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媒体时代的舆情观察
自媒体时代的舆情观察
专业媒体一般指的是有编辑或主管部门对新闻生产和消费环节“把关”,对舆情掌控较为主动的媒体,既包括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包括数字媒体、手机报、门户网站等新媒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博客、论坛、微博、微信等网络传播途径出现了,其传播主体、传播效果、传播成本、传播范围都与专业媒体有着颠覆性差别,这种具有交互性和全民性的传播媒介通称自媒体。近些年尤其是微博盛行以来,自媒体在媒介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对舆论的影响力不但具有挑战专业媒体的气势,而且在某些热点问题的传播推动方面有压倒专业媒体的趋势。因此,把握自媒体时代的舆情特征,引导其服务于社会和谐、国家强盛、人民幸福,就显得迫切而有意义了。
一、自媒体时代面临的挑战
自媒体这一概念由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在2003年7月出版的研究报告中提出,即:“WeMedia(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传播途径。”这一概念的关键在于,新闻传播的主体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专业从业者,在互联网上,人人都可以是记者,人人都可以是新闻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媒体逐渐从一个高门槛的专业机构,变成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自己可以发布信息、传播信息的便捷工具;传播内容变得越来越个性化、自由化。其特点主要有:一是传播主体草根化、大众化;二是具有瞬间形成舆论冲击波的功能;三是传播速度快,且可达世界各地;四是传播成本低,通常不用付费;五是具有匿名性和随意性。
由于自媒体比较开放、自由,缺乏专业媒体的“把关”和“过滤”机制,使得对自媒体舆情的治理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难题,我国也不例外。据统计,我国网民数世界第一,已达5.64亿人,手机网民达4.5亿人,信息几乎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或手机,都能以最快速度被传播出去,继而形成社会热点和舆论焦点。就我国当前媒体传播影响力而言,某种意义上已进入自媒体时代。
二、当前我国自媒体传播的特征及倾向
一是自媒体传播多元化、复杂化。
1、个体到群体,虚拟到行动:传播途径自成风格。自媒体传播的参与者个体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他们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又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个体的兴趣和价值偏向对热点事件或话题成为影响舆情必要因素之一,一旦刺激起公众的兴趣和关注,将得到普遍的围观和参与,逐渐产生一定的认同,群体随之产生。在群体观念偏向的引导下,舆论主体有时就会付诸行动,并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热点事件中来。而现实是,自媒体形成的热点话题有时会延伸到专业媒体上,碎片化舆论信息迅速聚合,形成强大的舆论热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实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趋势。而这种行动和影响,可能是善意的、正面的,也有可能是恶意的、极端的,并且具有自发性质,有不可控的风险。
2、一元到多元,民生到政治:信息传播纷繁复杂。随着3G技术的应用和4G技术的推进,网络在人们生活中渗透日剧,使得自媒体舆情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和便捷。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网络评论、网络聊天室、新闻评论、博客、微博、即时通讯(QQ群、MSN群等)、微信等都成为目前自媒体传播的重要途径。尤其在微博成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重要形式之后,更加速了信息的立体式流动。在我国,自媒体参与者关注的话题从楼市调控、物价上涨、污水排放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到针砭时弊、网络反腐、网络问政等政治问题,令舆情信息内容日益多元和复杂。
二是自媒体舆情自由化无序化。
1、意见领袖在舆情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某传播主体一键将信息转发别人,通过裂变式和N次方的形式传播开去,其影响力可想而知。那种受关注度高、粉丝多的传播主体,很容易成为舆情事件中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可以是在某一领域拥有独到见解或言辞犀利的普通网民,也可以是社会精英,如政府官员、社会名人、企业高管等。尤其在微博平台为意见领袖身份进行加“V”认证后,这种类似亮明身份、实名的状态,使这些意见领袖发布内容的影响力更加凸显。
2、通过自媒体“发声”已成为网民表达意愿的常用方式。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法制、社会管理等方面还有很多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一些社会矛盾不可避免,一旦遇到感觉不能(事实上未必不能)通过现实途径解决的问题或表达的观点,网民便“信手拈来”自媒体“喊话”。而现实生活中一些社会事件也正是通过自媒体推动了问题的曝光或解决,像“表哥”杨达才被处理、陕西“房姐”被曝光等。自媒体往往成为事件发展的最重要推手。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显示:在网络媒体越来越发达的“大众麦克风”时代,公众的话语权实现了空前的普及,社会各阶层都已经习惯于在网上“喊话”和表达观点。
3、自由过度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国当前自媒体发布工具(如微博、微信、QQ等)注册主要采用匿名的方式,这就给了传播主体极大的自由度,同时也引发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行为盛行,谣言、诽谤、谎言等严重自由过度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还有通过自媒体非法结社、组织社会行动等问题。据《2011年中国微博年度报告》统计,2011年微博谣言数量比2010年增长了8倍多,这主要是由于微博发展快和匿名造成的。
三、当前应对自媒体舆情的策略
自媒体引发的网络风险,是世界性难题,甚至能够冲击现有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目前,我国针对自媒体舆情迅猛发展的实际,采取了各种治理措施,如:一些政府部门针对自媒体成立类似舆情中心的专门机构;努力把微博这种属于网友个人发布信息和意见的“自媒体”变成“网上机关报”;让门户网站介入对自媒体舆情的监控;推动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探索建立自媒体舆情处置的联防机制,等等。但是,总体来看,当前对自媒体舆情的治理还不能适应自媒体舆情过于汹涌的发展态势,突出表现在:一是在自媒体形成的舆论冲击波面前,专业媒体尚不太适应,显得被动,缺乏足够有效的应对措施;二是媒体管理部门在应对自媒体舆情方面缺乏系统性,手段有限,方式简单,尚不能适应纷繁复杂的自媒体舆情处置需要;三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自媒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有待建立。那么,在自媒体舆情影响不可避免的今天,怎么办?
一是领导和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当前中国处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国际国内形势都较为复杂,一些无序的自媒体表达和政治参与会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因此,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领导和管理部门必须把对自媒体的治理和对自媒体舆情的引导提高到政治稳定和社会治理的高度,切实提高全社会的认识,切实动员相关力量,切实研究应对措施,切实采取有效行动,来降低政治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二是有针对性地加强立法。不断总结自媒体治理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借鉴国外自媒体舆情治理方面的有效模式,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高度出发,尽快推动相关立法工作。当前尤其需要推动针对意见领袖、匿名注册、自由过度等方面的监管和立法工作。
三是处理好堵与疏的关系。对自媒体的管理,不能完全采取“堵”的办法,事实一再证明,在“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堵”往往事与愿违,甚至弄巧成拙。因此,与其“堵”不如“疏”。在认清自媒体时代舆情特点的情况下,深入了解新闻传播的社会心理,多角度分析新闻源,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把握新闻事件发展的时间节点,发挥好新闻发言人的作用,从新闻生产环节进行疏导;尽可能动员专业媒体资源,发挥政务微博、网络评论员的作用,主动接触意见领袖,建立相应舆情反应机制,从民生、稳定、占据舆论话语权的角度出发,在舆情处置环节进行疏导。
四是发挥好专业媒体的引领作用。自媒体对许多重点、热点事件的推动不仅针对社会,对专业媒体也是如此。但是,专业媒体如果跟着自媒体起哄(比如不负责任地转载或据自媒体的碎片信息加工),是在逃避自身的社会责任,应该时刻警惕和摒弃。相反,在自媒体时代,专业媒体需要变得更快、更敏感,需要在更高层面占领舆情主阵地,主动承担引导舆论正向发展的责任。管理部门应思考给予专业媒体更大的自由和空间,主动为专业媒体设置议程,通过专业媒体来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和知情权,让专业媒体在与自媒体的竞争中,即便不是最快最广但仍然是够快够广、最负责最可信的媒体;让专业媒体更深入地主动介入社会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和事件,加强对专业媒体资源的整合,发挥专业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优势,同时要融合自媒体中具有专业媒体特性(如政务微博、观点正向的意见领袖)的积极因素,强化舆论引导能力,把公众的注意力和关注点吸引到积极的方向,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第二篇: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特点及其负面影响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特点及其负面影响
丁曼文 14090401 【关键词】:舆情、网络舆情、博客、特点、负面影响
【摘 要】:
随着我国新时期网络的普及和网民的急剧增长,网络媒体深刻影响到我国政 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如今,网络舆情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包括政府高层 的关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需要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需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究。
网络舆情研究是一个新兴的、也是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网络舆情是在网络空 间内,公众对公共事务尤其是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意见、情绪以及态度的 总和。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主要有电子公告板、即时通讯、电子邮件及新闻组、博客、维基等。辨证地看待网络舆情是研究者和政府部门应有的一个基本 态度,既要看到网络舆情中非理性的一面,也要注意网络舆情也具有瞭望、监视 作用。在博客、微博盛行的自媒体时代,分析网络舆情特点是认识网络舆情的最 基本层面。在看到网络带给我们的更开放的草根舆论大环境的同时,其负面影响 也不容忽视。
网络舆情定义
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 化,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也使得舆情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 情的主要载体之一。
舆情是公众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的情绪、意见和态度的总和。由于网络传播快捷、信息多元、传播方式互动,与传统媒体 具有很大的不同。在网络媒体中,公众既是信息的浏览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 者。公众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发出信息。
网络舆情常常包含着来自不同社会层次的公众的声音,这种声音包含着他们 不同的利益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意见和呼声。网络作为传播公众言 论的载体,其传达的信息正是网络舆情内容之一。笔者认为,网络舆情是在网络 空间内,公众对公共事务尤其是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意见、情绪以及态度 的总和。
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
互联网因其开放性成为公众发表和交流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态度和意见的重要 场所。据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调查报告显示,互联网信息渠道的代表性应 用——网络新闻和搜索引擎的网民使用比例已达 76.3%。即时通讯和电子邮件的 使用率也比较高,7 成(69.8%)的网民都使用即时通信功能,超过一半(55.4%)的网民使用电子邮件。
舆情经常发生在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为了提 高搜索网络舆情的效率,我们有必要熟悉这些“场所”。从目前来看,网络舆情的 存在空间主要有以下几处:
1、电子公告板(BBS);
2、即时通讯(IM);
3、电子 邮件(Email)及新闻组(News group);
4、博客(Blog)、维基(Wiki); 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舆情来源的广泛性
网络的开放和便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想法。据统
计,我国家庭上网计算机数量为 7800 万台,5040 万手机网民。目前 2.1 亿网民中 使用搜索引擎的比例是 72.4%,即已有 1.52 亿人从搜索引擎获益,半年净增加 3086 万人。位列网络应用中网络音乐、即时通信、网络影视和网络新闻之后的第五位,高于电子邮件
[1]。互联网中存在各种性质的网站,国内的、国外的;政府网站、企业网站以及个人网站等。从舆情来源来看,舆情既出自于以上各类网站。此外,网络舆情还可能来自于 Blog、BBS 社区以及 QQ 群等。特别是当突发事件发生时,25 如果诸如政府官方网站的主流信息来源没有及时发布消息,出于自身安全和财产 安全的需要,公众就会通过 BBS、新闻组等其他的信息来源寻求信息。2.网络舆情主体的匿名性 加里·马克思提出,现实社会中个人身份识别的七大要素:合法姓名、有效住 址、可追踪的假名、不可追踪的假名、行为方式、社会属性(比如性别、年龄、信仰、职业等)以及身份识别物
[2]。在网络空间中,这七个方面都可以达到不同
程度的隐匿,使网络用户具有不同程度的隐匿性。因此,网络舆情主体具有相应 的匿名性。
在网络这个“意见自由市场”中,网络舆情主体的匿名性为网民提供了一个 宣泄情绪的绝佳空间。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从正常渠道获取消息、排解情 绪的人来说,网络不失为一种获取信息、宣泄自己的渠道。从另一方面来看,网 络的匿名性有可能导致最原始人性的暴露,在网络中暴露出人的不理性的一面。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其中,本 我即原我,它按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 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由于舆情主体个体的客观经历、知识的差异,他们理 解信息也会出现差别,对同一信息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特别是在危机发生初期,公众往往运用他独特的经验,以自己的背景来弥补信息的多义性和不明性,因而 形成意见多元化的情形。
3.网络舆情传播的个性化与群体性并存
网络的匿名性和网络把关的弱化使得公众毫无掩饰的表达其内心真实想法,毫不保留的展现自我,同时,网民的个性化言论也使得网络舆情内容呈现个性化 状态。法国心理学家勒庞(Gustave Le Bo)认为,“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并且只 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 个人所共有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 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 [3] 4.网络舆情的突发性
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征就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即时性。网络媒体 的开放性使得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公众都可以成为“新闻人”,网络传播的全时性、高效性、交互性令网络舆情的爆发成为可能。哪里有突发事件发生,其所在地的26 人可以轻易的将关于事件的文字、图片甚至视频发到网络中,这比起专业的传媒 机构发布信息的速度可能更及时,更迅速。在 2005 年伦敦爆炸发生后不久,照片共享站点和博客网站已经开始跟踪报道 整个恐怖袭击。这些文字图片甚至在专业新闻机构赶到现场之前就已经刊发了。据统计,在爆炸发生 8 小时后,雅虎的子站—Flickr.com 网站上的现场图片已经超 过了 300 张
[4]。网络的即时性使得全世界的人在同一时间关注同一事件,尤其是
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之时,很容易聚集众多反应,激起强烈的公众舆情。5.网络舆情产生巨大的群体压力
网络传播模式从传统的单向直线式变成交叉网络式,信息“把关人”的作用 大大削弱甚至完全消解,当信息在网上自由流动和吸引众多受众主动参与时,能 产生巨大的冲击性。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网络是把锋利的“双刃剑”。它在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下情上达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人们注意到,网络舆情在受到政府和各界越来越多的 注意力和重视的同时,还夹杂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首先,不良信息产生虚假“舆情”。
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传统媒体的信息真空,公众往往在网络上寻求相关信 息,如此,则易导致谣言滋生和情绪型舆情蔓延。
在 BBS 论坛、Blog 里,由于网络把关弱化,网民的自主性强,网络信息可能 由人为操控,使得信息向不良趋势发展。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也给信息制假者提 供了基地,他们可以匿名参与讨论,而较少考虑到要对发表言论后产生的后果承 担责任,因此可能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放纵自己的行为,这些虚假言论损 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度和公信力。
其次,网络无政府主义行为:网络暴力和网络恶搞。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网民并无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约束,再加上网络伦
理的缺乏约束,“网络暴民”和“匿名专制”产生也顺理成章。
如今越来越普及的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网站的实名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由匿名性带来的弊端。但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如何判断网络谣言、暴力、人身污蔑、网络色情等不良信息,如何确定所造成的后果都没有明确的指向,也没有相对明确的取证规定,为互联网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http://
第三篇:试论自媒体时代工商部门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试论自媒体时代工商部门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前言】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上舆情呈现周期越来越短、燃点越来越低、规模越来越大、互动越来越强的趋势,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极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工商部门作为肩负着市场监管和维权重任的国家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网络舆情的引导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探讨的是,在自媒体时代,工商部门如何正确应对网络舆情。
【关键词】自媒体 网络舆情 监测 应对
【正文】近两年来,随着微博、微信在国内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已经全面进入了自媒体时代,使普通民众也获得了“广而告之”的话语权,对现实社会生活产生了直接影响。微博、微信等载体有效地突破了某些信息屏障,能赶在传统媒体报道和政府新闻发布之前,第一时间发布大量第一手的信息,成为冲击力最强的舆论载体,增大了信息把关的难度。而有线载体(互联网)和无线终端(手机)的结合,还支持了现场拍摄图片、视频上传,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传播手段。自媒体时代网上舆情呈现出周期越来越短、燃点越来越低、规模越来越大、互动越来越强的趋势。工商部门因承担着“整治无照经营、监管食品安全、维权消费者权益、打击非法传销”等与企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的重大责任,往往成为媒体和公众的“聚焦点”。近年全国多地接连爆出的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地沟油、假蜂胶、毒血旺、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工商部门被推到了事件的风口浪尖,损害了工商部门在部分群众心中的形象。因此,如何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对于工商部门顺利开展工作,维护良好形象,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何为网络舆情
(一)网络舆情的含义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它特别强调两点:一是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主要通过互联网首发或传播,二是表达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公众主要是网民。不论所持何种观点,舆情是民意集合的反映。民意是形成舆情的始源,没有民意,就没有舆情;而舆情所要反映的民意,是那些对执政者决策行为能够产生影响的“民意”,而非民意的全部。
(二)网络舆情的形成 网络舆情形成一般由网民关注的议题发展过来。议题发展为舆情,通常具备以下几个因素:首先,事件本身往往具有突发性与公共性的特点。比如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在上下班的高峰期,一辆公交车突然燃烧,现场惨不忍睹,该事件已经超出了社会新闻。其次,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去中心化、交互性等特点,尤其在自媒体时代,网络活动的用户之间的“互动和分享”更加方便和频繁,这些网络传播本身的特点造成了热门话题的高跟帖率、高转载率,从而导致了议题迅速扩展为网络舆情;第三,各级党委政府的处理不当,会激化舆情,最典型的是湖北石首市骚乱,警方对于青年厨师涂远高的非正常死亡未能给出令家属和公众信服的答案,在新闻发布会上语焉不详,这样的暧昧态度激怒了网民,从而引爆网络,最后舆情扩大到骚乱这样的群体性事件。
(三)网络舆情的特点
1、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的特点。网络传播具有无限性,具有强影响力的公共事件一旦发生,网友就会很快将自己所看到的记录下来,然后通过手机短信、手机上网、论坛发帖,网络聊天等形式传播出去。如7.23动车追尾事件,网络比媒体更早的发布了消息。事故发生13分钟后,乘客@羊圈圈羊发出第一条求助微博,转发突破十万,两小时后该名网友获救,而事故发生两小时后,才有了官方的声音。这一事件中,网民所爆发出的力量充分证明了,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制造者、传播者、评论者。无法忽略的是,自媒体时代传者与受者的身份比较模糊,这种特点就造成了网络传播的传受同时性,同时也加速了网络传播。在官方消息不确切、语焉不详的情况下,更促使网民传播自己的揣测。
2、具有易变性和非稳定性的特点。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网友的发言往往带有明显的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24小时,铁道部因为回应不及时,信息不公开,对于网名所关注的“事故原因,为何过早停止搜救急于通车,是否有掩埋车体,是否有掩盖事故真相”等等疑问,通通没有给出正面回应,而使得网上舆论呈现了一边倒的“质疑铁道部”,甚至有网友开始质疑中国的高铁项目。又如郭美美微博炫富事件,引发的对中国红十字会的质疑。舆情作为公共情绪,它既有感情又有思想,具有很大的易变性和非稳定性。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社会,工商部门更应该掌握舆论的“制高点”,起到“灯塔”导航作用。
二、网络舆情对工商部门的影响
纵观近年来引起较高关注与较多热议的涉及工商部门的舆情信息,大多集中在食品安全、消费纠纷、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以及涉及工商部门的履职尽责情况、队伍建设状况乃至工商干部个人信息等都是群众关注的重点,且以负面事件居多。食品安全类的如“三鹿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等引发的网络舆情;消保维权类的如关于达芬奇家具涉嫌造假事件、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超市删改标签的网上舆情等;公务行为类的如海南省海口市工商局公布农夫山泉总砷含量超标而引发的“砒霜门”事件,湖南省凤凰县沱江工商所因职工办喜事发通知停止办公引发的网民热议;个体行为类的如沈阳“最牛工商局长”大闹报社等。这些负面的网络舆情削弱了工商部门公信力,损害了工商部门形象,增加了工商部门处置压力,可见,网络舆情对工商部门的影响力日益增大。
三、工商部门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一)改变心态正确对待网络舆情。
1、开放地面对网络舆情。“政府应该以开放的视野来推动网络民主的发展,以开放和兼容的心态来面对网络。”现在,高层领导亲自上网了解民意已经成为风尚。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一种“公开的内参”。“群众感觉”很大程度上来自具有直接性、草根性、广泛性的网络舆情。因此,作为了解社情民意的一个途径,作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的一个通道,工商部门应该以开放的胸怀面对网络舆情。
2、冷静地分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因其自身特点而与传统媒体相比呈现了更多的负面的舆情,但其中大部分网络舆论是合理的,代表着民众的诉求,作为行政机关听惯了传统媒体的正面报道,不能一听到个别“负面声音”就要围追堵截,应该冷静地去分析和处置。要和网络建立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谣言止于真相。如前段时间的“会理县领导漂浮门”事件在网上引发了网民的PS狂潮,但事件发生后会理县政府没有采取躲、吵、封、抓、告等下策,而是第一时间接受天府早报等媒体采访,及时做出正面回应,并在政府网站上发表致歉声明,贴出了PS前的原图,赢得了网民的认可,非但化解了危机,而且借机推介会理旅游。
3、理性地应对网络舆情。重视网络舆情并不就是要一味迎合。毕竟网络舆情往往带着网民个人和一时的感情色彩,容易呈现两极化,极端地赞成或者极端地反对。在中国,2.21亿网民毕竟只占13亿人口的17%。在网上积极发言的网友,也不能代表全体网民,实际上网民中还存在相当一部分只看不说的“沉默者”。所以既要认真听取网民的意见,也要理性冷静地分析。
(二)建立工商部门网络舆情监测网络
建立工商部门网络舆情监测网络的主要目的是对涉及工商部门的网络信息进行随时的动态监控,准确把握发展内容、导向、发展趋势,在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及时反馈到向有关部门。网络舆情监测可以分两种: 一是日常监测。就内部而言,要把网络舆情监测作为日常工作来做,及时了解网络舆情的动态和方向,设置专兼职的网络舆情监控人员,对已经知晓的集中反映舆情的网站、知名的论坛社区、公众人物的博客定期实施人工排查,同时利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主动收集涉及工商工作的信息,以期全面了解工商的网络舆情。就外部而言,要建立与媒体、网站及其他政府部门的互通机制,实现与媒体、网站、宣传、公安、信访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互通和协作,及时获取涉及工商部门的网络舆情信息,同时及时通报重大的网络舆情。
二是特殊时期的重点监测,如涉及到重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消费纠纷、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商人员违法违纪违章行为和效能作风问题等重大突发事件的特殊时期。因为此类事件,通常突发性强,发展趋势难以预测,影响力大,给决策者考虑的时间短暂,如不及时掌握最新信息,做出判断,采取妥善措施,造成的后果将会很严重。必须更加快速准确监测舆情动态,为判断舆情的影响力和发展趋势,采取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措施争取最佳时机,尽早对舆情的发展进行引导和控制。
(三)工商部门网络舆情应对措施
一是坚持正面引导。在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与影响力都是不可估计、无法预料的,必须坚持正面疏通和引导。一方面要重视门户网站、官方微博、相关联网站、地方论坛等一系列网上平台的建设,发布、搜集、整理与整合与工商工作相关的网络舆情,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加大公开力度,及时发布部门的各类文件、工作动态、消费警示、典型案例等信息,搭建部门与群众网上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工商部门应培养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熟知工商法律法规且具有一定网络操作水平的工商干部作为“意见领袖”,做好网络信息发布、网帖回复处理工作,并且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网上主题宣传,在网络上塑造工商部门的正面形象。
二是规范管理,及时反馈。建立网络舆情管理反馈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对涉及职责范围的咨询、投诉、意见和建议,设置明确的回复办结时限。规范工作流程,严把信息发布关,建立网络信息发布审核制度与逐级上报制度,明确受理、转交、反馈等工作流程的具体安排,填写流程表,做到每个过程都有人记录、负责。及时向网民传递关注及关心,并传达工商部门的处理进程及结果。坚持不断播报原则,实时向网友反馈事件进展,播报过程尽量使用网友较为认可接受的网络语言,切忌使用官方语言,要站在网友的角度去发言,以取得网友的信任。
三是注重沟通、加强互动。要依托媒体、网站、社会机构以及其他政府部门的力量,建立舆情应对合作机制,建立多触角、多平台的舆情监测防控网络。一是建立与媒体的共享机制,如温岭日报、台州日报、台州广播电视台等,依托媒体的采编力量及信息渠道,拓宽网络舆情接收渠道;二是建立与网站的联络机制,如温岭虎山论坛、台州十九楼等,在当地人气较高的网站或论坛设立兼职舆情信息员,实现对工商网络舆情的时实监控,及时处置负面报道,网络上的言论具有可删除的特点。传统媒体报道发出来以后就撤不掉了,但网站可以撤掉。即使不便删除,也可以改变位置。从首页撤到不醒目的位置,以降低点击率和浏览量。值得注意的是在处理时负面报道时尽量避免强删打压等粗暴做法,这些做法虽然短期内见效最快,但长期来说负面效应更大。在此基础上,可导入策划理念,随时关注媒体和群众关注的焦点话题,结合工商部门日常工作,及时策划相关活动,或提供相关素材,这样既密切了与媒体的关系,又宣传了工商部门工作,取得了群众的信任,树立工商部门良好正面形象的目的。尽可能地掌握发表负面报道的动机,以便制订有效对策。如台州市工商局开展的“工商开放日”、小记者走进12315等都是值得借鉴的活动。
张莉
第四篇: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即时化、互动化的特征,快速地影响和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成模式,使舆情传播具有鲜明的特点。
传播主体多元化。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的时代。据统计,新浪微博用户有4亿多,每天发布微博总量达1.2亿条,新浪首页新闻1小时有几百万的浏览量,一条有分量的新闻,瞬间会被数万家乃至数十万家网站自动抓取、自动转载„„众多的个体网民表达自己意愿、情感、思想甚至诉求的愿望日益强烈。
传播内容海量化。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得到充分的体现,伴随着搜索引擎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文字、音频、图片、播客、微博等搜索功能的不断创新和扩充,使公众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所需更加快捷方便。
传播节点碎片化。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舆论事件的报道者。智能手机的普及,更让大众麦克风随时随地地现场直播变成现实。新闻发布的大众化,使得信息呈碎片状分布,同一件事有成千上万的网民按照各自的观点分别发布消息,再加上众多的转发和评论,舆论发展呈网状扩散,加剧了信息的碎片性。
传播方式群际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海量信息和传播渠道急剧增多,多向传播,多点互动,移动获得,移动表达,即时传播,即时分享,并且呈现“点对群”“群对群”的特点。这些网络化、立体化、群际化的传播方式,显现了极强的群际传播特点,既是各种信息、思想、观念、看法、意见的集散地,也成了个别单一话题的放大器,对社会公众的态度、认知与行为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播范围广泛化。互联网最大的优点是天下互联。随着手机等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任何一条有价值的信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超越地域的界限,瞬间传遍世界各地,由局域热点迅速变为全国甚至全球的热点。这种传播范围短时广泛化,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最鲜明的特点。
传播速度瞬间化。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完全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尤其在时间上,无论是文字、照片,还是音频、视频,只要当事人愿意,轻轻一点,瞬间便上传到网上,形成了新的信息。一方面,舆情的传播速度,尤其是突发事件的报道,在网民的参与下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另一方面,新媒体与受众的零距离互动使舆情得到快速传播和及时的反馈。
传播结果扩大化。在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的方式和路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许多声誉危机事件并非发端于公众媒体,而是出自于“微博”“社区”“微信”等新媒体,大众化的传统媒体则更多地扮演了“放大镜”和“扩音器”的角色。
(作者江忠宝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委党校)
第五篇:微信自媒体时代
据IT时报报道,内测中的微信5.0被认为将导致自媒体倾覆:微信不再愿意让这种强打扰的推送内容影响用户体验,据称在5.0中,会把用户订阅 的公众号放到二级页面中统一管理,这样聊天主界面将更为干净。同时限制企业类公众账号每月推送一次消息,而自媒体类每日只能推送一条消息。
“这样的话,自媒体的打开率无疑会再次严重下降。”新媒体观察家魏武挥说,当订阅用户在一级主页面看不到那些红色更新提示,只有很强烈的阅读欲望,才会主动去二级页面中搜索自媒体的更新。“说实话,以往的部分打开率其实也正是以强打扰促成的,才让微信自媒体到达率高于微博。”电商类知名自媒体人向记者表示:“当前的红色未 读标识不点一下它就一直在那儿,令人很不舒服,很多人就点一下,这也算打开率,至于真正好好读了文章的人有几个,就不确定了。但这被隐藏到二级页面之后,不点击也不产生影响,自媒体的价值显然受影响。”
广告计划夭折
微信5.0带来的这种格局,更令人加深了“不要把所有精力放在微信上”这样的认知。微信的一次次调整、收紧政策,令许多制订了所谓广告营销计划的公众账号猝不及防,当前已产生营销价值的自媒体也不例外。
“相信辞职从事自媒体,并将大部分身心投入微信的一些人士会因此受到很大影响。”一位自媒体人向记者表示,当前自媒体大号几万元一条的广告推广计划也将无法如预期进行。
微学问公众账号推广平台的一位人士同样表示:“之前我们就不太敢接受代理微信公众账号的广告业务,而只是做公众账号推荐服务,因为广告营销受微信政策影响太大。”
有自媒体人老鬼向记者证实,自己的广告推广计划的确停滞下来,再观望。例如某位知名电商自媒体人此前一直比较谨慎地对微信账号投入精力,广告营销也 不敢大幅推进。不过由于其粉丝积累已逐渐到达30万左右,近期正计划铺开广告营销,并已制定好了一条微信两万元的价格。此时突然传来微信5.0对自媒体的 限制消息,他无奈表示:“还是再等等看吧。”
此外,一些垂直领域自媒体人士告知记者,当前正在计划联合多个领域内自媒体账号,通过群体效应扩大影响力,促进广告营销,但近期消息令大家热情冷却,纷纷表示只能再等契机。
无奈之中保持理解
留给微信自媒体的余地已不是很大。近日一些政经类公众账号遭封号。
各大客户端,包括新浪微博当前都在着力开拓媒体属性,向自媒体人发出邀请:“如果微信5.0出来后自媒体账号到了二级页面,虽然不会停止更新,但相信很多人会侧重考虑在其他平台发展。”
同时,部分理性的自媒体人还是对微信净化信息空间,避免无效滥发的诉求表示理解。老鬼表示:“尽管作为自媒体人肯定会对收紧措施有一定的情 绪,不过冷静下来想还是理解这种做法。毕竟如果任由自媒体不断膨胀,对微信本身的商业化没有任何好处,反而给他们增加大量的审核成本。据了解当前微信的审 核团队仅几百人,相较微博数千人的数量远远要少,他们每天要审核如此多的自媒体内容的确也不堪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