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德意识形态》
-读书笔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尽管是以论战的方式,但还是清晰而完整地阐发了自己的见解,这就是贯串全书的中心思想――唯物主义历史观、并由此而奠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基础。虽然为论战需要所限,但该书还是清晰地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框架,这就是从历史观前提开始,到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内在机制的深刻揭示为指向的完整思路。
当马克思把其哲学的出发点转向实践、转向生产劳动时,人和自然、人和人的统一问题题就再也不是浪漫的想象,而是历史的真实。但是,对实践、劳动等本身也有个如何把握的问题。我们知道,对“实践”可以作唯心主义的解释,将其视为“意志的活动”,而康德、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的许多人都是这样理解的;对“实践”也可以作经验论的把握,将其视为直观的个体实践,而国民经济学工业唯物主义、实用主义以至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伯恩施坦主义等则都持类似立场。因此,固然不能用幻想代替现实,以道德尺度衡量历史,然而要立足现实、面对现实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资本主义,却已决不是经验直观的结果。
对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分析,特别是生产关系概念的制定,使马克思能够从历史的动态过程阐发社会结构的状况,这就是市民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他指出:“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观念上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的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而这种生产方式又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亦即表现其生活的一定方式。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在这个意义上,物质条件决定个人是什么样的。所有的历史社会分工导致农业、工业、商业的分离,不仅是空间层面上的分离,而且是群体利益的分离,由此引起城乡分离以及城乡利益对立。以现实中的个人为起点,进行考察。“意识灾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只能从无知识是的基础出发,探讨人们的观念世界如何,而不能反之。取消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独立性外观。需要,需要之需要,(生殖)人口再生产>=社会关系(许多人的共同活动)人们活动方式受其肉体组织的制约人们的意识也是这样受制约的分工带来的角色差异与随之而来的社会不平等,导致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再消灭分工”。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不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首先是作为彼此有了分工的个人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国家(之出现),以一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出现,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由此赋予自身以超越的地位以协调特殊利益和全体利益之间的矛盾,然而这始终是建立在社会不平等的现实基础之上的。
人们在共同活动中组成了集体,而这集体的力量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都是作为完全异己的力量存在。市民社会既由某种生产方式产生的某种交往形式。误解的根源在于将观念、思想和提出并实践这些观念、思想的人,及其现实的历史的情境分裂。机器的使用使人们需要掌握的工作流程减少,难度系数下降,因而现代工人对工作的屈从程度、依赖程度、投入程度都远不及中世纪的手工业者。大工业重组了社会分工体系,使其自然形成的性质消失无余,并将“所有自然形成的关系变成货币的关系”。
“虚假的共同体,总是相对于各个人而独立的;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由此它实际上是被那些与其对立的阶级决定的,不仅是虚幻的,而且将是其组成者的新的桎梏。
“有个性的个人与阶级的个人的差别,个人的生活条件的偶然性,只是随着那本身是资产阶级产物的阶级的出现才出现。”条件的偶然—>选择的偶然 毛主席说马克思的理论要说的就是:“造反有理”。马克思的理论并没有一个孤独的目的论的前提。马克思想要研究的不是所谓“最合乎理性的社会制度,而是一定阶级和一定时代的需要。”
第二篇:德意识意识形态有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因其理论内容具有独立的价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章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为批判的标靶,以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为主线,涉及与历史发展和思想斗争相关的种种庞杂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根据新的历史观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本文仅对文章中的某些言论和观点作一二个人体悟式的生发。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任何历史阶段都无法以历史进程的幌子掩盖它给当下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所带来的真实境遇,任何大而不当的口号都是对身处其间铺砌历史道路的具体个人的人格侮辱和存在扭曲,任何为了抵达据说的目的地而抛弃同一车厢中曾经患难与共生死与同的战友的列车都将驶进人民早已为它挖好的大坑。
“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是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它们的生产是一致的”
——生产活动是一个人存在的最根本、最具决定性的活动,生产活动的吞噬性应该为每一个立志献身精神生产的人所警惕。即便是精神生产活动,其生产方式也能左右生产者真正的生命样态:服务于商业文明、听从于文化学术体制的精神生产与大工业生产一般无二;码字的匠人与码砖的匠人殊途同归。
“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Verkehr]为前提的。”
——“交往”概念的使用蕴含了比“生产关系”概念更丰厚的内涵,它涵盖了生产关系仅仅侧重物质生产活动中的关系的内容,又体现出单个人、社会团体以及国家之间在物质生产和交换、市民社会的交际、文化精神领域的交流等层面的关系,启发了哈贝马斯的以“交往行为”为核心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有尚未被充分认识和挖掘的理论意义。
“‘人’的‘解放’„„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人”的“解放”的问题在一些历史人物的经历和选择中体现出从“现实”回到“精神”的路径,比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滋华斯从激进地参与法国大革命退回到追求牧歌似的宗法制田园生活,德国“狂飙突进”时代的代表人物歌德、席勒后期转向古典主义精神的寻觅和寄托,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如布洛赫、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也认为“人”的“解放”只有在精神领域的“希望”、“幻想”、“认识的批判”、“批判的认识”、“新感性”等方式下才能彻底实现。可以说以上这些人物的选择和认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在社会尚不能全面改变既往的对“人”而言是桎梏的形态以及尚未达到彻底革命的条件的状况下,当前的人所能借以部分“解放”的途径,而且这种途径主要是针对知识阶层而言。对广大的被物质生产方式所奴化的大多数人而言,“解放”的许诺在现实世界发生全面变革之前永远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一吹即破的幻梦。阶级解放的问题仍然严峻地摆在所有无产者面前,它没有消失反而以全球化的态势横亘在人类对未来景象的自欺欺人的期许中。对于那些处在一如既往不断膨胀的谎言唾沫中的人们,确实到了应该重新聆听导师声音的时候了。
“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时每日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在此已经将物质生产活动的不可逃避性说得一清二楚,这几乎是每个人的本能,动物性的本能,还需要某些声音一天到晚以一副世间真理的捍卫者的面孔在那儿喋喋不休地训示吗?马克思、恩格斯接着又举出了两个“一开始就进入历史发展过程”的关系:一个是精神生产活动,一个是人类的繁殖,并且说“不应该把社会活动的这三个方面看作是三个不同的阶段,而只应该看作是三个方面„„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时,这三个方面就同时存在着,而且现在也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历史缺少了上述三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前进,而往往就有一种意志力图把历史的活动限制在某一局部的范围内,力图以第一个前提的基础性打压本该齐头并进的其他活动。这种煞有介事的基础决定论已经厚颜无耻到把所有不堪示人的行径和企图统统笼到这一块遮羞布下盖起,还口口声声堂而皇之假历史之口假人民之名招摇过市。殊不知为什么落后于别人,为什么只能在世界里充当一个仰仗人多势众添列座席的二流角色,正是从来以久的以整体的人压制个体的人,以民生之名行统驭之实,以牲畜畜之的态度代替平等自由的精神。封建!封建的余孽阴魂不散!不是精神文化的东西谈得太多、谈得太滥,恰恰是谈得太少、谈得太独。没有强健精神的民族始终是赢弱的民族,对外是乌合之众,对内是鱼肉刀俎;没有强健精神的发展必然是畸形病态的发展、罪恶昭彰的发展,不得民之心、不得天之道。
“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而且这种共同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首先是作为彼此有了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在这些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
——国家代表的不是单个利益也不是全体利益,而是共同利益。单个利益通常被外在的力量轻易抹掉,许多不同的单个利益又构不成全体利益,全体利益在无数多的个体差异面前已经近乎退缩为零,任何假全体利益之名言说的论调都有值得怀疑的初衷。只有共同利益可言,共同利益体现出人与人之间不得不如此、只好如此的被动性,是彼此牵制彼此掣肘因而相互退让相互妥协的表现形式,因而国家就是“强迫”的代名词,国家在这种既成的“强迫”中应该容许妥协的各方在适度的范围内的斗争。如果一个国家又强调“强迫”又不容许斗争,那无疑这样的国家是最蛮横的,是根本不值得相关各方继续信守在它周围维持这样一个彻头彻尾的虚幻共同体形式的,说穿了它的本质就是“一个阶级统治着其他一切阶级”,一小部分人压制其他大部分人的专制。马恩在此对共同利益和国家的强调提示哲学从对“主体性”的探讨转向对“主体间性”的研究,透过“主体间性”的特征才能更准确地分析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意识形态的特征和本质。
“只要人们还处在自然形成的社会中,就是说,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不受我们控制、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并使我们的打算落空的物质力量,这是迄今为止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关于这种力量的起源和发展趋向,他们一点也不了解;因而他们不再能驾驭这种力量,相反地,这种力量现在却经历着一系列独特的、不仅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和行为反而支配着人们的意志和行为的发展阶段。”
——最坚决的共产主义者在他精神发展的最初阶段一定有着最彻底的反社会倾向,所有的拉他扯他的力量都来源于“主体间性”,来源于与他人共在的一种秩序,这种秩序采取着不同的形式但却在历史发展的每时每刻都不由分说地将每一个人席卷进去,无一幸免。社会这个庞然大物、历史发展的冷酷无情打击着每个个体,也塑造了缔造完美社会形态的战士。历史已经在这样一种反人性的道路上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即它所拥有的独立意志将把人类带向一个非此即彼的极端境地,要么人类以自身持久的努力把自己和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毁灭,要么整个世界翻了个个,人类走进一片全新的天地,这个全新的天地就是我们称为“共产主义”的东西。所有深受社会打击并清楚地看到了这样一条道路的人,都将对“共产主义”的现实性有一份理论的信心。
“必须让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又同现存的有钱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
——历史已经证明,马恩关于共产主义实现条件的论断是科学而有预见性的。之前局部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实践被“交往的扩大”所消灭,而今交往的力量正在把“异化”“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使它摆脱“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可以说,当前世界市场的迅猛发展正在实现着“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的壮举,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世界正在达成一种资源的流动进而是生产状态的均衡,最后的格局就是各国各民族中都分化出两个世界,两个极端对立的世界。在这一世界性格局中的任何人,所要考虑的只是自身跳入哪一个世界中去的问题,在“偶然性”的支配下落入哪一个利益群体中去的问题,根本不存在整体的演进、集体的福利,蛋糕已经瓜分竟尽,群雄逐鹿的时代已经结束,剩下的只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在历史中不断上演的惯性定律的作用下,在全球化力量的摆布下,谁还在相信“今天的世界真的和昨天不一样了”,那才真的无异于痴人说梦。
“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只有这样,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
——封闭的环境永远不能孕育最为先进的意识,那种标榜民族特殊性、标榜地域具体性的理论说小是闭关锁国的另一种形式,说大是阻碍历史进步、阻碍人类解放的罪恶枷锁。你没见某些人整天恬不知耻地到别人家去贩卖嘛。当前由于在物质层面、经济层面的世界一体化,单个人已经部分地走向了“世界历史性”,实现了相对意义上的面向世界的“解放”,然而在精神层面、上层建筑层面,单个人的解放仍然强有力地受制于历史进程的滞后和人为延宕。一个妄图控制人的解放程度和领域,妄图阻断人向“世界历史性”存在进发的意识形态,进而又期许着它的人在世界上发出值得一听的声音,真的是“既要骡子能干活,又要骡子不吃草”,可笑之至。或许它根本就没想着它的人发出什么声音,因为它早代表了嘛。
“还产生了一个阶级,它必须承担社会的一切重负,而不能享受社会的福利,它被排斥于社会之外„„这种阶级形成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它在社会上已经不算是一个阶级,它已经不被承认是一个阶级,它已经成为现今社会的一切阶级、民族等等的解体的表现„„大工业到处造成了社会各阶级间相同的关系,从而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大工业却创造了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具有同样的利益,在它那里民族独特性已经消灭,这是一个真正同整个旧世界脱离而同时又与之对立的阶级。”
——马恩已经明确地指出在未来的世界上,民族特殊性将趋于消灭,阶段关系将趋于简化,最后形成的格局就是全世界的无产者对抗整个旧世界、旧社会,“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针对活动迄今具有的性质,消灭劳动”。这样一幅宏伟的世界历史图卷预示了当今每个国家都必然践行的道路,这是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同步进行的,生产力在私有制下按照经济社会的规律增长,“它尽可能地消灭意识形态、宗教、道德等等,而在它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地方,它就把它们变成赤裸裸的谎言”。可以预见,正是现今的生产活动所带有的“异化”性质,它遵照物质生产、机器和货币天生的扩张性,它具有的超出人们控制的吞噬力量,必将把整个世界带入一个全盘否定人性、全面取消“自主活动”的非人境地,“把所有自然形成的关系变成货币的关系”,到那时只有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才有勇气和力量起来打烂整个旧世界,消灭“劳动”强加在人身上的桎梏。
“对于无产者来说,他们自身的生活条件、劳动,以及当代社会的全部生存条件都已变成一种偶然的东西,单个无产者是无法加以控制的,而且也没有任何社会组织能够使他们加以控制。单个无产者的个性和强加于他的生活条件即劳动之间的矛盾,对无产者本身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因为他从早年起就成了牺牲品,因为他在本阶级的范围内没有机会获得使他转为另一个阶级的各种条件。„„而无产者,为了实现自己的个性,就应当消灭他们迄今面临的生存条件,消灭这个同时也是整个迄今为止的社会的生存条件,即消灭劳动。因此,他们也就同社会的各个人迄今借以表现为一个整体的那种形式即同国家处于直接的对立中,他们应当推翻国家,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实现。”
——马恩的这两段对无产者处境的精辟论述适用于任何还存在无产者的任何时间和地点。对于无产者来说,他的整个存在就是和各种各样的力量的对立:生存条件、本阶级的其他成员、社会组织、劳动、阶级身份、社会、国家。对立和冲突构成了无产者生命的底色,因而也决定了反抗和颠覆是无产者生来的任务。在无产者那里,找不到他自身之外的其他任何东西,只有他一无所有的自身,这是单个无产者整个生命历程的写照,也是整个无产阶级的历史从正面和反面一再加以映证的事实。作为一个无产者就意味着被各种各样的势力所利用,资产阶级、大国主义、农民革命、乌托邦幻想、阶级蛀虫、官僚政客、资本„„在一条长长的踩着无产阶级汗水和血迹的道路上走来的都是些风云人物和既得利益者,一轮又一轮的新的统治者。然而“非统治阶级反对新统治阶级的斗争在否定旧社会制度方面,又要比过去一切争得统治的阶级所作的斗争更加坚决、更加彻底”,这场斗争的不可避免性和艰巨性应当为无产阶级充分而及时地认识到,这是两种力量悬殊的势力的较量,较强的一方还手握意识形态的工具极力掩盖和粉饰事实的真相和问题的实质,无产阶级“只有经过长期的斗争才能战胜同这些孤立的、生活在每天都重复产生着孤立状态的条件下的个人相对立的一切有组织的势力”。
“这种发展非常缓慢:各种不同的阶段和利益从来没有被完全克服,而只是屈从于获得胜利的利益,并在许多世纪中和后者一起延续下去。„„较早时期的利益,在它固有的交往形式已经为属于较晚时期的利益的交往形式排挤之后,仍然在长时间内拥有一种相对于个人而独立的虚假共同体(国家、法)的传统权力,一种归根结底只有通过革命才能被打倒的权力。”
——社会形态的复杂性,阶级斗争的持续性,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面前的顽固性,这些在历史进程中错综交叉运行的力量使得任何一个时段的关系成分都不是纯而又纯的,必然是混生在一起缓慢地向前推进的。然而推进的速度固然缓慢,但惟一的力量仍要靠不断的革命斗争来提供。封建的利益、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新生的经济体中就像暂时暗淡的火星一样,一有机会就会死灰复燃;上层建筑的斗争一起会持续到从意识形态的底部将其繁衍的根基连根拨出为止,而这又必须依赖于上层建筑中外在的制度设计的保障才能实现。由此可见,社会演进只有从制度建设入手,进而支持意识形态变革,才能稳固上层建筑的形式和性质;有了上层建筑的保障,被赶入历史阴沟的余毒才不会沉渣泛起。
“有些国家,例如北美的发展是在已经发达的历史时代起步的,在那里这种发展异常迅速。在这些国家中,除了移居到那里去的个人而外没有任何其他的自发形成的前提,而这些个人之所以移居那里,是因为他们的需要与老的国家的交往形式不相适应。可见,这些国家在开始发展的时候就拥有老的国家的最进步的个人,因而也就拥有与这些个人相适应的、在老的国家里还没有能够实行的最发达的交往形式。”
——当今的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地球村,各种资源都在自由地流动以实现其最大的价值,而人才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核心和根本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兴盛与否,关键就在于留得住人留不住人。已经持续了很长历史时期的全球人才流向北美的潮流,说明这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的发达与落后、先进与陈旧的对比所带来的必然趋势。然而某些人不仅不着力于迎头赶上,反而以一套掩人耳目混淆视听的说词愚化世人、玩弄真实。事实摆在面前,怕的不是亡羊补牢,怕的只是掩耳盗铃,更为可鄙的是台上指桑骂槐、壁垒高筑,台下频送秋波、投怀送抱。这样的做法把某些劣根性昭然于世,令人颜面丧尽!
“生产力好像具有一种物的形式,并且对个人本身来说它们已经不再是个人的力量,而是私有制的力量,因此,生产力只有在个人是私有者的情况下才是个人的力量。在以前任何一个时期,生产力都没有采取过这种对于作为个人的个人的交往完全无关的形式„„另一方面是同这些生产力相对立的大多数个人,这些生产力是和他们分离的,因此这些个人丧失了一切现实的生活内容,成为抽象的个人„„他们同生产力并同他们自身的存在还保持着的惟一联系,即劳动,在他们那里已经丧失了任何自主活动的假象,而且只能用摧残生命的方式来维持他们的生命„„劳动(它现在是自主活动的惟一可能的形式,然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也是自主活动的否定形式)
——这是马恩为我们描述的人间地狱的一幅悲惨图景,这样的图景就存在于千千万万无产者每时每刻的生存之中,除了生理上必需的睡眠和恢复时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种杀人不见血的折磨更痛苦的事了,然而你身边的大多数人每天都在默默地忍受这种痛苦中聊以自保。他们的欢乐是无望中的自慰,他们的笑脸是麻痹后的妆容,他们的尊严来自目前眼下自己还能被人压榨、还有人给他们被压榨的机会。其他的人统统都是踩在这些人上面,直接的间接的,因为无产者就在这个世界的最底层。物化、隔离、竞争、金钱崇拜、抽空、自我否定、绝境,这就是无产者真实状况的写照,也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带给人类的内在馈赠,尽管在外面包裹着少数人的富足。只要世界还在这样一架机器下日复一日地运转,并且看不到有所转机的希望和契机,人类的苦难就没有到头,人类的解放和幸福就仍然遥遥无期,而任何涂脂抹粉、避重就轻、瞒天过海、欺世盗名的谎言都是对人类良知和尊严的亵渎,都是革命道路上第一个需要打倒和铲除的对象。要完成这个史无前例的伟大构想,“只有完全失去了整个自主活动的现代无产者,才能够实现自己的充分的、不再受限制的自主活动,这种自主活动就是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随着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终结了”,共产主义的曙光将照耀全球。
第三篇:纳兰性德《采桑子》读书笔记
读 书 笔 记
-----读纳兰性德《采桑子》一得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第一眼看到这首词,是在读师范的时候,从同学借来的清词书中。当时看到这首词,给了我一种震撼:几多伤感,几多无奈,别有一番滋味。不难看出,词人并不快乐。他,就是纳兰性德!
后来,我在网上搜了有关他的资料,知道他的成长背景。原来,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明珠长子,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出生于满州正黄旗。他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讳,改名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尔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 师。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他又把搜读经史过程 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纳兰纳兰性德十七岁时娶妻卢氏。少年夫妻无限恩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卢氏于婚后三年去世。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纳兰性德后又续娶关氏,并有侧室颜氏。
他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他于康熙二十四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却享有盛名。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然而与之区别的,纳兰性德是入关不久的满族显贵,能够对汉族文化掌握并运用得如此精深,是不得不令人大为称奇的。完美得不似这世上的人,但也许只在我眼中才是如此。他天赋好容貌,家世显赫,气质清贵,少年得志,功名轻易,不必经历苦厄就身居人上,才华出众,卓尔不凡。因为太完美了,他只活了31年,留下的永远是青春的影迹。
第四篇:读书笔记《德胜员工守则》
读书笔记《德胜员工守则》
时光前
一个不遵守制度的人是一个不可靠的人!
一个不遵循制度的民族是一个不可靠的民族!
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感觉很难写。为什么呢?
这书比较特殊,特殊在于它更像是一本企业内部读本。但我仍非常的喜欢,所以本笔记开篇就用了书面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全书共有二个大章节构成。
书的第一章,是写的德胜洋楼公司的规章制度。这章虽然咋一看索然无味,其实里面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我说下个人观点:
1、制度的视角有差异。该公司的制度是从每个细分的工作技能模块来写的,与以往传统以部门模块写的公司制度有很大区别。从工作技能模块来写规章制度,会更有效,更有约束力,同时也更具指导性。
2、大家所津津乐道的“不打卡制度”,可能大家都被现在的公司的打卡制度给搞怂了。咋一听不打卡,多好呀。其实不然,德胜不打卡,并不代表上班不准时,上班就可以迟到,他也是要求按时到达,经常上班不准时的人,德胜公司也是要复训的。与我们现有传统的打卡方式相比,是在人性化方面做的更先进了一些。因此,大家也不要太过于惊奇。
3、财务“报销不用签字”,实行个人申报制度。在这方面,德胜
规章制度中确实是这样来操作的。但这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就可以胡乱报。只是德胜公司选择了先相信人。报销以后,德胜公司会有督查人员专门负责督查,或者财务人员进行财务自查,一经发现帐目有问题,会进行严格制度的管理和处理,有甚者是直接解聘。
4、规章制度中有一切很有意思的规定,如禁止员工讨论公司的制度、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其他一切与公司有关的事情。员工必须做到笔记本不离身。管理干部不能脱产等等。建议企业管理者可以学习学习。书的第二章是写的德胜公司企业文化。本章前五篇文章都是德胜公司的聂圣哲的开会发言。对这五篇有点意思,文章是由录音整理的,因此非常的口语化,从这里面你能学习到一个企业老总在管理企业的方法、方式和管理企业的哲学。我猜想,聂总可能信仰基督教。第二章接下来部份,是德胜企业内部同事们的写的信整理的文章,重点是要突出德胜的企业文化。
德胜的企业文化或者说德胜的核心价值观:诚信、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这个价值观写的真是太妙太妙了。为什么说这个价值观妙?那你去看看你们公司或者其它大公司的价值观,再来对比下就知道了。德胜的这个价值观写得是从人性角度出发的,不是以企业本身的发展视角出发的,真是非常非常的妙。有机会再讨论。OK,接下来说说书中非常有意思的话语:
1、2、德胜的价值观:诚信、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1855规则,即全公司员工按100%计算,年终时,对其中的10%的员工进行重奖,对80%的员工予以肯定,对5%的员工进行批评,对5%的员工予以解聘。3、4、5、管理干部不能脱产。即必须每月有一天在一线顶岗。官僚文化是中华民族灵魂和血液中的垃圾。任何人在报销前都必须认真聆听财务人员宣读《严肃提示——报销前的声明》。6、7、8、我实在没有什么大的本事,我只有认真做事的精神。我怎么又耍小聪明了,我真的好危险。钓一条两条鱼可以用鱼钓,钓一千条、一万条鱼,用鱼钓就不行了,就要用鱼网了。
9、你说这手表结实吧,你拿铁锤敲敲试一试。你用正确的方法才能评价它结不结实。
10、蔑视程序的人永远是德胜的敌人!
11、低级程序是你做每一件事指导你怎么做,高级程序是指导你思考问题。
12、只要对公司有好处!It’s good company
第五篇:德胜员工守则读书笔记
德胜员工守则读书笔记
德胜员工守则读书笔记1
德胜——一个来自大洋彼岸的洋品牌,在登陆中国后,为中国带来了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和运转模式,它的这一模式对于现在大多数的中国企业来说,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看过《德胜员工守则》后,给我最大收获就是:企业的规章制度,既要体现出遵守制度的刚性,又要表现出企业对广大职工关爱的柔性。即:制度要刚柔相济。只有这样,才能来调动一切的积极因素,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员工作为企业的细胞,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团结奋进的员工队伍,会托起企业腾飞的翅膀;反之,一个勾心斗角、自私自利的员工队伍,则会让企业陷入困境,甚至会埋藏了企业。企业的《员工守则》,可以称为企业的内部“法律”,几乎每一个企业都会制定自己的《员工守则》,它向广大企业员工表明了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它是一个企业目标和宗旨的表现;同时,它还是一种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的象征,因此,一个合情合理、符合实际的《员工守则》,能广泛调动企业广大员工生产积极性,从而推动企业向着更好的的方向发展。
企业制定规章制度,就是要求遵守和执行。遵守和执行是规章制度的最大属性。在规章制度的执行上,我们一定要体现出制度的刚性。如果制定的规章制度没有很好的执行下去,那应该说这种制度已经名存实亡了。我们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一定要认真深入基层,认真调研,力求让制度更加贴近实际。对于一经制定的规章制度,我们要不折不扣地执行,绝对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德胜员工守则》要求员工要绝对执行公司的制度,在制度的执行上做到绝不含糊。对于第一个员工来说,遵守制度是其最基本的要求,要么你执行,要么你走人,这就充分体现了德胜公司在执行制度方面的严格要求。从《德胜员工守则》里,我们可以清清楚楚看到每一个条款都是从为公司获取更大的利益考虑的,有时可以说严格到极端的程度,不过,对于有着几千年人治历史的中国来说,其以制度、规章来作为企业之魂的生产理念,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德胜员工守则》闪现着一个不变的主题,那就是崇尚规章制度的刚性,制度权威不容挑战。它的每一条规章,都规定的非常详细,每个员工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十分地清晰,可以说是一目了然,执行起来可操作性十分的强,我想这种非常利于执行的制度,对于保证德胜公司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德胜员工守则》突出体现了制度的刚性,然而,在现实的中国,一个外资品牌,光靠制度的刚性,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的,甚至可以说难以在中国立足。透过员工守则,我们还能发现企业对员工丝丝关爱的柔情,正是德胜公司把制度的刚性和柔性有机的结合,才了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创造德胜公司快速发展的神话。德胜公司非常理性的倡导员工合理的生活习惯,在生活上对员工的关爱极赋人性化,表现了企业亲和力,让广大的员工从心理上产生对企业的赞同感,从而在企业和员工之间的雇佣关系之上,建立了感情纽带。
德胜公司的大部分员工来自农村,具有中国农民特有的朴实、善良和勤劳的性格,同时,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个人能力又参差不齐。如何管理好这些员工?如何克服每一个员工的缺点,让每一个员工都发挥自已最佳作用,是德胜公司创业之初,摆在公司管理工作上的.一道非常重要的课题。《德胜员工守则》就是对这一课题探索的结果,通过规章制度的刚性,克服广大员工身上的小农意识,让他们重新获取奋进的动力;同时,还从不断改善生活环境、加强员工素质教育、倡导高尚的生活习惯等柔的方面来突显企业对员工的关爱。这就有力的克服了部分员工的局限性,为企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对于一个企业员工来说:“知识是最大的财富,培训是最大的福利”,德胜公司始终把对员工的培训工作,当作生产环节中的重中之重来抓的。通过岗前培训、复训及开设培训学校等方式,积极推动广大员工的业务素质教育,从而保障了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动力,每一个事物都是处在一定的矛盾体中,在我们认识事物、参加社会实践中,只有坚持“两点论”、“两分法”才能从根本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样,我们在企业管理中,也要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点论”、“两分法”,从规章制度的刚性和柔性两个不同的方面来把握、分析企业发展途径,不断探索、完善促进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认真吸取有助于企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腾飞。来自大洋彼岸的德胜公司,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它登陆中国以来,获得的巨大成功,便是最好的明证。中国有句古话:“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面对外资德胜公司在企业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作为同xx的中国电力企业,一个垄断的行业,我们该怎么办?我想广大同仁们应当明白了吧!
德胜员工守则读书笔记2
“破而后立”,顾名思义就是突破之前的束缚,从零的基础开始,利用先前总结的经验来立。同时,它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打败(敌人),在一个人失败或失意时,他最大的敌人,就是对于先前的种种耿耿于怀,放不开,不能果断的做出决定,因此,如果他脱离了先前的条条框框,不在对过去耿耿于怀,攻破它们,就能获得新的成功。
细读《德胜员工守则》,我有很深的感触,虽然里面的很多观点每次看到我都很郁闷,中国的五千年人文竟是如此的不堪回首,但在中国市场环境下能有这样一个企业独树一帜的走自己的管理路线,秉行自己的道德观念,又的确让我肃然起敬。聂圣哲讲过的一段话:“我就是为了追求秩序,为了使我们这个民族能够符合现代人的准则而追求民主、自由,追求法制,我绝对不能容忍我熟悉的人、我曾帮助过的人蔑视制度,绝对不可以,百分之百不可以。”这段话可以清楚地看出德胜的追求不仅在于做企业赚钱,更在于一种以企业为载体,改变中国人格和社会的决心与勇气。
德胜价值观: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
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论语子路》曾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待他人诚实,收获的是别人对你的尊重,待自己诚实,才不致于自欺欺人,迷失自我。诚实更是一种品牌,古代便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勤劳,是对工作的正确态度。是一个人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的一个基本方法。只有勤劳,才能改变你想改变的。只有通过辛勤工作,虚心学习,让自己的才华充分在工作中闪光,才能真正成为合格的员工。公司永远不缺人,缺乏的就是那些勤劳爱岗的人。
有爱心,就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一个有爱心的员工,才会自觉地去抓产量,抓安全,抓效益。一首《感恩的心》唱出了多少人的眼泪,我们也都曾感动过。与其让别人感动你,为什么不让自己去感动别人呢?
不走捷径,是对工作负责的表现。走捷径并不一定能把工作做好,甚至有时会起反作用,因为走捷径而引发的事故已不在少数。但仍有些人图方便凭想当然办事:意外怎么会那么巧落到我头上了?但事实上就是某些隐患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不走捷径,要求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段路。
中国人推崇智慧,但不是古希腊那种“认识你自己”的智慧,也不是犹太人以认识上帝作为智慧开端的智慧,更多的是阴谋和欺诈。德胜人坚决反对阴谋(权谋、谋略),德胜人说:“千万不要把成绩归于自己,把责任推给别人。也不要把阴谋当作智慧。”这话在每一次德胜的会议上都会被反复强调。
每个进入德胜公司45周岁以下的,不管什么学历,都得从打扫卫生开始,必须经过三个月的家政培训,去洗马桶、帮厨、扫地、搞绿化,合格后再踏上岗位。通过这个过程,就知道把每一个细节做好,把每一件事情做到位真不容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让你放下以前的一切,以全新的自我来接受新的价值观,让你学会正确做事的方法,一切从零开始。
中国人一般喜欢将集体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对个体却极端漠视,德胜正好相反,它尊重每一个员工个体,视“员工的生命为公司最宝贵的财富”。在任何危急情况发生时,德胜都奉行“生命第一”的原则,绝不认同员工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救国家财产、集体财产以及他人财产的价值观。德胜也不允许员工带病坚持工作,而认为带病坚持工作是对自己身体不珍惜的行为。
德胜还注重通过焕发员工内在的自尊心来让员工成为一个自尊并能够尊重公司制度、尊重他人的人。在德胜,“公司永远不实行打卡制,员工应自觉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员工可以随心所欲地调休,但上班时间必须满负荷工作。”
在德胜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做人一定要有爱心,有爱心才不会伤害别人,你才会尊重别人,你才会把事情做好。一个公司最后的品德的提高,最后的修养提高就落实在爱心上。”只有心中充满爱,你才会有感恩的心,你才会有满足感,你才懂得去珍惜今天拥有的一切。书中写到:“珍惜是一种善良,珍惜是一种修养,珍惜是一种朴素的.知恩图报。”
我一直认为不走捷径其实是一种迂腐的思想,有些事明明可以省时省力的做,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去拘泥于形式呢,在看书的时候我也对他们的做事方法感到不解和怀疑。但在前几天我经历的一件事情让我对这种观点有了更新的认识,那天我在公交站台等车,有两个推销保健品的业务员在向每个人推销他们的产品,大家应该对这种事情都没什么好感,所以他们基本上都是在回应别人的拒绝,但他们回应的方式却是让我吃惊的,在每一次遭到拒绝后,他们会把随身带的产品说明面对客户一字一字的读出来,哪怕那人听了转身就走,他们也会一字不落的读完才会去再对别人介绍,当时带给我的感觉只能用震撼来形容,没有监督,没有管制,他们完全形成了一种定式,在本分的做着自己应该做的每一个程序。
德胜公司像一个世外桃源,让人向往。书中所写的很多地方我们做不到,但很多细节又是我们可以要求自己做到的。他们对待工作的认真,对待职业的信仰,对程序的遵守,对制度的服从,还有他们发自内心真诚的爱,我相信认真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有所触动。
当我开始看到那些严格的制度和条例,我一点都不想成为德胜的员工,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被德胜的员工所感动,他们值得为自己骄傲!
破而后立,我们品清也在经历着破茧化蝶的那一刻,当洗礼结束,我们会自豪的对每一个人说“我们是品清人品质而又清澈如水!”
祝品清明天更强盛!
德胜员工守则读书笔记3
《德胜员工手则》,这本书融入了东西方的文化和管理理念,始终贯穿着诚信、敬业、勤劳、爱心的主线,提倡、激励人们向真、向善、向美及至推进社会主义进程的价值观。以至于安徽人民出版社的汪鹏生社长都认为通过这本书,使他跨入了现代化成熟管理者的队伍。
“德胜公司始终不认为职工是企业的主人,企业和职工之间永远是一种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健康文明的劳资关系。”过去,我们常说职工是企业的主人,用以凝聚职工的向心力,刚看到“德胜”的这种说法,我觉得好奇,甚至觉得离了谱。他这样说,在情感上首先给职工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既然我不是企业的主人,企业的盛衰与我无关,我只管上一天班拿一天工资,这怎能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呢?这就是一般中国人的观念,不敢承认现实和正视现实。“在做战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人灵魂深处的东西,就是人格的平等,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并不影响二者的和平相处和相互需要,人格上的平等并不排斥雇佣和被雇佣关系,雇佣和被雇佣关系也不排斥人格上的平等。这是我们中国企业最容易搞错的地方。”这一叙述给我们理清了思路,我们每位员工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我们不是老板,都是自愿受雇于云松宾馆,虽然分工不同,但“职业均平等,敬业比高低”。我们都有义务和责任为雇主尽心尽力地服务,否则,我们就随时要接受被解雇的现实。
“德胜”的管理是现代文明的管理,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化的管理。
说他是现代文明的管理,是因为他能把大多数是农民工的近千人建筑队伍的素质提高到让苏州喜来登大酒店管理层感到惊诧,被同济大学的学生称为“农民的脸庞、白领的气质”。被世界五百强之一的公司定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让许多客人到了我们公司就变得很有礼貌,有些人感到很拘谨,走到我们公司里战战兢兢的,拘谨的有两种:两边全是刀枪,还有一种是修养造成的拘谨。我们给客人的是修养造成的拘谨”。设置百部开放式的公用电话,无人监管,员工使用后自觉缴费,这不就靠员工的品德和修养?这不正是现代文明管理的.具体体现吗?
说他是人性化的管理,他强调爱心,认为“没有爱心的人,严格地讲,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人有爱心才不会伤害别人,“爱心需要勤劳、诚实做基础,爱心同样也要求不走捷径。”按常理,如果我们某个同事带病坚持工作,应该得到表扬和奖励,但在“德胜”一经查证,是要受到惩罚的,因为你不知道珍惜你的身体。“德胜”一定要创造老实人赢天下的气氛,刁钻的人让他永远见鬼去,“德胜”做到了,“德胜”严格将爱护职工帮助同事与庇护、包容同事区分开来。“德胜”不是慈善机构,但员工遇到特殊困难时,他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
说他是制度化管理,就是他的制度不是拿来做样子的,他说“蔑视程序的人,永远是‘德胜’的敌人”。他规定“钉钉子必须在6寸钉一个钉,就不能在6寸半或7寸处钉钉子,6寸半或7寸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但你一旦放纵,就可能以后在7寸半、8寸甚至9寸处钉钉子,长此以往,你的质量就得不到保证,你对客户的承诺就将大打折扣,你辛苦创造的诚信就一文不值”。他规定,对犯同等错误的人,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必须对你的亲戚、同事或你最接近的人,处罚要比其他员工高10%,否则你就违规,将要受到处罚。他规定“无论你是杨振宁也好,李政道也好,无论你是陈逸飞也好,张艺谋也好,只要你在‘德胜’工作,你每天早上一定要默读这句话:其实我没有什么大的本事,我只有认真做事的精神”。这就是制度,他也认为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也决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它将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不断修改、完善。
德胜员工守则读书笔记4
最近老婆单位向他们每位员工发放一本叫做《德胜员工守则》的书,拿回家后老婆一如既往丢在一边,继续看她的《快乐大本营》,反倒成全了我。记得自己刚开始拿到手它的时候,仅仅是走马观花翻了几页,也很稀奇员工守则也可以用来出版,看到那些严格的规章制度时,我就在想,难道一个单位就是为了让我们了解一家公司的规章制度而已。实际我们工作的规章制度比这些还有多和详细。我想不会那么简单这本书一定有它更深层次的东西。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会第18次印刷的原因吧。
于是我开始对其每个字每个篇幅的认真阅读,封面页“一个不遵守制度的人是一个不可靠的人!一个不遵守制度的民族是一个不可靠的民族”彰显编者已将个人的自身素质与国家的民族的素质整体结合在一起了。看看我们生活的周围,哪些闯红灯的、违章驾驶的'、在公共场所不文明行为比比皆是。但又是那样的无奈这种行为的普片。书中有一段描述德胜公司在酒店举行圣诞晚宴的情景。由于参加晚宴的大部分是建筑工人,以致于这家五星级服务人员很担心不和谐的事情发生。但事实出乎他们的预料,德胜的员工来到酒店时、全都是衣着整齐,彬彬有礼。没有人大声喧哗,没有人随地吐痰;抽烟的人没有乱弹烟灰、乱丢烟头。于是他们惊叹的认为这些员工的素质比我们有些机关干部的素质还高。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呢?原因很简单:《德胜员工守则》是一本直接指导现实管理的书,是一本关于如何管理农民的书,或者如何将农民转变成产业工人的书。在德胜的企业文化里不论你学历高低、职位区别你必须严格按照守则要求工作学习生活。这种要求会使人脱胎换骨的。
德胜公司教给员工的,不止是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做人。德胜员工提倡的价值观是:勤劳、诚实、有爱心、不走捷径。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认真负责。德胜公司始终把这一点作为座佑铭。我想任何一家公司,想要做强做大,就是需要这种敬业精神,全体员工从我做起,做好本职工作,各个岗位,密切配合,一起合作,才能圆满完成这一事业。我们学习德胜公司的精神,必须养成人人都要有爱心的良好风气,同事之间相互关心,团结友爱。有爱心才不会伤害别人,才会尊重别人,才会把事情做的更好,“爱心需要勤劳、诚实做基础,爱心同样也要求不走捷径。”“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看似简单的十一个字,其实蕴藏着太多内容,它让我想了很多很多……为什么我们要做这样的人?因为只有做到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只有做到这样,我们的事业才会更强大、持久,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好。更重要的是只有做这样的人,我们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在《德胜员工守则》里均给出了答案。-----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
“德胜”的管理是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化的管理的相结合。
说他是人性化的管理,似乎因为在德胜强调爱心,认为“没有爱心的人,严格地讲,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人只有有爱心才不会伤害别人,“爱心需要勤劳、诚实做基础,爱心同样也要求不走捷径。”按常理,如果我们某个同事带病坚持工作,应该得到表扬和奖励,但在“德胜”一经查证,是要受到惩罚的,因为你不知道珍惜你的身体。“德胜”一定要创造老实人赢天下的气氛,刁钻的人让他永远见鬼去,“德胜”做到了,“德胜”严格将爱护职工帮助同事与庇护、包容同事区分开来。“德胜”不是慈善机构,但员工遇到特殊困难时,他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这不正是人性化管理的具体体现吗?
说他是制度化管理,因为在德胜的封面中就有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不遵守制度的人是不可靠的人!一个不遵循制度的民族是一个不可靠的民族!”德胜要求每一个员工甚至于管理层都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及规章制度来办事,守则制定的规章制度很详细,小到刷牙、理发的次数都有规定,看似很苛刻、繁琐,但实际上却很有人情味,因为每一位员工的行为举止都代表着企业的形象。
读完了《德胜员工守则》,我习惯性的把它放进我书桌的抽屉里,但是读的时候我的内心很不平静,我觉得有点愧对这本书的作者和所有为这本书工作的人,但是我的内心我的价值观因为这本书有了很大的改观。感谢老婆让我有机会读到这本书。我对我以后的工作、为人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将珍惜现在的一切并善待周围的人,更重要的是我会更加认真的工作,更认真的去生活。我知道“我实在没有什么大的本事,只有认真做事的精神”我已经知道我该如何做了,虽然我们这里还没有如此的制度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