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时间:2019-05-13 17:2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工作总结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第一篇: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安吉县地处浙江省西北部天目山北麓,太湖水系西苕溪发源地,是上海黄浦江源头。总面积1886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8万人,全县设10个建制镇5个乡。境内山地丘陵、河谷平原纵横交错,地势南高北低,是典型的“七山二地一水”山区县。安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生物资源丰富,全县拥有竹林面积67000公顷、名贵稀有白茶园2000公顷,是全国着名的“中国竹乡”、“中国白茶之乡”。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农村总体已进入小康阶段。但是,在发展农业经济,追求资源最大的经济效益时,忽视了环境效益,农业开发不同程度带来了山林植被的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同时,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以上种种,制约了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996年以后,安吉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发现安吉发展经济的最大优势是环境。只有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变环境优势为经济优势,安吉的经济发展才有出路,于是就逐步树立了“经济生态化”的理念,最后确立了“生态立县—生态经济强县”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000年我县在省农业厅的推荐下被国家农业部、国家计委、财政部、科技部等七部委局列为“全国第二批生态农业示范建设县”,使我县进入了农业经济生态化的全新发展时期。五年来,我们在各级领导、专家的关心和支持下,按照项目建设合同要求,积极开展工作,认真组织实施,今年5月,我们开展自查验收,认为已基本达到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标准。现总结报告

一、主要建设成效

通过近五年的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促进了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获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初见成效。全县重点培育了笋竹、白茶、畜禽、种苗四大主导产业,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县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700多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60多个,年农产品销售收入40多亿元。外向型农业发展势头强劲,顶新、旺旺、养生堂等知名企业落户安吉,农产品出口值达9.1亿元。安吉白茶、“黄浦源”冬笋等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在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全县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农产品农药残留达标率100%,2002年我县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称号。二是以环境优美为特征的农业生态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全县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71%和73%,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90%,全县空气质量山区农村始终保持为一级,城镇也在二级以内。西苕溪干流水质从原来的ⅴ类、劣ⅴ类提高到目前的ⅲ类以上,被国家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先进县、全国生态示范区称号。三是以标准化为基础的生态农业监督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建立了抽检和自检相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完善了重大动植物疫病应急防控机制和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农业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先后获得国家林业标准化示范县和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等称号。四是以城乡协调发展为格局的农村生态体系初步显现。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竹制品和转椅二大支柱产业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分别达30%和40%,发展以“中国大竹海”、“竹博园”、“中南百草园”等以农业观光为特色的生态旅游,旅游收入达5亿元。城市化建设加速推进,城市化水平从五年前的29.6%提高到39.5%。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建成生态示范村173个,受益人口25万。2002年我县被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称号。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0.15亿元,比1999年增16.84亿元,年均增长6.3%;县财政总收入7.01亿元,比1999年增5.29亿元,年均增长61.5%;农业总产值13.66亿元,比1999年增5.95亿元,年均增长4.23%;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402元,比1999年增1646元,年均增长8.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五年均翻了一番多。据全国县域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的评价,安吉在全国的排名从第一届(2000年)的234名上升到第三届(2002年)的178名。县域经济国际化程度排名居全省第19名。生态农业的建设,推动了生态经济的发展,使安吉从25个欠发达县中脱颖而出,经济社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二、基本做法

(一)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调整种养业区域布局,着力培育笋竹、白茶、畜禽、种苗四大绿色农业主导产业。其中笋竹年产值42亿元,占全国的14%,排名全国第一。安吉白茶是茶中奇葩,获全国第一家茶叶类证明商标注册后,近日又被批准实施国家原产地域保护,面积3万亩,产值2亿元,成为全国茶叶类品质最优、效益最突出的品牌。畜禽业产值1.4亿元,竹林放养鸡是肯德基在上海、杭州企业的订单产品。二是认真实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工程,大力推广猪—沼—竹(早园竹),竹林鸡养殖等多项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组织开展“绿色农产品行动”,制定《安吉县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规划》。加大农业投入品市场整顿力度,加强源头管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农业结构调整专项扶持资金150万元,用于扶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的贴息、补助和奖励,2004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安排2000万元农发金,用于扶持生态农业建设,全县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到2003年底全县获得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书34个,面积3686.7公顷,畜禽45万只(头),其中14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1800公顷,家禽饲养100万羽,产值2000万,年净增利300万元。全县有2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12个农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34个农产品获省级绿色农产品认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营销业产业链的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的生态经济产业化发展模式,全县已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17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148家,农业专业合作社组织54个,农副产品市场27个,农产品营销人员1.2万人,直接受益农户5万户,受益人口15万人。充分发挥绿色环境这一比较优势,大力实施农业招商引资“一号工程”,顶新、旺旺、养生堂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安吉,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格局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制定农业地方标准15个,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1万公顷。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在主要农贸市场和农产品基地建立了速测点,完善了抽检和自检相结合的检测网络。四是实施无规定动物疫区生态工程。投资200多万,完成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建立了动物疫病监测网络,完善了动物疫病应急防控机制。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一是认真实施农田生态工程。认真组织土地整理工作,完成土地整理面积19200公顷,占全县耕地面积22133公顷的86.7%,初步建成田成方、地成块、渠相连、路相通、树成行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园区。年增产粮食1.87万吨,亩节水150立方米,年节水4980万立方米,取得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藏粮于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实施地力培肥工程,重点推广秸秆还田、平衡施肥技术,五年来实施地力培肥面积16万亩,达28万亩次,农田投入有机肥与无机肥之比从原来的每公顷1:2.0上升到1:1.6,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结构。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化肥施用量从每公顷300公斤下降到275公斤,下降

8.3%。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从1999年的3.2%上升到2003年的3.3%。大力推广太阳能光伏诱虫等农林病虫害防治和无公害栽培技术,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90%。农药用量从每公顷

3.2千克下降到2.82千克,下降12%。三是实施农村环境污染整治生态工程。从1998年起,全县对74家重点水污染企业和22家重点工业废气污染企业进行了有效治理,先后关闭污染企业22家,气污染企业3家,完成52家水污染企业的治理。全县废水量年排放量从1200万吨下降到800万吨,废水中cod从1997年的30000吨下降到2000年的不足1000吨。三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得到严格保护,水质良好。2002年新建万吨级污水处理厂进入正常运行,新上工业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达100%。四是实施农村能源—环境工程,积极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减少柴草燃烧,维护生态平衡。国家重点工程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并网发电。农村“两改一同价”二期网改全面完成。全县农村农户通电率达100%,生活用电保证率达99%。2003年全县小水电装机容量42532千瓦,年发电量1.1个亿千瓦/小时,推广太阳能热水器2.2万平方米,新建农村沼气净化污水处理池计1600立方米。2003年全县水能、太阳能、沼气能等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占农村能源30%,户用省柴灶(制茶节能灶)。“二灶”普及率分别达到100%和82%,有效地保护了山林资源。五是全面实施“生态公益林工程”。全面开展封山育林和绿化造林活动,全县建设66667公顷生态公益林,封山育林32467公顷,绿化造林3333公顷,退耕还林320公顷,四旁植树200万余株,森林覆盖率达71%,植被覆盖率达73%。六是实施水土保持工程,五年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平方公里,其中治理黄杜等4条小流域50平方公里,县城内小河流减沙率达60.5%,25度以上坡耕地已退耕还林比例达96%,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90%。总投资资金2.2亿元,集抗旱、发电、旅游三位一体的二千万立方米的凤凰水库已开工建设。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为全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了后劲。

(三)拓展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发展生态旅游。

在新时期下,农业的功能呈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经济功能之外,农业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作用也逐渐凸现,我县把强化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培育第三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增加农民收入列为生态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五年的生态农业建设为全县开发休闲观光型农业提供了无污染的安全保障和优美的环境条件。我县利用丰富的竹林资源和生物资源,积极发展以农业观光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形成了中国大竹海、竹博园、中南百草园等一批知名旅游品牌,茶叶、笋干、山核桃等农产品也变成了抢手的旅游产品。2000年以来,安吉先后举办“中国安吉白茶节”、“中国安吉生态文化节”等生态旅游盛会。在农村开展“农家乐”休闲观光型生态旅游活动,农村农户庭院从单一的居住功能转变为经济功能。2003年农家乐已接待旅游客20余万人次,农民直接增收1.25亿元,使农民直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第三产业。

(四)统筹城乡,发展农村生态经济。

加快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初步形成了竹木加工、家具制造、机电、医药化工等支柱行业,其中竹制品和转椅二大支柱行业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0%和40%。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提高国民素质。调整教育布局,撤扩并174所中小学(含教学点),新建高级中学、职业高中,教师进修学校等一批现代化学校。推进社会力量办学,相继建成浙江宇翔外国语专修学院和县实验初中,乡镇全部完成高标准“普九”,各类教育协调发展。8个乡镇成为教育强乡镇,9所学校成为省极示范性学校。国民科技素质明显提高,全县农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比例的56%,生态环境与生态保持的意识不断增强。积极培育生态文化,传统竹文化、茶文化、昌硕文化等乡土文化被继承发扬,被命名“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实施农村信息工程,全面完成乡镇广播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建设,全县行政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网用户8.7万户,入户率82%。全县建有县乡(镇)二级农村经济信息网络系统,每年为农户提供种养信息5万余条。大力实施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工程和“下山脱贫、异地致富工程”,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到2003年共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人,促进人口向城市、集镇和中心村集聚,缓解环境压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加快生态村建设,建成山川乡高家堂村、递铺镇禹山坞村等生态农业示范村188个,受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41.8%,全县农村主要行政村初步形成道路平整绿色化,农产品生产(加工)无害化,农户居住环境园林化,能源利用优质化,生产(生活)污水处理资源化,农民生活小康化等六化生态农业示范村建设模式。

三、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多部门统一协作是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顺利实施的保证。

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作为政府行为,具有技术性强、涉及面广、需要多部门团结协作的特点,为确保示范县各项工作指标的完成,县委、县府把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纳入政府行为,统一领导。成立了安吉县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领导小组,协调全县各部门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并确定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生态农业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城建环保的副县长任副组长,由县府办、农业局等9个部门科(局)级负责人任领导小组成员,下设生态农业办公室,负责生态农业建设的日常工作。递铺、天荒坪、溪龙等试点乡镇分别发文成立了乡镇生态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分管农业的乡镇长任组长,上下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措施。在技术服务上由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等5个部门的农学、农村能源,营林、水土保持、环保、土肥等6个相关专业组成的县级生态农业技术指导小组,开展生态农业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完善的组织保障和技术服务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全县生态农业工作的开展。

(二)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实施是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顺利实施的关键。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全县各地资源环境优势各有所不同,其经济技术水平也各有差异,既要考虑长远经济利益,又要兼顾农村经济承载能力。为此,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编制了《安吉县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规划》,并由省农业厅、浙江大学等科研单位组成的专家组进行评审,在专家组评审的基础上提交县人大审查。2000年8月安吉县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查,决定批准《安吉县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规划》,并报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领导小组审核通过。由县人民政府发布并组织实施,用法律的形式保证了生态农业建设健康的进行。

为了保障县级生态农业规划得到具体实施,县生态农业技术指导组根据我县山区、丘陵、平原三大生态功能区资源特点,选择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和经济条件较好、乡镇领导生态意识强的递铺、天荒坪、溪龙等3个示范乡镇作为全县生态农业试点乡镇,编制了乡镇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并通过县级生态农业技术指导组的论证,县、乡镇二级规划编制实施,从而形成了完整生态农业建设的网络体系。五年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全县生态农业试点户、示范村及农田生态工程占农田总面积87%。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由示范县前35%上升到2003年达到45%以上,推广了一批生物工程技术、太阳能光伏技术、高效模式栽培技术等生态农业技术,并因地制宜,总结推广了10大生态农业工程,即:高效农田生态工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工程、种子种苗工程、地力培肥工程、农村能源—环境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生态公益林工程、农业标准化工程、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工程、无规定动物疫区生态工程。确立了10大生态农业模式,即:猪—沼—竹(早园竹、果园)共建生态牧场、竹(林)—鸡养殖生态模式、农田稻虾种(养)轮作生态模式、安吉西北部浑泥港中上游林(竹)综合开发生态模式、丘陵山地林果牧高效种植生态模式、太阳光伏诱虫无公害茶叶基地生态模式,基地+农户+公司、贸工农一体化生态经济,稻鸭混养,能源—经济—环保共建生态村,监测+控制+服务等10种生态农业模式。以上10大工程和10种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既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又有很好的实效性,体现了规模与效益相结合、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受到各级领导、专家和广大农户的好评。

(三)多方筹措资金是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为确保生态农业建设顺利实施,我们多方筹措金,一是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争取上级部门对我县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二是利用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品牌招商引资,我县组织编写了《安吉县生态农业招商引资规划》,印发生态农业招商宣传资料及推荐项目。生态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到2003年已到位进入实施的招商项目52个,总实到外资3567.66万美元、内资15785万元人民币。总投资在200万美元以上的8家。三是积极引导工商企业投资生态农业。据统计,我县工商企业投资生态农业企业有103家,项目投资总额6754万元,其中投资干鲜果、中药、花卉苗木、高山蔬菜、名优茶等种植业项目45个,投资总额2300万元,建立基地8700亩。投资名优水产、畜禽等养殖业项目11个,投资额480万元。投资农产品加工项目55个,投资额3100万元。投资农产品流通项目6个投资210万元。利用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品牌,吸引外资工商企业投资生态农业建设,为发展生态农业建设起了积极作用。四是县财政投入必要的资金用于生态农业建设和农户自筹资金推动了全县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五年来,全县投入生态农业建设经费累计达4.9亿元,其中农户自筹资金0.36亿元,超项目计划

1.2亿元的308.3%

(四)广泛宣传发动,促进公共参与是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顺利实施的基础。

一是利用农广校,举办绿色证书培训班及短期技术培训班,开展生态技术骨干培训。五年来农广校毕业生111人次,举办绿色证书培训班共59期,培训5705人次,举办技术骨干培训575期,培训30174人次。同时,邀请浙江大学、省农业厅等专家为全县分管农业的乡镇领导及农技人员举办生态农业专题知识讲座。二是通过成功承办浙江大学、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建设高级研讨会”,提高全民生态环境意识。三是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及编辑“农业简讯”、“生态农业动态”等宣传措施,普及生态农业科技知识,举办“走通黄浦江”、“生态建设百村行”等群众性活动,在全县形成“发展生态农业,我也出把力”的良好风尚。为进一步推动我县生态农业建设,2003年9月3日,县人大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会议决定:每年的3月25日为安吉县“生态日”,安吉“生态日”的确定,为推动我县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四、今后发展方向

生态农业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全县广大农户认可,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打造生态经济强县、生态人居名县、生态文化大县,建设现代化的生态县发展战略,为今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下步主要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修改完善《安吉县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要求,重点在稳定农业传统的经济功能的基础上,突出农业生态功能、农业社会功能,促进农业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三者共同协调发展。

(二)加大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巩固现有成果,扩大示范乡镇面积。从原有三个示范乡镇的基础上增加4个,到2010年全县60%乡镇达到生态农业示范乡镇建设标准。

(三)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提高生态农业区域化布局水平,围绕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产品,加快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以笋、竹、茶叶、高山蔬菜、干鲜果为主的山区生态农业产业带,以食草动物、花卉苗木、蚕桑、中药材为主的丘陵生态农业产业带,以设施蔬菜、名优水产、优质大米、速生杨为主的平原生态农业产业带,以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为主的城郊型生态农业产业带。

(四)深入开展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水平,要在生态农业宏观政策规范标准、工程模式、嫁接技术、接口产业等方面不断研究探索,总结提高,把生态农业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以资源为优势 以项目为抓手

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安吉县地处浙江省西北部天目山北麓,生物资源丰富,拥有竹林面积100万亩、名贵稀有白茶园3万多亩,是全国着名的“中国竹乡”、“中国白茶之乡”。

针对安吉农业产业特点和环境优势,县委县府在认真调研基础上,提出加快农业企业化,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着重培育安吉白茶、优质土鸡等产业,制定了安吉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安吉生态农业发展思路和对策。在省厅支持下,我县先后启动实施了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建设县、全省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安吉白茶、高山蔬菜省级标准化推广、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安吉优质土鸡养殖示范小区等一系列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实施带动,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使我县进入了农业经济生态化的全新发展时期。现回顾总结安吉近几年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主要成效、基本做法和今后努力方向。

一、主要成效:

通过近几年的农业示范项目建设,我县在发展高效生态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突出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发展壮大了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培育了白茶、畜禽、蔬菜、种子种苗四大主导产业,2004年安吉白茶面积达3万亩,产值2亿元,安吉白茶先后获得国家证明商标、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浙江省着名商标、名牌农产品、浙江省十大名茶,在国内外优质农产品评比中多次获得金奖,安吉白茶已成为全国茶叶类品质最优、效益最突出的品牌。蔬菜生产持续稳定增长,2004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1.52万亩,总产量16.3万吨,总产值1.78亿元。其中利用高山气候差生产反季节高山蔬菜面积1.05万亩,产量4.2万吨,产值达6300万元,成为山区农民增收一条主要途径。畜牧业总产值逐年上升,品种结构优化,规模化养殖成主流。2004年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1.8亿元,品种结构以禽为主,在家禽生产中,以竹林、果园等自然环境放养黄羽土鸡得到迅猛发展,放养土鸡比例已从2001年的5%上升到目前30%,预计2005年放养优质土鸡将达到200万羽。

打响了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品牌。着力打造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工作力度。截止2004年底,全县已有56个农产品基地通过省级无公害基地认证,面积20.1万亩。50个农产品获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7个农产品获国家有机茶认证,2个农产品获中国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全县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2002年我县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称号。同时强化品牌意识、积极开发名牌产品。鼓励企业大户依托专业协会统一使用注册商标,避免打商标战。目前有9个农产品获得湖州市农业名牌称号,4个农产品获得浙江省农业名牌称号,2个农产品获浙江省着名商标称号,1个农产品获国家证明商标和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农业品牌从最初的茶叶、笋加工品,逐步拓展到现在的特色花卉苗木、瓜果蔬菜、休闲观光等领域;安吉白茶、寿康鸡等一大批县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牌名声远扬,产品畅销国内市场。

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是扶持发展一批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政府对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专项扶持资金。对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1000户以上、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出口创汇多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给予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已培育壮大一批产品质量高、市场前景好、基础条件优、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到2004年底,全县全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566家,其中年产值500万以上的有122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7.2亿元。10家农业企业被列入市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1家被列入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二是建设农产品专业市场。围绕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积极兴办和培育农产品批发市场,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有各类农产品市场39个,摊位7100个,年成交金额13.5亿元,其中农产品专业市场14个。三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县政府专门出台扶持政策,安排农业专项资金,扶持专业合作社或产业协会的发展。全县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5个(04年新增29个),其中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组织2家,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

改善了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全县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71%和73%,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90%,全县空气质量山区农村始终保持为一级,城镇在二级以内。西苕溪干流水质从原来的ⅴ类、劣ⅴ类提高到目前的ⅲ类以上,被国家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先进县、全国生态示范区称号。建成生态示范村188个,受益人口达25万。2002年我县被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称号。生态农业的建设,推动生态经济的发展,使安吉从25个欠发达县中脱颖而出,走上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推动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近年来,安吉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一大批上海、江苏、杭州等大中城市居民来安吉旅游,以“中国大竹海”、“竹博园”、“中南百草园”、“万亩白茶基地”等农业观光为特色的生态旅游,推动了全县旅游业迅猛发展。据统计2004年全县旅游人次达220万,旅游收入7.5亿元,门票收入2608万元。全县建立7个规范的农家乐服务中心,经营农户300家,床位4000余张,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从事旅游“三产”的农民近5万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带动了三产,促进了农民增收。2004年农民从旅游业中收入达12500万元,人均增加经济收入350元。

二、基本做法

(一)坚持区域特色和发展优势产业相结合,建立因地制宜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根据我县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将全县划分为三个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区域。一是西苕溪源头山区林特经生态农业区域(山区)。特色优势产品是笋竹、花卉和高山蔬菜。该区域的生态模式为竹(林)果茶加工复合模式。在搞好水土保持的前提下,进行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大力建设生态公益林,发展生态旅游。二是西苕溪中部丘陵粮经畜生态农业区域(丘陵)。特色优势产业是畜禽适度规模养殖及由此带动的粮、经、饲协调发展。该区域的生态模式为农、林、果、畜综合开发模式。三是西苕溪平原粮经渔生态农业区域(平原)。特色优势产业是白茶、蔬菜、苗木和特种水产。该区的生态模式为种养加复合型模式。推广粮经轮作、稻田养虾技术、名优茶机制加工技术。在三大功能区确定的同时,选择试点,进行一系列生态农业模式的试验示范,先后推广了猪—沼—果园、竹林鸡等10大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形成了具有各自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二)坚持环境保护与农业开发相结合,实施高效生态农业工程。一是实施水土保持工程。近年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平方公里,25度以上坡度耕地已退耕还林比例达96%,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90%。二是全面实施生态公益林工程。为了保持自然资源优势,全面开展封山育林和绿化造林活动,实施生态公益林工程,使山更青、树更绿。三是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制定和发布各类农业标准 11个共27项,其中《安吉白茶系列标准》被列入省级推荐性标准。目前我县茶叶、笋竹、蔬菜、畜禽、粮油、干鲜果、花卉苗木、水产等农业产业都有可执行的地方标准或行业标准,并加大农业标准实施力度,在重点生产基地建立生产档案,在茶叶和蔬菜产品率先推行条型码标识管理制度。同时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即在县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主要农贸市场建立农残速测室,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速测点。完善了重大动植物疫病应急防控机制和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四是大力实施绿色农产品工程。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

(三)坚持农业环境治理与现代技术应用相结合,推广先进的高效生态农业技术。一是推广先进的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实施病虫无害化治理工程。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积极引进推广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大力提倡农业防治,推广太阳能光伏诱虫、频振式杀虫灯杀虫和防虫网防虫等物理防治技术,引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从2001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实施农作物病虫无害化治理工程,2004年实施面积达20万亩,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90%,农药用量从1999年每公顷3.2千克下降到目前的2.82千克,下降12%。二是推广先进实用的平衡施肥技术,实施地力培肥生态工程。近年来共实施地力培肥面积16万亩,达28万亩次,农田有机肥与无机肥投入之比从原来的每公顷1:2上升到1:1.6,实施化肥深施面积22万亩,化肥利用率提高8%,化肥施用量从每公顷300公斤下降到275公斤,下降8.3%。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从1999年的3.2%上升到2003年的3.3%,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结构。三是推广立体种养和轮作技术,实施高效农田生态工程。推广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竹(茶)鸡立体种养,稻菜轮作、稻虾轮养等技术,提高土地质量和产出效率,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四是综合运用生态农业技术,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在运用平衡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无害化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的基础上,利用生物吸附、过滤,水塘沉淀,微生物降价等生态原理,采用保护林地湿地自然生态资源、增建人工水塘、营造植被缓冲带等措施达到治理目标。如在报福深溪流域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试点工程,该流域面积42平方公里,农田1460亩,经治理后其水质总氮、总磷、氨氮指标均下降75%以上,该工程不仅达到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目的,还增加了水产品、经济作物的产出,美化景观,提升了该区域的旅游价值,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五是推广先进实用的废物处理技术,实施农村环境污染整治生态工程。积极调整农村能源利用结构,减少柴草燃烧,维护生态平衡。全县推广太阳热水器2.2万平方米,新建农村沼气净化污水处理池计1600立方米,2004年全县水能、太阳能、沼气能等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占农村能源30%,户用省柴灶(制茶节能灶)普及率分别达100%和82%,有效地保护了山林资源。生活污水沼气净化处理技术得到推广应用,高家塘村、余村村、大溪村等示范村相继建立了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沼气池,总容积1600立方米。

(四)坚持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农业经济相结合,全方位发挥生态农业功能。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营销业产业链,形成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的生态经济产业化发展模式,全县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7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122家。通过订单等方式联结农户3.2万户,建立基地5.6万亩。二是积极组建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营销队伍,目前我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5个,农副产品市场39个,农产品营销人员1.2万人,直接受益农户5万户,受益人口15万人。三是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建设为全县开发休闲观光型农业提供了无污染的安全保障和优美的环境条件,我县利用丰富的竹林资源和生物资源,积极发展以农业观光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形成了中国大竹海、竹博园、中南百草园等一批知名旅游品牌,茶叶、笋干、山核桃等农产品也变成了抢手的旅游产品。在农村开展“农家乐”休闲观光型生态旅游活动,农村农户庭院从单一的居住功能转变为经济功能。生态农业的发展使一些农民直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第三产业。

(五)坚持项目带动和政策配套扶持相结合,推动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投入资金多,一方面我们争取上级部门支持,近年来我县被列入省、国家部委农业示范项目多达10余项。另一方面我县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制订了《安吉县加快农业企业化,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实施意见》,每年安排2000万资金用于高效生态农业建设。通过省级项目实施,带动地方财政配套和农户自筹资金投入,加快我县安吉白茶、畜禽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促进了农业标准化、“三新”技术、农村沼气等新技术推广运用,吸引本地工商企业和外商来投资生态农业。据统计,近几来我县工商企业投资生态农业企业有103家,项目投资总额19754万元。外商投资生态农业项目52个,总实到外资5567.66万美元、内资55785万元人民币。台湾顶新、养生堂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安吉。全县投入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经费累计达11.9亿元,其中农户自筹0.36亿元,推动了全县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今后努力方向:

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全县广大农户认可,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打造生态经济强县、生态人居名县、生态文化大县,建设现代化的生态县发展战略,为今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下步工作努力方向:

(一)进一步修改完善《安吉县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要求,重点在稳定农业传统的经济功能的基础上,突出农业生态功能、农业社会功能,促进农业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三者共同协调发展。继续加大对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完善多元化投资渠道,制订优惠扶持政策,吸引的外商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来投资高效生态农业,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与农民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这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项目,推进了市场化运作,优化了农业生产组织和农业产业结构,极大程度地改善了我县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显着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

(二)加快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生态农业区域化布局水平,围绕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产品,加快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最终形成四个产业带,即以茶叶、高山蔬菜、干鲜果、竹林鸡为主的山区生态农业产业带,以食草动物、花卉苗木、蚕桑、中药材为主的丘陵生态农业产业带,以设施蔬菜、名优水产、优质大米为主的平原生态农业产业带,以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为主的城郊型生态农业产业带。

(三)大力创新农业科技投入和科研推广机制。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使农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积极主动参与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深入开展科研和推广工作,要在高效生态农业规范标准、种养模式、嫁接技术、接口产业等方面不断研究探索,总结提高,把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浙江安吉县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先进县

日前,农业部发文表彰了17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先进县、先进个人。我县被授予“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先进县”称号,县农业局王勇、季益龙两同志被授予“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这是农业部对我县五年来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成绩的充分肯定,也是我县全面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显着成果。1999年,安吉被列入第二批全国50个生态农业示范建设县之一,通过5年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我县逐步形成了农业发达、农民富裕、环境优美的生态农业新格局。在今年8月份在河北承德召开的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验收大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安吉生态农业建设经验在全国都具有典型示范和辐射作用。

一、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初见成效。着力培育笋竹、白茶、畜禽、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其中笋竹产值42亿,安吉白茶是浙江省十大名茶,产值7亿元,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1700多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60个,年销售收入40多亿元,农产品出口值达9.1亿元。总结推广了“竹—鸡养殖”,“猪—沼—竹”,太阳能光伏诱虫等十项生态农业模式,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产品质量。

二、以标准化为基础的生态农业监督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制订农业地方标准15个,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10000公顷。全县获省级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7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1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12个。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完善了重大动植物疫病应急防控机制和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

三、以环境优美为特征的农业生态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全县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71%和73%,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到90%,空气质量在ⅰ、ⅱ级以内,水质在ⅲ类以上。

四、以城乡协调发展为格局的农村经济体系初步显现。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协调发展。竹制品和转椅两大支柱产业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30%和40%,农业观光旅游收入达5亿多元。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化水平达到39.5%,建成生态示范村173个,受益人口25万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 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

我市正在按照“农业经营主体法人化、种植业经营规模化、养殖业布局小区化、加工企业集聚化、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农业功能多样化、农产品流通网络化”的总体思路,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全面建设现代农业。高效生态农业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耦合的现代农业。它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兼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特征,它既区别于高投入、高产出、高劳动生产率的石油农业,也区别于偏重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放弃高投入、高产出目标的自然生态农业,符合浙江资源禀赋实际,也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所谓高效,就是要体现发展农业能够使农民致富的要求;所谓生态,就是要体现农业既能提供绿色安全农产品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采取统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服务和分户经营的“四统一分”的经营模式。

嘉善多措并举大力发展 一是积极开展无公害基地、绿色食品的认定工作。嘉善县紧紧围绕特色规模农业产业,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今年嘉善县共有12个农产品基地申报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已有11个农产品基地通过省级无公害生产基地的认证,到目前为止,全县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1个,面积10万多亩,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产品18个。姚庄“锦雪”黄桃和丁栅“东泉”番茄被认定为浙江省“名牌产品”。获得国家级认证的绿色食品1个,生产基地面积近万亩。目前有“惠绿”蜜梨、“锦雪”蘑菇等产品正在申报国家绿色农产品认定。二是积极推广农村沼气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今年嘉善县把沼气开发利用作为今年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大力推进全县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已建成沼气池近50只,已正常产气运行的有20多只,年内全县要完成沼气池建设150只以上,并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猪—沼—果”新型生态种养模式和沼气后道处理工程,切实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三是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以“农作物重大病虫无害化治理工程”为抓手,大力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而且是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的环保型农药,同时大力推广应用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平衡配套施肥技术,加快全县土壤普查工作,建立了全县土壤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科学指导施肥,有效降低化肥的使用量和污染程度。在经济作物上,今年重点推广了杀虫灯诱杀害虫的物理化防治技术。在养殖业方面,推广应用以“药物控制、疫病防治和猪粪综合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养殖技术,全面提高畜产品和水产品的安全性。四是积极加大东移北扩工程和马家桥模式的推广力度。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上,努力抓住农业的优势,以设施农业发展为突破口,实施大棚生产东扩北移工程,在北片落实和建立设施农业示范点,引导农户发展设施农业。同时,今年在全面总结马家桥经验的基础上,召开了全县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的现场会,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对各地设施农业发展达到一定规模面积的,对所购大棚钢管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把其作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新增长点来抓,进一步使其做大、做强、做精。

3.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中国生态农业已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技术体系,但这一体系基本是对以往技术的整合。目前,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通过调整技术对策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形成一套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生态农业核心技术体系,并且在广大农村积极推广和应用。创建和完善中国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必须建立在规范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宏观调控管理体系、产品质量控制与监测体系3大体系基础之上。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生态农业的环境监测体系目前农产品质量检测方面仍比较混乱,造成市场上各种产品鱼目混珠,生态农产品价值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中国应成立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开展农产品质量检测,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以保护生态农产品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同时,也要加快建立生态农业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各级农业的生态环境监测,确保生态农业的安全生产环境。

加快中国生态农业的标准化与国际化建设生态农业标准化体系由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3部分组成,中国虽已形成不少相关的技术体系,但绝大多数尚未标准化,极大地制约着中国生态农产品的国际化。中国应根据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参照国际标准制定生态农业标准化体系,使中国生态农产品与国内外市场有良好的接口,以促进中国生态农产品市场化和国际化,提高中国生态农业国际竞争力。

6.培育和健全生态农产品的市场运作机制中国应从降低生态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人手,发挥行业协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营组织作用,建立收购、加工、销售网络,合理扩大企业经营规模、降低单位成本,通过优质的市场服务,增加消费者的质量信任感,以赢得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另外,可通过生态旅游等形式,开展多元化的营销渠道,促进生态农产品的销售,从而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7.大力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必然要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因此中国应积极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多种生产类型、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引导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牧渔、种养加、贸工农有机结合,构建一、二、三产业的有效连接以及各产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科学,形成产加销一体化产业体系,推动中国生态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和规模化,逐步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农业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生态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高“构筑四大体系,建设生态农业”的目标 镇海区确立的生态农业四大体系为园林绿化生态体系、水资源环境生态体系、多元农业生态体系和绿色农业生态体系。

第二篇:示范建设2012总结报告(定稿)

附件3:示范建设2012总结报告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建设时间:2012

一、建设情况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本项目建设情况:

1.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

(1)是否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建设任务分工、落实情况;

(2)是否建立了符合本项目工作任务要求的工作管理制度?制度落实情况;

(3)宣传及效果。

2.任务部署

(1)任务分解与落实情况;

(2)是否制定月度、季度、工作计划?计划落实情况。

3.具体项目进度及成效

(1)针对示范建设方案和任务书,说明本项目建设进度。即说明具体完成了哪些工作,还有哪些工作未按时完成;建设经费使用情况;

(2)说明本项目建设成效。即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条件建设以、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3)说明本项目建设亮点或特色。可以是建设过程中好的做法、好的举措,也可以是已经显现的或未来可见的特色成果等等。

(4)建设进展和成果是否及时上网公布(示范建设网站、数字化校园学习中心)。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根据各项目建设实际,分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三、改进措施

对照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2013改进的具体措施。包括针对学院层面和职能部门提出具体要求。

第三篇:示范院校建设总结报告

师资队伍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一、建设项目完成情况

师资队伍规模扩大。随着学院专业建设的拓展,学生数量的增加,为满足教学需求,近年来我院在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司法厅党委的监督指导下,按照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和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通过严格把关从区内外高校引进了一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担任教师。自2009年以来,学院通过新增编制,先后五次面向全国招录高学历、高层次学历教师81名,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有57人,中级职称的有6人,使我院专任教师由过去的47人,增加到现在的135人,专任教师比例由42%提高到现在的68%,师生比达到1:18。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极大缓解了我院师资队伍匮乏的现象,使教师队伍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师资队伍结构改善。目前我院校内专任教师135人,校内兼课教师23人,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68%;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由过去的24名,增至现在的75名,研究生以上学历层次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学院现有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34人(其中正高4人),占总数的21.5 %,中级职称27人,占总数的17 %,45岁以下青年教师达67人,占教师总数的57%。教师学历、职称、年龄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近三年来,教师中新增加研究生学历51人,教师的学历层次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教师的年龄趋向年轻化,职称结构趋向合理,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优化,活力倍增。与此同时,学院非常重视兼职教师和兼课教师队伍建设,结合专业建设,加大聘请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和行业专门人才、经验丰富的一线工作者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数量与校内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1:22,充分发挥了兼职教师的作用,促进了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补充了师资队伍,满足教学需求。

师资队伍素质提升。学院重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对讲师以上教师以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为主,利用有利时机选送教师参加教育教学研讨、职业资格培训、挂职锻炼、岗位实践锻炼,帮助他们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学方法,获取各种职业资格,提高行业认识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功能,提高培养职业人才的效果。目前,我校教师中具有双师资格的专任教师达48人,占教师总数的35%,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有42名,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教师的65%以上。

与此同时,学院落实和加大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奖励措施。对国家、自治区、院级名师、学科(专业)带头人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和业务活动实行经费保障制度。对认真学习、培训、个人发展进步明显的优秀教职工和论文、科研项目获奖的专业技术人员、“双师型”教师给予表彰奖励。以学科、专业梯队建设为核心,加强对院内学科、骨干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培养责任制,通过专家型教师的传帮带,加大校内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同时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不断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高校或研究机构参加进修、业务培训或做访问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提高业务水平。近年来,共有国内外访问学者7名,培养专业带头人16名,骨干教师56名。

师资队伍科研能力显著提高。随着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教师整体教学和科研能力也进一步提升。校内专任教师形成了4名教授、28名副教授为专业带头人的良好梯队,刑司系刑侦教研室被自治区教育厅列为“优秀教学团队”,为学院更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我院申报通过了司法部级精品课程2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6门,院级精品课程13门。有10名教师成为自治区高校科研项目主持人,有14名教师成为区级质量工程主持人,有8名教师担任区级、司法部精品课程主持人,5名教师被选为自治区大学生创新计划指导教师。申报立项自治区法学会重点项目12项,自治区党建课题2项,自治区司法厅课题25项,院级课题50多项。1项教学成果被评为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教学成果被评为司法部二等奖。近两年在全国大学生科技和学科竞赛中,在教师指导下有100多人次学生获得国家、省级(赛区)奖励,为宁夏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批有用人才。经过内培外引,学院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有活力、有潜力、有一定实力的教学、科研队伍。

师资培训工作不断加强。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一直是提升高职学院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院加强了针对提升专业课教师 “双师”素质、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为内容的培训。三年来,学院先后派出30人次教师参加自治区党委组织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培训,选派10人次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有5人次参加了国外相关专业和管理方面的进修学习,2人次正在继续国内访学活动,50多人次参加了区内外各种专业培训和教务教学培训研修学习。突出职业院校特点,我院还积极开展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实践教学培训,通过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要求中青年骨干教师每年必须深入行业一线进行实践培训锻炼不少于30天,以提高行业认知和实践教学能力。今年还选派法律专业骨干教师1名到兴庆区法院民庭挂职担任副庭长。多渠道、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使教师的职业素养得到全面加强和提升。

二、项目建设成效

目前,我院有教职工232人,其中专任教师135人,校内兼课教师23人,校外兼课教师8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以上30人,讲师27人,助教42人,硕士研究生75人,本科52人,本科以下8人。国内外访问学者7人。特别是2009年以来,学院通过新增编制,引进教师81名,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有57人,中级职称的有6人,52人为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极大缓解了师资队伍匮乏的现象,使教师队伍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我院专任教师由过去的47人,增加到现在的135人,专任教师比例由42%提高到现在的58%,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由过去的24名,增至现在的75名,师资紧缺的现状得以缓解,教师队伍在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初步形成了一支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队伍,为推动师资队伍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项目建设的服务管理作用

近三年中,学院多次被评为自治区“职业技能大赛先进单位”、“平安校园”和“政风行风建设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2012年我院招生首次突破1500人,在校生达到了4000人。3年来新生平均报到率为97.3%,招生范围辐射到甘肃、山西、山西、河南、河北、四川、重庆、内蒙、青海、贵州等13个省市,招生形势良好,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可以说通过近两年师资队伍的补充完善,学院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四、项目建设资金管理

我院对示范建设专项经费实行统一管理,在示范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实行项目负责制,资金的使用安排坚持先拨后用、量入为出的原则,每年根据资金到位情况制定示范建设项目经费指标和预算方案,经示范建设领导小组审议后执行。经费下拨后,由计财处负责财务核算。示范建设专项经费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任何部门不得挤占、挪用,大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五、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建设的思路

(一)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与发展,我院师资队伍建设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了显著改善和提高,但在教师队伍结构、综合素质、教科研水平、学科带头人和教学梯队建设等方面与学院实现近期建设目标和长远事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现有师资队伍中缺乏高素质、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缺乏具有一定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教师梯队建设出现断层,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特别是新进青年教师的培养和队伍建设亟需重视和加强。

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现有的专兼职教师中,在读博士学位的仅1人,研究生75人,本科88人,部分青年教师还需进一步提高学历(学位)层次;教师学科分布不平衡,部分重点专业教师以及新建专业教师极为匮乏;在职称结构上,教授仅4人,副教授28人,中级职称27人,初级职称的42人,中青年教师中中级职称比例偏低,特别是中坚力量的骨干教师偏少,教师梯次不尽合理,教师梯队建设刻不容缓。

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目前学院职称聘任制工作仍处在探索和实践阶段。专兼职教师管理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完善。人员优化组合、职务职称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有效激励和竞争择优的管理用人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向一线教师倾斜的相关政策还有待完善。

硬件资源和教师待遇需要进一步改善。教学实训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相对滞后。在教学、培训、办公、科研用房、实训设备、教育信息化等方面还不能适应学院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的待遇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今后建设的思路

实施年轻教师成长工程。以“引进挖掘、培训锻炼、选拔任用、跟踪管理”为主要内容,加快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加强业务培训,通过岗前培训和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不断提高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立健全个人自学、以老带新、脱产进修、成果交流“四位一体”的学习机制。每年有计划地争取和选送年轻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分类分层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和创新能力。

继续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本着“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积极拓宽选才渠道,面向社会继续引进学院发展急需的高学历、高层次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优化队伍结构。一方面,加强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骨干专业教师的引进与培养,提升队伍整体素质。采取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法学名家和实践专家,积极引进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带头人和符合学院专业特点的紧缺型人才,完善师资比例,满足专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根据学院发展需要和专业规划,面向社会招录高学历人才,进一步充实师资力量,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各种形式的宣传,主动出击,通过公开招考等形式,选拨和凝聚一批优秀专业人才,充实一线教学队伍,为学院发展储备力量。

树立人才培养的品牌意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根据实际需要和人才队伍状况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做到紧缺人才加紧培养、重要人才重点培养、优秀人才优先培养、后备人才超前培养,最终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加强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以学科、专业梯队建设为核心,加强对院内学科、骨干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培养责任制,通过专家型教师的传帮带,加大校内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同时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不断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高校或研究机构参加进修、业务培训或做访问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提高业务水平。二是认真抓好“双师型”教师培养。以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加大具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行业经历教师比例,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实践部门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努力建成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专业水平较高、创新能力较强、掌握先进专业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教学团队。

三是大力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每年投入足够数量的资金作为科研经费,构筑科研梯队,支持骨干教师从事科研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在学校内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氛围,对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部)以上科研项目奖励者给予奖励。

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管理机制。遵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推广完善以竞争上岗、公开招聘为主要形式的选人用人机制,形成“选人有条件,上岗有职责,竞争在规则,考核有标准,奖惩有依据”的用人制度体系。

一是深化和完善岗位聘任制。根据国家人事部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职称评定的相关文件精神,完善专业技术人岗位设置和聘任制。按照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实现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与岗位聘用有机结合,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针对不同岗位、学科特点,建立分层分类考核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才评价考核结果作为人才选拔任用、职务聘任、分配激励的重要依据。

三是加强编制管理,设立人才储备编制。逐步改变现有编制管理规程,形成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动态编制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编制管理的杠杆效应,根据教学、科研工作及学科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需求计划,严格控制非教学科研人员的数量,确保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四是落实人才奖励措施,健全人才工作激励机制。落实和加大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奖励措施。对国家、自治区、院级名师、学科(专业)带头人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和业务活动实行经费保障制度。对认真学习、培训、个人发展进步明显的优秀教职工和论文、科研项目获奖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作为快速发展壮大的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支撑之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改善结构、加强实践、提升质量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学院将以此次示范院校建设为契机,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学院的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建设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建设作为政府行为已经有6~7年时间,但与此有关的理论问题,诸如,人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态农业建设究竟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生态农业建设的关系等问题,还时常困扰着生态农业建设工作,弄清这些问题对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2]。

人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环境和生物是密不可分的,通常讲的人类环境是与人有关的外界条件的总和,生物环境是与生物有关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农业环境是指与农业生物有关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农业生物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统称,既包括陆生生物,也包括水生生物。农业生物的外界条件既包括自然生活条件,水、土、气,又包括社会经济条件,比如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农用化学品的数量和质量及机械化程度、人均收入等,还包括最重要的条件人。人们概念中的农业环境就是指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水、土、气,这应该称之为狭义的农业环境,广义的农业环境不仅包括水、土、气,还包括农业投入品、社会经济状况、人的素质等多种因素。

生态是指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农业生态学研究农业生物和农业环境之间关系。人作为农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狭义的农业环境起到建设和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建设作用表现在人类的各种行为促进农业生物和农业环境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其破坏作用表现在通过过量农用投入品的使用污染农业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水、土、气环境,受污染的农业环境通过生物的吸收与富集进一步污染农业生物,污染农副产品。人食用被污染了的农副产品、呼吸被污染了大气、饮用被污染了的水,影响身心健康,最终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人对农业环境的破坏作用还表现在对森林植被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的加剧,对草原植被的破坏造成的土地沙化等等。

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作用

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整体、循环、协调、再生”原理,其考虑问题的立足点是整体,不是局部,这个整体大到整个世界,小到一个乡村。这个整体的经济结构是有机协调的统一体,不是无秩序的堆砌。比如一个部门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这个单位的三产之间,每个产业内部的各个行业之间结构是否合理,只有合理的经济结构,才能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理想化的情况是,第一产业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恰好满足社会需求,第二、三产业能够为第一产业提供恰当的支撑和服务。由于资源有限,这个整体内的资源还要被循环利用,比如水资源短缺困扰全世界,如果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就可以大大缓解水资源的不足。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对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惟有如此,才能避免化石能耗尽所带来的危机。

人类社会出现的生态灾害与环境公害是人们缺乏“整体、循环、协调、再生”观造成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巴比伦王国,毁灭于森林的滥砍滥伐。上文提到日本出现的“骨痛病”、美国的黑色风暴、中国的沙尘暴等等。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灾难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缺乏认识的结果,尽管有的灾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类不应该重复自身造成的历史悲剧。

人类社会也有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整体、循环、协调、再生”原理的典型。同样是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中国能够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长期保持繁荣?中国的太湖地区为什么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其原因众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生态农业原理是重要原因之一。美国和日本等世界上发达国家在出现一系列生态灾害和环境公害之后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通过研究一致认为世界上最早的生态农业模式“桑基鱼塘”起源于中国太湖地区。中国太湖地区能够在长期维持地力不下降,生态没有受到破坏,环境没有受到严重污染的情况下,维持粮食高产数世纪。太湖地区传统农业堪称世界可持续农业典范。太湖地区传统农业是循环农业。农业为人提供粮食,人排泄的粪尿作为肥料重新施入农田,通过水土流失进入河塘的淤泥被重新挖出来重新回归农田,剩饭剩菜不是作为垃圾而是作为牲畜的饲料,这些在中国曾经极为寻常的农家行为令世界感到震惊,中国的传统农业为世界生态学家提供了不竭的灵感。

和传统可持续农业相比,太湖地区现代农业不再遵循:“整体、循环、协调、再生”原理。人粪尿、剩饭剩菜、畜禽粪尿、河塘淤泥成了越来越严重的污染源,由此引起了日益严重的太湖富营养化问题。国内外大量经验教训表明,呈富营养化的湖泊很难恢复,经过5年多的治理,太湖富营养化程度没有根本好转就是一个例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的日益科学化,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劳动力机会成本的日益提高,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显然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必须通过多种创新途径加以解决。在目前形势下,采取强制性措施迫使农民们家家户户用剩菜剩饭养猎,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将人畜粪尿以及河塘泥还田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是有的,据报道上海市有专门公司对宾馆饭店的剩菜剩饭进行分类收集用专门机械加工成优质饲料,对解决由此造成的污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沼气为纽带种养结合是解决畜禽场污染、降低农药、化肥污染十分重要的途径。将养殖场冲洗水通过沼气处理后将仍含有大量的氮磷物质直接排放还会造成对水体的二次污染,但是作为农田灌溉水可为农作物提供肥料,可以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大量实践证明,沼渣沼液完全可以替代化学肥料的施用,能够显著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以沼气为纽带种养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能够显著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工业和农业的有机结合也是减轻工业污染的重要途径,比如,河南省一家工业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严重污染了淮河水环境,后投资1亿多元引进芬兰设备将污水中提取物加工成有机肥料,不到5年的时间就收回了全部成本。成立专业化河塘清淤组织,研制并采用清淤机械是解决塘泥污染的重要措施。城乡人粪尿污染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生态农业建设不仅可以在工农业清洁生产、生活污染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可以对生态保护与恢复作出较大贡献。目前开展的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工作就属于重要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切断引起湖泊富营养化的污染源是困难的,但仅此是不够的,还必须采取措施修复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一样,也有动植物和微生物,动植物中也有高等低等之分。植物中还可分为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对水体有很强的自净能力,生产力也很高。目前太湖水生生态系统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已经变成了藻型湖泊,想恢复成草型湖泊需要做长期艰苦的努力。这不仅要控制污染源,还要做好生态修复工作。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关系

生态农业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生态农业建设为无公害产品生产提供技术支撑。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的有机结合能够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江苏的六合、涟水等地户用沼气池普及率很高的重要原因是以沼气池作为种植养殖业的纽带,将人畜粪便作为资源加以利用的同时,人畜粪便通过沼气池的厌氧发酵技术变成了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的优质有机肥,降低了化肥、农药用量,减轻了农药化肥污染,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这种极为平常的中国农家农事行为令日本专家感到震惊,因为在劳动力机会成本高、耕地资源紧张的日本建造并维护沼气池十分困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农药化肥用量的下降,实现了生态农业降低农业环境污染的目的,能够有力推动生态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国际上存在的“绿色壁垒”对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挑战

WTO成员国设置形形色色的绿色壁垒以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保护本国农业,抵制国外农产品,例如:美国对进口的农产品检验项目繁多,进口产品被扣押现象严重。2001年1至5月我国进口美国的农产品被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扣押的批次达2358次之多,扣押的原因包括农产品中包含有毒或腐败物质、农药残留、不安全的食品添加剂、污浊物、亚硫酸盐超标等近200种。近200种原因中只要有一种不符合要求,进口到美国的农产品就被扣押,从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网站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向美国进口农产品的国家都有扣押的记录。从扣押蔬菜产品的原因可以看出有毒或腐败物质居主导地位,其次是厂家未获得对该产品的生产许可证、手续有误和产品在不卫生条件下生产,因农药残留被扣押农产品数量很少[3]。

欧盟、日本等农药检测项目逐渐扩大,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大幅度变严。欧盟1986年对粮食中农药的检测种类为26种,1996年1月1日扩大到62种;1982年要求对水果、蔬菜中农药的检测种类为18种,1998年为30种,1994年规定根和块茎类蔬菜中农药检测种类达78项。1988年规定茶叶中检测的农药仅6种,1996年增加到62种,2000年7月增加到64种。日本1987年1月1日对粮食农药检测种类为21种,1993年5月新规定为96种。检测项目扩大已经构成了十分严重的环境壁垒,标准变严使农产品出口难上加难。近年来欧盟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一般下降了10倍以上。有的项目下降幅度高达100~200倍,欧盟是纯茶叶进口国,在当前茶叶供大于求的形势下,对茶叶的限制特别严格。日本对蔬菜的消费需求量较大,主要依赖中国市场,日本1993年5月通过的新规定中不但明显扩大了农药检测种类,而且农药残留量标准也不同程度下降。

从上述可知,世界各国农产品标准差异很大,比如从美国扣押中国农产品原因可以看出,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蔬菜产品中农药问题并不突出,突出的是有毒或腐物质、污浊物等等,而许多事实表明,出口到欧盟和日本的农产品尤其是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就不容忽视,因此针对这种现状,弄清各进口国农产品质量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能国内的动植物检验检疫部门知道这些标准,仅仅他们知道是远远不够的,企业也必须知道这些标准,惟有如此,企业才能按照这些标准进行生产,为全程质量控制奠定坚实基础,才能真正实现和国内外市场接轨。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5.1高度重视部门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生态农业建设协调小组的作用

生态农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迫切需要社会化大合作,不合作或者合作得不够都会出现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农业污染防治就需要社会化大合作,实践证明不同的肥料品种、不同的药种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大不相同。尿素比碳氨肥效高,污染程度轻,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能够较好地减轻污染。农业部门只能大力推荐要使用对环境有利的化肥、农药,如果市场上不能满足,或者生产量不足,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扩大新的,压缩老的肥药品种,势必影响到就业格局,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因此,农业污染问题涉及多部门,和政治经济密切相关。要想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靠某个部门的努力已经很难见效。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生态农业建设协调小组的作用,研究当地生态环境中的突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需要多部门长期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要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用法规的形式分阶段有步骤地强制解决。生态农业建设协调小组要配合各级人大对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对执行不力的县要采取必要的甚至是取消试点资格的惩罚措施。对成绩特别突出的要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推荐其申报全球环境500佳,对其中的优秀企业推荐其申报全球可持续企业奖,提高生态农业建设的知名度,增加无形资产,为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5.2增加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加大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力度

在增加生态农业建设经费投入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成熟的生态农业技术包括:稻田节水灌溉技术、以沼气为纽带种养结合技术、测土配方与平衡施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作物轮作技术、种草养畜技术、秸秆与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等等。

5.3尽快弄清进口国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和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

从世界各国的不同的绿色壁垒可以看出现有的农产品和国际不接轨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尽快制定和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显得重要而迫切。从美国扣押中国农产品的原因可以看出农残和重金属不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可是根据国内的有关标准,农残和重金属超标率和检出率十分惊人,这种结果很容易造成误导,在国际上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为不知详情的人,一看到超标率严重、检出率高就认为污染严重,如此严重的污染容易吓走外国商人,也容易挫伤国人走出国门的自信心。这种作茧自缚的行为是十分可怕的。国内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应该有利于出口,而不应该成为出口的障碍。从美国扣押中国农产品的原因可以推断,国内现有的有关指标已经成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障碍。没有达到国内标准的农产品因为达到了进口国标准而可以出口,而符合国内标准的农产品,因为不符合进口国的标准而被拒之门外,这种现状必须尽快改变。必须尽快制定和国际接轨有利于出口的农产品标准。

第五篇:示范工作总结报告提纲

附件1

示范工作总结报告提纲

一、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的综合情况

1、企业经营情况,包括业务覆盖范围、员工数量、销售额或交易额、利润及纳税情况等。

2、企业在模式创新、服务能力、管理制度、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突破。

3、示范带动作用发挥情况,包括对电子商务应用推广、网络市场秩序、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成效。

二、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的发展瓶颈

1、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及发展瓶颈

2、对政府在政策、工作等方面建议与意见

三、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的下一步工作

企业下阶段开展示范工作的打算(从企业内部、行业内、社会责任三方面谈)

下载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工作总结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某区建设生态农业规划

    某区建设生态农业规划 某区建设生态农业规划 规划目标 围绕区建设生态大区、旅游大区、文化大区的目标,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三条主线,依照“整体协调......

    生态农业项目建设计划书

    生态农业项目建设计划书 一、基本情况 福建宁化县淮土乡寒谷村,著名的革命老区红土地,长征出发地之一,地处该县西部沿307省道延伸。以赣相邻四面环山紫色风化页岩土为主。全村3......

    生态农业项目建设计划书

    生态农业项目建设计划书.txt我的人生有A 面也有B面,你的人生有S面也有B面。 失败不可怕,关键看是不是成功他妈。现在的大学生太没素质了!过来拷毛片,居然用剪切!有空学风水去,死后......

    生态农业项目建设计划书

    生态农业项目建设计划书 “生态农业项目建设计划书” 的更多相关文章生态农业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报告千岛花园生态农业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报告生态农业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报......

    江西省生态农业建设5篇

    推动江西省生态农业发展政策建议 一、发展生态和谐的农林牧副渔一体化产业,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 生态农业结构的机制是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即农林牧副渔之间既有显著的食物......

    四川省生态农业建设研究

    四川省生态农业建设研究 摘要:四川省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研究其生态农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文章立足于生态文明的视角,结合四川省农业的发展现状,从生态农业的本质出发,对四川......

    生态农业项目建设计划书

    生态农业项目建设计划书 生态农业项目建设计划书一、基本情况 福建宁化县淮土乡寒谷村,著名的革命老区红土地,长征出发地之一,地处该县西部沿307省道延伸。以赣相邻四面环山紫......

    县生态农业建设年终总结

    **县2004年生态农业建设 年 终 总 结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陕西南部,我县地处秦岭巴山之间,位于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是线秦岭—准河以南,属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区,气候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