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支农周转金使用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80403
【发布文号】晋财农字[1992]68号 【发布日期】1992-06-10 【生效日期】1992-06-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财政支农周转金使用管理办法
(晋财农字〔1992〕68号1992年6月10日)
第一条 第一条 财政支农周转金是国家财政运用财政信用形式支援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偿资金,是财政支农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强化财政支农周转金管理,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的有偿滚动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财政支农周转金统一由各级财政部门的农业财务管理机构安排发放、回收与管理;委托主管部门管理的财政支农周转金由主管部门安排、发放和回收。
第三条 第三条 财政支农周转金来源渠道:
(一)当年预算内安排和上年结转的各项财政支农资金中有偿使用部分;
(二)各级财政用机动财办安排的各项支农资金中作为有偿周转的部分;
(三)农垦企业亏损退库和上交利润转作财政支农周转金部分;
(四)各级财政对所属农口事业单位开展多种经营和有偿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采取以收抵支而减下来的事业费拨款转作财政支农周转金部分;
(五)财政支农周转金占用费收入转作财政支农周转金基金的部分;
(六)其他用于支农的有偿资金。
第四条 第四条 财政支农周转金使用原则:
(一)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当地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发展总体规划的原则;
(二)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援为辅的原则;
(三)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
(四)集中资金、重点投放,促进形成一定规模商品生产能力的原则;
(五)讲求实效、培养财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
第五条 第五条 财政支农周转金扶持对象
财政支农周转金扶持对象是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乡(镇)村集体企业、其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国营农业(包括农业、农垦、畜牧、水产、下同)、农机、水利、气象等企业、事业单位。
第六条 第六条 财政支农周转金使用范围
(一)种植业、养殖业。
种植业: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苗木、经济林木、蔬菜等的种植,以及为种植而进行的耕地开发、土地改良、地膜覆盖、温室建设以及农业机械设备购置等。
养殖业:包括大牲畜、家禽家畜、水产养殖和其他养殖业,以及机械化养殖设施购置等。
(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主要包括粮食、经济作物栽培新技术、种子更新及农用新技术的推广;牲畜、家禽、鱼类等的新品种繁殖:各级农口技术推广站所进行的农业、农机、畜牧、林业、水利等的试验、推广,以及为此而进行的必要的设备、仪器购置等。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主要包括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的项目建设,以及技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系列化综合服务项目。
(四)农付产品加工业和利用当地其他资源的工付业。包括以农副产品为原料进行的深加工项目,以及利用当地自然淘汰开展的工副业项目。
第七条 第七条 财政支农周转金使用期限:
依据不同的产业确定为:
(一)种植业、养殖业:扶持期限一般为至三年。对于新种植的经济林木以及生产周期长、收益低,社会效益较好的项目,可适当放宽到四至五年。
(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项目扶持期限一般为一至三年。
(三)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项目,扶持期限一般为一至三年。
(四)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利用当地其他自然资源的工副业项目:对于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的扶持期限,一般为一至二年;对于新建的加工项目,一般为二至四年。
第八条 第八条 凡申请借用财政支农周转金的单位,必须如实填制“财政支农周转金项目申请卡”,实行“一项一卡”,随申请报告一并报同级财政部门审定。
第九条 第九条 凡财政支农周转金扶持的项目,均要按照省财政厅颂发的“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目标及档案管理暂规定”要求,实行项目管理,必须在深入实地调查和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论证的基础上立项扶持;项目建设过程中,实行定期与不定期的追踪反馈,强化项目资金的检查与监督;项目完工后,要进行严格的检查验收,建立经济效益档案,以确保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第十条 第十条 借用财政支农周转金必须按规定签订周转金借款合同,明确各方责任;实行担保制度,确保周转金的到期回收。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财政支农周转金按财政体制和财务关系的划分,实行分级管理。谁发放,谁回收,谁借款,谁归还。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中心,进一步强化财政支农周转金管理,要积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措施,包括经济的、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促进周转金的回收工作。对回收率高、回收额大的部门、单位,可给予适当奖励。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凡不按期足额归还财政支农周转金或尚没还完旧借款的单位,一律不再借用新的财政支农周转金。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凡借用财政支农周转金的单位,必须按规定交纳资金占用费,对延期归还借款的,应收取延期占用费。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占用费按月计算:
期内占用费率如下:
(一)种植业项目1.8‰;
(二)养殖业及饲料加工项目2.1‰;
(三)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项目1.8‰;
(四)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项目2.7‰;
(五)农副产品加工业项目3.3‰-3.9‰。其中:借款期为一年(含一年)以下的为3.3‰;借款期一年以上的为3.9‰。
(六)其他工副业项目4.2‰-4.8‰。其中:借款期为一年(含一年)以下的为4.2‰;借款期一年以上的为 4.8‰。
经批准办理了延期归还合同的,逾期占用费率为 7.2‰;到期无故不还的,逾期占用费率为9‰。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各级财政部门必须建立还款保证金制度,以确保项目资金的到期回收。凡直接借用财政支农周转金的单位,不论什么项目,均要按月交纳借款总额3‰的还款保证金,实行“按月计算,年初预交”的办法。凡已按期足额归还惜款的,保证金全额退还借款单位,否则,不予退还,由财政部门全额转入周转金基金。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财政部门上下级之间的承借承还周转金,其资金占用费率一律按1.5‰执行。各级财政部门在具体投放项目时,应按不同产业项目的占用费率执行;财政部门委托主管部门或主管部门转借同级财政部门的财政支农周转金,其占用费率可依据不同的产业下调0.3个千分点。在具体投放项目时,仍执行上述规定的占费率,不得上浮。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资金占用费的结算办法:凡当年借用当年归还的,实行“借款预收”,即在办理借款时一次交清资金占用费;凡借款跨年度归还的,实行“预交一年,年费年清”,即在办理借款时,先预交一年的资金占用费,以后各年到期还款时,连同本年将本年的占用费一次结清,年度内无到期周转金的,应结清本年的占用费。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口各主管部门可以从占用费收入(含利息收入,下同)和下浮的占用费收入中开支用于支农周转金的业务费用,因各地、各部门收取的占用费数额多少不一,省不宜控制支出比例,但各地、各部门要从紧节约,并严格按开支范围使用,剩余部门应全部转入周转金基金,继续用于扶持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业事业。业务费应主要用于管理过程中购置、印刷必需的凭证、帐册、报表以及宣传资料;组织项目调查、评估、考核的经费开支;购置必要的办公设备和交通工具;支付临时聘用人员的工资;周转金专业会议和培训经费,以及适量的周转金回收奖励开支等。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当年预算内安排和上年结余的支农资金中转作有偿资金部分,财政部门第一次拨付时,财政部门农财机构应先作预算内帐务处理,待拨付下级财政或主管部门时,在作预算内帐务处理的同时,作预算外周转金帐务处理,记入“财政支农周转金基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直接拨付同级主管部门的支农周转金部分,财政部门农财机构作预算外周转金帐务处理,记入“财政支农周转金基金”。回收后作预算外支农资金管理。对上级财政以预算指标下达的分成周转金,预算纳入哪一级,哪一级按指标数列入“本级周转金基金”。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对财政支农周转金必须单独设帐、单独核算,建立健全严格的会计核算制度。年终编报决算的同时,下级财政部门要向上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要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财政支农周转金报表和使用情况的书面报告。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各级财政部门的农业财务管理机构和有关主管部门必须在有关银行开设财政支农周转金专户。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财政支农周转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对于不按合同规定使用的行为,应予以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应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过去有关规定与本办法有抵触的,按本办法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财政支农周转金使用管理办法 财农字[1991]322号
财政支农周转金使用管理办法
颁布单位: 财政部
颁布文号: 财农字[1991]322号 颁发日期: 1991年11月13日 实施日期: 1991年11月13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财政支农周转金管理,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的有偿滚动机制,提高 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财政支农周转金是国家财政运用财政信用形式支援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 展的有偿资金,是财政支农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部门不得改变资金的性质和用途。
第三条 财政支农周转金统一由各级财政部门农业财务管理机构安排、发放和管理。财政部门委托主管部门管理的财政支农周转金由主管部门安排、发放。
第二章 资金的来源与使用
第四条 财政支农周转金的来源包括:
一、当年预算内安排和上年结转的支农资金中转作有偿使用的资金;
二、财政支农周转金占用费收入转作财政支农周转金基金的部分;
三、其他用于支农的有偿资金。
第五条 财政支农周转金使用遵循以下原则:
一、体现国家产业政策;
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
三、集中使用,重点投放。
第六条 财政支农周转金的支持对象是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乡(镇)村集体企业、其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国营农业(包括农业、农垦、畜牧、水产,下同)、林业、水利、气象等企业和事业单位。
第七条 财政支农周转金的使用范围:
一、种植业、养殖业;
二、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利用当地其他资源的工副业;
三、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四、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
第八条 财政支农周转金使用期限应根据不同产业分别确定。对种植业、养殖业还 款期限可适当放长,一般应在3年以上。
第三章 资金发放与回收
第九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要按《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管理试行办法》的 要求,对财政支农周转金实行项目管理。
第十条 借用财政支农周转金必须按规定签订合同,明确各方面责任。
第十一条 财政支农周转金按财政体制和财务关系的划分,实行分级管理。谁发放、谁回收,谁借款、谁归还。
第十二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从回收的支农周转金中,划出一定的比例,重点支持支 农周转金管理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区,充实其支农周转金基金,以资奖励。
第四章 占用费收取与使用
第十三条 使用财政支农周转金的单位必须按规定交纳占用费。占用费根据不同产 业实行差别费率,期内占用费从低,逾期占用费从高。
第十四条 占用费按月计算收取。期内占用费率规定如下:
一、种植业、养殖业 1—2‰
二、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1—2‰
三、农产品加工业 3—4‰
四、其他工副业 4—6‰
逾期占用费率可高于银行同类贷款利率。
第十五条 下级财政部门转借上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转借同级财政部门的财政支 农周转金,其占用费率不得高于原费率的0.3个千分点。
第十六条 占用费收入主要用于补充财政支农周转金基金。也可根据实际需要提取 一定比例用于财政支农周转金管理过程中购置、印刷必需的凭证、帐册、报表,以及宣 传资料;组织项目调查、评估、考核的经费开支;购置必要的业务用交通工具;支付临 时聘用人员的工资;回收奖励等。具体提取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
第五章 核算与报表
第十七条 当年预算内安排和上年结转的支农资金中转作有偿资金,财政部门第一 次拨付时,年终要在相应的预算科目中列报支出决算,同时,记入“财政支农周转金基 金”帐户,回收后作预算外支农资金管理。
第十八条 财政支农周转金必须单独记帐,单独核算,建立健全严格的会计核算制 度。年终编报决算的同时,下级财政部门要向上级财政部门报送财政支农周转金使用情 况的书面报告。
第十九条 各级财政部门的农业财务管理机构和有关主管部门必须在指定的银行开 设财政支农周转金专户。
第二十条 财政支农周转金豁免的权限在财政部。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对财政支农周转金的使用必须加强监督 检查,对于以权谋私、挪用、贪污及其他违法乱纪行为应予以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颁发之日起实施,过去发布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有冲突的,照本办法办理。
第三篇:财政支农
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思考
在我国,“三农”问题是一个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问题,政府在财政支农方面,增加支农资金的总量固然很重要,但如何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却成为摆在涉农部门面前的大课题。可以说,长期以来,中国财政支农问题严峻,且矛盾的焦点就是效率低下。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作为农村投融资机制创新的子系统,是对现行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的一次改革,是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是相对于财政支农资金分散使用、管理而言的,它是将财政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农民的各种支出资金,整合使用、整合管理,以及以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取最大的支持效果。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问题不仅涉及经济中的资源配置问题,还涉及资金管理的问题。支农资金的整合就是要实现农业财政资金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责任性”的统一,重点解决分割管理状态下资金的安全性不高、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不高、管理责任不明确的问题。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就是由农业财政部门主导,在现有体制框架下,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主题,突出财政支农重点,盘活现有存量资金,建立捆绑投入机制,在不改变支农资金特点和性质的前提下,变分散到各部门的平均投资模式为相对集中统一的投资模式。
政府为此也做了许多的工作。2004-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分别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总体要求;财政部先后出台《关于做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农[2005]31号)和《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财农[2006]36号);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加大支农资金协调整合的力度,提高使用效益,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向各地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县级政府支农投资整合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06]462号);2008年财政部设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来发展现代农业。但遗憾的是,在实际操作之中,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遇到了种种问题,如思想仍然不统一,思想解放速度太慢,社会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支持不够等,这都将损害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效果。
我们知道,我国属于经济转型阶段的发展中小农大国,而且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我国的财政支农资金是短缺的。正是财政支农资金的这种稀缺性,为我们探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经济学角度。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就是如何把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以更加有效的方式进行花费,也就是说,它摒弃了传统的单纯关注财政支农资金的规模,而是把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与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的规模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经济学视角上,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实质上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一个合理的资金整合共享体系,不能建立在无私奉献的基础之上,也不能建立在外力强迫的基础之上,而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内在的动力之上。因此,可以才下面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1)制度规范: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正式制度,并辅之以非正式制度的协同法经济学理论认为,法律与经济学有相当的共通之处,可以用法律为经济奠定制度基础。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制度化的协调机制更有利于推进合作,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匹配和均衡,是整体制度化结构得以真正确立的重要条件。但实际上,我国一直缺乏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和与之匹配的整合共识,只是靠行政手段配置庞大的财政支农资源。
(2)内涵拓展: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三农”,拓展资金内涵
马克思认为,货币资金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动力”。而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具有很强的稀缺性,所以应该以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为引线,以资金整合为平台,引导社会资金向“三农”领域转移,发挥协同倍增效应。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财政支农较少考虑用信贷资金作为财政投资不足的有效补充,同时由于农业投资具有明显的周期长、规模大、风险高、赢利低得特点,导致其对市场资本也缺乏吸引力。因此,应在加大激励机制建设的同时,强化县级政府责任,以此降低风险预期。
(3)外围突破:逐步整合农业资源诸要素,实现整合外围的突破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逐步向要素整合转变,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和风险抵御能力。所以,应该通过实施财政支农项目把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品种资源、营销渠道等诸要素合理整合创新,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给和农村生产率的提高。
第四篇:梓潼县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1(范文模版)
梓潼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四川省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细则》、《四川省民办公助财政支农专项资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是指各级财政用于支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实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竣工验收合格并在项目区范围内公示无异议后,由项目实施主体提出拨付资金书面申请,经乡镇及项目主管部门审核同意,财政部门按照制定的补助标准,拨付补助资金。第四条 项目单位及其主管部门是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的责任主体,对资金的安全、具体用途、财务管理和项目实施的真实性、合法性负直接责任。
具体职责:负责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计划、可行性论证、技术方案的编报审核,制定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方案;负责组织项目实施和监督管理,按照招投标规定依法确定项目 1
施工单位,签订好项目实施合同,加强项目实施进度和质量管理;严格按国家有关财务制度和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规定用途及要求,管理、使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和竣工决算。
第五条 县财政局负责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管理、拨付和监督,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财务管理和项目实施的合法性、真实性负监督责任。
具体职责:负责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设立、项目资金计划审核和资金使用管理监督;参与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总体规划和项目计划编制;参与项目实施方案的会审;审查有关招投标文件和项目实施合同;参与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分配;按规定审查核拨资金;负责监督项目单位或主管部门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对单位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跟踪检查,对违纪问题依法予以查处。
第六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使用和监管的单位,其具体经办人和承办股室(机构)负直接责任,单位分管领导负直接分管责任,法人代表负主要领导责任。
第七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申报实行报告审查制度。
各涉农单位要根据县委、政府确定支农发展规划和农民、农村和农业的现实需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科学论证,提出项目申报方案,报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称主管部门)审核后,由县财政局会同有关
部门审查(必要时可进行评审)。经审查合格的项目,纳入县级项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
本级财力安排的项目,县财政局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和事业发展要求,结合财力状况,按照轻重缓急原则,提出建议方案,报县委、县政府审批同意后,纳入项目支出预算。
第七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主管部门要规范项目立项行为,提高立项环节的公平性、公正性和透明度,要坚持和完善项目立项的公示公告制度和专家评审制度。
第八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基层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对申报项目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合规性负责。若由于工作不认真仔细,项目前期调查不够,甚至顾亲厚友、弄虚作假,造成项目难以实施或出现社会矛盾的,将依法追究有关项目申报单位和主管部门及其经办人员的责任。
第九条 完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分配管理投机,积极推行“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直接补助等投入激励手段。县级财政及涉农主管部门在资金分配上,要采用较为科学的分配办法,以提高资金分配的规范性、公正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第十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坚持“谁分配,谁监管,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各级、各部门必须严格按照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规定的用途和要求管理、拨付和使用资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或改变资金用途。
第十一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不得在项目申报、审
批过程中收取任何费用或通过采购材料物资获取额外利益;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在制度办法外再提取项目管理费和其他费用。项目实施所需工作经费,由财政部门按规定列入财政预算解决。
第十二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以资金下达文件和项目批复文件为依据,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擅自调整项目和更改资金用途,确需调整的,必须按规定的程序重新报批。
第十三条 项目单位要制定项目实施的内控制度,要在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相互监督、互相制约。在项目实施前,内控制度要报县级财政和监察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项目单位在实施项目前,要按规定要求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方案,并以正式文件送主管部门审核、县财政局审查后,按《县委工作报告制度》有关规定及程序报县委、县政府审批。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方案一经批准后,不得擅自调整,若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须按有关程序报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方案一经批准后,不得擅自调整,若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须按有关程序报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方案一经批准后,不得擅自调整,若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须按有关程序报批要严格实行项目公示(公告)制、业主负责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政府采购制。
(一)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尤其是涉及对个人补助的专
项资金要实行信息公开和项目公示制度,在立项、分配、使用等各个环节,将资金的使用范围、使用条件、享受对象、补助标准、补助方式等有关政策和项目实施及效益情况,按规定通过媒体及时向社会公示,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二)具备招投标条件的项目,应按规定实行工程招投标。
(三)应当纳入监理的项目,应按规定实行工程建设监理。
(四)大宗物资、材料等按规定实行政府采购,但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第十五条 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批复下达的资金计划,保证资金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不得擅自更改资用途、补助环节、补助标准和实施地点等。
第十五条 项目单位根据批准的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方案,按照有关规定在主管部门及其他职能部门的监督下,依法确定项目施工单位,签订好项目实施合同,并按规定及时报送县财政局审查和备案。
第十六条 县财政局根据批准的项目实施及资金使用方案和项目实施进度核拨资金。
对未按要求提供项目实施方案及用款计划、无书面项目实施进度核实报告、支出不符合规定、资料不齐全、手续不完备、程序不合规的,县财政局一律不办理拨款。
第十七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应规范管理,公开操作,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管理,专账核算,实行公告公示、国库集中支付制、逐级报批资金审批制度,规范审批程序,完善
审批环节,落实审批责任,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安全有效。
第十八条 财政部门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并按规定设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专账和项目管理辅助账,专门核算和反映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收支业务和项目实施进度,严格遵循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专账核算、专人管理的原则,加强项目成本核算和资金管理,并对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负责。
第十九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即根据单位申请和项目实施进度,县财政局将资金直接支付到项目施工单位(或商品和劳务提供单位)。凡直接补贴农户(民)的资金,全部采用“一折通”方式直接发放到农户(民)手中。
资金支付一般实行转账结算,并从严控制现金支付。对确需支付现金的,要严格按照《现金管理条例》和《梓潼县现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项目实施完后检查验收办法。
(一)项目采用民办公助、一事一议制。
(二)项目实行竣工验收制,竣工一项验收一项。
(三)采用项目实施乡镇先自查初验,初验合格后,由乡镇人民政府以书面形式向县项目领导小组申请县级检查验收。
(四)县级检查验收采用联合验收制,由县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由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组成项目联合检查验收小组,对乡镇初验合格项目进行联合验收,对经县联合检查验收小组验收合格的项目或单位及时兑
现项目财政补助资金。
(五)乡镇自查初验应提交的材料:申请(乡镇人民政府申请、实施单位或个人申请)、乡镇自查验收表、五名以上村民代表(村组干部除外)签字核查表、竣工项目总结、民办公助总结和农户筹资筹劳凭证、施工影像资料、会议记录、工作简报、一事一议等相关材料。
第二十一条 县级财政部门应逐步建立、完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绩效考评办法,逐步建立以效益为导向的资金分配制度。
第二十二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跟踪管理和监督检查。
主管部门负责对本部门管理和使用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进行监督。负责对项目的具体实施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管理,第二十三条 县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使用管理责任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督察和处罚力度。项目单位及其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审计、监察等监管部门,要按各自职责分工认真履行职责,切实管好用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确保资金安全和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相关部门或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分别负主要领导责任和直接领导责任,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负直接责任。对管理不善、监督不力、玩忽职守,造成损失浪费的,要依法追究相
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第三章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县级报账实施办法
第二十四条 县级财政部门负责报账资金的日常核算和管理,其主要职责是:建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专账,根据批复的项目计划和工程建设进度,对各级财政资金的支付进行核算。
第二十五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实施单位应按工程进度提出验收和报账申请,填写拨款审批单并提供原始凭证,经项目主管部门审核后,财政部门据此报账。原则上做到完工一批,验收一批,报账一批。
隐蔽性工程完工后,项目实施单位要提出验收申请,项目主管部门应及时组织项目验收。
第二十六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施完工后,项目实施单位应提供完整的原始凭证,填写拨款审批单,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核后,财政部门据此报账并拨付资金。
第二十七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实施项目中所需大宗物资、材料符合政府采购目录的,应按当地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实行政府采购,采购资金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办法。同时,必须建立严格的物资领用和保管制度。
第二十八条 实行质量保证金制度。预留的工程质量保证金不低于该项目签订合同总额的10%。工程完工交付使用一年
后,如果未出现质量问题,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实施项目单位提出请款申请,经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主管部门审核后,财政部门拨付工程质量保证金。若工程存在质量问题,财政部门应将工程质量保证金转作维修费用,并按项目实施责任书(或项目实施合同书)规定的有关条款进行相应的处置。
第二十九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施单位应及时提供各种完整、真实、合法、有效的报账凭据。
第三十条 县级财政部门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拨付,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应纳入国库单一账户统一管理,转账结算,严格控制现金支出。
第三十一条 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实施报账的过程中,项目实施单位填写《纳入财政管理资金拨款审批单》,并且逐级审核,并如实提供以下有效文件、资料和凭证原件:
(一)项目立项书(或项目资金文件);
(二)项目实施计划书(或项目实施方案);
(三)项目实施责任书(或项目实施合同书);
(四)工程概(预)算、竣工决算书;
(六)项目公示公告书;
(八)现金补助兑现登记表(包括农户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码、补助金额、银行支付凭证,现金补助必须通过“一卡通”直接兑付);
(九)物化补助兑现登记表(包括农户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码以及物资名称、规格、数量等,须由领取人、经办人、监督人签字);
(十)项目验收报告书(包括项目现场检查记录及验收意见);
(十一)工程款税务发票;
(十二)“一事一议”相关资料;
(十三)其他需要提供的资料。
第三十二条 县级财政部门须严格审核报账原始凭证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 县级财政部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项目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共同做好报账工作,积极配合上级部门以及监察、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财政部门、项目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检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报账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第二十条 乡(镇)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管职能作用,加强对扶贫项目的现场监督检查,发现违规问题及时制止并报告县级财政部门。
第五篇:市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情况汇报
20xx—20xx年我市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的情况汇报
20xx-20xx年,我市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三农”的各项方针政策,按照省委、省政府“两高于一确保”的要求,以财政增收为前提,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实施农村“5+1”实事工程为抓手,不断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了我市农业持续发展、农民稳定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现将我市20xx-20xx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情况
多渠道筹集支农资金,除增加财政预算内支农资金投入外,积极上争支农项目资金,五年来市财政共投入支农资金72490.5万元,使用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
1.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五年共投入支农水利资金11543.88万元,主要用于县、乡河道的疏浚整治和长江堤防、水闸、涵洞等的维修养护,提高了水利工程的防洪、排涝能力,确保了渡汛和防洪安全。安排土地复垦专项经费8873.4万元,复垦土地面积15178.3亩,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
2.大力推进河道“双清”工程。20xx—20xx年,财政投入5000万元,确保我市村级河道得到全面疏浚整治。共建成村级河道达标村169个和8个农村综合环境整治示范点,疏浚整治村级河道3956条,拆坝建桥7531座,疏浚土方820万方,新、改建涵洞2362座。目前我市191个行政村已全面进入保洁状态。
3.大力实施农村道路桥梁建设。按照统一规划、投入配比、轻重缓急的原则,对我市农村非等级公路的农用机耕桥及农民生产、生活用桥进行改扩建,五年财政总投资1667.3万元,其中地方财政配套资金864万元,建造206座小型农桥。投入财政资金1.2亿元,支持新建、改建农村公路774公里,切实改善了农村行路难的问题,化解了一些农村矛盾,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
4.促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我市财政投入农村能源综合建设项目资金528万元,已完成2800户“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1个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6个小型畜禽场沼气工程。增加农村改厕改水投入,财政投入农村改厕改水资金513.5万元,完成1.4万户改厕任务,完成生活污水净化池60组,总处理生活污水容积为2880立方米。安排林业绿化资金757.91万元,植树420万株,造林面积4.25万亩。
(二)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化发展
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2682.52万元,改造中低产田4.56万亩,项目区内开挖疏浚渠道151.2公里,累计完成土方89.3万方,促进新增粮食总产量480万公斤,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2.61万亩,改良土壤2.78万亩,扩大良种种植面积1.79万亩,平均新增农业产值48.6万元,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5元。安排农业产业化资金515万元,高效设施生态农业发展资金165万元,农发基金20xx万元,农业科技三项费用600万元,技术推广经费73.08万元,重点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支持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制开发和推广补助,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万亩生态农业园、江心洲生态园的建设。
(三)支持各项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民减负的各项要求,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20xx年以来,我市实行“一免三补”政策,20xx年减征农业税3个百分点,并实行发放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政策,20xx年全面取消农业税,直补面积达34.3万亩,惠及农户14.14万户。20xx-20xx年全市发放直接补贴共6852.47万元,其中: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4746.76万元,能繁母猪补贴117万元,机动渔船价格补贴434.77万元,小麦良种补贴640万元,水稻良种补贴600万元,农机具补贴217.39万元,渔民转产转业补贴96.55万元,有效减轻了农民负担,稳定了农业生产,保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四)支持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社会保障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1.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我市共投入财政资金2488.07万元,建立了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助学体系。主要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费、课本费,对特殊教育学校实行“两免一补”及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此外,20xx年我市还投入职业教育200万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投入2500万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力求于20xx年底将农村义务教育债务5000万元化解到位。
2.强化农村劳
动力转移和就业培训。五年财政投入559.45万元,支持各类成教、职教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6.7万人,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支持社会团体、中介机构开展劳务输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689人,转移输出17.86万人,有效改善了农民的就业条件,促进了农民增收。
3.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止20xx年底,参合农民达到29.17万人,参合率达92%,财政补助2442.85万元。全面启动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涉及6个镇的14个试点村,参保人数2285人,缴费金额1506万元。落实农村低保政策,市财政共投入962.98万元,使26158名低收入群体缓解了生活困难的问题。
4.提高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五年来财政投入160万元,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建成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60个;
20xx年,财政按农村人口平均7元的标准,投入302万元,用于直接面向农村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我市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情况
(一)建立了“三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根据上级财政部门的要求,我市从20xx年开始建立了“三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由财政局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及相关职能科室组成的“三农”工作领导小组,规定“三农”工作中重大事项必须经过“三农”工作联席会议研究讨论确定。
(二)制定和完善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1.实行专项资金县级财政报账制管理。按照上级财政部门要求,财政支农重点项目资金必须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和要求到财政部门报账。单独设账,专户管理、专项核算,按照项目建设合同书,加强对支出凭证的审核,按工程进度分期拨付建设资金,规范了专项资金的会计核算,有效地制止了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2.建立健全专项工程项目库制度。规定凡是上争资金的项目,必须根据需要与规划,经过专家论证和领导批准,先纳入专项工程项目库。项目申报时,按照统筹兼顾、轻重缓急的原则,直接从项目库中提取上报,避免了项目盲目申报与重复申报,使项目申报更科学合理、公开透明,更具时效性。
3.项目实施过程中推行政府采购、项目监理、招投标等制度。江苏省小型公益设施农村桥梁建设项目是唯一一个将财政部门作为项目建设管理责任单位的财政支农项目,也是近年来农业财政工作的重点与亮点。我们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认真编制农村桥梁建设项目库,专门制定了我市《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农村桥梁建设规程》,实行统一勘测设计、统一编制概预算、统一县级财政报账、统一监理、统一验收的五统一管理制度,引入了竞争机制,实行项目招投标管理,做到公开透明、阳光操作。
(三)加强财政监督,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建立公共财政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强财政监督的过程。对于财政支农资金监督,一是由本级财政稽查科室牵头,依据法律法规制度,从项目申报到工程竣工验收,对整个收支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二是财政协同市纪委、监察、水利、农委等相关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对“双清”工程、土地复垦等重点项目,按实施村进行达标验收,工程达标方可拨付资金,真正把工程办成群众满意工程。三是由上级财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专项检查和验收,聘请中介机构进行专项审计。四是聘请了行风监督员,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广泛接受群众与社会的监督。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
总体来说,五年来我市财政“三农”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明显强化,支农成效较为显著,但由于财政支农资金涉及面广,资金量大,在投入与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分散,交叉重复并存。一方面由于行政管理体制的原因,财政支农资金涉及农业、畜牧、水产、林业、水利等各部门,项目资金上存在交叉与重复的问题,部门实际工作中又有越位或缺位的问题,因而形成多个部门安排同一项目或多个部门都管理的情况。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内部因业务分工的不同,财政用于农业的资金也涉及多个科室管理,这也给支农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带来了难度。二是省市财政对农业投入的规模和额度较小。随着农村机械化、现代化发展步伐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对农村各种配套设施要求也不断增加。省市财政支农投入范围广但各个项目资金投入的规模、额度较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上投入不足。三是财政支农方式有待完善。主要是地方财政配套压力大,配套投入方式有待改进。近年来,省市财政部门加大了对农业投入的力度,在农业、畜牧、水产、林业、水利等农业领域都安排了相应的专项资金。其中相当部分专项资金都要求地方财政配套,而且配套额度较大,如农桥建设项目,20xx—20xx年下达我市农桥建设资金计划1667.3万元,其中要求地方财政配套资金864万元,增加了地方财政的压力。
针对我市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中的存在问题,结合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在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方面要把握以下几方面重点:一要充分发挥省管县财政体制的优势,积极争取省、市财政的支持和指导,健全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拓宽财政支农资金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支农体制。二要合理界定财政支资金投入重点和管理责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确定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目标,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努力增加农民的收入。三要努力探索财政支农资金有效整合机制,开展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不断提高财政对“三农”的有效投入水平。四要自觉接受市人大和上级财政部门对支农资金投入及管理的监督与审查,努力做好财政各项支农工作,为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