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非公预防
[打印文章] [关闭]
转变预防理念 强化预防职能有效遏止国有企业职务犯罪
2004-12-30 10:21:00 金昌市检察院 李东亮 万建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成分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伴随我国“非公经济”的迅速崛起,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呈下降的态势,但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国有企业仍是所在地的经济支柱。以金昌市为例,截止2003年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产值在300万元以上)国有企业22家,国有企业上交利税占地方税收90%以上,国有经济成分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82.7%。在这样一个国有企业相对集中,国有经济总量比重较大的城市,国有企业中的职务犯罪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检察机关如何立足检察职能,有效预防国有企业中的职务犯罪,更好的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服务,即使我们的工作重点,又是工作难点,现结合金昌市检察机关近些年来查办国有企业中职务犯罪基本情况及近期有针对性的开展调查的情况对国有企业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企业职务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1998年至2004年8月,金昌市二级三院检察机关共立案侦察职务犯罪案件89件,其中,发生在国有企业中的职务犯罪案件58件,占立案总数的65.2%,综合近几年来的情况,国有企业职务犯罪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1、从犯罪主体看,中高层管理人员职务犯罪所占比重较大,在查办的58件中,涉及中高层管理人员职务犯罪的35案40人,占总数的60.3%。
2、发案率居高不下,贪污、贿赂、挪用公款三种犯罪占较大比重。尽管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将国有企业犯罪案件的查办列为工作重点,查出了一批有影响、有震动的大要案但是发案率仍居高不下,每年涉及国有企业职务犯罪案件占检察机关立案数的60%以上,在立案侦查的国有企业职务犯罪中又以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犯罪比例最大。在所立案中(指国有企业职务犯罪)贪污罪19件,占总数的32.8%;贿赂罪16件,占总数的27.6%;挪用公款罪21件,占总数的36.2%。
3、从案情看,重特大案件频发。如1998年查处的原甘肃省盐业公司河西分公司经理刘武堂受贿45.79万元案;1999年查处的原金川集团公司二矿区总会计师王福安挪用公款170万元案;2001年查处的原中国有色八冶公司——西宁项目部财务主管杨祺善贪污42万元案;2004年上半年查处的原金川集团公司矿产资源部副主任江荣伏贪污受贿40余万元案等。
4、犯罪手段多样,作案方法日趋隐蔽。从案件的具体情况分析,有以下几种。一是一些犯罪分子假借联营损公肥私。如原金川集团公司二矿区总会计师王福安,为如愿给其经商的朋友提供大量周转资金,擅自签定联营协议,规避会计、审计检查,在二十多年时间里,先后十几次挪用企业的巨额资金供其友经商使用。二是内外勾结,相互利用,谋取私利。一些企业管理人员瞄准企业经营、管理上的薄弱环节,与客商恶意串通,制假造假,损害企业利益。如今年上半年查处的原金川集团公司矿产资源部副主任江荣伏,利用其主管探矿工作的职务便利,在明知几家探矿队根本没有实施探矿而为造一系列的数据字据情况下,与这几家探矿对达成默契,相互利用,从中收受贿赂近40万元。三是转移视线,隐匿赃款。一些犯罪分子将到手的赃款不在本地银行存取,或汇往异地、或投资兴办实体、或借予清幽、亲友,这给获取案件线索、破案后追缴赃款增添了很大难度。
5、国有企业职务犯罪出现高学历、低龄化的趋势。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大批有知识、懂管理的年轻人走上了企业各级管理岗位,国有企业职务犯罪已经出现高学历、低龄化的趋势。自1998年以来查处58件国企职务犯罪案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32件,占总数的55.1%;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10件,占总数的17.2%;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1件,占1.72%。职务犯罪人群中,30岁以下的8人,占13.7%;30-40岁的17人,占29.3%。
二、国有企业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存在的问题
进些年来,对国有企业的职务犯罪在依法惩治的同时,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积极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做了大量工作,如同步预防、案后预防等,这些预防在一定时期,就某一个案件涉及的领域和环节,产生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从国有企业职务犯罪整体而言,这仅仅是就事论事、就案论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预防,预防效果不甚理想,如前所述,国有企业职务犯罪发案率居高不下。究其原因,概而言之,我们认为现在国有企业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对策研究的滞后性。从多年的司法实践来看,检察机关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在查办国有企业职务犯罪上,这也成了衡量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对国有企业的职务犯罪较多的关注“发生后怎么查”问题,相对少的关注“为什么发生”的问题。因此,对发生在国有企业的职务犯罪的原因、规律及防控措施缺乏系统的、深入的、有预见性的对策研究。其次,理论与实践脱节。对国有企业现状与改革方面缺乏理性认识,不能很好的将对策研究与预防实践结合起来。三是对策研究的质与量都有待提高。从事预防工作的同志不能静下心来,扑下身子,脚踏实地的用心思去摸实情、想实招、求实效。因此,既是开展对策研究,也是在案件发生之后进行,这些研究一般是表面的多、形式的多,实质的少、可行的少。这种对策研究从认识的程度,深度,实效性等方面都是相对滞后的,很难对国有企业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有现实的,科学的指导作用。
——预防实践的被动性。从对国有企业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现状看,尽管预防工作的形式各不相同,但目前,绝大多数工作都是“因案预防”,即查办案件是预防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预防工作的启动是因案而起的。形成一个模式“案件——预防——再案件——再预防”,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始终跟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之后。“亡羊补牢”式的预防当然是必要的,在某些方面也显得很重要,但要实现预防工作质的飞跃,提升预防国企职务犯罪的整体水平,提高对国有企业职务犯罪的整体防控能力,就必须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主动开展工作,才能实现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的最终目的。
——预防效果的不确定性。由于目前国有企业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没有权威的评价标准,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没有相应的预防救济手段做保障,在对国有企业实施预防措施后,是否真正产生了作用,作用与效果的大小,预防产生影响的深浅以及对职务犯罪实际的防控程度,是很难予以评价的。影响预防效果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对预防价值的认知程度;二是开展预防工作需要的社会环境;三是具体实施者的主观因素。如工作责任心、工作水平、协调能力等;四是预防工作本身存在的缺陷。
——预防行为有较多的随意性。国有企业对预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近年来才逐步开始认识和接受,而预防工作是一项新的检察业务,没有固定模式,检察机关和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部门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都是探索性,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作支持。因此,使此项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一方面检察机关在国有企业中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除个案预防中检察建议外,预防工作从形式到内容,从实体到程序都是在摸索中前进,长此以往与执法活动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想违背,会制约国有企业预防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既是预防工作对象又是预防工作主体,在国有企业能否顺利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领导人法律意识和对预防工作的认识程度。在工作实践中,预防工作开展的比较好的国有企业,都是企业领导人认识到位,思想重视,措施有力;而在一些国有企业预防工作推不开,长期打不开局面的,一般都是企业的管理层对预防工作在认识上有差距。如有国有企业职务犯罪案件接连发生。这样的现状,充分反映了国有企业预防工作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三、国有企业职务犯罪预防面临的新形势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一论述为下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发展成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也是今后检察机关在国有企业中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具体而言,一是投资主题多元化,国企预防面临新考验。过去由于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国有企业的投资主体是单一的,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都视为国家工作人员,因此,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对象相对而言也是单一的,预防主体问题不很突出。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个人、集体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将会逐步成为国有企业的投资主体,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将由过去的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面对新形势,在国有企业中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将面临一些新的课题。检察机关如何更好的发挥检察职能,从预防职务犯罪的角度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服务,预防工作将面临考验。二是预防工作范围缩小,预防层次更高。从目前国有企业发展和改革的趋势来看,有两种情况需要高度关注,第一是一些中小国有企业破产重组或者整体拍卖,这些中小国有企业有的经整体拍卖变为民营企业,有的经破产重组变为混合所有制企业,职工身份也随之置换,职工由过去的国有企业职工变为企业的员工,作为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对象——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也将随之缩小;第二是随着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改制的深入,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将会发展成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如国外资本的注入等。国有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的范畴会逐步缩小。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后,在较长时间内国有股份仍据控股地位,为了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企业高级管理层中大部分成员仍将由政府委派,这部分人仍然是受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属国家工作人员的范畴。由此可见,预防范围缩小了,预防工作对象的层次更高了。三是新旧体制转换,预防难度增大。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从大的趋势来讲,改革是增强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国有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的更好的发展。但同时也不可否认,在国有企业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新的体制尚在完善,旧的体制尚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这样势必会存在一些体制、机制、管理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国有企业中的一些人则利用各种机会将国有资产化公为私,有的则披着合法的外衣以权谋私,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其作案手段可谓五花八门,这在一定时间内造成国有企业中职务犯罪频繁发生,给惩治与预防职务犯罪都带来新的难度。
面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预防工作也要在新的形势下从执法观念、预防理念等方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正能够把握国有企业职务犯罪的规律、预测职务犯罪的发展趋势,实现预防工作目标。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出现新形势、新任务,预防工作就应有新思维、新理念。
——增强预防工作的预见性。预防,顾名思义就是要把问题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是对预防本身含义的较为贴切的概括。预防本身就其本质含义而言,预是预测、预见,防是防范、阻止;预是前提,防是目的。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国有企业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中我们较为注重“防”,而对“预”则在理论的探讨与实践的操作上都不够深入,所以预防工作整体上缺乏前瞻性、预见性,导致我们现在对国有企业职务犯罪预防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预见性的预防,甚至是被动性预防。因此,不能很好的掌握预防工作主动权,无法在职务犯罪发生之前主动采取有预见性的措施,从源头上防控职务犯罪的发生。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针对国有企业职务犯罪多发的实际情况,围绕防止职务犯罪发生,作了大量预防工作,如果就局部或者个案来讲应该是有效果的。但是,由于对国有企业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从整体上缺乏全局性、前瞻性的研究,因而在实践中又缺乏超前性预防措施,所以从目前的发案情况看,国有企业职务犯罪发案率居高不下,对国有企业职务犯罪还没有实现有效的控制。要想从根本上做好国有企业职务犯罪预防,首要的问题是准确理解预防工作的含义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增强预防工作的预见性。
——增强预防工作的可行性。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社会性工作,国有企业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也不例外,其主体、客体、措施都是实实在在的,其效果也是可以显现的。预防工作实现社会化,可以说是预防工作各项措施实施的过程也就是变更一定社会关系的过程。每一个步骤都会带来不同的变化,并不是有些同志所说的是“虚活”。从国情和各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物、时间、环境采取预防措施。通过开展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弄清犯罪现状、原因和特点,然后对症下药。突出重点部位和重要环节,强调可操作性,就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遏制职务犯罪的发生。国有企业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即要有长期规划,又要有阶段性实施方案。国企中发生的腐败和职务犯罪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道德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问题盘根错节,情况复杂,要从根本上解决职务犯罪问题,必须从思想、机制、体制、制度各个方面同时入手,消灭腐败和职务犯罪产生的前提和条件,显然这项工作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预防工作不立竿见影,立即见效,指定预防目标必须立足全局,着眼将来,从长计议,实现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统一,通过实现阶段性来逐步实现长期性的目标。
——增强预防工作的职权性。在没有相应权力作保障的前提下,检察机关在各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推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主要依靠的是检察机关作为职务犯罪侦查机关,在依法打击职务犯罪过程中所确立的威信,当然这种职能优势在预防工作中肯定是有作用的,尤其是在特定的个案预防中。但我们从预防工作中涉及的领域看,个案预防仅仅是预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在个案之外推开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仅靠查办职务犯罪的优势是远远不能够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预防工作独立的权威性。因为现有的预防工作从其手段而言,一是以道德教化的软弱性;二是预防措施的非强制性;三是救济手段的缺乏性。非职权化的预防工作,首先表现为预防措施的单一性。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社会性综合治理工程,需要采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措施,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才能稳步推进。其次表现为预防手段的软弱性。由于检察机关开展预防工作及采取的预防措施均以有关单位的自愿接受或者非强制性为前提,在一定阶段还不能使预防工作变为自觉行动。这样对检察机关采取的预防措施消极应付或者执行不利,也很难有相应的救济手段。再次表现为预防整体合力的欠缺性。综上,我们认为对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赋予职权性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否则,预防工作只能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无法向更深的层次发展。
四、强化预防措施、有效遏制国有企业职务犯罪
当前,从源头上防止腐败,遏制职务犯罪的发生已经成为共识。甘肃省委作出“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保障抓党建”的战略部署,把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做好国有企业职务犯罪的预防工作是检察机关服从、服务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具体体现,有效预防国有企业职务犯罪,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近些几年来的情况看,国有企业职务犯罪发案率居高不下,形势仍很严峻。面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在深化认识,树立预防新理念的同时,必须强化预防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职务犯罪,保证国有企业健康发展。
(一)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要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把预防职务犯罪的措施与国有企业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在国有企业决策、经营、管理、运行、监督等各个重要环节,建立全面和完善的制度。
(二)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对权利形成有效监控。这些年来,从查办国有企业职务犯罪案件的具体情况来看,在国企中的职务犯罪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对权利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监督制约机制的表面化、实际操作时的“软弱性”,很难对权利实施有效监控。要改变这种情况,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强化监督。一是强化内部监督。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使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协调运转,有效制衡。加强工会、职工代表大会以及广大职工的民主监督;落实厂务公开制度,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民主、公正、科学;股东大会应当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并实行监督,以防止权利滥用;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纪检监察部门的作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二是强化外部监督。从审计、税务、工商、监察、检察等方面加强监督。
(三)加强案件易发环节的防控制度建设。从查办职务犯罪的情况看,权力相对集中的部位是职务犯罪案件易发环节,一些关键岗位多人多次出现腐败,可谓“前腐后继”。加强对案件易发环节的防控制度建设,是有效遏制国有企业犯罪根本措施之一。一要结合厂务公开制度,增强关键岗位工作流程的透明度,防止权力“暗箱操作”;二要加强制度建设,对关键岗位的办事程序、步骤、环节、手续,审批权限、时限都要明确规定;三要加强对有关人员管理。实行管理人员岗位交流,防止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经营“腐败圈”。
(四)把对国有企业人员的廉政教育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长抓不懈,使廉政意识深入人心。定期举办法制教育,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使企业的员工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学法、懂法、守法。加强对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注重对企业领导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廉政教育,增强防腐拒变的能力。
(五)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建立高素质企业管理队伍。改革企业干部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优秀企业家、经理人成长、发展的环境,通过公开、公正和公平的竞争,遴选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建立厂长、经理资格认证制度;建立企业经营者选拔制度;建立厂长、经理廉政、诚信制度;建立工资待遇保障制度;建立企业重大事项科学论证制度。通过不断强化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健全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将国有企业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推向深入。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作为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民营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有学者称之为民营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春天。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职能部门,在深入学习和领会十六大精神的同时,也应当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发挥自身优势,把检察职能融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实践当中去,积极探索服务民营经济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思路。因此,本文拟就检察机关如何为民营经济服务问题作一探讨和研究。
一、把握民营经济的法律定位,转变传统观念,不断增强为民营经济服务的意识。
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也几次修订,每次修订大多牵涉到相应的经济问题,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1982年宪法首次承认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并明确了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1988年修宪,对私营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明确,1998年的宪法修正案中把私营经济定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0多年的努力,民营经济的合法地位进一步得到确认,从而使民营经济从体制外的“另类”进入体制之内,由不合法到合法,从“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终于被社会认可,并逐渐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从民营经济法律地位的变化和近年的发展情况看,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应当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观念,重新审视和理解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的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支持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尽管民营经济占有社会资源的比重仅有三分之一,但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占到三分之二。因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始终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势头。民营经济不仅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也为解决现实经济中的诸多矛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且作为新的体制因素,日益成为推动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动力。长期以来,在对待民营经济的问题上,检察机关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势并常常外化为观念上的“歧视”。主要表现为:将其视为微不足道的成分,顶多是极少数的“大款”经济,终归比不了公有经济,社会地位不高;认为民营经济发展潜力不足,只是作为社会经济的补充力量等等。在实践中,检察机关(还包括许多国家机关)表现出对待民营经济与对待公有经济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保护和服务等方面关注公有经济比民营经济明显要多等,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民营经济的信心和发展。
因此,检察机关必须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将服务大局、服务经济作为开展各项检察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对于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的问题上坚决贯彻“三个同等”,即给予同等对待、同等保护、同等服务,尤其要改变对待民营企业的传统观念,摈弃对待民营企业与己无关、无所作为和“差别待遇”的落后想法,明确为民营经济服务也是为社会、为人民、为整个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思想,义不容辞地担当为其服务的重任。
二、加强沟通,深入调研,及时调整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方向和重点
检察机关在观念上的转变只是为民营经济服务的前提条件,已如前述,下一步应考虑如何依托检察职能为民营经济服务、怎样搞好服务的问题。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为国有企业服务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主要是因为检察机关所辖的贪污贿赂案件绝大部分出自国企,彼此间联系紧密,但对服务于民营企业而言,因接触少,没有业务往来,所以如何服务尚需探索。因此,检察机关必须脚踏实地,加强与民营企业的沟通联系,深入调研,确定服务的方向和重点。
基于此,检察机关转变工作作风,积极“下访”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如下几种方式可以参考:一是适时召开为民营企业服务座谈会,听听企业的心声。这一点,我们的反贪部门已经进行了实践,今后在以往的基础上,应当扩大座谈会双方范围,检察机关除反贪部门外,增加民行、控申、起诉、和渎职等科室负责人参加座谈,企业方邀请大、中、小规模企业的代表,力争作到广泛性。二是在检察机关的办公室成立专门与民营企业联系的机构,负责对民营企业的调研,听取它们对检察机关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向领导和各相关部门反映,作为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的重要依据。三是检察机关定期组织召开由相关部门参加的情况分析会,将民营企业遇到的问题和需要给予帮助的内容列为议事重点,给予必要的关注,共同寻求解决的途径。
事实上,这样一来可以实现“双赢”的目标,即为服务于民营经济打下牢固的现实基础,也可以相当程度地改变检察机关的工作作风,促进检察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
三、严打犯罪,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
民营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法律的认可,还需要一个充满公正气氛、和谐稳定的良好法制空间。检察机关为民营企业服务必须从检察职能出发,不能脱离、也不能超越,否则会因噎废食,得不偿失。检察机关承担着法律监督、打击犯罪等职能,这为民营企业服务提供了新的着力点。从某种角度看,检察机关打击犯罪也是一种很好的服务方式,即严厉打击侵犯民营企业权益的各种刑事犯罪和违法行为,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创造一个利于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
笔者结合检察职能,认为检察机关在打击侵犯民营企业权益的案件中应当作到三个优先:
优先立案。主要指检察机关对于民营企业符合受理条件的举报、控告、申诉的案件和对不服民事行政案件处理而申诉的案件要优先立案,决不拖延。
优先查处。尤其是有的国家行政执法部门在和民营企业打交道中利用职权实施贿赂犯罪和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等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渎职犯罪案件要优先查处,决不手软。
优先监督。检察机关承担着法律监督的职能,对于由公安机关管辖的涉及民营企业的商业贿赂、挪用资金等案件要实行优先监督,对公安机关应立案而不立案、违法办案等进行全面监督,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利。
此外,检察机关还要作到规范执法、文明办案。检察机关在办理涉及民营企业的案件时,要严格遵守法定的程序,严格执行办案纪律,做到文明办案、公正执法,并在办案中特别注意民营企业的声誉和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首先要时刻为民营企业着想。对于涉及民营企业的刑事案件除非确属必要,不要着检察制服、开警车到民营企业中去调查取证。其次办案要考虑经济大局。检察机关在办理涉及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犯罪案件要掌握原则,运用强制措施时要充分注意对整个企业的影响,确保不会出现“查办一起案件,跨掉一个企业,下岗一批职工”的现象,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第三是把好宣传关。选择好角度报道涉及民营企业的案件,确保企业的产品信誉和企业形象不受影响。
四、发挥优势,提供必要的法律服务,协助民营企业走上法制化的建设轨道
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大潮中的生存和发展除了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外,企业内在质素的作用也举足轻重。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内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所以,企业内质,包括人的素质修养、规章制度建设等如果不尽如人意的话将会严重威胁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司法部门之一的检察机关掌握着丰富的法律资源,并且深喑预防和打击犯罪之道,在为民营企业服务上,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取己之长补企业之短”帮助民营企业完善规章,走上法制化建设的轨道。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渐完备,客观上要求民营企业必须依法发展、奉公守法,这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保障。综观民营企业发展状况,不同程度的存在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欠缺等问题,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导致了诸如签定合同被骗亏损、人才无序流动侵害商业秘密、非法经营致使企业倒闭的案例并不鲜见。检察机关应当针对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以上种种问题,采取适当的法律服务措施:
首先,主动送法到企业。
将涉及民营企业的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各种案例等定期辑录成册以《民营企业法律指南》为名,不定期向企业发放;赠送《检察日报》等专业报刊杂志培养民营企业法律意识;组织专人提供相关的法律咨询等。
其次,协助搞好企业人员的法律培训。
民营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必须强化法律意识,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识这是不争的事实,检察机关应当以讲法制课等多种方式协助其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不仅传授与企业发展紧密相关的法律常识,还要引导企业树立用法律维权的观念,让他们明确检察机关查办渎职案件、受理控告、申诉、举报等职权范围,必要时寻求检察机关的保护。
再次,整章建制,堵塞漏洞,当好参谋。
有的民营企业缺乏必要的管理,内部制度疏漏,往往会造成企业资产受损和经营困难等后果。检察机关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研究办案实践经验,摸索涉及民营企业案件发案规律,未雨绸缪,早早预防,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如财务管理制度、签定合同制度、销售制度,堵塞民营企业在产、供、销等管理中的漏洞,为企业当好参谋。
关于检察机关为民营经济服务的思考
作者:赖小梅
时间:2009-05-18
新闻来源:广东河源
【字号:大 | 中 | 小】
二、加强沟通,深入调研,及时调整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方向和重点
检察机关在观念上重新认识民营经济的法定地位,下一步应考虑如何依托检察职能为民营经济提供法律服务。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为国有企业服务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主要是因为检察机关所辖的贪污贿赂案件绝大部分出自国企,彼此间联系紧密,但对服务于民营企业而言,因接触少,没有业务往来,所以如何服务尚需探索。因此,检察机关必须脚踏实地,加强与民营企业的沟通联系,深入调研,确定服务的方向和重点。
基于此,检察机关应深入民营,积极“下访”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如下几种方式可以参考:一是适时召开为民营企业服务座谈会,听听企业的心声。这一点,我们的反贪部门已经进行了实践,今后在以往的基础上,应当扩大座谈会双方范围,检察机关除反贪部门外,增加民行、控申、起诉、和渎职等科室负责人参加座谈,企业方邀请大、中、小规模企业的代表,力争作到广泛性。二是在检察机关的业务部门成立专门与民营企业联系的机构,负责对民营企业的调研,听取它们对检察机关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向领导和各相关部门反映,作为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的重要依据。三是检察机关定期组织召开由相关部门参加的情况分析会,将民营企业遇到的问题和需要给予帮助的内容列为议事重点,给予必要的关注,共同寻求解决的途径。
事实上,这样一来可以实现“双赢”的目标,即为服务于民营经济打下牢固的现实基础,也可以相当程度地改变检察机关的工作作风,促进检察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
三、打击犯罪,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
民营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法律的认可,还需要一个充满公正气氛、和谐稳定的法制环境。检察机关为民营企业服务必须从检察职能出发,不能脱离、也不能超越,否则会因噎废食,得不偿失。检察机关承担着法律监督、打击犯罪等职能,这为民营企业服务提供了新的着力点。从某种角度看,检察机关打击犯罪也是一种很好的服务方式,即严厉打击侵犯民营企业权益的各种刑事犯罪和违法行为,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创造一个利于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
笔者结合检察职能,认为检察机关在打击侵犯民营企业权益的案件中应当作到三个优先:
一是优先立案。主要指检察机关对于民营企业符合受理条件的举报、控告、申诉的案件和对不服民事行政案件处理而申诉的案件要优先立案,决不拖延。
二是优先查处。尤其是有的国家行政执法部门在和民营企业打交道中利用职权实施贿赂犯罪和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等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渎职犯罪案件要优先查处,决不手软。
三是优先监督。检察机关承担着法律监督的职能,对于由公安机关管辖的涉及民营企业的商业贿赂、挪用资金等案件要实行优先监督,对公安机关应立案而不立案、违法办案等进行全面监督,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利。
四是,检察机关还要作到规范执法、文明办案。检察机关在办理涉及民营企业的案件时,要严格遵守法定的程序,严格执行办案纪律,做到文明办案、公正执法,并在办案中特别注意民营企业的声誉和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首先要时刻为民营企业着想。对于涉及民营企业的刑事案件除非确属必要,不要着检察制服、开警车到民营企业中去调查取证。其次办案要考虑经济大局。检察机关在办理涉及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犯罪案件要掌握原则,运用强制措施时要充分注意对整个企业的影响,确保不会出现“查办一起案件,跨掉一个企业,下岗一批职工”的现象,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第三是把好宣传关。选择好角度报道涉及民营企业的案件,确保企业的产品信誉和企业形象不受影响。第四是发挥优势,提供必要的法律服务,协助民营企业走上法制化的建设轨道。
五是正确处理打击与保护的关系。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是检察机关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和市场经济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打击是手段,保护是目的。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常常会遇到不法侵害,其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财产权利得不到保障,严重地影响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对此检察机关应当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既要从民营企业发展外部治安环境角度考虑打击与保护的关系,又要对民营企业内部发生的犯罪案件,在依法打击的同时,又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慎重处理。如河源市源城区人民检察院2003年在处理一起非法拘禁案时的做法值得借鉴。该案的基本案情:“万绿宝”、“万绿康”是河源市两家知名的民营企业,均以生产酸萝卜著称。胡某某原是“万绿宝”食品厂的工程师,与该厂签订了《酸萝卜生产技术决窍转让协议》,但在生产中胡某某违反《协议》,跳槽到“万绿康”食品公司,并将技术转让给该公司。“万绿宝”总经理陈某某不服,就委托公司业务经理李某某和司机张某某找到胡某某洽谈违约赔偿问题。后来李某某和张某某以违约问题强行将胡某某拉上车,并带到某宾馆,两人采取威胁、殴打的手段,强迫胡某某写下赔偿字据,要求胡家属拿来赔偿款才放人。关押两天后,胡的家属报案,胡才得以解救。该经公安机关侦查终结后,检察机关以非法拘禁罪对李某某和张某某提起公诉。胡某某对此案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李、张赔偿21万元人民币。同时要求追究陈某某的刑事责任。经法院审理,对李、张以非法拘禁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检察机关在处理此案中,正确把握了打击与保护的关系,大胆提出合理建议,在侦查阶段,公安机关拟对李、张提请逮捕,源城区人民检察院得知后及时介入,认为本案事出有因,情节较轻,嫌疑人主观恶性较小,没有逮捕必要,及时建议公安机关变更强制措施。公安机关采纳了建议,对李、张取保候审,从而使“万绿宝”的主要技术人员能够继续工作,保证了该企业的正常生产。在审判阶段,公诉人结合本案情况和“万绿宝”食品厂生产经营的需要,提出合理化量刑建议,依法建议对李、张适用缓刑,法院采纳了此建议,对李、张均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李、张在缓刑期积极工作,为该民营企业发展作出贡献。由于检察机关正确处理了打击与保护的关系,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保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使“万绿宝”、“万绿康”在教训中不断发展、壮大。而今“万绿宝”食品厂已成为源城区的龙头民营企业,为该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大潮中的生存和发展除了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外,企业内在质素的作用也举足轻重。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内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所以,企业内质,包括人的素质修养、规章制度建设等如果不尽如人意的话将会严重威胁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司法部门之一的检察机关掌握着丰富的法律资源,充分发挥法律职能,正确处理预防和打击犯罪关系,在为民营企业服务上,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取己之长补企业之短”帮助民营企业完善规章,走上法制化建设的轨道。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渐完备,客观上要求民营企业必须依法发展、奉公守法,这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条件。当前民营企业发展状况,不同程度的存在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欠缺等问题,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导致了诸如签定合同被骗亏损、人才无序流动侵害商业秘密、非法经营致使企业倒闭的案例并不鲜见。检察机关应当针对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以上种种问题,采取适当的法律服务措施:
首先,主动送法到企业。将涉及民营企业的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各种案例等定期辑录成册以《民营企业法律指南》为名,不定期向企业发放;赠送《检察日报》等专业报刊杂志培养民营企业法律意识;组织专人提供相关的法律咨询等。
其次,协助搞好企业人员的法律培训。民营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必须强化法律意识,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识这是不争的事实,检察机关应当以讲法制课等多种方式协助其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不仅传授与企业发展紧密相关的法律常识,还要引导企业树立用法律维权的观念,让他们明确检察机关查办渎职案件、受理控告、申诉、举报等职权范围,必要时寻求检察机关的保护。
再次,整章建制,堵塞漏洞,当好参谋。有的民营企业缺乏必要的管理,内部制度疏漏,往往会造成企业资产受损和经营困难等后果。检察机关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研究办案实践经验,摸索涉及民营企业案件发案规律,未雨绸缪,早早预防,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如财务管理制度、签定合同制度、销售制度,堵塞民营企业在产、供、销等管理中的漏洞,为企业当好参谋。
四、转变观念,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服务民营经济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发挥检察机关的司法能动性和职能作用,并非是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强力干预,而是旨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我国在加入WTO的背景下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服务于经济建设始终是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服务”并非意味着被动。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职能部门,在深入学习和领会我国对民营经济新政策和措施的同时,应当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服务民营经济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思路。笔者认为检察机关要充分和有效地保护和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司法观念和执法理念,优化公平诚信的市场竞争环境
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更应自觉转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思想,在检察机关的价值和功能认识上,要从单一的和从属的工具主义法律观转变为多种价值和功能的法律观。因为法律观念是法律文化的核心内容,法律文化是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法律意识形态以及与法律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的综合体。法律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内生于经济基础的,并反过来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所以检察机关应树立发展民营经济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正确认识,树立服务公有制经济与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并重的司法理念,从而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软环境”。
检察机关在司法实践中应坚持国家和党的政策对司法的指导作用,准确适用法律,严格区分民营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与违法行为的界限,改革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与犯罪的界限,合法劳动报酬、合法非劳动收入与非法收入的界限,民营企业和所挂靠国营、集体企业的资产、资源、债权债务等经济纠纷与采用违法手段恶意串通侵吞国有资产的界限,行贿受贿与正常礼尚往来的界限等。在司法活动中,对于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检察机关要严格依法办事,确保民营经济在法制的规范内健康有序发展;对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或规定不明确时,要按照疑罪从无的原则处理;对于符合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思路和做法,要坚持“三个有利于”指导思想,从司法角度提供保障和支持,鼓励其大胆尝试。
检察机关还应积极稳妥地推进检察改革,在法律容许的框架内进行有利于保障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大胆尝试,比如推行公益诉讼制度。一般认为,公益诉讼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或相关的组织和个人,在法律的许可下,对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不特定的多数人利益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相对人法律责任的活动。维护公共利益是行使检察权的基石。检察机关应积极扮演公共利益法律代言人的角色,为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弱势群体的利益,进一步加强检察机关的司法职能,对涉及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国家、集体和公民重大利益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案件,在无原告或原告无力提起诉讼以及受害人由于种种原因不敢提起诉讼的重大案件,检察机关应主动介入,积极参与。
(二)依法严厉打击侵害民营企业利益的犯罪活动,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检察机关应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放在检察工作的首位,对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始终依法保持“严打”的高压态势,会同公安机关、法院等部门,大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侵犯知识产权、诈骗、侵占、挪用企业资产等损害企业利益、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等侵犯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犯罪活动,结合办案尽力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并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依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稳定,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法律监督等检察职能,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经营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和民主权利。2003年1月22日,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著名民营企业家李海仓遭枪杀身亡和同年2月12日,温州民营企业家周祖豹被刺杀身亡等事件影响恶劣。这些事件提醒我们检察机关要坚决依法打击侵犯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坚决依法打击抢劫敲诈勒索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犯罪,坚决依法打击流氓恶势力和黑社会性质组织等严重威胁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人身财产安全的暴力犯罪;同时对利用控告举报捏造事实、制造伪证,诬告诽谤陷害他人者,坚决依法查处,从而努力营造有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三)预防和查处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活动,营造健康的政务环境
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有赖市场秩序的规范,而市场秩序的规范离不开良好的政务环境,检察机关严格执法是减少和遏制腐败这一危险政治游戏的重要因素,也是减少权力干预市场引发的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的法律保证。乔治.华盛顿曾经说过:“严格的执法是廉政最坚固的支柱。”检察机关应紧密结合检察职能,继续把依法预防和查处国家机关以及有关部门的职务犯罪放在重要位置,加大力度查办阻碍民营企业正常发展的职务犯罪案件,特别是要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司法人员、行政执法人员索贿受贿、贪赃枉法、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严重损害民营企业利益的渎职侵权案件置于突出地位,切实保障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保护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另外,检察机关还要坚决克服和清除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平等地保护各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创造一个良好的政务环境。
(四)强化法律监督职能,营造公正的司法环境
为维护司法公正和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检察机关应该加强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和审判监督等法律监督职能。对民营企业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报复伤害、敲诈勒索企业负责人的案件,该立案不立案、该追究不追究的,检察机关要依法监督立案,同时要认真受理、接待企业及职工的来信来访,协助党委和政府及时处理好涉及企业职工权益的举报、申诉案件;加强侦查监督,依法监督纠正违法查扣企业财产、冻结账户等影响企业正常经营,以及违法取证、超时限办案等问题。检察机关的民事行政检察部门要通过抗诉程序,认真履行民事、行政检察监督职能,加大民事、行政监督力度,对民营企业不服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行政诉讼的生效判决、裁定,向检察院提出申诉的,检察机关应及时受理,对确有错误的,依法提起抗诉,以维护民营企业的正当利益,确保司法公正。
此外,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应廉洁自律,依法文明办案。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在办理涉及民营企业的有关案件时,必须注意办案方法,改进侦查方式。在办理涉及企业和投资者的案件时,不随意对民营企业经营者和技术骨干采取强制措施,不轻易查封、冻结企业账目和银行帐户,不间断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不准发表损害民营企业声誉的报道,自觉维护企业的声誉和品牌,使他们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不因办案而受到不必要的损害。
(五)维护和推进企业管理制度,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当前,多数民营企业还处在发展阶段,因起步较晚,在管理制度上存在着不少缺陷和漏洞,从而易引发诸如职务侵占、侵犯知识产权等犯罪活动。检察机关在办案中应发挥在预防职务犯罪和综合治理方面的专业和经验优势,注意研究民营企业内部发生的犯罪案件的特点、规律,及时组织力量进行调研,对其中带行业性、规律性特点的问题,及时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督促企业进行整改,并就办案工作中掌握到的某些行业犯罪特点、成因等及时通报相关行业协会和主管部门,共同研究预防犯罪的具体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预防和行业预防。
针对部分民营企业不同程度的存在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欠缺等问题,检察机关要积极加强与民营企业的联系和沟通,深入民营企业开展法制宣传,通过以案释法、法律专题讲座、提供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引导民营企业管理者、员工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引导企业建立健全机制,按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帮助企业加强管理,使民营企业在管理上实现质的飞跃。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说明党中央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摆到了与公有制经济同样重要的高度。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应当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为党的大局和中心工作服务。现阶段,就是要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个大局服务。
一、检察机关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具有客观必然性
(一)是由检察机关的职能决定的。我国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从总体上讲有两个方面,一是打击和预防职能,即通过打击和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二是服务职能,即通过提供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打击是手段,服务才是目的。一直以来,检察机关始终把服务大局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如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严打、扫黄打非、打私、参与市场整顿、开展职务犯罪社会化大预防等工作无不充分体现了检察机关服务大局的职能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的“公正执法、加强监督、依法办案、从严治检、服务大局”的工作方针,更加表明了检察机关希望在服务大局工作方面有所作为。而我国当前的大局就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创经济新优势,全力推进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理应成为检察机关服务的重点。
(二)是由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决定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目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日益凸显。从南沙区的经济结构和完成的工业产值来看,2006年底,南沙区共有工业企业420家,其中非公有制企业390家,占全区企业总数的92.9%;2006年全区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75亿元,其中非公有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6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98.5%;这些数字说明,该区非公有制企业在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发展和壮大的程度将直接决定该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是由南沙区的区情决定的。南沙区的前身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招商引资是其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一个客观的事实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项目和企业,绝大部分都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私人企业。目前,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南沙区投资设立了36家公司,如美国通用塑料(GE)、日本丰田汽车、埃克森石油、日本JFE钢铁公司、美国慧视光电、香港建滔化工等企业绝大部分为非公有制企业。同时,随着开发和建设强度的加大,非公有制企业在全区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起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这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南沙区经济的主要力量,对该区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直接关系到南沙区建设“最适宜生活居住和创业发展的生态型滨海新城区”的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这样的背景下,检察机关将工作重心转向为非公有制经济服务,就是为全区的中心工作和大局服务的最好表现。
二、检察机关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具有现实可行性
(一)具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长期以来,检察机关大多将工作重心放在为公有制企业服务上,并在为公有制企业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具有许多相通之处,经验的借鉴就成为可能。这样以来,我们就可以将为公有制企业服务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用来指导为非公有制企业服务。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检察视野中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的差异,毕竟检察机关与非公有制企业之间业务往来少。所以,既要善于借鉴服务公有制企业的成功经验,又要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二)非公有制企业迫切需要检察服务。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许多法律问题,诸如厂房的土地使用权问题,被征地农民的补偿纠纷问题,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被侵害问题,企业干部和员工职务侵占问题,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问题,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劳资纠纷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协的处理,就会大量积压,有可能从根本上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进而影响企业的生存,因此,它迫切需要有关部门能够从客观公正的立场为其提供法律服务。而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正好具备这样的优势和条件,既具有处理这些问题所需要的法律专业知识,又能够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因此,检察机关首当其冲地成为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对象。
三、检察机关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途径和内容
(一)深入调查研究,制定服务非公有制企业实施方案。深入辖区内非公有制企业,认真了解企业的数量、性质、员工人数、产品类型、工业产值、利润及税收等基本情况;了解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了解非公有制企业对检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调查,掌握辖区内非公有制企业的基本情况,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所思所忧所求,从而找准检察工作服务非公有制企业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服务辖区内非公有制企业的活动方案,明确检察机关服务非公有制企业的目的、原则、组织领导、活动方式和内容,确保检察机关服务非公有制企业的活动顺利开展。成立检察机关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研究和决定相关工作。各业务部门也应各司其职,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注意在工作中加强对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的经验总结、专题调研和相关信息、简报的整理报送,并做好宣传工作,努力为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建立服务非公有制企业工作联系点。根据辖区非公有制企业的经营状况与规模,在广泛听取非公有制企业意见的基础上,拟定辖区内10—15个非公有制企业名单,建立定期联系制度,通过更加快捷高效的服务,保障非公有制经济更好的发展。在条件和时机成熟时,逐步将联系点范围扩大。要经常深入非公有制企业工作联系点,了解他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了解其对法制保障的需求以及对检察机关的要求和意见,不断强化检察工作在服务非公有制企业中的职能作用。
(三)建立检察机关与非公有制企业联席会议制度。除与联系点实行定期联系制度外,建立检察机关与辖区其他非公有制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每年与辖区内的非公有制企业召开两次联席会议,对如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与经营环境展开讨论,共同研究新形势下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法律问题,共商企业发展对策。召开联席会议时,认真听取非公有制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意愿,并积极向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反映问题或提出建议,由职能部门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在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检察人员要熟悉和掌握经济领域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增强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严厉打击各种破坏非公有制企业的犯罪活动。一是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营造安定有序的治安环境。充分发挥批捕、起诉职能,坚决打击发生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伤害型、侵财型犯罪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犯罪,切实为非公有制企业和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治安和投资环境。二是严肃查办职务犯罪,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要把影响、妨碍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职务犯罪作为打击重点,集中力量查办发生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务侵占、挪用企业款项、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犯罪活动。三是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做到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在办理涉及非公有制企业和投资者的案件时,注意选择恰当的办案时机和方法,维护发案单位正常的工作秩序和生产经营秩序。
(五)积极开展送法进企活动。根据非公有制企业需要,结合检察工作实际,积极开展送法进企活动。一是进行法制宣传。针对非公有制企业员工不同程度地存在法律知识欠缺等问题,深入非公有制企业开展法制宣传,通过宣传栏、宣传册、图片展、检务公开等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干部员工的法律素质。二是举办法律讲座。组织检察干警定期或不定期为企业员工上法制课,讲解与职工和企业发展紧密相关的法律常识,重点讲解本行业犯罪的特点、产生原因及预防对策,提高员工的法律素质,为企业培养法律管理人才,增强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的法制观念,提高管理者、员工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三是开展法律咨询。充分利用检察工作优势,积极为辖区内的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全面周到“零距离”的法律咨询与法律服务,认真解答企业和员工的法律难题,同时,向他们讲解检察机关查办渎职案件、受理控告、申诉、举报的职权范围以及申请抗诉的条件和程序,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营造良好法制环境。
(六)协助非公有制企业建章立制。目前,南沙区许多非公有制企业正在组建或刚刚组建完毕,不少企业的规章制度还没有建立或者还不完善,给某些违法犯罪可乘之机。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帮助企业建章立制,堵塞在机制、制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引导企业完善监督制度,建立防范机制,预防犯罪的发生。一是协助企业建立廉政制度。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一整套廉政制度,尤其是要协助大中型企业和重点企业建立本企业管理制度相适应的较为科学和可操作的廉政制度,使非公有制企业的决策层面和管理层面的人员不能侵占、不敢侵占。另外,建议非公有制企业对本企业中容易发生犯罪的重点岗位工作人员和较大经营项目中的有关人员签订廉政责任书,明确具体约束条款,明确责任和处罚决定,使企业的经理(厂长)和其他有一定“权限”的人员不管在职务上、在岗位上或在购销活动中,形成犯罪预防的纵向横向约束机制,从而不断提高其法制观念和廉政意识。二是协助企业建立企业内部的预防犯罪组织。建议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较大的非公有制企业成立预防犯罪组织或指定专人负责犯罪预防的监督和落实。三是协助企业健全财务、采购、供销等经营环节制度。对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的非公有制企业,要帮助其建立科学正规的财务管理制度。对非公有制企业中的采购、销售等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检察机关可协助非公有制企业进行跟踪检查,参加其招标、投标、评标等重要环节工作,临场监督,预防犯罪。
(七)协助非公有制企业做好预防犯罪工作。当前,南沙区多数非公有制企业还处在发展阶段,因起步较晚,在管理制度上存在不少缺陷和漏洞,从而容易引发诸如职务侵占、侵犯知识产权等犯罪活动。在协助非公有制企业预防犯罪方面,检察机关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注意研究非公有制企业内部发生的犯罪案件的特点、规律,及时组织力量进行调研,对其中带行业性、规律性特点的问题,及时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督促企业进行整改,并就办案工作中掌握到的某些行业犯罪特点、成因等及时通报相关行业协会和主管部门,共同研究预防犯罪的具体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预防和行业预防。二是在继续开展国有企业犯罪预防工作的同时,将推广多年来在国有企业开展预防犯罪工作的经验引进到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查找产、供、销、财务管理、商业秘密等环节和领域的漏洞,及时提出检察建议,帮助建章立制,防患于未然,使企业少走弯路、少受损失。三是要结合办案,及时掌握行政执法机关办理非公有制企业案件的情况,针对行政执法机关在办理侵犯非公有制企业利益的案件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检察建议,促进行政执法机关严格依法行政;认真研究侵害非公有制企业利益的职务犯罪的特点、动向和规律,开展职务犯罪预防,防止和减少非公有制企业因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而遭受的不法侵害。
(八)创办检企共同预防犯罪刊物。为使检察工作服务非公有制企业达到最大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在征得非公有制企业同意的原则下,检察机关应主动与辖区内部分非公有制企业(重点是与检察院建立联系点的非公有制企业)共同创办检察机关与企业预防犯罪的刊物。由检察院和企业共同提供稿件,检察院负责编辑。主要内容可以是反映辖区内预防犯罪的动态,非公有制企业行业犯罪的原因、特点和防范对策;也可以是企业或检察院开展的一些活动;还可以是国家或省市近期公布的一些对企业经济活动有影响的法律法规,近期发生在全国范围内的典型案件,以及其他对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有帮助的各类材料。
三、保护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要正确处理的二个关系
1、要正确处理服务与正确履行检察职能的关系。检察机关保护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要紧紧结合检察职能,脱离开了检察职能就是越权服务,也不可能创造检察机关的服务特色。在具体实践中做到依法保护而不是非法保护,促进而不是特殊照顾,积极主动而不是无端介入,努力维护而不是刻意维护,要以不影响民营企业合法经营为原则,以保护合法权益为前提,做到民营企业欢迎检察机关,主动邀请检察机关去服务,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检察机关职能作用,取得应有的效果。
第二篇:非公企业职务犯罪的种类和预防
公企业职务犯罪的表现形式与预防对策
2012-02-05 08:02:35|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公企业职务犯罪的表现形式与预防对策
我今天讲的题目叫非公企业人员职务犯罪的表现形式与预防对策。应该说XX集团在职务犯罪预防教育方面做得非常好,堪称非公企业的典范。所以主题内容也分成两大块,一块是非公企业人员职务犯罪的表现形式,也就是法律规定;另一大块是预防对策。之所以将这两块,目的之一是,因为从我们办理的案件以及普通民众的认识角度看,一般认为受贿等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国有事业单位的事情,私营企业、非公有制的企业怎么会有职务犯罪呢,所以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只有认识到了,才不会因不知法而犯法。目的之二,惩罚犯罪不是目的,刑罚的目的最终是为了预防犯罪,罚是为了不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讲预防对策是为了保护我们的企业健康发展,也是保护
我们的企业的干部不出问题。
一、非公企业职务犯罪的表现及法律规定
(一)非公企业职务犯罪的形式主要表现形式:
(1)职务侵占罪;(2)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3)对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4)对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5)挪用资金罪。
(二)罪名的构成要件及其数额标准
1、职务侵占罪。根据刑法271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这里有三点需要了解:1)是主体是非国有公司企业人员,否则就是贪污罪;2)必须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也就是利用自己主管、管理、经营、经手单位财务的便利,将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例如销售人员利用收取货款的职务便利才财物占有,或者财务人员采用涂改账目等手段才经手财物占有,或者采用低进高出,少报账将货款占为己有等。类似的例子很多,这也是非公企业人员职务犯罪最常见的形式。如果不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而是利用工作的方便条件取得财物就是盗窃罪,比如服务员乘工作的方面条件能接近收银台,乘收银员不再把营业款拿走,就是盗窃。3)构成本罪需要达到1万元以上,起点1万元;1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法定刑5年以上。
2、挪用资金罪。根据刑法第272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非国有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包括三种情况:1)数额较大(3万元)、超过三个月未还的;2)或者虽没有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3万元)、进行营利活动;3)15000元进行非法活动。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数额巨大30万元处3-10年。
与挪用公款罪的区别在于,挪用资金罪是非公企业、单位人员;挪用公款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国家机关人员也包括国有公司、国有事业单位。
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侵占是占为己有不打算还,而挪用是还准备还的,挪用是侵犯资金的使用权,侵占是侵犯所有权。
2、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以5000元为起点。也就是他人有求于公司人员的职务行为,以职务行为或允诺职务行为作为条件,收取对方(包括客户单位)的财物或者向客户单位索取财物的行为。也就是要具有职务的关联性,形成权钱交易。为他人谋取利益只要是允诺就行,不需要实际上谋取了利益。
3、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单位或个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10年以下。个人行贿1万元以上构罪;单位行为20万元以上构罪。这与受贿罪不同的是,必须是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为,才构成,如果是为了正当利益,则不构成犯罪,比如要工程款,建设方迟迟不给,包工头为了尽快拿到工程款给了1万元,行贿人不构成犯罪,但是受贿人构成犯罪。
如果是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国家工作人员财物,是受贿罪。
3.对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这是刑法修正案七增加的,主要是一些大型企业、跨国企业、外企可能会与国际公共组织官员或外国公职人员发生经济问题。为谋取不正当商业利益,给予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以财物的行为。量刑以及构成的标准参照对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处理。
上面主要介绍的是非公企业有关的职务犯罪,当然非公企业除了上述职务犯罪外,还可能涉及到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妨害亲算罪等等。
二、非公企业人员职务犯罪原因分析
(一)行业潜规则。“潜规则”,是相对于“元规则”、“明规则”而言的。顾名思义,就是看不见的、明文没有规定的、约定俗成的,但是却又广泛认同、实际起作用的、人们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则。换言之,是“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规矩”。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商业贿赂在我国开始泛滥,几乎存在于市场的各个角落,甚至成了很多领域的“潜规则”。
在目前的中国社会,贿赂在一些行业和领域已成“潜规则”以及普通民众对于腐败现象的非正常的容忍乃至默认心理。据《中国青年报》2009年调查:近94%的人认为在中国做生意,给好处费、请客送礼是普遍现象,在有些行业成为潜规则。很多民众对这些行为都恨之入骨、义正严词,可是当自己的子女上学时又忍不住给老师、校长请客送礼;看病总想找个熟人,做手术就给点红包。又在为自己子女上学就业而想方设法行贿;为求得心理安慰费尽心机给医生塞红包。主要集中在医药供应、工程建设、招投标等重点领域。我举两个小例子大家都可能都经历过,装修:我一个同事装修来,带着包工头到金盛装饰城买材料,但我一转身,600元的电灯、开关就被卖材料的老板抽出元偷偷50元塞给了包工头。原因就在于他要贿赂这个包工头,为他的生意铺路。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商业贿赂。还有计算专修费,比如贴瓷砖按平方米计算,贴瓷砖的人主动提出来你给50元钱,他少量多少给你省200元。代价给公司联系70元,直接找这个司机接私活50元。这虽然不构成犯罪,但是性质上也是贿赂。
从2006年-2007年我国进行的惩治商业贿赂犯罪专项斗争,其出发点正是在于商业人们在反对腐败的同时,尽管我国惩治商业贿赂犯罪专项斗争取得了一些值得称道的成绩,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特别是官员对腐败的宽容和默认心态。
(二)整体性社会风气和大环境文化传统(人情社会)。说中国是个“人情社会”“熟人社会”是确切的,也是形象的,这对法治建设是个障碍。很多原则,制度,规范在人情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中国人的规则意识不强,比如过马路,德国人深夜小路口等红灯,中国看,这个傻子。有人说“人脉关系决定着企业的生存,请客送礼左右着竞争者的命运”。很多外国人到中国做生意就很痛苦,不送礼做不成生意,送礼了又胆战心惊。
(三)市场经济的不成熟。我们目前的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很多事情并没有按照市场规则还运作,而是依赖于送礼。是没有统一完善的市场诚信体系,具有行贿等不正当交易行为的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方面没有受到有效的限制。任何一家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首先面临着的是如何平衡商业伦理与市场的竞争力的选择,在这种选择中,企业往往被逼向“囚徒困境”:如果远离商业贿赂,企业就可能失去市场;如果同流合污,就会背叛商业伦理。目前我国检察机关搞的行贿档案查询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制度性漏洞诱发。前面是大的方面分析原因,从小的方面来说,公司企业的管理存在一定的疏漏,也是重要原因。通过办理一系列案件,我们发现每一个职务侵占案件的背后,都有管理上的制度性漏洞,行为人都是利用这些漏洞而得手。
(五)个人原因。有的是贪小便宜,有的是侥幸心理,有的不懂法,对法律没有敬畏之心。缺乏规则意识。从众心理。总是拿潜规则作为自己的挡箭牌,“别人都是在这么做,如果我不做的话,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这种心理是要不得的。
三、非公企业人员职务犯罪的预防
体制问题,传统问题,短期内无法改变,但是小的方面,我们能做到的地方做好了,从自己做起,才能改变整体。不要小视点滴行为多法治的推进作用。
(一)从单位的角度来说
对以一个单位来讲,建立严密的制度对于保护干部、保护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健全制度。靠制度管理,而不是仅仅靠人管理,严密、健全的制度能使工作人员按章办事,防止工作疏漏;二是加强管理,制度需要执行,需要人来执行;三是强化教育,营造公平竞争的企业文化氛围。我们今天这个活动就是一种教育方式。
(二)从个人的角度来说
一是小心使得万年传。前面已经讲到,现代社会的大环境,大背景,迫使个人小心谨慎。无论是工作上一定要遵守规则,按规则办事,讲原则。谁都有个亲戚、朋友,遇事都会打个招呼,找找路子。但是,有一条,违反原则的事,坚决不能干!你可以掂量一下,得罪一个朋友与丢掉饭碗甚至坐牢,哪个更重要。
二是不可有贪欲之心。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贪官,在悔过书中写原因时都说:自己放松了马列主义的学习,没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啦,甚至说是受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啦,这全是废话,全是套话。实在地说,就是贪欲膨胀。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就真的那么难吗?其实很简单,就四个字“安分守己”!不该你得的,你不要;不该你拿的,你别拿;做好自己的事,不要有非分之想。
(李 勇)
第三篇:2010非公整改
教育生产双促进
注重实效求发展
—— 非公有制企业先进性教育活动抓好边学边改、边议边改
县非公企业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坚持边学边改、边议边改,联系生产经营实际,立足企业长远发展,解决企业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取得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先进性教育活动蓬勃开展的双赢局面。
一、以人为本,锻造一流党员队伍。在分析评议阶段,冠福公司党委相继召开座谈会6场(次),设置意见箱6个、发放征求意见28份、开展谈话活动38人(次)。在征求意见活动中,员工们提出了企业吸引人才难、留住人才难的问题,公司党委高度重视,在采取措施作好整改的同时,以此为契机,把构建高素质党员员工队伍的人力资源工程与提高企业发展后劲、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程结合起来,提出“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培养成党员”的双培养工程,在培养人才、锻造队伍上下工夫。党委、支部成员主动来到生产车间、建设工地,及时了解员工生产动态,积极关心企业骨干员工的生活情况,对生产经营骨干采取“自我认岗、群众荐岗、支部定岗”等方式,力求把每个党员都能放到最能发挥个人专长的岗位上来,为党员发挥作用提供平台,有效引导企业妥善处理好业主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积极探索“聚才兴企”工作,深入实施“党员人才工程”,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冠福公 司实施“党员人才工程”后,中层以上管理者中党员增至42人,全公司党员数量从48人增加到52人,有效地带动了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
二、解难纾困,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县各非公企业党组织针对普遍存在的重复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党支部引导党员开展“科技兴企,创造一流品牌”的学习讨论,要求每个党员积极为公司的发展出谋划策。通过共同研究制定出有效的生产统筹计划,提高了生产效率并节约了成本,从而促进了企业发展。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龙鹏集团以获得国际标准质量管理认证为动力,企业的生产任务完成率接近3年来历史最好水平,与去年同比增长30%,工业销售产值与去年同比增长26%,今年至9月份止,生产销售与去年同比达到双增长,其中销售产值增长了16.3%,实现了学习与生产双赢。同时,龙鹏集团公司党支部通过设立“意见箱”、“合理化建议箱”,及时召开党员与职工代表联席会议,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针对群众提出的十六条意见,公司党支部逐项进行落实整改。针对员工提出企业上下班高峰期一千多人同挤一个门进出,存在着安全隐患的问题,立说立改,迅速安排在企业厂房多开一个侧门,实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针对饭堂伙食较差的问题,积极争取企业主支持,将饭堂进行公开承包处理;针对员工提出针对一些员工对劳动合 同个别条款有异议的问题,组织员工学习、宣传“劳动法”,并与行政部门商议修改条款,编写有关劳动合同的问答汇编,做好员工思想解释工作,顺利实现劳动合同签订工作。通过关心员工的切身利益,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进一步理顺了企业发展的内部环境,为企业发展增加了后劲。
三、积极引导,营造企业文化环境。各非公企业党组织针对员工反映的企业文化建设水平滞后的问题,积极开展了开展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知识型党员”等活动,通过在党员中树立“人人学习、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中提高学习、通过学习促进工作,不断提高党员文化修养和综合技能,并引导、教育和帮助员工促学习、比技术、讲奉献,不断增强员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力和创业能力,全面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促进党员和企业的全面发展。如佳美、福盛、得盛等企业中开展党员与“新员工”一帮一活动,从业务、生活等方面进行帮扶,使新员工尽快掌握生产技术,提高业务水平。顺美集团举办管理人员培训班,共100多名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多家企业举办了新员工培训班,参训人数在1000人以上。冠福公司通过在内部网开辟“我是共产党员”专栏,鼓励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踊跃投稿,形成以党员带头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大力发展企业文化起到较好作用。
第四篇:非公调研
绥中县非公有企业党建工作情况汇报
绥中县对于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一直十分重视,县委领导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多次强调非公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为了把绥中县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搞好,县委领导利用下乡调研、检查、考核、慰问等多种时机,实地到各非公有制企业走访、检查、指导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并做了重要批示。
县委书记夏雨恩同志:要注重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努力提高党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影响力,确保非公有制企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为构建和谐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多次到葫芦岛市中浩粮油食品有限公司、葫芦岛茂华木业有限公司、绥中县兴华汇泰林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调查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县委副书记常春友同志: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要结合自身特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企制宜,狠抓党建工作落实,不断完善非公制企业党建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作用和地位,努力使党的工作得到企业上下的认可,使党支部成为企业建设的中流砥柱,使党员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多次到绥中县铁山食品有限公司、辽宁天力成灯具制造有限公司、绥中县峰泰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调查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县委组织部部长常晓峰同志: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工作委员会要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力度,确保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应建尽建,严把入口关,确保有一个坚强有力的班子,严把入党关,确保党组织队伍的纯洁,要指导各企业党组织不断完善党建工作配套设施,严格落实党组织各项工作制度,确保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多次到葫芦岛七星钢管有限公司、葫芦岛万佳果业有限公司、绥中县远田纺织有限公司、绥中县凯越金属制造厂等企业调查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第五篇:非公党建
关于加强和改进园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
龙委发 [2011]10号)
园区各企业: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区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加强和改进园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生机和活力,促进园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和谐园区建设。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结合园区实际,制定如下工作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加强和改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要求,大力实施非公党建“1234”凝聚力工程,即紧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这条主线,到2015年,实现园区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税收突破3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25%以上;狠抓工作机制和活动方式创新,着力扩大党的组织、工作和服务覆盖面,实现凝聚企业、凝聚党员、凝聚人才、凝聚群众的目的,使非公企业党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为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区和打造中国数字娱乐第一区任务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组织保证。
加强和改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目标: 围绕区委基层党组织工作理念现代化、党建布局合理化、分类指导常态化、载体建设丰富化、工作方式项目化、保障体系制度化的工作要求,大力推动园区非公党建工作科学化建设,初步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非公党建工作支撑和运行体系,争创中关村非公党建示范区。具体工作目标:(1)推动党组织建设。力争2012年年底,规模以上(从业人员100人以上或从业人员50至99人且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公企业全部建立党组织,基本达到党的组织和工作在非公企业全覆盖;强化组织建设,支持和推动3至5非公规模企业党支部建成样板党支部,并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形成示范带动效应;进一步优化组织设置,努力实现三分之一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达到“五好”即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作用发挥好、群众反映好的标准;加强队伍建设,推出一批叫得响、树得起、有影响力的优秀共产党员。加强楼宇党建,建成10家以上北京市认定的一级楼宇社会工作站。(2)推动信息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依托园区数字娱乐企业资源力量,构建互联网非公党建阵地,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石景山园非公党建网,推出园区创先争优党员手机报,创办园区非公党建信息刊物,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启动非公党建会议视频系统建设,建立网上党支部,完善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到2015年基本实现园区非公党建工作信息化。(3)推动群团建设。以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带动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发展建设,2013年年底90%的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建立工会、妇联、共青团组织,2015年年底,努力实现在园区非公企业中全部建立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积极发挥群众组织作用和力量,保证工会集体劳动合同、工资集体协议和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100%。
二、党组织主要任务及工作职责
非公企业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根据党章规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非公企业党组织工作职责:(1)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2)关心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支持和促进企业发展。(3)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障党员权益。(4)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团结和依靠职工群众,关心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5)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6)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坚持原则,化解矛盾,构建和谐企业。(7)领导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组织,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8)完成上级党组织交办的其他任务。
三、党组织组建与管理
加大党组织组建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在非公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工作,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1)凡是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非公企业都应当单独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2)结合规模以上非公企业、中小非公企业的实际特点和现状,采取不同方式,分类分层次推进其党组织组建工作,通过发展党员、查找党员、招聘党员员工,增加党员数量,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现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的组织全覆盖的目标。(3)对党员人数少、暂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企业,按照地域相邻为主、行业相近为辅的原则,联合建立党组织。(4)涉及园区建筑、施工工地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地方,依托其管理机构建立党的组织。(5)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为非公企业的,要同步改建或组建党组织。(6)党的基层支部可根据实际需要,增设统一战线、民生、工会等委员。(7)没有党员的企业,要抓紧组建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积极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8)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建立,由企业提出申请,由园区党工委审批,并明确隶属关系。
进一步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按照有利于非公企业发展、有利于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有利于上级党组织加强指导的原则,理顺非公企业党组织隶属关系。在园区注册的非公企业,建立了党组织但组织关系不隶属园区党工委的,要做好整建制接转工作;要加强宣传引导,搞好服务对接,促使更多党员将组织关系主动、及时转入园区。
四、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
选好配强党组织负责人。重视选拔政治上坚定、懂经营会管理、热心党的工作、有群众基础、善于协调各方面关系的优秀党员担任非公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党组织书记一般从企业内部产生,企业没有合适人选的,由园区党工委视情委派合适的兼职人员担任。党组织书记尽量由党员企业出资人担任,规模较大、党员较多的企业,鼓励配备专职书记或副书记。提倡除企业出资人、经营管理负责人及其近亲属以外的党组织负责人兼任工会主席。企业党组织负责人选举产生后,报园区党工委批准。
重视发展党员工作。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和严格审批的要求,制定发展党员工作规划,抓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积极做好在生产经营一线、业务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不断壮大非公企业党员队伍。非公企业工会、共青团负责人不是党员的,应当列为重点培养对象,条件成熟的要及时发展。积极审慎做好在企业出资人中发展党员工作,建立健全动态培养、入党预审、入党公示和入党后跟踪教育等制度,提高发展党员质量。通过3-5年时间的努力,2015年之前使规模以上非公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中有一定数量的党员,中层管理人员和业务技术骨干中党员比例超过半数。
做好党员教育和管理。制定党员教育培训计划,依托区党校和楼宇社会工作站、党员活动室(电教室),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学理论、学文化、学技术等活动,分层、分类、分批抓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具备条件的,可依托园区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组织进行网上远程教育培训。园区非公企业在注册、入园登记、年检时,要按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工商个字〔2010年〕196号文件《关于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数据统计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应主动注明党员数量及有关情况,填报各类党统报表。园区非公企业在招工登记时要设置党员情况栏,同时要引导、鼓励企业内流动党员亮明身份,并做好登记统计工作,督促其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非公企业党组织要主动做好党员组织关系接转落户,确保每个党员都能及时编入党的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和服务监督。
创新活动内容和方式。非公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要始终坚持需求出发、服务入手、党员欢迎、职工拥护、业主支持、务实灵活的原则,努力拓宽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改进活动方式,增强活动实效。要充分激发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我是党员我承诺”、“亮身份、树形象、我承诺、做贡献”、“创先争优”、“党员先锋岗”、“双促、双比、双提高”、“非公党建宣传教育月”等系列党性实践活动,努力把广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爱岗敬业和为企业多做贡献上,体现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上,实现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的互促双赢。
加强党组织制度建设。按照党章和区委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非公企业党组织生活、学习、会议和工作等相关制度规定,用制度规范自身建设。在做好打基础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非公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非公企业“三会一课”制度为工作着眼点,设计制作适合、利于和方便企业党组织开展工作的“三会一课”制度电教片,并搞好普及推广,进一步规范组织程序,完善组织设置,强化制度建设,激发党建工作生机与活力。推动园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再上新水平。
五、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
加强正面宣传教育引导。非公企业党组织要积极搭建舆论宣传平台,积极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主动借助各类主流媒体,引导企业依法经营,营造稳定鼓劲、正面宣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关心支持企业生产经营。非公企业党组织要紧紧围绕企业发展开展党建工作,将党建工作主动有效地融入企业生产经营、技术创新、职工队伍管理等各个环节。鼓励和尝试党组织负责人列席董事会会议和经理行政会议,进一步畅通和拓宽党员和职工群众反馈意见建议的途径和渠道,使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合理化,带头落实企业重大决策,支持和促进企业发展。
提升企业员工能力素质。非公企业党组织要推动企业组织实施“人才强企”工程,努力创建学习型企业,建立完善学习教育制度和培训计划,定期对党员和职工进行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使用、流动、激励保障机制,努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加强企业核心凝聚力建设。非公企业党组织要注重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积极组织开展有益身心健康、党员群众欢迎的文体娱乐活动,把党员和职工的智慧力量凝聚到企业发展上来,增强企业向心力和活力。积极培育企业文化,引导企业树立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形成富有特色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领导支持群团组织开展工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企业管理,明确非公企业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非公企业党组织要领导和支持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群众组织在扩大党的影响、推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引导企业探索建立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推动企业管理民主化、规范化。
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非公企业党组织要立足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配合业主积极开展工作,畅通员工与经营管理层的沟通渠道,及时反映和帮助解决员工关心的实际问题,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企业内部稳定。及时向上级党组织和政府职能部门反映企业的合理要求,协调妥善处理各种外部关系,积极争取各方支持,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六、积极为党组织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建立和完善党建指导员工作机制。对党建工作基础薄弱和尚未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园区党工委将视情选派党建指导员加强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帮助企业组建党组织和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组织,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各项工作和活动的开展。党建指导员从园区机关党员干部中选派,也可由企业推荐经园区党工委同意后产生或公开面向社会招聘产生。
协调解决经费保障等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十九条规定“在公司中,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设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公司应当为党组织的活动提供必要条件”的要求,非公企业党务工作人员一般应纳入企业管理人员序列,非公企业出资人要重视和支持党组织正常开展活动,企业解聘或辞退党务工作人员应报告园区党工委,及时做好党务人员补充。每年园区列支专项经费,用于非公企业党组织开展工作和组织活动。日常开支由党组织负责人提出申请,按照企业党建工作计划和科目,按企业财务规定核报,非公企业党支部定期向园区党工委报告经费使用情况。非公企业党员交纳的党费40%每年年底党工委直接返还,五年不变。非公企业新成立党组织或党组织活动经费仍有困难的,园区管委会视情况给予相应支持和补助。非公企业党组织活动经费必须专款专用,用于党的活动,主要使用范围是:(1)教育和培训党员、入党积极分子;(2)订阅或购买用于开展党员教育的报刊、资料和设备;(3)表彰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4)其他相关党建活动。
落实党组织活动时间和场所。非公企业党组织每月应当开展一次党员活动,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可与企业中心工作结合起来组织实施。党组织负责人或党员参加上级党组织的有关活动,需占用工作时间的,企业应合理安排,不应影响其工资、奖金和其他福利。党组织活动场所原则上在企业内部解决,有党组织的非公企业要设立不少于20平方米以上的党员活动学习室,并在醒目位置设立党建宣传橱窗。联合或依托楼宇载体建立党组织,或因其他原因缺乏党组织活动场所的,可采取资源共享或共同出资等方式解决。
建立健全党建工作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和企业出资人纳入园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园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内,同步考虑、统筹安排。每年至少举办一期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或企业主要出资人专题培训班,有计划的、分批组织部分企业党员出资人外出学习考察,园区党工委适时对党建工作成效显著的企业及有关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对积极支持党建工作的企业出资人,在评先选优、推荐安排公益性社会职务时,给予优先考虑。关心和爱护企业党务干部、生活困难党员,做好组织慰问生活困难党员及家属工作。
七、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
建立健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按照区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要求, 建立健全园区党工委班子成员联系企业工作机制,完善机关党员联系和服务企业工作机制,把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纳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整体规划,统一安排部署,统一督促检查,统一考核评比,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建立园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协调建立区委组织部、社工委统一领导,园区党工委牵头负责、相关部室具体承办,宣传部、统战部,工商、税务,工会、共青团、工商联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的园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园区非公企业党建组织体系、骨干队伍建设、活动载体、工作制度、场所阵地建设、扩大组织覆盖面等具体问题。
建立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通报制度。企业要按时核实并上报企业党组织和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组建及党建工作开展情况,园区党工委将利用园区非公党建信息、党员手机报、石景山园非公党建网等载体,定期通报工作,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促进非公党建工作创新发展。
抓好督促检查和落实工作。非公企业党组织要按照园区党工委党建工作要求,制定党建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加强检查指导,狠抓督促落实。工作中注重总结、宣传和报送工作中的新鲜经验做法,不断提升园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