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4炎陵县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炎陵县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讨论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完善财政支农资金运行机制,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安全有效,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根据省财政厅支农资金管理办法以及相关法规制度,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财政支农资金是指各级财政预算内安排的支援农业、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气等部门用于事业发展项目的各种专项资金。
第三条县财政局是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畜牧局、县扶贫办(农业综合开发办)、县农机局等农口行业主管部门,应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做好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工作。
第二章 资金的来源与使用
第四条财政支农资金的来源包括:
一、中央财政支持分配的各项专项补助资金、转移支付资金和国债资金;
二、省级财政支持分配的各项专项补助资金、转移支付资金;
三、市级财政支持分配的各项专项补助资金、转移支付资金;
四、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各项财政支农资金以及我县根据上级财政规定的本级预算配套资金。
第五条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原则:
一、符合国家有关农业和农村方针政策;
二、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原则;
三、体现科学、公正、公开和效益原则;
四、整合使用,重点投放。
第六条财政支农资金使用范围
一、农业支出:财政用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农场等方面的支出。主要包括农业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技术推广、病虫害控制、农产品质量、稳定农民收入补贴、农业产业化等;
二、林业支出:财政用于林业方面的支出。主要包括林业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森林培育、林业技术推广、育林基金、森林防火、林业产业化等;
三、水利支出:财政用于水利方面的支出。主要包括水利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运行与维护、水土保持、防汛、抗旱、小型农田水利等
第三章 项目管理
第七条 县及以下单位要求立项的,须向县财政局、农口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县财政局、农口主管部门初步考察论证,签署意见后由县农口主管部门同时报市财政局、农口主管部门(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八条 县农口主管部门根据各单位上报的立项申请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汇总后报县财政局。县财政局根据年初总体安排方案商
农口主管部门提出审核意见,报分管县长批准,由县财政局与农口主管部门联合下达批复项目申报文件。
第九条 为确保项目施工质量,对投资大的项目,要实行公开招标办法确定施工单位。一般项目确定责任单位。
第十条 上级立项批文下达后,县财政部门应将项目资金按施工进度及时足额到位,并会同农口主管部门督促立项单位及时组织实施,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偏差,保证项目顺利完成。
第十一条 项目完成后,建设单位及时编制竣工决算。由县审计局组织审计。
第十二条 项目竣工后及时对项目进行验收。县以下项目单位由乡(镇)人民政府、财政所负责组织验收,填写项目验收报告,并上报县财政局、农口主管部门。县财政局、农口主管部门对上报项目验收报告有权根据情况进行复查。县级项目单位由县财政局、审计局、农口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验收,填写项目验收报告。
第十三条 项目计划变更必须报上级农口主管部门批准。
第四章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第十四条 县财政局负责对财政支农资金预算的审核、预算计划编制、下达和监督管理。农口行业主管部门和乡镇负责财政支农资金的申报、预算草案编制、资金使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管理。项目实施单位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
第十五条对上级按预算级次发文下达我县农口行业主管部门
或乡镇的财政支农资金,各农口行业主管部门或乡镇根据批复的资金使用计划和实施方案专款专用。
第十六条 对上级文件只明确了预算支出科目没有预算级次的财政支农资金,根据支出类型,由项目管理单位和农口行业主管部门根据上级工作要求、本单位的实际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按照部门预算的编制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实施方案,经县财政局审核后报县政府批准。
第十七条 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财政支农资金以及本级预算配套支农资金,按照预算编制的法定程序,由县财政局根据收支平衡的原则,提出初步意见,报县政府批准。
第十八条 在财政支农资金分配使用过程中,任何单位不得随意更改资金使用计划,确需更改的,单位必须向县财政局提出申请,报县政府批准。
第十九条 财政支农资金根据各类资金的具体要求,严格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集中采购和县级报账等制度管理。
(一)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严格按县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流程办理相关手续;
(二)要求政府集中采购的财政支农资金,按政府采购的程序办理;
(三)按照上级财政支农资金文件规定,需实行项目报账制管理的资金,严格按相关项目的报账制资金管理办法办理;
(四)涉及到项目工程的财政支农资金,实行项目管理制。县财
政局在审核工程预算的基础上,按项目施工进度和项目主管部门出具的意见,将资金直达材料设备物质供货商、工程建设单位或承建人;
(五)对个人的补助、补贴、扶持和救助的财政支农资金,资金直达个人帐务。
第五章 财政支农资金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 县直农口行业主管部门和乡镇(办、场)要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完善。县级财政将充分利用政府审计、财政监督检查、社会中介审计等措施,定期或不定期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加强财政支农资金事前事中事后的监控。
第二十一条 项目实施单位不按规定使用财政支农资金的,县级财政可停拨项目资金或中止项目执行,责令整改。
第二十二条 对挪用的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县级财政通过预算扣减其它专项资金、转移支付补助等收回;并取消该单位同类专项资金以后年度的申报资格。
第二十三条 县级财政对全县财政支农资金建立绩效考评体系,量化各项考核指标,以评分制按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周期分项进行考核评价,并将绩效考核与部门预算、项目管理等相结合,奖优罚劣。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必须加强监督检查,对于以权谋私、挪用、贪污及其他违法乱纪行为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予以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由县财政局负责解释。第二十六条本办法自颁发之日起实施。
第二篇: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加强和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是建立财政专项支农资金绩效评价制度。一方面可以规范和加强项目管理,另一方面通过项目绩效和预算安排挂钩,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xiexiebang.com可以真正建立起资金使用的问效制和问责制,切实改变重分配,轻监督,轻绩效的现状,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
效能和使用效益。
坚持和明确财政专项支农资金的使用原则。一是公益性原则。要坚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让大多人受益,对于直接服务于农民的项目,如教育、卫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应以无偿性资金支持为主,对于自身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涉农项目,财政更多的应以有偿的周转性资金予以扶持。二是公开化原则。对财政专项支农资金的使用要坚持公开、透明的分配原则,凡使用财政性资金的项目,要向社会公布、公开招标竞标,规范程序,避免预算执行的随意性。三是市场化原则。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财政支出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向直接关系民生的方面倾斜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原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在支农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市场规则办事。四是安全性原则。要让财政资金真正用于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上,避免被变相侵占、挪用或截留。
合理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让财政支农资金的安排真正体现出对“三农”的倾斜,就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长远的科学规划和近期的目标任务,把现行分散的项目建设目标向产业建设目标转变,把优势农业与延伸发展产业链衔起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在保持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比例的力度,对农业投入的同时,应对现有支农资金进行整合梳理,合理配置,按照渠道不变,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合理分工的原则,把农业项目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集中资金,突出重点,真正使农业投入实现从分散的项目建设目标向产业链配套建设目标的根本转变,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推进规模农业,实现规模效益。
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财政专项支农资金支出是政府公共支出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建立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目的是强调公共支出管理过程中目标与结果的对应关系,形成一种新的面向结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绩效考评的内容可分为项目考评和财务考评,项目考评指标应包括项目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项目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的一致性,立项目标完成情况,项目组织管理情况,项目的政策效应,项目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内容,财务考评指标应包括财务计划的科学性,资金配套落实情况,实际支出情况,财务信息质量,财务管理状况等内容。当然,财政资金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重点围绕是否让农民受益,是否为国家培植税基,增加税源这一目标,如果项目运行有成效,带动农民增收明显,就应集中投入,重点倾斜,以最大限度体现绩效考评的结果。
对支农项目资金进行过程监控。一是在立项阶段,做好支农项目预算,进行事前控制,财政与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家有关产业扶持政策规定,对支农项目的立项进行可行性研究,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审查,组织专论证、筛选,严把入口关;二是在执行阶段,做好支农项目的事中监督,财政与主管部门可委托中介机构跟踪抽查项目实施情况,确保资金按规定用途使用,防止财政资金流失与浪费。三是在竣工阶段,做好支农项目的检查验收,支农项目完成后,财政与主管部门要及时委托或中介机构进行项目竣工的决算审计,根据审计结果核拨项目尾款,除国家、省、市的规定外,对于超出项目支出核算部分一律由项目用款单位自行承担。
第三篇:如何加强和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如何加强和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加强和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是建立财政专项支农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xiexiebang.com一方面可以规范和加强项目管理,另一方面通过项目绩效和预算安排挂钩,可以真正建立起资金使用的问效制和问责制,切实改变重分配,轻监督,轻绩效的现状,提高财政
资金的管理效能和使用效益。
坚持和明确财政专项支农资金的使用原则。一是公益性原则。要坚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让大多人受益,对于直接服务于农民的项目,如教育、卫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应以无偿性资金支持为主,对于自身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涉农项目,财政更多的应以有偿的周转性资金予以扶持。二是公开化原则。对财政专项支农资金的使用要坚持公开、透明的分配原则,凡使用财政性资金的项目,要向社会公布、公开招标竞标,规范程序,避免预算执行的随意性。三是市场化原则。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财政支出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向直接关系民生的方面倾斜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原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在支农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市场规则办事。四是安全性原则。要让财政资金真正用于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上,避免被变相侵占、挪用或截留。
合理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让财政支农资金的安排真正体现出对“三农”的倾斜,就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长远的科学规划和近期的目标任务,把现行分散的项目建设目标向产业建设目标转变,把优势农业与延伸发展产业链衔起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在保持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比例的力度,对农业投入的同时,应对现有支农资金进行整合梳理,合理配置,按照渠道不变,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合理分工的原则,把农业项目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集中资金,突出重点,真正使农业投入实现从分散的项目建设目标向产业链配套建设目标的根本转变,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推进规模农业,实现规模效益。
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财政专项支农资金支出是政府公共支出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建立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目的是强调公共支出管理过程中目标与结果的对应关系,形成一种新的面向结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绩效考评的内容可分为项目考评和财务考评,项目考评指标应包括项目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项目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的一致性,立项目标完成情况,项目组织管理情况,项目的政策效应,项目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内容,财务考评指标应包括财务计划的科学性,资金配套落实情况,实际支出情况,财务信息质量,财务管理状况等内容。当然,财政资金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重点围绕是否让农民受益,是否为国家培植税基,增加税源这一目标,如果项目运行有成效,带动农民增收明显,就应集中投入,重点倾斜,以最大限度体现绩效考评的结果。
对支农项目资金进行过程监控。一是在立项阶段,做好支农项目预算,进行事前控制,财政与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家有关产业扶持政策规定,对支农项目的立项进行可行性研究,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审查,组织专论证、筛选,严把入口关;二是在执行阶段,做好支农项目的事中监督,财政与主管部门可委托中介机构跟踪抽查项目实施情况,确保资金按规定用途使用,防止财政资金流失与浪费。三是在竣工阶段,做好支农项目的检查验收,支农项目完成后,财政与主管部门要及时委托或中介机构进行项目竣工的决算审计,根据审计结果核拨项目尾款,除国家、省、市的规定外,对于超出项目支出核算部分一律由项目用款单位自行承担。
《如何加强和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完毕!
第四篇: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来扶持农业经济的力度逐年加大,资金总量迅速增加,规范资金管理,提高支农资金的绩效已成为各级政府和财政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2004年至2008年,中央连续5个一号文件都在强调农业和农村问题。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次强调在政策和资金上要向农业倾斜。农业财政政策的扶持和支农专项资金的投入,是缓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自治州人民政府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全面发展,使农村经济和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在当前条件下,如何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就如何加强支农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我们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我州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
近年来,巴州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扶持农业经济发展的精神,在上级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减轻了农民负担。加大农业投入,强化了支农资金的管理,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至2008年3年来,我州财政支农资金(上级追加专项)累计支出37694.5万元,财政支农资金主要用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农业科技推广、农牧民培训、农业产业化、动物疫病防疫体系建设和品种改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良种补贴、灾害救助等方面。农业科支农专项资金支出情况是:2006年合计支出8522.6万元,主要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4601.9万元,林业发展专项资金1151.2万元,畜牧业专项374.8万元,农业生产专项1288.7万元,水利专项956万元,自然灾害救助资金150万元。2007年合计支出13422.6万元,主要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5434.5万元,林业发展专项资金1090.8万元,畜牧业专项296万元,农业生产专项3828.3万元,水利专项2648万元,自然灾害救助资金125万元。2008年合计支出15749.3万元,其中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8645.5万元,林业发展专项资金733万元,畜牧业专项769.6万元,农业生产专项2296.8万元,水利专项2287.4万元,自然灾害救助资金1017万元。
从以上所列数据可以看出,2007年比2006年财政支农支出增长57.49%。2008年比2007年财政支农支出增长17.33%。从增长内容看,支持林业、畜牧、农业生产和改善水利设施和自然灾害救助的资金逐年加大,尤其是各种农业补贴资金,近两年增和幅度较大。通过支农资金的有效投入,使公共财政的阳光逐渐覆盖到农村,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得到了落实,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享受到了切实的实惠。总体来讲,财政支农资金在以下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水利基础设施居农业基础产业地位,水利建设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发展的超前性。为缓解我州水利设施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业抗灾能力较弱的矛盾,3年来我州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集中“以工代赈、节水灌溉、防汛岁修、桥涵建设”等水利项目资金5891万元,支持了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节水等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落实了各项补贴政策,鼓励种粮农民积极性
积极配合各级农业部门,落实农作物良种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鼓励种粮农民积极性和实施棉花良种推广,及时拨付补贴资金,确保惠农政策的顺利实施。2006-2008年,我州共落实粮食补贴资金9650.4万元,累计补贴小麦面积130.75万亩;落实棉花良种补贴2549.7万元,累计补贴面积169.98万亩,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3、稳步推进特色林果业基地建设,加快林果产业发展
按照自治州提出“百万亩香梨、20万亩葡萄、20万亩红枣、20万亩杏”的建设目标,近五年来全州林果业以年均10万亩的速度快速发展。大力实施了森林生态效益、天然林保护工程。2007年林果总产值超过7.62亿元,预计2008年农民人均来自干鲜果品的收入超过744.8元,比上年增加155.8元左右。
4、加快了畜牧业各项资金投入,克服了动物疫病、自然灾害等困难,畜牧业得到稳步发展
2006-2008年共落实畜牧业专项投资1440.4 万元,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州畜牧业生产进展较为顺利,到2007年底,牲畜存栏309.03万头,年出栏牲畜322万头,肉类总产量9.7万吨,奶类总产量7.1万吨,禽蛋总产量1.2万吨,畜牧业产值20.5亿元,畜牧业在农牧民人均增收中的贡献份额100元以上。
5、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契机,加大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力度,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工作
2006-2008年全州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100万元,对25匹马力以上的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进行了补贴,补贴拖拉机1698台,配套农机具3592台,使农业机械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到2007年底,全州拥有各类拖拉机41802台,配套农机具75834台架,全州农业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了70%的疆内较高水平。
二、目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分配、轻管理”和资金管理不科学的问题长久存在
各县市、单位争取项目和资金的积极性很高,但资金到位后重视支出轻视管理。不重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的现象较普遍存在,尤其是随着资金量的快速增加,财政各项监督检查力度不够、查处不严,个别单位财务管理不规范,给财政后期管理和检查验收带来了困难。财政内部和资金使用单位缺乏项目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资金监管中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同时存在。在资金管理上,项目资金迟迟不到位,配套资金未作安排或安排不足,资金使用“撒胡椒面”和截留、滞留、占压,拨付不及时的问题依然存在。
2、项目申报程序不够科学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项目申报时间过长,部分支农项目因此贻误了最佳实施时机;财政资金再分配透明度不高。在申报支农项目时,往往是部门说了算,财政部门难以进行有效监督。在项目管理上,事前立项不严格,论证不充分,项目申报计划和实施方案缺乏可行性。在实施中擅自变更、调整项目计划,项目竣工验收不及时,致使项目建设质量不高。
3、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有少数财政支农项目资金没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制度,农口部门在安排使用时弹性大,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如林果业发展资金、地方苗圃建设资金、农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等。还有一些支农资金的管理制度已经过时,不符合客观实际。
4、监督管理不到位
随着社会发展,财政性项目资金规模越来越大,项目个数越来越多,但是监督力量未随着财政性项目数量和投资数额实行同步增长。目前,我州对财政支农资金中的违规违纪处罚偏轻。对部分违反法律、法规、财经纪律的人和事,未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处罚,从某些方面方便了个别单位和个人心存侥幸,违反法律、法规、财经纪律的现象屡有发生。
5、资金配套政策过多,基层难以落实
由于各农口主管部门纷纷出台配套资金政策,很多项目资金文件都附带配套资金的要求,而我州大多县财政困难,没有多少财力支持农业发展,农业投入资金往往依赖于上级财政“输血”方式的无偿支持,根本无法满足上级要求的大量配套资金。但为了争取上级项目,造成了“虚假配套”和“烂尾”工程,既降低了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又助长了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6、有财政多个部门管理支农资金的问题
财政内部存在着多个部门安排同一个项目和同一个项目由多个部门管理的现象,部分项目和投资交叉重复。在项目管理上部门之间出现了越位和缺位。有的项目资金重复安排而被挪作他用,降低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要想管好用好财政支农资金,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必须把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三、加强和规范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几点建议
要管好用好财政支农资金,应当以规范管理为目标,以健全制度为手段,力求将项目管理与资金管理和谐统一,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1、深化财政改革,努力打造阳光财政
在农村基层单位深入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乡财县管改革。通过各项财政改革,公开财政资金的管理,使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牧区。
2、转变财政投入方式,实现支农资金的整合 农业投资项目要归口安排,明确各级主管部门的职能,划清各主管部门所负责规划和管理的农业投资项目的范围、内容,确保各部门申报的项目不交叉、不重复。财政部门安排的支农资金,由财政部门牵头、协调和管理,要扩大财政投入规模,创新管理模式。
按照“存量优化,增量调节,预算内外统筹,跨部门整合”的原则,归并支农项目,对支农专项资金实行跨部门、跨级次整合,集中财力、形成合力、捆绑使用,解决一批农民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资金整合要由财政部门负责对各主管部门提出的投资项目进行审查,及时综合,划分归口,对交叉、重复的项目予以调整;其次,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方式要科学合理。要很好地采用财政贴息、财政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投入方式,如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政府财政要采取无偿直接投入的方式;其他领域的投入,财政可采取有偿补贴、贴息或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以拓宽支农资金来源渠道,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在项目规划过程中,必须组织相关部门和项目实施乡镇、村各级干部深入村社广泛宣传,征求规划建议和意见,开展民主讨论集思广益,提高项目规划过程的民主决策水平,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007年,我州焉耆县紧紧围绕优势资源发展主导产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重点农产品加工项目,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明显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重点支持发展以葡萄为主的红色产业,对涉及农业产业化的项目资金进行优化整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整合支农资金8624.8万元,用于重点项目、主导产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建立项目库,突出支农资金投入重点
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项目库,进一步完善支农项目的论证和专家评审制度,要区分轻重缓急,把投入重点放在农民最关心最需要的公共项目上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放在具有“造血”功能的项目和维护农村社会大局稳定上。在农口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分别建立分类项目库,经过评审协商后,比较好的项目选入项目库。对上级要求上报的项目,从项目库中择优筛选上报,确保上报项目质量。在建立项目库时,必须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水利、交通等)、特色产业建设项目、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教育、卫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信息服务)、生态建设项目和人居环境建设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整体申报,使项目与项目之间相互配套,并集中投向重点支柱产业、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民本等方面,充分发挥所有财政性项目资金应有的效益。
4、坚持多元化投入,完善支农资金投入机制
当前,对农业的投入,仅仅依靠财政,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通过招商引资、股份合作、资本运营、资源补偿等市场和经济手段,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相结合;建立“农民投入为主体,政府支持为辅助;地方投入为主体,上级补助为辅助”的多元投入新机制,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的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积极创新财政政策措施,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财政贴息、以物抵贷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农民自愿投资投劳,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较少的财政投入,引导出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通过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度,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为主的新农村建设格局。
5、支农资金要及时足额到位
为解决预算确定的时间与农时的矛盾,保证冬春季节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在当年财政预算未经人代会批准前,应于上年末以前加大预拨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力度,保证与春耕生产有关的支农资金及时到位。财政预算批准后,要按法定时限批复部门预算,提前部门预算编制时间,做好项目实施的前期工作,搞好项目储备,细化项目预算,以便预算批复后及时下达项目资金,加快支农支出进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地区,支农资金要实行集中支付,防止资金的挤占或挪用。
6、规范支农资金管理,确保支农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管理主要通过发布项目指南,指导项目申报,规范评审、立项、投资以及绩效评价程序和办法,使项目资金安排做到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要进一步改进资金分配办法,提高支农资金分配的透明性、公正性和公平性。要下放项目审批权限,严格资金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办法,加强和规范专项资金管理,要按照“先规范、后运作”的原则,完善管理制度,逐步全面推开支农资金县级报账制度,变事后监督为事前控制。积极推行专家评审、张榜公示、招标投标、委托中介审计等方式,把各项支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村、落实给农民,真正做到各项政策不走样、各项资金不流失,确保专款专用,使支农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
7、加强监督检查,实行绩效评价
财政专项支农资金支出是政府公共支出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级财政、审计和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支农资金的监督检查,实现监管资源的共享和交流。从项目立项、资金使用、项目效益等环节入手,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规范和加强监督管理,真正建立起资金使用的问效制和问责制。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把监督和管理贯穿于支农资金运行的各个环节,支农项目完成后,项目实施单位应组织有关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实行资金使用效益报告制度,为每一个完工项目建档立案。改变重分配,轻管理的现状,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效能和使用效益。
第五篇:万全县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资金管理和使用自查报告
万全县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资金管理和使用
自查报告
接到市财政局关于开展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补助资金使用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我县领导高度重视,按照相关要求对2009-2011年各级财政下拨的支农培训补助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培训计划实际完成情况等进行了严格的自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从2009-2011年,我县每年按照市财政局的要求和部署,集中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以乡镇为单位, 举办培训班10期,每期3天,三年共培训1726人次,确保培训人员、内容、实效“三落实、三到位”。三年来,上级共拨付资金22万元,我县除2011年的资金其余资金全部拨付完毕,且严格按照财政支农政策资金的性质和用途,无截留、挪用、克扣农村转移支付资金的问题。
二、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县财政局专门召开会议布置落实,由分管领导亲抓,会计科负责具体组织工作,相关科室全力配合,研究具体实施方案和培训计划。各乡镇主要领导结合当地实际认真部署各项培训工作,并带头参加相关培训班学习,促进培训工作的扎实开展。二是成立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协调。县财政局、县农工委加强协调、配合,共同研究培训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协 1
调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所属农村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
二、统筹规划,有序部署实施
一是制订培训实施方案。为了保证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在反复深入基层调研和召开相关座谈会研究的基础上,县财政局认真制订了《万全县农村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实施方案》,积极部署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二是科学做好培训计划。我县财政局和农工委上下联动,密切配合,根据上级财政部门确定的培训对象,组织了全县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相关情况的摸底调查工作,对本地区的农村财会人员的类型、数量、构成、业务素质等情况进行认真地调查摸底,并本着适合、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根据培训对象的分布情况,采取师资下乡沿乡镇培训的方式,针对各乡镇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确保培训质量。三是严格教学管理。(一)是积极开展教学研讨。针对当前在开展岗位业务上的难点和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组织研讨,结合实际补充编印教材讲义。课后又根据培训情况组织培训人员座谈,及时完善授课内容,确保培训人员听得懂、学得进,取得实效。(二)是建立健全培训学员档案。加强学员管理,实行学员签到制。(三)是严格考核。为确保培训质量,根据培训内容编印多套考核试卷,对每个培训人员进行考核。经考试成绩合格者,颁发财政部统一印制的培训证书。(四)是坚持以人为本。考虑大多数农村地偏路远,为每个参加培训的农村财会人员安排了午餐费和交通补助,使学员们积极专心参加培训。
三、积极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政府网站、财政内部刊物等媒介和村务公开栏、宣传标语等形式,及时宣传报道支农政策的目的意义和培训的情况。万全县财政局年2月13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