支应缴预算款。年终必须将当年的应缴预算款全部清缴入库。10.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构成:
a财政部开设的国库存款账户(国库单一账户)。
b财政部开设的零余额账户(财政部零余额账户)和财政部为预算单位开设的零余额账户(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
c财政部开设的预算外资金账户(预算外资金专户)。
d财政部为预算单位开设的小额现金账户(小额现金账户)。
e经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财政部批准预算单位开设的特殊专户(特设专户)。11.事业支出及其内容:
事业支出是事业单位开展各项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实际支出。事业单位事业支出必须根据国家预算支出科目中规定的“款”“项”“目”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a人员支出:是指事业单位支付给在职职工和临时聘用人员的各类劳动报酬为上述人员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按工资一定比例提取的福利费。内容: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福利费、社会保险缴费、其他。b日常公用支出:是指事业单位购买商品(不包括按规定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内容:办公费、专用材料购置费、专项业务费、劳务费、水电费、邮寄费、电话通信费、取暖费、物业管理费、交通费、差旅费、维修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招待费、其他。
c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对个人和家庭的无偿性补助支出。
内容:离休费、退休费、退职(役)费、就业补助费、抚恤金、救济费、医疗费、生活补贴、提租补贴、住房公积金、购房补贴、助学金、其他。
d固定资产购建和大修理支出:是指事业单位购置、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支出。
内容:建筑物购建费、办公设备购置费、专用设备购置费、交通工具购置费、大修理费、更新改造费、其他。
e销售税金:是指事业单位从事经营活动、销售产品时应负担的税金及附加。内容:资源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12.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会计要素:
1资产:是会计主体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特征:a资产的实质是经济资源。
b资产是特定主体所控制或运用的。
c资产必须能以货币计量。
内容:行政单位的资产、事业单位的资产。
2负债:是指一个主体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特征:a负债是指已经发生,并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必须偿付的经济责任。
b负债的实质是未来的经济利益的丧失或牺牲。c负债以货币进行确切计量或者合理的预计。d负债一般都有确切的债权人和到期日。内容:行政单位负债、事业单位负债。
3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是属于一级政府,一个单位所有的资产净值。内容:行政单位的净资产、事业单位的净资产。
4、收入:是指国家或单位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内容:行政单位收入、事业单位收入。
5、支出:是指一级政府或单位按照批准的预算所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内容:行政单位支出、事业单位支出。
会计等式:资产=负债+净资产 收入-支出=结余 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