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引进人才十大误区

时间:2019-05-13 18:46: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引进人才十大误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引进人才十大误区》。

第一篇:企业引进人才十大误区

企业引进人才十大误区

大家都在说引才,但现实中的企业究竟是如何引才的呢?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妙招,如,打猎式引才者有之,哄骗式引才者有之,市场购买式引才者有之,张网以待式引才者有之,垂钓上钩式引才者有之,争夺式引才者有之等。结果却大同小异,都没有引进合适的人才。

原因在哪里?

一、才企相怨难难难

做企业难,做人才管理工作难,而做引才的工作更难!

求职难,人才求职难,人才求到合适的职位更难!

企业的引才难与人才的求职难,形成逻辑上相悖的“两难境地”,而解决这一“两难境地”却是难上难!

1.引才难:绣球抛出无人接

“好人才都到哪儿去了?”这是所有企业人才管理者所困惑的问题。为了抢夺顶尖人才,企业无不绞尽脑汁,运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引才,站在高高的楼上不停地向外抛出“绣球”,希望能够使自己中意的“人才”接住。绣球不停地向外抛,可收效甚微,要么是无人接这绣球或接绣球者寥寥无几;要么是绣球接上了,坐上花轿真正拜天地、入洞房时又出了问题。有些企业的引才工作持之以恒,往往几个月、半年甚至是一年当中几乎每月招人,就是没能招到合适的人才,人才管理者非常纳闷:“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2.求职难:企业茫茫寻不见

“茫茫人海,终生寻找,一息尚存,就不怕找不到”。许许多多的人才都经历过“千寻万寻始出头,犹抱双手半遮面”的求职艰辛,求职路上的困难和艰辛使这些人才的目标高度一降再降,“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为了生存,一些人才在不理想的企业里勉强屈就,其中不乏有些是高学历、能力强、任职经历丰富的人才。说一千道一万,人才遇到一个通情达理而又甚合心意的“东家”那真叫一个“难”,可他们还得挺起腰杆,鼓起勇气往前冲。

看上企业的,企业看不上人才;看上人才的,人才看不上企业;企业看中人才,人才也看中企业的,多数又因为薪水、职位等难以进入实质性合作;而才企相悦,好不容易订下三年合同的,往往在三个月不到时,各奔东西,相互开始各自的“寻寻觅觅”。

二、守株待兔松鼠至

相传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有一只受惊的小野兔,不偏不倚,撞死在他田边的树干上。从此,他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干,等待着撞死的兔子。

第二篇:市场调查十大误区

市场调查十大误区(叶茂中)

企业数据化地解读市场与消费者不外乎有两种途径,或者自己去了解,或者借助专业的市场调查公司。

很多企业在与市场调查公司合作的过程中,觉得好像做不做市调结论都是一样的,没有显著的成效感。

事实上市场调查这个行业是20 世纪80 年代才进入中国,整个模式从西方输入,行业思维、方法、手段并不完全适合刚刚起步但是发展迅猛的中国企业,于是屡屡造成这样的尴尬:市场调查公司觉得自己提供了国际先进水平的市场调查数据分析,而企业却感觉像是花钱听了一场几个小时的“市调秀”,没有实际作战的指导意义。

误区一:研究消费者,却远离消费者

项目确定----研究员设计研究方案----设计问卷----访问部收集数据----数据处理----数据报告----研究员做研究报告----提案。这是正常一家市场调查公司按照正规的方法和手段操作项目的流程。一切都很正规。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就是首先由研究员设计方案和问卷,然后由访问部收集数据,等数据库好了之后再由研究员开始分析数据写作报告。这样的好处就是一个研究员可以同时负责好几个研究项目,因为研究员可以利用访问部收集数据以及数据处理的这段时间设计其他项目的方案、问卷。研究员整天坐在办公室写方案、问卷、报告,看上去在研究消费者,而实际却在远离消费者。

我们很反对坐在办公室里做研究,尤其是做这一行的。想要在短短的时间内成为某一个行业的专家,甚至超越专家高度提出问题,“资料速成法”是行不通的。不深入市场进行了解,对数据怎能有感觉?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只能是对市场的敏感度越来越低,离消费者越来越远。我们提倡泡市场,研究员与消费者进行“亲密接触”与“零距离沟通”。

不管是坐出租车,还是去旅游,我们都喜欢跟身边的陌生人交谈:问他们的爱好、平时喜欢去哪里、抽什么牌子的烟、业余时间如何安排等等。

研究员要长泡市场才有感觉,要和消费者过日子。研究员做任何一个项目,必须要到市场上亲自走访,和消费者面对面接触。拒绝整天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

误区二:和营销脱节

我们在对圣象地板进行研究时发现,消费者选择复合地板时经常会问:地板能不能承受得住重重的家具?椅子拖来拖去会不会有痕迹?万一漏水地板会不会鼓起来?能用多久?地板是不是很平整?这些问题看起来很平常,但却是消费者最关心的。这些细节为圣象广告篇的创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此后我们发展出了圣象地板的产品系列广告:

《钢球篇》、《踢踏舞篇》、《小狗篇》、《时钟篇》、《无缝篇》,很好地解答了消费者关心的问题,立体展现了圣象地板的产品特点。

奔着营销的目的,从策略的角度去做研究,我们提出“营销调研”:调研要与营销紧密结合,衡量调研的标准,就是看它能为营销带来多少实用价值。

乡谣牛奶,在我们策划前叫武帝台牛奶,河北沧州的一个地方品牌。在当地市场上,娃哈哈、乐百氏两巨头称霸。怎样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中突出重围呢?我们对当地市场情况展开了详尽的研究。

在大量资料中,我们发现河北沧州是我国最严重的高氟区之一,其水源中含有过量的氟,严重危害了该地区人民的身体健康。而沧州人普遍都知道这个事实。这个发现引发了我们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们的脑海里立即诞生了“乡谣降氟牛奶”这个崭新的产品概念。

事实证明,正是由于“降氟”这一独特卖点使乡谣在当地市场上迅速崛起,并带动了系列产品的销售。现在在河北,乡谣已经是十分畅销的品牌了。

如果调研不能为营销服务,我们认为您的调研肯定是浪费了,不能是为了调研而调研,结果全是一些百分比之类的数据,我们认为调研必须与市场战略紧密结合,与营销策划环环相扣,而且我们相信调研同样需要策略与创意。

误区三:热衷研究模型

“你好,我们是XXX 公司的,我们想做一次市场调查..你们有没有自己的研究模型呢,据我们了解好多调研公司都开发了自己的模型..”这是我们最近接到一个客户电话,这种情况以前也遇到过。

一些研究公司热衷于开发各种各样的研究模型,一些客户往往评价一个研究公司也看这家公司有没有自己的模型,认为有模型就是专业的,这也是一些研究公司宣传有什么模型的原因所在,希望用模型来吸引客户。但为了比模型而开发一种无意义的框框和模式无异于走火入魔。

我们坚信,仅有模型是远远不够的,围绕营销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是目的!一切都要围绕着实效营销这惟一使命!这才是使调研更具蓬勃生命力的惟一出路。

误区四:机械化式的调研程序

我们曾经做过空调的普及率调查,传统的方法是采用入户研究,但现在一些高档小区越来越难进入,导致抽样误差加大。那怎样才能得到更准确的数据呢?我们派出访问员,带个望远镜。只要看看外墙上挂着的小方块就可以了。家里有没有空调?是什么牌子?一目了然。

调研要跳出程式化的框框,不要总是戴着镣铐跳舞。

第一次使用“量表”,第一次运用投射技术,垃圾调研法的诞生,这些都是调研的大创意。编个小程序提高搜索资料的效率,打破RD、DP、FW采用项目小组制,通过一支烟、一顿饭顺利实施了访问,等等,这些也都非常有创意。

即使表述同样的数据,有创意的研究员能将其表述得非常生动,使数据有了生命,成为活生生的市场剖面图和消费形态图;而在没有创意的研究员笔下,这些数据却是僵硬的、干巴巴的、没有呼吸的。

有一次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卡车司机的生活状态。常规的方法是采用深访,询问卡车司机的生活规律、生活习性等。但我们觉得这样做太肤浅了,经过一番准备,我们的研究员和卡车司机同吃同住同行了五天,深入了解卡车司机的日常生活,获得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为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市场调研虽然有科学的程式化的步骤,但在这个动态化的过程中,任何环节都需要创意的帮助。有创意思维的调研人员,总是能十分敏感地抓住那些有价值的信息,从不让它们失

之交臂。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个很有创意的假设,然后运用各种调研方法进一步证明这种假设是否确实存在。

我们为一个车载诊断仪器作消费者研究,发现消费者对仪器本身非常感兴趣,但购买仪器的要求却并不强烈。当然,我们通过产品测试很快掌握其原因所在。此时任务已经完成,但我们在调研中,又创造性地探求了消费者对租用这套仪器的需求,在得到消费者积极反应之后,我们又及时地调研了消费者愿意接受的租用方式和价格。整个调研工作可谓超额完成原来的计划,令客户非常满意。

而在一般情况下,市场研究公司在项目开始后,会很快地根据项目计划书做出项目预算。这样在整个项目执行过程中,基本上要严格按照这个计划和预算来进行。但是这样就会存在一些问题:有时候研究员在项目过程中发现了既定研究内容之外的问题,但由于是计划之外的问题和费用预算的关系,研究员一般也就不多此一举,这样不仅敏感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同时也扼杀了研究员的创意积极性,对调研的实效性和实用价值就会造成较大的折损。

调研不是机械化的程式,否则发明一个可执行程式的机器人就可以了。

误区五:研究员不懂品牌,广告和策略

“看上去很专业,图表很漂亮,但是客户不需要这样的报告,要深入分析、挖掘数据,平时多看品牌、广告和营销方面的书..”这是叶总经常教导我们的话。

多年以前,我们也曾经与其他公司的研究员进行过业务合作,结果不是很理想。论市场研究,没有问题,但研究框框以外的知识却很薄弱,分析问题总象漂在水上,深入不下去。在整合营销传播时代,光懂研究是不够的,还必须懂营销,懂品牌,懂广告,更要懂策略。这样我们的报告才能真正做到务实和营销紧密结合,为企业解决问题。

误区六:未看清真相和本质

“逆向思维”。换个角度看看,假如你现在是策略决策人员,你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你想了解的内容是什么?对照一下原来的研究内容,把那些华而不实的问题大刀阔斧砍掉吧,不要心疼,那样只能增加报告厚度。除了在调研方案设计之前就开始进行这样的思考外,还要对一些处于萌芽状的策略进行测试和研究,让策略少犯错误。

“策略性思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真相和本质总是在和你捉迷藏。我们曾在圆明园的迷宫里转来转去,云里雾里的。后来爬上附近的石头一看,里面的曲曲弯弯一目了然。做分析也一样,必须上升到策略的高度。“这个结论对企业有什么帮助?”“这个数据如何支持策略的制定?”..从策略的高度多问几个为什么,肯定大有收获。

误区七:中看不中用

有一客户讲,他们已经找了国内的多家调研公司进行过合作,总的感觉是“中看不中用”。光是数据就把人给砸晕了,哪还能理出个头绪呢?

调研报告一般有两种结局:要不一是被遗忘后渐渐放得发霉;要不一是被高效利用传来传去翻得破破烂烂。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问企业一个问题:在提案结束后研究公司有没有对调研报告进行“产品满意度”研究?或者事隔半年后他们能否再次询问企业的意见和看法?

有的企业讲,我们也请研究公司做了这方面的研究,但仍然不知道该如何运做作市场,该往哪个方向走。其实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箩筐的数据砖头对企业有什么用?无数的事件表象对企业有什么用?我们的分析能不能更高一点,更深一点,更透一点,更实效一点?能不能提供特别针对企业的“中看更中用”的报告呢?我们认为抛给客户一堆僵硬的数据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

误区八:只做常规数据分析

不要迷失在数据里,真正有用的数据需要仔细挖掘,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是不是有什么联系?是否能通过交叉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探索出各种变量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综合其他条件看,这种关系还存在吗?这种关系与当地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吗?与自己的策略课题有关系吗?炼就一双睛睛火眼,深入挖掘数据,洞察本质。

误区九:一次性调研

有的企业讲:我们也很重视调研啊,可为什么总觉得把握不住消费者呢?回过来我们也要问一句:您对消费者进行了几次研究?是不是每年甚至每半年都有过一次或多次调研呢?

要想摸透消费者的心,必须不停地与其沟通,长期接触。过去相差十年才形成代沟,现在一两年就产生代沟。用两年前的数据怎么能解读今天的消费者呢?

我们经常看到McDonald、KFC、P&G等国际公司总是不断地进行调研,日积月累便形成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库。而国内有些企业在跟踪研究上不太肯投入,总认为做了一次调研就对市场、消费者了解了。当然越来越把握不住消费者了。

误区十:调研是万能的有的企业往往会把市场调研想像成无所不能的。市场策略、广告创意、活动方案等等都可以通过市场调研来解决,其实不然。市场研究只是辅助决策,使决策更有把握,增加胜算的机会,我们做研究的在和客户接洽时,也不要做任何超出市场研究范围的承诺,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市场调查公司利用西方输入的模式,行业思维、方法、手段来做市场调查,这当然没有错。但问题是,不能完全用这种思维模式来对待中国的企业。我们要用先进的方法和手段来做市场调查,但更重要的是要用适合中国企业的思维方式。

第三篇:企业劳动用工的十大法律误区

企业劳动用工的十大法律误区[必读]

企业的经营离不开劳动用工,劳动用工属人的问题,因而特别复杂。国家为了规范企业的劳动用工行为,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司法解释,这些法律规定纷繁复杂且多变,让企业的经营者们感到难以适从,加之有些企业的经营者的法律意识本来就较淡薄,使得实践中许多企业在劳动用工时经常步入一些法律误区。步入法律误区的后果要么是损害了员工的利益,要么是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但最终的后果则多是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因此对于这些法律误区,企业必须要加以认清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误区一:规章制度出台后即能约束员工。

企业都知道可以制定规章制度来规范企业经营,约束员工的行为,于是几乎每个企业都根据自身的需要出台了大大小小或繁或简的规章制度。那么这些规章制度是否都能有效约束员工?许多企业认为当然可以,因为制定规章制度是法律赋予企业的权利,是用工自主权的重要内容。但正确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法律赋予企业此项权利的同时,为了防止此项权利的滥用导致员工合法权益受损而设定了相应的限制条件,这些限制条件主要包括三项:①规章制度的内容要合法,即规章制度的内容不能与现行的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等相违背;②规章制度要经过民主程序制定,即企业制定规章制度必须要经过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至少是职工代表同意;③规章制度要向员工公示,即规章制度出台后要公开告知员工。法律同时规定,以上三项条件缺一不可,如果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不符合上述任何一项条件,则其不能作为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的裁判依据。而实践中此类有问题的规章制度比比皆是,这应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对此问题将不作展开,容另作文详述。

误区二:试用期内不签订劳动合同或只需签试用期合同,不需缴纳社会保险费。

企业可以对新进员工设定试用期,许多企业为了使自己占据主动,防止被套牢,往往同试用期内的员工不签订任何形式的劳动合同或只签订一纸试用期合同,实际上这种作法适得其反。现行

法律规定,企业同员工未签订劳动合同但存在劳动关系的作为事实劳动关系仍受法律保护,而作为事实劳动关系,企业要终止必须提前30天通知员工并应依法补偿;法律还规定,只签订试用期合同的,试用期不成立,该试用期即为劳动合同期限。显然,试用期内不签劳动合同或只签试用期合同,企业本来是想防止被套牢,实际上恰好被套牢,因此,此种做法不可取,正确作法应是同新进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中包含试用期的内容。此外,许多企业认为试用期内双方的劳动关系尚未最终确定,所以企业不需为试用期内的员工缴纳社保费,其实不然。试用期内双方的劳动关系虽未最终确定,但确已形成,因此法律明确规定企业应为试用期内的员工缴纳社保费。

误区三:员工辞职需单位批准。

或许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许多企业和员工仍然认为员工辞职要写辞职申请,要得到单位批准。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现行法律规定得很明确,员工辞职只需提前30天通知企业即可,没有其他条件。许多企业认为,如果员工辞职时不办理工作交接或与企业有未了纠纷而企业又只能放人,则岂不是损害了企业的利益?法律对此的回答是,如果员工辞职时未办理工作交接或与企业有未了纠纷的,企业可通过仲裁或诉讼等法律途径主张自己的权利,但不能以此限制员工辞职,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误区四:为员工办理退工手续是企业的权利和砝码。

这样的案例随处可见:劳动关系结束后,员工要求企业办理退工手续,而企业则以不为员工办理退工手续为手段或谈判的砝码,要求员工支付违约金或退还培训费等,由于企业不办理退工手续造成员工无法再行就业,员工要求企业赔偿工资损失,最终员工要求赔偿损失的请求获得了法律的支持。员工胜诉的原因主要在于现行法律规定,企业应当在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后7日内为员工办理退工手续,这是无条件的,同时法律规定,如不及时办理造成员工损失的,企业应当赔偿。而企业的败诉则在于企业错把为员工办理退工手续这一法定义务当成了自己的权利和有利于已的谈判砝码。这一误区非常普遍,特别应引起企业的重视。误区五:违约金可由双方协商设定。

违约金是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方式,对于通常的一些合同比如经济合同、民事合同等,法律允许合同当事人根据意思自治原则

约定违约金,除非约定的违约金数额畸高,正常情况下合同当事人应当遵守约定。正是基于这一点,当前许多企业认为,劳动合同也是合同的一种,双方当事人也可自由约定违约金,只要双方对此签字认可就应有效。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2002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第17条明确规定:劳动合同对劳动者的违约行为设定违约金的,仅限于下列情形:

(一)违反服务期约定的;(二)违反保守商业秘密约定的。该《条例》第14条规定: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对由用人单位出资招用、培训或者提供其他特殊待遇的劳动者的服务期作出约定。该《条例》第15条则规定了企业可同负有保守商业秘密义务的员工签订保密协议。因此,从以上规定可看出,企业只能同两类员工约定违约金:一类是由企业出资招用、培训或者提供其他特殊待遇的员工;另一类是负有保守企业商业秘密义务的员工。除此之外的员工,企业均不能与其约定违约金,即使约定了,约定也是无效的。

误区六:过了仲裁时效还有诉讼时效。

当前企业的时效意识偏低,尤其是对于仲裁时效的意识更是薄弱。劳动法明确规定,当事人应当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申请劳动仲裁,即仲裁时效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超过仲裁时效申请劳动仲裁的,仲裁机构不予受理。实践中由于各方面原因企业丧失仲裁时效的案例不胜枚举:有的企业因根本不知仲裁时效为何物而丧失了时效;有的企业则自认为一直在同员工交涉可导致时效的中断(实际上这并不导致时效的中断)而丧失了时效;有的企业则以不办理退工手续为手段逼迫员工承担违约责任,而并未及时采用仲裁手段,结果逼迫未成(退工的问题前已述及)反而时效已丧失;有的企业则盲目自信地认为,仲裁时效过了但是诉讼时效还未过,仲裁不受理仍可诉讼,实际上我国实行先裁后审,仲裁前置制度,即劳动仲裁是诉讼的必经前置程序,这意味着,如果确已丧失了仲裁时效,那么即使进入了诉讼程序,企业也丧失了胜诉权。大量的实例表明,当前企业的时效意识确需增强。

误区七:企业有权随时对员工调岗调薪。

根据自身生产经营需要调整员工的工作岗位及薪酬标准是企业用人自主权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不可或缺。于是很多企业便当然认为企业有权随时对员工调岗调薪,因为所谓的生产经营需要并非一个非常严格且易于界定的概念,企业可以灵活运用之。而员工则认为调岗调薪属于劳动合同的变更,合同应经双方协商一致。企业无权单方决定。企业与员工观点上的分歧导致了实践大量调岗调薪争议的发生,目前司法裁判机关对此的态度是:首先,承认和保护企业的用工自主权,即允许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对员工调岗调薪;其次,承认和保护的同时,也要防止此权利的滥用,比如滥用此权利以打击报复等;最后,为防止此权利的滥用,企业应对其调岗调薪行为举证说明其具有充分合理性。由此看出,企业固然有权对员工调岗调薪,但这种权利却不是任意无限制的,企业仍应谨慎为之。

误区八:效益不好时就可裁员。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效益有所起伏在所难免,企业根据效益的起伏状况相应地扩张收缩也属正当之举,但扩张收缩涉及到员工这一人的问题时,就不能以通常的眼光来看待了,法律对于企业裁员明确设定了一些限制条件,这些限制条件是:①裁员仅适用于企业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员的;②确需裁员的,企业应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③裁员必须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并听取劳动行政部门的意见。当前许多企业往往有意无意无视上述这些条件,在效益不好时随意裁员且认为此举合情合理,以致争议发生,最终遭遇败诉后果。其实,企业在效益不好想缩减人员时,如不具备裁员的条件,则还是以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为好。

误区九:竞业限制只是针对员工的义务。

竞业限制的概念广受企业的欢迎,因而在较短时间内为众多企业所接受和采用。所谓竞业限制是指根据合同约定,负有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的员工在双方劳动关系终止或解除后一定期限内(最多3年)不得自营或为他人经营与原企业有竞争的业务。由于竞业限制看似只是对员工将来就业范围的一种限制,因此许多企业认为竞业限制只是针对员工的义务,以致实践出现了大量只约定了员工竞业限制义务,而无企业相应义务的合同条款,而实际上这些条款是无效的,无效的理由就是因为这些条款只约定了单方义务。权利义务相一致是法律原则,法律在规定员工竞业限制义务的同时,也规定了企业应给予负有竞业限制义务的员工一定的经济补

偿,二者相辅相成。因此企业在同员工约定竞业限制条款时勿忘自己经济补偿的责任,以免因约定无效而因小失大。误区十:辞退员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许多企业都存在这样的自信,即如果想要辞退某个员工,总会想办法找到某个合适的理由。这种自信源自企业相对于员工的强势地位,但也正是由于这一强势地位的存在,这种自信是盲目的,不切实际的,因为法律为了保护居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员工的权益,对企业辞退员工的行为设置了一些条件,加重了企业的责任。比如,因员工不服企业的辞退决定而发生争议需由仲裁或司法机构裁判时,企业应对其辞退决定具有充分的事实和法律依据负举证责任,这一举证责任相当厉害,它要求企业必须对其辞退决定所依据的事实和法律进行全面、详细地举证说明。以证明辞退决定理由的充分性,在此充分性方面如稍嫌不足,则该辞退决定就会被裁判机构撤销,其后果是严重的,即劳动关系恢复,企业应赔偿员工自被辞退之日起至劳动关系正式恢复之日期间的工资损失。实践中上述类似案例不在少数,值得注意的是,辞退争议中企业败诉率远远高于员工,这与企业的盲目自信不无干系,因此,企业在辞退员工时需慎而又慎,切忌盲目自信,无谓冒险。

第四篇:销售员的十大误区

销售员的十大误区

人生不在于你多有才华,而在于是否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人生不在于你的脚步有多快,而在于你是否走对了方向;人生不在于你有多成功,而在于你能帮助多少人成功。

“先做人后做事”是新时代的经营理念之一。正确的观念决定正确的行为;正确的行为带来正确的结果。做对人,才能做对事。一个良性发展的集体,必须遵守同一个游戏规则时才能体现出平等,这样才能永续经营。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陌生的行业中,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重要的是不要触犯游戏规则。当大家共同遵守规则时,剩下的就是正确的做事了,那如何做呢?只有知其难才能行其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谈一谈销售员的十大误区。

一、打工者的心态

1.认为自己是给主管干的。

2.总认为主管为自己付出是应该的。

3.主管应该为自己投资。

(1)应该为我买交通工具,为我投资学费、路费等等。

(2)这是合作的生意,你也会成为主管,是你自己的生意。

4.主管应该主动给自己打电话。

尊重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更是合作的基础。有问题应及时打电话给主管,并问对方有座机吗?否则主管有可能从早至晚都有打不完的电话。

二、耍小聪明、自私综合症

1.人为炒作。

急功近利的典型表现会影响市场正常发展,会给市场带来极其严重的破坏,更会影响公司的声誉。

2.斤斤计较。

凡事先考虑对自己是否有利。

只看眼前能走得远吗?有句古话:“算来算去算自己。”其实个人的最大利益是集体的利益。

3.只需向负责人提供客户名单,他就该帮自己做业务。

你的路他可以替你走吗?你的饭他可以替你吃吗?他可以替你,也可以帮助你,但你必须懂得帮助你自己,帮助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快速地掌握如何运作。

4.不懂得与集体配合,单打独斗,只顾自己。

这是个合作的事业,个人是无法成大事的。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集体。

5.随便占用负责人的时间,认为对方应该随叫随到。

大多数人刚开始销售时都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是陌生的,从不会到会,这个过程基本上都是由主管教的,应该有感恩的心态,懂得尊重主管,要提前与主管预约时间。

三、对发展前景与魅力认识不足

1.认为是小生意,不值得做。

健康事业是一个充满阳光和希望的事业,人人都需要健康,这份事业的前景非常光明。

2.死缠烂打,强行推销。

狗皮膏药,让人害怕,见人就谈产品,俨然成了产品代言人。甚至过年连问好的话也不会说,见面就问,你怎么还没吃产品?

3.没有投资的心态。

(1)投资健康

(2)投资学习

(3)投资时间

4.学好再干,不用急,慢慢来。

学好了也不会干,这是边学、边做、边教的生意,在学中做,在做中教。总想等都学会了再干,其实根本不可能。

5.夸夸其谈。

只说不做,经常口若悬河,却从不行动,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6.处处找借口。

借口或许能让心理暂时平衡,但却可能失去永远的平衡。例如:我没时间,没口才,没人际关系,没钱,没知识……其实关键是没看懂,才不会有自信。

四、没有端正姿态

1.做出求人的姿态:请客、送货、送票、送资料等。

求人难,难求人,不求人反而倒容易被人重视,大家是平等的,如果求人做的话,那就不会有人再愿意跟随自己的脚步,因为求人痛苦,没面子。

2.不善于倾听,爱争论。

赢得争议,失去生意,你改变不了顾客,只能影响。首先,要学会倾听,倾听可建立信任,同时可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从对方的谈话中找到对方所关心的地方。

3.形象不专业。

人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它将决定着顾客对你的看法,顾客第一眼看到你时,露出智慧额头的短发,一套深色的西装显得很稳重,白色衬衣显得很真诚,红色领带显得很热情,一双黑色皮鞋,给人很踏实、很协调的感觉。这样的专业形象很容易建立信任感。如果你留一头长发,打着耳眼,穿件牛仔,裤子有几个洞,一双旅游鞋,顾客会怎么看你?如果你是顾客看到这样的销售员又会怎么想呢?

4.自卑,认为自己低人一等。

也许别人拥有的是财富,而你拥有的是健康,但财富却换不来健康;也许别人有地位,但你有时间,地位换不来时间;也许别人拥有知识,而你拥有能力,但知识换不来能力……不管怎样,人人平等,上帝给谁的都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

5.不敢去拜访比自己能力高的人。

能力高那是正常的,每个人都有别人无法超越的一点,也许在某些领域你还可以当他的老师,因为他不可能什么都懂,更关键的是你还有更多富有经验的老师可以请教。

6.总是依赖主管。

这是懒惰的真实表现,总是靠别人扶着走路是不可能学会走路的。

五、想得多、做得少

1.这个事业到底行不行?

跟着行动走,感觉自然来,行业本身并不能决定你的成败,关键看你是否有意愿一定要做成。

2.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在做,自己做是不是有点晚?

开饭店的、卖菜的、卖衣服的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今天照样有刚开始做的。

3.万一顾客不认可,该怎么办?

万一这个顾客不认可,还有9999个顾客可能会认可,而且这一次真的不认可也是暂时的,不等于永远他都不认可,可以等一等再说。

4.推销产品被熟人看到怎么办?

实在讲,自己推销的产品一定要是自己信赖的产品,被人看见很好啊,谁不需要好产品呢?他或许就是你的下一个客户。

5.如果做不好怎么办?

(1)如果还没开始,那先做了再说,还没做你怎么知道是否能做好。

(2)会有人教你做并不是你一个人在做。

6.考虑考虑。

得失只在一念间,其实人生重要的不是奋斗,而是选择。选择对了,剩下的只是行动。

六、信心不足

1.在拜访客户前就想象了很多困难。

想象比困难更可怕,其实很多想象根本就不会发生。比如说,当你走夜路时,总感觉后面有人跟着你,你走得快,他走得也快,你心里就越想越怕,然后就加快脚步,这时你感觉他就在你身后,你忍不住猛然回头,啥都没有,但你还是撒腿就跑。想象比现实更可怕。

2.不敢开口,害怕拒绝,感到没面子。

如果只为了自己,当然会有恐惧,怕对方不接受自己,没面子。如果换个角度,帮助别人解脱痛苦,你忍心见到别人痛苦而无动于衷吗?

3.自己没有别人口才好、人际关系多、资金实力强,恐怕自己不行。

在这个世界上有百分之八十的成功者是白手起家的。关键看你是否有决心一定要做这个生意。

4.还没有做就想到会失败。

不做就更失败,做了还会长经验,不做连经验都没有。不要再想了,再想就累出毛病了,去行动!

七、心态不归零,盲目自大

1.刚起步就想去改革。

(1)还没学会写文章就去修改别人的作品。

(2)首先学习那些实践检验过的经验。

(3)深入了解并充分发挥这些经验。

2.自己还没学会,就想要给负责人当教练。

没有做过衣服的人却教会做衣服的人怎么做,结果会怎样?

3.当着众人的面指责负责人。

有一天别人也会指责你,你不尊重主管,你的合作伙伴也不会尊重你。

4.炫耀自己的收入和成绩。

收入和成绩与人品不一定成正比,只有帮助足够多的人成功,那才是值得骄傲的。

5.自己做不好,还拒绝主管的帮助。

这是逞能的具体表现,最终会导致失败。

6.提前享受自由生活,不再销售和开发市场。

看看那些工作在第一线的伙伴们的生活,自己是否有这样的资格。

7.提前进入管理阶段。

开车要有驾照,上班要培训上岗,做保险要考代理证,做管理,学过吗?恐怕连三口之家都很难管理吧。

八、脱离环境、远离集体

1.不学习、不交流。

没有人天生能干,人很难自律,必须在一个环境中才能很好的自律和成长。一定要经常学习,人是环境的产物。

2.总是按自己的方法想当然地做事。

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如果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想法做,那就无法组成集体,也就无法感受集体的力量了。集体利益是第一位的,这是原则,违背了这一原则,事业根本不可能做大,即使做大了也会伤痕累累。

3.不推祟,不咨询,不相信集体的力量。

经验是学来的,没有人愿意走弯路,没有经验自然会走弯路,一个陌生的城市你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吗?如果问路,对方是否告诉你取决于你的态度。

九、急于求成1.销售时,希望对方马上就购买。

饭吃急了要噎着,汤喝急了会烫着,车开快了会撞车。凡事都有个过程,要给顾客一个了解的过程,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下了解透彻,慢慢来,事缓则圆。

2.条件不成熟就孤注一掷去做。

这样做很危险,当你孤注一掷后,心会很急,越急心就越不稳定,越不稳定就很难了解顾客,导致越急越难以成功销售,越销售不了越急,形成恶性循环。

3.给自己定的目标过高,压力过大。

量力而行,欲速则不达。“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合适的目标,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否则会打击自信心。不怕慢,只要稳,再做强,最终做大。

十、缺乏持久的心态,放弃成为一种习惯

1.急于求回报,否则便抱怨,后悔自己的决定。

就像婴儿,婴儿在饿了吃不上奶的时候立即就哭。销售呢?付出暂时没有回报,马上就抱怨,这和婴儿没有区别。付出自有回报,只是付出的不够多,所以没有回报,如果付出足够多还没回报,那是因为为别人付出的不够多,所以没有回报,为人则是为己。

2.常下决心,常放弃,做做停停,时断时续。

任何事做成都必须有耐心,坚持其实是一种毅力,就像跑马拉松要一鼓作气跑下来,如果跑跑停停是很难在有限时间内跑完全程的。

3.不能自律。

喜欢拿镜子到处照人,随时都能发现别人的问题,却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要作镜子里的人,去完善自己、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创业成功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就是一个勇于改进的过程;就是一个放下自我的过程。

第五篇:毕业生职业规划十大误区

1、错把理想当目标

理想是什么?这在大学生眼里是个很陌生的字眼,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们在现实利益的冲击下显得越来越成熟,已经把已经把理想当作了儿童的专利而远离自己的头脑。即使有一部分人有理想,也把理想错当成了目标。

理想应该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结果的最终表现,在职业上的职业理想更多的表现为是某个具体的职位,如你的职业理想是人力资源总监,那你要干的人力专员,人事主管等职位就是实现你职业理想的职业目标了,而很多大学生却只是着眼于职业理想,而不去实现各个阶段的职业目标,那职业理想也就无从实现了。这就好比你要盖十层楼,但在真正的执行时你却不想盖前九层,你认为这是一种浪费,但在你么梦想十层时你的梦也就从而落空了。

所以说,在大学生中不乏有各种各样的职业理想,如有的人希望成为明星,成为科学家,成为世界首富,成为国家主席……这些看似很难实现的理想,并不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就是世界首富的,国家主席的。(除极少数的外。如英国,即使是继承的,那他的先辈也是白手起家的,而其后代只不是幸运罢了。)所以,在职业发展上你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但我们的大学生却把职业理想仅仅当作了理想,甚至很多人将理想转化为目标。目标是我们可以实现的,是我们在实现职业理想过程中的阶段划分。只有把宏大的职业理想转化为无数的可实现目标,我们的职业理想才会最终得以实现。但悲哀的是我们的大学生整天喊着要实现职业理想时,却没有把理想转化为职业目标,更没有去把转化的职业目标实现,最终,宏大的职业理想转为职业空想了。

2、错把手段当目的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我们决定要去饭店吃饭已款待光临我们的朋友,所以,你会煞费苦心的想着去和朋友吃什么,你想啊想,算啊算,想了一个又否定一个,你会为此而付出许多想法,但你却忘了,你款待朋友的目的是什么了,当初你不就是为了交流友情吗?而吃饭只是表达友情的一个手段而已,但你却在手段上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这是多么的得不偿失啊!

我们大学生在这个方面也会犯下这看似简单但却事实在在的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错误。

在我们把职业理想转化为职业目标后,我们要看看有哪些手段可以实现职业目标。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实现目标的手段当作了做事的目的。当我们抱着实现目标的心理去选择不同的操作手段时,很多人已经是在为选择操作手段而选择操作手段了。他忘了我们选择操作手段是为了什么了,从而导致做了事却没有实现目标,或者为了做事而做事。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把我们专业知识的不足弥补,但往往很多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在学习,或是在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上下很大的功夫,还要不断的激励自己要学习不要玩等,这些统统都已经偏离了他学习的目标了,而在这些无关因素的考虑上已经不是他要学习的目的了。

3、错把途径当结果

实现职业目标会有很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实现职业理想的职业通路,在实现职业理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想上会有多个职业通路,每个职业通路都是不同的职业因素的组合,这些职业通路虽然都可以实现职业理想,但在时间、时机、难易等方面有不同的区别,这就如,你知道有多少条道路可以通达到职业理想,这是知识;而你可以选择一条捷径来向职业理想奋进时这就是智慧。

所以,当我们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理想时,重要的是在综合分析自己的情况下总结出不同的道路,在结合职业环境及可用资源等因素来做出最优的职业通路选择,我们要结合自己的综合因素去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途径,选择最佳途径是为了更快的实现我们的职业目标,从而最终实现我们的职业理想。

只有实现了我们的职业理想才是我们最终需要的结果,只要这个最终结果一天没有实现,我们就不能懈怠。如有的同学的职业理想是销售总监,他选择这个晋升轨迹:销售代表、业务员-》销售主管—》区域销售经理-》销售部经理-》销售总监。这个途径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为实现销售总监这个结果而服务的。但有些大学生在做了销售主管后,就没有向区域销售经理的意识和冲劲了,最终销售主管就成了他追求的职业结果了,那他的销售总监梦就自然落空了。

在实现职业理想的追求上虽然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我们要找一条最近的道路去罗马!

4、错把行业当岗位

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许多大学生的求职简历上这样写着,求职意向:建筑设计院,建筑施工单位,市政工程公司,与建筑相关的公司,其实他求职的是建筑这个行业。

其实我们也知道他不能做建筑行业的所有工作?其实他根本不能,其实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自己最擅长做什么。而最终录用他的是具体的企业和具体的岗位。没有企业目标还可以,但若没有岗位目标,他又可以做什么呢?又能做好什么呢?要知道企业录用的是能够胜任具体岗位的员工,如果你不具备岗位的任职资格,那企业又怎么会录用你呢?当大学生把行业当作要应聘的岗位时,暴露更多的是大学生没有核心竞争力,更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意识,所以他们在求职时把希望更多放在了“广撒网,捞大鱼”,以为机会会更多,实则别人都不知道他能做什么,又怎么给他机会呢?

从这样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是他根本不了解职业世界的知识,甚至是职业世界的常识。行业和岗位是不同的,行业是最大的国民经济因素,而岗位是大学生你要效力的具体职位,具体位置,其实大学生的就业是就具体的岗位的,也就是说,如果大学生在工作时其实要搞定的是具体一个应聘岗位,只要大学生掌握了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胜任了工作要求,那就是可以解决就业的问题的。当然了,如果你想要在这个圈子获得更大的发展,那你就要更加了解这个行业的动态和这个行业中一流的企业的动态,这样你就可以在圈子中得到稳定的发展的了。

5、错把就业当择业

校园中广泛流行宣传的“先就业后择业”口号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的职业观念,我们都知道人的职业生涯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把过多的时间用在选择职业上,而耽误了在适合职业上的奋斗时间。简单的说,如果我们把人的职业生涯的成功归纳为是选择适合的职业和在职业上有所作为的话,那这两个因素的总和就是人的总的职业生涯的时间,而大学生呢?在这个问题上就是,大学生没有把选择适合的职业更多的放到大学时代,而是转移到了毕业后,而大学时代也是可以并完全可以解决这个职业选择的问题,这就无形中延长了大学生获得职业生涯成功的时间了。

其实在我们有限的人生旅途中能够实现职业理想,并不是在于你做了什么,而更多的是在于你没有做什么。只有你把所有精力、时间、资源都放在职业理想上,那职业理想才有可能实现。就是说,在职业发展上有所不为才会有所为!

大学生确定职业理想后,就必然会涉及到具体的行业、职业,而我们的发展更多的是从具体的职业上入手,那不可躲避的问题是,当我们大四毕业时,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从实现职业理想的角度看,我们所做的工作一定要与职业目标有密切的相关性,否则,所做的工作将不会对职业理想产生支持,那实现职业理想的日期就遥遥无期了。

所以,我们要选择与职业目标相关的岗位工作。但相当多的大学生把就业当作了择业,他们以为 做着工作总会学到些东西;其实不然,在职业发展这个层次上,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如果方向都错了,那走的路越远不是离目标越远吗?

6、错把择业当专业

在大学生就业时我们会看到一个误区,那就是在选择职业时会拘泥于所学的专业。其实在专业相关性的角度上来说,选择与专业比较相关的职业当然对职业前程有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但出现的问题是,大学生在一开始选择的专业就不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等内在适应性来确定的,也就是说,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所读的专业很可能不是最适合其本人的,如果这第一个选择就是错误的,那就没有必要再坚持接下来的第二个选择,否则就是错上加错。

其实,只有当我们的职业理想及由职业理想转化的职业目标与我们所学的专业高度相关时,专业才是影响我们择业的关键因素,否则,就不必被所学专业所限。我们没有理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职业理想上所指的专业是你日后要从事职业的知识,所以它可能是你现在所学的专业,也可能是你喜欢的专业,你改学的专业等,总之,是能够实现你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所以当我们的职业理想并不是我们所学的专业时,我们就不必被其所约束。要知道,在职业理想的角度上,我们所做的就是我们所愿的,我们所愿的就是我们所喜欢的。所谓的专业对不对口,只有在和职业理想相联系时才需要我们去考虑的问题,而非按所学专业的职业前途去选择自己要做的工作。

如果说高考时我们因不了解自己不懂得规则而错选了专业,那在大学毕业时的选职业就是我们第二次给自己新生发现自己的一个机会。所以说,如果我们当初所学的专业不能够满足我们的理想和追求,那我们完全可以在毕业选择职业时再次给自己与理想接近的选择。

7、错把专业当能力

在大学生求职时,他们的简历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能力或特长栏上会把所学专业及课

程写上,这体现的一个很明显的误区是他们把所学的专业当作了自身的一种能力。

其实,我们所学的专业只是我们在高考时所填报的志愿,这其中蕴涵着我们的追求和兴趣,但更多的却是盲目和无奈。专业只是一种知识,一个社会分工的特定领域的系统集成的理论知识及方法,但它却不是能力,更不能够代表什么,当然,在理论的学习会有一些解决实际操作的方法,但这并不是你专业的全部,而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再加上教材的落后教法的死板都给实际不多的能力部分达了折扣。所以大学生在制作简历时,不要说你的专业学了什么,更不要说你在大学中真正的学到了什么,而是要先看看你所学的专业是不是你喜欢的,是不是你日后要从事的。

能力,是你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智慧,但并不是说,你具备了很多的专业知识就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了理论知识,最多是个储藏库的作用,但可以拿出多少,运用多少就看能力了。打个比喻来说,没有人比百科全书知道的更多了,但你却没有看到它解决什么具体问题吧!

如果你所的专业并非是你要从事的,那无论你的专业知识学的多么好,它都不是你的能力,因为它对减少你的岗位差距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更不要指望用你的专业来打造你职业理想的核心竞争力了。所以当你在求职简历写上你专业所学的课程是要慎重的。因为并不是你所学的专业就是对你所求职的任何岗位工作都有支持的,所以不要泛泛的把我们所学的专业当作我们求职时的砝码,更何况你对专业的学习还不是那么精通。

8、错把知识当技能

这个误区在于大学生把掌握的外语、计算机理论水平当成了操作的技能,或是混淆了两者间的区别。

其实,你具备了外语四级、计算机二级只能说明你在理论上达到了一些基本要求,尤其是在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下的级别更是要一定的不同。而企业在招聘更注重的是你的实际技能,而不是你所获得的证书,当然了,没有一定的技能水平你也不会通过考试拿到证书。我们这里有袄强调的是,在简历中你最好把级别的理论认证用实际的数字或事例来说明,如:你可以把外语水平描述为翻译了一些外文文章,或是曾与外国游客对过话等,把计算机水平换算为每分钟打字80个,可以操作并可以制作一些办公文档这样更具说服和直白的表述。

所以在我们应聘目标岗位时,就不要再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当作岗位要求的操作技能了。其实做任何的一个岗位工作,除了要求你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还必须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而只有当知识转化为技能时我们才可以安身立命,才能够谋求更大的发展。

知识更多表现为你知道什么?你理解了什么?而技能则表现为你会做什么?能做好什么?有一技之长,我们就可以存活于世,但只拥有知识却做不到,除非你把知识当作你向学术领域发展的砝码。但目前的许多大学生缺少岗位所要求的必要操作技能,而且他们也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所以当企业询问他有何技能时,他就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回答上来了,结果自然就被淘汰了。

9、错把兴趣当工作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有一些得以娱乐放松的方式,但现实中却有些大学生却把这种兴趣爱好作为选择职业的关键因素,或者被兴趣爱好所左右,在找工作时发现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相关就不找或是以此为借口来推脱自己不想做的工作,这种误区在十分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

其实,兴趣爱好是我们享受生活的方式,在兴起爱好中我们找到了事业、爱情、休闲三者间的平衡,才不会由此产生人生的不快。而一旦当把兴趣爱好作为工作后,我们人生的三角平衡就被打破了,由此你就会感到一定的烦躁,通常当你把兴趣定位于工作时都是很辛苦的,因为你已经把休闲转变为工作了,没有休闲的情况下会加速你对所从事的各工作的厌倦和讨厌的。这个世界,能真正的把兴趣爱好当作工作的职业或许只有这样三种人:科学家、艺术家和妓女。从中可见能把兴趣和爱好作为职业的人是很少的,也是很难的。

其实兴趣、爱好真的不一定是适合我们的职业。在职业发展上,我们要知道,喜欢是一回事,胜任是一回事,选择又是一回事,可以说,按照自己的兴趣所选择的工作会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和发展的程度,但其也不是绝对的影响因素。所以说,影响我们选择职业与胜任工作的不是兴趣、爱好或者性格,这些内在因素最多是不能让我们做得更好,但却不能决定我们是否能做及能否做成,只不过你要付出的更多而已。但如果你把兴趣爱好与工作职业合一了,你就忍受工作中的更多寂寞和孤独,而你也要找到另外一种平衡的方式,否则你的心理将不堪重负产生一定的职业心理问题。

10、错把经历当能力

一些大学生确实也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如做过家教,促销员,服务员等,但在毕业之际他们将其当为自己的能力去写。其实这些实践经历可以给大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但这些实践经历却并不一定就是大学生的能力。因为在职业发展的问题上,经历并不一定就代表能力。

经历只能代表你的过去,是过去你所做事情的综合,经历只能说明你曾做过什么事,搞过什么活动,是一种过程性分散性的实践活动的时间上的总结。能力则是在你的经历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核心优势,你是把事情做的怎么样,做的有什么成果的一种结果性总结。由经历到能力是需要一个转变的,也就是说经历仅仅提供了一个增长能力的平台,但至于能否转化为能力就是个未知数了。

每个人都有过去的经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在此形成能力。其原因要么是你没有相对专注的做事情,分散的实践事件难以在一个领域得到专一的发展;要么是你在所做的事情中没有注意去培养核心能力的意识。总之,经历并不一定就是能力。所以,给我们大学生的一个教训就是,没有方向的盲目去做许多不相关的社会实践并不能形成你所期望的能力。

下载企业引进人才十大误区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引进人才十大误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职业规划十大误区[五篇模版]

    职业规划十大误区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职业规划十大误区》的内容,具体内容:如果,职业生涯没有规划,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或实践活动便失去了目标或方向。但是,很......

    员工关系十大误区

    员工关系十大误区 误区一:试用期可以随时让员工走人 今年5月,广州某科技有限公司因科研开发需要,决定从社会上招收一批技术人员,从事公司新技术的研发工作。小周等4人经过层层......

    质量管理的十大误区

    质量管理的十大误区 1、 片面依赖事后把关。 2、忽视科学措施和方法。 3、片面强调员工改进而放弃系统的建设和完善。 4、不注重事前充分策划。 5、缺乏以数据说话。 6、满......

    2014年年会十大误区

    圣蓝索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年会策划八大误区每年年底的年会都让很多公司出现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老板员工欢欢喜喜回家过年,另一种则是老板员工不欢而散。而产生这种情况的根......

    大学生找工作十大误区

    大学生必上的网站 —— 114dxs.com! 大学生找工作十大误区 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讲究求职方式,也需要求职技巧的运用,还有求职心态的把握。刚刚离开校门走进社会的大学毕业生......

    项目管理十大误区

    强化冲突管理p87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根据自己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个人经验,并借鉴了那些为项目管理倾注了毕生心血的专家学者及项目管理者们的经验编写出来的。全书共分十个......

    投资十大心理误区

    投资十大心理误区 盲目跟风-----心理误区之一 市场被动受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投资人的跟风心理对汇市影响甚大。有这种心理的投资人,看见他人纷纷购进某种货币时,也深恐落......

    离婚法律问题十大误区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婚姻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http://s.yingle.com 离婚法律问题十大误区 一、 只要抓住对方有婚外情的证据,就可以在离婚时候多分夫妻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