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5篇)

时间:2019-05-13 04:3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存在的问题

财政支农资金是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国家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政策的体现。国家审计机关在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调查中了解到,财政支农资金为改善农业发展环境,提高农业综合实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同时也发现,财政支农资金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制约财政支农资金作用的正常发挥,影响国家农业政策的切实贯彻 落实。

一、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支农资金有中央、省、市资金管理办法。由于地区、部门情况不同,各单位普遍缺乏制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资金配套管理办法和制度。

(二)部分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较为薄弱。未设专账进行财政支农资金专项核算。

(三)部分财政支农资金申报内容与实际财政报账的内容不相符,如:项目申请是检测设备,而报账的是电动车和照相机。

(四)部分财政支农资金到位滞后,直接影响了财政支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小麦抢收补贴到位滞后于小麦抢收滞后。

(五)缺乏对财政支农资金的后续管理和使用效益的监督体制,财政支农资金拨付出去了,无跟踪考核和监督。

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审计建议

(一)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及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并严格贯彻执行,确保国家立法的严肃性、强制性和普及性。同时强化法律意识,摈弃行政行为的随意性,做到依法行政,保障农业、农村、农民的利益,发展农业,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二)充分发挥政府对农业投入的导向作用。

一 是进一步加强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积极推广新技术,提高农业现代化、科学化、机械化、知识化的程度,引导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投入。基层政府和农口单位,直接面对广大农村农民,更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领导农民致富,改变城乡差别。

二 是应对农口单位进行一次摸底,划清各自的职能范围,对提供社会公众产品和服务的单位,进行定员定额,财政全供;对可以通过市场形成收费的单位,督促其早日走向市场,并及时与财政“断奶”;而对一些科技含量高,又比较幼稚的农业产业,政府要积极扶持。

三 是要积极拓宽筹集支农资金的渠道,采取国际和国内、有偿和无偿、国家和地方、国家和集体、个人等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开发农产业。四是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开发并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增强农业综合实力。

(三)财政部门应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首先,要硬化预算约束,强化部门预算。在分配支农资金时,既要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的投入;又要切实按照实际需要,把握公众财政框架下的预算支出范围,减少财政不必要的负担。其次,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按照预算编制和用款进度,及时跟踪问效。最后,依法采取强硬措施,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的效益。对违规操作者,严格执行《预算法》,该停拨款的停拨,该处罚的处罚。只有这样,才能严肃预算制约,保证预算执行畅通有效,使有限的财力达到

最大的成效。

(四)农口主管部门要切实发挥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用好财政支农资金。既要细化部门预算,科学编制支农项目计划,又要严格按财政批复预算内容执行,加强监管。改变部门财政支农资金重点不突出的局面,农林水等主管部门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确定一些切实可行的重点项目,拉动龙头,有所作为,有所建树。要引入市场机制,进一步规范各项管理规定和制度,加大对支农项目的管理,全面推行工程招标制、项目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工程预决算审计制、专户报账制、责任追究制等管理制度,提高预算执行的公正性和透明度,维护国 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杜绝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

(五)进一步加强有关基层领导和财务会计人员理财用财管财的职业意识和监管力度。财政、农口主管部门要根据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对现有的农口部门财务管理体制进行合理化、科学化、高效化改革,提高农口部门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基础。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和会计人员,要把好工程质量、决算和财务管理的关口,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第二篇: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和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和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政支农资金是农业基础地位政策的体现和农业投入的具体实现形式,它为促进和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改善农业发展环境,提高农业综合实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财政支农资金在管理和使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某些环节上已制约了财政支农资金作用的正常发挥,影响了国家农业政策的切实贯彻落实。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近几年,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数量不断增加,但间不均衡,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收入或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徘徊(相对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尽管,这几年为了保证财政支农投入的不断增加,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规定,财政用于农业的总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开辟新的支农资金渠道,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比重不得少于15%;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和鼓励其他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业农村等,但实际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特别是一些地方财政支农投入不足,城乡财政资源配置不对称的状况没有彻底改观。表现为县级政府对农业资金投入绝对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但相对规模却下降;县级政府缺乏投入增长机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增长幅度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同时财政支农资金分配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对生产性投入低而对非生产性投入高,即用于农业主管部门的人员经费投入多,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份额较高,农林水等部门科技三项费用占农业支出的比重持续下降,有的县甚至未能安排。

二是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分散且交叉重复并存,影响资金使用效果。集中体现在用于农业方面的资金,包括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农业科技支出、支持农业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都存在使用上的分散和交叉重复并存的现象。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农业发展政策的多目标性。农业的多功能性决定农业发展既要考虑到实现食物供给、生产资料供给、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效应,又要考虑到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因此,一段时间内或每年的农业发展政策必须同时确定多个目标,即使2004年中央1号文件以农民增收为主题,但政策目标仍呈多元化。具体到每个农口职能部门,当年的工作目标也是发散的。这必然导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要针对每项政策目标设立、分配。第二,体制转轨的不完全性。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农政策都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延续下来,支农资金的科目分类、管理体制都是以部门块块为主。由于财政支农资金分属多个部门管理,各部门对政策的具体理解、执行和资金使用要求各不相同,政策之间缺乏有机的协调,各个部门在贯彻中央“三农”政策时都会在资金安排分配面面俱到。目前最突出的是发展改革委、科技、财政和农口各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内部机构之间分配管理的财政支农资金在分配上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基本上是各自为阵,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现象比较严重。如在某县(区)审计调查发现,财政和国债资金1182万元,被投放到167个项目中,平均每个项目资金投入7万元,并且项目还分散在这两县区所有的二十七个乡镇(街道)和十多个农口事业单位,致使数额可观的资金投向过于分散且无重点,致使扶贫资金的整体规模效益不明显。

三是财政管理体制不科学导致的财政支农财力支解,平均分配资金,影响到了财政支农资金的政策支持效果。由于财政分配拨付制度存在缺陷,制约了支农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表现为县级财政双轨运行,上解基数过高,留用财力减少;县级政府预决算安排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均呈下滑趋势,支农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低;在一般预算支出中存在虚列支农资金的现象,年终结存资金不实或无资金结转,滞留、占用支农资金问题;另外由于支农资金来源分散,不利于监督管理,尤其是上级农业等主管部门直接拨入资金,脱离财政部门的监管,造成资金使用失控。

四是受地方财力限制,农业项目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影响支农效果。现行财政体制规定,中央、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国债项目、扶贫项目的资金安排,均需要地方财政及企业配套资金共同完成。为得到上级财政资金的支持,多数市、县(区)政府在地方财力不堪重负的情况下,仍承诺对涉农项目进行资金配套,致使多数项目配套资金无法足额、及时拨付到位,严重影响了中央、省级农业项目工程的进度和质量。调查表明近年来,除少数发达地区外,我国县乡本级财政的支农能力有名无实,甚至是极其虚弱,财政支农主要依赖中央和省级财政。特别是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县乡财政困难的问题日益普遍和严重化,县乡政府支农的实际能力已经普遍弱化,这不仅妨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还严重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的稳定运行。

五是支农资金项目管理模式落后,资金安排不科学。目前,支农项目投资的随意性和被动性很强,投资也不科学、不合理。这种投资方式不能给农民以稳定的心态从事农业产业,造成很大投机心理,缺少长期和长远的心理准备。目前,支农资金项目管理基本上是延续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中的模式,即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是使行政权力直接介入工程项目的实施,缺乏有效的监督,致使部分项目施工单位采用高套单价、多计工程量、偷工减料以及夹带未实施工程等手段虚报冒领工程款;工程建设单位缺少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监管机构造成工程监管不到位;以及工程监理不作为或胡作为等,造成部分项目存在高估冒算,据对某市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审计发现,项目工程高估冒算资金占工程概算达23%,使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造成资源极大浪费,也易滋生腐败现象。

六是支农项目资金监管水平低下。首先是监管职能缺位,我国支农资金接受财政、审计、纪检等部门的监管,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多头监管,责权划分不明确,部门配合不协调,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支农资金透明度低,缺乏完善的举报系统,社会公众舆论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其次是事前监管严重缺乏,主要表现有对项目立项过程监管、工程开工前执行“招投标、监理、合同管理、项目法人制”情况的监管、项目开工前对法人代表及项目单位财务人员上岗资质及业务情况的管理等事前监督工作淡化、甚至缺位。有些支农项目没有按照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如财政部门负责的支农项目)实行“四制”管理,即: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项目监理制、财务报帐制,以致出现挤占挪用项目资金、工程不能按计划通过验收等问题。

七是财政支农资金效益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一是财政部门滞留支农资金。有的单位将支农资金列支后,转入“暂存款”科目,于次年陆续拨付。还有的单位将预算列支的支农资金转入农财部门,未及时拨付。二是农口部门在管理和使用支农资金时,轻视效益。有的农口单位年底结余(包括往年结余)竟然占当财政拨款的50%。三是缺乏科学论证盲目立项,造成支农资金的浪费损失。四是资金投向失准,超出财政管理范围,造成财政支农资金的流失。有的主管部门将农业专项资金投入下属自负盈亏的独立实体,导致支农资金流人私人囊中。五是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分散,各农口主管部门缺少拉动地方农业大发展的重点工程和龙头产业,影响支农资金整体效益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对农业投向的指导作用,不利于加快农业发展政策的贯彻执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和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但在支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农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的发挥。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真金白银”的同时,如何加强支农资金管理,真正做到“管水到田”,切实提高财政支农效益,是值得各级财政部门进一步研究和加以改进的大课题。

一、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投入少。从支农资金的结构和投入能力方面看,目前农业投入中央财政仍是领头羊,地方财政特别是基层财政对农业投入显得“有心无力”。近些年来,县乡(镇)两级财政可以说是我国五级财政体系中最困难的两级财政。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后,许多县乡财政更是捉襟见肘,运作十分困难,用于解决工作人员工资,维持吃饭财政的现状一时难以改变,地方农业建设资金高度依赖上级政府,实际投入支农的预算资金比例小。

(二)管理部门多。以县市为例,粗略统计下来,直接管理和分配支农资金的有发改委、财政、科技、水务、林业、国土、农业、交通、民政等十多个农口部门和涉农单位。管理部门多必然造成统筹协调难,主要表现为项目申报各自为政,多头申报;项目资金管理方式方法多样,政出多门;计划下达形式各异,既有发改委或财政直接下达的,也有发改委或财政先下达到行业主管部门,然后由行业主管部门下达到地方的,还有由发改委、财政与有关部门联合下达的或由行业主管部门直接下达的。由于资金管理部门较多,各自为战,缺乏沟通,管理层次和拨付环节烦琐,导致支农投资盲目投放、重复支持、资金到位难、办事效率低等现象屡屡发生。

(三)地方配套难。中央下达许多支农投资项目,规定省、市、县都要资金配套;省下达的支农投资项目,也大部分规定市、县、乡镇要资金配套。这种方法对调动各级政府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多方筹集资金增加农业投资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地方尤其是相当部分市、县和乡镇财政困难,无法承受太多的资金配套要求。一些地方为争取国家更多的投入搞配套空头承诺、搞“钓鱼”工程的现象时有发生。项目开工后,上级的钱拿来用,本级的拿不出来,造成资金缺口大,许多建设项目成了“半拉子”工程。

(四)资金使用散。由于“资”出多门,“条条”管理,支农投资安排时往往发生撒“胡椒面”现象,顾及方方面面。此外,少数领导个人支配使用的随意性大,搞“人情项目”、“关系项目”。造成支农资金使用分散,农业项目点多面广,单个项目投资额小。如一个需投资几十万元的项目只安排三、五万元甚至一、二万元,根本无法完成该项目建设,也极易导致“豆腐渣”工程。农业资金的整体效益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五)投资效益低。由于管理部门多,各部门之间存在职能交叉重叠的现象,致使同一类型支农项目存在多个部门重复立项、交叉投入的情况,如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在农业开发和水利两个部门存在重复;水土保持项目在水利、林业两个部门均有安排;扶贫开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代赈及公路建设项目有相同的建设内容等等。给政府支农投资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给资金和项目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资金使用效益也必然大打折扣。

(六)监督力度弱。重项目轻管理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支农资金监督检查力度不够,资金在使用过程中,被截留、挤占、挪用的现象较多。国家审计署在 2004年6月发布2号审计公告,对全国50个县2001年2002年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调查后,发现部分地区财政支农资金不到位以及被挤占挪用情况令人担忧。50个县挤占挪用财政支农资金4.95亿元,主要用于平衡财政预算、弥补经费、出借、经营、建房买车等,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额的10%。

二、加强支农资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资金投入是党和政府关于“三农”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基础。在推进经济发展,增强财政实力的同时,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将财政资金的分配更多地向“三农”倾斜,提高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1、保证财政对“三农”投入的法定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短期内不可避免地对县乡造成较大的冲击,地方财政收入大幅下降,负债运转较为普遍,基本保障能力下降。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中央、省级财政在欠发达地区财政支农的主体地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加,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确保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速度超过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同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完善财税体制,增强地方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的财力。形成以中央和省级财政为主、以市县乡为辅的财政支农投入保障机制。

2、调整存量与调整增量并举,以调整增量为主。在存量调整方面,重点是深化机构改革,压缩行政事业经费和人员经费,增加现有财政资金中用于农业发展的比重;在增量调整方面,逐步提高新增支出中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逐步提高国债资金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

3、开辟新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落实好中央关于新增耕地占用税主要用于“三农”、部分土地出让金收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等有关政策规定。除了直接投入外,要重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功能,灵活运用贴息、担保、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信贷资金、外资、工商资本投入农业,以进一步拓宽农业投资渠道。

(二)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努力扩大资金供应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金资源是当前财政支农工作的重要课题,重点是如何整合财政资源,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1、合理界定政府支农投资方向,奠定资金整合基础。支农资金的使用要体现代表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公共财政的总体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严格把握政府支农投资使用方向,将支农资金集中用于广大农民普遍受益的农林水利和农村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等。

2、强化地方政府责任,下放资金分配权。上级在确定农业建设项目时,应充分考虑项目的数量、规模以及地方财政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地方财政配套比例。针对农业和农村建设项目点多面广、涉及千家万户、投资规模相对较小、监管难度较大等特点,可考虑减少上级主管部门资金分配权,明确规定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范围、比例,将农业建设项目的决定权、资金分配权下放给县级人民政府,避免脱离实际、盲目立项的现象,有利于因地制宜、统筹安排,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地方政府要量财力办实事,在规划上报投资项目时,更应根据本级财力状况选择急需建设的项目,切忌为争取得到上级资金而把项目报多、报大,把可行性报告搞成可骗性报告。

3、明确支农资金整合范围,适当归并资金分类。由于整合支农资金涉及到相关农口部门的利益,工作中必然出现一些难度和阻力,县(市)区的财政部门在推进支农资金整合时,必须从明确支农资金整合的范围、对象入手,加强对整合支农资金的政策宣传、强化对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当前支农资金整合的范围是:除救灾资金和特殊用途资金外,包括财政部门管理分配的支农资金以及农口部门预算中用于农业项目的支出。同时,根据财政支农目标和重点,按照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要求,重新确定支农投资分类,逐步改变过去财政支农资金渠道多,分类不合理的状况。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长远考虑,可以逐步将现有各项支农资金按性质归并为五大类:农业生产类、管理服务类、灾害救助类、生态环境类、农村生活类和农民收入类。对现有的支农资金进行科学的分类后,属于相同性质的资金都可以进行整合,归并为一项资金。不过,特大防汛抗旱资金、突发动植物疫病防控等救灾资金不宜整合。但是灾情事前防御和灾后重建中适合项目管理的资金也可纳入资金的整合范围。

4、改革支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机制,实现支农资金整合。在适当归并资金分类的基础上,对现有财政支农资金进行整合。整合不是简单的调整和归并,也不是单纯地将某一部分资金划归一个部门或机构管理,而是要形成分类科学、分工明确、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资金使用管理的有效机制,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近期可通过打造“项目”或“产业”平台,构建整合载体,实现农业资金整合。在不调整原有管理体制、不改变资金原有性质的前提下,有机捆绑、相互衔接、匹配投入、各司其职、项目共建、资源共享、利益均沾和政绩共现。要着重寻找资金整合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构建资金整合的载体。比如,可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整合载体,把农业基建投资、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基金、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等方面的资金,按照统一的规划投入到重点区域,统筹安排使用;长远打算应通过调整机构和职能实现农业资金整合。按照“减少交叉、权责一致、强化协调、增强服务”的原则,切实改变目前支农投资多头管理的局面。重点是理顺投资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在政府财政性建设资金分配管理方面的职能定位,改变单个部门既要管项目又管资金的格局,建立两部门间合理分工、共同协商、相互制衡和有效监督的机制,从源头上改变投资渠道多、使用分散的状况。

(三)健全落实支农资金管理制度,规范资金使用行为。

1、进一步健全财政支农项目的立项制度。对符合财政支持范围的农业项目,要组织可行性研究和专家评估论证,严格项目立项条件,提高财政支农项目选择的科学性、预见性、准确性。

2、实行重点项目资金财政直拨,县级报帐制度。对投资规模较大、建设期限要求较严的重点项目,资金按项目的隶属级次,由本级财政部门按工程建设进度,直接拨至项目承建单位。县级以下的重点项目,实行县级报帐。即把各级财政投入项目的资金(包括乡镇应负担的资金)汇入县财政专户,县财政落实专人负责,根据工程进度及时将资金拨至承建单位,整个工程的会计帐务在县财政核算,工程竣工验收后,县财政即把项目完工形成的资产移交给有关单位使用和管理。

3、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要实行项目从申报至竣工专人负责的制度,负责者可以是建设单位法人代表,也可以是单位委派的专职人员,总之要明确谁是该建设项目的直接责任人,并明确责任人的权利和职责。有关主管部门要组织和监督工程的招投标工作,并行使相应管理职能,加强项目建设过程的跟踪检查。

4、严格执行财务会计制度。要认真执行新《会计法》,项目建设要配备财务核算机构和合格的财会人员。根据工程的建设特点,采取适用的会计核算方法,完整、准确、及时地反映工程支出,杜绝糊涂帐。要做好会计核算资料的整理、保管及移接交工作,使支农资金的整个使用过程来路清、去向明,投资形成的资产帐务全、管理严。

5、建立实施支农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制定刚性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办法,实行严格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上级主管部门和县级财政部门要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通过开展支农资金绩效评价、支农资金使用情况分析,强化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财政支农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篇:支农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政支农资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唐 文 芳

财政支农资金是政府惠农政策的具体表现形式,对于促进我市农村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几年来对财政支农资金的专项检查发现,这些专项资金在使用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支农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的发挥。因此,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国家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从我市近几年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情况来看,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增长幅度大大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而且对农业的投入缺乏增长机制。如我市近三年预算内安排的财政支农资金均为380万元,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且比例失调,部分有潜力的农业项目因资金投入不足而进展缓慢。

二、财政支农资金安排不严谨。一是随意安排项目资金。一 1 些农业项目在审批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必要的可行性调研论证报告。有些项目甚至以多个名目重复申报,或一个项目多个部门同时申报,因而在项目资金的安排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随意性。二是资金分散,存在“撒胡椒粉”的现象。从近几年审计的情况来看,财政支农资金安排的项目点多、面广,资金分散。如2005市财政预算安排支农资金380万元,用于22个农业项目,其中安排市水利局水产技术推广站水产发展项目资金10万元,而市水利局将此资金却分散用于11个农业项目,平均每个项目安排资金不到1万元,虽然照顾了多数项目,但资金的使用效益却难以体现。三是项目结构安排不合理,对生产性投入低而对非生产性投入高。如2005财政支农资金安排的22个农业项目中,用于生产性的投入为100万元,占资金总额的27%,主要为重点基地建设等项目;用于非生产性的投入为280万元,占资金总额的73%,主要为专项补助经费和奖励等支出。

三、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和管理不善。一是挤占挪用财政支农资金问题普遍,这些挤占挪用的资金有的用于平衡财政预算、有的用于弥补单位行政经费、还有些用于归还其他农业项目借款等等。二是主管部门擅自提取或强行收取项目管理费。从帐面上看,某些农业主管部门将项目资金如数安排下去,但对项目资金进行跟踪审查时却发现其下属单位变相地上交项目管理费,导致支农资金被分割。三是支农资金财务核算不规范。部分财政支农资金 2 与单位经费户一起核算,未单独设帐、单独核算,项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不清晰。

应采取的对策

一、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虽然十分重视对“三农”的投入,但与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一些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资金投入不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因此市政府应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政策,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安排逐年增长,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二、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把各种渠道和各部门管理的财政支农资金适当集中起来,统筹安排、突出重点,使有限的资金形成“拳头”。同时,盘活现有存量资金,建立捆绑投入机制,缓解目前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的现状,既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也有利于集中力量,进一步完善政府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整体效益。

三、规范地使用财政支农资金。一是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将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列入部门主要领导和项目单位 “一把手”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评比。对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混乱的在今后的立项上予以削减,对项目资金管理好的给予奖励。二是实行项目资金公示制,对项目资金的管理情况、使用情况定期公示,做到项目管理公开、资金使用透明,接受政府和群众的监督;三是定期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按照预算编制和用款进度,及时跟踪问效。依法采取强硬措施,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的效益。对违规操作者,严格执行《预算法》,该停拨款的停拨,该处罚的处罚。四是实行专项资金单独核算。要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按制度管理和使用资金,增强专款专用的意识,确保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及时足额用于农业项目。

四、实行经常性审计制度,加大上审下和交叉审计的力度。审计实践表明,这样做,可以引起被审计部门、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对好的经验和做法可以进行推广,对违纪问题要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处罚,审计、财政、纪检和监察部门应相互协调,对发现的严重违纪问题既可借助纪检、监察部门直接对责任人进行处理,也可进行通报批评,对损失浪费严重的要公开进行曝光。同时,应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实事求是的向领导提供真实信息,提出好的建议,为领导宏观决策服务,使有限的支农资金充分发挥效益。

第四篇:财政支农资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财政支农资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农业是弱质产业,需要财政对其支持和保护。财政支农支出是政府增加农业投入,保护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注意发挥财政职能,支持农业生产,使我国农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拟在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农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财政支农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更好发挥财政支农的作用。

[关键词] 财政支农 资金 管理体制

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能否实现政府制定的发展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国家对农业的支出。因此,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不仅决定于其支农数量,更关乎其支农效率。因此,本文将从财政支农支出的总量、结构和绩效三个方面来分析财政支农状况,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财政支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更好发挥财政支农的作用。

一、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状况分析

1.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分析自1978至2006年,我国财政累计向农业投入资金达20941多亿元,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8.46%.从绝对量上看,我国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在过去的20多年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由1978年的150.6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172.97亿元,增长了20.06倍,这为我国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分析国家财政支农资金主要包括支援农业生产和农村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村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支出等。我国财政资金支农金额从1978年的150.6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172.97亿元,平均每年的支出额为722.13亿元。在整个财政资金的农业支出中,用于支援农业生产、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科技三项和农村救助的各项费用基本上都在逐年上升。统计数据同时显示,财政用于支援农业生产的资金不仅数量多,而且增幅很大;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除个别年份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都呈增加态势;用于农村科技三项费用和农村救济费两块历年呈低水平徘徊之势,农村救济费略高于农村科技三项费用。计算财政用于农业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可以发现,支农比重波动幅度较大,支农比重最大的年份是1978年,比重为13.43%;支农比重最小的年份是2003年,比重为7.12%,相差6.31个百分点,1978年之至2006年,年支出的平均比重仅为6.24%,国家财政支农支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负。

3.财政支农资金绩效分析本文分析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分析使用的软件为Eviews3.1.选取财政用于支农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村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支出的费用作为解释变量,分别用X1、X2、X3、X4表示;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为被解释变量Y,对财政支农资金结构与农民收入作回归分析,建立的回归方程为:

Y=645.1802+0.82636X1+2.57128X2-74.13884X3 +10.41249X4

(3.98545)(1.25184)(2.09164)(-0.70845)(1.06739)此为回归系数的t统计值

R-squard=0.68699Adjusted R-squard=0.60579

F=21.5849AIC sta=14.6245

因变量X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系数,拟合度较好。对因变量对应的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t检验,对各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F检验,均有相伴概率p<0.05.表明被解释变量Y与解释变量X间线性关系非常显著,建立的模型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反映了财政资金对农民收入的作用。回归系数1.519,表明财政支农资金每增加1亿元,农民纯收入将增加1.519元。

回归方程中因变量对应的回归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回归系数概率大于0.05,表明该回归方程不具有解释和说明力,通过反复进行变量之间的回归检验,发现拟和优度最好的回归方程为:

Y=698.0747+0.58293X1+2.0756X2+3.61071X4

(5.00905)(2.20428)(2.7962)(2.6971)此为回归系数的t统计值

R-squard=0.90548Adjusted R-squard=0.88367

F=41.5122 AIC sta=14.4721 P=0.0000

可以看出,各因变量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系数,拟合度较好。对因变量对应的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t检验,对各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F检验,均有相伴概率p<0.05.表明被解释变量与各解释变量间线性关系非常显著,建立的模型具有很好的代表性。X1、X2、X3的系数均为正,表明支援农业生产、农村基本建设支出和农村救济费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另外,农村科技三项变量,未能进入回归方程,其可能解释是在现有的分税制下,中央和地方财权有了明确的划分,中央政府集中了相当大的财政收入却未能承担对等的公共事务,地方政府在非常有限的财力下,形成了对中央财政支农的非有效利用。

以上的回归计量模型表明,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对农民纯收入有显著的影响,但是财政支农各项资金中,支援农业生产及农村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农村基本建设支出和农村救济费支出对各自的被解释变量能够发生正效用。

二、现阶段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2004年以来,我国每年全国的财政支农投资规模在2000亿元以上,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财政支农总量虽然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总量不足通常,投资总量可以用投资比较率作为衡量标准来判断。所谓投资比较率是指农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比重与农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之比。根据世界农业的发展规律,在工业化中期,农业投资比较率的值应接近或者超过1.在我国,自1985年至2006年,我国投资比较率均在0.2左右。说明我国农业的投资极端不足,在我国农业总投资中,财政投资占有很大的比重,以此可以的出结论:我国的财政支农总量严重不足。

2.财政支农支出力度减弱,且稳定性差从总体上看,我国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78年~1984年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都在10%以上;1999年~2006年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平均比重为6.24%,下降了4个多百分点,这反映出我国地方财政支持农业的力度减弱。在我国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下降的同时,也表现出较强的周期性波动。1978年该比例为13.43%,此后再也没有超过1978年的水平。财政支农的波动性不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农民收入的稳定提高。

3.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不合理

(1)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国家财政的支农的各项支出中,农民直接受益或者说农民获益较多的财政支出主要是支援农业生产、农业科技三项费以及农村救济费。而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分配的现实却是这三项的比重由1990年的47.88%下降到2001年的30.80%,农民得益较少的支出是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和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其比重由1990年的52.12%上升到2001年的69.20%.与此同时,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科技三项及农村救济费这三类与农民收入增加直接相关的资金,在国家财政支农的比重上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在这些比重下降的同时,却是农村行政事业单位运转费用在不断的提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我国政府农业财政支出中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用于政府农业行政事业的运转费用,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农林水气部门的事业费是财政农业支出的主体,所占比重近年大体维持在70%左右。

(2)财政在科技三项费用和农村救济两方面分配不尽合理。两者在促进农村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区别在:①就农民增收的问题,促进科技发展可以提高农业产量,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而农村救济只是缓解农民生活困难的应急措施。②从两种资金的受益范围来说,只要农业科技进步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所有的农民都可以受益;而救济只是针对农村贫困和失去劳动能力的居民的一种补贴,受益范围很有限。③从作用的结果来看,科技的进步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可以促进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而救济就不具备这一功效。在促进农村发展过程中,科技的作用远远大于农村救济的作用。但自2000年至2006年,财政用于农村救济费平均为86.51亿元,科技三项费用的平均水平为14.19亿元。足见支农资金在分配上的不合理性。

三、提高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效果的对策

1.进一步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人总量和相对规模,形成国家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我国的农村经济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农民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远远少于城镇居民。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要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总量,要建立稳步的增加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机制,严格按照《农业法》的要求实现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促进稳定可靠的财政支农投人保障机制的形成。并吸引社会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2.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首先,要大幅度增加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的资金投入比重,即增加财政用于支援农业生产和农村救济资金的投入比重,直接受益于农民,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增加农村科技三项费的投入比重,大力支持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加强以农业实用科学成果推广、转化;应用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农业建设。同进行农业行政事业机构调整,控制并减少行政事业单位的事业费开支。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惯例将我国众多的农业机构精简,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行政管理效率,而且也有利于减少农村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费。

3.完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首先,应对现有农业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相对集中。对于目前由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投入,尤其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防止项目重复投资或投资过于分散,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其次,建立规范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包括项目的立项、选择、实施、竣工、后续管理等整个资金运行全过程管理的规范化。第三,健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并完善财政内部监督、审计监督与社会舆论监督相结合的财政支农资金监管体系,同时,国家必须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的立法监督,使其早日进入法制轨道。

参考文献:

[1]王再文李刚: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2007(2)

[2]黄小舟王红玲:财政支农资金绩效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05(30)

[3]孙健夫: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转轨及其制约因素[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1~44

[4]邓子基:关于财政支农问题的若干理论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7)4~9

[5]李蕊倩:构建和谐农村金融市场的思考[J].经济问题,2007(6)

第五篇:(农财科):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2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九年聚集“三农”,地方各级政府也在不断加大支农资金的投入力度,同时,也加强了财政支农资金清查力度。年初,浙江省开始对2009年至2011年三年的中央、省、市支农资金及县(市、区)配套资金进行全面清查工作,目前已经进入重点检查阶段。从总体来看,我区支农资金管理制度日渐完善,支农资金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一、采取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项目申报管理。严格根据省财政厅和市财政局的支农资金项目申报指南的申报条件,对照相应资金管理办法,通知农口主管部门或乡镇街道农办申报项目,对上报项目进行材料审核,并对部分项目附加进行实地查看。材料审核通过后与农口主管部门联合行文上报,并且同步完成省厅和市局的网上系统申报。

(二)合理安排地方配套资金。对于需要区级财政安排配套资金的支农项目,如水稻病虫统防统治补贴资金、粮油生产机械化作业环节补贴、后备母牛补贴等项目,我们在安排年初预算时给于合理测算和安排,必要时给予调整及追加预算。

(三)加强资金日常监管。农口主管部门需要使用支农专项资金时,需要预先填写资金使用计划表,由农财科审核后在年初预算额度内给予拨付资金到农口主管部门发放给补助对象,或由财政直接发放给补助对象。对省市补助资金文件没有明确补助对象的,我们和农口单位联合下发资金补助文件后给予发放。对种粮大户、国家农作物良种补贴等涉及面广、收益对象为农民的惠农政策,我们通过村、街道、农口主管部门、财政的层层审核,通过“一卡通”方式资金发放到农民的个人银行卡,提高补贴资金发放的及时性。我们在每月初收到省市补助资金指标后及时在局内网进行共享,及时查找相关文件,对可 1

以直接拨付的资金给予尽早拨付,对需要验收的项目,我们及时和农口主管部门联合组织检查和验收后按有关文件和资金管理办法给予拨付。

(四)做好信息公开。我们定期在区信息公开网站上公开资金管理办法和资金下达文件等信息,广泛接受社会大众监督。

(五)加强绩效评价。我们每年选择一定的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自评,2011年就有13个项目开展绩效自评,对省级以上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我们还组织中介机构进行绩效评价,以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

(六)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资金管理。为了规范项目资金申报、立项、验收、拨付等行为,提高补助资金的透明度。我们先后出台了区级劳动力素质培训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河道疏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使重点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有据可依。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资金绩效有待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近年来新兴的法人主体,并逐渐成为财政支农资金扶持的重点对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五十条规定,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当分别安排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但由于合作社强调“人合”而非“资合”,合作社设立门槛低,对注册资金没有具体要求,造成合作社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财务管理基础薄弱,多数合作社由他人简单代理记账,白条入账和现金支付频繁,甚至没有运用《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由于合作社财务数据难以反映其实际投入情况,使财政支农资金的实际效

益难以确定,即使通过中介机构的绩效评价,也很难得出有效结论,同时也为财政人员增加了一定的责任风险。

(二)街道支农资金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随着“一卡通”工作的推广,农户直接受益的补贴,如种粮大户直接补贴、国家农作物良种补贴、省级财政油菜大户及良种补贴等均已通过银行一卡通九放到农户卡号中,但某些资金仍通过街道发放到有关村,或者由街道统筹使用。一是应由村级组织受益的补贴未及时下拨到位,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仍由区级财政拨付到农口主管部门,再通过双方联合行文将资金下达给各街道,由街道负责通知各有关村领取补贴资金,由于具体到各村的补贴资金金额仅有数十元、数百元,村集体领取积极性不是很高,再加上街道财务部门通常无法收到资金下达文件和发放清单,街道农办和财务人员衔接不力,这部分资金很容易造成滞留。二是财政对街道相关支出给予补助的资金存在挂账,如绿化造林补助资金,往往由各街道在一般预算支出安排,财政和农口主管部门于次年初对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考核后,拨付给街道相应的补助资金,因此,街道支出和收到补助存在跨时间差现象。一种情况是由财政直接拨款到街道,街道账务上作财政补助收入处理,收入和支出在时间上不配比;一种情况是财政补助资金通过农口主管部门拨付给街道,街道账务上作暂存款往来性质科目处理,造成往来款长期挂账,未及时用于当年相应支出,或者由于上年相应任务已经完成无法冲销往来款。

(三)项目申报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项目实施不到位。由于公文层层传递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经常碰到科室收到省市项目申报通知文件时已经接近甚至超过申报截止日期,造成项目组织申报时间太短,项目申报和财政审核把关质量难以保证。有极个别项目因为建设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项目实施要求,或者因项目实施主体原因造成个别项目最终无法实施,相应资金产生滞留。

三、下一步对策

(一)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规范化建设。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较为薄弱的问题,我们将加强自身对财务制度的学习,并指导合作社会计人员按财务制度要求进行账务处理,提高合作社财务管理水平,并适当对财务管理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一定的补助,把财务管理规范化水平作为考核合作社立项条件和资金补助的重要依据。对白条入账和大额现金等问题,我们将力促项目单位进行整改,确保财政补助部分按规定开具正式发票,对于未支付的部分大额款项,我们将要求项目单位严格按照银行结算制度办理转账支付手续,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

(二)加强项目申报前期准备工作。由于各级财政支农政策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下一步我们将根据上年各项申报文件要求,提早开展项目筛选,形成一定的项目库,结合各项目单位以往项目完成情况和当前项目实施能力,对项目进行合理排序,提早通知有关单位准备项目申报材料,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对于个别未按计划完成施工的项目,我们将监督项目单位切实按照实施方案抓紧实施,对极个别实在无法按计划实施的项目,我们将在必要的时候,提请上级财政部门同意变更项目实施主体或调整,确保上级补助资金不挤占、不挪用。

(三)改善工作方法,提高支农资金拨付效率。我区支农资金主要通过农口主管部门拨付,或者由农口主管部门拨付到各街道,再由街道拨付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农户等,支农资金在农口主管部门和街道环节都容易产生滞留,甚至跨挂账。下一步将改变现有当年支出次年补助的做法,做到财政补助和街道支出同步。同时,更多运用国库集中支付和“一卡通”支付方式,加强对农口主管部门和街道的监督力度,确保支农资金尽快拨付到相关单位和农户,提高支农资金的实际效益。

课题组组长:陈豪

成员:陈婉芸(执笔)

课题联系人:

电话:

修改意见:全文比较符合调研报告的写作要求,从现状做法,到问题,到对策建议,总体结构比较严谨,所提的建议也都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但是,数据还是不够详实,展开论述还不够。

下载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加强和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是建立财政专项支农资金绩效评价制度。一方面可以规范和加强项目管理,另一方面通过项目绩效和预算安排挂钩,好范文,全国公务员......

    我国财政支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财政支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财政支农是政府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之一。现阶段的财政支农资金无论是在管理还是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极大制约了其......

    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问题及对策(合集五篇)

    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问题及对策 徐晖 随着财政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上级安排的财政扶贫资金也越来越多,对促进和加强地方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通过近年来审计发现当前财......

    财政扶贫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政扶贫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政扶贫资金在促进脱贫、巩固温饱、缩小差距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现阶段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资金拨付使用......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问题与对策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问题与对策 针对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分散、条块管理、效益低下等问题,进一步加快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和监管,建立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提高财政支农......

    如何加强和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如何加强和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加强和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是建立财政专项支农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wenmi114.com一方面可以规范和加强项目管......

    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来扶持农业经济的力度逐年加大,资金总量迅速增加,规范资金管理,提高支农资金的......

    14炎陵县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炎陵县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讨论稿)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完善财政支农资金运行机制,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安全有效,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