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对策

时间:2019-05-13 17:07: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对策》。

第一篇:浅谈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对策

浅谈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对策

随着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口流动的数量和速度也在急剧上升,农村大量劳力流出,城市大量民工流入,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出现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数量倒挂现象,面对新形势,公安机关户籍管理的重点也开始由常住人口转变到流动人口。多年以来,公安机关依托人口管理平台掌控社会治安,人口管理的成败对公安工作将造成重大影响,为了使人口管理顺利转型,笔者结合本县实际,分析研究了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对策。文中如有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

一、流动人口的现状

出租房屋是与流动人口相伴而生的事物,谈流动人口必然离不开出租房屋。以笔者所在的吉安县为例,分析流动人口及出租房屋的现状。

(一)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

1、人员数量和增幅。2006年至2009年,吉安县登记在册的暂住人口和出租房屋数分别是:1971人、1266人、2244人、2863人;286所、394所、461所、676所。而流动人口大大超出这些数字,仅工业园区务工人员就突破万人。

2、人员分布和住所。吉安县的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主要分布在县城工业园区、县城中心商业区、油盘铁矿、天河煤矿、安塘煤矿和各乡镇的砖厂、松脂采集点等地。居住地点分散,有居(农)民家中,有厂矿企业临时宿舍,有山林和工地的临时工棚。

3、人员来源和类型。吉安县的流动人口来自全国的20多个省市。其中,油盘铁矿主要来自沿海福建等地;天河煤矿和安塘煤矿主要来自湖北、河南;各乡镇砖厂主要来自贵州和四川;采松脂工人主要来自广西等地;县城中心商业区和工业园区外来人员除了部分来自台湾、香港、沿海城市的外商外,主要来自邻近县(市、区)和本县农村地区。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农村。

4、人员职业和素质。吉安县流动人口所从事的职业以服装加工业、建筑业、餐饮业、运输业、服务业等劳动强度大、收入报酬低的工作为主,从事技术行业的比例极小。流动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法律意识不强。

(二)流动人口对社会治安的影响

常住人口具有固定性、长期性,易于管理,而流动人口具有流动性、短期性,难于管理。人口管理难度的增大,使公安工作的压力增大,加上流动人口本身素质偏低,经济收入较少,工作岗位不稳,铤而走险违法犯罪的概率较高,对社会治安稳定影响巨大。仅2009年,我县公安机关共打击查处八类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 536名,其中流动人口252名,占47%;共抓获“两抢一盗”犯罪嫌疑人343名,其中流动人口294名,占85.7%。在这些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中,进城一个月内就实施犯罪的高达占59%,绝大部分是借助我县发达的交通网络和便利的交通工具实施违法犯罪,在已破获的县城“两抢一盗”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均为临近县(区、市)人员,自带交通工具流窜至我县作案后立即离开。事实表明,流动人口对社会治安的稳定已经带来了巨大影响。

二、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结合吉安县的实际情况,笔者分析流动人口管理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谁来管界线模糊。流动人口是个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个治安问题,因此,公安一家要承担起全部的管理职责是不现实的。现行的流动人口管理在形式上把房管、工商、计生、教育、城管等相关部门都纳入到流动人口管理小组当中,同时也设立了流动人口领导小组办公室。但是,流动人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公安局户政科,一个正股级单位根本无法组织协调众多正科级单位共同开展工作。同时,参与流动人口管理的单位和部门并没有承担明确的管理职责,没有责任压力,自然不愿花大力气投入工作。于是,在实际工作中,各单位各部门对于有利益收获的行动便参与,没利益收获的行动便不参与,或者参与出工不出力。如,房管部门,能办证收费的出租房屋便积极管理,而不能办证收费的出租房屋置之不理;工商、计生部门,基本上是走过场,没实绩。靠公安一家管好人口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何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共同抓好流动人口管理是我们急需解决的根本问题。

二是怎么管模式滞后。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有很大差异,在管理模式的选用上也不尽相同。现行的管理模式与常住人口管理模式区别不是很大,根本无法行之有效地掌控流动人口。常住人口必须到派出所登记户口、领取身份证,公安机关可以不用上门,坐在办证大厅就能掌控常住人口的底数。在这种形势下,养成了部分民警以管人者自居的心态:自古华山一条路,必须得上门找我。可是,流动人口不需要也没有当地户口和身份,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不向派出所报告也能进行下去,他们不会主动到公安机关申报,坐堂等候的模式无法获取全部的信息资料,于是,在实际工作中,流动人口漏管失控的现象已成为公安工作的“软肋”。靠着一张身份证、一本户口簿就能看死盯牢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何把握住流动人口的流动性、短期性这一特点试行新型的管理模式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三、对流动人口管理的几点建议

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长舒晓琴在全省公安局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更加注重在社会管理中与时俱进,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机制和方法手段”。认真学习领会讲话精神,结合吉安县的实际情况,笔者对流动人口管理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提高管理级别,理顺管理体制,形成分工细、职责明、协调紧的流动人口管理新格局,确保管理合力大

由县公安局户政科牵头的全县流动人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显然无法很好地组织协调各方面工作,笔者建议,提高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级别,把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综治委,各乡镇、各政府职能部门共同加入办公室,形成以综治委牵头、各乡镇及政府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流动人口管理新格局。综治委“一把手”亲自抓,各乡镇及政府职能部门“一把手”亲自抓,“抓领导、领导抓”,使各项管理职能真正落到实处。

一是分工要细。流动人口管理并不仅仅就是登记办证那么简单,而是涉及方方面面,包括立法、管理、宣传、经费保障、人员配备等一系列问题,一个环节跟不上,整个流动人口管理的效率就要大打折扣。如,立法跟不上,管理没有指导性文件,工作便会失去方向,这就必须由立法部门制订出台我县的《城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规定》;宣传跟不上,流动人员没有申报意识,摸底的难度就要大大增加,这就必须由各乡镇统一建立宣传栏,由司法、公安等部门定期给流动人口上法制宣传课;经费、人员跟不上,各项工作没有保障,这就必须由财政部门把流动人口管理的经费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由各乡镇建立起一支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要充分考虑流动人口管理的每一项工作,切实防止工作的遗漏或重叠。

二是职责要明。大分工的基础上还要对各单位各部门的具体职责细化。如,房管部门要充分利用房屋登记办证的信息资源,把全县的房屋底数摸清,并对各房屋业主开展出租房屋注意事项及申报登记要求的宣传教育工作;劳动部门要充分利用劳务中介的信息资源,把全县人员流入流出数量、方向及从事职业的底数摸清,并对流动人员开展登记办证的宣传教育工作;卫生、计生、教育部门要充分利用流动人口在医疗、保健、防疫、计生、学习过程中登记的信息资料提供相关流动人口数据,并向流动人员宣传流动人口管理的政策和法规;公安、司法部门充分利用查处案件、调处纠纷时掌握的信息资源提供相关流动人口数据,并宣传相关政策法规,等等。要让流动人口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接受流动人口数据采集和流动人口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最大限度减少流动人口管理的盲区和死角。

三是协调要紧。多部门协同作战,协调不紧凑,即使分工再细、职责再明,也无法取得成效。要加强和完善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如,年初制定考核细则、下达管理目标,使各单位各部门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年中每季度召开一次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会,实时掌握流动人口管理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年底组织细致的检查考核,对未达村的单位和部门实行一票否决,督促各单位各部门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牢。要按照“以房管人”模式,明确公安和房管是流动人口管理的主力军,并对两部门工作予以重点协调和督察。如,综治委确定专人为两部门流动人口管理联络员,专门负责两部门信息传递和汇总,协同两部门同步工作;综治委在公安、房管两部门抽调专人成立出租房屋流动人口整治小组,在综治委的领导下对出租屋进行专项整治,并进行长期管理;公安、房管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加强沟通和联络,共商工作难题的对策。要让参与流动人口管理的所有部门实行互为共享,通力合作,真正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转变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模式,形成管理严、服务优、信息准的流动人口管理新模式,确保管理掌控牢

流动人口散布各地,要真正管好流动人口,阵地必须建在基层,笔者建议,在社区(村、居委会)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由社区(村、居委会)“一把手”任站长,社区(责任区)民警及相关工作人员参与管理服务站工作,具体担负起辖区流动人口管理的各项职能。

一是管理要严。流动人口对社会治安稳定带来的巨大影响使我们在流动人口管理上一丝也不能放松。要“以房管人”,实行上门登记。流动人口进入本地必须有落脚之处,把宾馆旅社、出租房屋控制住了,流动人口的底数也就大致清楚了。要紧紧依托县公安局开展的“四万”活动,进万家门、知万家情、办万家事、解万家难,借助“周俊军工作法”信息平台,逐家逐户上门登记拍照,并绘制方位图。登记过程中,积极向业主宣传流动人口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取得业主的支持,引导业主主动申报,做到留有登记,走有销户,为今后流动人口数据变动登记打好基础。要加强流动人口的函调协查工作,掌握流动人口身份及经历。对流动人口中的重点人口,要看死盯牢,特别是流动人口集中、治安情况复杂的重点区域里的“无合法有效证件、无固定住所、无生活来源”的“三无”人员,要列为高危人群管理,及时有效的采取处置措施,预防案件发生。

二是服务要优。优质服务能给流动人口以“家”的感觉,他们就会主动地把自己融入当地社会,为当地社会各项事业做出贡献。工作中,要切忌以管人者自居,将流动人口视为低等人的观念,要切忌以本地人自居,对流动人口欺生、欺外的思想,要切忌随意斥责、辱骂流动人口。要把尊重人、关心人的理念融入到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要把各种便民利民措施贯彻执行到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这样才能赢得流动人口的配合和支持,才能使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驶入快车道。此外,我们要积极探索各项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使流动人口意识到,登记与不登记就是不一样。笔者建议,逐步推行居住证的做法,向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发放居住证,凡持居住证的流动动人口,可以享受相当于本地居民同等待遇的计生、医保、教育、就业、经商等各项保障措施,吸引流动人口主动申报登记,也充分调动起流动人口的聪明才智,凝聚更多更强的外部力量,为吉安县经济的腾飞增添新能源。

三是信息要准。与常住人口区别最大的是,流动人口信息资料变化快,因此,我们要随时掌握流动人口信息的变化,确保信息资料及时准确。要在流动人口聚居地选择一些素质较高,法律意识较强,有凝聚力的流动人员作为我们的信息员,建立起信息员队伍。管理服务站定期组织学习,对他们进行专门培训,使他们在业务上胜任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并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类信息。有条件的,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通过信息员队伍,我们可以要第一时间掌握流动人口的每一手信息资料。面对大量流动人口信息资料,我们要实行信息化管理。以社区为单元,整合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信息,建立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信息库,按照“人户(房)一致”的原则进行信息定位,实现流动人口的“户籍化”,做到“以信息化管人”。同时,能增强流动人口信息资料的准确性,并能加速的检索查询速度。

流动人口中大部分是为当地社会创财富、做贡献的,违法犯罪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已。社会就象一潭水,流动人口底数清了、情况明了,这潭水自然清澈了,混杂在其中的违法犯罪人员便原形毕露,无藏身之地,社会也就能保持稳定的治安局面了。(吉安县公安局政工科 刘玮)

第二篇: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其对策

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其对策

当前,全国流动人口的总数已突破1.2亿,相当于大陆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流动人口一方面为流入地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为流出地增加了经济总量,并且带回了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不但为自己挣回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流动人口由于其无固定的工作,无固定住所,并且居住分散、隐密,给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带来了很大困难,每年有相当一部分计划外生育人口都是在人户分离的情况下出生的。因此,如果不正确处理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问题,势必给户籍地和现居住地的计划生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为此,强化和探讨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是新世纪、新阶段各级人口计生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多年的流动人口管理实践中,我认为要做好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必须重点抓好流入地、流出地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协作,形成资源共享,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同时应强化基层基础,加强队伍建设和加大经费投入。

一、面临的难点问题

一是流出人口办证难。由于我县为国列贫困县,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口外出务工,加之近年大抓劳务输出,流出人口数量逐年增加。流出人口由于文化偏低,流动无序,加之宣传不到位,不知道出门务工需要办理的相关证件,并且有一部分是为逃避当地计划生育政策而寻求避风港的,难以正确掌握其流向,加之流入地查证、验证不到位,致使流出人口的办证难、跟踪服务更难。

二是流入人口验证难、管理难。部分流入人口由于居住分散、隐密,而且经常更换居住地,无固定的工作场所。在管理上仅靠1—2名兼职人员进行调查、摸底、登记、查验证件,村(居)民小组长由于报酬未落实而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一个城镇内,县内流动人口往往由于户口在本地而忽视管理,成为管理的死角,往往这部分育龄人群未办理《婚育证明》,难以准确掌握婚育史及详细住址,再加上跨省、跨县的流动人口,其量大面宽,给验证和管理服务带来诸多困难。

三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构、队伍、经费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致使管理困难。由于各县计划生育专职人员偏少,乡(镇)和社区的流动人口管理人员均为兼职干部,一是精力不够,无能为力;二是责任心不到位,不能尽职尽责,加之不能保障居民小组长、流动人口免费服务、函查、电话查询等必要的报酬和费用,致使责任不明、服务开展差,给管理带来困难,有时甚至放水养鱼,以罚代管。

四是相关部门之间政策法规不配套、不协调,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例如计生部门要求工商部门在办理营业执照时查验《婚育证明》,可工商部门要求只要有申请就必须办理,致使部门之间政策相互抵触,部门配合流于形式,基层齐抓共管难以落到实处。

二、建议及对策

1、要进一步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一是要充分发挥“两节”前后外出人口返乡的有利时机,进村入户对经常外流人员和有外出倾向的人员进行面对面的宣传,提醒其外出时办理《婚育证明》;二是对外流未返乡人员,通过询问家属或亲戚掌握流入地信息,并及时与当地计生部门联系协查办证和反馈情况;三是在车站、码头制作醒目的固定标语,提醒育龄人群在外出前必须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四是及时开发有利于流出地协查的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软件。通过以上措施,提高流出人口办证率,为流入地更好地管理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依据。

2、强化流入人口查证验证工作。一是可采用将本人身份证复印件连同《婚育证明》邮寄到流出地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的方式,督促流出地办理《婚育证明》(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后寄回,以提高流入人口的持证和查验率,便于掌握流入人口的婚育史;二是充分利用流动人口信息平台,掌握其婚育史;三是强化对县内跨乡、进城务工等人员的监管,定期进行跟踪服务;四是签定《计划生育管理合同》和《房屋出租户监管合同》,进行严格的合同化管理和服务。

3、强化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严格考核评估。一是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使各级领导认识到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的重要性,从组织、机构、队伍上强化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二是要加大经费投入,使流动人口管理所需要的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并且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加而逐年增加,使各级计生部门或流动人口管理机构有钱办事、有人管事,使流动人口享受到与常住人口一样的免费服务;三是不断充实流动人口管理人员,使各乡(镇)、社区均有专职流动人口管理员,便于业务上指导和责任制的落实;四是严格责任、严格考核和奖罚,要严把现居住地计划生育的关口,就必须把乡

(镇)、社区作为考核单位,制定详细的考核评估方案,并与负责人层层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责任,严格奖罚,从机制和制度上规范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4、相关部门要从高层抓好协调工作。要通过人口计生部门的协调,使计划生育工作从部门协调、配合上升为政府决策,使综合治理人口问题成为政府行为,在基层流动人口较集中的地方抽调公安、工商、城建、计生等部门人员组成流动人口日常事务管理督查办公室,在县级计生部门的指导下,专门负责抓督查、协调工作,并按照谁用工谁负责、谁受益谁管理、谁的地盘谁负责的原则,落实相关部门的责任,并定期检查、评比、考核,使流动人口的管理真正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其对策

第三篇: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

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本文列举了目前我国高校(本文特指大陆地区)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并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作者指出,高校管理中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对高校行政化管理的体制和思维尚未得到改变,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类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原因所造成。最后作者针

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

目前,我国高校在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的问题。近年来,一向在人们心目中远离是非纷扰之地的圣洁的象牙塔--高校也频频被学生推上行政诉讼的被告席。高校被学生起诉,一方面反映了我们正处在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人们的权利意识得到了普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包括莘莘学子们都在“认真地对待权利”并“为权利而斗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我国高校在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确实十分严重。

一、目前高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招生方面

受教育权与平等权是我国宪法所明文确认的我国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但由于历史的及其它的种种原因,这两项基本权利在我国高校招生中往往并未得到完整的贯彻。就拿平等权来说,众所周知,每年高考我国各个省份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并不一致。特别是作为我国的首都和文化中心的北京,就其教育发达程度和国家对其教育投入的经费来说,均遥遥领先于其它省、自治区、直辖市,如果按照实质正义的要求来理解,北京地区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应该远远高于其它省份,但情况却正好相反。因此,对北京地区考生的高考低分录取的政策相对于其它地区的考生来讲都是不公平的,甚至山东省的几位考生还专门为此诉诸法院。现在,北京地区高考虽改成单独命题,因此无法与其它省份对比录取分数线的高低了,但这仅仅是回避了问题,并不是最终解决公平录取问题的办法。

另外,平等权还要求对所有考生自身来说在录取时要做到人人平等。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招生时对考生的身高、视力、健康状况等往往都作了一些限制。当然,一些特殊的专业对考生作出一些特定的要求是正当的也是必要的。例如播音、表演等专业对考生的形象、气质、音质等作出要求,染整专业要求考生非色盲等都应属于专业本身性质所要求的必要的限制,但如果对从性质上来讲对于那些根本无须进行任何特定限制的专业而对考生进行了限制,或仅仅因为考生患乙肝等疾病或有残疾就不录取或录取后取消其入学资格,那么高校就会有对考生进行歧视和滥用职权侵犯考生的平等受教育权之嫌。

在招生中还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关于招收保送生的问题,按照国家教委1988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的暂行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其目的在于完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招收保送生的工作,应有利于培养和选拔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有利于更好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鼓励和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条例》第二条详细地规定了保送生的条件,总的要求是被保送的学生必须是德智体美劳方面表现一贯优秀的高中应届毕业生。不可否认,制定该《条例》的出发点是好的,在《条例》施行之初也曾起过比较好的效果。但在近些年的招生工作中,由于受到当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及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办法,在招收保送生工作中,不正之风已非常严重,以致严重影响到了招生的公平性以及违背了制定《条例》的宗旨。

招生工作中还普遍存在着一个透明度低的问题。现在高考录取招生,一般采用网上录取的方式,减少了腐败的机会。但对于研究生招生,按照《高等教育法》第19条的规定,硕士、博士、研究生取得入学资格所要求的是“经考试合格”。这里其规定的是“合格标准”,但对于有数个上了分数线的“合格者”是否必须按名次录取的问题却没有规定。于是,便出现了在考研、尤其是考博时,同导师的“关系”极为重要的情况。甚至圈内人都知道一个公开的秘密:考博一是考外语;二是考“关系”。而且对考研、考博的考生来讲,因往往只能查到自己的成绩,根本不知道别人的成绩和自己考试成绩在其中的排名情况,权利被侵犯了往往自己还蒙在鼓里。

2、对学生管理、尤其是在处分学生方面

目前,在我国教育类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到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有两部规章,即前国家教委分别于1989年与199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各高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规定一般都是在以上两部规章的基础上自行制定的。如果有兴趣上各个高校的校园网页去浏览一下,就会发现各高校有关学生管理方面的规定林林总总、各具特色,但总的特征是抽象、笼统、粗糙。有的高校在一些处罚性条款--尤其是对学生处以勒令退学或开除处分的规定往往本身就不合法。例如为了严肃考风考纪,有些学校

规定,考试作弊一经发现即对作弊的考生处以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的处分。我们这里姑且不论高考的过程对考生来说是如何的艰辛,上大学机会对学生来说是如何的来之不易,被勒令退学或开除对学生来说往往命运与前途毁于一旦,如此规定是否违反高等学校教书育人的宗旨等等,就其规定本身来说,其实就是不合法的。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12条的规定:

对于“考试作弊的,应予以纪律处分”,第29条规定应予退学的十种情形之中,并没有不遵守考场纪律或作弊应予退学的规定。第63条规定:“违反学校纪律,情节严重者”,可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但前提应是高等学校的“学校纪律”规定的本身应该符合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而不能在法律规定之外任意扩大,自我授权。

在高校对学生管理中最经常遇到的也最令管理者头疼和敏感的是对大学生偷食禁果的处理问题。虽然在对待是否准许大学生谈恋爱问题上,我国高校普遍经历了一个从严禁到不提倡也不禁止的态度的转变,虽然前些年在一些高校的校园里堂而皇之地设置了安全套自动售货机,但在对大学生发生性行为的问题上,高校普遍不敢越雷池一步,对于对待学生中偷食禁果者的处理问题上,高校的态度是十分坚决毫不含糊的,一经发现则对之予以勒令退学或者开除。高校对学生中偷食禁果者作出这样的处分,其依据的是《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的有关规定。《准则》第8条规定,大学生应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男女交往,举止得体;第13条规定,学生宿舍不得留宿异性,而《规定》第63条第四款规定,有品行极为恶劣,道德败坏者,学校可酌情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但是,对于发生性行为是否属于“品德极为恶劣”或“道德败坏”的问题,有关部门却并没有作出解释,实践中一直是这样做的,也很少有人提出异议(包括被处分的学生),但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有值得进一步商榷和探讨的余地。另外,高校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往往还涉及到对被处分学生隐私权保护的问题,稍一不慎,很可能会有侵犯被处分学生的隐私权而面临被推上被告席的危险。

另外,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往往还缺乏程序观念,前些年报道的数起学生起诉高校的案件中所批露的情况反映了这一点。如在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案中,学校当初对田永的处分决定并未直接送到田永的手中,亦未告知其申辩、申诉的权利。再如黄渊虎诉武汉大学学籍与户籍管理案中,当初武汉大学因黄考博政审不合格作出不予录取而让其跟读的决定时,亦并未告知黄申辩、申诉的权利和途径,也未告知其“跟读”的具体含义。而且,既然田永当初已被“取消”了学籍、黄渊虎并未“取得”学籍,那么学校就不应该让他们一直在学校读到毕业,因为可以预料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毕业时发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北京科技大学对田永处分的程序,直接违反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4条的“处分要适当,处理结论要同本人见面,允许本人申辩、申诉和保留不同意见。对于本人的申诉,学校有责任进行复查”的规定。而武汉大学对待黄渊虎问题上亦违反了“正当的法律程序”。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在诉讼中,往往缺乏证据意识,例如在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中,北京科技大学在庭审中才提供了其自行调取的有关老师的证言、考试成绩单、学生登记卡等证据,因违反了行政诉讼法中的被告不得在诉讼中自行向原告和证人取证的法律规定,故法院对之未予采纳。而在黄渊虎诉武汉大学案中,武汉大学庭审中也没有提供对黄渊虎进行政审的记录、决议、及政审后的通报过程等证据。

3、学术管理问题

学术是高校的灵魂、生命和品牌,对于学术管理问题,任何高校都应从严要求,尤其是在当今一个虚假学术泛滥的时代更应如此,因此各个高校有权自主制定学术管理的规定,但现在的问题是,目前一些高校制定的学术管理的规定本身往往从实体上或程序上却是不合法、不合理、荒谬及不近人情的。

例如,国内有高校规定,对于毕业论文不能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者,学校只颁发结业证书,不发毕业证及学位证。但事实上,该规定的本身即与原国家教委于1995年发布的《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不相符合。该《规定》第33条规定了颁发学位的条件是“研究生按培养计划的规定,完成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成绩合格,完成毕业(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可见,获得学位并不是颁发毕业证书的前提条件,故以上规定突破了法律的规定,依法应属无效。

再如,前些年有高校规定,该校文科博士生必须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三篇论文以上,理科博士生必须被SCI转载论文三篇以上才有论文答辩资格。重压之下,博士生们必加倍的努力,于是该高校在国内、国际刊物上所发表和被转载的论文数在国内高校的排名中一下子遥遥领先,该校因此也声名大振。很多高校得其真传于是也纷纷效仿,于是现在国内大部分高校都有这一类规定了。其中有的学校规定,在读的博士发表文章必须以本校的名义发表,以其所工作的单位名义发表的论文不在此列。甚至有的高校所作出的规定与“始作俑者”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问题是,国内核心期刊就那么多,如果让博导们在三年内在同类的刊物上发表那么多文章,可能对一些博导们来讲也不那么容易。更何况众所周知的是,国内核心刊物往往被一些名人、专家所“垄断”或“包揽”。由于越来越多的高校作出诸如此类的规定,而且扩招政策将使我国的博士数量越来越庞大,最后让这些博士们到哪里去发文章?博士们怎样才能完成这个硬性指针?我想,如果该规定必须被严格执行的话,最终的结果只能或者是使得学术越来越虚假、浮躁和腐败,并因此而制造出更多的学术垃圾和学术泡沫;或者是博士们拿不到学位与学校发生矛盾而对簿公堂,一般情况下可能是两种结果兼而有之。

还有更不理性简直是恐怖的规定!为了整肃校风学风和强化对学术的管理,某高校规定在学生中实行“末位淘汰制”!对每学年班级成绩排名中处于末位的学生实行淘汰,而且与之相应的还规定了任课老师所出的试卷必须符合学校规定的标准,即必须有不及格的学生。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考及格就是老师的失职,将受到纪律处分。还有的高校硬性规定了该校的博士生在毕业前必须按入学人数淘汰15!这些规定的荒谬与非理性显而易见。众所周知,高等学校的教育是所谓的合格教育,其目标是为了培养合格的人才。以上的规定,事实上与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格格不入,其所造成的恶果是不但使学生的行为失去了可预期性,将在学生中造成人人自危的后果,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极容易发生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情况。

4、与教师的关系

高校与教师的关系中,容易发生冲突之处主要表现在职称评定、人事流动两个问题上。因为职称直接与工资、住房、福利挂钩。而且,职称、工资、住房、福利这些东西一旦“先占”了就会永远地占有,如果错过了往往很多机会会与错过者失之交臂。既然职称如此重要,那么职称评定主要看什么呢?答案是主要看“学术成果”,也就是“学术论文”与著作的数量与质量,而质量的标准就是文章所发表的刊物级别的高低。但职称评定往往有“指针”限制,使得僧多粥少,因而职称评定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斗争。为了争夺有限的指标,于是便出现了同评委关系极为重要的情况,有人为了早一点被评上,不惜花重金去“搞定”评委。可能是出于为了避免矛盾或其它的考虑,因此职称评定的过程有如按祖传秘方炮制灵丹妙药那样秘不示人,最终参评人为什么被评上或没有被评上,及评委为什么投赞成票或反对票,其赞成或反对的理由到底是什么等均成了永远也解不开的谜。

再如人事流动。由于体制的原因,进了高校工作如同进了保险箱。对于庸才,不管其学术、工作责任心等情况如何,是极难清退的。但与之相对应的是优秀人才想流动也极为困难,一些高校,尤其是是一些地方性高校留住人才的办法不是对之提高待遇及不拘一格予以重用,而是将其“档案”及户籍关系死死扣住。很多高校为了留住人,还作出限制考研尤其是限制考博的规定。原国家教委1982年发布的《关于招收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暂行规定》的第5条规定,“各单位要从大局出发,积极支持符合报考条件人员报考,努力为国家输送人才。凡是符合报考条件的在职人员报考博士生,所在单位应予支持(现役军人除外)。”但是,对于以上的规定,很多高校根本置之不理,甚至在对合同期满后提出报考博士申请的教师还予以种种刁难,其做法不仅违反了上述规定,更有侵犯报考者依据我国宪法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之嫌。

二、问题出现的原因

1、由于计划经济年代行政管理的体制与思维尚未改变,高校自主管理权很难得到落实。例如高校进人有人事指针限制,进一个人很困难。而且,人进了高校,因高校控制着户口和档案,服务合同到期后想出去也极为困难。另外,高校想主动清退不合格人员因体制的限制也很困难。高校内机构的设置与动作基本等同于行政机构,“官本位”意识浓厚,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工作人员在对待学生管理的问题上往往将学生当成受教育的客体,根本不尊重学生的权利与人格。例如报载某位同学在毕业时学校拒不发给其毕业证与学位证,理由是他曾经考试作弊已被取消学籍。当这位同学四处申诉,在国家教委为此专门给该校发文,指出其对该生处分不当之处的情况下,该校的某位负责人却坚持说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是该生必须回去参加高考,只要考上,学校马上就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给他。不知这位负责人以上言论的目的和法律依据是什么?但从语气与内容上来看,其完全不是一种平等的姿态,从中完成可以看到计划经济年代某些行政官员的遗风。

2、一些在计划经济年代产生和实行的政策长期以来一直被延续下来,没有主动地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加以改革。例如当初制定北京地区高考考生低分录取的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从当时首都经济无法解决那么多青年就业的问题考虑的。如果将那么多无法安排就业的青年人放到社会上不利于首都的治安,为了首都治安的稳定,干脆让他们去读书。当然,不管是在该政策实行之初还是在今天,该政策的实行产生的结果都是不公平的。但问题是当初出台该政策时人们对公平问题尚未予以重视,而且当时人人向往首都,无限地羡慕幸福地生活在首都的人们,所以让首都的人们沾点优惠全国人民都能容忍甚至能理解。而现在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合法权益,对宪法所确认的公平权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人们开始思索该政策的公平性问题。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国家对其教育投入大量的经费,其教育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那么再出现那种各省的考生只有精英才能上北大、清华,而北京稍优秀甚至普通的考生就可以上北大、清华的情况,是非常不公平的,人们对此再也无法继续忍受。因为北大、清华是全中国人的北大、清华,而非北京人所独有。前些年报刊曾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这个问题至今并未得到解决,讨论的唯一结果就是北京地区高考改成单独命题了。此外,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前制定该政策的原因已基本不存在至少已被大大地弱化了,比方说现在北京市的学生很容易出国读书,甚至有相当一部分高中毕业生放弃在国内读大学的机会而直接出国留学。因此,适时地调整这一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再拿保送生制度来讲,当初制定该制度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而且在起初的实践中确实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问题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由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的影响,保送制度已被严重扭曲,保送名额往往成了有权或有钱的人为学习成绩不好的子女争取上个好大学的机会所纷纷追逐的目标。

3、由于受当前社会浮躁的风气的冲击,近年来高校纷纷忙于合并、扩招、升本、以及高校排名,高等教育大跃进式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极其混乱的局面并由此带来了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治乱世当用重典”,于是各高校纷纷出台了以学术及教学管理为主的各种严厉的规定。因此,上文所述的诸如“末位淘汰制”等种种荒谬的规定遂应运而生。但问题是,作为社会理性与良知的摇篮的高校出台的规定理所当然也应该是理性的。如果在人们心目中一向被当成是神圣的知识殿堂的高校所出台的规定却是荒谬的、不理性的,那么高等教育不但产生不了理性和良知,反而只能对整个社会的荒谬与不理性起到推波助澜的恶劣的作用。

事实上,高校的所谓学术管理往往只是针对学生的,靠剥削学生的劳动来为学校争国内高校论文排名。但对于评上职称的副教授、教授以及评上硕导、博导的副教授、教授们,却缺少行之有效的考核的办法。现实情况就是:只要某人被评上后,他就永远可以霸在这个位置上,享受教授或硕导、博导们按学校的规定应该享受的待遇。至今还从未听说过哪位教授或导师因不合格或因水平下降或水平长期徘徊不前而被取消职称或导师资格的情况。故发生那种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师从未管理过人力资源,上课所讲的内容还是十几年前的过时的纸上谈兵的理论,以及导师根本导不了弟子的情况一点也不奇怪,甚至还会发生南方某高校总务处长被评上博导的天下奇闻。而且,对很多教授们来说,成名后往往各种社会职务和头衔接踵而来,成天周旋于各类行政的及社会的事务性工作之间,根本无力或无心再去搞学术。而有些热门专业的博导们虽然带了二、三十个甚至更多的硕士、博士,但弟子们一年内却难见导师尊容几次,导师正在国内飞来飞去忙于讲学、“顾问”,大把地挣银子呢。相当一部分的教授成名后往往为名所累,遂使得成名即意味着宣告了学术生命的终结。但由于体制的原因,往往有些成名的教授十年没有有份量的学术成果,发表文章只能靠剥削自己的硕士、博士的劳动,但他还是博导,有才的青年学者就是上不去。事实上,对比一下当今国内的一些高校纷纷忙于“办班”、变相出卖文凭和各高校的系主任专心致力于搞“创收”,及一些高校在对待“仕而优则学”的人如同娼妓拉客的媚态的现状,所谓加强学术管理之说实属自欺欺人。

4、在我国高等教育方面,法学理论上尚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在我国高等教育方面,法学理论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高校管理行为,尤其是高校对老师和学生进行处分行为的法律定性的问题上。目前,法学理论上一般将其定性为行政处分,对于处分行为不服,不能提起行政诉讼,只能通过申诉等其它途径来解决。但是,对于严重到可以将老师、学生除名或开除的,极有可能侵犯到我国公民的享有的,且为我国宪法所明文确认的劳动权及受教育权的“处分”,受处分者不服却不能诉诸法院,实在有违情理。虽然法律规定了受处分的老师如果不服,可以向当地人事部门提起仲裁,但对于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应该如何救济,尤其对有关当事人是否可以提起诉讼的问题,法律并无明文规定。另外,对于受处分的学生能否向法院起诉以请求司法救济的问题,目前法律对此亦无明文规定。对此,各地司法实践中的做法也不一样。实践中有的法院决定立案,有的法院决定不予立案的分歧一方面使得国家司法权威受到损害,另一方面,不予立案使得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本无法得到救济,违背了现代司法制度设立的宗旨及法治社会中法院应当发挥的功能。而且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学生的处分须必记入学生档案并不得撤销前科,被处分的学生将背一辈子黑锅,“一日有罪,终身有罪”。因此,在对待学生被处分,尤其是被勒令退学或开除的处分问题上,被处分学生如诉诸司法,虽然目前法律尚无明文规定,但从法理上讲,司法则不应对之保持沉默。

5、在我国高等教育方面,法律规定的缺位、滞后与粗糙

在我国高等教育方面法律规定的缺位,最突出地表现在缺乏必要的纠纷解决机制方面,尤其是缺乏受处分学生对处分不服如何救济的法律程序。例如在对学校处分学生方面,虽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4条规定了“对学生的处分要适当,处理结论要同本人见面,允许本人申辩、申诉和保留不同意见。对本人的申诉,学校有责任进行复查。”但是,直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任何法律、法规、规章对受处分的学生如何行使申诉权,包括申诉的机构、申诉的时效以及有关机构答复的期限、对申诉答复不服的,被处分的学生应当如何救济等种种问题并没有作出规定。故据报道的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拒不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案中,自96年权利被侵犯时起,三年来刘燕文一直向北大及国家教委申诉,但从北大得到的答复却总是“无可奉告”或“研究一下”即无下文。

在高等教育方面,法律的滞后、粗糙与缺位相比显得更为明显和突出。例如,现在我国高考已取消了对考生年龄、婚姻状况的限制,但是在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招生中却仍然对考生有年龄的限制,而且对本专科生仍然禁止在校期间结婚等。另外,我国的《教育法》与《高等教育法》分别于1995年与1999年施行,其与时代脱节之处并不多,但由于这两部法律规定得都比较原则、笼统和抽象,在高校管理及司法实践中较少有实用性。但对于与高校管理及与高校学生有着密切关系的《学位条例》、《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却分别于1981年、1989年、1990年实施,它们之中自实施之日起至今最长的有21年,最短的也有12年。众所周知,在改革开放至今的二十多年里,尤其是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在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些当初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时期由“政府推进型”立法所产生的法规本身就笼统、粗糙,加之近些年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及人们观念的急骤改变,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的形势,这些法规在新形势面前已显得“力不从心”。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3条规定对有品行极为恶劣,道德败坏者,学校可酌情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在高校管理中,对于学生偷食禁果者的处分一般都套用该规定而对其予以勒令退学或开除的处分。但是,对于偷食禁果的学生是否属于“品行极为恶劣,道德败坏者”,在今天人们的观念已经能够容忍避孕套自动售货机已堂而皇之设置在一些大学校园内的“新形势下”,是否能继续延用以前的思维值得进一步思考。

再如,就学位评定程序来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的规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想取得学位必须过两关:第一关是毕业论文须经院系答辩委员会通过;第二关是毕业论文经院系答辩委员会通过后,还要必须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通过。按照《学位条例》第10条第二款的规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的任务是“负责审查学士学位获得者名单,负责对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报请授予硕士学位或报请授予博士学位的决议,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决定以不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经全体成员过半数通过。”《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10条规定,学位评定委员会由九至二十五人组成,任期二至三年,还规定了其下可设置若干分委员会。因此,从以上的规定来看,高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组成人员并没有专业的限制,实践中其一般也是由各个不同专业的专家所组成的。因该《条例》及《暂行实施办法》并未规定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审查是实质审查还是程序性审查,由于该立法存在的这一缺陷,遂使得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那种外行审查甚至否决内行论文的不合理现象。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必须加强高等教育自身的及有关高等教育方面法学理论的研究,加快高等教育立法以及及时清理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等教育管理类法律、法规的步伐,解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无法可依和法律、法规严重落后于时代发展要求的现状。可喜的是,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教育管理类法律、法规、规章滞后于时代要求的问题并正着手予以解决。据报道,日前《民办教育促进法》草案已出台,并即将交付审议,我国高等民办教育长期以来无法可依的历史在不久的将来即有望结束。另外,不久前在南京召开的研究生学籍管理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综合处一位负责人在会上透露,现行的《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是1995年颁布的,已落后于高校扩招的新形势,会议决定修改并加以完善,修改后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将有较大的放宽,突出了以人为本思想,适当放宽研究生学籍、在校时间,允许婚后有子女的研究生把孩子带大,再重新回校攻读学位等。

2、高等教育要与时俱进,锐意改革。对计划经济年代遗留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的,从性质上来看或为实践所证明已严重不公平的或在实践中产生大量腐败问题的,如对北京地区考生高考低分录取及保送等种种政策,应大胆地改革或直接予以废除。此外,对高校的现行管理体制也应锐意改革,革除目前高校中存在的官僚的陈腐的积习,发扬民主,充分发挥专家、教授以及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使高校真正地实现自治。另外,对学术管理问题,应健全专家的以及民间的评估机制,学术问题应由高校的自律及知识分子的良知来决定。

3、高校管理中,必须贯彻依法治校,尤其是依法律程序或合理程序治校的原则。高校管理中,特别是学术管理中如果出现了良心问题,一般情况下法律是无法解决的。但如果有关高校管理的规定本身或高校管理行为及管理过程从实体上或程序上是不合法的、不合理的、荒谬的、不近人情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那些由于这些不合法的、不合理的、荒谬的不近人情的规定或管理行为而自身合法权利受到侵犯的当事人提出了法律救济的请求,那么司法则不应对之保持沉默。另外,高校在贯彻依法治校原则的同时,在管理中还应怀着远大的目光和宽阔的胸襟。例如在对待人才流动问题上,对高校来说,应持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态度。因为只有人才流动学术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创新,长期静止困守一隅的后果只能造成视野局限、近亲繁殖与学术停滞的后果。英国著名的法律史学家梅因曾说过人类社会的发展无非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从身份到契约”标志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事实上,在高校管理中,在对待人才流动的问题上,只要按照双方签订的合同来办理就足以解决问题了,对于违约者,依造约定追究其违约责任就可以了。契约应当被遵守在古罗马时代就被确立为一条基本原则,对此,作为承担着人类文明传承使命的高校不遵守契约是非常可笑和可悲的。

4、最后一点,必须强调的是,以上所有的这些措施都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对我国高等教育来说,只有确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的信念以及蔡元培先生所说的“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的理念,只有不断地努力地去革除高等教育中的积弊与陈习,才能使高校避开社会浮躁风气的冲击,真正地成为学术及社会良心的诞生地,成为知识分子(包括老师和同学)研究学问和保持良心的象牙塔。(好范文整理)

第四篇: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加,他们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如不妥善加强管理将给社会治安稳定增加新的难度。

【关键词】流动人口 经济发展 治安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富于劳动力涌入城市,同时产业化的地区差异,也促使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动。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一方面为当地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当地的治安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外来人口违法犯罪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治安焦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面临极大挑战。为此,亟需将流动人口管理纳入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在正视流动人口管理存在问题的同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流动人口管理新路子。面对新形势,公安机关户籍管理的重点也开始由常住人口转变到流动人口。多年以来,公安机关依托人口管理平台掌控社会治安,人口管理的成败对公安工作将造成重大影响,为了使人口管理顺利转型,笔者结合本区实际,分析研究了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对策。

一、我区目前流动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备,尽管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已经不适应当前需要,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明显滞后。由于流动人口的逐年增加和管理工作的滞后,1

给社会治安稳定带来了诸多不安定因素,危害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也呈上升趋势。据有关数字统计,违法犯罪案件当中,流动人口占70%之多。当前我区流动人口在管理上还存在以下弊端。

1、管理体制不畅。流动人口的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工作,但从目前情况看,流动人口管理未真正纳入政府行政行为的管理轨道,有关部门侧重于文件的上传下达或做协调工作,没有真正投入力量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没有很好地发挥和调动用人单位的作用,相关部门、单位、基层组织缺乏信息沟通、制度约束、责任追究机制,无法形成强大的管理合力,从而造成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只能由公安机关单枪匹马、孤军作战的具体管理的现状。

2、协作配合不顺。从近年来的工作看,流动人口的流出地与流入地间相互脱节,流出地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流入地做好工作,往往暂住人口的发函均达到100%,但是回函却了了无几。特别是对一些在逃犯罪分子和混迹其中的不法分子失去了抓捕时机,给流动人口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3、雇用责任不明。雇用流动人口的单位和个人不明确自身的法律责任,为了达到自己的经济利益,对“谁管理、谁负责、谁用人、本文来源:文秘范文 谁负责、谁留宿、谁负责”的原则置若罔闻,不如实呈报外来务工人员的底数,贪图方便,存有侥幸心理,随意留用“三无”人员等违反流动人口管理规定的比比皆是,极大地减弱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效果。

4、管理难度大。流动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收入不稳定,生活不安定,居住不固定,缺乏自律约束。其中的不少人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其人身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护时,往往盲目地采取聚众闹事

等群体行为,给社会带来危害。外来人口中大部分在私人出租房、个体小旅店、建筑工地栖身。公安机关由于警力不足,难以经常巡查,而一些私人房东、个体老板见利忘义,有意庇护,使这些场所成为违法犯罪的“避风港”,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给治安管理工作增加很大的难度。

5、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基本情况掌握难,由于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分布较散,且流动区域较大。我们对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调查摸底工作就无法落实到位。难以达到“底数清,情况明,管理严,服务好。”的总体要求。

6、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管理难以到位,目前就我区情况来看,对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管理仅是公安机关一家,虽然上级有法律、法规、文件明文规定,但其他部门却因各种原因不能很好地将这项工作落实到位。

7、流动人口、出租房屋房主的法律意识谈薄,对公安机关的管理持不配合心态,使管理工作无法到位,公安机关也因警力缺乏,仅依靠派出所民警去管理工作很难到位。

二、流动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

1、领导重视不够,地方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认识不清,认为是公安机关一家的事,工作中互相推诿,导致人力、工作经费等不能正常到位。

2、各职能部门对本身的职责不明确,不负责任,相关单位协作意识不强,不能形成工作合力;

3、宣传工作力度不够,宣传没有做到家喻户晓;

4、现成的法律法规对不配合管理的流动人口、出租房屋房主的处罚力度不够,不能起到震慑作用;

三、对流动人口管理应采取的工作对策:

目前,正值流动人口流动高峰与刑事案件发案高峰的双高峰期,尽快形成新的管理机制,在确保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对流动人口的管控能力,成为当前公安机关面临的新挑战。

1、党委、政府要切实重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成立专门机构,配齐专职工作人员,加强工作力度,把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管理纳入政府工作考核范畴,把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人员经费到位。

2、转变管理观念,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作为流动人口管理的主体,尊重和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是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基础。应当首先考虑如何改善广大流动人口的生活、工作条件,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使他们安居乐业,创造更多的财富。流动人口应当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利,我们不能把他们当“外人”看待,也决不能将他们视为治安恶化的罪魁祸首,随意侵犯他们的合法权益。应当逐步减少对流动人口各种各样的限制。同时,要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就业、改善就业环境、保障其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等工作,为流动人口更好地工作与生活创造更加有序的社会管理环境,从而引导、促进流动人口有序流动,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健康发展。

3、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基层基础建设。党委、政府和政法各部门要以改革强化基层、创新建设基层、发展服务基层为目标,花大力气、下真功夫研究解决基层基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从政策导向、力量配置、经费保障、技术装备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高基层效率,切实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在基础工作方面,各乡镇应建立由综治、派出所、工商、计生、民政、司法等部门组成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构,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公安、计生部门要以底数清、情况明、信息灵为目标,大力加强以人口登记为基础的暂住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办理和查验等项基础工作,全面、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底数和有关情况,加强对具有现实和潜在社会危害性的高危人员的管理,积极预防、控制犯罪。在基层工作方面,要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和政权组织建设,积极发挥乡、镇和街道等基层政权组织和党组织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中的核心作用,有效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为流动人口排扰解难。在流动人口聚居区和用工单位建立各种服务协会,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和团体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化解矛盾的扶危济困方面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社区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按照“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要求,努力建设开放型、多功能的城镇社区,紧紧依靠和利用社区资源,使社区成为政府各部门对流动人口提供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纽带,成为流动人口融入城镇生活的桥梁。鼓励和支持流动人口参与社区工作,激发流动人口投身社区的意识和活力,促进流动人口融入社区生活,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

4、加强出租房屋管理,提高管控能力。加强出租房屋管理,首先要理

顺管理体制,打破房屋管理部门、公安部门分别管理出租房屋的体制,改由流动人口管理部门统一领导,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要健全和完善房屋租赁登记备案、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房屋租赁市场的综合管理,强化流动人口落脚点控制,落实“以房管人”的工作机制。并且要认真落实综合治理责任制,依法严厉处罚违反《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者;要提高出租人自觉管理承租人的意识,使出租房管理工作走上良性循环轨道,为更有力地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提供基础保证,从而确保广大居(村)民安居乐业,确保房主和承租人员的合法权益。公安机关对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要着重从日常跟踪管理、流动管理入手,突出对形迹可疑人员的重点查控。这就需要民警真正树立一切依靠群众的观念,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依靠群众了解情况,发现线索,然后实行重点跟踪查控。要在流动人口中发展治安积极分子,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通过他们了解和掌握流动人口中可疑人员的动向。

5、树立“科技强警”观念,强化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一是切实加强流动人口信息录入工作,加快电脑录入进度,确保流动人员信息实时登记、实时录入。二是加强信息检索工作。充分用公安部网上追逃人员信息,实行不间断的检索比对工作,及时从中发现在逃人员。三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旅馆业计算机联网管理的进程。各有关部门要加快暂住人口、出租房屋、旅馆业、人力资源市场、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的建设步伐,并推动信息资源跨部门、跨系统的共享进度。

6、不断简化管理环节,提高优化服务质量。流动人口的登记办证与服务的往往相互脱节,管理部门的手续比较烦琐,不能达到及时登记办证和

管理,流动人口要把各种证件办齐,需要跑上跑下,因此,大多就不向有关部门登记办证,处于自流状态。对于流动人口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单位的登记办证阶段,而要进一步拓展管理深度,还应当树立为他们服务的思想,要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为此,我区普遍建立了“一站式”流动人口管理站,简化手续,统一管理,实行流动人口各种登记办证手续“一条龙”集中办理,提高了工作效果。流管站还提供住房租凭信息、就业务工信息、法律咨询、卫生保健,子女就学等十项服务,深受流动人口的欢迎。同时,注重营造宽松优越的环境,对流动人口聚集地的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建立医疗服务中心、法制宣传教育培训中心和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改善了流动人口生活和经营环境,不仅保证他们的安居乐业,也促进了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

7、不断改进管理办法,构筑自我管理阵地。加强流动人口管理,需要注重实际,开辟有效管理途径,不能内外因素分离,形成“两张皮”,要把政府管与自身管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流动人口内在的积极因素,实行“以外管外”,增强其群体自治能力,才能增强管理实效。为此,我区十分重视流动人口的组织建设,构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阵地。针对流动人口老乡观念重、彼此易沟通的特点,挑选在流动人口中有威信、素质好、有组织能力的流动人口担任协管员、协教员;针对流动人口党团员占一定比例的实际,建立流动人口党支部、团支部;针对流动人口青壮年多的现状,成立了流动人口民兵连和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大大增强了流动人口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8、不断加大整治力度,消除社会治安隐患。组织力量对流动人口聚集地进行不间断的清查整治,提高预防、发现、控制、打击犯罪的能力,重点打击混迹其中的违法犯罪分子和社会丑恶现象,清理遣送“三无”人员,取缔制假贩假、制销伪劣商品、非法行医等。要克服清查整治一阵风现象,全面推广以重新编制门牌号码为切入点,进行“滚动式”循环清查整治,努力做到编排门牌号码不错、不重、不漏,出租户登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保持查一块清一块,整一片建一片,发展一方巩固一方,不断向常住人口、暂住人口、难点地段循环滚动。通过不间断的“滚动式”清理整治,大大增强了管理效果。一是遵纪守法的意识明显增强。房屋出租户和流动人口主动登记办证多了,如秋长派出所辖区过去鲜少有人主动办证,进行“滚动式”清查整治,增强了他们的法律意识,已有100多人主动来登记办证,提高了登记办证率和信息采集率;二是自我防范意识明显增强。过去那种一把小挂锁、一扇破单门、物品随地扔、外出敞开门现象少了减少了犯罪分子下手的漏隙,有效性防止了被盗案件的发生;三是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开展不间断“滚动式”清查整治,有效遏制流动人口发案上升势头。如流动人口聚集地新湖村,2月份只发生一起案件,人民群众安全感得到增强;四是社会风气明显改善。出租与承租之间、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之间、流动人口与流动人口之间的矛盾纠纷减少,和睦相比、邻里守望风气形成;五是打防能力明显提高。进行不间断“滚动式”清理整治,在发现线索,争取破案主动权上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俞德鹏.现行城市外来人口管理方式的弊端及其对策[J].人口学刊,2001,(1).[2] 马庆斌,韩恒.城市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城市问题,2004,(2).

第五篇: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

农村集体财务和资产管理问题,是农村群众十分关注的敏感话题,事关农村经济健康运行、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村级财务管理,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进步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们开展了以村级财务清理整顿和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从中发现和暴露出了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试提出了一些对策。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㈠集体资金“乡管村用”制度执行存在偏差

农村税费改革后,推行了村帐乡代管为主要内容的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实行“乡管村用”,要求乡镇农经管理机构对村级集体资金,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附加,上级用于村级建设事业的专项拨款,用于村级正常工作运转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及村集体统一经营收入、发包收入、“一事一议”筹资款、种种代收、借贷往来等属于集体所有的各项收入纳入到代理财务会计核算和审计监督的范围。但是一些乡镇在具体执行中,没有按要求将村集体统一经营收入、发包收入、“一事一议”筹资款、种种代收、借贷往来等纳入到应代管的集体资金中来,对村集体这一部分资金仍然由村财务进行管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村两本帐的局面,一本帐在乡镇,一本帐仍在村里,两本帐各管各的,互不相干。这种“一村两帐”的做法导致未纳入乡镇代管的那部分村级财务,仍然出现了现金管理混乱无序,会计帐目不清,各项开支缺乏约束和监督的问题.在旧有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同时,又为部分村和部分村干部违规操作或中饱私囊留下了制度上的漏洞,主要表现为:利用两头报帐或者制作假帐,有的干脆做糊涂帐或者不入帐、不设帐,贪污、私分、挪用村集体财产。

㈡监督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首先,基础性的群众监督作用发挥不充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不够到位。在群众知情权、民主管理权没有充分 保障的情况下,不但群众监督作用难以充分发挥,还增加了政府监管的难度。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在公开的内容、方式和时间上都与相关规定的要求有一定差距,表现为有的村连续几年都不公开,有的村公开不完整,甚至出现个别村搞假公开。在民主管理方面,村级民主理财工作滞后,表现为有的村村民民主理财小组根本就没有成立,有的村虽然成立了理财小组,但形同虚设,极少发挥作用。

其次,业务监督和审计监督不够到位。在对村级财务收支进行业务管理和审计监督时,往往流于形式,只注重资金平衡和单据审查,而对村级支出的真实性的实质性审查和对村级收入的完整性、真实性的审查,以及对村级资金使用中是否被截留,挪用或者改变用途等的审查都不够到位,使得利用虚报开支,现金收入不入帐和截留、挪用等方式贪污、私分村集体财产的现象没能及时发现,且长期得不到查处。

二、对策

㈠继续推进、巩固和加强以“乡管村用”为主要内容的村级财务管理工作

农村税费改革后,用于村级的农业税、农业特产税附加和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以及其它集体资金,实行“乡管村用、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由乡镇农经部门进行监督管理,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十分明确的政策,必须全面贯彻执行。所有应纳入乡代管范围的村集体资金,都必须由乡镇农经管理机构代理并实行审计监督。

㈡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职责分工

税费改革后,乡镇不再设立专门的农经部门,村级财务管理职能实际上由财政所、农业服务中心等部门分担,具体由乡镇村级财务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和协调。在这种体制下,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就应围绕明确职责分工来进行,一是明确由财政所负责村级财务的日常管理,负责帐务管理、资金管理和报帐事宜的程序上、形式上的审查。二是明确由乡镇纪检部门领导农业服务中心经管人员负责对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负责对村级财务的收入、支出和使用情况的真实性进行实质性审查。三是制定和完善切实可行的日常管理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做到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责任人各负其责。

㈢进一步做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

以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为重点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是在制度上完善和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之外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没有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就会使相关制度的执行脱离群众基础,实施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如实、全面、详细的财务公开和村民民主理财小组的有效监督检查,将使村级财务置于全体村民的监督之下,一方面村民可以直接进行监督,另一方面为政府监管提供线索和依据。

㈣加强镇村财务人员管理和镇村干部的财会知识教育

镇村财务人员是村级财务管理的具体负责人,加强对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对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有直接的作用。加强镇村干部的财会知识教育,使镇村干部明确村级财务管理的范围和程序等相关规定,增强镇村干部照章理财的自觉性。

下载浅谈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

    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农村集体财务和资产管理问题,是农村群众十分关注的敏感话题,事关农村经济健康运行、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村级......

    城中村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 原因及对策(范文大全)

    城中村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 原因及对策 城中村是城市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的聚集地。城中村因为人口密集、结构复杂、流动性大,加之管理工作不到位,成为犯罪分子的栖息地和......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同时产业化的地区差异,也促使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动。至今年6月底,我县已登......

    工作报告中存在突出问题

    工作报告中存在突出问题1.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营商环境尚需优化,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和军民融合、开放型经济有待培育壮大。2.群众收入依然偏低,脱贫......

    目前城市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模版]

    以前,在城市里,很少有人关心民工,很少有人理解民工,很少有人支持民工。现在,在城市里,几乎没有人能离开过民工。一条条宽敞整洁的马路,一片片挺拔秀丽的楼群,都凝结着他们辛勤的汗水......

    目前城市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前,在城市里,很少有人关心民工,很少有人理解民工,很少有人支持民工。现在,在城市里,几乎没有人能离开过民工。一条条宽敞整洁的马路,一片片挺拔秀丽的楼群,都凝结着他们辛勤的汗水......

    目前城市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品】

    目前城市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前,在城市里,很少有人关心民工,很少有人理解民工,很少有人支持民工。现在,在城市里,几乎没有人能离开过民工。一条条宽敞整洁的......

    目前城市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城市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前,在城市里,很少有人关心民工,很少有人理解民工,很少有人支持民工。现在,在城市里,几乎没有人能离开过民工。一条条宽敞整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