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的通知
关于加强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档案局,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档案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档案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的管理,促进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现就加强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工作
最低生活保障档案是指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以及居(村)民委员会(社区)在最低生活保障的审核、审批、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电子数据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各地在实施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过程中,积极探索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档案,逐步完善规章制度,加强规范管理,在城市低保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成为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统筹协调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因此,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档案,既是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低保工作的内在需要。各级民政部门和档案部门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将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纳入低保工作内容,做到最低生活保障档案工作与低保工作同步布置、检查、验收,确保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的全面建立和完善。
二、明确目标,落实分级负责、基层为主的管理原则
加强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的目标是:低保对象全部建档,日常管理随时归档;档案整理统一规范,档案保管安全有序;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工作条件逐步改善,实现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稳定、持续和科学发展。
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基层为主的原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和档案局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确保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的管理既规范,又便于实施;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低保文件材料的归档和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的管理;居(村)民委员会(社区)应协助做好职责范围内的最低生活保障档案工作。
各级民政部门的档案机构要高度重视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工作,将其纳入档案基础业务建设范畴。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最低生活保障档案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切实做好服务工作。
三、统一标准,规范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流程
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档案,既要在总体上坚持统一标准,又要结合本地实际,做到在具体操作上简便易行。
(一)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的分类和归档材料。
最低生活保障档案原则上分为审批类和日常管理类。
1.审批类: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批准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审批表;有关部门的入户调查表;低保对象的申请书、居民户口簿或居民身份证复印件;低保管理机构要求提供的家庭收入证明以及其他应当归档的材料。
2.日常管理类: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停发、增发、减发低保金的审批表和有关审核材料;低保对象参加公益活动记录;低保对象名册;日常入户调查材料等。
低保对象分类统计表、低保资金统计表等统计材料归入本单位的文书档案。
低保资金的预算和决算、划拨凭证、发放领取名册等材料归入本单位的会计档案。
低保信息系统、统计系统所形成的电子数据,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归档,确保其可读可用。
(二)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的整理和保管期限。
审批类档案以户为单位进行整理;日常管理类档案按文书档案的整理方法整理。各地可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整理方案。
审批类档案的保管期限为该低保户停保后不少于3年。日常管理类档案的保管期限不少于5年。
最低生活保障档案保管期满后,地方综合档案馆可将适当比例的档案抽样接收进馆。
(三)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的管理和利用。
最低生活保障档案原则上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一保管,因工作需要,确需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低保经办机构保管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加强指导、检查。保管单位要配备必要的保管设备和防护设施,保证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的安全。
最低生活保障档案主要供低保管理部门使用。上级单位、监察机关、审计机关、法院和检察院因工作或办案需要可以查阅最低生活保障档案。低保对象查阅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的范围,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确定。利用者不得丢失、销毁、涂改档案。
四、加强组织协调,确保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的规范管理
规范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级民政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将这一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指导,明确责任,密切配合,抓好落实。
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方案,积极推进最低生活保障档案工作制度建设,力争起点高、步子稳、成效大。各级民政部门要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加强督促检查和工作指导,确保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的全覆盖;要通过对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的必要投入,促进低保工作的规范管理和优质服务。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为这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根据所承担的工作,切实加强工作力量,保证最低生活保障档案材料归档齐全、管理规范和保管安全。
各级民政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和分类指导,以规范管理为目标,以业务培训为手段,抓好典型,带动工作全面开展,促进最低生活保障档案工作与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协调发展。
民政部办公厅 国家档案局办公室
二○○八年一月九日
第二篇:关于《西城区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规定
西民发„2009‟27号
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 北京市西城档案局 关于《西城区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档案局关于《北京市社会救助档案管理试行办法》(京民救发„2009‟172号)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区低保工作实际,特制定《西城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试行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档案(以下简称低保档案),是指区、街道民政部门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申请、复审、停止待遇审批和日常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电子数据等不同形式记载的历史纪录。
第三条 低保档案是开展低保工作的真实记录和依据,低保档案管理工作是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区民政局低保事务管理中心、街道社保所应加强对低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低保工作内容,实施同步管理。并配备档案管理人员,加强低保档案库房设施和设备建设,为低保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第四条
低保档案管理工作实行分工负责制。区民政局低保事务管理中心、街道社保所分别负责辖区内低保档案管理工作,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区档案局负责对区民政局低保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第五条 低保档案应纳入区民政局和街道等相关单位的档案全宗,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维护档案的完整性,便于档案的有效利用。
第二章 归档和管理
第六条
低保档案主要分为审批管理类、日常工作和其他类,归档范围(详见附件1)主要包括:
(一)审批管理类
经区民政局低保事务管理中心批准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生活困难补助待遇的家庭,在待遇申请、复审和停止审批工作中形成的审批表以及相关材料。
(二)日常工作类
在低保工作过程中,形成的下列文件材料按日常工作类立卷归档。
1、低保工作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低保工作各类会议的文件材料;低保工作总结、经验交流、调查研究方面有价值的文件材料。
2、北京市城市低保对象参加公益性社区服务活动(劳动)情况登记表;北京市城市低保对象就业情况登记表;组织低保对象进行技能培训、职业指导、提供就业以及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方面的文件。
3、低保工作各类统计报表和台帐。
4、各项有关于低保工作资金的划拨凭证、发放领取名册、账目和决算等会计核算材料。
5、低保工作中其他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
(三)其他类
在低保工作过程中,形成的下列文件材料按其他类立卷归档。
1、北京市社会救助信息系统中的电子数据;
2、低保工作形成的录音、录像、照片;北京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样本等实物文件材料。
第七条 区民政局低保事务管理中心、街道社保所和居民委员会应按照第六条规定的范围,并根据各自在低保工作中的职责和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建立健全低保档案管理制度,完成低保文件材料归档工作。
第八条 归档的低保档案应齐全完整、真实准确、手续完备、字迹工整,载体和书写材料要符合耐久性要求。
第九条 低保档案应分别按照不同门类档案的标准、规范和要求进行管理。日常工作类档案属于文书档案范畴,会计核算材料属于会计档案范畴,录音、录像、照片属于声像档案范畴,电子数据属于电子文件范畴。审批管理类档案应单独设类管理。
低保档案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单位档案部门移交,因工作需要,审批管理类档案确需由业务部门管理的,应设立专人负责,专柜保管。
第十条 日常工作类档案应按照《西城区归档文件整理操作 手册》进行整理。
第十一条 低保档案中的会计核算材料应由财务部门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第十二条 低保档案中的录音、录像、照片等特殊载体档案应分别按照《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DA/T15—95)、《照片管理规范》(GB/T11821—2002)等进行管理。
第十三条
低保档案中的电子数据应由系统维护部门或信息部门按照《北京市国家机关电子文件归档工作规定(试行)》和《北京市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暂行办法》进行管理。
第十四条 低保档案的保管期限按照不同类别确定。审批管理类档案的保管期限为低保对象停止低保后不少于三年;其他各类低保档案的保管期限应分别依据文书档案、会计档案等有关规定确定(低保档案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详见附件2)。
第十五条
应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以家庭为单位,对低保对象建立审批管理类档案,一户一档。实行动态管理,随着待遇申请、复审和停止审批工作完成后,应随时对档案进行整理。
第十六条
低保档案的整理应遵循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和特点,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便于保管和利用(具体要求详见附件7)。
(一)排列:文件材料应区别不同情况进行排列,密不可分的文件材料应按顺序排列在一起。审批材料在前,申请人报送材料在后,历次复审、变更等的文件按时间顺序排列。
(二)编制页号: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顺序流水,在有文字、图表等内容的文件正面右下角、背面左下角编制页号。
(三)装袋(盒):将所有材料按顺序统一装入档案袋或档案盒中存放。一袋(盒)为一个案卷,即一个档案保管单位,在袋(盒)封面的统一位置填写北京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或者北京市城市居民生活困难补助金领取证(上述二种证件简称北京市社会救助金领取证)号。案卷分四卷:新申请材料卷宗、复审材料卷宗、情况变更材料卷宗、调标变更材料卷宗。
第十七条 档案整理完毕的应按照社区——档案顺序号(存放位置号,一般从1流水编制)入档案柜保存,排列方法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第十八条 审批管理类档案应由街道社保所负责归档,日常工作类和其他类档案根据业务需要由区民政局低保事务管理中心或街道社会救助经办机构负责归档。
审批未通过的档案也应进行整理,但要单独存放。第十九条 低保对象户口已迁移的,办理迁移手续的同时,应将个人档案相应迁移到迁入地的低保经办机构妥善管理。
第二十条 区民政局低保事务管理中心、街道社保所档案保管的任务:防止档案的损坏,延长使用寿命,维护档案安全。必须按照安全保密,便于查找,外观整洁的原则进行管理。
(1)安全保密。档案完整无缺,不得损毁、丢失、被盗。档案要有专人、专柜(专室),并分别登录记事簿管理。档案安全要按照“防盗、防火、防晒、防潮、防蛀、防尘”等要求,区要有城市低保档案室,乡(镇)街道和社区居委会要有城市低保档案柜集中统一管理。
(2)便于查找。对档案要求实行科学管理,保管柜按顺序排放、编号,力求整齐划一,便于查找;柜内的格式或抽屉均应贴示明显标志及编号;各种表、单、证、卡、册存放柜、格、屉均应注明,以备查用。
(3)外表整洁。要防止自然和人为的污染,对不符合规定的做法要加以纠正。
第三章 利用、鉴定销毁与移交
第二十一条
低保档案主要供区、街道民政部门利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审计机关、法院和检察院因工作或者办案需要,可凭单位介绍信利用低保档案。低保对象可凭本人身份证件查阅本人的档案。低保档案利用者要履行登记手续,并填写或者反馈利用效果。
第二十二条 低保档案的利用形式包括:档案阅览、复制摘抄、出具相关证明等。出具证明时,应加盖民政机关公章方为有效。
第二十三条
低保档案不得带离使用。查阅时,要爱护档案,严禁丢失、撤换、剪裁、污损、折损档案资料,不得在档案资料上任意勾画、涂改。
第二十四条
低保档案保管期满应及时鉴定。区民政局低保档案鉴定工作应在本局分管负责人领导下,由区民政局低保事务管理中心和区民政局档案部门人员共同组成鉴定小组予以实施。
各街道社保所低保档案鉴定工作应在区民政局低保事务管理中心负责人和本所分管负责人领导下,由区民政局低保事务管理中心和社保所档案人员共同组成鉴定小组予以实施,区档案局给予业务指导。第二十五条 销毁工作应在区档案局、馆明确社会救助档案进馆范围和区民政局完成档案移交工作后进行。
销毁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须由鉴定小组提出意见,登记造册,经本单位分管负责人批准后,有两人以上在指定地点监销,并在销毁清册上签字。销毁清册应永久保存。
第二十六条
低保档案应按照《北京市社会救助档案管理试行办法》中有关规定,向西城区档案馆移交。
(一)区档案馆接收的低保档案,应能够反映低保工作的全貌。
(二)审批管理类低保档案可按适当比例抽样接收进馆。具体接收比例和数量按《北京市社会救助档案归档目录及管理期限一览表》的规定执行。
(三)日常管理类和其他类低保档案可同本单位文书档案、会计档案等一同移交进馆。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区民政局低保事务管理中心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附件:1.城市基本生活救助待遇文件材料归档范围
2.西城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文件材料归档目录及保管期限一览表
3.西城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文件材料归档一览表
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 北京市西城区档案局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十日
主题词:低保 社会保障 档案管理 办法 通知
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 2009年11月10日印
第三篇:民政部办公厅、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关于加强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的通知
【发布单位】民政部办公厅、国家档案局办公室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8-01-09 【生效日期】2008-01-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民政部
民政部办公厅、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关于加强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档案局,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档案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档案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的管理,促进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现就加强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工作
最低生活保障档案是指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以及居(村)民委员会(社区)在最低生活保障的审核、审批、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电子数据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各地在实施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过程中,积极探索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档案,逐步完善规章制度,加强规范管理,在城市低保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成为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统筹协调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因此,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档案,既是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低保工作的内在需要。各级民政部门和档案部门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将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纳入低保工作内容,做到最低生活保障档案工作与低保工作同步布置、检查、验收,确保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的全面建立和完善。
二、明确目标,落实分级负责、基层为主的管理原则
加强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的目标是:低保对象全部建档,日常管理随时归档;档案整理统一规范,档案保管安全有序;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工作条件逐步改善,实现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稳定、持续和科学发展。
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基层为主的原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和档案局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确保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的管理既规范,又便于实施;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低保文件材料的归档和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的管理;居(村)民委员会(社区)应协助做好职责范围内的最低生活保障档案工作。
各级民政部门的档案机构要高度重视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工作,将其纳入档案基础业务建设范畴。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最低生活保障档案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切实做好服务工作。
三、统一标准,规范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流程
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档案,既要在总体上坚持统一标准,又要结合本地实际,做到在具体操作上简便易行。
(一)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的分类和归档材料。
最低生活保障档案原则上分为审批类和日常管理类。
1.审批类: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批准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审批表;有关部门的入户调查表;低保对象的申请书、居民户口簿或居民身份证复印件;低保管理机构要求提供的家庭收入证明以及其他应当归档的材料。
2.日常管理类: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停发、增发、减发低保金的审批表和有关审核材料;低保对象参加公益活动记录;低保对象名册;日常入户调查材料等。
低保对象分类统计表、低保资金统计表等统计材料归入本单位的文书档案。
低保资金的预算和决算、划拨凭证、发放领取名册等材料归入本单位的会计档案。
低保信息系统、统计系统所形成的电子数据,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归档,确保其可读可用。
(二)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的整理和保管期限。
审批类档案以户为单位进行整理;日常管理类档案按文书档案的整理方法整理。各地可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整理方案。
审批类档案的保管期限为该低保户停保后不少于3年。日常管理类档案的保管期限不少于5年。
最低生活保障档案保管期满后,地方综合档案馆可将适当比例的档案抽样接收进馆。
(三)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的管理和利用。
最低生活保障档案原则上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一保管,因工作需要,确需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低保经办机构保管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加强指导、检查。保管单位要配备必要的保管设备和防护设施,保证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的安全。
最低生活保障档案主要供低保管理部门使用。上级单位、监察机关、审计机关、法院和检察院因工作或办案需要可以查阅最低生活保障档案。低保对象查阅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的范围,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确定。利用者不得丢失、销毁、涂改档案。
四、加强组织协调,确保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的规范管理
规范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级民政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将这一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指导,明确责任,密切配合,抓好落实。
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方案,积极推进最低生活保障档案工作制度建设,力争起点高、步子稳、成效大。各级民政部门要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加强督促检查和工作指导,确保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的全覆盖;要通过对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的必要投入,促进低保工作的规范管理和优质服务。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为这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根据所承担的工作,切实加强工作力量,保证最低生活保障档案材料归档齐全、管理规范和保管安全。
各级民政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和分类指导,以规范管理为目标,以业务培训为手段,抓好典型,带动工作全面开展,促进最低生活保障档案工作与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协调发展。
民政部办公厅 国家档案局办公室
二○○八年一月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申请农村低保救助的对象及条件: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指具有本地农业户口,且在当地农村居住一年以上,因病、因残、因灾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上年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困难群众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拥有当地农业户籍;二是以家庭为单位,按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申报和核定家庭人口;三是家庭成员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申请审批程序:
农村居民申请最低保障待遇,按照个人申请,家庭收入摸排调查,村级评议,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审批的程序办理。申请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个人申请。农村困难家庭由户主向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
1、申请书或当地印制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表,申请人签字确认。
2、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居民婚姻状况证明。
3、涉及家庭成员收入财产状况及实际生活水平的相关证明以及当地民政部门认定需提供的其他材料。
(二)家庭收入摸排调查。由村民小组按有关规定对申请人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摸底核对,并按困难程度进行排序。
(三)村级评议。村委会依据村民小组摸底排序情况,在进行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召开村评议小组会议提出评议意见,并将评议意见返回村民小组予以公示,将符合条件的困难对象名单等相关材料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四)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审核前须组织人员入户进行核实,核实结果报县级民政部门审批。
(五)县级民政部门审批。审批结果须返回村民小组予以公示,并向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以户为单位发放《甘肃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对未予批准的委托乡镇人民政府送达不予保障的书面通知。救助标准: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差额补助,其中:一类对象补助水平达到国家确定的贫困线标准,月人均补助标准100元;二类对象月人均补助标准75元;三类对象月人均补助标准55元;四类对象月人均补助标准45元。动态管理: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家庭收入无明显变化的低保对象应保持相对稳定,对收入超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每年审核调整一次,形成有进有退的动态管理机制。下列情形之一者,不能享受农村低保待遇:
家庭生活水平高于当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或其他不符合规定的,不纳入保障范围。责任追究:
采用虚报家庭收入、伪造证明材料等不正当手段骗取农村低保金的居民,情节较轻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追回冒领的低保金;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扰乱民主评议程序,故意撕毁公示文件,对低保工作人员进行人身攻击和侮辱谩骂的,应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农村五保户供养
五保对象条件:
老年、残疾或者未满十六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五保申请程序: 由村民本人向村委会提出申请;因年幼或智力残疾无法表达意愿的,由村民小组或其他村民代为提出申请。经村民委员会民主评议,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在本村范围内公告;无重大异议的,由村民委员会将评议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将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县民政部门审批。救助标准: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每年供养经费1600元。
在乡老复员军人生活补助
补助对象:
1954年10月31日之前入伍的退伍军人。补助程序:
在乡老复员军人每年向当地乡镇民政部门提供一次本人健在的照片或其他资料,乡镇审核确认无误后报县民政局,县民政局审核无异议后,由民政局、财政局按“一折统”方式发放。补助标准:
每人每月355元。
义务兵家庭优待
优待对象: 全县服现役的农村义务兵家庭。优待程序:
每年征兵结束后,县人民武装部提供上年义务兵花名册,县民政局通知所属乡镇采集义务兵家庭信息,经县人民武装部、民政局审核无误后报县财政局按“一折统”方式发放。优待标准:
农村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发放标准以本县上年农村人均纯收入水平为依据确定。
高龄老人生活补贴
补贴对象:
户籍在本县的80周岁以上老年人均可享受高龄老人生活补贴。补贴标准:
对百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年发放1200元的特殊生活补贴;对95-99岁的老年人,每人每年发放700元的生活补贴;对90-94岁的老年人,每人每年发放500元的生活补贴;对85-89岁的老年人,每人每年发放200元的生活补贴;对80-84岁的老年人,每人每年发放100元的生活补贴。
救灾救济
救助对象:
因遭受自然灾害导致生活暂时困难的群众。救助程序:
遭受自然灾害后,经县民政局核查灾情并确定救助资金及标准,并将救助指标下达各乡镇,由受灾群众户主向当地村委员会提出申请,经村民委员会组织评议并公示无异议后报乡镇政府,经乡镇政府审核并公示无异议后报县民政局审批,并由财政局、民政局将资金拨付各乡镇惠农账户,由各乡镇通过“一折统”发放并公示。救助标准:
根据受灾程度及生活困难程度由民政局临时确定。
农村特困家庭医疗救助
救助对象:
因病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救助程序:
救助申请人持村民委员会证明、本人申请、本人身份证、户口本、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或农村五保供养证、医疗机构诊断证明、费用结算明细单、药费发票复印件等相关资料,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报县民政局审批。救助标准:
农村五保户经参合补助后个人自付费用全额救助,农村低保对象的个人自付费用按50%—80%的比例救助,其他对象的个人自付费用原则上按40%—60%的比例给予救助。
参战参试退役人员生活补助
补助对象:
农村和城镇无工作单位且家庭生活困难的1954年11月1日后入伍并参战、参核的退役人员。补助标准:
每人每月220元。补助程序:
参战参试退役人员凭退伍证、参战证明向当地乡镇民政部门申报,乡镇初审后报县民政部门审核认定,县民政部门审核后分别报省、市民政部门认定后,由民政局、财政局按“一折统”方式发放。
第五篇: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书范本
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书
尊敬的各级领导:
您们好!
我XX,男/女,X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现住XX区XX镇XX路XX号X幢楼X单元X号。身份证号码为:***732。文化程度:高中毕业。
曾经是国营泸州市建筑工程公司钢筋工,X年进公司,X年体制改革,建筑公司土崩瓦解,十多年来,生活就靠打零工无固定单位和经济收入。
女人XX,现年XX岁,也是靠作零工生活,儿子XX,现年XX岁,XX中学读XX年级。
打零工无固定收入,平均一年只有半年能找到活做,随着年齡的增长,找活路越来越困难。真是一家三口生在贫困线下 特恳请政府,申请最低生活经济保障。
敬致
人民政府
批核
申请人:XX
XXXX年XX月X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