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审计师考试重点
2018年审计专业技术初、中级资格考试大纲
科目一审计专业相关知识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1.掌握市场失灵的几种情况:公共物品、外部性、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及其对经济资源配置的影响
2.熟悉政府干预市场失灵的手段 3.了解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阶段 4.了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研究对象
(二)国民收入核算
1.掌握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含义
2.掌握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3.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收入法和支出法 4.熟悉储蓄与投资恒等式
(三)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二、财政政策分析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财政收入
1.掌握财政收入的分类
2.掌握税收和公债的含义、分类及运用 3.掌握非税收入的内容
(二)财政支出
1.掌握财政支出的功能分类
2.掌握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含义
3.熟悉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对社会再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4.熟悉影响和确定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
5.了解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变化以及如何优化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
(三)财政政策分析 1.掌握财政政策的目标 2.掌握财政政策的类型 3.掌握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4.熟悉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及其运作机理 5.熟悉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
三、货币政策分析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金融体系
1.掌握金融市场的要素、类型和功能 2.熟悉金融机构体系的一般构成和作用 3.了解我国现行的金融机构
(二)货币政策分析 1.掌握货币政策目标
2.掌握货币政策工具的原理与运用
3.掌握宏观金融风险管理和微观金融风险管理 4.熟悉货币政策目标的统一与冲突 5.熟悉金融风险管理体制和一般程序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1.掌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2.熟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功能差异
四、开放经济中的宏观政策分析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汇率与汇率制度
1.掌握外汇和汇率的含义与类别 2.掌握汇率制度
3.熟悉外汇风险及其管理
(二)国际收支
1.掌握国际收支的含义、项目分类和国际收支平衡表 2.掌握国际收支失衡的含义和原因 3.掌握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运用 4.熟悉国际收支的差额 5.熟悉国际收支调节方式
(三)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熟悉开放经济中的总供给、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均衡 2.了解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政策配合
第二部分企业财务管理
一、财务管理基础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财务管理概述 1.掌握财务活动的过程
2.掌握财务管理的含义与内容 3.掌握财务管理的职能 4.熟悉财务关系的类型 5.熟悉财务管理的目标
(二)货币时间价值
1.掌握货币时间价值的原理与应用 2.掌握复利终值和现值的计算与运用
3.掌握年金的类型及终值和现值的计算与运用 4.掌握货币时间价值的复杂情况的计算与运用 5.熟悉货币时间价值的特殊情况的计算与运用
(三)投资风险报酬
1.掌握投资风险与报酬及其关系
2.掌握单项投资风险报酬率的计算与运用 3.掌握投资组合的风险类型 4.熟悉投资组合风险报酬率和必要报酬率的计算与运用
二、财务战略和预算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财务战略
1.熟悉财务战略的特征与类型 2.熟悉企业财务战略的规划
(二)经营预算
1.掌握经营预算的构成
2.掌握固定预算和弹性预算的方法与运用 3.掌握定期预算和滚动预算的特点 4.掌握零基预算和增量预算的特点 5.熟悉经营预算的编制
(三)财务预算
1.掌握财务预算的构成
2.了解预算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3.了解预算利润表的编制 4.了解预算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三、投资决策管理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投资现金流量
1.掌握债券投资现金流量的计算与运用 2.掌握股票投资现金流量的估计方法 3.掌握项目投资现金流量的计算与运用
(二)证券投资决策
1.掌握债券和股票投资的估值方法与运用 2.熟悉债券和股票投资的风险
3.熟悉债券和股票投资收益率的计算与运用
(三)项目投资决策
1.掌握项目投资决策的非折现方法和折现方法 2.了解具体情况下项目投资决策方法的应用
四、筹资决策管理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长期筹资方式
1.掌握股权性筹资各类方式的含义、内容、分类和优缺点 2.掌握债权性筹资各类方式的含义、内容、分类和优缺点 3.熟悉股票发行定价的定价基础和实际定价方式 4.熟悉债券发行与价格决策
5.熟悉可转换债券筹资和认股权证筹资
(二)资本成本
1.掌握资本成本的作用
2.掌握个别资本成本计算与运用 3.熟悉综合资本成本计算与运用
(三)杠杆原理
1.掌握成本习性、边际贡献与息税前利润 2.掌握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联合杠杆系数的计算与运用 3.熟悉杠杆原理与风险的关系
(四)资本结构决策
1.掌握资本结构决策的含义与意义 2.熟悉资本结构决策的方法与运用 3.了解影响资本结构的定性因素
五、营运资本管理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资产组合与筹资组合
1.掌握资产组合策略与筹资组合策略
2.熟悉资产组合与筹资组合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二)流动资产管理
1.掌握现金持有目的与现金管理目标 2.掌握现金支出的内部控制 3.掌握现金集中管理制度
4.掌握应收账款的功能、成本与管理目标 5.掌握信用政策的内容及其财务评价 6.掌握存货的成本与经济订货批量 7.熟悉ABC分类管理
(三)流动负债管理 1.掌握各类短期银行借款
2.掌握商业信用的类型、管理的内容和筹资的优缺点 3.熟悉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和优缺点
六、利润及其分配管理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利润管理
1.掌握利润构成的内容 2.熟悉利润控制的方法
(二)非股份制企业利润分配 1.掌握利润分配的基本程序 2.掌握利润分配项目 3.熟悉利润分配的原则
(三)股份制企业利润分配 1.掌握影响股利政策的因素 2.掌握股利政策的类型与应用 3.掌握股利支付方式 4.熟悉利润分配的特点 5.熟悉股利政策的基本理论 6.熟悉股利发放程序
七、财务分析与绩效评价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财务比率分析
掌握财务比率分析方法与应用
(二)财务趋势和综合分析 1.掌握财务趋势分析方法与应用 2.熟悉财务综合分析方法与应用
(三)企业绩效评价 1.熟悉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2.了解国有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的内容和指标 第三部分企业财务会计
一、概论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会计目标和会计要素 1.熟悉会计要素的构成和特征 2.了解会计目标
(二)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掌握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四)会计计量 熟悉会计的计量属性
二、流动资产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货币资金
1.掌握现金日常收支管理的主要内容 2.掌握银行存款的核对 3.掌握其他货币资金的内容与核算 4.熟悉银行结算方式的种类
5.了解库存现金的使用范围和限额 6.了解银行存款开户的管理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 1.掌握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
2.掌握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收到股利、利息3.掌握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计价 4.掌握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出售 5.了解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含义
(三)应收及预付款项
1.掌握应收票据的性质与核算 2.掌握应收账款的入账金额和核算 3.掌握坏账的核算
4.了解应收账款的性质与范围
5.了解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的核算
(四)存货
1.掌握存货取得、存货发出的计价与核算 2.掌握存货的期末计价 3.掌握存货的清查
三、非流动资产
(一)【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熟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核算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
1.掌握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取得和收益 2.掌握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到期 3.熟悉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减值
(三)长期股权投资
1.掌握长期股权投资的取得
2.掌握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 3.掌握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权益法 4.熟悉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 5.熟悉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
(四)投资性房地产 熟悉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
四、非流动资产
(二)【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固定资产
1.掌握固定资产的取得 2.掌握固定资产折旧的范围
3.掌握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和总分类核算 4.掌握固定资产的减值 5.掌握固定资产的处置 6.掌握固定资产的清查 7.熟悉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二)无形资产及商誉 1.掌握无形资产的取得 2.掌握无形资产的摊销 3.掌握无形资产的减值 4.掌握无形资产的处置 5.掌握商誉的取得 6.熟悉无形资产的特征 7.了解商誉的期末计价
(三)长期应收款与长期待摊费用1.掌握长期应收款的核算 2.掌握长期待摊费用的核算
五、流动负债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短期借款
1.掌握短期借款的核算 2.了解短期借款的特点
(二)应付及预收款项 1.掌握应付票据的核算 2.掌握应付账款的核算 3.掌握预收账款的核算 4.熟悉其他应付款的核算
(三)应付职工薪酬
1.掌握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的核算
2.掌握应付社会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的核算 3.掌握其他应付职工薪酬的核算 4.熟悉职工薪酬的内容
(四)应交税费
1.掌握一般纳税人应交增值税的核算
2.熟悉应交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等的核算 3.熟悉其他应交税费的核算
4.了解小规模纳税人的应交增值税的核算
六、非流动负债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长期借款
1.掌握长期借款取得和偿还的核算 2.掌握长期借款的借款费用的核算 3.了解长期借款的含义
(二)应付债券 掌握应付债券的核算
(三)长期应付款和专项应付款 1.掌握长期应付款的核算 2.掌握专项应付款的核算
(四)预计负债
1.掌握预计负债的核算 2.熟悉或有事项的内容
七、所有者权益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投入资本
1.掌握实收资本的核算 2.掌握股本的核算
3.熟悉企业组织形式对投入资本核算的影响
(二)资本公积
1.掌握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的核算 2.掌握其他资本公积的核算
(三)其他综合收益 掌握其他综合收益的核算
(四)留存收益 掌握留存收益的核算
八、收入、费用及利润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收入、费用和利润概述 1.掌握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 2.掌握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3.掌握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的确认条件 4.熟悉费用的确认标准 5.了解收入的范围 6.了解费用的范围 7.了解利润的构成
(二)利润总额的形成
1.掌握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的核算 2.掌握营业税金及附加的核算 3.掌握期间费用的核算 4.掌握资产减值损失的核算 5.掌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核算 6.掌握投资收益的核算 7.掌握营业外收支的核算 8.了解本年利润的结转
(三)所得税费用
1.掌握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2.掌握所得税费用的构成 3.掌握暂时性差异的确定
4.熟悉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
5.了解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核算
(四)利润分配
1.掌握利润分配的顺序 2.掌握利润分配的核算
九、财务报告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财务报告概述
了解财务报告的结构和编制要求
(二)资产负债表
1.熟悉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2.熟悉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三)利润表
1.熟悉利润表的结构 2.熟悉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四)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1.熟悉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构成 2.熟悉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方法
(五)现金流量表
1.熟悉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和现金流量的分类 2.熟悉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六)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1.熟悉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含义
2.熟悉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主要内容 3.熟悉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账务处理方法 4.熟悉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的主要内容
(七)财务报表附注
1.熟悉财务报表附注的主要内容 2.熟悉会计政策的主要内容 3.熟悉会计政策变更的条件
4.熟悉会计政策变更的追溯调整法 5.熟悉会计政策变更的未来适用法 6.熟悉会计政策变更处理方法的选择 7.熟悉会计估计变更的主要内容 8.熟悉前期差错更正的主要内容
十、合并财务报表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合并财务报表概述 1.熟悉合并财务报表的性质 2.熟悉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3.熟悉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程序
(二)内部投资业务的抵销处理
1.熟悉同一控制下内部投资业务的抵销处理 2.了解非同一控制下内部投资业务的抵销处理
(三)内部债权债务的抵销处理
1.熟悉内部债权项目与债务项目的抵销处理 2.了解内部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抵销处理
(四)内部购销业务的抵销处理 熟悉内部购销业务的抵销处理
第四部分法律
一、法律基础知识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法律的基本概念
1.掌握法的含义、特点和本质 2.掌握法律价值和法律理念 3.掌握我国法律的形式 4.熟悉我国的主要法律部门
(二)法律关系及其构成要素 1.掌握法律关系及其构成要素 2.熟悉法律事实及其种类
(三)民事法律行为与法律责任 1.掌握民事法律行为及其特点 2.掌握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3.掌握无效民事行为
4.掌握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
5.掌握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和可撤销的法律后果 6.掌握法律责任的特点和分类
7.熟悉附条件与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8.熟悉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 9.熟悉法律制裁
二、审计法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审计法概述 1.掌握审计监督的原则
2.掌握我国审计机关的设置及其负责人的任免 3.掌握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关系 4.熟悉审计法律关系
5.了解广义和狭义审计法的含义及审计法的渊源
(二)审计机关的职责和权限 1.掌握我国审计机关的职责和权限
2.掌握审计管辖、确定审计管辖权的原则及审计管辖权的转移
(三)审计程序
掌握审计程序的具体规定
(四)法律责任
熟悉审计法规定的法律责任的主要内容
三、行政法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行政法概述
1.熟悉行政行为及其种类 2.熟悉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3.了解行政法的含义与特征
(二)行政处罚法
1.掌握行政处罚的种类与设定 2.掌握行政处罚的管辖和适用 3.掌握行政处罚的决定和执行 4.熟悉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
(三)行政复议法 1.掌握行政复议的范围 2.掌握行政复议申请和受理 3.掌握行政复议决定 4.熟悉行政复议的原则
5.了解行政复议的含义与特征
(四)行政诉讼法
1.掌握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2.掌握行政诉讼的起诉和判决 3.熟悉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 4.熟悉行政诉讼管辖
5.熟悉行政诉讼的受理和审理 6.了解行政诉讼的含义与特征
四、财政法、预算法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财政法概述
1.了解财政法的含义、原则和特征20
2.了解财政法的体系
(二)国有资产管理法 1.掌握国有资产产权的界定 2.掌握国有资产评估管理 3.掌握企业国有资产转让制度
(三)预算法
1.掌握预算法的基本原则
2.掌握预算管理职权和预算收支范围 3.掌握预算编制
4.掌握预算审批和备案 5.掌握预算执行和调整 6.掌握决算的编制和审批 7.掌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
五、税法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税法的概述
1.掌握我国现行税种体系和分税制 2.掌握税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3.掌握税款征收的主要内容、方式和保障措施 4.熟悉税务检查的具体范围 5.了解税法的含义和内容
6.了解我国现行税制建立的原则 7.了解税收征收管理法中的法律责任
(二)增值税
1.掌握增值税纳税人和征税范围 2.掌握增值税的税率与征收率 3.掌握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4.熟悉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和管理 5.熟悉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与纳税期限 6.了解纳税地点
(三)消费税
1.掌握消费税的纳税人 2.掌握消费税的税目与税率 3.掌握消费税的计税依据 4.掌握消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5.熟悉消费税的纳税期限和减免税 6.了解纳税地点
(四)企业所得税
1.掌握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与征税对象 2.掌握企业所得税的税率 3.掌握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4.掌握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5.熟悉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申报与征收管理 6.了解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
六、公司法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公司法概述
1.掌握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含义、特征和区别 2.掌握公司的设立
3.掌握公司的注册资本及股东出资 4.掌握公司对外投资和担保 5.掌握股东的权利和义务 6.掌握公司的财务会计
(二)有限责任公司
1.掌握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机构 2.掌握一人有限公司的特别规定 3.掌握国有独资公司的特别规定 4.熟悉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
(三)股份有限公司
1.掌握股份公司的组织机构
2.熟悉股份公司的股份发行和转让
(四)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和义务 1.熟悉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 2.了解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义务
(五)公司债券
1.掌握公司债券的发行条件和程序 2.熟悉公司债券的转让
(六)公司合并、分立、减资、增资、解散和清算 1.熟悉公司的减资和增资 2.了解公司的解散和清算 3.了解公司的合并与分立
七、票据法和证券法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票据法
1.掌握票据法律关系 2.掌握票据行为 3.掌握票据权利 4.掌握票据抗辩
5.掌握汇票的含义、特征及其分类
6.掌握汇票的出票、背书、承兑、保证、付款与追索权 7.掌握本票和支票的相关运用 8.熟悉票据的作用和种类
9.熟悉票据法上的非票据关系和票据基础关系 10.熟悉违反票据法的法律责任
11.了解广义及狭义票据的含义及票据的特征 12.了解票据和票据法的含义与特征 13.了解涉外票据的法律适用
(二)证券法 1.掌握与证券市场有关的机构
2.掌握证券发行的条件和公开发行证券的程序
3.掌握证券交易的一般规定、证券上市、持续信息公开和禁止的交易行为 4.熟悉证券法的含义、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 5.熟悉上市公司收购
6.了解违反证券法的法律责任 科目二审计理论与实务
第一部分审计理论与方法
一、总论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概述
1.掌握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2.掌握审计的独立性
3.掌握审计、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对象的基本含义 4.熟悉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5.了解与其他经济监督相比,审计监督的特殊性 6.了解国内外有关审计独立性的表述 7.了解研究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现实启迪
(二)审计的职能、地位和作用 掌握审计的职能、地位和作用
(三)审计分类 1.掌握审计的分类及其内容和特点 2.熟悉审计分类的意义 3.熟悉各类审计的适用条件
二、审计组织与审计法律责任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国家审计机关
1.掌握国家审计机关的设置、基本任务、职责和权限 2.掌握国家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3.熟悉国家审计机关的管辖范围
(二)内部审计机构
1.掌握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职责和权限 2.熟悉内部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三)社会审计组织
1.掌握社会审计组织的设置和权限 2.熟悉社会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3.了解社会审计组织的业务范围
(四)防范法律责任风险的对策
熟悉防范审计人员法律责任风险的对策
三、审计准则、质量控制标准和职业道德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审计准则
1.掌握审计准则的结构和作用 2.熟悉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概况和基本内容 3.熟悉审计准则的产生、发展及其含义 4.熟悉我国内部审计准则
5.熟悉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6.了解代表国际惯例的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审计准则 7.了解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准则
8.了解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和代表国际惯例的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国际审计准则
(二)审计质量控制标准
1.掌握审计质量和审计质量控制的含义和作用 2.掌握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要素 3.掌握审计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三)审计职业道德
1.掌握国家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以及社会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2.熟悉审计职业道德的含义和作用
四、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审计目标
1.掌握审计目标在审计项目中的指导作用
2.掌握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总目标 3.熟悉审计目标的含义 4.熟悉具体审计目标
(二)审计程序
1.熟悉国家审计的审计程序 2.熟悉内部审计的审计程序 3.熟悉社会审计的审计程序
五、审计标准、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审计标准
1.掌握审计标准的含义和特点 2.掌握审计标准的分类 3.掌握审计标准的选用原则
(二)审计证据
1.掌握审计证据的含义和作用 2.掌握审计证据的分类 3.掌握审计证据的质量特征
4.掌握审计证据决策的处理过程和影响审计证据决策的因素
(三)审计工作底稿
1.掌握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作用、基本要素和编制要求 2.熟悉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类和审核
六、审计取证方法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审计取证模式
掌握账目基础审计法、制度基础审计法、风险基础审计法的基本含义及演变
(二)审计取证的基本方法
掌握审计取证的基本方法:顺查法和逆查法、详查法和抽查法
(三)审计取证的具体方法
掌握取证的具体方法:检查、观察、询问、外部调查、重新计算、重新操作及分析
七、内部控制及其测评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内部控制概述
1.掌握内部控制的含义、作用和局限性 2.掌握内部控制的种类
(二)内部控制要素
掌握内部控制的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对控制的监督
(三)内部控制测评
1.掌握调查了解内部控制和记录内部控制的方法 2.掌握内部控制测试的步骤和方法
3.熟悉对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评价和再评价的内容 4.熟悉内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审查的关系 5.熟悉内部控制测评结果的利用 6.了解内部控制测评的作用
八、审计抽样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审计抽样概述
1.掌握审计抽样的含义、种类和运用
2.掌握统计抽样方法和非统计抽样方法的特点 3.掌握审计抽样与专业判断的关系
4.掌握审计抽样风险的类型、影响和控制措施 5.熟悉审计抽样的适用范围和抽样方法的选择 6.了解审计抽样产生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
(二)审计抽样的基本程序和样本选取方法 1.熟悉审计抽样的基本程序和样本选取方法 2.熟悉各种样本选取方法的特点和具体操作步骤
(三)统计抽样方法在内部控制测试中的具体运用——属性抽样法 1.熟悉属性抽样法的基本步骤 2.了解属性抽样法的基本原理
(四)统计抽样方法在实质性审查中的具体运用——变量抽样法 1.熟悉变量抽样法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 2.了解变量抽样法的基本原理
九、审计报告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审计报告概述
1.掌握审计报告的含义和作用
2.熟悉简式审计报告和详式审计报告的特点
(二)国家审计的审计报告 1.掌握国家审计报告的含义、基本要素、主要内容和撰写要求 2.掌握审计结果公布的主要内容
3.掌握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 4.熟悉审计决定书的运用以及审计处理、处罚的种类 5.熟悉国家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书的编审程序
(三)内部审计的审计报告
1.熟悉内部审计报告的含义和基本要素
2.熟悉内部审计报告的编制、复核和分发程序
(四)社会审计的审计报告
1.熟悉社会审计报告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2.熟悉社会审计报告的类型
十、绩效审计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绩效审计概述 1.熟悉绩效审计的含义 2.熟悉绩效审计的特点
(二)绩效审计程序
熟悉绩效审计程序各个阶段的相关内容
(三)绩效审计方法
了解绩效审计中常用的数据(信息)收集方法和数据(信息)分析方法
十一、计算机审计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计算机审计概述
1.熟悉计算机审计的含义、基本过程以及计算机对审计的影响 2.了解常见的计算机审计软件
(二)电子数据审计
了解电子数据审计的过程及相关内容
(三)信息系统审计
1.了解信息系统审计的概念、目标、开展方式和内容 2.了解信息系统审计的技术方法
十二、审计管理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审计管理概述
掌握审计管理的含义、内容、特征和主客体
(二)审计计划管理
1.掌握审计计划管理的含义 2.熟悉审计计划的种类 3.了解审计计划管理的内容
(三)审计质量管理
1.掌握审计质量管理的含义和意义 2.熟悉审计质量管理的内容与方式 3.熟悉审计质量管理的方法
(四)审计风险管理
1.掌握审计风险的含义和种类
2.掌握审计风险的控制方法
(五)审计档案管理
熟悉审计档案管理的含义、职责和内容
(六)审计管理的基础工作 了解审计管理的基础工作 第二部分企业财务审计
一、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本业务循环的性质
1.掌握销售与收款循环中的主要内部控制措施 2.熟悉销售与收款循环的业务流程 3.了解销售与收款循环中的主要文件
(二)业务循环内部控制测评和审计目标
1.掌握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测评的步骤与方法 2.掌握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审计目标
(三)主营业务收入审计
掌握主营业务收入审计的方法与内容
(四)应收款项和其他相关账户审计 1.掌握应收账款审计的方法与内容
2.熟悉销售与收款循环中应收票据、应交税费等其他相关账户审计的方法与内容
二、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本业务循环的性质
1.掌握采购与付款循环中的主要内部控制措施 2.熟悉采购与付款循环的业务流程 3.了解采购与付款循环中的主要文件
(二)业务循环内部控制测评和审计目标
1.掌握采购与付款循环内部控制测评的步骤与方法 2.掌握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审计目标
(三)应付款项审计
掌握应付款项审计的方法与内容
(四)固定资产审计
掌握固定资产审计的方法与内容
三、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本业务循环的性质
1.掌握生产与存货循环中的主要内部控制措施 2.熟悉生产与存货循环的业务流程 3.了解生产与存货循环中的主要文件
(二)业务循环内部控制测评和审计目标
1.掌握生产与存货循环内部控制测评的步骤与方法 2.掌握生产与存货循环的审计目标
(三)产品成本审计
掌握产品成本审计的方法与内容
(四)存货审计
掌握存货审计的方法与内容
四、薪酬业务循环审计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本业务循环的性质
1.掌握薪酬业务循环中的主要内部控制措施 2.熟悉薪酬业务循环的业务流程 3.了解薪酬业务循环中的主要文件
(二)业务循环内部控制测评和审计目标
1.掌握薪酬业务循环内部控制测评的步骤与方法 2.掌握薪酬业务循环的审计目标
(三)应付职工薪酬审计
熟悉应付职工薪酬审计的方法与内容
五、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本业务循环的性质
1.掌握资本循环中的主要内部控制措施 2.熟悉资本循环的业务流程 3.了解资本循环中的主要文件
(二)业务循环内部控制测评和审计目标 1.掌握资本循环内部控制测评的步骤与方法
2.掌握资本循环的审计目标
(三)所有者权益审计
1.掌握实收资本审计的方法与内容 2.掌握资本公积审计的方法与内容 3.掌握其他综合收益审计的方法与内容 4.掌握盈余公积审计的方法与内容 5.掌握未分配利润审计的方法与内容
(四)举债筹资审计
1.熟悉短期借款审计的方法与内容 2.熟悉长期借款审计的方法与内容 3.熟悉应付债券审计的方法与内容 4.熟悉长期应付款审计的方法与内容 5.熟悉借款费用审计的方法与内容
(五)投资审计
1.熟悉长期股权投资审计的方法与内容 2.熟悉交易性投资审计的方法与内容 3.了解投资性房地产审计的方法与内容
六、货币资金审计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本业务的性质
1.掌握货币资金业务中的主要内部控制措施 2.熟悉货币资金的业务流程
3.了解货币资金业务中的主要文件
(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测评和审计目标
1.掌握货币资金业务内部控制测评的步骤与方法 2.掌握货币资金业务的审计目标
(三)现金与银行存款审计
掌握现金与银行存款审计的方法与内容
(四)外币业务与其他货币资金审计 1.熟悉其他外币资金审计的方法与内容
2.熟悉审查外币金额折算及汇兑损益账务处理正确性的内容 3.了解审查外币交易事项的内容
七、财务报告审计
【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
(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测评和审计目标 1.熟悉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主要环节
2.熟悉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测评的步骤与方法 3.熟悉财务报告审计目标
4.熟悉财务报告舞弊的关键信号
(二)个别财务报表审计
1.熟悉资产负债表审计的内容与方法
2.熟悉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审计的内容与方法 3.了解现金流量表审计的内容与方法 4.了解财务报表附注审计的主要内容
(三)合并报表和分部报告审计 1.了解合并报表审计的主要内容 2.了解分部报告审计的主要内容 3.了解企业合并审计的主要内容 4.了解审查关联方披露的主要内容
第二篇:审计师考试介绍
审计师
审计师考试均采用闭卷笔试。初、中级资格考试合格者,颁发省人社厅用印的《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合格者,颁发国家审计署用印的成绩合格证书。简介:
审计师也是专门从事检查并进一步证实公司会计账目和报告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可接受性的专业人员。审计师是公司的高级职员。一个公司可以有一至数名审计师,其任免权在股东大会,任期由公司法规定,可以连选连任。如果在股东大会上没有任命新的审计师,务必在规定的期限内把该情况通知公司的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任命审计师来填补缺额。在某些情况下,法院可以罢免股东大会任命的审计师,并在必要时,任命新的审计师。
根据《关于转发〈审计署、人事部关于修订印发<审计专业技术初、中级资格考试规定>及其实施办法的通知〉的通知》文件精神,为了加强审计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和选拔人才,进一步调动审计专业人员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履行宪法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对于审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和中级(审计师)资格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
审计师考试全称为全国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其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10月中旬举行,报名时间约为4月上旬。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由审计署和人事部共同负责。审计署负责拟定考试科目,编写考试大纲,组织考试命题,实施考试工作,统一规划并组织或授权组织培训等工作。人事部负责审定考试科目、考试大纲和试题,会同审计署对考试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制度和确定考试合格标准。各地的考试工作由当地审计部门和人事部门共同负责,具体职责分工,由各地协商确定。
考试级别:
审计师分为三个级别:即初级审计师,中级审计师,高级审计师。审计师考试均采用闭卷笔试。初、中级资格考试合格者,颁发省人社厅用印的《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合格者,颁发国家审计署用印的成绩合格证书。
考试制度:
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考试制度实行后,不再进行相应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按规定通过全国统一考试获得资格的人员,表明其已具备担任相应审计专业技术职务的水平和能力,用人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择优聘任。
报考条件:
考条件根据《审计署、人事部关于修订印发〈审计专业技术初、中级资格考试规定〉及其实施办法的通知》(审人发〔2003〕4号)、人事部、审计署《关于印发 < 高级审计师资格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 > 的通知》(人发〔2002〕58号)精神和审计署、人事部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的安排,结合北京地区实际情况,现将2006审计专业技术初、中级资格考试和高级审计师资格评价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参加审计专业技术初、中级资格考试人员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遵守国家法律,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2、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及有关财经法规和制度,无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3、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热爱本职工作;
4、从事审计、财经工作。
(二)参加初级资格考试人员除具备上述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教育部门认可的中专以上学历。
根据人事部办公厅《关于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安排和考试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人厅发〔2004〕45号)文件精神,应届毕业生参加本审计专业初级资格考试的,报名
时尚未获得学历证书的应届毕业生,应持能够证明其在考试可毕业的有效证件(如学生证等)和学校出具的应届毕业证明,到指定报名点办理报名手续。
(三)参加中级资格考试人员除具备报考条件中规定的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从事审计、财经工作满5年;
2、取得大学本科学历,从事审计、财经工作满4年;
3、取得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审计、财经工作满2年;
4、取得硕士学位,从事审计、财经工作满1年;
5、取得博士学位。
(四)参加高级资格评价考试人员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各项法律,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博士学位,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审计工作满 2年;
2、获得硕士学位,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审计工作满4年;
3、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审计工作满5年;
4、大学专科毕业,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审计工作满6年。上述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是指会计师、经济师、统计师、工程师等。报考条件中有关学历的要求是指经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承认的正规学历或学位;从事审计、财经相关工作年限是指取得规定学历前、后从事该项工作时间的总和,截止日期为 2006年年底。
(五)根据人事部《关于做好香港、澳门居民参加内地统一举行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国人部发 〔 2005〕9号)文件精神,自 2005起,凡符合 审计 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有关规定的香港、澳门居民,均可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报名参加相应专业考试。
香港、澳门居民申请参加 审计 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在报名时应向报名点提交本人身份证明、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应专业学历或学位证书,以及相应专业机构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年限的证明。
免试条件:
具有下列资格之一者,可以申请免试审计环境:
1.持有高级审计师、审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2.持有高级会计师、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3.持有注册会计师证书或非执业注册会计师证书;
4.持有讲师以上任职资格证书。
免试资格的审查和确认由设考点的考试组织领导机构负责,并报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备案。报考程序:
参加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由本人提出申请,单位审核批准后,携带有关证件到当地考试管理机构报名。经资格审查合格后,发给准考证。
符合条件的考生可在规定时间登录当地人事考试网,在线填写提交报考信息,并按有关规定办理资格审查及网上缴费手续。(具体报名安排详见当次的报考文件。)
考试凭准考证和身份证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
中央、国务院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人员参加考试,实行属地管理原则。
报名时间:
名时间审计师考试报名时间:一般4月-6月进行。
考试内容:
1.初、中级
《审计专业相关知识》:宏观经济学基础、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财务会计、法律;
《审计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方法、企业财务审计。
2.高级
《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金融理论研究,财政理论研究,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理论研究;
《审计理论与审计案例分析》:审计理论研究,审计技术方法。
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每年10月下旬的第一个周末或10月中旬的最后一个周末。
2010审计师考试时间:10月24日举行。
2011年审计师考试时间:10月16日举行。
2012年审计师考试时间:10月14日举行。
2013年审计师考试时间:10月13日举行。
成绩管理:
参加考试的人员须在1个考试内通过全部科目的考试,即审计专业相关知识和审计理论与实务两个科目都要合格。
主考单位:
审计署、人事部成立全国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负责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日常管理工作。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具体组织实施和考务工作由审计署考试中心、负责。审计署设立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考试内容、考试大纲写、考试政策咨询以及命题指导工作。
阅卷方式:
审计专业技术初、中、高级资格考试的阅卷全部采用集中评阅方式。初、中级资格考试试题全部为客观题,考生采用答题卡答题,经读卡设备采集答题卡数据后,由专门的审计考试考务管理系统软件进行集中评阅。
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采用网上阅卷系统,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扫描技术为依托,将人工评卷经验和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评卷员不需领取应试者原始答卷,而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在计算机屏幕上浏览应试者答题信息的电子图像进行评分。计算机阅卷系统对试卷保密、试卷传递、试卷分析、成绩汇总和成绩输出等工作过程进行全程控制,并对阅卷过程与阅卷人员实行监控。
采用网上阅卷可以完全避免合分误差和登分误差,最大程度地减少评分误差。为避免人工评分误差,网上阅卷系统主要采取一题多评、专家裁定,即每一题均经2名或3名阅卷人员评阅,仍无法确定成绩的由专家作出终评裁定。其实现方式是:①若2名阅卷人员所给分数差异小于评分误差,则取平均值为此题最后得分;②若2名阅卷人员所给分数差异大于评分误差,则提交给第3名阅卷人员评阅后再与前2名阅卷人员所给分数分别做比较,若两组分数差异均小于评分误差,则取两个高分的平均值为此题的最后得分,若仅有一组分数差异小于评分误差,则取其平均值为此题的最后得分;③若3名阅卷人员两
证书管理:
中、初级资格考试合格者,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部门颁发相应的《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由人事部统一印制,人事部、审计署联合用印,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审计专业中级资格的外语要求另行规定。
取得审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应按照审计署的有关规定,接受相应级别的继续教育。办理手续:
理手续个人办理:办理证书时考生需出示本人身份证原件、报名时所需的毕业证书原件,2寸照片1张、1寸照片3张(黑白、彩色均可),并填写好《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合格登
记表》一式三份,其中对报考审计专业中级资格考试有工作年限要求的考生,还需提交单位盖章的《考试报名条件证明表》一式一份。
单位办理:如果由单位集中办理证书,上述办证所需资料除身份证可用复印件外,其余办证资料不变,同时需出示单位介绍信。
委托办理:如果委托办理证书,上述办证所需资料除身份证可用复印件外,其余办证资料不变,同时委托代理人需出示身份证原件。
考试方式:
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均采用闭卷笔试。初、中级资格考试合格者,颁发省人社厅用印的《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合格者,颁发国家审计署用印的成绩合格证书。
1.初、中级资格考试试题均为客观题,采用填涂答题卡的方式作答;高级资格考试试题为主观题。
2.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的《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科目题型为综合性分析试题,题量为8道试题选答5题,每道题20分。
考试题型:
根据《审计署人事部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关于审计专业技术初、中级资格考试题型调整的通知》(审考办字〔2007〕4号),自2007年起,“审计专业相关知识”和“审计理论与实务”科目考试将取消混合选择题和判断题,仅设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综合分析题(或案例分析题),总题量与往年相当。满分100分,合格标准60分。
1.单项选择题,共30道,每道1分,从四项备选答案中选出一项正确的。
2.多项选择题,共20道,每道2分,从五项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项正确的,全部选对得满分,在无多选、错选的情况下,选对一项得0.5分。
3.综合分析题(案例分析题)(“审计专业相关知识”科目为综合分析题,“审计理论与实务”科目为案例分析题),3个案例,每个案例包括5道小题,每小题2分,从四项备选答案中选出一项或多项正确的,全部选对得满分,有多项答案的小题在无多选、错选的情况下,选对一项得0.5分。
通关宝典:
复习方法
针对《审计理论与实务》课程的考试特点,在复习准备时,掌握以下复习方法对有效地掌握课程内容、顺利通过考试是有帮助的1.通读指定教材
《审计理论与实务》是以全国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委员长办公室指定辅导教材的内容为命题范围。因此考生要通读并熟悉教材每章每节内容,教材至少看3遍。理解审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熟练掌握企业财务审计实务
2.强化应试练习
《审计理论与实务》是一个实务较强的课程,特别是企业财务审计内容丰富。在把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要求能够熟练运用审计理论结合会计实务,并要有综合和分析能力。因此,在通读教材的前提下,应多做一些练习题,多见审计案例,把审计案例中的审计思路其来龙去脉弄懂,并能熟练、灵活运用于企业财务审计实务中。
3.历年考题为应试复习重点
历年考题重复测试考生对重点问题的把握,建议考生考前将近3年的考题认真阅读,把握出题思路,分析命题专家如何将指定教材的知识点转化为考题的过程。考前试做考题,一方面了解考试的题型、题量和试题难易程度,合理安排考试时间;另一方面历年考题中的知识点会在试题中重复出现,但重要考点不变。
考试答题技巧
《审计理论与实务》试题均为选择、判断题,它是全面考核的具体体现,主要考查考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及分析判断能力。选择、判断题的得分是能否顺利通过考试的关键。如果选择、判断题失分太多,即使案例分析题答得较好也难过关。因此建议考生一定要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考生在解题时,首先要仔细看清楚题意和所有备选答案,解题时常用的方法:
1.直接挑选法
这类试题一般是“应知应会”内容,考生只要掌握教材中知识的考查点,就能直接选择正确的答案。
2.排除法
即将备选答案中不正确或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删除,从剩余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
3.猜测法
考生遇有确实不会的题目可选用猜测法,因单选题和多选题,选错并不扣分,其选择结果与不选是一样的总之,考生对审计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应全面掌握,融会贯通,注重理论结合实务 注重会计实务的审计,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归纳和整理,提高专业判断能力,扎实地掌握审计理论与实务的重点和难点。
国内现状:
国际上最具挑战性的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师开始进入中国,国家审计署的一位年青官员成为中国大陆通过考试获取该资格的第一人。
据专家介绍,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师(简称IT审计师)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范围最抢手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一般都具备全面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对网络和系统安全有独特的敏感性,并且对财务会计和单位内部控制有深刻的理解。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中的广泛运用,传统的控制、管理、检查和审计技术都受到巨大的挑战,国际会计公司、专业咨询公司和高级管理顾问都将控制风险,特别是控制计算机环境风险和信息系统运行风险作为管理咨询和服务的重点。几乎所有的大型跨国公司,由于普遍使用大型管理信息系统,都非常重视对信息系统安全和稳定性的控制,常常高薪聘请IT审计师进行内部审计。
“国际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是国际上唯一的信息系统审计师专业组织,其总部设在美国的芝加哥,在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会,现有会员两万多人,会员被称为信息系统审计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IT审计师,主要从事的工作包括:向客户提供与信息系统相关的服务;在财务审计中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的了解、测试和评价以及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运用等方面。
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师的考试包括五个方面: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与安全、信息系统的安全与控制实务;信息系统的组织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处理过程;信息系统的完整、保密和有效;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取得与维护。由于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信息技术的更新也很快,因此除了一本考试指南外,没有像其他专业资格考试那样全面系统的教材,主要考察考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和工作经验。2012年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师的考试还是全英文试卷,在中国已经设立考点。
国际著名会计公司德勤会计师行的高级合伙人鲍威尔先生指出,全世界即将迎来管理领域信息化的高潮,信息技术对传统管理和控制的挑战是空前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部控制环节的变化,许多传统的控制手段已经失去意义,评价和改进内部控制必须以信息系统的运转为基础;二是管理的风险增加,由于企业经营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经营风险、控制风险和财务风险之外,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性导致的信息风险日益增长;三是对复合性高级人才的需求骤增,要求管理者、审计师和咨询人员必须精通管理和专业的同时还要熟悉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
国内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专家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同行的业务收入中,传统审计服务的收入比例正在迅速下降,风险控制服务和管理咨询服务收入的比重大大提高,而这些收入增长部分往往又和IT环境审计和信息系统安全审计服务有关。如果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及早作好人才准备,不仅谈不上和五大竞争,而且还会丧失国内的市场。据了解,为了在国内培养更多的IT审计师,以培养国际会计审计师知名的审计署干部培训中心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准备在适当时机,面向全国推出IT审计师培训和考试业务。
第三篇:审计师考试简介
考试简介
全国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一般安排在每年10月中旬举行,报名时间约为4月上旬。中、初级审计资格考试科目均为审计专业相关综合知识(宏观经济学基础、企业财务会计、企业财务管理、法律、审计理论与审务审计理论与方法、企业财务审计)。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获得由国家人事部印制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该证书全国范围内有效。
参加初级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者必须具备高中以上学历。参加中级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者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审计、财经工作满6年;
2、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审计、财经工作满4年;
3、获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后,从事审计、财经工作满2年;
4、获硕士学位后,从事审计、财经工作满1年;
5、获博士学位。以上所要求的学历必须是国家教委认可的毕业证书,结业证书和专业证书无效。
该考试原则上采取集体报名的办法,考生持身份证,毕业证原件及本人近期照片3张,到单位人事部门申报;各单位到指定的考试中心统一领取《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审核发证登记表》和《审计署考试报名卡》,分别交由报考者填写,由单位对其学历、资历进行严格审查并加盖公章;各单位的经办人持报考者的上述资料到指定地点办理考前资格审查及报考手续。
报名条件
参加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人员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遵守国家法律,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及有关财经法规和制度,无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热爱本职工作;
从事审计、财经工作。
参加初级资格考试人员,还必须具备教育部门认可的中专以上学历。
参加中级资格考试人员,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从事审计、财经工作满5年;
取得大学本科学历,从事审计、财经工作满4年;
取得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审计、财经工作满2年;
取得硕士学位,从事审计,财经工作满1年;
取得博士学位。
其他需说明事项
参加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由本人提出申请,单位审核批准后,携带有关证件到当地考试管理机构报名。经资格审查合格后,发给准考证。考生凭准考证和身份证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
中央、国务院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人员参加考试,实行属地管理原则。
报名材料
天津市审计专业技术初、中级资格考试指南>>
考试时间
2010年审计师考试时间定于:2011年10月16日
报名时间
点击查看2011年审计师考试报名时间通知
资格证书
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后成绩合格者,可获得由国家人事部印制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该证书全国范围内有效。
考试题型
考试的题型全部为客观题,其中“审计专业相关知识”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混合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分析题;“审计理论与实务”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混合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题。
科目内容
审计专业技术初、中级资格考试科目与内容均为“审计专业相关知识”(包括:宏观经济学基础、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财务会计、法律)和“审计理论与实务”(包括:审计理论与方法、企业财务审计)。初、中级资格考试采用同一套纲。根据对初、中级审计人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不同要求,两个考试科目各部分内容分为初、中级资格共同考试内容和中级资格单独考试内容。
参加考试
参加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由本人提出申请,单位审核批准后,携带有关证件到当地考试管理机构报名。经资格审查合格后,发给准考证。考生凭准考证和身份证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中央、国务院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人员参加考试,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各地的考试工作由当地审计部门和人事部门共同负责。考生请向当地审计部门或人事部门咨询有关具体事项。
第四篇:高级审计师考试重点汇总--财政全解
科目一
财政A类(共7题)
A1我国公共财政建设
P139例一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于财政定位和功能的新表述
我国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领域
(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于财政定位和功能的新表述
党的十八届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同时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决定》首次将财政的定位从原来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提升到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上,首次提出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财政制度,标志着对于财政定位及其功能的理论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二)我国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尚不到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预算管理制度完整性、有效性、科学性和透明度不够; 2)税收制度不适应经济发展改革转型的新形势;
3)中央与地方事权责任划分不清晰、不合理、不规范; 4)财政收入中低速增长和支出刚性增长矛盾加剧。
2、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设现代财政制度,1)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 2)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3)是建立健全现代国家治理结构,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三)当前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重点领域
1、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2、完善税收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
3、建立事权和责任相适应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理顺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关系和收入划分。
A2 我国政府收入体系
P154例一
我国政府收入体系的内涵
我国政府收入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政府收入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收入体系的改革目标
(一)我国政府收入体系的内涵
政府收入是指政府为了满足实现其职能的需要,主要依据国家权力,参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而占有的一部分社会产品或社会产品价值。政府收入体系研究面临问题:政府的范围、政府收入的分类、不同类型政府收入的特征及其适用的管理模式。有关政府收入的科目包括: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六类。其中非税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七款。
(二)我国政府收入体系的现状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政府收入形式具有多样化、复杂化的特征。
按照预算管理模式,中国现行的政府收入分为一般预算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一般预算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含土地出让收人)、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非税收入、未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政府部门收入五类。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通常被称为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收入。
(三)目前我国政府收入体系存在的问题
与推进预算公开透明,实现社会公众对政府收支进行有效监督的要求相比,我国现行的政府收入统计和预算管理体系还有较大的差距。具体来说,目前我国政府收入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收入与政府资产负债统计不匹配。
2、非税收入比重偏高,社会保障收入比重较低。
3、地方政府收入结构不合理,隐性债务风险较大。
4、政府收入中专款专用的收入比重偏高。
5、国有资本、国有资产(资源)收入有待加强。
6、政府各项收入的预算管理模式有待完善。
(四)我国政府收入体系的改革目标
在“十一五”时期政府收支分类、非税收入管理及部门预算等改革的基础上,未来我国政府收入体系改革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完善政府收支统计体系。
2、稳定宏观税负,调整政府收入结构。
3、完善政府收入的分类预算管理制度。
A3 我国税收制度
P160例一
目前我国税收制度的现实格局
我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
我国税收制度改革的任务(前瞻、措施)
(一)目前我国税收制度的现实格局
经过1994年的税制改革和近年来的逐步完善,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税收制度。目前,我国税收制度共设有19种税,按照其经济性质和作用大致可分为五类。
第一类:流转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
第二类:所得税,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第三类:资源税,包括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第四类:财产税,包括房产税、车船税;
第五类:行为税,包括契税、印花税、车辆购置税、耕地占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烟叶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停征收)、船舶吨税。其中,关税和船舶吨税由海关征收,进口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由海关部门代征,其他税种主要由税务机关征收。
(二)我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
新一轮税收改革的总体目标定位于:以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和开征房产税并结束财产保有层面的无税状态为突破口,构建起适合中国国情的直接税体系。以此为基础,逐步增加直接税并相应减少间接税在整个税收收入中的比重,最终实现直接税与间接税的均衡布局。从而,建立起 一个融收入与调节、稳定功能于一身的“功能齐全”的税制体系。
(三)我国税收制度改革的任务
1、进一步完善增值税
①进一步推进“营改增”改革。
当前正在推进的“营改增”改革,在降低企业税负、消除市场扭曲、促进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还应继续推进,最终目标是让增值税完全替代营业税,从而在整个商品和服务流转环节统一征收增值税。
②全面“转型”。
鉴于当前经济形势仍离不开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撑,企业又面临着自主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强大压力,很有必要在既有“转型”改革的基础上,启动增值税的全面“转型”——将房屋、建筑物投资纳入抵扣范围,从而实行完全意义上的消费型增值税。
③配套动作,破解相关难题。
营业税并入增值税需要为地方政府寻找并设计好新的主体税种,相应调整其他税种,重新构建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增值税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税收收入中75%为中央财政,25为地方收入。)
2、实施“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逐步增大综合计征的分量,加速奠定实行综合计征的基础。
3、开征房产税。
适时扩大房产税试点范围,推进房地产税制改革。采取税收手段调节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贫富差距。
4、完善资源环境税制度。
①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②合理确定和调整资源税的税率;③完善资源税计征方式,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或从价与从量相结合的征收方式;④建立配套的减免税和加征措施。
5、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①文明对价:塑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培养纳税人权利义务意识,保护纳税人权益。建立服务型税务机关,为广大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服务;
②必要条件:建立快捷的电算系统。完善申报程序服务系统,建立信息共享系统,建立纳税人权益保护系统;
③法制保障: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强化税收立法,提高法律级次。强化税收执法监督,保证各项税收政策、法律法规正确贯彻执行到位。加强协调配合,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
A4 部门预算
P175例一
部门预算的概念
部门预算与功能预算的主要区别
编制部门预算的意义和重要性
部门预算与预算其他领域改革的关系
一、部门预算的概念
部门预算是微观意义的政府组织的收支计划。它具体是指“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过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收支计划”。
二、部门预算与功能预算的主要区别
部门预算与传统的功能预算相比,有以下一些特征:
(1)预算编制的分类基础不同。
功能预算是将预算按支出功能分类,分别测算,最后汇总形成按支出功能分别列示的总体预算。部门预算则是将预算按部门或单位分解,部门或单位将涉及本部门或单位的所有按功能分类的资金统一编 入部门预算。
(2)预算涵盖的范围不同。
功能预算的编制范围仅限于财政预算内资金收支预算。部门预算的编制范围则涵盖了预算部门的全部收支。
(3)预算管理的侧重点不同。
功能预算侧重于财政收入、支出结构分析和财政宏观情况分析,强调预算分配的计划性,有利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财政调控政策的实施,部门预算则侧重于反映细化的某一部门的全部收支情况,实现了预算向微观管理层次的延伸。
(4)预算管理的方式不同。
功能预算是一个部门不同功能的经费在财政和各部门均分别由不同的机构进行管理;部门预算则是一个部门不同功能的经费在财政和部门均由同一机构管理。
(5)预算编制的方式不同。
功能预算编制过程是自上而下,即由财政部门根据政府目标的需要,先确定财政总体收支规模和支出构成,由财政部把按功能分类的预算控制指标分解给部门,主管部门代基层单位编制预算,层层代编。部门预算编制过程是自下而上,即从基层编起,逐级审核汇总,最后由财政部门审核汇总形成财政总体预算。
(6)预算的细化分类不同。
功能预算是将预算按功能细化。部门预算则是以部门为基础,对部门内的各项资金再按功能、按预算科目把各项支出内容细化分解到具体支出项目。
(7)部门预算以“零基法”代替了“基数加增长”的传统预算编制方法,使得预算收支指标更为科学合理;同时,部门预算实行预算周期制,预算编制时间更加充分。
三、编制部门预算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市场经济要求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政府财政预算所具有的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职能,主要是调节市场资源配置的不足或弥补市场配置的缺陷,将有限的财政资源配置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为此,要求政府预算支出走向公开、公正、透明,克服预算支出分配中的不规范和扭曲行为。部门预算的编制正是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这一要求而提出和实施的。
1、有利于规范政府、财政和部门支出行为。
2、有利于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提高预算的透明度。
3、编制部门预算是贯彻预算法的要求。预算法第四条规定:“中央政府预算由中央各部门预算组成”。但是,多年来财政部报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的预算草案一直是按收入类别和支出功能分类编报的,虽然符合预算法第十九条的规定,但没有达到预算法第四条的要求。即没有将中央预算细化到部门,而是在全国人大批准预算草案后,经过一段时间协商,才将预算再分配给中央有关部门。
4、编制部门预算有利于强化预算观念和约束,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5、编制部门预算也是为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依法治国”方针,实现依法理财的客观要求。
四、部门预算与预算其他领域改革的关系
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的三项核心内容: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
1、部门预算是基础
实行部门预算,就是要细化预算,从改革预算编制的体系分类和预算科目着手,重新按定员定额确定人员经费,重新按支出标准确定公务经费。
2、集中收付是手段
由集中支付机关根据批复的部门预算按实际支出的时间和金额从国库统一支付。解决了由于资金分配交叉造成难以整体控制的问题,克服财政资金被部门挤占和挪用的问题,保证预算资金的及时、足额支付;也有利于对部门预算执行的监督和政府采购制度的执行。
3、政府采购是保证
(1)全过程管理和监督预算单位对财政资金的使用,压缩不合理支出;(2)将原来由各单位自行分散的采购活动合成规模优势,通过法定的集中采购方式,充分运用竞争机制,好中选优,大幅度节约财政资金;
(3)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极大地增强了采购过程的透明度,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
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是三项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改革。实行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可以解决财政管理中长期存在的预算编制粗放、资金分配权分散、透明度不高以及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等问题,为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制定、下达和执行政府采购计划奠定了基础。而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可以为财政支出管理和部门预算管理创造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管理模式,实施政府采购后的采购价格、预算单位设备配置等信息也为细化部门预算、制定部门支出标准创造了条件。
A5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与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P191 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
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概念
我国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意义 当前推进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措施
(一)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
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更为良好的政府会计制度与体系。
1、目标方面的改进
政府会计目标是支付会计体系提供信息所要达到的目的。应包括:
(1)基本目标—提高政府的财政透明度;
(2)重要目标—全面反映政府受托责任;
(3)最高目标—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信息。
2、概念框架方面的改进
应建立起政府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的政府会计概念框架。
政府会计框架可以本着系统性、中立性、继承性、超前性等原则建立,应该包括政府会计主体、会计基础、会计要素及财务报告体系等内容。
3、核算确认方面的改进 循序渐进的改革:
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温和的权责发生制——中度的权责发生制——终极目标
(二)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概念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是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新方向,也是成功推进和完成新一轮财政改革任务的必然要求。
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基础,按编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报告内容一般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等政府财务报表及其解释,财政经济状况分析等。
(三)我国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意义
1、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创新性制度。
2、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是廓清政府与市场界限,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必然要求。
3、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是推进政府更好地履行受托责任的有效手段。
4、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信息基础。
5、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是实现财政管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推手。
(四)当前推进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措施
1、制定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编制方案;
2、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规范和操作指南;
3、扎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A6 我国财政政策
P219例一
财政政策的目标与类型(财政政策的基本问题)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与配合模式
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财政政策走向
(一)财政政策的目标与类型
1、财政政策的目标
所谓财政政策的目标,是指通过财政政策的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者所要产生的效果。
政府财政政策的目标概括为三个方面: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
2、财政政策的类型
财政政策的要旨,是把预算盈余和赤字作为调节器来刺激或抑制社会总需求,从而求得经济的稳定发展。
(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是指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相应采取变动政府支出和税收措施,以消除经济波动,谋求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的任务是,要么旨在扩大总需求以反经济衰退,执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要么旨在抑制总需求以反通货膨胀,执行紧缩性财政政策。
(2)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所谓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就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周期性变化,一些政府支出和税收自动发生增减变化,从而对经济的波动发挥自动抵消的作用。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与配合模式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两个重要手段,但两者在调控机制和侧重点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具体调控中,政府有必要加强两大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密切配合,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
(1)财政政策侧重于结构调节,货币政策侧重于总量调节。
(2)财政政策侧重于调节收入分配,货币政策侧重于保持币值稳定。
(3)财政政策对治理通货紧缩作用明显,货币政策对治理通货膨胀作用明显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模式
(1)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也称为双扩张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运用增支减税的政策措施,在货币政策方面则是采用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调低再贴现率,或在金融市场上买入有价证券、投放货币。
适用于:双扩张政策搭配模式主要适用于经济严重萧条的情况,可以强有力地作用于社会总需求扩大,从而促进经济复苏。(不宜长期使用)
(2)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配合使用。
也称为双紧缩政策。主要适用于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
在财政政策方面要运用减支增税的政策措施,而在货币政策措施方面则是着力减少货币供应量,其政策效应是严格控制社会总需求,促使经济回落。
适用于:通货膨胀严重情况,不宜长期使用。
(3)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在财政政策方面增支减税,而在货币政策方面减少货币供应量。
适用于:一般而言,在经济增长减缓以至于停滞而通货膨胀压力又很大的情况下,或者经济结构失 调与严重通货膨胀并存的情况下,这种政策模式能够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自特点,作用互补,更好地实现宏观经济调节的目标。
(4)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配合使用。
突出特点是,在采取减支增税的同时,采用旨在扩大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措施。
适用于:财政赤字较大与总需求不足并存的情况,同样可以产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优势互补的政策效果。
(5)中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也称为“双稳健”模式。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致力于保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或增量平衡;在货币政策措施方面,则力图保证货币供应量或利率的稳定。
适用于:社会总供给基本均衡、经济运行比较平稳而经济结构调整成为主要任务的情况。
(三)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财政政策走向
1、实施财政政策的外部环境变化
第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财政政策的国家协调难度增大;
第二,经济与社会转型要求财政政策更加注重就业与经济增长目标;
第三,对民生领域的支持对财政政策提出了更高要求。
2、我国财政政策的走向和发展趋势
(1)加快建立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机制。第一,让公众参与到财政政策决策过程;
第二,确立我国财政政策规则,健全财政制度,为财政政策实施提供坚实基础。(2)财政政策融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中。第一,鼓励和支持扩大内需。第二,稳定外部需求;
第三,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投资的效率水平;
第四,规范各级政府债务管理,积极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平台风险。
(3)全面推进税制改革。从税收角度完善制度,以扩大内需、稳增长、调结构。
未来大的方向是转变税制结构,不断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尽快实施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增加个人所得税在全部税收中的比重。完善财产税制度,推广居民住房房产税制度。同时,实施结构性减税,促进企业扩大投资,缩小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A7 地方债务(蒋老师A类)
P207例二
我国地方债务融资的现状
我国地方债务融资对经济的影响
规范地方债务管理的对策 地方债务融资产生的原因 规范地方债务管理的对策
(一)我国地方债务融资的现状
1、虽然名义上地方政府不能发债,但在实际运行中,地方政府债务以及政府性债务种类不少,规模也不小。从种类上看,既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又有外国政府贷款,还有大量以企业债形式存在的政府性债务。审计署2011年6月27日公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1年第35号)显示,我国2012年、2013年仍为地方债务到期的高峰期,2012年、2013年地方债务到期额度分别为18402亿元、12195亿元。
2、四省市试点自行发债。
财政部《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允许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自行发债是指试点省(市)在国务院批准的发债规模限额内,自行组织发行本省(市)政府债券的发债机制。2011年,试点省(市)政府债券由财政部代办还本付息。各试点省(市)可自行组织承销团,具体发债定价机制由试点省(市)确定。由于仍是财政部代为还本付息,实质变动不大,财政部此次试点只是跨了半步,改革到地方政府“自行发债”,预计今后在积累经验并完善制度后将改革到地方政府“自主发债”
3、从债务余额的结构来看,地方债务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一是从地方政府债务的级次来看,大部分地方政府债务是市级政府形成的;二是从地方政府债务的举借主体来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成为比重最大的举借主体;三是从地方政府债务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占主要方面。
4、现有地方政府债务情况透明度不高。
预算法对地方政府发债作了限制,但地方政府为了绕过法律与国务院的约束。采取了种种规避的做法,如通过下属公司或者成立相关项目公司举债,如承诺还款形成的各类债务,如各类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再如事实上形成的公共支出欠款,等等。
(二)我国地方债务融资对经济的影响
1、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仍依赖于政府的投入和拉动,但我国地方财政困难由来已久,能够直接用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财政资金相当有限,举债成为各级地方政府为本地经济发展筹集资金的一个共同选择。地方政府举债虽承担了很大的风险,但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加速了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2、大规模地方政府债务的存在对地方经济也会产生较大的负面效应。
第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导致民间实际可支配资本规模缩小,再加上地方债务资金并未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有相当一部分被用于竞争性领域、发放拖欠工资以及借新债还旧债,从而导致“挤出效应”。
第二,由于受融资功能所限,一些地方政府还经常运用行政手段要求所属企业和单位为其融资或者是提供债务融资担保,严重侵犯了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也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三,规模过大的地方政府债务的偿还是地方机动财力难以解决的,往往会挤占其他预算资金用于还债,必然会影响到财政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资金投入,导致地方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三)地方债务融资的现状
1、现有地方债务绝对规模较大,但财政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2、从债务余额的结构来看,地方债务呈多元化的特点;
(1)从地方债务的级次来看,大部分地方政府债务是市级政府形成的;
(2)从地方债务的举债主体来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成为比重最大的举债主;(3)从地方债务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占主要方面;
3、从地方债务产生的年限来看,我国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最早发生在1979年,此后开始陆续举债。
(四)地方债务融资产生的原因
1、转型期政府刚性支出;
2、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3、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制度;
4、地方债务融资的管理制度。
(五)规范地方债务管理的对策
1、建立健全地方债务统计与披露体系。
2、明确地方债务用途。
3、建立地方债务的硬预算约束机制。
4、采取措施化解地方投融资平台风险。
财政B类(共4题)
B1财政支出结构
P148例一(2014年修改例题)
财政支出结构的内涵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
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改革措施
B2国库现金管理
P186例二
国库现金管理的概念 国库现金管理的作用 国库现金管理的职能 国库现金管理的意义
B3财政支出绩效分析
P196例二
财政支出绩效分析的内涵 财政支出绩效分析的目标 财政支出绩效分析的意义 财政支出绩效分析的方法
B4人口老龄化
P210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社会保障体系碎片化
社会保障项目的激励机制涉及及实际执行均存在严重问题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第五篇:审计师职称考试心得体会
审计职称考试心得体会
杭州市余杭区余杭镇人民政府 柏成功
从事内审工作两年后,我于2008年5月首次报名参加审计职称中级考试,经过近三个月的精心学习和准备,10月以总成绩185分顺利通过了考试。通过学习,我掌握了系统的审计原理及审计实务知识,使自己在工作中更有了自信。今年审计职称考试将于10月18日举行,为了报考的同仁都能够顺利通过,我将自己学习的一些心得介绍给大家,与大家共享。
一、要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保证充足的学习时间
人活在世上就要不断学习,学习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本领,并将所学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做到学以致用。参加职称考试的考生都是在职的,一般不可能有整块的时间进行脱产式学习,学习时间很少,如何利用这有限的时间,我的总结是上班抽时间,下班挤时间,周末保证时间。
“上班抽时间”适用于工作相对清闲的同志,可以在自己的计划里安排每天上班时间的复习计划(工作繁忙者禁用,否则不但会影响工作,学习效率也不怎么好);“下班挤时间”,每晚抽出2-3个小时看书,贵在坚持,但要切忌一点,休息一定要有规律,不能今天少看点,明天多看会,这样人是最容易疲惫的,最终的结果是无功而返;“周末保证时间”,聚会该取消的取消,应酬该拒绝的拒绝,静下心来学习10个小时左右。这样下来一周有近三十个小时的学习时间,这对于复习来说是足够的。
二、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质量
(一)看书的问题: 全面复习,突出学习重点,抓易攻难 审计职称考试是以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指定辅导教材的内容为命题范围。拿到一本辅导教材,首先看目录,结合考试大纲,了解这本书的知识体系,了解总体脉络,这样做学习思路便清晰了。要通读并熟悉教材每章每节内容,哪些是掌握的,哪些是熟悉的,还有哪些是了解的,在教材上用不同的记号分别标示,教材至少看3遍。职称考试的最大特点是内容多,虽然都是一些基本知识,但是内容很抽象。以审计专业相关知识为例,涵盖了经济学、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和法律等内容,而考试时每部分的内容都会涉及,因此在复习时只有全面复习。
重点放在上册审计专业相关知识。因为这里大都是国家审计人员,对下册第一部分 审计理论与方法的内容都比较熟悉。而财务审计那几个循环其实是建立在学好了上册“企业财务会计”部分的基础上。此外,要重视新增加或修改的内容,经验表明,新增加或修改的内容是必考的、重中之重。
对于应试者来说,对所考内容全都很熟悉的人并不多。因此我们在复习时,不妨抓住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将这些内容掌握以后,再攻克对于自己非常难的部分。对于参加审计职称考试者来说,在复习时要就抓住财务会计部分,做题准确率争取在95%以上。而法律最难懂,所占分值也较大,要抽出专门的时间攻克。
(二)做题的问题:适量练习,重视真题,关注错误
在复习时光看书是不够的,还要做一定量的练习题用以巩固所学的知识。看过一遍教材后,翻开习题集,做本章的习题;复习后期,真题是最有价值的复习资料,建议考生将近3年的考题认认真真的做几遍,把握出题思路,分析命题专家如何将指定教材的知识点转化为考题的过程,了解考试的题型、题量和试题难易程度,合理安排考试时间。要选择好的真题(解析的比较详细、权威),每一道真题答案的背后可能包含几个知识点,每一题还会涉及一些相关的知识,我们要全部掌握,并学会举一反三。我的答题技巧是:单选题力争正确,多选题、案例题宁缺毋滥,同时案例题要注意前后关系。
我将题做了三遍,第一遍将答案写在草稿纸上,然后再核对答案,再对每道题进行认真分析,对于自己理解不对或做错的地方所涉及的知识点在教材中标出来,进行深入分析,找出真正的原因。通过对比反思,归纳小结,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做到不再重犯。第二遍用铅笔在书上做,然后与答案核对,再与第一遍的答案进行核对,对于容易做错的题或者较难的题做出标记,过上几天再做一遍。在考试前几天,再将做过的题看上几遍,重点是那些做过标记的题目。
(三)看书与做题的衔接问题: 根据外界环境和心态,选择学习的内容。当外界环境比较安静,心态平静时,适宜认真看书;当外界环境较乱,心情不平静时,适宜听课或做题。
三、要开阔视野,坚持学以致用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开阔视野,博采众长。平时多看一些相关的报刊杂志,如《中国审计报》、《中国审计》、《中国内部审计》等,多上一些审计论坛,及时交流、学习新准则、新方法,这样考试时遇到新知识点就不慌了。
坚持学以致用。审计职称考试考核的是审计职业工作者,因此十分强调审计实务的考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强化对审计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我在乡镇机关从事内审工作,非常注重把所学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经常参加审计理论研讨、后续教育、交叉审计等活动,既促进了基层内审工作开展,也加深了自己对审计知识的理解,工作学习相辅相成两不误。
以上是我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由于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经历不同,方法各异,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最后,真诚的希望有志报考审计职称考试的各位同仁都能顺利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