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建全国“残疾人阳光家园”示范区工作情况调研
创建全国“残疾人阳光家园”示范区工作情况调研
时间:2010-09-14 来源: 点击数:
今年6月,硚口区正式申报创建全国“阳光家园”示范区,为了了解硚口区残联好的做法,总结经验进一步推动全市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工作,8月11日,梁书安副理事长带领市残联服务体系建设专班专程到硚口区残联开展调研。该区创建的工作情况是:
一、硚口区残疾人托养工作现状
据硚口区残联统计,该区已办理残疾人证的智力残疾、重度肢体残疾及轻度精神残疾人共有2582人,经初步调查,有托养需求的有1341人。今年底该区在托残疾人可达710人:其中机构托养170人,居家托养540人。
自2008年以来,该区投入资金70万元建成1所区级寄宿型“阳光家园”,托养残疾人60名;投入资金105万元,正在兴建4所街道“阳光家园”,计划托养残疾人90名;投入资金10万元,正在兴建2所社区“阳光家园”服务站,计划托养残疾人20人。截止今年6月,已为集中托养的残疾人补贴资金78.6万元;为居家托养的残疾人补贴资金48.2万元。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因地制宜,建立完善托养服务体系
硚口区残联在全面贯彻落实上级下达“阳光家园”建设目标基础上,结合本区实际,深入探索,大胆创新,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覆盖面广的托养服务体系。
一是完整开展三类托养服务。考虑到我市实际情况,市残联曾建议各中心城区以发展场地要求不高、服务相对简单的居家托养和日间照料为主。硚口区残联制定了目标更高的区托养服务发展规划,旨在为全区残疾人提供完整的寄宿托养、日间照料、居家托养三类服务。对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能够适应集体生活、家庭特别困难的托养对象每月发放500元补贴,提供24小时监护、生活照料和技能训练等全日制寄宿托养服务;对希望就近得托养服务的托养对象每月发放300元补贴,采取监护人早送晚接的方式,由托养服务机构提供日间照料等服务;对行动不便或者不适宜集体生活的托养对象,采取每月发放100元补贴,残疾人在家中由监护人进行监护和生活照料,托养员定期地提供上门指导的居家托养服务模式。通过建立完整的托养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了辖区残疾人不同托养需求。
二是全面建立三级“阳光家园”。目前,已建成1所区级寄宿型“阳光家园”,正在兴建4所街道“阳光家园”和2所社区“阳光家园”服务站,集中托养残疾人170人。该区寄宿型“阳光家园”是全市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寄宿型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也是全市唯一民办公助性质的残疾人托养机构,在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残疾人服务工作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现拥有150张床位,在托残疾人60名。该区街道级“阳光家园”建设启动早、进度快,今年计划建成4所,超额完成年度绩效目标。该区计划到2012年在全区每个街道建立“阳光家园”,实现全区残疾人社会化服务全覆盖,这也是硚口区残联自我加压,在落实全市“阳光家园”行动总体规划(在三分之二的中心城区街道建立)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建立社区“阳光家园”服务站是硚口区残联为延伸“阳光家园”服务所做的大胆创新和尝试,服务站以贴近残疾人、就近提供服务为宗旨,具有布局灵活、建设成本低、提供服务快捷的优点,是区、街级综合性“阳光家园”的良好补充。
(二)因类施助,不断探索丰富居家服务内涵
硚口区残联积极探索多渠道、宽领域、广覆盖的居家服务模式,根据适龄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的家庭人口、残疾类别与程度、社区资源等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开展个性化、贴近化的居家服务,初步形成了“四类对象五类服务”的“大”居家服务模式。
一是发放特殊津贴。主要服务对象是特困单亲或一户多残家庭的智力残疾人,目前已有70户残疾人家庭享受到了特殊津贴。
二是提供特殊护理。采取组织社区康复机构上门服务的形式,为卧床不起的重度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疾病护理等服务,目前已有160名残疾人得到了专业的护理服务。
三是政府购买服务。区政府出资购买50个公益岗位,安排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并以结对方式,按1:3比例专门帮扶重度残疾人,目前已有150名残疾人得到了来自“兄弟姐妹”的服务。
四是开展精神抚慰。由区政府出资,依托市级精神卫生机构,建立精神残疾人亲友俱乐部,开展讲座咨询、交流心得等服务内容,目前已有30名居家托养的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参加俱乐部活动,相互帮助、积极康复,取得了较好效果。
五是组织志愿者服务。通过建立区、街、社区三级志愿者服务网络开展志愿者助残,实现每个社区固定一名党员志愿者,为130名居家托养的残疾人提供清洁居室卫生、生活用品购买或饮食生活等家政服务。
(三)严格管理,加强“阳光家园”制度建设
1、统一使用“阳光家园”名称与标识,统一使用“阳光家园计划项目管理系统”。
2、按照“阳光家园”相关规定,严格执行资助范围、标准、条件、程序和经费管理规定,全面落实各项工作要求,做到措施到位,责任明确,管理规范,档案齐全。
3、为使志愿者助残规范化,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硚口区助残志愿者工作机制建设的意见》(硚残联〔2010〕4号)、《硚口区助残志愿者管理办法》(硚残联〔2010〕5号)和《硚口区助残志愿者星级评定暂行办法》(硚残联〔2010〕6号),对志愿者进行注册登记,使他们切实履行责任和义务,每年于年中、年末开展两次星级服务评比表彰活动。
4、根据集中托养服务和居家托养服务的特点,制定了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工作制度》、《安全管理规则》、《工作人员职责》、《管理人员职责》、《康复训练服务制度》,同时在日间托养机构建立了《晨检工作制度》和《入托残疾人接送与探视制度》,建立了规范的日常行政、业务、财务管理制度,明确托养服务内容、标准、流程、价格,形成健全的管理运行规章制度体系,并在全社会公开。
5、注重专业化服务队伍建设,选配满足基本服务需要的医疗、康复、护理、心理辅导、职业培训、就业指导等具备职业(执业)资格和专业知识人员,并协同区卫生局积极参与针对民办托养服务机构及居家托养的服务支持与技术指导,定期组织管理和服务人员参加专项培训班,建立完整的岗前培训制度。同时,还准备组织有关部门和街道赴上海、北京等地学习考察。
(四)合理规划,积极稳妥推进“阳光家园计划”
根据区残联制定的“阳光家园计划”,在已建阳光家园的基础上,2011年,硚口区将投入建设资金100万元,新建3所街道“阳光家园”、2所社区“阳光家园”服务站,全区集中托养残疾人达260人,居家托养残疾人达590人;2012年,该区将投入建设资金150万元,新建1所区级精神残疾人寄宿性托养为主的“阳光家园”、4所街道“阳光家园”、2所社区“阳光家园”服务站。到2012年,该区将为残疾人托养服务投入资金累计近千万元,基本建成全覆盖、多层次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实现托养残疾人1120人的目标,其中集中托养390人,居家托养730人。区残联还计划进一步开展新的服务项目,拟在条件成熟的“阳光家园”内设立“心语室”,为辖区精神残疾人提供心理咨询等服务。
三、主要措施
(一)政府主导
硚口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和“阳光家园计划”的实施,一是将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阳光家园计划”的实施纳入了今年的绩效目标管理,区目标办将创建工作纳入政务平台绩效管理系统公示并对53个区直单位、部门加强督办检查。二是成立了区级工作专班,由分管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区残联理事长、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任副组长,区委宣传部、区民政局、区残联、区财政局、区卫生局、11条街办事处分管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为创建全国“阳光家园”示范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出台一系列创建工作文件。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残疾人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开展阳光家园计划实施方案》,区残工委制定了《硚口区关于开展智力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和《硚口区创建全国“阳光家园”工作实施方案》,有效指导了“阳光家园”计划的顺利开展。四是区委、区政府还将发展残疾人事业、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纳入全区以困难群体帮扶、社会事业创优、宜居环境建设、文明市民塑造、平安硚口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硚口和谐建设五大行动”,统筹规划,稳步推进。
(二)资金扶持
区政府加大资金投入,资金主要来源于一是区财政下拨创建工作专项经费,二是对兴办“阳光家园”的街办事处、社区给予一次性建设资金投入,三是对集中托养、居家托养、购买服务的残疾人进行资金补贴,保证了硚口区“阳光家园计划”的顺利实施。区政府制定的实施“阳光家园计划”经费补贴标准如下:
1、对兴办的街道和社区日间托养机构,分别按照30万元和5万元建设经费标准给予补贴,高于市财政、市残联规定的投资额度。
2、对享受特殊津贴和精神抚慰的服务对象,给予每人每月100元补贴,全年补贴资金12万元。
3、政府购买公益岗为残疾人提供居家服务,每个公益岗按每年8000元给予购买服务补贴,全年补贴资金40万元。
4、组织社区康复机构上门为卧床不起的重度残疾人提供特殊护理服务。社区康复机构每护理1名残疾人,给予每年600元特殊护理补贴,全年补贴资金9.6万元。
(三)社会参与
1、建立完善志愿者服务制度。区委组织部和区残联联合制定了《关于在全区社区开展党员义工助残服务活动的通知》(硚残联〔2010〕7号),要求在全区街道开展党员义工助残服务活动,为托养的残疾人提供志愿服务。目前,该区登记在册的助残志愿者共有2036人,其中党员义工200多人,他们活跃在助残一线,为托养的残疾人提供各种义务服务。
2、加强宣传为创建工作造势鼓劲。区政府在《长江日报》专版推介该区“阳光家园计划”实施和创建工作情况。同时,区城管局拿出10%的公益信息广告栏宣传创建工作,区残联通过街道、社区公益广告、宣传栏、宣传橱窗,印制宣传册、发放宣传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提高创建全国“阳光家园”示范区知晓率。
3、善于利用社会资源为创建工作服务。区残联会同区卫生局,依托辖区丰富的医疗资源优势,建立区肢体、智力、精神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对已建立的集中托养机构提供医疗、康复、护理、心理辅导,并为护理人员提供技术培训,开展“阳光家园”辅导员培训193人次。区残联还借助区卫生系统完善的基层卫生医疗服务网络,建立了10个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站和4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为160名居家托养的残疾人提供家庭特殊护理服务。区劳动局为购买服务公益岗在岗人员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仅今年上半年就培训117人次。
第二篇:“阳光家园计划”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
肃残发[2010]19号
“阳光家园计划”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
各乡镇政府:
为进一步贯彻市残联转发的中国残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阳光家园计划>的通知‣(残联厅发„2009‟14号)精神和•中国残联†关于开展“阳光家园”示范区创建活动的通知‡的通知‣,实施好“阳光家园计划”,加快推进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满足残疾人托养服务需求,为了开展好“阳光家园”示范创建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政策制度、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覆盖面等为重点,培育一批“阳光家园”示范家庭。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全盘,进一步深化和扩大“阳光家园计划”实施成果,积极探索我县残疾人托养服务规律和模式,努力开创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新局面。
基本原则:讲求实效,通过开展“阳光家园”示范创建活动,推动全面落实“阳光家园计划”,促进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取得新成效;突出重点,选择工作基础较好、成效突出的村和社区,通过创建活动,巩固和深化成果、提升水平,发挥其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严格标准,制定示范基本标准及考核评估标准,加强对各项指标的考核评估,确保示范“阳光家园”的质量。
二、创建活动基本要求
(一)内容。“阳光家园”示范创建活动包括6个乡和2
个镇。
(二)范围。获得“阳光家园计划”项目资金资助的乡镇,均参加创建活动。
(三)申报。开展 “阳光家园”示范区创建活动的乡镇,应制定创建实施方案,填写申报表,并向县级残联提交书面申请。
(四)验收。县残联审核确定示范区和示范机构名单,并以适当方式组织检查验收,对通过验收的分别授予相应称号和牌匾。
(五)进度。自本“实施方案”印发之日起执行,验收定于2010年下半年进行,各乡镇应于2010年8月30日前向县残联提交创建情况汇报。
三、示范区基本标准。
1、政府重视。各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需求调查,登记造册,底数清楚。制定残疾人托养服务发展规划,推进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和居家托养服务同步发展。制定“阳光家园计划”实施方案,认真组织落实。
2、政策及资金扶持。坚持政府主导,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在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投入及运行经费保障、民办公助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扶持政策,建立了残疾人托养服务专项补贴制度,按不低于1:1的比例为实施“阳光家园计划”安排资金。
3.集中托养。示范乡镇及社区建立了政府有关部门和残联兴办的公益性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
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生活技能训练、职业康复、职业培训与教育、工(农)疗、就业训练、辅助性就业等项服务。
4.居家托养。坚持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由残联牵头组织,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服务组织、志愿服务人员、家庭邻里等为载体,通过多种形式,为居住在家并符合托养条件的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安全保护等方面的服务。
5.项目管理。认真贯彻“阳光家园计划”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严格执行资助范围、标准、条件、程序和经费管理规定,全面落实各项工作要求,做到措施到位,责任明确,管理规范,档案齐全,宣传有力。统一使用“阳光家园”名称与标识。
6.制度建设。根据集中托养服务、居家托养服务两种形式和特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日常行政、业务、财务管理,明确并公开服务内容、标准、流程、价格及有关各方的法律责任,细化检查、考核、奖惩措施,认真组织落实。
7.队伍建设。注重专业化服务队伍建设,选配满足基本服务需要的医疗、康复、护理、心理辅导、职业培训、就业指导等具备职业(执业)资格和专业知识人员。积极培育和发展专业志愿者服务队伍。组织管理和服务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上岗培训。
8.社会宣传。注重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深入宣传党和政府关注残疾人民生、支持发展残疾人托养服务事业的重要举措,积极推广“阳光家园”的理念,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
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全面报道残疾人及其亲属、社会各界的积极反响,大力推广典型经验做法。
第三篇:创建全省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实施方案
创建全省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安徽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精神,推进我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全区残疾人事业跨越式发展,推动残疾人工作再上新水平,根据《关于开展创建全省残疾人工作示范县活动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建设幸福花山”为奋斗目标,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依法维护和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进一步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切实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基本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到XX年全面完成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区的任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加大投入,加快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将残疾人工作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并给予政策倾斜。充分发挥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的综合协调作用,同时将残疾人工作纳入各成员单位职责范围,认真研究解决残疾人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坚持自身建设。发挥残联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履行好“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加强对残疾人工作者的“人道、廉洁、服务、奉献”职业道德教育,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
坚持依法推进。完善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政策,依法发展残疾人事业。
三、工作目标
按照创建全省残疾人工作示范区的总体工作目标要求,结合我区特色和发展特点,XX年,各项工作达到全省残疾人工作示范区标准,推动残疾人事业总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工作机制目标
1.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残疾人工作纳入政府督导检查范围。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过问残疾人工作,参加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
2.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充分发挥作用,残工委各成员单位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将残疾人工作纳入本部门计划和规划,形成运转良好的残疾人事业发展工作机制。
3.切实保障好残疾人事业经费,将其纳入财政预算范 围,并随着经济的增长逐年增加。
4.完善残联机构设置,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人员编制。区残联理事长与其他同级人民团体负责人享受同等待遇。符合条件的残联理事长进入同级人大、政协常委。
社会参与目标
5.坚持社会化工作方法和网络化服务模式。弘扬人道主义、消除歧视偏见。开发并共享各类社会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倡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残疾人事业。
6.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创造条件让残疾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充分发挥残疾人的聪明才智,提升残疾人的综合素质。树立一批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先进典型。
7.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进入区人大、政协参政议政的人数有所增加,有反映残疾人权益或发展残疾人事业方面的提案,残疾人需求和呼声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得到反映。
民生工程目标
8.贫困残疾人生活特别救助、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白内障免费复明手术、精神病药费补贴等省民生工程任务得到较好完成。
康复服务目标
9.进一步完善、巩固残疾人“全省残疾人康复示范区” 创建成果,进一步完善康复长效机制,构建残疾人康复保障体系。至XX年基本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将残疾人康复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并随经济发展和康复服务内容的拓展而增长。
10.把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区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社区康复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总体规划,继续加强社区康复站建设,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内容,让残疾人就近、方便地接受康复治疗和康复服务;80%以上的社区、村民委员会配备社区康复协调员,残疾人康复服务率、建档率均达到80%以上,接受康复服务的残疾人及其亲友康复服务满意率达到80%以上。
11.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贫困残疾人进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
12.全区各街道深入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提高为残疾人康复服务的质量;符合手术条件的贫困白内障患者全部实施免费复明手术,建立低视力康复工作网络;开展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工作;积极争创“白内障无障碍区”创建工作。
13.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机构行业管理,形成以残疾儿童康复机构为基础、社区家庭为依托的残疾儿童康复工作体系。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率达到70%,其中机构康复训练率达到40%,贫困残疾儿童能得到医疗康复救助。
14.普遍开展成年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康复训练与服务建档率达到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医务室设立康复训练室,配置专业人员。
15.形成“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贫困精神病患者都能得到医疗康复救助。开展精神病患者日间照料、托养、工疗、娱疗等多种形式康复服务。
16.有需求的贫困残疾人能得到免费的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和假肢矫形器装配服务。建立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服务网络,宣传普及知识,提供咨询服务,组织配送产品,满足残疾人对辅助器具的需求。
教育就业目标
17.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切实将残疾人教育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重点倾斜。
18.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逐步实现残疾儿童接受学前三年教育。开展适龄残疾儿童失学情况摸底工作,确保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巩固率接近本地区平均水平。
19.建立残疾青少年助学制度,不断加大对贫困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加大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特殊高中教育。广泛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逐步形成残疾人职业培训网络。
20.积极落实残疾人就业促进各项扶持政策。全面实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个体就业和自愿组织创业。有劳动 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普遍得到培训,培训后就业率明显提高。
21.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实现应收尽收、足额征收,研究出台我区残保金使用方案,管理规范科学,使用效果明显。
22.残疾人就业服务符合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要求,进一步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保证业务流程规范,服务职能完善,信息化建设良好。
23.建立盲人按摩培训基地,经过培训的盲人按摩人员实现就业。
扶贫和社会保障目标
24.将残疾人扶贫开发纳入工作计划,统一组织,统筹安排,同步实施,加大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25.结合我区现状,因地制宜,选择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和扶贫项目,带动残疾人脱贫。建立至少1个残疾人扶贫基地。
26.符合条件的城乡残疾人全部纳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畴。对重残无业、一户多残等有特殊需求的贫困残疾人家庭落实特别扶助;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抚养和抚养人的残疾人得到妥善安养。
27.城乡残疾人全部参加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达到本地区平均水平。城市廉租房等住房优惠政策优先安排 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家庭。
28.广泛开展对残疾人的各种社会救助活动。建立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开展托养服务工作。
权益维护目标
29.残疾人事业纳入依法治理轨道,残疾人事业的法规体系完善,在区、街道设立法律援助站,街道普遍制定扶助残疾人政策,村民公约中有扶残助残的内容,各项法规和扶残规定得到全面落实
30.广泛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的宣传教育,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并形成制度,积极配合人大、政协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31.认真执行国家《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等无障碍规范,城市原有重要公共建筑物没有无障碍设施的,要按规范要求,推进城市无障碍化。积极开展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程。
32.公共服务机构和场所提供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触摸模型等基本的无障碍服务,残疾人的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取得较大进展。
33.贯彻《国务院信访工作条例》,积极处理残疾人来信来访,畅通信访渠道,全年无集体进省上访、进京上访案件,集体上访案件得到妥善处置,维护残疾人权益和社会稳 定。
宣传文化体育目标
34.在全社会广泛宣传人道主义思想和现代文明残疾人观,形成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良好氛围。
35.全国助残日活动广泛开展。做好《中国残疾人》、《三月风》、《安徽省残疾人》和《残疾人研究》的征订工作。公共图书馆设立了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图书室,积极开展免费借阅服务。
36.积极开展残疾人特殊艺术活动,发掘和培养特殊艺术人才,推荐优秀残疾人特殊艺术人才参加省级以上残疾人艺术汇演。
37.广泛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残疾人体育人口达到15%以上。推进残疾人体育工作纳入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大局。发展专、兼职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队伍,完成培养任务。
38.组织辖区内有体育特长的残疾人参加省、市残疾人体育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比赛,做好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的选拔和输送工作。
组织建设目标
39.健全以区残联为主导、街道残联为骨干、村残协为基础的基层残疾人组织网络,街道残疾人专职委员、村残疾 人助理员配备率100%,培训率100%,形成机构健全规范、队伍稳定实干、服务功能完善的基层残疾人组织“三级网络”,为残疾人提供周到、专业化的服务。
40.完善实现“四有”,即“有明确从事残疾人工作的干部、有办公场地、有服务载体、有联系网络”,进一步推进社区残疾人工作;
41.建立残疾人数据库、优秀残疾人人才库,人才库库存人才数量30人以上并切实发挥作用。
42.各类别专门协会组织健全,有经费、场地、人员保障;协会每年活动经费1万元以上,发挥“代表、服务、维权”作用,活跃残疾人生活。专门协会工作年初有计划,年底有总结。社区有残疾人活动室,能经常组织残疾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43.开展主题日“志愿助残阳光行动”。建立健全助残志愿者招募注册、服务对接、评价激励、权益维护等机制,建立助残志愿者人才库和服务对象档案,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帮扶残疾人,弘扬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助残志愿者注册人数不低于500人。
基础建设和信息化目标
44.建有功能齐全、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建筑面积XX平方米以上及“七位一体”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
45.区政府将残疾人事业信息化建设纳入总体规划,残 疾人事业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列入当地财政经费预算,并逐年增长。政府网站开辟宣传残疾人事业、服务残疾人的专栏。残联门户网站更新及时。
46.加强统计管理、规范统计渠道,残疾人事业统计台帐明晰,报送及时、无误。积极做好残疾人监测工作。
四、创建时间
准备动员阶段。区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制定创建总体方案,并上报市残工委和省残工委,积极做好创建筹备工作;区残联会同有关成员单位制定配套实施方案。
全面实施阶段。创建活动全面开展。根据创建目标要求,全方位推进全区各项残疾人工作。
整改完善阶段。区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对创建情况进行初检,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完善,确保顺利通过省、市验收组对我区创建工作的检查验收,实现创建目标。
五、工作要求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创建全省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此次活动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检查督办。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落实相关工作职责要求。
细化任务分解。各责任单位将创建工作作为重要工作,纳入工作考核目标,按照全区统一安排,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协作,确保各项创建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落实经费保障。创建工作经费纳入区政府财政预算,同时加大社会各界对残疾人事业的支持力度,动员社会力量,积极筹集资金推进创建工作,推动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第四篇:集美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实施方案
集美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残工委秘书处《关于确定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和第二批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候选名单的通知》(残社康[2009]1号)和省民政厅、省卫生厅、省残联《关于下发<福建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和第二批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残联康复[2009]98号)等文件精神,在2007年成功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基础上,我区继续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活动。为推动该工作扎实开展,持续深入,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社区为工作平台,运用社会化的工作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开发和挖掘社会资源,通过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着力构筑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体系、服务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估体系,建立残疾人基层康复服务长效机制,全面提升辖区残疾人康复工作水平,确保我区2010年完成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示范任务。
二、任务目标
2009年至2010年开展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创建活动,实现以下目标:
一是开展“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创建工作,确保组织管理、经费设施、服务内容、人员培训、质量控制等方面全面达标;
二是推动“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创建工作,确保政府组织领导无 障碍、病源筛查无障碍、患者对白内障认知无障碍、医疗服务能力水平无障碍、患者接受手术费用无障碍、白内障治疗自然工作机制运行无障碍;保证白内障患者发现一例,复明一例。
三是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确保辖区残疾人康复服务全面达到国家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要求。
三、基本原则
(一)以残疾人的基本需求为重点。从各类残疾人基本需求出发,兼顾多样性康复需求,紧紧围绕覆盖面广、时效性强、需求迫切的康复项目开展工作。
(二)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化工作方式。以政府为主导,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做好康复工作的有效方式,切实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
(三)实施重点工程与提供普遍服务相结合。选择残疾人迫切需要又有可能做到的康复项目,实施一批重点康复工程,大力推行社区和家庭康复,推广实用易行的康复方法,普及康复服务。
(四)因地制宜,开拓创新。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实际开展康复工作。不断拓展康复领域,增加服务项目,注重高新技术在康复领域的应用,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康复服务内容
(一)残疾筛查、诊断:社区康复协调员会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入户进行筛查和功能评定,早期发现各类残疾,掌握社区内残疾人的康复需求。
(二)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残疾人康复指导 站为辖区内残疾人建立详细的康复训练档案。同时,各社区康复协调员也要为社区内残疾人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做好工作记录,动态掌握康复需求与服务情况。
(三)康复治疗、训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依据筛查、诊断结果,对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医学功能训练的残疾人实施康复治疗和训练,包括对视力、听力、智力障碍者进行早期筛查、诊断并转介;对肢体障碍者,进行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训练;指导精神病患者合理用药。社区康复协调员负责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上级康复机构的指导下,组织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和智力残疾人开展工疗、娱疗和其他康复活动;指导聋儿家长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组织社区内盲人开展定向行走训练。
(四)康复知识普及:社区康复协调员负责组织协调卫生、教育、心理等专业技术人员,为社区内残疾人及其亲友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康复咨询活动,发放康复科普读物,传授残疾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
(五)转介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社区内复杂疑难的患者转介到上级机构或专门康复机构。社区康复协调员根据残疾人在文化教育、职业培训、劳动就业、生活保障、无障碍环境改造及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需要,联系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有效的转介服务。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成立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区民政局、卫生局、财政局、教育局、残联、妇联、团委、集美公安分局等部门和各镇、街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指导并组织实施创建工作,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工作情况,协调 解决相关问题,督促检查工作进度。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残联。办公室主要职能是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分解任务指标,综合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康复需求调查,实施康复训练,为康复对象提供康复服务及康复工作的统计和检查。
成立区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和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服务站,发挥技术示范、人员培训、基层指导、知识普及、咨询转介等作用,为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适配供应服务和家庭无障碍改造服务。
各镇、街也要相应成立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工作领导机构,并组织社区(村)居委会抓好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的落实。
(二)明确职责,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区委宣传部:大力宣传集美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和创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工作;宣传我区开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实施工作;开辟专栏,跟踪采访,及时宣传。
区卫生局:把残疾人社区康复融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局,统一规划安排,统一布点建设;将残疾人康复业务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工作职责,做到平台共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必须建立残疾人康复室,重点开展残疾人医疗康复服务。要组建社区康复员队伍,开展社区康复员业务培训,入户开展残疾筛查(残疾人康复需求筛出率不低于辖区常住人口总数的2%)和功能评定,掌握社区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对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医学功能训练的残疾人实施康复治疗、训练,指导精神病患者合理用药,对社区内复杂疑难的患者开展康复转介服务。做到有专职康复医生,有场所,有设备,康复职责上墙,康复服务项目上墙;对幼儿及学前儿童进行疑似残疾筛查。区民政局:将康复训练与服务纳入社区服务工作内容之中,在社区服务中心(医院)和社会福利机构开辟场所,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为贫困康复对象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补助;组织志愿者参加康复助残;利用社区服务热线开展康复咨询和转介服务;协助抓好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工作。
区发改局: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区建设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及政府工作计划。
区文体旅游局: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开展残疾人文艺活动。区教育局:组织在校的残疾儿童开展康复训练,探索寓康复训练于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方法;发挥特殊教育的资源优势,参与智力残疾儿童康复人员的培训、知识普及和家长教育的工作。
区财政局:将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照《福建省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配套实施方案》的要求,给予经费保障。按照户籍人口每人每年2元安排康复经费,用于残疾人康复治疗、康复训练、康复服务、康复救助、辅助器具适配和残疾预防等康复内容的开展实施。按照户籍人口每人每年0.8元安排社区康复工作经费,用于康复需求调查、建档立卡、人员培训、组织宣传、协调实施及社区康复协调员工作补贴。残疾人康复经费和社区康复工作经费要确保及时到位,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康复经费专款专用。
区建设局:负责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对盲道检查与维护。团区委:发展助残志愿者队伍,建立志愿者助残联络站。区计生局:对育龄和怀孕妇女进行科学预防残疾知识的宣传。区妇联:积极参与残疾妇女和儿童的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组织妇 女参加康复助残活动,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向残疾儿童家长普及残疾预防和康复的知识。
区公安部门:要了解掌握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情况,协助卫生部门做好治疗、康复工作,协助民政部门落实监护、扶助工作,对肇事精神病患者依法送到定点医院强制治疗。
区残联:负责残疾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的组织管理,制定工作计划,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实施;组织进行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推广使用“十一五”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全国统一用表、康复训练档案与评估标准;组织人员培训,建立工作队伍;进行知识普及和社会宣传;提供康复训练与服务信息咨询;组织督导检查;统计上报任务完成情况;指导残联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及基层康复站的建设,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抓好典型,推广经验。
镇、街:要确保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有专(兼)职人员负责,有工作制度和会议记录。组织辖区进行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掌握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数、残疾类别和康复需求等情况。依托现有社区医疗机构建立康复站,对外挂牌,做到有工作职责、工作制度、服务内容、康复知识读物和残疾人“康复服务记录表”。镇、街残联对城乡社区开展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的情况进行指导,掌握工作进度和工作效果,填报“康复服务汇总表”。
社区(村)居委会:社区(村)居委会配备康复协调员或由社区残疾人联络员担任康复协调员。康复协调员应发挥在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中的协调作用,会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调查残疾人康复需求,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动态掌握康复需求和康复服务情况,向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信息和转介服务,协调组织社区内有关机构、人员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 务和相应的支持。做到有专(兼)职人员管理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有工作记录。对残疾人进行康复教育动员,要求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占到本社区残疾人总数的50%以上并备有“康复需求登记表”,要求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中50%以上得到训练服务。提供康复训练与服务的站点有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康复知识读物和“康复服务记录表”。
(三)添置装备,完善康复训练设施
一是在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站。站内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配备不少于10件的康复训练器材;设有专柜,配有康复普及知识读物、VCD康复训练光盘;建立康复服务工作制度,实行优惠的医疗、康复政策;有专人负责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掌握辖区残疾人情况及康复需求情况,向辖区残疾人提供医疗、康复服务;认真填写康复服务记录,建立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档案及健康查体档案,要求康复训练与服务建档率达到95%。2009年完成全区6个残疾人康复指导站的设置,所需经费由区财政按每站10万元统筹列支。
二是在社区建立社区康复服务室。在区创建办和区卫生局、残联的指导下,各相关社区(村)居委会协调本社区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社区服务机构,安排固定的残疾人活动场所,建立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的社区康复服务室。2009年全区要有80%的社区(村)居委会完成社区康复服务室建设,社区康复服务室建设所需经费由区、镇(街)财政按每室3万元统筹列支。社区康复服务室配备经济实用且便于社区使用和家庭租赁的康复器材、辅助用具、康复知识普及读物。
(四)建立机制,提高康复服务水平
一是建立一支稳定的社区康复工作队伍,实行社区康复工作人员聘用制。区、镇(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建立残疾人康复室,社 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确定1名医生(从事医学康复),负责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各社区(村)居委会确定1名社区康复协调员,负责组织、协调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人,逐步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长效服务机制。
二是制定康复人员培训计划,设立培训基地,建立培训制度。对康复工作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社区康复协调员实行上岗培训,确保培训合格率达到100%。对社区医务人员及村卫生人员(社区康复员)开展残疾人康复技术业务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小时;加强社区康复协调员及残疾人联络员康复服务业务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30小时,以不断提高为各类残疾人康复服务的能力。
1、康复工作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由区残疾人康复办公室负责对全区康复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为:康复工作的目的意义、工作原则、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基础康复训练常识;残疾人康复需求确定、康复服务内容、康复服务记录填写和评估方法;康复器具使用及咨询转介服务等。所有从事康复工作的人员都必须经过培训,取得上岗资格,培训每年不少于30学时,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培训记录必须建档,形成台帐。
2、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把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的相关内容纳入培训计划之中。培训内容为残疾人开展康复训练与服务所必需的功能评定、计划制定、器具应用、档案建立的方法和技术,为残疾人康复提供康复服务和指导。
对街道(镇)的社区(村)康复医生、精神病防治医生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为: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的方法,康复服务的内容、方法和要求,肢体、智力残疾儿童、脑瘫残疾儿童、精神病人等康复对象的确定,康复训练计划的制订、评估,训练技能的掌握,训练档案和评估标准的使用以及训练器具应用等知识,使其成为康复技术业务骨干。对社区康复协调员,主要培训内容包括区分残疾的程度、残疾人的心理、残疾人康复需求的确定、康复服务的内容,传授科学规范的康复训练和评估的方法及如何规范填写表卡等,使其能直接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
3、残疾人亲友、助残志愿者的业务培训。残疾人亲友是不可忽观的支持力量,康复助残志愿者是康复员队伍有效的补充力量,但必须经过针对性的业务培训,以提高康复成效。培训内容为区分残疾的程度、残疾人的心理、残疾人的家庭护理、康复服务的内容、康复训练的方法和训练器具的应用等。
三是对社区康复服务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严格社区康复机构、康复人员、服务项目与技术、康复内容的资格准入和审批登记制度。各级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在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中,应保障康复服务有序、流程规范、服务优良,确保残疾人及其亲友对康复服务的满意率不低于85%。建立使用统一的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康复服务记录、康复训练等档案,残疾人康复服务建档率达到90%。社区康复工作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按计划、按制度进行督导,每季度对社区康复工作进行阶段性评估。组织开展多样性的“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活动,使辖区残疾人在社区康复工作中受益,把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六、实施步骤
(一)工作部署与宣传发动阶段(2009年6月—2009年10月)召开创建工作动员会议,动员、部署我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相关工作。要利用各种形式,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的目标,对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的意义、内容及方法等情况进行广泛宣传。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参与、残疾人及其家庭积极参加的社会康复氛围。通过区电视台、《集美报》及其它新闻媒介,运用多种宣传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造势,积极营造创建氛围。
(二)组织实施与自查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6月)在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补缺补漏,按照《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及本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全面创建活动。2010年1—3月,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对各项创建工作进行自查,按《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以及《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检查验收方案》进行自下而上的自查自评。区创建办要及时对不足之处进行补缺补漏,准备迎接福建省残疾人康复办公室、省残联组织的检查验收。
(三)迎接省康复办、省残联的检查验收阶段(2010年6月—2010年9月)
2010年第三季度接受省残疾人康复示范县(市、区)活动领导小组对我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的检查验收。区创建办要对不足之处及时进行补缺补漏,准备迎接全国残疾人康复办公室组织的检查验收。
(四)迎接国务院残工委秘书处、全国残疾人康复办验收阶段(2010年第四季度)
全面完成所有创建工作,提出验收申请,迎接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区)培育活动领导小组检查验收。
第五篇: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
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
一、组织管理
1、政府重视,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区建设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及政府工作计划,列入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考核目标。
2、制定优惠政策,保障残疾人基本医疗,扶助贫困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
3、在区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领导下,成立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负责制定社区康复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工作情况,协调解决问题,督导检查工作。
4、街道办事处设专人分管残疾人康复工作,负责建立规章制度,制定工作计划,指导社区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
5、社区居委会配备社区康复协调员1名,会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调查残疾人康复需求,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向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信息和转介服务,协调组织社区有关机构、人员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和相应的支持。
二、经费设施
6、按照辖区覆盖人口每人每年不少于0.30元安排社区康复工作经费,用于康复需求调查、建档立卡、人员培训、组织宣传、协调实施、社区康复站建设及社区康复协调员工作补贴。
7、成立区肢体残疾、精神残疾、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和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服务站,发挥技术示范、人员培训、基层指导、知识普及、咨询转介等作用。
8、社区卫生机构普遍设置残疾人康复室,重点开展残疾人医疗康复工作。
9、社区居委会依托现有机构和设施,安排固定的残疾人活动场所,建立面积不少于30㎡社区康复站,配备经济实用、便于社区使用或家庭租借的康复器材和辅助用具、康复普及读物。组织有关人员开展知识技能培训、娱疗、工疗和心理疏导等康复活动,提供日间照料、转介等康复服务。
三、服务内容
10、残疾筛查、诊断:社区康复协调员会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入户进行残疾筛查和功能评定,早期发现各类残疾,掌握社区内残疾人的康复需求。
11、建立康复服务档案:社区康复协调员或由社区居委会指定专人,为社区内残疾人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做好工作记录,动态掌握康复需求与服务情况。
12、康复治疗、训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依据筛查、诊断结果,对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医学功能训练的残疾人实施康复治疗和训练:包括对视力、听力、智力障碍者进行早期筛查、诊断并转介;对肢体障碍者,进行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训练;指导精神病患者合理用药。社区康复协调员负责在社区服务卫生机构和上级康复机构指导下,组织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和智力残疾人开展工疗、娱疗和其它康复活动;指导聋儿家长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组织社区内盲人开展定向行走训练。
13、康复知识普及:社区康复协调员负责组织卫生、教育、心理等专业技术人员,为社区内残疾人及其亲友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康复咨询活动,发放康复科普读物,传授残疾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
14、转介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社区内复杂疑难的患者转介到上级医疗机构或专门康复机构。社区康复协调员根据残疾人在文化教育、职业培训、劳动就业、生活保障、无障碍环境改造及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需要,联系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有效的转介服务。
四、人员培训
15、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制定培训规划,建立培训制度,评估培训效果,社区康复协调员上岗前应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集中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持证上岗。
16、基层康复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由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承担。培训内容包括:残疾人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康复工作的方针政策、工作原则、工作内容、管理方法、工作流程、残疾与康复基本知识等,培训每年不少于30学时,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17、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由区肢体残疾、精神残疾、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和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站分别承担。培训内容包括:康复需求调查、残疾评定、训练计划的制定、实用康复训练技术、训练效果评估及训练器具应用等,培训每年不少于60学时,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五、质量控制
18、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单位,康复室设置率达到80%;以社区居委会为单位,社区康复协调员配备率达到80%,培训合格率达到95%。
19、残疾人康复需求筛出率不低于60%。20、残疾人康复服务建档率达到90%。
21、残疾人及其亲友对康复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