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建议及对策
支农再贷款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建议及对策
为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发展,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完善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管理,支持扩大“三农”小微贷款投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支持三农、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业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但金融机构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却影响了此项政策实际效果的充分发挥。
一、人民银行总行“通知”执行中遇到的问题
1、宏观经济下行趋势影响,造成涉农市场风险因素难以把控。
涉农小微企业正承受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剧烈变化带来的严重冲击,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能源、环境等制约因素增强,造成涉农小微企业经营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客观上增加了我行涉农小微贷款的投放风险。
2、“三农”融资抵押物及担保方式不落实,进一步增加了该项业务的经营风险。
目前我市农村承包土地及宅基地确权还未到位,以涉农土地抵押为主的“三农”贷款出现不良贷款率上升,执行中易受到政策性因素影响,造成相关抵押物债权无法落实。此外,我市尚未建立完善的涉农贷款担保及风险补偿机制,完全依靠银行资本金来抵御风险,无疑增加了“三农”贷款的经营风险。
3、涉农小微企业及农户不良贷款执行难,难以有效化解信用风险。由于“三农”、小微企业第一还款来源难以有效 把控,而在抵押物、担保等保证方式下,我行对不良客户的法律清收执行难度较大,造成“三农”、小微企业融资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4、资金成本高,影响支农政策效果的充分发挥。我行成立时间短,业务规模小,经营费用大,再加上专项低息资金不足,使我行涉农小微企业融资利率较高。而“三农”及小微企业以微薄的利润,难以承担高额的融资成本,造成“三农”及小微企业融资推行困难。
5、惠农政策“时滞”效应,造成本次调整利率难以惠及“三农”及小微企业。在涉农贷款未到期偿还之前,我行缺乏低息资金来源,只能继续按筹资成本执行相对较高的利率水平。
二、对人民银行总行“通知”的政策建议
《通知》中严格限定涉农贷款利率标准,不利于利率市场化,对我行的经营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对此提出两点建议:
1、监管部门严格监管支农贷款的投向,但对利率标准应适当放开,由各行根据风险程度和本行筹资成本及运营实际,确定合理的“三农”、小微贷款利率水平。
2、由地方政府出面,拿出一定财政涉农补贴资金成立涉农贷款担保基金,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降低“三农”、小微贷款利率水平。
三、我行运用支农再贷款推行金融服务的应对措施
1、推行新的涉农小微农户信贷模式。进一步丰富我行已有的“循环贷”产品,推出“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动态调整”的涉农小微农户信贷模式,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放款进度和回收期限。
其中在客户覆盖上,采取区域包干,逐区域建档、推动小微企业建档“增户”和授信“扩面”。
2、推广涉农小微企业产业链金融资模式。
以涉农龙头企业为依托,针对其上下游产业链客户,推广保理融资业务,以金融手段辅助整个涉农产业链的发展。此外,灵活采用中小企业联保、上下游合作担保、动产质押等方式,全方位满足涉农产业链经营主体资金需求。
3、根据涉农小微企业类型不断创新专属服务产品。针对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零售市场、仓储物流设施、连锁零售等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按客户类型分别推出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根据新型小微企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周期和还贷来源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在利率、期限、额度、流程、风险控制等方面根据企业需求及我行管理实际,采取“私人订制”方式设计专属的金融产品。
4、大力推广应用微贷技术。针对那些缺乏担保人、抵押物,且经营正常的小微企业,为其提供融资服务。主要以 “纯信用”为特色,强调“眼见为实原则”和“交叉检验原则”,检验出客户的贷款额度。
营销方式上要求我行客户经理改变坐商式的模式,采取上门扫街式、行商式的营销模式,逐村逐户陌生拜访发掘新客户。
5、尽快推广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业务。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支付服务环境,构建快捷支付通道,提供简易便民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6、推广以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等动产抵押贷款,大胆探索和试点承包土地经营权质押,农村宅基地和农房抵押等新型抵押担保方式贷款。
总之,我行将按既定的“支农支小”市场定位,深化管理,强化风险控制,加快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练好内功,一如既往将支持小微企业的金融政策落到实处。
第二篇:人民银行拓宽支农再贷款适用范围.
人民银行拓宽支农再贷款适用范围
支农再贷款是人民银行支持扩大涉农信贷投放,促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手段。人民银行秉承“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理念,坚持改革,开拓创新,适应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变化,拓宽支农再贷款适用范围,加大支农再贷款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的积极性。
2012年,人民银行积极运用支农再贷款政策,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年初,人民银行下发《关于管好用好支农再贷款 支持扩大“三农”信贷投放的通知》(银发[2012]58号),要求各分支机构进一步发挥支农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的积极作用,支持农村经济持续、稳固发展。8月,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开展拓宽支农再贷款适用范围试点的通知》(银发[2012]207号),在陕西、黑龙江两省开展试点,在坚持涉农贷款占各项贷款比例不低于70%的发放标准不变的前提下,将试点地区支农再贷款的对象由现行设立在县域和村镇的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和村镇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法人拓宽到设立在市区的上述四类机构。
2012年,人民银行继续加大支农再贷款的支持力度。按照强化正向激励的原则,对全国累计安排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681亿元,主要用于涉农贷款占比较高的西部和粮食主产省(区)。年末全国支农再贷款限额2203亿元,余额1375亿元,比年初增加281亿元;当年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2090亿元,比上年增加382亿元。从地区分布看,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支农再贷款限额及余额占全国的比重均超过90%。支农再贷款支持农村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取得明显效果,2012年末,全国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5.3万亿元,同比增长16.0%。
案例问题:试根据案例谈谈支农再贷款的重要性。案例分析:
支农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对农村信用社发放的贷款。它表明中央银行的所有业务都有一定的政策性目的的。一方面,支农再贷款直接支持了三农及相关产业,另一方面,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政策的实施,也引导了其他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有力推动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善。
第三篇:关于支农再贷款资金使用情况汇报材料
关于支农再贷款 资金使用情况汇报材料
尊敬的广州分行各位领导:
大家好!
下面由我就我单位支农再贷款资金使用、管理及效果情况作以下简单汇报:
一、基本情况
至9月底,我单位向人民银行申请借入支农再贷款2笔资金总额1亿元,资金全部投向青梅种植加工及生猪养殖企业。
二、支农再贷款使用情况
我单位严格按照《关于加强支农再贷款管理的通知》有关要求,借入支农再贷款资金全部用于发放为涉农贷款。同时,我单位给予办理支农再贷款的利率优惠政策,优惠幅度是在我单位一般贷款利率的基础上下浮XX%,有效地使更多需要资金的农村企业切身感受支农再贷款的优惠政策,更进一步有效地使支农再贷款的资金使用得已落到实处。
三、支农再贷款管理情况
一是规章制度的建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管理办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的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支农再贷款使用与管理暂行办法》,确保支农再贷款的高效使用和良性运转。明确支农再贷款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改进当地支农信贷服务,解决农 村、农民、农业生产和涉农企业资金需求不足问题。二是档案资料管理情况。支农再贷款的资金是我单位以正式报告及申请书向当地人民银行提出申请,并经审批同意后在核准的支农再贷款额度内进行发放使用,申请资料和人民银行的审批资料由我单位指定专人专档保管。客户使用支农再贷款资金的申请、审批和发放等资料均由经办单位指定专人专档保管。对日常监测报表我单位能按要求进行监测管理,相关支农再贷款的档案资料能完整归档。三是管理和使用的合规性。该项业务在办理的过程中,我单位严格按照相关的文件制度要求实行逐级审批发放,对贷款资金的发放、收回全过程,实行专人、专户管理,能严格按照专款专用。经办单位以支农再贷款资金向涉农企业发放贷款时,建立了单独的贷款明细台账,对贷款利息的收回在台账中进行逐笔登记,对该笔借款支付情况和账户资金往来能做到跟踪到位。
第四篇:关于支农再贷款政策的思考及建议
关于支农再贷款政策的思考及建议
【摘要】支农再贷款是人民银行落实国家惠农、扶农政策、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一项有效制度,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民增收致富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逐年增长的支农再贷款额度,对农村信用社壮大支农资金实力,改善经营财务状况,提高社会认知程度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从探讨支农再贷款实施意义出发,深入剖析这一政策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支农再贷款 政策效益 农村信用社
支农再贷款政策是在我国推进金融改革、农村信用社资金匮乏、农民贷款困难背景下实施的一项重大金融政策,对缓解农村资金供需矛盾、促进“三农”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增强农村信用社抗风险能力,提高农村信用社社会声誉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尚不成熟、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不牢固的发展环境下,支农再贷款政策仍然是推动金融改革、助推农村经济的有效政策工具,综合分析和评估其政策效益并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是最大限度发挥其资金支农效应的必要条件。
一、支农再贷款实施意义
首先,支农再贷款是合理配置信贷资源的重要政策工具,在平衡城市和农村两大区域经济信贷供给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导向作用;其次,支农再贷款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和金融机构多样化发展带来了强劲的推动力,使农信社、农商行、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能够在同一平台获得支农资金扶持并以此推动自身改革发展,从而使国家信贷支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二、新时期支农再贷款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制度性缺陷影响政策效果
一是额度分配未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性,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和农业生产主导地区没有给予重点倾斜,导致区域性支农资金大量闲置、需求不足和挪作他用等诸多问题;二是农信社支农贷款利率浮动政策不明确,随意上调用再贷款发放的农户贷款利率,增加农民贷款成本,同时支农贷款利率高于同业拆借利率,影响信用社申请再贷款积极性。
(二)执行落实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由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农户信用程度参差不齐,使得农户贷款呈现出分散化和高风险的特点,在信用社比较严厉的信贷责任追究制度下很多信贷员采取谨慎态度办理贷款,不利于支农贷款发放;二是信用社在发放支农贷款时没有体现对农户的利率优惠政策,往往执行规定利率最高上限,将支农政策性资金视同自有资金进行商业化运作,形成的高额利息负担使信贷支农能力大打折扣。
(三)政策效益考评体系不健全
目前,支农再贷款政策缺乏严格的执行考核、评估管理和违规处罚体系,对信用社发放支农专项贷款投向范围和使用情况没有完整、全面的对照标准和评估依据,使其真实性、合规性和贷款质量难以得到准确把握,直接影响了政策传导效果。
三、提高支农再贷款政策效益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规范化管理,消除制度性弊端
一是改进管理模式,以涉农贷款余额为支农再贷款额度分配依据,结合地区需求差异区别对待、科学分配,适当向中西部贫困地区和农牧业主产区倾斜,充分发挥支农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将支农再贷款政策对象扩展到全部涉农法人和农村集体经济实体,放宽再贷款的条件,适用范围调整为大口径的“三农”经济,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途径;三是适当下调支农再贷款利率,并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向农民发放支农贷款的利率上浮幅度,充分调动农信社和农民使用支农再贷款的积极性。
(二)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提高政策执行效能
一是通过政策扶持和专项资金投入等措施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实现产权明晰、科学管理的同时逐步剥离和核销不良资产,消除历史包袱并提高资金筹集能力,使之在科学的经营发展理念下不断成长壮大,逐渐弱化对支农再贷款的依赖思想;二是逐步建立健全以农信社为主、农业银行、农商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等机构为辅的农村金融体系,尤其要在欠发达农村地区打破农信社垄断使用信贷支农政策的局面,通过行业竞争获得相应支农再贷款扶持额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赋予基层人民银行灵活调配支农再贷款额度职能,在综合评估和充分调研基础上使有限的支农资金从资金充裕联社流向资金匮乏联社,从使用不当的农村金融机构流向规范使用的农村金融机构。
(三)制定政策考评体系,完善监督检查机制
一是成立由地方政府牵头、地方金融办、县级人民银行共同参与的政策考评小组,建立考核工作机制,对与支农再贷款相关的“三农”发展指标、贷款覆盖面、发放率、不良率等指标进行定期考核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建议;二是人民银行作为支农再贷款的发放者、管理者和考核者,应加强对支农再贷款使用监督检查,合理使用非现场监管指标确保资金投向、利率、期限符合《支农再贷款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确保支农资金全部用于扶持“三农”发展;三是将支农再贷款发放与农信社支持和服务“三农”实际效果相挂钩,并在额度分配上给予倾斜,强调支农再贷款对地方农业、农村经济、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兆敏.支农再贷款运作中的矛盾与化解.《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二期.[2]吴晓杰.新形势下改善支农再贷款制度思考.《青海金融》2010年第4期.[3]周贵武.对支农再贷款政策调整的思考《区域金融研究》2007年第10期.作者简介:马小艳(1987-),女,汉族,陕西榆林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读农业推广硕士,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榆林市中心支行,助理会计师。
第五篇:浅析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 要:为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贷款业务需求量,加强金融服务“三农”的力度,人民银行从1999年起开始实施支农再贷款这一新兴货币政策工具。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生力军,在管好用好支农再贷款业务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而在实际操作中,如何遵循贷款管理原则,拓宽支农范围,探索创新支农再贷款运用方式,真正用足用好贷款资金,更有效地发挥支农再贷款的资金反哺、政策导向、助推经济的积极作用,成为农信社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支农再贷款业务 问题 对策
一、支农再贷款业务发展现状
支农再贷款是人民银行在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村信用社扩大涉农信贷投放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对支持农村信用社提高资金实力、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效果。近年来为不断完善支农再贷款管理,人民银行相继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细则,明确了支农再贷款的范围、管理原则、限额、发放对象、条件、期限、利率等。农村信用社经过多年来的实际运用,再贷款业务管理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逐步走向了成熟和规范,但在有效发挥支农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二、支农再贷款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人民银行先后出台了对支农再贷款管理的相关政策文件,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矛盾、缺陷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支农再贷款利率偏高,加重了农信社和农民的经济负担。人民银行虽几次下调再贷款利率,但支农再贷款利率水平相比同档期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仍然偏高。
(二)支农扶持范围过窄,与农业多层次资金需求不相适应。目前,人民银行限定资金投向多数为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等,客观上抑制了农户和农业的多元化发展。
(三)支农再贷款期限设置过短,与现代农业生产周期不相匹配。按照目前的相关规定,支农再贷款期限客观上违背了农业生产周期规律,进而滋生了贷款“借新还旧”的种种现象,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及信贷风险。
(四)管理流程、方式存在一些风险隐患。人民银行对再贷款实行“限额控制、规定用途、设立台账、到期收回、周转使用、灵活调度”的管理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难度。
(2)普遍存在不良贷款置换现象。因支农再贷款期限较短,在实际操作中会对农户收益造成一定的影响,形成呆账,给再贷款收回增加难度,影响业务正常、合规进行。
(3)资金运作存在交叉、混合现象。农信社无法将再贷款和自营资金完全分割使用,与“封闭运作”的管理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4)违规放贷屡禁不绝。部分农信社存在错误认识,超越使用范围,以支农再贷款名义,发放非涉农贷款,偏离支农方向,存在较大风险隐患。
三、解决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业务相关问题的对策建议
在人行的政策监管下,农村信用社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在改进工作方式、细化流程上下功夫,同时,加强与人民银行的工作沟通与协高,争取更多政策支持。
(一)积极发挥发挥“窗口指导”作用
建议人民银行适时调整支农再贷款投向、投量,完善支农再贷款的期限及利率设置,便于农信社根据农业生产周期来确定合理的贷款期限,从而满足特色农业和生产的资金需求,适时降低贷款成本,降低付息压力,真正让农户享受实惠,助力国家对农业经济结构政策调整,强化支农再贷款政策的传导效应。
(二)扩大支农再贷款的用途
针对三农贷款需求,在现有范围内,争取贷款投向多样性,不局限于现行范围。
(三)增强贷款定价能力
根据区域经济运行状况及自身成本核算、效益等,制定以农业产业、行业、信用状况、期限、担保方式等为主要内容的贷款利率定价体系,对支农再贷款实行科学分类、区别对待、合理定价。
(四)规范管理流程,确保资金安全
进一步规范支农再贷款的审批、使用、检查三个关键环节的管理,在操作流程上逐步规范、合理、合规,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密切监控资金流动,确保资金运作链条畅通、安全,强化跟随踪检查,保证贷得出、用得好、收得回。
(五)逐步建立有效的农村信用体系
持续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通过建立信用档案、评定信用等级等一系列措施,为发放贷款提供准确、有效依据,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四、结语
支农再贷款是一项惠民政策,如何加大调控力度,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值得监管部门深入研究,而作为具体实施的农信社更需要主动作为,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创新管理方式,因地制宜,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做细支农工作,更好地利用这一工具,提高使用效率,真正贷有所用、贷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