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支农的若干建议
一、逐步加大国家财政的支农力度,确保财政的支农支出稳定增长
我国的国情及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政府始终是农业投入的重要渠道,而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则是政府支农的主要手段,这不仅在古代,即使在现代也尚且如此。因此,强化政府支农职能作用,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就成为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从而实现国家的农业发展目标的必要条件。然而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农的发展变化,虽然支农支出的绝对量有所增长,但其所占财政支出比重却呈现出了下降+回升+下降的态势。这当然不能将责任全部归结为政府不重视农业,如果我们拓宽视野,从国民经济宏观全局进行分析,则不难发现,其根结在于国家对农业资金分配政策所进行的调整(即农产品提价和减少支农支出)。国家对农产品收购价提高了,而粮油食品销价曾经长期维持原来的低价水平,国家财政承担了购销价格倒挂产生的差价补贴;为了不影响居民的生活,随着80年代末部分粮油食品销价的放开,国家增加了对居民的价格补贴。如此一来,财政的农产品价格补贴数额逐年上升,成为财政的一个沉重包袱,加大了财政支出压力,成为影响财政支农支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保持农业持续丰收,实现农业发展目标,中央要求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不动摇。而这与中国历代财政改革中的农业财政政策根本取向是不谋而合的。笔者认为,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才是真正“视农为先”政策的重要体现。因此,根据经济发展和国家、社会财力状况,在适当调整农产品价格补贴的同时,要求各级财政用法律的手段来保证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考虑到目前国家财政赤字和负债情况,近期财政宏观分配格局要有保有压,腾出一部分资金优先安排农业。“七五”和“八五”期间安排的一些中短期支农专款,如发展粮食生产专项基金、支持农业产业化专项基金等也应继续保留,以突出农业的优先地位。从现行管理体制和社会财力分布的情况看,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存量一时难以变动,但投入的增量必须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地区政策进行结构性调整,今后中央财政支农资金要逐步向粮棉油倾斜。
要积极探索增加农业投入的新形式。一要完善贴息制度、配套投人机制和以奖代补办法,通过有效的贴息方式增加农业政策信贷资金投入,把国家继续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的货币政策用活用好;二要通过制定较优惠的农业投资政策,调动和引导各投资主体增加农业投入,加大农业利用外资、股份集资和行业内部融资的力度;三要探索农业资源开发和资本营运的有效形式,支持工商业投资农业项目,逐步建立多渠道的农业投入体系。力争在2001年一2010年,使财政支农支出比重达到18%的水平。
二、明确投资重点,逐步加大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比重“
水利基础设施居农业基础产业地位,水利建设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发展的超前性。水利事业的发展应与国民经济发展保持一定的比例,对其投资的比重应当长期稳定地增加,并保持超前发展速度。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水利设施和农田基础设施严重老化、失修;加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直接削弱了农业抗灾能力,投入不足同保护和开发农业要素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些都已日渐成为影响农业发展的“瓶颈”。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往往超过单个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范围,而且所需资金量大,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低,即使由多个农业生产者联合也很难有较大的进展。这就要求国家财政从战略高度着眼,在政策上予以安排。当前至为关键的是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增的投资有序地投入到一些重大或重点水利工程项目上,包括一些大型水源工程,重点河流的堤防建设和重点地区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大中型重点病险以及大型灌区的更新改造工程,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要继续搞好水土保持和农田防护林体系等的建设,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为农业发展创造优质的环境条件。[!--empirenews.page--]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要搞好为农业基础建设的科学规划,使项目选择具有科学性。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类农业基本建设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并确保战略重点项目优先集中投资,优先建设,同时保证规划实施的持续性。因此,必须对中央、地方、集体及农户按其职能对农业基本建设范围、责任和权利作出明确规定,按时分期组织实施。在此基础上,搞好中央与地方、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机制,统筹兼顾、重点突破,从而保证落实国家和地方的农业基本建设规划,提高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效益。
三、重视农业科技,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和技术推广力度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越来越被众多的事实所证明。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一般在60%左右,有的高达80%,而我国现阶段仅有39%,农业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总体差距为15年一20年,这与我国过去长期以来政府低水平的农业科技投入密切相关。由于农业生产是利用光、热、水、土等要素进行的生命、生物再生产,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受外部环境影响大,因此,农业科技进步比工业等产业的科技进步更困难、更复杂,更需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大量的资金投入。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作为科技兴国的纲领性文件,把农业科技进步摆在了十分重要和突出的位置。这个决定不仅要求切实加强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经济全面发展,而且特别强调要“始终把科技进步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把农业科技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这不仅是农业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手段,也是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为此,要大力强化政府财政农业支出中的科技投入,力争使这一比重由目前的11%上升到2010年的20%.从政府角度来说,政府支持和资金投入也要注意突出重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要重点支持那些已经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的农业科技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包括提高科学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研究、杂交优势的利用、畜禽疫病诊断等;要建立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发展农业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光辐射技术等的研究。要加强重大的农业基础理论研究,对那些与世界水平有差距的农业科技项目要缩小差距,要有计划地使一批农业科技项目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通过建立比较发达的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体系,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便利益驱动成为农民吸纳科技的动力,使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到2010年达到60%.目前中国农业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尚末结束,在农业国际化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中国加入WTO将使农业部门不可避免地受到较大的挑战。根据WTO农业协定,中国农业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开放国内市场,减少贸易保护,这将导致国外廉价农产品进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对中国的粮食出口,小麦、食糖等农产品的生产以及农民收入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冲击。在农业外延扩大再生产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只能通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科技投入,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能迅速用于农业生产,加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把“入世”对农业的冲击减少到最低限度,最终实现农产品安全供给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财政支农
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思考
在我国,“三农”问题是一个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问题,政府在财政支农方面,增加支农资金的总量固然很重要,但如何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却成为摆在涉农部门面前的大课题。可以说,长期以来,中国财政支农问题严峻,且矛盾的焦点就是效率低下。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作为农村投融资机制创新的子系统,是对现行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的一次改革,是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是相对于财政支农资金分散使用、管理而言的,它是将财政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农民的各种支出资金,整合使用、整合管理,以及以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取最大的支持效果。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问题不仅涉及经济中的资源配置问题,还涉及资金管理的问题。支农资金的整合就是要实现农业财政资金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责任性”的统一,重点解决分割管理状态下资金的安全性不高、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不高、管理责任不明确的问题。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就是由农业财政部门主导,在现有体制框架下,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主题,突出财政支农重点,盘活现有存量资金,建立捆绑投入机制,在不改变支农资金特点和性质的前提下,变分散到各部门的平均投资模式为相对集中统一的投资模式。
政府为此也做了许多的工作。2004-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分别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总体要求;财政部先后出台《关于做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农[2005]31号)和《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财农[2006]36号);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加大支农资金协调整合的力度,提高使用效益,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向各地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县级政府支农投资整合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06]462号);2008年财政部设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来发展现代农业。但遗憾的是,在实际操作之中,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遇到了种种问题,如思想仍然不统一,思想解放速度太慢,社会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支持不够等,这都将损害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效果。
我们知道,我国属于经济转型阶段的发展中小农大国,而且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我国的财政支农资金是短缺的。正是财政支农资金的这种稀缺性,为我们探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经济学角度。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就是如何把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以更加有效的方式进行花费,也就是说,它摒弃了传统的单纯关注财政支农资金的规模,而是把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与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的规模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经济学视角上,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实质上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一个合理的资金整合共享体系,不能建立在无私奉献的基础之上,也不能建立在外力强迫的基础之上,而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内在的动力之上。因此,可以才下面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1)制度规范: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正式制度,并辅之以非正式制度的协同法经济学理论认为,法律与经济学有相当的共通之处,可以用法律为经济奠定制度基础。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制度化的协调机制更有利于推进合作,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匹配和均衡,是整体制度化结构得以真正确立的重要条件。但实际上,我国一直缺乏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和与之匹配的整合共识,只是靠行政手段配置庞大的财政支农资源。
(2)内涵拓展: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三农”,拓展资金内涵
马克思认为,货币资金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动力”。而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具有很强的稀缺性,所以应该以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为引线,以资金整合为平台,引导社会资金向“三农”领域转移,发挥协同倍增效应。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财政支农较少考虑用信贷资金作为财政投资不足的有效补充,同时由于农业投资具有明显的周期长、规模大、风险高、赢利低得特点,导致其对市场资本也缺乏吸引力。因此,应在加大激励机制建设的同时,强化县级政府责任,以此降低风险预期。
(3)外围突破:逐步整合农业资源诸要素,实现整合外围的突破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逐步向要素整合转变,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和风险抵御能力。所以,应该通过实施财政支农项目把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品种资源、营销渠道等诸要素合理整合创新,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给和农村生产率的提高。
第三篇:财政支农内容
在农业财政政策中,财政支农,是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财政支农是指国家财政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是国家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农民的主要手段,是国家与农民分配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表现形式为资金投入优惠政策和制度建设。按照公共财政原则,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结构,突出财政支农重点。主要内容有:
(一)支持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主要内容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森林生态效益补助等。
(二)支持抗灾救灾,确保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主要内容包括:特大防讯抗旱资金、动物疫病防治补助资金、农业税减免补助资金等。
(三)增加财政扶贫投入,支持扶贫开发。主要内容包括: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扶贫资金,其重点是中央补助地方财政扶贫资金。
(四)积极支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人。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等。
(五)支持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综合能力。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治理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两部分。
(六)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投资,支持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主要内容包括:“贫困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等。
(七)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主要内容包括:农村公共卫生经费、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经费、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建设资金、农村合作医疗补助经费等。
(八)逐步取消农业税收、减轻农民负担。主要内容包括:取消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农业税降点或条件成熟时将全面取消等。
(九)推行扶持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政策,不断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主要内容包括:农民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等。
(十)支持产粮大县、财政穷县,实行“三奖一补”政策,缓解县级财政压力。
第四篇:财政支农论文
目 录
摘 要.....................................................3 关键词....................................................3 1.财政支农........................................................4
1.1什么是财政支农..................................................4 1.2财政支农的必然性................................................4
2.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6
2.1农业现状............................................................6 2.1农村现状............................................................6 2.1农民现状............................................................6
3.我国财政支农的状况级存在的问题..........................7
3.1我国财政支农的状况..................................................7 3.2我国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9
4.财政支农的改进措施.....................................10 5.结 论..................................................11 6.参考文献...............................................12
财政学期末论文『财政支农』
财政支农
摘要:
中国政治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农业问题。因此,对农业的重视,是中国政治发展是否明朗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既关系到我国农村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政府应继续加大财政投入,提供以农田水利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和农民急需要的生活设施建设,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只有解决这些矛盾,才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财政投入是城乡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财政支农政策是国家实施对农业支持和保护的主要财政政策,财政支农支出行为直接影响和决定财政政策效果。
关键词:财政支农 政府投入 三农问题 农民增收 财政学期末论文『财政支农』
财政支农
1.财政支农
1.1什么是财政支农
财政支农是指政府为了强化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并加快经济结构转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通过各种手段和制定各项倾斜政策,诸如财政投入,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优惠(取消农业税),以达到对农业进行指导,鼓励和帮扶,管理的目的。
“支”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科研和科技的推广,环境保护,义务教育,技能培训,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
1.2财政支农的必然性
财政支农基于我国国情的需要。
(一)人口基数与土地资源问题
我国人口基数大,耕地面积少,粮食问题严峻,一旦发生危机,即使把所有的世界贸易都用来支援我国也解决不了问题。因此,我国的粮食一定要处于基本自给,不能过分依赖进口,这就需要政府的支持和鼓励粮食的生产。
(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农民增收缓慢,城乡距离扩大。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由于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连年下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出现了所谓的“丰收悖论”:它是经济学中最著名的一个悖论,由于基本粮食作物需求缺乏弹性,丰收提高了农作物供给导致价格下跌,却并不会使需求增加很多,农民整体收益反而低于收成不好时,出现了增长不增收的现象。1997-2003年间,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年增长速度才4%,只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的一半左右。所以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是政府调整农业政策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解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财政学期末论文『财政支农』
重要措施。
(三)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要求政府财政支农
在国家财政支农中对卫生,文化,教育的投入属于广义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属于狭义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并且建设周期很长,投资后收益的回收也是比较缓慢的。一般来说私人部门一方面没有如此巨大的资金来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另外一方面也没有意愿和动力注入大笔资金。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加大对三农建设的投入。事实上,发展中国家的财政,除具有一般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外,还部分地充当着社会原始积累的角色。
(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主要针对全球农业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可持续发展”是指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并进行技术变革和体制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农业。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能保护土地、水资源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而且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的可行,能够被社会接受。
我国在农业开发方面没能完全遵守自然和经济规律,造成一系列困扰,如人均耕地面积减少、水旱灾害频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低下等。因此,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发展可持续农业等发面需要政府重点投入。
(五)这是由农业为国民经济所做出的贡献决定的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由工业化,城市化的初中级阶段向高级后期转变的过程之中。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初中级阶段,农业农村农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提供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人力资金和劳动力资源。正如下图所展示出来的,政府向家庭,企业财政学期末论文『财政支农』
提供公共物品,家庭和企业向市场提供生产要素,产品市场向家庭和企业提供货币,在这一循环流程图中,无一不体现了农业,农民,农村的贡献。因此,我们倡导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对三农进行补充是理所当然的。
2.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
2.1农业现状
农业是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农业问题的本质及其重大意义。中国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失衡,工业和城市得到迅猛发展,城市居民收入一天天增加,而农业和农村发展却掉队了。与此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国在农业方面的基础地位日渐薄弱。然而,在强劲的GDP增速背后,农民的收入水平却提高不够。2.2农村现状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道路交通的不完善,水电通讯网络不健全。而且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也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生产力上,农村的农业结构单一,没有形成一个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没有发展种植多样化,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农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不高,无法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的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使得大量资源浪费,闲置。乡镇企业发展缓慢,使得经营管理和生产模式落后,没有形成一体化农产品市场。农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比较低,导致外部资金无法进入,阻碍了农村资源开发,农村市场健全和农村经济发展。
2.3农民现状
我国已经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接着是如何提高农民生活的质量,特别是在山区,农村发展更加落后,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很多家庭除了基本的温饱外是买不起其他的商品财政学期末论文『财政支农』 的,经济负担比较重,那些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纯农户,收入增长就更困难。此外,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农村户口劳动力,他们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都比较低,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在中国,要想致富农村,就必须得增加农民的收入,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必须得改变他们那种传统的思想,在中国这种特殊的地形结构下,单单只靠种庄稼是不能够致富的,封闭的农村必须走出去,去外界联系,利用自身的特色,发展特色经济。
在中国普遍面临着农民工收入低,特别是在农村耕种的农民,生活水平也比较低,在城市的农民工干的是最底层最幸苦的工作,他们的子女教育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在农村医疗设施没有城镇的完备。
3.我国财政支农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3.1财政支农的状况:
近年来,各级财政不断加大财政对“三农”投入力度(见图1),建立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图1 2009年,全国财政“三农”支出20042.6亿元,占总支出的26.3%,比2008年增加4409.1亿元,增长28.2%。其中,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7253.1亿元,比2008年增加1297.6亿元,增长21.8%,包括中央本级支出709.9亿元,比2008年增加37.5亿元;财政学期末论文『财政支农』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中用于“三农”的支出6543.2亿元,比2008年增加1260.1亿元。地方财政通过自有财力安排“三农”支出12789.5亿元,加上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中用于“三农”的支出,2009年地方财政共实现“三农”支出19332.7亿元,比2008年增长29.2%。
我们知道,教育支出也是我国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国家每年也在大力加强对教育的投入,以下是2003-2008年我国财政对教育的支出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支出每年都在不断上升,而且力度也很大。
2003-2008全国财政教育支出情况******010亿元***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
图2 通过(图1)和(图2)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三农”和教育的投入都在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也越来越向教育投入靠近。
0.70.60.50.40.30.20.10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0.2247920.132930.1497610.1748830.2067140.1821330.3034410.2650940.227766全国“三农”支出增长趋势全国财政教育支出增长趋势0.379131 财政学期末论文『财政支农』
图3 通过(图3)看出,虽然“三农”投入的份额不及教育投入,但是每年对“三农”的财政支出增长比例是高于教育支出的增长比例的。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三农”问题是越来越重视,对它的重视程度几乎和教育持平,我们知道教育是一或缺的资源。
3.2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
Ⅰ 支农总量仍然不足,并且结构不是非常的合理。虽然近些年来我国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不断的增加,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广大,农村人口众多,并且农村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情况较为复杂,我国又处在城镇化,工业化的过渡时期,因此从财政支农总量来看仍然显得不足,应对农村,农民,农业等各方面情况仍然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的大部分投向了农村水利,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救济之中,而对于农业技术,农业科技,农业研发的投入则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之中。而科研,技术,研发的费用对于实现农村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又恰恰是非常重要的 ;用于“养人吃饭”的钱多,而用于“办事建设”的钱少。生产性支出少,非生产性支出多,经常出现行政费挤占事业费、事业费挤占生产性支出的现象
Ⅱ
农村公共物品提供的资金不足。食品,衣服,房屋,道路,文化,教育和卫生保健服务等人类的各种需求,有的是社会成员共同的需求,有的是适用于不同的社会成员的,适用于所有社会成员需要的商品物品被称为公共物品。因此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而对于这种以满足社会所有成员需要的,私人部门没有如此大的资金予以满足,同时由于公共物品的提供是不完全以盈利为目的的,私人部门也没有太大的动力去完成,因此需要政府为主导去提供公共物品。很明显政府对于农村地区的公共物品的提供是极其不足的。
Ⅲ
中央与地方支农资金在使用,分工方面不清,容易混淆。中央下拨的对农村的财政支出甚至有可能被地方政府挪用贪污,国家的贫困县挪用专项资金修建豪华的办公地点已经在中国多地发生财政学期末论文『财政支农』
过了。有的地区则过度的依赖中央政府的拨款,自身缺乏开源节流的动力和行动。
Ⅳ
财政投入的挤出效应。农业是一项弱势的产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非常缓慢。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在短期利益的诱导下,将资金投向高收益的行业,而对于一些急需要财政支持的产业则采取一种不闻不管的态度。
4.财政支农的改进措施
Ⅰ 扩大农业财政支出总量
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资金投入是党和政府关于“三农”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基础。在推进经济发展,增强财政实力的同时,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将财政资金的分配更多地向“三农”倾斜,提高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要充分发挥财政分配和再分配社会资金的职能,通过规范有效的方式,在全社会范围内筹措支农资金增加农业投入,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手段引导农业进行劳动积累,发挥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活劳动积累替代资金积累。总之,在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筹集支农资金,不断增加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
Ⅱ 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结构
农业财政投入结构合理化的前提是该压缩的必须压缩,尤其是农业事业费占农业财政投入比重过大的问题必须解决,在增量的农业财政投入中压缩,即保持其原有的绝对投入数量不变,以保证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在改革期间的正常运转。在增量投入中尽量减少对这些部门事业费投入乃至于不增加对其投入,从而实现农业事业费支出比重的有效减少。
Ⅲ 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因其最易受自然因素影响的自然特性,而被称为弱质产业。改革以来,农业生产由统一的集体经营转为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成为农业投入的主体,而国家在农业投入中的比重由原来的主导地位降为财政学期末论文『财政支农』
次要地位。结果近年来,本应由国家提供的以水利设施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老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成灾率明显上升,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因此受到较大的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以及农业业已置于WTO框架的事实昭示着一个根本性的改变,即必须适时调整结构,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质量农业、效益农业和外向型农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这就要求国家财政加大资本项目的投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尽快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基本设施建设的重点是,支持大型防洪抗旱设施、大中型河道及水库的维修和加固、农村电力和能源设施、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农村土地整治和道路铺建、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以及以重点小流域水土保护与治理、主要水系流域和源头的“三还”工程为主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Ⅳ 加大农业基础科学研究
以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指标进行国际比较,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比世界上最低收入国家平均数还低,在80年代前期仅为0.39%,低于最低收入国家(0.65%)更远低于高收入国家(2.37%)。有关研究表明,农村制度创新的贡献在改革初期较为显著,但目前乃至未来农业增长的第一动力非技术进步莫属。因此,必须加大以实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主的农业科技投入力度,确保农业生产的高效、优质、高产。支持重点是具有示范性、导向性、辐射性的农业科技成果试验示范区及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支持基础性农业科研开发项目建设;支持农技推广建设以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目的的农业科普教育和培训等。
5.结 论
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党的一项长期艰巨而繁重的战略任务。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深度,广度,切实营造农业,农民,农村新面貌,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把农村的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农村公共产品逐步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使财政支农全方位覆盖农业、农村、农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财政学期末论文『财政支农』
6.参考文献
Ⅰ 《财经问题研究》 2009年第二期
Ⅱ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行为若干问题分析》 张韶华 Ⅲ 《中国农业科研公共投资》 李蓉 Ⅳ 《经济参考报》
第五篇:财政支农政策
财政支农政策生产篇
一、农作物良种补贴
农作物良种补贴是指国家对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的种植者实行的良种补贴。
水稻良种补贴,早稻10元/亩;中晚稻15元/亩;小麦、玉米、油菜良种补贴的补助标准10元/亩。
二、能繁母猪补贴改为养殖保险
能繁母猪保险60元/头,中央财政补助60%(36元),地方财政补助20%(12元),农户自出20%(12元),获赔1000元/头;生猪保险27元/头,中央财政补助60%(16.2元),地方财政补助20%(5.4元),农户自出20%(5.4元),获赔500元/头。
三、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经费
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经费指中央、省、市、县财政预算安排用于国家实施强制免疫的牲畜口蹄疫、高致病禽流感、高致病性蓝耳病和猪瘟等预防用疫苗经费。
补助方式:由省级统一组织招标采购疫苗后以实物形式下发到市级。各市疫苗经费通过直接支付的形式拨付厂家,疫苗管理必须登记,要建立疫苗的入库、出库制度和实物台账疫苗经费实行专帐管理,专款专用。
财政支农政策生活篇
一、粮食直补
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利民工程,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
粮食直补的内容:即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分粮食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补贴时间通常为每年的4月—5月,补贴发放严格执行“五到户”、“七不准”,即政策宣传到户,清册编制到户,张榜公示到户,通知发放到户,资金兑付到户,不准降低补贴标准,不准由村干部代领代发存款折,不准借发放存款折之机向农民收取任何费用,不准用补贴款抵扣各种收费和债务,特别是不准抵扣水费、修路等集资款项,不准截留、挤兑和挪用补贴资金,不准违规向享受补贴农民以外的个人或集体支付补贴资金,不准拖延补贴兑现时间。
二、家电下乡
家电下乡财政补贴政策,有利于调动农民购买家电积极性,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也有利于引导企业建立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生产和流通体系,扩大内需并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是党和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惠农政策。
(一)实施细则
①补贴范围:家电下乡补贴产品包括彩电、冰箱(含冰柜)、手机、洗衣机、电脑、空调、热水器、微波炉、电磁炉等九类;
②补贴限价: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如下:彩电7000元,冰箱(含冰柜)4000元,手机2000元,洗衣机3500元,壁挂式空调3500元,落地式空调6000元,储水式电热水器2500元,燃气热水器3500元,太阳能热水器5000元,电脑5000元,微波炉1500元,电磁炉1000元;
③补贴比例:农民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给予产品销售价格 2 的13%补贴资金;其中冰箱定额补贴标准为325元,彩电455元,手机130元,洗衣机260元,壁挂式空调325元,落地式空调520元,电脑455元,电磁炉78元,微波炉130元,太阳能热水器520元,储水式电热水器195元,燃气热水器520元。
④享受补贴的每类家电下乡产品每户农民限购2台(件);
⑤补贴方式:由销售商直接现金补贴。
(二)补贴手续
①、购买产品的发票原件及复印件,发票在载明商品基本情况的同时,应加注购买人的姓名及身份证号码。
②、购买人身份证明(居民身份证、户口本或公安户籍管理部门出具的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③、家电下乡产品专用标示卡。
三、摩托车下乡
1、购买摩托车,每户不得超过两辆。
2、执行时间为2013年1月31日止
3、授权经销商
①经销商具备独立开具税务发票的能力。②摩托车下乡标识。
③生产企业应按规定制作“摩托车下乡”喷涂模板或强力胶标识,并随车提供给经销商。销售给农民时,须在摩托车侧面显著位臵用油漆喷涂模板或采用强力胶粘贴“摩托车下乡”标识。
4、补贴额度:摩托车销售价格每辆5000元及以下的补贴销售价格的13%,销售价格每辆5000元以上的定额补贴650元。
5、补贴程序 ①标识查看; ②查询产品目录; ③查询授权经销商;
④身份证、户口本、销售发票、行驶证、储蓄卡上(可以是户主)的姓名、出厂合格证上的“型号”、出厂合格证上的“车辆识别代号”。
财政支农政策社会保障篇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政策
1、参合对象:农村户口的居民均可以户为单位参加合作医疗。城镇户口的居民(含失地农民)不得参加新农合。
2、筹资标准:2011年我县筹资标准为230元/人,其中农民个人缴费30元/人,中央财政补助124元/人,省级财政补助50.4元/人,县级财政补助25.6/人。
3、门诊统筹补偿:①普通门诊费用补偿不设起付线,补偿比例为60%。封顶线以个人为单位,一年累计封顶30元/人年。②补偿程序。参合农民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后,凭合作医疗证、户口薄或身份证、定点医疗机构(含村卫生站、定点药店)的门诊发票和门诊处方到户口所在地乡镇卫生院合医办报账。普通门诊补偿必须在2011年12月31日前完成,过期不再补偿。
4、住院补偿:住院起付线、补偿比例。市内一级医院起付线100元,补偿比例80%;市内二级医院及县级医院(含民康医院)起付线200元,补偿比例70%;市内三级医院、达州市市级及市外省内定点医疗机构起付线600元,补偿比例55%;省外定点医疗机构起付线700元,补偿比例50%。所有住院补偿封顶线7万元。
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一)2011年新参保手续的办理
1、参保对象:凡符合参加居民医保条件的城镇居民,均可到户籍或常住地所在的社区、乡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办理参保登记手续;在校学生和在册幼儿到所在学校、托幼机构办理参保手续。
2、新参保登记时需要提供的材料
①城镇居民户口薄(证)复印件1份;②城镇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学生除外)1份;③1寸近期免冠彩照3张;④属于享受城市低保并在待遇领取期的人员、重度残疾人、三无人员和无工作优抚对象,还需提供《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或《残疾人证》等相关证件原件、复印件2份。
(二)2010年已参保2011年又续保的手续办理 办理续保的城镇居民,须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证、户口薄到户籍或常住地所在社区、乡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办理续保手续,如参保人员类别发生变化的,须提供相关证件(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
(三)缴费时间及享受待遇等待期
参保城镇居民应连续足额缴费,实行按一次性缴纳当医疗保险费的缴费办法。18周岁以下非在校少年儿童和18周岁以上城镇居民的缴纳医疗保险费时间为1月1日至3月31日,学生缴纳医疗保险费的时间为9月1日至9月31日。2011年首次办理参保的人员(新生儿除外),待遇自参保缴费的次月开始享受。超过2011年首次办理参保或中断重新参保的人员,自办理首次参保或续保缴费手续之日起,待遇等待期为6个月。
(四)医保费筹集标准
2011年18周岁及以上的城镇居民按每人300元标准筹集,其中个人缴纳180元、政府补助120元;属于低保对象、重度残疾人、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个人缴纳130元,政府补助170元;属于“三无”人员、无工作优抚对象和已审核登记的被征地农民,个人不缴费,政府全额补助。补充医疗保险65元/人。个人缴费标准:普通人员245元/人,18岁以下非在校儿童80元/人(其中补充医疗保险50元/人),低保户:195元/人。
(五)医疗保险待遇
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住院医疗费,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以下基础比例支付: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70%,一级医疗机构为65%,二级医疗机构为60%,三级医疗机构为55%,转诊转院的支付比例省内(含重庆市)相应下调5%,省外相应下调10%。支付 6 比例分别比2009年提高了5%。
三、农村五保供养
①、五保供养的含义。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村民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②、职责分工。
乡镇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五保供养工作; 村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财政部门:按时足额拨付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
③享受供养待遇的条件。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抚养义务人,或者虽有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但无赡养、抚养、抚养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四个必备条件,一种特殊情况)。
④审批程序。
本人申请:向村民委员会书面提出,因年幼或者智力残疾无法表达意愿的,由村民小组或其他村民代为提出申请;
民主评议: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评议,对符合条件的转入下一个程序;
村内公示:在本村范围内公示(不少于7天),公示期满无重大异议的,由村民委员会将评议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乡镇。
乡镇审核: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收到评议意见之日起20 7 日内,对申请人的家庭状况和经济条件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审核意见,并将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报县级民政部门审批。
民政局审批:县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之日起2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不符合条件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发证:对批准给予五保供养待遇的,发放《农村五保供养证书》。
⑤供养标准。集中供养每人每月19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月150元。
⑥资金发放。实行打卡直发。
5、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①保障对象。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致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
②补差标准。审核批准的申请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与保障标准的差额,保障标准是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须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补差标准是政府财政的补助标准。目前是按低保对象每人每月分为50元、40元、30元三档。
③审批程序。
户主申请:本人于季度首月向户籍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书面申请,申请内容包括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及基本状态,家庭收入,致贫原因,并附身份证、开户账号及其它相关材料。每年审批四次。
调查评议:村民委员会对申请人开展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
评议公示:在本村范围内公示7天。公示无异议,填写大竹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审批表,由村民委员会签署意见并将材料报乡镇。
乡镇审核: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申请人的家庭收入,了解其家庭财产,劳动力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并结合村民民主评议,召开政府办公会议提出审核意见。
审核公示:在本村范围内公示7天。公示期满无重大异议的,由乡镇人民政府将评议审核意见和相关材料报民政局审批。
民政局审批:每季度集中审批一次。
审批公示:在本村范围内公示7天。公示的内容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申请情况和对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民主评议意见、审核、审批意见,实际补助水平,公示期满后无重大异议的,发低保证。
④资金发放。按季度实行打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动态管理,有进有出,补助标准有升有降。
6、农村医疗救助
①救助标准。农村五保先由新农合报账后,由民政部门全额解决可报账部分;农村低保由新农合报账后,由民政部门解决可报账部分剩余部分的20%;农村退伍军人(含参战、涉核、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由新农合报账后,由民政部门解决可报账部分剩余部分的30%;七到十级残疾军人,因公牺 9 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在乡复员军人由新农合报账后,由民政部门解决可报账部分剩余部分的40%;六级残疾军人由医保局报账后,民政可解决可报账部分剩余部分的60%,2月份复发民政部门解决可报账部分剩余部分的100%;精神病人由新农合报账后,民政部门可解决可报账部分剩余部分的40%。
②救助审批程序。
本人申请:向户籍地村民委员会书面提出,并附新农合住院结账单据、身份证复印件、出院证、新农合报账补偿凭证、身份证明等相关资料、调查评议、张榜公示7天,无异议后填“城乡医疗救助审批表”签署意见后上报乡镇审核,乡镇逐项审核,对符合救助条件的签署意见后,报县民政局审批。
7、贫困热线救助
①救助对象。县内因大病,严重自然灾害或其他不可抗拒因素造成居住及生活困难的农村居民,因违反计划生育法规、赌博、吸毒等造成贫困的不享受贫困热线救助,救助热线6216110.②救助标准。一类贫困2000元以下;二类1000元以下;三类500元以下。
8、老年优惠政策
①对象: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凭身份证、户口薄、一寸照片一张到民政局惠民大厅办理《老年优待证》。9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凭身份证、户口薄、粮食直补卡复印件到镇民政 10 办填表办理长寿补助金。
②标准:90岁老年人享受高龄补助100元/人/月。③办理程序:本人凭身份证、户口薄、直补卡、一寸照片或(90岁老人)5寸照片交镇民政办理,交县民政局审批。
9、孤残儿优惠政策 ①对象:孤残儿
②标准:农村低保30—50元/月,城镇低保110—260元/月,五保边缘户100元/月/人。
③办理程序:本人申请、村委会调查、一榜公示、乡镇审核、二榜公示、民政局审批。
10、重度残疾优惠政策
①对象:一级视力残疾、一级智力残疾、一级精神残疾、一级肢体残疾
②标准:50元/月/人
③办理程序:享受对象凭身份证、户口薄、残疾证、粮食直补卡复印件到镇民政办理,再交县残联审批。
财政支农政策发展篇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1、免收杂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是指小学1—6年级,初中7—9年级学生。从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学校不再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收取杂费。
2、免除教科书费: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免费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教科书,一学年结束后,学校收回部分教科书,实行教科书无偿循环使用。
3、免收住宿费:2009年春季学期开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住宿学生不再缴纳学生住宿费。
4、贫困家庭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提高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费,统一标准,小学生每生每期250元,初中生每生每期375元,从2010年起,初中住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每生每期500元,小学住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每生每期375元。
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
1、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
①扶助对象: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且户口在本乡(街道);本人及配偶曾经生育子女,本人及配偶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或政策规定生育;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且男满60周岁,女满58周岁。
②奖励扶助标准:720元/人/年
③办理程序:
1、本人申请,2、本人及配偶第二代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3、本人及配偶户口薄原件及复印件,4、结婚证原件及复印件或其他婚姻证明材料,5、村组证明,6、近期免冠一寸彩色照片3张,7、本人必须到场。
2、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
①扶助对象。四川省户籍人口独生子女死亡或病残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家庭的夫妻,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女满49周岁,只生育一个子女或独生子女并依法鉴定为残疾(伤病残达到三级以上)。
②奖励扶助标准。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夫妻,1200元/人/年,直至亡故为止;独生子女伤、病残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夫妻,960元/人/年,直至亡故或子女康复为止。(不重复计算,即享受了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的,不再享受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
③办理程序。
1、子女死亡或宣告死亡的证明材料,2、子女第二代《残疾证》原件及复印件,3、材料不齐全的发放《补充材料告知书》。
3、独生子女父母奖励
①奖励对象。持有《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包括《独生子女证明》),只有一个未满18周岁的子女(收养子女的必须取得合法手续),户籍在本乡镇辖区的农村人口或城镇无业人员或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
②奖励标准。一般夫妻双方每年60元,农村特困户,夫妻双方每年120元,直到子女年满18周岁为止。
4、贫困救助机制
①对象。农村独生子女父母一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持有一级伤残等级证),且子女未满18周岁。
②标准。家庭年补助300元,直至子女年满18周岁。
社会抚养费征收篇
一、不符合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再生育一个子女的,农村人口按计征基数的6倍征收社会抚养费21000元,城镇人口按照计征基数的6.6倍征收社会抚养费45000元。
二、未履行婚姻登记手续生育第一个子女的,按照计征 13 基数的3倍计征。农村人口征收社会抚养费10000元,城镇人口征收社会抚养费20000元。如生育者男女双方符合婚姻登记条件,在生育后3个月内补办婚姻登记手续的,免征社会抚养费。
三、有配偶者与他人生育第一个子女的,按计征基数的10倍征收社会抚养费,农村人口为35000元,城镇人口为68000元。
四、符合再生育的规定条件和间隔时间但未经批准再生育子女的,按照计征基数的1倍征收社会抚养费,农村人口为3000元,城镇人口为6000元。
五、符合再生育的规定条件但未到规定的间隔时间生育的,按计征基数的2倍征收社会抚养费,农村人口为7000元,城镇人口为13700元。
六、收养他人子女期满6个月未依法办理收养手续又没有正当理由的或者以不正当手段取得生育证生育的,农村人口按计征基数的6倍即21000元征收社会抚养费,城镇人口按计征基数的6.6倍即45000元征收社会抚养费。
七、不符合《条例》规定再生育第二个子女以上的,逐胎加倍征收社会抚养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