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问题与对策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问题与对策
针对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分散、条块管理、效益低下等问题,进一步加快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和监管,建立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整体效益十分必要。
一、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现状及问题
从2004年开始,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提出了相应要求。如中发[2004]1号文件首次对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工作做了原则性要求,指出要“按照统一规划、明确分工、统筹安排的要求,整合现有各项支农投资,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005年以来,中央主要涉农部门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先选取部分县(市)试点,继而稳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整合的力度不断增强、范围不断扩大,支农资金运行机制不断创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但是,支农资金整合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以县为主体实施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既有的管理体制下,以县为主体整合支农资金,只是使中央部门间难以协调的矛盾“下移”到县里。县(市)行政体系依然实行的是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各种支农资金汇聚到县(市)之后,同样要经过部门间的争夺,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根本解决。审计还发现,个别县的整合工作只流于形式,并未实现真正意义的资金整合。比如某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项目投资完成额中包含的整合资金,只是为了增加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业绩而统计的其他部门使用和管理的支农资金。
二是财政支农整合工作缺少一个有效平台,资金的使用出现了农民“缺位”现象。当前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重点还只是放在政府的支农资源与渠道,从政府的角度整合支农资金,只是整个整合工作的一个方面,整合工作的另一方面,就是如何让农民“到位”。目前,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平台多以具体项目、产业和“公司+农户”为平台,但真正能使农民得到最大实惠的组织化程度高的合作体系的平台尚未建立,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未能实现有效对接。
二、多措并举,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
一是上下联动,逐步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的全方位、多层次地整合。在巩固和发展县级为主体的整合成果基础上,突破财政支农资金只在县(市)层面整合的局限性,不断深入推进中央及省、市级涉农部门间的整合工作。为解决财政支农“多头共管”问题,可由各级政府各涉农部门选派人员成立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办公室,所有涉及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和管理事宜,都应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办公室名下进行。各级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办公室根据国家政策,充分考虑各部门意见,经协商后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指导支农资金的使用和安排,并按照“减少交叉、强化协调、适应市场”的要求,进一步合理界定各部门的职能。
二是统一归并,扩大支农资金整合范围。凡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都应纳入支农资金整合范围,统筹安排,集中使用。除生产救灾资金、惠农补贴资金等特殊资金外,其他所有财政支农资金都要纳入整合的范围。支农资金可以归并为四类:一是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类资金,包括农、林、牧、水领域的基建类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水利建设资金等;二是生态环境建设类资金,包括水土保持补助、天然林保护资金等;三是农业结构调整类资金,包括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资金等;四是农村发展和管理类资金,包括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资金、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实行项目按分类统一申报,统一投放,统一监管。
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构建财政支农资金的运行平台。近年来,政府支农惠农力度逐渐加大,不仅逐年扩大财政支农规模,还不断探寻财政支农新方式。当前,农村“龙头”企业或“大户”成为了财政支农的支持重点。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虽然“公司+农户”或“公司+基地 +农户”等模式可以实现公司与农户的互利,带动一部分农民增收。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与农户的利益本质上是对立的,很容易造成财政支农资金越多,农业发展成果越难惠及中小农户,还有可能造成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因此,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工作要与促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结合起来,逐步将支农重心转到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上来。
四是加强对各项支农资金的监管,发挥财政支农绩效。为避免各级政府挪用、滥用支农资金,一方面设立统一的支农基金管理账户。基金账户在中央、省、市、县各层级均设一个,各层级的账户用来承接上一级政府或财政下拨的支农资金,由此,实现财政支农资金在各层级的统一存管。另一方面采取全程动态跟踪监督,确保资金使用绩效。项目实施中,实行县级报账制,按项目实施进度拨付资金,着重对资金使用的合理性进行把关,同时,成立支农资金联合检查组,对项目实施进度、质量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项目竣工后,由审计部门或社会中介机构对项目进行竣工决算审查,使财政支农资金监督检查、评估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作者:梁溪沙 审计署郑州办)
遵义县五措并举开展支农资金整合试点
2009年7月以来,遵义县财政局以整合实施小型农田水利试点重点县为契机,不断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力度。通过建立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的协调机制,整合各部门、各渠道支农资金5719万元,整合初见成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宣传动员。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财政、发改、农业、水利等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支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财政局,分管副县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整合办公室负责规划制定、组织实施、项目审查及资金分配工作。同时,不断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宣传力度,在涉及整合的南白、三合等7个镇13个行政村及相关部门进行动员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动支农资金整合工作。
二是明确部门职责,密切工作配合。及时制定出台《遵义县支农资金整合实施方案》,明确支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建立起经常性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形成整体推进的工作合力。
三是严格项目管理,抓好分步实施。及时召开了整合支农资金项目启动会议,要求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严格执行项目标准文本和设计方案,较大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物资、服务等项目政府集中采购。
四是健全软件档案,实现规范管理。严格项目基础文书、图片等资料的收集归档,统一建立项目规划档案,促进项目规范化管理。
五是严格监管整合资金,提高使用效益。各部门积极督促财政部门切实加强资金的拨付、使用、报账、审核工作,严格按照项目规划和实施进度拨付资金,并监督项目单位的资金使用。同时,会同监察、审计等相关部门加大对项目实施质量进行审计验收力度,确保支农整合资金规范安全高效使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
2006年5月11日 财农[2006]3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为进一步加强支农资金管理,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提出的整合支农资金的要求,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认识
(一)充分认识支农资金整合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但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分散现象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的发挥。因此,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非常必要。一是有利于逐步规范政府支农资金投向,合理有效配置公共财政资源,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有利于促进政府及其部门转变职能,克服“缺位”和“越位”现象,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三是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支农资金的整体合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正确认识支农资金整合面临的形势。当前整合支农资金具备比较有利的条件,一是有明确的政策要求;二是各方面认识在不断统一和深化;三是通过试点积累了经验。但也存在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不统一、部门利益分割和支农资金统筹使用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等困难。因此,要正确认识支农资金整合工作面临的形势,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努力克服困难,积极主动开展工作,进一步推动支农资金整合。
二、支农资金整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三)支农资金整合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以县为主和多级次整合相结合,以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为依据,以主导产业、优势区域和重点项目为平台,以切实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整体效益为目的,通过建立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的协调机制,整合各部门、各渠道安排的支农资金,逐步形成支农资金项目科学、安排规范、使用高效、运行安全的使用管理机制。
(四)支农资金整合的基本原则。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要遵循先行试点、稳步推进,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明确分工、协调配合的原则。
--先行试点,稳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既是一项新的工作,又要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需要通过试点,积累经验,因此,要按照“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分期实施、稳妥推进”的要求,先行开展试点,务求开好局,起好步,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扩大整合范围,积极稳妥地推进资金整合工作。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制定当地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规划,确定阶段性和年度支持重点,作为支农资金安排使用的依据,引导支农资金整合。
--明确分工,协调配合。支农资金的整合,由财政部门牵头。要清晰界定财政及涉农部门的职责,明确落实各相关部门单位的责任,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形成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
三、支农资金整合的方法和步骤
(五)要坚持以县为主推进支农资金整合。一是选择若干县级单位作为试点单位,制定支农资金整合方案,以上级分配的支农资金和本级安排的资金为整合对象,开展资金整合试点。二是选择若干县,将中央、省、市安排的支农资金进行“打捆”下达,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在坚持以县为主的同时,各地可积极探索多级次、多形式的支农资金整合的有效途径。
(六)确定支农资金整合范围。除救灾资金、粮食直接补贴资金等特殊用途资金外,财政部门管理分配的支农资金以及农口部门预算中用于项目的支出,都可纳入支农资金整合的范围。条件成熟后,积极推进政府安排的所有支农资金的整合。
(七)以发展规划引导支农资金整合。根据当地发展战略目标和经济社会自然资源条件,围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制定农业农村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确定主导产业和发展的重点项目,明确支农资金的重点投向,指导支农资金整合。
(八)以主导产业和项目打造支农资金整合的平台。各地可根据发展规划和重点项目对现有资金进行适当归并,并以主导产业或重点建设项目打造支农资金整合平台,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支农资金的集中使用。在具体方式方法上,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定。如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打造水利资金的整合平台;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打造农村发展类资金和扶贫资金的整合平台;以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抓手,打造生产类和产业类资金的整合平台;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打造生态保护和治理资金的整合平台。
(九)建立支农资金整合协调工作机制。鉴于支农资金整合涉及的部门较多,县级要成立由主要政府领导担任负责人的支农资金整合协调领导小组,并在财政部门设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围绕所规划的项目,建立相应的工作责任制,形成在同一项目区资金的统一、协调、互补和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口管理的“统分”结合的工作联系制度。
(十)统筹安排支农资金的分配使用。地方财政部门要根据项目建设和农业发展目标,区分轻重缓急,对申请上级财政部门支农资金和本级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使用统筹安排,逐步做到支农项目申报、审批、实施的集中统一。一是县级财政部门要根据发展规划和重点,按照集中建设项目、集中建设地点、集中资金投入的要求,统一申报项目和资金。二是省级财政部门要根据资金整合的要求,对申请中央财政的项目要统一申报,对下达县级的项目要统一审批,统一拨付资金。三是项目确定后,县级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实施项目,统一协调项目建设,统一管理项目资金运行,统一项目竣工验收。
四、推进支农资金整合的配套措施
(十一)修订完善现行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资金分配规范、使用范围明晰、管理监督严格、职责效能统一的要求,对现行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制度进行清理,修订和完善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办法,各项管理制度要相互衔接,避免互相矛盾抵触和彼此交叉重叠,为支农资金整合提供制度支撑。
(十二)中央财政要积极为支农资金整合营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在政策制定上,要逐步做到符合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进步的总体要求,有利于资金的统筹安排。在资金分配上,今后安排的财政支农地方专款,具备条件的,一般只下达资金控制指标,由地方根据规划统筹安排使用。对于列入部门预算用于地方的项目支出,要与主管部门协商,将其与地方专款归并统筹使用,条件成熟时,可转为中央对地方的专款。对具有预算分配职能的综合部门,中央财政要主动协调,明确各自的投入重点和支出范围,积极推动中央部门的资金整合。
(十三)省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支农资金整合的组织和指导。一是要及时制定支农资金整合的具体实施方案,要按照整合支农资金的基本要求,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切忌观望、等待。二是要加强对县级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在政策制定、制度设计、资金安排、监督管理等方面为县级支农资金整合创造必要条件,与县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加快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进程。对支农资金整合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调查研究,研究解决措施,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
(十四)县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要切实担负起整合资金的责任,加强对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领导和支持,统筹安排支农资金的使用,协调部门之间关系,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为资金整合工作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和组织保障。
(十五)县级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支农资金整合的协调作用。作为支农资金管理的职能部门,县级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对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支持和指导,配合有关部门研究确定本县农业农村发展重点。根据发展重点和本地实际,研究提出支农资金投入的重点区域和项目,积极做好政府的决策参谋。要主动与涉农等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资金的使用管理要与有关部门共同协商,要打破部门利益观念,共同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
(十六)上下配合,部门联动,共同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支农资金涉及部门多、级次多,上级部门与下级部门、财政部门与涉农部门要上下配合,部门联动,以保证支农资金整合方案的对接和整合工作的顺利推进。
(十七)在整合过程中加强对支农资金的监管。经过整合后的支农资金,相对集中,数额较大。要采取得力措施,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建立决策机制,实行政务公开,推行项目公示制;强化约束机制,实行工程招标制、物资集中采购制和资金报账制;完善监管机制,实行管理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和监督跟踪制、监督抽查制。
五、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几点要求
(十八)要注重支农资金整合方式的创新。坚持以县为主,同时要积极探索其他支农资金整合方式,不强求统一资金整合的路径和模式,鼓励不同级次、不同层面、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整合,提倡各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自主创新,形成灵活多样、操作性强、切实有效的整合方式。
(十九)加强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宣传。各级财政部门要采取不同形式,积极宣传支农资金整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介绍支农资金整合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和积极成效,促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十)及时对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进行总结。各地要认真研究资金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有效地提出解决办法。对整合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经验教训及时总结,要采取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积极推动支农资金整合工作。
贵州:上下联动推进支农资金整合
近年来,贵州省积极创新支农资金管理机制,上下联动,稳步推进省级和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取得了显著成效。
省级整合——增量先行,存量后动。贵州省级财政在不断增加支农投入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对支农资金的整合使用。在现行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下,为取得农口各部门的认同和支持,省财政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推开的原则,重点在增量上做文章,采取了先整合增量、再逐步盘活存量的做法,即:在安排部门预算时,先把支农资金增量部分集中投入整合使用,然后在涉农部门逐步转变观念、消除顾虑的基础上,取消小专项,合并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大专项。由于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再加上积极宣传和主动协调,省级整合工作得到了农口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得以顺利推进。2007年,省财政将多种渠道安排的水利资金、农业产业化资金、扶贫资金、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乡镇企业发展资金、农机补贴等5.5亿元整合使用,集中用于解决毕节地区饮水安全问题和实施以草地畜牧业为主的20个县产业化扶贫项目。2008年,按照集中投向、突出重点的原则,省财政围绕省政府制定的产业发展规划归并了支农专项资金,集中投向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加快增收和推动全省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等方面带动作用大的项目。财政扶贫资金通过省级整合,逐步改变了过去部门“戴帽”项目过多的局面,集中用于抓好整村推进、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贫三项重点工作。为进一步规范和强化涉农培训资金管理(据贵州省初步统计,2007年省级16个部门掌握涉农培训资金达3亿元以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培训效果,贵州省还开展了涉农培训资金县级整合试点工作。
2006年以来,贵州省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数量从最初的3个增加到了2008年初的9个。中央财政设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后,省财政厅按照项目资金申报要求,又将所有项目县全部纳入资金整合试点,使全省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达到了17个。在稳步推进县级整合的过程中,贵州省提出了“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盘活存量、整合增量、规范运作”的基本要求,探索出了“书记部署、县长主抓、部门联动、合力推进”的县级支农资金整合发展模式。科学规划使整合如“顺水行舟”。在推进支农资金整合的过程中,贵州省各试点县普遍把科学规划、编好实施方案作为做好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关键。试点县立足本地实际,反复研究论证,确定了本县的主导产业,并围绕主导产业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和建设实施方案,为支农资金整合搭建平台。如凤冈县立足本县实际,将茶叶产业作为重点,在省农业厅、省茶科所和城乡规划设计院专家的指导下,编制了《2007—2015年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和《茶叶产业实施方案》,还分别编制了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推广、农田水利建设、循环经济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茶区道路及电力设施等9个子规划、119个具体项目建设方案。实践证明,产业选准了、规划和实施方案编好了,全县各级各部门在编制部门预算、向上级申请资金、安排年度建设任务时,都可以有的放矢,按照已制定的大小规划和项目建设方案统筹安排各项资金,支农资金自然而然整合到了一起,大大减轻了部门协调的难度。
上下联动——多方参与,形成合力。省级整合方面,除了整合增量、盘活存量以县级整合——科学规划,推动落实。从外,在中央财政的示范带动下,为体现对试点县的支持,省财政厅还通过安排专项资金、集中部分省级农口部门支农专项资金的形式,将资金“切块”下达,把资金使用和项目审批权限下放,由试点县自主统筹安排。县级整合方面,在试点县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农口各部门和各乡镇统一思想,以本地产业规划为抓手,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共同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同时,由于选择的产业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能够很好地带动农民增收,再加上积极宣传发动,大大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很多地方的农民群众主动投工投劳筹资投入产业建设,全省逐步形成了“省—县—乡(村)—群众”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局面。此外,省财政厅和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还在建立组织保障机制、试点评估机制、资金绩效考评机制以及试点激励奖惩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通过3年的试点,全省的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地方发展特色农业,壮大了县域经济实力,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
(作者单位:财政部农业司)
肇州县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省财政厅 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做好 2009年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相关事项的通知》(黑财农〔 2009〕 4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推进我县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切实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支农资金整体使用效益为目的,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农业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为依据,通过整合各部门和各渠道财政支农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逐步形成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科学、安排规范、使用高效、运行安全的使用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科学、公平、透明的支农资金管理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财政支农资金性质不变、安排渠道不变、监督管理不变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坚持集中财力、优化结构的原则;坚持强化管理、提高效益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保持稳定、创新机制的原则。在整合财政支农资金过程中,要保持各项“三农”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断创新资金管理机制和整合方式,明确落实各相关部门、乡(镇)的责任,加强部门、乡(镇)之间的沟通协作,形成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
三、主要内容
(一)资金整合范围。除救灾资金和特殊用途资金以及国家规定补贴到农民个人的资金之外的所有财政支农资金。财政部门管理分配的支农资金和农口部门预算中用于项目建设的资金都属整合范围。主要包括:
.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
.农村沼气国债建设项目专项资金; 3 .扶贫开发专项资金; 4 .畜牧业专项资金;
.饮水安全、旱涝保收田和玉米膜下滴灌市里下摆的设备物资及专项资金。
(二)资金整合方式和内容
.以农业主导产业为平台实施整合。
(1)玉米产业。以农业开发办的新福乡优质玉米项目、水务局的旱涝保收田和玉米膜下滴灌项目实施整合。玉米产业整合资金 3031万元,其中,新福乡优质玉米项目总投资 435万元,旱涝保收田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 2120万元,玉米膜下滴灌建设项目,总投资 476万元。整合抗旱保收田机电井 354眼,整合玉米膜下滴灌 15万亩,小型农机具 16台套。
(2)烤烟产业。以农业开发办的永胜乡优质烤烟项目与旱涝保收田项目实施整合。整合资金 244万元,其中优质烤烟项目投资 244万元,整合旱涝保收田机电井 6眼及配套设备。2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为平台实施整合。
对农村沼气项目、扶贫开发项目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整合。整合资金 720.45万元,其中,农村户用沼气项目 300户,市级新农村重点村有兴城镇双井村、榆树乡长山村,总投资 72万元;乡村服务网点 1处,市级新农村重点村新龙村,总投资 2.85万元。扶贫开发项目涉及市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兴城镇双井村和丰乐镇丰乐村,涉及自然屯 12个,农户 2419户,人口 9420人,财政资金 64.8万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计划完成 11处饮水安全工程,解决 6681人饮水安全问题。国投 580.8万元,县里积极争取向市级新农村重点村投入。
.以重点建设项目为平台实施整合。
对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质检站建设项目进行整合。整合资金 360万元,整合面积为 70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化验室。其中,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总投资 60万元,中央投资 40万元。改扩建投资 25万元,设备 34.4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 0.6万元,主要建设改扩建实验室 200平方米,购置仪器 89台,实验台柜 66米。农产品质量安全质检站建设项目总投资 300万元,其中土建项目 60万元,购置设备投资 200万元,其他费用 40万元,建设内容为质检站业务化验室 500平方米,购置各类检测设备 45台套。
四、工作步骤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分四个阶段实施
(一)制定方案阶段(2009年 6月 1日-15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根据中央、省、市相关会议精神制定工作方案,报请县政府审定。开展成立县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等前期准备工作。
(二)宣传发动阶段(2009年 6月 15日-8月 1日)。印发宣传资料和有关文件,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进行宣传发动。
(三)具体实施阶段(2009年 8月-12月)。各部门确定具体整合项目并组织实施。
(四)总结完善阶段(2009年 12月)。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形成书面总结,接受上级验收,提出巩固完善意见和建议。
五、保障措施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把思想统一到财政部门推进支农资金整合的指导意见上来,明确认识整合支农资金是新形势下加强资金管理、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的重大举措,有利于集中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有利于转变和履行政府职能,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是成立组织,强化领导。为积极地推进我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成立支农资金整合协调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颜祥森 县政府县长
副组长:孟祥有 县政府常务副县长
罗晓滨 县政府副县长
成 员:侯旭宏 县财政局局长
李方岐 县农委主任
吴凯峰 县监察局局长
吕光辉 县审计局局长
吴金友 县水务局局长
王 波 县畜牧局局长
姜志海 县农开办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财政局,办公室主任由县财政局长侯旭宏担任。
三是加大宣传,增进理解。要采取不同形式,积极宣传支农资金整合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正确认识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面临的形势,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工作,推动支农资金整合。
四是严格督查,务求实效。整合的资金全部实行财政专户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按照有关资金管理办法执行,有要求实行报账制的,全部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加强对项目实施的中期指导、检查和后期验收,推行绩效考评制度,保证整合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关于推进支农资金整合的几点建议
支农资金是“三农”投入的重要渠道,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支农资金是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主要手段,目前国家对整合支农资金已有明确的政策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改变财政支农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的状况,积极探索资金项目整合使用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加强支农资金管理、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要求;国家财政部根据中央1号文件精神,已提出了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性意见。目前就我省支农资金整合情况来看,主要问题有:
一、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1、支农资金的使用管理主要涉及财政、计划、管理部门和扶贫办、农综办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如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科技等部门,资金分块管理,部门分割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工程监督管理和实施进度;造成重复交叉投资、浪费严重。
2、支农资金挤占挪用现象普遍,到位率和使用率较低。
3、资金分配缺乏科学性,支农重点不突出。支农项目和资金计划一般由各涉农部门自行研究确定,并按各自渠道上报,缺乏一个综合统筹平台和协调机构加强平衡,上级部门一般难以全面掌握各地的详细情况,往往通过批复下级上报的项目,就可直接决定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方向和扶持领域,而上级批复的项目一般是不允许地方随意调整变动的。这就使得地方政府规划的重点产业和区域,与相应的项目投入计划不能有效相衔接,建设项目重点和支农投入重点相脱节。
针对这些问题,民进四川省委对加强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明确支农资金整合的原则
1、坚持资金性质不变,安排渠道不乱的原则。支农资金的整合,一般是按资金的性质整合。要根据财政支农的科目,适当归并设置支农资金,突出支农资金的公共性。可分为农业生产类、农村生活类、生态建设类、管理服务类、结构调整类和抗灾救灾类等六大类资金。在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的原则下,对现有财政支农资金进行整合,属于相同性质的资金可以归并为一项资金,统筹安排使用。要防止以整合为由,擅自改变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实施标准和实施内容等行为。
2、突出重点,集中使用的原则。应依据 “十一五”规划和生态小康新村建设规划,确定阶段性和分年度支农工作重点,作为支农资金投入使用的依据,引导支农资金整合,相对集中投入到统一规划的重点区域和六大主导产业。
3、因地制宜,以县区为主的原则。坚持以县区为主推进支农资金的整合,是由县区政府所承担的主要职能所决定的,县区应根据项目建设和农业发展目标,区分轻重缓急,对申请的支农资金和本级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使用统筹考虑,做到支农项目申报、审批、实施的集中统一,并可统一管理项目资金运行,统一项目竣工验收。
4、明确分工,协调配合的原则。支农资金的整合工作,应由财政部门或农口综合部门牵头,各涉农部门配合,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形成既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
二、合理界定支农资金的整合范围 除救灾资金和特殊用途资金外,财政部门管理分配的支农资金和农口各部门预算中用于农业项目支出的资金,均应纳入整合范围:
财政预算的支农资金、支援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资金、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扶贫专项贷款、一般性扶贫贷款、德援项目、国债资金、退耕还林资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村人畜饮水项目、乡村公路建设资金、农业科技推广三项资金以及临时追加的其他专项资金等。
鉴于少部分专项资金具有特定的用途和明确的投向,一般则不宜纳入整合范围。如特大防汛抗旱资金、突发动植物疫病防控等救灾资金和天保工程资金、重大工程移民资金等定向投入资金等,则不宜整合。
三、改革支农资金的分配办法
应按照“客观计算、因素分配”的原则,改革财政支农资金分配制度。在资金和项目管理中,推行公示制度,评审制度、项目指南制度、资金报账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支农资金支出管理制度,提高支农资金分配管理的科学性、公正性和透明度。创新支付方式,积极推行对龙头企业进行直接投资和对农户给予直接补贴。
实行财政涉农补助资金发放方式改革,可以彻底改变过去部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基本思路是:凡是财政安排、直接发放给农民的补助资金,都应采取直接集中支付的方式,减少资金的中间运行环节。通过金融机构作为支付的桥梁,形成财政—金融—农民的一条线资金运行轨迹,可以有效避免政府和有关部门截留、挤占、挪用支农资金的现象。
四、建立健全支农资金整合的工作机制 成立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议事机构。
支农资金整合涉及到许多部门尤其是农口部门的利益,工作中难免出现一些难度和阻力,必须在政府的组织协调下,成立专门议事机构,协调解决支农资金整合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议事机构的成员单位应由纪检、审计、计划、财政和涉农部门组成。议事机构要围绕所规划的项目,建立相应的分工协作制,形成在同一项目区资金“统分”结合的联系制度。
五、完善支农资金使用监管机制
在整合支农资金过程中,应加强对支农资金的监管。经过整合后的支农资金,相对集中,数额较大。应建立支农资金整合档案制度,确保资金的使用安全和效益。支农资金整合后,各类专项资金仍按原渠道进行管理,原部门承担的管理职责仍保持不变。应建立支农资金使用决策机制,加强对支农资金项目的立项、审批、验收全程监督,严查各种随意变更项目、改变资金投向的行为。应进一步完善项目招标制、政府采购制、工程监理制、跟踪问效制以及工程报账制等行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提高支农资金整合使用效益。
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促进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政府支农资金主要是指国家财政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建设性资金投入,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含国债投资和水利建设基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财政扶贫资金、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科技投入等。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整合支农资金对于促进“ 三农” 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利于逐步规范政府农业资金投向,合理有效配置公共财政资源;有利于转变政府和部门的职能,消除“ 缺位” 和“ 越位” 现象;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支 农资金的整体合力。但是,由于资金渠道来自不同部门,各自有不同的管理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分散现象,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的发挥。最近我走访了南阳市财政局农业科、南阳市农业局、部分县市和县直单位就如何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促进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的提高,结合工作实践进行了探讨,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加强宏观调控,是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前提
要积极推进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改革,通过合理配置机构和职能,从根本上解决支农资金使用分散的问题。支农资金整合不是简单调整和归并,也不是单纯将某一部分资金划归一个部门或机构管理,而是形成一个有机的管理系统。因此,整合支农资金就要从管理机构的职能调整上入手,改变管理机制上纵横交织的网状结构,使资金流动按照有序方向来进行,减少资金使用上的交叉和重复。从而使有限的资金形成“拳头”,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点和关键领域给予有力的支持。
市农业主管部门做好全市农业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的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政策;负责制定、组织并落实年度具体工作方案和具体考核指标;负责市本级和列入市级由区县重点项目的申报、论证和协调工作,并对项目实施监督、检查。
市财政局根据市政府的要求,做好市级支农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检查工作,确保市级支农预算资金依法增长,对重点项目的资金要区别轻重缓急,保证及时到位。并根据市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制定的促进农业发展的年度实施意见,确定市级支农资金使用原则、使用形式和使用重点。对市级支农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区县本级财资金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进行有效监督。
区县政府要根据市政府农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重点,结合区域经济特色,研究本区县的农业发展战略、规划农业发展重点,并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
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中使用,是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基础
支农资金整合并不是将各种渠道的资金简单归并,而是要通过整合明确支农资金的重点投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财政部提出,各地可根据发展规划和重点项目对现有资金进行适当归并,并以主导产业或重点建设项目打造支农资金整合平台,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支农资金的集中使用。在具体方式方法上,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定。比如,针对部门和行业特点,明确各自的投入重点和支出范围,适时推进财政预算安排的支农资金整合,统筹安排支农资金的使用。要统筹规划,将资金重点,优先投入义务教育、交通、水利、医疗卫生等农村最基本的公共产品的供给上;集中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重点支持农田水利、生态建设、现代农业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等农业项目;同时,加大对农业科研、新技术推广、市场信息服务等农业支撑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大幅度增加农村劳动力培训等人力资本开发方面的投入。
三、改革和完善项目立项管理,推行项目招投标制、公告制、专家评审制等制度,建立项目库制度,是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关键
支农专项资金的管理实行项目申报制度。项目的申报由项目单位提出,经各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财政局。项目申报材料应包括项目规划、年度实施计划、项目预(概)算、资金来源、可行性报告及效益预测。对较大的项目建设,在立项之前,应由实施单位组织调研,并提出可行性意见,必要时,聘请有一定资质的专业人员或专家论证,建立项目库。财政支农专项资金一经确定,各级财政和各单位财务部门应做好资金核拨工作,市财政局核拨资金后,各主管部门、各区县必须及时将资金拨付到项目单位,对于需按工程进度拨款的项目,要按进度及时核拨资金,确保资金及时到位。
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实行项目合同管理制度。所有财政支农专项资金都必须层层签定项目合同,一直到项目执行单位。项目合同要明确有关部门和项目单位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大额支农专项资金和重点项目资金要推行项目单位法人责任制。对单项财政补助金额的大额项目和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程项目,要建立项目资金行政法人责任制,签定项目法人责任书,项目单位的行政法人要对项目资金的合法有效使用负终身责任,发现问题首先追究项目法人的责任。
大额支农专项资金和重点项目实行项目完工报告制度和完工审计制度。项目完工后项目单位要报告项目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和预(概)算执行情况,连同社会监督部门或中介机构的审计报告一并上报同级财政部门。项目单位应自觉接受上述部门和监督部门的检查和审计。
四、加强支农资金的监督、检查,搞好跟踪问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保障
严格支农资金监督。依法强化人代会对政府农业投资的监督,确保按《农业法》规定的财政支农投资比重列入本级预算,并跟踪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同时,将财政支农资金列入对干部考核的目标责任。加强对支农资金的审计监督以及社会舆论监督,做到支农投资额公开、支持项目公开、资金落实情况公开,督促政府农业投资全额到位。
(一)是建立监督机制,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实行跟踪问效,定期监督检查,定期专项审计。即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事前审核,除严格把好论证报批关外,还要对其建设内容等进行审核,看其是否符合有关要求,是否可操作等;事中监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定期或不定期深入现场,了解项目的进度,存在的问题,是否按照计划建设等;事后检查,项目竣工后,要及时组织有关人员验收,并出具验收报告等。
(二)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对支农资金使用监督检查制度
各区县支农预算编制、执行及重大工程项目的资金安排、使用情况要依法自觉接收人大、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区县每年都要有计划地选择1 — 2项大额资金及重点项目委托社会中介组织进行专项检查,并做出年度计划,报市政府有关部门备案,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
(三)建立区县支农资金执行情况的群众举报制度
各区县要公开公布本区县的各项农业扶持政策,建立群众举报制度,接受群众监督。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对区县的监督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如发现重大问题,要严肃查处。
五、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支出行为,保证资金及时、合理、有效使用是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保证
一要规范会计基础工作,通过组织项目单位相关人员进行会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技能,从而规范会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二要坚持设置专帐核算,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三要严格开支报帐手续;各项支出要合理、合规和合法,原始凭证要合法、真实、有效,审批报帐手续要完备。总之,要加强支农资金运行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包括建立健全农业财政资金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改革和完善项目立项管理,推行项目招投标制、公告制、专家评审制等制度,建立项目库制度;规范资金分配办法,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强金财工程建设,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县级报账等管理措施,强化资金运行监管。加强资金的监督和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财政部关于深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
财农〔2009〕439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为进一步巩固支农资金整合成果,促进形成支农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央关于整合支农资金的要求,现就新形势下深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深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的认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加强投资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支农资金整合新路子,稳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支农资金整合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整合的力度不断增强,范围不断扩大;支农资金运行机制不断创新,资金的引导作用和规模效应不断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同时,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但是,也应看到,目前支农资金整合仍存在一些问题。各地工作进展还不平衡,一些地方对支农资金整合的认识还不到位,一些部门和单位对支农资金整合仍有畏难情绪,支农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深入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是加强财政管理、推进财政改革的重大措施,是做好新形势下财政支农工作的迫切需要。各地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深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全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克服困难,积极创新,深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形成机制,以保长效。
二、深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深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为首要任务,以统筹使用支农资金为手段,以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为立足点,以主导产业、优势区域和重点项目为平台,进一步创新整合机制,加大整合力度,巩固和扩大县级资金整合成果,深化省级整合,继续推进部门整合,建立中央、省、市县上下联动,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的协调机制,以及财政支农资金管理规范、使用高效、运行安全的长效机制。
(二)深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的基本原则。一是巩固成果、扩大范围。在全面总结经验、巩固现有支农资金整合成果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县自主开展整合,进一步拓宽资金整合渠道,将尽可能多的资金纳入整合范围,加大支农资金统筹使用力度,提高资金集聚效益。二是上下联动,全面推进。在继续推动县级整合支农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中央和省级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并为县级整合创造条件。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与涉农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推进支农资金整合。三是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支农项目建设规划,以规划定项目,围绕项目整合资金,以整合资金集中解决制约主导产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的瓶颈问题,确保整合的效果看得见、摸得着。四是强化监管、规范运行。支农资金整合涉及部门多、资金量大,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强化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和运行的安全、有效。
三、深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的主要措施
(一)从严设立新的专项资金。支农专项资金的设立应当严格控制,应当符合一定时期内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特定目标的需要,并向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以及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倾斜。
(二)积极扩大支农资金整合范围。各部门管理分配的支农项目资金,包括农口部门预算中用于项目的支出,凡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都应纳入支农资金整合范围,统筹安排,集中使用。
(三)积极推进中央农口部门预算专项资金的整合。从预算编制入手,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使用分散的项目支出进行适当的归并、整合。按照部门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逐步将结余资金比例大、绩效不突出的项目进行调整,归并起来统筹使用。进一步推进将具备条件的部门预算项目支出及时转为地方专款管理,加强与财政专项转移支付的统筹使用。
(四)大力推进省级支农资金整合。省级财政部门应根据财政支农工作的重点,围绕支农重点项目,积极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加大支农资金清理归并力度,将用途相近的小专项归并为大专项;以支农重点项目为平台,加大与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涉农部门预算项目资金的统筹使用力度,突出重点,集中投入。进一步规范省级农口部门预算管理,根据事业发展、履行职能的需要,合理确定农口部门预算的支出重点,协同部门加大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项目支出的清理、归并、整合力度。
(五)继续推进县级支农资金整合。全面总结和推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的好经验、好做法,坚持县级自主整合的工作模式,继续推进县级支农资金整合,进一步引导和支持更多的县进行支农资金整合。中央财政建立绩效考评奖励制度,对县级支农资金整合进行绩效考评,对整合工作力度大、整合成效突出的县给予奖励。省级财政要加大对县级整合资金工作的指导和支持,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县自主开展资金整合。
(六)以主导产业或重点项目为依托整合资金。各地要以主导产业、优势区域、重点项目为依托,强化各项支农资金特别是生产环节支农资金的统筹使用,打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科技推广以及扶贫开发等支农资金整合平台。要进一步创新支农投入引导机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三农”,放大支农资金整合效益。
(七)进一步推动项目审批权限下放。继续探索将其他有关支农项目资金按照“中央宏观指导、地方自主选项”的管理模式,将资金“切块”下达到省,具体项目的立项权、审批权赋予地方,由各省结合实际情况统筹使用资金,自主安排、实施和管理项目,为地方整合支农资金创造条件。在中央财政继续推进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的基础上,各省也要积极推行资金切块到县、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的做法,增强县级统筹使用支农资金的能力。
(八)建立健全资金整合激励机制。中央财政在建立县级资金整合绩效考评奖励制度的基础上,在分配各省有关支农专项资金时,将省级支农资金整合的情况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实行“省级多整合、中央多奖励”的激励机制,引导省级财政将更多的支农专项资金整合起来。省级财政部门也应建立健全绩效考评和奖惩制度,强化考评结果的运用,促进县级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落到实处。
四、深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的有关要求
(一)强化组织保障。支农资金涉及部门多、级次多,需要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需要建立地方党政领导挂帅、财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组织协调机构。财政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各涉农部门的沟通和协调,财政部门内部各相关单位也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形成各部门、各单位齐心协力促进整合的工作局面。
(二)加强制度建设。各级财政部门要继续按照资金分配规范、使用范围明晰、管理监督严格、职责效能统一的要求,对现行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制度进行清理、修订和完善,同时要做好各项管理制度的衔接,避免相互矛盾抵触,为支农资金整合提供制度支撑。
(三)加强整合资金监管。各地要按照“既要整合、更要管理”的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整合资金的监管,进一步明确支持重点,规范支出范围,避免借整合支农资金名义挪用支农资金的现象。建立健全项目的民主决策机制和群众参与机制,推行项目公示制,避免项目决策的随意性,提高项目决策的有效性;强化约束机制,实行工程招标制、物资集中采购制和资金报账制;建立工程项目管护机制,坚持项目建设与管理并重,加强对已建工程项目所形成资产的管理,落实管护责任;完善监督机制,实行责任追究制、绩效评价制、工程监理制和监督跟踪制、监督抽查制,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等方面的监察、审计作用,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四)加大支农资金整合的总结和宣传力度。要及时对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进行总结,对整合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要加以巩固和推广。要采取不同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为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九年十二月九日
关于我省支农资金整合情况的调查报告
家毫副省长并战书省长:
为进一步加强支农资金管理,推进我省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合理有效配臵公共财政资源,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省政府参事室会同有关部门组成调研组,在先期搞好预调研的基础上,于4月初开始就“整合我省支农资金,充分发挥涉农支出效能”这一课题进行了调研,先后深入到绥化、齐齐哈尔、牡丹江、黑河及所属8个县,通过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开展此项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及相关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省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财农[2006]36号)文件精神,我省从2006年开始,在20个县(含两个国家试点县)开展了以县为主和多级次整合相结合,以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为依据,以主导产业、优势区域和重点项目为平台,以切实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整体效益为目的的试点工作,按照“稳步推进、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明确分工、协调配合”的原则,通过建立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的协调机制,整合各部门、各渠道安排的支农资金,初步形成了支农资金项目科学、安排规范、使用高效、运行安全的使用管理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三年来中央财政投入193.5亿元。其中,农业专项25.7亿元,林业专项66.8亿元,水利专项17.4亿元,扶贫专项12.0亿元,农业开发资金17.3亿元,畜牧4.5亿元,农村公路建设补贴资金49.8亿元。
省级财政投入61.6亿元。其中,农业专项19.2亿元,林业专项13.2亿元,水利专项8.2亿元,扶贫专项1.8亿元,农业开发资金6.8亿元,畜牧3.0亿元,农村公路建设补贴资金9.4亿元。
各试点市县在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协调配合推进整合。为了确保工作顺利推进,肇东、青冈、龙江、甘南、海林、宁安、北安、逊克等市县都相继成立了以市、县长为组长,主管农业领导和财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涉农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支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北安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和主管农业副市长为副组长,18个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支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在财政局设立支农资金整合办公室,主任由财政局长担任,办公室从财政、农委、畜牧、水利等部门抽调9名业务骨干成立两个推进组,负责具体工作推进。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部署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将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列入重点工作督办的内容,保证了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统筹规划项目,打造平台推进整合。各地注重以发展规划引导支农资金整合,主导产业和项目打造支农资金整合平台,确定主导产业和发展的重点项目,明确支农资金的重点投向,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支农资金的集中使用。在实际操作中,对规划项目实施“三统一”,一是统一建立项目库。由各涉农主管部门按照支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制定的工作规划,建立各自的项目储备库,然后由财政部门负责建立项目总库,统一管理,对未纳入项目总库储备的项目,一律不予上报,不予投资;二是统一上报项目。所有向上级申报的项目须经领导小组统一研究同意后,再由有关主管部门与市县财政部门联合行文上报;三是统一组织项目实施。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各自对应项目的组织实施,并要求符合招投标管理规定的项目必须实行招标,金额较大的物资材料采购严格按有关规定实行政府采购。在构建整合支农资金平台中,注重“四结合、四倾斜”,①结合产业资源,坚持把整合支农资金向优势主导产业倾斜;②结合农区工业化示范区建设,坚持把整合支农资金向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倾斜;③结合新农村建设,坚持把整合支农资金向农村基础建设倾斜;④结合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坚持把整合支农资金向改善民生倾斜。青岗县结合县情实际,明确了种植业要向高产、优质、高效上调整,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种植效益。畜牧业要向园区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努力构建以奶牛为主体,生猪、白鹅为两翼的发展格局。坚持把整合支农资金向优势主导产业倾斜,共投入支农资金2775万元,初步构建了以玉米、畜牧、林业为主的主导产业。坚持把整合支农资金向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倾斜,向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投放资金1251万元,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实行节能减排,提高了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坚持把整合支农资金向新农村基础建设倾斜,重点在农村道路、人畜饮水、农田水利、电视通讯、农业机械、新型能源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打造样板村。坚持把整合支农资金向改善民生倾斜,整合扶贫、救灾等改善民生资金2395万元,有力地改善了农村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生产生活条件。
(三)强化资金效能,完善机制推进整合。各地大多按照资金分配规范、使用范围明晰、管理监督严格、职责效能统一的要求,形成一整套的规范制度体系:一是严格审核。各地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制项目申报指南,制定了科学的项目申报程序。二是严格监管。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监督检查跟踪制度及其它相关制度。确保项目建设每个环节监管紧密衔接,不出纰漏。三是严格考核。建立了各级领导包扶制度和部门领导责任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并将重点项目推进纳入部门目标考核,要求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亲自组织、亲自安排、抓好推进。肇东市建立了“五组”(即成立项目实施指挥指导组、工程设计招标组、现场监理组、资金管理组、项目验收组)、“五化”(实行投资股份化、布局区域化、运作公开化、管理规范化、工程标准化)、“六制”(实施项目法人制、合同管理制、招投标制、项目审批制、责任追究制、资金监管制)运行保障机制,大大提高了整合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我省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实现了集中财力办大事。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负其则、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一个项目载体,坚持整合资金先整合项目的工作思路,根据建设环节的不同需求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以项目整合来带动资金整合,避免了过去部门间交叉重复申报项目现象,较好地实现了资金有效聚合,保证了集中财力办大事。2005年至2007年,中央和省对肇东市共投入支农资金11780万元。他们对支农资金进行有效整合,集中财力,科学立项,以玉米产业化项目和奶牛产业化项目建设为重点,采取集中投放,规范运行,有效监督,强化管理,实行区域化推进、标准化实施、规范化发展。2006年,共整合支农资金3914万元,投入玉米产业化项目建设,重点投入到抗旱水源井、科技园区、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用水协会建设上。从项目区与非项目区对比看,项目区每亩玉米增产150公斤,10万亩玉米共增产1500万公斤,共增收1320万元。在项目区示范引带下,去年大旱之年,全市粮食总产突破性达到40亿斤。2007年整合资金重点用于奶牛产业化建设项目,总投资28752万元,建设了奶牛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在青贮地块打抗旱水源井42眼,安装配套喷灌设备60套,支持伊利集团新上15条生产线,购买域外优质成母奶牛4500头。通过一年的建设,全市优质成母奶牛达到4.5万头,新增1万头,商品奶总量达到12万吨。
(二)提高了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各地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整合资金,在同一项目区建立统一、协调、互补的项目申报和资金安排机制,在资金整合前实现了项目的先行整合,避免了项目建设的交叉重复和相互脱节,从而有效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三年来,逊克县共整合支农资金累计达到9800余万元。其中,整合支农资金1500万元用于农业产业发展(农民自筹资金近1000余万元),种植北药0.28万亩,建设规范化养殖小区7个、大鹅、绒山羊养殖良种基地两个、规范化种植科技示范园区1个,帮建农产品加工企业两个;财政投入540万元,扶持22个新农村示范村集中改善基础设施,开发支柱产业;整合资金650万元用于边疆中学基础建设,实现了改善民族地区办学条件、教育布局调整、提高教学质量等多重目标;整合资金7120万元用于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金50万元用于农村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
(三)促进了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北安市两年来整合各项资金15591.8万元,支持奶牛产业养殖,全市奶源基地规模迅速壮大,畜牧业发展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显著提高。2007年,全市奶牛存栏达到3.9万头,比2005年增长11.7 %。新增工业产值10989万元,利税2100万元,实现就业1.2万人。龙江县根据杏山乡六合村生态环境脆弱、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差的实际,将农业开发资金、退耕还林项目资金、农网改造项目资金、扶贫开发项目资金、人畜饮水项目资金等“打捆使用”,累计投入资金1233万元,打造杏山乡六合生态园区,对“山水林田草、路村井电畜”十个方面进行了全面整治,收到了可喜的效果。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300元(项目实施前由于受灾,村民人均收入-140元),如今一个“山川秀美、林茂粮丰、文明向上”的新六合已经展现在人们面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现行的资金分配格局制约了资金整合。支农资金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省里多个部门。目前,省里有关“三农”方面的领导小组已有十余个,都与涉农资金有关。由于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影响了支农资金的整合,使其发挥不了应有的效能,特别是受部门利益的驱使,近些年来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出现了“各路大臣都分钱”,各管各的项目,互不通气,投资分散,重复建设,形不成规模的问题,降低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甚至滋生了寻租、腐败行为。涉农资金虽然较好地为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如何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益,更需要政府多动脑筋。在国家涉农部门职能分配格局不变的情况下,突破目前分配格局已成为资金整合的最大阻力和障碍。二是资金管理体制限制了地方的能动性。大多数支农资金项目的审批权都集中在中央和省,直接下达到具体项目单位,直接到村、到具体地块。由于体制上的原因,财政支农资金延续条块管理模式,形成了带有明显部门属性和行业特点的制度和方法,导致资金整合条件和环境不宽松,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很难根据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三是地方匹配能力弱影响了支农资金实施效果。中央下达许多支农投资项目,规定省、市、县都要进行资金配套;省下达的支农投资项目,也有一部分规定市、县、乡进行资金配套。但是,目前地方财力有限,无法承受太多的资金配套要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扶持生产生活项目上,对于要求农户配套资金的项目,很多贫困户的自筹部分根本拿不出来,使这部分农民失去了参与支农项目的机会。
四是支农资金分散管理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浪费。支农资金涉及的部门、层次和环节多,各部门项目管理不统一,导致建设资金的投入较为分散,这种“撒芝麻盐”、多头管理的方式,必然出现重复建设、浪费资金等问题。比如打井和修路资金,由省直五、六个部门管理和下拨,分散投入形不成合力。造成真正需要解决干旱的地方打井数量不足,修路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形成很多“断头路”和“直角路”,既不方便行车,又保证不了质量。
五是支农资金运行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支农资金监管体系不够完善,支农资金的监管目前主要靠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具有临时性和不确定性;支农资金整合规划有待于细化,个别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区缺乏统筹规划,致使项目申报不集中,各类支农资金难以实现“打捆使用”;项目计划建设和资金拨付存在时间差的问题,有些工程是季节性工程,往往由于资金到位较晚,项目不能在当年及时实施,没有及时发挥应有的使用效益。
四、几点建议
第一,加大组织领导力度。省里应建立协调机制,通过“统一规划、捆绑投入、共同实施、统一验收、各记其功”的办法,形成“政府领导、财政牵头、部门联动、责任清晰、科学规划、兼顾特色”的支农资金整合新机制。目前,应把省各相关涉农工作领导小组合并,成立由省长任组长,常务副省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支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统一研究各地上报的项目规划,统一向上争取涉农项目资金,统一安排、下拨支农资金。从而保证支农资金的规范管理,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形成支农资金的良性运行机制。这样既符合中央精简议事机构的要求,又能屏弃部门利益,避免交叉扯皮,更好地整合支农资金,发挥应有的效能,真正为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投资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农业行业主管部门等要依据职责分工,按照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做到上级整合侧重统筹协调、衔接沟通,基层整合突出行政推动、规划指导,从而实现支农投资整合上下联动。以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围绕有效加快农村经济增值项目发展上舍得投入。建立健全系统的支农资金效绩考评体系,对于实现农业投资效益最大化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强化县级资金整合平台。加强以县为主整合支农资金的平台,由县级政府根据本县实际,结合农民意愿,将支农资金整合后统筹安排到重点建设项目。按整合后的项目对上争取资金,实现 “集中使用、渠道不变、用途不改、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促使不同部门分散管理的资金共同投向农村建设。对不同层级的资金,采取“事权不混、性质不变、上下配套”的办法,形成相互联动机制。当前要进一步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资金整合。根据新农村建设试点乡、村实际,将通乡筑路资金、以工代赈资金、财政扶贫资金、教育专项、农村“四旁”绿化资金、财政新农村发展资金等方面资金科学整合,统筹用于新农村建设。
第三,健全完善整合资金制度体系。建立项目库制度。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实行项目申报制度。项目的申报由当地政府提出,经投资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农口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后,列入项目库。专项资金要实行项目合同管理制度。所有专项资金应层层签定项目合同,明确有关部门和项目单位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大额支农专项资金和重点项目资金要推行项目单位法人责任制。项目完工后,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和审计。财政部门要加强对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申报、立项、使用、验收等全过程的监督检查,逐步推行“政府主导、财政主管、部门协助、社会监督”的管理体制,实行归口统一管理。要精简项目审核手续,提高项目实施的科学性,缩短支农资金运行时间,提升支农资金使用效率。
第四,发挥财政部门协调作用。财政部门要研究提出支农资金投入的重点区域和项目,积极做好政府的决策参谋。与各涉农部门进行沟通协调,资金的使用管理要与有关部门共同协商,共同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要按照“减少交叉、权责一致、强化协调、增强服务”的原则,调整和归并部门职能分工,理顺投资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在支农资金管理方面的职能定位,对支农项目实行相对集中管理,逐步实现由财政部门统一拨付支农资金,强化统筹协调,避免重复投资和分散投资,归并支出事项,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金效益。
关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
(市财政局)
为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和财政部《关于做好2007年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通知》(财农〔2007〕109号)有关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总体部署,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明确支农资金整合的指导思想。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和“一圈两翼”战略的总体部署,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通过资金整合支持重点产业发展,逐步形成管理科学、使用高效的新机制。
(二)支农资金整合应遵循的原则。一是公共财政原则。财政支农资金的主要支出方向,应是需由公共财政承担、引导、扶持的农业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重点突出原则。财政支农资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重点产业能力提升和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捆绑使用,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三是优势互补原则。要做到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发挥支农资金的积聚优势,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四是稳步推进原则。要采取“先易后难、稳步推进、因地制宜、分工协作”的方式,逐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
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内容和形式
(三)明确资金整合范围。除有特殊用途的救灾资金和各种直接补助农民的资金外,中央、市、区县(自治县)财政的所有涉农资金和农口主管部门按规定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都应纳入支农资金整合的范围。
(四)重新设定支农项目。市级农口主管部门要按照财政部农业专项资金管理的规定,对所设农业专项资金项目的必要性、政策依据、具体目标、资金用途、支持对象、扶持范围、起止时间等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论证,对现有支农项目进行清理、削减和归并,重新分类设定,提交市财政局审核,报经市政府分管领导批准后,从2008年起执行。
(五)集中用于主导产业。市级有关部门和区县(自治县)要围绕柑橘、生猪、蔬菜等全市主导产业进行资金整合,引导农业、林业、农业综合开发、水利、扶贫等资金集中投向主导产业项目。要优先支持规模化经营业主,按照不同资金渠道分别从土地整治、人畜饮水、交通便道、沼气建设、种植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六)以区县(自治县)为主推进支农资金整合。要坚持以区县(自治县)为基本单元,以区县(自治县)发展规划为引领,以市、区县(自治县)两级安排的支农资金为整合对象,按照整合的原则和要求,将各类支农资金打捆用于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逐步建立类别分明、渠道畅通、互不干涉、形成合力的良性互动机制,积极寻求支农资金整合的有效途径。
三、支农资金整合的方法和步骤
(七)选准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区县(自治县)要根据当地发展战略和资源禀赋确定一个主导产业,没有合适的主导产业的,可选择人畜饮水、生产生活设施及沼气建设等为重点项目。要综合考虑轻重缓急、自然条件、群众积极性等因素,确定优先发展区域,认真做好建设规划,详细制订实施方案,确保连续投入,相对集中。
(八)建立支农资金项目库。市级农口部门应会同财政部门,对区县(自治县)申报的支农资金项目进行论证、筛选,满足支农资金使用方向,符合支农资金整合条件的,由市级农口部门分类建立项目库,统一储备和管理。区县(自治县)农口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参照此方法建立自己的项目库。未纳入项目库储备的项目,财政不予安排支农资金。
(九)明确支农项目审批程序。区县(自治县)要围绕已明确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编制支农资金项目,由区县(自治县)财政局会同有关业务部门联合行文向市财政局和市级有关部门申报。市级有关部门要严格审批区县(自治县)上报的项目,明确建设任务、起止时间、实施地点和建设标准,按照资金服从实施地点的要求进行项目资金安排,不得各自为政。
(十)统筹实施支农资金项目。支农资金项目确定后,由市和区县(自治县)有关部门制定详细可行的实施方案,分别报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批准。经批准的支农资金项目由市和区县(自治县)有关部门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验收,统筹实施,确保投资一项、成功一项、见效一项,最大限度发挥支农资金效益。
四、支农资金的主要投入方向
(十一)支持标准化种植柑橘。由市农业局制定柑橘标准化果园建设验收标准,市财政局制定柑橘产业发展资金筹集管理办法,整合现有农业种植、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移民、人畜饮水、退耕还林、扶贫等资金,用于标准化柑橘果园的道路、灌溉、改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种苗补助、抚育管理等。柑橘园区建设任务分部门落实,实行先建后补,经市级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由市财政给予资金补助。
(十二)支持规模化养殖生猪、奶牛。由市农业局制定生猪、奶牛规模养殖和无害化处理标准,市财政局制定规模养殖资金补助标准,整合农业养殖、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沼气建设、扶贫、库区产业发展、退耕还林后期扶持等资金,专项用于规模养殖生猪、奶牛及其圈舍、沼气池建设补助。生猪、奶牛养殖实行以养殖户投入为主,财政补助为辅的办法,先发展养殖和扩大建设,经验收合格后再给予补助。
(十三)支持农村人畜饮水建设。调整水利资金支出结构,按照《重庆市“十一五”农村人畜饮水安全规划》,由市水利局制定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和验收标准,市财政局制定补助标准,根据区县(自治县)筹资情况、项目任务和建设成效,分轻重缓急确定市级补助资金,用于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
(十四)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区县(自治县)发展规模特色农业产业,由市级农口有关部门制定规划和建设标准,市财政局制定补助标准,市、区县(自治县)两级财政共同负责筹集补助资金。区县(自治县)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农户自主建设,有关部门提供技术服务,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在实行先建后补的前提下,在有关部门检查验收的基础上,财政部门根据检查验收情况,将资金直接补助给建设农户。
五、支农资金整合的配套措施
(十五)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领导,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挂帅、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协调机构,并在财政部门设立协调机构办公室,研究协调解决支农资金整合中的困难和问题。各有关部门要立足大局,加强协作,注重沟通,积极配合,共同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
(十六)健全制度,强化监管。市、区县(自治县)财政部门要按照资金分配规范、使用范围明晰、管理监督严格、职责效能统一的要求,对现行支农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为支农资金整合提供制度支撑。要进一步强化资金监管,凡属整合范围的所有支农资金、项目,必须统一归口到区县(自治县)财政账户实行专账、专人、统一管理,封闭运行。积极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公示制、招标制、监理制、政府采购制、委托中介机构检查制,确保支农资金使用管理规范、安全、有效。
(十七)综合评估,奖惩逗硬。由市财政局会同市级有关部门认真研究支农资金使用管理考核办法,逐步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考评机制。坚持定量考评与定性考评相结合,对支农资金整合力度、资金运行情况、项目完成质量、经济社会效益等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估,并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次年财政资金和项目安排的重要因素。
郑风田等:我国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存在的问
题及建议
郑风田 郎晓娟 中国人民大学
注:这次大旱暴露出我国关系粮食安全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存在不少问题。这几年在国家社科基金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了,我们对全国不少农户、基层政府部门、水利部门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现把一些研究发现公布一下,希望对未来我国建立良好的农田水利设施,长久解决干旱困扰问题能有所帮助。这篇博文主要讲进行农水基础设施中涉及的去农资金整合问题。
一、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多部门分散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支农资金管理部门众多,致使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分散、效率低下
目前仅在中央政府一级,直接分配与管理支农投资的部门就有16个之多,同一性质的支农资金往往分散在各个部门之中,形成逐级分配、层层截留,约定俗成地演变成部门获取利益的行政惯性,甚至成为滋生腐败的重要资源。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效率和投资效益;“天女散花”式的资金分配方式,使得最需要解决的项目却往往拿不到资金,中间环节太多,也使涉农项目成本增加,造成诸多矛盾。
(二)支农资金项目管理方式存在较大缺陷,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严重 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部门和管理相互脱节,在现有的政绩考核机制下,各级资金使用部门出现“重申请、轻管理”,“重建设、轻效率”,“重短期、轻长期”,“重上级资金、轻配套资金”等积习难改的现象,管理上的缺陷使得支农资金使用分散,难以形成合力,投资效益大打折扣。不同来源的资金拨付渠道不一致,造成资金沉淀,到处跑冒滴漏,监管难度大。
(三)县乡级资金使用部门财力短缺,支农资金截流和挪用现象时有发生
我国大多数县乡级财政支农开支主要依赖中央和省级财政,由于大部分乡镇财政长期赤字,经常出现资金短缺到连发工资都困难的地步,不仅无力按要求提供配套,甚至截留挪用中央和省市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地方部门会出现“围追堵截”现象:堵住下级的配套基金、截流上级划拨资金到本级,其核心和本质是把其他利益方的资金转移到本级财政使用,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出现效率损失。
(四)资金安排完全由政府决定,农民本身的利益表达缺位
按照“农民本位”的要求,农民本身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应该主导支农资金的安排和趋向,然而现实中支农资金的划拨和使用基本由政府做出,作为实际受益者的农民既不能参与项目的规划,也不知道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项目完成后的审核与评价同样没有农民的参与。长期以来农民本身的利益表达缺位,不可能对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做出正确评价。
二、目前我国去农资金整合试点中暴露的问题
九十年代分税制改革以来各地就开始了资金整合的试点。从2001年开始至今,全国很多地方都在积极探索开展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在整合过程中,有两大问题暴露出来:
(一)支农资金整合带来的“垒大户”现象与财政投入的根本目标不符
我国正处于从以往维持了半个世纪的、由国家分配的“建设”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的阶段,而“公共”财政要求要求重视公众的满意和公平,以民众为本做出财政决策。具体到支农资金,就应该以农民为本位,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然而,各地整合支农资金的根本出发点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也仍然坚持了“自上而下”的政府本位,这与我国财政转型的根本理念不符。
片面强调支农资金的整合,带来农村地区更严重的贫富差距和社会问题。当支农资金在县域范围内得到整合后,政府主导的项目规划出于政绩方面的考虑,往往更倾向于把资金投给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建设所谓“示范点”、“样板工程”,而基础设施较差、对支农资金需求最为迫切的地区和项目反而很难获得相应的扶持,进一步加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加剧农村地区的贫富差距和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二)职能部门的分散和支农资金的整合本身存在矛盾,部门间利益冲突更加严重
在综合平衡支农投资重点、规模和项目布局、布点上,涉及部门职责分工的重新定位以及各方面利益调整。我国支农资金投资管理涉及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建设部、农业部、农业综合开发办、扶贫办等多个部门,行政职能部门有将自身预算最大化的内在动力,在国家加大资金支农倾斜力度的情况下,各个部门根本不可能放弃自身的部门利益,任由其他部门来“整合”本应归属自身的支农资金。整合的层面越高,协调难度也将越大,到最后国家层面的整合根本就难以执行。当最上层的资金整合都难以实现时,要求下级部门对资金的整合利用,无可避免地将出现上下级之间各种对接方面的困难,并在下级部门之间出现各种协调上的矛盾,最终影响到支农资金的有效利用。
(三)农民仍然未能参与到项目中,且支农资金的安排只能使某一部分区域的农户受益而忽视其他地区
在支农资金的整合过程中,资金的安排只是政府部门间的博弈结果,所体现的仍然只是中央和地方之间或者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利益分配,农民仍然未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他们的利益依然得不到表达,未能参与到支农资金的项目规划安排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未能对大众公开信息,使得农民不能够对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和质疑,由此,农民自身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依然得不到表达,利益也很难真正获得保证。
同时,在支农项目安排过程中,支农资金的整合使得项目安排的受益面变窄,而究竟哪部分农户受益却与其对农村基础设施需求的迫切程度无关,也并非由农户对支农资金项目和基础设施的需求急迫程度决定,而是取决于政府自身的利益和政绩表现等方面的需要,这样导致的结果是项目区的农户不一定有对该项目的需求,也不一定能从项目实施中获得较大效用,从而缺乏相应的热情和积极性;而实际上有急迫需求的农户却得不到支农资金的扶持,从而带来整体福利损失。
三、对策选择
(一)支农项目安排应该“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通过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建立农民利益的表达机制
所谓“农民本位”,是指以农民的需求为本,决定支农资金投入方向和方式,其中包括农户需求为主体的表达机制、农户参与的选择和决策机制,把过去由政府决策,自上而下的支农资金投入机制由“自上而下”改为“自下而上”,或者二者在以农民本位为中心的条件下有机结合,由受益区农户通过自组织的发展,及时推进相应的制度创新,由组织起来的农民自己决定究竟需要怎样的公共品服务,并充分利用项目区农民组织的力量对其进行监督。
(二)对当前的支农资金管理方式加以改革,提倡信息的公开化与透明化
降低农民组织化的成本的最好方式,就是建立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机制,支农项目的规划、建设、资金的使用等都以农民能够理解的形式向公开大众发布,并鼓励农民参与讨论和提出质疑,保证农户对于项目规划和实施的知情权、参与权,这就有利于分散的农民在参与之中形成组织,从而实现以农民为本位、满足农民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支农资金投入。
(三)加强政府投资主体的建设管理能力和融资能力,发挥支农投资的引导作用
改革单一的财政资金支出形式和管理模式,注重发现调动农民投工投劳积极性的动员机制;同时实行灵活的投资方式,可以实行补助、贴息、以奖代拨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支出方式,因项目制宜,改革传统的财政支农支出建立农业投入的诱导机制。
小“奶酪”做成大“蛋糕”
——柞水县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调查 周成全 齐 丽
近年来,柞水县针对资源优势明显和资金投入不足的状况,抓住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机遇,加大农业和农村投入,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突破发展,走出了一条由山区穷县向经济强县跨越的新路子。到2008年底,全县整合涉农项目110个,整合财政支农资金3.4亿元,带动社会投入“三农”资金6.4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380元,比2005年增加1007元,项目区人均纯收入达到2483元,比2005年增加1130元,增速达到81%,高出其他乡镇31%。
柞水县是如何运用财政资金这个“奶酪”做大支农资金“蛋糕”的?通过调查后得知,柞水过去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份,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县份。十五末,全县生产总值9.9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2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73元,全县16.5万人中有4.81万人未脱贫。2006年,柞水被省上列为首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2007年,被财政部列为国家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自主县。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个机遇,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创新支农资金整合机制,突破长期固化的部门利益观念和支农资金“撒胡椒面”、“下毛毛雨”的管理使用方式,初步形成了全县“一盘棋”、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工作格局,支农资金管理方式实现了新转变,特色产业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品牌效应逐步显现,流通体系日臻完善,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在调查走访时,从县委书记刘荣贤和县长林录印的讲话中了解到,柞水支农资金整合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在整合的思路、模式、项目和资金管理等方面也取得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在整合思路上,坚持四个结合:一是坚持以县为主与争取上级支持相结合。充分发挥县级在支农资金整合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围绕县域发展总体规划,对上级财政和涉农部门下达的项目进行适当归并整合,尽力做大支农资金“蛋糕”。三年来,柞水以县为主整合各类支农资金3.4亿元,其中争取上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2.5亿元。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按照减少交叉、强化协调、适应市场、增强服务的原则,把投向相近、目标一致、不同渠道的支农资金进行统筹归并,以规划带项目,以项目带资金,打造多层次的整合平台,实行项目公示制、项目法人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招投标制和项目建设监理制,较好地发挥了市场引导的作用。三是坚持财政牵总和部门联动相结合。在财政部门设立支农项目总库和支农资金整合专户,把上级下达的支农资金全部划入支农资金专户,实行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同时,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保持项目管理主体、资金性质用途、检查验收标准不变,发挥了财政部门牵总与部门联动的双重效应,形成了“各唱一折戏,靓丽大舞台”的局面。四是坚持行政推动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实行行政一把手负总责,把整合工作成效作为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与评优树模、表彰惩戒和干部任用相挂勾,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参与,重视挖掘社会资本的潜力,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粘合引导作用,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2006至2008年,全县共引导金融部门发放支农信用贷款近4.8亿元,引导企业及社会投入三农领域的建设资金达3.4亿元。
在整合模式上,打造四大平台:一是围绕新农村建设,打造基础设施项目资金整合平台。整合各类资金1亿元,启动了营盘终南首镇和小岭岭丰、乾佑马房子、下梁明星等6个新农村示范小区和34个新民居建设,实施了29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项目,新建17个移民小区,移民351户1723人,改造石板房1490户,农户四改2045户,建成沼气池3984口,修复水毁农田556亩,解决饮水困难12000人,完成通村水泥路247公里,新修便民桥105座,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二是围绕建设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打造支农产业项目资金整合平台。以陕西汇生源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新田地绿色农产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整合财政支农和社会资金2亿多元,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7万亩,建成绿色农产品深加工生产线3条,建成了万头生猪养殖示范基地和千户百万只土鸡生产基地,培育各类绿色农产品专业村25个,大户850余家,全县从事绿色农产品生产、包装、销售的农户达1.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2%,仅此一项去年为农民增加收入500多元。三是围绕建设西安第二生活区,打造区域板块项目资金整合平台。整合财政支农和社会资金1.5亿元,着力扶持发展与生态旅游相配套的农家乐、传统手工艺等农民增收项目。建成6个农家乐集群点,从事旅游配套服务的农户已发展到1500余户,不仅完善了旅游配套要素,而且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去年从事旅游配套服务的农户户均收入近2万元。四是围绕培育新型农民,打造农民培训项目资金整合项目平台。2006年以来,整合“阳光计划”和“雨露工程”等农民培训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依托县职业中专等培训资源,着力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累计举办农民技能培训班80余期,参加农民达3万人次,促使了农民素质和致富技能的不断提高。
在工作保障上,实行四轮驱动:一是协调联动。县上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从财政、农业、林业、水保等部门抽调具有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资金整合办公室,负责全县支农项目规划编审、组织实施和监督考核等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季度例会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整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包联推动。坚持实行县级领导包抓和联系重点整合项目制度,每季度巡回观摩、竞赛评比一次。三是政策拉动。坚持多予少取的原则,实行财政贴息、税收优惠、产业资金、以物代资、奖补结合等政策激励措施,鼓励和引导信贷支农资金、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向,拉动支农资金投入不断增长。四是奖惩促动。把整合项目建设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干部任用挂勾,对项目建设、争资引资先进单位和人员实行重奖,对任务完成差的单位和个人实行警示训诫和末位淘汰。
在项目和资金管理上,落实四项制度:一是项目库制度。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申报、统一管理、统一施工、统一验收”的要求,各涉农部门建立自己的项目库,财政局建立项目总库,任何部门单位不得擅自调整和更改计划。二是支农资金专户制度。在财政部门设立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专户,省、市资金下达后,及时划入支农资金整合账户,单独核算、封闭运行。三是资金报账制度。项目启动拨付少量资金,初验合格拨付主要部分资金,初验或复验不合格的工程项目停止报账。四是监督制度。县、乡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对项目进行监督管理,所有项目都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采取会审方式确定;财政部门对项目立项、建设的各个环节积极介入,严格把关,确保资金使用过程的可控性、运行的安全性;每个工程点至少派1名专业技术人员蹲点指导、跟踪监督,实行技术终身负责制;选举群众代表,全程参与监督。
当前,柞水县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规划为基、项目承载、集中投放、板块开发”的整合新理念,强力推进规划整合、项目整合、板块整合。我们相信,柞水支农资金整合的路子将越走越宽。
资中县支农资金整合突出“三结合”“六统一”
三结合:一是支农资金整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实现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全面改善。支农整合资金主要投向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用于试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项目投入,大力实施交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其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新农村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支农资金整合与推进“一村一品”相结合,实现生产条件改善和农民长期增产增收。目前,资中的鱼溪镇鲢鱼村充分利用本地特色资源,积极打造鲢鱼、塔罗科血橙品牌;甘露镇则利用原有的枇杷产业,大力打造枇杷产业带。支农整合资金的投入,无疑会为这两个镇的“一村一品”建设创造更好的条件。三是支农资金整合与循环经济建设相结合,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甘露和鱼溪两镇新栽经济林846.45亩,实施“一池三改”922户。并由农业局和农村能源局具体负责,大力推广“生猪—沼气—水果”农业生产新模式和相关技术,在确保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六统一:一是统一目标任务。全县2006年整合支农资金5500万元;甘露镇和鱼溪镇两个重点乡镇的整合资金分别为1325.84万元和778.3万元。甘露镇加强资(中)—甘(露)公路沿线5个村的枇杷产业带基础设施建设和500余户农户住房户改工程建设;鱼溪镇鲢鱼村(原人民村)加强塔罗科血橙产业带和鲢鱼产业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全村户改工程建设。二是统一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县长何兵任组长的资中县支农资金整合协调领导小组,项目涉及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强化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县级有关部门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和一名主要站股负责人长期负责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三是统一规划建设。明确支农资金整合基本实施模式是以乡镇为主搞好项目建设,以县级部门为主搞好项目规划和技术指导。涉农部门争取到的支农资金能够整合的全部进行整合,统一规划。支农资金整合项目规划以县支农资金整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规划为准,由县财政局具体安排部署。四是统一政策标准。鱼溪镇鲢鱼村(人民村)继续按照示范新村的有关标准进行项目建设,甘露镇则按照县政府关于重点村的建设标准实施项目规划和建设。涉及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县支农资金整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标准执行。户办工程则按照县农委办制定的标准实施。五是统一项目管理。坚持资金管理“四专制度”,即专款、专户、专账、专管,要求项目资金一律实行一支笔审批,严禁挪作它用;明确对项目实施单位和农户的资金拨付办法;严格审计,主要审计资金管理情况和是否全部用于工程建设。六是统一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进度,作为项目实施重点镇的鱼溪和甘露两个乡镇的支农资金整合项目在8月份动工,在11月20日前全部竣工。县支农资金协调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随时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对工程质量不合格的停拨项目资金,项目竣工后,乡镇在进行初验后提出书面申请,再由县支农资金协调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验收;强化项目的规划设计、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严格信息上报制度,乡镇和县支农资金整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均明确专人负责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信息的采写和报送,为下步工作的开展提供决策依据。(中经网)
加强支农资金整合 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近年来,中央和省、市、县各级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各级财政部门也不断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财政支农资金在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当前支农资金仍存在多处来源、管理多头、使用分散、效率不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农资金政策效应的充分发挥。因此,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统筹安排来自各种渠道的财政支农资金,突出重点,集中使用,对于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促进“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财政支农资金补助政策存在着重复和分散的问题,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目前实行的是财政管资金,各农口相关部门管支农项目的财政支农模式。部分农口部门为了部门利益,都想方设法为自己部门管辖的领域尽可能争取支农资金,采取的形式大多是通过制定财政支农政策,然后以政府的名义下发文件执行,造成财政必须跟在部门出台的政策后面来筹集资金兑现政策的被动局面。财政支农政策重复和交叉的现象普遍,部门间相互攀比情况较多,资金支农效率低下。
二是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申报程序不够严密,漏洞较多。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是以项目支持为载体的,这样,项目的申报、立项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的项目申报和立项程序还存在很多漏洞。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项目审批制度化、公开化、科学性不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②绝大多数项目缺乏必要的、科学的可行性调研论证报告,这直接影响了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③项目申报的无序造成有“体制资源”的单位有机可乘,致使有的部门和单位多头申报项目资金,出现一个项目以多个名目重复申报,或一个项目多个部门申报的现象,该支持的项目和单位反而得不到支持。
三是财政支农支出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支农资金的分配都是以项目为依据和载体的,而支农项目又大多侧重于自然资源开发,特别是以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开发性农业为主,但在人力资源开发、通过推进农村城镇化转移农民等方面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投入很少,财政支农结构不尽合理。
四是一些部门安排支农资金“撒胡椒面”,难以形成合力,支农效益收效甚微。由于部分支农项目的申报、审批不规范,资金安排的随意性较大,加之各乡镇、村要求解决资金的项目多,因而资金分配出现“撒胡椒面”现象,安排项目量多面广但资金少。如一个需投资十几万元的项目只安排一二万元甚至几千元。
五是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监督机制不健全,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受财政支农资金使用范围广、层级复杂的管理体制、监督检查者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财政支农资金监督乏力,监管不到位,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措施
针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完全有必要进行整合。整合资金,一是有利于公共财政资源合理配置,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三是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缓解发展“瓶颈”;四是有利于实现投入主体的多元化,提高政府支农效果。
要改变目前财政支农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的现状,就必须探索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使用的有效途径,逐步形成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科学、安排规范、使用高效、运行安全的管理机制。
一是要转变观念,形成整合共识。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势必导致权力的此消彼长和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在具体操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为此,各级政府对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工作要给予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整合资金的重大意义,将整合工作作为推动各项工作上台阶、上水平的新举措,并将其列入各部门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要广泛宣传,使各农口部门单位真正理解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是集中财力办大事、办好事、办难事的重要举措,克服惯性思维,消除疑虑,变“要我整合”为“我要整合”。
二是要加强领导,健全整合机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各部门甚至财政部门内部科室的利益,必须要有一个高规格的协调工作机构,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实行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党政领导挂帅、农口部门参加的协调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农业发展规划,统一安排资金,实行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各得其所。
三是要因地制宜,打造整合平台。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农业发展思路和统一规划,围绕优势产业、整体规划,打造出适合当地特色的资金整合平台,建立起财政捆绑使用机制,可围绕优势产业、优势区域、扶贫开发、重点项目来整合。
四是要完善管理,创新整合机制。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资金分配规范、使用范围明晰、管理监督严格、职责效能统一的要求,对现行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体制、政策文件和制度进行清理,修订和完善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办法,各项管理制度要相互衔接,避免互相矛盾抵触和彼此交叉重叠,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提供制度支撑。
五是要强化监管,提高支农资金整合效益。加强对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的跟踪问效,严肃财经纪律,改进考核评价方式。财政部门要加强对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申报、立项、分配、使用、验收等全过程的监督检查,改变过去“重分配轻监督、重争取轻管理、重拨款轻检查”的做法。在加强财政日常监督检查的同时,采取不定期抽查、专项检查,与审计、纪检、检察等部门联合检查以及委托执法检查等多种方法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监督,保证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通过整合发挥更好的支农效益。
关于泰兴市支农资金整合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按照农业综合开发“集中投入、连续开发;连续投入、规模开发;讲究效益、产业开发”的重点开发战略和支农资金“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整合原则,近几年来,我市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优势产业为重点,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为平台,以农口部门和涉农单位密切配合为基础,大力实施四乡镇结合部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万亩银杏开发示范区等重点项目,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支农资金统筹安排、协调配合的有效机制。整合项目实,捆绑资金多,共同推进项目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基本做法
1、构建基础平台。一是整合当年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涉农项目中是一个较大的项目,市领导比较重视,立项时就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实行竞争立项。项目区确定后,市农业资源开发局及时向市有关部门通报立项情况,市领导提出明确要求,其他涉农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将本部门承担的项目尽可能放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内。近几年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相继整合了土地治理、河道疏浚、金桥工程、高效规模农业、农业科技推广等项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将其他涉农项目向已竣工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靠拢,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发挥较大效益。我市对六期已建成21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要求各部门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弥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不足,将本部门项目尽可能设置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内实施。2007年,市发改委在已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古溪、河失、曲霞、新街等乡镇,安排了新一轮优质弱筋小麦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600多万元。三是科学合理规划,力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其他支农项目有机结合。认真搞好涉农项目规划和前期准备工作,实行规划拉动。在制定规划时,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认真听取有关部门的意见,要求有关部门在安排项目资金上要符合全市涉农资金项目整合规划,认真做好涉农项目计划衔接,以资金整合规划吸纳各方涉农项目资金。
2、完善两个机制。一是建立资金整合协调工作机制。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不是简单调整和归并,也不是单纯将某一部分资金划归一个部门或机构管理,而是形成一个有机的管理系统。为探索新形势下支农资金统筹安排、协调配合的新机制,1996年,经泰兴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以市政府第1号市长令颁布施行了《泰兴市农业发展基金筹集、使用和管理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第六章第二十一条明确,市成立农业发展基金委员会。市委、市政府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负责人任正、副主任委员,由财政、地税、工商、农业、水利、农机、农业资源开发、国土、交通、科技、发改委、农工办、审计等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组成,通过定期召开农业发展基金工作会议,主要协调部门之间支农资金整合的有关事宜,研究制定规划方案,指导成员单位编制项目计划,组织协调申报项目的论证、报批、争取、实施及调度等工作,通过部门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部门在支农投资和项目安排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公开透明的运作机制。二是建立了财政内部协调机制。在市财政局内部建立由局长牵头,分管局长和农业、农发、预算、国库、社保、综合、财监、乡镇财政管理等科室负责人参加的三农联席会议制度。主要参与协调支农项目的考察、选项、评估、论证工作,做好整合资金的统筹和分解、拨付和监督工作。此外,我市还本着“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先急后缓、分步实施、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年初,由市财政部门牵头,综合编制上年度市本级农业发展基金决算报告及本年度市本级农业发展基金投资项目及投入预算,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后实施。通过建立市本级农发金收支预决算制度,对农业部门和涉农单位的涉农项目及资金进行调控,对各部门的执行到位情况进行考核,实行激励和处罚,最大限度地融集和整合各类支农资金。
3、突出三个重点整合。一是在重点产业整合上,立足我市资源优势,选准优质弱筋小麦和银杏产业作为我市扶持的主导产业,做到市场需求与生产能力同时兼顾,龙头企业与基地同步规划,核心区域与辐射范围统筹考虑,发展目标与要素供给相互统一,做到开发项目规划与全市农业发展规划相吻合,制订农业综合开发长远发展规划,分年实施,逐步推进。使规划既有科学的前瞻性,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我们认真编制了“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和重点示范区规划。在胡庄、宣堡规划的重点示范区,目前高效农业示范区内正在投入和规划投入的资金总额达5098万元。其中宣堡镇“十一五”高效农业示范区涉及泰兴国家级古银杏森林公园所在地张河村,规划投资3078万元;胡庄镇国家土地整理项目二、三期工程实施范围在胡庄镇中心港以北,与农业综合开发高效农业示范项目核心区位置一致,总投入为1400万元左右。二是在重点区域整合上,突出农业综合开发,打造精品工程、亮点工程。如2000年,我市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实施了四乡镇结合部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河失、姚王、刘陈、根思四乡镇结合部累计改造中低产田1.74万亩,投入开发资金420.6 万元,其中财政无偿资金184.2 万元,以此为平台,四两拨千斤,吸引农业、水利、交通、田地等部门的各项资金4000多万元,大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平整高垛田42块1870亩,填平废沟塘20个196亩,新开鱼塘33个482亩,新开生产沟7条10.92公里、排水沟15条17公里,接长中沟3条1.7公里,累计完成土方124万方。新建配套建筑物1329座,电站20座,新建硬质衬渠55.3公里。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2.4万亩,排涝面积2.6万亩,当年新增粮食184.65万公斤,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是在重点项目整合上,根据项目的特点,确定一个投资稳定、投资量大的项目为各类资金捆绑的平台,整合有关涉农项目,使相关资金集中投入,按照“项目整合、资金捆绑、渠道不乱、作用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要求,积极主动围绕本地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所确定的优势农产品来规划和申报项目,大力发展优势农业,板块农业;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配套建设原料基地来选择项目,通过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围绕“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重点开发区域,结合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来安排项目。在项目区建设上,开发资金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土壤改良,品种引进等方面,其他支农资金主要用于弥补和完善农发资金不足,以及农发资金尚未涉及的领域,提升科技含量和档次。如:小型公益林建设用于提高农田防护林标准,利用高效农业扶持资金建设钢架大棚,搞设施农业,利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实施节水灌溉工程。
据统计,自2006年以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整合项目资金7560 万元,其中,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投入3820万元,农口部门和涉农单位项目资金3740万元。在农口部门和涉农单位项目资金中,土地整理项目资金1380万元,水利建设项目1220万元,高效规模农业项目680万元,高效规模农业项目680万元,农业科技推广项目460万元。
二、取得的成效
1、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过去的支农资金安排零星分散、项目面面俱到,在支农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难以做到集中财力办大事。通过整合支农资金,集中财力重点投入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薄弱环节,帮助农民办了一家一户想办办不了、想办办不好的事。项目实施前,项目区内田块大小各异,田向不一,多为“豆腐块”、“裤腰带”;水系不配套,旱不能灌,涝不能排,渍不能降;道路以羊肠小道为主,农机不能进田;农作物以旱谷为主,水旱互包现象严重。改造后,项目区面貌焕然一新,达到田块整齐划一,道路平整宽敞、砂石化、硬渠一步到位,田间建筑物完善配套,农田林网赏心悦目,沟渠体系配套完善,灌排自如,群众生活变得省心、舒心。
2、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业开发效益。我市以农业开发项目为平台,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支持农业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建设。如我们在2006年重点示范区项目发展了银杏采叶园2500亩、银蔬套作6700亩、银药套作1000亩、特水养殖758亩、银桑间作504轩、蔬菜生产115亩。胡庄镇借助万亩高效农业项目的契机,认真抓好宣堡港以北、中心港以南万亩高效农业项目的实施,并重点抓好宗林村200亩高效农业示范园建设,将该示范园建成该镇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该镇在示范区内夏熟种甜碗豆,秋熟种药草,年亩产值3000元以上。宣堡镇项目区种植的500亩蓼草与市农科所实行订单生产,亩产量200公斤,亩产值1600元,亩效益1000元以上。项目区宣堡镇郭寨村流转了200亩土地,种植日本大葱,由村干部6人合股承包。尽管今年前期天气干燥,温度高,中期雨水多,中后期病虫害严重,导致部分葱苗损失,通过加强管理,后期葱苗长势较好,无病虫害,最终单产实绩鲜重达5500公斤,亩产值3000多元,亩效益2000元左右。
3、拓宽了支农资金来源渠道,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合支农资金,不仅将各级政府、部门的资金集中了起来,而且形成了政策“洼地”,发挥了积聚效应,调动了金融和民间、企业等社会资金投入的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目前,我市已逐步建立起以“财政贴息、项目支持、民办公助、以奖代补”为引导,吸引金融资金、企业资金、民间资金和农民共同投入的新农村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投入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公平、公正、透明的财政资金牵头引路,吸引和带动信贷资金、社会资金等多渠道投资。如胡庄镇项目区在利用开发资金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先选择各方面基础条件较好的肖林自然村为试点,集中财力、人力打造示范点,动员能人刘茂尧同志累计捐款资金就达58万元。省、泰州市多次在项目区召开新农村建设现场会。
三、存在问题
1、支农资金多头管理,统筹协调难。
2、重复申报项目,损失浪费严重。除了“资”出多门外,由于条条管理,各部门在计划下达方式以及项目管理办法上各自为政,造成了一些乡镇和农口部门,在项目申报和管理上,不从实际出发,而是按上级部门要求“投其所好”,有的一个项目多头申报,多方争取资金,多部门审批管理。
3、资金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由于支农项目立项审批权的分离,从立项时间、建设期限、建设标准和验收要求方面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如果上级部门不加以协调解决,留给县级的调控范围将十分有限,项目和资金的结合程度就不会高。
4、市级财政用于安排支农资金盘子较小,自身开发能力较弱,加之配合投入机制不够灵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范围和资金用途规定较死,变更手续较为烦琐,加之优惠政策较少,吸引其他项目的活力不够。
四、几点建议
1、尝试以县为主分类归并整合专项资金。具体实施可采用中央各部门提出具体目标,各省、市对县域进行切块管理,县将“条条”和“块块”下达的资金统一安排,实现“条块结合”,做到资源整合。县级支农资金的整合,一是以县城经济发展的重点为龙头,对来自各种渠道的支农资金进行集中整合,项目的实施由各部门、各单位负责,财政部门负责协调和资金的监督管理,报帐拨付。二是围绕发展主导产业进行整合。围绕支持某一项产业的发展来整合安排支农资金。打造项目平台进行整合。以支持新农村建设项目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平台,把投向相近、目标一致但来源不同的各项支农资金整合起来,集中使用。四是通过对专项资金进行重新分类和归并。采取切块或“打包”等方式进行整合。
2、对于与其他支农项目组装配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应该适当区别对待。在项目论证立项时,对于项目区要达到的建设标准进行严格规范,而不要求农业开发资金在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措施中面面俱到。对于因由其他支农项目介入而融通出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可以适当放宽资金使用范围,扩大农业综合开发外延,重点解决制约项目区经济发展的瓶颈或发展符合项目区实际的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提升项目区的层次和效益。
3、认真研究和制定与其他支农资金相互配合的机制和优惠政策,形成规范性文件,适当放宽准入和建设条件,有选择地开展试点。农发机构要加大工作力度,积极转变职能,从项目的立项、程序、资金下达、验收管护等方面主动做出调整,尽力与其他支农项目相互衔接配套。
4、要加大开发投入力度。一是要加大投资规模,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二是要提高投资标准。一些项目要求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比例偏高。不少项目只是补贴性质,扶持力度小。另有一些本来就属弱势的产业,在资金整合优化中,所得扶持更少。因此,财政支农资金优化整合后,现行财政支农投入的标准不仅不能减少,还要继续增加支农资金投入。同时,要适当降低群众自筹比例,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5、整合监管力量。目前财政、审计、监察、人大、中介机构等合力还远没有发挥出来。特别是财政部门自身监督力量,应在财政支农资金的运行全过程担当监督重任,通过日常监管,发现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促进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同时,转变工作方式,善于借助社会力量,提高支农资金监督效果。
第二篇:财政支农资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财政支农资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农业是弱质产业,需要财政对其支持和保护。财政支农支出是政府增加农业投入,保护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注意发挥财政职能,支持农业生产,使我国农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拟在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农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财政支农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更好发挥财政支农的作用。
[关键词] 财政支农 资金 管理体制
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能否实现政府制定的发展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国家对农业的支出。因此,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不仅决定于其支农数量,更关乎其支农效率。因此,本文将从财政支农支出的总量、结构和绩效三个方面来分析财政支农状况,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财政支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更好发挥财政支农的作用。
一、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状况分析
1.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分析自1978至2006年,我国财政累计向农业投入资金达20941多亿元,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8.46%.从绝对量上看,我国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在过去的20多年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由1978年的150.6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172.97亿元,增长了20.06倍,这为我国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分析国家财政支农资金主要包括支援农业生产和农村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村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支出等。我国财政资金支农金额从1978年的150.6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172.97亿元,平均每年的支出额为722.13亿元。在整个财政资金的农业支出中,用于支援农业生产、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科技三项和农村救助的各项费用基本上都在逐年上升。统计数据同时显示,财政用于支援农业生产的资金不仅数量多,而且增幅很大;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除个别年份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都呈增加态势;用于农村科技三项费用和农村救济费两块历年呈低水平徘徊之势,农村救济费略高于农村科技三项费用。计算财政用于农业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可以发现,支农比重波动幅度较大,支农比重最大的年份是1978年,比重为13.43%;支农比重最小的年份是2003年,比重为7.12%,相差6.31个百分点,1978年之至2006年,年支出的平均比重仅为6.24%,国家财政支农支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负。
3.财政支农资金绩效分析本文分析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分析使用的软件为Eviews3.1.选取财政用于支农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村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支出的费用作为解释变量,分别用X1、X2、X3、X4表示;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为被解释变量Y,对财政支农资金结构与农民收入作回归分析,建立的回归方程为:
Y=645.1802+0.82636X1+2.57128X2-74.13884X3 +10.41249X4
(3.98545)(1.25184)(2.09164)(-0.70845)(1.06739)此为回归系数的t统计值
R-squard=0.68699Adjusted R-squard=0.60579
F=21.5849AIC sta=14.6245
因变量X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系数,拟合度较好。对因变量对应的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t检验,对各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F检验,均有相伴概率p<0.05.表明被解释变量Y与解释变量X间线性关系非常显著,建立的模型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反映了财政资金对农民收入的作用。回归系数1.519,表明财政支农资金每增加1亿元,农民纯收入将增加1.519元。
回归方程中因变量对应的回归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回归系数概率大于0.05,表明该回归方程不具有解释和说明力,通过反复进行变量之间的回归检验,发现拟和优度最好的回归方程为:
Y=698.0747+0.58293X1+2.0756X2+3.61071X4
(5.00905)(2.20428)(2.7962)(2.6971)此为回归系数的t统计值
R-squard=0.90548Adjusted R-squard=0.88367
F=41.5122 AIC sta=14.4721 P=0.0000
可以看出,各因变量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系数,拟合度较好。对因变量对应的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t检验,对各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F检验,均有相伴概率p<0.05.表明被解释变量与各解释变量间线性关系非常显著,建立的模型具有很好的代表性。X1、X2、X3的系数均为正,表明支援农业生产、农村基本建设支出和农村救济费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另外,农村科技三项变量,未能进入回归方程,其可能解释是在现有的分税制下,中央和地方财权有了明确的划分,中央政府集中了相当大的财政收入却未能承担对等的公共事务,地方政府在非常有限的财力下,形成了对中央财政支农的非有效利用。
以上的回归计量模型表明,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对农民纯收入有显著的影响,但是财政支农各项资金中,支援农业生产及农村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农村基本建设支出和农村救济费支出对各自的被解释变量能够发生正效用。
二、现阶段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2004年以来,我国每年全国的财政支农投资规模在2000亿元以上,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财政支农总量虽然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总量不足通常,投资总量可以用投资比较率作为衡量标准来判断。所谓投资比较率是指农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比重与农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之比。根据世界农业的发展规律,在工业化中期,农业投资比较率的值应接近或者超过1.在我国,自1985年至2006年,我国投资比较率均在0.2左右。说明我国农业的投资极端不足,在我国农业总投资中,财政投资占有很大的比重,以此可以的出结论:我国的财政支农总量严重不足。
2.财政支农支出力度减弱,且稳定性差从总体上看,我国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78年~1984年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都在10%以上;1999年~2006年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平均比重为6.24%,下降了4个多百分点,这反映出我国地方财政支持农业的力度减弱。在我国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下降的同时,也表现出较强的周期性波动。1978年该比例为13.43%,此后再也没有超过1978年的水平。财政支农的波动性不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农民收入的稳定提高。
3.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不合理
(1)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国家财政的支农的各项支出中,农民直接受益或者说农民获益较多的财政支出主要是支援农业生产、农业科技三项费以及农村救济费。而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分配的现实却是这三项的比重由1990年的47.88%下降到2001年的30.80%,农民得益较少的支出是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和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其比重由1990年的52.12%上升到2001年的69.20%.与此同时,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科技三项及农村救济费这三类与农民收入增加直接相关的资金,在国家财政支农的比重上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在这些比重下降的同时,却是农村行政事业单位运转费用在不断的提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我国政府农业财政支出中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用于政府农业行政事业的运转费用,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农林水气部门的事业费是财政农业支出的主体,所占比重近年大体维持在70%左右。
(2)财政在科技三项费用和农村救济两方面分配不尽合理。两者在促进农村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区别在:①就农民增收的问题,促进科技发展可以提高农业产量,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而农村救济只是缓解农民生活困难的应急措施。②从两种资金的受益范围来说,只要农业科技进步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所有的农民都可以受益;而救济只是针对农村贫困和失去劳动能力的居民的一种补贴,受益范围很有限。③从作用的结果来看,科技的进步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可以促进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而救济就不具备这一功效。在促进农村发展过程中,科技的作用远远大于农村救济的作用。但自2000年至2006年,财政用于农村救济费平均为86.51亿元,科技三项费用的平均水平为14.19亿元。足见支农资金在分配上的不合理性。
三、提高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效果的对策
1.进一步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人总量和相对规模,形成国家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我国的农村经济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农民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远远少于城镇居民。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要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总量,要建立稳步的增加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机制,严格按照《农业法》的要求实现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促进稳定可靠的财政支农投人保障机制的形成。并吸引社会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2.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首先,要大幅度增加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的资金投入比重,即增加财政用于支援农业生产和农村救济资金的投入比重,直接受益于农民,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增加农村科技三项费的投入比重,大力支持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加强以农业实用科学成果推广、转化;应用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农业建设。同进行农业行政事业机构调整,控制并减少行政事业单位的事业费开支。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惯例将我国众多的农业机构精简,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行政管理效率,而且也有利于减少农村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费。
3.完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首先,应对现有农业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相对集中。对于目前由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投入,尤其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防止项目重复投资或投资过于分散,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其次,建立规范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包括项目的立项、选择、实施、竣工、后续管理等整个资金运行全过程管理的规范化。第三,健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并完善财政内部监督、审计监督与社会舆论监督相结合的财政支农资金监管体系,同时,国家必须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的立法监督,使其早日进入法制轨道。
参考文献:
[1]王再文李刚: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2007(2)
[2]黄小舟王红玲:财政支农资金绩效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05(30)
[3]孙健夫: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转轨及其制约因素[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1~44
[4]邓子基:关于财政支农问题的若干理论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7)4~9
[5]李蕊倩:构建和谐农村金融市场的思考[J].经济问题,2007(6)
第三篇:财政支农资金自查报告
财政支农资金自查报告
财政支农资金自查报告1
7月22日接临财农(xxxx)21号文件《关于开展财政支农惠农补贴资金自查工作的通知》的精神要求,镇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及时组织相关业务站、所人员,对近几年(自xxxx年)财政支农惠农补贴资金进行了自查自纠,现将自查自纠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镇位于临川区境内东部,毗邻金、临、东三县区交界处,属丘陵地区,易旱易涝,全镇总人口21536人,辖11个村委会,耕地面积18060亩,
二、自查情况
自xxxx年,我镇财政支农惠农补贴资金管理,严格按照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监督等各个环节程序全部纳入了“一卡通”发放。
其中:
1、良种补贴资金:上级拨付22.98万元,22.56万元,32.80万元。共计人民币78.34万元;
2、油菜补贴资金上级下拨0.03万元,1.10万元,共计1.13万元,实际通过“一卡通”发放0.25万元,其中专项结余0.88万元,已于3月31日区审计局专项上缴财政专户0.88万元;
3、能繁母猪补贴资金:上级下拨1.6万元,8.76万元,共计10.36万元,实际通过“一卡通”发放9.85万元,其中结余0.51万元,已于5月20日区审计局专项上缴财政专户0.51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
鉴于上述:油菜补贴结余0.88万元,能繁母猪补贴结余0.51万元,造成按政策无法使用的`主要原因,一是播种时村级在统计油菜面积,统计能繁母猪数量上报看,因种植油菜遭受旱灾和能繁母猪存栏变化情况,发放补贴资金时,
四、几点建议
1良种补贴资金。能否由政府统一采购优质品种,由农业技术部门按农户实际种植面积,将良种直接发给种植户,做到了良种优质化。
2油菜补贴资金。
3能繁母猪存栏动态变化,当年新增母猪难以核实,应确定母猪繁殖最低年限,建立档案,二至三年补贴一次。
以上汇报当否,请批评指正。
财政支农资金自查报告2
一、工作落实:
自县四部门召开了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检查工作会后,我镇于7月10日召开了由各村委会主任、会计及政府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的专题会,会上传达和学习了县会议精神及相关文件,对我镇自查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并以广办发{20xx}8号文件形式下发到各自查单位。同时对自查的工作要求及时间进行了安排。
二、自查结果:
1、粮食直补方面:20xx年和20xx年我镇共上报耕地面积77625.12亩,其中20xx年37708.94亩,20xx年39916.18亩,均为各村委会按要求申报的面积,粮食补贴也以一卡通的方式全部发放到农户手中。
2、油菜奖补方面:按照上级精神要求,我镇于20xx年和20xx年共上报了油菜种植面积8386亩(20xx年4258亩),其中20xx年油菜补贴已下拨,20xx年补贴暂未下拨。据调查各村委会已把下拨的油菜补贴款全部收回(原补贴款打入村干部或村小组干部一卡通账户中),并开具了发票作村委会收入,用于种油菜够种等开支或作村其他开支使用。
3、支农项目资金方面:20xx年和20xx年县级财政安排我镇支农项目9个,支农项目资金13万元(其中2万元未下拨),共涉及到7个村委会,项目分别有道路硬化、沟渠维修护坡,对于上级下拨项目资金各村已做收入入账,并且资金也已使用到相关项目中。
三、存在的问题、原因、措施:
通过自查我们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在油菜补贴发放方面,由于现在大部分农户在外务工,真正种植油菜的很少,也很分散,统计较难,根本达不到上面的冬播要求,所以造成补贴资金很难发放到种植农户手中。另外在财政支农项目专项资金方面,基本上都使用在专项项目之中,只有个别村用于其他项目,但也是用于村公益事业建设。总之我镇没有发现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进行侵占、挪用及截留的情况。
针对在自查中发现的问题,我镇将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在油菜种植方面,积极引导农户播种油菜,鼓励农户成片种植,真实统计农户种植油菜的面积,将补贴资金如实打入农户一卡通账号,真正让农民等到实惠。财政支农项目资金方面,我镇将加大对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和使用情况,严格按照财经制度管理、使用财政支农资金,不让截留、挤占、挪用现象发生。目前我镇对支农资金管理的簿弱环节在于对支农资金使用的监管,针对这一簿弱环节,我镇将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针对性防范措施,及时纠正,坚决堵塞漏洞,防微杜渐,加强制度建设和工作力度,重点把好支农资金使用的最后一道关口,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财政支农资金自查报告3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财政厅、省农业委员会、省林业厅、省水利厅《关于开展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检查工作的通知》(财农【20xx】346号)和市财政局、市农业委员会、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关于认真做好我市度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检查工作的通知》(财农【20xx】201号)相关文件要求,大观区林业局组织专人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了专项清理和检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严格管理、专款专用
我局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上,严格按照规定的使用范围,专款专用,无挤占和挪用情况。认真做到资金足额及时发放,未滞留、延压项目资金。在发放过程中坚持严格会计制度,对所发放资金全部登记造册,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及时纠正,认真处理,强化管理,有效杜绝了涉及林业的财政支农资金在分配使用过程中的违纪现象的发生,保证了专项资金的`使用安全。
二、自查情况
我区涉及此次自查自纠工作范围的财政支农资金主要包括xxxx年各级财政下拨的退耕还林财政资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护补助资金、林业贷款财政贴息资金。
(一)退耕还林财政资金
xxxx年中央财政拨付我区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26.31万元,涉及我区十里铺乡、山口乡总计2105亩林地,补助标准125元/亩,已通过财政一卡通发放到农户。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费
xxxx年省财政与市财政拨付我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费共计16万元,其中省财政10万元,市财政6万元。现已全部拨付到相关乡镇,其中山口乡11万元,十里铺乡5万元。
(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护补助资金
xxxx年中央财政拨付我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护补助资金两笔共计11.84万元,涉及我区山口乡8030亩公益林,补助标准xx.75元/亩,因乡镇申请表未报送资金尚未通过财政一卡通发放到农户。
(四)林业贷款财政贴息资金
20xx年中央财政和省财政拨付我区林业贷款财政贴息资金7.977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5.625万元,省财政2.3523万元,涉及7户造林户,因资金刚到区财政,我局将在近期申请拨付。
财政支农资金自查报告4
7月22日接临财农21号文件《关于开展财政支农惠农补贴资金自查工作的通知》的精神要求,镇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及时组织相关业务站、所人员,对近几年(自——)财政支农惠农补贴资金进行了自查自纠,现将自查自纠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镇位于临川区境内东部,毗邻金、临、东三县区交界处,属丘陵地区,易旱易涝,全镇总人口21536人,辖11个村委会,耕地面积18060亩,
二、自查情况
自——,我镇财政支农惠农补贴资金管理,严格按照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监督等各个环节程序全部纳入了“一卡通”发放。其中:1、良种补贴资金:上级拨付22.98万元,22.56万元,32.80万元。共计人民币78.34万元;2、油菜补贴资金上级下拨0.03万元,1.10万元,共计1.13万元,实际通过“一卡通”发放0.25万元,其中专项结余0.88万元,已于3月31日区审计局专项上缴财政专户0.88万元;3、能繁母猪补贴资金:上级下拨1.6万元,8.76万元,共计10.36万元,实际通过“一卡通”发放9.85万元,其中结余0.51万元,已于5月20日区审计局专项上缴财政专户0.51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
鉴于上述:油菜补贴结余0.88万元,能繁母猪补贴结余0.51万元,造成按政策无法使用的.主要原因,一是播种时村级在统计油菜面积,统计能繁母猪数量上报看,因种植油菜遭受旱灾和能繁母猪存栏变化情况,发放补贴资金时,
四、几点建议
1良种补贴资金。能否由政府统一采购优质品种,由农业技术部门按农户实际种植面积,将良种直接发给种植户,做到了良种优质化。
2油菜补贴资金。
3能繁母猪存栏动态变化,当年新增母猪难以核实,应确定母猪繁殖最低年限,建立档案,二至三年补贴一次。
以上汇报当否,请批评指正。
财政支农资金自查报告5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财政厅、省农业委员会、省林业厅、省水利厅《关于开展20xx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检查工作的通知》(财农【20xx】346号)和市财政局、市农业委员会、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关于认真做好我市20xx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检查工作的通知》(财农【20xx】201号)相关文件要求,大观区林业局组织专人对20xx财政支农资金进行了专项清理和检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严格管理、专款专用
我局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上,严格按照规定的使用范围,专款专用,无挤占和挪用情况。认真做到资金足额及时发放,未滞留、延压项目资金。在发放过程中坚持严格会计制度,对所发放资金全部登记造册,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及时纠正,认真处理,强化管理,有效杜绝了涉及林业的财政支农资金在分配使用过程中的违纪现象的.发生,保证了专项资金的使用安全。
二、自查情况
我区涉及此次自查自纠工作范围的财政支农资金主要包括20xx年各级财政下拨的退耕还林财政资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护补助资金、林业贷款财政贴息资金。
(一)退耕还林财政资金
20xx年中央财政拨付我区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26.31万元,涉及我区十里铺乡、山口乡总计2105亩林地,补助标准125元/亩,已通过财政一卡通发放到农户。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费
20xx年省财政与市财政拨付我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费共计16万元,其中省财政10万元,市财政6万元。现已全部拨付到相关乡镇,其中山口乡11万元,十里铺乡5万元。
(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护补助资金
20xx年中央财政拨付我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护补助资金两笔共计11.84万元,涉及我区山口乡8030亩公益林,补助标准xx.75元/亩,因乡镇申请表未报送资金尚未通过财政一卡通发放到农户。
(四)林业贷款财政贴息资金
20xx年中央财政和省财政拨付我区林业贷款财政贴息资金7.977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5.625万元,省财政2.3523万元,涉及7户造林户,因资金刚到区财政,我局将在近期申请拨付。
财政支农资金自查报告6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财政厅、省农业委员会、省林业厅、省水利厅《关于开展度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检查工作的通知》(财农【20xx】346号)和市财政局、市农业委员会、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关于认真做好我市度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检查工作的通知》(财农【20xx】201号)相关文件要求,大观区林业局组织专人对度财政支农资金进行了专项清理和检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严格管理、专款专用
我局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上,严格按照规定的`使用范围,专款专用,无挤占和挪用情况。认真做到资金足额及时发放,未滞留、延压项目资金。在发放过程中坚持严格会计制度,对所发放资金全部登记造册,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及时纠正,认真处理,强化管理,有效杜绝了涉及林业的财政支农资金在分配使用过程中的违纪现象的发生,保证了专项资金的使用安全。
二、自查情况
我区涉及此次自查自纠工作范围的财政支农资金主要包括各级财政下拨的退耕还林财政资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护补助资金、林业贷款财政贴息资金。
(一)退耕还林财政资金
中央财政拨付我区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26.31万元,涉及我区十里铺乡、山口乡总计2105亩林地,补助标准125元/亩,已通过财政一卡通发放到农户。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费
省财政与市财政拨付我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费共计16万元,其中省财政10万元,市财政6万元。现已全部拨付到相关乡镇,其中山口乡11万元,十里铺乡5万元。
(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护补助资金
中央财政拨付我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护补助资金两笔共计11.84万元,涉及我区山口乡8030亩公益林,补助标准xx.75元/亩,因乡镇申请表未报送资金尚未通过财政一卡通发放到农户。
(四)林业贷款财政贴息资金
20xx年中央财政和省财政拨付我区林业贷款财政贴息资金7.977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5.625万元,省财政2.3523万元,涉及7户造林户,因资金刚到区财政,我局将在近期申请拨付。
财政支农资金自查报告7
为了进一步搞好我镇涉农资金管理工作,加强涉农资金的监管,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切实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根据中共贵州省纪委《关于做好迎接全省财政涉农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黔纪发〔20xx〕号)文件精神,我镇及时对全镇范围内涉农资金来源、用途、使用情况进行了自查自纠,现将自查情况予以报告。
一、镇情简介
巴铃镇位于兴仁县城东北部,距县城18公里,距州府驻地兴义86公里,距省城贵阳260公里,东与贞丰县毗邻,南与安龙县接壤,西与本县民建乡、李关乡和东湖办事处相连,北靠大山乡。全镇国土面积20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万亩,辖15个行政村,3个社区,248个村民小组,54000多人口,主要居住着汉、布依、苗、彝、回、仡佬等9个民族。巴铃被列为贵州省“双百”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是兴仁县的第一人口大镇,也是黔西南州的商贸重镇之一。
二、自查情况
(一)农村低保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
严格按照城乡低保的相关政策和标准,认真做好城乡低保各环节工作。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户报,村评,乡审,县核”的程序,把低保资金发放到最困难群众的手里。20xx发放城低保695855元,农低保1990920元。20xx发放城低保624660元,农低保5322809.3元。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产生活。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和管理使用情况
20xx年全镇参加合作医疗人数达44646人,收缴参合金892520元,参合率95%,审核报销1300772.75元(县级定点医疗机构除外),其中县外住院747626.5元,巴铃医院553146.25元;
20xx年全镇参加合作医疗人数达43690人,收缴参合金873800元,参合率95.17%,审核报销2427698元(县级定点医疗机构除外),其中县外住院1405807元,巴铃医院1021891元。
(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补助资金发放情况
20xx年共发放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补助927000元,其中兴仁八中初中贫困生520人,兴仁九中初中贫困生680人,每人750元,小学贫困学生54人,每人500元。
20xx年共发放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补助1360500元,其中7月发放,兴仁八中初中贫困生630人,每人750元,兴仁九中初中贫困生690人,每人750元,小学贫困生54人,每人500元;12月提标发放,兴仁八中初中贫困生630人,每人250元,兴仁九中初中贫困生690人,每人250元,小学贫困生54人,每人250元。
(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开展情况
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20xx争取上级补助资金 万元,解决农村危房户 户,20xx年改造危房 户,涉及补助资金 万元。
(五)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发放情况
20xx年退耕还林共发放补助资金891673.5元,20xx年发放补助资金611175.45元。从自查的情况来看,20xx年、20xx年各类涉农资金均已拨付使用到位。我镇严格按照财经制度管理、使用财政支农资金,资金都专款专用,没有发现擅自改变资金用途和投向、贪污挪用、虚报套取资金等问题,财务管理较为规范,能够按照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办事。目前镇政府对涉农资金管理的薄弱环节在于对支农资金使用的监管。针对这一薄弱环节镇政府将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针对性防范措施,及时纠正,坚决堵塞漏洞,防微杜渐,加强制度建设和工作力度,重点把好涉农资金使用的最后一道关口,制定出台管理措施,一是建立登记备案制度,要求各涉农部门把涉农专项资金的名称、来源、数量、项目安排去向、实施单位等情况,在项目安排后的 15日内报镇纪委备案。二是建立公开制度,各涉农部门
要在项目资金安排后 15日内,将资金的名称、来源、数量、和项目安排,作为政务村务公开内容,在项目区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实行资金专户管理,设立专门账户,实行专人负责,专款专用。四是实行项目规范化管理,项目实施程序依法执行,项目质量达到规定要求,项目实施完毕进行检查验收,建立健全项目档案,杜绝专项资金的“跑、冒、漏、滴”现象的发生,使涉农资金发挥更好的使用效益。
三、资金管理使用的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一)明确工作职责,加强组织领导。我镇把严肃财经纪律、加强涉农资金监管列入党委政府重要工作议程,主要领导高度重视,采取联席会议、现场办公等形式听取情况汇报,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加大对涉农资金的管理力度,规范支付程序,保证涉农资金专款专用。
(二)坚持政务公开,便于群众监督。按照各级政务公开的有关要求,由各部门公开资金分配的详细情况(包括现金发放和实物分配情况)及资金拨付的过程和结果。
(三)规范支付程序,完善管理制度。一是采用报账制日常管理方式,建立专户,专账管理,封闭运行。二是加强对涉农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检查。凡涉及专项资金的部门和单位,均属监督检查对象。每季度镇纪委对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进行抽查。
(四)严肃政策纪律,查处违纪行为。镇纪委、财政所等部门加强对涉农资金使用情况的经常性检查督办,坚持处理事和处理人相结合、内部通报和公开曝光相结合、组织处理与纪律处分相结合、行政处罚与刑事惩罚相结合,坚决查处挤占挪用财政涉农资金的违法违纪行为。
四、存在问题和建议
通过涉农资金自查情况看,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一)资金信息不对称、操作透明度不够。一是信息公开的“时间差”导致群众猜疑。上级下拨涉农资金经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公布,群众知情快,但这些环节多、程序多,政策落实到基层、到群众则需要很长时间,容易引起基层和群众误解。二是公开的内容针对性不够。由于信息公开不规范,规划计划、分配方案、类别标准等基层、群众关心、关注重要事项,难以成为公开的规定内容。三是公开的形式单一,创新性不够。乡镇、村组村务公开、公开栏公开等常规公开,公开面较窄,或者没有在规定的地点全面公开,也让群众产生了一定的误解。
(二)涉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涉及面广且繁杂。拨付渠道多,参与管理部门多,在管理上又未能形成一整套比较科学、完善的规范。资金的投入、分配、使用、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使资金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了使用效益。
(三)由于涉农资金的发放多数采取“一折通”的形式发放,基层财政所和基层信用社存在衔接协调不到位的情况。农户将涉农补贴专用存折丢失、销户后自行补办而不重新登记新账号,也导致补贴资金不能及时上折,给资金发放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结合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强化涉农资金的.管理使用。
1、加强乡镇财政体制建设
根据当前乡镇财政的特点,转变职能,科学定位乡镇财政职能,由原来的抓收入转变为加强对支出的监管和跟踪,完善乡镇财政体制。
2、加强乡镇财政制度建设
通过乡镇财政职能的合理定位,明确收入、支出、管理、监督等各项职责,达到“职责明确、制度健全、操作规范、运转高效”的目的,使乡镇财政工作有章可循。
资金发放上,上级财政要对乡镇给予一定的预拨资金,以解决兑付时间紧、任务重而带来的困难。整合资金性质相同的项目,形成大类项目,如新农村建设、道路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等。合理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降低管理成本。
3、创新公开形式,扩大社会监督
要在深化现行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常规公开形式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涉农资金管理使用信息公开形式。一是在乡镇、村一级推广点题公开的形式,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直接公开群众点题关心的问题。二是当前可以重点探索电子网络公开形式,建立完善的中央、省、州、县涉农资金公开网上平台。通过政府门户网站、部门网页等,实现从中央到基层的自上而下的全过程公开,把资金安排、项目规划审批、政策规定等内容向社会公布,使涉农资金更加透明阳光,扩大社会和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有效规范主管部门权利动作,降低其工作的随意性,防止和减少暗箱操作、优亲厚友等问题的发生。
4、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科学合理决策乡镇涉农财政资金的投放,对于情况不明,把握不大的项目要特别慎重,避免决策失误,盘活资源,突出重点进行监管,突出监管效果,有效打压基层找关系、跑项目的时间和空间,多给乡镇在项目资金上的自主权,减轻基层政府的财政压力。对乡镇涉农财政资金管理进一步规范,减少运作成本,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资金安全。
财政支农资金自查报告8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镇支农资金管理,全面提升支农资金的监管,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澂财农4号《关于全面开展支农资金检查工作的通知》精神和8月13日县财政局召开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安全检查的会议精神,在镇党委、政府的精心组织安排下,我所组织业务人员对我镇支农资金的来源、性质、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清理,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至1—7月,上级财政部门共拨入我镇财政支农资金249.8万元。其中:公路修复补助款0.7万元,农田水利工程补助资金2万元,农业生产救灾恢复资金40万元,沼气建设补助经费0.7万元,标准化养殖补助经费0.7万元,扶贫款50.4万元,退耕还林资金149.5万元,对种粮农户补贴资金8.1万元,油菜种植补贴2.2万元。镇财政共兑付财政支农资金249.8万元。其具体情况如下:
一、退耕还林资金和对种粮农民补助资金。
退耕还林资金10.6万元,退耕还林资金138.9万元对种粮农民粮食直补资金8.1万元,油菜种植补助资金2万元,共计159.8万元。均已全部兑现到户。粮食直补和退耕还林资金全部实行“一折通”方式发放,切实做到了“五个到户”和“六个不准”。
二、农业救灾恢复资金。
财政局拨给我镇农业救灾恢复资金40万元,我镇实际支付农业救灾资金40万元,对农业救灾资金,镇领导深入农户和受灾现场,按受灾程度,经研究以不同的.标准把救灾资金解决到各受灾户,减少受灾群众的损失。
三、村道公路建设补助资金。
上级财政拨给我镇村道公路建设补助资金0.7万元,我镇按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的要求和标准按时、全额将此项资金支付给各村,并监督各村资金使用情况,确保真正用于村道路建设。
四、扶贫资金使用情况
至拨入我镇财政扶贫资金共50.4万元。其中:
1、拨入整村推进扶贫资金29.4万元(其中:潭14.7万元,铺14.7万元);
2、拨入整村推进扶贫资金21万元(其中:潭1005万元,塘1005万元);资金的拨付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所规定的项目计划进行实施,每一次项目资金的拨付均由镇长进行具体安排部署,均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各部门之间做到分工到位,责任明确,同时均成立了项目监督小组,对项目的计划、实施和资金拨付进行全面监督。
1、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做到:
①按扶贫开发规划和计划执行;
②未改变扶贫资金使用范围和投向;
③及时拨付扶贫资金,履行项目报帐。
2、在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方面坚持做到:
①遵守扶贫资金分配、拨付、审批程序等制度;
②依法设置会计账薄、填制会计凭证;
③资金足额到位,做到专款专用,不挤占、不挪用、不截留扶贫资金。
五、整改意见及建议
我镇严格按照财经制度管理、使用财政支农资金。没有截留、挤占、挪用现象,目前镇财政对支农资金管理的簿弱环节在于对支农资金使用的监管。针对这一簿弱环节,九村镇财政所将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针对性防范措施,及时纠正,坚决堵塞漏洞,防微杜渐,加强制度建设和工作力度,重点把好支农资金使用的最后一道关口,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财政支农资金自查报告9
乡镇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自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镇支农资金管理,全面提升支农资金的监管,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澂财农4号《关于全面开展支农资金检查工作的通知》精神和8月13日县财政局召开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安全检查的会议精神,在镇党委、政府的精心组织安排下,我所组织业务人员对我镇支农资金的来源、性质、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清理,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及1—7月,上级财政部门共拨入我镇财政支农资金249.8万元。其中:公路修复补助款0。7万元,农田水利工程补助资金2万元,农业生产救灾恢复资金40万元,沼气建设补助经费0.7万元,标准化养殖补助经费0.7万元,扶贫款50.4万元,退耕还林资金149.5万元,对种粮农户补贴资金8.1万元,油菜种植补贴2.2万元。镇财政共兑付财政支农资金249.8万元。其具体情况如下:
一、退耕还林资金和对种粮农民补助资金
退耕还林资金10.6万元,退耕还林资金138.9万元对种粮农民粮食直补资金8.1万元,油菜种植补助资金2.2万元,共计159.8万元。均已全部兑现到户。粮食直补和退耕还林资金全部实行“一折通”方式发放,切实做到了“五个到户”和“六个不准”。
二、农业救灾恢复资金
财政局拨给我镇农业救灾恢复资金40万元,我镇实际支付农业救灾资金40万元,对农业救灾资金,镇领导深入农户和受灾现场,按受灾程度,经研究以不同的`标准把救灾资金解决到各受灾户,减少受灾群众的损失。
三、村道公路建设补助资金
上级财政拨给我镇村道公路建设补助资金0.7万元,我镇按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的要求和标准按时、全额将此项资金支付给各村,并监督各村资金使用情况,确保真正用于村道路建设。
四、扶贫资金使用情况
至拨入我镇财政扶贫资金共50.4万元。其中:
1、拨入整村推进扶贫资金29。4万元(其中:潭14.7万元,铺14.7万元);
2、拨入整村推进扶贫资金21万元(其中:潭10.5万元,塘10.5万元);
资金的拨付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所规定的项目计划进行实施,每一次项目资金的拨付均由镇长进行具体安排部署,均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各部门之间做到分工到位,责任明确,同时均成立了项目监督小组,对项目的计划、实施和资金拨付进行全面监督。
1、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做到:①按扶贫开发规划和计划执行;②未改变扶贫资金使用范围和投向;③及时拨付扶贫资金,履行项目报帐。
2、在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方面坚持做到:①遵守扶贫资金分配、拨付、审批程序等制度;②依法设置会计账薄、填制会计凭证;③资金足额到位,做到专款专用,不挤占、不挪用、不截留扶贫资金。
五、整改意见及建议
我镇严格按照财经制度管理、使用财政支农资金。没有截留、挤占、挪用现象,目前镇财政对支农资金管理的簿弱环节在于对支农资金使用的监管。针对这一簿弱环节,九村镇财政所将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针对性防范措施,及时纠正,坚决堵塞漏洞,防微杜渐,加强制度建设和工作力度,重点把好支农资金使用的最后一道关口,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财政支农资金自查报告10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镇扶贫资金管理,全面提升扶贫资金的监管,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xx文件的精神和工作要求,在镇党委、政府的精心组织安排下,我所组织业务人员对我镇20xx年扶贫资金的来源、性质、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清理,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20xx年上级财政部门共拨入扶贫资金xx万元。其中:xx续建村道xx公里,补助
资金xx万元,茶叶产业化扶贫项目,补助资金xx万元。其具体情况如下:
一、xx村道扶贫项目。
该项目于20xx年开展实施,20xx年4月完成工程建设的全部内容,并向区财政局、区扶贫办出具了申请项目竣工验收的相关资料,该项目任务下达xx公里/xx万元,实际完成xx公里,扶贫资金安全到位,资金使用准确无误我镇派出专人监管确保真正用于村道路建设。
二、茶叶产业扶贫项目。
该项目扶贫补助资金xx万元。1、茶苗购买发放用款xx万元,xx村发放茶苗“福选9号”xx株,金额xx万元;伏金村发放茶苗“乌牛早”xx株,金额xx万元,发放“福选9号”xx株,金额xx万元。茶苗发放准确到户,资金落实
保障有力,为茶叶栽种争取了时间。2、茶叶产业扶贫项目xx叶园生产便道工程用款xx万元。该便道工程长xx公里,修建金额xx万元(群众自筹xx万元,扶贫补助金额xx万元),该工程已全面竣工。3、茶叶产业扶贫项目xx村茶叶园生产便道工程用款xx万元。该便道工程长xx公里,修建金额xx万元(群众自筹xx万元,扶贫补助金额xx万元),该工程已全面竣工。为我镇茶农运输、销售茶叶提供了方便,为茶农脱贫致富带去了有力的保障。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镇严格按照财经制度管理、使用财政支农资金。没有截留、挤占、挪用现象,目前镇财政对扶贫资金管理的簿弱环节在于对扶贫资金使用的监管。针对这一簿弱环节,我镇财政所将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针对性防范措施,及时纠正,坚决堵塞漏洞,防微杜渐,加强制度建设和工作力度,重点把好扶贫资金使用的最后一道关口,确保财政扶贫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并高度重视截留挪用财政专项资金的违法违规问题,搞好项目资金的专项检查,做到事前评估、事中监督、事后检查验收、跟踪问效,杜绝挤占、挪用,随意调整项目资金,确保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到项目上。逐步实现项目资金的安排与监督职能分离、责任明确和相互制约的新机制,使项目的申报、审批、实施、监督、考评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上来。
财政支农资金自查报告11
为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实施好国家各项民生惠农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规范乡镇财政涉农资金使用与管理,根据《xxxxxx》xxx号文件要求,我县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采取得力措施,组织有关人员对我县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进行全面自查。通过自查,进一步提高了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现将本次自查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我局始终把强农惠农资金监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构建工作网络,落实工作责任。一是健全工作机构。成立了xxxx县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领导小组,由县财政局长任组长,县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县直涉农部门的分管领导组成。下设办公室,成员由成员单位的相关人员组成,各级各部门也相应成立了监管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二是明确责任分工。各级各有关部门编制任务分解表,明确职能分工,责任到人。确保每一项资金无论在哪个层级、哪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专人管理。同时,
构建工作人员信息网络,确保运转畅通。三是制定监管方案。制定了xxxx县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方案。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充分调动各级各涉农部门工作积极性,要求各县区各部门结合各自实际,根据县上的方案相应制定本辖区本部门资金监管具体实施方案,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考核评价,强化责任
为调动相关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我县把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工作考核目标体系。强化监管措施,落实监管责任。涉及乡镇财政资金的部门分别围绕本部门财政资金监管项目和内容,制定出量化评分标准,对各部门资金监管情况进行考评排名,考评结果列入各级各部门政风行风评议和绩效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强化监督,注重实效
根据年初制定的财政监督检查工作计划,加大了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和资金管理使用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力度。把监督检查始终贯穿与资金筹集、分配、拨付、使用、管理的全过程。在监督方式上,由突击性监督检查转变到日常监督上来,由专项的、事后的监督检查向经常性的事前、事中与事后全过程的监督转变。进一步加强了对乡镇财政惠农资金的监督检查,在20xx年xxxx月份,由县财政纪检组长带队,由分管惠农办公室领导、财监办主任、惠农办负责人组成的检查
组对全县xxxx个乡镇财政所进行了集中检查,对落实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农村养老保险等涉农惠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检查率达到100%,同时深入农户家中对基础数据进行了认真的检查核对,及时查纠问题,确保足额兑现。并对乡镇“一册明、一折统”管理方式实施和补贴项目政策资金落实情况进行巡回督查,指导乡镇做好补贴对象的审核公示、信息录入、资料报送、档案管理以及业务操作流程,确保各项惠农补贴公平、公正地发到农户手中,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经核查我县共有土地面积xxxxx亩,全县共发放粮食直补xxxxx万元,农资综合补贴xxxxx万元,发放率为100%。
四、公开透明,阳光运作
一是政策公开,我们把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范围、条件、补助标准和工作动态等,利用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政府的网站等多种形式开展政策宣传工作。县财政局对全县乡镇、村一级干部组织了多次财政支农政策培训。二是资金公开。涉农补贴资金通过“一折统”直接发放到农户手中。县、乡、村四级联动公开,推进强农惠农资金阳光运作。各乡镇镇、村利用单位政务、村务公开栏等形式公开资金使用情况。
五、自查自纠,摸清底数
认真梳理涉农政策项目,对20xx年强农惠农资金进行摸底统计,摸清了资金底数,为资金监管夯实坚实的`基础。
20xx年打入惠农“一折统”资金共xxx项,资金共计xxx万元,无直接用现金发放惠农资金的现象,各项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发放,真正做到了惠农补贴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在惠农资金方面,充分发挥财政惠农资金的使用效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为民理财”的观念,通过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巩固和完善现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加强财政惠农资金使用管理中薄弱环节的监管力度,继续严格推行财政惠农 “一折统”管理改革,使财政惠农资金拨付工作的整体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提高,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
六、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的工作措施
我县财政部门对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努力,对财政资金监管能够发挥上级财政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在乡镇财政资金管理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监管意识不主动。一些乡镇领导主要精力在于乡镇经济发展和资金筹集,资金监管意识不够强,精细管理还做得不够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发展,轻监管”、“重资金分配,轻使用监管”、“重项目申报,轻后期监督”的现象。同时,乡镇财政人手少、业务量大,加之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来明确相应的工作要求,使财政监督处于一种游离状态。二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乡镇财政所机构
设置、人员管理不统一,业务指导不规范,适于乡镇财政的一整套管理、考核、评价机制仍未有效建立;其次乡镇财政人员的业务能力偏低的现象;再次是硬件设施落后,办公条件差,大大降低了监管效率;三是资金信息上下级沟通不畅,乡镇财政对某些资金来源性质不明,资料信息不能共享,导致政策执行的相关进度、数据等信息滞后。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明确工作责任,积极发挥乡镇财政的监管作用,强化对乡镇财政的指导和管理,认识管好用好财政资金的重要性。要站在维护财经纪律的高度,统一思想,把财政资金管理工作作为党风、政风、行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明确责任,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目标责任制,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重投入、轻管理,重建设、轻效益”的问题。,提高其法律素质,增强自律意识。强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严把会计准入关,做到持证上岗。加快乡镇财政信息化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二是要加强对乡镇财政人员的财经法规培训,努力提高综合业务能力。将财政资金监管工作与乡镇财政干部培训工作结合起来,强化业务培训,及时传达和学习相关文件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加大对基层财政干部的培训力度,帮助基层财政干部增强法制意识、服务意识和廉洁意识,提高政策执行力和履行岗位职责的本领。三是要加强预算监管,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中,严把项目申报关,
第四篇: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加强和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是建立财政专项支农资金绩效评价制度。一方面可以规范和加强项目管理,另一方面通过项目绩效和预算安排挂钩,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xiexiebang.com可以真正建立起资金使用的问效制和问责制,切实改变重分配,轻监督,轻绩效的现状,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
效能和使用效益。
坚持和明确财政专项支农资金的使用原则。一是公益性原则。要坚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让大多人受益,对于直接服务于农民的项目,如教育、卫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应以无偿性资金支持为主,对于自身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涉农项目,财政更多的应以有偿的周转性资金予以扶持。二是公开化原则。对财政专项支农资金的使用要坚持公开、透明的分配原则,凡使用财政性资金的项目,要向社会公布、公开招标竞标,规范程序,避免预算执行的随意性。三是市场化原则。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财政支出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向直接关系民生的方面倾斜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原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在支农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市场规则办事。四是安全性原则。要让财政资金真正用于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上,避免被变相侵占、挪用或截留。
合理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让财政支农资金的安排真正体现出对“三农”的倾斜,就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长远的科学规划和近期的目标任务,把现行分散的项目建设目标向产业建设目标转变,把优势农业与延伸发展产业链衔起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在保持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比例的力度,对农业投入的同时,应对现有支农资金进行整合梳理,合理配置,按照渠道不变,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合理分工的原则,把农业项目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集中资金,突出重点,真正使农业投入实现从分散的项目建设目标向产业链配套建设目标的根本转变,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推进规模农业,实现规模效益。
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财政专项支农资金支出是政府公共支出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建立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目的是强调公共支出管理过程中目标与结果的对应关系,形成一种新的面向结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绩效考评的内容可分为项目考评和财务考评,项目考评指标应包括项目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项目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的一致性,立项目标完成情况,项目组织管理情况,项目的政策效应,项目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内容,财务考评指标应包括财务计划的科学性,资金配套落实情况,实际支出情况,财务信息质量,财务管理状况等内容。当然,财政资金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重点围绕是否让农民受益,是否为国家培植税基,增加税源这一目标,如果项目运行有成效,带动农民增收明显,就应集中投入,重点倾斜,以最大限度体现绩效考评的结果。
对支农项目资金进行过程监控。一是在立项阶段,做好支农项目预算,进行事前控制,财政与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家有关产业扶持政策规定,对支农项目的立项进行可行性研究,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审查,组织专论证、筛选,严把入口关;二是在执行阶段,做好支农项目的事中监督,财政与主管部门可委托中介机构跟踪抽查项目实施情况,确保资金按规定用途使用,防止财政资金流失与浪费。三是在竣工阶段,做好支农项目的检查验收,支农项目完成后,财政与主管部门要及时委托或中介机构进行项目竣工的决算审计,根据审计结果核拨项目尾款,除国家、省、市的规定外,对于超出项目支出核算部分一律由项目用款单位自行承担。
第五篇:(简单)广东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对策研究
中央连续七年“一号文件”聚焦“三农”,提出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刘敏清课题组对广东省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情况进行调研,在分析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实践做法,提出加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对策建议。现将该课题的主要内容摘登如下:
广东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对策研究
一、广东省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广东省不断加大“三农”财政投入,财政支农资金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例不断上升,2003至2010年共投入“三农”资金1001.04亿元。稳步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从2006年起将德庆、清新、东源、封开、大埔、五华6个县设为省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开展有益探索。主要做法有:
一是建立纵横结合的领导协调机制。2006年广东省建立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市县相应建立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或成立领导小组,形成跨部门的协调机制,构建相互配合、通力合作的工作格局,确保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制定支农资金整合项目建设规划。省财政厅出台了《广东省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方案》,明确财政支农整合资金的重点投向,完善和加强对支农资金整合的监管措施,指导各地开展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各试点县认真制定支农资金整合项目建设规划,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筹资金,以资金整合促规划实施。
三是构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平台。在省级支农资金整合层面,打造了农田基本建设类资金、生产类和产业类资金、生态保护和治理资金等多个资金整合平台。各试点县也结合本地实际,立足产业和区域发展,构建整合平台。如德庆县围绕柑桔主导产业发展平台整合支农资金6993万元,引导社会投入资金6.6亿元,做强做优柑桔主导产业。
四是完善规范资金整合管理制度。制定《广东省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考评实施细则》,每年对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进行考评,建立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机制。各试点县相继出台支农资金项目管理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
通过上述措施,资金整合产生了投入规模,释放了财政资金放大效应,协调了部门职能,促进了机制创新,产生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推动全省农业生产持续向好,农民所得实惠年年增加,农村面貌不断改观。
二、存在问题
调研显示,广东省整合使用财政支农资金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支农资金整体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的发挥。一是投入仍嫌不足。中央财政作为农业投入的领头羊给予广东省扶持力度偏小,广东省地方财政特别是县乡基层财政支农投入不足。二是使用交叉分散。支农资金管理部门多,使用分散和交叉重复,部分资金使用效益欠佳。三是配套难以落实。中央和省级支农项目大多要求市、县配套资金,县乡基层财政困难,难以满足巨大的资金配套要求。四是管理模式滞后。少数支农项目管理采取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高度集中的模式;部分支农资金层层审批和拨付,分配支付的计划性和时效性不强。五是监管有待加强。各地各部门关于资金使用的强化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的建立情况和完善程度不一,个别部门和地区重分配、轻监管。六是结构不尽合理。对生产性投入低而对非生产性投入高,如对农业科技、农村社会化服务的资金投入不足。
三、国内外经验借鉴及启示
从国外经验看,二战后发达国家普遍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一是通过立法规范财政支农。美、日和西欧各国制定各类法规,对公共财政保障农业和农民利益、支持农村建设作了明确规定。二是通过巨额资金投入加强财政支农。法、日等国财政支农支出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并注重引导其他投资主体参与。三是通过直接补贴实施财政支农。美国实施三项直接补贴政策,使农民在生产、休耕及遭遇灾害时均能获得财政支持。四是通过扶持农村教育和科技发展优化财政支农。美、法等国把较大份额投资用于农业科研与推广、农村卫生和教育。
从国内实践看,浙江、江苏等省探索了不少好的做法。一是创新支农资金整合方式。浙江“打捆”、“拼盘”、“合并”归集和安排资金,并通过贴息、担保、参股、保险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二是创新支农资金的管理形式。江苏统一预算安排资金、统一管理部门、统一支扶对象、统一支扶标准、统一支扶内容、统一支扶方式。三是创新支农资金分配机制。江苏实行资金存量和增量分类整合的办法,因地制宜安排项目。四是创新支农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和监管机制。浙江建立健全支农资金绩效四大评价体系,推动 “问效制”和“问责制”落到实处。
上述经验给广东省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一是农业的发展需要依靠政府加强支持和保护。二是财政支农要全面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三是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必须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提倡因地制宜,改革创新。
四、对策建议
我们认为,加强整合广东省财政支农资金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为契机,采取以县级为主、多级次整合相结合的形式,以区域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为依据,以主导产业、优势区域和重大项目为平台,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合力和使用效益为目的,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系统集成、形成合力、各记其功”的基本要求,推进各级预算安排和资金分配上的整合,逐步深化管理体制的改革,整合各部门、各渠道安排的支农资金,逐步形成支农资金投向科学、结构合理、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使用管理机制。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流程必须把握的重点有:一是明确发展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目标,搭建项目整合平台。二是建立完善财政支农项目库。三是筛选确定财政支农重点项目。四是规范支农资金运作管理。五是严格支农资金监督。
支农资金整合必须坚持五项整合原则:坚持规划引导,统筹安排,明确职责,项目带动;坚持政策不变,渠道不乱,投入不减,管理不松,上下结合;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化支农资金投入结构;坚持循序渐进,先行试点,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坚持分工协作,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具体而言,建议抓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一是继续确保财政对“三农”投入的法定增长。形成以中央和省级财政为主、以市县乡为辅的财政支农投入保障机制,确保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速度超过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二是开辟资金来源渠道。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功能,创新财政融资机制,吸引各类信贷资金和私人资本投资农业和农村建设。
(二)进一步明确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重点。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保障农业生态环境。重点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和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投入。二是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投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科技,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三是加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投入,促进农村和谐发展。重点支持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体系建设、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三)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机制。一要着力优化农口部门支农资金归并整合机制。统筹中央和省级各类跨部门、跨渠道支农资金,分门别类,统一安排;对同一部门各类支农资金实行捆绑打包,统筹使用。二要着力优化财政支农资金分配机制。分珠三角、山区县和重点扶贫开发县三类地区全面落实因素法分配资金,减少配套要求。加大资金竞争性分配力度,建立“多中选好、好中选优”的分配机制。三要着力优化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奖励机制。加大对试点县项目审批权的下放力度,大力推广试点县的经验,继续鼓励支持各地开展支农资金整合。
(四)进一步规范财政支农项目的运作模式。一是健全财政支农项目的立项制度。严格项目立项条件,做好项目规划、评审论证、择优申报,建立高质量的财政支农项目库。二是健全重点项目资金财政直拨、县级报账制度。省级重点项目由市、县财政部门按工程建设进度,直接拨至项目承建单位。县级以下项目实行县级专户报账核算。三是健全项目建设责任制度。实现项目法人、招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五)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机制。一是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实行支农资金专人、专账、专户管理,逐步推行项目资金直达制,减少中间环节。二是规范财政支农补助渠道。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三是加强支农资金监管。制定刚性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严格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