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加快教育强省建设[五篇]

时间:2019-05-13 17:5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加快教育强省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加快教育强省建设》。

第一篇: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加快教育强省建设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加快教育强省建设

中共山西省委书记

袁纯清

《 中国教育报 》 2012 年 7 月 7 日 1、3 版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基础工程,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教育投入,全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科学发展,实现山西转型跨越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山西省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明确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总体战略,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龙头,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创新创业,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建设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山西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是大有可为、加快发展的黄金期,转型跨越的机遇期,改革开放的攻坚期,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实现党代会确定的战略目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关键,加强人才培养是根本,加快教育发展是基础。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一是建立保障机制。健全完善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成立了由19个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出台了落实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将工作目标和责任分解到各市和各职能部门。把教育优先发展情况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落实教育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提高教育决策执行力。二是全面落实教育改革发展“三个优先”政策。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安排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增加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从制度层面上完善了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明确规定2011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达到15.8%,2012年达到16%,2011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达到359亿元,2012年将达到460亿元,比2011年增加100亿元,增长28%,达到了国家要求教育投入目标分解到山西省16%财政投入要求。并保持稳定增长。2011年山西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规定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按10%提取教育资金,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健全了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三是完善监督问责机制。建立教育强省建设专项督导制度,督促市、县(区)认真落实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保障教育投入。社会各界积极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蔚然成风,在全省上下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部门以支教为荣、全民以兴教为乐”的良好局面。

二、推动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取向。我们要围绕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集中精力抓好事业发展的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以此带动事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一是加快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十二五”期间在全省新建、改扩建1000所公办幼儿园,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从2011年起,山西每年新改扩建200所公办标准化幼儿园,2011年已经完成建设212所,新增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增加5万多个幼儿园学位,当年的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5%,比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2012年的200所建设任务已分解到市县,推进顺利。

二是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顺利实施。山西在全国率先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投入230亿元,新建、改扩建和加固改造中小学校舍9729所,建筑面积达2200万平方米,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1年3月国务院在山西召开现场会,刘延东国务委员对山西采取得力措施推进校安工程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

三是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十二五”期间,5年投入100亿元、每年投入20亿元以上,重点改善教育教学设备和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设备,使全省所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部达到标准化要求,真正实现城乡间、学校间办学条件均衡、办学水平相当。2011年已经有19个县(市、区)通过了标准化验收,2012年力争再有30个左右的县达到要求,通过验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确保每一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实验仪器、图书、音体美卫器材和“班班通”多媒体设备全面按标准配备到位。

四是加快职业教育基础建设。2011年,省委、省政府决定用两年时间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全覆盖。2011年秋季开学后免除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在校生学费;2012年秋季开学将免除全省中专、技工学校学生学费,惠及60余万名中职学生。两年争取资金近亿元,建设100个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组建9个职教集团,职业院校办学实力显著增强。2010、2011两年有26个县级职教中心通过督导验收,今年按照规划准备验收39个县。有19所中等职业学校和5所高等职业院校进入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行列,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中职学校分别达到58所和118所。

五是全力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加大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支持高校建设一批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重点学科、特色专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2011年启动了占地近1万亩的高校新校区建设,并出台关于土地、资金筹集、费用减免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今年秋季新校区基本竣工。加快了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和“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

三、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既是教育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教育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山西设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山西转型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要用好这个大平台、大政策、大机遇,在生产力层面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深化配套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使山西经济形态、社会形态、自然形态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发生显著变化。在发展方式上,实现粗放高耗增长向集约绿色发展转变;在发展定位上,实现煤电基地向综合能源基地和现代产业基地转变;在发展方向上,实现资源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转变;在发展动力上,实现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构建与资源型经济转型相适应的资本市场。加快实施十大企业“双千亿工程”,支持优势大型国有企业尽快跨入世界500强。实现这些目标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教育要服务转型,着力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义务教育通过布局结构调整,推动均衡发展,服务和促进全省市域城镇化的进程;职业教育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工学结合、订单培养,送教下乡,送教下矿,满足产业发展对高技能、实用型人才需要。高等教育要充分发挥教育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打造特色和优势,推进协同创新,推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用结合,产生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并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形成覆盖全省城乡、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学习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要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质量观,大力推进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的系统改革,使山西尽快进入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行列,不断提升教育服务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第二篇: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 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

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 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

中共湖南省委书记 周强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湖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实政府责任,加大教育投入,强化发展措施,着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加快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强化党政责任,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立足新的起点谋划湖南发展,明确了“四化两型”总战略和“两个加快”、“两个率先”总任务。“四化两型”就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加快建设创新型湖南、绿色湖南、数字湖南、法治湖南,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个加快”、“两个率先”就是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努力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子。实现党代会确定的战略目标,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确保教育优先发展。一是建立工作机制。省委、省政府成立建设教育强省领导小组,出台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和教育强省规划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制定工作方案,将工作目标和责任分解到各市州和各职能部门。各地各单位也建立了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二是加大教育投入。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增加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明确要求“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2个百分点,省本级预算内教育经费每年年初预算比上年递增20%”,并建立健全了投入保障监督机制。2011年,全省预算内教育拨款545.48亿元,比2010年增加122.78亿元,增长29%。从今年开始,将按照国家部署,落实4%教育投入目标分解到我省的16%财政投入要求。三是强化督查考核。督促各市州、市县区制定完善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保障教育投入。建立教育强省建设专项督导制度,不断推进各项建设工作,在全省上下形成了“党政重教,部门支教,全民兴教”的良好氛围。

二、突出重点、加强统筹,推动教育科学发展

按照突出重点和科学统筹的原则,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重点实施六大专项计划,着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以公益性、普惠性为导向,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发展,按照“广覆盖、保基本”的要求,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大力发展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加强幼儿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保教人员素质。规范办园行为,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和水平。

二是以合格学校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把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连续几年列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和“两项督导评估”内容,并设立10亿元专项奖励资金,力争到2015年,建设1万所合格学校,初步实现省域内义务教育相对均衡。2011年,全省共投入19亿元,建成合格学校1168所,目前共建成4861所。

三是以基础能力建设为核心,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统筹职业教育规划与建设,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骨干体系。立项建设一批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中等职业学校、县级职教中心和重点实习实训基地。全面推进校企合作,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积极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先后组建了23个职教集团,加盟企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达到1893家,有力地推动了校企深度合作,形成了对接产业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机制。

四是以提高质量和创新能力为根本,大力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大力实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及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建设一批高校特色专业、教学示范中心、精品课程等质量工程项目,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大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2011年全省高校共获国家科技奖14项,全省高校与14个市州、60%以上的县(市、区)、80%以上的省内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五是以农村师资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在全国首创实施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层次农村小学、幼儿园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专项计划,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专项计划。2011年共择优招录了3637名农村小学、幼儿园师范生进行公费培养。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从高校优秀毕业生中招聘4397人到农村任教。

六是以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到2015年,全省中小学宽带开通率达到100%,基本建成省、市、县三级教育网络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加强教育信息资源与教学平台建设,努力实现全省数字图书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图书资源校际流通和大型仪器设备校际共享。加强信息技术普及教育和电子政务建设,提升全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教育发展活力

当前,教育强省建设已进入攻坚阶段,教育改革也进入深水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要求我们抢抓机遇,不失时机地推进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增强教育发展动力与活力。

一是积极开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湖南承担了7个国家改革试点项目,并对应安排了51个省级改革试点项目,各地各校也至少安排了1个自选改革项目。我们把改革试点项目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引擎,认真组织,统筹谋划,以点带面,积极推进。目前各项试点项目正有序推进,部分已经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如职业教育方面,教育部多次推介湖南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经验。

二是深入推进长株潭城市群教育综合改革。以省部共建长株潭城市群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为契机,积极先行先试,探索建立各类学校生均经费标准和分配机制,建立各类教育资源统筹共享机制;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探索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和模式;探索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新模式和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新途径。

三是扩大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突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合作科研重点,努力促进湖南教育与国外教育合作向深层次推进。积极引进世界知名高校来湘合作办学。进一步扩大来华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招收规模。加强政府间教育交流和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继续承办好“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提高湖南教育国际知名度。

四、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教育民生

坚持把教育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突出位置,积极化解教育热点问题,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一是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女就读政策。坚持以流入地政府安排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子女入学办法,落实农民工子女入学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政策,全省城镇共安排40多万农民工子女上学。

二是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省政府将14所市州中心特殊学校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共投入3亿元加快建设。目前有12所特殊学校配套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有力地推进了全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基本形成了覆盖盲、聋哑和智障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体系。全省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75%。

三是建立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建立健全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共投入财政资金超过20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300万余人次,确保了全省无一人因贫失学。逐步实行中职免费制度,建立完善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资助制度。

四是切实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在落实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制度、推广示范性高中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做法的同时,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取消“点名录取”、“降分录取”等优惠政策,严格执行相关招生录取办法,做到不降一分、不点录一人、不追加一个计划,切实维护高考公正与公平。

第三篇:“建设教育强省”续谈

“建设教育强省”续谈

编者按: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是一个内涵科学丰富、体系严谨的纲领性文件。文件发布之后,不仅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也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本期我们刊发了部分学者和教育管理人士对这部文件的解读,他们的解读有助于读者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这部纲领性文件的精神实质。

下一期我们将邀请一线教师来谈一谈“建设教育强省”教师的职责合作用。

关于湖南教育强省 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

胡和平

2007年8月24日,《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下发;8月30口,湖南省委省政府召开争省建设教育强省工作会议。在会议与《决定》中,明确剔除了把湖南建设成为“教育强省”的目标。

关于“教育强省”的解读

“教育强省”的语法

从语法结构解读“教育强省”,有两种解释:一是偏正结构,即教育的强省,意谓把湖南建成一个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大省、强省;二是动宾结构,即以教育强省,意谓用教育的手段、途径强大湖南省。不论作何解读,“教育强省”的终极追求是湖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富民强省,建设一个富裕和谐的湖南。

湖南“教育强省”的内涵。

《决定》指出:湖南将通过10年左右努力,使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支撑和保障教育发展的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综合实力进人全国先进行列;基本形成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教育强省。到2010年,全省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0%;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5%,其中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75%;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175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7%;新增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达13年以上:80%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合格学校标准,教育信息化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公办学校择校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初步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腱;建成若干所高水平大学、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技师学院和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到2015年,全省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0%,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8%,其中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8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新增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达15年以上。

湖南实施教育强省战略的经济与现实基础

作为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湖南省,提出教育强省这一战略举措不仅使湖南人民欢欣鼓舞,也使中部乃至全国各省区感到振奋。正如教育部长周济所说,“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此举为中部地区带了个好头,对促进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但教育是需要投入的,必须以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的。

湖南省经济发展现状。

湖南省是中国中部欠发达的省份,2006年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小含港、澳、台)第13位,年增长率并列(与湖北省)第21位,人均GDP列第20位。据《2006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1448万人:初步核算,2006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当年人均GDP达到15930.79元。湖南省人平GDp低于全国平均4100元。

湖南教育现状。

教育强省,首先看高等教育。湖南的高等教育在学校数晕上有111所,仅次于江苏(118所),列第2位。高等教育在校人数本专科生83.1万人,研究生在校人数3.87万人,在全国列笫8位。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同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关于的实施意见》提出: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最、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这就是著名的“211工程”。目前,全国已有106所学校列入,我省的中南大学、同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进入这一行列,在学校数量上继北京、上海、江苏、湖北、陕西、广东、四川之后,与辽宁、黑龙江并列第8名。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部分高等学校创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一决定在教育系统内部称为“985工程”。迄今为止,全国已有38所高校列入这一工程计划,我省的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进入这一计划,在学校数量上继北京(8所)之后,与上海、陕西并列第2名。在武书连教授的2007年全国100强大学排名中,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进入前100名,评估得分累计132.85分,列11位,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2006年中同人才发展报告,湖南省的人才竞争力列全国第12名。但考虑到湖南是一个人口大省,从人均角度分析高等教育资源占有率,湖南应是中等偏下水平。

再看湖南教育的整体水平。2007年初,为了对湖南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作出基本判断,湖南省教科院教育科学研究所精心研制了“全国各省市区教育竞争力指标体系”,在这个指标体系的伞部22个二级具体指标中,在全国排名15位以前的有7项,而影响湖南进位并排在全国第15位以后的指标有15项。

湖南教育强省战略崛起的可能性

强有力的政府作为。

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经济为支撑,但教育与经济并不一定是均衡发展的,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也能办比较发达的教育。中国经济在经历持续快速发展之后,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过去很多想办而办不了事现在也能办了。湖南省委省政府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上,“是全国惟一一个由省党代会作出建设教育强省决定的省份”。并且出台了几条刚性措施:一是依法确保财政性教育投入。“十一五”期间财政预算和决算时,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至2个百分点,其中省本级预算内教育经费,在保证因政策变化而增加的教育支出之外,每年年初预算比上年递增20%,午末省财政超收部分按相同比例安排教育经费。二是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新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明确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教育。“据初步测算,今后几年全省上下可望筹措350亿元的经费,基本满足建设

教育强省的需要”。三是建立教育强市州、强县市区评估与督查、奖励机制,并将建设教育强市州、强县市区列入考核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有了政府的强力作为,教育强省就能落到实处。有了“欲之南海”(教育强省)这个决心,并口付诸行动,就一定能实现目标。

厚重的湖湘文化底蕴

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教育而言,文化的影响比经济的影响更直接。湖湘文化的本质特征是经世致用,敢为人先。湖南自古地灵人杰,人才辈出。近代以来,军事人才更是群星璀璨,从魏源、陶澍、曾国藩,左宗棠、黄兴、蔡锷等人到毛泽东、彭德怀、贺龙,“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无湘不成军”。但将星闪烁似乎又给世人一个印象――湖南人只会打仗。国乱思良将,在国难当头之际湖南人才的投笔从戎表现出来的正是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的本色。在国泰民安的口子里,湖南相继出现了“文学湘军”、“出版湘军”、“电视湘军”、“体育湘军“。这种人才群体的应运而生,表现出了湖湘文化的灵动与务实。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初级阶段,十多亿人口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袁隆平院士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当我国的航天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黄伯云院长以他的碳碳材料,一举夺得了空缺6年之久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所有这些,使世人的目光再次投向了湖南。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两院院士中,湘籍院士达86人,继浙江、江苏、广东、福建之后进入了院士数量的前五名。岳麓书院门前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匾额当之无愧。厚重的湖湘文化,从来就注重教育,如果说湖南的教育曾经因经济的制约而一度滞后,今天新一届省委省政府教育兴湘,重振雄风,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一定会哺育出驰骋华夏的“教育湘军”。

新型工业化的自身诉求。

从根本上说,教育只是一个手段,经济、社会的发展才是目标。今年2月,省委书记张春贤在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作汇报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湖南省当前工作)“主线就是一条:富民强省、又好又快。……具体来讲,就是要加快‘两个转变’、建设‘三个强省’。‘两个转变’就是要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转变,从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三个强省’就是要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教育强省。“依笔者理解,这“三个强省”是有主次的,文化强省与教育强省是为经济强省服务的。湖南是我国中部的一个人口大省,经济穷省,湖南的新型工业化需要人才的支撑。同时众多的人口尤其是农村人口也是制约湖南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无疑是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最佳方式。教育强省是湖南经济腾飞的必然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湖南的教育强省战略不是基于决策者的个人行为,而是振兴湖南的长远战略之所在。

着力构建农村贫困学生就读保障体系

吴天锡

保靖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老、少、边、山、穷”县。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666元,与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差100元,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差1452元。对于这样一个少数民族贫困县,如何建设教育强县,实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呢?

加大贫困生救助力度。让每一个贫困生享受党和社会的温暖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一是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自2006年春季开始,我们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仅春季开学,就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445万元。二是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我们为13093名贫困生发放了国家提供的免费教科书,免收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信息技术费203445元。三是为部分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在校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继续对全县范围内已确认为经济困难的在校寄宿生和已确认的特困生提供生活费补助,每生每年不少于100元,全县全年补助总金额不少于40万元,并逐年有所增长。2006年春季开学,我们就落实了3689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住宿生补助生活费31万元。

继续实行计划生育“绿卡”优惠政策。对全县农村独生和两女结扎户在我县接受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子女继续实行“绿卡”和低保户价费优惠政策,其中“绿卡”入学优惠标准为小学每生每期60元,中学每生每期100元;低保户入学优惠标准为小学每生每期90元,中学每生每期110元。通过落实此项优惠政策,切实解决了农村“上学难”的问题。

逐步加大对贫困家庭高中生、大学生的救助力度。从2006年开始,我们进一步拓展救助渠道,逐步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对贫困家庭高中学生、大学新生入学的救助力度。对高中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救助每生每年不少于500元,贫困家庭大学生入学报名一次性救助3000元-5000元。特别是对苗族聚居的吕洞山区,全面实行政策倾斜,学生考入高中,家庭困难的由学校减免学费,应届高中毕业贫困生优先纳入贫困大学生救助范围,对升入本科院校的贫困大学生给予5000元以上的入学救助。

改善办学条件,为农村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水平,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同时,落实好省定农村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并逐步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二是建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人数和校舍生均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等情况,我们及时确定我县校舍维修所需资金,纳入每年财政预算,按规定程序分批拨付。三是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年初编制财政预算时,对教师工资足额安排,不留缺口:按照国家统一标准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教师各种政策性津贴、补贴不低于县内公务员水平;为每个教师每月补发了60元误餐补贴,年底为每一个教师追加了一个月奖励工资;加快推进养老、失业保险、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小断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目前,全县在职中小学教师月平均工作达到1248元,高于州平均水平。

加快城镇中小学建设,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供就读保障

随着进城务工农民人数的进一步增加,农民工子女就读问题也逐渐摆上了我们的议事日程,据统计,进城农民工子女就读人数每年在700人以上。由于城镇公办学校学位十分紧张,只能容纳极少数农民工子女就读,绝大部分必须进人民办喜阳九年制学校和靠近县城的碗米坡镇太平小学就读,不仅不方便,教学质量也大打折扣。为此,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决定进一步加强

城镇中小学新建及扩容建设,计划增加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阶段学位近6000个,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供强有力的就读保障。

关于教育公平的几点思考

黄家声

建设教育强省离不开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公民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公平的对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质量的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欲知明日之社会,还看今日之校园。”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要通过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教育公平的内涵就是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并有机会接受平等的教育,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在起点、过程和结果上均享受到教育公平。

有思想、有远见的政治家都明白这一点:教育公平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公平。只有教育公平,才能从源头上促进社会公平;如果教育不公平,其结果是复制社会的不公平,甚至扩大社会的不公平一个人有没有接受教育,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决定着他的发展前途,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或者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必将影响一个人的发展,这不只是人生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教育公平呼唤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要在政策下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要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认真履行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要将教育债务纳入政府的整体偿债计划之中,保证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求。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别,从而实现办学条件上的相对均衡。二是要强化学校的管理。学校要牢固树立“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当社会敬佩的校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理念,坚持依法办学,科学管理,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从而确保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上的相对均衡。二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的均衡发展。发展教育不能搞平均主义,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尽可能地把教育水平低的地区的学校扶上去,尽可能地让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充,在发展中求均衡,在多样化中求均等,在形成特色中提高水平,从而形成高层次的整体协调发展。四是要合理部署教育发展规划。在对生源人口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要求的规划。特别是要落实各项政策,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学生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如农民工子女就学的问题,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工作等。

教育公平需要理念上的创新

教育公平需要创新教育模式,改革教育制度。教育公平并不等于接受教育的程度、学校教育的内容都一样。对学校、教师而言,教育公平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型人才,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不是教育公平;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更谈不上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一个动态的公平。教育公平并不是“损有余以补小足”,我们不能用“一刀切”的办法来促使学校的均衡发展,不能用牺牲优秀学校来促使薄弱学校的发腱。在坚持教育公平这一价值原则的同时,我们必须承认现实中的教育差距,有差距并不要紧,关键是怎么看待和怎么认识这个问题。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缩小这种差距,不让这种差距阻碍教育发展和社会公正。

教育公平首要的是义务教育的公平。要构建义务教育宏观监测系统,及时为义务教育差距提供预警: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管理和教育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客观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义务教育的实施水平,以新课程改革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建立教学质量基本标准。

幼儿教育发展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易灿华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学前教育。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也明确了学前教育在教育强省中的基础性地位。这为我省幼儿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但当前,幼儿教育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急需解决。

目前,幼儿园办园规范化管理欠缺,无证经营的小幼儿园虽然达不到安伞、卫生保健、教育教学等方面的要求,也批不到办园许可汪,却照样经营。这就给孩子的成长以及牛命安全带来了隐患。随着幼教事业的发展,社会力量办园越来越多,幼儿园外观条件好了,但有的举办者却以盈利为目的,个别幼儿园为了节约成本,降低幼儿伙食标准,或者检查、开放时吃好点,平时却不准家长进去看;有的幼儿园收费很高,但教师的工资很低,还不给教师买保险,教师不能安心工作,流动大。某些幼儿园为了赢得生源,迎合家长的要求,没有按照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教育纲要》办园,搞提前教育,超前学习,将小学学习的内容下放到幼儿园,孩子们成天背古文、古诗,同家还要写字做算术,没有完成“作业”要受罚。幼儿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的这二年是人生奠基期,在幼儿园主要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开发孩子的多元智能,为人小学打基础。而很多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总是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想在孩子身上去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以会写多少字,会背多少儿歌,会做多少算术题来衡量孩子是否聪明是否有出息,因此盲目地向幼儿园提出各种学知识的要求。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向家长宣传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而不能为了生源迎合家长的要求,做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

在幼儿教育中决不能光重视幼儿技能技巧的培养,忽视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一个幼儿园经常举行唱歌、跳舞、绘画等比赛,教师对如何培养幼儿的技能、技巧也能一一道来,而对于如何去培养幼儿的能力和兴趣,却没有多少设想和方法。其实,无论从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要求,还是从幼儿个体的发展看,幼儿教育必须正确处理智力和知识的关系,更加注重幼儿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幼儿教育应包含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两个方面。以学习知识代替发展智力,甚至花费大量时间教孩子们认字写字,这显然足舍本逐未。

此外,幼儿园在聘用幼儿教师时,不能只看教师的知识、技能,只看他是否能歌善舞,而应多关注教师的教育能力。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的督查管理。现在,有些地方的教育部门没有专门的幼教负责人,只有兼管人员,而且他们工作多而杂,精力顾不过来,没有起到应有的职能作用。他们的工作重心往往放到了检查、督导示范幼儿园的工作上面,注重幼儿园上区级,市级示范园,而并没有重视幼儿园存在的各种问题。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加大幼儿园年审力度,每年的年审不是光审查证照,更重要的是要审查办园的质量,发现了问题,要发出整改通知,责令其限期整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作用,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

第四篇:建设教育强省工作情况汇报

由省委、省政府组织的建设教育强省工作督查组来我区督查建设教育强省工作,这是对我区教育工作的新的检验和指导,更是对我区建设教育强区工作的有力鞭策和推动,区委、区政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根据省委办公厅通知精神,现将我区建设教育强区的有关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娄星区现辖4个乡3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共有230个村(居)委会,总面积430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以上均含开发区)。全区现有普通中小学校69所,其中完全中学3所,普通初中11所,小学55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7所,幼儿园53所(其中民办幼儿园51所),在校中小学生43069人,其中高中9054人,初中12016人,小学21999人。全区在职在编教职工3049人。

二、具体做法和主要成绩

(一)明确奋斗目标,认真贯彻落实教育强省工作会议精神

去年8月和10月,省、市相继召开了建设教育强省、教育强市工作会议,为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有效推进我区建设教育强区的各项工作。区委、区政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学习宣传,努力使会议精神深入人心。省政府建设教育强省和市政府建设教育强市工作会议后,我区召开区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议,及时传达了会议精神。区委学习中心组先后两次组织学习相关会议内容,认真学习和研究了《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中共娄底市委、娄底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意见》等文件。区教育部门也组织全系统教育管理干部和广大教师进行了学习和研讨,努力让大家从大处着眼,以立足本区,领悟其精神实质。

二是深入调查研究,努力为教育排忧解难。区级领导干部一以贯之重视教育。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领导经常深入学校,走访慰问教师和检查教育工作,调查了解情况,既充分肯定成绩,又分析困难,提出建议,同时提出工作任务,推进教育向更高目标迈进。区委书记王雄、区长陈明华多次到三中、八中现场办公,就三中创省示范高中和城区学校布局调整等工作作专项调研,听取教育工作情况汇报,现场拍板解决有关问题。去年以来,区人大和区政协领导也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区教育资源整合等问题,多次深入教育部门和学校进行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报告,向上级及本级党委和政府提出了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建议和意见。

三是认真制定规划、科学谋划“十一五”教育蓝图。认真总结“十五”教育工作,积极谋划未来发展,以会议精神为指导,科学编制“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我们以省建设教育强省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围绕“完善体系,适应需要,发展健康,建教育强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 “十一五”教育发展总体目标扎实工作。今年,我们抓住区人大、区政协评议教育工作和全区加强机关思想作风整顿活动的有利时机,把总结提高与编制规划、推进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年内将征地40亩扩建娄底八中,规划征地50亩改扩建先锋学校,规划征地30亩改扩建碧溪学校等。

四是召开了建设教育强区工作会议。2010年7月8日,区委、区政府在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准备之后,隆重召开了全区建设教育强区工作会议,区人大、区委、区政府、区政协等四大家主要领导和全区各部门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教育工作的负责人,教育系统各学校校长、支书及市、区新闻记者共300多人参加了会议。在会上,区委书记作重要讲话,区人民政府区长作工作报告,并颁发了《中共娄星区委娄星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区的决定》等文件。会议确定了奋斗目标,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工作责任,制定了奖惩措施,向全区人民发出了建设教育强区的庄严号令。会后,电视、电台、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分专题、多角度对全区建设教育强区工作进行了全方位宣传,建设教育强区迅速成为全区人民关注的焦点,成为家喻户晓的热门话题。

(二)加大工作力度,着力解决教育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

建设教育强区工作任务重,涉及面广。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及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区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1、切实加强领导,努力形成共建教育强区合力

一是建立了教育统筹发展的领导与管理机制。区委、区政府充分认识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把教育作为提高区域创新与竞争能力和兴区强区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来抓。为了确保教育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全区建立健全了领导与管理教育工作的“五项制度”:1建立了区委、区政府定期议教制度。对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均及时进行专题研究。今年,对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教育经费的落实、教育环境的优化、办学行为的规范、教师编制的补充等教育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做出了相关决议。坚持做到教育问题优先研究,教育投入优先解决,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立项。2建立了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现场办公制度。区委、区政府领导均挂点联系一个乡镇或一所学校,经常深入学校和乡镇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XX年年至2010年,区委、区政府领导先后在三中、八中、四中、先锋学校等现场办公多次。3建立了人大政协定期视察教育工作制度。人大政协每年确定不同重点,进行教育工作专项视察。4建立了区直部门定点支教制度。区直20多个部门和单位都对口联系一所学校,各部门负责人经常深入到所联系的学校开展调研,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5建立了教育督导评估考核制度。制定出台了《娄星区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教育工作督导评估考核办法》,明确了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政府(行政)教育工作的职责、义务和目标要求。坚持每年对全区中小学、幼儿园进行教育工作督导评估考核。全区党政领导对教育工作做到了思想重视、认识统一、规划清晰、投入优先、政策到位,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教育工作的格局,为全区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二是教育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我区教育内强管理,外树形象,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一,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区委、区政府明确了相关职能部门的教育工作职责,如:区公安分局严厉打击了侵害学校师生权益的违法违规事件,加强了道路交通管理,区文化局下大力气,整治了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等娱乐性场所,区卫生局加强了饮食店、商店的监管力度,严禁“三无”产品进入校园,区工商分局加强了对校园周边流动担摊的整治等。各部门既分工又合作,营造了教育发展的优良环境。第二,建立和完善了学校工作检查的准入制度。各职能部门进入学校检查工作,由区纪委统管,经批准后方可进入,杜绝了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等现象的发生。第三,严查教育乱收费,规范办学行为。我区把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当作整顿教育行风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成立了治理中小学乱收费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切实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的通知》,区教育局与各级各类学校签订了《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责任状》。教育收费工作公开、有序、群众对此满意。

2、加大教育投入,为建设教育强区提供经费保障

近年来,我区进一步完善了以政府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和教育经费管理制度,经费投入水平和经费使用效益明显提高,城乡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一是预算内教育经费优先保障。近年来,我区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XX年财政总支出30133万元,预算内教育拨款7828万元,比例为26%;XX年年财政总支出43573万元,预算内教育拨款11001万元,比例为25.2%。XX年地方财政收入30882万元,XX年年地方财政收入43573万元,增长12691万元,增长比例为41%;XX年预算内教育拨款7828万元,XX年年预算内教育拨款11001万元,增长3173万元,增长比例为41%。XX年财政拨给教育公用经费为695万元,生均175元,XX年年财政拨给教育公用经费1137万元,生均267元,XX年年比XX年增长53%。XX-XX年年,全区累计教育投入3.2亿元,年均增长28%;今年上半年,全区教育支出507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3%,达到了“两个比例,三个增长”的要求。二是专项经费确保足额到位。XX年,区委、区政府两次召开区委常委会,将历年拖欠的467万元城市教育费附加分两次如数返还给教育。XX年年城市教育附加应征收560万元,实征收560万元,全部用于了教育。中央和省、市对我区的转移支付资金为429万元,区分配到教育系统的资金291万元,占转移支付总额的68%。其中80万元用于危房改造。XX年上级下拨的教育专项经费为585万元,全额用于了教育。

3、改革用人机制,致力激活建设教育强区第一资源

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我区从刚性管理、和谐激励、人性关怀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我区以庆祝教师节为契机,采取树立师德典型,聘请师德评议员,开展师德演讲比赛等形式,增强教师爱岗敬业的意识。同时,加强区监察、教育、财政、人事、编办等部门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建立了规范教师管理的制度。二是抓全区师资队伍优化组合,进一步改革人员的录用、安置办法,促进人员的合理流动。XX年年,我区根据实际情况,公开从本科师范院校中招聘录用了10名高中教师和15名小学教师,今年计划招考70名,现正在组织报名,以优化师资结构,保障教育发展及教学工作的需要。同时,城区学校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学校的支教力度,XX年年共有26名城区优秀教师下到乡镇学校支教,加快了城乡教育的互动,促进了全区教育的协调发展。三是抓好教师的各级各类培训。XX年年,我区组织86名新聘任的校长及学校相关行政管理人员参加了上级部门举办的入门和提高培训;启动了全区首轮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工程,全区900多名班主任参加了学习;举办了新课程培训,普通话和计算机培训,共计培训教师450多人次;完成了200多名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工作。四是完善用人机制,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我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等用人机制,有效的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XX年年,我区顺利完成了乡镇办事处学区的撤并工作,并成功接管了华达学校。五是确保教师待遇落实。全市教师基本工资做到了由政府统筹,纳入财政预算,按时足额发放到教师的专用账户上,20多年来无拖欠教师工资现象。XX年年,我区对教师的津补贴也作了适当考虑,保障了教师的权益,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坚持教育公平,努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加大农村合格学校建设力度。“十五”期间,我区以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农村合格学校为契机、全区共完成农村教育基建投资5500多万元,新建扩建农村学校校舍12万㎡,调整撤并学校38所,改造农村学校危房7.5万㎡;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投入3000多万元,农村中小学全面开通远程教育,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均配备了图书室、实验室和电脑室。目前,全区各中小学校基本上设施齐全,校园安全整洁,绝大部分学校建成了示范性或规范化学校。下一步将继续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争取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一所全日制寄宿制学校。二是加大城区薄弱学校改造力度。近年来城区学校人数迅猛增长,班额大大超员,学校严重“超载”,师资、硬件等超负荷运转,区委、区政府抓紧规划城区学校布局和建设,使学校建设适应城市发展和学龄上口入学的需要。一方面抓好现有城区薄弱学校的扩容建设。结合城市改造,在学校用地上给予倾斜,并将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城区学校扩容工程。目前正在抓紧推进八中和大科中心小学整合,先锋、碧溪学校改扩建等项目建设,积极扩大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另一方面,积极与市委、市政府协调,争取在近年内再新建1至2所新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从根本上缓解城区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三是规范办学行为,维护教育公平,XX年年,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解决了“校中校”不规范的办学行为,取消了各校的重点班,实验班,维护了教育公平,杜绝了择校择班的不正之风。全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新生全部实行电脑随机编班,任课教师均衡搭配,班主任抽签确定班级。同时从严整顿招生秩序,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举办任何形式的招生考试,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划块招生,高中严格实行按志愿划线招生,招生秩序大为好转,基本上杜绝了争抢、买卖优质生源等不良现象。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区教育在发展中也遇到较多的困难,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负债沉重。由于财政比较困难,教育投入相对偏低。目前,全区教育总负债1.5亿元,其中义务教育“普九”负债达到6986万元,客观上制约了全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是教育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在农村,特别是一些村小和教学点,学校内部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离国家规定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实验的需要,少数学校甚至还存在安全隐患。在城区,主要是学位严重不足,班额普遍超大。近10年来,娄底城区中小学生数量翻了一翻,却没有新建一所公办学校,学校建设没有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造成城区学校人满为患,严重影响了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三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城区教师缺编严重。城区现有学生24701人,按正常的师生比应配备教师2084人,目前,实配教师1624人,缺编460人。农村教师年龄老化,专业教师严重短缺。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45岁以上的占到35%,其中50岁以上占24%,且主要集中在农村,有些农村小学甚至已没有年龄在45岁以下的教师。从学科结构看,物理、化学、英语、计算机、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短缺。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专业教师不对口的现象。四是教育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的措施,但落实情况还不十分理想,仍有少数部门受利益驱动,还存在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现象。以上这些问题,与建设教育强区的要求不相符,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符,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的。

各位领导、专家,我们在履行政府职能、依法施教、实施“教育强区”战略、促进我区教育全面发展上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比,与发达地区比,我们深知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将以此次督查为动力,以争创一流的精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推进我区教育和谐、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篇:《教育规划纲要》心得分享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X年)》,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而制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是的,人人都能明白“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要强少年则要强教育也是妇孺皆知的道理。然而,老师、家长,尤其是咱广大立志报国的莘莘学子,都对教育制度有过种种抱怨。回忆起年少不更事时,一群尚未开眼涉世的初高中生就从报纸、杂文上看了些百家言,就不分事实的一通胡乱批评,想来还觉好笑。更让如今的我摇头而笑的是那时的一声轻叹,还“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般:国情如此,事实如此。

我们终于盼来了教育的改革。据xx年3月29日的报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表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文本字 xx年2月28日至3月28日公开征求意见。截至3月28日24时,规划纲要小组办公室共收到意见建议27855条!公开化的征求意见,更加透明化的改革,显示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我们也能从这一进步的行动中看到更多的希望。意见建议之多,也可以看到群众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改革的希望迫切之程度。

我相信很多学生都像我一样抱怨过:分分分,咱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是高中时代最能表达学生对日复一日的大小考试的痛恨的总结了。可是,抱怨归抱怨,大家还是心悦诚服的拜倒在题海的石榴裙下:谁叫我们最终都得通过高考来证明自己真的有读大学的能力呢?谁叫题海和考试真的能训练应试的技巧呢?在这次的改革中,关于高考的改革让我对我的小弟弟妹妹们的童年更加有希望了。面对不足,谩骂和抱怨不起任何作用,重要的是,我们要支持国家的政策,让政策都发挥实效,才有可能向更好转变!

作为理工科大学生,我对《规划纲要》中高等教育部分尤为关注。

(一)《发展任务》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这一段中提到了“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 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我对此尤其盼望。也许是对自己的大学生活不满意,我对即将要来临的毕业和走向社会有着隐隐的担忧。我不自信自己在大学学到的知识能够与企业对我们的要求适应、与社会对我们的期望想符合。可能我在学期间我不能享受到这个决策给学生们带来的幸福,但我仍然全力支持学校、学院实行这些政策!

(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

对与这个我是举双手双脚支持!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愿意干实事,愿意用青春的激情和力量去为祖国和人民做有用的实事!这样的活动既让生活充实有意义,又能使自我能力得到锻炼和自我修养得到提高。我相信真正实行这样的政策,没有学生会不欢迎的。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教育强则少年强,教育富则少年富。我们有为国奉献的热忱和决心,希望祖国赐我以翱翔的翅膀!

xx大学0X级xx党支部组织委员 曹xx

下载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加快教育强省建设[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加快教育强省建设[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老边区柳树镇中心小学 田晓娜 2012年12月23日 最近一段时间,我校开展了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活动。《教育规划纲要》处......

    《教育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后,我不仅了解了国家对教育的宏观政策,了解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同时对教育中的......

    《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胡洪胜 第一次参加远程培训,在近一个月的培训中,通过学习《教育规划纲要》,我较系统地了解了《教育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8月13—17日,我有幸赴上海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小学校长《教育规划纲要》培训班暨论坛。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中央副主......

    教育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学习心 得 汽车工程系 崔选盟 二零一一年一月 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使我了解到......

    《教育规划纲要》学习体会

    《教育规划纲要》学习体会 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软肋”。《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达到4%。......

    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8月13—17日,我有幸赴上海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小学校长《教育规划纲要》培训班暨论坛。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中央副主......

    教育规划纲要学习体会

    最近一段时间,我校开展了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活动。《教育规划纲要》处处体现着党和国家重视和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通过学习,我深受鼓舞,感触颇深。现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