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党校研讨提纲 从三个维度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从三个维度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6月6日下午,根据2018年处级干部进修班学习计划的安排,第四党小组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讨题目1和题目2行了认真研讨。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牢牢把握 “三个维度”。
一、从理论渊源看,它传承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怎么建设、建设什么样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刻回答了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走什么路、怎样行稳致远等一系列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指导。
二、从理论体系看,它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原创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其核心要义是“八个明确”,基本方略是“十四条坚持”。它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法治以及党的建设等各领域。这一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原创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鲜活的组成部分。
三、从理论境界来看,它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充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牢固树立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强调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科学统筹;强调既注重总体谋划、又要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政治经济学方面,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些理论上的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建党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开辟了党治国理政新境界,开辟了管党治党新境界。
第二篇: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组成部分之间关系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组成部分之间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各个历史阶段,始终坚持不渝地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本质上看,这几大理论成果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都毫不动摇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它们坚持的都是马克思主义,同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点是完全一致,一脉相承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作为相对独立的理论形态,有着各自产生的历史条件、各自的针对性、各自的理论侧重点以及各自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但从联系的角度来看,后来形成的理论则是在前面理论基础上的新发展。我们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联系起来进行学习、理解和运用,任何把它们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它们之间不仅仅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更是后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立足于新的社会实践,不断发展创新、与时俱进的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首先,这几大理论成果是有统一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其中的,而实事求是是这几大理论成果的精髓。其次,它们辩证地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综上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三篇:怎样理解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怎样理解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摘要: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意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贯穿理论的主线和核心,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的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结合起来,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关键字: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发展 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 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
(一)解放思想,事实就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邓小平正是依据实事求是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地分析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从而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由毛泽东确立的。他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自己的革命路线,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是毛泽东在晚年背离了自己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国社会主义遭受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严重的挫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是在总结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刚刚开始的拨乱反正,遇到了“两个凡是"的严重障碍。为了冲破禁锢,打开局面,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旗帜鲜明的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着手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口号,提倡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从过去一个时期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党内外思想活跃,出现了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生动形象。针对长期教条主义和当时两个凡是造成的危害,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同时,他还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而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的解放思想。可以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所取得的理论和实践的重大成果。都离不开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坚持。离开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新局面的出现,也就不可能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的根本立场和方法,它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是这一理论活的灵魂。从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和阶段来看,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口众多的国家,究竟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模式也不行,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样,也只有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才能纠正超越革命发展阶段的“左”的思想,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做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接段的科学论断。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主要矛盾、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和基本路线的正确认识,无一不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动力来看,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绝不可能冲破传统体制和陈旧关念的束缚,不可能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会认识到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要通过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体制的改革,完成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使命;也不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改革目标。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和战略步骤来看,关于和平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等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离不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祖国统一问题上的“一国两制”构想,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结出的丰硕果实。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对国际上有意义的想法的话,那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主席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才逐渐形成和构筑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整套科学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这个理论的强大生命力所在。
(三)邓小平理论是发展的理论,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就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永远的思想路线,这是我们党永保蓬勃生机的法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给我们提供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原则,就是尊重实践,不唯书,不唯上,要唯实。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正确认识世界发展的大势;才能借鉴北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使之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才能把中央的决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完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参考文献:
[1]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 邓小平.在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 江泽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 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第四篇: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话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一、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毛泽东最早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马泽东思想在形成和发展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改革开放以后,党坚持实事求是,相继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二、实事求是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的理论也都体现了这个精髓。
三、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实事求是是哲学基础,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到的一切胜利,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就会遭受严重的挫折。
四、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构建和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依法治国、三个代表要求和与党的先进性相联系等理论和思想,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五、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第五篇: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我国之所以要提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历史经验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从1938年,毛泽东在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时至今日,经历了62年,经过几代中国人民的艰苦探索,不断钻研,马克思中国化逐步得出了宝贵的四大理论成果,分别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这四大理论成果是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四代中央领导和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形成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有着各自的特殊的内容和作用。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四者有着相互区别的特征,又由于是对同一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四者又相互紧密相连。首先,我们应该对四个理论成果作一定的了解:
毛泽东思想,作为第一个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其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其形成的实践基础;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工人运动的深入发展,是其形成的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是其产生和形成的思想条件。在土地大革命时期萌芽,在遵义会议后走向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继续发展,可以说,毛泽东思想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也促进了新中国的诞生,如果没有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的前途将会一片渺茫。
伴随着中国发展,毛泽东思想也逐步完善和丰富起来,拥有了自己丰富的内涵,总结起来,毛泽东思想是由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与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等多个科学理论共同构成。其中贯穿其中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理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包含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丰富内涵。它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认识,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成绩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就国际形势来讲,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其时代背景;就国内形势来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其实践基础;就中国共产党内的情况而言,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其现实依据。在这一系列的必然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了三大主要内容,分别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者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其中,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着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我国现今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这个理论,是最新的,但绝不会是最后的,马克思中国化是一个进程,这个进程还在继续之中,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以上所述,表明了四大理论成果各自的不同与区别,但这四者绝对不是毫无关系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们之间是前后相继的、不断传承和发展的。毛泽东领导全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不断地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正是这种与时俱进,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领导全党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科学分析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这种与时俱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着力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个党必须解决好的历史性课题。而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则结合新世纪以来中国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向前推进,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由于实践在不断发展,因而理论也需要不断发展,这几大理论成果生动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
总的来说,这四者构成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并着不断发展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几大理论成果是有统一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其中的,也就是说,这几大理论成果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都毫不动摇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它们坚持的都是马克思主义,同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而实事求是则是这几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精髓。它们辩证地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根据时代特征探索不同重大问题都作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始终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建设我们的国家,时刻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体系。
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这个理论体系必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创造性的发展,并在实践中继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更加焕发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