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汉市镇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武汉市镇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一、总则
1.为贯彻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要求,适应武汉市域城乡发展的新形势,指导村庄布局规划的编制,引导政府公共财政向农村地区的合理投放,特制定本要点。
2.本要点的适用范围为武汉市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各镇(乡、街、场)的村庄体系规划,洪山区三环以外的乡镇可参照执行。
3.镇域村庄体系规划应以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上位规划为指导,同相应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水利、自然灾害防治等专项规划相衔接。
4.编制镇域村庄体系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专家指导、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
5.镇域村庄布局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0-15年。
二、规划依据
1.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2.《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建规[2006]183号)3.《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建村[2005]174号)4.《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5.武汉市及各区城镇体系规划 6.各区村镇总体规划
7.各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8.其它相关法规及政策规定
三、规划目标和原则 1.规划目标
以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确定村庄空间布点形式(就地发展、撤并、迁移),村庄集聚规模和村庄数量,进行村庄布点,规划镇域产业布局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2.规划原则
(1)按照因地制宜、规模适度、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从农村实际出发,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逐步迁并。
(2)遵循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集约发展的原则,节约利用土地资源,集约配置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3)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区分缓急,注重实施,保证城乡协调发展和各项建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序结合。
四、规划内容
1.基础资料收集。开展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自然环境、人口、土地利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等基础资料的收集工作;进行村民生产生活意愿的调研,作为规划编制的重要参与依据。
2.制定镇域城乡统筹发展策略。预测城镇人口及村庄人口发展规模,提出人口空间转移的方向和目标;研究镇域产业发展与布局现状,分析镇域村庄发展的特色和村民生产生活的特点,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3.提出村庄布局的基本原则,确定村庄体系结构。确定村镇层次等级,重点确定各级村庄空间结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确定村庄的保留、撤并及迁移方案。
4.统筹布局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确定配置标准。对道路、供水排水电力电信、垃圾收集、牲畜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用地范围,以及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作出具体安排,明确规划区范围和建设要求。
5.制定近期建设规划。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分阶段实施的目标及重点,提出近期内重要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时序和选址等。
6.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建议。
五、村庄布局规划指导
1.编制村庄布局规划必须对镇域村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作好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需收集的基础资料一般包括:
(1)市(区、镇)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对本规划的要求;(2)现状人口规模与分布;(3)现状公共设施分布;(4)现状基础设施布置;
(5)区域内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等资料;(6)区域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资料;(7)符合规划编制要求的地形图资料;(8)有关各乡镇及村庄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编制村庄布局规划应对村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建设条件进行研究分析,综合评价镇域村庄发展的条件和主要问题,为确定村庄布局提供依据。主要内容包括:
(1)工业化、城镇化对村庄发展的影响分析;(2)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对村庄分布的影响分析;(3)人口发展和劳动力就业分析;(4)区位与交通条件的分析;
(5)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和防灾抗灾能力的分析;
(6)土地利用、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风景旅游、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对村庄发展的影响分析。
3.依据本区域体系系规划等上位规划预测镇域、村庄人口发展总规模。参照《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对人口规模进行预测。
村庄人口规模应与农业生产特点、耕作半径相适应。按先中心村后基层村的顺序确定,综合考虑耕地资源、生产工具、机械化程度、产业类型、人口密度、经营规模、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配置等因素。
村庄人口规模的确定应与村庄重组、撤并的进程和潜在的发展能力相适应。4.村庄职能和等级结构(1)等级结构
参照《村镇规划标准》,分为镇、中心村、基层村等三个职能等级。镇指建制镇或集镇,一般是镇域行政中心,设有基本的生活设施和部分公共设施。
中心村一般是村民委员会所在地,是村镇中从事农业、家庭副业和工业生活活动的较大居民点,拥有为本村庄和附近村庄服务的一些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基层村是中心村以外重点发展的村庄,每个行政村不多于3个,是从事农业生活活动的最基本居民点,设有简单的生活服务设施。
(2)职能分工
镇具有工业、交通、贸易、商业、农业服务、旅游等职能。
中心村有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养殖业和传统手工业、农产品加工、旅游、历史文化名村、交通枢纽、公共服务中心等职能。
基层村以居住和农业生产为主要职能。5.村庄空间布局
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应以所在城镇为中心,对村庄进行合理布局,并对主要建设项目进行综合部署。
(1)中心村确定的原则
——每个行政村原则上最多只设一个中心村; ——交通条件好,现状有通村公路; ——现状居住人口一般在300人以上;
——有水源地和集中供水条件(山区离山泉2公里范围内); ——与镇区和其它中心村、基层村有合理的间距。
(2)村庄发展可分为新建、保留、逐步撤并等三种基本类型。
新建——根据城市规划或村庄发展需要进行迁村并点或整体搬迁新建的村庄。
保留——现状农居点有一定规模,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对周边村庄人口有较强集聚作用,允许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各项建设。
逐步撤并——现状规模偏小,没有基本农田或农业产业支撑;不通公路或缺乏基本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处在文物古迹、水源地、风景名胜区、生活和自然保护区、分蓄洪区等范围内,村庄发展受到制约;生态环境恶劣,没有发展潜力的村庄,实行萎缩性管理,禁止农居点内的一切建设活动。
(3)村庄迁并的流向
——经济不发达的向经济较发达或发展潜力大的地区集中; ——人口规模较小居民点向人口规模较大居民点集中; ——镇区周边居民点向镇区集中; ——都市发展区的居民点向城镇集中; ——交通不便居民点向交通便利地区集中; ——偏远山区村庄向平原中心村迁移; ——沿河沿路分散的村庄向中心村集聚;
——受地质灾害或其它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的村庄向自然条件良好的地区迁移。
6.村庄建设指标
中心村人口规模一般不小于1000人,基层村一般不小于300人。
建设用地指标:保留村庄人均建设用地不高于120平方米,新建村庄人均建设用地不高于100平方米。
六、主要成果及技术要求
1.镇域村庄体系规划成果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1)规划文本:表达规划意图、目标和对规划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文字表达应当规范、准确、肯定、含义清楚。规划文本内容详见附录。
(2)规划图纸:用图像表达现状和规划内容、规划图纸应绘制在近期测绘的现状地形图上,规划图上应标示现状和地形。图纸上应标注图名、年限、比例尺、图例、风玫瑰图、编制时间、设计单位名称。规划图纸所表达的内容与要求应与规划文本一致。图纸比例一般为1:5000-1:25000。
规划图纸应包括(根据需要可适当合并): ①区位图; ②现状分析图; ③村庄布局规划图; ④村庄发展流向图; ⑤基础设施规划图; ⑥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⑦近期建设规划图。
(3)附件:包括规划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规划说明书的内容是分析现状、论证规划意图、解释规划文本。
2.区位图。标明行政区划、地理环境、城镇体系结构等。
3.现状分析图。标明镇域行政区划、城镇、行政村、自然村分布、交通网络、主要区域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分布情况。图上应标明:
(1)镇域行政辖区内的土地利用情况,按《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分类画出包括城镇和村镇建设、农业、水利设施、工矿生产基地,仓储用地以及河湖水系、风景区及绿化等各类用地的范围(以大类为主,小类为辅;)(2)道路、给排水、电力电信等主要基础设施位置、管级走向;(3)乡镇中心和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名称、位置;(4)防洪、环境保护设施的现状情况;
(5)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历史保护区范围;(6)其它需要在现状图上表现的内容。
4.村庄布局规划图。是村庄布局规划的主要图纸,标明行政区划、各城镇、村庄的位置、职能等级、交通网络及主要基础设施布局、主要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及旅游区、自然保护区等布局。图上应标明:
(1)行政区划和城镇位置,各村庄的名称、位置、规模、职能等级;(2)镇、中心村、基层村之间的道路交通设施、主要基础设施等位置、级别,主要管线走向等;
(3)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分级配置的内容、位置、规模、级别等;(4)主要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及旅游区、自然保护区位置、范围等。5.村庄发展流向图。是村庄布局规划的分析图纸,标明行政区划、各城镇、村庄迁并的流向、发展策略等。图上应标明:
(1)行政区划和城镇位置,各村庄的名称、位置、规模,村庄迁移方向和发展策略;
(2)镇、中心村、基层村之间的道路交通设施、主要基础设施等位置、级别,主要管线走向等;
(3)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分级配置的内容、位置、规模、级别等;(4)主要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及旅游区、自然保护区位置、范围等。6.基础设施规划图
(1)行政区划、各居民点的位置、名称及其用地范围;
(2)道路交通组织、给排水、电力电信、供热燃气等基础设施的主要管线的走向、管径、道路宽度、等级等,以及客货运车站、码头、水源、水厂、变电所、邮政局等设施的位置、规模、容量、等级等;(3)防洪、消防、环境卫生、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防灾减灾设施的位置、规模、容量或治理措施。
7.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1)行政区划、各居民点的位置、名称及其用地范围;
(2)中小学、托幼、卫生院、文化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商业服务中心、农贸市场、行政管理中心等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等级、服务半径和范围、规模或容量。
附录:
镇域村庄布局规划文本的主要内容 1.总则 1.1 总则
1.2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和重点 1.3 规划范围 1.4 规划依据 1.5 规划期限 2.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2.1 社会发展 2.2 经济发展 2.3 村庄建设目标 2.4 村庄人口发展规模
2.5 村庄建设用地指标选择与建设用地规模 3.产业结构和布局 3.1 产业结构 3.2 产业布局 4.村庄布局 4.1 规划布局结构 4.2 村庄分级分类 4.3 村庄发展布局 4.4 规划中心村、基层村的名称、位置、主要职能、等级和规模
4.5 确定新建、保留、撤并、整治等不同类型村庄的标准,分类发展的村庄名称、位置、主要职能、等级和规模
5.基础设施布局 5.1 交通设施规划布局 5.2 给水工程规划 5.3 排水工程规划 5.4 电力工程规划 5.5 通信工程规划
5.6 防灾减灾(防洪、抗震、消防、人防、地方病、地质灾害等)工程规划 5.7 广播电视设施布局 5.8 环卫设施与环境保护规划 5.9 能源供应 6.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6.1 公共服务设施等级与规模 6.2 公共服务设施内容和布局 7.近期建设规划 7.1近期规划目标 7.2近期规划内容 8.规划的实施
8.1 规划实施的政策建议
8.2 与其它相关规划的协调和衔接 9.其它
第二篇: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
编制要点(试
行)总
则
1.1 编制目的
为实现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目标,结合我省各县(市、区)的实际,规范我省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统一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内容深度,提高我省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质量,特制定《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
1.2 村庄布局规划的归属和作用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延伸,用于指导县(市、区)域范围内的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应单独编制。1.3 编制主体和审批权限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由县(市、区)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批。1.4 指导思想
坚持“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环境统筹、社会服务统筹、基础设施统筹”的指导思想。
1.4.1“因地制宜、宏观调控、统筹发展、规模适度”; 1.4.2 遵从农民意愿,适度集中。1.5 规划原则
1.5.1 依托城镇,城乡统筹; 1.5.2 集约用地,提高效率; 1.5.3 规划引导,重点倾斜; 1.5.4 产业支撑,带动发展; 1.5.5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1.5.6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1.5.7 完善功能,改善环境; 1.5.8 尊重自然,保护历史。1.6 编制依据
1.6.1 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6.2 城镇总体规划; 1.6.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6.4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6.5 其它相关的专项规划或专业规划;
1.6.6 《村镇规划标准》及其它有关法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1.7 本编制要点的适用范围
本规划编制要点适用于我省各县(市、区)域范围内建制镇以下的农村地区的村庄布局规划编制。1.8 本编制要点的解释权
本编制要点由四川省建设厅负责解释。2 村庄布局规划要点
2.1 村庄布局规划的作用
编制各县(市、区)域的村庄布局规划,主要用于指导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2.2规划层面划分
村庄布局规划一般分为总体层面和详规层面。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属于总体层面,与县(市、区)域体系规划保持一致;村庄建设规划或村庄整治规划则属于建设性详细规划层面。
2.2.1 总体层面: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
(1)、以县(市、区)域城镇体系体系规划为依据,落实县(市、区)域生产力布局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
(2)、以行政区划调整和“拆村并点、生态移民”规划为依据,提出村庄撤并、迁移标准,明确迁移和保留的村庄的名称、地点、人口及用地规模;落实并调整近远期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新型社区的空间布局;
(3)、重点解决各乡驻地、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和新型社区的布点和发展规模;分区拟定村庄的各项建设标准;
(4)、协调安排村庄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区域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拟定配套设施的建设标准,制定共建、共享方案;
(5)、提出区域空间管制规划要求和环境保护规划要求;(6)、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2.2.2 详规层面:村庄建设或整治规划(1)、依据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对村庄聚居点进行综合布局规划或整治规划,落实聚居点的各项用地规划,(2)、重点解决村庄各项生产生活设施的具体布局;引导村庄进行建设,促进村庄发展;
(3)、统筹安排村庄之间的共享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
(4)、对一般聚居点提出具体的建设、改造措施;对村庄环境整治和农房改造进行规划设计。2.3 村庄具体载体
乡驻地、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新型社区。依据城镇体系规划确定保留的乡驻地的位置和发展规模;
依据“拆村并点、生态移民”规划和行政区划调整规划,确定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新型社区的位置和规模。2.4 村庄选址
村庄选址条件应当符合建设用地选址的一般性规定。规划新建的村庄不得在有自然灾害隐患的区段内选址。2.5 村庄布局
村庄布局应因地制宜,尊重历史,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山林植被、河湖水系等自然条件,妥善保护、延续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2.6 配建要求
2.6.1村庄聚居点应按照《村镇规划标准》配置村委会、支部活动室、科技服务点、文化活动室、医疗点、计生服务站、全民健身设施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市政公用设施; 2.6.2有条件设置小学、托幼、图书室、敬老院、农贸市场等设施的村庄聚居点,应根据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的要求进行区域统筹配置。建设规模及用地指标
3.1 人口规模:
3.1.1依据城镇体系规划分配并复核村庄聚居点的人口规模;聚居点的人口规模控制由各县(市、区)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3.1.2确定聚居点的人口规模时应当考虑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居住习惯、就业途径、配套条件、耕作方式和耕作半径等因素的影响。
3.1.3应避免不切实际、盲目求大、过分集中而造成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不便;还要避免过于迁就现状,导致布局分散。3.2 人均用地指标:
3.2.1依据各县(市、区)的村庄建设用地标准自行确定聚居点人均用地指标;
3.2.2新型社区、城郊型村庄聚居点以及从事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较大的村庄聚居点,其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可以取下限;山区、高原的村庄聚居点和一般聚居点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可以取上限。3.3 配套设施用地
配套设施用地按《村镇规划标准》和配套设施的规划规模进行用地控制。住宅建筑规划设计要求 4.1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4.1.1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依据各县(市、区)的农房建设标准和当地村民的居住习惯自行确定;
4.1.2农房规划设计中应结合各县(市、区)的实际情况,合理配建农用机具停放场地、牲畜圈养设施及杂物堆放、凉晒场地。这些辅助面积不能计入人均住宅建筑面积。4.2建筑形式
住宅建筑的形式应重视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延续,塑造地方特色,并与周边环境和乡村风光相协调。4.3建筑设计
村庄聚居点建筑层数大于或等于3层以及单跨跨度大于或等于6米的建筑,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确保村庄建筑的使用安全性。道路规划建设标准
5.1过境公路
严格执行“三部一委”关于绿色通道建设的标准和要求,确保各级过境公路的建筑后退红线宽度,禁止夹道建设。5.2村庄对外联系道路宽度
中心村聚居点的对外主要联系道路,路面宽度宜为6-10米;基层村聚居点的对外主要联系道路,路面宽度宜为4-7米。5.3村庄内部道路技术标准 中心村聚居点内部主要道路红线宽度宜为7-10米,次要道路红线宽度宜为4-6米,道路铺装率应达到60%以上;基层村聚居点的道路等级可适当降低;
道路线型设计应结合地形地貌,避免大挖大填,突出特色。5.4建设时序
村庄聚居点道路建设应与管线的敷设同步实施。管线工程设施规划
6.1区域共享管线系统
依据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共建、共享的基础设施管线系统。
6.2村庄独立的管线系统
参照聚居点的用地布局规划,配置各类管线工程设施。以远期规划规模进行规划配置。6.3指标及建设规模
依据各类工程规划设计《规范》,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当地的工程设施指标和建设规模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7.1区域共享的环境卫生设施
依据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共享的环境卫生设施(如垃圾处理场)。7.2村庄独立的环境卫生设施
参照聚居点的用地布局规划,拟定聚居点环境卫生设施的配置要求及配置标准。防灾减灾规划建设
8.1区域防灾
依据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细化区域防灾规划,确定防灾抗灾标准,落实区域防灾减灾规划。8.2防洪
中心聚居点防洪设施按不低于20年一遇的标准进行规划,排涝设施按不低于3-5年的标准进行规划。位于山区的聚居点应设置截洪沟,位于洪淹区的聚居点应设置避灾场地。8.3消防
聚居点应按消防规范要求留出消防通道,配置必要的消防设施;有条件的聚居点应结合给水管网设置消防栓,间距不大于120米;没有集中供水设施的聚居点应设置消防水池,并配置消防器材。8.4抗震
聚居点内的新建建(构)筑物和工程设施,应按国家现行的抗震设防标准和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对现有建(构)筑物和工程设施,应进行评估鉴定,提出抗震加固的措施和建议。8.5防地质灾害
聚居点应远离滑坡、塌陷等危险隐患地,所有建设工程在设计建设前,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工程地质勘测和地质灾害影响评估。8.6避灾疏散
应将聚居点内的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规划作为灾难发生时的紧急避难场所,并确保疏散通道的畅通。
紧急疏散避难所的人均用地不小于0.5-1.0平方米。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建设
9.1保护对象
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各类建、构筑物、传统街巷,规划建设中必须进行严格的保护,均应按原貌保存和修缮;对现已破损的按原貌进行修缮和恢复。9.2风貌协调
新建建筑物应进行严格的风貌控制,其体量、形式、材质、色彩均应与传统风貌协调一致,继承和发扬地方传统建筑文化特色。9.3文化传统保护
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要素,如:民风民俗、传说、典故、音乐、技艺、饮食等传统文化应进行传承和延续。规划主要成果要求
10.1 符合编制技术规定要求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的编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和技术规范,符合四川省的村镇规划编制要求。规划期限和规划范围与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一致。10.2 基本内容要求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应包括“三图一书两表” 具体内容要求如下:
10.2.1 规划图纸
(1)XX县(市、区)域村庄分布现状图(2)XX县(市、区)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图
(3)XX县(市、区)域村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规划图10.2.1 规划说明书
《XX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说明书》 10.2.1 规划附表
(1).《XX县(市、区)域村庄规划建设标准一览表》
(2).《XX县(市、区)域村庄配套设施规划一览表》
附录:成果内容深度规定
1.规划图纸
所有图纸都应以1:10000的测绘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出图比例可以按照表达方便的要求进行调整。
(1)XX县(市、区)域村庄分布现状图
准确标明县(市、区)域内各个乡界、村界;
准确标明各个乡驻地、中心村、基层村的位置、名称、行政区域人口与区划面积;
列表统计各个乡驻地、中心村、基层村的聚居点人口、聚居点的用地面积;
准确标明各级现状公路的名称、等级,据实标明各类市政工程设施的位置、规模、容量,反映各类主要工程管线的规格、等级和走向;
(2)XX县(市、区)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图
依据行政区划调整和“拆村并点、村庄迁移”规划,准确标明县(市、区)域内规划的乡界、村界;
依据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标明经济分区和产业用地; 准确标明规划保留的乡驻地、中心村、基层村的位置、名称、规划的行政区域人口与区划面积;
列表统计各个乡驻地、中心村、基层村、新型社区的规划聚居人口和规划的聚居点用地面积;(3)XX县(市、区)域村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规划图
准确标明县(市、区)域内区域共享的中、小学位置、规模; 标明区域共享的医疗、长途汽车站、集市等社会服务设施的位置和规模;
准确标明县(市、区)域内各级规划公路的名称、等级、标准; 据实标明规划的各类区域市政工程设施的位置、规模、容量; 反映规划的各类主要工程管线的规格、等级和走向;
标明县(市、区)域内区域共享的防洪设施、消防站等防灾减灾规划设施内容。
2.规划说明书
《XX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说明书》
详细表述清楚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的编制过程、规划依据、规划目的、规划内容(全部)。做到图文表述一致。
3.规划附表
(1).《XX县(市、区)域村庄规划建设标准一览表》
(2).《XX县(市、区)域村庄配套设施规划一览表》
第三篇:江苏省村庄平面布局规划编制技术要点
江苏省建设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村庄平面布局规划编制技术要点(试行)》的通知
(苏建村[2007]134号)
各市、县(市)规划局、建设局(建委):
为加快镇村布局规划实施,满足农民建房需求,我厅制定了《江苏省村庄平面布局规划编制技术要点(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加强宣传培训力度,抓好贯彻落实和检查督促,切实做好村庄平面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指导农民按照规划有序建房。
二〇〇七年四月十七日
江苏省村庄平面布局规划编制技术要点(试行)
一、基本任务
依据乡镇镇村布局规划确定的村庄布点,安排村庄的居住、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的布局,满足当前农民建房规划管理需要,引导村庄合理有序建设。
二、规划依据
1、乡镇镇村布局规划
2、《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2006年试行版)》
3、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三、技术要点
1、尽量采用现势地形图,一般比例尺不小于1/2000。
2、预测村庄用地规模及用地拓展方向,明确村庄建设用地范围。
3、确定村庄居住、公共设施等各类用地布局。
4、确定村庄主要道路框架。
5、提出相关的建设要求
(1)住宅。明确住宅设计原则(包括居住模式)、建设标准及相关经济技术指标。
(2)公共设施。应明确配套设施的标准、类型、项目和控制指标,确定其布置的方式,并确定近期建设内容。
(3)基础设施。应明确各类基础设施的标准、等级、规模及位置,并确定近期建设内容。
6、明确村庄近期建设内容。
四、成果要求
1、规划说明,简要说明图纸表达的内容
2、现状图
3、平面布局规划图
4、基础设施规划图
五、验收和审批
村庄平面布局规划必须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进行编制。
村庄平面布局规划编制完成后,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技术论证,并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由县(市)建设局进行验收,上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四篇:江苏省村庄平面布局规划编制技术要点(试行)(2007年)
江苏省村庄平面布局规划编制技术要点(试行)
一、基本任务
依据乡镇镇村布局规划确定的村庄布点,安排村庄的居住、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的布局,满足当前农民建房规划管理需要,引导村庄合理有序建设。
二、规划依据
1、乡镇镇村布局规划
2、《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2006年试行版)》
3、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三、技术要点
1、尽量采用现势地形图,一般比例尺不小于1/2000。
2、预测村庄用地规模及用地拓展方向,明确村庄建设用地范围。
3、确定村庄居住、公共设施等各类用地布局。
4、确定村庄主要道路框架。
5、提出相关的建设要求
(1)住宅。明确住宅设计原则(包括居住模式)、建设标准及相关经济技术指标。
(2)公共设施。应明确配套设施的标准、类型、项目和控制指标,确定其布置的方式,并确定近期建设内容。
(3)基础设施。应明确各类基础设施的标准、等级、规模及位置,并确定近期建设内容。
6、明确村庄近期建设内容。
四、成果要求
1、规划说明,简要说明图纸表达的内容
2、现状图
3、平面布局规划图
4、基础设施规划图
五、验收和审批
村庄平面布局规划必须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进行编制。
村庄平面布局规划编制完成后,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技术论证,并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由县(市)建设局进行验收,上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五篇:浅议镇域村庄统筹规划在村庄规划编制中的作用
浅议镇域村庄统筹规划在村庄规划编制中的作用
摘要:村庄规划将成为村庄发展、建设事业的引领,而村庄的发展、建设离不开其所处的区域。本文通过论述镇域村庄统筹规划的编制思路,探索一种村庄与区域、村庄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协调方法,从而在村庄规划层面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关键词:村庄规划;统筹;镇域
1引言
为有效推进村庄的有序建设,《城乡规划法》明确了村庄规划的法定地位,提出了村庄建设布局的规划内容要求,但村庄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建设问题,更涉及到产业引导、空间统筹等一系列需要从更大的空间区域进行思考的问题。2014年,针对村庄规划的编制,珠海市提出要以镇域村庄统筹规划为先导,强化各村庄规划在区域层面的统筹协调。本文以珠海市乾务镇为例,简要分析镇域村庄统筹规划的内涵和意义。
2村庄规划编制的现状及问题
2.1村庄规划编制的现状
我国村庄规划的实践主要始于2005年开始的“新农村规划”,“新农村规划”强调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善,规划内容更侧重于基础设施和住宅单元的布局。
随着2008年《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村庄规划的实践,普遍侧重于建设规划的内容”。为更好地指导村庄的发展、建设,珠海市近年开展的村庄规划包含了发展定位、规划布局、建设项目等内容,兼顾了从总体规划到建设规划的层次。
2.2村庄规划编制存在地问题
2.2.1缺乏对村域范围的统筹。从地理空间上来看,村庄是农村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聚落单元,一般由村庄建设区和村域构成,村庄建设区是村民的生活集聚地,也是村庄建设规划的主要开展范围:村域一方面是村庄的行政管辖范围,另一方面也是村民经济活动的开展范围和可达范围。传统村庄规划侧重于村庄建设区的空间布局,无法全面分析村庄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2.2.2缺乏区域层面的定位考量。乡村区域发展具有多样性更需要需要从区域的角度来审视村庄的发展。对于农业村,经济作物的引入、观光农业的运营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而发展的规模性和风险性既需要从区域角度进行判断,更需要村庄间的联动合作:对于城郊村,服务业的活动高度依赖于周边城镇化或工业化的发展。
2.2.3缺乏与城市规划的协调。集体建设用地、国有建设用地在土地管理制度上的二元化安排,使村庄和城镇在空间发展上具有显著的差异。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建成区往往逐渐将村庄建设用地包围,却无法实现融合,形成“城中村”,成为城市建成区中的“异类”。在当前土地制度下,虽然“城中村”的形成不可避免,但是如果在村庄规划阶段能够充分考虑与城市规划的衔接,或许可以使“城中村”成为未来城市建成区中的社区单元。
3镇域村庄统筹规划的思路
3.1城乡发展的统筹观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矛盾突出的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而改革长久失衡、脱节的城乡关系更是重中之重。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之间缺乏有效互动,使乡村的自身发展难以从城市的爆炸式扩张中获益,而城市的要素流动也缺乏面向乡村的方向和途径,从而在结构层面产生一系列城乡矛盾。理顺城乡发展关系必须立足区域,将村庄视为区域发展的单元,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角度协调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空间关系。
3.2镇域村庄统筹规划的思路
镇域村庄统筹规划通过综合分析镇域村庄的区位条件、资源等基础因素,挖掘发展潜力,结合城市规划布局,明确村居发展定位,并着重从发展方向、产业、设施等多个方面进行统筹协调,指导具体村庄规划的编制,以实现城乡之间、各村庄之间的统筹发展。
4镇域村庄统筹规划的实践――以珠海市乾务镇为例
4.1乾务镇概况
乾务镇位于珠海市斗门区西南部,距离珠海市中心城区46公里,共有16个行政村、2个社区。乾务镇以工业为主导,形成了二、一、三的产业结构。村庄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临近镇区和园区的村庄发展有一定规模的生活配套产业。
4.2发展方向的统筹
发展方向是对村庄长远发展的战略引导。从镇域来看,村庄可以看做点状分布的功能节点,村庄的发展方向应与区域的城镇化形成协调一致的步伐。
规划首先根据上位城市规划明确乾务镇域未来的功能布局,在此框架下,结合各个村庄的区位和发展条件,划分为城镇化型、城镇化兼顾农业化型、农业化型三类村庄。发展方向的确定可以使村庄在发展中有所侧重,与城镇化形成同步,分享城镇化带来的红利。
比如,确定为城镇化型的村庄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紧跟区域城镇化的发展路径,适时引导村庄产业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第三产业、观光农业转型,避免因所处区域城镇化建设伴随的土地“农转非”活动造成村庄生产力的突变式丧失。
4.3产业发展的统筹
相对于城镇来说,村庄产业的发展规模较小,且由村民主导,受市场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较大,因此规划更强调对特色产业的引导。重点针对各村的功能区位、发展方向、资源特点,提出各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引导。一方面,希望通过特色产业的引导提升村庄产业的发展层次,符合城镇化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提出村际产业的统筹重点,希望各村能凸显特色,实现空间上的错位?l展,集聚规模,实现同类型产业的抱团发展。
以镇区周边的乾东村、乾北村、乾西村三村为例,三村是“乾务飘色”民俗文化的传承地,均组织有各自的“飘色”表演队,在文化的传承、利用上也有各自的计划。规划从镇域角度出发,提出三村应整合“飘色”的文化资源,共建文化基础设施,从而壮大“飘色”文化的资源厚度,形成合力,更好地拓展“飘色”文化的传承广度和挖掘深度,以形成地域文化品牌和旅游节点,才能融入区域旅游发展链条。
4.4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合理性主要通过可达性、共享性体现,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即是通过分析区域设施的可达性和村庄设施的共享性,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同时也避免村庄在设施布局方面各自为政、重复建设。
在区域设施可达性方面,本规划分析了小学、初中、医院、市场等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并通过比较服务范围和村庄建设用地的重叠程度,一方面从服务村庄的角度,提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的建议,另一方面引导新村建设向更能接受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服务的区域布局。
在村庄设施共享性方面,特别针对村庄建设区接壤的村庄,规划分析了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站、运动场地等村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和服务范围,从空间上对设施的服务能力进行评价,提出优化布局的方向和措施。一方面,最大限度的发挥设施的服务效能,另一方面,尽可能避免各村单独规划建设造成的设施重复建设。
4.5市政工程的统筹
重点考虑各村庄规划的市政管线系统与区域市政管网的衔接。其中,在污水处理方面,由于镇域尚未形成系统的污水管网,规划根据镇域污水系统的建设现状和未来建设时序,近远期相结合,对各村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提出指引。从管网和设施布局上体现多村共享,减少投资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单个村庄规划在市政规划方面的合理性。
结语:镇域村庄统筹规划的编制,可以更有序地指引村庄规划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进行编制,有利于实现村庄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衔接;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当前制度体系下,城乡二元结构将长期存在,城乡协调机制的缺失可能导致规划层面的统筹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