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今日早报-椒江作风建设报道
台州椒江“正风肃纪”在行动 给”四风“套上”紧箍咒“
在台州椒江,凡是公车都有一块特殊的黄色椭圆形标识,贴在每辆公车的挡风玻璃右下角,标识上还有“公车”两个红色字样及区纪委的举报电话。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块,但这种“黄配红”的明丽色调让人眼前一亮。
今年以来,台州椒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个严禁”等有关精神,积极作为,通过公车“亮身份”、“六个一律免职”、公款浪费“零容忍”、突出监督检查等措施惩标治本,有力地促进了党风政风民风的好转。
公车使用详情,台账上查得清清楚楚
在椒江区水利局的《车辆派遣登记簿》上,每辆公车的出车情况都被详细地登记在册,从车号、驾驶员、用车单位及去向、出车和回场时间、车辆情况等,都可以查询得到。
另外一本《车辆出入库登记表》上,则是记录了每辆车每天晚上的入库时间。椒江区水利局共有6辆公务用小轿车,按规定,每辆车每天晚上9点前都要入单位停车库,如因修车等因素未入库的,也要在备注栏写明。
“现在我们出车都由车队统一派遣,必须走流程下来。”司机杨洪德说,有了这套规章制度后,单位用车更正规了,司机们的工作量也比以前相对少了,“跟去年同期相比,差不多少了20-30%吧。”
杨师傅每天早上8点半上班,晚上5点下班,以前突然接到个出车任务,想回家吃个晚饭就“泡汤”了。“每天基本上都能准时回家吃晚饭了,”杨师傅很高兴,“制度很严格,以前偶尔会有个‘人情出车’,不去也难为情,现在根本用不着再为这种事犯难了。”
如今,椒江区水利局的公车根据工作需要调度,任何人有工作需要都可以申请使用,6辆公用小车定人定位,不仅每天要出入库检查,连洗车、维修、加油、保险等都要到单位公开招标的指定地点。
新闻背景
全区1001辆公车全部亮出“身份”
今年3月份开始,台州椒江对全区1001辆公车全部亮明身份,公开接受监督,采取定人、定点、定期公开的“三定”措施来实施:非专职驾驶员一律不得驾驶公车,专职驾驶员须持有公车准驾证方可驾驶;公务车辆在非工作时间必须统一集中停放在单位车库,未按规定入库停放的,一律视作公车私用处理;实行一车一台账,各项支出必须每季度定期在本单位公开,接受监督。
每笔公款支出,都要严格按照标准来
“接待时间、来客单位及人数、来客目的、接待地点、费用总额„„”在台州市国土资源局椒江分局,每月都会有一张《公务接待情况统计表》贴在公示栏里,这个公示栏被称为“阳光公开栏”。
“每天走进走出来我们局里办事的老百姓很多,这些张贴在公示栏里的内容他们都能看得到,除此之外,还有工程招标等情况的公示。”台州市国土资源局椒江分局局长戴杰说,以前单位也有类似公示,但没有这么细致,“以前一个季度公示一次,从今年9月份开始,局里不仅每月公示,而且逐笔公务支出都要写得明明白白。”
“区里的财务标准是一般80元/人,最高120元/人,烟酒等不上桌。”在台州市国土资源局椒江分局负责会计工作的陈文明告诉记者,今年的公务接待费用比去年减少了40%左右,“现在局里都是严格按流程走,对口单位由对口科室和科员接待,吃饭不是在单位食堂,就是在附近的小饭馆,酒店都不去了。”
陈文明说,单位附近有五六家价格实惠、服务周到的小饭馆,是外出就餐的“最佳选择”,“住宿等其它费用都由来访单位自己负责,我们帮他们事先联系好。有了这些制度后,许多同事都说办事轻松多了,不用怕‘招待不周’,只要都按规章来办就行了。”
新闻背景
公款把控一个字——“严”
台州椒江实行接待费公示制度已经坚持了7年,今年在全区各单位、各部门全面推进细化公示内容,并要求接待一律不上烟酒,同城一律不安排公务用餐。8月份,出台《三公经费管理规定》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
椒江区委还出台了《外出学习考察参观活动管理规定》,要求外出考察必须有明确目的和实质内容,按规定履行申报审批备案手续。另外,全区各级机关禁止用公款发放贺卡、明信片、挂历等。
记者手记
公开、规范权力运行 让清风吹遍椒江每一地
台州椒江自从开展作风建设以来,出台的条条框框很多,这样那样的“禁令”也不少。我在区里走了好几家机关部门,实实在在地看到了这些措施是怎么一步步“落地生根”的。
椒江拧紧“三公经费”水龙头,截止到今年11月份,全区“三公经费”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3.7%。区里先后开展监督检查18次,28个单位将在年底机关考核中予以扣分;38人作出书面检查,年内不得评先评优。这些处理都是动真碰硬的,丝毫没有纵容和马虎。
今年6月底,有一个村曾想组织70多人去公款旅游,机票都已经买好了,最后还是被责令退票,并接受了批评。像这样对村级集体资金使用的规范管理,得到了村民们的广泛支持。
作风转变,是机关干部工作面貌改善的前提,只有让干部的一言一行都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中,做到“亮身份、亮承诺、亮标准”,才能真正使“人民公仆”这4个字熠熠生光。
第二篇:两年无法适应工作环境小伙子辞职回家(今日早报)
两年无法适应工作环境小伙子辞职回家
心理医生认为,工作5年内的人容易出现适应障碍
通讯员 徐勤 本报记者 何丽娜
早报讯 正值高校毕业生就业季,很多毕业生正在忙着找工作,但是如何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处理好跟同事间的人际关系,对于今后自身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是这个问题常常被大家忽略。
昨天,杭州市七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就来了位十分纠结的小伙子,他整整花了两年时间都没能适应自己的工作环境,没能学会如何处理跟同事间的关系,为此他很难过,也很沮丧,最后不得不辞掉工作在家休息。
两年无法适应新环境
昨天下午1点30分,徐助建医生下午的心理咨询门诊刚开始,就进来一对母子,妈妈40多岁,一脸着急,儿子20多岁,一进门就顾自坐到医生对面。
“徐医生,我真的已经是忍无可忍了,他们总是在背后说我。”还没等医生开口,小伙子就先表达起自己的感受。
小伙子今年25岁,长得高高大大,两年前大专毕业后,家里帮他找了一份会计事务所工作。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整整两年时间,小伙子始终没能融入新的环境,而且和同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僵。
“一开始,我们单位的规模还小,我需要去打交道的同事也没几个,反正我尽量少跟他们说话,勉强还能应付。”小伙子不温不火地说。
可一年以后,单位规模扩大了,新招了不少同事,然后他就开始担心起来,整个人变得越来越不对劲。
“有些人很喜欢在背后说悄悄话,我看到过好多次,我总感觉他们是在说我。”小伙子说,对此,他始终不动声色,把一切都憋在心里。可每当他进入工作环境时,就会不由自主东想西想。于是,工作效率明显下降,心态越来越差。
这个月初,他不得不辞掉在外人看来挺不错的工作,回家休息。
工作5年内的人
最易发生适应障碍
在小伙子讲述自己经历的时候,徐医生一直在笔记本上圈圈点点,最后他写下四个字——适应障碍。
“在我们周围,有不少像这位小伙子这样的人,对人际关系缺乏客观的认识,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就会变得非常敏感,哪怕是一个无意识的动作或表情,也会认为是别人对自己的不满。常常把很多无关紧要的东西跟自己联系起来。”徐医生说。
在徐医生看来,这种人往往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挫折,也会觉得对自己的影响会很大,从而越想越自卑,使得工作效率快速下降,让自己陷入了恶性循环。
对于这种人来说,正确的态度就是对别人的看法不予理会。
临床上,徐医生碰到过不少像这位小伙子类似状况的病人,特别集中在刚工作5年内的年轻人。
目前正好是各大高校学生毕业的时间,他们都将陆续找到各自的工作,如何才能顺利适应新的环境,为自己创造一个相对融洽的人际关系呢?
徐医生教大家的方法很简单,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是认真负责、尽力而为。
“作为一个刚刚到岗的新人,没有工作经验,也不太熟悉手头的工作,做起来比不上干了多年的老员工,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徐医生认为,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
多跟同事去沟通,真诚地向单位里的老员工请教,主动显示出对别人的尊重,并在当别人有需要的时候能主动提供帮助,相信很快就能得到大家的喜欢和认可,自己在新环境中也会过得更加舒心和顺利。
两年无法适应工作环境
小伙子辞职回家
心理医生认为,工作5年内的人容易出现适应障碍
第三篇:今日早报: 翻拍名著,应向英剧《神探夏洛克》学习
今日早报: 翻拍名著,应向英剧《神探夏洛克》学习
最近最红的侦探是谁?不是小罗伯特-唐尼扮演的那个大侦探福尔摩斯,而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扮演的神探夏洛克。英国BBC出品的两季共六集迷你剧《神探夏洛克》,凭借缜密的推理、新鲜的演绎及优雅的细节,得到中国网友的疯狂追捧。
该剧将柯南-道尔笔下的角色和人物关系置换于21世纪,以每集90分钟的篇幅,全新演绎《血字的研究》、《四签名》等经典故事。
《神探夏洛克》第三季已获预定,预计明年推出。一年才等三集,可网友觉得值。国人酷爱翻拍名著,却屡屡被网友拍砖。旧瓶怎么装新酒,中国的电视剧导演们真该向英国人学学。
在21世纪的伦敦,眼神锐利的侦探咨询师夏洛克和从战场上回来的军医华生相遇,他们合租在贝克街221B室,开始了一系列的冒险……
请注意,这不是“穿越”,而是在原著的基础上枝蔓出来的另一种演绎和推理。
把夏洛克和华生置身于现代,有关他们的一切自然都“鸟枪换炮”。马车换成了汽车、电报换成了短信、老男人变成了小帅哥、华生医生甚至写起了博客……但这一切只不过是让现代人产生亲切感的包装而已。《神探夏洛克》的妙处在于,将柯南-道尔的推理重新抽丝剥茧、排列组合,用另一条道路去了“罗马”。
例如第一季的第一集《粉色的研究》就改编自著名的《血字的研究》。它从原著中保留的两个最关键的元素:死者留下的“RACHE”和两粒药。但编剧又为这两个关键元素做了全新的解读。
“ RACHE 在原著中有两个解释:德语复仇和RACHEL 这个女子名。原著中走的是复仇线,把RACHEL 批为谬误;这里走的则是RACHEL 线,巧妙地将这个女子名解作死者留下的邮箱的密码,很有意思。”网友“michi”说,如果柯南-道尔还活着,他一定也会这么写。
而刚刚播出的《莱辛巴赫瀑布》,也将原著中的“FALL”从具象的瀑布变成了虚象的“堕落”、“坠下”。时代变了、科技进步了,可是推理的缜密没有变。不一样的路线,一样的精彩,编剧总能在谜题破解的关键处推陈出新,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
翻拍得好不好,原著粉丝最有发言权。
豆瓣网友“缎”是原著的死忠,他不喜欢电影版的《大侦探福尔摩斯》,却对这部迷你剧情有独钟,“作为原著党的我们,希望从里面看见那个熟悉的阿福,而不是一味地拼剧情拼噱头。我感谢编剧完全刻画出了阿福的精髓,让这个角色在新时代都能绽放异彩。”
自从有了“腐女”这个名词,似乎只要有男人的片子就能和“基情”扯上边。在网友们欢乐的解读之下,关云长和曹操有了小暧昧,王力宏和李云迪“一定要幸福”,福尔摩斯和华生这对搭档也无法幸免。
在《神探夏洛克》里,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扮演的福尔摩斯,有着一头卷发和锐利的眼神,再加一点神经质,被网友誉为“英伦萌男”。而马丁-弗瑞曼扮演的华生,憨厚忠诚内心坚毅,是个渴望刺激的神枪手。这两位没有朋友的人,“同居”不到1天,就互相信任乃至托付性命。相关新闻: ·今日早报:龙年春晚姿态够低脸够老 ·今日早报:这次郭德纲打出“临时工牌” ·《今日早报》:你还能被春晚吸引多久? ·今日早报:春晚舞台 明星们的曲线发财路 东方早报:评语表达不准是空气质量日报致命伤 东方早报:休假解决不了公务员的亚健康
第四篇:从东方早报对汶川地震的报道看媒体
从《东方早报》对汶川地震的报道看媒体的表现
虽然每天都会看报,或者上网看新闻,查资讯,但是都只是将报道的内容很机械化的加入到自己的记忆库中,从来没有想过要去比较探究在这些报道中媒体的表现,媒体的立场,也不会刻意地去留意它们在排版或是文字上的差异。但是在这几天里,我在网上翻看了很多报纸的电子版本,我发现,对于一个事件的报道,不同的媒体竟然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所以我想这次作业也会让我对当代媒体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我主要看的是报纸媒体对5.12汶川地震的报道,因为在前一段时间,我在一位摄影爱好者的博客上,看到他的一篇日志“中国纸质媒体对地震报道封面的评述”,文章中,他收集整理了14号国内报纸的第一版对汶川地震的报道,对他们的图片,排版,文字等进行了评论和打分,并从中表达了自己对于该媒体的评价,他说,他很欣慰看到媒体面对重大事件的成熟和反应的速度,但是也对一些媒体的表现感到失望,痛心。他说“面对悲剧,公众需要知道的一是内情,二是及时的报道,三是如何凝聚力量,来渡过难关,而不是通过有视觉冲击力的死亡照片来迎合报纸的发行量,我在网上看到一张张有关地震现场的照片,对我内心的冲击是很大的,我们可以想的到,如果我们的媒体不负责地发出更惨忍的现场照片,对于四川的地震受害者来说,他们需要担负的是心理上一场更大的地震!对于汶川地震的报道,我们也看到报纸的封面或第一版的运用上,过多地投放了广告,虽然报纸要生存,这一点也无可厚非,但在大家踊跃捐款时,难道我们的一家媒体像往常一样将广告看的这样重要吗?对一个国家,数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数千万人捐款,数亿万人关注的事件,我们有一家报纸竟然在第一版用了90%版面的广告,而汶川地震的报道只有一个标题!这样的无情报纸和残酷的地震有什么两样?”
而在他的这篇博客日志中,东方早报在5月13日的头版封面被给予了120分。通过对比下面两个封面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原因。
不论是谁,看到《东早》的封面,应该都会产生心灵上的触动,压抑的黑色,醒目的数字时时提醒着我们这场灾难给我们的剧痛,虽然没有照片的陪衬,却能让每个看到的人感受到深深的悲痛。而右边这份报纸呢,看了同样让我们心痛,但心痛的不是大自然的无情,而是在灾难面前,竟然还有这样无情的只关注自己的钱财利益的媒体的存在。
之后一段时间,我在《东早》的网站上翻看了一年来它对于地震的报道,大大小小一共有上百篇,而其中我主要看了从5月13日到6月12日期间的报道,看完之后我对《东早》的好感又增加了很多,它让我看到了中国社会和媒体的进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在过去,每次遇到重大的灾难,媒体的报道都是比较封闭的。而这一次,对于汶川地震的报道,可以说是非常的及时和开放,地震发生之后,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派出了记者深入震区去搜集第一手的资料,而不是等着官方发布的信息。《东早》也是第一时间派出了十多位记者和摄影师到达灾区第一线,进行了全面细致,饱含深情的报道。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一个个数据和现场图片报道便赤裸裸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而就在《东早》13日的报纸上,除了头版,更是用了A版共23版中的13版来记录汶川大地震,震级、遇难人数、救援人数,政府措施、派遣军队数,救援物资数量,灾民的生活„„版面之多,甚至超过了很多政府官
方媒体。更值得赞扬的是,作为一个商业性媒体,在这十几版报道中,我几乎看不到一个广告和一篇不相关的文章,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媒体的职业道德和人道主义。
在接下来一个星期的报道中,《东早》每天都会用最前面的将近20版的版面来全方位地报道汶川地震的最新数据和救援情况,将最详实的信息第一时间报道给公众,以公正、客观的表现形式向公众持续、集中地传递着抗震救灾工作的相关信息,着眼于灾区具体的灾情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报道,刊发了大量可亲可感的现场文字,每一次生命奇迹的刷新都牵动着读者的心,汶川的现实将“七十二小时”黄金时段这一理论击碎了。黄金时段之外不断有生命存活,九十六小时、一百二十小时、一百四十四小时、一百六十四小时......都有生命存活。每天都有记者从现场发回的及时而详细的报道,还有地震中所记录下来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为生命的坚强而感动,同时也凝聚了所有人的心。其次,在这六七天中对主震(八级)和各种余震(六级有四次、五级有二十六次、四级有一百六十二次)报上都有直观报道和数据显示,让我们对八级地震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大地震给人类带来的损害更加清楚。
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开放式的不断更新的全方位报道方式,媒体才能够持续地营造出浓厚的舆论氛围,推动全国上下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共识的达成,有力地依靠事实来影响了公众的意见,从而引导了舆论。2.媒体将地震中的生命营救放在首位,相对于很多西方媒体一来就质疑中国的豆腐渣工程,贪污腐败行为,我们的媒体则将最主要的目光放在救援和人们的生活上,这其中不能否认没有政治上的原因,像老师说的,媒体其实是政府的工具,政府需要利用媒体来影响公众舆论,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但我认为这也是符合我们中国人当时最需要的民族凝聚力和对生命的尊重。比如在《东早》上,就可以看到这样的报道:
(一)在大地震发生后的两个小时内,温家宝总理就飞抵现场指挥营救埋在废墟中的生命。提出“救灾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分的努力”的号令。
(二)胡锦涛主席冒着五六级余震的危险飞抵重灾区北川慰问灾民,并再次向救灾军队下达“灾情就是命令”的指示。
(三)从第一时间起至十八日止,成都、北京、兰州、沈阳、南京等六
大军区先后向灾区派出救灾战士十三万六千余人。
(四)为了在黄金时段营救生命,中国空军打破了两项世界记录:一项是空运规模的记录“全天空运量达一万一千四百二十人”;一项是跳伞的记录“十五名空降兵在没有戴保护面具、看不清地面情况的条件下从四千九百九十九米的高空下成功跳伞”。
(五)为了营救生命,截至十九日十五时全国财政拨款已达七十七忆九千四百万元人民币。全国各界的捐款已达一百零八忆多元人民币。救灾物资已达三百零四万吨。
(六)派出专业的消防武警营救队伍和专业的医疗队伍若干。
(七)派出各行的志愿者已达六万余人。
(八)打通了三条通往汶川的国道。抢修灾区的道路若干。
(九)救治了伤残的灾民若干。
(十)较好地安置了灾民若干。媒体通过这些报道来引导舆论的走向,也体现出媒体在危机中对社会公众思想上同质化的作用,有点像大众媒体的社会整合的功能。媒体当然不是没有看到其中的负面行为,但此时我们最重要的是全国上下一心,同心协力抗震救灾,而媒体则应该将公众的思想引导到这根主线上,而不是去挖一些负面的报道并大肆批驳。所以我们看到,就算是有一些如贪污,逃避责任之类的行为出现,媒体也是尽可能的以中立客观的立场进行报道。从而更好的鼓舞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决心和勇气。
3.报道中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现在回过去看当时的报纸,那些文字和图片依然让我忍不住落泪,特别是5月20日《东早》用A版所有的版面对哀悼日的报道,让人感动到心痛,更感生出对祖国,对同胞的深深的爱。这里摘录几段: 汶川,请原谅我,以泪洗面
这一刻,我们举国哀悼
骤然响起的汽笛和警报代表我们的内心
向废墟下依然活着的生者发出最炽烈的呼声
这声音会除去你们心中的恐惧
因为你们一定能听到,我们不抛弃、不放弃的呐喊
你们一定能感受到,举国上下最坚定的信念
“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像万里长城一样,是永远震不倒、摧不垮的!”“每个生命都是国宝,要更坚强地活着”
还有那些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孩子的父母;那些家人蒙难却仍然坚守岗位的干部,民警;那些积极加入到救援行列的同学们;爱情,亲情,友情„„每天我们都在被这些感动着,被媒体上那些震撼心灵的细节感动着,就连对中央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的报道也都令人动情:温家宝噙着泪水安慰饥饿的灾民说:“饼干就要来了,奶粉就要来了”。胡锦涛抱过灾民的小孩,用面颊紧紧地贴住她的脸,为的是给灾民传递一个信息:我们都是一家人。
而在一年后,地震一周年之际,《东早》也是专门创建了“5.12地震一周年”墓志铭版面,故事中的主人公们早已离开我们,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但是是这些媒体将他们的故事用细腻的描写告诉给所有的人,让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人情也是新闻价值的一个判断标准,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灾难,媒体的这些充满人情的报道,永远不会被漠视,相反它让我们看到了媒体除了追求利益之外的温情的一面。
4.详实报道了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帮助。面对灾难,不管是在报道志愿者,还是在报道医务工作者,不管是在报道募捐活动,还是在报道灾民生活,媒体常常突出一个主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在《东早》关于汶川地震的专题中,有一个板块叫“献爱心”。在很多报道中,有母亲抱着自己的小孩,让小孩把捐款放进抗震救灾募捐箱里,而母亲则对记者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嘛。我们带小孩来感受一下。”或是一位拾荒老人,在募捐点小心翼翼地拿出自己身上仅有的几十元钱,放进募捐箱里。正是在这样传统文化的鞭策下,短短几天里全国各界群众就募捐了上百亿元人民币和物资。特别是对港奥台胞和海外华侨筹款救灾的报道,更是表现了这个主题,如“台湾街头小学生们将自己的零币投入募捐箱”的报道、“台商林朝济主动给灾区送帐篷、送消毒液”的报道等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凝聚力。
而在献爱心这个主题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国际社会对汶川地震的支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首先致电温家宝总理对遇难灾民表示哀悼并提供经济援助。先后有一百五十多个国家的首脑向我国灾民表示哀悼。美国、俄罗斯、伊拉克等二十三个国家向灾区提供数千亿美元的资金和数千亿吨物资的经济援助。俄罗斯、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更派出了现代化装备的救援队在灾区进行救援的工作。台湾也派出二十人的医务人员到汶川。这些报道让人们看到,人道主义精神是跨越阶级、种族和国界的,在大自然灾害面前人类应该互相支援,互相同情。
综上,从《东方早报》对汶川地震一系列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主流媒体的实力和观念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他们的报道很成功地完成了对于公众舆论导向,凝聚社会力量的作用,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赞扬。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人情化的方式更拉近了媒体和公众的距离。我相信我们的媒体在今后的报道中会做的更好。让我们一起为中国媒体加油。
第五篇:作风建设专题
转变作风,从我做起
——机关作风建设专题讨论学习心得
为深入开展公司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提升管理部门服务效能,为实现集团公司转型跨越式发展的未来宏伟规划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公司机关党委在全机关范围内进行了公司机关作风建设专题讨论。
本次讨论活动主题是:转变作风,从我做起,通过学习回顾公司“两会”精神、党风廉政建设大会精神、公司机关双文明建设大会精神,以及机关党委有关效能监察、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开展廉政风险排查的相关通知和文件,在组织学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发动部门全体职工深入查找本部门在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基层反映的意见和建议,讨论如何整改、进步、提升,增强服务意识。
我们国贸公司储运部,主要职责是保障进口产品的物流供应,承担着整个集团公司生产原料和技改设备项目,以及所需备品备件的进口物资的运、储、供的任务。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始终以“安全、准时、经济、送达”为指导方针,部门上下全力以赴,克服种种困难,保证公司物流的顺畅运行,为业务合同的及时履行和工厂生产的正常运行保驾护航。
通过此次学习和和讨论,我部全体职工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工作
职责,增强了服务意识,提高了对作风建设的认识。经过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我部全员形成共识,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充分发扬优良革命传统,体现主人翁精神;进一步转变观念,完善制度建设,提高工作成效。
为切实开展作风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我部有针对性的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一、加强思想教育,增强服务意识
保持优良作风,必须加强思想教育。作为企业的一员,只有牢牢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深入学习和体会李双良精神,时时警省自己清廉拒腐,才能在日常工作中逐步养成和始终坚持正确良好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和增强服务意识,爱岗敬业,团结合作,为实现太钢跨越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沟通交流,营造和谐氛围
提高服务质量,必须加强沟通交流。企业生存发展需要生产、供应等各个部门的协同合作,这在客观上要求各个部门和所属员工,在立足本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交流和沟通的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管理提升和效率提高。同时也将为实现和谐良好的企业内部人文环境乃至推进整个社会的和谐进程发挥积极作用。
三、深入社会实践,提高业务素质
开展作风建设,强化服务意识,其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整个的企
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围绕公司“十二五”规划目标,每个党组、部门和员工都应体现和发挥自身的职能和作用,在工作实践中,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同时为适应新的业务发展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和更新业务知识,也是衡量一个合格员工的重要标准。个人素质的提高,部门职能的完善,服务意识的增强,就是机关作风建设要求的具体体现。
公司储运部
2011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