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县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我县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国库支付中心:支付岗
我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从去年9月份先行试点,到今年1月份已全面铺开。通过一年左右的运行来看,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对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财政资金安全以及强化预算执行与监督等方面都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探索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同样也不例外,在实际的操作和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研究对策加以解决,使其不断深化和完善。作为一名从事国库集中支付的业务人员,下面仅就在实际的资金支付业务中存在的问题谈谈一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预算单位特别是业务经办人员思想急待提高。
由于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是一项新生事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对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有一些年龄稍大的预算单位业务经办人员畏难情绪严重,办理业务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真麻烦!”特别是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稍微出现些故障无法办理业务时,更是牢骚满腹,满脸的不理解。
(二)、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与预算单位账务系统尚未实现对接。
目前,我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使用的是北京方正春元科技公司的软件,与我们一直使用的单位账务系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没有
实现数据的对接,二者之间无法交流和共享信息。所以导致我们资金会计(支付岗)要在两个系统内同时记账;统管会计(录入岗)要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按预算支出科目录入支付申请,还要在账务系统中按相同的预算支出科目登记记账凭证,造成重复劳动,增加了业务工作量。
(三)、预算单位的项目专项资金还没有纳入国库集中支付。
由于国库集中支付软件还在考察运行阶段,预算单位的项目专项资金还没有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如扶贫办的扶贫专项资金、水务局的农村饮水工程资金、房产局的廉租房资金等等,他们现在的资金支付方式是先从国库账户拨付到财政专户,再从财政专户转付到预算单位的项目专户,最后才从预算单位的项目专户支付给商品、劳务和工程提供者。这无形之中增加了项目专项资金的滞留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单位有时在资金支付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现象。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一些单位由于担心财政部门会收回年底未用完的结余资金或者担心财政会因年度的资金未用完而减少下一年度的预算,有时采取各种方法支出财政零余额账户及单位零余额账户的资金,如有的单位用直接支付方式发放自聘人员工资,还有的单位自行拨出经费到其下属的非财政拨款单位等等,使其单位年终零余额账户不会出现结余。
(五)、个别单位提现数额较大,不利于财政资金的监管。
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一些单位依然“热衷”于现金结算
业务,而我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资金支付管理办法中也未对单位提取现金的数额及次数作出具体的规定,所以个别单位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地支取现金,导致大额现金通过财政账户游离出来,对预算单位提取现金的用途和流向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管,存在着一定的财政资金风险。
(六)、缺乏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专职的技术维护人员。
到目前,我县共有159家全额预算单位进入了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这就需要一名精通计算机知识与网络系统维护工作的专职人员,对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硬件设备及软件进行实时维护,及时排除故障,确保系统正常运行。但由于我们国库支付中心人员有限,仅有一名统管会计兼职做系统管理员,每天还要处理10多家预算单位的账务工作,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维护工作,一旦系统发生故障,势必影响国库集中支付的效率。
(七)、支付数据录入经常出错,“补单”现象严重。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单位一笔支出的资金支付程序一般由录入岗录入、审核岗审核、出纳岗生效、支付岗打印、清算岗清算五个程序。一般情况下,支付岗打印后才发现支付数据录入错误的,还要经过支付岗取消打印、出纳岗取消生效、审核岗取消审核,之后修改数据录入,然后重新再审核、再生效、再打印。本来5分钟即可办理的一笔支出,然重新修正最少也需要十几分钟,这无形之中增加了办理业务的时间。支付数据录入错误无外乎以下几点:①“现金”录成“转账”,②“异地电汇”录成“转账”,③收款人录错,④收款账号录错,⑤收款银行录错。其实,稍微注意一下有时是可以避免的,但这种错误每天都在发生,平均每天至少有3次以上。对于转到代理银行已清算后才发现错误的支付凭证,由于清算后无法重新打印出更正凭证,所以我们就自制了一种手工支付凭证进行“补单”,然而这种“补单”现象也特别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仅7月份一个月共“补单”32张,最多的一天达到4张。
二、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协调与沟通,切实增强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意识和会计责任意识。我们财政部门要继续加大国库支付改革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使预算单位和相关人员,特别是单位领导认识到此项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让财务人员熟悉相关政策、程序,使预算单位切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对在业务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规范、高效运行。
2、利用专业技术手段,尽快实现国库支付系统与预算单位账务系统的对接。两套系统实现对接后,预算单位财务人员或统管会计(录入岗)只需在支付系统上录入支付申请,通过技术手段,便可生成单位、财政系统内部各自需要的数据,解决了财务人员重复录入数据的问题,并且数据信息是对等的,这样可以大大减轻财会人员的工作量,有效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进一步理顺国库集中支付程序,逐步把预算单位的专项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我们财政部门要逐步理顺专项资金拨付程序,按照专款专用和国库集中支付的原则,对预算单位项目专项资金的分配
和使用,都落实到具体的预算单位,通过财政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支付到最终的商品、劳务和工程提供者,以实现财政资金效率最大化。
4、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控制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充分发挥其强化预算约束和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作用,离不开严格的管理、监督机制。国库集中支付中心要加强对财政资金支付过程和结果的监督,并建立和完善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发现问题和疑点,及时核实和纠正,保证每一笔财政资金都能按照预算规定的用途使用。
5、严格现金管理制度规定,控制现金支取数额。预算单位需要支取现金时,必须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现金管理条例》的规定用途使用,并严格控制现金的支取数额,做到能转账的尽量不支现。特殊情况下急需支用大额现金的,须报支付中心领导批准,并限时(最多七天)履行报账手续。
6、选用一名专职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技术维护人员。从本系统内部选拔或从社会上聘用一名具有一定计算机网络设计和维护、系统更新与维护工作经验的,较强地解决计算机故障能力的专职技术人员,负责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维护管理,保障网络系统安全畅通,提高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安全系数与运行效率,保证国库支付改革安全高效运行。
7、定期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要想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高效运行,必须有一批精通业务的财务人员与之配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对预算单位财务人员及支付中
心财务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使他们对国库集中支付政策熟悉,了解操作程序,掌握国库集中支付后出现的新制度、新业务、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业务出错率,提高业务的办理效率。
在会计集中核算的平台上,构建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为一体的国库集中支付体系,是我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一大特色。只有不断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才能更好地推动财政工作服务于我县的经济和社会建设。
第二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内容摘要: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从人民银行国库部门看,对国库监管提出了挑战。具体而言:一是削弱了国库的监管职能。(1)国库的审核权难以发挥。改革前,国库可以对每笔预算拨款的凭证要素、拨款用途进行逐项审核,发现要素不全、填写不正确、用途不合理的拨款可立即拒办。而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对预算拨款凭证的审核基本上由代理银行完成,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只是在代理银行营业终了与国库单一账户清算后,才对财政直接或授权支付额度进行审核,只要在额度以内,人民银行就要清算。这样,人民银行对预算拨款就由直接审核变为事后审核,成了名副其实的“事后监督”。二是监督面逐步收缩。《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没有赋予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对预算拨款的计划性进行监督,只是根据财政部门填制的“财政直接(或授权)支付汇总清算通知单”审核代理银行是否超额度办理清算,至于各级财政预算收支整体计划执行情况及各预算科目类、款、项收支进展情况,人民银行不得而知。三是检查处理权无法行使。《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库监管工作的通知》对人民银行国库监管的职责作了明文规定,但在具体操作中除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撑外,受各种因素影响也难以执行到位。虽然《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库监管工作的通知》规定“人民银行监督代理银行代理财政性资金收付的有关业务”,但代理银行的代理资格是财政部门“确定”和“取消”的,也没有规定人民银行检查发现代理银行在代理财政性资金收付业务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后,可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处理。(2)加大了国库的监管难度。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资金拨付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即由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审核预算拨款凭证后将资金划转到预算单位账户,变为代理银行根据“财政直接或授权支付凭证”将资金支付给收款人,再与国库单一账户清算。这样,人民银行部分核算内容和管理对象就有所改变:人民银行在预算拨款业务上,由传统的“批零兼营”变为重点经营“批发业务”(指审核财政直接或授权支付汇总清算通知单),一般“零售业务”(指财政直接或授权支付通知单)则由商业银行代理。这样,国库在预算拨款业务核算上就会出现“业务笔数少、金额大、风险凸现”现象。再者,人民银行国库对拨款的监督对象,由传统的对各级财政机关监督变为对代理银行的监督。另外,监督的重点由原来对财政性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合规性和计划性监督,变为对代理银行业务的规范性监督。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人民银行国库部门看,对国库监管提出了挑战。具体而言:一是削弱了国库的监管职能。(1)国库的审核权难以发挥。改革前,国库可以对每笔预算拨款的凭证要素、拨款用途进行逐项审核,发现要素不全、填写不正确、用途不合理的拨款可立即拒办。而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对预算拨款凭证的审核基本上由代理银行完成,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只是在代理银行营业终了与国库单一账户清算后,才对财政直接或授权支付额度进行审核,只要在额度以内,人民银行就要清算。这样,人民银行对预算拨款就由直接审核变为事后审核,成了名副其实的“事后监督”。二是监督面逐步收缩。《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没有赋予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对预算拨款的计划性进行监督,只是根据财政部门填制的“财政直接(或授权)支付汇总清算通知单”审核代理银行是否超额度办理清算,至于各级财政预算收支整体计划执行情况及各预算科目类、款、项收支进展情况,人民银行不得而知。三是检查处理权无法行使。《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库监管工作的通知》对人民银行国库监管的职责作了明文规定,但在具体操作中除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撑外,受各种因素影响也难以执行到位。虽然《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库监管工作的通知》规定“人民银行监督代理银行代理财政性资金收付的有关业务”,但代理银行的代理资格是财政部门“确定”和“取消”的,也没有规定人民银行检查发现代理银行在代理财政性资金收付业务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后,可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处理。(2)加大了国库的监管难度。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资金拨付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即由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审核预算拨款凭证后将资金划转到预算单位账户,变为代理银行根据“财政直接或授权支付凭证”将资金支付给收款人,再与国库单一账户清算。这样,人民银行部分核算内容和管理对象就有所改变:人民银行在预算拨款业务上,由传统的“批零兼营”变为重点经营“批发业务”(指审核财政直接或授权支付汇总清算通知单),一般“零售业务”(指财政直接或授权支付通知单)则由商业银行代理。这样,国库在预算拨款业务核算上就会出现“业务笔数少、金额大、风险凸现”现象。再者,人民银行国库对拨款的监督对象,由传统的对各级财政机关监督变为对代理银行的监督。另外,监督的重点由原来对财政性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合规性和计划性监督,变为对代理银行业务的规范性监督。
第三篇: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是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支付电子化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推进优势逐渐显现。但在推行初期,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本文从预算单位角度,指出实施国库支付电子化的存在的问题,从预算单位内部控制、国库支付系统、代理银行自助柜面系统等方面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 电子化管理 预算单位
一、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概述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牵引,财政资金安全、高效管理的现实需要,财政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促使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成为现代国库管理改革中一项基础性与战略性变革。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电子化是指财政部门、人民银行、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代理银行(以下简称“代理银行”)、预算单位等四方之间取消纸质单据和凭证传递,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发送、接受和处理电子凭证来办理财政资金支付及清算等业务,实现预算单位“一站式”即可将财政资金支付给供应商或个人。这种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为基础的支付手段创新而引致的整个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变革,极大的减少了各方工作量,实现财政资金高效、安全运行。
2010年以来,财政部会同人民银行对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进行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率先在河北、重庆进行试点,效果良好。随后,财政部积极总结试点经验,出台了《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接口报文规范(暂行)》、《电子凭证库接口标准》、《安全应用接口标准》、《预算单位自助柜面业务系统设计规范》等一系列的技术标准规范,建立起一套跨财政部门、人民银行、代理银行、预算单位完整的标准化体系,形成了财政资金管理的完整链条,加强了各业务方互联互通,消除消息孤岛,实现业务协同。2013年,财政部对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做了进一步明确和部署,陆续出台了《关于做好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第二批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暂行办法》等办法文件,第二批十个省市的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紧接着,2015年6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工作的通知》。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省级已推广实施支付电子化工作,逐步建立起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为基本框架,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电子凭证安全支撑控件为核心,安全、高效、便捷的国库支付电子化体系。从各地实践情况看,推行国库支付电子化改革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幅度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近几年来,国库集中支付业务量大幅度增加。传统支付模式下,国库支付业务主要依赖纸质单据传递办理,逐笔打印、手工签章、人工跑单,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效率低、出错率高,难以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发展的需要。实现支付电子化管理模式后,通过电子凭证的传递完成支付和清算。在代理银行自助柜面系统上线后财政授权支付业务也可由预算单位在用款额度内自行办理支付,当日提交当日到账,极大方便业务办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财政资金运行效率,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二)有效降低国库资金风险
未全面实行电子化支付之前,国库资金支付依靠加盖“大红印章”的纸质凭证或单据。随着技术发展,印章的仿真水平越来越高,无疑增加了业务风险。而实施国库支付电子化管理后,所有集中支付业务统一纳入“电子凭证库”,由计算机控制,大大减少人工干预。一笔支付业务从提交用款申请到最后清算,要通过不同业务部门不同人员的密钥登陆系统操作、审核,而任何操作都隐藏在电子凭证库中,有迹可循,保障财政资金安全。
(三)提升财政信息化服务水平
国库支付电子化管理是财政业务的一项重要变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对现有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的优化和改造。实现支付电子化后,国库业务审核方式、账务处理方式、凭证管理方式、印鉴管理方式都将随之变化,这有助于建立起动态监管、自动对账、全程跟踪的管理方式,有助于提升财政信息化服务水平。
二、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存在的问题
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在省级预算单位已经陆续上线,根据实践经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支付电子化后带来的财务风险
随着支付电子化全面推进,全部支付借助网络信息技术通过财政支付系统和自助柜面系统即可完成,这对预算单位资金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上,要求单位经办人、审核人岗位分离,分别保管数字认证密钥、系统登陆密码、代理银行自助柜面系统支付U盾。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若是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者执行不严格,操作权限不明晰、人员分工不合理,支付岗位人员限制都会导致国库资金不安全。例如,国库支付录入人、审核人、自助柜面付款、国库对账都集中到同一人,都会增加转移财政性资金风险。
(二)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细节之处有待完善
首先,预算单位月底账务处理系统与国库支付系统之间存在对账不一致问题。??库集中支付系统用于国库资金支付,是预算单位预算执行的途径。预算单位账务处理系统独立于国库支付系统,两个系统之间对账仍然是以手工对账为主。
每月末,先核对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两种支付类型总额,将国库支付系统中本月发生的直接支付总额与账务处理系统“财政补助收入”科目和“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科目本月发生额合计金额核对,授权支付总额与账务处理系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和“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科目本月发生额合计金额核对。然后,核对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总额,将国库支付系统中基本支出本月支出总额与账务处理系统中“事业支出――基本支出――财政补助支出”科目本月发生额核对,国库支付系统项目支出本月支出总额与账务处理系统“事业支出――项目支出――财政补助支出”本月发生额核对。最后,核对 “经济科目”明细,主要核对基本支出明细;按照项目名称核对项目支出。按照以上步骤,月末将国库支付系统和账务处理系统核对一致。
但是,根据实践经验,两个系统月底会出现对账不一致现象。按照国库支付流程,国库支付采取“先支付后清算”方式,如果月末预算单位提交支付申请,实际支付和清算滞后1-2天,会出现未达账项;或是发生退回、退款事项都会导致月底两个系统对账不一致。此外,现阶段各方对预算执行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及明细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在国库支付系统每月生成的对账单中,只有“日期”、“摘要”、“下达的用款计划”、“实际支出”、“用款计划结余”等字段,远远不能满足对账需求。“经济科目”、“项目名称”、“资金来源”也是对账必须的要素,这些信息在另外一张支出明细表中反应。每月对账会计人员需要综合多张报表才能完成对账。此外,两个系统之间没有衔接点,现在国库支付业务量越来越大,对账更显繁琐。
其次,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运行速度慢,每次操作需要等待;经办人与审核人切换角色,系统识别不出来,都影响付款速度。
(三)代理银行自助柜面业务系统有待升级改造
代理银行自助柜面系统是办理财政授权支付业务的重要渠道。财政国库支付系统将审核无误的待支付授权支付电子凭证通过财政专线传递至自助柜面系统,通过该系统完成电子凭证读取、同行和跨行转账支付、退款信息匹配及交易结果查询等,是财政授权支付资金最终支付到用款单位的自助途径。
在实际业务中,因收款方信息有误,会发生退款交易,匹配原交易信息后提交退款申请。有时系统会发生无法自动匹配、无法退库的现象,以至于无法恢复财政授权支付额度的情况。此时往往需要与代理银行多次沟通,提供相关依据与说明材料,代理银行后台操作才能正常退库。另外,在自助柜面系统,“提交转账”时需要提交多次才能提交成功,降低了工作效率。
(四)电子凭证档案管理有待加强
根据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明确“将电子会计档案纳入会计档案管理,要求建立电子会计档案备份制度,能够有效防范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人为破坏的影响”。使用可靠的电子签名制作的电子凭证与纸质凭证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相关电子凭证存档期限同纸质凭证。实施电子支付化后,预算单位可以将电子凭证打印出来入账同会计档案一同保管。但是,现行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不能批量下载电子凭证,不便于备份。
三、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建议
(一)加强预算单位内部控制建设
国库支付电子化实现了预算单位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国库资金支付,这也为预算单位国库资金安全敲响警钟,使预算单位内部控制面临新形势。预算单位应自觉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确保制度健全,科学设置岗位职责权限,确保不相容岗位分离,不可将国库支付经办人、审核人、自助柜面付款以及国库对账集中到同一人身上。同时,对于国库支付申请电子政务证书、自助柜面付款U盾都应妥善保管,确立保管制度,交接制度,轮岗制度,定期督查。
(二)完善国库支付系统
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是面向各行业开放,各行业各个预算单位账务处理软件也不相同,两方系统衔接不起来,对账不方便。现在各地也在试图建立更加科学、便捷的平台,将账务处理系统与国库支付系统有效对接,减少中间录入环节,方便对账,提高正确率及付款的时效性。比如,江苏省2016年试运行的财政一体化业务平台,将账务处理系统与国库预算执行系统相结合,预算单位财政资金预算、核算、决算一体化,有效解决对账问题。或是在现有的国库支付系统录入用款申请时“摘要”栏中同时录入会计凭证号,作为对账衔接点,方便对账。此外,建议在国库支付系统增加电子凭证批量下载功能,便于电子凭证备份备查。
(三)升级规范代理银行自助柜面系统
自助柜面系统创新性地将财政授权支付与网银支付整合为一个业务闭环,提升国库资金支付电子化的完整性,对其规范性、安全性、服务质量有更高要求。自助柜面系?y要严格按照财政部门规范化要求研发、建造、使用。在系统硬软件、后台服务操作上不断完善,根据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反馈的问题及建议,集中资源优化自助柜面系统,为今后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四、结束语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是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各业务方理念更新、业务协同与技术融合。预算单位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降低财务风险;财政部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和代理银行自助柜面系统的硬软件技术需要更加完善以满足预算单位需求。只有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代理银行三方相互配合,不断的优化升级,加强系统关联,提高管理水平,才能顺利、全面推进国库支付电子化改革。
第四篇: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存在问题浅析
国库改革有奖征文
泸西县财政局国库科
杨永春
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存在问题浅析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推行,明显提高了财政资金支付管理水平。一是畅通了资金支付信息反馈渠道,增强了资金支出透明度,从源头上减少了腐败行为的发生;二是促进了预算单位严格“按预算用款,按计划办事”,增强了预算的约束力。三是减少了资金支付环节、缩短了资金支付时间,提高了资金运行效率;四是缓减了财政资金周转困难和压力,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作为财政支付管理的核心制度,其基本框架和模式已基本确立,且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我们发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改革的各环节、各相关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协调与配合。
一、国库集中支付实现目标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财政四项改革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建立国库单一账户来实现对财政资金监管,在完善部门预算体系支持下最大限度地减少财政资金库外沉淀和闲置浪费,真正形成收入一个笼子,支出一个漏斗,切实增强政府调控能力。国库集中支付经费直达收款单位,政府采购资金国库直拨,资金支付无在途、无沉淀、无中间环节,实行“管钱不用钱,用钱不管钱”,割断部门支出与收入联系,增强财政管理透明度。国库改革有奖征文
泸西县财政局国库科
杨永春
二、推行国库集中支付面临主要问题
(一)财力“瓶颈”
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首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财政资金库外沉淀和闲置浪费。县级财政80%以上财力用于工资统发、政府采购,属典型“吃饭财政”。加之政府举债形成还贷、政府直接担保连累财政抵扣、历年挂账衍生财政赤字、供给范围膨胀、深化改革转嫁给县级财政而应由市场承担的企业亏损补贴和挖潜改造支出、政策性增支减收及转移支付不到位等因素影响,可支配财力较少,基本上拿不出钱来搞公共建设和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国库外沉淀资金非常有限,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来解决资金调度作用不大。
(二)预算编制不完善制约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成功推行主要是要与完善部门预算体系实现“无缝对接”。部门预算是将预算落实到每个单位和具体项目中,体现完整性原则,对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各个阶段进行明确划分,同时根据执行情况和预测进行相应调整。而现行预算科目多达百条,预算较粗,目前仍摆脱不了“基数加增长”编制方法束缚,无统一科学的定员定额标准,缺少完善的部门预算法规(成功经验及管理程序借鉴),加之部门既得利益相互影响,预算执行较为困难。财政安排多头决策、主管部门统筹安排,还有服从发展计划、预算外国库改革有奖征文
泸西县财政局国库科
杨永春
比例过大等因素直接制约着部门预算改革,在目前状况下实现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无缝对接”比较困难。
预算上的技术性问题也很多。部门预算在正式批复后仍问题百出,给支付执行环节和决算环节带来极大的困难和工作量。如:行政人员使用事业科目;上人员和经费结余在事业科目,下预算经费又放在行政科目;相同部门、相同项目上下使用不同科目,随意使用经济科目等等,严重影响决算报表质量和可比性。
(三)收入的缺失性有待完善
国库集中支付首先要建立在收入统管基础上,只有将所有资金纳入国库,才能解决预算内外两张皮、多头开户和缴款不及时,甚至“小金库”问题,真正形成收入一个笼子,支出一个漏斗。目前财政职能还不十分完善,尤其是收入问题,由于资金收入统一涉及到划分财政资金分配权和支付权变革,牵扯到单位切身利益,势必涉及到政府职能转变、财政管理体制调整,给决策者带来一定阻力。
(四)财政体制不到位
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为经费直达收款单位,政府采购资金国库直拨,资金支付无在途、无沉淀、无中间环节。所有资金未支前,一律存放在国库单一账户,单位账户始终保持零余额,单位只体现指标变化,达到“管钱不用钱,用钱不管钱”目的。目前,政府职能和支出责任划分横向上“缺位”国库改革有奖征文
泸西县财政局国库科
杨永春
与“越位”并存,纵向上事权划分不清,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存在“上级出政策,下级掏口袋”现象。尤其是省以下财政体制调整尚不到位,财力层层向上集中,事权却较多下移,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县级财政困难,制约财政支付方式变革,无法达到支付无在途、无中间环节要求。
(五)相关政策滞后
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修订滞后。从法律地位层面来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处于“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现行《预算法》、《国家金库条例》、《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和制度都是1998年以前制定的,建立在原分散支付方式的基础上,其中的内容都未涉及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现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推行只能依据政府部门的文件。按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要求,零余额账户实行“先支后付”,即由代理银行先垫付资金,每日营业终了前再根据当日资金支出情况汇总与人民银行国库单一账户进行资金清算。这不符合现行金融会计制度中先收后支、不垫付款项的结算原则。同时,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制度也不允许各类存款账户透支记账。
(六)集中支付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国库集中支付将资金支付分为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支付方式。源于种种阻力,改革截今为止,财政国库改革有奖征文
泸西县财政局国库科
杨永春
直接支付范围仅限于工资、政府采购及很少的基本建设资金,大量的是财政授权支付。授权支付包括转账和现金提取业务,转账业务虽然可以看出单位资金总体去向,但与财政直接支付相比,其监督相对减小,加之代理银行极力吸收客户原因,管理相对松懈,客观上为预算单位套取或转移、挪用财政资金留下了空间;对现金提取业务,只能看出提取现金的数量,却无法了解其使用方向。且《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对预算单位提取现金的数额和次数未作具体规定。在实际工作中,预算单位往往通过化整为零多次支取的手段来提取现金,使大量的现金从零余额账户中游离出去,至于支取行为是否合理,支取的真实用途是什么,支付环节难以实施有效监管。
(七)财政资金使用的后续监督缺位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财政资金在国库单一账户内运作,县级财政部门还未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要对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只能通过集中支付系统提供的支付信息进行查看,不能实施实时预警监督。在实际工作中,对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也仅流于形式,其主要原因:一是财政国库支付中心没有对预算单位资金使用的监督执法权;二是其他监督部门(审计、监察等)也未实施实时监督。
四、对策及建议 国库改革有奖征文
泸西县财政局国库科
杨永春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涉及面广,必然触及各方面利益,会遇到一定阻力。首先,要加大公共财政理念、财政形势、财经法规政策和《会计法》宣传工作,使大家明白推行国库集中支付目的和重要意义。同时要积极寻求各级政府支持,只有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各单位、各部门和社会各界才能理解、配合和支持国库集中支付工作。再者,财政部门要摒弃“等、靠”思想,积极探索。
(二)增强县级财力
一是激活县级培植财源积极性,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县级财政收入,壮大财政实力。二是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保证转移支付及各项财政改革配套措施到位,增强县级财政活力。三是财政支出应退出生产经营性投资领域。四是量力而行搞建设,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减少财政资金损失浪费。
(三)规范制度建设,完善配套措施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改革各项配套措施,制定一个适应性强,便于操作制度,使国库集中支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要将非税收入直缴财政国库,真正做到所有权属政府,使用权属单位,管理权属财政,从根本上限制单位开支随意性。三是逐步取消过渡账户,开设国库单一账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四是进一步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借鉴成功做法,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顺利转轨打下坚实基础。国库改革有奖征文
泸西县财政局国库科
杨永春
建立资金支付有效制衡机制和国库集中支付内控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健全财政资金支付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资金用款计划的申报、审核、批复,财政授权支付额度的审批,以及资金的申请、支付、审核、复核、清算、会计核算、信息管理等各个环节,相互独立、互为制约。二是建立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代理银行财政资金支付清算的内控管理制度,防止资金支付清算风险。
(四)推进部门预算改革
严格按照公共财政要求,重点抓好部门预算编制改革,逐步使所有财政资金支付建立在明晰预算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支出定员定额标准体系。配套制度建立应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由纪检、监察、审计和财政部门联合调研、制定、修订。标准设计应根据单位对资金客观需要和财力可能,同时兼顾单位实际支出和目标任务调整,接待标准及个人补助部分根据区域消费现状予以调整。
(五)加强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完善支付方式 按照财政部及省、州实施方案要求,制订切合实际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办法,界定和明晰财政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范围。工资直达个人账户,政府采购、基本建设支出以及其他大额支出直达劳务或商品提供者;零星支付实行财政授权支付。对于授权支付要明确范围、程序以及管理人员权限和国库改革有奖征文
泸西县财政局国库科
杨永春
承担责任。再者完善信息交流制度,及时掌握业务活动重要信息,增强管理时效性和针对性。
(六)建立完备的国库集中支付监督机制,要以实施“金财工程”为契机,加快财政部门与代理银行的微机联网步伐,实现财政与代理银行信息资源共享,解决财政部门、预算单位、银行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建立完备的国库集中支付监督机制,紧紧围绕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以财政资金收付实时监测为中心,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国库集中收付系统和动态监测系统为手段、以内控管理和外部监管制度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监管方式、强化财政事前、事中监管的现代财政资金收付监督管理模式。
要完善财政直接支付与财政授权支付的后续监管机制,对财政资金进行跟踪问效。
(七)大力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强化现金支付管理 公务卡制度的直接作用是将传统现金支付结算改为用公务卡支付结算,改变传统现金支付方式的消费行为存在支付不透明和报销管理上的监管漏洞。使用公务卡结算,消费支出具有“雁过留声”特点,不仅可以有效克服传统的现金支付方式存在的风险,提高财政财务管理透明度,还可以满足财政动态监控需要,从源头治理腐败和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强化预算支出管理。
第五篇:县级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存在问题浅析
县级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存在问题浅析
县级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存在问题浅析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就是借鉴国际惯例,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xiexiebang.com建立一种对财政资金实行集中收缴和支付的管理制度,也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年月国务院通过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并确定
在国务院所属个部门进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这标志着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展开。
一、县级推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客观需要
年以来,我国立足国情,在大部分省、市、县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四年来,有效规范了政府财政支出管理,增强了各级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公共财政管理理念也被人们所认识和理解。随着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和多项财政改革的推进和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已不能适应形势需求,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成为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财政部“财库号”文件也明确提出:“省级、地市级和财政收支规模较大的县级已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进行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转轨”。这表明全面在县级财政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是改革发展的必然。
二、国库集中支付实现的目标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财政四项改革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建立国库单一账户来实现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在完善的部门预算体系的支持下最大限度地减少财政资金的库外沉淀和闲置浪费,真正形成收入一个笼子,支出一个漏斗,切实增强政府调控能力。国库集中支付经费直达收款单位,政府采购资金国库直拨,资金支付无在途、无沉淀、无中间环节,实行“管钱的不用钱,用钱的不管钱”,割断部门支出与收入的联系,增强财政管理透明度。
三、县级推行国库集中支付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财力“瓶颈”
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首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财政资金的库外沉淀和闲置浪费。因地域差异和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县级财力状况不一,大部分县级财政以上的财力用于工资统发、政府采购,属典型的“吃饭财政”。加之政府举债形成还贷、政府直接担保连累的财政抵扣、历年挂账衍生的财政赤字、供给范围膨胀、深化改革转嫁给县级财政而应由市场承担的国有企业亏损补贴和挖潜改造支出、政策性增支减收及转移支付不到位等因素影响,可支配财力较少,基本上拿不出钱来搞公共建设和支持事业发展。对这些县而言,国库外沉淀资金非常有限,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来解决资金调度困难微乎其微。
(二)现行预算编制方法的制约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成功推行主要是要与完善的部门预算体系实现“无缝对接”。部门预算是将预算落实到每个单位和具体项目中,体现完整性原则,对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各个阶段进行明确划分,同时根据执行情况和预测进行相应调整。而现行预算科目多达百条,预算较粗,目前仍摆脱不了“基数加增长”编制方法的束缚,无统一科学的定员定额标准,缺少完善的部门预算法规(成功经验及管理程序借鉴),加之部门既得利益的相互影响,预算执行较为困难。财政安排的多头决策、主管部门的统筹安排,还有服从发展计划、预算外比例过大等因素直接制约着部门预算的改革,在目前状况下实现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无缝对接”比较困难。
(三)收入难统管
国库集中支付首先要建立在收入统管的基础上,只有将所有资金纳入国库,才能解决预算内外两张皮、多头开户和交款不及时,甚至“小金库”问题,真正形成收入一个笼子,支出一个漏斗。目前财政职能还不十分完善,尤其是收入问题,由于资金收入的统一涉及到划分财政资金分配权和支付权的变革,牵扯到单位的切身利益,势必涉及到政府职能的转变、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给决策者带来一定阻力。
(四)财政体制不到位
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为经费直达收款单位,政府采购资金国库直拨,资金支付无在途、无沉淀、无中间环节。所有资金未支前,一律存放在国库单一账户,单位账户始终保持零余额,单位只体现指标的变化,达到“管钱的不用钱,用钱的不管钱”的目的。目前,政府职能和支出责任划分横向上“缺位”与“越位”并存,纵向上事权划分不清,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存在“上级出政策,下级掏口袋”现象。尤其是省以下财政体制调整尚不到位,财力层层向上集中,事权却较多下移,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县级财政困难,制约财政支付方式的变革,无法达到支付无在途、无中间环节的要求。
四、几点对策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涉及面广,必然触及各方面利益,会遇到一定阻力。首先,要加大公共财政理念、财政形势、财经法规政策和《会计法》的宣传工作,使大家明白推行国库集中支付的目的和重要意义。同时要积极寻求各级政府的支持,只有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各单位、各部门和社会各界才能理解、配合和支持国库集中支付工作。再者,财政部门要屏弃“等、靠”思想,积极探索。
(二)增强县级财力
一是激活县级培植财源积极性,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县级财政收入,壮大财政实力。二是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保证转移支付
及各项财政改革配套措施到位,增强县级财政活力。三是财政支出应退出生产经营性投资领域。四是量力而行搞建设,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减少财政资金的损失浪费。
(三)规范制度建设,完善配套措施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改革的各项配套措施,制定一个适应性强,便于操作的制度,使国库集中支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要将非税收入直交财政国库,真正做到所有权属政府,使用权属单位,管理权属财政,从根本上限制单位开支的随意性。三是逐步取消过渡账户,开设国库单一账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四是进一步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借鉴成功做法,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顺利转轨打下坚实基础。
(四)推进部门预算改革
严格按照公共财政要求,重点抓好部门预算编制的改革,逐步使所有财政资金的支付建立在明晰的预算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统一的支出定员定额标准体系。配套制度的建立应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由纪检、监察、审计和财政部门联合调研、制定、修订。标准的设计应根据单位对资金的客观需要和财力可能,同时兼顾单位的实际支出和目标任务的调整,接待标准及个人补助部分根据区域消费现状予以调整。
(五)加强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完善支付方式
按照财政部及省、市实施方案要求,制订切合实际的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办法,界定和明晰财政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范围。工资直达个人账户,政府采购、基本建设支出以及其他大额支出直达劳务或商品提供者;零星支付实行财政授权支付。对于授权支付要明确范围、程序以及管理人员的权限和承担的责任。再者完善信息交流制度,及时掌握业务活动的重要信息,增强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