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财发[2006]14号云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共五则)

时间:2019-05-13 17:54: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财发[2006]14号云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财发[2006]14号云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第一篇:云财发[2006]14号云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云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云财发〔2006〕14号

各州、市财政局:

为贯彻执行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9号),规范我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云南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执行中有何意见和问题,请及时向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反馈。

附件:云南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

二○○六年六月八日

云南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我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保证资金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及有关制度和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农业综合开发是政府保护、支持和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活动。其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第三条 凡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立项或经云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农发办”)批准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均依照本实施办法进行管理。中央农口部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依照国家农发办另行制定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第四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

土地治理项目,包括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粮食和糖料等大宗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良种繁育和土地复垦等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小流域治理、生态林建设和草场改良等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

产业化经营项目,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

第五条 农业综合开发应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实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投资政策。

第六条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银行贷款、农民群众(包括农村集体)及企业自筹资金、引进外资以及经过法定程序筹集的社会其它资金。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安排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效益优先,兼顾公平;

(二)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三)集中投入,不留缺口;

(四)奖优罚劣,激励竞争。

农业综合开发以资金投入控制项目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

第七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二)规模开发,产业化经营;

(三)依靠科技,注重效益;

(四)公平竞争,择优立项。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行自下而上申报。

第八条 依照统一组织、分级管理的原则,合理划分省农发办和州(市)、县(市、区)农发办的管理权限和职责。

第二章 扶持重点

第九条 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扶持农业主产县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区(带),重点扶持粮食主产县。我省农业主产县和粮食主产县分别按主要农产品和粮食的产量及提供的商品量以县为单位确定,优势农产品产业区(带)按省政府批准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

非农业主产县应结合本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确定所需发展的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

第十条 土地治理项目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区(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措施综合配套,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第十一条 产业化经营项目应参照省制定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根据当地资源优势、经济发展状况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需要,确定重点扶持的优势农产品产业。通过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第十二条 土地治理项目扶持对象应以农民为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的对象包括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含省农发办审定的龙头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

第十三条 由国家农发办确定纳入扶持范围的农业综合开发县,按照“总量控制、适度进出、奖优罚劣、分级管理”的原则进行管理。

第三章 资金管理

第十四条 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应根据财力可能,逐年增加用于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省财政厅依据国家规定及各地财力状况分别确定省、州(市)地方财政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的配套比例。

省级财政按与中央财政1:0.45的比例配套。州(市)级财政可以在确保财政配套资金的前提下,根据财力状况确定州(市)、县(市、区)级的财政资金配套比例。

地方各级财政配套资金应列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及乡级财政不承担资金配套任务,相应配套资金由所在州(市)级财政承担。

第十五条 农业综合开发的扶持对象应有必要的投入。

土地治理项目的农村集体和农民筹资(含以物折资)投劳,要严格按照“农民自愿、量力而行、民主决策、数量控制”和“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进行筹集,并纳入村内“一事一议”范畴,实行专项管理。土地治理项目的自筹资金(包括乡村集体自筹资金和农民筹资投劳)应尽量达到土地治理项目中央财政资金的40%,但总额不得突破,其中,农村集体自筹资金和农民筹资(均含以物折资)的比例不得低于中央财政资金的5%。

产业化经营项目的自筹资金应不低于财政投资的50%。

第十六条 农业综合开发可以采取补贴、有偿无偿相结合、贴息、投资参股等多种形式,吸引金融资金、民间资本、工商资本以及外资,逐步扩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

第十七条 非竞争类土地治理项目中央和省级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分配以综合因素法为主,按资源条件、工作质量和验收情况测算各州(市)、县(市、区)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投资指标。

竞争类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投资规模,根据各州(市)、县(市、区)项目申报、评估论证和实地调查后项目立项情况确定。

第十八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原则上75%用于土地治理项目,25%用于产业化经营项目,具体投入比例根据各州(市)、县(市、区)项目竞争立项情况、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要求确定。

农业综合开发应逐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中科技投入所占比重;进一步加强科技推广费的管理工作,提高科技推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十九条 用于土地治理项目的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全部无偿投入。

用于产业化经营项目的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实行有偿和无偿扶持相结合,以有偿扶持为主;州(市)级和县(市、区)级财政配套资金的有偿和无偿资金比例由同级财政部门自行确定,报省农发办备案。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可以投资参股产业化经营项目,投资参股项目和资金的管理遵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管理办法》(财发〔2005〕39号)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参股资产运营机构考核办法(试行)》(财发〔2006〕1号)执行。

第二十条 用于土地治理项目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使用范围包括:

(一)总库容在1000万立方米以下的小型水库、塘坝及拦河坝的改建、扩建、加固、新建;总装机容量在5000KW以下的机电排灌站的改造、续建、新建及其配套的35KV以下输变电设备;新打、修复机电井及配套的机、泵和10KV以下的输变电设备;灌排渠道开挖、疏浚、衬砌及配套建筑物;发展节水灌溉所需的建材、管材及喷滴灌设备。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资金的使用范围及其管理办法由国家农发办另行制定。

(二)修建农田机耕路所需沙石料、改良土壤所需绿肥种子及秸秆还田机械设备、机械平整土地的施工;优良品种的购置、繁育及加工所需的工程设施、配套设备;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所需的小型仪器设备及示范、培训;购置农业机械及配套农机具的补助等。

(三)营造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所需的苗木购置(或苗圃建设)及工程设施;牧区改良草场所需种子购置、灌溉设施、草场围栏、青贮窖、饲料加工、牲畜棚圈等。

第二十一条 用于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使用范围包括:

(一)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基地所需的灌排设施、农用道路、输变电设备及温室大棚,品种改良、种苗繁育设施,产品整理、分级、清洗、包装等采后处理设施,质量检测设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及培训等。

(二)养殖基地建设所需的灌排设施、农用道路及输变电设备等,种苗繁育、品种改良设施,养殖基地生产设施,专用饲料小型生产设施,疫病防疫设施,废弃物处理及隔离环保设施,质量检测设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及培训等。

(三)农产品加工项目所需的生产车间、辅助车间、包装车间、成品库、原料库、低温库、加工设备、辅助设备及配套的供水、供电、道路设施;质量检验设施,废弃物处理等环保设施,卫生防疫及动植物检疫设施,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对基地的农户进行技术培训等。

(四)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储藏保鲜项目所需的气调库、预冷库、低温库、设备购置安装及配套的供水、供电、道路设施,产品质量检测设施,卫生防疫与动植物检疫设施,废弃物配套处理设施,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的交易场所建设等。

产业化经营项目的财政无偿资金应用于: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初步设计)所需费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及培训所发生的费用,部分必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补助(指为种养基地配套完善灌排设施、农用道路及输变电设备等的补助,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面向种养基地的质量检测设施、服务设施及环保设施建设的补助)。

第二十二条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其他使用范围包括:

(一)贷款贴息。从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单独安排资金,专项用于符合农业综合开发扶持范围的贷款项目的贴息。贴息资金管理遵照《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财发〔2005〕4号)执行。

(二)县级农发办项目管理费。按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投资的一定比例提取使用:财政投资500万元以下的按3.5%提取,1000万元以下的其超过500万元的部分按1.5%提取,超过1000万元的其超过部分按0.5%提取。项目管理费从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中列支,主要用于项目实地考察、检查验收、业务培训、项目及工程招标、资金和项目公示以及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土地治理项目一般初步设计等方面的支出,不得用于人员工资、补贴、购置车辆等行政经费开支。省农发办和州(市)级农发办由本级财政预算单独安排事业费用于项目管理各项支出,不得另提项目管理费。

(三)土地治理项目主要单项工程监理费及其勘察设计费,从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中列支,按实际支出数计入项目工程成本。具体办法由国家农发办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

第二十三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财务、会计制度进行管理,按规定范围使用资金,严禁挤占挪用。

第二十四条 财政无偿资金通过财政部门,按有关规定及时、足额拨付。有偿资金通过财政部门履行承借手续,按规定程序支付,逐级统一归还。

各级财政部门应根据已批准的项目计划、初步设计、工程建设进度及时拨借资金。

第二十五条 财政无偿资金的使用实行县级报账制。项目实施单位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手续及时办理报账。报账资金的拨付实行转账结算,严格控制现金支出,严禁白条入账。

县(市、区)级农发办借出财政有偿资金,要落实还款责任,借款单位或个人须提供有效的财产抵押或经济担保。对确实难以偿还的财政有偿资金实行呆帐核销,具体办法由财政部制定。

第二十六条 各级农发办应采取自查、委托社会中介机构等方式,加强对资金拨借、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各级农发办应积极配合审计和财政监督机构等部门的审计和监督检查工作。

第二十七条 省农发办对经查明的挤占、挪用、虚报和滞留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擅自调整、变更和终止年度项目实施计划等违规违纪行为,除责令有关州(市)、县(市、区)限期改正外,并按《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违规违纪行为处理暂行办法》(财发〔2005〕68号)进行处理、处罚、处分。

第四章 项目管理

第二十八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前期准备是指项目正式申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制定开发规划、建立项目库、编制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准备工作应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第二十九条 地方各级农发办应依据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制定本地区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及阶段性开发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土地治理项目库和产业化经营项目库。

第三十条 存入项目库的项目应达到项目建议书的要求。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土地治理项目:开发的必要性及条件,建设范围、规模及主要治理措施,投资估算及来源(含农民筹资投劳计划),效益预测。

(二)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条件,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项目建设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评价。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议书可由县农发办、项目建设单位或组织有关技 术人员编制。项目建议书经省或州(市)、县(市、区)农发办实地考察合格,方可存入项目库,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充实,入库项目材料应存入计算机并逐级上报上级农发办。拟扶持项目必须从项目库中择优选择上报。

第三十一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或组织具备编写能力的有关专家编制,以上编写方式均应达到国家农发办规定的编制质量标准。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土地治理项目:项目背景,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等现状;水土资源评价;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治理范围、地点、规模;工程量及主要工程、农艺措施;项目区现状及工程平面布置图;投资估算及筹资方案;经三分之二以上农户签字同意或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农民筹资投劳计划及自愿开发证明材料;综合效益评价;组织实施和运行管理。

(二)产业化经营项目: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建设条件,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项目建设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增收效果评价,项目组织与管理。

第三十二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单位一般应在上年度申报下年度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州(市)、县(市、区)农发办应根据省农发办下达的下一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和有关要求上报项目。

各级农发办应区别各类项目不同情况,积极推行项目招商或项目招投标,发布项目申报指南,在较大范围内择优选项。

第三十三条 各州(市)上报的产业化经营项目和部分竞争类土地治理项目由省农发办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评估论证,对拟建项目建议书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资金配套与偿还能力的可靠性进行审查和综合评价,为项目确立提供决策依据。

州(市)、县(市、区)农发办应对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单位附报的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城郊新建项目征用土地的批准文件及其它附件,干旱地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申报单位附报的水利部门出具的水资源条件鉴定意见及国家和省农发办要求上报的相关项目申报证明材料、图纸和附件等进行审查和评价,并对其真实性负责,审查未通过或资料不全的项目不得向上一级农发办申报。省农发办对上报项目相关证明材料和附件进行复核。

项目评估采取专家评议、现场答辩、实地考察等形式。对虚报项目申报材料(包括项目建议书或可研报告、有关证明材料和附件)或财务状况不清晰的,实行一票否决。对项目申报材料弄虚作假的县,除取消当年该 项目立项资格外,次年也不得申报同类项目,并扣减其下一年度非竞争类土地治理项目投资;对弄虚作假的企业,3年内不得再申报任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项目评估应建立责任制,明确专业评估机构和人员的评估责任。评估机构在项目评估活动结束后,应及时向委托方提供真实、准确和完整的项目评估报告;评估人员应对评估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等作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因评估结论失实而影响项目正确决策的,评估人员应当承担相应责任,相关评估人员今后不得再参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估活动。

第三十四条 土地治理项目立项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应符合土地利用规划,有明确的区域范围,按流域或灌区统一规划;项目区水源有保证,防洪有保障,排水有出路,灌排骨干工程基本具备;开发治理的地块集中连片,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年度单个项目相对连片开发治理面积,原则上不低于5000亩。

(二)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应有明确的区域范围,治理区应相对集中连片,具有一定开发治理条件,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效果,且项目实施后不会造成新的生态环境破坏。年度单个项目相对连片治理面积,天然草场5000亩以上,人工草场1000亩以上,小流域治理5000亩以上。

(三)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应符合区域水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和节水灌溉发展规划;直接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提供水利灌排条件;灌区设计灌溉面积一般不低于5万亩、不超过30万亩。

第三十五条 产业化经营项目立项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项目申报单位或其控股单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经营期在两年以上,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有较强的自筹资金能力,能保证资金安全运行;近两年资产负债率小于70%,银行信用等级A级以上(含A级,未向银行贷款的除外);开发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竞争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与农户建立了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项目安排一般限于农业综合开发县。

(二)除具备前项规定的条件外,种植养殖基地项目须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加工项目须有优势农产品基地作依托,向农户采购的原料占所需原料的70%以上;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项目须为项目区提供与生产和加工相关的服务。

(三)以省为单位,产业化经营项目年度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的50%以上用于中央财政投资300万元以上的单个产业化经营项目,其他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单个项目年度中央财政投资一般不低于100万元。

第三十六条 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及中央财政年度投资或分年投资合计在500万元以上的其他土地治理项目和中央财政年度投资在300万元以上的产业化经营项目由国家农发办组织评估、审定。

其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一般由省农发办组织评估、审定,部分项目也可以委托州(市)农发办组织评估、审定,国家和省农发办进行指导、监督和抽查。

第三十七条 在项目评估可行的基础上,按照项目管理权责,由国家农发办或省农发办根据财力可能,遵循合理布局的原则,择优确定所扶持项目并编入项目计划。

第三十八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计划原则上实行一年一定的办法。国家农发办和省农发办逐年下达中央及省财政投资控制指标,作为州(市)、县(市、区)农发办编制年度项目实施计划的依据。

第三十九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初步设计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或有编写能力的单位编制(包括有能力的县(市、区)农发办、项目建设单位或有关行业技术管理部门等),其内容包括:项目总体设计,主要建筑物设计,机械、设备及仪器购置计划,配套设施设计,主要工程概算,项目区现状图和工程设计图等。

项目初步设计由州(市)农发办组织审定,或委托相关技术部门审定。各州(市)农发办将项目初步设计的审定意见报省农发办备案;省农发办在收到项目初步设计审定意见15天内未提出意见的视为同意。

第四十条 由县(市、区)农发办组织编制农业综合开发年度项目实施计划,省、州(市)农发办审核、汇总并上报本级年度项目实施计划。农业综合开发年度项目实施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编制年度项目实施计划说明书。内容包括:开发范围及变更情况、区域布局与开发重点、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构成、开发任务与项目安排、主要治理措施及投资构成、预期效益目标,报表中有关特殊数据及特殊情况的说明等。在其他措施中安排有项目资金的,必须在说明书中阐述清楚其主要建设目的及建设内容。

(二)编制年度项目计划报表。各类项目计划报表基层表及汇总表的格式由国家农发办统一制发,各地按规定要求进行填报,不得擅自改变报表格式。所填报表数据需符合真实准确、客观全面和科学合理的要求。

(三)附件:省、州(市)、县(市、区)各级财政分别出具对承担财政配套资金、按期归还财政有偿资金的承诺意见;其他专项补充证明材料。

年度项目实施计划说明书、年度项目计划报表及相关附件材料是农业综合开发年度项目实施计划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同等的约束力。因此,各州(市)、县(市、区)在编制好年度项目计划报表的同时,应认真编制年度项目实施计划说明书和相关附件材料,年度项目实施计划说明书、年度项目计划报表及附件的有关内容和数据应保持一致,相互对应,互相补充,建立完整的年度项目计划申报体系。

第四十一条 对土地治理项目国家农发办主要批复年度实施计划的开发范围、任务及投资额等;省农发办根据国家农发办的批复,除批复州(市)年度实施计划的开发范围、任务及投资额外,并批复每个县(市、区)的单个项目,批复报国家农发办备案;州(市)农发办根据省农发办的批复,除批复县(市、区)年度实施计划的开发范围、任务及投资额外,还应对县批复单个项目的每一项单项工程和具体治理措施,并报省农发办备案。

对产业化经营项目,年度中央财政投资300万元以下的有偿和无偿资金结合扶持的产业化经营项目实施计划由省农发办批复,报国家农发办备案,其它产业化经营项目及年度实施计划由国家农发办批复,省农发办根据国家农发办要求对下批复。

省、州(市)、县(市、区)各级农发办应按照规定的时间分别向上一级农发办申报项目年度实施计划或备案其批复的项目年度实施计划,上级农发办应及时批复或核查。上级农发办对下级农发办报送备案的项目年度实施计划及其批复在收到的一个月内未提出异议的,视为同意。批复或备案的年度项目实施计划,作为拨借各级财政资金和进行检查验收的依据。

第四十二条 年度项目实施计划进行调整、变更和终止的,应按照以下规定进行。

(一)凡建设内容调整涉及财政资金额度达到100万元以上的,应在项目初步设计重新审定后逐级报经国家农发办批准;只涉及项目单项措施内调整且金额低于100万元的,或者治理措施间调整且金额在50万元以下的,应由组织审定该项目初步设计的州(市)农发办批准,并报省农发办备案;项目治理措施间调整且金额在50万元以上的,由州(市)农发办提出意见,报省农发办审批。未经上级机关批准,不得随意调整已立项项目的建设内容。

(二)项目变更(指项目性质、建设地点、项目实施单位的任何一项变更)或终止,须逐级报经组织该项目评估审定的国家农发办或省农发办批准。由省农发办批准变更或终止的项目,需报国家农发办备案。因项目变更而实施的新项目需按国家和省农发办的规定上报新项目的有关材料,未按规定报经批准,不得擅自变更或终止项目。

(三)项目变更、终止经国家农发办或省农发办批准后,州(市)、县(市、区)农发办应及时将项目变更或终止的决定正式通知项目实施单位或农民,并说明变更或终止的理由。

(四)经批准终止的项目的中央和省、州(市)财政资金(州、市不承担配套任务的除外),县(市、区)农发办须在收到项目终止正式通知一个月内逐级上缴省、州(市)农发办和国家农发办。

(五)终止项目及因项目变更而取消的项目,其已发生的有关费用支出,原则上由项目实施单位自行负担。

(六)所有项目的调整、变更或终止,应在项目立项当年年底或次年 6月底之前集中申报,逾期由国家农发办和省、州(市)农发办逐级收回资金。

第四十三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期为1-2年,其中: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及部分经国家农发办批准的项目建设期可为1-2年,其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期原则上为1年。凡纳入计划的项目,应如期建成,并达到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

第四十四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应当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资金和项目公示制。

土地治理项目主要单项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主要设备和材料的采购,实行公开招标。年度财政投资额在10万元以上的主要单项工程,由具备相应资质或能力的单位进行监理;年度财政投资额在10万元以下的一般单项工程是否需要监理,由州(市)农发办决定。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及农村集体、农民自筹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应推行公示制。

第四十五条 项目实施单位应按照经批准的初步设计组织实施项目,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不得擅自变更建设地点、规模、标准和主要建设内容。

第四十六条 各级农发办尤其是州(市)、县(市、区)农发办要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检查监督,进行定期检查或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第四十七条 省农发办在每年3月底前向国家农发办报送上年度项目实施计划完成情况统计表,州(市)农发办要按省农发办规定的时间上报上年度项目实施计划完成情况统计表。

第四十八条 农业综合开发竣工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包括国家和省制定的农业综合开发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及工程建设标准,项目年度实施计划批复、调整及资金拨借文件,经批准的项目初步设计及对项目初步设计的审定意见。

第四十九条 农业综合开发竣工项目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执行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情况,项目建设任务与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主要工程建设的质量情况,资金到位及农民筹资投劳或企业筹资情况、资金使用和财政有偿资金回收落实情况,工程运行管护和文档管理情况,农业综合开发制度建设情况,宣传工作开展情况,项目区农民群众满意度等。

第五十条 在县(市、区)农发办做好验收准备工作、州(市)农发办督查的基础上,省农发办每年组织一次全省农业综合开发竣工项目验收;部分竣工项目也可以委托州(市)农发办组织验收。县(市、区)农发办 和项目实施单位应按国家和省的验收要求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州(市)农发办进行督查。在此基础上,省农发办对全省范围内竣工项目组织全面验收。

第五十一条 国家农发办对项目竣工验收每三年进行一次考评。省农发办在对竣工项目组织验收的基础上向国家农发办提交验收考评申请并附验收总结报告。国家农发办按一定比例随机抽样确定考评县或项目的数量和名单,采取直接组织和委托的方式进行考评。

国家农发办对竣工验收项目考评后,按考评标准作出是否合格的综合评价。省农发办将根据国家农发办的综合评价,对各州(市)、县(市、区)作出3年竣工项目的验收结论,对各州(市)、县(市、区)的验收结论将作为表彰奖励和分配下一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的重要依据。

第五十二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竣工验收后,应当确定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及时办理移交手续。管护主体应建立健全各项运行管护制度,保证项目正常运转,长期发挥效益。

各级农发办应做好后期项目监测评价工作,为改进项目管理提供依据。

第五十三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应按照“谁受益谁负担”、“以工程养工程”的原则筹集项目运行管护费用;推行建立自主管理灌排区的投资、养护管理机制;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对形成的资产实行有效管理。

第五十四条 对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损毁工程,其修复所需资金原则上由各州(市)、县(市、区)自行解决。遇有特大灾情,国家和省农发办视财力情况和灾害造成损失程度予以适当补助。

第五十五条 实行农业综合开发县末位暂停制度。对存在严重违规违纪问题的农业综合开发县,报经国家农发办批准后暂停或取消其开发县资格。

省农发办应对省级竣工项目验收或国家农发办验收考评中,被评为不合格的州(市)、县(市、区)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在限期内未能认真整改的,省农发办可以不予安排新增资金、调减现有投资规模或者暂停投资。

第五章 附则

第五十六条 本实施办法所称“以上”、“以下”均含本数。

第五十七条 本实施办法自2006年6月8日起施行,原《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发字〔1999〕1号)及《云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云农综〔2001〕36号)同时废 止。本实施办法由云南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二篇: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初稿)

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

实施办法(初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保证资金安全运行及项目顺利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84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农业综合开发是指政府为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活动。

第三条 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第四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发展项目。

土地治理项目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综合治理,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等。

产业化发展项目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

第五条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民办公助的多元投入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资金和项目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二)集约开发,注重效益;

(三)产业主导,突出重点;

(四)公平公开,奖优罚劣。

第六条 按照统一组织、放管结合、分级管理的原则,合理划分省、市、县(市、区)农业综合开发机构(以下简称农发机构)工作的管理权限和职责。农发机构包括各级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和财政系统履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职责的部门。

省农发机构的主要职责:

负责管理和指导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拟定农业综合开发具体政策和发展规划,评估国家和省级开发县,确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分配资金,组织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对全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进行监管,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及成果宣传等。

各市、县(市、区)农发机构的主要职责:

具体负责本开发县范围内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拟定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规划,组织申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组织开展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及成果宣传等。市级农发机构还需承办省农发机构委托事项。

第七条 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扶持国家开发县。

土地治理项目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通过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水利、农业、林业、科技措施综合配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产业化发展项目以扶持种植、养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为重点。通过项目实施,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发展水平,引领农民增收致富。

第八条 农业综合开发应当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优化开发布局。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能够永续利用的区域实行重点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但有一定恢复潜力、能够达到生态平衡和环境再生的区域实行保护性开发,以生态综合治理和保护为主,适度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生态比较脆弱的区域实行限制开发,以生态环境恢复为主。

第九条 农业综合开发以农民为受益主体,扶持对象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涉农企业与单位等。

第十条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开发县管理。土地治理项目安排在开发县。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以下简称国家开发县)指经省农发办认定纳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扶持范围的设区市、县(市、区)。省农发办按“总量控制、进退平衡”的原则,结合各市、县(市、区)农业资源变化,工作业绩优劣等因素实行动态管理。

省农业综合开发县(以下简称省开发县)指经省农发办审核确定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设区市、县(市、区)及单位。

第十一条 开发县农发办应配备满足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工作需要的工程技术人员、财会人员及其他相应人员,机构运行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二章 资金管理

第十二条 中央和省、市、县(市、区)财政分别承担 农业综合开发支出责任。

第十三条 省财政根据全省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和中央财政支持情况,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目标和任务,在预算中安排资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

市、县(市、区)财政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资金应列入同级政府预算。

省财政厅根据各市、县(市、区)财力情况、资源状况 等因素,确定各市、县(市、区)财政资金的投入比例。鼓励各市、县(市、区)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

第十四条 农业综合开发可以采取补助、贴息等多种形式,鼓励引入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

第十五条 省农发办根据国家农发办的有关规定明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自筹资金的投入比例。

鼓励土地治理项目所在地的农村集体和农民以筹资投劳的形式进行投入。

第十六条 农业综合开发省以上财政资金投入以土地治理项目为重点。

第十七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应当用于以下建设内容:

(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二)土地平整、土壤改良;

(三)田间道路建设;

(四)防护林营造;

(五)牧区草场改良;

(六)优良品种、先进技术推广;

(七)种植、养殖基地建设;

(八)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设备购臵和厂房建设;

(九)农产品储运保鲜、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建设;

(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十一)国家农发办和省农发办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八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的支出范围包括:

(一)项目建设所需的材料、设备购臵及施工支出;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勘察设计、工程预决算审计等支出;

(三)工程监理费;

(四)科技推广费;

(五)项目管理费;

(六)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管护费;

(七)贷款贴息;

(八)国家和省农发办规定的其他费用。

第十九条 本办法第十八条中规定的项目管理费由开发县农发机构按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投入资金的一定比例提取使用,财政投入资金1500万元以下的按不高于3%提取;超过1500万元的,其超过部分按不高于1%提取。

项目管理费主要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地考察、评审、检查验收、宣传培训、工程招标、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监管、绩效评价、资金和项目公示等项目管理方面的支出。

第二十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农业综合开发财务、会计制度,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第二十一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财政部的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地拨付资金,加强管理和监督。第二十二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资金支付实行县级报账制,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单位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办理报账。县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已批准的项目实施计划和工程建设进度情况,及时、足额地予以报账,并根据项目竣工决算进行清算。

产业化发展项目,县级财政部门应当在项目完成至少过半后办理报账,并在项目完工验收后根据验收确认意见及时、足额支付财政资金。

第二十三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结余资金,由同级财政部门收回统筹使用,重点保障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第三章 项目管理

第二十四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前期准备是指项目申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制定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建立项目库、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准备工作应当做到常态化、规范化。

第二十五条 开发县应当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省农发办结合我省实际,编制全省农业综合开发规划。

第二十六条 省农发办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政策和重点,结合我省农业综合开发规划,适时公布下一项目申报指南。

第二十七条 开发县农发办应根据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政策、扶持重点,结合当地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将具有农业综合开发潜力、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项目库,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

纳入项目库的项目应当有项目建议书。第二十八条 申报单位向当地农发办申报项目时,应提交项目立项申请和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等材料,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二十九条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申报单位基本情况,建设地点、现状与建设条件,产品方案、建设规模与工艺技术方案,建设布局与建设内容,组织实施与运营管理,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环境影响分析,综合效益评价以及必要的附件等。

第三十条 项目申报单位申报的项目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一)土地治理项目应当符合相关规划,有明确的区域范围,水源有保证,灌排骨干工程建设条件基本具备;地块相对集中连片,治理后能有效改善生产条件或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和农民群众积极性高。

(二)产业化发展项目应当符合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市场潜力大、示范带动作用强、预期效益好;项目建设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要求。

第三十一条 开发县农发办应对申报主体申报的项目开展现场踏勘和实地考察,听取申报主体和项目区农民的意见,并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报省农发办。

第三十二条 省农发办负责组织全省上报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审。项目评审以有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为依据,采取集中评议、现场考察等方式,对申报项目建设必要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评估和审查,为项目立项提供决策依据。

省农发办可根据项目类型和特点等实际情况适度下放项目评审权限。

第三十三条 在评审可行的基础上,由负责组织评审的农发机构根据资金额度,择优确定拟扶持项目和资金数额。项目原则上一年一定。

省农发办将拟扶持的项目及资金数额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向社会公示,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除外。公示期一般不少于7日。

第三十四条 拟扶持项目确定后,项目实施单位应当组织编制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总体设计,主要建筑物设计,机械、设备及仪器购臵计划,配套设施设计,工程概算,项目建设组织与管理,项目区现状图和工程设计图等。

土地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由设区市农发办负责组织审定。

产业化发展项目实施方案由项目实施单位自行审定后报开发县农发办备案。对于不涉及工程建设内容的产业化发展项目,实施方案可根据具体情况由评审通过的项目建议书替代。

第三十五条 开发县农发办应当根据拟扶持项目实施方案的审定或者备案情况,以及项目实施计划编报要求,编制、汇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上报省农发办。

省农发办负责批复各开发县上报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其中国家开发县项目实施计划报国家农发办备案,同时抄送财政部驻浙江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项目实施计划是开展项目实施、检查验收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六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应当推行项目法人制。土地治理项目按照国家有关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工程监理、资金和项目公示等规定执行;产业化发展项目由项目实施单位自行实施,并实行资金和项目公示制。

第三十七条 项目实施单位应当按照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组织实施项目,按期建成并达到项目的建设标准。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期一般为1-2年。

第三十八条 项目实施计划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调整或终止。确需进行调整或终止的,应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一)项目建设地点和建设期限调整由开发县农发办负责批复,报省农发办备案。

(二)以项目为单位,建设内容调整涉及的财政资金低于财政总投资30%的,由开发县农发办批复;超过30%(含)的,由省农发办批复。

(三)项目终止由省农发办负责批复,其已发生的费用,由项目实施单位自行负担。

第三十九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验收分为县级验收和省级验收。

第四十条 土地治理项目竣工后,项目实施单位应当逐项检查实施方案完成情况,做好项目县级验收前的准备工作。

实施单位或开发县农发办应组织设计单位、监理单位、质量监督机构等完成单项工程验收,确认工程数量、评价工程质量,对施工单位提交的工程结算资料进行初步审核,并委托相应资质的机构审价,为工程价款结算提供依据。

第四十一条 申请县级验收的项目,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完成项目计划实施方案中的各项建设任务;完成竣工结算,并经审计部门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财务审计;项目文 档资料整理齐全。

第四十二条 开发县农发办应及时组织验收组,对已完成项目投资计划与建设任务,符合县级验收条件的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发展项目进行县级验收。

土地治理项目县级验收完成后,应及时编制项目竣工决算,整理档案资料、完成资产移交,并将县级验收报告报送省农发办。

土地治理项目竣工决算审核、批复管理职责由开发县财政部门负责,实行先审核、后批复的办法,对符合条件的,应当在6个月内批复。

第四十三条 土地治理项目省级验收为竣工验收,由省农发办组织或者委托设区的市级农发办组织开展。产业化发展项目县级验收即为竣工验收,省农发办对开发县农发办的验收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四条 项目竣工验收的主要依据包括:国家和省制定的农业综合开发方针政策、规章制度、项目建设标准和相关行业规范,土地治理项目实施方案、产业化发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项目实施计划批复及调整批复(备案)文件、资金拨付文件、招投标文件、工程施工合同等。

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执行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规章制度情况、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主要工程建设的质量情况、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工程运行管理和文档管理情况等。第四十五条 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单位应当依照《基本建设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1号)有关规定及时将资产交付给管护主体。

土地治理项目管护主体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运行管护制 度,明确管护责任、管护内容和管护要求,保证项目工程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正常运行。

第四十六条 开发县农发办应当按规定时限向省农发办报送上项目实施计划完成情况。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七条 按照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有关规定,省农发办公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立项政策、申请条件等情况,开发县农发办公开具体提交申请材料目录、申请时间、评审标准、程序和结果等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十八条 省农发办制定、实施相应监督检查配套制度,每年进行监督检查,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开发县农发办应当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健全资金和项目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四十九条 省农发办采取直接组织或委托第三方的方式,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的预算绩效管理。开发县农发办应当定期对本地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开展绩效评价。

第五十条 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和预算执行监管结果作为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分配资金的重要参考。

第五十一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使用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预算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存在严重违法违规问题的,将终止该项目,按规定收回财政资金。

第五十二条 对存在严重违法违规问题的开发县,省农 发办将暂停或取消其开发县资格。

第五十三条 省农发办和开发县农发办应当积极配合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的审计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第五章 附则

第五十四条 开发县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报省农发办备案。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省财政厅发布的《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浙财农发„2011‟6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吉林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

吉林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我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保证资金安全运行、有效使用和项目顺利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84号)等法律、法规及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农业综合开发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为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筹集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活动。

第三条 我省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是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创新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

第四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

市(州)级农发办负责管理和指导所辖区(延边州所辖县、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拟定本市(州)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规划,安排筹集本市(州)应承担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组织本市(州)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建设和项目申报,确定本市(州)扶持的项目和资金数额,权限内的项目计划调整,对本市(州)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进行监管。组织开展对所属县(市、区)权限内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审和土地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的审定及项目验收。

县(市)级农发办负责管理本级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拟定本级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规划,安排筹集本级应承担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组织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建设、项目申报、项目实施、资金拨付和权限内的项目计划调整及产业化发展项目验收等。

市(州)、县(市)级农发办应当配备与所承担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工作人员。

第七条 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扶持粮食主产县,重点扶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第八条 农业综合开发应当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应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能够永续利用的地区实行重点开发,向规模大、模式新、品牌效应显著的地域优先布局。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实行限制开发,以生态环境恢复为主。对土壤污染和地下水超采严重地区、退耕还草地区、25度以上坡耕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以及围湖造田区实行禁止开发。

务、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产量、水资源等基础数据;工作考评因素包括资金管理、项目管理、综合管理、监督管理、主动开展创新工作情况等;其他特定因素主要包括特定的农业发展战略要求等。

省农发办可以根据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任务重点,适当调整每年分配资金选择的具体因素和权重。

第十四条 农业综合开发采取补助、贴息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

鼓励土地治理项目所在地的农村集体和农民以筹资或投劳的形式进行投入。产业化发展项目财政资金申请额度不得高于自筹资金额度。

各级农发办应当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综合开发。

第十五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以土地治理项目为重点。根据国家农发办的规定和我省资源状况及经济发展要求,由省农发办确定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发展项目的投入比例,原则上75%以上用于土地治理项目,25%以下用于产业化发展项目。

第十六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应当用于以下建设内容:

(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二)农用输变电线路建设;

(三)土地平整、土壤改良;

(四)田间道路建设;

务计划中列示,项目完工移交后剩余的管理费可以结转下年使用。

项目管理费主要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地考察、评审、检查验收、宣传培训、工程招标、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监管、绩效评价、资金和项目公示等项目管理方面的支出。

府预算安排,不得另外提取。项目管理经费开支范围应当比照项目管理费支出范围。

第十九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财务、会计制度,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第二十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和财政部的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地拨付资金,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一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资金支付实行县级报账制,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土地治理项目,县(市)级农发办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办理报账,要根据已批准的项目实施计划和工程建设进度情况,及时、足额地予以报账,并根据项目竣工工程决算评审及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报告进行清算和公示。

产业化发展项目,县(市)级农发办应当在项目投资完成至少过半后,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办理报账,在项目验收后及时、足额予以支付财政资金。鼓励财政补助项目实行“先建后补”管理方式,依据国家和省“先建后补”有关规定执

设地点、现状与建设条件,产品方案、建设规模与工艺技术方案,建设布局与建设内容,组织实施与运营管理,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环境影响分析,综合效益评价以及必要的附件等。

第二十七条 县(市)级农发办应当依据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指南,从本级项目库中择优选取下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按照评审权限,分别提报到省农发办和市(州)农发办进行评审。县(市)级农发办申报项目时应当提交项目申请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二十八条 项目申报单位申报的项目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一)土地治理项目应当符合相关规划,有明确的区域范围,水源有保证,灌排骨干工程建设条件基本具备;地块相对集中连片,原则上平原地区不低于5000亩,丘陵山区不低于2000亩,治理后能有效改善生产条件或生态环境,如果受自然条件限制,达不到要求的,可在同一流域或同一灌区范围内选择面积相对较大的若干地块作为一个项目区;当地政府和农民群众积极性高。

(二)产业化发展项目应当符合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市场潜力大、示范带动作用强、预期效益好;项目建设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要求。

第二十九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立项应当经过评审。未

第三十一条 项目确定后,县(市)级农发办或项目实施单位应当组织编制初步设计(实施方案)、施工设计,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总体设计,主要建筑物设计,机械、设备及仪器购置计划,配套设施设计,工程概算或施工预算,项目建设组织与管理,项目区现状图和工程设计图或施工图等。

土地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由省农发办负责组织对县(市)的审定,市(州)农发办负责组织对所辖区(延边州所辖县、市)的审定。

产业化发展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施工设计,由项目实施单位自行审定后报县级农发办备案。

主要审核内容包括:工程预算的准确性、资金投向及建设期工作安排的合理性等。审定的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施工设计作为编制项目实施计划的依据。

第三十二条 市(州)、县(市)农发办应当根据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施工设计的审定或者备案情况,编制、汇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

省农发办负责批复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并报国家农发办备案,同时抄送财政部驻吉林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使用中央财政资金安排的项目)和省财政监督检查局及市(州)农发办。

各级农发办须按照项目实施计划开展项目实施、检查验收、项目统计工作。

第三十三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应当推行项目法人制。

土地治理项目竣工工程决算评审应当由县(市)级农发办组织或委托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进行评审,在此基础上对已完工项目进行竣工决算,同时委托具有工程决算审计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对项目竣工决算进行审计或报当地财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批。

产业化发展项目实施单位应当向县(市)级农发办提出竣工验收申请,县(市)级农发办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竣工验收项目进行评审,包括工程结算审核和财务审计。

第三十七条 土地治理项目由市(州)农发办组织本地区项目验收,验收结果报省农发办备案,省农发办对验收工作质量进行考核。

产业化发展项目由县(市)级农发办组织验收,验收结果报省农发办备案。验收时,县(市)级农发办应当依据第三方的评审报告进行实地核查,确认项目完成情况。

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规章制度情况,项目建设任务与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主要工程建设的质量情况,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工程运行管理和文档管理情况等。

第三十八条 已建成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应当设立公示牌,将项目名称、开发任务、建设时间、建设内容、工程总投资和资金来源等内容予以公告,同时在项目工程主体或设备明显位置喷涂农发标识并编号。

第三十九条 县(市)级农发办应当依照《基本建设财

省农发办采取直接组织或委托第三方的方式,定期对全省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开展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奖惩和问责依据。组织开展综合检查和专项检查,强化资金项目管理全过程和关键环节的监督,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提高监督检查效率。

市(州)、县(市)农发办要对本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和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四十五条 省农发办依据《吉林省农业综合开发市县级管理工作综合考核暂行办法》(吉农发[2016]126号)对市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进行考核。

第四十六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应该纳入财政监督检查计划,由财政监督部门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的监管。

第四十七条 监督检查、绩效评价、预算执行监管和农发工作综合考核结果作为分配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重要参考。

第四十八条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用中存在违规违纪行为的,各级财政部门按照预算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责任。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应当及时终止项目。

第四十九条 对存在严重违规违纪问题的农业综合开发县,省农发办应当暂停或取消其开发县资格。

第四篇:广东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

广东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我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保证资金安全有效和项目顺利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下简称预算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84号)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业综合开发是指中央政府为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活动。

第三条

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

第四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发展项目。

土地治理项目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综合治理,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等。

产业化发展项目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农业社会化 服务体系建设等。

鼓励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发展项目统筹项目布局,一体化、集成式建设。

第五条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民办公助的多元投入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资金和项目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二)集约开发,注重效益;

(三)产业主导,突出重点;

(四)公平公开,奖优罚劣。

第六条

广东省财政厅(以下简称省财政厅)负责管理和指导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拟定本省农业综合开发具体政策和发展规划,分配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组织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确定市县各级农业综合开发机构(以下简称农发机构)的管理职责,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进行监管。

设区市(以下简称市)农发机构负责管理和指导本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拟定本市农业综合开发具体操作规程和开发规划,组织开展本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对本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进行监管。

县(市、区,以下简称县)级农发机构负责拟定本县农业综合开发具体操作流程和开发规划,管理和使用本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组织本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和管理。第七条

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扶持农业主产区,重点扶持粮食主产县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第八条

农业综合开发应当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优化开发布局。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能够永续利用的区域实行重点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但有一定恢复潜力、能够达到生态平衡和环境再生的区域实行保护性开发,以生态综合治理和保护为主,适度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生态比较脆弱的区域实行限制开发,以生态环境恢复为主。

第九条

农业综合开发以农民为受益主体,扶持对象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涉农企业与单位等。

第十条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开发县管理。土地治理项目应当安排在开发县。

第十一条

开发县实行总量控制、分级管理、定期评估、奖优罚劣的管理方式。

省财政厅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确定的国家开发县总数量以内根据耕地面积、产业优势、工作基础等确定本省具体开发县名单。

第二章 资金管理

第十二条

中央、省、市、县均承担农业综合开发支出责任。各级财政部门承担的比例根据财政部和省财政厅有关规定执行。鼓励市、县财政为支持当地农业发展,加大农业 综合开发投入力度。

第十三条

省、市、县各级财政应根据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在预算中安排必要的项目资金和工作经费用于农业综合开发,确保按规定足额落实投入资金和保障工作正常开展。

省、市、县各级财政投入资金应当列入同级政府预算。

第十四条

农业综合开发可以采取补助、贴息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省、市、县各级农发机构应积极创新机制,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综合开发。

第十五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自筹资金的投入比例按国家农发办有关规定执行。

鼓励土地治理项目所在地的农村集体和农民以筹资投劳的形式进行投入,并纳入“一事一议”范畴,实行专项管理。

第十六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以土地治理项目为重点,全年投入不低于总投入的70%。

第十七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应当用于以下建设内容:

(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二)土地平整、土壤改良;

(三)田间道路建设;

(四)防护林营造;

(五)优良品种、先进技术推广;

(六)种植、养殖基地建设;

(七)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设备购臵和厂房建设;

(八)农产品储运保鲜、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建设;

(九)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十)国家农发办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八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的支出范围包括:

(一)项目建设所需的材料、设备购臵及施工支出;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勘察设计、工程预决算审计等支出;

(三)工程监理费;

(四)科技推广费;

(五)项目管理费;

(六)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管护费;

(七)贷款贴息;

(八)国家农发办规定的其他费用。

第十九条

本办法第十八条中规定的项目管理费由县级农发机构按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投入资金的一定比例提取使用,财政投入资金1500万元以下的按不高于3%提取;超过1500万元的,其超过部分按不高于1%提取。

项目管理费主要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地考察、评审、检查验收、宣传培训、工程招标、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监管、绩效评价、资金和项目公示等项目管理方面的支出。省级、市级农发机构项目管理经费由本级政府预算安排,不得另外提取。

第二十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应当严格执行有关农业综合开发财务、会计制度,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第二十一条

省、市、县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财政部的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地拨付资金,加强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二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资金支付实行县级报账制,并切实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单位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办理报账。县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已批准的项目实施计划和工程建设进度情况,对实施单位提供的有关报账原始凭证,按有关规定严格审核,及时、足额予以报账,并根据项目竣工决算进行清算。

产业化发展项目,县级财政部门应当在项目完成至少过半后办理报账,并在项目完工验收后根据验收确认意见及时、足额支付财政资金。

项目实行先建后补的,在项目验收合格后由项目实施单位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申请报账,县级财政部门要根据项目竣工决算报告、项目审计报告、验收报告等按照规定程序审核并及时、足额予以报账。第二十三条

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投资评审核减资金和招标节约资金原则上通过增加工程量等方式继续用于该项目区建设。

第二十四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结余资金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收回同级财政统筹使用。

第三章 项目管理

第二十五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前期准备是指项目申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制定开发规划、建立项目库、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准备工作应当做到常态化、规范化。

第二十六条

省、市、县各级农发机构应当根据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及阶段性开发方案。

第二十七条

省、市、县农发机构根据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政策、扶持重点和本地区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及阶段性开发方案,建立项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拟立项项目或上报项目原则上从项目库中选取。

第二十八条

纳入项目库的项目应当有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建设地点、建设条件、建设方案、投资估算及来源、效益预测等。

第二十九条

项目申报单位向当地农发机构申报下一项目时,应当提交项目申请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材 料,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根据项目类型的要求编制,其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申报单位基本情况,建设地点、现状与建设条件,产品方案、建设规模与工艺技术方案,建设布局与建设内容,组织实施与运营管理,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环境影响分析,综合效益评价以及必要的附件等。

产业化发展项目申报单位可以将可行性研究报告与项目建议书合并编制,并向当地农发机构提交。

第三十条

项目申报单位申报的项目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一)土地治理项目应当符合相关规划,有明确的区域范围,水源有保证,灌排骨干工程建设条件基本具备;地块相对集中连片,治理后能有效改善生产条件或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和农民群众积极性高。

(二)产业化发展项目应当符合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市场潜力大、示范带动作用强、预期效益好;项目建设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要求。

第三十一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行评审制度,未经评审或评审不合格的项目不予立项。

省财政厅负责我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部门项目除外)评审工作。省财政厅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下放项目评审 权限。项目评审应当以有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为依据,遵循客观公正、科学规范、择优选项的原则,对申报项目建设必要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评估和审查,为项目确立提供决策依据。

第三十二条

负责组织评审的农发机构(或部门)应当将拟纳入项目库的项目及资金数额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向社会公示,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除外。公示期一般不少于7日。

评审通过的项目全部纳入项目库管理,由省财政厅根据资金额度,从项目库中择优确定当年拟扶持项目和资金数额。项目原则上一年一定。

第三十三条

拟扶持项目确定后,项目实施单位应当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初步设计(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总体设计,主要建筑物设计,机械、设备及仪器购臵计划,配套设施设计,工程概算,项目建设组织与管理,项目区现状图和工程设计图等。

土地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由省级或市级农发机构负责组织审定。

产业化发展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由项目实施单位自行审定后报县级农发机构备案。对于不涉及工程建设内容的产业化发展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可根据具体情况由评审通过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建议书替代。

第三十四条

省、市、县各级农发机构应当根据拟扶持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的审定或者备案情况,编制、汇 总本地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

省财政厅负责批复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并报国家农发办备案,同时抄送财政部驻广东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以下简称广东专员办)。

省、市、县各级农发机构应当按照项目实施计划开展项目实施、检查验收工作。

第三十五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应当推行项目法人制。土地治理项目按照国家有关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工程监理、资金和项目公示等规定执行;产业化发展项目由项目实施单位自行实施,并实行资金和项目公示制。

第三十六条

项目实施单位应当按照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组织实施项目,按期建成并达到项目的建设标准。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期一般为1-2年。

项目实施计划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调整或终止。确需进行调整或终止的,应遵照省财政厅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调整和终止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

土地治理项目竣工后,项目实施单位应当逐项检查初步设计(实施方案)完成情况,及时编报项目竣工决算,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前的准备工作。

项目竣工决算由县级财政部门根据有关程序和要求,聘请社会中介或提交财政相关机构评审,并依据评审结果批复项目实施单位,报送市级农发机构备案。

第三十八条

土地治理项目由市级农发机构组织验收。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执行国家和省级农业综合开发规章制度情况、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主要工程建设的质量情况、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工程运行管理和文档管理情况等。

产业化发展项目由县级农发机构组织验收。验收时,负责验收的农发机构应当进行实地核查,将资金与项目核查相结合,确认项目完成情况。

第三十九条

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单位应当依照《基本建设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1号)有关资产交付管理的规定及时办理资产交付,并根据资产交付情况明确管护主体。

土地治理项目管护主体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运行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管护内容和管护要求,保证项目工程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正常运行。

第四十条

省财政厅根据国家农发办要求,组织市县农发机构报送上项目实施计划完成情况,并在规定时限向国家农发办报送,同时抄送财政部驻广东专员办。

第四十一条

使用财政投资评审核减资金和招标节约资金用于原项目区增加工程量,须按有关要求履行投资评审、招标投标等程序。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二条

省、市、县各级农发机构应当按照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有关规定,公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立项政策、申请条件、提交申请材料目录、评审标准、程序和结果等情况,接受社会监督。第四十三条

省、市、县各级农发机构应当根据自身工作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

省、市、县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的预算绩效管理,通过采取直接组织或委托第三方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对资金和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四十四条

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和预算执行监管结果应当作为分配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的重要参考。

第四十五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使用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省、市、县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预算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法律责任。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存在骗取套取财政资金等严重违法违规问题的,省、市、县各级农发机构应当按照项目终止有关规定和程序及时终止项目。

第四十六条

对存在严重违法违规问题的开发县,或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的,省财政厅按照有关规定暂停或取消其开发县资格。

第四十七条

省、市、县各级农发机构应当积极配合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的审计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第五章 附则 第四十八条

省、市、县各级农发机构要切实做好农发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做到资料收集齐全、归类清晰、查询方便、专人负责。

第四十九条

部门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贷款赠款项目管理另有规定的,按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条

国家和省对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7年 月 日起施行。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有关省农业综合开发规定、办法、条款以本办法为准。

第五篇:安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范文

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

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保证资金安全高效使用,项目规范顺利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下简称预算法)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84号)等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业综合开发是指各级政府为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活动。

第三条 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第四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发展项目。

土地治理项目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综合治理,中 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等。

产业化发展项目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

第五条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民办公助的多元投入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资金和项目管理遵循以下原则:

(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二)集约开发,注重效益;

(三)产业主导,突出重点;

(四)公平公开,奖优罚劣。

第六条

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扶持农业主产区,重点扶持粮食主产区。

第七条

农业综合开发应当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优化开发布局。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能够永续利用的区域实行重点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但有一定恢复潜力、能够达到生态平衡和环境再生的区域实行保护性开发,以生态综合治理和保护为主,适度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生态比较脆弱的区域实行限制开发,以生态环境恢复为主。

第八条

农业综合开发以农民为受益主体,扶持对象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涉农企业与单位等。第九条

市、县级农发机构应当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方式,探索建立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收益分享机制,支持脱贫攻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第十条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开发县管理。土地治理项目应当安排在开发县。

开发县实行总量控制、分级管理、定期评估、奖优罚劣的管理方式。

省农业综合开发局(以下简称省农发局)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核定我省开发县总数范围之内,根据耕地面积、产业优势、工作基础等确定具体开发县。

第十一条

依照统一组织、分级管理的原则,划分省、市、县(市、区)级农业综合开发机构(以下简称农发机构)的管理权限和职责。

(一)省农发局的管理权限和职责:管理和指导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制定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制度和发展规划;管理和分配中央下达和省财政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组织全省项目申报工作;批复项目实施计划,审批项目调整终止意见;对全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进行监管,组织开展监督检查、项目验收、资金和项目绩效评价;负责全省开发县管理工作;组织开展政策业务培训、工作调研、资金 3 决算、项目计划与统计编报等工作。

(二)市级农发机构的管理权限和职责:管理和指导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制定全市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制度和发展规划;管理和分配上级财政部门下达和本级财政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建立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专家库,负责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立项评审工作;审批全市土地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项目调整方案,提出终止项目的审核意见;对全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进行监管;组织开展土地治理项目验收,对产业化项目验收进行复核或检查,开展资金和项目绩效评价;组织开展政策业务培训、工作调研、资金决算、项目计划与统计编报等工作。

(三)县级农发机构的管理权限和职责:负责全县(市、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工作,编制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规划;管理和使用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建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和专家库,开展项目实地考察和评估论证;指导组织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编制土地治理项目初步设计,负责产业化发展项目实施方案审核备案;组织项目实施,开展土地治理项目单项工程竣工验收、产业化发展项目竣工验收、资金和项目绩效评价;提出项目调整或终止的意见;组织编制土地治理项目竣工决算,办理竣工项目工程移交,督促做好项目工程管护工作;开展工作调研,编报资金决算、项目计划与统计等。第十二条

各级财政部门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主管部门和责任主体,财政局要切实加强领导,财政局长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各级农发机构是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项目管理的直接责任单位,农发机构主要负责人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对资金和项目管理负直接责任。

第十三条

省农垦管理局、监狱管理局、戒毒管理局的农发机构及所属项目实施单位,分别视同市级、县级农发机构,履行相应的管理职责。

第二章 资金管理

第十四条

省、市、县(市、区)财政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政策,分别承担农业综合开发支出责任。

省、市、县(市、区)财政投入资金要列入同级政府预算。

第十五条

中央下达和省财政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分配主要采取因素法,分配因素包括基础资源因素、工作绩效因素和其他因素,其中以基础资源因素为主。

基础资源因素包括耕地面积、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任务、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产量、水资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等基础数据;工作绩效因素包括资金管理、项目管理、综 合管理、监督管理等工作情况;其他因素主要包括特定的农业发展战略要求、政策创新情况等。

省财政厅可以根据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任务重点等,适当调整每年分配资金选择的具体因素和权重。

第十六条

农业综合开发可以采取补助、贴息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

各级财政部门、农发机构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要求和规定,督促项目单位足额落实自筹资金。

鼓励土地治理项目所在地的村集体和农民以筹资投劳的形式进行投入。村集体投入应以货币资金为主,农民可以采取货币资金、投劳折资、以物折资等多种方式投入。

第十七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以土地治理项目为重点。具体用于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发展项目的比例,由省财政厅根据国家农发办的规定及全省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要求确定。

第十八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用于以下建设内容:

(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二)土地平整、土壤改良;

(三)田间道路建设;

(四)防护林营造;

(五)优良品种、先进技术推广;

(六)种植、养殖基地建设;

(七)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设备购置和厂房建设;

(八)农产品储运保鲜、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建设;

(九)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十)国家农发办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九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的支出范围包括:

(一)项目建设所需的材料、设备购置及施工支出;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勘察设计、工程预决算审计等支出;

(三)工程监理费;

(四)科技推广费;

(五)项目管理费;

(六)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管护费;

(七)贷款贴息;

(八)国家农发办规定的其他费用。

第二十条 本办法第十八条中规定的项目管理费由县级农发机构按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投入资金的一定比例提取使用,财政投入资金1500万元(含)以下的按不高于3%提取;超过1500万元的,其超过部分按不高于1%提取。

项目管理费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地考察、评审、检查验收、宣传培训、工程招标、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监管、绩效评价、资金和项目公示等项目管理方面的支出。

省级、设区的市级农发机构项目管理经费由本级政府预算安排,不得另外提取。

第二十一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农业综合开发财务、会计制度,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市、县级农发机构要按照国家农发办《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办法》和省里相关制度规定,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及时准确进行财务核算。指导项目实施单位按规定建立项目资金辅助备查账。

第二十二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及财政部和省财政厅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地拨付资金,加强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三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资金支付实行县级报账制,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用管理规定办理报账。

土地治理项目,县级财政部门应根据已批准的项目实施计划和工程建设进度情况,按照项目实施合同和规定的报账程序、要求等,及时、足额予以报账,并根据项目竣工决算进行清算。

产业化发展项目,实行县级报账制的,项目实施单位应在项目完成至少过半后,方可办理申请报账。县级财政部门要按照规定的报账程序、要求等办理报账,并在项目完工验收后根据验收确认意见,及时、足额支付财政资金。

实行“先建后补”方式的,县级财政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 应按照“先建后补”有关规定,办理报账工作。

第二十四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结余资金应当按照规定收回同级财政。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结余资金是指经批准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任务已完成,并通过验收和清算后的项目结余财政资金。结转两年以上未使用项目资金(包括项目管理费、工程管护费),视为项目结余资金。

第二十五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竣工决算之前,通过工程招投标形成的节余资金,可以追加安排当期项目工程,报市级农发机构批准后实施。

第三章 项目管理

第二十六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主要包括前期准备、项目申报、评审立项、项目建设、监督检查、竣工验收和移交管护等。

第二十七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前期准备是指项目申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制定开发规划、建立项目库、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准备工作应当做到常态化、规范化。

第二十八条 各级农发机构应当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农业综合开 发规划及阶段性开发方案。

第二十九条 省农发局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和国家农发办工作部署,适时公布下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持政策和重点。

第三十条

市、县农发机构根据国家、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政策、扶持重点和本地区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及阶段性开发方案,建立项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

项目应从项目库中择优选取。

第三十一条

纳入项目库的项目应当有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建设地点、建设条件、建设方案、投资估算及来源、效益预测等。

第三十二条

项目申报单位向当地农发机构申报下一项目时,应当提交项目申请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材料,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根据项目类型的要求编制,其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申报单位基本情况,建设地点、现状与建设条件,产品方案、建设规模与工艺技术方案,建设布局与建设内容,组织实施与运营管理,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环境影响分析,综合效益评价以及必要的附件等。

产业化发展项目申报单位可以将可行性研究报告与项 目建议书合并编制,并向当地农发机构提交。

第三十三条

项目申报单位申报的项目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一)土地治理项目应当符合相关规划,有明确的区域范围,水源有保证,灌排骨干工程建设条件基本具备;地块相对集中连片,治理后能有效改善生产条件或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和农民群众积极性高。

(二)产业化发展项目应当符合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市场潜力大、示范带动作用强、预期效益好;项目建设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要求。

第三十四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审由市级农发机构组织实施,省农发局对其评审过程和结果进行随机监督检查。国家农发办对项目评审机构有指定性要求的,按国家农发办规定执行。

项目评审应当以有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为依据,对申报项目建设必要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评估和审查,为项目确立提供决策依据。

第三十五条

在评审可行的基础上,市级农发机构根据资金额度,择优确定拟扶持的项目及资金数额。项目原则上一年一定。

市级农发机构应将拟扶持项目及资金数额通过互联网 等媒介向社会公示,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除外。公示期一般不少于7日。公示无异议后,将拟扶持项目报省农发局备案。

第三十六条

拟扶持项目确定后,项目实施单位应当组织编制初步设计(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总体设计,主要建筑物设计,机械、设备及仪器购置计划,配套设施设计,工程概算,项目建设组织与管理,项目区现状图和工程设计图等。

土地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由县级农发机构组织编制,报市级农发机构审定。

产业化发展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由项目实施单位自行审定后报县级农发机构备案。对于不涉及工程建设内容的产业化发展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可根据具体情况由评审通过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建议书替代。

第三十七条 市、县农发机构根据拟扶持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的审定或者备案情况,编制、汇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

省农发局负责批复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并报国家农发办备案,同时抄送财政部驻安徽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以下简称专员办)。

各级农发机构按照项目实施计划开展项目实施、检查验收工作。

第三十八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应当推行项目法人制。土地治理项目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工程监理、资金和项目公示等规定执行;产业化发展项目由项目实施单位自行实施,并实行资金和项目公示制。

第三十九条 项目实施单位应当按照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组织实施项目,按期建成并达到项目的建设标准。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期一般为1-2年。

第四十条

项目实施计划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调整或终止。确需进行调整的,土地治理项目财政资金100万元以下的,由项目实施单位提出申请,县级农发机构出具审核意见,报市级农发机构批准,并报省农发局备案;财政资金100万元(含)以上的,由项目实施单位提出申请,县级农发机构出具初审意见,经市级农发机构审核后,报省农发局审批,并报国家农发办备案。

产业化发展项目调整,由项目实施单位提出申请,县级农发机构出具审核意见,报市级农发机构批准,并报省农发局备案。

前款所称项目调整是指项目建设内容、建设地点和建设期限发生变化。

第四十一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存在严重违法违规问题,或因其他原因导致项目不能实施的,市、县农发机构应当及时提出终止项目实施的意见,报省农发局审批,同时停止项目建设。省农发局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严重违法违规问题,或因其他原因导致项目不能实施的,可以直接作出终止项目实施的决定。

终止项目由省农发局审批后,报国家农发办备案。第四十二条

土地治理项目竣工后,项目实施单位应当逐项检查初步设计(实施方案)完成情况,及时编报项目竣工决算,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前的准备工作。

土地治理项目竣工决算由县级财政部门审批。第四十三条

土地治理项目由市级农发机构组织验收。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规章制度情况、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主要工程建设的质量情况、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工程运行管理和文档管理情况等。

产业化发展项目由县级农发机构组织验收,验收时要进行实地核查,确认项目完成情况。市级农发机构要在县级农发机构验收通过后,及时对县级农发机构的验收情况进行复核或检查。

市、县级农发机构要按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竣工验收有关规定,及时开展项目验收。市级农发机构要向省农发局及时报送项目验收情况。

省农发局对市、县级项目验收工作开展情况及其工作质量进行检查。

第四十四条

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单位应当依照《基本建 设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1号)有关资产交付管理的规定及时办理资产交付,并根据资产交付情况明确管护主体。

土地治理项目管护主体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运行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管护内容和管护要求,保证项目工程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正常运行。

第四十五条

市级农发机构应当按规定时限向省农发局报送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计划完成情况,省农发局汇总后上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同时抄送专员办。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六条 各级农发机构应当按照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安徽省政府信息公开办法》等规定,在互联网等媒介上公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立项政策、申请条件、提交申请材料目录、评审标准、程序和结果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分配结果等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十七条 各级农发机构应当制定、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

第四十八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发机构应当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的预算绩效管理和监督检查。

省农发局采取直接组织或委托第三方的方式,对各市县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

市、县级农发机构应当定期对本地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四十九条 各级农发机构应当积极配合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的审计和监督检查,对提出的问题及时整改,并上报整改情况。上级农发机构应对下级农发机构整改落实情况开展督查。

第五十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使用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预算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安徽省财政监督条例》、《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违规违纪行为处理办法》等规定严肃处理、追究责任。

对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农业综合开发县,由省财政厅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管理办法》、《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县管理办法》等规定,责令整改,情节严重的,报请财政部暂停或取消开发县资格。

第五十一条 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和预算执行监管结果作为分配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重要因素。

第五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市级农发机构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五十三条

部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参照 本办法执行。

农业综合开发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贷款赠款项目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五十四条

国家对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7年9月1日起施行。农业综合开发原有相关政策制度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规定为准。

下载云财发[2006]14号云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财发[2006]14号云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