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市中医药服务现状调研报告.
XX市中医药服务现状调研报告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与传统科学技术中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应用最普及的领域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对人类健康和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有利于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2009年4月,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政府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等,为我省及我市的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为全面了解我市中医药现状,研究解决影响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切实推进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2014年5月,我局组织相关中医药界专家成立了专题调研组,对X省xx地区的中医药服务进行观摩学习,回来后就本市的情况采取实地考察、发放调查表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市中医药服务现状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一共调查了XX医院、XX市二院、XX市中医院三所医院。总建筑面积X万m2,业务用房面积X万m2,固定资产总额X亿元,其中医疗设备总值X亿元。现有职工总数X人,其中卫技人员X人,中医助理医师以上资格X人,其中高级职称X人,中级职称X人。中药人员X人,其中高级职称X人,中级职称X人。有XX市名中医X名。2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均设置了中药房,开设了中医科,暂无中医科病区,XX医院开设了中医康复科,并设立有病房,12家乡镇卫生院有5家开设了中医科,6家设置中药房;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4家设置了中医科和中药房。
(二)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绩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扶持措施,中医药工作不断推进。近年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开始,中医药服务的完善已纳入XX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在建立和完善我市中医药管理机构、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加强中医机构建设和发展等方面给予了政策扶持。我市财政部门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加大了对中医药事业经费投入。
2、重视基层,农村中医药工作取得一定成效。近年来,我市农村中医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整体水平有待再次提高。12家乡镇卫生院有5家开设了中医科,6家设置中药房;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4家设置了中医科和中药房。截至2013年底,举办了Xx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乡级师资培训班和XX市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乡级师资培训班,通过培训,大大提高了乡镇(社区)医生为群众提供中医药服务能力。
3、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有所发展。本次调查的XX医院,XX市二院,XX市中医院均设置了中药房和开设了中医门诊,同时XX医院开设了中医康复科,设立了住院部。共有中医药专业人员X人,其中高级职称X人。综合医院中医科成为促进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市中医药工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贯彻中医药工作的力度不够。
对国家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条例《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XX市2014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等政策的宣传教育不够,有些单位领导对发展农村中医药事业缺乏热情,医疗机构中存在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在卫生资源配置上未能充分体现“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
(二)对中医药事业投入经费不足。
从全市的情况来看,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本市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几年来,各级财政对中医药事业投入虽逐年增加,但未达到同期卫生经费的10%,甚至财政没有增加过投入,未将中医药事业经费实行财政预算单列,未设立中医专项经费,制约了我市中医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基础设施落后,资金不充足。
XX中医院规模小,医疗业务用房不足。平均占地面积X亩。中医院平均医疗业务用房约Xm2。二是固定资产少,医疗设备短缺。XX中医院总固定资产为X亿元,平均医疗设备X万元。中医院现有的X线、B超、生化仪等医疗设备不仅档次低,而且都陈旧老化,且资金不充足。
(四)中医医院中医特色不突出。
一是XX医院、XX二院、XX市中医院中医学科建设滞后,临床学科发展失衡。二是中医药特色淡化,中医医院为了生存,在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减少收费标准低的中医传统诊疗项目(如针灸、推拿、拔罐、痔瘘术、正骨术)的开展,有的甚至放弃传统的具有中医药自身特色的医疗技术,扩大西医技术在中医医院诊疗过程中的应用比例来提高医院的业务收入,中医西化严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西医技术的应用,轻传统医学技术的发掘提高和使用,中药处方少于西药处方。
(五)中医药人才严重缺乏。
人才缺乏严重。主要原因:一是中医药人才成长周期较长,由于没有相应的政策扶持,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工作一直得不到妥善解决。二是待遇差、引不进、留不住。职工生活待遇、工作环境的巨大反差,导致了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都相对较差,吸引不了中医人才。一些中医学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后也不去中医科,而是去了其他热门的西医科室,导致中医药人才年轻人断档。三是缺乏人才储备。由于普遍存在一般医务人员膨胀,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缺乏的状况,中医医院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既缺人,又进不了人的现象,基本都不愿接受应届中医本科院校毕业生,陷入了一种人才储备和使用上的不正常现象。中医药人员的培养提高和中医药人才储备迫在眉睫。
(六)中医医院中药制剂匮乏。
中药制剂是中医医院防治疾病的重要武器,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制剂具有价格较低、疗效独特等优点,成为不少患者的最佳选择。而现有政策规定限制了中医医院中药制剂的研制和使用,造成中医专科的一些临床中长期使用、疗效明确的一些经验中药配方难以得到推广应用,导致特色中医专科缺乏特色中药的有力支持,抑制了中医专科的良性发展。全市只有Xx医院有其自制的膏方,也正式开展了“冬令膏方进补”诊疗项目,膏方治养结合,药补相宜,适宜人群极为广泛,服用膏方调治疾病,会比服用一般药物取得更满意的效果。Xx中医院的制剂室处于瘫痪状态,不能生产中药制剂,严重阻碍中医药特色专科的发展。
三、对我市中医药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增强发展我市中医药事业的紧迫感、责任感。
通过电视台、电台、网络、报刊等途径,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提高领导干部和医务人员的认识,通过宣传形成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合力。要营造氛围,增强发展我市中医药事业的紧迫感、责任感,加大贯彻实施文件精神的力度,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建议市财政逐年加大对中医药的投入,逐步达到同期卫生经费的10%以上。设立中医专项经费,逐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要按照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落实对公立中医院的投入政策,重点支持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学科发展和中医药人才培养,并对农村示范乡镇中医建设等项目给予专项补助。
拓宽和提高中医药在医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的报销范围和支付比例。将中医医院能够开展并经过核准的医疗项目以及新引进的特色专科技术项目,经物价、社会劳动保障部门核准后,纳入报销范围;中药饮片和院内制剂除特殊品种外,都纳入基本药品目录(具体由卫生与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商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费用支付标准上,中医医院高一个档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起付比例按照市按县、县按乡的标准支付。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大力提倡用中药(包括用中成药、中药饮片)、针灸、推拿、拔火罐、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等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三)实施中医药育名医、创名科、建名院工程。
开展Xx市名中医评选活动,积极申报市级、省级名中医。开展名中医师带徒活动,每位名中医带2-3个徒弟,用3-5年时间,培养一批中医人才。采取“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模式,制定全市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规划,每所中医医院至少创建1-2个专科(专病)、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至少创建1-2个市级专科(专病),三年内,至少创建10个市级中医专科(专病),3-5个省级中医专科(专病)。每年评审3-5个中医重点(特色)专科进行重点建设,实行差异式发展。在名医、名科培育和创建的基础上,争取在全市打造1-2家在全省范围同级中医医院中特色比较突出的名院,XX中医医院达到三级甲等标准,使中医药在群众中的认知度、信任度普遍提高。
(四)鼓励和扶持中医医院应用和生产中药制剂。
政府部门对中医医院中药制剂应给予扶持和鼓励开发,简约申报程序,放宽审批权限,从实际出发,灵活处理中药审批,为中药制剂发展提供新路子,保留和发挥中药传统制剂的优势作用,促使中医特色专科优势得到发扬。各中医医院要加强中药制剂室建设,努力建成符合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的制剂室。积极研发和使用院内中药制剂。未来3年内,全市中医医院均有标准的中药房,有标准的中药制剂室,有规范的中药饮片加工炮制室。
(五)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
人才是支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要特别重视强基工作。从我市未来中医药事业发展全局考虑,要加快构建符合我市实际的中医药人才培训机制,打造高水平的人才高地,培育新一代中医药事业带头人。要关注我市名中医学术思想的整理、继承和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要加强名中医培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选择有一定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基础的中青年骨干访名院、拜名师,着力培养中医药的精英。要出台政策,搭建平台,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中医高级人才和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加大中医药人才引进力度。鼓励各中医医院引进高级职称学科带头人和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院校毕业生,由用人单位考察后直接聘用,其人员不受编制限制,其工资待遇可以高出本单位职工平均数的3-5倍,并在住房,子女读书、就业,配偶、家庭安置等方面提供优厚待遇。
(六)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药工作。
各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加强中药房规范化建设,开展中医临床科室标准化建设,配备人员和必要的设备、房屋,完善规章制度,促使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中医药科室、设施设备及服务能力能够满足当地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基本需求,加强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科室和其它科室之间的沟通协作,充分利用综合医院中医药资源,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把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中药房设置纳入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度考核评价标准。确保全市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都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开设中医诊室,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第二篇:中医药现状调研报告
中医药现状调研报告
水 发布于: 2009-09-21 22:40
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我们于2007年12月20日——2008年1月21日对全市中医药现状进行了调查。调研工作由市卫生局副局长符中智牵头组织,市医疗卫生老科协会长钱雪峰具体负责,抽调了5位中医药和卫生管理方面的专家组成调查组,市卫生局医政科负责本次调查的调查表发放回收和统计工作。本次调查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制订调查表发至全市中医药各有关单位,包括各级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民营中医机构、医药企业,内容涉及机构、固定资产、资金、收支、人员队伍、技术情况、中医特色专科、中药制剂和饮片情况、老中医药人员情况等,调查表回收后由专人进行统计分析。二是深入到各区县市中医药机构进行入户调查和座谈。共入户调查了34个单位,包括市级综合医院1家、市级中医医院1家、区县市综合医院5家、区县市中医医院8家、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村卫生室6家、民营中医机构2家(其中市城区、县城区各1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2家、药品超市1家。在各医疗机构均进行了座谈。参加座谈的人员多数是中医药人员,少数是西医药人员。座谈会上发言人数156人,其中老中医药人员36人。调研组还特地走访了市二中医院享受国务院津贴的老中医专家吴忠文、原常德卫校名老中医李伟成、澧县红十字会医院院长、市政协委员、老中医周书望、安乡县乡镇卫生院退休老中医李士良、李士军。调查过程中,调查组还收到了8份关于我市中医药工作的建议书,搜集到市四医院老中医何德生(何足道)10年前出版的论述中医发展道路的专著《中医存亡论》一书、市药监局《常德市中药种植、生产基本情况及发展建议》一文。调查过程中以及调查结束后,调研组成员多次进行了讨论。调查报告初稿完成后,调研组成员又进行了讨论修改。
我市中医药事业现状堪忧
建国以来,在国家关于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中医政策指导下,我市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医药机构迅速发展,中医药队伍迅速壮大,中医药机构设备条件迅速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医药机构设备条件改善最快最好的时期。尤其是近10年来,一方面各级政府逐步加大了对中医药机构的投入,一方面中医药机构主动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积极改革内部管理,努力改善医疗条件,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大多数中医药机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据不完全统计(缺市级综合医院、市、县级专科医院、社会医疗机构数据,下同),2007年与1997年比,全市万元以上中医药设备总值增加296.8万元,增加了2.39倍;业务用房面积增加4.3万平方米,增加了1.72倍;中医药业务用房总值增加7193万元,增加了1.42倍;中医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急诊抢救能力迅速提高。除武陵区外,全市各区县市均有中医院,市、县综合医院均设有中医科,市一中医院通过了三甲医院验收,5家县级中医院通过了二甲验收。乡镇卫生院开设中医科、中药房的161家,占乡镇卫生院总数的75.9%。2007年全市县以上医疗机构中医门急诊人次达到了19.1万人次,比10年前减少59741人次,减少了23.8%,但中医住院人次达到了18624人次,比10年前增加7577人次,增加了68.6%;中医药业务收入达到了20193.7万元。市级中医医院和多数县级中医医院发展较快。2007年市、县两级中医医院职工人数达2191人,拥有本科生198人,硕士生5人;有副高技术职称的77人,正高14人;编制床位1512张,平均开放床位1365张,病床使用率69.2%;开放中医科室190个,其中中医专科61个。多数中医医疗机构都适应当前疾病谱的变化开设新的中医专病专科,如中风康复专科、糖尿病专科、肿瘤专科、疼痛专科等,有些老专科也有新的发展,如针灸、肛肠、肝病、皮肤、颈肩腰腿痛、蛇伤等科。澧县红会医院院长、原澧县中医院退休老中医周书望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研制的骨痨丸199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市一中医院骨伤科、市二中医院肝病科通过了国家中医管理局的中医特色专科认定。这些享誉省内外的特色专科都成为各医院业务收入的重要支柱。全市市、县两级医疗机构现有中药制剂种数205种,已获制剂认证种数26种。民间中医机构各辟蹊径,以中医特色诊疗服务吸引群众,开辟了一方新天地。市一医院中医师金平创办汇华堂中医外治门诊,挖掘中医外治疗法治疗疑难杂症和亚健康状态,颇受群众欢迎,得到了国家中医局的肯定。中药业发展较快,带有中药柜的综合药房遍布全市城乡。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30万亩,占全省的23%;年产值5.5亿元,占全省的21.2%;女贞子、栀子、杜仲年产值均过千万元,珍珠年产值过亿元。中成药及饮片加工年产值2亿元,实现利税6000万元。德海制药的天麻首乌片、三金药业的玉叶解毒颗粒单品种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以上。
调查过程中,参加座谈的同志普遍认为,我市中医药事业基本建设和设备条件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目前状况依然令人担忧。有些老中医甚至发出了抢救中医药的呼声。我们看到的情况和调查到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判断。
中医药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尽管各级财政对中医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陆续增长,而且近10年来增长较快,但是由于中医医疗机构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属于自负盈亏的集体单位,政府投入先天不足,而且历来有个政府投入重西医轻中医倾向,因此按医疗机构人均投入计,无论是工资补助还是专项补助,中医医疗机构的投入都明显低于同级综合医院,造成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薄弱。2007年,市、县两级财政对中医医院工资性拨款473.5万元,仅占市、县两级中医院职工工资总额的10.2%。加上专项拨款181.5万元也只占职工工资总额的14.1%。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的区县市财政减少了中医事业拨款,个别的甚至“断奶”。市二中医院1996年停止财政拨款,直到2003年才恢复拨款。津市市委、市政府2000年下发《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若干规定》以及《补充规定》,将津市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一并纳入置换职工身份等仿照企业改制的体制改革范围,停止了财政拨款。这次改制给予津市中医院沉重打击,改制后陆续有36人离开医院,基本上是30多岁到40多岁的中青年骨干,以至现在技术队伍严重青黄不接,业务量跌至历史最低点。2007年业务收入520万元,负债410万元。该院至今还处在既非事业又非企业的状态,生存维艰,职工人均月工资仅七八百元。职工们多次上访,说起医院情况皆声泪俱下。区县市中医院部门收费负担沉重。津市中医院改制后,当地卫生局为他们努力争取了18万元拨款,而部门收费就支出了5.84万元,政府调控基金5.65万元,两项拿走11.49万元。有两家县中医院近两年每年部门收费高达20多万元。有的中医院负责人不敢向调查组提供部门收费详细情况,唯恐资料扩散开来后对他们造成更大压力。目前,全市中医院累计负债1.726亿元,占固定资产总值的51.75%,职工人均负债7.88万元。也就是说,中医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投资的大部分是自筹资金,政府投入很少,其中有部分还是省以上投入。
中医药管理工作十分薄弱。建国以来,我市中医管理工作一直没有一个统一有力的管理机构。上世纪1985年衡阳会议后,市卫生局曾经设立中医科,与医政科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仅有一位中医科长负责中医工作。区县市卫生局无中医股,也无负责中医工作的专职人员。由于我国一直是医药分开管理的模式,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也管不到中药行业,医药难以同步。上世纪90年代后期精简行政机构时,市卫生局中医工作管理并入医政科后,一直没有专职管理机构或人员管理中医工作,甚至中医学会也处于瘫痪状态,十几年没有换届,没有开展活动。由于无人具体负责中医工作的调查统计、中医学术的挖掘整理、中医工作问题的反映与解决,全市中医药情况底子不清,中医机构存在的问题久拖不决,甚至每年一次中医工作总结都“精简”了。广大中医药人员反映“没有了娘家”。
中医药专业队伍后继乏人。我市中医药队伍虽然从人数上看具有一定规模,但是质量差,后继乏人、乏术。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在职中医药人员2085人,其中中专学历占57.2%,大专学历占24.6%,本科学历占17.8%,硕士、博士仅占0.5%。本科生中大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毕业生。90年代以来的中医本科生招不进,留不住。市二中医院两年前花了很大力气招进来5名中医本科生,一年时间纷纷跳槽,皆因为待遇太低,条件太差。目前在职中医药人员中,初级职称占72.6%,中级职称占20.3%,高级职称仅占6.3%。而年龄结构则显示出明显老化迹象。在职中医药人员中,30岁以下的仅占8.4%,50岁以上的却占37.8%。上世纪80年代以后毕业的中医学院毕业生,中医临证能力差,连常用的中药方剂都背不出来,开处方时还得翻书,更遑论辨证施治、临证应变。大部分初中级职称人员处在31—50岁这个黄金年龄段,却因为中医底子薄、临证能力差而不能挑起继承和发展中医学术的重担,不少转而学西医,结果是中医西医都是半罐子。由于在职中医药人员技术素质低,不少医院不得不大量返聘离退休老中医来支撑门面。如安乡县中医院就几乎全部返聘了近几年来退休的老中医看门诊或在病房技术把关。中医医院在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的同时,也程度不同地离开了传统中医技术的轨道。绝大部分中医医疗机构不惜背负上沉重的债务与综合医院拼设备,而在提高自身中医学术水平、打造中医特色专科方面却不够积极主动,或者下功夫不多不深。加之上世纪50、60年代培养出来的一批中医学术水平较高的老中医药人员陆续退休、病故,他们的学术传承多数出现断代;2000年以后国家药监局又禁止医院使用传统方法生产中药饮片、膏、丹、丸、散,加上各医院中医特色专科技术骨干相继辞世,导致不少上个世纪曾经名噪一时的某些中医特色专科迅速凋谢或逐渐萎缩,如津市市中医院和桃源县中医院的眼科、临澧县中医院的脑肿瘤科、汉寿县的心血管专科、乙肝专科、津市和安乡中医院的脉管炎专科等。多数新开设的专科因为临床考验时间不长,主创人员中医学术威望不高等诸多原因,影响力和覆盖面不大,未能形成气候。综合医院的中医科人员少,年龄老化,中医业务有逐渐萎缩的趋势。入户调查的1所市级综合医院、5所县级综合医院,中医科收入占全院收入的比例、中药饮片收入占全院药品收入的比例均在5%以下。中医科在综合医院普遍不受重视,某县医院中医病房已经取消,中医门诊也正酝酿取消。有些综合医院招聘人员只招西医不招中医,导致中医科年轻医师匮乏,无人接班。在各中医医院,除汉寿县中医院中药饮片收入占业务收入的15.6%外,其他中医院均在10%以下,有的只有3%,市一中医院只有0.7%。而在我们调查的津市益丰大药房,中药饮片销售收入占药品总销售收入的比例则达8%。多数乡镇卫生院中医人员素质不高,有的农村中医工作示范单位靠退休老中医支撑。村卫生室合格的中医很少,多数是略懂中医,既未受过中医系统培训、又未从师学习中医,开的中药处方不遵辨证施治原则。有农村老中医说,中医在农村已经名存实亡。而另一方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培养的许多农村中医人员退休后纷纷进入县市药房坐堂或开诊所,其中有一技之长者,也有名不副实,成为商家药品推销员的。
中医药产业力量分散,不成规模。我市中药材资源丰富,药用动植物1500余种,总蕴藏量在100万吨以上,有“华中药库”之称。我市工业污染相对较轻,能满足生产有机药材的要求。我市有药品生产企业19家,历史比较悠久、已具一定规模的中药生产企业有德海制药、吉春堂制药、三金制药、安乡药圣堂以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中药饮片加工企业鼎正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宜仁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东润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我市也不乏在中药材研制方面的优秀成功人士。常德籍钟文君先生在德国创办德生堂责任有限公司12年,主要从事中药进口和批发业务,其公司在欧盟乃至西方享有较高声誉,被誉为“中药行业的奔驰”。原籍津市的曾建国先生创办湖南九汇现代中药,是国内中药提取方面很成功的企业。原籍澧县的谭登平先生在广州创办中药颗粒剂厂,主要从事中药颗粒剂的生产和出口贸易。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系李子辉教授是省内颇有实力的中药材GAP种植专家。这些都为我市中药材种养、加工、销售准备了良好条件。但是我市迄今没有一个长远的中药材生产战略规划,没有一个统筹全市药品生产特别是中药生产的专业组织。药材种养处在农户分散经营状态,中药材加工、中成药生产处在各自为政、孤军奋战的状态,拳头产品少,国际标准化生产尚未起步,中成药产品科研与中医临床脱节,因此后劲不足,多数药品生产企业处境艰难。调查组考察了鼎城区的鼎正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石门县的宜仁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鼎正公司正在积极准备申请中药生产GMP认证,宜仁堂公司则距GMP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各医院药剂科的同志反映,所有饮片公司生产的中药饮片多数不符合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以次充好、掺杂使假比较普遍,如虫蜕不去头足,白术不漂、不土炒等。我们在宜仁堂看到的现场是,药材加工机械蒙上了灰尘和蛛网,中药材摊在地面上,公司提供的人员情况只有一名中药师,其余全部是临时聘用的中药加工人员,既无专业学历,也未受过中药加工的严格培训。鼎正公司提供的人员资料,33名中药人员中只有14名中专学历,大专本科没有一人。这家正准备申请GMP认证的公司尚且如此,其他饮片公司的技术人员情况可能更差。石门楚天药业是通过了GMP认证的医药公司,其41名中药人员中只有1名本科生、12名大专生、14名中专生,没有中高级职称人员。据某县药监局的同志和各医院药剂科的同志反映,这些饮片公司销出的饮片多数是“贴牌”,即低价购进无饮片生产资格的小型企业或家庭作坊式企业加工的饮片,然后拣选包装,贴上本公司标签,再加价卖给医院、药房。调查组在两家饮片公司看到的工作人员都很少,也没有看到加工机械运转。宜仁堂饮片公司挂在车间墙上的生产单上填写的内容除了“清灰”就是“分装”,没有切、铡、炒制、蜜炙等中药饮片加工手段的记录。中药饮片企业没有合格的中药加工人员,医院的中药加工人员却因为不准生产加工饮片不得不改行。长此下去,中药加工炮制技术有失传的危险。医药行业中这样的技术队伍状况显然难以满足我市中药产业大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中医技术水平的提高。
积极行动起来抢救中医药
入户调查过程中,参加座谈的同志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中医药事业目前出现信任危机和传承危机的主要原因,并对加强中医药工作表达了强烈的呼吁和殷切的期待。导致我国中医药事业目前困难局面的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原因是中医药管理工作指导思想的不明确,管理措施的错位,中医药队伍重经济、轻学术的浮躁情绪。
中医药管理工作指导思想不明确 虽然国家确定了“中西医并重”的中医工作方针并写进了宪法,但在具体执行中却长期以来重西轻中,资金投入、人员培养、科研计划、学术交流等都是西医方面花的力气大,中医方面花的力气小。在中医学术传承这个关键问题上,不恰当地解释和运用“中医现代化”,在坚持中医传统和强调“中医现代化”两者之间持一种任其争鸣的态度,几十年来没能澄清中医发展的正确方向,导致中医界思想混乱。中医学院热衷于增加西医教学内容,中医师热衷于学西医,科研人员热衷于用西医的概念来诠释研究中医中药,科研评价、职称晋升也逐渐走上一条用西医研究原则考量中医中药的路子,因而中医师西化、中医院西化比较普遍,中医传统学术的整理挖掘却十分冷清。于是“中医不科学”、“废医存药”、“中医退出医疗市场”的论调便甚嚣尘上。
中医药管理措施错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容纳入大量西医基础和临床题目,约占考题容量一半,而对中医理论精华部分的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辩》的内容却考量很少。中医学院将“四大经典”列为学生选修课,西医内容则几乎占到了教学课时的一半。在这种导向下,大多数中医学院学生、年轻中医师不能安心于深研中医经典,又缺乏名师指点,不得已转而求助于西医的速成、速效。由于中医师承不承认学历,中医教育的师承这一条腿瘫痪,结果是中医学院毕业生高分低能,不能辨识中药,不能运用经方,甚至不能背诵汤头歌诀。而中医学术的独特之处恰在于熟读经典,临证运用,需要从一个个的病例个案中体认经典论述的奥妙,从大量临床实践中体会其一般规律,从而达到“纵心所欲而不逾矩”境地。这个过程需要名师指点,离开从师学艺是不易办到的。许多老中医都用自己的切身体会说明,要想当个好中医,只有熟读经典,善于从师,勤于临证。医疗管理工作中不自觉地采取一些歧视中医药的政策,如中医人员兼修别业被认为“不合法”,无权处方,无权签署医学文书。西医人员无论从事那个医学行业都被认为天经地义。某些治疗性中药如参脉注射液、心脑康胶囊,治疗性中医技术如针灸、按摩等未纳入医保、农合报销范围。中医药科研不注重中医药自身规律,忽略中医临证很难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特点,强调量化、对照、统计学分析等实证医学的考量办法,使得中医药科研始终在西医科研方法的圈子里打转转,因此中医药科研很难出成果,在市县以下基层医院更为困难。二中医院中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彭晋真从事中医肾病研究,其临床协定处方益肾冲剂、肾泰宝胶囊、肾血宁胶囊很有影响,就因为没钱做药理毒理实验无法通过科研立项,因为仅一个品种的毒理实验就要几十万元。其配方都是普通中药,其单味药的药理毒理均已有药典和国家中药实验室的结论,但一旦配方都得重新做。按此要求,是否每开一张中药方剂都要进行药理毒理试验?西医配制临床用的大输液,是否也要重新做药理毒理试验?这些貌似科学而实际戕害中医学术的做法无疑是阻碍中医发展的绊脚石。
中医药队伍重经济、轻学术的浮躁情绪严重近二十多年来,国人普遍产生了追求金钱和物质利益的浮躁情绪,文化上短视,学术上功利思想严重。这种大环境影响到中医药队伍,就出现了怎么赚钱怎么干、什么吃香干什么的倾向,真正沉下心来钻研中医学术的很少。中医学院毕业生不愿进中医院,热心于进西医院和做药品销售。前述问题导致的中医生存危机,迫使中医医疗机构的决策者们不得不首先为求生存而改弦更张。因为中医治病确实比西医简便、便宜,不须做很多复杂、昂贵的检查,不须用很多进口、昂贵的药物,大多数不须手术,甚至有些西医非手术不能解决的问题,中医只用几副中药就可治好。因此“中医不赚钱,西医才赚钱”。许多中医师自己也承认,某一病本来中医也可治好,但只需花几
十、几百块钱,而吊针一打、手术一做,就是上千元甚至几千元的业务收入,当然选择后者了。而这样做的结果是群众越来越不认识中医。有的中医药人员甚至自己瞧不起中医,这种情绪扩散到社会上更加剧了群众对中医的不信任。
现在,国家已经吹响了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号角,中央和省府已经陆续出台了一些加强中医药工作的举措,如加大中医机构建设的投入、放宽中医药人员职称晋升的某些条件、开禁医院加工中药饮片、降低中药膏、丹、丸、散制剂的准入标准等。相信还会有更多更有力的举措陆续出台。振兴中医药事业,最为关键是在市、县两级。这是因为县级是联系广大农村的纽带,而中医药在农村历来拥有广大市场。因为农村消费水平不适宜高端、昂贵的医疗服务,也因为我国农村历史形成的医疗消费习惯。县级中医药事业振兴了,就为整个中医药事业奠定了基础。但县级中医药学术必须依赖上级中医药机构的指导,市级中医机构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我市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中医,建国后也有不少人进入省级中医医疗教学机构,目前还有约数十名比较有名望的老中医健在,还有约百余名中年中医骨干。这是我市振兴中医药事业的技术中坚。充分发挥这批人的作用,我市中医药事业就能迈上新台阶。
一、全民都要提高对中医药事业的认识,增强历史紧迫感。中医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都很突出。中医不仅是我国国粹,更是我国医疗服务不可缺少的一臂。现代医学尽管发展很快,然而至今仍有许多人体奥秘没能探明,仍有许多疾病的病因、机理没有查明,例如精神疾患、肿瘤、内分泌疾患、自身免疫性疾患。西医必须查明病因才能进行针对病因的治疗。如非典发生后,在未查明病原微生物是冠状病毒前,西医几乎无法进行病因治疗,因此疗效不佳,死亡率很高。中医则不必依赖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诊断,在判明病邪属风寒风热、正气属虚属实、阴阳孰长孰消,即可处方救治,药物随手可得,在治疗非典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使我国非典死亡率降至世界最低水平。中医西医,相得益彰。中医治疗上的整体观、重视人体机能之阴阳平衡的哲学思维,是西医所缺乏的,而又是当今社会生物心理医学模式所推崇的。中医常在西医鞭长莫及之处发挥其神奇效果,即便在某些急症、重症也是如此。只是因为目前真正的好中医凤毛麟角,我们对中医精华的继承与运用还远远不够,中医在这些方面的庐山真面目还养在深闺人未识,未能为广大群众所见识和接受。相对于西医对医疗费用的巨大耗费,中医消耗的资源则节约得多,是真正的简便验廉的医疗手段。中药工业基本是绿色工业,中医疗法更是绿色疗法,对人体组织机能的破坏远比西医疗法小。因此中医在国外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正方兴未艾。韩国甚至有将中医作为“韩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意向。我们作为中医的发源地,绝不应该将中医弃如敝屦。要有“中医不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兴旺,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消亡”的历史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加强中医药工作,大力推广中医药医疗手段,普及中医药诊疗、保健知识,能够极大地节约医药资源,减少医保经费支出,对建立全民医保体系、建立卓有成效的公共卫生应急体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可能成为目前世界各国政府解决医疗费用超支问题的最佳选择。各级领导应在这方面有清醒的、高瞻远瞩的认识,并不遗余力地、一届又一届地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告诉群众中医的本来面目,不要让群众老是误将那些铺天盖地的广告中打着中医旗号以售其奸的“中医”当作真正的中医。
二、采取果断措施多方筹资加大中医药事业投入,并给予优惠政策。中医经费要单列,要按照国务院、省政府明文规定逐年增加中医事业拨款,并及时到位,过去欠账较多的应适当追加,目前至少做到中医医院和同级综合医院人均工资性拨款在同一水平,并用三年时间逐步达到财政工资性拨款占中医院在编人员工资总额的50%。用五年时间彻底解决中医医院危房问题、设备老化问题、基本建设债务问题。对各级中医院的基本建设以及动迁、设备配置要进行科学论证后制定建设规划,根据需要和财力分期分批进行,切忌蜂拥而上,互相攀比,浪费资源。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名老中医学术整理和传承,专款专用。认真选派符合条件、热爱中医、好学肯钻的中医学院毕业生跟师学徒,签订合同,为期三年,学徒期间保证其基本工资,学徒期结束后根据其学业水平、临证成绩、学术整理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可结合进行职称晋升,同时给予一定经济奖励。制定中医药科研立项暂行规定和中医药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每年安排一定中医药科研经费和奖励基金。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向中医药事业、中医药科研捐赠资金。鼓励社会贤达、商界名流捐建中医药医疗科研用房,并可冠名。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创办民营中医药机构,对其中医药创新项目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和资助。每年安排中医学术专款50—80万元,用于中医药人员培训、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和中医药学术活动。连续从事中医药工作满10年的中医药人员工资增加10%,连续从事中医药工作满30年的退休时退休工资增加5%,为中药加工炮制人员发放灰尘污染补贴。降低农合中医院、中医科住院报销起付线,县级与乡镇级同等,市级与县级同等。医保办、农合办要会同中医药管理局重新审定、适当扩大中药、中成药、中医诊疗项目报销范围,提高中药、中成药、中医诊疗项目报销比例。立即恢复已经改制的津市市中医院全民事业单位身份,恢复其财政拨款,尽可能追补前几年停拨的财政补助,尽量召回已经置换身份的中医骨干。
三、迅速组建精干高效的中医药管理机构,制定长期工作规划。根据中央要求,尽快成立市、县两级中医药管理局,选调懂中医、热爱中医、有开拓精神的干部担任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赋予其独立管理中医药事业人、财、物的权力,并将中药行业的管理纳入中医药管理局的责任范围,实行全行业管理。为协调各有关部门对中医药全行业的管理,应成立有发改、财政、卫生、人事、教育、物价、医保、药监、经委、农业、林业、科技、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参加的中医药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好中医药工作的全局性问题。同时成立中药行业协会,调整和加强中医药学会,作为政府协调、管理中医药工作的两臂。尽快摸清我市中医药全行业的家底,制定中医药长远发展规划,确定我市中医药事业“十一五”规划目标,采取强有力的、实实在在的措施加强中医药工作,五年初见成效,十年有较大发展,二十年出现中医药事业、中药工业蓬勃兴旺的局面。
四、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打造常德中医名牌。一要重点建设好县级中医院。配合中央、省示范中医院建设工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分期分批把各区县市中医院建设成突出中医特色的基地、实行中西医结合的基地、整理发掘祖国医学遗产的基地、培训乡镇中医药人员的基地,使县级中医院成为传承中医学术、发扬中医诊疗技术的前沿阵地,并全部真正达到二甲中医院标准。二要加强中医特色专科建设。每个县级中医院要努力打造一两个中医特色专科,使其尽快成为名科。注意合理安排专科分布,避免重复建设和雷同。要加大对市一中医院中医骨伤科、市二中医院中医肝病科的科研扶植力度,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有创新性成果。三要把市一中医院建成全市中医医疗中心和中医学术指导中心,争取纳入国家重点中医院建设计划。市一中医院要突出中医特色,积极努力建设中医肾病专科,形成以中医方剂为主、现代诊疗手段为辅的肾病治疗路子,用5—10年或更长一些时间攻克慢性肾功能衰竭。加强中医骨伤科、肝病科、心脑血管病科临床医疗中的中医比重,为全市中医特色专科建设作出示范。四要开办常德国医馆,组织全市名老中医并邀请省内外中医名师定期、轮流应诊,交流心得,切磋技艺,授课讲学,培养青年中医。尽快论证常德国医馆基本建设项目,争取2008年立项,2009年动工,同步做好人员调配、名老中医协调安排、国医馆运作机制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制度建设和资金调度工作。五要抓好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医疗中心中医科、中药房的建设,每所卫生院、社区医疗中心配备具有大专毕业水平或者具有中级职称的中医、中药各2名,常年开设中医门诊,中药房中药饮片种数在300味以上。凡达此标准的卫生院给予中医经费补助。“十一五”期末,达到省级中药房建设标准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医疗中心达85%以上。各区县市要有意识地培养若干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中心的中医小专科,从中发现苗子,推动其做大做强。六要在村卫生室积极推广中草药单方验方。组织专业人员编选《中草药单方验方选》,发至全市各村卫生室和社区医疗机构,并进入书店零售。综合医院要加强中医科建设,中医门诊诊位不得少于两个,中医病床不得少于20张,至少建设一个特色专科。要在本院醒目位置宣传介绍中医科和中医特色专科。
五、活跃中医药学术空气,抓紧抓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整理和传承。市、县中医药管理局要认真抓好中医药学术活动,定期召开学术年会,组织中药技术比武和观摩活动,创办中医药学术期刊,编辑《常德中医药年鉴》,建立民间中医药协会,为社会零散中医、草医、民营中医药机构搭建学术活动平台。抓紧流散民间的中草药秘技、秘籍、单方验方的搜集整理,挖掘其精华,剔抉其糟粕,编辑《常德民间中草医药大观》。每五年选拔认定一次常德名老中医,由市政府明文认定,并给予省、市认定的名老中医政府津贴;每年为他们进行一次健康体检,为每人配备一名符合要求的青年中医或中医学院毕业生作为学术继承人,既跟班学习,又负责整理其医案和学术经验,并编辑成书,以利后世传承。从现在起,中医药人员晋升技术职称必须有2—3年从师学徒的经历。有计划地组织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西医临床人员离职学习中医,每年不少于50人。开放医疗机构中药加工炮制,放宽中药传统剂型膏丹丸散生产的要求,促进中药传统加工方法的应用和传承。以中药企业为主体成立有中医临床、中药科研人员参加的的中药行业协会。尽快开展我市中药资源调查、中药野生管理和中药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中药技术人员培训、中药信息资源交流、中药科研技术推广等工作,并加强与中医药学会的联系,必要时举行联合学术会议,使中药科研、生产、销售与中医临床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我市中医药科技、学术不断前进,推动中药产业迅速发展。
六、大力推动我市中药产业的发展,打造常德中药名牌。摸清我市中药材资源、中药企业基本情况两个家底,瞄准国内外中药市场,制定我市中药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开展中药材人工种植条件下原始药性保持的研究、中药材生长环境与生长条件的研究、中药材野生与人工种植的对比研究等中药材基础科研工作,为优化中药材种植、提高中药材产量与品质打好基础,打造常德地道中药材名牌。建立中药材基础科研基金,奖励中药材基础科研有功人员,确保其不受干扰地持之以恒地进行。扩大中药材种植基地,“十一五”期间达到200万亩,中药材年产值达30亿元。建设一个万亩以上的中药材规范化种养基地,作为中药材种养科研基地、农户中药材种养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建立湘北中药材交易市场,争取年交易量达80亿元。强化政策引导,对中药生产企业实行税费优惠。扶持中药生产企业的科研项目,对有前景的、经过科委认定的中药项目给予经费支持。组织农业、林业、卫生以及文理学院等方面科研人员加入医药行业的科研工作,集中攻关,务求获得成果。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境外企业和研发中心落户常德,加速推动我市中药产业的进步与发展。重点培育中药龙头企业,对已有一定基础的德海、金健、三金等企业和天麻首乌片、玉叶解毒颗粒、阿胶补血冲剂等产品给予产业专项基金、银行低息贷款、税费减免优惠、优先引进外资等大力支持。加快中药企业GMP认证进程,力争“十一五”期间中药工业产值达10亿元。
中医药抢救保护传承创新工作已经迫在眉睫。中医药学术只能在临床实践中传承、发扬和创新,因此,加强中医药工作的重点只能是促进中医药技术在医疗实践中的丰富和提高,然后才有可能在理论上获得突破。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历史地担负起了传承中医药学术的重任,没有非常的认识,不采取非常的手段,抢救中医药就将成为一句空话,我们这一代人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国家大政方针已定,中医药界已经嗷嗷欲试,只等一炬圣火。让我们赶紧行动起来吧!
二○○八年三月十二日
第三篇:市食品安全现状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了解我市食品安全状况及发展态势,充分发挥综合监督,组织协调职能,更好地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当好政府的抓手和参谋,促进xx食品经济的健康发展,确保群众饮食安全,今年我局对全市食品安全的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一、食品安全基本状况
1、食品产业状况:
我们先后组织到农委、畜牧局、质监局、工商局、卫生局等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进行调查研究,到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座谈,深入了解我市食品产业基本状况,获得了一些相关资料,对我市食品产业状况和发展态势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目前,我市粮食年产量22.9 万吨,主要作物有水稻、玉米和大豆,截止20xx年8月,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 4个,面积4.5 万亩,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2 个,获“绿色食品”使用权的3 种。畜牧养殖业主要以奶牛、生猪、蛋鸡、林蛙、大鹅为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43 家,其中小麦粉生产企业2家,大米生产企业52家,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13家,速冻米面类2家;酱油生产企业2家;食用醋生产企业1家;乳制品生产加工企业2家;加工盐生产企业1家;白酒生产企业5家;生猪屠宰加工企业6家;其他食品生产企业57家。
从生产人数和生产规模来看,我市大多数食品加工企业为家庭作坊式,占到90%以上,且无证照者接近三分之一(全市豆腐加工企业56家,均无生产、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集体、股份制企业所占比重不足5%。
--人数多在1-5人,生产规模小,生产水平低,生产设备简陋,工艺落后,98%的企业不具备检验设备,检验项目仅仅靠有关部门的检验把关,很难保证产品质量。
--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专业技术人员欠缺,大中专生几乎没有,产品只停留在传统式的制作上,缺少创新意识,不能够适应市场的要求,而且质量意识淡薄,管理制度不健全。
--季节性生产企业占30%。
--有一定规模,设备比较先进,技术力量较强,管理体制健全,产品质量比较稳定的企业仅占5%,主要有盛中乳品、集佳牧业、九合泉米业等,其中较为突出的应该是翠花蔬菜集团有限公司,现已发展为拥有固定资产5646.5万元、种植面积2万亩、年生产加工能力5000余万吨、8大系列100余个品种、实现年均销售收入692.3万元、利税22.4万元、产品远销7省30多个市地闻名全国的酸菜、山野菜、油豆角生产基地和集散地,目前已成为xx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全市食品经营企业有633家,其中食品批发零售企业有35家(市内有规模副食超市9家);饮食服务业544家(星级酒店1家);食品摊点121家;学生食堂2家。
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食品产业比重小、产值小、效益低。总体而言,我市食品生产加工行业大中型企业少,品种单一,生产加工能力差,绝大多数食品由外省市输入;食品流通方面经营企业多集中于城区和乡镇所在地,并且存在规模小、素质低、管理差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规范提高;餐饮业具备一定的基础,呈逐步扩展的趋势。全市现有食品从业人员5645人。
2、食品安全状况。
根据联合执法检查和市场暗访调查了解,我市的食品安全存在着一定隐患。蔬菜等农产品中残留有毒有害物质;食品加工企业生产条件达不到国家要求,质量管理意识不强,产品不精不细,特别是熟食加工、豆制品加工烧饼馒头等面食品加工都为小作坊式生产,滥用食品添加剂,粗制滥造,卫生环境差;流通环节企业管理不规范,80%的企业没有建立起购销台帐,不索证索票,来源去向不清,一些企业质量意识、诚信意识差,经销过期变质食品和三无食品;餐饮业中大型企业和学校食堂基本能够达到卫生标准,但一些小吃部、小饭店多数卫生环境差,餐具没有按要求消毒,80%配置的消毒柜未使用。
3、食品安全监管状况。
20xx年7月,我市成立了由市政府副市长孟庆彬任组长的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负责对全市食品安全工作进行总体分析、部署。这个机构体系成立以来,定期组织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全市食品安全形势、针对发现的问题整体部署专项整治工作,有效整合了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的执法资源和力量,同时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印发《xx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会议制度》、《xx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xx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部门责任制》《xx市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xx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联合检查制度》、《xx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信息报送制度》、《xx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督察督办制度》、《xx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投诉举报处理制度》等多项制度,随后协助市政府制定了《xx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xx市食品放心工程实施方案》、《xx市食品放心工程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等。每逢“元旦”、“春节”、“五一”、“中秋”、“国庆”等重要节日,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都要精心组织成员单位开展专项检查和联合检查,规范整顿市场秩序,确保广大群众饮食安全,尤其是今年6月开展的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7月份的旅游市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xx市的食品安全监管同其他市县一样按环节监管,按照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明确划分了各部门的具体监管职责,较好的解决了交叉监管,多头监管的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职责不清的问题,诸如对前店后厂的熟食店,流动的小食品加工商贩,既有加工环节,同时又属于流通环节,日常监管应归哪个职能部门不好确定,保健食品销售按环节应归工商部门,但管理法规执法主体为卫生行政部门。
二、我市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在种植上为了防治病虫害、除草、促使农作物增产增收、农药、化肥的使用率较高。
2、小食品生产加工作坊无证生产的现象比较普遍,对所生产的产品不能检测,卫生条件比较差。
3、从业人员素质低,技术力量薄弱,效率低下,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产品质量保证能力严重不足,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4、食品经营点、农贸市场还有无《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经营食品的现象,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比较差,进货制度不健全,没有验收记录及索票证明。
5、餐饮食堂内卫生状况较差、生熟不分,没有必要的消毒设施;街头饮食摊点和夜市大排档的卫生状况堪忧。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有特色的街头小吃摊点和夜市大排档日益增多,在我市约有上百户。绝大多数的碗筷等用具消毒不够,食用油的购进渠道不正,加之管理涉及各个部门,容易形成监督的盲点,是一个病从口入的隐患。
6、养殖场的条件较差,特别是肉食鸡养殖,业主为了防止疾病流行和增加产量,违规大量使用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造成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于畜、肉产品中,直接危害人民的饮食安全。
7、城乡结合部和农村成为假劣食品的主要倾销地,低价位的假劣食品有一定的生存土壤。
三、食品安全监管对策
食品安全涉及面广,牵涉部门多,在目前监管体制下,做好这项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国家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未做出新的决策之前,针对我市食品安全现状,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
1、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形成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充分发挥政府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的作用,统一协调,整合监管资源,明确监管职责,加大食品综合监管力度。整合现有执法力量,推进综合执法和联合执法,使各部门既各负其责又加强协作,解决各自为政,多头执法、交叉执法问题。加强对各部门工作的督察督办力度。
2、加强对食品安全源头监督管理,把监管关卡前移。一是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做好农畜产品、水产品生产基地及加工基地的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对基地农畜产品实行标注产地编码和标签制度。二是严格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登记审批,购进、销售实行登记备查制度、索证索票制度,加强源头污染治理。三是提高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市场准入标准,实施资格强制认证制度。对新办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发证时必须达标,原有企业限期达到标准。使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把小作坊式、小工厂式食品企业逐步淘汰出局。四是变事后监督为事前控制。在食品生产加工行业分期分批逐步实施haccp制度,从源头上有效防止食品危害的发生。
3、进一步加大打击制售假劣食品的力度,落实打假责任制。一是加大综合执法和联合执法的力度,积极开展专项检查,树立执法权威,坚决取缔无证无照食品生产、经营窝点,严厉打击制售假劣食品的违法行为。二是要加大处罚力度,不但要从经济上对制假者处以重罚,增加其制假售假成本,而且对情节严重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三是按分工负责制的原则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加强对重点工作的督察督办工作,定期对其工作进行考评考核,对工作不到位,造成恶劣影响的要追究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4、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一是继续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健全重点监控机制、守信激励机制、失信惩戒机制、严重失信淘汰机制,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制约机制。二是构建广泛的社会监督体系。聘请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建立县、乡、村三级监管网络。创新投诉举报工作,建立网上举报中心,推行有奖举报;
5、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营造浓烈社会氛围。大力宣传和普及食品安全知识,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掌握鉴别假劣食品知识,了解食品监管的有关政策,把健康的消费观念植根于群众心中,倡导消费者的绿色有机消费行为,形成“人人关注食品安全,人人关爱生命和健康”的浓烈社会氛围。
第四篇:市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
“”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构建和谐教育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全面推进“校本革命”行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取得了新的突破,迈上新的发展阶段。“”期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3721所、在校生173.2万人、教职工10.77万人。学前教育基本普及,幼儿园达1034所,在园幼儿21.36万人,幼儿入园率达到90%。义务教育迈入了优质均衡新台阶,深入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暨标准化学校建设攻坚战,探索实施了“盟、并、增、切、扶、强、训、改、投”等“九字方略”,积极打造无择校的城市义务教育、标准化的农村义务教育和特色化的区域义务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国家教育部在我市召开了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全市共2134所小学和381所初中学校,在校生分别达到了79.2万人和 32.37万人,初中三年巩固率94.48%,小学六年巩固率99.47%。初中辍学率2.85%,小学辍学率1.18%。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深入实施了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攻坚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2.02%,普通高中学校达72所,在校生16.69万人,其中省级示范性高中达24所,在校生10.3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达75所,在校生16.7万人,其中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所。特殊教育基本普及,有特教学校20所,在校生1813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了93.52%。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共有高等教育院校5所,在校生6.71万人。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小学教师专科率、初中教师本科率、高中教师达标率分别从年的62.49%、36.72%、83.31%提高到77.94%、59.7%、95.12%,市级骨干教师增加了423人,省级骨干教师增加了276人,市特级教师从22人增加到139人,省特级教师从 16人增加到 106人。素质教育得以全面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31894人,比年增加了7794人。
“”,全市教育事业取得了可喜成绩,同时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展望“十二五”,依然面临着严峻考验:
1、教育投入不足。年,我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6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连续多年处于全省下游位次。
2、发展水平不高。全市教育发展水平虽然整体攀升,但农村基础教育仍然薄弱,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发展不均问题依然存在;公办幼儿园比例偏低;高、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在规模上得到了快速扩张,但技能型人才合格率较低,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高等院校数量少、办学层次低、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弱的问题还未得到改观。
3、教师队伍不强。教师缺员严重,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缺员2329人,为全省最多;师资素质堪忧,全市民转公教师和县(市、区)职教中心收费培养教师占中小学教师总数的28.27%,教师第一学历达标率较低;师资结构不尽合理,中小学教师呈老龄化趋势,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数量较少。
4、办学条件不硬。与全省小学、初中、普高、中职同比,我市生均占地面积分别列全省第11位、第9位、第9位和第11位,生均校舍面积分别列全省第11位、第8位、第11位和第11位,生均图书分别列全省第10位、第5位、第6位和第7位,百生微机数分别列全省第11位、第6位、第5位和第9位。
5、改革力度不够。在教育管理体制、投入机制、办学体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等重要领域和教育教学观念、方法等关键环节改革上还未能取得大的突破。办学行为亟需进一步规范,办学质量亟需提高,教育对外开放、合作与交流有待扩大和深化。
面对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动我市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
第五篇:市水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一、我市水资源现状
我市是国家商品粮主要基地之一,农业人口多,人均土地少,水资源贫乏。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50.5毫米,水资源总量为7.2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3.6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3.6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84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省人均占有量的1/4,被列入全国300个缺水城市之一。
尤其是近年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地表水资源逐渐减少。我市虽然中有洋河东西穿过,北有泷河,南有松、洪、赵等主要河道。还有南北流向的新河、宁、宋及洋松、大观等二十多条大的输水河道,并有几十处涵闸。但是由于拦蓄工程不配套,干旱少雨气候蒸发强烈,水资源大量流失。使之大部分沟河蓄水量不多,大旱时甚至干涸,加之能用提水设施缺少、而不全,设备不配套,造成仅有的水资源利用率不高。
水位下降迅速。目前我市机井管理不完善,淤积严重,布局混乱,全区虽有两万多眼机井,但有的百亩仍无一眼,有的百亩竟达三眼之多。特别是靠近市区的地方机井越打越深,越打越密,平均每平方公里达六、七十眼。地下水日开采量达8万多立方米,年开采量约三千万立方米,而浅层地下水资源的年补给量仅为七百多万立方米,常期严重超采,引起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据有关资料获悉,深层水位70年代高出地面两米多(曾在政府院内、宋营、洋北等地打深井40余眼,当时成井后不用动力抽水,有的能自流,有的水头能喷出地面一人多高)。现在抽水降深至地面下三十多米,并且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面积达三十多平方公里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其中心静水位埋深二十五米左右,动水位埋深六十多米。将造成地面下沉,为人类带来不可估量的灾害。
水质污染严重。据有关部门监测表明,一些地区不论是地表水或地下水,水质甚优,耗氧有机物“三氧”铁、锰、氧等均超过标准值。据今年二月中旬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对洋河铁路桥处的测试,其值为劣ⅱ类水质,属于严重污染。特别是市区人口和工厂迅猛增加,化肥农药大量使用及工业、生活废水的无控制排放,严重影响着我市绿色农业的发展和城乡人畜饮水。
二、如何开发利用现有水资源
我市的水资源大致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外来客水及经使用后的废水;地下水可分为“浅、中、深”三种类型。
浅层地下水,是孔隙裂隙、砂姜盘砂层中的水,水质较好,水量较集中,埋深度距地表面一般10米左右,容易得到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补给,分布较为普遍,水量较为丰富。但水位变化幅度较大,易污染。
中层地下水,也是直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并且与地表水有着紧密联系,埋深度一般跟地表面30米左右,水质优良,水位较稳定。
深层地下水,水量较为丰富,水位稳定,一般埋深度距地表面300米左右,水质优良。它是封闭的承压水,开采一点就少一点,不易补给。
在开发利用上要因地制宜,要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
地表水补给容易,取之方便,沿河沟、坑塘均可建固定站,也可建流动站或不建站既可取之。其优点有以下几点:
1、沟河塘的水温与作物需要灌溉温度相适应,灌后不会因温差影响作物生长。
2、沟河水绝大部分来自地面径流,无形中把地表一些肥料冲入水中,因此沟河水的含肥量要比一般井水含肥量高。
3、沟河灌溉进水池来水面大,要比用机井灌溉水位下降缓慢或稳定,对提取单位水量来说,要省工、省时,省钱。抽水扬程低,能耗小,抽水成本低。
4、在正常年份沟河水位距地面仅有2米左右,一般离心泵均能适用,在机泵的选择上,不受水泵的扬程和机电种类的限制。
5、对于砂姜黑土地和红淤土质的土地来说,久旱不雨时裂缝纵横交错。在同等条件下,同时用沟河灌要比用井灌浇灌的透,浇灌的快,保墒时间长,省事、省力,工效高。
6、若经常大量取用,又可通过向沟河内渗透来缓解沟河中的污染,以达到良性循环。
所以说要充分利用地表水,反之,只有蒸发渗透和跑漏,久而久之到大旱时期仅存一点污水,即无法养殖,又不能饮用,臭气难闻,一污染环境,二把花了大批经费建设的涵闸白白浪费。
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要想解决好我市农业发展和人畜饮水的需求,就必须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积极合理的开采地下水,来弥补地表水的不足。开发地下水要实行“浅、中、深”相结合,分层取水、互相隔离、各为一体。这将是必然趋势。要优先开发浅层地下水,积极开采中层水,慎重提取深层水。要以开采浅、中层水为主。挖掘深层水为辅,井深要科学,井距要合理,严禁集中取水和井距过校不能说是井越深越好,越密越好,以免地下水形成漏斗或地面下沉。
三、管好、用好我市水资源的对策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牵扯着千家万户、方方面面,水是决定人们生存的关键物质,因此要千方百计为水所想,为水所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新思路,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强化水法制意识,不断开展对水法和水利法规及我市制定的有关发展利用、保护水资源条例的教育和宣传活动,要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采取各种形式,利用一切宣传阵地广泛宣传,使广大干群提高对水资源危机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2、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则开发利用水资源。实行分层和分散取水,以保持水资源的正常供给。
3、要加强节约用水,计划用水管理。采用行政的、工程的、经费的及法律等手段,鼓励、强制性节水。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因地适宜推广各种节
水技术和节水措施。要达到建设规划化、级别系列化、模式多样化、配套科学化、管理规范化、供水商品化的格局,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4、要尽快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制定科学的乡镇供水实施方案和管理措施。
5、要进一步完善取水许可制度和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执法水平,加大执法力度。
6、狠抓水质监测系统,严格控制污染源,限量限制污水排放量。增设污水处理工程,提高污水再生能力。
7、严格监控地下水变化情况,限量取水适时合理提高水价,定期采取地下水回灌(以上补下),使之漏斗区逐渐缩小,防止地壳下沉。
8、进一步完善拦蓄水系统,搞好现有工程的维护,增建拦蓄水设施,扩大库容量,抬高地下水,补给浅层水,扩大社会效益。
9、健全组织机构,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尊重人才,加强培训,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10、平衡灌溉用水率。对集中取水地区加一限制,对灌溉死角,提高用水、开源优惠政策。鼓励群众发展灌溉农业。使之达到即有临时应对策略,又有一劳永逸的水利工程,即有浅表层水的利用,又有中深层水的补给,以达到水资源的补用平衡。
我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农业大市,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尤其重要,刻不容缓。各级领导应引起高度重视,从客观实际出发,深入贯彻中央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到“四个统筹”,一要统筹城乡发展,对全市的水利工程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二要统筹区域发展,争取省对我市水利建设给予更大的支持;三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全市水利设施的社会功能和综合效益;四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遵循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水争地的矛盾,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实现我市的经济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