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邮政服务三农现状调研报告
邮政承担着普遍服务的义务,近几年来,邮政加大了服务“三农”工作力度。邮政具有网络资源优势和良好的信誉,在服务“三农”方面大有可为。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认真学习相关文件资料,结合**县新农村的建设和邮政行业优势以及产品特点,就“充分利用和整合邮政企业资源,拓展邮政服务领域,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认真开展
市场调研。
一、**县农村经济情况调查
**县共有8个乡镇,82个行政村,224个自然屯,全县有总人口2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7万人,农村劳动5.65万人。全县现有耕地面积109万亩,农村人均耕地10亩。
二、邮政服务“三农”的优势与条件
邮政业是国家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邮政网络是国家重要的通信基础设施。目前邮政企业拥有完善的仓储、运输、和完善的资金结算制度,邮政服务网点遍布城乡,贴近农村,方便农户,是一条为“三农”服务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我局本着“政府满意、农民受益”的原则,在认真履行普遍服务义务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网络、网点和人员优势,积极参与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大邮政服务的基础建设,在服务“三农”方面已具备以下明显优势。
1、百年邮政所独有的品牌和信誉优势,邮政部门具有销售与配送一体化的经营策略,通过长期的履行普遍服务义务的工作,邮政与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致认可。
2、邮政部门具有独特的网点、网络优势。目前全县共有邮政营业网点11处,以建立邮政三农服务站68处,邮政投递服务覆盖全县所有的村屯,邮政服务的触角已深入到千家万户。
3、邮政履行的通商、通政、通民的职能。通过提供金融服务、物流配送、报刊杂志的订阅、投递服务,为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抢抓致富信息、购买必需的农业生产资料、推销农业产品提供了便利条件。
4、邮政部门具有人员优势。现有的农村营业网点的营业投递人员大多是农村土生土长,同时我局建立三农服务站人员都是当地有威望的人员,和村领导干部,他们能够准确了解农村现状和当地农民需求的各种信息,每天都农民直接接触。邮政部门可以最大限度的了解农民的心声,满足农民的需要。
5、邮政部门开展物流配送业务,将依托现有的运输、投递和营业网络,网络运行和管理更为规范,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可以有效减少农资营销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将农资产品配送到乡下各支局,减少农民运输成本,减轻农民负担。与个体经销商渠道相比,我们在产品质量、价格和信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三、当前邮政服务“三农”的主要工作举措
1、加大农村金融服务相关业务的宣传推动,进一步做好针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工作,重点宣传储蓄业务,商易通自动转账宣传、代理保险的宣传,对区域内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提供上门服务。各支局做好代发粮食直补资金业务,利用遍布城乡的网点优势开展邮政储蓄代发养老金。同时,加大邮政绿卡业务的宣传,提高绿卡的使用率。充分利用邮政储蓄网络优势拓展业务种类,代理保险、代理基金等个人金融服务。与区域内各中小企业联系,利用邮政储蓄网点分布广泛的优势,加大中小企业的推广力度,推动代发工资业务,根据农村地区企业不同情况制订金融业务服务方案,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支撑保障。农村地区邮政储蓄网点适当增加台席,缓解农村集市日业务猛增的现象,减少用户等候时间。
2、进一步利用自身网络和品牌优势做好邮政物流配送。根据季节备好各类农资产品,严把进货质量关,将质优价廉的种子、化肥,以及洗涤日化、酒水商品等配送下乡,缩短农村流通环节,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针对农民缺乏农业知识的现状,我局聘请一名有一定威望的农艺师1人,定期深入到支局开展农业知识讲座。同时深入到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进行面对面交流,解答疑难问题。把优质高效的农资产品、快速配送到各支局,让农民能使用上优质高效的产品。
3、进一步发挥农村支局业务功能,强化农村邮政支局的服务功能。制订、落实支局工作考核办法,保证邮件报刊的投递深度和投递质量,根据农业产业特点推介种养殖科技信息类报刊,代收货款等便民服务。
4、以数据库商函为重点宣传函件业务,重点推介数据库商函、邮资封片和邮政贺卡业务。不断扩大社会对函件业务的认知度,吸引更多的客户使用数据库商函业务。针对农村中小企业和特色种植、养殖,通过函件业务将产品信息进行发布,起到农产品外销的龙头作用,为企业拓展市场,寻找客户提供业务支撑。
5、继续做好速递业务宣传,重点做好国际速递的宣传工作,对重点村屯进行重点营销,开展上门公关营销的方式,突出邮政品牌优势、网络优势,为农户提供方便、快捷、迅速、准确便捷的速递业务服
务。
6、结合报刊大收订工作,做好宣传,通过免费向用户提供报刊目录、业务宣传单及上门服务等方式,重点宣传适合农村群体阅读的报刊,根据各村种植、养殖种类,重点推介农业信息类报刊,推动农业科技化建设,为农副产品的加工业提供科技信息,提高邮政报刊发行知名度。
7、我局以关注民生、服务发展,为载体、通过发放服务
意见函,调查了解广大群众对邮政服务工作的意见、建议,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继续做好中小企业走访调查活动,通过走访了解客户需求,推介邮政业务,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支撑。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邮政网络为载体,以优质、高效、快捷服务为手段,以促进全县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充分发挥邮政行业优势,不断增强邮政行业在促进“三农”工作中的作用,有力推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篇: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如何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银监部门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拟从为“三农”服务的要求来探讨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向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程及其评价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农村信用社组建和发展阶段(1951-1959),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二是反复和停滞阶段(1959-1980)。农村信用社下放给社队,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筹资和分配的主要渠道。三是农行代管阶段(1980-1996)。信用社归农行管理,两套编制,两本账薄。农村基层信用社入股组建县联社,信用社与县联社为两级法人体制。四是1996年至今。1996年信用社脱离农行,开始恢复合作金融性质。1996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农村信用社正式脱离与农业银行的行政隶属关系,逐步改变为“农民自愿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并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理顺外部关系、明晰产权、强化内部管理的改革。
从1996年以来迄今为止的改革实践看,我国信用社有三种形式: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信用合作社。尽管农村信用社经过一系列改革,但无论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合作制银行,还是信用合作社,离完善的产权制度仍有一定距离。县联社统一法人形式,沿袭了原有的信用社产权结构特征,仍存在所有权缺位的问题,民主管理有名无实,成立县联社统一法人,使信用社离农民越来越远,对信用社的参与程度越来越低。在信用社扩大规模和信贷业务高度专业化以后,信用社的民主管理更加难以实现。在省联社与县联社之间,在组织形式上,省联社是行业自律组织,承担着规范与管理县联社的职责,而实际上,县联社是省联社的股东,作为一级法人,它有合法经营的自主权,省联社对县联社的管理成了法人管法人,会出现县联社不服管的局面。就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募集的股本中,中小股东所占股本比例太小,而法人股东尤其是政府股份占较大比例,可能造成内部人控制或者是政府对信用社的行政干预,为信用社偏离其经营目标埋下了隐患。合作制银行的改革形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合作制中,自然人股东多,股本小,农民的无知和对合作社的不关心,使信用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无法落实。而且,一人一票的表决方式,使大股东也没有对合作银行的实际支配权,而成了行长说了算。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农信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使地方政府与信用社的关系从行政干预到对其负责。
农村信用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一方面有利于落实管理责任,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帮助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和发展业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管理信用社后,直接承担了信用社的盈亏责任,这样,地方政府会加大打击逃废信用社债务行为的力度。这样,就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营造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事实上,由于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和支持信用社的发展,各地纷纷出台了支持本地信用社发展的政策措施,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开始得到改善。
2、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建立有利于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经济发达地区,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农业产值和农业就业的比重都日趋下降,农村信用社作为一种合作金融组织,逐渐失去了服务对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及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量大,信用社已不能满足其需要,所以,成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3、成立县联社统一法人后,能更好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农村信用社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农村信用社加强了管理,节约了成本和费用,资金调节能力增强,业务范围得到扩展。同时,由于税收减少及一些优惠政策的实行(无息再贷款,呆坏账分期进入成本核销,成立信用社风险补偿基金),使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增强了,信用社有更多的资金用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授信额度增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需的较大额度的资金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满足;由于统一法人后,县联社统一提取准备金,统一核销呆坏账,过去的风险社支付压力减小,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更有可能得到金融支持。
(二)不利影响
1、农村信用合作社自身发展的需要使其偏离合作金融方向。
我国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资金回报率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总的方向就是要增加农村资金投入,建立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完善的金融体系。信用社作为农民的金融合作组织,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承担着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的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农业是弱质产业,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都很大,比较效益低,如果信用社的资金大量投入农业,必然造成资金回报率低、回收难。信用社改革后,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信用社自身的发展无论从其本身吸收股本、扩大规模,还是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经营风险来看,都不愿意把大量资金投入农业领域。所以,农村信用社有着烈的离农倾向。出现了中央要支农、地方要发展、监管部门要防范风险、农信社要生存的矛盾。
2、信用合作社资金非农化倾向。
目前,我国以合作制形式存在的农信社大多有着大量不良资产,亏损严重,资不抵债。鉴于信用社经营资产不良状态,没有人愿意入股。而且,落后地区的农民相当贫困,很少有货币财产,靠他们入股集资,是达不到开办农信社的标准的。落后地区,有钱的人不需贷款,不愿意入股信用合作社;无钱的人想贷款但没有钱入股。这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筹集只有走股金资本化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补充资本金,维持信用社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出现了合作金融的性质与股金资本化之间的矛盾。在资金的运用上,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县联社与基层社的权力配置发生了变化,基层社的经营自主权变小了,原来,基层社可以根据本地情况,确实贷款的对象、期限与额度,现在,受到县联社的制约,对要地急需资金的农户和经济组织难以及时给予支持。基层社的贷款授权一般在10万元以下,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最多也不超过5万元,对最大的一宗客户贷款余额不得超过信用社资本总额的30%。那些最缺资金的农户和企业得不到及时的资金支持。所以,信用社资金筹集与使用都有非农化倾向。
3、地方政府管理导致行政干预信用社发展。
省级人民政府要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对信用社依法管理,不干预信用社的具体业务和经营活动,不把对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地(市)、县、乡政府。实际上,在地方政府有管理权的情况下,信用社的人事权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要保证其不对信用社进行干预是非常困难的,农村信用社很容易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因此,信用社的新一轮亏损及金融风险无法避免。目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财政吃紧,债务缠身,所以,大有挖东墙补西墙之势,尽管他们也知道信用社的亏损再也不可能再由中央政府埋单,但在情急之下,也管不了那么多,毕竟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投资哪来发展?哪来gdp增长?而且,在当地出现社会稳定问题时,就更管不了将来的亏损,将来的问题只有留待将来慢慢去解决,他们必须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解决目前的问题。在经济发达地区,财政状况要好些,筹集资金也相对容易,这些问题还不明显,但在落后地区、贫困地区就十分严重,因为除了信用社有可挪用的资金外,地方政府没有别的渠道来解决燃眉之急。
三、以服务“三农”为导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农村信用社作为由广大农民群众自愿入股组成的金融组织,根在农村,在农民。解决好“三农”问题,既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是党和国家赋予农村信用社的重要社会职责。50多年来,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今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最好的金融纽带,成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必须把自身发展同做好支农工作、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居民非农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新情况结合起来,依托政府组织,发挥自身优势,找准支农着力点,创造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一)转换农村信用社的营销理念,积极探索为“三农”服务的新方式。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发展较好的省份的共同点在于,在经营中能真正立足于“三农”,端正经营方向,对支农方式进行创新,积极拓展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空间。各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要求选择不同的服务方式,因地制宜地确定各地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投向、贷款方式、对农户的授信额度,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农村生产力发展和为广大群众根本利益服务的新方式。首先,应该准确把握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按照优先“三农”的原则有效配置信贷资产。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应优先用于满足农民种养业的有效资金需求,剩余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农民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多种经营活动,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有富余的,可适度支持辖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有销路、效益有保障的中小企业。其次,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变化的新特点,制定分类指导措施,创新支持方式。如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种养大户、品牌农业、产业化组织、个私经济组织,可以分别实行支农信贷卡、联保贷款、一次性贷款授信、评优授信等方式,确保信贷支农。第三,应根据经济变化的新需求,强化服务功能。如创新贷款品种、增加服务手段、转变服务方式、提供市场信息等。第四,加快改革步伐,突破机制障碍。通过加快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的改革,确保内部机制改革和扶持政策逐步到位;通过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内控机制、创新信贷管理机制等,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效益、管理效益和经营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立足于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业务创新和内部管理的突破。
1、要继续重点发展传统业务。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人缘、地缘、点多面广的优势,实行全员营销。狠抓存款,壮大资金实力。盘活贷款存量,创新贷款业务。坚持走以“农”为本,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农业产业发展的“特色”路线。
2、要在拓展中间业务方面寻求突破。进一步增强和完善信用社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信用社在农村和城区的网点优势,积极争取开办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委托业务和代收代付业务,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宣传营销活动,向社会推介服务项目和业务品种。加快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形成完备的支付交易结算系统和金融信息系统,为中间业务发展创造技术和信息条件。
3、要在加强内控建设与执行方面有质的转变。要强化内部控制措施,使内控真正成为农信社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
4、要培育有理性的控制权代表——农村信用社分散股东的代理者——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是一个专家化的群体,代表农村信用社的自然人投资者行使资本经营权或所有权,一是有能力参与公司治理,可以克服农村信用社众多单个自然人股东行权能力不足或无行权能力的问题;二是机构投资者集农村信用社众多小额投资者的资本,股权集中度较高,也具备参与农村信用社治理的条件。因此,可以认为,农村信用社领域机构投资者的出现,将是农村信用社内部治理的历史性转折。
(三)做大作强农村信用社必须依靠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一是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明确发展思路,加快县域和农村经济发展。应从区域优势、资源优势、比较优势着眼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绿色农业,支持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拉长农村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经济。从发展生态旅游业,支持小城镇建设入手。引导农村信用社资金与农业科技、市场信息相结合,为农村信用社资金投放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二是要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做好增资扩股和壮大资金实力工作。地方政府应加强协调和指导,出台相应措施,引导和鼓励农民、城镇居民、工商企业、民营资本等民间资本投资农村信用社,以不断扩大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为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提供资金保障。
三是要大力整治信用秩序,培育和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要把信用环境纳入打造诚信政府这一系统工程,像抓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工程那样,积极推动创安工作,深入开展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活动。把打击逃废债务、保护债权纳入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凡涉及到农村信用社债权的企业改制,相关农村信用社要参与企业改制全过程,防止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悬空金融债权。要抓住源头治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协助农村信用社清收地方政府及村、组贷款和县直单位干部职工的逾期拖欠贷款,对蓄意不还的“钉子户”进行惩戒,以良好的信用环境为县域金融保驾护航。
第三篇:农行服务三农专题调研报告
围绕“三农”业务可持续发展问题,农行XX省分行深入新乡、安阳、许昌、营业部等4家二级分行和新乡长垣、安阳滑县、汤阴、内黄、许昌长葛、禹州、营业部新郑等7家县支行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对农业银行开展“三农”业务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
一、惠农卡和农户小
额贷款业务开展情况
(一)全省业务进展情况
自2008年8月份农行河南省分行开办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以来,通过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三农”业务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09年8月31日,全省共发放惠农卡176.5万张,新增114.48万张;惠农卡授信31万户,新增27.44万户;农户小额贷款余额64.69亿元,新增52.78亿元,与系统内相比,新增发卡量居全国第3,新增授信户数居第1,新增贷款居第2,授信率居第5。
(二)业务推进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借助外力,打造“亮点”。农行许昌市分行探索出了“六个平台、六个抓手”的业务开展方式;安阳分行设立风险补偿基金不仅为安阳的“三农”贷款提供了风险保障,也为全省乃至全国构建“三农”风险防范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2.围绕特色,确定重点。各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所辖各主要特色资源带进行调查梳理,根据各地经济特色和农户资源情况,把特色村(专业村、明星村、信用村、小康村)作为开展业务的推进重点。
3.八个到位,夯实基础。一是观念转变到位;二是队伍建设到位;三是硬件支持到位;四是责任界定到位;五是宣传营销到位;六是风险控制到位;七是考核激励到位;八是借助外力支持到位。
4.六个强化、严防风险。一是强化制度保障;二是强化道德风险控制;三是强化资格准入;四是强化“四双”运作;五是强
化风险赔付;六是完善担保方式。
5.五种模式,拓宽渠道。一是“公司+农户”模式;二是“合作社(行业协会)+农户”模式;三是“党政机关、协管员+农户”模式;四是“信用村+农户”模式;五是“特色项目+农户”模式。
6.点面结合,整体推进。一是整村推进,集中连片;二是依据经济特色,分区域推进;三是分片包干,全面推进;四是以农村网点为中心整体推进;五是以城带乡,以县城网点包乡镇;六是依据网点布局,侧重业务重点。
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
(一)思想认识还未完全到位。在调研时发现,部分“三农”业务推进不力的县支行,人员观念转变慢,思想不解放,心有余悸、过分谨慎,在办理农户贷款时,只发放公薪人员担保贷款,对“三户联保”、“五户联保”等担保形式贷款不敢发放。
(二)农村网点少,服务半径不足。由于前期撤并网点因素,目前该分行县域网点覆盖率普遍较低,有限的物理网点与农村庞大的金融需求存在着突出矛盾。而该分行在县域小额贷款方面的主要竞争对手农信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网点覆盖面大,网点布局多,农村乡镇网点数量不足已成为影响开办“三农”业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客户经理人员缺乏,素质有待提高。尽管该分行通过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充实了一批人员从事“三农”业务,但“三农”客户经理紧缺的局面仍无法得到根本改变,严重制约着该分行进一步支持“三农”的力度。
(四)部分信贷政策与业务发展不相适应。一是业务审批权限集中。该分行中型以上企业的评级、授信审批权限在一级分行,链条较长,流程复杂。与县域中小企业“额度小、周期短、频率高”的融资需求不相适应。二是政策调整频繁。如全额质押承兑汇票,农总行有授权,而省分行却控制限额,不让县支行办理。
(五)惠农卡使用率低。由于多种原因,惠农卡除农户小额贷款外其他加载项目很少,加上农村网点少,农民用卡意识不强,惠农卡使用率较低,并且,大部分农民认为惠农卡就是贷款卡,贷不到款就不会使用,造成大量睡眠卡。如果明年惠农卡收取年费,从卡上直接扣收,不仅增加农民负担,还会给该分行服务“三农”带来不利舆论影响。
(六)绩效考核机制还需改进。一是综合绩效考核与任务完成情况联系不大。二是跟单计价政策执行难度大。如农行河南省分行对存款、贷款、中间业务等许多产品出台跟单计价办法,却不匹配费用,导致二级分行兑现不力。三是专项考核占比高。如委托资产清收一项,占权重较大,并且对完不成行的双倍扣分,完成行不扣不奖,造成完成任务行和完不成任务行积极性不大。
(七)服务“三农”交通工具和办公机具急需解决。在“三农”业务逐渐扩大的过程中,仅仅依靠目前的办公设施、交通工具已适应不了加快支持县域经济的需要。如个别县支行部分机器已使用了8年,影响业务进度。
(八)信息支持不
到位,产品创新滞后。与他行相比,该分行金融产品品种单一,性能滞后,与同业在比较中失去优势地位。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和建议
(一)树立“大三农”观念,抢占县域优质客户资源。从调研的几家经济强县来看,新郑、长葛、长垣、禹州等县域经济强县都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培育了一批优质的客户资源。但从该分行的资产业务状况来看,目前的存量资产业务占比较少,与当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极不适应。因此,树立“大三农”观念,精细实施蓝海战略,做大做强县域业务,强力扩大县域资产应成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各地“三农”业务和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区分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业务,因地制宜,方式多样,实行差别化的经营政策。一是把中部百强县前40名的县作为重点,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和优越的发展条件,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壮大,支持优势特色资源开发、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方式可由省分行直接定县或由二级分行确定整体推进的重点县,开展资产业务。二是对部分粮棉大县和贫困县或以农业为主体的县,要根据其优质法人客户资源匮乏、优良中小企业客户少的情况,积极推进惠农卡的办理,加快农户小额贷款的发放,以此改变资产结构,提高经营效益。三是对农户小额贷款发展较快的整体推进试点行许昌分行和滑县支行,人均管户数量和管户金额已接近饱和,承受能力有限,要充分挖掘非试点行的潜力。四是政策制订要体现科学性,注重实际。在分配任务、进行转授权时,要根据当地经济结构、客户资源、农行服务能力等情况,进行类别划分,突出特色经营,不能搞“一刀切”。
(三)加大利润考核力度,以利润为中心开展业务。发展可持续是农行从事“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的核心要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利润为核心。调研的几个经济强县支行,利润增长幅度较快,有潜力可挖。建议对二级分行考核时要突出利润的核心地位,加大对利润的考核,引导各行以利润为中心开展业务,实现利润的大幅增长。
(四)积极创新,拓宽合作渠道。调研发现,各行现在的“三农”业务推进方式均是根据当地的经济特点和服务能力探索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借鉴性,可在全行推广。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创新,在现有发展模式基础上,充分借助外部人力资源,拓宽合作渠道。通过与组织部联手,抓大学生“村官”;与妇联会联手,抓巾帼创业;与共青团联手,支持青年创业;与政府联手,支持新农村建设。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一是结合业务发展规划,开拓新的用人机制,建议采取劳务派遣的方式充实一批人员到一线业务岗位,置换出业务素质强的人员担当“三农”客户经理,提高服务“三农”的整体素质。二是保持所主任、客户经理岗位的相对稳定,两年一轮岗的规定,与实际脱节,调整频繁,不利“三包一挂”,建议延长管户客户经理的轮岗时间,为防范风险,可对其增加审计次数。必须轮岗时,原办理业务在未收回之前可暂不交接,仍由原管户客户经理负责到底。
(六)加快网点建设,优化网点布局。一是对经济发展较快,资源丰富的重镇尽可能创造条件,有计划的恢复一些网点,以内部调整为主,扩大服务半径。二是在对网点的改造或装修等建设方面,要减少审批环节,加快审批进度,相关部门多加强协调沟通,切实解决基层所需。
(七)完善考核机制、加大费用资源配置。一是单独切块配置“三农”业务大行工资和费用。由“三农”大行之间重点按“三农”指标、综合绩效,并适当挂钩经济增加值分配。二是当前省分行对经济资本回报率的设定的标准值高达35%,这对于经营任务重、业务拓展难、盈利空间小的“三农”大行压力极大,达不到上级行设定标准将在考核和资源配置中处于落后地位,进而影响到业务发展和员工的士气。建议省分行对“三农”事业分部序列的各级行绩效考核标准值适当降低。三是对重点业务的跟单计价,省行要拿出相应资源来匹配,不能光出政策,不出资源。或由二级分行依业务开展状况和自己能创收的资源自定标准。
(八)理顺大额农户贷款政策,纳入考核范围。调研中发现,农户大额贷款需求量大,要求迫切,是该分行拓展县域资产业务的一项重要产品,而配套的政策要求,不利于进一步开展此项业务。建议省分行从业务发展角度考虑,慎重研究配套政策,并将农户大额贷款纳入“三农”业务考核范围。
(九)对经济资源丰富、业务发展较快、利润水平较高的经济强县,在人员、费用、职数配备等资源配置上要适当给予倾斜。一是可定向增配大学生,提升人员整体素质,缓解人员不足的压力。二是提升机构层次,对班子增加一名职数,专司负责大“三农”业务,对“三农”部经理、二级支行行长可“低职高聘”高聘为副科级。三是穿透式配置效益工资和发展费用及业务宣传费,提高内存发展动力。四是增加贷款审批权限。将小企业评级、授信权限下放到县支行,中型企业审批权放给二级分行。五是解决客户经理的交通工具问题。建议以工作站或小组为单位配备必要的交通车辆。
第四篇:关于全乡“三农”现状的调研报告
张子山乡政协
关于全乡“三农”现状的调研报告
(2009年9月15日)
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政协义不容辞的职责。为了了解我乡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张子山乡政协专门就“三农”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在调研中,突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这个重点,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条主线,采取听取情况介绍、实地调查、座谈讨论等方式进行。通过调研,结合我乡“三农”实际,在认真分析情况、找准问题、研究对策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份专题调查报告。
一、近年来三农工作的主要成效
1、农民增收取得历史性突破。2008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314元,比去年增长514元,2009年将达到4800元,年增长保持+12%。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一是国家政策性扶持。自2001年全面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来,中央、省、市、乡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来扶持农业、反哺农民,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农民负担逐年减轻。二是核桃富民战略效益明显。至2005年我乡实施核桃富民战略以来,近两年核桃栽植逐年增加,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到2008年全乡核桃总面积达14650亩,人均1.2亩,核桃总产量达 公斤,核桃总产值约 万元。三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收入增长较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初步建立、技能培训不断增强、职业中介服务成效显著。新增劳务输出2310人次,新增劳务收入约230余万元。四是养殖业量效双增。全乡现有大型养殖场2个,养殖专业户32户,其中养猪1878,养牛1379,养鸡27273,养羊3235。
2、农林牧增效成果显著。首先,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到2008年全乡粮食播种面积14028亩,其中玉米7045.4亩,谷物282.5亩,其他杂粮4100.1亩。粮食总产达到403万斤,落实粮食直补款达49.098万元,;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在粮食结构调整上扩大了玉米、谷物的种植面积,缩小了小杂粮的面积。农业生产的区域特色逐步形成。全面推行以南焉保护性耕作为典型辐射全乡,目前已有南焉、舍科两行政村实行了保护性耕作,全乡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800亩,基本实现了旱涝保收。其次,林牧业有了长足发展。林业生产上的防护林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生态防护能力进一步增强;林业结构得到调整,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林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资源总量不断扩张;林权制度改革有了新的突破。从2000年开始,乡政府紧紧抓住县政府实施核桃战略的良好机遇,一手抓好新栽核桃的规划,一手抓好老核桃园改造和核桃园的管护。2007年、2008年全乡高标准、高质量栽植优质核桃4800亩,另外对退耕还林地和未到期的核桃林进行补植补造,先后完成了熊熊山、付家焉、张子山、苏村园林绿化。三是畜牧业坚持发展与防疫并重的原则,扶持形成了付家焉、企业公司养猪厂为中心的万头养猪基地,姚家岭、椿树坪万头鸡养殖基地,森源林场特种养殖基地初具规模,实施了猪、牛、羊、鸡、狗免疫,免疫率达到100%。
3、建移民新村解决群众安居问题。2004年春季,在全乡房屋裂缝问题日渐凸现之时,新组建的乡党委、政府经过认真调查,反复研究,认为因房屋裂缝已有很大一部分群众不得不举家搬迁或投靠亲友寻求居住安全,如不及时解决群众的安居问题,全乡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将受到严重威胁,在请示县委同意支持,在金罗镇的协调配合下,慎重而果断地作出科学决策:决定对我乡矿区裂缝户进行整体移民搬迁,建设移民新村,从2004年起规划分三期实施移民工程,选址在交通便利的金罗镇北坡村和水峪村之间。一期、二期移民工程完工后,全乡将有800户危房户4000人的安居问题得到解决。同时三期工程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设计规模1000套,到时整个移民工程可解决1800余户10000余万人的居住问题,全乡绝大部分房屋裂缝户可走出矿区村庄。在此期间,乡党委政府千方百计解决临时住房或补偿部分房费安置严重危房户,切实做到群众过渡期有房住,有钱租房住,长远安居有盼头。
4、关注民生,倾心竭力解决群众移民后的诸多问题。针对群众移民后,面临新的就业和生活困难,乡党委、政府及时出台惠民利民保障措施,用足用活保障政策,对移民户60岁以上的人口全部享受低保,克服困难,对入住居民5至10年实行取暖补贴免费制,每户年均补贴取暖费1500元以上,同时与聚龙公司签订了住宅楼集中供热,解决移民新村供热问题,并由乡、村、企共同协商,优先移民户在企业就业,仅2007年,在企业安置劳动力145名,尽最大努力使移民户走出来,稳得住,真正能够安居乐业。为了移民新村能正常有序的运行,我们还组建了专门的物业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目前共有工作人员9名,已全部进入移民新村进行村民入住前后的管理服务工作。现在一期移民新村正在正常有序的运行。
5、农村社会大局基本稳定。为了保持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着重做好农民负担的监控、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维护、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健全落实、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的管理等工作。严格控制和减轻农民负担。对涉农价格和收费实行“公示制”,对经营收费和服务性收费进行专项治理,对涉及农民负担方面的群众信访和举报做到及时接待、及时调查、及时处理、及时反馈。健全并完善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全乡14个行政村有13个行政村实行了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一人兼,95﹪的村实行了“两委”交叉任职。全乡普遍实行村账乡代理,按季进行结账记账,定期进行财务审计,村级三项资金由乡统一进行预算审批、集中统一审核拨付,村级债务化解取得初步成效。
二、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农民增收面临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一是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市场需要,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风险;错位的农村产业结构不能适应农村发展新形势的需要,限制了农民增收的空间;低下的农业科技水平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延缓了农民增收的速度;农科知识欠缺以及农科信息的闭塞制约了农民增收的速度。二是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增收,都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外部政策环境,由重工轻农宏观政策导向的惯性作用而导致的农业资源流失及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因素。三是薄弱的农业基础设施制约了农民增收的潜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根本保障。四是因煤矿采煤造成土地塌陷致使土地无法耕种,并且无法得到应有的补偿,极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2、农村孩子上学问题加重了农民负担。自乡、村级学校合并以来,乡、村优秀教师大量流失,导致学校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少数两三个村级学校只有两三名代教老师和十多名学生,绝大部分村级学校已经关闭。为了能给孩子创造较好的学习环境,农村家长不得不在城里租房供孩子上学。首先,农村孩子到城里上学,在享受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每个农村孩子在城里一学期初中的费用约为1200元,上小学的费用约为900元,上幼儿园的费用约为700元;其次是租房费用,一般一间房一年费用为2100元,一间半房一年费用为3000元,一年水电费约为500元,取暖费约为1000元;再次,在家庭劳动力闲置不能务农的同时,日常开销比在村里增加约1500元,与村办学校相比较,农民一年增加约6000元开销,对于以务农为生的普通农村人来说,负担过于承重,甚至造成返贫。
3、农业增效后劲不足。农业生产上主要存在市场化生产不足,农业增产与增效矛盾突出。大宗农产品市场总量饱和,积压卖难;同时优质农产品明显市场供给不足。农业增产不增效、增量不增收现象比较普遍。现有农机具结构不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农机具技术档次低、农机服务产业化程度低、农机服务体系因设施、手段不健全服务功能差。林牧业增效潜力不大。全乡森林资源总量较少、林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木材加工业发展滞后,大径材加工规模偏小、加工层次低、附加值不高。畜牧良种率不高、集约化程度低、标准化生产差。农业生产的产业特色不明显,基地建设滞后;各类农民经纪人和合作经济组织数量较少且作用不突出,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偏低。
4、农村社会不稳定的一些隐患依然存在。(1)农民负担方面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的收取使用同政策规定出入较大,资金大部分被村级占用,卡外乱收费现象仍然存在,服务性收费不够规范且随意性较大;(2)农村土地承包方面侵害农民土地承包合法权益的问题比较突出。少数村组随意调整或收回农户承包地、强迫农民流转土地、随意违法截留土地流转收益、不尊重农民意愿违法强行征占用农户承包地在少数村组仍有发生;(3)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方面少数村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组织的建立不够民主、村务财务公开的时间不够及时、内容不够真实全面详细、重大村务财务事项的民主决策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尚未落实到位;(4)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方面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和适用,现有的制度没有完全执行到位,部分村组的财务结报和核算不够及时规范,村级收支普遍存在缺口,村级债务负担较重,个别村组干部存在着贪污、侵占、挪用、挥霍集体财物问题;(5)委托经营费偏低,群众反映强烈,目前,委托经营费执行标准是:按企业核定产量年销售收入的8%收取,我乡现有16对煤矿,2004年县核定产量总数106万吨,低硫作价400元/吨,高硫作价150元/吨,而现在煤炭价格一路攀升,全乡16对煤矿现设计生产能力为372万吨,为当初核定产量的3.5倍,当前煤炭资源的开采日渐加速,相应的服务年限缩短,而煤矿企业的委托经营费没有增加,对此群众反映强烈;(6)裂缝户原房屋赔偿标准偏低。目前执行的赔偿标准是2004年县政府会议纪要规定的,标准是平房400元/m2,砖窑350元/m2,土窑住人250元/m2,土窑不住人150元/m2。而普通城市拆迁的标准为 明显高于我乡,致使裂缝户对赔偿标准怨声载道。(7)因煤矿采煤造成土地塌陷致使土地无法耕种,并且无法得到应有的补偿,农民利益得到极大损害,致使农民一肚子怨气。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
一是加强涉农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在乡村两级政府全面掌握全乡专业技术人员的前提下,报请县委、政府批准,将村级涉农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纳入年内重要议事日程,预算培训经费,确立培训人选,选择培训地点,实施选派部分骨干人员赴省市等农林牧业发达地区跟班学习,提高他们以现代化模式服务三农的技能,并以他们为基点,带动全乡专技人员的业务能力大提高,以此解决由于农科信息闭塞、农业科技水平低下造成农业发展减缓的问题。
二是加强市场调研。形成以乡政府为主导、村委班子为核心、优秀农民企业家、个体经营户参与的市场调研组,深入市场进行调研,着重了解本村农副产品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调整和扼制超出市场需求的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引导和帮助农民寻找新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链条,鼓励农民尝试市场需求较大的新型农副产品的种植和加工,并适当予以经济补贴和政策倾斜,提高农民搞创业的积极性。
三是重申企业帮扶农民的政策。随着移民并村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外流现象十分严重,外出务工人员、跟随子女外出读书人员、农村留守人员生存生活困难程度加剧,建议县委、政府从煤矿、企业委托经营费中切出一部分,专门用于这些人群的生活补贴。
四是重点突出的推行村财乡管制度。“双筹”资金、土地承包金、租赁金等被村级占用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全面推行村财乡管制度势在必行。同时要加强资金的监管力度,充分调动乡人大、政协等同级部门参与财务监管的积极性,吸收群众参与监管,全面推行集体资产和村务财务的公开制度,全面推行重大资金和专项资金的群众性决策制度。
五是加强农村社会稳定建设。有两点建议:一方面是针对由于煤矿开采造成的房屋裂缝、土地塌陷的补偿问题,建议由乡级政府协调,县级政府参与,煤矿老板出资,按、按地段、按时价重新审定补偿标准;另一方是由于农村子女上学难、赴城区、大乡镇上学而加重农民负担的问题,建议县委、政府在优化学校布局上,统筹规划,合理布点,给予乡村教师更多的物质奖励和政策支持,保证乡村教学软硬件与城区学校均衡协调。
第五篇:邮政服务三农
对中国邮政服务“三农”之思考
摘 要:文章论述了邮政物流在配送网络体系建设、信息提供体系、金融支农服务体系、经营方式、发展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影响解决“三农”问题的缘由和矛盾,提出了中国邮政要完善“三农”服务体系,建设物流平台,更新农资配送业务观念,树立特色品牌,抓紧政府体制改革,加强技术协作,使邮政快速融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队伍中,以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邮政;“三农”;农资配送;网络
几年来,中国邮政充分利用农村邮政网点扎根农村、了解农民、服务农业的优势,始终把服务“三农”、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一项长远战略任务,多元化发展各项新业务,积极开办种子邮购、农资配送等业务,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和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邮政服务“三农”的背景和意义
1.1 当前农村农资市场的现状
目前,农资分销和农产品销售市场杂乱无序,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出现了许多不利于“三农”发展的事件。另外,农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农民需要生产前的市场预测、生产中的技术指导、生产后的产品销售,这一切均需要一个信誉卓著、实力强大、服务网络遍及城乡通达世界,同时具备物流、信息和金融服务能力的服务机构,为“三农”发展提供物流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
近年来政府格外关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但是,农资涨价抵消了各项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增收实效,农民的实际收入并没有增加。1.2 邮政服务“三农”的背景
2003年,全国政协委员王祥林就“邮政服务三农”课题深入全国十几个省区的农村邮政网络进行调研,并在2004年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提交了《利用全国5万多处农村邮政支局(所),开展农资产品配送服务》的提案,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最后将提案中“鼓励邮政系统开展直接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连锁配送业务"的内容写入2005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也要求: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这意味着党中央将更加关注“三农”问题。
1.3 邮政服务“三农”的意义
中国邮政作为社会公用性企业,对于服务“三农”更具深远的意义。几年来,尤其是近一两年来,邮政充分利用其网点扎根农村、了解农民、服务农业的优势,把服务“三农”、帮助农村致富奔小康作为一项长远战略任务,针对农民需求加强对农村生产生活服务的连锁配送服务,以服务“三农”为契机,在办好邮储、信函、包裹、报刊发行的同时,积极开办种子邮购、农资配送以及农民日常生活用品等的经销、代销、配送等业务,取得了良好的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就政治意义而言,经济热点问题是提升自身形象及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地位的重要途径。就经济意义而言,邮政利润的主要来源在城市,农村支局所的运营、邮件投递及普遍服务是其主要亏损点,认真解决邮政在农村地区的问题,是邮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邮政服务“三农”的优势
2.1 网络优势
全国有7.6万个邮政营业网点,其中5.8万个分布在农村地区;3.2万个邮政储蓄网点,其中2万个分布在农村地区;4.5万个邮政汇兑网点,其中3.2万个分布在农村地区。中国邮政系统在县乡级以下有服务人员近30万,支局所6万个,特别是各省近两年来建起的2万多个村邮站,担负起了为全国乡村农资供应、信息技术等方面“零公里服务”的重担。
2.2 信誉优势
中国邮政是具有百年历史的金字招牌,信誉卓著。在广大农村地区,邮政储蓄始终确保满足农民取款需求,拥有很好的口碑、良好的声誉。
2.3 邮政金融优势
金融支持力度不足是制约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增加信贷资金投入,对全国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将采取措施促进农村资金回流,以补贴等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政策性金融支农业务,以减税等措施鼓励商业金融发挥支农作用。中国邮政可以利用自己的网络优势和资金优势,在金融支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弥补“三农”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2.4 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优势
在拥有网络设施的地区,可以通过“183”电子邮政网站提供农资配送、农产品销售、就业需求等方面的信息,为“三农”服务。在没有网络设施的地区,可以通过“11185”客户服务中心,利用公用电话网提供“三农”信息;还可以发挥投递员深入千家万户的优势,提供农业技术信息,收集农资售后服务信息,提供农产品需求信息。邮政服务“三农”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尚有部分服务“三农”的邮政基层单位在办理种子经营许可证、农资产品经营许可证时遇到一些阻力,存在不应该的扯皮现象;还有个别部门站在本位主义的角度,层层设卡、施加压力、干预邮政服务“三农”的深入开展,造成负面影响;邮政服务“三农”在技术方面与农机部门脱节,仅靠农资企业的技术人员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生产的需要。
目前的农村邮政设施是相当简陋的,邮政服务“三农”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扩大,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邮政服务“三农”的科技含量也要进一步加大。邮政面对的是居住分散的广大农民群众,邮政暂时还不能适应农资物流配送的要求,需要加大服务网络建设的力度,搭建服务“三农”的优势平台。
邮政服务“三农”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尚未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有关管理部门尚未站在大局的高度看待邮政服务“三农”的举措,支持的力度不够,尚未形成全社会服务“三农”的综合大网。目前邮政物流适宜配送的农资受到品种的限制,只能配送一些叶面肥、农药、种子等。邮政服务“三农”的对策
4.1 争取政府支持
邮政开拓农村市场,要千方百计、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争取政府支持。所谓千方百计就是想方设法多接触、多请示、多汇报、多配合,只要有作为,就会有地位。所谓名正言顺,就是指服务“三农”是党和各级政府以及各行各业的历史重任,邮政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参与和服务“三农”,尤其在农村旧的服务和保护体系解体、新体系还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邮政倾其网力、人力、财力支持服务“三农”,自然名正言顺。因此,邮政部门要理直气壮地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协调,在优惠政策、市场准入等方面获得保护和照顾。争取地方政府支持,一靠态度,二靠贡献。邮政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越大,政府对邮政的支持就越大。
4.2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加强对邮政服务“三农”的宣传力度,让每个农民都知道邮政还有农资配送服务这项业务。通过知名生产厂家、农技推广部门以及办培训班、示范点加大农资分销配送工作的推广力度,使农民接受邮政服务时明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产品、服务、信息、技术是邮政农资配送业务特色品牌中的四个要素,它们是一个共同体,缺一不可。它们的组合会产生1+1>2的品牌效应,邮政只有在这四个方面提供优质的、独到的、坚持不懈的服务,才能赢得农民的信赖,并深深扎根于广大农民的心中。结语
我国农业正处于结构调整的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购买力,是今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我国加入WTO后,农村流通体制向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农村市场已呈现出多条经营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的新格局。农村市场迫切需要提高商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并引入现代流通方式,以促进农村流通的现代化。用现代流通方式,走连锁配送之路,无疑是新时期中国邮政开拓农村市场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参 考 文 献杨胜.对农资配送走合作性竞争之路的探讨.邮政研究,2005,5王化隆.邮政农资配送业务发展策略.邮政研究,2005,2徐传华.农村县(市)发展农资邮购配送业务之我见.邮政研究,2005,3吴宝山,秦良才,付鸿雁.论中国邮政服务“三农”的对策.邮政研究,2005,4高平均.开拓农村物流市场之思考.邮政研究,2004,6文小勇,石颖.社会公正与社会排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王飞.认清农资营销.中国农资,2006,2江涛,潘小镇,刘小燕.保障放心农资下乡的探索与思考.现代农业科技(上半月刊),2006,1万明义.新阶段农民增收问题探析.甘肃农业,2005,11何敏.萍乡市邮政局真情服务“三农”案例.邮政研究,2005,4贺希亮.浅谈邮政农资配送业务的发展战略.邮政研究,2005,4黄小彪.农村金融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李玉山,陈爽英,贾连峰.论解决“三农”问题的市场增进观.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1许焱.关于安徽省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对策研究.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4胡爱芝.强化农资市场管理,保护农民利益.新疆农业科技,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