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务员考试必备-[策论天下网]-权威评述2008申论热点“治理教育乱收费
公务员考试必备-[策论天下网]-权威评述2008申论热点>>“治理教育乱收费”标准表述
栏 目 树 形 导 航
最新消息:本站将对一些标准表述进行更新。
[admin 2007-11-10]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国情国策标准表述 | 申论写作方法 | 申论参考阅读 | 2008申论导航条 | 公务员考试试题 | 时事政治 | | 国情国策标准表述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策论天下网 >> 国情国策标准表述 >> 教育问题 >> 范文正文
“治理教育乱收费”标准表述 热 荐 ★★★★★
“治理教育乱收费”标准表述
作者:admin 范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342 更新时间:2007-11-06
“教育乱收费”问题背景:
在2007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查处价格违法案件情况中,教育乱收费以27637件位居查处价格违法案件首位。发展改革委负责人指出,主要表现为:公办学校以民办名义高收费,以补课、办特色班名义多收费,扩大代办范围强行收费,突破“三限”规定多收费,“专升本”多收费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这个“本”却成了价格违法案件首位,值得深刻思考和反省。
教育乱收费从本质上说,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生存型”乱收费。这类乱收费行为,主要发生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校,或经济不够发达的城镇地区薄弱学校,学校依靠向学生乱收费来维持办学的基本需求。二是“发展型”乱收费。这类乱收费行为,是指一些学校为达到现代化教育的基本条件,盲目扩大办学规模,脱离实际搞豪华学校建设,而靠政府拨款和正常收费又无法维持,于是走向乱收费。
三是“趋利型”乱收费。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办学思想不端正,一方面通过教材订购、统一着装校服、推销保险等代收费收取“回扣”,一方面通过办班补课、招收“择校生”、举办重点班等搞所谓“创收”,导致学校用乱收费来给教职员工发放工资外的福利、补贴及劳务报酬。
四是“转嫁型”乱收费。这类乱收费行为,是政府向学校摊派、搭车收费或通过学校向学生乱收费。政府部门向辖区内的学校收费,有些是带有硬性摊派性质,实际上是挤占有限的教育经费和学校收费收入。
“教育乱收费”的原因:
从总体上讲,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穷国办大教育”,而且是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现代化建设事业、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是现阶段教育发展面临的基本矛盾。一方面人民群众期盼教育尽快达到现代化水平,满足其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投入远远赶不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这种情况将长期存在。
从具体上讲,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的原因:一是一些地方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难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为此一些地方政府就想通过向学生乱收费弥补政府的投入不足,少数学校也通过向学生乱收费来缓解办学经费的困难。二是一些地方和学校领导法律政策观念淡薄,有法不依、有令不止。三是对乱收费的查处力度不够,使一些地方和学校乱收费行为屡禁不止。四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大,难以完全满足广大群众接受较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致使一些地方和学校借机高收费、乱收费。五是一些基层政府有关部门或单位通过学校向学生搭车收费,或挤占、平调、截留、挪用学校的收费收入。
如何治理“教育乱收费”:
一、落实政府责任,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认真执行《义务教育法》和有关制度规定,依法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严格规范公办学校收费行为,把维持学校运转的日常经费和事业发展的建设经费全面纳入财政预算,不留缺口。同时,要确保中央提出的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政策得到落实,加快薄弱学校的改造进程,缩小校际间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的差距。
二、坚决制止以改制为名乱收费,进一步规范公办学校办学行为。加强对办学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全面停止审批新的改制学校和新的改制学校收费标准。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对以改制为名乱收费的学校进行全面清理。公办学校凡改制为民办学校的,必须符合“四独立”原则,否则要停止招生。严禁搞“校中校”、“一校两制”和以改制为名乱收费。学校规划建设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经济承担能力相适应,坚持安全、节约、坚固、实用的原则,坚决纠正在学校建设中互相攀比、追求豪华、高额举债和规模超大等不良做法,坚决禁止通过高收费将还贷责任转嫁给学生和家长。要加强对学校在建项目工程的监督和建设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控制标准和规模。
三、严格执行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巩固完善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严格限制择校生比例和收费标准,切实将择校生纳入当地统一招生计划并及时向社会公示,不得在择校生之外以非计划生、自费生、旁听生等其他任何名义招收学生,要按照报名学生的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一次招满。
四、规范高校收费行为,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加强学校服务性收费管理。切实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把学校招生资格和计划、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学生入学条件和录取结果向社会全部公开,确保高校招生的公平、公正;任何地方和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学生收取与录取挂钩的任何费用,继续稳定高校学费、住宿费标准,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提高或变相提高。高校提供属于正常教学活动必须的服务,不得另外收取费用,学校提供的服务性收费必须坚持自愿和不盈利原则,严禁强制服务和强制收费。对涉及全体学生的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如额外收取的水、电等费用,要按程序申报,通过召开听证会后确定。
五、进一步降低中小学教材价格,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减轻学生经济负担。要进一步降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材价格,严格执行中小学教材用纸及印制标准,减轻学生经济负担。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以任何借口向出版发行单位违规收取费用,坚决纠正以培训费等名义收取市场准入费的变相乱收费行为。引导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单位规范售后服务行为。对教辅材料(含各种形式的练习、测试题集)、报刊杂志等课外读物,要严格做到不强制统一征订,不统一购买。坚决遏制教辅材料过多过滥状况。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工作,严厉打击教辅材料盗版行为。
六、严格执行学校收费“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加强学校收费资金管理。教育收费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健全学校财务制度,将学校的账目、资金使用情况予以公开,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严禁将学校教育经费用于房地产投资开发、购买股票、证券、期货和滥发奖金、补贴、津贴、实物及组织公费旅游等。
七、继续加强督导检查工作,严肃查处教育乱收费案件。严肃查处通过学校向学生搭车收费和面向学校的各种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行为;截留、挪用、挤占教育经费和学校收费收入的行为;滥印、滥发教材、教辅材料的行为;利用服务性收费为单位和个人谋取私利行为;高校与招生录取挂钩乱收费的行为;地方或学校越权制定、审批教育收费政策等任何形式的违规收费行为。要有计划地对一些学校教育收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督促有问题的地区落实整改计划,对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案件,不但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还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并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
八、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制订工作计划,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向群众广泛宣传有关教育收费的政策、治理工作的部署和进展、规范收费的正面典型和违法违纪的典型案件。扩大群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的范围,在全社会努力营造有利于治理工作深入开展的良好氛围。
范文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范文: “促进教育公平”参考阅读——解读六中全会《决定》:如何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
下一篇范文: “治理教育乱收费”参考阅读——周济在教育部规范教育收费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治理教育乱收费”参考阅读——教育乱收费居价格违法之首含五大危机
“治理教育乱收费”参考阅读——仅有“明确规定”无法消除教育乱收费
“治理教育乱收费”参考阅读——谁造就了教育乱收费举报的“五连冠” “治理教育乱收费”参考阅读——关于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
“治理教育乱收费”参考阅读——周济在教育部规范教育收费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Copyright© 2007 策论天下网.All Rights Reserved.站长:advice4cn@gmail.com 京ICP备07038362号
第二篇:公务员申论热点:教育乱收费
人事考试教育网
申论热点-教育问题——教育乱收费
一、规范性文件:
1.肯定成绩,认清形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推进,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同时,教育乱收费现象一度蔓延,在一些地区和学校甚至相当严重,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此反映强烈。为解决这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多次指示要求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各级政府加大了治理工作力度。一是建立了良好的工作机制,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加强了制度建设,治理工作的长效机制正在形成。三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了一大批违规违纪收费案件。四是落实各项政策,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教育乱收费提供了保证,奠定了基础。
在充分肯定治理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规范教育收费的任务仍然很重。虽然我们不断加大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投入,但是有关政策还不完善,投入仍然不足,教育乱收费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并未完全消除。因此,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力争不断取得新成效。
2.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教育事业正处于重要发展阶段。第一,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力度是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要求。第二,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力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第三,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力度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的要求。
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重在治本,加强规范,建立长效机制;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力争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取得新成效。
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从根本上消除农村义务教育乱收费现象。应该第一,大力推进公共教育协调发展特别是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和规范城市择校收费问题。加强管理、从严治教。第二,要规范教育收费审批权限,严禁违规出台收费项目和标准。第三,要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强化监督检查工作,继续保持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高压态势。第四,提倡勤俭办学,加强和规范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第五,在预防和教育上下功夫。第六,真抓实干,确保治理教育乱收费各项工作的落实。
3.教育部长周济认为,整治乱收费现象主要应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二是努力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落实到位。三是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四是巩固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成果,完善公开透明的招生工作体系。严格执行招生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五是严格执行教育收费的监管制度。六是加大宣传力度,坚持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
人事考试教育网
二、评论员文章
1.教育乱收费不该是笔糊涂账
新闻主体:教育部部长周济批驳了“教育乱收费达2000亿元”的说法,他认为这个数字只是一个推断,建议不要把个别学校的问题通过乘法变成整个教育界的问题。
提醒媒体和公众不要把个别学校乱收费的现象扩大化,确实有助于媒体和公众避免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但笔者以为,此番“批驳”,并不能满足公众对教育行业信息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以正视听的动机也可能会打些折扣。
乱收费是公众对教育行业最为关心的问题,教育乱收费现象之严重也绝非无风起浪。国家发改委公布了2006年上半年价格举报六大热点,教育乱收费投诉高居价格投诉榜首。此间就有媒体披露我国10年来教育乱收费已达2000亿元,而且是“据官方统计或据有关专家保守估计”。但事隔两月有余,一直未见作为教育行业主管部门的教育部出面辟谣,以致关于教育腐败黑洞的说法不胫而走,公众对教育领域的不满情绪不断滋长蔓延。教育部既有不同意见又不及时出面澄清,等这种说法广泛传播之后才出面“批驳”。那么,在“批驳”之余,是否也该为自身的纠错不及时反省反省呢?
应该明确的是,媒体在报道教育乱收费问题时,从来都没有对教育界进行全盘否定。公众对教育界腐败的印象缘于个案的不断积累,这种印象非一日形成,也非一两件事情促成,否则,教育乱收费就不会在全国范围内高居价格投诉的榜首。当教育乱收费已经位列投诉之首时,教育行业主管部门应做的是从中总结并查找本行业存在的问题,拿出解决方案,而不是纠缠于教育乱收费具体数额的多少。
就教育乱收费问题而言,公众和行业主管部门在拥有的信息上也是严重不对称的。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行业主管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公众提供准确的信息,而不能让它成为一笔糊涂账。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部门在“批驳”对个别学校乱收费做乘法的同时,是否能告诉公众,全国到底有多少学校乱收了多少钱?如果自己都拿不出令人信服的数据,又凭什么来消除公众的怀疑,遏止不确切数据的传播呢?
没有人怀疑教育事业的发展主流是好的,但在“科教兴国”战略越来越深入人心、公众对自身及子女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的今天,教育行业的主管部门更应该把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看得严重一些。这不妨碍我们认识已取得的成绩,却有助于革除业已存在的弊端。
2.充分认识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育部承诺,2007年,我国将狠抓教育乱收费治理,要全面清理、规范和公布各级各类学校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完善教育收费及管理使用规定,从制度层面防范各种截留、挪用、挤占、平调教育经费的行为,做到收费和经费使用规范、公开,并让教职工、学生和家长参与监督。今后还将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完善教育收费监督和举报体系,严肃查处各种乱收费行为。
人事考试教育网
教育乱收费是一个公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这么多年来,这一问题始终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乱收费问题屡禁不止?如果这个问题搞不清楚,对乱收费的治理就很难做到对症下药。
从根源上看,乱收费屡禁不止是由于教育投入不足。从1965年以来的40年,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教育投入增长速度都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也逐步提高,“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约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了9%左右,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达到了4.1%.”而我国2005年,全国教育支出3951.59亿元,仅占GDP的2.16%.根据相关规定,教育投入不足留下来的缺口,应由地方政府来承担。但是,地方政府填补这一缺口的动力不足,官员们更关心自己的政绩。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维持运转,只能采取乱收费,将相关成本转嫁到公众身上,由公众承担教育投入不足的后果。因此,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教育部门,都很难真正用心去解决乱收费问题,否则,留下来的缺口由谁来承担?假如学校因此无法正常运转,教育部门的政绩也必然大大受损。这就意味着,乱收费和地方政府、教育部门的利益实际上是紧密相连的,它们很难去真正落实治理乱收费的相关政策。
事实上,相当一部分乱收费都是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默认乃至纵容的。只有逼迫学校乱收费,地方政府才能减轻财政投入的压力。原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曾直言不讳地指出:“不是学校在乱收费,都是地方政府逼着学校乱收费。”
以占GDP4%的标准来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缺口大约800多亿元,以中国目前的财力,填补这个缺口是完全有实力的。应该认识到,借助财政投入不足的名号所进行的乱收费,可能远远超出填补缺口本身的需要,而沦为一些蛀虫敛财的途径。只有财政投入足以填补此前所留下来的缺口,政府和教育部门才能理直气壮地去治理乱收费,教育乱收费问题的治理也才有了一个最基本的前提。
3.教育收费位居价格举报首位说明啥?
2006年价格部门查处的5.1万件价格举报案件中,教育、交通运输、医药、房地产及物业管理、电信位居前五位,占案件总数的66%.据悉,2001-2006年期间,教育收费有5年在各类价格举报位居第一,1年位居第二。
调查和公布各类价格举报案件以及查处情况,是为了调查了解人民群众对哪类收费价格满意或者不满意的情况,给相关部门在规范价格和收费,重点打击各类价格违规行为提供决策依据,也是为了引起有关主管部门的重视,并采取措施解决和杜绝。而教育乱收费在价格举报案件中连续五年居首位,最少说明这样一些问题:人民群众对于教育乱收费极为不满意;教育乱收费十分严重;有关部门治理教育乱收费措施不力,效果不好。
从被举报的教育收费主要问题看,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巧立名目、变换手法乱收费十分严重。例如:学校不执行相关政策,违规收取择校费、赞助费,“一费制”外自立项目乱收费,以改制为名举办“校中校”、“校中班”乱收费,等。教育乱收费的危害性,人们已经谈论太多,不用赘述。几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协同价格管理部门年年出台制止乱收费的规章,年年组成声势浩大的各类教育乱收费检查组、清理治理小组等,年年到各地方进行检查、人事考试教育网
查处,在组织检查上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巨大,耗费主管部门、相关部门以及各级学校的精力不少,但效果却不明显。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一些主管部门查处乱收费的力度不到、决心不大,甚至表面上查处,暗地里放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政府对于教育投入不到位,或者财政困难,或者重视不够,不给学校拨经费或者拖延拨经费时间,导致一些学校自己“生财”。
有关主管部门应该深刻反思教育乱收费五年居价格投诉首位的原因。是治理措施不力,还是重视不够;是没有能力管住,还是本身自己就想不通?治理教育乱收费一方面必须采取强硬措施,必须下猛药。对于乱收费者坚决采取组织、纪律以及法纪措施,对于管理不力人员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及时、足额拨付教育经费,切实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和教职员工的各项待遇。
年年下文件,年年组织检查、查处,而年年居价格举报居首位的情况必须改变。但愿教育乱收费在价格投诉中不出现“六连冠”。
三、典型观点和事例
1.2006年,哈尔滨市价格举报中心共受理各类价格政策咨询及投诉举报10742件,教育收费成为价格投诉举报的最大热点,占投诉举报总数的27.5%。
据介绍,2006年,哈尔滨价格投诉举报呈现出教育收费、房地产价格和物业收费、药品价格和医疗收费、存车场收费、价格欺诈5大热点,分别占投诉举报总数的27.5%、22.5%、20%、13.75%、16.25%。
相比之下,哈尔滨教育收费类投诉数量有所下降,但在2006仍占投诉案件首位。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严禁教育乱收费,但问题仍比较突出。有的学校擅自收取初、高中学生补课费、学习资料费,校方为了提高成绩,树立名气,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为学生补课并收费。学生家长偏信名师补课、名校快班、强化班等效应,鼓励子女参与,客观上也助长了乱补课、乱收费。
2.浙江将把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和房地产行业作为纠风治乱工作的重点领域。浙江省新任纪委书记王华元日前在全省纪委的一次会议上表示,将认真解决在上学、看病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2006年,浙江省的教育乱收费问题仍不容乐观,全年共查处此类案件104件,被清退的违规收费金额达1258万元。王华元表示,2007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将督促和会同有关部门严格规范各类学校办学和收费行为,开展教育收费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各地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政策和教育投入保障措施的情况。
第三篇:浅谈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申论技巧】浅谈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申论考试往往考热点,而本或近几年有那么多热点,哪些是复习中的重点关注的呢?通过对历年申论考试中的常考热点研究,我们对申论考试的常考热点及其特点有如下一些认识:
第一,“三农”话题是申论考试的常考热点。如涉及农民工话题的申论试题有:2004年北京市考试题,2008年湖南省考试题和2010年广东省考和安徽省考试题;涉及新农村建设的试题有:2006年的湖南省考和海南省考试题,2007年广东省考和山东省考试题,2005年国考试题;涉及农村土地征迁的是2007年国考试题。这方面,跟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一定关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持续关注的一个重点。新世纪以来,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2004年至今,中央先后有8个涉农“中央一号文件”,从第一份2004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到第八份2011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第二,文化建设话题是申论考试的常考热点。如2011年国考两份试题:一个涉及黄河精神,一个涉及乡村教育与文化。而在此之前,涉及我国传统文化的试题有:2006年北京市考和江苏省考试题,2007年贵州省考试题,2010年广西省考试题。而这方面,跟我国几代领导人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有关,即在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不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毕竟,精神文明建设是可以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
第三,生态文明话题也是近几年来申论考试中常考的热点。如国考2008年怒江水电建设话题、国考2010年海洋的开发与保护话题,2010年湖北省湖泊的治理与保护话题。这方面跟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关。现阶段,要求各地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社会保障话题也是近年来申论考试中常考热点之一。如2007年江苏省考试题,2008年湖南省考、吉林省考、广东省考试题,2011年浙江省考试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但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三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东西部地区差距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阶层收入差距加大。这些,都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党和政府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社会保障必不可少。
综上所述,近几年申论试题的常考热点从中观角度上讲,不外乎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维度: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文化文明、生态文明。从宏观角度讲,就是“全面落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构建”两大方面。
因此,在热点复习方面给准备2012年国考的考生建议有:一方面要熟悉申论考试的原理论,即“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内涵;另一方面要结合近年来国考与地方面省市考申论中的常考热点复习,做到有的放矢。
第四篇: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2013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民生追求
【背景链接】
“十八大报告把民生问题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省委《意见》提出,要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创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作为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的核心任务,这让7800万江苏人看到了一个钱包更鼓、生活更有保障的美好未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谭颖说。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工作追求。”2013年1月20日,省委书记罗志军在参加省“两会”南京代表团审议时说的话深入人心,“民生追求”成为省“两会”的热门话题。
【标准表述】
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机制,社会保障对于提高“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就是要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加快社会保障扩面,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和统筹层次,推进城乡制度接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提升百姓的幸福感。
[现实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意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首次提出“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就是要求更高、内涵更丰富,包含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形成合理的就业结构、培养良好的就业能力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未来江苏省将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在促进稳定就业、素质就业、平等就业、体面就业、创业就业上下功夫,努力形成“五位一体”就业新格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
[措施]
要想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中公教育专家建议,除了通过提高就业质量增加工资性收入、鼓励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完善社保体系增加保障性收入外,重点要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坚持在“四个着力”上下功夫:
一是着力加大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力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实现企业职工劳动报酬随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同步提高;
二是着力提高一线职工工资水平。引导和鼓励企业提高一线职工工资水平;
三是着力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工资支付预警和保证金制度,依法保障劳动者劳有所得;
四是着力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
总之,就是要我们坚持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作为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的核心任务,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帮扶等增收渠道,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既尽力而为,加快推进,又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五篇: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确保公共安全
近年来,我国公共安全事故频发,人民的安全和利益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公共安全事故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问题。上海市市委书记韩正曾在政府工作会议上指出:“让人们安居乐业是政府的重要责任,也是政府造福一方的重要内容。”而当前公共安全事故严重影响了人民安居乐业,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公共安全问题,为人民乐享发展成果创造良好的环境,保障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局势在必行。
政府是社会资源的分配者,是社会生产生活的组织者,也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在调集资源、组织力量等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保障公共安全建设中,也应当承担起责任,发挥好作用。
完善的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公共安全的硬件保障。近年来,我国生产、卫生、交通等公共安全事故频发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公共基础设施配置不足和保障不及时造成的,这就在无法控制的天灾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人祸的因素,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牵涉面广、投资量大、收益小,因此,政府不但应在财政预算及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同时还应有效调集、调控社会资源,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安全事故防范的屏障。
各类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还要做好企业的安全能力建设。要鼓励和督促企业依法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在现实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很多企业或面临着严重的生存竞争压力,或没有足够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对安全生产的管理和投入都不到位,这就要求政府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适当扶持,增加投入。同时要求或帮助企业做好领导干部和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的培训。
公共安全的实现,离不开健全、完善、及时、有效的监督机制建设。政府既要强化自身公共安全执法监察能力建设,强化行政部门安全监管职能,又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尊重广大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权利,为社会监督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做到对于群众和媒体反映的问题深入调查、及时反馈、妥善处理。
公共安全建设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它由诸多方面组成,由多种力量维系,由多个体系保障,绝非一人一时之力可达成。因此,只有全社会共同行动,将公共安全建设作为一项必须始终紧抓和重点建设的工作进行下去,我们的公共安全才能得到保障,社会也必将更加和谐。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实现社会管理“新突破”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改革开放新阶段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创新社会管理,不单是维稳行为、管控行为和部门行为,更重要的是执政行为、人本行为和社会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
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还面临诸多问题,重管理轻服务、重指令轻倾听、重打压轻疏导等管理理念长期存在,管理体制格局与快速变动的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化的利益结构和人民的多元化需求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社会管理方式方法上还存在简单粗暴等情况,这些问题容易造成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外地人与本地居民之间、企业与工人之间等等的深度隔阂,甚至引发重大的群体性事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格局,实现社会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化,要从理念、制度、方式上实现创新,突破社会管理的“瓶颈”。
在观念转变上做文章,实现理念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管理理念的变化决定着矛盾化解的质量。在一些社会管理领域,还存在着“被动式管理”、“单向约束”等管理理念。创新社会管理,各级领导干部要从传统的“整治命令”思维转变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作为经常性工作,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使人民群众经济上有成就感、政治上有优越感、生活上有归属感、精神上有愉悦感、保障上有安全感。
在体制机制上出实招,实现制度创新。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我国社会管理中政府采取“包打天下”、“单打独斗”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长期存在“各管一段”互不衔接和“共管一段”责任不清等问题,越位、错位与缺位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创新社会管理,要深化对城乡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公共资源投入管理体制的改革,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明确各部门、各主体权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机制。
在手段方法上下功夫,实现方式创新。在社会管理中,有些领导干部还是习惯于运用高压的“硬”手段,不习惯用沟通协调、道德约束、自律互律的“软”手段,容易造成干部与群众之间矛盾的激化,甚至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出现。创新社会管理,要善于运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从习惯于事后“灭火”转变到源头“防火”,从青睐硬性行政手段转变到重视运用经济、文化、行政、道德、科技等综合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创新社会管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也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在观念转变上做文章,在体制机制上出实招,在手段方法上下功夫,大胆创新,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乞丐可入图书馆
杭州图书馆允许乞丐和拾荒者入内阅读,我们见过太多的收荒匠、推销者莫入的提示标语,却没有见过乞丐拾荒者请进的牌子。杭州图书馆的态度实在让我们感动。但仅仅是感动怕是不够的,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反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杭州图书馆的好恰恰反衬出我们其它图书馆的问题。
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办图书馆到底为了什么?图书馆是为谁办?图书馆的开办精神是什么?
——开办图书馆需要包容的精神。
图书馆的包容性是知识本身的特质决定的。图书中的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任何人都不应该也没有权利限制别人获得这份遗产。更为重要的是,这份遗产具有很强的共享性,它并不会像金银珠宝一样,多一个人分每个人分得就少一点。越多的人来分享这个遗产,这个遗产并不会因此减少,反而会增多。
图书馆的包容性也是由图书馆功能决定的。图书馆的首要功能是传播知识和文化,为学习的人营造良好的环境。知识传播得越多越广,来图书馆学习的人越多,图书馆的功能就越是得到很好的发挥。这无论是对图书馆还是读者都是善莫大焉的事情。
包容会增加图书馆的管理难度和负担,会影响图书馆的“有序”运作。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包容,受到感化的人越来越多,文明的人越来越多,讲秩序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仅让图书馆越来越有序,也会让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越来越文明有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坚持包容精神的图书馆只会只会越办越大,越办越好。
——图书馆必须坚持公益的精神。
图书馆的公益性首先是由图书馆经费来源决定的。我国的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财政投入,一是社会捐赠。这决定了图书馆不是哪一个地方,哪一个学校,哪一个个人的,而是属于全社会的。那种把图书馆当做是一部分人的财产,把进入图书馆查阅资料当做特权的做法,是保守的、自私的、狭隘的,是一种封建主义的特权思想,严重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向背离的,必须坚决给予批判和抵制!
图书馆的公益性也是由世界潮流决定的,美国、以色列、英国„„,强盛国家的图书馆无不坚持公益精神。要提升全民的综合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坚持图书馆的公益精神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资本主义国家如此,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进入图书馆学习知识是教育权利的一种延伸。无论贫穷富贵,无论他来自何方,无论他的从前和将来是什么样子,图书馆都应该大开方便之门,平等的对待每一个读者。为全社会建立的图书馆必将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从而为解决图书馆的经费问题开辟新的渠道。
坚持包容和公益是会遇到很大的压力和阻力,越是这样,坚持才显得越可贵。这样的坚持还有赖于读者的配合,只有这种精神才能换来读者的感动、体谅、支持,这种精神才能长久的发出耀眼的光芒!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让阳光沁入每一个人的心田
幸福是什么?有人认为十全十美是幸福;有人认为适可而止幸福;有人追求名利双收,位高权重,以为这才是幸福;有人却认为随遇而安、乐享其成,这也是幸福。幸福,不过是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然而,如今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世界,我们却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试问,在这样的社会里,个人幸福都难以实现,何谈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呢?
生活本身就是不完美的,这就正如断臂的维纳斯能给人更多美的享受一样。这样一种生活哲学也与奥地利着名作家门罗的名言不谋而合--幸福应该是带有缺陷。心里健康是个人幸福和社会稳定的“晴雨表”,要积极正确的幸福观,打造健康快乐的生活。
培养正确的幸福观,重建转型时期的价值体系迫在眉睫。早在19世纪中期,法国着名社会学家涂尔干就提出了“社会失范”理论。他用独特的整体社会学视角,不仅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问题,更是一针见血地指明: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由于旧的价值体系已经崩塌,然而新的体系尚未建立,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社会整体的道德就面临巨大的“空窗期”。如今,这样的情景再次上演。目前,我国正面临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三化”并进,人们普遍处于焦虑迷茫、不知所错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传统道德美德成为治理转型“阵痛”的关键。
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建立系统的心里健康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小病小灾,打针吃药就能治愈,但如果一旦并入膏肓,哪怕“亡羊补牢”,也“尤未晚矣”。如今,遍布周遭,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类的事实普遍存在:急功近利者有之、自暴自弃者有之、妄自菲薄者有之、仇官仇富者有之、骄奢淫逸者有之„„以上种种不良的心理问题,都凸显了加强心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加强心理疏导,利用心里机构、学校等对开展历史文化教育,挫折教育和心里品质教育,此其一;要建立心里疏导体制,搭建系统而全面的网络化平台,此其二;要完善心里咨询等方面的立法,尤其是要保障弱势群体,如精神病人、受灾民众等,赋予他们合法权利,保障其权益,此其三。
“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黑暗的时代”,这是世界着名短篇小说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描述。这段话至今读起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如今,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加强心里健康教育至关重要,要重建完整的社会价值体系,要建立系统的心里健康教育体系,于此才能真正通过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让健康幸福的生活如绚烂的阳光,洒满大地!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沿着复兴路 共筑中国梦
伟大的事业,源于伟大的梦想。个人的奋斗如此,国家的发展亦然。环顾世界,很少有民族,能像中华民族那样,历经苦难与辉煌;也很少有国家,在持续奋斗中,始终坚持“同一个梦想”。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总书记的深情阐述,展现了中华儿女不懈追求的美好愿景,揭示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集体意识,道出了中国梦最为本质的核心内容。
这个梦想,凝聚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奋斗;这个梦想,蕴藏着中华民族固有的“家国天下”情怀;这个梦想,更包含着中国走向未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回首近代以来,瓜分豆剖的危险、亡国灭种的阴霾、“东亚病夫”的歧视„„国家失去尊严,民族饱受屈辱,个人何敢言梦?从新中国“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新世纪“强起来”,国家民族的强盛,让人民的幸福有了坚实依托;“中国梦”的茁壮,使个人梦想有了广阔空间。吃饱穿暖、下海经商、有车有房„„个人梦想的日益丰富,再次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有国家的繁荣昌盛,才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国家之梦,反映国民之梦;个人之梦,融为民族之梦。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当今中国,国家理念与人民期盼同声相应;个人梦想与民族梦想一脉相承,中国梦既是“强国梦”,也是“富民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现代化国家的蓝图,对接着“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的群众期盼。个人敢做梦,国家能圆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梦正一步步变为现实,让人民感受变迁、触摸幸福、实现理想。
北京的长安街,取盛唐之意,贯穿于建国、复兴二门间,谓之长治久安。只有创造了灿烂文明的民族,才会如此渴望再创辉煌;也只有历尽苦难沧桑的国家,才更珍惜来之不易的道路。沿着这条复兴之路,为梦想努力奋斗,让梦想照进现实,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中国梦,我们曾经离它如此之远,我们从未离它如此之近。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纳入标准与政府担心的矛盾统一于人民利
益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诗中如画般的景色,现在却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为了一己之私而肆无忌惮地发展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攀比并炫耀般的过“高品质”的生活,向大自然排放出大量废气、毒气,尤其是PM2.5,成为空气污染的元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PM2.5作为空气质量标准的政策一经出台,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其初衷在于提供环境治理措施的可靠依据,监测并不是目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治理,以改善大气环境,维护人体健康。而地方政府则担心空气质量不达标,增加环保部门的环保压力。二者看似矛盾,实则统一。
矛盾对立面在于监测PM2.5初衷考虑的是人民利益,而地方政府的担心似乎过多考虑自身的利益。将PM2.5作为空气质量监测指标是希望通过监测数据,动态跟踪等手段将大气污染的元凶抓住,以便于为治理措施出台提供科学依据,以达到大气污染治理和空气质量改善的目的,更多考虑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从表面上来看,地方政府关于蓝天数减少,空气质量不达标,面子上过不去,给环境保护工作增加压力等担心更多考虑到了政府的利益。二者看似是对立的,实则不然。
地方政府的担心核心也是考虑到群众的利益。地方政府的担心不无道理,以往的环保报告往往比较笼统的阐述空气质量,如优、良、中、差,或轻度污染、中度或重度污染,对于具体数据没有阐述,如若对空气质量进行量化分析,从感官上来讲会强化其负面效果,可能会引起群众恐慌。而监测对于环保部门在技术上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果在短期内,无法达到群众满意的空气质量条件,可能引发更多的矛盾甚至冲突。因此从维护群众利益的角度来讲,二者实际上是统一的。
既然二者统一,无论是标准的出台还是政府的担心,落脚点都在于保障人民群中的利益,那么就应该按照这一标准,奔着最终的目标,科学执行这一标准。在保证群众知情权的同时,也为大气污染的治理贡献科学数据。也不枉人民群中的期盼,满足群中的空气质量诉求。
“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治理大气污染是得民心、顺民意的大事。治理大气污染,唯有先科学规划空气质量标准,这是让国人生活在鸟语花香、空气清新世界里而迈出的第一步!
公务员考试申论:跳出“一亩三分地”才有一体化
打破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界线的分割式治理体系,告别人为配置资源的老路子,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才能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的合作共赢
从两会到现在,“京津冀一体化”一直是个社会热点。日前河北出台新型城镇化有关政策,提出发挥保定和廊坊首都功能疏解及首都核心区生态建设的服务作用,进一步强化石家庄、唐山在京津冀区域中的两翼辐射带动功能。与此同时,京津两地积极推动 “双城”交通一体化,高铁、地铁、公交“一卡通”已经提上日程。这一系列举措,让人们感受到了京津冀一体化的前行步伐。
总书记在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时,强调应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首都功能的调整疏解,通讯、交通设施的统一连接,意味着行政资源、民生资源和市场资源将突破已有行政区划,在京津冀区域内进行优化配置。那么,如何真正跳出“一亩三分地”?如何把资源切实配置好?
实际上,就京津冀城市群面临的现实课题而言,从区域发展平衡,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再到克服日益凸显的“城市病”,谁也不可能唱好独角戏。而且,从以前京津冀合作的经验教训来看,“抱团”之路的曲折与艰难,与“一亩三分地”的思想障碍、“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行政壁垒、“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利益羁绊等密切相关。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推进京津冀一体化,从政府方面而言,亟须以全局眼光、系统思维,打破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界线的分割式治理体系,转变为以市场配置资源、发挥政府作用的协同式治理体系。不仅在施政观念上打破“一亩三分地”,也应体现在城市发展和治理的实践中。这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绘制出三地发展的大蓝图,明确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市场环境等方面形成具体支撑。只有建立起科学长效的机制,才能实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
另一方面,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操盘者,其决定性作用能否有效发挥,决定了分工协作的未来。客观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城市定位的差异,不同城市对于行政、民生资源和产业的转移,存在诉求上的差异。目前,北京发展走到了一个拐点,面临着资源、环境、人口的多重压力;天津需破解产业升级等难题;河北钢铁等“两高”产业产能过剩严重,结构转型迫在眉睫。有道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北京如何通过“舍”而后“得”,天津如何做好“加”与“减”,河北如何实现“转”与“调”,说到根子上,还是一个资源配置的问题。
最近,廊坊市市长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面对北京准备向外转移的1000多家企业,廊坊并不会盲目地接收。他们将从企业清单中精心筛选目标,避免低质低效项目进入。实际上,对发展路径的选择,恰恰说明在新一轮区域经济和产业的大洗牌中,地方政府再也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而应按照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胃口”、产业经济规律来办事。简言之,就是告别人为配置资源的老路子,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这是产业调整降低成本、控制风险的治本之策,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功之要。
作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本身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打破条条框框,协同方方面面,以改革逻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好两个积极性,就能实现各方的合作共赢,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发展课题提供示范和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