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工作情况专题调研报告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17:43: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医药工作情况专题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医药工作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第一篇:中医药工作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中医药工作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中医药工作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市卫生局:

根据庆市卫函发6号文件要求,我们及时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医疗卫生单位和村卫生所,对全县中医药工作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并按照专题调研提纲,全面分析总结。现将我县中医药工作情况专题调研报告如下:

一、落实相关政策和会议精神情况 2004年全省中医工作会议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省政府《关于加快中医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以及市政府“实施意见”,紧紧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坚持政府主导,积极推进中医药

继承和创新,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发挥特色优势,不断提高防病治病能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更好的为人民健康服务。并制定出台了《***县中医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我县中医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亦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后,我们认真学习了吴仪副总理的讲话,并把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了实际工作当中。根据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要求,我们及时总结,积极探索中医工作的发展思路,把加强中医机构内涵和功能建设,努力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作为今后的今后任务来抓。

二、中医药工作发展状况 管理机构设置

县卫生局主管全县中医药工作,负责国家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政策精神的贯彻落实。现设置中医股1个,有兼职人员1人,分管领导1人,具体承办中医药工作相关业务。

经费投入情况

2004年以来,中医药工作经费投入不断增加,2005年为我县中医医院投入376万元建设门诊楼,为中医院的整体搬迁工作奠定了基础。2004-2006年继续医学教育累计受益资金约7.8万元。县财政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对国家中医药建设项目的配套资金能够积极落实。中医药服务的基本情况

我们坚持“中西并重”的原则,建立健全中医医疗机构,合理设置医技科室和配置医务人员,全县有县级中医医院一家,其余14家医疗卫生单位均设有中医科,配备了中医资格医务人员。全县共有医技人员365人,其中中医药人员45人,占医技人员的12.3%,中级职称58人,中医药人员11人,占18.9%,高级职称共9人。各医疗机构均能开展中医药临床服务,乡镇卫生院至少拥有1名中医药执业资格人员,经营中药饮片200种以上,全县共有村卫生室80所,60%的村所均配有中药柜,随着中医学中专学

历教育的不断开展,村所医务人员掌握基本中医学知识面不断扩大。2006年,全县中医门诊38710人次,住院721人次,分别占总量的23.4%,18.6%。全县开展中医内、外、妇、儿以及针灸推拿等临床业务,尤其是县中医院中医骨伤科已成为我县的中医特色。中医医院基本情况

***县中医医院始建于1985年,全院现有职工54人,专业技术人员51人,中、高级职称13人。医院占地面积5280平方米,现有业务用房面积1074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443平方米。医院设有内、外、妇、儿、中医骨伤、肝病、肾病等职能、医技科室27个,拥有黑白B超机、脑电地形图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多功能麻醉机等医疗设备15台件。共设病床40张,病床使用率72.6%。能开展普外、骨科及妇产科、眼科、五官科、肛肠痔瘘手术及内、外、妇、儿疾病中医诊疗及急救,中医骨伤、肝病、肾病专科已成为本院特色。服务半径110公里,覆盖25万人口。年门诊病人3.8万人次,收住病人870余人次,业务收入200多万元。新建门诊楼项目经庆市发改358号文批复,在***县县城北区西华北街东侧新建框架结五层门诊楼一幢,建筑面积3540平方米,项目概算总投资376万元,资金来源为:中央预算内投资150万元,省投资金15万元,自筹资金211万元。

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近年来,我们抢抓机遇,大力推进中医工作,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一是通过人才队伍调整,优化配置,加强县中医院中医骨伤和肾病科建设,使之成为全县乃至全市中医重点专科。二是通过“派出请进”的方式,加强中医内科建设,提高中医药的治病防病能力,尤其是提升了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病的治愈率。三是通过引进中医院校毕业生,加强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要求所有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药临床服务,设置中医科,配备中医执业人员,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服务。

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发挥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1、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作用。2007年,我县被省上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按照《实施方案》,我们认真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发挥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优势,有效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缓解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支付水平比较低的矛盾。开展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中发挥中医药作用的试点工作,准备适时对在新农合中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降低起付线等相关政策上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

2、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在社区卫生刚起步的情况下,我们着重加强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扩大覆盖面,合理配置社区中

医药资源,将中医药服务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逐步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以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等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卫生机构中医药设施配置和人员配备,提高社区中医药服务功能,建设一批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岗位培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方案。加强对社区中医药从业人员、技术服务的准入和中药饮片、中成药以及中医药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保证了服务质量。

加强管理,深化改革

1、坚持依法行政,加强中医工作全行业管理。通过理顺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我们加强宏观管理和调控,逐步实行了中医药工作的全行业管理。建立健全了中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疗设备和技术运用等方面的管理规范,严格

各项准入制度,完善中医药技术规范,提高了中医药行政管理的科学水平。通过强化中医医疗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健康、有序、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

2、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一是通过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认真履行中医药管理职能,并把中医药事业纳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落实了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保障措施,为中医药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二是加强对发展中医药的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进一步加大了政府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投入,逐步建立起与国民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的多渠道中医药事业发展投入机制。在卫生事业经费和卫生重大项目经费中,提高中医药经费的比例;在卫生重大基本建设项目中,增加中医药建设项目份额;注重政府投入与吸引社会资金相结合,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激发创新活力,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兴办中医药事业的积极性。

3、深化改革,增强中医药事业发展活力。一是通过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中医药管理和服务模式,建立运转有序、透明协调的中医药管理和运行机制,发挥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作用,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合理配置中医药资源,提高利用效率,促进中西医协调发展,为多方面参与和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二是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发展中医药事业,逐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中医办医体制。三是加快中医药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深化中医药机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积极推行全员聘用制、任期制等新的用人办法,实行竞争上岗。建立起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加强经济管理,推行成本核算,降低中医药机构的经济运行成本。

三、存在主要困难

1、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尽管国家

加大了对中医药事业的经费投入,给中医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因常年积累,中医发展环境相对滞后,加之我县财政困难,配套资金较少,致使中医事业发展缓慢,不能很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

2、人才缺乏。“科教兴医人为本”,全县共有医技人员365人,其中中医药人员45人,占医技人员的12.3%,中级职称58人,其中中医药人员11人,占18.9%,高级职称9人,中医药人员无一人,客观数据表明,高学历、高职称的骨干人才严重不足,中医药医技人员绝对数量较少,这已成为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

3、基础建设滞后。我县中医院是在原乡镇卫生院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起步晚,底子薄,设备少,基础条件差,严重制约着医院的发展,加之人才缺乏,队伍阶梯不合理,经费投入不足,使我县中医事业发展步伐缓慢。

四、今后工作计划

认真贯彻落实两个《条例》和市政府“实施意见”,按照《***县中医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发展思路,积极实施,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巩固农村中医药工作,发挥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改善中医药人才队伍结构,不断加强中医药标准和规范化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合理利用中医药资源,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为大力促进我县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实施“三名”战略,打造***中医“名医、名科、名院”品牌。“十一五”末,培养10名优秀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形成一批“***名医”。加强县中医院中医骨伤专科和肾病专科建设,改善支撑条件,扩大专科规模,实施分类指导,使之成为专科优势强、规范效益好、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专科,在2008年建成市级重点专科,在2010年建成省级重点专科。不断加强县中医院内涵建设和基

础设施建设,使之在全县成为中医特色突出,疗效优势显著的中医医疗、科研、教学示范中心。

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优势,筛选、应用、推广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和适宜技术。“十一五”期间,组织筛选10项临床疗效显著、特色优势明显、价格相对低廉的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逐步在县、乡、村中医医疗机构进行推广,并对乡村卫生机构进行技术帮扶。加强师资培训,建立评价体系,完善考核监督,提高推广实效。制定政策措施,引导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应用优质价廉的中药饮片开展服务,切实降低医药费用,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开展农村中医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作用,积极开展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力争在 “十一五”末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达标。启动并开展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和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建设,建成5个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50个中

医药特色村卫生室。

加强中医诊疗规范研究。在中医专科建设的基础上,对具有中医治疗优势的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肝病、周围血管病、肿瘤等专科,开展诊疗方案和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研究,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技术,提高疗效水平。

开展民间中医药独特诊疗技术和单验方的整理工作,制定临床疗效评价方案,筛选、评价一批安全、有效、适宜应用的技术方法、方药,整理规范并加以推广。今后,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医药政策和会议精神,积极探索,发展创新,继承学习,不断完善,全力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为把我县建设成为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县而努力奋斗!

附:

1、***县中医药服务情况调查表

2、***县中医医院基本情况调查表

二00七年四月八日

第二篇:中医药调研报告

中医药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华民族 5000 年灿烂文化的丰碑。岭南中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群众基础良好。在国家和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的正确指导下和深圳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有关部、委、办、局的大力支持下以及深圳市卫生、中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中医药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中医资源配置有较大投入,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科教工作成绩斐然,中医行业管理力度加大,基础内涵建设得到夯实,中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管理体制改革、医德医风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部分指标处于全国或全省领先地位。

1.中医立法的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和历届国家领导人一贯重视中医药工作,并把发展传统医药载入我国《宪法》。早在 1985 年中央书记处《关于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就明确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199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又把中西医并重列为新时期三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2006 年 1 月 5 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了中医药强省大会,做出了建设“广东中医药强省”的战略决策,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和黄华华省长在大会作了重要的讲话。为此,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敢于负责任的精神,予以坚定贯彻落实,使深圳成为“中医中药强省”的排头兵和试验场,并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应抓住契机,以立法的手段促进中医事业发展。

为了使我市制定的《深圳经济特区中医事业发展条例》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根据中医立法工作计划安排,2006 年 1 月 11 日至 18 日,市卫生局与市法制办联合组成调研小组,就我市中医事业发展现状、存在哪些法律障碍、立法需规范哪些法律关系等问题,采取实地考察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在市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道如下。

2.市内调研的基本情况

2006 年 1 月 11 日至 13 日,调研小组有针对性选择了 1 家区级中医院(宝安区中医院)、1 家街道综合性医院(梅林医院)、1 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市人民医院)、1 家市级中医院(市中医院)等 4 家医院进行实地考察。2006 年 1 月 16 日至 18 日调研小组又分

别组织召开了管理层面、中医药专家、中青年中医骨干座谈会。管理层面的座谈会邀请了各区卫生局分管中医工作的局领导、中医医院院长、医务科长参加;中医药专家座谈会邀请了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及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及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市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及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参加;中青年中医骨干座谈会邀请了年龄在 30~50 岁之间的我市中医中青年骨干参加。

在实地考察和召开座谈会期间,各层面的中医从业人员均一致认为我市中医立法十分必要且非常急迫,就我市中医发展的现状、立法应解决的问题畅所欲言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想法,为《深圳经济特区中医事业发展条例》的起草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起草思路。

3.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中医药发展严重滞后、中医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平均人口拥有医生数和床位数是综合评价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以 1 000 万人口计算,2004 年底深圳每万人口拥有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含助理执业医师)1.3 人,每万人口拥有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病床数为 1.01 张。这两个数字不仅落后于全国及广东省平均水平,也落后于青海、西藏、甘肃等欠发达地区。中医药市场效益低,而政府投入又不足,“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没有得到落实,严重制约了我市中医药发展,使中医药正逐步走向萎缩。

3.2 中医医疗机构设置不足 现有的中医药资源和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市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目前我市仅有 3 个区设有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也只有福田区有 1 家,且规模很小,仅 30 张病床。各区中医药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严重存在,作为深圳面积第一大区的龙岗区,至今无一家中医院。

3.3 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编制及构成比例不合理 医院人员编制少,留不住人才,且现有人员构成比例不合理,有的中医院中医师的比例甚至低于西医师。

3.4 中医医疗收费过低 许多治疗效果很好的中医医疗技术得不到与之相符的价值体现,如中医手法复位骨折治疗费仅几十元钱,而如果进行手术治疗其医疗费少则上千元,多

则上万元,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许多医院及中医师就放弃中医最传统的简、便、验的治疗方法而选择西医疗法,从而导致中医西化。

3.5 适宜的中医医疗技术得不到医疗保险政策的支持 由于中医的自身特点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而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却是重治疗轻预防,住院标准一直以西医为标准,使得许多具有中医住院治疗征象的病人无法收入院,白白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此外,许多适宜的效果良好的中医治疗方法(如中药熏蒸、耳穴按压等疗效极佳的中医技术等),被误认为保健方法,不列入医疗保险记帐范围,从而制约了中医的发展。

3.6 与中医药有关的评审或者鉴定活动 如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中医医疗事故鉴定、中医师的继续教育、中医科研课题评审、中医医疗质量评估等,没有体现中医药特色,没有遵循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

3.7 现行的对中医药制剂的管理,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 我国目前有关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不利于对中医药制剂的保护和利用。对中医药的秘方、偏方和验方的管理、利用和对院内制剂的管理没有体现中医药的传统特色。

3.8 假中医、中医推拿、针灸减肥充斥市场 目前,社会上许多无牌中医师、针灸推拿按摩减肥,街头巷尾处处可见,在水疗和按摩保健中心等非法的医疗机构中也处处可见,大多是没有资格的人员也在从事中医推拿、按摩、针灸等医疗活动,且假医假药假广告的泛滥,已严重败坏了中医的声誉,更使中医技术贬值。

3.9 中医管理体系不完善,人力不足 市卫生局中医处是我市唯一中医机构的行政管理处室,定编 5 人,目前到位 2 人,无论从制定政策法规、宏观管理,还是具体中医执法等正常管理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则,各区卫生局没有设立中医科,个别区卫生局学中医专业的科员尚未配备,影响中医事业的发展。

3.10 科研机构分散,绩效差 目前,我市有两所中医药研机构,市中医药研究所挂靠市中医院,几乎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市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所挂靠市第二人民医院,硬件软件建设都受到牵制,难于发挥较好作用。

第三篇:临安市中医药工作调研报告

临安市中医药工作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0-04-12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宝贵财富。中药产业是我国具有原创知识产权的优势民族产业,中医药作为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是我市医药卫生事业和民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国家出台了多个文件,反复强调卫生事业的发展要中西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2009年4月,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政府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等。我省早在1997年就制定颁布了《浙江省中医药发展条例》,2008年11月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这些重要文件的出台为我省的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在实施卫生强省战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切实推进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在市政协的指导下,医卫界别成立了专题调研组,采取实地考察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市中医药医、教、研、产作了较深入的调研,在此提出意见和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全市中医药工作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临安市中医院和昌化中医骨伤医院2家市属公立中医医院,临安人民医院等市属综合性医院均设有中医科;41家乡镇卫生院及分院中设有中医科或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有37家;民营中医医院2家;民营中医门诊部3家,诊所18家;287个村卫生室中能提供日常中医药服务的有20家。

全市现有中医助理医师以上资格127人,占卫技人员的11%;乡村医师总数288人,其中能应用中医药知识诊治疾病的有20人,占7%;中药人员数85人;从业中药师有56人;全市有杭州市名中医1名,临安市名中医15名。

目前我市有湍口中药材基地、天目铁皮石斛基地,以及小规模的于术、芍药、茰肉、灵芝培植基地。有天目药业、鑫富药业,二家上市公司中医药企业。临安每年总的中药饮片消耗量约800万元,其中市中医院年中药饮片收入470万元。目前我市中医药的教学与培训由市中医院和市中医药学会承担,民营中医(草)药研究所仅有7家。

(二)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绩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措施,中医药工作不断推进。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市中医药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为期五年的试点工作,于1997年获得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称号,并逐步执行《浙江省中医药发展条例》,将中医药经费财政单列。在新农合工作中,将中药报销比例由原来的15%提高到20%,鼓励中医中药在医疗保障方面的推广应用,中医药事业不断得到发展。

2、突出重点,健全网络,中医药工作不断加强。

一是加强市中医院的龙头建设。1986年创建了临安市中医院,占地15亩,医疗用房8800平方米。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本市两家二级甲等医院之一,现有职工267名,高中级职称106名。有杭州市名中医1名、临安市名中医4名,硕士3名、在职研究生6名。医院核定床位250张,实际开放170张,设五个病区,年门诊量30万人次,年出院5800人次。年业务收入8000万元。年中药饮片收入470万元。2007年经多重考核确立为浙江省“中医名院”建设单位,建设期五年,获得省财政资助100万元。糖尿病科获国家级中医药重点专科,糖尿病肾病、针灸理疗康复为省级“中医名科”建设项目,妇科、消化专科为杭州市重点中医药建设专科。医院配有全市最先进的16层螺旋CT和西门子彩超,全市唯一的磁共振(MR)。市中医院医院为本市惠民医院,承担本市四类人群的困难医疗救助工作。

二是做好中医药枢纽,逐步健全中医药网络建设。三家市级综合性医院均设立中医科,其中市人民医院和昌化人民医院年中药饮片消耗分别为250万元和100余万元。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逐步规范中医药工作,用“简、便、验、廉”的传统医疗方法为农民提供医疗服务,其中龙岗镇卫生院为杭州市中医药进社区试点单位并通过验收。市中医院和市中医药学会也为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做了大量的工作,市中医院已成为我市中医医教科研的龙头。

三是民间中医药发展得到了政府和卫生部门的重视。临安骨伤医院、水涛庄中医院烧伤专科已入市医保农保定点单位,黄建生的乳腺病专科、太阳景村的中风专科、天裕中医肿瘤门诊部的肿瘤专科、于潜章辉的中医儿科、龙岗的蛇伤专科等中医特色专科各有所长,成为我市中医药网络的有力补充。

四是成立了临安市中医药学会。2006年恢复成立了临安市中医药学会,有团体会员单位26个,会员430多名,遍及临安市各类医疗机构、医药公司。利用这一平台,积极宣传党的中医政策,积极帮助会员单位、会员进行中医药知识和适宜技术推广培训,成效明显。

3、中医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不断加大。

在着力加强对基层中医药人员业务培训的基础上,加大了对中医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近5年来录用了20余名中医药专业毕业生。有30余人次赴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在各级杂志共发表中医药类论文30余篇。中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市中医院柳扬院长等二人作为国家级考核专家参加了对外地创建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市的考核验收工作;市中医院杨春花副主任医师代表浙江省赴纳米比亚进行为期两年的援非工作。

4、注重科研及专科建设,中医药诊治水平不断提高。

近几年,我市中医药科研成果丰硕,有省级立项课题4项,已鉴定2项,达到全国先进和省内领先水平;杭州市立项课题3项;临安市科技局立项课题5项,其中3项已通过鉴定。课题内容涉及领域主要有:糖尿病、中药、妇科、骨伤科、肾病专科、针灸理疗科以及软科学等,通过抓研究、促水平,提升中医药诊治技术。

近年来努力抓好各类专科建设,在中医院白血病专科列为1996年杭州市重点专科建设基地和《抗白宁治疗白血病(慢粒)的临床研究》通过省级鉴定并获得1999年“浙江省中医药科研成果优秀奖”的基础上,临安市中医院糖尿病专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2006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单位,次年,被浙江省卫生厅确定为浙江省中医“名科”项目建设单位;针灸理疗科也被浙江省卫生厅确定为浙江省中医“名科”项目建设单位;2008年中西医结合妇科、中西医结合消化内科被确定为杭州市名科建设项目。

5、中医药企业和中药培植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天目药业、鑫富药业先后上市,其中妇乐冲剂、珍珠明目滴眼液、天目铁皮石斛、骨青春等为知名品牌;於潜酒厂的“于术酒”等中药产品也有了深加工。中药培植基地有所扩展,湍口、迎丰两村新建了600亩的药材示范基地,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100亩,预计产值可达1500万元。于术、芍药、天麻、灵芝等药材也有部分农户开始种植。天目石斛基地已列入浙江省经贸委中药现代化项目计划和杭州市经委医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符合国务院“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是推进浙江省中药现代化进程,接轨杭州新药港、落实临安“强市、名城、胜地”战略的重点项目。中药材基地的扩展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中药材产业正逐渐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二、我市中医药工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宣传贯彻中医药工作的力度不够。

对国家和省两个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条例、省发展中医药的意见、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宣传教育不够,有些部门单位领导对发展农村中医药事业缺乏热情,卫生服务机构中存在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在卫生资源配臵上未能充分体现“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

2、对中医药事业投入经费不足。

从全市的情况来看,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本市经济发展不相适应,2006年以前财政对中医经费投入为30万元,2007年为60万元,2009年本市财政拨款90万元,且无专项经费和科研经费,远未达到《浙江省中医发展条例》规定的同期卫生经费的10%以上,严重制约了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为我市中医工作龙头单位的市中医院面临着发展瓶颈,医疗用房极其紧缺、环境设施落后、场地狭小,已不能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与周边县市的中医院相比,发展差距很大。例如:桐庐中医院政府拨款1亿进行整体改造;淳安中医院搬迁到淳安人民医院,通过臵换后,中医院面积达到70亩左右,每年政府扶持资金约200万元,且在引进大型医疗设备中政府还补助50%;余杭中医院新建129亩;萧山、富阳中医院政府对其发展的力度更大,萧山中医院政府每年补助达1000万元。临安市中医院因投入不足,硬件设施严重滞后,制约了医院健康良性运转,也影响了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无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3、中医药人才后继乏人令人担忧。目前我市中医药人员总数及比例来看,存在着人员严重缺乏情况。由于卫生体制及经费不足,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周期相对较长,因而存在着重西轻中观念,部分中医药人员转岗,老中医退休后继乏人,市级综合医院中医药人员比例逐年下降,部分中医院校毕业的医师改行,严重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中医药人员匮缺,服务能力有所下降。中医药工作的萎缩,无法给群众提供“简、便、廉、验、效”的中医药服务,无法让群众全面享受政府的惠民政策,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社会问题,中医药人员的培养提高和中医药人才储备迫在眉睫。

三、对我市中医药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增强发展我市中医药事业的紧迫感、责任感。通过电视台、电台、网络、报刊等途径,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江省中医发展条例》、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中医药的意见》等,提高领导干部和医务人员的认识,通过宣传形成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合力。要营造氛围,增强发展我市中医药事业的紧迫感、责任感,加大贯彻实施文件精神的力度,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2、加大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扶持。

建议对我市中医药企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第一是要积极培育产业集团。通过上市的资本运作和规模扩张,促进我市中医药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鼓励中医药生产企业打破地区、行业、部门和所有制界限,以产权、产品、市场网络为纽带,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资本经营能力,推动我市中医药企业向科技型、外向型和规模型转变,尽快形成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具有较强国内乃至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产业集团。第二是要实施中药现代化战略鼓励企业按照国际化标准,组织力量集中研究和开发品牌中药,如以治疗妇儿科、肝病、心脑血管疾病、肾病、肿瘤等为重点的一类、二类国家级新药开发,形成具有我市地方特色的新药产品群;同时开展中药图谱研究,提高中药的质量标准;支持中药新产品通过美国FDA和欧盟COS等国际机构认证,研究制订扩大中药出口的引导和激励政策,推动二类以上中药新产品尽快打入国际市场。第三是要拉长中医药产业链。扶持培育本地中药材培植基地建设与发展,积极推进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按照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CAP)要求,以“企业+科研+基地”的模式,集中建设一批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通过基地规模化种植,为中药企业提供高质、稳定的制药原料,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为农民开辟一条致富路。大力研发中药材的衍生产品,如于术酒、糕、休闲保健品等,灵芝等菌类也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3、加大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财政投入。

建议市财政逐年加大对中医药的投入,以逐步达到《浙江省中医药发展条例》所规定的同期卫生经费的10%以上。中医药项目要予以倾斜,必要时设立中医药专项经费,用于中医药项目的开展和人才的培养储备。出台中医药师带徒政策等。省“中医名院”建设配套资金要纳入预算,予以到位,继续扶持和鼓励民间中医药。

加快临安市中医院的建设,做强做大龙头单位。政府部门要从大卫生高度和区域规划来重新定位市中医院,建议征地50—70亩,按照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卫生部制定的《中医医院建设标准》新建规范的中医院,并要抢抓机遇,力争2009—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11亿资金用于县级中医院的新建和改造的专项资金的补助。

在建好市中医院的同时,建议成立跨院际的临安市名中医馆(或国医馆),邀请省市及本市名中医定期坐诊,不仅为师带徒搭建平台,更让我市老百姓享受优质中医资源提供平台,同时能为弘扬中医起到积极作用。建议设立临安市中医药研究所,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研究,不断提升水平,该所可挂靠在市中医院。

4、要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

人才是支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我们要特别重视强基工作。从我市未来中医药事业发展全局考虑,要加快构建符合我市实际的中医药培训机制,打造高水平的人才高地,培育新一代中医药科技领军人物。要关注我市名中医学术思想的整理、继承和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过研究挖掘中医药传统文献和当代研究的新成果,逐步构建我市中医药知识库。要加强名中医培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选择有一定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基础的中青年骨干访名院、拜名师,着力培养中医药的精英。要出台政策,搭建平台,发挥市中医院和市中医药学会的作用,加强对市各医疗机构中的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医疗服务中的作用。

第四篇:中医药现状调研报告

中医药现状调研报告

水 发布于: 2009-09-21 22:40

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我们于2007年12月20日——2008年1月21日对全市中医药现状进行了调查。调研工作由市卫生局副局长符中智牵头组织,市医疗卫生老科协会长钱雪峰具体负责,抽调了5位中医药和卫生管理方面的专家组成调查组,市卫生局医政科负责本次调查的调查表发放回收和统计工作。本次调查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制订调查表发至全市中医药各有关单位,包括各级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民营中医机构、医药企业,内容涉及机构、固定资产、资金、收支、人员队伍、技术情况、中医特色专科、中药制剂和饮片情况、老中医药人员情况等,调查表回收后由专人进行统计分析。二是深入到各区县市中医药机构进行入户调查和座谈。共入户调查了34个单位,包括市级综合医院1家、市级中医医院1家、区县市综合医院5家、区县市中医医院8家、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村卫生室6家、民营中医机构2家(其中市城区、县城区各1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2家、药品超市1家。在各医疗机构均进行了座谈。参加座谈的人员多数是中医药人员,少数是西医药人员。座谈会上发言人数156人,其中老中医药人员36人。调研组还特地走访了市二中医院享受国务院津贴的老中医专家吴忠文、原常德卫校名老中医李伟成、澧县红十字会医院院长、市政协委员、老中医周书望、安乡县乡镇卫生院退休老中医李士良、李士军。调查过程中,调查组还收到了8份关于我市中医药工作的建议书,搜集到市四医院老中医何德生(何足道)10年前出版的论述中医发展道路的专著《中医存亡论》一书、市药监局《常德市中药种植、生产基本情况及发展建议》一文。调查过程中以及调查结束后,调研组成员多次进行了讨论。调查报告初稿完成后,调研组成员又进行了讨论修改。

我市中医药事业现状堪忧

建国以来,在国家关于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中医政策指导下,我市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医药机构迅速发展,中医药队伍迅速壮大,中医药机构设备条件迅速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医药机构设备条件改善最快最好的时期。尤其是近10年来,一方面各级政府逐步加大了对中医药机构的投入,一方面中医药机构主动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积极改革内部管理,努力改善医疗条件,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大多数中医药机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据不完全统计(缺市级综合医院、市、县级专科医院、社会医疗机构数据,下同),2007年与1997年比,全市万元以上中医药设备总值增加296.8万元,增加了2.39倍;业务用房面积增加4.3万平方米,增加了1.72倍;中医药业务用房总值增加7193万元,增加了1.42倍;中医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急诊抢救能力迅速提高。除武陵区外,全市各区县市均有中医院,市、县综合医院均设有中医科,市一中医院通过了三甲医院验收,5家县级中医院通过了二甲验收。乡镇卫生院开设中医科、中药房的161家,占乡镇卫生院总数的75.9%。2007年全市县以上医疗机构中医门急诊人次达到了19.1万人次,比10年前减少59741人次,减少了23.8%,但中医住院人次达到了18624人次,比10年前增加7577人次,增加了68.6%;中医药业务收入达到了20193.7万元。市级中医医院和多数县级中医医院发展较快。2007年市、县两级中医医院职工人数达2191人,拥有本科生198人,硕士生5人;有副高技术职称的77人,正高14人;编制床位1512张,平均开放床位1365张,病床使用率69.2%;开放中医科室190个,其中中医专科61个。多数中医医疗机构都适应当前疾病谱的变化开设新的中医专病专科,如中风康复专科、糖尿病专科、肿瘤专科、疼痛专科等,有些老专科也有新的发展,如针灸、肛肠、肝病、皮肤、颈肩腰腿痛、蛇伤等科。澧县红会医院院长、原澧县中医院退休老中医周书望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研制的骨痨丸199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市一中医院骨伤科、市二中医院肝病科通过了国家中医管理局的中医特色专科认定。这些享誉省内外的特色专科都成为各医院业务收入的重要支柱。全市市、县两级医疗机构现有中药制剂种数205种,已获制剂认证种数26种。民间中医机构各辟蹊径,以中医特色诊疗服务吸引群众,开辟了一方新天地。市一医院中医师金平创办汇华堂中医外治门诊,挖掘中医外治疗法治疗疑难杂症和亚健康状态,颇受群众欢迎,得到了国家中医局的肯定。中药业发展较快,带有中药柜的综合药房遍布全市城乡。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30万亩,占全省的23%;年产值5.5亿元,占全省的21.2%;女贞子、栀子、杜仲年产值均过千万元,珍珠年产值过亿元。中成药及饮片加工年产值2亿元,实现利税6000万元。德海制药的天麻首乌片、三金药业的玉叶解毒颗粒单品种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以上。

调查过程中,参加座谈的同志普遍认为,我市中医药事业基本建设和设备条件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目前状况依然令人担忧。有些老中医甚至发出了抢救中医药的呼声。我们看到的情况和调查到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判断。

中医药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尽管各级财政对中医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陆续增长,而且近10年来增长较快,但是由于中医医疗机构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属于自负盈亏的集体单位,政府投入先天不足,而且历来有个政府投入重西医轻中医倾向,因此按医疗机构人均投入计,无论是工资补助还是专项补助,中医医疗机构的投入都明显低于同级综合医院,造成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薄弱。2007年,市、县两级财政对中医医院工资性拨款473.5万元,仅占市、县两级中医院职工工资总额的10.2%。加上专项拨款181.5万元也只占职工工资总额的14.1%。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的区县市财政减少了中医事业拨款,个别的甚至“断奶”。市二中医院1996年停止财政拨款,直到2003年才恢复拨款。津市市委、市政府2000年下发《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若干规定》以及《补充规定》,将津市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一并纳入置换职工身份等仿照企业改制的体制改革范围,停止了财政拨款。这次改制给予津市中医院沉重打击,改制后陆续有36人离开医院,基本上是30多岁到40多岁的中青年骨干,以至现在技术队伍严重青黄不接,业务量跌至历史最低点。2007年业务收入520万元,负债410万元。该院至今还处在既非事业又非企业的状态,生存维艰,职工人均月工资仅七八百元。职工们多次上访,说起医院情况皆声泪俱下。区县市中医院部门收费负担沉重。津市中医院改制后,当地卫生局为他们努力争取了18万元拨款,而部门收费就支出了5.84万元,政府调控基金5.65万元,两项拿走11.49万元。有两家县中医院近两年每年部门收费高达20多万元。有的中医院负责人不敢向调查组提供部门收费详细情况,唯恐资料扩散开来后对他们造成更大压力。目前,全市中医院累计负债1.726亿元,占固定资产总值的51.75%,职工人均负债7.88万元。也就是说,中医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投资的大部分是自筹资金,政府投入很少,其中有部分还是省以上投入。

中医药管理工作十分薄弱。建国以来,我市中医管理工作一直没有一个统一有力的管理机构。上世纪1985年衡阳会议后,市卫生局曾经设立中医科,与医政科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仅有一位中医科长负责中医工作。区县市卫生局无中医股,也无负责中医工作的专职人员。由于我国一直是医药分开管理的模式,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也管不到中药行业,医药难以同步。上世纪90年代后期精简行政机构时,市卫生局中医工作管理并入医政科后,一直没有专职管理机构或人员管理中医工作,甚至中医学会也处于瘫痪状态,十几年没有换届,没有开展活动。由于无人具体负责中医工作的调查统计、中医学术的挖掘整理、中医工作问题的反映与解决,全市中医药情况底子不清,中医机构存在的问题久拖不决,甚至每年一次中医工作总结都“精简”了。广大中医药人员反映“没有了娘家”。

中医药专业队伍后继乏人。我市中医药队伍虽然从人数上看具有一定规模,但是质量差,后继乏人、乏术。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在职中医药人员2085人,其中中专学历占57.2%,大专学历占24.6%,本科学历占17.8%,硕士、博士仅占0.5%。本科生中大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毕业生。90年代以来的中医本科生招不进,留不住。市二中医院两年前花了很大力气招进来5名中医本科生,一年时间纷纷跳槽,皆因为待遇太低,条件太差。目前在职中医药人员中,初级职称占72.6%,中级职称占20.3%,高级职称仅占6.3%。而年龄结构则显示出明显老化迹象。在职中医药人员中,30岁以下的仅占8.4%,50岁以上的却占37.8%。上世纪80年代以后毕业的中医学院毕业生,中医临证能力差,连常用的中药方剂都背不出来,开处方时还得翻书,更遑论辨证施治、临证应变。大部分初中级职称人员处在31—50岁这个黄金年龄段,却因为中医底子薄、临证能力差而不能挑起继承和发展中医学术的重担,不少转而学西医,结果是中医西医都是半罐子。由于在职中医药人员技术素质低,不少医院不得不大量返聘离退休老中医来支撑门面。如安乡县中医院就几乎全部返聘了近几年来退休的老中医看门诊或在病房技术把关。中医医院在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的同时,也程度不同地离开了传统中医技术的轨道。绝大部分中医医疗机构不惜背负上沉重的债务与综合医院拼设备,而在提高自身中医学术水平、打造中医特色专科方面却不够积极主动,或者下功夫不多不深。加之上世纪50、60年代培养出来的一批中医学术水平较高的老中医药人员陆续退休、病故,他们的学术传承多数出现断代;2000年以后国家药监局又禁止医院使用传统方法生产中药饮片、膏、丹、丸、散,加上各医院中医特色专科技术骨干相继辞世,导致不少上个世纪曾经名噪一时的某些中医特色专科迅速凋谢或逐渐萎缩,如津市市中医院和桃源县中医院的眼科、临澧县中医院的脑肿瘤科、汉寿县的心血管专科、乙肝专科、津市和安乡中医院的脉管炎专科等。多数新开设的专科因为临床考验时间不长,主创人员中医学术威望不高等诸多原因,影响力和覆盖面不大,未能形成气候。综合医院的中医科人员少,年龄老化,中医业务有逐渐萎缩的趋势。入户调查的1所市级综合医院、5所县级综合医院,中医科收入占全院收入的比例、中药饮片收入占全院药品收入的比例均在5%以下。中医科在综合医院普遍不受重视,某县医院中医病房已经取消,中医门诊也正酝酿取消。有些综合医院招聘人员只招西医不招中医,导致中医科年轻医师匮乏,无人接班。在各中医医院,除汉寿县中医院中药饮片收入占业务收入的15.6%外,其他中医院均在10%以下,有的只有3%,市一中医院只有0.7%。而在我们调查的津市益丰大药房,中药饮片销售收入占药品总销售收入的比例则达8%。多数乡镇卫生院中医人员素质不高,有的农村中医工作示范单位靠退休老中医支撑。村卫生室合格的中医很少,多数是略懂中医,既未受过中医系统培训、又未从师学习中医,开的中药处方不遵辨证施治原则。有农村老中医说,中医在农村已经名存实亡。而另一方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培养的许多农村中医人员退休后纷纷进入县市药房坐堂或开诊所,其中有一技之长者,也有名不副实,成为商家药品推销员的。

中医药产业力量分散,不成规模。我市中药材资源丰富,药用动植物1500余种,总蕴藏量在100万吨以上,有“华中药库”之称。我市工业污染相对较轻,能满足生产有机药材的要求。我市有药品生产企业19家,历史比较悠久、已具一定规模的中药生产企业有德海制药、吉春堂制药、三金制药、安乡药圣堂以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中药饮片加工企业鼎正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宜仁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东润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我市也不乏在中药材研制方面的优秀成功人士。常德籍钟文君先生在德国创办德生堂责任有限公司12年,主要从事中药进口和批发业务,其公司在欧盟乃至西方享有较高声誉,被誉为“中药行业的奔驰”。原籍津市的曾建国先生创办湖南九汇现代中药,是国内中药提取方面很成功的企业。原籍澧县的谭登平先生在广州创办中药颗粒剂厂,主要从事中药颗粒剂的生产和出口贸易。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系李子辉教授是省内颇有实力的中药材GAP种植专家。这些都为我市中药材种养、加工、销售准备了良好条件。但是我市迄今没有一个长远的中药材生产战略规划,没有一个统筹全市药品生产特别是中药生产的专业组织。药材种养处在农户分散经营状态,中药材加工、中成药生产处在各自为政、孤军奋战的状态,拳头产品少,国际标准化生产尚未起步,中成药产品科研与中医临床脱节,因此后劲不足,多数药品生产企业处境艰难。调查组考察了鼎城区的鼎正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石门县的宜仁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鼎正公司正在积极准备申请中药生产GMP认证,宜仁堂公司则距GMP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各医院药剂科的同志反映,所有饮片公司生产的中药饮片多数不符合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以次充好、掺杂使假比较普遍,如虫蜕不去头足,白术不漂、不土炒等。我们在宜仁堂看到的现场是,药材加工机械蒙上了灰尘和蛛网,中药材摊在地面上,公司提供的人员情况只有一名中药师,其余全部是临时聘用的中药加工人员,既无专业学历,也未受过中药加工的严格培训。鼎正公司提供的人员资料,33名中药人员中只有14名中专学历,大专本科没有一人。这家正准备申请GMP认证的公司尚且如此,其他饮片公司的技术人员情况可能更差。石门楚天药业是通过了GMP认证的医药公司,其41名中药人员中只有1名本科生、12名大专生、14名中专生,没有中高级职称人员。据某县药监局的同志和各医院药剂科的同志反映,这些饮片公司销出的饮片多数是“贴牌”,即低价购进无饮片生产资格的小型企业或家庭作坊式企业加工的饮片,然后拣选包装,贴上本公司标签,再加价卖给医院、药房。调查组在两家饮片公司看到的工作人员都很少,也没有看到加工机械运转。宜仁堂饮片公司挂在车间墙上的生产单上填写的内容除了“清灰”就是“分装”,没有切、铡、炒制、蜜炙等中药饮片加工手段的记录。中药饮片企业没有合格的中药加工人员,医院的中药加工人员却因为不准生产加工饮片不得不改行。长此下去,中药加工炮制技术有失传的危险。医药行业中这样的技术队伍状况显然难以满足我市中药产业大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中医技术水平的提高。

积极行动起来抢救中医药

入户调查过程中,参加座谈的同志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中医药事业目前出现信任危机和传承危机的主要原因,并对加强中医药工作表达了强烈的呼吁和殷切的期待。导致我国中医药事业目前困难局面的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原因是中医药管理工作指导思想的不明确,管理措施的错位,中医药队伍重经济、轻学术的浮躁情绪。

中医药管理工作指导思想不明确 虽然国家确定了“中西医并重”的中医工作方针并写进了宪法,但在具体执行中却长期以来重西轻中,资金投入、人员培养、科研计划、学术交流等都是西医方面花的力气大,中医方面花的力气小。在中医学术传承这个关键问题上,不恰当地解释和运用“中医现代化”,在坚持中医传统和强调“中医现代化”两者之间持一种任其争鸣的态度,几十年来没能澄清中医发展的正确方向,导致中医界思想混乱。中医学院热衷于增加西医教学内容,中医师热衷于学西医,科研人员热衷于用西医的概念来诠释研究中医中药,科研评价、职称晋升也逐渐走上一条用西医研究原则考量中医中药的路子,因而中医师西化、中医院西化比较普遍,中医传统学术的整理挖掘却十分冷清。于是“中医不科学”、“废医存药”、“中医退出医疗市场”的论调便甚嚣尘上。

中医药管理措施错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容纳入大量西医基础和临床题目,约占考题容量一半,而对中医理论精华部分的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辩》的内容却考量很少。中医学院将“四大经典”列为学生选修课,西医内容则几乎占到了教学课时的一半。在这种导向下,大多数中医学院学生、年轻中医师不能安心于深研中医经典,又缺乏名师指点,不得已转而求助于西医的速成、速效。由于中医师承不承认学历,中医教育的师承这一条腿瘫痪,结果是中医学院毕业生高分低能,不能辨识中药,不能运用经方,甚至不能背诵汤头歌诀。而中医学术的独特之处恰在于熟读经典,临证运用,需要从一个个的病例个案中体认经典论述的奥妙,从大量临床实践中体会其一般规律,从而达到“纵心所欲而不逾矩”境地。这个过程需要名师指点,离开从师学艺是不易办到的。许多老中医都用自己的切身体会说明,要想当个好中医,只有熟读经典,善于从师,勤于临证。医疗管理工作中不自觉地采取一些歧视中医药的政策,如中医人员兼修别业被认为“不合法”,无权处方,无权签署医学文书。西医人员无论从事那个医学行业都被认为天经地义。某些治疗性中药如参脉注射液、心脑康胶囊,治疗性中医技术如针灸、按摩等未纳入医保、农合报销范围。中医药科研不注重中医药自身规律,忽略中医临证很难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特点,强调量化、对照、统计学分析等实证医学的考量办法,使得中医药科研始终在西医科研方法的圈子里打转转,因此中医药科研很难出成果,在市县以下基层医院更为困难。二中医院中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彭晋真从事中医肾病研究,其临床协定处方益肾冲剂、肾泰宝胶囊、肾血宁胶囊很有影响,就因为没钱做药理毒理实验无法通过科研立项,因为仅一个品种的毒理实验就要几十万元。其配方都是普通中药,其单味药的药理毒理均已有药典和国家中药实验室的结论,但一旦配方都得重新做。按此要求,是否每开一张中药方剂都要进行药理毒理试验?西医配制临床用的大输液,是否也要重新做药理毒理试验?这些貌似科学而实际戕害中医学术的做法无疑是阻碍中医发展的绊脚石。

中医药队伍重经济、轻学术的浮躁情绪严重近二十多年来,国人普遍产生了追求金钱和物质利益的浮躁情绪,文化上短视,学术上功利思想严重。这种大环境影响到中医药队伍,就出现了怎么赚钱怎么干、什么吃香干什么的倾向,真正沉下心来钻研中医学术的很少。中医学院毕业生不愿进中医院,热心于进西医院和做药品销售。前述问题导致的中医生存危机,迫使中医医疗机构的决策者们不得不首先为求生存而改弦更张。因为中医治病确实比西医简便、便宜,不须做很多复杂、昂贵的检查,不须用很多进口、昂贵的药物,大多数不须手术,甚至有些西医非手术不能解决的问题,中医只用几副中药就可治好。因此“中医不赚钱,西医才赚钱”。许多中医师自己也承认,某一病本来中医也可治好,但只需花几

十、几百块钱,而吊针一打、手术一做,就是上千元甚至几千元的业务收入,当然选择后者了。而这样做的结果是群众越来越不认识中医。有的中医药人员甚至自己瞧不起中医,这种情绪扩散到社会上更加剧了群众对中医的不信任。

现在,国家已经吹响了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号角,中央和省府已经陆续出台了一些加强中医药工作的举措,如加大中医机构建设的投入、放宽中医药人员职称晋升的某些条件、开禁医院加工中药饮片、降低中药膏、丹、丸、散制剂的准入标准等。相信还会有更多更有力的举措陆续出台。振兴中医药事业,最为关键是在市、县两级。这是因为县级是联系广大农村的纽带,而中医药在农村历来拥有广大市场。因为农村消费水平不适宜高端、昂贵的医疗服务,也因为我国农村历史形成的医疗消费习惯。县级中医药事业振兴了,就为整个中医药事业奠定了基础。但县级中医药学术必须依赖上级中医药机构的指导,市级中医机构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我市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中医,建国后也有不少人进入省级中医医疗教学机构,目前还有约数十名比较有名望的老中医健在,还有约百余名中年中医骨干。这是我市振兴中医药事业的技术中坚。充分发挥这批人的作用,我市中医药事业就能迈上新台阶。

一、全民都要提高对中医药事业的认识,增强历史紧迫感。中医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都很突出。中医不仅是我国国粹,更是我国医疗服务不可缺少的一臂。现代医学尽管发展很快,然而至今仍有许多人体奥秘没能探明,仍有许多疾病的病因、机理没有查明,例如精神疾患、肿瘤、内分泌疾患、自身免疫性疾患。西医必须查明病因才能进行针对病因的治疗。如非典发生后,在未查明病原微生物是冠状病毒前,西医几乎无法进行病因治疗,因此疗效不佳,死亡率很高。中医则不必依赖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诊断,在判明病邪属风寒风热、正气属虚属实、阴阳孰长孰消,即可处方救治,药物随手可得,在治疗非典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使我国非典死亡率降至世界最低水平。中医西医,相得益彰。中医治疗上的整体观、重视人体机能之阴阳平衡的哲学思维,是西医所缺乏的,而又是当今社会生物心理医学模式所推崇的。中医常在西医鞭长莫及之处发挥其神奇效果,即便在某些急症、重症也是如此。只是因为目前真正的好中医凤毛麟角,我们对中医精华的继承与运用还远远不够,中医在这些方面的庐山真面目还养在深闺人未识,未能为广大群众所见识和接受。相对于西医对医疗费用的巨大耗费,中医消耗的资源则节约得多,是真正的简便验廉的医疗手段。中药工业基本是绿色工业,中医疗法更是绿色疗法,对人体组织机能的破坏远比西医疗法小。因此中医在国外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正方兴未艾。韩国甚至有将中医作为“韩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意向。我们作为中医的发源地,绝不应该将中医弃如敝屦。要有“中医不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兴旺,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消亡”的历史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加强中医药工作,大力推广中医药医疗手段,普及中医药诊疗、保健知识,能够极大地节约医药资源,减少医保经费支出,对建立全民医保体系、建立卓有成效的公共卫生应急体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可能成为目前世界各国政府解决医疗费用超支问题的最佳选择。各级领导应在这方面有清醒的、高瞻远瞩的认识,并不遗余力地、一届又一届地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告诉群众中医的本来面目,不要让群众老是误将那些铺天盖地的广告中打着中医旗号以售其奸的“中医”当作真正的中医。

二、采取果断措施多方筹资加大中医药事业投入,并给予优惠政策。中医经费要单列,要按照国务院、省政府明文规定逐年增加中医事业拨款,并及时到位,过去欠账较多的应适当追加,目前至少做到中医医院和同级综合医院人均工资性拨款在同一水平,并用三年时间逐步达到财政工资性拨款占中医院在编人员工资总额的50%。用五年时间彻底解决中医医院危房问题、设备老化问题、基本建设债务问题。对各级中医院的基本建设以及动迁、设备配置要进行科学论证后制定建设规划,根据需要和财力分期分批进行,切忌蜂拥而上,互相攀比,浪费资源。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名老中医学术整理和传承,专款专用。认真选派符合条件、热爱中医、好学肯钻的中医学院毕业生跟师学徒,签订合同,为期三年,学徒期间保证其基本工资,学徒期结束后根据其学业水平、临证成绩、学术整理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可结合进行职称晋升,同时给予一定经济奖励。制定中医药科研立项暂行规定和中医药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每年安排一定中医药科研经费和奖励基金。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向中医药事业、中医药科研捐赠资金。鼓励社会贤达、商界名流捐建中医药医疗科研用房,并可冠名。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创办民营中医药机构,对其中医药创新项目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和资助。每年安排中医学术专款50—80万元,用于中医药人员培训、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和中医药学术活动。连续从事中医药工作满10年的中医药人员工资增加10%,连续从事中医药工作满30年的退休时退休工资增加5%,为中药加工炮制人员发放灰尘污染补贴。降低农合中医院、中医科住院报销起付线,县级与乡镇级同等,市级与县级同等。医保办、农合办要会同中医药管理局重新审定、适当扩大中药、中成药、中医诊疗项目报销范围,提高中药、中成药、中医诊疗项目报销比例。立即恢复已经改制的津市市中医院全民事业单位身份,恢复其财政拨款,尽可能追补前几年停拨的财政补助,尽量召回已经置换身份的中医骨干。

三、迅速组建精干高效的中医药管理机构,制定长期工作规划。根据中央要求,尽快成立市、县两级中医药管理局,选调懂中医、热爱中医、有开拓精神的干部担任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赋予其独立管理中医药事业人、财、物的权力,并将中药行业的管理纳入中医药管理局的责任范围,实行全行业管理。为协调各有关部门对中医药全行业的管理,应成立有发改、财政、卫生、人事、教育、物价、医保、药监、经委、农业、林业、科技、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参加的中医药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好中医药工作的全局性问题。同时成立中药行业协会,调整和加强中医药学会,作为政府协调、管理中医药工作的两臂。尽快摸清我市中医药全行业的家底,制定中医药长远发展规划,确定我市中医药事业“十一五”规划目标,采取强有力的、实实在在的措施加强中医药工作,五年初见成效,十年有较大发展,二十年出现中医药事业、中药工业蓬勃兴旺的局面。

四、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打造常德中医名牌。一要重点建设好县级中医院。配合中央、省示范中医院建设工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分期分批把各区县市中医院建设成突出中医特色的基地、实行中西医结合的基地、整理发掘祖国医学遗产的基地、培训乡镇中医药人员的基地,使县级中医院成为传承中医学术、发扬中医诊疗技术的前沿阵地,并全部真正达到二甲中医院标准。二要加强中医特色专科建设。每个县级中医院要努力打造一两个中医特色专科,使其尽快成为名科。注意合理安排专科分布,避免重复建设和雷同。要加大对市一中医院中医骨伤科、市二中医院中医肝病科的科研扶植力度,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有创新性成果。三要把市一中医院建成全市中医医疗中心和中医学术指导中心,争取纳入国家重点中医院建设计划。市一中医院要突出中医特色,积极努力建设中医肾病专科,形成以中医方剂为主、现代诊疗手段为辅的肾病治疗路子,用5—10年或更长一些时间攻克慢性肾功能衰竭。加强中医骨伤科、肝病科、心脑血管病科临床医疗中的中医比重,为全市中医特色专科建设作出示范。四要开办常德国医馆,组织全市名老中医并邀请省内外中医名师定期、轮流应诊,交流心得,切磋技艺,授课讲学,培养青年中医。尽快论证常德国医馆基本建设项目,争取2008年立项,2009年动工,同步做好人员调配、名老中医协调安排、国医馆运作机制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制度建设和资金调度工作。五要抓好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医疗中心中医科、中药房的建设,每所卫生院、社区医疗中心配备具有大专毕业水平或者具有中级职称的中医、中药各2名,常年开设中医门诊,中药房中药饮片种数在300味以上。凡达此标准的卫生院给予中医经费补助。“十一五”期末,达到省级中药房建设标准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医疗中心达85%以上。各区县市要有意识地培养若干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中心的中医小专科,从中发现苗子,推动其做大做强。六要在村卫生室积极推广中草药单方验方。组织专业人员编选《中草药单方验方选》,发至全市各村卫生室和社区医疗机构,并进入书店零售。综合医院要加强中医科建设,中医门诊诊位不得少于两个,中医病床不得少于20张,至少建设一个特色专科。要在本院醒目位置宣传介绍中医科和中医特色专科。

五、活跃中医药学术空气,抓紧抓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整理和传承。市、县中医药管理局要认真抓好中医药学术活动,定期召开学术年会,组织中药技术比武和观摩活动,创办中医药学术期刊,编辑《常德中医药年鉴》,建立民间中医药协会,为社会零散中医、草医、民营中医药机构搭建学术活动平台。抓紧流散民间的中草药秘技、秘籍、单方验方的搜集整理,挖掘其精华,剔抉其糟粕,编辑《常德民间中草医药大观》。每五年选拔认定一次常德名老中医,由市政府明文认定,并给予省、市认定的名老中医政府津贴;每年为他们进行一次健康体检,为每人配备一名符合要求的青年中医或中医学院毕业生作为学术继承人,既跟班学习,又负责整理其医案和学术经验,并编辑成书,以利后世传承。从现在起,中医药人员晋升技术职称必须有2—3年从师学徒的经历。有计划地组织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西医临床人员离职学习中医,每年不少于50人。开放医疗机构中药加工炮制,放宽中药传统剂型膏丹丸散生产的要求,促进中药传统加工方法的应用和传承。以中药企业为主体成立有中医临床、中药科研人员参加的的中药行业协会。尽快开展我市中药资源调查、中药野生管理和中药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中药技术人员培训、中药信息资源交流、中药科研技术推广等工作,并加强与中医药学会的联系,必要时举行联合学术会议,使中药科研、生产、销售与中医临床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我市中医药科技、学术不断前进,推动中药产业迅速发展。

六、大力推动我市中药产业的发展,打造常德中药名牌。摸清我市中药材资源、中药企业基本情况两个家底,瞄准国内外中药市场,制定我市中药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开展中药材人工种植条件下原始药性保持的研究、中药材生长环境与生长条件的研究、中药材野生与人工种植的对比研究等中药材基础科研工作,为优化中药材种植、提高中药材产量与品质打好基础,打造常德地道中药材名牌。建立中药材基础科研基金,奖励中药材基础科研有功人员,确保其不受干扰地持之以恒地进行。扩大中药材种植基地,“十一五”期间达到200万亩,中药材年产值达30亿元。建设一个万亩以上的中药材规范化种养基地,作为中药材种养科研基地、农户中药材种养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建立湘北中药材交易市场,争取年交易量达80亿元。强化政策引导,对中药生产企业实行税费优惠。扶持中药生产企业的科研项目,对有前景的、经过科委认定的中药项目给予经费支持。组织农业、林业、卫生以及文理学院等方面科研人员加入医药行业的科研工作,集中攻关,务求获得成果。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境外企业和研发中心落户常德,加速推动我市中药产业的进步与发展。重点培育中药龙头企业,对已有一定基础的德海、金健、三金等企业和天麻首乌片、玉叶解毒颗粒、阿胶补血冲剂等产品给予产业专项基金、银行低息贷款、税费减免优惠、优先引进外资等大力支持。加快中药企业GMP认证进程,力争“十一五”期间中药工业产值达10亿元。

中医药抢救保护传承创新工作已经迫在眉睫。中医药学术只能在临床实践中传承、发扬和创新,因此,加强中医药工作的重点只能是促进中医药技术在医疗实践中的丰富和提高,然后才有可能在理论上获得突破。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历史地担负起了传承中医药学术的重任,没有非常的认识,不采取非常的手段,抢救中医药就将成为一句空话,我们这一代人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国家大政方针已定,中医药界已经嗷嗷欲试,只等一炬圣火。让我们赶紧行动起来吧!

二○○八年三月十二日

第五篇:深圳市中医药立法调研报告

中医药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华民族 5000 年灿烂文化的丰碑。岭南中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群众基础良好。在国家和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的正确指导下和深圳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有关部、委、办、局的大力支持下以及深圳市卫生、中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中医药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中医资源配置有较大投入,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科教工作成绩斐然,中医行业管理力度加大,基础内涵建设得到夯实,中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管理体制改革、医德医风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部分指标处于全国或全省领先地位。

1.中医立法的背景

为了使我市制定的《深圳经济特区中医事业发展条例》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根据中医立法工作计划安排,2006 年 1 月 11 日至 18 日,市卫生局与市法制办联合组成调研小组,就我市中医事业发展现状、存在哪些法律障碍、立法需规范哪些法律关系等问题,采取实地考察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在市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道如下。

2.市内调研的基本情况

在实地考察和召开座谈会期间,各层面的中医从业人员均一致认为我市中医立法十分必要且非常急迫,就我市中医发展的现状、立法应解决的问题畅所欲言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想法,为《深圳经济特区中医事业发展条例》的起草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起草思路。

3.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中医医疗机构设置不足 现有的中医药资源和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市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目前我市仅有 3 个区设有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也只有福田区有 1 家,且规模很小,仅 30 张病床。各区中医药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严重存在,作为深圳面积第一大区的龙岗区,至今无一家中医院。

3.3 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编制及构成比例不合理 医院人员编制少,留不住人才,且现有人员构成比例不合理,有的中医院中医师的比例甚至低于西医师。

3.4 中医医疗收费过低 许多治疗效果很好的中医医疗技术得不到与之相符的价值体现,如中医手法复位骨折治疗费仅几十元钱,而如果进行手术治疗其医疗费少则上千元,多则上万元,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许多医院及中医师就放弃中医最传统的简、便、验的治疗方法而选择西医疗法,从而导致中医西化。

3.5 适宜的中医医疗技术得不到医疗保险政策的支持 由于中医的自身特点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而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却是重治疗轻预防,住院标准一直以西医为标准,使得许多具有中医住院治疗征象的病人无法收入院,白白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此外,许多适宜的效果良好的中医治疗方法(如中药熏蒸、耳穴按压等疗效极佳的中医技术等),被误认为保健方法,不列入医疗保险记帐范围,从而制约了中医的发展。

3.6 与中医药有关的评审或者鉴定活动 如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中医医疗事故鉴定、中医师的继续教育、中医科研课题评审、中医医疗质量评估等,没有体现中医药特色,没有遵循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

3.7 现行的对中医药制剂的管理,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 我国目前有关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不利于对中医药制剂的保护和利用。对中医药的秘方、偏方和验方的管理、利用和对院内制剂的管理没有体现中医药的传统特色。

3.8 假中医、中医推拿、针灸减肥充斥市场 目前,社会上许多无牌中医师、针灸推拿按摩减肥,街头巷尾处处可见,在水疗和按摩保健中心等非法的医疗机构中也处处可见,大多是没有资格的人员也在从事中医推拿、按摩、针灸等医疗活动,且假医假药假广告的泛滥,已严重败坏了中医的声誉,更使中医技术贬值。

3.9 中医管理体系不完善,人力不足 市卫生局中医处是我市唯一中医机构的行政管理处室,定编 5 人,目前到位 2 人,无论从制定政策法规、宏观管理,还是具体中医执法等正常管理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则,各区卫生局没有设立中医科,个别区卫生局学中医专业的科员尚未配备,影响中医事业的发展。

3.10 科研机构分散,绩效差 目前,我市有两所中医药研机构,市中医药研究所挂靠市中医院,几乎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市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所挂靠市第二人民医院,硬件软件建设都受到牵制,难于发挥较好作用。

更多相关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下载中医药工作情况专题调研报告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医药工作情况专题调研报告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圳市中医药立法调研报告[范文大全]

    【关键词】 深圳市;中医药立法;调研报告中医药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华民族 5000 年灿烂文化的丰碑。岭南中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群众基础良好。在国家和广东省中医......

    深圳市中医药立法调研报告

    深圳市中医药立法调研报告 【关键词】深圳市;中医药立法;调研报告 中医药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华民族 5000 年灿烂文化的丰碑。岭南中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群众基础......

    中医药专业大学生调研报告

    采访对象: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药厂陈经理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制药厂始建于1959年,其主管单位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系集科研、医疗、教学、生产一体化的中医药研究机构。目前企业拥......

    中医药调研汇报

    XX县中医药调研工作汇报 2014年,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的单位的成功创建和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我县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今年,我县将继续深入实施基......

    2011年发挥中医药特色调研报告[5篇范文]

    铜川市中医医院2011年度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及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分析报告铜川市中医医院作为我市唯一一家市级中医医院,一年来医院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住院患者23......

    关于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五篇材料)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7月中下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廖小华带领调研组成员着重就我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中药材产业发展......

    关于县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合集]

    关于县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  一、基本情况XX是XX医学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丰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明清两代有史可考的御医就有21人,是名副其实的“御医之乡”。......

    XX市中医药服务现状调研报告.

    XX市中医药服务现状调研报告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与传统科学技术中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应用最普及的领域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对人类健康和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