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米安 读书笔记3500字[推荐五篇]

时间:2021-01-09 00:43: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米安 读书笔记35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米安 读书笔记3500字》。

第一篇:德米安 读书笔记3500字

德米安 读书笔记3500字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德米安 读书笔记35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南方的冬天,今年特别的寒冷。最近几天,冰箱式的降温来袭,顿时让人觉得稍稍动一下就冷到不行。与此相对应的就是,人的大脑也懒得动了,好像因为窗外那灰蒙蒙的天空人也特别容易犯困。所以,看书的速度也慢了。其实不仅仅是看书,仿佛人一旦进入到太冷的天气,各方面的行动力都会变慢。

两天的时间,看完了黑塞的《德米安》。看完后你或许也就会明白,有些作品之所以经典,确实是因为它的描述入木三分。德米安,既可以理解为真正存在的人,也可以理解为它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象征我们在成长得过程中不断地向世俗提问,不断地走向自我的过程。

其实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会遇到彷徨的时光。青少年有青少年的彷徨,中年有中年的彷徨,老年了依旧会有老年的彷徨。每次经历这样的时光时,都是一个人慢慢走向自我的过程。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从这段时光中走出来,有些人害怕向前走,所以为了避免出错,他宁可选择留在那段彷徨的时光中,一路彷徨到生命的尽头。

从小到大,但凡比较严格的家长,其实对自己的孩子在管教方面通常比较严格,虽然这样子教出来的是有教养的,但同样无法避免,他们也会经历那些彷徨的时光,只是可能比那些放养式教育方式下的孩子晚了一些年而已。就像书中的主人翁卡莱尔,父母恩爱,家庭和睦,整个家庭的氛围总是和谐的,家对他来说是幸福的,温暖的,也是心灵的避风港。可是出了这个家门,他同样会看到周围黑暗的一面,原本这些与他无关,自从他为了合群撒了一个慌,称自己是英雄而被一个社会青年当成把柄向他勒索开始,他的世界开始变了。他接受的教育是不能欺骗的,也不能背着父母做不该做的事情的,可是没办法,他的良知一直都在谴责自己的行为,但是没办法,他又不敢坦白,只能不停地受到来自心灵和社会青年的折磨,这一度让他的父母以为他生病了。后来遇上了德米安,一个看起来早熟的同学,帮他解决了社会青年的问题,但同时也给他带了新的思想冲击,德米安公然和他讨论圣经内容的真实度,提出了他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想法,这让他激动,但同时也让他害怕。

他不知道怎么回应德米安,所以选择逃避他。但是德米安的思考方式已经在他的大脑中发芽了,直到后来两个人去了不同的地方上高中。高中时期的卡莱尔,开始变成一个成人了。刚开始入学的时候,他是孤单的,离群的,他认为他不想和同龄人一样把生命浪费了。后来为了合群,他酗酒,叛逆,他以为这样子就可以让他不孤单,可是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孤单。表面上他拥有了一群和他胡闹的人,可是他的`内心却少了信仰,让他无可适从。直到他再次想起了德米安,还有他们的族徽。他把他梦里发生的一切想办法画下来,同时也遇到了他生命中另一个类似德米安的朋友。他在他那里找到了寄托,逐渐把他之前的坏习惯改掉了,变成了好学生。可是结局还是和之前的朋友一般,这位新朋友带给他的思潮再次刺激到他,让他想要去改变什么,可是谁也没办法告诉他,他到底该怎么做,后来用言语伤害了他的朋友,戳中的就是他的弱点。从那一刻起,一些东西又慢慢地发生了改变,他和朋友之间回不去了,即使那一刻他道歉也是没用的。这个时候的他,大脑的想法已经逐渐成熟了,仿佛之前的他就像还未孵化的鸟儿,这个时候的他就是那个冲破蛋壳的小鸟。

时间很快来到他快上大学的假期。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好像渐渐看清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追求,所以他想要去找寻那个出现在他梦中的人,但是一直无所获,一直到了大学。大学里更多的人组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组织,团体,每天晚上一群人都会聚在一起喝酒,喝到烂醉。在卡莱尔看来,他们是因为孤单而聚在一起,并不是出于相同的信仰。也是在这个时候,他再次遇见了德米安。他和他说了这些年发生的一切,之后他也见到了德米安的母亲,那位一直出现在他梦里的人。之后的时光,他接受了来自各界的新的思潮,也学会去面对内心的自己,同时也敢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故事以他到战场参战结束,并最终在战争中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对于他来说,这样的人生其实是最好的。那段彷徨的时光,让人变得孤独,但是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才可以慢慢走向自己。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所有的人都会经历。越是长大,我们越发现,曾经单纯美好的一切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生活中一个很奇怪的世界,它的奇怪之处它要求人要组团式存在,不管这些人是不是志同道合,如果有些人的行为跟他们不一样,他们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打击他们。所以一些人慢慢地就屈服了,他不敢提出任何的异议,一味麻木地跟随着。以为自己身处于某一个团体之内就是安全的,殊不知这些团体当初建立的时候只是因为孤单而存在,一旦出现任何的利益冲突,立刻就会由友变敌。除非是那些真正是因为志同道合或者臭味相投而组在一起的人,精神上的同步才是真正的归属。

曾经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刚来新的工作地方的时候,因为没有一个人是我认识的。要是你老是独来独往,别人也会对你提出看法,那个时候还年轻,对这些东西总是特别的在乎。那个时候也是一群年轻人有空的时候聚在一起打牌。可是日子一天天的过,我并没有觉得我找到了归属,反而让我更孤单,甚至我打完牌回到宿舍的时候,是那种精神上的疲累,明知道这样子是不对的,可是感觉就是我看着自己在堕落。然后也害怕其他人有其他的想法,所以也不敢说不。等到有一天,我的内心真的承受不了这种煎熬的感觉了,在明知道会得罪人的情况之下说不打牌了。那段时间,是觉得自己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可是内心却渐渐地得到了平静,特别是把自己交给书本以后。后来再次回想这件事,其实,只能说每个人的娱乐方式不同吧。我想要的朋友圈是大家没事坐下来瞎聊聊,这里的瞎聊聊不是胡说八道,它是相较于那些太有目的性的交谈而言的。我们可以谈谈平日里遇到的一些问题,今天看到的什么特别的新闻,最近有什么新书上榜了,我们讨论什么东西最好吃,哪里开了一家新店,工作上遇到的一些麻烦,以及自己的生活愿景,无伤大雅即可。如果大家的时间聚得起,一起约着出去逛个街,吃个饭,看场电影,多好!回去了大家洗个澡,再一起喝杯茶,美美地睡一场觉,然后新的一天又到来了。

彷徨,带给人的感觉始终是不确定的,没有安全感的。也是因为有彷徨,我们才更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们自己想要成为怎么样的人,我们又得为此付出什么样的努力。越是彷徨的时候,越是能够看清自己的内心。

第二篇:读《德米安》有感

读《德米安》有感

读《德米安》有感1

“鸟要挣脱出壳。蛋就是世界。人要诞生于世上,就得摧毁这个世界”

前半部分,辛克莱年少时,在人最原始的欲望和道德教义所代表的两个世界中彷徨。后来遇见的德米安、皮斯托琉斯是他的指引人,让他一直追寻自我。”觉醒的人只有一项义务:找到自我,固守自我,沿着自己的路向前走,不管它通向哪里。”

是继续蜗居在虚伪的、已经死去的童年里?还是走向这个世界,面对那最原始的欲望、面对自我?这个决定很难做出。

敏感的人总是孤独,觉醒的人注定要沿着自己的路寻找自我。”一种豁然醒悟的感受让我所熟识的那些情感和乐趣都变得了无生趣,我闻不到花园的芬芳,对森林也毫不好奇,世界就像一堆廉价待售的旧货围绕着我,乏味无趣。”这个时期的辛克莱,像乌龟一样缩进自己的内心,这可能是他最彷徨的时期了。

辛克莱堕入了黑暗世界,堕入了魔鬼之手,在醉酒声色中沉沦。看到这,我想到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我是酒肆中的英雄,是哗众取宠的.小丑”这时的辛克莱和大庭叶藏有相似之处,大庭叶藏的”丑角精神”是为了保全自己优越感的面具,而辛克莱则是对长时间彷徨在两个世界中的自我谴责、痛苦的一种释放。其实他也是一种掩藏、一种逃避。”我恐惧长久的孤独,害怕心绪的各种细微、羞涩和热切的波动,害怕那常泛起的爱的柔情”。

德米安的出现,让辛克莱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他学会了批判性思维,学会了质疑,这是在学校传统的教育方式中很难得到的。德米安让辛克莱走向独立。然而”在世上,最让人畏惧的恰恰是通向自己的道路。”

黑塞对少年主人公的彷徨描写得细致入微,通过德米安他经历了一段心灵探寻之旅。作为读者不仅不会觉得枯燥而往往会跟随他的笔触他的精神导向而禁不住自己也做一番向内的探寻。我每次阅读黑塞的文字变会深陷其中,内心的活动也会活跃起来,同时也着迷于黑塞笔下的那份魅力。

“爱无须祈求,也无需索要。爱必须要有心中笃信的力量。这时,爱就不需要被吸引,而是主动吸引。”

“我最渴望的无非是真正地尝一口生活的滋味,将我的一部分投入这个世界,任它与世界发生关系或抗争。”

读《德米安》有感2

期待黑塞这本《德米安:彷徨少年时》太久太久了,所以在学校趁着午休和自习课的空档,半天就读完了整本。读罢甚至还觉得,怎么这么短啊?

确实整本书很简单,完全可以用“完美到不像属于人间的少年德米安多次为失足少年辛克莱引路”来概括,但是这不准确,因为这本书写的不是自己和别人,而是自己和自己。

对哲学没有什么研究的我还无法从哲学意味的理解层面上去分析作者的排篇布局,但是在文学的笔触上又因为有不同的翻译版本,不太好去拢在一起说什么。

那就来说说德米安吧。

我曾经一度非常不喜欢《摆渡人》这本书,觉得它虽然是治愈读本,设定也很新颖,但是多少有点“无脑幻想”的成分,救赎风格太重,让人无法放下这个芥蒂。

而那天翻到德米安出现的那一页,尽管已经翻过简介数遍,但是他真正带着像动物、像磐石一般的冷淡和真情出现时,我发现自己再也拒绝不了“摆渡人”这个词了。

他是苍穹和宇宙之间的平静,他有跨越时空的老成与敏锐,他永远矗立在那里,永远孤独。

但是他从来不拒绝对辛克莱的帮扶与拯救。

这是我所理解的`摆渡人。他不需要像崔斯坦一样一路护送迪伦到天的尽头,他不需要为了某人放弃自己灵魂的独特性,他也不需要交出什么来和这吊诡的命运抗衡——毕竟生命最吊诡的是,你必要押出生命的圆满去达成自己的圆满——因为他本来就可以主导自己,他本来就站在那条“通往自己的征途上”,他的存在就像尼采之前曾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所写,“身体是一个伟大的理性,既是畜群也是牧者,既是战争也是和平,既是一也是多。”

他就是大写的牧歌,他的眼里只有性灵的美好,他就是掌握了高超自我的王者。

这就是德米安。

他在书中的“我”——即辛克莱——在迷途中摸索并找到自我的路上不断出现又不断隐身,他的思想正像是前言中所写,认为“我们都是大自然向人的一掷”。彷徨少年时,他告诉辛克莱,无论是光明世界还是黑暗世界,你都受着欢迎,但是你大可不必这样,为什么不逃离这些去把握自我呢?为什么非要被规则支配?为什么要把思想固化?

这些问题无一不像一把尺,量着辛克莱额头处那该隐的痕迹。

(当然,辛克莱不是该隐,他不狠毒,但是德米安首先教会辛克莱的就是,该隐他不该、也不止单一解读。)

就像书中所说,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残留的、来自蛋内的黏液,我们从原初世界开始走向永恒的本质,我们需要观心火来认识自己、通过讥讽刺痛自己,构建你自己的山水世界,我们都是造物者。

鸟奋力啄破蛋壳,可能不是为了获得重生,它只想证明自己的存在,或者让自己存在。

不要酒精,不要梦境。要探出头,要挽留风,要努力滑动船桨,把自己送到可能没有正确答案的对岸。

辛克莱堕怠、愚蠢、听风是风,但是在德米安的引导下,他捞起了自己的灵魂,面对着那张变了无数次最终呈现自己脸庞的画像,最终拥抱了世界,容纳了自己。

结局很完美,可是我多希望德米安对辛克莱说出一句,我就是你,你亦是我。

因为这是自己和自己的故事。

读《德米安》有感3

克里希那穆提说:毫不扭曲的了解自己的真相,不论美或丑,善或不善,便是美德的开始。美德是最重要的一种品质,因为它会带来解脱。黑塞这本德米安就是一本发现自我的书。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对每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召唤,人人都背负着来自原初世界的黏液和蛋壳,直到生命的终点。很多人都未能成人,只能继续做青蛙、蜥蜴、蚂蚁之辈。有些人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鱼。然而每个人都是自然向人类投出的一掷。所有人都拥有一个起源和母亲,我们来自同一个深渊,然而人人都在奔向自己的目的地,试图跳出深渊。我们可以彼此理解,然而真正解读自己的人只有自己。文中对于主人翁很多负面的描写,写了很多人性中的.恶。比如:撒谎、校园霸凌。我们会因为撒谎而羞耻,不敢说出来。会害怕别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使,也有一个恶魔。对于不好的我们也应该坦然面对。说道害怕,我们都不应该害怕任何人,如果一个人让另外一个害怕,原因就是这个害怕的人承认了前者的权利。比如:这个人做错了事,被另外一个人发现了,这样的话,他就有了控制你的权利。每个人都得发掘出属于自己的合理和禁忌,从来没有一个人因为犯了禁忌而成了流氓,反过来也一样,其实这是一个懒惰的问题,懒得思考和批判自己的人会顺应世俗的禁忌法则,他活的轻松。而有些人的戒律来自心中,在他们看来,正派的人天天做的事情未必不是禁忌,而遭受他人唾弃的在他们眼中却是不乏合理之处,每个人都得为自己而活。再比如说和别人比较。不用和别人比,如果天性是蝙蝠,你肯定成不了鸵鸟。有时,你总觉得自己不正常,为自己的路与大多数人不同而自责。这个毛病得改,看火也好,看云也好,如果灵光闪现,内心的声音开始说话,就投身于其中吧。不要一上来就问自己:这是否迎合了老师、父母或者别人。这样一来,人就毁了,只能固步自封,心如死水。最后是发现自己的梦想。人必须找到他的梦想,然后路就好走了,但是世界上没有恒久不变的梦,新梦会取代旧梦,人不能坚守某一个梦。实现梦想,人类的余地比较小,无法超越自己,我可以胡思乱想,想象着自己一定要去北极等等,但只有愿望真正发自内心,成为我的真心时,我才会有足够强烈的意志去实现它。

读《德米安》有感4

赫尔曼黑塞的《德米安》(又名《彷徨少年时》)(中国法制出版社,林倩苇译)是一部心理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我” 辛克莱,从小生活在没有黑暗部分的光明世界里,在后续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惑时,光明世界的“上帝”无法给自己答案,指引自己走出迷雾,甚至让辛克莱陷入更加强力的痛苦与自责中,无法排解和解脱。此时辛克莱遇到了德米安,通过德米安的引导,“我”开始重新审视和学习世界,接纳光明与黑暗共存的真实世界。同时也开始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找到自我,并且真正的努力做自我的过程。这本书较为文艺,但是大部分内容文字优美,情节和内容足以吸引所有翻开书的读者。

这本小说有很多作者本身的影子,甚至可以认为这本小说就是作者多个分身的沟通小说。赫尔曼黑塞从小生活在宗教家庭,父亲是基督教新教牧师,外祖父也是传教士,母亲也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与主人公辛克莱都是从小生活在一个纯正面的环境中。小说中段,辛克莱开始面对黑暗世界,借酒消愁,堕入黑暗,此时出现了该时段的引路者皮斯托利斯,他的父亲也是有名的牧师。从某种程度上说,小说描述的就是作者本人曾经经历过的挣扎。有意思的是,小说中的“我”通过“上帝”的化身德米安,批判了完全正面的传统宗教,特别是作者父亲所在的基督教新教。小说表示真正的宗教和上帝应该是光明与黑暗并存的,而非传统宗教中表现的那样,完全是正面的化身,无任何黑暗面。

这本小说的代入性非常强,在阅读这本小说的过程中,你会经常惊呼,这不就是我曾经经历过,或者现在正处其中的状况吗!你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当辛克莱痛苦挣扎时你感同身受,他最终冲破那个命运的蛋壳时,你会和他一起喜悦。同时作者传输着较为正面的三观,给你指引,拨开你心中的迷雾,帮助你思考,确定你内心的方向。同时因为作者擅长诗歌,译者自己本身也是作家,因此该小说文笔优美。较为不足的是些许部分较为晦涩,以我的'生活经验暂时无法理解,同时部分内容不够紧凑,让人了解不到表达的目的所在。

阅读本书最大的体验是:过程中你会源源不断的获取力量。“人生在世最无聊的就是走在一条由他人引导的自我之路上”,“分离冲破蛋壳,这颗蛋是这个世界。若想出生,就得摧毁一个世界”“一个成熟的人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职责,除了寻找自己,回归自己,坚定的成为自己”。这些话使得在纷繁世界患得患失,彷徨失措的我,找到了灯塔,同时充满了坚定的力量。让我能尽量说服自己抛开世俗的压力,探寻自己的内心,努力去做到知行合一。让我在离开父母创造的光明世界后,遇到社会中的黑暗世界,不再想一头扎回父母创造的光明世界,而是逐渐接受黑暗世界,同时和黑暗世界和平共处。

总体来说,《德米安》是一本温柔而充满力量的小说,我个人推荐指数为五颗星。这不是赫尔曼黑塞最有名的小说,期待阅读他其他的这一系列的小说。

读《德米安》有感5

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如天上那永不褪色的启明星,如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的那片桃林。让我由迷途到寻找,由回归到坚定,贯彻未来,看尽心中无数个自己。可能结果仍不如意,但只要是“你”,我便不胜感激。

《德米安》,一本由黑塞著作的心路历程。文章主要记叙了出生并成长于优良家庭———“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社会,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儿时谎言带来的灾难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人出现了,带他走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寻找自我的征途。之后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成为他的引路人。故事不长也并不复杂,正如德国文学大家托马斯·曼评论的那样:“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

“德米安”一个良师益友的总称。不知谁曾说:“在家遇见好父母,在校遇到好老师,便是此生最大的幸运。”现在想来,从过去的无知中似多了份体会。一个人的言传身教对另外一个人起到多大作用?从父母与外公外婆那里,可以看到更有体会的惊喜;或许你也可以从班主任们的.比较中知晓……但重要的是你要明白:不是所有人都幸运,但请你珍惜每个如“德米安”般的人,他会在看似无路的幽径幡然出现;他会在你跌跌撞撞误走到马路中央时拉你一把;他会在你为情或为自己难以抉择时劝你一句……这些举动提醒了你甚至是帮你,他以不同身份出现又消失,笑着说:“实属无心之举。”这样的人请你心存感激,他们是良师亦是益友,在你昏沉的生命旅途中,遍遍悉心的指引!

谁的青春不迷茫。正像张嘉佳所说的那样:“青春是丛林,是荒原,是阳光炙热的奔跑,是大雨滂沱的伫立。”又正如《德米安》中所言:“每个人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寻找自己,坚定地成为自己,不论走向何方,都往前探索自己的路。”我们也许因儿时的欺骗发展成潜移默化的恐惧而心忧;也许因老师的几番教导而似有似无的焦虑;也许曾站在马路口,候车厅里握着车票拉着行李恍如失神……这些有的我经历过,有的从曾晦涩难懂的词句中读取过,也许这些词句我永远不会经历,但也许它们也会成为我的过去。我伏在桌前,手边摆着《德米安》,“活在当下”四个字忽然闪现,我总是杞人忧天,担心考不上大学,担心长大后孤身一人,担心别人怎么看我,却忘了寻找自己,哂笑一下,那些称之为过去的过去不都已过去了吗?那些避不可避的未来,只要在寻找自己的途中,迷茫又何所畏惧呢?

故事的最后,德米安离开了辛克莱,我读完后过去很久仍觉得心很痛,感觉辛克莱被抛弃了,可我又会想起书的最后一句:“每当思念“德米安”时,辛克莱便会进入自己心里,他发现心镜中的自己已经与现在的自己一模一样了。”辛克莱找到了自己,钟爱的引路人终将逝去,我们终将踏入被称为“社会”的大学,也许会有失魂落魄,或难以忍受的时候,想想那个人,他曾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当你忍不住回眸,却又无法回去,最终只能抹泪前进时,请由衷地在心里说句:“遇见你,我不胜感激。”

读《德米安》有感6

拿到《德米安》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十二月三十号的晚上,我还记得那天晚上漫天的雪和吹得很烈的风,我在外面走了一圈,不知道又思考了些什么,然后一无所获地回到了宿舍。莫名迷茫的时候,我翻开了《德米安》。

《德米安》主要讲述的是少年辛克莱的成长故事,主要是取材于黑塞个人的九岁到十三岁的成长经历。这是四十岁的黑塞写下的故事,我倒没有期待其中的故事是真的,但在我读完此书时,我相信那些少年辛克莱所经历的心路是真的,因为我也正在那条路上走过。本书书名为德米安,他是辛克莱的朋友,陪伴着辛克莱走过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阶段。但是德米安真是存在的吗?

书中的辛克莱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因为受到坏孩子克罗谟的敲诈勒索而开始认识到这个世界是由两个世界组成的,一个是有父母的爱和教会的爱共同铸就的纯洁天堂,而另一个则是充斥着谎言、欺骗的世界,他的心灵备受冲击,他也因为隐瞒父母而干了父母不允许的事而独自承受着心灵之罪。第二个阶段是辛克莱和德米安相遇了,德米安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两个世界的不同,并逐步引导他接受这个世界的复杂性。第三个阶段则是辛克莱离开了德米安去远方上学,在经历了一段放浪形骸、虚度光阴的日子里,他在自己的女神碧翠丝的感召下进行了自我的心灵净化,并与琴师皮斯托里乌斯建立了友谊,共同度过了一段心灵艰难的日子。而第四个阶段则是辛克莱与德米安重逢了,他们的思想在此时达到了相互的交融与认可。而由于德国与俄国进行战争,辛克莱与德米安都去了战场上,由于负伤,辛克莱与德米安都躺在了病床上,最终,辛克莱躺在病床上与这个名为“德米安”的幻觉告别,成为了德米安。在最后,我明白德米安可以被理解为少年辛克莱的内在创造出来的一个引领自我的形象。他可以是少年辛克莱成长之旅路途上很多智者形象的箭垛式人物,因为他太过于完美,完美到失真,也可能是少年辛克莱创造出的陪伴自己成长的伙伴。我的理解倾向于后者,所以我认为全书讲述的实际上是少年辛克莱的孤独之旅。

我记得有一句话叫“为了成长,我们必将成为精神上的孤儿。”我觉得这种孤独感在一开始就伴随着少年辛克莱,在他开始意识到“两个世界”的时候他就已经远离了那个温暖的家庭了,在面对自我心灵的受苦时他也曾有冲动向自己的父母忏悔以求得原谅,但是他一直忍耐着,自己消化着这种心理上的不适,其实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认知失调”.而在他内心达成一种风平浪静的时候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这其实就是对父母权威的巨大挑战,他不再相信曾经父母给出的解释和父母想要塑造的他了,再到后来他听闻了圣经关于亚伯与该隐的故事之后,他不再循着父母和老师的思维来理解这个故事,而是借德米安之口说出了对故事的另一种理解,这是对固有权威的挑衅,到后来的放浪形骸等等实际上都是对曾经约束着自己心灵的既定权威的挑战。这些权威也在一点点被瓦解,辛克莱最终成为了“精神上的孤儿”.旧的城池已经沦为废墟,新的,还未建立。——旧的权威已经推倒,新的还未建立,这就导致了辛克莱的迷茫。他开始思考自己要过一种怎样的人生,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最终自己尝试去回答——把自己交给命运,做命运让自己去完成的事情,去寻找那些与自己同样拥有该隐印记的人,和他们待在一起,摆脱这种孤独,最终他就这样一步步地走向成熟了。这种成熟可以被解读为心理学上的.“自恰”,也就是自我认知失调的时候的自我调节机制已经建立起来了。

辛克莱之后的成熟不过是孤独的延续罢了。(这是我消极的说辞)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可能在于作者黑塞的诚挚吧,即使这仅仅是本小说,但我也相信那就是他曾经走过的路,而我个人的迷惘被他表达了,我觉得有种被理解的慰藉。当然,我也还是那样的观点,辛克莱的人生并不是升级打怪,并不意味着他的这个阶段取得了某种成就或者必将低于他的未来或者高于未来,人生不是线性的发展的,不存在规律可言的,也无法比较,在这团破布乱絮样纠缠不清的唯一能够确定的存在就是孤独。

读《德米安》有感7

步入奔三的年纪,似乎已经没有少年时犯了错误,生怕被人发现,藏着掖着的恐惧心理了,有的只是犯错自责懊悔,接着接受,下次还会再犯。哈哈哈,题外话。黑塞的这篇小说便是以少年辛克莱成长的历程为线索,一丝不苟地勾勒出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迷惘、纠结以及最后的豁然开朗式的解脱。通过辛克莱的视角,向我们传达出一种主题:成长,无非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而因为选择的繁冗芜杂,从而导致选择过程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恰恰是自我存在的一种指证,更是尝试接纳多面自己的必由之路。

正如开篇所说:“我只是尝试着过自己要的生活。为何如此艰难呢?”这便道出了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在选择自己的道路时,从来不曾有人真正成为他自己。所幸的是,在我们不知如何抉择时,总是有引路人给我们指引方向,从而让我们不至于迷失。

小说开始于辛克莱的小学时代,10岁左右的孩子已体会到学校、家庭和教会所描述的世界与客观社会的巨大差别,知道自己的目标是要进入“光明而纯洁,慎重而有秩序”的世界。“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的路还很长”,在这个过程中,他受到很多煎熬。比如,在开始受到克洛摩的威胁挑衅,还有把钱偷给克洛摩,以期堵住他的嘴,去圆自己偷苹果的事实。然而,这种举动不但没有缓解他的焦虑,反而使其内心更加忧虑、纠结、痛苦,以致快精神崩溃。这个时候,精神导师德米安出现了,使得辛克莱慢慢从自身愧疚感中解放出来,也慢慢试着接受自己,从以往家庭、宗教所设置的“好孩子”形象之中解脱出来,明白两个世界的存在是合理性的,并且接受了它们。不管是光明还是黑暗,只要听从自己的内心,一切都变得豁然开朗。

在某种程度上,德米安可以说是作者灵魂的工程师与指引者。他从反面去论证该隐的故事,从而打开了辛克莱认知的新大门,让他慢慢认识到内心两个世界存在的真实性。一方面,他深受出生环境的影响,被束缚在光明世界的一端,另一方面,他内心潜意识又有向恶的倾向。但由于世俗的圭皋,使得他不能正视自己内心的魔性的一面。也正因为种种限制,辛克莱在自由选择做自我的成长路上举步维艰,内心挣扎痛苦不堪。如果在善与恶之间进行选择,更好地做自我,这是黑塞给辛克莱的选择,又何尝不是给我们的选择?

所幸的是,辛克莱在自我与他人的引导下,慢慢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成为自我。这个过程并不容易,黑塞用鸟和蛋壳的比喻来揭示选择过程中人与世界对立的艰难处境:“鸟从蛋里挣脱出来。蛋即世界。谁要想出生,就必须摧毁一个世界。鸟飞向上帝。上帝叫阿卜拉克萨斯。”这个比喻其实道出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人若想真正做好自我,体现自身个性,那就要从这个固有的凡俗世界挣脱出来,在不断的历练当中丰富自我。这个过程意味着很多艰难的选择,这也是黑塞对于成长过程问题的思索。

这一小说之所以风靡世界,不仅仅是在于黑塞揭示了少年辛克莱人生路上蹒跚的艰难,更主要的是生动刻画了人在面临纷繁芜杂的世界时,做选择的焦虑与彷徨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哲学思考。从更实用的角度来说,它引导着广大青少年在成长路上要艰难历练,拥有智慧,进行正确的选择,做最真实、最自我的自我。

玄牝

这本书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所说的两个世界,两个世界光明的世界被倡导,而黑暗的世界则是被遗弃。我们在一开始和主人公一样都是在一个充满光明的世界。世界的阴暗面都被隐藏了起来。可是我们的成长,一定与黑暗有关,当开始接触黑暗的那一刻我们也就慢慢地长大了。就像植物一样白天积蓄养料,夜里慢慢地生长。可能在我看来世界根本没有所谓的光明与黑暗,我们意识中的光明黑暗不过是人为地引导我们去这样认为的。当我开始自我思考的时候,发现世界上的是非对错都是很模糊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们要用爱去面对存在,从而找到那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书中所讲的孤独在我的理解中是鸟从蛋中飞出的那一刻。那一刻上一个人们为你塑造的世界已经崩塌,而新的世界却也没有到来,这时是孤独的。迷茫,痛苦会在这个时刻不停地出现。也就是这个时刻,我们慢慢地走向了自己,与自己和解,与外界和解,从而认同自己,慢慢地寻找自己的路。这是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很多人因为恐惧未来而放弃,有些人却坚持内心最终飞向属于自我的蓝天。在我看来风险固然可怕,但是害怕风险更加可怕,因为那为数不多的可能性都已经没有了。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有一个非常大的疑问,那就是我们的想法什么不是被引导的呢?国家的统治,最基本的就是建立统一的价值观。而我们所处的环境,就是在这种氛围中,我们所接受的一切几乎都是在引导我们形成这个国家基本的价值观,来维护祖国的稳定,自由的思想或许也是看似自由的,因为那也有可能是被引导的。我用我自己对于哲学的理解进行了猜想,我们的命运与生俱来,不论我们的人生如何都是这苍茫宇宙运行中的一环,我们生而为人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自己此生的终极,那是我们到来的一切的意义,所以书中追求的自由,可能是在“道”中我们的最根本的使命,那种我们与生俱来的观念。就像书中所说的夏娃小姐,我的一切都源于她,最终却又归于她。当我们与使命接轨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将会快乐充实。这是我的一点小猜想,也不知道大家怎么看的,大家有什么好的想法可以交流交流。

晴天

初读黑塞时是高中,一本《悉达多》让我明白了这个作家的风格。时隔多年,仍能清晰地记得那时的阅读体验很戏剧化——是一种被欺骗的愤怒。即将成年之际本来是缺乏实际的丰富经历的,所以阅读时总期望书籍能提供各种答案作为人生的参考,而《悉达多》的故事昭示着好像我只要去人世间游历,大胆经历一切,然后就能“悟”了。尽管黑塞详细写了悉达多游历的内容和心境的变化,可是由实践到彻悟,这中间似乎漏掉了一个关键的环节。《德米安》中的辛克莱有着明确的寻找并成为“自我”的意识,可是那个自我究竟是什么样子呢,黑塞也没有写。诚然,黑塞从心理角度揭示了很多关于人类的秘密,可是他没有写到的能催生人生质变的神秘之处显然更多,而那个,就是属于每个人独有的、个性化的、隐秘的思维链,那是靠理性逻辑所无法探测、预知、概括的领域,因为理性是有限度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如是说。

辛克莱和悉达多最终都做到了使自己满意,也许这就是黑塞想表达的人生的终极意义:勇敢而坚定地走一条追寻理想自我的道路,历经坎坷、挣扎,在现实的和精神的磨难中一次次自我突破(尤其是思想上的蜕变),最终成为让自己满意的人。这个已完成的自我未必就是完善的,关键在于他的内心是和谐的,他终于能够与自己和平相处,平息内心的躁动、迷惘和恐惧,就是说达到了汉语中的“心安”。

《德米安》在情节安排和处理上不如《悉达多》成熟,但是它比后者更为动人。在辛克莱视角下,它所描写的几种有瑕疵的人生道路也是充满温度的,并没有被冷酷批判,只是人生境界有所不同而已,并无优劣之分。种种选择可以共存于世,正所谓“大道无门,千差有路”。

西方现代小说总是恰到好处地给一些东方智慧结晶做了详细阐释,正因为如此,所以总是因为洋人作者准确而细腻的心理剖析而惊异,对他们的结论却感到平淡无奇。我们各自站在不同的巨人的肩膀上,惊鸿一瞥之日,会心一笑之时。

读《德米安》有感8

与其说,这是关于《德米安》的读书感悟,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是对黑塞及其重要小说作品的介绍文,并推荐书友试试阅读《荒原狼》、《玻璃球游戏》等。

事实上,当我在大二的时候,第一次阅读赫尔曼·黑塞的作品时,就被这位有着诗人气质的才人吸引了,了解后才知道,与他的小说作品相比,黑塞的诗歌价值同样不可小觑。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黑塞其人。

赫尔曼·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主义的最后一位骑士”,其小说作品不仅仅是排遣黑塞自身内心的痛苦,同样也使得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心理治愈。尤其在他的中期小说创作中,黑塞特别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剖析,致力于探索复杂的人性、寻找内在的自我。我们这次所分享的19出版的《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讲述了少年辛克莱在他的生命成长过程中不断找寻通向自我的艰难旅程。1922年出版的《席特哈尔塔》讲的则是婆罗门之子席特哈尔塔漫长的修行之路。1927年,小说《荒原狼》出版。在这部作品中,黑塞通过对哈勒尔这一独立个体的精神疾病的叙述,展示出现代社会中人性遭受分裂的恶果。而1930年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通过展现少年歌尔德蒙寻找人类之母的路径,勾勒出人物(人类)复杂的心灵结构。可以看到,赫尔曼·黑塞的作品,不仅是创作主体即作家本人排遣其内心痛苦的工具,也是引起读者共鸣并得到心灵净化、安宁的良药。文学具有类似心理学的疗治作用,文学应当承担起疗治那些饱受痛苦之人的责任,而事实上,黑塞的一生都在试图通过文学创作践行这一伟大的理想,帮助更多像他一样的人们,找到自我,完成涅槃。

这或许某种意义上能够解释,黑塞的作品为何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甚至在战后的日本、美国掀起“黑塞热”.

黑塞在文学创作尤其是中期小说作品中体现的疗治倾向实际上受到了荣格及其精神分析学的影响。据相关资料显示,从19到1926年的十多年间,黑塞曾多次接受荣格及其学生朗的分析心理治疗。他曾对一位同病相怜的病友说“另一种治疗方法就是精神分析疗法,病人接受治疗的时候会感到很沉重,也要做出一些牺牲,它提供了治愈的可能,也没有危险。”在给好友胡戈·巴尔的信中,他说“当我们在见面的时候,我希望可以给你看看两至三封匿名读者的来信,这样你就可以知道我的文章对别人究竟是有什么影响……我的传记,肯定会说到精神治疗,以及这个时代的灵魂所受到的创伤。”而在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所接受的颁奖词里提到,黑塞的内心经常处于痛苦和危机之中,而促使其创作发生深刻变化的因素有两个,第一个毫无疑问是一战。而第二个则是由于他所遭受的精神危机。由于患病,加之满腹狐疑,他从精神分析学中寻求医治方案,而这在黑塞的著作中一直留有痕迹。

这里,我想简单从“阿尼玛”这一精神分析学上的原型做一些思考与探讨,并从黑塞的另一部作品《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的主人公进行阐释,然后简要分析《德米安》中的辛克莱及有关女性。

阿尼玛作为重要原型之一,被荣格称为“内心中的女人”.顾名思义,阿尼玛指的就是男性心灵中的女性心理倾向的意象。通常,这一内心人物(第二性的象征性人物)在阴影的.背后出现。诸如模糊朦胧的心绪、关乎未来的预感、非理性存在的接纳性、个体之爱、成熟之感等等。在荣格看来,阿尼玛能够去引导男性进入其灵魂的深处,它是人类精神发展的创造性动力源泉。

分析心理学认为,阿尼玛形象总是首先投射在母亲身上。由于母亲这一角色在歌尔德蒙童年的缺失,母亲形象在他心里是模糊的,因此他只能通过与异性的接触来填补空白,以此唤起对母亲的记忆。在黑塞的另一部作品《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当歌尔德蒙第一次接触到了少女,这位美丽的女孩便激起了他内心的阿尼玛意象。那一刻,他感受到一直以来的全部生活理想受到了彻底性的破坏。而纳尔齐斯指出在这背后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原因就是夏娃,即人类之母。此时,歌尔德蒙的童年记忆被唤醒,那个早已遗忘的母亲重新被想起,她指引着他来到一个全然陌生又神奇的世界,一个既充满温柔感动,有充斥压抑阴暗的世界,一个满是欲望和罪孽的世界。而在歌尔德蒙的梦境之中,人类之母往往又与母亲、各色女子交融在一起,他深深沉溺于这样一个隐秘未知的世界之中难以自拔。而这一阶段其实是阿尼玛原型发展的最初级阶段——带有男性天生的母亲情结的夏娃形象。它代表动物最原始的性本能、性冲动。而当他离开修道院,真正开始接触到女性开始,阿尼玛发展道路第二阶段——作为性爱的对象的海伦形象。从第一个少妇莉赛开始,之后的各色各样的女子,有的纯情少女,有的浪荡的妇人,歌尔德蒙全然无视她们的身份,放纵本能的性欲,就好像这是他活着的全部价值所在。从心理学上看,在性欲得到满足之后歌尔德蒙开始追求心理、情感上的爱。而与善良圣洁的丽迪娅的相遇、相知和相爱让歌尔德蒙得到了满足。此时,阿尼玛的形象进一步发展到带着爱恋中的神性的玛利亚阶段。甜蜜的初恋让歌尔德蒙沉醉不已,他第一次感受到了那种早已超越原始欲望的灵魂契合。事实上,在此前的漫长的流浪路途中,歌尔德蒙始终在追寻心中的人类之母,而这个人类之母的形象也在不断变化。母亲“既是幸福之源,也是死亡之源……她已变成一种比喻和神圣的象征。”人类之生命短暂无常,唯有艺术之生命能够永恒长存。至此,阿尼玛到达了第四阶段——索菲亚——智慧和内在创造力的化身。然而,在现代人的心灵发展过程中,索菲亚形象几乎是不可能有人能够实现的。

《德米安》中,进入寄宿制男校的辛克莱逐渐走向堕落。直到有一天,他在公园里与女孩贝雅特里斯邂逅。贝雅特里斯成为拯救辛克莱重回天堂的指引者。即将成年的辛克莱始终不愿承认原始的性欲冲动,一直压抑着。一方面,辛克莱与狐朋狗友厮混,一方面又渴望重回正常生活,两者之间难以调和的冲突使他绝望。贝雅特里斯的出现,点燃了他内心深处“对敬畏爱慕的渴望”.因此,越过阿尼玛的初始阶段,在辛克莱这里,贝雅特里斯成为类似圣母的形象,她是圣洁的带着神性的,她让辛克莱开始尝试摆脱叛逆的处境,祛除内心黑暗阴冷的东西。在贝雅特里斯这儿,他的性欲不再是原始冲动,而是升华成为类似精神信仰的存在。女孩贝雅特里斯的脸上却带有男子气概,明明是一位成熟的淑女,却又透露着孩子气的一面,而这一切竟然神奇地融合了。因此,贝雅特里斯代表的是更高级的灵魂整合,是心灵的指引。

而除了贝雅特里斯,小说中所出现的夏娃夫人等形象也有其作用和价值。

读《德米安》有感9

我是谁?

我在哪儿?

我要做什么?

在这世上,究竟何为对?何为错?

而我,又该如何选择。

是光明,还是黑暗?

是天堂,还是地狱?

徘徊于纷乱的世界迷宫里,纠缠于形色的茫茫人海中,哪个才是真实的我?

我,不断的寻找着……

出生并成长于“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谎言带来的灾难之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现了,将他带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寻找自己的征途。之后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出现,成为他的引路人。

每个人自出生起就在寻找自己、塑造自己,但我们却在迷茫中不断打转。孤独、寂寞、别人的不解、来自四处的诱惑……种种皆围绕于我们身边。像是一根根黑布条紧紧的'缠住我们的眼,使我们看不清抵达自己内心的道路。

痛苦地呐喊,为何听不到一丝声响?艰难地伸出双手,为何感觉不到自己的模样?我究竟是光明天国的幸运儿,亦或是连接暗黑世界的地狱使者?美好的外表究竟是内心的写照,亦或是压抑内心**的最后一层伪装?真实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

世界把你的棱角一点点磨平,把每个人变成相同的样子。但每个人不可能完全相同。世界喜欢那些按照它的标准生产出来的完美的人,但这并不意味那些“格格不入”的人就无法立足。有些人疏于思考,懒得为自己的行为把关,只求不违反别人的禁令,这无疑符合生活规律,但却丧失了自我个性。有的人仍坚信自己,奋力打碎了周身的一切,如鸟般破壳而出,发现真实而独特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不足,但这并不是决定一切的巨大的缺点。兼具优与憾的你才是真实的你、独特的你。不必因为一点小瑕疵就否定自己,不必想方设法地去伪装、去掩饰,从而让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甚至迷失于虚假的自己中。并不是你只要比别人差上一些,就真的会有一把枪把我们从这个世界上扫除。每个人都是无可取代的一个点,世界的现象在这个点上交错相遇,仅仅这么一次,此后不会再有。所以每个人的故事都重要,都永恒、神圣。

“每个人的生命代表一条通向他自己的路,代表他在这条路上所做的尝试,代表他在这幽微小径中得到的启示。”

人人都尽其所能地寻找自己,哪怕真实的自己可能有着诸多缺陷,但要学会接受缺点,正视它们,因为它们的的确确是我们的一部分。

放下平时令自己痛苦到窒息的伪装,包容自己的一切,回归自己,然后轻装上阵,不断前行……

读《德米安》有感10

人在成长中可能会触发一个开关,也许是通过一本书一部电影,也许是一件事,也许是一个德米安,从而开启另一张地图,进入一场游戏。这张地图曲折难行,荆棘丛生,前方是漫无边际的荒原,脚下是不可见底的深渊,人只能艰难开拓不断纵深。或是放弃这里,返身逃回原来的世界,假装这个开关和背后的世界不存在,跟大家走相同的`路,去往同一个终点。

如果选择走下去,必然是痛苦的,在这里,过去不断被推倒,打碎坍塌,想要新生又那么吃力。也许某一天你会惊惶地发现,自己身处一片废墟,始终无力为自己建构一爿遮风避雨的天地。这像一个升级打怪的过程,途中也许会有同样进入这个游戏的人带你一程,但仅仅一程而已,他们还可能会带你到新的起点,领你走向下一个boss,然后重启推倒和新建的痛苦之旅。这也是一个积蓄力量的过程,你在每一关努力加点升级,因为前路只会更难,引路人只会更少,走到最后发现他们都离你而去,只能自己摸索。

最可怕的是,推开最后那道关卡的门,发现大boss就是你自己,你披荆斩棘,翻山越岭,摸爬滚打学会一身武艺,不过是为了推门见到自己,然后打败自己。

这大概就是人生。

第三篇:围城读书笔记-围城读书笔记00字

围城读书笔记-围城读书笔记2000字

导读:“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这是《围城》里面的一句话。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围城读书笔记,2000字左右。

自然,70多年前的事,如今再提似乎也是陷入了历史这座怀旧围城之中。钱钟书先生以这样幽默的语调,除了批判当时之人或顽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种种行为,调侃当时老人的迂腐、留学生的傲气,揭露无谓的婆媳之争、妯娌之争、情敌之争、同事之争外,真正要阐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围城,人永远逃不出无尽的压力和束缚,永远

要在无形的四堵墙下过完一生。每一个人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只是在于你在这围墙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终想着去冲出围城,那你永远只能独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价值。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只是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言之凿凿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当代社会,竞争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就那还算单纯的学生来讲,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同学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光明与黑暗,从我们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只有在其中不断拚杀,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的心去创造这座围城里的异彩,让围城中的生活变的丰富。我们不会也不可

能逾越这座城墙,因为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于一座围城之中。围城读书笔记

生活21世纪里,生活的围城依然存在,在这个竞争激烈,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里,不管是来自学习、工作,还是生活的压力,都将人们置身在一堵又高又无边际的围城里,对名利的追逐,对金钱的渴望,将人们压得透不过气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被为外人羡慕为象牙塔般的生活,可是很多大学生也被关进这座无形的围城里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在单纯,人际交往变得复杂,学会了钩心斗角,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又面临找工作的压力,这一切的一切是不是大学生就注定要在这座围城里出不来呢?我认为此言差矣,困在生活的围城,大多数是由于自己将心置身在围城里面了,所以给心安上一对翅膀,就能飞出这座围城,看到广阔的天地。

第四篇:读书笔记 《朝花夕拾》00字

读书笔记 《朝花夕拾》2000字

读书笔记 《朝花夕拾》2000字

1.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

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

范爱农》: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赏析:这两句话是我对比着找出来的,第一句用“很”字写出了鲁迅对范爱农的憎恶,但第二句话用“爱农”表达了鲁迅对范爱农的亲切,文章开头把范爱农写得如何如何地讨厌,为后文写作者对他的友善打埋伏,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对比写出了鲁迅先生对范爱农的友谊。以至于为范爱农写了五首诗。

总评: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用平凡又朴素的语言,记叙了他曾经在茶馆认识范爱农的事,先抒发自己对他的憎恶,为后文写对他的亲切友善作铺垫。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十分到位,朴素却又不失精练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鲁迅先生对死国难者的同学们的一种同情,一种责任。[分页标记]

3.《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曾多次写到“无常”这种鬼怪。在《无常》中他比较详尽地记述了在庙会中见到的“无常”。

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在庙会上都比较喜欢白无常,而普遍讨厌黑无常,而从文字来看鲁迅也比较喜欢白无常。认为他“不但活泼而诙谐”。而且单单浑身雪白这一点就能在各色鬼怪中十分扎眼,很

有“鹤立鸡群”之感。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的庙会中白无常是个很出风头的角色。

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

作者也是想告诉我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样呢?

4.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

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5.五猖会》是鲁迅儿时回忆去东关看五猖会的一件罕逢的盛事。

这篇文章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在封建统治的社会中,鲁迅生在一个县城里的家境小康的读书人家,遭逢社会变革和家庭的日渐败落。鲁迅被包围在这种黑暗封建的家庭风习和社会现状。

鲁迅的童年,许多来自儿童的玩性,天真的稚气都被抹杀了。我们的大人,真该反省反省了。

第五篇:《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800字

《德米安 彷徨少年时》读后感800字

李思睿

我是谁?

我在哪儿?

我要做什么?

在这世上,究竟何为对?何为错?

而我,又该如何选择。

是光明,还是黑暗?

是天堂,还是地狱?

徘徊于纷乱的世界迷宫里,纠缠于形色的茫茫人海中,哪个才是真实的我?

我,不断的寻找着……

出生并成长于“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谎言带来的灾难之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现了,将他带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寻找自己的征途。之后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出现,成为他的引路人。

每个人自出生起就在寻找自己、塑造自己,但我们却在迷茫中不断打转。孤独、寂寞、别人的不解、来自四处的诱惑……种种皆围绕于我们身边。像是一根根黑布条紧紧的缠住我们的眼,使我们看不清抵达自己内心的道路。

痛苦地呐喊,为何听不到一丝声响?艰难地伸出双手,为何感觉不到自己的模样?我究竟是光明天国的幸运儿,亦或是连接暗黑世界的地狱使者?美好的外表究竟是内心的写照,亦或是压抑内心**的最后一层伪装?真实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

世界把你的棱角一点点磨平,把每个人变成相同的样子。但每个人不可能完全相同。世界喜欢那些按照它的标准生产出来的完美的人,但这并不意味那些“格格不入”的人就无法立足。有些人疏于思考,懒得为自己的行为把关,只求不违反别人的禁令,这无疑符合生活规律,但却丧失了自我个性。有的人仍坚信自己,奋力打碎了周身的一切,如鸟般破壳而出,发现真实而独特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不足,但这并不是决定一切的巨大的缺点。兼具优与憾的你才是真实的你、独特的你。不必因为一点小瑕疵就否定自己,不必想方设法地去伪装、去掩饰,从而让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甚至迷失于虚假的自己中。并不是你只要比别人差上一些,就真的会有一把枪把我们从这个世界上扫除。每个人都是无可取代的一个点,世界的现象在这个点上交错相遇,仅仅这么一次,此后不会再有。所以每个人的故事都重要,都永恒、神圣。

“每个人的生命代表一条通向他自己的路,代表他在这条路上所做的尝试,代表他在这幽微小径中得到的启示。”

人人都尽其所能地寻找自己,哪怕真实的自己可能有着诸多缺陷,但要学会接受缺点,正视它们,因为它们的的确确是我们的一部分。

放下平时令自己痛苦到窒息的伪装,包容自己的一切,回归自己,然后轻装上阵,不断前行……

下载德米安 读书笔记3500字[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米安 读书笔记3500字[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细米》读书笔记

    人生是一艘船,走过天真的童年,就驶进青春的港湾。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杯茶,常品不腻;青春,是一本书,百读不厌。青春,是一江水,奔流不止;青春,是一支歌,永不言败。青春,是魏紫姚黄,丽句......

    《细米》读书笔记

    《细米》读书笔记 人生是一艘船,走过天真的童年,就驶进青春的港湾。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杯茶,常品不腻;青春,是一本书,百读不厌。青春,是一江水,奔流不止;青春,是一支歌,永不言败。青......

    德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德意识形态》 -读书笔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尽管是以论战的方式,但还是清晰而完整地阐发了自己的见解,这就是贯串全书的中心思想――唯物主义历史观、并......

    《细米》读书笔记500字(共五篇)

    少年细米,是一个爱脸红的男孩子,与表妹红藕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一同长大,平淡又充实的日子如清水般自然流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希望你喜欢。《细米》读书笔记1《细米》这本......

    害羞的米米读书笔记(精选五篇)

    害羞的米米读书笔记《害羞的米米》,是一个有趣而鼓舞人心的故事,讲述了一只小浣熊米米从害羞、胆小到向友谊勇敢迈出第一步的过程。米米是一只小浣熊,她害羞胆小孤独,每天,她只能......

    安德幼儿园微型课题

    附件2:郫县教育科研微型课题申报表课题名称: 语言活动中教师有效性提问策略研究 课题单位:郫县安德镇示范幼儿园课题负责人: 周渺研究周期: 一年郫县教育学会 制6......

    安德的游戏 读后感

    科幻电影鉴赏期末作业 《安德的游戏》观后感 《安德的游戏》(Ender’s game)这部电影原改编自美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得的原名小说作品。这部小说作品发表于......

    《安德的游戏》读后感

    《安德的游戏》读后感1 《安德的游戏》这本书在我的大脑中记忆尤为深刻,因为家中有这本藏书,而且去年寒假时,我也去电影院看了这场电影,尤其是妈妈的唠叨让我不得已记下他,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