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医疗器械管理规范实施细则-医疗器械注册

时间:2019-05-13 17:59: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无菌医疗器械管理规范实施细则-医疗器械注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无菌医疗器械管理规范实施细则-医疗器械注册》。

第一篇:无菌医疗器械管理规范实施细则-医疗器械注册

无菌医疗器械管理规范实施细则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根据《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第二类和第三类无菌医疗器械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

本实施细则中的无菌医疗器械包括通过最终灭菌的方法或通过无菌加工技术使产品无任何存活微生物的医疗器械。

第三条 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以下简称生产企业)应当根据产品的特点,按照本实施细则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并保持其有效性。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生产企业应当在产品实现全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四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规定各机构的职责、权限,明确质量管理职能。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不得互相兼任。

第五条 生产企业负责人应当具有并履行以下职责:

(一)组织制定生产企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二)组织策划并确定产品实现过程,确保满足顾客要求;

(三)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所需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

(四)组织实施管理评审并保持记录;

(五)指定专人和部门负责相关法律法规的收集,确保相应法律法规在生产企业内部贯彻和执行。

第六条 生产企业负责人应当确定一名管理者代表。管理者代表负责建立、实施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改进需求,提高员工满足法规和顾客要求的意识。

第三章 资源管理

第七条 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应当熟悉医疗器械的法规、具有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有能力对生产和质量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第八条 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应当经过相应技术和法规等培训,具有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第九条 生产企业应当具备并维护产品生产所需的生产场地、生产设备、监视和测量装置、仓储场地等基础设施以及工作环境。生产环境应当符合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

第十条 若工作环境条件可能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对工作环境条件要求的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或作业指导书,以监视和控制工作环境条件。

第十一条 生产企业应当有整洁的生产环境。厂区的地面、路面周围环境及运输等不应对无菌医疗器械的生产造成污染。行政区、生活区和辅助区的总体布局合理,不得对生产区有不良影响。厂址应当远离有污染的空气和水等污染源的区域。

第十二条 生产企业应当确定产品生产中避免污染、在相应级别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的过程。空气洁净级别不同的洁净室(区)之间的静压差应大于5帕,洁净室(区)与室外大气的静压差应大于10帕,并应有指示压差的装置。相同级别洁净室间的压差梯度要合理。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中洁净室(区)的级别设置原则见附录。

第十三条 洁净室(区)应当按照无菌医疗器械的生产工艺流程及所要求的空气洁净度级别进行合理布局。同一洁净室(区)内或相邻洁净室(区)间的生产操作不得互相交叉污染。

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当与产品生产工艺要求相适应。无特殊要求时,温度应当控制在18~28℃,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第十四条 生产厂房应当设置防尘、防止昆虫和其他动物进入的设施。洁净室(区)的门、窗及安全门应当密闭。洁净室(区)的内表面应当便于清洁,能耐受清洗和消毒。

第十五条 洁净室(区)内使用的压缩空气等工艺用气均应经过净化处理。与产品使用表面直接接触的气体,其对产品的影响程度应当进行验证和控制,以适应所生产产品的要求。

第十六条 生产企业应当制定洁净室(区)的卫生管理文件,按照规定对洁净室(区)进行清洁、清洗和消毒,并作好记录。所用的消毒剂或消毒方法不得对设备、工艺装备、物料和产品造成污染。消毒剂品种应当定期更换,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第十七条 生产企业应当对洁净室(区)的尘粒、浮游菌或沉降菌、换气次数或风速、静压差、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定期检(监)测,并对初始污染菌和微粒污染是否影响产品质量进行定期检(监)测和验证,检(监)测结果应当记录存档。

第十八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对人员健康的要求,并形成文件。应有人员健康档案。直接接触物料和产品的操作人员每年至少体检一次。患有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触产品的工作。

第十九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对人员服装的要求,并形成文件。生产企业应当制定洁净和无菌工作服的管理规定。洁净工作服和无菌工作服不得脱落纤维和颗粒性物质,无菌工作服应能包盖全部头发、胡须及脚部,并能阻留人体脱落物。

第二十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对人员的清洁要求,并形成文件。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制定洁净室(区)工作人员卫生守则。人员进入洁净室(区)应当按照程序进行净化,并穿戴洁净工作服、工作帽、口罩、工作鞋。裸手接触产品的操作人员每隔一定时间应对手再进行一次消毒。

第二十一条 生产企业应当确定所需要的工艺用水。当生产过程中使用工艺用水时,应当配备相应的制水设备,并有防止污染的措施,用量较大时应通过管道输送至洁净区。工艺用水应当满足产品质量的要求。

第二十二条 生产企业应当制定工艺用水的管理文件,工艺用水的储罐和输送管道应当满足产品要求,并定期清洗、消毒。

第四章 文件和记录

第二十三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形成文件。质量管理体系形成的文件应当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手册、本细则中所要求编制的程序文件、技术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以及法规要求的其他文件。

质量手册应当对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作出承诺和规定。

第二十四条 生产企业应当编制和保持所生产医疗器械的技术文档。包括产品规范、生产过程规范、检验和试验规范、安装和服务规范等。

第二十五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文件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规定以下的文件控制要求:

(一)文件发布前应当经过评审和批准,以确保文件的适宜性 和充分性,并满足本细则的要求;

(二)文件更新或修改时,应当按照规定对文件进行评审和批准,并能识别文件的更改和修订状态,确保在工作现场可获得适用版本的文件;

(三)生产企业应当确保有关医疗器械法规和其他外来文件得到识别与控制;

(四)生产企业应当对保留的作废文件进行标识,防止不正确使用。

第二十六条 生产企业应当保存作废的技术文档,并确定其保存期限,以满足产品维修和产品质量责任追溯的需要。

第二十七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记录管理程序并形成文件,规定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处置的要求。记录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一)记录清晰、完整、易于识别和检索,并防止破损和丢失;

(二)生产企业保存记录的期限至少相当于生产企业所规定的医疗器械的寿命期,但从生产企业放行产品的日期起不少于2年,或符合相关法规要求,并可追溯。

第五章 设计和开发

第二十八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设计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对医疗器械的设计和开发过程实施策划和控制。

第二十九条 生产企业在进行设计和开发策划时,应当确定设计和开发的阶段及对各阶段的评审、验证、确认和设计转换等活动。应当识别和确定各个部门设计和开发的活动和接口,明确职责和分工。

第三十条 设计和开发输入应当包括预期用途规定的功能、性能和安全要求、法规要求、风险管理控制措施和其他要求。对设计和开发输入应当进行评审并得到批准,保持相关记录。

第三十一条 设计和开发输出应当满足输入要求,提供采购、生产和服务的依据、产品特性和接收准则。设计和开发输出应当得到批准,并保持相关记录。

第三十二条 生产企业应当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开展设计和开发到生产的转换活动,以使设计和开发的输出在成为最终产品规范前得以验证,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适用于生产。

第三十三条 生产企业应当在设计和开发的适宜阶段安排评审,保持评审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

第三十四条 生产企业应当对设计和开发进行验证,以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满足输入的要求,并保持验证结果和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

第三十五条 生产企业应当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确认,以确保产品满足规定的适用要求或预期用途的要求,并保持确认结果和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

确认可采用临床评价和/或性能评价。进行临床试验时应当符合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法规的要求。

第三十六条 生产企业应当对设计和开发的更改进行识别并保持记录。必要时,应当对设计和开发更改进行评审、验证和确认,并在实施前得到批准。

当选用的材料、零件或产品功能的改变可能影响到医疗器械产品安全性、有效性时,应当评价因改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必要时采取措施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同时应当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

第三十七条 生产企业应当在包括设计和开发在内的产品实现全过程中,制定风险管理的要求并形成文件,保持相关记录。

第六章 采购

第三十八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采购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以确保采购的产品符合规定的采购要求。

当采购产品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时,采购产品的要求不得低于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第三十九条 生产企业应当根据采购的产品对随后的产品实现和最终产品的影响,确定对供方和采购的产品实行控制的方式和程度。当产品委托生产时,委托方和受托方应满足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有关法规的要求。

生产企业应当对供方满足其采购要求的能力进行评价,并制定对供方进行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准则。

生产企业应当保持评价结果和评价过程的记录。

第四十条 采购信息应当清楚地表述采购产品的要求,包括采购产品类别、验收准则、规格型号、规范、图样,必要时包括过程要求、人员资格要求、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等内容。

生产企业应当根据可追溯性要求的范围和程度,保持相关的采购信息。第四十一条 生产企业应当对采购的产品进行检验或验证,以确保其满足规定的采购要求,并保持记录。

对来源于动物的原、辅材料应当对病毒进行控制。

无菌医疗器械的初包装材料应当适用于所用的灭菌过程或无菌加工的包装要求,并执行相应法规和标准的规定,确保在包装、运输、贮存和使用时不会对产品造成污染。

第七章 生产管理

第四十二条 生产企业应当策划并在受控条件下实施所有生产过程。

第四十三条 生产企业应当编制生产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等,并明确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第四十四条 生产过程中产生粉尘、烟雾、毒害物、射线和紫外线等有害物质的厂房、设备应当安装相应的防护装置,建立对工作环境条件的要求并形成文件,以进行监视和控制。

第四十五条 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进行清洁处理或者从产品上去除处理物时,生产企业应当将对产品进行清洁的要求形成文件并加以实施。对无菌医疗器械应当进行污染的控制,并对灭菌过程进行控制。

第四十六条 生产企业对洁净室(区)内选用的设备与工艺装备应当具有防尘、防污染措施。第四十七条 与物料或产品直接接触的设备、工艺装备及管道表面应当无毒、耐腐蚀,不与物料或产品发生化学反应和粘连。

第四十八条 生产设备所用的润滑剂、冷却剂、清洗剂及在洁净区内通过模具成型后不清洗的零配件所用的脱模剂,均不得对产品造成污染。

第四十九条 生产企业应当制定工位器具的管理文件,所选用的工位器具应能避免产品在存放和搬运中被污染和损坏。

第五十条 进入洁净室(区)的物品,包括原料和零配件等必须按程序进行净化处理。对于需清洁处理的无菌医疗器械的零配件,末道清洁处理应当在相应级别的洁净室(区)内进行,末道清洁处理介质应当满足产品质量的要求。

第五十一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清场的管理规定,以防止产品的交叉污染,并作好清场记录。第五十二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批号管理规定,明确生产批号和灭菌批号的关系,规定每批产品应形成的记录。

第五十三条 生产企业应当选择适宜的方法对产品进行灭菌或采用适宜的无菌加工技术以保证产品无菌,并执行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第五十四条 如果生产过程的结果不能或不易被后续的检验和试验加以验证,应当对该过程进行确认。应当保持确认活动和结果的记录。生产企业应当鉴定过程确认人员的资格。

如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采用的计算机软件对产品质量有影响,则应当编制确认的程序文件,确保在软件的初次应用以及软件的任何更改应用前予以确认并保持记录。

第五十五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无菌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确认程序并形成文件。灭菌过程应当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在初次实施前进行确认,必要时再确认,并保持灭菌过程确认记录。

第五十六条 生产企业应当制定灭菌过程控制文件,保持每一灭菌批的灭菌过程参数记录,灭菌记录应可追溯到医疗器械的每一生产批。

第五十七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和保持每批产品的生产记录。生产记录应当满足医疗器械可追溯性要求,并标明生产数量和入库数量。

第五十八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产品标识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明确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以适宜的方法对产品进行标识,以便识别,防止混用和错用。

第五十九条 生产企业应当标识产品的检验和试验状态,以确保在产品形成的全过程中,只有所要求的检验和试验合格的产品才能被放行。

第六十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可追溯性程序并形成文件,规定医疗器械可追溯性的范围、程度、唯一性标识和所要求的记录。第六十一条 产品的说明书、标签、包装和标识应当符合医疗器械的相应法规及标准要求。第六十二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产品防护程序并形成文件,规定产品防护的要求。防护应当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防护也应适用于产品的组成部分。

企业应当根据对产品质量影响的程度规定各种无菌医疗器械和材料的贮存条件,并控制和记录这些条件。贮存条件应当在注册产品标准和包装标识、标签或使用说明书中注明。

第八章 监视和测量

第六十三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确定所需要的监视和测量活动,配置相应的装置,对监视和测量装置进行控制。确保监视和测量活动符合下列规定的要求:

(一)应当定期对测量装置进行校准或检定和予以标识,并保存记录;

(二)应当规定在搬运、维护、贮存期间对监视和测量装置的防护要求,防止检验结果失准;

(三)当发现监视和测量装置不符合要求时,应当对以往监控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并且应当对装置和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保存装置的校准和产品验证结果的记录;

(四)对用于监视和测量的计算机软件,在初次使用前应当确认其满足预期要求的能力,必要时再确认;

(五)生产企业应当建立符合要求并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无菌检测室。

第六十四条 生产企业在产品实现过程的适当阶段,应当对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验证产品符合规定要求。

第六十五条 生产企业完成产品实现所规定的全部过程后,才能对产品进行放行。生产企业应当对产品放行的程序、条件和放行的批准作出规定,应当保持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证据,并记录有权放行产品的人员。放行的产品应当附有合格证明。

第六十六条 生产企业应当根据产品及生产工艺特点,制定留样管理办法,按照生产批或灭菌批进行留样,并作好留样观察记录。

第六十七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反馈程序并形成文件,对是否已满足顾客要求的信息进行监视,并确定获得和利用这种信息的方法。

第六十八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程序并形成文件,规定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参加人员、方法、记录要求、纠正措施有效性的评定,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本细则的要求并有效实施。

第九章 销售和服务

第六十九条 生产企业应当对与产品有关的要求进行评审并保持记录,对确定的产品要求作出规定并形成文件,如合同、标书、订单或产品信息等,以确保企业有能力满足这些要求。若产品要求发生变更,应当重新评审并保持评审记录,修改相关文件并通知相关人员。

第七十条 如本条款适用,生产企业应当确定医疗器械安装要求和安装验证的接收准则并形成文件。

当医疗器械安装活动由生产企业或其授权代理以外的人员完成时,生产企业应当提供安装和验证要求的文件,并对安装和验证活动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

生产企业应当保持由其或其授权代理完成的安装和验证记录。

第七十一条 生产企业在有服务要求的情况下,应当规定服务活动及其验证的要求,并保持所实施服务活动的记录。

第七十二条 生产企业选择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符合医疗器械相关法规要求。第七十三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并保持销售记录,根据销售记录应当能够追查到每批产品的售出情况。

第十章 不合格品控制 第七十四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规定对不合格品进行控制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第七十五条 生产企业应当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记录、隔离、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对不合格品采取相应的处置方法。

第七十六条 在产品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产品不合格时,生产企业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七十七条 若产品需要返工,应当编制返工文件,包括作业指导书及不合格品返工后的重新检验和重新评价等内容,并应当经过批准。在批准返工文件前应当确定返工对产品的不利影响。

第十一章 顾客投诉和不良事件监测

第七十八条 生产企业应当指定相关部门负责接收、调查、评价和处理顾客投诉,并保持记录。

第七十九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忠告性通知发布和实施程序并形成文件,保持发布和实施的记录。

第八十条 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的要求建立不良事件监测程序并形成文件,明确不良事件管理人员职责,规定不良事件收集方法、报告原则、上报程序和时限。

第八十一条 生产企业应当保持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的记录,并建立相关档案。

第十二章 分析和改进

第八十二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数据分析程序并形成文件,规定收集与产品质量、不良事件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关的数据,包括反馈、产品质量、市场信息及供方情况。

第八十三条 生产企业应当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包括应用统计技术等,进行数据分析,以确定产品的符合性、顾客要求得到满足的程度、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并保持数据分析结果的记录。

第八十四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纠正措施程序并形成文件,以确定并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采取防止不合格再发生的措施,并评审所采取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第八十五条 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采取召回等措施,并按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八十六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预防措施程序并形成文件,以确定并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并评审所采取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第八十七条 生产企业若对顾客投诉没有采取纠正和(或)预防措施,应当经过批准并记录理由。

第十三章 附则

第八十八条 本实施细则中提出的“相关法规和标准”,是指对于无菌医疗器械,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法规和规范以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第八十九条 生产企业可根据所生产无菌医疗器械产品的特点,确定不适用的条款,并说明不适用的合理性。

第九十条 本细则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批号:用于识别一批产品的唯一标示符号。

生产批:指在一段时间内,同一工艺条件下连续生产出的具有同一性质和质量的产品。灭菌批:在同一灭菌容器内,同一工艺条件下灭菌的具有相同无菌保证水平的产品。灭菌:用以使产品无任何形式的存活微生物的确认过的过程。无菌:产品上无存活微生物的状态。初包装材料:与产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洁净室(区):需要对尘粒及微生物含量进行控制的房间(区域)。其建筑结构、装备及其作用均具有减少该房间(区域)内污染源的介入、产生和滞留的功能。

洁净度:洁净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或等于某一粒径的悬浮粒子和微生物最大允许统计数。

无菌加工:在受控的环境中进行产品的无菌制备及产品的无菌灌装。该环境的空气供应、材料、设备和人员都得到控制,使微生物和微粒污染控制到可接受水平。

顾客投诉:任何以书面、口头、电讯的形式宣称,已经投放市场的医疗器械在其特性、质量、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及性能等方面存在不足的行为。

忠告性通知:在医疗器械交付后,由生产企业发布的通知,旨在以下方面给出补充信息和/或建议采取的措施:

——医疗器械的使用; ——医疗器械的改动; ——医疗器械返回生产企业; ——医疗器械的销毁。标记:书写、印刷或图示物。

——标帖在医疗器械上或其包装箱或包装物上; ——随附于医疗器械。

有关医疗器械的标识、技术说明和使用说明的资料,但不包括货运文件。验证: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确认: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特定的预期用途或应用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监视:确定过程符合性的一组操作,是持续的过程,指观察、监督、使对象处于控制之下。可以包括定期测量或检测。

测量: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

设计和开发输入:是指产品在设计和开发开始阶段,将与产品要求有关的预期用途、功能、性能要求、安全要求、法律法规要求、风险管理和相关信息等,充分、适宜、完整地形成文件的过程。

设计和开发输出:是设计和开发过程的结果,指将产品要求转化为产品安全和性能所必需的产品特性或规范,包括样机、样品、文件、图样、配方、制造、服务和接受准则等。设计和开发输出应能验证并满足设计和开发输入的要求。

关键工序:指对产品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工序。如:通过加工形成关键、重要特性的工序,加工难度大、质量不稳定的工序等。

特殊过程:指对形成的产品是否合格难以通过其后的监视和测量加以验证的过程。在本附则中未列出的术语与GB/T19001族标准中术语通用。第九十一条 本实施细则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二篇:医疗器械管理规范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为加强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医疗器械经营管理行为,保障公众用械安全有效,根据新发布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制定了《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4年第16次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于12月12日公告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规范》共九章六十六条,要求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按照《规范》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在医疗器械采购、验收、贮存、销售、运输、售后服务等环节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保障经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

为做好全面实施《规范》工作,结合《规范》的发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还将加快医疗器械监督检查员队伍能力建设,提高监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为《规范》实施打好基础,进一步提升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质量保证水平。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施行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公告(2014年第58号)

2014年12月12日 发布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2014年 第58号 关于施行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公告

为加强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医疗器械经营管理行为,保证公众用械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根据相关法规规章规定,制定了《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附件: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医疗器械经营管理行为,保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是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适用于所有从事医疗器械经营活动的经营者。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应当在医疗器械采购、验收、贮存、销售、运输、售后服务等环节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保障经营过程中产品的质量安全。

第三条 企业应当按照所经营医疗器械的风险类别实行风险管理,并采取相应的质量管理措施。

第四条 企业应当诚实守信,依法经营。禁止任何虚假、欺骗行为。

第二章 职责与制度

第五条 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是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的主要责任人,全面负责企业日常管理,应当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质量管理机构或者质量管理人员有效履行职责,确保企业按照本规范要求经营医疗器械。

第六条 企业质量负责人负责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工作,应当独立履行职责,在企业内部对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具有裁决权,承担相应的质量管理责任。

第七条 企业质量管理机构或者质量管理人员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组织制订质量管理制度,指导、监督制度的执行,并对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纠正和持续改进;

(二)负责收集与医疗器械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实施动态管理;

(三)督促相关部门和岗位人员执行医疗器械的法规规章及本规范;

(四)负责对医疗器械供货者、产品、购货者资质的审核;

(五)负责不合格医疗器械的确认,对不合格医疗器械的处理过程实施监督;

(六)负责医疗器械质量投诉和质量事故的调查、处理及报告;

(七)组织验证、校准相关设施设备;

(八)组织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收集与报告;

(九)负责医疗器械召回的管理;

(十)组织对受托运输的承运方运输条件和质量保障能力的审核;

(十一)组织或者协助开展质量管理培训;

(十二)其他应当由质量管理机构或者质量管理人员履行的职责。

第八条 企业应当依据本规范建立覆盖医疗器械经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制度,并保存相关记录或者档案,包括以下内容:

(一)质量管理机构或者质量管理人员的职责;

(二)质量管理的规定;

(三)采购、收货、验收的规定(包括采购记录、验收记录、随货同行单等);

(四)供货者资格审核的规定(包括供货者及产品合法性审核的相关证明文件等);

(五)库房贮存、出入库管理的规定(包括温度记录、入库记录、定期检查记录、出库记录等);

(六)销售和售后服务的规定(包括销售人员授权书、购货者档案、销售记录等);

(七)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的规定(包括销毁记录等);

(八)医疗器械退、换货的规定;

(九)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报告规定(包括停止经营和通知记录等);

(十)医疗器械召回规定(包括医疗器械召回记录等);

(十一)设施设备维护及验证和校准的规定(包括设施设备相关记录和档案等);

(十二)卫生和人员健康状况的规定(包括员工健康档案等);

(十三)质量管理培训及考核的规定(包括培训记录等);

(十四)医疗器械质量投诉、事故调查和处理报告的规定(包括质量投诉、事故调查和处理报告相应的记录及档案等);

从事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批发业务和第三类医疗器械零售业务的企业还应当制定购货者资格审核、医疗器械追踪溯源、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考核的规定。

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建立质量管理自查制度,于每年年底前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自查报告。

第九条 企业应当根据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记录制度。

企业应当建立并执行进货查验记录制度。从事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批发业务以及第三类医疗器械零售业务的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销售记录制度。进货查验记录(包括采购记录、验收记录)和销售记录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从事医疗器械批发业务的企业,其购进、贮存、销售等记录应当符合可追溯要求。鼓励企业采用信息化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记录。

进货查验记录和销售记录应当保存至医疗器械有效期后2年;无有效期的,不得少于5年。植入类医疗器械进货查验记录和销售记录应当永久保存。

鼓励其他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建立销售记录制度。

第三章 人员与培训

第十条 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质量管理人员应当熟悉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和所经营医疗器械的相关知识,并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本规范规定的资格要求,不得有相关法律法规禁止从业的情形。

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具有与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质量管理机构或者质量管理人员,质量管理人员应当具有国家认可的相关专业学历或者职称。

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质量负责人应当具备医疗器械相关专业(相关专业指医疗器械、生物医学工程、机械、电子、医学、生物工程、化学、药学、护理学、康复、检验学、管理等专业,下同)大专以上学历或者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同时应当具有3年以上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工作经历。

第十二条 企业应当设置或者配备与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并符合相关资格要求的质量管理、经营等关键岗位人员。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从事质量管理工作的人员应当在职在岗。

(一)从事体外诊断试剂的质量管理人员中,应当有1人为主管检验师,或具有检验学相关专业大学以上学历并从事检验相关工作3年以上工作经历。从事体外诊断试剂验收和售后服务工作的人员,应当具有检验学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或者具有检验师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二)从事植入和介入类医疗器械经营人员中,应当配备医学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经过生产企业或者供应商培训的人员。

(三)从事角膜接触镜、助听器等其他有特殊要求的医疗器械经营人员中,应当配备具有相关专业或者职业资格的人员。

第十三条 企业应当配备与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售后服务人员和售后服务条件,也可以约定由生产企业或者第三方提供售后服务支持。售后服务人员应当经过生产企业或者其他第三方的技术培训并取得企业售后服务上岗证。

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对质量负责人及各岗位人员进行与其职责和工作内容相关的岗前培训和继续培训,建立培训记录,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培训内容应当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医疗器械专业知识及技能、质量管理制度、职责及岗位操作规程等。

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建立员工健康档案,质量管理、验收、库房管理等直接接触医疗器械岗位的人员,应当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身体条件不符合相应岗位特定要求的,不得从事相关工作。

第四章 设施与设备

第十六条 企业应当具有与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经营场所和库房,经营场所和库房的面积应当满足经营要求。经营场所和库房不得设在居民住宅内、军事管理区(不含可租赁区)以及其他不适合经营的场所。经营场所应当整洁、卫生。

第十七条 库房的选址、设计、布局、建造、改造和维护应当符合医疗器械贮存的要求,防止医疗器械的混淆、差错或者被污损,并具有符合医疗器械产品特性要求的贮存设施、设备。

第十八条 有下列经营行为之一的,企业可以不单独设立医疗器械库房:

(一)单一门店零售企业的经营场所陈列条件能符合其所经营医疗器械产品性能要求、经营场所能满足其经营规模及品种陈列需要的;

(二)连锁零售经营医疗器械的;

(三)全部委托为其他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提供贮存、配送服务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进行存储的;

(四)专营医疗器械软件或者医用磁共振、医用X射线、医用高能射线、医用核素设备等大型医用设备的;

(五)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可以不单独设立医疗器械库房的情形。

第十九条 在库房贮存医疗器械,应当按质量状态采取控制措施,实行分区管理,包括待验区、合格品区、不合格品区、发货区等,并有明显区分(如可采用色标管理,设置待验区为黄色、合格品区和发货区为绿色、不合格品区为红色),退货产品应当单独存放。

医疗器械贮存作业区、辅助作业区应当与办公区和生活区分开一定距离或者有隔离措施。

第二十条 库房的条件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库房内外环境整洁,无污染源;

(二)库房内墙光洁,地面平整,房屋结构严密;

(三)有防止室外装卸、搬运、接收、发运等作业受异常天气影响的措施;

(四)库房有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能够对无关人员进入实行可控管理。

第二十一条 库房应当配备与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设施设备,包括:

(一)医疗器械与地面之间有效隔离的设备,包括货架、托盘等;

(二)避光、通风、防潮、防虫、防鼠等设施;

(三)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照明设备;

(四)包装物料的存放场所;

(五)有特殊要求的医疗器械应配备的相应设施设备。

第二十二条 库房温度、湿度应当符合所经营医疗器械说明书或者标签标示的要求。对有特殊温湿度贮存要求的医疗器械,应当配备有效调控及监测温湿度的设备或者仪器。

第二十三条 批发需要冷藏、冷冻贮存运输的医疗器械,应当配备以下设施设备:

(一)与其经营规模和经营品种相适应的冷库;

(二)用于冷库温度监测、显示、记录、调控、报警的设备;

(三)能确保制冷设备正常运转的设施(如备用发电机组或者双回路供电系统);

(四)企业应当根据相应的运输规模和运输环境要求配备冷藏车、保温车,或者冷藏箱、保温箱等设备;

(五)对有特殊温度要求的医疗器械,应当配备符合其贮存要求的设施设备。

第二十四条 医疗器械零售的经营场所应当与其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相适应,并符合以下要求:

(一)配备陈列货架和柜台;

(二)相关证照悬挂在醒目位置;

(三)经营需要冷藏、冷冻的医疗器械,应当配备具有温度监测、显示的冷柜;

(四)经营可拆零医疗器械,应当配备医疗器械拆零销售所需的工具、包装用品,拆零的医疗器械标签和说明书应当符合有关规定。

第二十五条 零售的医疗器械陈列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按分类以及贮存要求分区陈列,并设置醒目标志,类别标签字迹清晰、放置准确;

(二)医疗器械的摆放应当整齐有序,避免阳光直射;

(三)需要冷藏、冷冻的医疗器械放置在冷藏、冷冻设备中,应当对温度进行监测和记录;

(四)医疗器械与非医疗器械应当分开陈列,有明显隔离,并有醒目标示。

第二十六条 零售企业应当定期对零售陈列、存放的医疗器械进行检查,重点检查拆零医疗器械和近效期医疗器械。发现有质量疑问的医疗器械应当及时撤柜、停止销售,由质量管理人员确认和处理,并保留相关记录。

第二十七条 企业应当对基础设施及相关设备进行定期检查、清洁和维护,并建立记录和档案。

第二十八条 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温湿度监测设备等计量器具定期进行校准或者检定,并保存校准或者检定记录。

第二十九条 企业应当对冷库以及冷藏、保温等运输设施设备进行使用前验证、定期验证,并形成验证控制文件,包括验证方案、报告、评价和预防措施等,相关设施设备停用重新使用时应当进行验证。

第三十条 经营第三类医疗器械的企业,应当具有符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要求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经营的产品可追溯。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应当具有以下功能:

(一)具有实现部门之间、岗位之间信息传输和数据共享的功能;

(二)具有医疗器械经营业务票据生成、打印和管理功能;

(三)具有记录医疗器械产品信息(名称、注册证号或者备案凭证编号、规格型号、生产批号或者序列号、生产日期或者失效日期)和生产企业信息以及实现质量追溯跟踪的功能;

(四)具有包括采购、收货、验收、贮存、检查、销售、出库、复核等各经营环节的质量控制功能,能对各经营环节进行判断、控制,确保各项质量控制功能的实时和有效;

(五)具有供货者、购货者以及购销医疗器械的合法性、有效性审核控制功能;

(六)具有对库存医疗器械的有效期进行自动跟踪和控制功能,有近效期预警及超过有效期自动锁定等功能,防止过期医疗器械销售。

鼓励经营第一类、第二类医疗器械的企业建立符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要求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第三十一条 企业为其他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提供贮存、配送服务,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具备从事现代物流储运业务的条件;

(二)具有与委托方实施实时电子数据交换和实现产品经营全过程可追溯、可追踪管理的计算机信息平台和技术手段;

(三)具有接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电子监管的数据接口;

(四)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其他有关要求。第五章 采购、收货与验收

第三十二条 企业在采购前应当审核供货者的合法资格、所购入医疗器械的合法性并获取加盖供货者公章的相关证明文件或者复印件,包括:

(一)营业执照;

(二)医疗器械生产或者经营的许可证或者备案凭证;

(三)医疗器械注册证或者备案凭证;

(四)销售人员身份证复印件,加盖本企业公章的授权书原件。授权书应当载明授权销售的品种、地域、期限,注明销售人员的身份证号码。

必要时,企业可以派员对供货者进行现场核查,对供货者质量管理情况进行评价。

企业发现供货方存在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时,应当及时向企业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三十三条 企业应当与供货者签署采购合同或者协议,明确医疗器械的名称、规格(型号)、注册证号或者备案凭证编号、生产企业、供货者、数量、单价、金额等。

第三十四条 企业应当在采购合同或者协议中,与供货者约定质量责任和售后服务责任,以保证医疗器械售后的安全使用。

第三十五条 企业在采购医疗器械时,应当建立采购记录。记录应当列明医疗器械的名称、规格(型号)、注册证号或者备案凭证编号、单位、数量、单价、金额、供货者、购货日期等。

第三十六条 企业收货人员在接收医疗器械时,应当核实运输方式及产品是否符合要求,并对照相关采购记录和随货同行单与到货的医疗器械进行核对。交货和收货双方应当对交运情况当场签字确认。对不符合要求的货品应当立即报告质量负责人并拒收。

随货同行单应当包括供货者、生产企业及生产企业许可证号(或者备案凭证编号)、医疗器械的名称、规格(型号)、注册证号或者备案凭证编号、生产批号或者序列号、数量、储运条件、收货单位、收货地址、发货日期等内容,并加盖供货者出库印章。

第三十七条 收货人员对符合收货要求的医疗器械,应当按品种特性要求放于相应待验区域,或者设置状态标示,并通知验收人员进行验收。需要冷藏、冷冻的医疗器械应当在冷库内待验。

第三十八条 验收人员应当对医疗器械的外观、包装、标签以及合格证明文件等进行检查、核对,并做好验收记录,包括医疗器械的名称、规格(型号)、注册证号或者备案凭证编号、生产批号或者序列号、生产日期和有效期(或者失效期)、生产企业、供货者、到货数量、到货日期、验收合格数量、验收结果等内容。

验收记录上应当标记验收人员姓名和验收日期。验收不合格的还应当注明不合格事项及处置措施。

第三十九条 对需要冷藏、冷冻的医疗器械进行验收时,应当对其运输方式及运输过程的温度记录、运输时间、到货温度等质量控制状况进行重点检查并记录,不符合温度要求的应当拒收。

第四十条 企业委托为其他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提供贮存、配送服务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进行收货和验收时,委托方应当承担质量管理责任。委托方应当与受托方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并按照协议承担和履行相应的质量责任和义务。第六章 入库、贮存与检查

第四十一条 企业应当建立入库记录,验收合格的医疗器械应当及时入库登记;验收不合格的,应当注明不合格事项,并放置在不合格品区,按照有关规定采取退货、销毁等处置措施。

第四十二条 企业应当根据医疗器械的质量特性进行合理贮存,并符合以下要求:

(一)按说明书或者包装标示的贮存要求贮存医疗器械;

(二)贮存医疗器械应当按照要求采取避光、通风、防潮、防虫、防鼠、防火等措施;

(三)搬运和堆垛医疗器械应当按照包装标示要求规范操作,堆垛高度符合包装图示要求,避免损坏医疗器械包装;

(四)按照医疗器械的贮存要求分库(区)、分类存放,医疗器械与非医疗器械应当分开存放;

(五)医疗器械应当按规格、批号分开存放,医疗器械与库房地面、内墙、顶、灯、温度调控设备及管道等设施间保留有足够空隙;

(六)贮存医疗器械的货架、托盘等设施设备应当保持清洁,无破损;

(七)非作业区工作人员未经批准不得进入贮存作业区,贮存作业区内的工作人员不得有影响医疗器械质量的行为;

(八)医疗器械贮存作业区内不得存放与贮存管理无关的物品。

第四十三条 从事为其他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提供贮存、配送服务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其自营医疗器械应当与受托的医疗器械分开存放。

第四十四条 企业应当根据库房条件、外部环境、医疗器械有效期要求等对医疗器械进行定期检查,建立检查记录。内容包括:

(一)检查并改善贮存与作业流程;

(二)检查并改善贮存条件、防护措施、卫生环境;

(三)每天上、下午不少于2次对库房温湿度进行监测记录;

(四)对库存医疗器械的外观、包装、有效期等质量状况进行检查;

(五)对冷库温度自动报警装置进行检查、保养。

第四十五条 企业应当对库存医疗器械有效期进行跟踪和控制,采取近效期预警,超过有效期的医疗器械,应当禁止销售,放置在不合格品区,然后按规定进行销毁,并保存相关记录。

第四十六条 企业应当对库存医疗器械定期进行盘点,做到账、货相符。第七章 销售、出库与运输

第四十七条 企业对其办事机构或者销售人员以本企业名义从事的医疗器械购销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企业销售人员销售医疗器械,应当提供加盖本企业公章的授权书。授权书应当载明授权销售的品种、地域、期限,注明销售人员的身份证号码。

从事医疗器械批发业务的企业,应当将医疗器械批发销售给合法的购货者,销售前应当对购货者的证明文件、经营范围进行核实,建立购货者档案,保证医疗器械销售流向真实、合法。

第四十八条 从事第二、第三类医疗器械批发以及第三类医疗器械零售业务的企业应当建立销售记录,销售记录应当至少包括:

(一)医疗器械的名称、规格(型号)、注册证号或者备案凭证编号、数量、单价、金额;

(二)医疗器械的生产批号或者序列号、有效期、销售日期;

(三)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许可证号(或者备案凭证编号)。

对于从事医疗器械批发业务的企业,销售记录还应当包括购货者的名称、经营许可证号(或者备案凭证编号)、经营地址、联系方式。

第四十九条 从事医疗器械零售业务的企业,应当给消费者开具销售凭据,记录医疗器械的名称、规格(型号)、生产企业名称、数量、单价、金额、零售单位、经营地址、电话、销售日期等,以方便进行质量追溯。

第五十条 医疗器械出库时,库房保管人员应当对照出库的医疗器械进行核对,发现以下情况不得出库,并报告质量管理机构或者质量管理人员处理:

(一)医疗器械包装出现破损、污染、封口不牢、封条损坏等问题;

(二)标签脱落、字迹模糊不清或者标示内容与实物不符;

(三)医疗器械超过有效期;

(四)存在其他异常情况的医疗器械。

第五十一条 医疗器械出库应当复核并建立记录,复核内容包括购货者、医疗器械的名称、规格(型号)、注册证号或者备案凭证编号、生产批号或者序列号、生产日期和有效期(或者失效期)、生产企业、数量、出库日期等内容。

第五十二条 医疗器械拼箱发货的代用包装箱应当有醒目的发货内容标示。

第五十三条 需要冷藏、冷冻运输的医疗器械装箱、装车作业时,应当由专人负责,并符合以下要求:

(一)车载冷藏箱或者保温箱在使用前应当达到相应的温度要求;

(二)应当在冷藏环境下完成装箱、封箱工作;

(三)装车前应当检查冷藏车辆的启动、运行状态,达到规定温度后方可装车。

第五十四条 企业委托其他机构运输医疗器械,应当对承运方运输医疗器械的质量保障能力进行考核评估,明确运输过程中的质量责任,确保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安全。

第五十五条 运输需要冷藏、冷冻医疗器械的冷藏车、车载冷藏箱、保温箱应当符合医疗器械运输过程中对温度控制的要求。冷藏车具有显示温度、自动调控温度、报警、存储和读取温度监测数据的功能。第八章 售后服务

第五十六条 企业应当具备与经营的医疗器械相适应的专业指导、技术培训和售后服务的能力,或者约定由相关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企业应当按照采购合同与供货者约定质量责任和售后服务责任,保证医疗器械售后的安全使用。

企业与供货者约定,由供货者负责产品安装、维修、技术培训服务或者由约定的相关机构提供技术支持的,可以不设从事专业指导、技术培训和售后服务的部门或者人员,但应当有相应的管理人员。

企业自行为客户提供安装、维修、技术培训的,应当配备具有专业资格或者经过厂家培训的人员。

第五十七条 企业应当加强对退货的管理,保证退货环节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防止混入假劣医疗器械。

第五十八条 企业应当按照质量管理制度的要求,制定售后服务管理操作规程,内容包括投诉渠道及方式、档案记录、调查与评估、处理措施、反馈和事后跟踪等。

第五十九条 企业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人员负责售后管理,对客户投诉的质量安全问题应当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和反馈,并做好记录,必要时应当通知供货者及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第六十条 企业应当及时将售后服务处理结果等信息记入档案,以便查询和跟踪。

第六十一条 从事医疗器械零售业务的企业应当在营业场所公布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电话,设置顾客意见簿,及时处理顾客对医疗器械质量安全的投诉。

第六十二条 企业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承担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报告工作,应当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机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开展的不良事件调查予以配合。

第六十三条 企业发现其经营的医疗器械有严重质量安全问题,或者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经注册或者备案的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企业、使用单位、购货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同时,立即向企业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六十四条 企业应当协助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履行召回义务,按照召回计划的要求及时传达、反馈医疗器械召回信息,控制和收回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医疗器械,并建立医疗器械召回记录。

第九章 附 则

第六十五条 互联网经营医疗器械应当遵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制定的相关监督管理办法。

第六十六条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进口医疗器械注册流程细解

进口医疗器械注册流程细解

1.实施依据: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

2.申请人提交材料目录:

资料编号(一)境外医疗器械注册申请表

资料编号(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资格证明

资料编号(三)申报者的营业执照副本和生产企业授予的代理注册的委托书

资料编号(四)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批准或认可的该产品作为医疗器械进入该国(地区)市场证明文件

资料编号(五)适用的产品标准

资料编号(六)医疗器械说明书

资料编号(七)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注册检测报告(适用于第二、三类医疗器械)

资料编号(八)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资料

资料编号(九)生产企业出具的产品质量保证书

资料编号(十)生产企业在中国指定代理人的委托书、代理人的承诺书及营业执照或者机构登记证明

资料编号(十一)在中国指定售后服务机构的委托书、受委托机构的承诺书及资格证明文件

资料编号(十二)所提交材料真实性的自我保证声明

3.对申报资料的要求

(一)申报资料的一般要求:

1.申报资料首页为申报资料项目目录,目录中申报资料项目按《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附件6的顺序列。每项资料加封页,封页上注明产品名称、申请人名称,右上角注明该项资料名称。各项资料之间应当使用明显的区分标志,并标明各项资料名称或该项资料所在目录中的序号。整套资料应装订成册。

2.申报资料一式一份,申报资料应使用A4规格纸张打印,内容完整、清楚、不得涂改,政府及其他机构出具的文件按原件尺寸提供。

3.申报资料的复印件应清晰。

4.各项(上市批件、标准、检测报告、说明书)申报资料中的产品名称应与申请表中填写的产品名称实质性内容相对应。若有商品名,应标注商品名。申报资料应当使用中文,根据外文资料翻译的申报资料,应当同时提供原文。中文的签章执行[2004]499号文。

(二)申报资料的具体要求:

1.境外医疗器械注册申请表

(1)医疗器械注册申请表可从www.xiexiebang.com下载“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电子申报软件2010(含使用手册)”;

(2)医疗器械注册申请表是注册申请的重要资料之一,表内各项应符合填表说明要求。

2.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资格证明

(1)可以合法生产医疗器械的资格证明文件;

(2)复印件须经原出证机关签章或者经当地公证机构公证;

(3)在有效期内(如有)。

3.申报者的营业执照副本和生产企业授予的代理注册的委托书

(1)申报者的营业执照副本

①可以是复印件,但需加盖证书所属企业公章;

②在有效期内。

(2)代理注册委托书应由生产企业签章。

4.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批准或者认可的该产品作为医疗器械进入该国(地区)市场的证明文件

(1)应为境外申请人注册地或者生产场所所在国家(地区)医疗器械主管部门出具的允许该产品上市销售的证明文件。

(2)复印件须经原出证机关签章或者经当地公证机构公证;

(3)在有效期内(如有)。

5.适用的产品标准

(1)标准文本;

(2)编制说明(适用于注册产品标准);

(3)产品标准及编制说明一式两份,并提供两份标准一致的声明(适用于注册产品标准);

(4)申报产品应包含在产品标准范围内;

(5)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作为产品的适用标准的:

①生产企业应当提供所申请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声明,并由生产企业签章;

②生产企业承担产品上市后的质量责任的声明,并由生产企业签章;

③生产企业有关产品型号、规格划分的说明,并由生产企业签章。

(6)注册产品标准应当由生产企业或其在中国的代表处签章或者生产企业委托起草标准的单位签章,生产企业委托起草标准的委托书中应当注明“产品质量由生产企业负责”,并由生产企业签章。

6.医疗器械说明书

(1)应提供说明书;省略说明书的应由生产企业出具说明文件,并由生产企业签章;

(2)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说明书应当由生产企业或其在中国的代表处签章,第一类医疗器械说明书可以不签章。

7.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注册检测报告(适用于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

(1)所检产品的规格型号应在本次注册申请范围内;

(2)检测类型应为注册检测或全性能国家监督抽查检测;

(3)原件;

(4)在有效期内(执行《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附件6第7条)。注:执行《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的规定的,应当提供相应的说明文件,并由生产企业或其在中国的办事处或者代表处签章。

(5)执行《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第十五条的,生产企业应当提出暂缓检测申请及承诺,并由生产企业签章。

8.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资料

(1)按照《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中附件十二规定须提交境内临床报告的 ①企业应当在两家以上(含两家)“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进行临床试验;

②其临床试验资料中应当包括临床试验合同、临床试验方案、临床试验报告:

a、临床试验合同应有承担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及实施者签字并盖章;

b、临床试验方案应有伦理委员会、承担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及实施者盖章;

c、临床试验报告应有临床试验负责人及临床试验人员签字并由试验主管部门盖章确认。

(2)按照《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中附件十二规定须提交境外临床报告的,须提交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批准该产品或(同类产品)注册上市时的临床试验资料,并由生产企业或其在中国的办事处或者代表处签章。

9.生产企业出具的产品质量保证书应由生产企业签章。

10.生产企业在中国指定代理人的委托书、代理人的承诺书及营业执照或者机构登记证明

(1)代理人的委托书由生产企业签章,并经其所在国(地区)公证机构公证;

(2)代理人的承诺书由代理人签章;

(3)营业执照或机构登记证明由证书所属企业签章。

11.在中国指定售后服务机构的委托书、受委托机构的承诺书及资格证明文件

(1)售后服务的委托书由生产企业签章;

(2)受委托机构的承诺书由受委托机构签章;

(3)资格证明文件由证书所属企业签章。

12.所提交材料真实性的自我保证声明

(1)由生产企业或其在中国的代表处出具,并由生产企业或其在中国的代表处签章,还应经其所在国(地区)公证机构公证;

(2)声明中应列出提交材料的清单;(3)包括对承担法律责任的承诺。奥咨达小编提醒你,快捷医疗器械注-册、zi询、各国ren-证、体系、临-床试验等一条龙高质量服务,服-务超过2600家企业,技术过硬,成功率高。报jia?快来问问奥咨达客fu吧!

4.申办流程图

第四篇:医疗器械无菌细则详解

什么是无菌医疗器械

无菌医疗器械: 无菌医疗器械:由生产企业通过最终灭菌的方法 或通过无菌加工技术使产品无任何存活微生物,或通过无菌加工技术使产品无任何存活微生物,医疗单位不需要再进行灭菌而直接使用的医疗器 械。

天津市主要生产的无菌器械品种

三类:心脏支架、导管、球囊、输液器、注射器、三类:心脏支架、导管、球囊、输液器、注射器、血液透析用的管路、透析粉()、动物源生物材 血液透析用的管路、透析粉(液)、动物源生物材 辐照猪皮、骨填充材料)、人工关节(无菌))、人工关节 料(辐照猪皮、骨填充材料)、人工关节(无菌)等。二类:卫生辅料(一次性使用器械包、手术医)、二类:卫生辅料(一次性使用器械包、手术医)、医用导管(吸痰管、输氧管)。医用导管(吸痰管、输氧管)。一类:一次性口腔器械盒等。一类:一次性口腔器械盒等。此次我局拟将透析粉 透析液也作为 细则” 透析粉、也作为“ 此次我局拟将透析粉、透析液也作为“细则”检查 的品种。的品种。

无菌医疗器械管理的基本理念

基本理念 产品的质量先是设计 出来的,是生产出来的,出来的,是生产出来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完 全依据质量标准不能完全 反映出问题。

德文波特事件:埃文斯医疗公司是 葛兰素的子公司,德文波特事件:埃文斯医疗公司是英国葛兰素的子公司,是英国生产普通 葛兰素的子公司 药品的最大生产商之一。药品的最大生产商之一。

T P

刻度盘 115°C

1.7 Bar

蒸汽 1.7 Bar

115°C T 排水口

5%葡萄糖的灭菌过程115°C,1.7 Bar,30分 钟

D1192/C批的灭菌过程 D1192/C批的灭菌过程

P

1.7 Bar

T

刻度盘 115°C

115°C

蒸汽 1.7 Bar

47°C 47°C

T

排水口

仅上市3天导致 名患者在德文波特死亡 仅上市 天导致5名患者在德文波特死亡 天导致

无菌检查的局限性

试验目的:不合格的可能性(%)试验批量:60,000支 试验方法:按无菌测试方法 例

真实的不合格率 1% % 5% % 15% %

测试20支样品 测试 支样品 不合格的可能性 18.2% 64.2% 96.1%

测试40支样品 测试 支样品 不合格的可能性 33.1% 87.2% 99.8%

无菌器械管理的基本原则

1、最大限度减少医疗器械产品全过程中的风险。最大限度减少医疗器械产品全过程中的风险。为降低微生物、微粒和热原污染的风险,2、为降低微生物、微粒和热原污染的风险,无菌器 械的生产应有各种特殊要求。械的生产应有各种特殊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人员的技能、3、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人员的技能、所接受的培 训及其工作态度。训及其工作态度。质量保证体系极为重要,4、质量保证体系极为重要,无菌器械的生产必须严 格按照精心制订并经验证的方法及规程进行。格按照精心制订并经验证的方法及规程进行。

5、产品的无菌或其它质量特性绝不能仅依赖于任何 形式的最终操作或成品检验。生产加工的每个阶段 形式的最终操作或成品检验。包括灭菌前的各阶段)(包括灭菌前的各阶段)都必须采取过程控制及预防 措施,以尽可能降低污染 交叉污染和差错 降低污染、和差错。措施,以尽可能降低污染、交叉污染和差错。

概念1 概念

什么是污染? 什么是污染? 污染是不想引入的杂质,指在器械生产、污染是不想引入的杂质,指在器械生产、包装及储运过程中,带入了尘埃微粒、包装及储运过程中,带入了尘埃微粒、化学 或微生物等外界物质。或微生物等外界物质。外界物质是生产产品以外的其他物料,外界物质是生产产品以外的其他物料,异物、粒子、微生物、内毒素(异物、粒子、微生物、内毒素(微生物灭活 后产生)等等。后产生)等等。

概念2 概念

什么是交叉污染? 什么是交叉污染? 交叉污染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与其他原料、半成品或成品混合造成的污染。

导致的各种原因: 导致的各种原因: 1.设计有缺陷、操作或维护不当以及尘粒截留于系 设计有缺陷、统 不适当的流程,人员、2.不适当的流程,人员、物料和设备的活动 3.设备清洁不彻底

思考的问题

根据企业所生产产品的实际情况考虑: 根据企业所生产产品的实际情况考虑

1、有哪些方面的因素会对产品的无菌、热原或细 菌内毒素有影响 毒素有影响? 菌内毒素有影响?

2、出厂检验能否作为产品放行的最终依据?、出厂检验能否作为产品放行的最终依据?

检查目的

检查一个企业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检查一个企业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看 企业是否能持续的、一贯的生产出符合标准 标准的医 企业是否能持续的、一贯的生产出符合标准的医 疗器械。疗器械。标准: 标准: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 注册标准

无菌医疗器械的检查要点 应重点围绕防止微生物、应重点围绕防止微生物、微粒和热原污染进行检查 现场检查 了解厂房、设备、工艺、了解厂房、设备、工艺、关键操作 核对相关规程和记录 记录需要进一步核实的信息 文件检查 核查验证文件 抽查相关规程和记录

针对文件的检查的不符合项

1、《规范》或《实施细则》有要求,体系文件中、规范》 实施细则》有要求,未做规定; 未做规定;

2、体系文件中的规定与《规范》或《实施细则》 实施细则》、体系文件中的规定与《规范》 的要求不一致。的要求不一致。

3、与产品质量有关的规定没有依据,也未论证或、与产品质量有关的规定没有依据,验证。验证。

4、文件内容不全。、文件内容不全。

5、相同的操作在不同的文件中规定不同。、相同的操作在不同的文件中规定不同。

6、作业指导性文件内容不正确或无法操作,如:、作业指导性文件内容不正确或无法操作,定期„„。定期。

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主要内容(1+x)

通用要求(1)

适应于所有医疗器械,包括无菌医疗器械 适应于所有医疗器械 包括无菌医疗器械

专用要求(x)

仅适应于无菌医疗器械

? ? ? ?

生产环境(洁净区及其控制)生产环境(洁净区及其控制)工艺用水和工艺用气 洁净区内设备和设施 灭菌及其确认或无菌加工 其他要求:初包装、动物源性材料、菌检、其他要求:初包装、动物源性材料、菌检、留样等

专用要求的内容 在不同类别医疗 器械的实施细则 中是不同的。中是不同的。其 主要内容来源于 YY0033和对输注 和对输注 器具的监管经验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输器具注 监管经验 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 质量管理标准

生物学 评价 临床 初包装 洁净区 控制 灭菌 过程控制 储存 条件等 风险管理

法律法规 规章

研制 生产 流通 使用

不良 事件

注册/委托 注册 委托 出厂检验

监督抽验

产品检验标准

《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文本结构 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三章 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基础设施

第八章 监视和测量

菌检、留样

生产环境(洁净区)要求 工艺用水和工艺用气要求

第四章 文件与记录 第五章 设计和开发 第六章 采购

动物源材料、初包装要求 动物源材料、第九章 销售和服务 第十章 不合格品控制 第十一章 顾客投诉和不良事 件监测 第十二章 分析和改进 第十三章 附则

术语、适应范围、术语、适应范围、执行相关法规 和标准、和标准、不涉及条款 附录 洁净室设置原则

黑色(正体)注:黑色(正体)为医疗器械通用 要求; 要求;

第七章 生产管理

产品实现的过程控制

洁净区内设备设施要求 灭菌过程要求 无菌加工

蓝色(斜体)蓝色(斜体)为无菌医疗器械专用要 求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检查 评定标准1 评定标准1

检查项目254项 检查项目254项 254 重点检查项目31 31项 重点检查项目31项 一般检查项目223 223项 一般检查项目223项 严重缺陷项指重点项目不符合要求。严重缺陷项指重点项目不符合要求。一般缺陷项指一般项目检查不符合要求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检查 评定标准2 评定标准

项目 严重缺陷(严重缺陷(项)一般缺陷率 0 <10% 0 1-3 0 1-3 >3 10-20% <10% >20% ≥10% ——

结果 通过检查 整改后复查 不通过检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本实施细则制定的目的和依据

目的

规范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

依据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的适应范围 企业 ? 第二类和第三类无菌医疗器械生产 ? 设计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 设计开发、生产、产品 ? 通过最终灭菌的方法 ? 通过无菌加工技术 ? 其上无任何形式的存活微生物的医疗器械; 其上无任何形式的存活微生物的医疗器械; 或任何标称“无菌”的医疗器械。或任何标称“无菌”的医疗器械。

提要说明:

本条明确了《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 本条明确了《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的 适用范围。不管是采用灭菌方法,适用范围。不管是采用灭菌方法,还是过 滤除菌或无菌加工技术使产品无菌,滤除菌或无菌加工技术使产品无菌,凡是 在产品的包装、标志、标识或说明中标注 在产品的包装、标志、无菌” “无菌”字样提供使用的医疗器械均适用 本实施细则; 本实施细则;凡是生产第二类和第三类无 菌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应当在产品设计开 生产、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中执行本 实施细则;生产第一类无菌医疗器械的生 实施细则; 产企业建议执行本实施细则。产企业建议执行本实施细则。

第三条 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要根据产品特点,按本 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要根据产品特点,根据产品特点 实施细则》的要求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细则》的要求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其有效性 已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的企业,按本《 已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的企业,按本《实施细 的要求补充、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则》的要求补充、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本《实 施细则》 施细则》所要求的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都做 出规定。出规定。在体系文件的编写依据中增加《规范》 在体系文件的编写依据中增加《规范》和本 实施细则》等文件。《实施细则》等文件。合理确定不涉及条款。合理确定不涉及条款。

提要说明:

本条要求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要建立、本条要求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要建立、实施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文 件必须满足本实施细则的要求,件必须满足本实施细则的要求,并且质量管 理体系的实施是有效的,理体系的实施是有效的,各项要求均处于受 控状态,控状态,包括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实施风 险管理。险管理。

第二章 管理职责 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对保证医疗器械生产全过程 受控至关重要; 受控至关重要;适当的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是保 证医疗器械质量的关键因素; 证医疗器械质量的关键因素;人员任命和职责必 须以文件形式明确规定。文件形式明确规定 须以文件形式明确规定。通用条款解读见“管理规范”第二章。通用条款解读见“管理规范”第二章。

第三章

资源管理

无菌医疗器械生产的厂房与设施是实施 细则”的先决条件,其布局、“细则”的先决条件,其布局、设计和 建造应有利于避免污染 交叉污染、污染和 建造应有利于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避免 差错,并便于清洁及日常维护。差错,并便于清洁及日常维护。通用条款解读见“管理规范”第三章。通用条款解读见“管理规范”第三章。

厂房的检查要点1 厂房的检查要点 厂址及厂区周围的环境 厂房布局和建造 洁净区内生产和管理人员的培训 洁净室(洁净室(区)洁净室(洁净室(区)的环境要求及其控制 洁净度级别 空气净化调节系统 气流组织 洁净区的门窗、操作台、水池、地漏、洁净区的门窗、操作台、水池、地漏、灯具 人员净化

厂房的检查要点2 厂房的检查要点 物料净化 工艺布局 洁净区的清洁和消毒 洁净室(的检(洁净室(区)的检(监)测 环境监控(包括动态监控)环境监控(包括动态监控)湿度、静压差、风速或换气次数、温、湿度、静压差、风速或换气次数、照度和噪 声、新风 洁净工作服和无菌工作服的管理等等

第八条

在洁净区内人是最大的污 在洁净区内人是最大的污 染源; 染源;要最大程度的降低 人对环境的污染,人对环境的污染,最有效 的方式就是教育和培训

对洁净区内生产和管理人员的培训 对洁净区内生产和管理人员的培训 凡是进入洁净区的人员都应进行个人卫生 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洁净技术方面的培 训和考核。还应包括: 训和考核。还应包括: ? 应懂得如何洗手和对手进行消毒。应懂得如何洗手和对手进行消毒。? 应明了什么是不适当的活动,并尽量避 应明了什么是不适当的活动,免之。免之。? 应穿着适当的工作服,明白如何穿着洁 应穿着适当的工作服,净服或无菌服。净服或无菌服。

对应的检查评定标准1: 对应的检查评定标准 :0801、0802、0803、0804、、、提要说明: 提要说明: 对于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人员 培训的特殊要求。培训的特殊要求。对进入洁净区的人员 不限于生产操作及质量检验人员)(不限于生产操作及质量检验人员)都 应进行个人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应进行个人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洁净技术方面的培训和考核。洁净技术方面的培训和考核。通过培训 和教育,使得大家建立起洁净、无菌、和教育,使得大家建立起洁净、无菌、微粒、微生物、微粒、微生物、交叉污染等概念和意 识。对不具备良好卫生习惯的人不宜在 洁净区内从事直接接触产品的工作。洁净区内从事直接接触产品的工作。

对应的检查评定标准2: 对应的检查评定标准 :0801、0802、0803、0804、、、至少应涉及检查的内容:查看相关培训的制度和 至少应涉及检查的内容:查看相关培训的制度和 制度 从事生产操作和检验的人员的培训记录和培训档 从事生产操作和检验的人员的培训记录和培训档 案。检查岗位专业技术培训的内容,是否包括: 检查岗位专业技术培训的内容,是否包括:与本 岗位生产操作有关的产品工艺操作技术、岗位生产操作有关的产品工艺操作技术、设备操 作技术以及相关的技术知识等。作技术以及相关的技术知识等。重点是体系相关 知识、岗位操作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知识、岗位操作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此外 还应包括安全知识等内容。还应包括安全知识等内容。检查生产操作人员的个人培训档案 档案,检查生产操作人员的个人培训档案,是否有经专 业技术培训考核合格上岗的记录。业技术培训考核合格上岗的记录。记录 现场询问经培训考核上岗的人员。询问经培训考核上岗的人员 现场询问经培训考核上岗的人员。

第九条 对应的检查评定标准: 0901、0902、对应的检查评定标准:*0901、*0902、0903、0904、0905、0903、0904、*0905、0906

特别提出了企业应建立与医疗器械产品相适应 的留样室 对留样室的检查要特别注意: 对留样室的检查要特别注意: 留样观察的条件与留样器械贮存条件是否一致。留样观察的条件与留样器械贮存条件是否一致。验证留样生产批留样 验证留样生产批留样灭菌批留样等 生产设备(包括灭菌设备 工艺装备的)灭菌设备、生产设备(包括灭菌设备、工艺装备的)能力

第十条 对工作环境的要求 可能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 若有可能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 影响,应对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条件做出 影响,应对工作环境条件做出 定量或定性的规定 制定环境条件控制程序文件或 作业指导书 对环境条件的监视和控制(对环境条件的监视和控制(设 备和设施),),以达到规定要求 备和设施),以达到规定要求 如果环境条件控制是个特殊过 程还应对这个过程进行确认

不仅是生产 环境: 环境:还包 括从原材料 的购进(的购进(从 提货或运输 开始; 时)开始; 到储存、到储存、生 产加工过程、产加工过程、监视与测量,监视与测量,以及成品的 贮存、贮存、运输 等,直到将 产品交付给 客户为止

对应的检查评定标准: 对应的检查评定标准:1001、1002、1003、、检查要点: 检查要点:

检查作业环境条件要求、工作环境控制程 检查作业环境条件要求、工作环境控制程 序文件或工作环境控制作业指导书等 或工作环境控制作业指导书 序文件或工作环境控制作业指导书等; 现场考察应满足工作环境条件控制要求的 设备和设施; 设备和设施; 检查实施控制和达到环境条件要求的管理 情况记录 记录。情况记录。若为特殊过程还应检查确认记 录。

第十一条

生产环境要求

对环境有三重要求: 对环境有三重要求:制造厂厂址周围的大 环境要求、厂区的中环境(即洁净区周围 环境要求、厂区的中环境(的环境)要求和洁净区内小环境的要求。的环境)要求和洁净区内小环境的要求。

厂址选择时应考虑 厂址选择时应考虑 ? 所在地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卫生条件良好,至少没有空 所在地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卫生条件良好,气或水的污染源,还宜远离交通干道、货场等。气或水的污染源,还宜远离交通干道、货场等。厂区的环境要求 厂区的环境要求 ? 厂区的地面、道路应平整不易起尘。宜通过绿化等减 厂区的地面、道路应平整不易起尘。少露土面积或有控制扬尘的措施。垃圾、少露土面积或有控制扬尘的措施。垃圾、闲置物品等 不应露天存放等,不应露天存放等,总之厂区的环境不应对无菌医疗器 械的生产造成污染。械的生产造成污染。厂区的总体布局合理性 厂区的总体布局合理性 ? 生活区、行政区和辅助区不得对无菌医疗器械的生产 生活区、特别是洁净区有不良影响;人流、物流宜分开。区,特别是洁净区有不良影响;人流、物流宜分开。–对新建、扩建的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建议由 对新建、对新建 扩建的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有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资质的单位设计。有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资质的单位设计。

从硬 件设 计上 确保 满足 中环 境的

对应的检查评定标准: 对应的检查评定标准:1101、1102、1103、、检查要点: 检查要点: 现场察看企业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卫生条件应符 合要求,无污染源,无空气或水等的污染源,合要求,无污染源,如:无空气或水等的污染源,远离交通干道、货场等; 远离交通干道、货场等; 察看洁净区周围的厂区环境和卫生条件应符合要 对洁净区不会造成污染; 求,对洁净区不会造成污染; 现场检查生活区、现场检查生活区、行政区和辅助区不应对生产区 有不良影响。有不良影响。

第十二条 洁净生产区

确定在洁净室(区)内生产的过程 确定在洁净室(在洁净室

分析、识别并确定在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 未能覆盖 分析、识别并确定在洁净室(的过程。的过程。过程分析要有文件或资料并在相关文 的或不是 如工艺文件或工艺流程中作出标识。件,如工艺文件或工艺流程中作出标识。单一用途 ? *洁净室(区)的洁净度级别要符合“设置原则” 的产品,洁净室(的洁净度级别要符合 设置原则” 的产品,符合“ 其环境洁 要求。见附录)要求。(见附录)

洁净室(洁净室(区)静压差要求

不同级别洁净室(区)之间大于 5 帕,洁净室 不同级别洁净室(之间大于5 与室外大于10 10帕(区)与室外大于10帕。? 应有压差指示装置。应有压差指示装置 指示装置。? 相同洁净室(区)间压差梯度合理。相同洁净室(间压差梯度合理。

净度级别 可靠产品 相似、相似、用 途相同或近,遵循 宜高不宜 低的原则,低的原则,就低必须 验证。验证。

洁净室(区)洁净度级别设置原则

(附录中的八项内容)

一、采用使污染降至最低限的生产技术,以保 证医疗器械不受污染或能有效排除污染。倡导技术进步,建议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倡导技术进步,建议用先进的生产技术。? 包括先进的生产工艺、先进的设备、工装 包括先进的生产工艺、先进的设备、和设施等。和设施等。? 这是一个双重硬件保障的概念,既有洁净 这是一个双重硬件保障的概念,环境作保障,又有先进生产技术作保障。环境作保障,又有先进生产技术作保障。在产品形成过程中尽量减少人为因素 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在产品形成过程中尽量减少人为因素,最 大程度地使产品不暴露在操作环境中,大程度地使产品不暴露在操作环境中,尽 可能避免人与产品的直接接触。可能避免人与产品的直接接触。

洁净室(区)洁净度级别设置原则

器械按与人体接触性质分类: 器械按与人体接触性质分类:(GB/T 16886.1))

1、表面接触器械、a)皮肤、b)粘膜、c)损伤表面 皮肤、粘膜、2、外部接入器械、a)血路 间接、b)组织 骨/牙质接入 c)循环血液 血路, 间接、组织/骨 牙质接入

3、植入器械、a)组织 骨、b)血液 组织/骨

洁净室(区)洁净度级别设置原则

二、植入和介入到血管内器械,不清洗零部件的 植入和介入到血管内器械,植入和介入到血管内器械 加工,末道清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不低 加工,末道清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于 10 000级。

植入到血路或心脏内的器械,血管支架、心脏瓣膜、植入到血路或心脏内的器械,如:血管支架、心脏瓣膜、人工血管、起博电极、人工动静脉瘘管、血管移植物、人工血管、起博电极、人工动静脉瘘管、血管移植物、体内药物释放导管和心室辅助装置等。介入到血路内的器械,各种血管内导管(介入到血路内的器械,如:各种血管内导管(如中心静 脉导管)脉导管)、支架输送系统等。对于需要在万级下的局部百级洁净区内进行组装或灌装 封的不清洗零配件的加工需要在万级洁净区内进行,封的不清洗零配件的加工需要在万级洁净区内进行,如 血袋等

洁净室(区)洁净度级别设置原则

三、植入到人体组织、与血液、骨腔或非自然腔道 植入到人体组织、与血液、植入到人体组织 直接或间接接触器械,(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不清洗 直接或间接接触器械,(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清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等,不低于100 末道清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等,不低于100 000级 000级。

主要与骨接触的器械,如:矫形钉、矫形板、人工关节、主要与骨接触的器械,矫形钉、矫形板、人工关节、骨假体、人工骨、骨假体、人工骨、骨水泥和骨内器械等。与血路上某一点接触,作为管路向血管系统输入的器械,与血路上某一点接触,作为管路向血管系统输入的器械,其特点是间接地通过药液或血液与人体血路接触,其特点是间接地通过药液或血液与人体血路接触,如: 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一次性使用输血器、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一次性使用输血器、一次性使用静 脉输液针、延长器、转移器等。脉输液针、延长器、植入到人体组织的器械,如起博器、药物给入器械、植入到人体组织的器械,如:如起博器、药物给入器械、神经肌肉传感器和刺激器、人工肌腱、乳房植入物、神经肌肉传感器和刺激器、人工肌腱、乳房植入物、人 工喉、工喉、骨膜下植入物和结扎夹等。与血液直接接触的器械,血浆分离器、与血液直接接触的器械,如:血浆分离器、血液过滤器 等。

洁净室(区)洁净度级别设置原则

四、与人体损伤表面和粘膜接触器 械,(不 与人体损伤表面和粘膜接触器 械,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精洗、组装、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精洗、组装、初 包装及其封 不低于300 000级 口,不低于300 000级。与粘膜或自然腔道接触器械,与粘膜或自然腔道接触器械,如 : 无菌导 尿管、无菌气管插管等,其特点是不经穿 尿管、无菌气管插管等,刺或切开术进入体内的器械。与损伤表面(伤口或其他损伤体表)与损伤表面(伤口或其他损伤体表)接触 器械,溃疡、烧伤、器械,如 : 溃疡、烧伤、肉芽组织敷料或 治疗器械、治疗器械、手术衣、创可贴” 手术衣、“创可贴”等。

关于外科纱布敷料和手术衣1

一、满足标准的要求

1、YY/T 0594-2006《外科纱布敷料通用要求》、《外科纱布敷料通用要求》 引言: 引言: ? 由于外科纱布敷料在手术中会放入人体内供 支撑组织或器官或吸收体内渗出液,支撑组织或器官或吸收体内渗出液,洁净供 应是临床对外科纱布敷料的一项基本要求,应是临床对外科纱布敷料的一项基本要求,因此,因此,产品自末道漂洗以后只有在净化条件 下进行加工,才能使生产环境对产品造成的 下进行加工,污染降至最低。污染降至最低。

关于外科纱布敷料和手术衣2

2、YY/T 0506.1 《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 第1部分:制造厂、处理厂和产品的 通用要求》

? ?

3.制造商和处理厂应提供的信息

3.2 用户有要求时,应提供以下信息: 用户有要求时,应提供以下信息: a)所用具体试验方法或信息; 所用具体试验方法或信息; 所用具体试验方法或信息 b)表1、2和3给出特性的试验结果; 给出特性的试验结果; 表、和 给出特性的试验结果

? ? ? ? ?

4.制造与处理要求 制造与处理要求 4.2 应使用确认过的制造和处理程序。应使用确认过的制造和处理程序。4.2.1 应设计并确认产品的制造与处理规范,包括外 应设计并确认产品的制造与处理规范,观和卫生洁净度。观和卫生洁净度。4.4 应证明在制造与处理过程中材料的特性已得到 维持。维持。5.检验要求 检验要求 5.2成品在投放市场前应经过检验。如果产品要在灭菌后 成品在投放市场前应经过检验。

使用,检验应在灭菌后的产品上进行,使用,检验应在灭菌后的产品上进行,微生物洁净度检 验除外。验除外。

关于外科纱布敷料和手术衣3

二、满足预期用途的要求 根据手术时与人体接触的形式,根据手术时与人体接触的形式,确定生产企 业应具备的条件 ?

1、洁净生产环境(至少 万级)净生产环境(至少30万级 万级)、?

2、微生物实验室、-无菌操作技术 无菌操作技术-相应的实验设施和手段 相应的实验设施和手段 ?

3、物理实验室,包括一个百级净化试验、物理实验室,条件(落絮试验 落絮试验)条件 落絮试验

洁净室(区)洁净度级别设置原则

五、初包装材料生产环境的要求 与无菌医疗器械的使用表面直接接触、与无菌医疗器械的使用表面直接接触、不清 洗即使用的初包装材料,洗即使用的初包装材料,宜遵循与产品生产 环境的洁净度级别相同的原则,环境的洁净度级别相同的原则,使初包装材 料的质量满足所包装无菌医疗器械的要求。料的质量满足所包装无菌医疗器械的要求。? 如血管内导管、导尿管等的初包装材料。如血管内导管、导尿管等的初包装材料。若初包装材料不与无菌医疗器械使用表面直 接接触,不低于300 000级 接接触,不低于300 000级。? 如输液器、输血器、注射器等的初包装材 如输液器、输血器、料。

洁净室(区)洁净度级别设置原则

六、对于有要求或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加 法规、对于有要求或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加 法规、要求 标准、标准、工的(如灌装封等),应在10 000级下),应在 工的(如灌装封等),应在10 000级下 产品 的局部100级洁净区内。100级洁净区内 的局部100级洁净区内。本身 质量(质量 如血管支架的压握、涂药; 如血管支架的压握、涂药; 血袋生产中抗凝剂、血袋生产中抗凝剂、保养液的灌装封 性能 指标、指标、液体产品的无菌制备和灌装; 液体产品的无菌制备和灌装; 预期 用途)以及不能在其容器内进行最终灭菌的 用途 固体产品的无菌处理、传输和包装等。固体产品的无菌处理、传输和包装等。等有

要求

洁净室(区)洁净度级别设置原则

洁净工作服清洗、七、洁净工作服清洗、干燥和穿 第七 洁净工作服室、洁净工作服室、专用工位器具的 项有 关辅 末道清洗与消毒的区域的空气洁 助区 净度级别可低于生产区一个级别 低于生产区一个级别。净度级别可 低于生产区一个级别。的环 境要 无菌工作服的清洗可在100000 100000级 无菌工作服的清洗可在 100000 级 求。洁净区内,但灭菌后的整理、洁净区内,但灭菌后的整理、贮 但最低 存应在10000级洁净室(10000级洁净室 存应在10000级洁净室(区)内。应达到 300000 洁净室(八、洁净室(区)空气洁净度级 级 别表

洁净室(区)空气洁净度级别表

洁净度 级别

尘粒最大允许数/立方米

≥0.5μm ≥5μm 0 2,000 20,000 10,500,000

微生物最大允许数

浮游菌/立方米 5 100 500洁净区域发生改变 更换高效过滤器空气净化系统大修或改建后 空气净化系统关闭,定期的再验证重大维修当日常监测的分析结果连续性地呈现不良趋 势,而无法找到根本原因

工艺用水系统回顾2 工艺用水系统回顾2

月度报告关注趋势不好或超过警戒限的结果 对超过行动限的结果,原因分析,对本所有的日常监测数据进行汇总 包括源水,中间过程水, 并进行趋势分析(包括源水,中间过程水,在 线检测结果)线检测结果)总结趋势不好或超过警戒限的结果,总结超过行动限的结果,原因分析,说明采 取的措施, 取的措施,评估再验证的需求

工艺用水系统回顾4 工艺用水系统回顾4

总结系统的日常运行情况,定期维护,总结系统的偏差情况,重大维修记录,主要 备件的更换, 备件的更换,评估再验证的需求按标准规定抽至少10个产品。步骤2 步骤2 验证平均生物负载 ISO11737测量产品上的细菌总数,-按GB/T19973.1(ISO11737-1)测量产品上的细菌总数,计算平均 生物负载。生物负载。如0.1.注:将批产品的批平均生物负载与总平均生物负载进行比较,若 一 批或更多 将批产品的批平均生物负载与总平均生物负载进行比较,批次的平均生物负载)总的平均生物负载X2 X2,批次的平均生物负载)总的平均生物负载X2,则用最高批次值 步骤3 步骤3 建立验证剂量 如1.3kGy(查表B1)查表B1)B1

辐射灭菌确认的程序

步骤4 验证剂量实验 步骤4 从一个批中选100个单位产品。100个单位产品 从一个批中选100个单位产品。用步骤3确定的验证剂量对产品进行辐照。用步骤3确定的验证剂量对产品进行辐照。对辐照后的产品按GB/T19973.2(ISO11737-2)或GB/T14233.2逐一进行 GB/T14233.2逐一进行 对辐照后的产品按(ISO11737无菌检验。无菌检验 若阳性不超过2,则验证可以接受。若阳性不超过2 则验证可以接受。若阳性超过2 则验证无效。若阳性超过2,则验证无效。步骤5 步骤5 建立灭菌剂量 查表B 查表B1,如11.0kGy 常规控制: 常规控制: 1)产品生物负载 1)产品生物负载 小于0.1 小于0.1 2)灭菌剂量参数 2)灭菌剂量参数 不小于11.0kGy 不小于11.0kGy

卫生部《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规定》

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二条 在国内从事消毒产品生产、分装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本规定要求申领 《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以下简称卫生许可证)。第三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和监督 管理工作。附件3:生产类别分类目录

一、消毒剂

二、消毒器械(一)压力蒸汽灭菌器。一 压力蒸汽灭菌器。(二)环氧乙烷灭菌器。二 环氧乙烷灭菌器。(四)等离子体灭菌器。四 等离子体灭菌器。(十六 用于测定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生物指示物。十六)用于测定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生物指示物 十六 用于测定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生物指示物。(十七 用于测定环氧乙烷灭菌效果的生物指示物。十七)用于测定环氧乙烷灭菌效果的生物指示物 十七 用于测定环氧乙烷灭菌效果的生物指示物。(十八 用于测定紫外线消毒效果的生物指示物。十八)用于测定紫外线消毒效果的生物指示物 十八 用于测定紫外线消毒效果的生物指示物。(十九 用于测定干热灭菌效果的生物指示物。十九)用于测定干热灭菌效果的生物指示物 十九 用于测定干热灭菌效果的生物指示物。(二十 用于测定甲醛灭菌效果的生物指示物。二十)用于测定甲醛灭菌效果的生物指示物。二十 用于测定甲醛灭菌效果的生物指示物(二十一 用于测定电离辐射灭菌效果的生物指示物。二十一)用于测定电离辐射灭菌效果的生物指示物 二十一 用于测定电离辐射灭菌效果的生物指示物。(二十二 用于测定等离子体灭菌效果的生物指示物。二十二)用于测定等离子体灭菌效果的生物指示物 二十二 用于测定等离子体灭菌效果的生物指示物。

三、卫生用品(八)隐形眼镜护理液。八 隐形眼镜护理液。(九)隐形眼镜保存液。九 隐形眼镜保存液。(十二 十二)卫生棉(棒、签、球)。卫生棉(十二

附件2

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样式)

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

()卫消证字(卫消证字()第 号

单位名称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注册地址 生产地址 生产方式 生产项目 生产类别 有效期限 年 月 日 至 年 月 日 注:本许可证只对许可批准时的生产条件负责,不是对企业所生产产品 的许可,不代表对企业生产产品卫生质量的认可。应在卫生许可证有效 期届满前30个工作日之前提出延续申请。卫生行政机关(公章)批准日期 年 月 日

第五十六条

针对现场 的不符合: 的不符合: 灭菌过程控制 通过考察 现场状况、现场状况、制定灭菌过程控制文件。制定灭菌过程控制文件。设备设施 灭菌过程控制与灭菌工艺文件一 或控制参 致。数、问询 工作人员严格执行灭菌设备操作 或观察操 作与规范 规程。规程。的要求或 灭菌设备按规定进行维护和保养。灭菌设备按规定进行维护和保养。文件的规 定和/或记 有自动监测及记录装置,有自动监测及记录装置,灭菌过 定和 或记 程和参数记录完整、齐全,有可 录对照是 程和参数记录完整、齐全,否符合或 追溯性。追溯性。一致。一致。

对应的检查评定标准:5601、5602、5603、5604、对应的检查评定标准:5601、5602、5603、5604、5605

检查要点: 检查要点: 1.检查灭菌过程控制文件的内容; 检查灭菌过程控制文件的内容 1.检查灭菌过程控制文件的内容; 2.核查灭菌记录满足质量追溯的要求 核查灭菌记录满足质量追溯的要求; 2.核查灭菌记录满足质量追溯的要求; 3.现场考查操作人员应能严格执行灭菌操作规程 现场考查操作人员应能严格执行灭菌操作规程。3.现场考查操作人员应能严格执行灭菌操作规程。4.若委托灭菌 灭菌过程必须受控。若委托灭菌,4.若委托灭菌,灭菌过程必须受控。不仅要按标准 进行确认还应按照标准规定进行日常控制。进行确认还应按照标准规定进行日常控制。检查时 应提供委托灭菌合同、灭菌过程的参数记录、应提供委托灭菌合同、灭菌过程的参数记录、对委 托方提供的灭菌过程控制的有效性、托方提供的灭菌过程控制的有效性、记录完整性的 评价记录。评价记录。对于委托灭菌的不允许仅用一纸简单的 合同或协议来代替对灭菌过程的控制。合同或协议来代替对灭菌过程的控制。的第2 第六十二条(的第2款)

无菌医疗器械的贮存(有条件条款)无菌医疗器械的贮存(有条件条款)规定贮存条件 规定贮存条件 贮存场所有监控设施 监控记录 在注册产品标准和包装标识或标 签或使用说明书中注明。签或使用说明书中注明。注明

应当根据对 产品质量影 响的程度规 定无菌医疗 器械的贮存 条件。条件。是对 第十条和本 条标识的强 化 向经营者或 使用者明示 贮存条件,贮存条件,以确保产品 交付后的质 量,不会因 贮存条件而 损坏或失效

对应的检查评定标准: 对应的检查评定标准:6201、6202、6203、、、、6204、6205、检查要点: 检查要点: 1.检查产品防护的程序文件,包括产品标识、搬运、1.检查产品防护的程序文件,包括产品标识、搬运、检查产品防护的程序文件 包装、贮存和保护、包装、贮存和保护、以及对产品的组成部分防护的 内容; 内容; 2.检查储存条件的规定和监控记录; 检查储存条件的规定 2.检查储存条件的规定和监控记录; 3.现场考察储存条件和环境条件控制设备和设施 现场考察储存条件和环境条件控制设备和设施; 3.现场考察储存条件和环境条件控制设备和设施; 4.检查注册产品标准 包装标识、检查注册产品标准、4.检查注册产品标准、包装标识、标签和使用说明 书是否按规定进行了标注。书是否按规定进行了标注。

第八章 监视和测量

通用条款解读见“ 通用条款解读见“管理规 第八章。范”第八章。的第5 第六十三条(的第5项)

(五)*建立无菌检测室

无菌检测室符合要求: 无菌检测室符合要求: ? 产品标准要求 ? 至少设立两间无菌操作室用于进行无菌检测、阳性对照或 至少设立两间无菌操作室用于进行无菌检测 无菌检测、微生物限度检测等(布局图

1、)微生物限度检测等(布局图、2)? 无菌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和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 无菌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和局部洁净度100 10000级和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 向流空气区域内或隔离系统中进行,向流空气区域内或隔离系统中进行,其全过程必须严格遵 守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单向流空气区、守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单向流空气区、工作台及 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悬浮粒子、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 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国家标准进行洁净度验证。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国家标准进行洁净度验证。隔离 系统按相关的要求进行验证,系统按相关的要求进行验证,其内部环境的洁净度须符合 无菌检查要求。中国药典》 无菌检查要求。《中国药典》 与生产产品和生产能力相适应 ? 无菌检测室的大小和操作台的数量

围绕“无菌”试验:无菌检验、围绕“无菌”试验:无菌检验、阳性 对照试验;微生物限度(初始污染菌)对照试验;微生物限度(初始污染菌)检测;生物指示物检验;洁净室菌落检 检测;生物指示物检验 洁净室菌落检 培养基的制备)测(培养基的制备)等

对应的检查评定标准1 6301、6302、6303、6304、对应的检查评定标准1:6301、6302、*6303、6304、6305、6306、6305、6306、*6307 提要说明: 提要说明:

测量一个包括测量设备的使用和程序执行的一个 过程。过程。本条要求所使用的监视和测量装置可确保 所生产的产品满足顾客和法规要求。所生产的产品满足顾客和法规要求。形成文件的程序应包括设备型号、唯一性标识、形成文件的程序应包括设备型号、唯一性标识、生产厂地、检查频次、检查方法和接收准则。生产厂地、检查频次、检查方法和接收准则。监视设备与测量设备有所区别,监视设备与测量设备有所区别,监视设备是对生 产过程的工作状态进行监视为保证 过程处于正 常状态的设备,如制水设备上的流量表、常状态的设备,如制水设备上的流量表、灭菌设 备上显示状态的仪器仪表、备上显示状态的仪器仪表、监视车间卫生和工作 状况的视频装置等。而测量装置是测定量值、通 状况的视频装置等。而测量装置是测定量值、过测量提供数据的装置,如检验用的量具或仪表、过测量提供数据的装置,如检验用的量具或仪表、灭菌设备上测量工艺参数的仪表等。灭菌设备上测量工艺参数的仪表等。监视设备可 以予以确认而不一定需要校正。以予以确认而不一定需要校正。

对应的检查评定标准2: 对应的检查评定标准 :6301、6302、*6303、6304、、、、、6305、6306、*6307、、检查要点: 检查要点:

1.检查无菌室和阳性对照室的检测规 1.检查无菌室和阳性对照室的检测规 检查无菌室和阳性对照室的 和监(测记录; 定和监(检)测记录; 2.隔离系统验证文件和记录; 隔离系统验证文件和记录 2.隔离系统验证文件和记录; 3.现场考察无菌检测室 现场考察无菌检测室,3.现场考察无菌检测室,应符合规定 并满足使用。并满足使用。

关于产品标准中的“无菌”描述

8368—2005《一次性使用输液器》 GB 8368—2005《一次性使用输液器》 8.2 无菌 ? 单元容器内的输液器和/或进气器件应经过一个 单元容器内的输液器和/ 确认过的灭菌过程(见参考文献)确认过的灭菌过程(见参考文献)。–注:GB/T14233.2规定了无菌试验方法,但该 规定了无菌试验方法, 注:GB/T14233.2规定了无菌试验方法 方法不能用于证实灭菌批的灭菌效果(方法不能用于证实灭菌批的灭菌效果(另见 NA.8)。NA.8)。–NA输液器宜按GB18279、GB18279或GB18280 NA输液器宜按GB18279、GB18279或 NA输液器宜按GB18279 对灭菌过程进行确认和进行常规控制,对灭菌过程进行确认和进行常规控制,以保 证产品上的细菌存活概率小于10 证产品上的细菌存活概率小于10-6 15811—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 GB 15811—2001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 4.7.1注射针应无菌 4.7.1注射针应无菌 5.7.2无菌试验 5.7.2无菌试验 ? 按GB/T14233.2中小型配件或实体类器具试验, GB/T14233.2中小型配件或实体类器具试验 中小型配件或实体类器具试验, 应符合4.7.2的规定。4.7.2的规定 应符合4.7.2的规定。

关于产品标准中的“无菌”描述

GB动作19802—2009《医用一次性防护服要求》

4.12微生物指标 微生物指标 ? 4.12.1防护服应符合 防护服应符合GB15979-2002中微生物指标的要求,见表 中微生物指标的要求,防护服应符合 中微生物指标的要求 4。? 4.12.2包装上标有 灭菌 或“无菌 字样或图示的防护服应无菌。包装上标有“灭菌 无菌”字样或图示的防护服应无菌 包装上标有 灭菌”或 无菌 字样或图示的防护服应无菌。5.12微生物指标 微生物指标 ? 5.12.1按照 按照GB15979-2002中附录 规定的方法对防护服样品进 中附录B规定的方法对防护服样品进 按照 中附录 行试验,结果应符合4.12.1的要求。的要求。行试验,结果应符合 的要求 ? 5.12.2按照 按照GB14233.2-2005第3章规定的方法进无菌试验,结果 章规定的方法进无菌试验,按照 第 章规定的方法进无菌试验 应符合4.12.2的要求。的要求。应符合 的要求

YY0329—2009《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器》

5.3.1无菌 无菌 ? 去白细胞滤器应经过一个确认过的灭菌过程使其无菌。去白细胞滤器应经过一个确认过的灭菌过程使其无菌。

– 注1:适宜的灭菌方法见文献 : – 注2:GB/T14233。2规定了无菌试验方法,该方法不宜用于出厂检 : 规定了无菌试验方法。规定了无菌试验方法 验。

关于产品放行

无菌隔离系统

ISO13408-6隔离体 - 隔离体系 隔离体 6 设施要求 6.1 周围房间的级别 6.1.2 用于无菌检验的隔 系统可能处于非净化级 受限进入的房间内

第六十六条

产品留样

根据需要,建立留样室。根据需要,建立留样室。按规定进行留样 留样。按规定进行留样。制定留样管理办法。制定留样管理办法。留样观察记录。留样观察记录。

留样观察是无菌医疗器 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工 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留样观察可以对产 品质量的稳定性作进一 步的考察,为改进工艺,步的考察,为改进工艺,改进无菌医疗器械包装,改进无菌医疗器械包装,确定无菌医疗器械贮存 条件和运输条件,条件和运输条件,确定 无菌医疗器械有效期,无菌医疗器械有效期,提供科学依据,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 可为无菌医疗器械在流 通或使用环节出现质量 纠纷时提供可靠的依据。纠纷时提供可靠的依据。

留样数量和留样方式(留样数量和留样方式(按生产批或 灭菌批)要满足留样的目的要求。灭菌批)要满足留样的目的要求。

对应的检查评定标准:6601、6602 对应的检查评定标准:6601、检查要点: 检查要点: 1.检查留样管理办法(应规定留样的目的、检查留样管理办法 1.检查留样管理办法(应规定留样的目的、数量、考察或试验的项目等内容)数量、考察或试验的项目等内容)和留样观 察或试验记录 记录; 察或试验记录; 2.现场考察留样室 现场考察留样室,2.现场考察留样室,留样室应符合产品贮存 条件要求。条件要求。

第九章 销售和服务

通用条款解读见“ 通用条款解读见“管理规 第九章。范”第九章。

第十章

不合格品的控制

通用条款解读见“ 通用条款解读见“管理规 范”第十章。第十章。

第十一章 顾客投诉和不良事件监测

通用条款解读见“ 通用条款解读见“管理规 范”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分析和改进

通用条款解读见“ 通用条款解读见“管理规 范”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附则

第八十九条

生产企业应根据本企业产品特点,生产企业应根据本企业产品特点,确定不适用的 条款,不适用的条款要做出合理解释,要有根据。条款,不适用的条款要做出合理解释,要有根据。不应对应当做而做不到或应当做而不做的条款 应当做而做不到或应当做而不做的条款随 不应对应当做而做不到或应当做而不做的条款随 意做不适用条款处理。意做不适用条款处理。

第九十条

消毒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消毒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它只要求将有害 微生物的数量减少到无害的程度,微生物的数量减少到无害的程度,而并不要求 把所有有害微生物全部杀灭,把所有有害微生物全部杀灭,若能使微生物在 消毒过程中的存活概率达到 10-3 即消毒合格

灭菌是个绝对的概念,灭菌是个绝对的概念,灭菌 后物品必须是完全无菌的。后物品必须是完全无菌的。然而事实上要达到这样的程 度是困难的;灭菌过程必须 度是困难的 灭菌过程必须 使物品中的微生物的存活概 率减少到 10-6

消毒:是指杀灭病原微生物或有害微生物,消毒:是指杀灭病原微生物或有害微生物,将其数量减少到无害化程度。将其数量减少到无害化程度。灭菌:用以使产品无存活微生物的确认过 确认过的 灭菌:用以使产品无存活微生物的确认过的 过程。

无菌: 无菌:产品上无存活微生物的状态。无菌加工: 无菌加工:在受控的环境中进行产品容器和 YY0567.1的接受准则是在不 的接受准则是在不 装置的无菌灌装。该环境的空气供应、少于3(或)装置的无菌灌装。该环境的空气供应、少于 000个单元的培养基模 个单元的培养基模 材料、设备和人员都得到控制,材料、设备和人员都得到控制,使微生物和 拟灌装中污染率应不超过 拟灌装中污染率应不超过0.1 微粒污染控制到可接受水平可接受水平。微粒污染控制到可接受水平。%(置信水平为 置信水平为95%)。%(置信水平为 %)。初包装:与产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 初包装:与产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有两种情况: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 接触产品,接触产品,且与使用表面 接触; 接触;另一种是直接接触 产品,产品,但并不与使用表面 接触,接触,只是与产品的非使 用表面接触。用表面接触。

第八十八条

本实施细则中提出的“相关法规和标准” 本实施细则中提出的“相关法规和标准”是 指,对于无菌医疗器械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 法规和规范,以及管理体系、法规和规范,以及管理体系、产品方面的国 行业标准,家、行业标准,生产企业在建立和实施质量 管理体系时应执行这些相关法规和管理标准。管理体系时应执行这些相关法规和管理标准。

无菌医疗器械标准体系+ 过程标准)无菌医疗器械标准体系+(过程标准)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相关标准1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相关标准

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YY 0033 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规范 0287(ISO 13485)YY/T 0287(ISO 13485)医疗器械 质量管理体系 用于法规的要求 19000(GB/T 19000(ISO 质量管理体系 19001(GB/T 19001(ISO 质量管理体系 9000)9000)基础和术语 9001)9001)要求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相关标准2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相关标准

2.风险管理 0316(14971)YY/T 0316(ISO 14971)医疗器械 风险 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 0771.部分: YY/T 0771.1《 动物源医疗器械 第 1 部分 : 风险管理应用》 风险管理应用》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相关标准3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相关标准

3.洁净室及其控制 GB50071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ISO14644)GB50457(ISO14644)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ISO14644部分: ISO14644-1 洁净室及其环境控制 第1部分:空气洁净度分级 ISO14644部分: ISO14644-2 洁净室及其环境控制 第2部分:检测和监视规范 ISO14644部分: ISO14644-3 洁净室及其环境控制 第3部分:计量和检测方法 ISO14644部分:设计、ISO14644-4 洁净室及其环境控制 第4部分:设计、建造和投入 使用 ISO14644部分: ISO14644-5 洁净室及其环境控制 第5部分:运行 ISO14644部分: ISO14644-6 洁净室及其环境控制 第6部分:术语 ISO14644部分: ISO14644-7 洁净室及其环境控制 第7部分:隔离区 ISO14698-洁净室及其环境控制ISO14698-1 洁净室及其环境控制-微生物污染控制 部分: 第1部分:一般原理和方法 ISO14698-洁净室及其环境控制ISO14698-2 洁净室及其环境控制-微生物污染控制 部分: 第2部分:微生物污染的评价和说明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相关标准4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相关标准

4.灭菌确认与常规控制 18278(11134)GB 18278(ISO 11134)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 工业湿热灭菌 18279(11135)GB 18279(ISO 11135)医疗器械 环氧乙烷灭菌 确认和常规控制 18280(11137)GB 18280(ISO 11137)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 辐射灭菌 ISO 14937 医疗产品的灭菌 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用 灭菌剂特性和开发 确认和常规控制的通用要求 14160使用液体化学灭菌剂对包括动物源材料 EN ISO 14160 使用液体化学灭菌剂对包括动物源材料 在内的一次性使用医疗器具进行灭菌的确认和常规控 制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相关标准5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相关标准5

5.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 19633(11607GB/T 19633(ISO 11607-1~2)最终灭菌医 疗器械的包装 11607ISO 11607-1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 第 部分: 材料、无菌屏障系统、1部分: 材料、无菌屏障系统、和包装系 统的要求 ISO 11607-2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 第 11607部分: 成形、密封、2部分: 成形、密封、和装配过程的确认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相关标准6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相关标准

6.临床研究 0279.14155YY 0279.1(ISO 14155-1)用于医疗器械临床 部分: 研究 第1部分:通用要求 0279.14155)YY 0279.2(ISO 14155)用于医疗器械临床 部分: 研究 第2部分:临床研究方案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相关标准7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相关标准

7.生物学评价 16886.10993GB/T 16886.1(ISO 10993-1)部分: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部分:评价与试验 16886.10993GB/T 16886.2(ISO 10993-2)部分: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2部分:动物福利要求 16886.10993GB/T 16886.7(ISO 10993-7)部分: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7部分:环氧乙烷残留量 16886.18(10993-18)GB/T 16886.18(ISO 10993-18)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18部分 部分: 第18部分:材料化学定性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相关标准8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相关标准

8.产品上微生物的控制与检验 GB/T 19973.1 医疗器械的灭菌 微生物法 19973.部分: 第1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量的估计 19973.GB/T 19973.2 医疗器械灭菌 微生物法 部分: 第2部分:灭菌过程确认中所进行的无菌试验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相关标准9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相关标准

9.器械标识“无菌”的通用要求 器械标识“无菌” 0615.标示“ 无菌” YY/T 0615.1 标示 “ 无菌 ” 医疗器械 部分: 的要求 第 1 部分 :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 的要求 0615.标示“ 无菌” YY/T 0615.2 标示 “ 无菌 ” 医疗器械 部分: 的要求 第2部分:无菌加工医疗器械的 要求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相关标准10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相关标准10

10. 10.动物源医疗器械 0771.部分: YY/T 0771.1《 动物源医疗器械 第 1 部分 : 风险管理应用》 风险管理应用》 0771.部分: YY/T 0771.2《 动物源医疗器械 第 2 部分 : 来源、收集与处置的控制 的控制》 来源、收集与处置的控制》 0771.部分: YY/T 0771.3《 动物源医疗器械 第 3 部分 : 病毒和传播性海绵状脑病(TSE)因子去除 病毒和传播性海绵状脑病(TSE)因子 去除 与灭活的确认 的确认》 与灭活的确认》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相关标准11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相关标准

11. 11.手术衣 0506.137952002)病人、YY/T 0506.1(EN 13795-1:2002)病人、医护人员和 器械用手术单、部分:制造厂、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 第1部分:制造厂、处 理厂和产品的通用要求

大多数术后手术部位的感染都是在手术过程中引发的,大多数术后手术部位的感染都是在手术过程中引发的,这是因 为微生物此时有机会到达开放着的创面。为微生物此时有机会到达开放着的创面。微生物源或来自外部 即来自医务人员、无生命物体或其他病人)(即来自医务人员、无生命物体或其他病人),或来自内部 即来自病人)在洁净手术中,(即来自病人)。在洁净手术中,手术室医务人员和病人的皮 肤是最重要的微生物源。在易感染手术中(如矫形和血管内植 肤是最重要的微生物源。在易感染手术中(入物手术)入物手术),皮肤中常见的微生物菌丛是手术部位的主要感染 源。感染途径为接触传播或空气传播。后者情况下,感染途径为接触传播或空气传播。后者情况下,弥散的人体皮 屑常常是传染原的载体,屑常常是传染原的载体,本标准所涉及的各类屏障用于减少手 术部位感染。术部位感染。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相关标准12 无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相关标准

12. 12.其他 YY/T 0467(ISO/TR 16142 : 1999)医 疗 器 械 保障医疗器械安全和性能 公认基本原则的标准 选用指南 还有更多

正常人体微生物的分布

部 口 胃 肠 位 腔 主要微生物种类 白色葡萄球菌、绿色链球菌、类白喉杆菌、梭形杆菌、螺旋体、真 菌 一般无菌 道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粪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破伤风杆菌、真菌、腺病毒等 葡萄球菌、绿色链球菌、类白喉杆菌、卡基儿球菌、绿脓杆菌、大 肠杆菌、付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腺病毒(男)前尿道: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女)无菌或少数革兰氏阳性球菌 阴道杆菌、大肠杆菌、粪链球菌、耻垢分枝杆菌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真菌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绿脓杆菌、非病原性抗酸菌 白色葡萄球菌、结膜干燥杆菌、类白喉杆菌

鼻 咽 腔 尿 阴 皮 道 道 肤

外 耳 道 眼 结 膜

喷嚏和咳嗽所产生的飞沫滴情况

颗 粒 直 径(μm)<1 1~ 2~ 4~ 8~15

颗 粒 数 量 喷 嚏 800,000 686,000 101,000 16,000 1,600 咳 嗽 66,000 21,300 2,800 700 38

总 数

1,604,600

90,838

谢谢!谢谢!

第五篇:20150715 无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细则

=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

无菌医疗器械

第一部分 范围和原则

1.1 本附录是对无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特殊要求。

1.2 无菌医疗器械生产须满足其质量和预期用途的要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并应当根据产品特性、生产工艺和设备等因素,确定无菌医疗器械洁净室(区)的洁净度级别,以保证医疗器械不受污染或能有效排除污染。

第二部分 特殊要求

2.1 人员

2.1.1 凡在洁净室(区)工作的人员应当定期进行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洁净作业等方面培训。临时进入洁净室(区)的人员,应当对其进行指导和监督。

2.1.2 应当建立对人员的清洁要求,制定洁净室(区)工作人员卫生守则。人员进入洁净室(区)应当按照程序进行净化,并穿戴工作帽、口罩、洁净工作服、工作鞋。裸手接触产品的操作人员每隔一定时间应当对手再次进行消毒。裸手消毒剂的种类应当定期更换。

2.1.3 应当制定人员健康要求,建立人员健康档案。直接接触物料和产品的人员每年至少体检一次。患有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触产品的工作。

2.1.4 应当明确人员服装要求,制定洁净和无菌工作服的管理规定。工作服及其质量应当与生产操作的要求及操作区的洁净度级别相适应,其式样和穿着方式应当能够满足保护产品和人员的要求。洁净工作服和无菌工作服不得脱落纤维和颗粒性物质,无菌工作服应当能够包盖全部头发、胡须及脚部,并能阻留人体脱落物。

2.2 厂房与设施

2.2.1 应当有整洁的生产环境。厂区的地面、路面周围环境及运输等不应对无菌医疗器械的生产造成污染。行政区、生活区和辅助区的总体布局应当合理,不得对生产区有不良影响。厂区应当远离有污染的空气和水等污染源的区域。

2.2.2 应当根据所生产的无菌医疗器械的质量要求,确定在相应级别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的过程,避免生产中的污染。空气洁净级别不同的洁净室(区)之间的静压差应大于5帕,洁净室(区)与室外大气的静压差应大于10帕,并应有指示压差的装置。必要时,相同洁净级别的不同功能区域(操作间)之间也应当保持适当的压差梯度。

2.2.3 植入和介入到血管内的无菌医疗器械及需要在10,000级下的局部100级洁净室(区)内进行后续加工(如灌装封等)的无菌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配件,其末道清洁处理、组装、初包装、封口的生产区域和不经清洁处理的零部件的加工生产区域应当不低于10,000级洁净度级别。

2.2.4 与血液、骨髓腔或非自然腔道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无菌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配件,其末道清洁处理、组装、初包装、封口的生产区域和不经清洁处理的零部件的加工生产区域应当不低于100,000级洁净度级别。

2.2.5 与人体损伤表面和粘膜接触的无菌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配件,其末道清洁处理、组装、初包装、封口的生产区域和不经清洁处理的零部件的加工生产区域应当不低于300,000级洁净度级别。

2.2.6 与无菌医疗器械的使用表面直接接触、不需清洁处理即使用的初包装材料,其生产环境洁净度级别的设置应当遵循与产品生产环境的洁净度级别相同的原则,使初包装材料的质量满足所包装无菌医疗器械的要求;若初包装材料不与无菌医疗器械使用表面直接接触,应当在不低于300,000级洁净室(区)内生产。

2.2.7 对于有要求或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加工的无菌医疗器械(包括医用材料),应当在10,000级下的局部100级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

2.2.8 洁净工作服清洗干燥间、洁具间、专用工位器具的末道清洁处理与消毒的区域的空气洁净度级别可低于生产区一个级别,但不得低于300,000级。无菌工作服的整理、灭菌后的贮存应当在10,000级洁净室(区)内。

2.2.9 洁净室(区)应当按照无菌医疗器械的生产工艺流程及所要求的空气洁净度级别进行合理布局,人流、物流走向应当合理。同一洁净室(区)内或相邻洁净室(区)间的生产操作不得互相交叉污染。

2.2.10 洁净室(区)空气洁净度级别指标应当符合医疗器械相关行业标准的要求。2.2.11 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当与产品生产工艺要求相适应。无特殊要求时,温度应当控制在18~28℃,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

2.2.12 进入洁净室(区)的管道、进回风口布局应当合理,水、电、气输送线路与墙体接口处应当可靠密封,照明灯具不得悬吊。

2.2.13 洁净室(区)内操作台应当光滑、平整、不脱落尘粒和纤维,不易积尘并便于清洁处理和消毒。

2.2.14 生产厂房应当设置防尘、防止昆虫和其他动物进入的设施。洁净室(区)的门、窗及安全门应当密闭,洁净室(区)的门应当向洁净度高的方向开启,洁净室(区)的内表面应当便于清洁,不受清洁和消毒的影响。100级的洁净室(区)内不得设置地漏。在其他洁净室(区)内,水池或地漏应当有适当的设计和维护,并安装易于清洁且带有空气阻断功能的装置以防倒灌,同外部排水系统的连接方式应当能够防止微生物的侵入。

2.2.15 洁净室(区)内使用的压缩空气等工艺用气均应当经过净化处理。与产品使用表面直接接触的气体,其对产品的影响程度应当进行验证和控制,以适应所生产产品的要求。

2.2.16 洁净室(区)内的人数应当与洁净室(区)面积相适应。2.3 设备

2.3.1 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和工位器具应当符合洁净环境控制和工艺文件的要求。

2.3.2 洁净室(区)空气净化系统应当经过确认并保持连续运行,维持相应的洁净度级别,并在一定周期后进行再确认。

若停机后再次开启空气净化系统,应当进行必要的测试或验证,以确认仍能达到规定的洁净度级别要求。

2.3.3 应当确定所需要的工艺用水。当生产过程中使用工艺用水时,应当配备相应的制水设备,并有防止污染的措施,用量较大时应当通过管道输送至洁净室(区)的用水点。工艺用水应当满足产品质量的要求。

2.3.4 应当制定工艺用水的管理文件,工艺用水的储罐和输送管道应当满足产品要求,并定期清洗、消毒。

2.3.5 与物料或产品直接接触的设备、工艺装备及管道表面应当光洁、平整、无颗粒物质脱落、无毒、耐腐蚀,不与物料或产品发生化学反应和粘连,易于清洁处理、消毒或灭菌。

2.4 设计开发

2.4.1 生产企业灭菌的,应当明确灭菌工艺(方法和参数)和无菌保证水平(SAL),并提供灭菌确认报告。

2.4.2 如灭菌使用的方法容易出现残留,应当明确残留物信息及采取的处理方法。2.5 采购

2.5.1 应当对采购物品进行检验或验证,需要进行生物学评价的材料,采购物品应当与经生物学评价的材料相同。

2.5.2 对来源于动物的原、辅材料应当满足产品质量控制要求。

2.5.3 无菌医疗器械的初包装材料应当适用于所用的灭菌过程或无菌加工的包装要求,并执行相应法规和标准的规定,确保在包装、运输、贮存和使用时不会对产品造成污染。应当根据产品质量要求确定所采购初包装材料的初始污染菌和微粒污染可接受水平并形成文件,按照文件要求对采购的初包装材料进行进货检验并保持相关记录。

2.6 生产管理

2.6.1 生产过程中产生粉尘、烟雾、毒害物、射线和紫外线等有害物质的厂房、设备应当安装相应的防护装置,建立其工作环境条件的要求并形成文件,以进行有效控制。

2.6.2 应当制定洁净室(区)的卫生管理文件,按照规定对洁净室(区)进行清洁处理和消毒,并保存记录。所用的消毒剂或消毒方法不得对设备、工艺装备、物料和产品造成污染。消毒剂品种应当定期更换,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2.6.3 生产设备所用的润滑剂、冷却剂、清洗剂及在洁净室(区)内通过模具成型后不需清洁处理的零配件所用的脱模剂,均不得对产品造成污染。

2.6.4 应当制定工位器具的管理文件,所选用的工位器具应当能避免产品在存放和搬运中被污染和损坏。

2.6.5 进入洁净室(区)的物品,包括原料和零配件等必须按程序进行净化处理。

对于需清洁处理的无菌医疗器械的零配件,末道清洁处理应当在相应级别的洁净室(区)内进行,末道清洁处理介质应当满足产品质量的要求。

2.6.6 应当建立清场的管理规定,以防止产品的交叉污染,并做好清场记录。

2.6.7 应当建立批号管理规定,明确生产批号和灭菌批号的关系,规定每批产品应形成的记录。

2.6.8 应当选择适宜的方法对产品进行灭菌或采用适宜的无菌加工技术以保证产品无菌,并执行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2.6.9 应当建立无菌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确认程序并形成文件。灭菌过程应当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在初次实施前进行确认,必要时再确认,并保持灭菌过程确认记录。

2.6.10 应当制定灭菌过程控制文件,保持每一灭菌批的灭菌过程参数记录,灭菌记录应当可追溯到产品的每一生产批。

2.6.11 对直接或间接接触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或脑脊髓液或药液的零配件应当至少能追溯到产品生产所用的原材料、灭菌设备和生产环境。

2.6.12 应当根据对产品质量影响的程度规定各种无菌医疗器械产品和材料的贮存条件,贮存场所应当具有相应的环境监控设施,应当控制和记录贮存条件,贮存条件应当在标签或使用说明书中注明。

2.7 质量控制

2.7.1 应当具备无菌、微生物限度和阳性对照的检测能力和条件。2.7.2 应当对工艺用水进行监控和定期检测,并保持监控记录和检测报告。

2.7.3 应当按照医疗器械相关行业标准要求对洁净室(区)的尘粒、浮游菌或沉降菌、换气次数或风速、静压差、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定期检(监)测,并保存检(监)测记录。2.7.4 应当根据产品质量要求确定产品的初始污染菌和微粒污染的控制水平并形成文件,明确中间品的存储环境要求和存放时间,按文件要求定期检测并保持相关记录。应当定期对检测记录进行汇总和趋势分析。

2.7.5 应当根据产品留样目的确定留样数量和留样方式,按照生产批或灭菌批等进行留样,并保存留样观察记录或留样检验记录。

第三部分 术 语

3.1 下列术语的含义是:

批号:用于识别一个特定批的具有唯一性的数字和(或)字母的组合。

生产批:指在一段时间内,同一工艺条件下连续生产出的具有同一性质和质量的产品。灭菌批:在同一灭菌容器内,同一工艺条件下灭菌的具有相同无菌保证水平的产品。灭菌:用以使产品无任何形式的存活微生物的过程,且该过程应当经过确认。无菌:产品上无存活微生物的状态。

初包装材料:与产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

洁净室(区):需要对尘粒及微生物含量进行控制的房间(区域)。其建筑结构、装备及其作用均具有减少该房间(区域)内污染源的介入、产生和滞留的功能。

洁净度:洁净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或等于某一粒径的悬浮粒子和微生物最大允许统计数。

无菌加工:在受控的环境中进行产品的无菌制备及产品的无菌灌装。该环境的空气供应、材料、设备和人员都得到控制,使微生物和微粒污染控制到可接受水平。

第四部分 附 则

4.1 本附录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解释。

4.2 本附录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9年12月16日发布的《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和检查评定标准(试行)的通知》(国食药监械〔2009〕835号)同时废止。

下载无菌医疗器械管理规范实施细则-医疗器械注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无菌医疗器械管理规范实施细则-医疗器械注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医疗器械注册登记表(范文模版)

    医疗器械注册登记表是什么? 所谓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登记表,也就是医疗器械的“副本”,医疗器械注册证包括注册登记表,一般记载:生产企业名称,企业注册地址,生产地址,型号规格,产品标......

    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

    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 【颁布单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颁布日期】20000405 【实施日期】20000410 【题注】《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于2000年3月27日经国 家药品监督管理......

    中国医疗器械注册管理情况分析

    中国医疗器械注册管理情况分析1、需要认真正视当前我国医疗器械注册的问题我国的医疗器械注册制度起始于1995年,是在原国家医药管理局组织下开始了医疗器械的分类注册管理。2......

    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自查报告

    阜阳玛丽娅妇产医院 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自查报告 1. 根据我院现有情况,配备了与我们医院相适应的医疗器械质量管理机构或者质量管理人员。 一、医院采购医疗器械,要根据《医......

    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自查报告(本站推荐)

    关于对“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的自查报告滑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本公司自2008年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营运中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以国家法律法规为经营标......

    注册医疗器械公司流程

    办理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申请条件: 医疗器械分为三类,一类不需办许可证,直接办事 申请《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与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相适应的......

    SFDA医疗器械注册常见问题

    客户常见问题解答医疗器械的定义? 怎样确定医疗器械的分类?对注册有何影响? 医疗器械注册过程需经过的管理环节? 进口医疗器械注册过程需提交的资料? 国产医疗器械注册过程需提交......

    《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修订草案)》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医疗器械的注册管理,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