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发布日期:2010-08-15 点击: 2355次
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中心在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的支持下,以公开资料为基础,经资料的对比、核实、甄别,完成了“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包括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和强县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两部分,为继续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和县域科学发展做出新的探索。
第一部分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
参加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县域经济单位不包括县级市辖区,共有2001个,其中县级市366个、县1463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
一、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1.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或简称全国百强县(市),在19个省市区有分布,具体是:河北省4个、山西省1个、内蒙古自治区2个、辽宁省7个、吉林省1个、黑龙江省1个、上海市1个、江苏省28个、浙江省25个、安徽省1个、福建省7个、江西省2个、山东省27个、河南省8个、湖南省4个、广东省2个、四川省1个、陕西省3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江苏吴江市、浙江慈溪市、江苏太仓市、浙江绍兴县、江苏宜兴市、福建晋江市、浙江义乌市、广东增城市、浙江余姚市。其中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连的四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第一名。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83.4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407.1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9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43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9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9240元,其分别比上年增长0.76%、14.15%(当年价比,下同)、20.86%、13.31%、12.57%、10.99%。
新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有8个:辽宁东港市、江苏沛县、辽宁开原市、陕西府谷县、安徽肥西县、山东茌平县、江西丰城市、江苏建湖县。
2.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变化特征
全国百强县排序变化仍然比较大。
全国百强县空间分布上仍然存在“北上”和“西进”的趋势,江苏省由苏南向苏北“北上”;山东省由胶东半岛向鲁西“西进”;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强县迅速崛起,在本届评价中,中部安徽省和西部陕西省各有一县新进百强,继续改变百强县格局。
在第十届评价中,出现了“辽宁现象”和“苏北速度”。辽宁省和苏北地区两个板块的县域经济发展突出。
辽宁省在全国省市区中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工作非常突出,基本形成了“省部署、办推进、市联动、县倍增”的“辽宁现象”。主要做法有:指导思想上,提出了以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组织上,领导重视,主要领导亲力亲为,深入基层研究解决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部门密切协作,积极配合;政策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真金白银地支持,强力推进;执行上,明确目标和重点,制定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突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等三化工作重点,省市县级联动,召开现场交流会,加强指导;监督上,加强考核和奖励,每季度召开协调会,抓进度;县域经济主要指标高位增长,县域经济竞争力快速提升;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带动整个县域科学发展。
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速度突出。由于“长三角规划实施”、“江苏沿海开发”和“跨江联动”等政策效应的叠加,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出现“三快于”的局面,即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率快于苏北地区增长率,更快于江苏省县域经济增长率,更快于江苏省经济增长率,见表-1。在本届评价中,苏北地区有两个县新进全国百强县。
3.江苏-山东-浙江三省县域经济及百强县对比
在全国百强县中,江苏、山东、浙江三省占的比例最大,各有特点。在上届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本届再进行细化比较,为全国其他省市区发展县域经济提供参考。
(1)县域经济占省域经济比:县域经济单位数、人口比重、县域经济比重,山东省最多,见表-2。
(2)县域经济平均规模:人口规模、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地方财政一般预 算收入规模,江苏省最大。
(3)经济发展速度: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江苏省最快,山东次之。
(4)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数:江苏省最高,浙江省与山东省基本相当。(5)百强县数量:江苏省的百强县数量最多,比例最高,规模最高,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见表-3。
(6)百强县城乡居民收入:浙江省的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
(7)百强县县域相对富裕程度:浙江省最高,均是最高级A+级,江苏省和山东省都有A级存在。
(8)百强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比:浙江最高,江苏省次之,山东省最小。
(9)县域相对绿色指数:山东省较好,A+级县(市)数量比例大。
二、中国西部百强县 评价中心将参加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西部十二个省市区的县(市)单列出来,按照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排列,评价出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1.第十届西部百强县评价
第十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在西部十个省市区有分布,具体是:内蒙古自治区18个、广西壮族自治区7个、重庆市7个、四川省22个、贵州省7个、云南省12个、陕西省11个、青海省1个、宁夏回族自治区4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1个。
西部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内蒙古准格尔旗、四川双流县、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新疆库尔勒市、陕西神木县、陕西府谷县、陕西靖边县、四川郫县、四川西昌市、内蒙古鄂托克旗。
西部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55.4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32.8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9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46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30元,其分别比上年增长0.34%、16.70%(当年价比,下同)、27.45%、17.43%、13.28%、13.04%,增长率大多低于上年。
新进西部百强县(市)有10个:贵州金沙县、广西横县、贵州都匀市、新疆喀什市、陕西黄陵县、陕西子长县、宁夏贺兰县、云南景洪市、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云南文山县。
2.第十届西部百强县变化特征
“西部百强县在各省市区分布变化表”显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部百强县数量增加比较多,其中陕西省的西部百强县从第一届的1个增加到第十届的11个。四川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百强县数量下降比较多,四川省从第一届的29个减少到第十届的22个,广西壮族自治区从第一届的19个减少到第十届的7个(有5个变成市辖区),重庆市的强县已变成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表-4。3.西部大开发与县域经济
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实施十周年,成就世人瞩目,但差距仍不能忽视。
(1)西部的差距不单单表现在省域经济上的差距,更大的、更深层的表现在县域经济的差距。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最高等级A级(包括A+级)中的比例占其全部县(市)数量(872个)的11.50%,在最低等级J级中的比例占82.50%。
(3)虽然西部地区县域经济规模小,但其在西部地区的地位特殊、作用重要。
一是西部地区中心城区单位少,县域单位多,县域经济比重高,决定了县域和县域经济在西部地区的地位高、作用大,详见表-6和表-7。在西部所有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中,县域单位占80.97%。以云南省、贵州省为例,云南省在129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中,市辖区只有12个,县级市、县、自治县有117个,县域单位占90.70%,市辖区的面积仅占总面积的2.7%,县域人口比例达到86.3%。贵州省在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中,市辖区只有10个,县级市、县、自治县有78个,县域比例占88.6%。
二是西部县域经济体现了西部经济的区域特色,是西部经济的比较优势所在,后发优势所在,竞争优势所在,是西部实现赶超战略的重要支点。
西部大开发第一个十年,开局良好,打下基础,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和世纪工程,如交通、水利、能源、通讯、市政基础设施、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退耕还林等等。第二个十年,承前启后,是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国务院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如能源化工、矿产资源、开采加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农牧产品深加工、旅游产业。可以看到,县域经济是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的集聚区域。一批具有优势产业的强县会在西部大开发中崛起,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
(4)西部大开发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将发展县域经济摆在突出的位置。县域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区域,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发展县域经济是西部大开发新十年“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三大目标的重要抓手。
在发展县域经济进程中,不能走老路,一定要吸收科学发展的成果,注重主体功能区建设、区域统筹;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一体化;注重县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相协调,建设生态文明;注重科学规划,规划先行,将“开发区”与“不开发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突出重点,重视西部百强县和州盟首府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区域带动和开发先锋的作用,西部百强县和州盟首府是西部大开发在空间布局上的重要着力点;努力形成“中央领导、区域协作、省市区部署、地市州盟推进、县市旗竞相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三、中国中部百强县
评价中心将参加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中部六省的县(市、区)单列出来,按照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排列,评价出中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中国中部百强县(市)。
1.第十届中部百强县评价
第十届中国中部百强县(市)在中部六省中分布是:山西省15个、安徽省12个、江西省11个、河南省39个、湖北省13个、湖南省15个。
中部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湖南长沙县、河南巩义市、【河南偃师市、新郑市、荥阳市、新密市、禹州市、登封市】、湖南浏阳市、山西孝义市、湖南宁乡县、江西南昌县、湖南望城县、河南永城市、安徽肥西县。其中河南偃师市、新郑市、荥阳市、新密市、禹州市、登封市地理位置相连的六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中部第三位。
中部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73.3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73.5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4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696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20元,其分别比上年增长0.46%、13.61%(当年价比,下同)、21.12%、13.16%、11.69%、9.85%,增长率大多低于上年。
新进中部百强县(市)有7个:安徽长丰县、河南叶县、江西高安市、湖北武穴市、湖北应城市、安徽南陵县、山西沁水县。
2.第十届中部百强县变化特征
“中部百强县在各省市区分布变化表”显示:山西省、安徽省和江西省的中部百强县数量有所增加,湖北省、湖南省的中部百强县数量有所减少,河南省中部百强县数量变化不大,见表-8。
四、中国东北三十强县
评价中心将参加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东北三省的县(市)单列出来,按照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排列,评价出东北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三十强县(市),简称中国东北三十强县(市)。
中国东北三十强县(市)在东北三省的分布是:辽宁省16个、吉林省11个、黑龙江省3个。
中国东北三十强县(市)前十名是:辽宁瓦房店市、辽宁海城市、辽宁普兰店市、辽宁庄河市、辽宁大石桥市、吉林延吉市、辽宁东港市、辽宁开原市、黑龙江肇东市、吉林前郭县。
中国东北三十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70.4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39.9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1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9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10元,其分别比上年增长0.49%、26.48%(当年价比,下同)、35.88%、29.42%、15.49%、17.07%。
中国东北三十强县的城乡比为1.73,低于全国百强县(2.14)、中部百强县(2.23)和西部百强县(2.51)的城乡比。
在第十届评价中,辽宁东港市、开原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
第二部分 县域科学发展评价
为了推动县域经济与县域科学发展,对县域经济强县的县域科学发展进行深入评价,县域科学发展评价包括“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和“以幸福指数为主要内容的县域科学发展人文环境”评价等三个方面。
一、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
为倡导“强县富民”的理念,促进“强县”与“富民”的统一,对县域经济强县的“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进行评价。“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是以“居民收入水平”为基础,结合消费、储蓄、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等方面来开展的反映富裕程度的评价工作。在第十届评价中,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包括全国百强县、西部百强县、中部百强县和东北三十强县)共329个,其县域相对富裕程度在四个等级中分布是:A+级101个,占30.70%;A级 71个,占21.58%;A-级125个,占37.99%;B级32个,占9.73%,见表-9;其中A+级、A级和A-级县(市)数量均比上届增加,B级县(市)数量有所减少,说明县域经济强县的县域相对富裕程度得到较快提高。
报告还显示,第十届的“强县富民指数”为113.92,比上届提高了4.1个百分点,也说明“强县富民一致性”得到改善。
在第十届评价中,县域经济强县的县域相对富裕程度在四种类型中分布是:Ⅰ类153个,占46.50%;Ⅱ类17个,占5.17%;Ⅲ类31个,占9.42%;Ⅳ类128个占38.91%。Ⅳ类县(市)数量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说明县域经济强县的居民富裕指数和统筹发展指数存在不足,提高县域相对富裕程度的手段和路径可以从这两方面来开展工作。
二、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
为了倡导“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理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转变发展方式,对县域经济强县的“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进行评价。
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包括绿色经济、绿色环境、绿色宜居和绿色调查四个方面,参照国家有关部门业已开展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态县市、绿化模范县、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等工作理念和有关指标,制定出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的基准指标值,再评价各强县的相对绿色指数。
在第十届评价中,县域经济强县的县域相对绿色指数分四个等级,最高等级A+级的有41个,占12.47%;A级的有165个,占50.15%,比例最大,接近总数的一半,见表-10;A+级和A级的比例占到62.62%;说明全国县域经济强县还是比较注重绿色县域建设的。
县域相对绿色指数类别分四种,绿色经济和绿色环境均突出的I类有13个,占总量的3.95%;绿色经济和绿色环境一般的IV类有227个,占总数的69.00%;说明建设绿色县域需要加强绿色经济和绿色环境两方面工作。
三、县域科学发展人文环境评价
为了促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向县域科学发展转变,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县域经济强县的“县域科学发展人文环境”进行评价。县域科学发展人文环境评价是通过收集整理国家有关部门针对县域的有关考核信息和专门开展的幸福指数社会调查两个方面来进行的。本届纳入县域科学发展人文环境评价的信息主要有: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开展的“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信息,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的“全国文明城市”信息,文化部开展的“全国文化先进县”信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特别重大安全事故”信息等。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科学发展人文环境分四个等级,具体分布是:A+级132个;A级196个;A-级1个。
县域科学发展人文环境评价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加大评价信息量,国家有关部门需要及时公开有关信息,增加透明度;二是要加强对重要媒体(中央和省市区党报)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继续建立和完善评价信息网络;三是专项开展“幸福指数”的调查活动,初步安排下届将对全国县域经济强县进行幸福指数调查,建立起“提高幸福指数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良性互动机制”。
第二篇: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行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行
编辑:admin 时间:2011-3-25 21:47:00
昨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了《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9———2010)》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2009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未包含港澳台)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昨日出炉,沪京苏粤名列前四。
广东7项分指标位列三甲
蓝皮书显示,2009年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处于上游区的10位分别为: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天津市、山东省、辽宁省、福建省、内蒙古自治区。排在中游区的依次为湖北省、四川省、河北省、河南省、安徽省、吉林省、陕西省、重庆市、黑龙江省、江西省;处于下游区的分别是湖南省、山西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甘肃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
此外,在9项分指标竞争力排名中,广东有7项位列三甲。在省域宏观经济和政府作用竞争力排名中,广东位列全国第一;在省域发展环境竞争力排名中,广东位列全国第二;在省域产业经济、财政金融、知识经济、发展水平竞争力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李慎明表示,“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国相继推出11个区域发展规划,综合实验区谋划着我国未来区域发展的蓝图,也逐渐勾勒出未来我国区域竞争的新版图。省域作为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缔造者和生力军。
广东GDP进入国际前20位
从总量来看,2009年中国GDP位列世界第3名,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总额都位居第一,政府消费支出和居民消费支出也分别居世界第5和第4,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实力是持续提升的。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蓝皮书主编之一李闽榕教授表示,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第1位,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第18位,但政府消费支出和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分别居第32位和第33位,说明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是以投资为主,国内消费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蓝皮书显示,中国部分省市经济指标排位已进入国际中游位置,超过部分发达国家,其中广东、江苏和山东3个省份的GDP均进入国际前20位,分别排在第14、15和第17位,超过了比利时、波兰、瑞典、奥地利等其他19个经合组织成员国。
从进出口总额来看,各省市区的排位相对比较靠前,特别是广东进出口总额位居第7,江苏和上海分别位居第13和第14,说明中国沿海多个省份的对外贸易规模超过了世界上很多经济发达国家。
从反映外贸依存度的进出口总额来看,中国10个外贸依存度最高的省市当中除了内蒙古、辽宁、山东外,其他如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天津、福建等7个省市的排位也都比较靠前,特别是上海、北京、广东分居第3、第4、第5。
□相关
省域环境竞争力广东名列全国第二
南方日报讯(驻京记者/杨春)昨日,中国社科院还发布了2011年《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 2009)》绿皮书(以下简称“绿皮书”),在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中,鲁粤苏名列三甲。据了解,环境竞争力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庞杂的综合性系统,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所谓省域环境竞争力是指一个省(市、区)域在全国范围内对环境和经济发展体现的承载力、协调力、影响力、贡献力。
绿皮书评价结果显示,全国各个省域环境得分排名分布情况,上游区分别是山东、广东、江苏、浙江、北京、河北、福建、四川、河南、云南。中游区依次是黑龙江、上海、安徽、辽宁、天津、江西、陕西、湖北、内蒙古、吉林。下游区有11个省,依次是海南、山西、西藏、重庆、甘肃、贵州、湖南、青海、新疆、广西、宁夏。
此外,在全国生态环境竞争力排名上,广东位列全国第一。
环境保护部原总工程师陆新元认为,绿皮书首次提出了环境竞争力这种全新的竞争力衡量方式,它以动态的视角来考察环境的变化,以发展的眼光来思量环境的演变,用比较的方式来认识环境问题的紧迫性,更深刻地把握了全国31个省市区环境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在的影响因素。
作者:杨春
来源:《南方日报》
第三篇:浅谈环境保护与镇域经济协调发展
浅谈环境保护与镇域经济协调发展
云集镇飞龙村书记助理刘亚
云集镇位于长寿区东北部,与涪陵、垫江、丰都三区县接壤,管
辖着长寿湖东岸绝大部分区域,肩负着保护长寿人民大水缸的良好水质以及沿岸优美环境的重任,环境保护压力非常巨大。面对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重庆市建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长寿区实施“五型长寿建设”、长寿湖东岸开发等历史性机遇,进入“十二五”规划期的云集镇经济必将进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阶段。说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环境保护就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忽略环境保护,必将遭受环境的惩罚。我国在这方面有着非常深刻的教训,很多地方经济刚刚发展起来,地区环境就遭受到严重破坏,逐渐成为制约当地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那么云集镇怎样才能避免这种地区经济与环境破坏双重“增长”现象,才能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呢?笔者认为,云集镇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依托“一湖一山”造就的独特自然环境,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摒弃落后的经济发展思想,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不断促进环境保护与镇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认清环境保护同镇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
策,是云集镇实现“十二五”规划,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集镇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和保障,当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环境保护的不断提高和加强,为云集镇环境保护提供物质基础与技术支撑。因此,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云集镇经济发展的未来。
其次,坚持发展经济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不注重环境保护,一味地只顾发展经济,可能会带来短时间的繁荣,但这只能是“饮鸩止渴”。如淮河与太湖的治理就是很惨痛的例子,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淮河已不可能恢复昔日的容颜,太湖也不再拥有原来的美丽。因此,云集镇的经济发展绝对不能以牺牲“一湖一山”优美的环
境作为代价,走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
再次,环境问题究其产生的根源,是发展不足或不当造成的。环境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也只有在发展过程中才能解决。云集镇是长寿区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的一个镇,经济发展的压力非常大,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无论是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都必须依赖于经济的发展。
因此,保持环境保护和镇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能积极面对,无法回避。
二、云集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云集镇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传统意义上最为严峻的环境威胁——工业污染,在云集镇表现并不突出,现阶段环境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水资源保护、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活垃圾处理三个方面。
1、水资源保护方面
云集镇紧临长寿湖,常年雨量充沛,水资源相对丰富。但传统种植业中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高密度养殖产生的集中污染以及临近区县榨菜加工过程中废盐水的直接排放,都严重威胁着长寿湖作为长寿区最重要饮水源的水质安全,也给云集镇的水资源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其中,辖区内的两个主要供水源——飞水洞水库和黑沟水库表现最为突出。以黑沟水库为例,其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为华中场镇提供饮用水。但出于经济发展方面的考虑,2004年以政府的名义发包给了福胜村十组两村民,用于旅游开发和适当的清水养鱼。但事实上,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旅游开发成为一句空话,清水养鱼也没有得到兑现。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承包方在黑沟水库进行着高密度的肥水养鱼,向库中投入了大量动物粪便和化学肥料,再加上水库周边区县榨菜腌制池直接排放的废盐水“推波助澜”,直接造成了黑沟水库水质的变差变坏,严重威胁着场镇及周边近2000户居民的饮水安全。
2、森林资源保护方面
云集镇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辖区内共有森林61059.39亩,其中国家(重点)公益林37991.5亩(占全区面积的34.55%),2002年至2005又实现退耕还林13888亩。但是,受短期的经济利益驱使,有的地方时常存在乱砍滥伐现象。同时,退耕还林政策也未能得到完全的贯彻落实,这么多年过去了,多数地方只见“树”不见“林”。更有甚者,个别农户已经开始在“退耕还林”的土地上复耕间种。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云集镇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困难重重。
3、生活垃圾处理方面
关于生活垃圾的处理,一直是困扰云集镇政府多年的难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场镇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由于缺乏必要的处理设备和手段,云集场镇的生活垃圾一直是采用集中填埋的方式处理。然而,生活垃圾在填埋前集中堆放产生的刺鼻臭味、滋生的蚊蝇臭虫,让过往行人难已忍受,也让临近的居民怨声载道、胸埋苦水;填埋后又会造成地下水污染,直接威胁着当地群众的饮用水安全,积怨日增,很容易导致群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对立。虽然现在矛盾还没有升级,但却是影响安定团结不可小视的诱因和潜在的维稳隐患。同时,农村一家一户零散的垃圾堆放,也严重影响着当地的环境卫生,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的要求。
三、实现环境保护与镇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是着力解放思想,加快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云集镇北连长寿湖、南依东山,这“一湖一山”造就的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发展附加值高、污染小的特色农业和旅游业,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优美自然环境带来的好处,从而自觉参与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
二是提高公众意识,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充分利用村村通广播这一有利条件,广泛普及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知识,努力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施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注重垃圾的回收、分类和处理,实现循环再利用,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三是做好环评工作,转变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认真执行《环境保
护法》,遵守“三同时”制度,严格环境准入,积极推动 “低碳经济” 发展,对不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项目,坚决不予引进,合理引导资金投向,增强科学发展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摒弃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
四是加大执法力度,提高环保违法成本。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标准,健全执法程序,严格执法,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让守法者得利益,违反者受处罚。
五是积极创造就业机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落实“十二五”规划内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服务业,创造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工作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提高云集人民的幸福指数。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能够认真做好以上几方面的工作,确保落实到位,加强水资源、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生活垃圾的回收处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能够解决好云集镇域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问题,就能在经济发展、镇强民富的同时,让“一湖一山”永远保持“碧水青山”。
第四篇:镇域经济的发展与思考
镇域经济的发展与思考
(经济社会发展办狄占泰)
镇域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它是一个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镇域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缩小与先进发达地区的差距,努力实现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步伐,提升镇域经济总体实力是关键。就城关镇而言,如果从这几年来的发展变化看,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但从长远和全局看,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目前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仍然与之相距甚远,要想实现与先进发达地区同步甚至超越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近几年来,城关镇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指导,切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确立的“3341”项目工程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234”发展战略,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以“聚精会神搞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理念,以群众增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为目标,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镇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通过抓基础、强后劲,调结构、促增收,使镇域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努力打造新型文明城镇,有效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镇走“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带农”的发展
1路子,以提升城市品味,改善人居环境, 塑造良好城市形象,不断促进全县经济建设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工程,着力实施黄家学城中村改造项目和北海子城中村改造项目,有力推进了镇区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
二、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非公经济总量明显提升。树立“无商不强、无商不富”的理念,大力招商引资,狠抓非公经济发展,使非公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仅今年一年,全镇招商引资项目投资总金额达到了27亿元之多。通过招商引资,引来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的企业,有效改善了以往的“高投入、高消耗、低回报”的非公企业现状。非公经济的发展,不仅带动了产业发展,而且还解决了一批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了群众增收,助推了镇域经济发展。
从目前镇域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追赶先进发达地区的步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一、基础薄弱,农业发展后劲不足。通过不断加大投入进行夯实完善,全镇的基础设施虽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与一些相对发达的地区相比,其基础建设总体水平仍然与之差距甚远,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农业发展后劲依然显得不足。
二、产业化程度较低,经济效益不明显。在产业结构
调整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群众增收,但从总体来看,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较低,产业经济效益不明显。主要体现在科学化程度不高,产业和产品科技含量较低;规模化程度不高,总体实力不强,难以形成聚集效应;专业化程度不高,特色经济、优势经济、龙头经济不突出。
针对城关镇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我认为,推进镇域
经济发展,提升镇域经济实力,必须要结合实际,创新发展思路,狠抓措施落实,做到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推进,既要立足当前,又要考虑长远,才能推进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提供保障,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开展。招商引资是发展镇域经济的有效手段。我们要采取分解招商目标任务、保障招商工作经费、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确定重点招商领域、完善招商优惠政策、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六位一体”的工作措施,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有效开展。
二、依托优势,推进产业科学化调整。发展镇域经济必须要以产业作为支撑,产业的发展程度影响决定着镇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方面,要充分依托资源优势,努力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产业建设水平,努力推进产业
发展科学化、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提升产业档次与实力,实现产业与国内国际市场的对接。
三、夯实基础,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推进镇域经济发展首先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而薄弱的基础设施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把强基础、增后劲作为促进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重点加强以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优化发展环境,努力降低农村群众的劳动成本投入,加快发展步伐。
四、城乡统筹,实施强镇带动战略。城镇对于聚集第二、三产业、推进镇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并利用好城镇优势,进一步提升城镇建设水平,优化城镇环境,大力招商引资,以第二、三产业的聚集发展,推进非公经济的发展壮大,从而增强城镇吸附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经验的能力,以城镇的发展辐射、带动农村发展,最终实现镇域经济的发展。
五、龙头牵引,提升镇域经济实力。镇域经济发展要靠产业来支撑,产业发展则需要龙头来牵引。因此,要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进产业发展、提升镇域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力度,进一步壮大企业群,努力发挥聚集效应,以企业群的发展壮大来带动产业群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企业自身的整体实
力,大力推进产、供、销一体化建设,促进产品精深加工,树立品牌意识,努力打造精品,最大限度地提升产业效益。
第五篇:镇域经济崛起调研报告
镇域经济快崛起调研报告
城关镇刘淮生
【精要】重抓招商引资,增加财政收入,将农民向工厂集中;重抓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将农田向大户集中;重抓集镇建设,增加就业渠道,将农户向集镇集中。
关键词:镇域经济高效农业集体经济招商引资集镇建设环境整治
镇域经济的理解
镇域经济从产业结构来看分为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镇域经济的崛起当然也就是镇域三大产业的全面开花。而三大产业的发展又突出显示在:村级集体经济的的增收和高效农业的发展,工业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集镇建设的加大和服务行业的兴盛。
镇域经济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镇本着这样的发展思想立足实际,提出了“三个重抓、三个增加、三个集中”的发展思路,即:重抓招商引资,增加财政收入,将农民向工厂集中;重抓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将农田向大户集中;重抓集镇建设,增加就业渠道,将农户向集镇集中。扎扎实实的抓落实,取得了一些骄人的成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效农业和村级集体收入方面。近年来,我镇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整合各方面资源,先后培育了大棚西瓜种植示范区、大棚蔬菜种植示范区、横沟规模养猪基地,引进新上了新威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富士源食品有限公司。同时我镇正在积极实施万顷良田的整治计划。我镇共十二个行政村,2009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较2008年有了较快增长,其中年收入达10万元的村有3个。
二、招商引资、财政收入方面。自08年以来,我镇积极探索整合扶贫资金资源优势、集众力为合力办大事建厂房的新思路,两年的时间,紫徐、贾庄、韩赵、镇西等村居联合或单独在镇工业集中区新建标准化厂房8000平方米,引进和新上了三人行服饰、申联塑胶等工业项目,每个企业不仅每年贡献财政税收近百万元、而且通过厂房出租,每个村年集体增收6万元,并吸纳劳动力就近就业,实现了“政府得税金、村居得租金、务工农民得薪金”,拓展了财政增收、村集体增收和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建厂房搞出租的良好受益,激发了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和本镇能人大户的热情,两个由个人投资建厂房的项目计划正在洽谈之中。2009年我镇实现财政收入将近800万元,和2008年相比增长了60%左右。
三、集镇建设方面。我镇这几年来着力发展规模专业市场、打造了占地几十亩的中型农贸市场,和占地十几亩的小商品市场,大力整治街道的环境卫生,规范商铺的商业行为,努力打造集镇商业服务中心、商贸流通中心来兴现代服务业,打造区域商贸、物流中心,聚人气、兴商气、积财气。
镇域经济所遇的瓶颈
我镇镇域经济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在发展中也遇到了很多瓶
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效农业方面和村级集体收入。农民的思想还比较落后,发展高效农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2 相关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土地流转阻力很大,顺利实施万顷良田项目压力不小;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还不高,村级固定资产没有盘活、流动资金利用不充分;
二、招商引资、财政收入方面。这几年来我镇招商引资的力度不够,数量少,规模小,企业间没有形成规模性产业链;对招来企业的服务难度加大,企业招工问题近期比较突出; 3 2010年我镇的财税任务为1130万元,我镇税收量小、面窄,财政增收难度大。
三、集镇建设,服务业性产业方面。集镇环境卫生工作还不到位,尤其是楚涟路沿线;集镇建设相对滞后,最近十年无大的发展;集镇管理不到位,乱堆、乱建、乱搭现象较为严重。
镇域经济的突破
最近区委十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将“镇域经济快崛起”的作为实现“打造楚州速度,冲刺苏北十强”的三大关键措施之一,为落实这一决策部署,区委又召开全区加速镇域经济崛起动员大会,进一步吹响“镇域经济快崛起”的“集结号”。
“条条大路通罗马”。镇域经济发展的道路因情、因时、因势有多种,根据钦工几年的发展情况和工作实践,我们认为,加速镇
域经济的发展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高效农业和村级集体收入方面。发展设施高效农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实施规模化种植是发展高效农业的必然趋势。因此,首先要加强典型引路,转变农民落后的思想。着重培育规模设施农业典型,以先富触动农民思想的转变达到共富。其次要大力培育基地。着重建设高效设施农业的载体和龙头。第三要实施政策扶持。着重在引导、鼓励上下功夫。第四要把引资兴办龙头加工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通过上项目,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大发展是实现镇级经济发展的基石。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村级经济的增收就没有镇级经济的创收。因此,首先要盘活村存量资产,如村集体的堆田、鱼塘应包俱包或从新发包。其次建立健全农村合作组织,加大土地流转量。
二、招商引资、财政收入方面。实践已充分地证明,招商引资是增加财政收入、增加集体收入、发展镇域经济的第一抓手。因此,首先是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建立健全长效招商制度。长期的坚持驻点招商,组织专业人才进行专业招商,要充分认识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对于招商的方式方法要勇于创新,不管是白猫黑猫只要是招到商的,我们都应该大加赞同。其次是建载体,搭平台,全力推进招商引资。有效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不仅需要优惠的政策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更需要一个优质的载体和平台,工业集中区就是这样的一个载体和平台。而集中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解决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不仅要“筑巢引凤”,更要“引凤筑巢”,自08年以来,我镇积极探索整合扶贫资金资源优势,来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第三是重引导、强服务,全力推进“凤还巢”和全民创业。“引凤还巢”、全民创业是加速镇域经济崛起的中坚力
量。要建档备案。建立健全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档案,详细掌握人员信息;要加强沟通。建立长效联系沟通制度,通过乡情、亲情,在引导他们返乡创业的同时,成为开展招商引资的信息源和载体,返哺家乡;全力扶持。建立健全“凤还巢”和全民创业扶持机制,建载体、搭平台,营造良好的环境。对于在手企业我们要全力以赴给与各方面力所能及的服务,近期特别是招工。
三、集镇建设,服务业性产业方面。集镇建设是镇域经济发展的名片,服务性产业所占比重是镇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首先我们应该加大集镇环境整治力度,打造美丽钦工新形象。其次积极规划集镇发展思路,提升我镇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