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县2002年度退耕还林实施方案综述

时间:2019-05-13 17:4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芜湖县2002年度退耕还林实施方案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芜湖县2002年度退耕还林实施方案综述》。

第一篇:芜湖县2002年度退耕还林实施方案综述

芜湖县2002年度退耕还林实施方案

第一章

项目概述

1、项

称:

芜湖县2002年度退耕还林项目

2、项目申报单位:

芜湖县人民政府

3、项目建设年度:

2002年—2009年

4、项目建设单位:

芜湖县林业局

5、项 目 规 模:

项目建设总规模1.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 0.7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0.75万亩

6、项目投资规模与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501万元,粮食(原粮)投入1665万斤。其中中央资金投入186万元,粮食(原粮)投入1665万斤,造林单位自筹315万元。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区概况

1、自然及社会经济状况 1.1自然概况 ①地理位置 芜湖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皖南山区北缘,介于东经118°17′~118°44′,北纬30°57′~31°34′。东北部由水阳江与当涂县相望,南部沿九连山、珩瑯山同宣城市接壤,西北部以青弋江、资福河和南陵县为界,西部隔漳河同繁昌县为邻,北部与芜湖市毗连。②地形地貌

芜湖县属于长江沿江平原向皖南低山过渡地带。总的地形特点是东南高、西北低。西北部河网交错,沟渠纵横,湖泊、池塘星罗棋布,是典型的水网化圩田区,海拔在10~50米之间;东南部为丘陵岗地,南部的九连山和珩瑯山海拔在100~300米之间。境内水系除长江外,长江一级支流青弋江、水阳江、漳河穿境而过。③气候

芜湖县位于北亚热带南缘和中亚热带北缘,是气候带的过渡区,为湿润性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6℃,极端最高气温39.5℃,极端最低气温-13.1℃,年日照时间2054.2小时,年均降雨量1192 mm,多集中在6、7两个月,无霜期240天。④ 土壤

芜湖县地带性土壤类型以红壤和黄棕壤为主,西北部属长江冲击平原,成土母质主要是河流冲积物,圩区系水稻田土,局部突出丘岗地为黄棕壤、红壤和石灰岩发育的钙质土,土层深浅不一;东南部丘岗区成土母质主要是第四纪红土和下蜀系黄土,其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棕壤,土壤厚度一般在30cm~50cm,pH值在5.0~7.0之间。⑤森林植被

芜湖县属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混交地带。赵家河以北以落叶阔树种为主,针叶树和常绿阔叶树较少,仅有女贞、桂花、樟树、黄杨、柏类等品种;赵家河以南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属皖南丘陵植被区,乔木树种主要有松树、杉木、柏树、樟树、银杏、冬青、枫香、化香、君迁子等,灌木树种主要有蔷薇、六月雪、黄杨、山胡椒等,草本植物主要有白茅、野菊、夏枯草、草莓、蒿类等。1.2 社会经济状况

芜湖县地理位置优越,水系发达,宁铜和皖赣铁路呈“丁”字型在境内相交,芜屯公路贯穿全境,湾石路、湾新路、湾西路程放射状通达全县各乡镇,交通十分便利。芜湖县又是米市芜湖的古老发祥地,是以水产养殖和稻米种植为主的农业县。近几年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组建并兴起了新兴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田集团,元丰集团和以生产苗木花卉为主的精诚集团,为农、林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生机。

芜湖县土地总面积141.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6.4万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0.95亩。全县辖24个乡镇、244个行政村,总人口5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7万人,劳力28.1万个。2001年全县工农业生产总值26.9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9亿元,林业产值0.3亿元,县级财政收入1.66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580元,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

2、林业建设基本情况

芜湖县林业用地面积92739亩,其中有林地88752亩,疏林地323亩,苗圃地1228亩,无林地2436亩。此外,全县尚有规划用于造林绿化的抛荒地、开垦地、荒滩地近10万亩。在有林地中,用材林53775亩,防护林1543亩,经济林32102亩,竹林622亩,薪炭林710亩。全县活立木总蓄积42.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4.0%。全县林业机构健全。县农林局设有林业科、林技中心、森防站、防火办、林政科、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林业公安派出所等职能机构,重点山区乡镇设有林业工作站,而且2000年已获得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全国林业工作站建设合格县”称号。我县基层林业工作站是县林业局的派出机构,实行垂直领导,人员经费统一由县财政供给。由于造林工作出色,2001年,我县还获得了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称号。县农林局也荣获安徽省造林绿化先进集体。

(二)项目建设背景

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日益严重,造成我国河流水灾频繁,北方地区风沙危害加剧,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97年8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从民族的发展大计出发,高瞻远瞩,发出再造秀美山川的伟大号召,为贯彻落实江总书记指示精神,1999年8月,朱钅容基总理先后对四川、陕西、甘肃等省的生态环境建设进行考察,提出“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十六字方针措施。2000年,首先在中西部地区1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试点。从2002年起,安徽省被列为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省份之一。经过多方努力,我县被列入安徽省首批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实施范围。

我县是一个农业县,也是一个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县。由于经济、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县形成了大量的坡耕地。全县现有坡耕地22.8万亩,由于不合理耕作方式和缺乏水土保持措施,这些坡耕地成为水土流失面积中最严重的地类,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严重制约了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实施“五·八”造林绿化规划和林业二次创业,带动了全县造林绿化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林业的整体效益,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从根本上减少坡耕地上开荒种粮,控制水土流失,我县将退耕还林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直坚持不懈地开展退耕还林。特别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下达后,我县进一步加大了退耕还林力度,在尚未列入工程范围的情况下,先行在全县范围内自我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使退耕还林工作取得长足进展。2001年已完成退耕1500多亩。

(三)项目建设必要性

芜湖县地处长江南岸,皖南山区北缘,境内有青弋江、水阳江、漳河等大小二十一 条河流注入长江,生态区位十分重要。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和管理水平的制约,加之缺少项目支持,林业建设资金明显不足,林业生态环境逐年恶化,急需通过退耕还林来改善生态环境。主要问题表现在:

1、森林覆盖率低,急待提高

据1998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全县土地总面积138.1万亩,林业用地面积9.2万亩,仅占6.7%。全县森林覆盖率14%,其中7.6%是林网及四旁树木,有林地覆盖率仅为6.4%,远低于27.95%的全省森林覆盖率。因此,实施退耕还林,增加林业用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迫在眉睫。

2、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我县属湿润性季风气候,降雨集中,易蚀土壤和岩层分布广泛,加之人口密度高(570人/平方公里),人为活动剧烈,经过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8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0%,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丘岗区长江一级支流青弋江、水阳江流域。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有些坡耕地和陡坡地年土壤侵蚀模数达5000吨/平方公里以上。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层减薄,肥力下降,耕性变劣。我县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而土壤一旦流失,极难恢复,耕地的丧失使人们生存条件受到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失去基础。若不及时治理,后果严重。

(四)项目建设可行性

1、政府推动力度大、群众实施积极性高

前期我们对部分乡镇及群众进行了一些摸底调查,发现无论政府,还是农民对国家实行退耕还林都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很多乡镇党政一把手到林业部门商谈工作,积极要求实施退耕还林项目。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县新丰、花桥等乡镇就已率先组织群众实施退耕还林,发展经果林。如果再有国家政策扶持,我县退耕还林工作一定会非常顺利地实施。

2、可退耕还林面积大

据近期调查,我县适宜退耕还林的坡耕地、沙化耕地及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耕地10万亩,基本分布在青弋江、水阳江流域,这些耕地还林后,可将原先零散的林地连成片,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效益。

3、种苗生产能力充足

我县现有苗圃8000亩,年生产苗木4000万株,其中清水镇是全国知名的苗木花卉之乡,苗木年交易额近亿元。因此实施退耕还林,我县具有充足的苗木生产能力。

4、群众生活有保障

近年来,由于种植大宗农作物经济效益较低,我县从事二、三产业和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纯务农人口逐年减少,农业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所占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要求退回承包田的农户逐年增多,出现了不少抛荒田、抛荒地,许多农户已主动要求在开垦地上种植经果林。因此在我县实施退耕还林,对农民吃饭问题影响非常有限。由于营建了大量的经果林,反而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致富。

5、交通便利,劳力资源充足,有利项目建设。

6、气候、土壤条件非常适宜林木生长。第三章

条件分析

(一)资源条件

1、全县坡耕地面积22.8万亩,其中6~15度坡耕地22万亩,16度以上坡耕地0.8万亩,主要分布在东南部西河、红杨、三元等十个乡镇。

2、全县适宜造林的荒山荒地、抛荒地1万亩,主要分布在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地区。

3、全县低而不稳的耕地面积9.7万亩,其中沙荒地面积0.2万亩。

4、水、气候、土壤、生物、劳力资源情况

退耕还林项目工程区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非常适宜发展林业生产。

工程区辖9个镇,土地总面积

万亩,总人口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万人,农业劳力

万人,劳力富裕,为实施退耕还林,发展林业生产,特别是经果林生产提供了优越的社会经济条件。

(二)种苗供应

芜湖县现有苗圃面积8000亩,年产苗木4000万株,每年大量苗木销往外省、市。2001年,省种苗工程芜湖县中心苗圃项目已在县国有苗圃场实施。今年,县委、县政府面对入世,已作出了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的决定,出台了扶持苗木生产的优惠政策,提出了发展十万亩苗木生产基地的目标。因此,只要提前计划,我县种苗生产供应能力非常充足。

(三)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条件

我县成功实施了省“五·八”造林规划、平原绿化以及万里绿色长廊工程,有较完备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核查验收、质量监督、资源管护人才队伍及管理经验。全县林业系统现有人员73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8人,技术力量雄厚。近5年来我县年均造林面积达3000亩。县委、县政府及各乡镇对造林工作十分重视,群众造林热情高涨,全县上下形成共识,每年都超额完成了省、市下达我县的各项造林任务。

第四章

项目建设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1、总体目标

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生态林营建为主体,以营造森林资源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齐备、效益兼顾,点、线、面有机结合的森林生态 网络体系为目标,通过退耕还林和荒山荒地造林,增加地面植被覆盖,优化林地资源配置,提高林地生产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形成区域内的整体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区域治理,相对集中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原则;坚持政策引导与尊重农民意愿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积极推广先进营林技术和科研成果,确保技术先进、设计合理、科学实用的原则。

第五章

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

(一)项目建设乡镇的选择条件

当地群众有退耕还林的迫切要求和愿望;生态区位重要,基本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青弋江、水阳江流域内;有相对集中连片适宜退耕的坡耕地;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高度重视,有林业专干负责退耕工作;交通相对便利。

(二)项目建设规模及布局

1、全县总规模

项目总规模为15000亩,其中退耕还林造林7500亩,荒山荒地造林7500亩。

2、造林地选择及条件

凡1994年后新开垦耕地和坡度25°以上的坡耕地,全面安排还林;江河源头两侧及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脆弱地区优先安排还林;周边水源缺乏,土壤贫瘠,坡度在16°~25°的开垦地,分步骤安排还林;6°~15°的坡耕地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也可安排还林。退耕地小班面积不少于15亩。

3、分乡镇建设任务(见附表一)

4、乡镇林种安排情况(见附表一)

5、年度实施计划建设目标(见附表一)

(三)项目实施方式 根据省政府审批的县级年度实施方案,县林业局组织指导乡镇林业站开展作业设计,把计划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和每个农户。县林业局和项目区乡镇政府建立退耕还林台帐,退耕户建卡,实行二书、二卡制度,即退耕还林合同书、责任书,现金兑现卡,粮食供应卡,承包户按照作业设计和合同书实施退耕还林。

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项目责任制。县政府与项目区各乡镇签定责任状,落实退耕还林工作的目标和责任。项目区各乡镇政府按照退耕还林目标,确定项目责任人,对退耕还林的数量、质量、效益和管理负全责。

建立规范的退耕还林项目管理机制,县林业局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督察检查,严把各个环节的质量关,严格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按验收结果兑现政策,并把检查验收结果作为计划调控的重要依据。

实行报帐制。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完成后,由省、县两级政府组织林业部门专业人员,对农户退耕还林进行检查验收,农户凭验收卡领取粮食和现金补助,并逐级报帐。

第六章

投资规模及资金筹措

(一)项目投资规模

项目总规模1.5万亩,总投资501万元,粮食投入1665万斤。其中营造以毛竹为主的水源涵养林和以湿地松、枫香混交林为主的防护林6000亩,亩投资200元,共投资120万元;营造李、桃、杏等经济林9000亩,亩投资300元,共投资270万元。退耕还林面积0.75万亩,其中生态林0.6万亩,经济林0.15万亩,按照国务院国发000]24号文件规定的退耕还林补助政策,每亩补助粮食(原粮)300斤,现金20元,生态林补助年限8年,共补助粮食1440万斤,补助现金96万元;经济林补助年限5年,共补助粮食225万斤,补助现金15万元。合计需补助粮食1665万斤,补助现金111万元。

(二)资金筹措

1、申请中央投资

完成退耕还林和荒山荒地造林1.5万亩,申请种苗费补助75万元,完成退耕还林0.75万亩,申请现金补助111万元,粮食(原粮)补助1665万斤。合计需中央资金投入186万元,粮食(原粮)投入1665万斤。

2、自筹资金

除粮食、现金和种苗费补助以外,尚需投资315万元,全部由造林单位自筹。

第七章

效益分析

1、生态效益

退耕还林项目实施后,全县将新增加有林地面积1.5万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4%提高到15%,全县森林结构更趋合理,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项目的实施可增强森林抗自然灾害和涵养水源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和持续增产能力,促进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

2、社会效益

项目的实施,既为工程区农民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增加农户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又可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为规划中的珩瑯山森林公园、三元镇晒箕湖农业观光园增添丰富的森林景观,为今后的旅游开发奠定基础;并使“五八”造林绿化和“林业二次创业”成果得以有效的巩固和发展;还可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改变全县传统而较为粗放的林业生产经营模式,增强农民保护环境意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退耕还林实施后,还将减少粮食库存,盘活库存,减轻财政负担,还将拉动粮食、交通运输相关产业经济的增长。同时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以粮换林,以林增粮,形成环境、资源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3、经济效益

根据建设规模和产量指标测算,项目建成后可产各类商品材10.5万立方米,木材产值4200万元,各类经济林产品年产量4500吨,产值900万元,可实现经营纯收入720万元,项目的实施将使工程区农民人均年增纯收入42.00元。

第八章

保障措施

退耕还林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多、政策性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确保退得下、栽得上、保得住,就要加强领导、认真组织、科学规划、落实责任、科技推广、依靠群众,以保证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任务的完成。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加强领导,保障工程顺利,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任副组长,林业、计划、财政、农业、粮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领导组,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重大事宜。在县林业局设立办公室,负责全县退耕还林具体组织实施。实行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层层签定责任状,落实责任,切实抓好退耕还林,并将该项工作完成好坏与干部考核结合起来。

2、加强宣传,调动积极性

充分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报纸、标语等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退耕还林,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宣传退耕还林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利国利民的德政工程,使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充分认识到退耕还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确处理长远和近期、全局与局部、国家与个人的利益关系,积极退耕还林。

3、精心组织实施,确保质量

县退耕还林办公室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进行项目的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并作好计划、进度、质量和档案管理,及时解决实施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县林业局配备专职人员,组建退耕还林工程监察队伍,不断完善监督内容。乡、镇政府作好组织发动,检查指导退耕还林承包户、承包人按作业设计进行施工,抚育管护及补植,确保还一亩、成一亩,以此作为粮食发放和现金补助的依据。

4、大力推广科技成果,提高科技含量

宣传和普及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科技知识,推广退耕还林科技成果及典型经验,认真总结经验,大力推广适应本地 的优良品种,推广良种壮苗繁育技术、立体种植、树种混交及节水灌溉、集水保墒、植物生长促进剂等先进技术,提高工程科技含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效益。科学选择退耕还林模式,在确保生态目标的前提下,实行农民增收致富,结合我县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的有利时机,试行推广“苗林一体化”生产模式,实行经济、生态效益双增长。

5、依法治林,保护成果

退耕还林任务完成后,及时确认权属和发放林权证,落实管护责任和资金、建立管护队伍。加强资源林政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打击毁林开荒及破坏、阻挠退耕还林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保护退耕还林成果。

6、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以粮代赈”和种苗定额补助,开展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带动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的林果和生态竹林,配套着手林工贸、种养加产业化开发,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缓坡地、冲田农田基本建设,提高粮食产量,保证农民吃饭,解除农民后顾之忧,解决农民长远生计问题。

第二篇:退耕还林实施方案

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与范围

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东经103°41′29″—104°59′23″,北纬34°07′34″—34°45′45″之间,西北与临潭、卓尼、迭部三县相邻;东北和漳县、武山接壤;东南与宕昌、礼县毗邻,地处甘南高原东缘与陇中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接壤区,在甘肃地理单元上划归甘肃洮岷区。全县总面积3573.6km2。

(2)地质、地貌

岷县在地质构造上属西秦岭地槽褶皱系的北秦岭海西褶皱带,经历了中生代的雁山运动隆起和新时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上升,方形成今日地貌格局。其岩性以上古生代的海陆交汇相互层的灰岩、砂岩、泥岩等为主,岷峨山、摩折梁及闾井乡下草地出露的花岗岩类,为印支运动的侵入岩,黄土层以洮河流域较为深厚。

岷县境内北秦岭山地横贯全县,构成山丘重叠沟脉纵横的地势,海拔在2040—3934m之间,地形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起伏较缓,东西狭长,最宽处120km,南北最窄处15km。境内山多川少,山地坡度在15--45°之间,若以狭义的陇南山地(即 1 洮河以东和渭河以南的西秦岭山地)作为划分依据,则有两个地貌区。

西部洮河流域山原区:在班哈山以西多高山环绕,如达拉梁、木寨岭、岭罗山等,均系海拔3000m以上山地。其中达拉梁主峰海拔3872m,遮面崖上的通天柱为最高点,海拔3934m。地貌属高原形态,地表切割较小,相对高差在747—934m之间,山地上生长林木较多。洮河河谷沿岸宽而浅,上迭马以下是洮河切割形成的川台地,为优良的农耕地带。

东部渭河、西汉水流域山地区:在吊沟梁班哈山一线以东的岷峨山、摩折梁均超过海拔3000m以上,马坞乡的油房庄海拔为2040m,为全县最低点,其余地区在海拔2200—3000m之间。本区气候高寒阴湿,山地阴坡分布森林,一些河谷和平坦开阔地,可种青稞、油籽、燕麦等及一些牧草耐寒作物,草场面积较大,且水草丰茂规划为全县发展畜牧业的主要地区。

(3)气候

岷县属半湿润性大陆气候,其特点是高寒半湿润,垂直梯度及水平差异变化较大。据县气象站多年观测资料,岷县年平均气温5.7℃,最热的七月份平均气温为16.1℃,最冷的一月平均温为-6.9℃,历年极端最高平均气温28.8℃,极端最低平均气温-20℃。无霜期123天,早霜期10月17日,晚霜期5月1日。大部分海拔高地区的各项气温更低,无霜期更短,高山区则无绝对无霜期。只有洮河河谷的维新、堡子等地气温较高,无霜 2 期可达145天,海拔在2800m以上的地区,无霜期不足80天。年日照2229.6小时,平均日照为6.11小时,一般只有可照射时数的一半,太阳辐射总量为125.9千卡/cm2。由于海拔高,降水比较充足,年降水达596.5mm,东半部较西半部为多,雨季雨峰达316.3mm,七、八、九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3%,这三个月,阴雨过程强度大,是为灾害性天气。雹灾平均每年达17次,成灾11.5次,以六月、七月最频繁,夏秋收割的七、八月成灾严重。

(4)土壤

岷县土壤包括13个土类,19个亚类,45个土属,54个土种。土壤类型多样,且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特征。土壤类型结构受水平地带性尤其受纬度地带性的深刻影响,具有明显的纬向水平分异。土壤分布情况是:西北部洮河流域有黑土、麻垆土、黄绵土等,西南部主要有亚高山草甸土、山地暗棕壤土、黑垆土等,东部主要有黑土、灰褐土、黑钙土、山地草甸土等。其中黑土占全县总面积的47.29%,为主要土壤,黑垆土占全县总面积的16.7%,山地暗棕壤土占全县总面积的3.85%,黑钙土占全县总面积的3.45%,灰褐土占全县总面积的6.66%。这五类土壤的分布共计占全县总面积的77.95%。由于地表水土流失严重,肥沃土壤多被雨水冲刷,肥力下降,公顷产量低而不稳。

(5)水文

全县分两大流域,三个水系,共有大小二十二条河流。主 3 要河流有洮河、迭藏河、纳纳河、闾井河、湫山河、燕子河等。其中:黄河流域洮河水系的迭藏河发源于马烨林区,渭河水系的闾井河穿过马沿林区;长江流域西汉水系的燕子河横穿马沿林区。

地表径流主要是大气降雨,占71.20%。其中迭藏河年均径流量在3.98万m3左右,径流模数8.56m3/S;闾井河河宽6—10m,总长54.8km,河床比降14.6%,年平均流量4.05m3/ S;燕子河河宽5—8m,水深50cm,年均流量5m3/ S,林区内水力资源较为丰富。

(6)水土流失现状

由于受地形、地貌、土壤质地、植被覆盖度以及区域性降水比较集中、降雨强度大的影响,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437.76km,占总国土面积的96%,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6015吨/a·km,沟壑密度达1.2-2.0km/km2,侵蚀总量达2068万吨。由此引发的洪涝灾害不仅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而且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

(7)植被

岷县受高寒阴湿气候的影响,大部分地区植物覆被较好。按植被垂直分布特点,可分为五个植被区。一是洮河川台人工植被区,海拔在2200—2500m之间;二是山地半干旱草原植被区,海拔在2400—2600m左右;三是森林草原植被区,海拔2600 4 —3000m之间;四是亚高山灌丛草原植被区,海拔在3000—3400m左右;五是草甸草原植被区,海拔在3400—3700m之间。从植被的水平地域分布看,县境东南部的犀牛江(西汉水)支流,湫山河流域和西南部的秦许等地,由于纬度偏南,分布针阔叶混交林,且发育差;县境北部洮河沿岸及纳纳河以北,则为典型的草原。黄土梁咀呈斑块“岛吠”,镶嵌在草原景观之中。山地遍布森林褐土,垂直带变化颇为显著,在海拔2700m以上的山地,一般广布山地草甸,局部有沼泽化草甸点缀。

(8)野生动植物资源 1.野生植物资源

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是天然的绿色基因库。

木本植物有乔灌木树种27科,44属,92种。主要有云杉、冷杉、落叶松、油松、华山松、侧柏、杨树、旱柳、白榆、刺槐、臭椿、红桦、康椴、栎、花椒、杏、桃、樱桃、枸杞、苹果、梨等。灌木树28种,主要有沙棘、柠条、紫穗槐、箭竹、红柳、珍珠梅、卫茅等。

草本植物有87科,324属,646种。其中牧草约有500种,优良牧草主要有珠芽蓼、羊茅草、多节雀麦草、针茅草、塘谷耳黄、紫羊茅、赖草、短柄草、管叶野碗豆、紫花苜蓿、发草、密生台草、老芒麦草、苏叶草、草木樨等。

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8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种,即银缕梅;国家二级保护植物8种,分别是岷江柏木、秦 5 岭冷杉、紫椴、冬虫夏草、星叶草、鹿角蕨、扇蕨等。岷县素有“千年药乡”之称,药材种类繁多,具有药用价值的有237种。其中经鉴定的有164种。如当归、党参、贝母、大黄、黄苓、红芪、黄芪、羌活、冬花、独活、柴胡、益母草、车前子、牛籽、防风、半夏、猪苓等。

2.野生动物资源

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4种。其中国家一类珍稀保护动物有云豹和绿尾红雉2种;二类保护动物有岩羊、苏门羚、斑羚、麝、马鹿、黑熊、猞猁、穿山甲、蓝马鸡、猫头鹰、水獭、石貂等12种。

(二)社会经济状况

根据统计年鉴,全县辖18个乡(镇),310个村(居)委会,至2013年末全县总人口为48.209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8013万人,农村劳动力23.1501万个,人口自然增长率5.56‰。总户数为115691户,其中城镇户8114户。2013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6129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93990万元,占35.6 %,第二产业64800万元,占24.8 %,第三产业102500万元,占39.6%。农业总产值75669万元,其中牧业产值17152万元、林业产值230.46万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15547元/年,农业居民消费水平3028元/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03元。

近几年全县电力发展较快,新修建的古城、清水电站已发电,龙王台和坎丰电站电力已与全国并网,全县实现村村通电。

已实现了县乡通讯程控化,开通了移动、联通、电信等网络。目前程控电话用户30147户,移动用户29411户,互联网用户4800户。

(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情况

2000-2014年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工程42.3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草)18.48万亩、荒山造林22.88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退耕还林(草)涉及全县17个乡镇、209个行政村、3.0354万农户、13.96万农村人口。任务完成均占计划的100%,造林保存率达到85%以上,面积核实率、合格率、株数保存率及工程综合管理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分完成情况:2000年完成退耕还林0.5万亩,荒山造林0.8万亩;2001年完成退耕还林0.4万亩,荒山造林1.0万亩;2002年完成退耕还林2.8万亩,荒山造林3.5万亩;2003年完成退耕还林10万亩,荒山造林6万亩;2004年完成退耕还林0.5万亩,荒山造林5万亩;2005年完成退耕还林4.08万亩,荒山造林0.3万亩,封山育林0.5万亩;2006年完成退耕还林0.2万亩,荒山造林1.0万亩;2007年完成荒山造林3.0万亩;2008年完成荒山造林0.3万亩,封山育林0.2万亩;2009年完成荒山造林0.38万亩;2010年完成荒山造林0.7万亩,封山育林0.3万亩;2011年完成荒山造林0.2万亩;2012年完成荒山造林0.2万亩;2013年完成荒山造林0.3万亩;)在工程实施中,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工作方针,坚持“面积实,质量优,成活高,管理严” 7 的技术标准,整合项目资金,连片综合治理,先后完成了二郎山1万亩和闾井镇绿色长廊10公里混交林精品示范点,全县10000亩以上工程4处,5000亩以上工程11处,1000亩以上工程30处,成为岷县生态形象改善的样板和典型。

(四)历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情况

岷县2008—2014年全县累计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8.7755万亩(其中补植补造4.1223万亩;林产品基地建设3.9022万亩;薪炭林基地建设0.75万亩。)

项目实施后,提高了我县退耕还林工程造林保存率4-6个百分点,既达到了巩固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的目的,又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同时减少了水土流失,对改善我县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为退耕农户增加经济收入,创造社会财富,从根本上解决了退耕农户的生存环境等当前和长远生活问题,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增加了有林地面积,提高林地质量标准和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流换,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其生态环保功效,改善生态环境。

林产品基地建设涉及2273户,平均每户2.6亩,项目建成后五年开始进入盛果期,每亩可沙棘果40公斤,每公斤按20元计算,每户可产生经济效益2080元,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创造社会财富。加快项目区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步伐,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为生态文明、社会文明和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实施岷县2008-2011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农户后续产业饲草料基地建设项目,我县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大力推广种植适宜当地生态条件的特色优势牧草,扶持退耕农户发展特色草产业和舍饲养殖业,多渠道解决了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和经济发展问题,促进了工程区社会和谐发展,改善了当地草原生态环境。4个项目实施中,先后在十里、西寨、茶埠、秦许、寺沟、麻子川、西江、中寨、禾驮、申都、蒲麻、闾井、锁龙、马坞等14个乡镇的32个村、4923户退耕农户,累计建立饲草料基地28606亩;累计完成投资171.64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五)全县土地利用现状

全县总面积536.03万亩,其中:林业用地228.1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2.6%;农业用地130.81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4.4%;牧业用地229.1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2.7%;其它用地12.7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4%。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59.27万亩。灌木林92.68万亩;疏林地1.23万亩;未成林造林地5.94万亩;苗圃地0.0869万亩;林业生产辅助用地6.91万亩;宜林地21.1万亩。活立木蓄积769941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28.4%。在农业用地中:25度以上的坡耕地22.43万亩,其中基本农田8.43万亩,非基本农田14万亩。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耕地14万亩,分布在18个乡镇,189个村,21916户。

二、编制依据

1、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文件关于印发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的通知(发改西部[2014]1772号)

2、定西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定发改投资〔2014〕850号文件《关于转下达新一轮退更换林还草工程201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

3、《退耕还林条例》;

4、《甘肃省新一轮退耕还林作业设计规范》;

5、《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

6、森林资源调查、土地资源利用调查、林地落界等成果资料。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我县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全县各级部门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充分认识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抢抓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的有利机遇,按照“统一标 10 准、农民自愿、政府助推、自我发展”的原则,开展政策宣传、摸底调查、规划设计等各项工作,为全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农民自愿,政府引导。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退不退耕,还林还是还草,种什么品种,由农民自己决定。各级政府要加强政策、规划引导,依靠科技进步,提供技术服务,切忌搞“一刀切”、强推强退。

——坚持尊重规律,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理、气候和立地条件,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有条件的可实行林草结合(林草兼作),不再限定还生态林与经济林的比例,重在增加植被盖度。

——坚持严格范围,稳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变更调查成果,严格限定在25度以上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和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兼顾需要和可能,合理安排退耕还林还草的规模和进度。

——坚持加强监管,确保质量。建立健全退耕还林还草检查监督机制,对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实行有效监管。加强建档建制等基础工作,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

四、总体规模和任务安排

(一)总体规模

岷县新一轮退耕地还林建设任务按照“自下而上、上下结 11 合”的方式,在农民自愿申报退耕还林还草任务的基础上,由

各村统计上报至各乡镇,各乡镇上报至县林业局,结合国土二调资料,各村、各乡镇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确定,到2020年,对全县具备条件的25度以上坡耕地14万亩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其中:退耕还林12.75万亩、还草1.25万亩。岷县2014年退耕还林建设任务总规模为4万亩,任务规模严格按照符合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要求的25度以上坡耕地统计。

(二)任务安排

综合考虑粮食安全、种苗和草种供应等情况,我县2014安排退耕还林任务4万亩;2015年安排退耕还林任务2万亩;2016年安排退耕还林任务2万亩;2017年安排退耕还林任务2万亩;2018年安排退耕还林任务2万亩;2019年安排退耕还林任务2万亩。全县2014安排退耕还草任务0.17万亩;2015年安排退耕还草任务0.17万亩;2016年安排退耕还草任务0.18万亩;2017年安排退耕还草任务0.18万亩;2018年安排退耕还草任务0.18万亩;2019年安排退耕还草任务0.18万亩;2020年安排退耕还草任务0.19万亩。

将全县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和还草建设任务总规模14万亩全部分解到乡镇。

1、退耕还林12.75万亩。其中西寨镇0.6万亩(冷地村0.01万亩,关上村0.11万亩,大寨村0.04万亩,高石崖村0.02万 12 亩,大寺村0.08万亩,雪地河村0.03万亩,站桥村0.06万亩,坎丰村0.08万亩,上三族村0.03万亩,下三族村0.01万亩刘家堡村0.02万亩);十里镇0.48万亩(甘寨村0.02万亩,中寨村0.14万亩,三十里铺村0.01万亩,龙峰村0.05万亩,大沟寨村0.09万亩,十里村0.03万亩,小龙村0.02万亩,山底下村0.12万亩);清水乡2.59万亩(腊梅村0.03万亩,清水村0.01万亩,蒋家村0.05万亩,刘家村0.21万亩,三裕村0.33万亩,结布村0.15万亩,小湾村0.17万亩,一心村0.41万亩,沟里堡村0.14万亩,郭哈村0.04万亩,上跌马村0.01万亩,下跌马村0.02万亩,小红村0.01万亩,大沙漠村0.08万亩,上崖寺村0.08万亩,下崖寺村0.02万亩,板达口村0.07万亩,卢家堡村0.12万亩,张家堡村0.05万亩,永丰村0.16万亩,西林村0.36万亩,五星村0.02万亩,松树村0.09万亩,王家沟村0.03万亩);麻子川乡0.38万亩(上沟村0.20万亩,岭峰村0.05万亩,麻子川村0.02万亩,吴纳村0.03万亩,绿源村0.08万亩);秦许乡0.44万亩(下阿阳村0.01万亩,上阿阳村0.01万亩,秦许村0.01万亩,泥地族村0.13万亩,桥上村0.11万亩,鹿峰村0.06万亩,沙才村0.05万亩,马烨仓村0.02万亩,学寨村0.03万亩,包家沟村0.02万亩,百花村0.01万亩);寺沟乡0.48万亩(纸坊村0.02万亩,杨家堡村0.03万亩,老鸦山村0.01万亩,坞麻沟村0.01万亩,张麻路村0.03万亩,扎的村0.02万亩,朱麻滩村0.02万亩,寺沟村0.03万 13 亩,八步川村0.03万亩,绿沙村0.10万亩,多纳村0.04万亩,立珠村0.09万亩,立林村0.06万亩);岷阳镇0.13万亩(瓦窑沟村0.01万亩,南川村0.01万亩,东照村0.02万亩,洮珠村0.01万亩,龙潭村0.01万亩,陈家崖村0.03万亩,池那湾村0.03万亩);茶埠镇0.85万亩(湾山村0.01万亩,山那村0.05万亩,哈扎村0.01万亩,石咀村0.04万亩,甫里村0.05万亩,岳家湾村0.04万亩,大竜村0.06万亩,沟门村0.12万亩,高岸村0.16万亩,炭山村0.07万亩,耳阳村0.05万亩,谈河村0.11万亩,尹家村0.09万亩);禾驮乡1.48万亩(卓洛村0.04万亩,曙光村0.04万亩,随固村0.11万亩,安家山村0.02万亩,拉路村0.02万亩,立哈村0.03万亩,石门村0.02万亩,哈的哈村0.05万亩,山沟村0.33万亩,乔家沟村0.06万亩,禾驮村0.37万亩,义仁沟村0.11万亩,石家台村0.08万亩,牛沟村0.20万亩);梅川镇1.01万亩(红星村0.04万亩,文斗村0.06万亩,杏林村0.01万亩,牙利村0.02万亩,西坝村0.05万亩,康家山村0.04万亩,马场村0.01万亩,茶固滩村0.07万亩,支支路村0.05万亩,卜子沟村0.09万亩,白阳坡村0.03万亩,鹿扎村0.08万亩,老幼店村0.01万亩,大占寺村0.02万亩,马家沟村0.01万亩,小沟村0.01万亩,兴文村0.11万亩,底固村0.18万亩,他路村0.08万亩,辘辘村0.01万亩,方家山村0.01万亩,底堡池村0.01万亩,车路村0.01万亩);西江镇0.51万亩(团结村0.03万亩,南屏村 14 0.06万亩,中山村0.01万亩,浦洞村0.04万亩,牛坝村0.01万亩,瓦场村0.01万亩,大坪村0.12万亩,拉珠村0.02万亩,王伦村0.12万亩,青山村0.05万亩,哈岔村0.01万亩,铁池村0.03万亩);中寨镇2.08万亩(马崖村0.07万亩,红崖村0.03万亩,大哈村0.09万亩,扎拉村0.11万亩,古庄村0.22万亩,塔沟村0.14万亩,同兴村0.06万亩,扎马村0.20万亩,中寨村0.15万亩,古城村0.11万亩,川都村0.08万亩,小寨村0.26万亩,珠治村0.03万亩,虎龙村0.24万亩,出扎村0.14万亩,兴裕村0.06万亩,水坪村0.08万亩,峪谷村0.01万亩);维新乡1.72万亩(回沟村0.26万亩,西沟村0.17万亩,李子村0.02万亩,韭菜村0.04万亩,塔山村0.09万亩,卢家山村0.03万亩,卓坪村0.06万亩,马莲滩村0.04万亩,柳林村0.03万亩,元山村0.04万亩,坪上村0.04万亩,池滩村0.06万亩,大花门村0.22万亩,堡子村0.15万亩,下中寨村0.05万亩,武旗村0.12万亩,明泉村0.10万亩,兹纳村0.01万亩,周家村0.12万亩,纳子村0.08万亩)。

2、退耕还草1.25万亩。其中:麻子川乡0.15万亩(上沟村0.06万亩,吴纳村0.05万亩,绿源村0.04万亩);秦许乡0.15万亩(沙才村0.08万亩,马烨仓村0.07万亩);寺沟乡0.15万亩(多纳村0.04万亩,立珠村0.05万亩,立林村0.06万亩);茶埠镇0.15万亩(炭山村0.04万亩,耳阳村0.05万亩,尹家村0.06万亩);禾驮乡0.15万亩(随固村0.06万亩,15 石门村0.05万亩,哈的哈村0.04万亩);中寨镇0.15万亩(虎龙村0.03万亩,兴裕村0.06万亩,水坪村0.06万亩);维新乡0.35万亩(回沟村0.05万亩,西沟村0.05万亩,李子村0.05万亩,韭菜村0.05万亩,塔山村0.03万亩,马莲滩村0.03万亩,下中寨村0.03万亩,明泉村0.03万亩,周家村0.03万亩)。

五、建设内容

岷县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23.75万亩(其中基本农面积9.75万亩),需退耕还林面积12.75万亩、退耕还草面积1.25万亩。

(一)树种、草种选择:根据不同的区域类型和生态条件,对林种、草种进行合理调整配置,根据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原则,选择生长迅速、稳定,寿命长的树种,在所定区域营造以落叶松、云杉、油松、樟子松为主的防护林;草种选择上,在南部迭藏河流域高寒阴湿区以种植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为主,北部洮河流域半湿润区以种植紫花苜蓿、红豆草为主,在高海拔寒冷山区以种植披碱草、猫尾草为主。

(二)整地方式:

1、造林:鱼鳞坑(0.6×0.4米)、穴状(0.5×0.3米),沿等高线呈“品”字形排列。整地技术模式总体要求是“等高线,沿山转,长不限,远看一条线”,鱼鳞坑沿山形整地呈品字形布设,并按要求将鱼鳞坑边埂拍细夯实,以增加蓄水保水能力,防止雨水冲刷。

2、种草:播前深翻土地灭茬,同时施入适量农家肥和磷酸二铵作为基肥,然后耙耱,做到土块细碎、地面平整。

(三)造林密度:170株/亩,株行距2×2米;草种播量: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紫花苜蓿1公斤/亩,披碱草2公斤/亩,红豆草4公斤/亩。

(四)树种比例:针叶混交,混交比例2:1。牧草种植方式一般采用单播,也可混播(比例:豆科:禾本科=3︰7)。

(五)苗木规格:选用本县自产苗木,国标Ⅰ、Ⅱ级,严格产地检疫,严禁使用不合格苗木造林。所用苗木要求地径0.8公分以上,苗高在0.6-0.8米以上,根系完整,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牧草种子品质要求:播种国标Ⅰ、Ⅱ、Ⅲ级种子均可,严禁种植等外种子。

(六)造林方式:采用植苗造林,根据岷县各乡镇气候南北差异,立地条件不同,宜乔则乔、宜针则针、针叶混交、针阔混交相结合,混交模式为行间混交,栽植株行距为2×2米。牧草播种方式要根据地形条件选用条播、撒播方式。

(七)种苗供应: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种苗采购由县政府采购办进行统一采购,县纪委、县审计局、县物价局、县林业局等部门对苗木采购过程全程监督,县林业局对采购的苗木规格、质量、病虫害检疫等进行把关,按照苗木成活、适应性、乡土树种 17 造林等原因,优先考虑本地、就近苗木。

(八)栽植方法:栽植挖穴时先将表土放在一边,将心土挖出放在穴的下沿作为拦水埂,然后将表土填回坑内,采用“一埋二提三踏实四浇水”的工序。牧草播种方法:条播行距20-30厘米,撒播要求均匀;播种深度根据种子大小灵活掌握: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紫花苜蓿、披碱草播深1-2厘米,红豆草2-4厘米,播后轻耱一遍,使种子入土即可。

(九)抚育管理:采取抹牙、平茬复壮、松土、扩穴培土、割草等措施,并积极采取预防病虫鼠兔害的措施。项目区内设立标志牌,杜绝放牧,确定专职管护人员,加强林木管护。牧草田间管理措施:种子出苗后要及时观察,破除土表板结,利于出苗整齐;及时防除田间杂草、防治病虫鼠害,根据长势及时追肥,适时割草利用;禁止放牧,加强管护。

(十)时间安排:植树为春季,秋季视成活情况进行补植补造;牧草种植时间以春夏季抢墒播种为宜,秋播过迟则不利于安全越冬。

第三篇: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方案(精选)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方针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针对退耕还林工程工作的特点,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生态效益优先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以退耕还林工程中的荒山造林、封山育林为重点,突出效益,以质量为核心,管理为重点,强化科技支撑,扎实、稳妥地推进全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按照《全国造林技术规程》和《全国生态公益林建设标准

(一)》的规定,结合我区实际,主要造林树种的密度为:刺槐333株/亩,株行距为1×2米。侧柏222株/亩,株行距为1.5×2米。

⑺抚育管理:

①松土除草:造林后应及时进行松土除草。生态林仅限于树盘内松土除草,可降低费用,减少水土流失。造林头一年两次,以后每年一次,连续3—5年。

②补植补造:造林成活率偏低的造林地,应及时进行补植补栽。

③管护措施:对新造林地应及时落实管护人员,修订完善管护公约、实行封山禁牧,对有鼠害的要及时防治,确保造林成果。

第四篇:退耕还林养殖实施方案

云南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项目

实施方案编制提纲(试行)

(本方案以县为单位、以行政村为单元进行编制)

项目摘要: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建设地点、建设年限、建设标准、建设内容、建设规模、投资估算、效益分析等。

一、基本情况 1.1自然条件

包括所处地理位置、海拔、所属水土流失类型区,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有效积温等情况。

1.2社会经济状况

包括所辖乡(镇)、行政村个数、人口总量、农业人口、总耕地面积、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及农民人均纯收入状况等。

1.3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全县畜牧业发展情况及群众建设积极性等。

1.4项目区情况(以行政村为单元)1.4.1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状况

1.4.2退耕还林实施情况。包括开始年限、退耕农户数、退耕面积、实施效果等。

1.4.3畜牧业发展情况。包括畜群结构、存出栏、牲畜人均占有、出栏率、基本设施和需求情况、发展潜力、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和迫切性等。

二、总体思路

包括编制依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等

三、项目建设布局和设计

3.1主要建设内容和总体规划设计(附规划图)

提出全县的建设任务(任务控制在省下达的任务计划以内),1 以行政村为单位,分解到各项目区(行政村),落实到户和地块。建设内容包括棚厩建设、青贮窖建设和饲料地建设。要求棚厩、青贮窖、饲料地建设配套进行。

3.2建设内容设计

3.2.1棚厩建设设计。包括棚厩建设选择依据和原则、分布、材料、建设标准及相应的设计图、平面图等。

3.2.2青贮窖设计。包括建设原则、分布、材料、技术要求、设计图等。

3.2.3饲料地设计。包括建设原则、分布。要明确到具体地块,并有明确的饲草料建设方案,包括草种、所需化肥、具体种植方法等。

四、建设进度与施工组织 4.1建设进度安排。

4.2施工组织。方案应说明施工条件、施工组织形式、施工季节安排、劳力和机械需要量、施工总工期等。

五、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5.1棚厩建设面积及投资。5.2青贮窖建设任务及投资。5.3饲料地建设面积及投资。

资金来源: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工程,实行国家补助和退耕农户投入并举的原则。其中棚厩每平方米国家财政资金平均补助100元,青贮窖每立方米国家财政资金平均补助80元,饲料地每亩国家财政资金平均补助200元。

六、保障措施

6.1组织领导措施。包括项目建设实施组织机构,项目实施责任主体,领导责任;落实配套资金;制定建设管理制度等内容。

6.2政策保障措施。明晰他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中退耕农户 2 的责、权,建、管责任落实,受益区群众投资、投劳的机制等。

6.3技术保证措施。包括项目建设的技术支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农民技术培训、项目监测(饲草料地增产及生态效益监测等)等内容。

6.4资金管理措施。包括资金管理方式、监督措施,地方及群众筹资比例等。

6.5建设和运行管理措施。明确项目法人,推行项目招投标制、项目公示制、合同管理等制度,提出项目监理的方案。健全工程质量监督体系、工程检查、验收程序,明确工程技术、档案资料管理要求以及工程建后管护方案等。

七、效益分析

根据农业部《农业项目经济评价》分析计算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的效益,做出定量和定性评价。

7.1经济效益。计算出项目实施后在增加牲畜存栏和出栏、提高群众经济收入等方面的直接效益。

7.2社会效益。分析预测项目实施后,对当地社会、经济、农业生产的作用与意义,可提供的社会就业人数,项目受益人群和受益面,农户增收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具体情况。

7.3生态效益。分析评价工程实施后(特别是饲草料地建设)在水土保持等方面的效益。

1.附图(由项目县绘制):

1、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工程项目区分布示意图(以县为单位)

2、工程典型设计图

附图应按常规通用图例和水土保持专业图例的统一规定绘制,乡(镇)级统一使用1:1万比例尺,县级统一使用1:5万 3 比例尺,形成《实施方案》时,统一压缩成A3纸的图幅。

2.附表:

1、项目区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工程实施计划表(州市级汇总表)

2、项目县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工程投资投劳概算总表(州市汇总表)

3、项目区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工程实施计划表(县级汇总表)

4、项目县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工程投资投劳概算表(县级汇总表)

5、项目区实施农户基本情况表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央专项补贴资金的作用,市农业局要求各县区按照省政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发展后续产业的要求,围绕农户生计、致富和发展问题,编制养殖业建设实施方案,适合养牛的地方以种草为主,适合养殖的地方以建青贮窖和饲料基地为主。

退耕还林作为国家惠民济民的一项重要措施实施十年以来,加快了土地绿化进程,增加了林草植被,退耕还林地区水土流失危害减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退耕农户仍然没有开辟出新的增收门路,一旦补助到期,则可能出现因地致贫、无地返贫甚至复耕的现象,解决好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是非常急迫的。为此,国务院决定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对退耕还林农户延长一个为期8年的补助周期,同时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

扶持养殖产业发展,就是一项旨在解决退耕还林地区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据了解,我市将通过项目的实施,引导退耕区养殖业发展,增加退耕农户的经济收入,从而把退耕还林这一项荫及子孙、惠及万民的工程建设好、巩固好、发展好。

退耕还林重点地区今年将建基本口粮田1.72万亩

近日,市农业局召开专题会议,就未来8年全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基本口粮田进行部署安排。2009年,全市将完成1.72万亩建设任务。

按照省农业厅的安排,今年,我市将利用中央专项资金1023万元,在全市八县退耕还林重点地区建设基本口粮田1.72万亩。按照相关要求,建成后基本口粮田原则上亩产不低于400公斤。新修梯田选择在25度以下的坡耕地上进行,选择土质较好,坡度较缓、距村庄较近、邻近水源及交通便利的地块,并形成10亩以上规模;实施改造的地块沿等高线布设,大弯就势,小弯取直,按照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相对集中的原则进行改造。

按照省农业厅要求,基本口粮田建设的实施必须坚持五项原则:

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将解决好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作为重点,优先解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户和生活困难退耕农户的问题。

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各县实际情况,在分析需求和建设可能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建设内容、规模,科学规划,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体现退耕农户意愿。坚持以人为本,体现退耕农户意愿的原则,切实维护退耕农户在口粮田建设实施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体现农户意愿。

坚持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我发展相结合。积极引导农户克服等、靠、要思想,动员退耕农户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抓住国家扶持的机遇,全面完成人均1亩口粮田的建设任务,同时做好后续产业的发展,以增加自我发展的能力。

坚持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相同类型相对集中。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确保覆盖到相当比例的退耕农户,非退耕还林村不纳入实施范围。集中建设与分户建设相结合,相同类型相对集中。

第五篇:新邵县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实施方案

新邵县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实施方案

前言

新邵县地处资水中游,是一个“六山半水两份田,份半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县。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县列入了退耕还林工程重点项目县,全县计划完成退耕还林工程20万亩。根据上级退耕还林的要求,我县成立了退耕还林指挥部,设立了退耕还林办公室,安排了专人负责退耕还林工作。根据国家《退耕还林条例》、国务院国发[2000]24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湖南省退耕还林(草)试点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要求,结合新邵的实际情况特制订2003新邵县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1、自然环境:

新邵县位于湖南省中部,界于涟邵盆地之间,地理坐标:东经111°8′~111°50′,北纬27°15′~27°38′。东连涟源市、邵东县,南抵邵阳市、邵阳县,西接隆回县,北邻新化县、冷水江市,东西长68.6公里,南北宽43.6公里,总面积1763.78平方公里。

全县地貌素称“六山半水两份田,份半道路和庄 园”,为半山半丘陵县。雪峰山余脉从西部逶迤入境,向东部延伸,形成天龙山、板竹山、金龙山、郎概山、龙山等一系列弧形山脉断续排列,由东向南横亘中部。资水纵贯南北。整个地势中部高南北低,中部山地蟠居,南部丘岗交错,北部低山、丘陵穿插。最低海拔潭溪镇淘金桥176m,最高海拔龙山岳坪峰1513.6m。全县境内地貌以山丘为主,占总面积的71.6%,岗平次之,占28.4%。

气候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历年平均气温17.1℃,最高气温七月达39.8℃,最低气温一月为-10.7℃;雨量充沛,历年平均降雨量1315~1918mm。由于受季风影响,夏秋多干旱,冬季多有冰冻等灾害性天气,全年无霜期278天,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冬季出现灾害性天气的现象大为降低。

全县成土母岩以板页岩、石灰岩、砂砾岩、花岗岩、第四纪红色粘土为主。板页岩、砂砾岩主要集中在中部山地,石灰岩中南部丘岗地带,花岗岩主要集中在迎光、龙溪铺一带,第四纪红色粘土主要集中在南面丘岗地带。土壤类型多样,以红壤、黄壤为主,占全县77.67%,石灰性土占19%,黄棕壤占3.16%,高山草甸土分布在海拔1300m以上,占0.17%,红黄壤淋溶程度较深,有 机质含量2.5——13.65%,PH值4.5——6.5。土层厚度 40~80cm的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5.6%,大于80cm的占1.8%,小于40cm的占22.6%。

新邵县地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乔木树种93科421种,灌木50科147种,竹类10种,草本植物88科344种。

2、土地利用

全县土地总面积176378.2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898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0.9%,其中有林地面积77188.1公顷,森林覆盖率50.2%,活立木总蓄积量3132911立方米,竹林面积14615.2公顷,立竹株数3589万根;非林业用地面积6894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1%;坡度在25°以上的常耕旱地面积86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4.9%,主要栽种红薯、豆类等作物;难利用地面积216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内陆水域面积68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全县耕地面积37466.7公顷,主要栽培水稻、小麦等农作物。

3、社会经济概况

全县辖15个乡(镇)、3个国有林场,4个其他农业场所,659个村,25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728740人,其中农业人口658122人,农业劳力33.11万人。全 县土地总面积176078.2公顷,年末耕地面积37466.7公顷,人平0.07公顷,全县工农业产值241390万元,其 中农业产值113147万元,占全县总产值的46.9%,其中林业产值375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3.31%,人均国民产值3048元,农村人平纯收入1485.98元,现为省级贫困县。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1、编制依据

根据省湘计赈[2003]37号文件下达我县2003年退耕还林计划5.6万亩,特编制新邵县2003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方案。

2、指导思想

以加速我县生态环境建设为目标,以科技先导为手段,以政策兑现为保障,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统一部署,坚持适地适树,合理布局,统一规划,严格施工,统一管护,巩固营造林成果,确保我县退耕还林工程计划任务如期完成。

3、建设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突出生态环境建设重点,结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规模退耕,注重退耕实效,大力推广应用科学技术,建设现代化的林业“两大体系”。

4、建设目标

今冬明春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今年退耕还林任务 5.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8万亩,荒山造林2.8万亩,确保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实现验收达标。做到造林一片,成活一片,成效一片。

三、建设布局与建设方案

1、工程布局:由于我县水土流失比较严重,25°以上的坡耕地遍布全县,所以全县15个乡镇均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单位。

2、项目区类型划分:

全县项目区分为:山区、丘陵区、半山半丘陵区三类:山区乡镇为——大新乡、龙溪铺镇、太芝庙乡;丘陵乡镇为——小塘乡、新田铺镇、酿溪镇、雀塘镇、陈家坊镇;半山半丘陵乡镇为——巨口铺镇、潭府乡、严塘镇、寸石镇、潭溪镇、迎光乡、坪上镇。

3、建设任务与内容

今年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共5.6万亩,其中退耕地和荒山各占一半,具体分布如下(各乡镇退耕地和荒山各占一半):迎光乡1600亩、太芝庙3600亩、寸石6600亩、严塘3200亩、龙溪铺6000亩、新田铺4000亩、巨口铺5000亩、大新2800亩、小塘2000亩、酿溪2200亩、雀塘1600亩、陈家坊4000亩、潭溪2400亩、坪上8000亩、潭府3000。皆为人工植苗造林。其中生态林4.48万亩,占80%,经济林1.12万亩,占20%,各乡镇生态和经济林的比例均以此控制。

4、造林技术模式

⑴造林树种:全县生态林树种为:湿地松、马尾松、杉木、桤木、枫香、拟赤杨、重阳木、香椿、银杏、毛竹等,经济林树种为:蜜桔、碰柑、桃、李、梨、板栗、杨梅、枣、金银花、木本药材等。

⑵树种配置:生态林以混交方式造林,多以针阔混交,混交比例主副树种为7:3;经济林以混交林为主。

⑶造林技术模式:见附表新邵县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技术模型表和退耕还林工程立地条件类型表(参考)

四、种苗生产与供应

1、种苗生产能力

全县2003育苗500余亩,其中湿地松170亩,预计产苗500万株;杉木100亩,预计产苗400万株;阔叶林200亩,预计产苗500万株;经济林苗木100亩,预计产苗150万株。合计全县可产苗1550万株。

2、种苗供应测算

全县完成5.6万亩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预计需要苗木 1120万株,加上去年的补植预计200万株,合计需苗木1320万株。

3、种苗培育

为了保证退耕还林的优质苗木供应,由县林业局组 织在全县各乡镇育苗,确保苗木的品质与数量。

4、种苗供应方式

退耕还林营造生态林所需苗木,皆由县林业局与县林木种苗公司签约统一负责调拨。

五、投资概算与资金来源

1、投资测算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试点的若干意见》,《湖南省退耕还林还草试点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苗木价格根据省统一制订的指导价商订,作为概算依据,其他按市场价计算。根据省厅安排我县今年退耕还林面积5.6万亩,我县实际设计面积5.6万亩,按每亩需劳力17个计算,共需劳力59.2万个。其中退 耕地2.8万亩,荒山2.8万亩,第一年按退耕地每年每亩国家补助20元生活费,稻谷300斤折币210元,苗木费50元/亩,国家共计每亩补助现金280元,2.8万亩 退耕地计币784万元;荒山造林种苗费50元/亩,2.8 万亩荒山造林计币140万元,合计全县今年退耕还林国 家需支付人民币924万元。从第二年至第八年支付期末,国家对退耕造林需付4508万元,八年共计5432万元,平均每年应付679万元。科技支撑与前期工作经费按国家投资的2%计算,计108.64万亩。整个项目共需投资5540.64万元。

2、资金来源

退耕还林的钱粮补助由国家财政投入,科技支撑与前期工作经费由地方财政配套投入。

六、效益分析

1、生态效益

⑴增加林地面积3733公顷。据专家测算,每增加一公顷林地将减少水土流失一吨,5万亩林地蓄水能力相当于修建一座100万立方米的水库;郁闭度0.7以上的乔灌木林对降水吸附达0.8以上,高出无林地5倍以上。据此推算全县每年可减少水土流失3733吨,蓄水能力相当于修建一座100万立方米的水库。

⑵调节大气,净化空气,提高环境质量。每公顷绿 地能制造氧气750公斤,可供1000人呼吸,同时可吸收二氧化碳和有毒气体1000公斤。

⑶、逐步实现大地生态平衡,逐渐改善野生动物繁殖和栖息及生存环境,并为人类社会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2、经济效益

生态林按20年一个轮伐期,国外松、杉木,平均产材8立方米/亩,单价350元/立方米,亩收入2800元,平均每年收入140元/亩,4.48万亩共收入12544万元;经济林5年出产,桔类亩产1300公斤,按单价一元/公 斤,计产值1300元/亩,1.12万亩经济林产值为1456万元,退耕还林地2.8万亩,年产值1041.6万元,国家税收104.16万元。

3、社会效益

⑴增加了就业,缓解了就业压力,全县经概算共需用工59.2万个,将季节性地解决部分劳力的就业问题。

⑵缓解社会供求矛盾: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将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木材和林副产品,这为缓解我县乃至周边县市木材及其林副产品的供求矛盾,并提供大量的水果等经济林产品,将逐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

⑶增加农民收入:退耕还林,林农可直接获得国家的钱粮补助,同时,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种植了符合市场需求的适销对路品种,必将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增加农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

⑷有利于人们身体健康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退耕 还林,增加了全县的森林覆盖率,改善了生态环境,必将不断提高人们的生存环境,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 高全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

九、主要保障措施

(一)、政策措施

1、退耕还林政策:严格执行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切实提高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全县出台了《新邵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规定;退耕还林实行项目管理,严格按省市下达计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按验收结果兑现政策和奖惩。建立项目质量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技术负责人责任制,建立项目质量终生负责制和项目质量责任事故责任追究制,加强项目质量管理。

2、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民自觉开展退耕还林。

(二)、组织管理措施

1、成立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指挥部,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的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各乡镇、场均成立了退耕还林领导小组,乡镇书记或镇长任组长,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

⑵实行工程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县政府负总责,乡镇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明确行政和技术负责人,落实项目负责人。一级抓一级,层层签订责任状,定任务,定质量,定时间,定奖罚。

⑶加强督促检查力度,确保退耕还林工作有计划进行。

⑷提前做好种苗准备工作,确保优质种苗供应。

(三)、技术措施

⑴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搞好作业设计。

⑵严格按技术规程操作:营造生态林比例不低于80%,经济林比例不高于20%;实行针阔混交,合理配置;实行人工植苗造林,控制水土流失;坚持“立地、遗传、密度、模式”四控制,积极推广先进营林技术和科技成果。按照以上原则,今年的退耕还林共设计营造生态林4.48万亩,占80%,树种主要为:杉木、湿地松、马尾松、桤木、枫香、重阳木、香椿、银杏、楠竹等,营造经济林面积1.12万亩,树种:板栗、油茶、枣、桔、碰柑、梨、李、桃、杨梅、金银花、木本药材等,其主要造林技术是:

①、国外松+桤木或枫香或重阳木或香椿;马尾松 +桤木或枫香或香椿或重阳木;杉木+桤木或枫香或重阳木或香椿。毛竹造纯林。经济林以混交林为主。

②、苗木采用良种一级苗

③、整地采用穴垦,生态林整地规格40×40×40cm,穴呈品字形排列。经济林造林采用撩壕或大穴整地造林。

④、混交方式及混交比例,马尾松、枫香或桤木或 重阳木或香椿混交林,密度为220株,其中马尾松150 株,枫香或重阳木或桤木或香椿70株,比例为7:3,株行距1.7×1.8m;湿地松、桤木或枫香混交林,密度为133株,比例为7:3,株行距2.5×2m;杉木、桤木混交林,密度为220株,比例为7:3,株行距为1.7×1.8m;银杏、杨梅混交林密度为180株;桔每亩84株,株行距3×3.6m;油茶株行距3.2×2.5m,每亩121株,毛竹每亩36株,株行距4.3×4.3m;金银花每亩222株,株行距2×1.7m等。木本药材造林密度视树种而定。

3、严格栽植质量。植苗时要做到根舒杆正,捶紧压实,杉苗不反山,尽量做到不栽或少栽隔夜苗。尽可能选择雨后无风或阴天无风栽植,晴天应尽量避免在中午高温时栽植,以提高苗木成活率。

4、及时搞好幼林抚育间伐,加强林木管护:幼林抚育,一般采用刀抚、锄抚,宜用蔸抚或带抚。幼林郁 闭成林后,根据目的树种的培育方向,合理选择间伐起 始期和间伐强度,进行间伐。安排护林员,防止人畜破坏和病虫害危害,并注意护林防火。

(四)科技支撑:

1、充分利用现有的林业科技成果,大力推广应用林业新技术,新成果,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

2、积极开展技术承包,上门热情服务。

3、加强技术培训,建立造林、抚育、间伐专业队 伍,退耕还林的有关营造林工作由专业队伍承担。

(五)、工作措施

1、检查验收

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检查办法》的规定和湖南省林业厅关于《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实施细则》的通知要求,开展项目检查验收工作,确保项目质量和成效。

2、资金管理

退耕还林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人专管,专款专用;县财政部门以林业部门检查验收到户的合格面积统计表和农户出具的县林业部门提供的退耕还林验收卡等凭据、身份证发放补助资金,并落实到退耕户。退耕还林项目的设计、检查验收、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效益观测、监督管理、资料建档以及日常工作所需经费和前期启动资金,由县财政负责并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健全财务月、季报制度,并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管理。

3、建立退耕还林工程项目档案和信息反馈制度,安排专人负责档案和信息管理,掌握退耕还林动态,定期汇报项目施工进度及有关情况。

4、机制探索与应用:努力探索退耕还林的建设机制,将工程建设的招标制、监理制引入退耕还林中,大 力发展大户造林、承包造林、联户造林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造林,形成全社会参与退耕还林的强大活力。附表:

1、退耕还林工程分乡基本情况统计表

2、退耕还林工程分乡坡耕地情况表

3、退耕还林工程分乡任务量表

4、退耕还林分乡种苗供需情况表

5、退耕还林工程分乡投资测算表

6、退耕还林工程范围表

7、退耕还林工程立地条件类型表(参考)

8、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模型表

新邵县林业局

2003年5月26日

下载芜湖县2002年度退耕还林实施方案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芜湖县2002年度退耕还林实施方案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芜湖经典导游词

    奇瑞汽车工业园导游词 各位旅客朋友大家好! 我是安徽旅行社的导游王兵,也是这次旅游活动的地陪。而我身边这位呢,就是本次旅游的司机王师傅。他呢已有十年的驾车经验了,大家可......

    芜湖导游词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中心地理座標为东经119度21分、北纬31度20分,辖芜湖、繁昌、南陵三县和镜湖、新芜、马塘、鸠江四区。全市面积3317平方公里,人口215万,其中市区人口63万......

    芜湖广播电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中刊首页>>芜湖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告>>媒体刊例 媒体名称:《芜湖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告》省份:安徽省 城市:芜湖市 录入日期:2012-02-17段位 T1 12:10 12:27 12:55......

    芜湖文化

    1、 芜湖这座有着“江东首邑”、“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美称的城市文化设施门类不全,功能不齐, 体量偏小,标准较低,已经不能与它呈强劲发展势头的经济相适应。而且,历史上的损毁......

    芜湖高校

    商贸:1、会计2、财务管理3、资产评估与管理4、投资与理财。 5、税务6、会计电算化7金融管理与实务1、计算机应用技术 2、计算机网络技术3、计算机信息管理 4、应用电子技术5......

    赞美芜湖

    赞美芜湖 长江巨埠、皖之中坚。芜湖地处长三角西南部,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清朝末年,李鸿章上奏获准,将镇江米市迁到芜湖,万商云集,舟楫如织,生意兴隆,盛极一时,故芜湖既有江......

    退耕还林自查报告

    退耕还林阶段验收 自 查 报 告 二0一一年度二月 县退耕还林领导小组办公室: 按照上级要求,镇党委、政府对退耕还林工程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加强组织......

    退耕还林调查报告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 c oM 退耕农民生计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县自2000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已累计完成坡耕地退耕还林12万亩,其中经济林3.45万亩,生态林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