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促民生 魅力葫芦岛(5篇)

时间:2019-05-13 18:2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就业促民生 魅力葫芦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就业促民生 魅力葫芦岛》。

第一篇:就业促民生 魅力葫芦岛

葫芦岛市就业工作汇报

葫芦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1年12月22日)

素有“关外第一市”之称的辽宁省葫芦岛市,是环渤海经济圈中的一个新兴沿海工业、旅游、港口开放城市,全市总面积为1041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8公里。总人口280余万,其中城镇人口90余万,农村人口190余万。近年来,葫芦岛市克服多重就业压力,以公平就业、素质就业、稳定就业和充分就业为工作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促进就业的积极政策,在就业工作实践中不断求新求变,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城乡就业发展之路,多项就业工作做法在全省得到推广,为全省就业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荣获多项殊荣:2008—2010年全市就业工作连续三年在省政府绩效评估中荣获突出贡献奖,首创“三连冠”纪录;市城乡就业管理局2006—2007、2008—2010年度连续两次被国家人社部授予“全国优质服务窗口”荣誉,就业局党总支被省委命名为“创先争优基层党建示范点”,就业服务大厅获得“省级青年文明号”称号,2008—2010连续三年被市直机关工委评为“优质服务大厅”;2009年以来,开展 “„4050‟人员社保补贴即缴即补”、“就业服务与产业园区招商引资项目对接”、“送技能进劳教所”等活动,连续多次被市直机关工委评为葫芦岛市市直机关最佳实事。

一、以五个“率先”为标志,创新打造“就业优先、统筹城乡”的大就业格局(创新思路,积极打造“就业优先、统筹城乡”的大就业格局)

(一)探索工作模式,率先开展统筹城乡就业工作。2004年,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的实际,我市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农村就业服务工作。在全市各级劳动力市场开设农民工服务窗口,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政策咨询、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一系列就业服务,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县(市)区农民工就业服务中心,专职从事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和就业维权工作。2008年,我市立足实际,积极探索,从组织机构建设入手,将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市农民工就业服务中心等五家单位整合,率先在全省组建成立了葫芦岛市城乡就业管理局(正县级事业单位)。并在全省创新推行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模式,积极出台《关于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意见》(葫委发[2008]2号),提出了实现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的工作目标。切实建立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成立葫芦岛市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与28家机关事业单位建立常态联系。2008年3月,召开了建市以来市、县、乡(镇)三次联席就业工作大会,会议明确了我市统筹城乡就业的工作目标,并号召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落实好统筹城乡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我市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我市统筹城乡就业工作 已呈现出各部门紧密联动、齐抓共管的常态化工作机制,为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11年,全市实现实名制就业66373人次。

(二)延伸工作职能,率先完成城乡平台的搭建。2003年,启动89个社区做为试点,积极搭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至2005年,全市34个街道、220个社区、93个乡镇、1066个村均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的要求完成了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搭建工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对劳动保障平台予以完善。2010年,专门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葫推统就发[2010]5号),进一步提出管理、服务、网络 “三统一”模式,使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真正完成了就业服务的向下延伸。2011年,在全市范围内择优选拔199名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劳动保障平台队伍中,并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岗前培训,提升队伍素质、确保工作质量。同时强化了基层平台网络设施设备建设,为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统一配备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以“规范基层服务 争创星级平台”为目的,召开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现场经验交流会。组织各县(市)区主管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到典型基层平台进行现场学习、经验交流,整体推进了全市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规范化管理。逐步实现功能多元化、服务人性化、队伍专业化、手段信息化的管理目标。

(三)优化工作手段,率先实现全程信息化管理。2006年,我市以“金保工程”建设为契机,研发了葫芦岛市劳动就业管理信息系统。2007年4月全面启用,并在全市建立起以市级为中心,向下延伸到县(市)区、街道(乡镇)和社区的信息网络体系。2011年,按照省厅下发的《关于做好全省就业失业登记信息系统本地化开发和应用有关工作的通知》(辽人社发„2011‟ 299号)要求,市就业部门与局信息中心密切配合,针对业务需求,对我市就业失业登记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深度化开发、改造和升级。历时三个月的努力,我市就业失业登记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从数据采集、业务经办、数据上传到制发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全程信息化管理。基本构建了“以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工作为中心,各项就业服务经办业务有机结合”的网络信息化平台,实现了省、市、县、乡镇(街道)、社区五级业务联动。系统的投入使用,使我市就业服务手段实现五个转变:一是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与输出统一列入全市劳动就业规划,实现了城乡就业管理体系的有效统筹和有机结合。二是实现了从劳动者求职登记、就业备案、就业培训、社会保险到再就业工作的全程动态管理。三是实现了劳动就业管理系统与社会保险管理系统的衔接和信息共享,实现了“同人同城同库”的管理目标。四是实现了就业与参保、失业 4 保险缴费与失业待遇领取等多项业务间的联动和制约。五是改变了我市就业工作原有的手工管理模式,实现了就业管理工作网络化、信息化,实现了对服务对象的动态服务管理。

(四)坚持质量并重,率先形成城乡大培训格局。我市现有27家普惠制培训基地,已开设培训专业(工种)61个。并按照统一规范的建设标准,建立覆盖全市乡、镇的普惠制农村劳动力转移远程培训站34个,基本满足了我市城乡劳动者参加培训的需要。2011年,我市不断加强就业培训工作的体制创新,建立了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健全的普惠制就业培训工作体系。以“四个强化”为抓手,加大普惠制培训监管力度,逐步实现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强化开班审批工作。对各培训基地严格实行开班审批制和教学公示制度。强化日常考核工作。采取数据库、视频和实地抽查、回访四种监管考核方式对培训过程进行实时监管。强化资金使用管理工作。人社部门与财政部门加强联合,不定期对各培训基地资金申请、补贴费用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和管理;强化普惠制实训设备管理工作,将管理过程细化,提高实训设备使用率,切实保障实训设备的安全和效能发挥。

在加强普惠制就业培训管理工作的同时,创新推进就业培训工作模式,我市不断创新推进就业培训工作模式,在我 市高级技工学校积极启动特别培训计划,为困难转制企业培训656人。在全省率先对即将退役军人开展“送技能进警营”活动,有 678人获得了相应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并被市直机关工委评为季度最佳实事。先后对600名初、高中毕业“两后生”开展了劳动预备制培训。充分利用农闲时间,采取校企合作等办学模式,积极开展“送技能下乡”活动,把实训设备搬到农民家门口,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共培训1311人。通过开展就业服务与产业园区项目对接活动及省级产业特色培训,为园区企业培养急需技能人才217人。

(五)努力扩大就业,率先推行就业与项目对接。2008年以来,以我市推进“一线十三区”建设为契机,启动并深入推进“就业服务与项目对接”工作。采取向园区派驻专门服务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的方式,与园区及项目单位建立联系,实施动态对接,为项目单位提供人力资源推介、免费技能培训、社会保险补贴等多项就业服务。2011年,先后13家园区企业签订用工和培训意向书,挖掘就业岗位1400个;在园区内建立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4个,组织高校毕业生到园区企业参加见习。在挖潜增岗的同时,积极服务园区企业,举办多场园区专场招聘会,在多次大型公共就业服务活动中为园区企业设立招聘专区,多渠道免费为园区企业发布用工信息,就业与园区建设互促双赢成果初步显现。

二、以四个“全面”为保障,扎实推进“稳定就业 服 务社会”工作目标(全面保障,扎实推进“稳定就业 服务社会”的工作目标)

(一)夯实工作基础,全面实施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工作。2011年,全省统一实行《就业失业登记证》,按照《辽宁省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管理暂行办法》(辽人社发„2010‟24号)要求,我市细心筹划、周密部署、多方联动,积极采用系统化、制度化、信息化等手段,全面推进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及时制定《关于落实<辽宁省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管理暂行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葫人社发„2011‟49号),对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工作做出明确性的要求,并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将调研反映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有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我市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了省厅的认可,8月中旬,在我市同时召开全省就业失业登记和就业信息监测制度工作会议。会上,将我市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工作和就业信息监测工作向全省推介。

(二)树立示范典型,全面扩大有组织劳务输出规模。近年来,我市在认真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积极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就业的工作力度,以建昌县作为典型,以点带面,确立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劳务输出工作模式,加强与经济发达城市地区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大力开展定单培训,实行定向输出,提高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成功率,增强了就业的稳定性,使我市劳务输出工作稳步开展。2011年,全市实现有组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5838人。作为示范点的建昌县,获得了国家级“劳务输出示范县”、省级“劳务输出试点县”光荣称号;同时获得了国家级“建昌建工”劳务输出品牌。

(三)加大援助力度,全面解决困难对象就业问题。一是对困难企业落实“援企稳岗”政策,以发放社会保险补贴的形式帮助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企业度难关、稳岗位。2009-2010年,共帮扶企业45户,发放2728万元援助资金补贴,确保了企业的生存和岗位的稳定。二是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实施政策组合,以就业见习、基层引导、创业引领以及开发基层公共服务岗位等系统举措的运用,强力促进其实现就业和创业。三是对企业转制失业人员进行公益性岗位安置。2010年,对因锦化集团转制新产生的914名失业人员及时办理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金申领;四是按市政府的工作要求,积极筹集就业资金,妥善解决被取缔三轮车车主(包括残疾人三轮车车主)就业问题,共安置公益性岗位999个。五是及时落实公益性岗位安置和大龄就业困难对象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实现了即缴即补,既方便了群众,又减轻了就业压力。同时,严格公益性岗位管理,按照定岗、定人、定位“三定”原则,对县(市)区公益性岗位实行限额 管理并建立公益性岗位人员公示和举报制度,清理不符合条件人员,切实发挥公益性岗位对困难群体的援助作用。连续几年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为零。

(四)强化工作机制,全面完善失业保险管理工作。近年来,失业保险管理工作水平逐年提高,被确定为国家级失业动态监测城市之一,对全国推进监测工作起到示范作用。今年12月2日在人社部于贵阳召开的《全国失业动态监测经办工作座谈会》上,受到了部领导的肯定。2011年,为落实省厅工作要求,及时制定下发《关于转发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葫人社发„2011‟71号),为正在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员申领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并在全省率先启动参保农民工失业后可享受城镇职工同等待遇的政策。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失业人员本人不用缴费就可以享受到职工医疗保险待遇。此外,随着市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及时对失业金发放标准进行了调整,确保了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能够按时享受新的失业保险待遇。

三、以三个“提升”为抓手,积极营造以人为本、真诚服务的良好环境(提升水平,积极营造以人为本、真诚服务的良好环境)

近几年来,我市就业部门始终牢固树立人本服务理念,深入开展一系列求真务实的服务工作,努力营造 “优质、快 捷、便民、高效”的服务环境。

(一)扎实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活动,不断提升就业服务质量。近年来,全市建立并不断完善各级人力资源市场,每周免费为城乡劳动者举办招聘洽谈会。在举办常规招聘活动的同时,全市将一些举办效果较好的专项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常态化,每年制定《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就业援助月”等专项公共就业服务活动。

(二)积极创新就业服务模式,不断提升就业服务效率。一是在服务大厅设立劳动保障触摸查询机,共设置政策法规、办事指南、个人求职信息、求职登记等10个系统模块,对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就失业信息,可以通过登录“个人信息”模块,随时掌握本人参保缴费情况。二是通过网络将求职登记、就业、失业登记、用工信息发布、小额担保贷款初审等就业服务功能下延,放到街道、社区登陆系统办理,极大地方便了百姓。三是代理中心服务窗口创新退休业务办理模式,对退休办理业务,实行集中受理登记、集中上报审批、集中养老金待遇核算、集中退休证件和养老金存折的发放的工作流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四是改变失业保险金发放方式,为失业人员一次性办理申请登记并将失业保险金直接打入社会保障卡中,减少失业人员二次领取失业保险的麻烦。同时,为方便生活不能 自理等特殊群众办理失业登记,失业保险科打破以往必须本人亲自到大厅办理失业登记的方式,亲自派人上门办理业务。

(三)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以建设学习型机关、文明型机关、健康型机关、创新型机关、廉洁型机关为切入点,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认真制定创建方案,扎实推动各项就业服务工作的开展。面向服务对象制定了《市就业局“服务对象评议就业工作”卡片》,通过深入开展“千人评议就业工作”、“千人评选红旗窗口”以及向企业发放征求意见函等活动,接受群众监督,促使全局党员干部迅速行动起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了大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既方便了群众,又便于群众监督,收效显著。

近年来,就业工作我市的民生幸福工程,不仅缓解了我市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而且有效实现了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战略目标,攻坚克难、锐意创新,努力将我市打造成就业之城、民安之城、乐业之城!

第二篇:招商引资促发展 惠及民生促就业

招商引资促发展 惠及民生促就业

本网讯(彭春桃)“这几年,我村招商引资了不少企业,这可为我们又提供的一个增收的平台,在家门口打工比在外面强多了,现在像我们没什么技能又没什么文化的人一个月下来也能挣到1000多元,并且还能照顾到家里。”共联村三组村民周玉华高兴地说。据了解,像周玉华一样在共联村招商引资的企业里打工的人还有不少。

三峡鑫物汽车城就是共联村招商引资的一个大企业,它是一座高起点规划、高规格设计、品类更全、服务更优的大型汽车展销市场。项目占地120多亩,总建筑面积42000㎡,总投资8000万元。主要经营中经济型品牌轿车,融入轻型、微型、皮卡、微货等车型,同时设立二手车专业市场。

这些大企业的入驻和大项目的引进,不仅增加了共联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也为共联村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就是“招商引资”促进就业结出的累累硕果。

第三篇:六项政策惠民生 多项举措促就业

六项政策惠民生

各项政策促就业

莒南经济开发区人社所自成立以来一直积极开展各项惠民活动,严格执行落实上级的每一项制度。努力构建消除城乡差别、人人平等享有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现为使城乡居民尽快过上“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养老不犯愁”的美好生活,人社所领导实施“各项措施,服务人民”的活动。

这项活动,强化了认识,严格执行公示制,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同时针对当前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认识,适时调整工作思路,从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层面去把握减负工作,农民利益得到落实;坚持落实责任制,形成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落实专人负责,形成农民负担监管网络体系,推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化、法制化;加强监管力度;加强对党和政府利民惠民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管,确保农村低保政策、种粮补贴、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农机补贴等的补贴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各有关农户手中,确保党和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健全机制,开展农民负担信访查办工作。加强对中央和政府各项惠民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审计和调查力度。在审计中注重揭示和反映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对民生工程和重点民生资金的审计力度。对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等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促进规范资金管理和政策目标实现;关注群众或媒体反映的民生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对体制性、制度性和重大管理方面问题的揭示和反映力度。促进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促进惠民政策的落实;加强工作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履职的能力和本领。在提升创新能力上下功夫,着力培养各方面专业人才,为促进和改善民生作出积极的贡献。促进人社所高效率,高标准的完成每一项任务。

曹新斌

第四篇:以法治促民生

以法治促民生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角度看,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由于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太大,所包括的内容过于庞大,所涉及的面过于宽泛,同具体政策层面上的民生问题难以吻合和把握,所以在具体政策和实际生活领域,人们一般不使用广义上的民生概念。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目前,人们普遍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要切实保障民生,实现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社会生产力的较大发展,物质比较充足,社会服务产品比较丰富;二是法律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形成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两者缺一不可。然而,当今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条件普遍得到较大改善并处于稳定提高的状态,我国民生问题却越发凸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百姓对自身权利的维护愈来愈强。因此,只有加大涉及民生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才能使民生保障问题得到根本地、有效地解决。

法制建设对保障民生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因此他的一切行为将与社会相关联。而生存和发展是每个人的第一选择,这些社会活动,都必须依据法律来规范,否则将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而每个人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一切社会关系,也都必须依靠法律来调整。因此,推进法制建设对保障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保障民生的根本。如前所述,法律与每个人的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一切活动都要依靠法律要规范、调整和约束,离开了法律,则使民生陷入不稳定、不安全的状态。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则使民生保障陷入不充分、不确定、不规则的境地。法律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强制性、规范性和稳定性,不可能朝令夕改。法律规范的这些基本特点,为确保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稳定有序提供了有力保障。法律通过规定社会人在各项活动中的权利、义务、责任,调整人们的行为,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而法律的强制性的特点,则使法律借助通过国家强制力得到全面遵守和执行,达到维持正常秩序的目的。由此可见,制定法律是保障民生的根本所在,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势在必行。

依法行政是保障民生的关键。政府是社会公共权力的行使者,通过发挥其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来改善、保障民生。而公共权力具有连续性、主动性、及时性、灵活性等特点,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公民合法权益的影响最大。政府只有依法行政,才能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协调好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顺应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譬如最近频发的违规征地拆迁、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暴露出政府在行政管理中的制度缺陷。由此可见,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保障民生的关键。

公正司法是保障民生的基石。司法最根本的功能就是对受到侵害的权利进行救济,对受到破坏的秩序进行修复,从而维护全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序。司法活动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司法活动通过解决各类纠纷案件,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调节经济关系,保障经济发展;化解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制裁违法行为,保护合法权益,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司法不公,影响的不仅是当事人的权益,更大的危害在于人民对法律丧失信任,正如哲学家培根所言:“一个不公的判决比一次不公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一次不公的举动好比破坏了水流,而一个不公的判决则把水源破坏了”。因此,公正司法是保障民生的基石。

守法用法是保障民生的基本要求和条件。法律的制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保障民生民权。因此,法律与每个公民的生活密切联系,每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当中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法律明确规定了人民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当权利受到侵犯时,法律将依职权或公民的诉请作出判断,责令侵权人承担责任,从而使公民的各项权益得到保护。因此,遵守法律,是保证公民自身安全的主要条件,运用法律,是实现公民自身权益的基本途径。

当前民生存在的突出问题与法制的关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涉及民生保障的各种问题也集中表现出来,主要是:劳动力大量剩余,就业不充分,失业人员较多;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别大,分配不公的问题突出;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农村仍然存在,医疗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受教育机会不平等、高等教育收费标准较高的问题普遍存在;住房价格大幅上升,享受住房福利政策的机会不公平,配套的措施没有跟进;社会福利、社会保险覆盖面窄,孤、寡、鳏、独及残疾人、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行政执法部门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执法过程中侵害相对人利益的问题经常发生;一部分群众的合法权益收到侵害后,不能及时得到司法救济和保护;一些群众自身或群体利益受到侵害后不依法寻求司法保护,而是采取过激甚至违法行为进行对抗,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有经济的、历史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因素,但主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法制建设的进程还不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依法管理国家各项事务的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行政机关仍然固守行政管理模式,不重视也不善于依法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事务。二是涉及民生保障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一些涉及民生保障的政策没有及时上升为法律加以规范、固定,造成了执法的随意性、不稳定性、不连续性。三是依法行政的总体水平还不高,运用行政权管制的倾向比较严重,向法治政府转变的步伐缓慢。四是司法不公、效率不高、执行不力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使一些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救济和保护。五是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不高,法治观念淡薄,相当一部分群众不能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推进法治建设,促进民生保障的建议

——以关注民生为出发点,建立完善法律体系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大量凸显,各种新事物、新情况不断出现,许多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和制度亟待完善,待上升为国家法律;一些已经出台的法律还出现空白和缺位,亟待修改、补充、完善。缺失了法律规范,就缺失了法律的保护,就将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立法机关应当把人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首要位置,始终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把事关民生、加强权益保护的项目优先列入立法计划,如:农民社会保障法、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药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价格监督法等,应尽快制订出台;对一些已经惠及群众的政策和制度进行研究、补充、完善,并以法律的形势固定下来,如:合作医疗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等,逐步建立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以服务民生为立足点,建设法治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其核心是依法行政,宗旨就是执政为民。要强调以人为本,把服务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着眼点,以实现人的基本权利作为行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政府行政权力的行使受制于法律,政府的一切活动都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依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利益矛盾。法律不再是政府手中舞动的权柄,而是制约政府的强权。各级政府要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逐步建立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凡是关系国计民生、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均应通过媒体民意调查或举行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凡是重大决策、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的使用,都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做出决策,使政府的各项决策顺应民心,符合法律,惠及群众。要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职能从官本位、管理本位到公民本位、服务本位转变,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变到主要依靠法律手段管理各项事务。要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程序,逐步缩小行政审批范围,减少行政审批环节,使行政执法活动公开透明、快捷高效。要特别警惕因利益驱动有法不依,执法不公的问题,坚决克服行政执法中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杜绝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以保障民生为落脚点,坚持公正司法

司法为民是司法工作的方针,坚持司法为民,就要始终把司法活动的着眼点放在保障民生上。首先,要平等保护各种主体的合法权益,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原则,始终保持中立平等,公正司法,使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其次,要畅通诉求渠道,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诉求,加大司法救助力度,保护弱势群体利益,使经济困难的群众能打得起、打得赢官司。再次,采取各种便民利民措施,体现司法人文关怀,简化办案程序、坚持就地办案,加大执行力度,做好涉诉信访工作,构建多元化解决矛盾纠纷机制,维护好、保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以保护民生权益为切入点,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要实现守法用法,首先要知法懂法。事实上,很多老百姓就是对法律的无知,遇到问题就走极端,造成巨大的不必要的损失和无可挽回的后果,譬如在征地拆迁中自焚现象,民工讨债跳楼事件等等。其实,这些事件完全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去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对公民进行普法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就应当把着眼点放在保证公民的生产生活和合法权益上,大力普及与民生密切、问题较多、群众最需要了解的法律知识;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学校、单位、新闻媒体、司法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的作用,提高普法的覆盖面;要适时开展以案说法、公开审判、就地办案、法进社区、送法下乡、法制宣传等活动,增强普法的效果。要制定普法的远期规划和近期计划,深入持久地开展普法活动,逐步提高全民族的守法意识和法律素质,使学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第五篇:就业社保民生汇报

高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在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和市局指导下,我局以“保障民生,服务群众”为主题,紧紧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心工作,大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沉着应对新形势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开拓进取,全面落实上级部门下达的各项指标,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1、健全服务体系促进就业。一是针对我区基层求职人员以中青年为主和流动性强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信息传递高效快捷的特点,实现全方位、全天候信息服务,解决就业信息传递慢的问题。二是设立“两级”固定窗口,实现信息定点发布。乡镇、村(社区)两级就业服务机构在政务公开栏或公共聚集场所、人员流动量大的地方建立了固定的劳动保障信息发布窗口,及时更新用工信息,使群众足不出村便能及时获取就业信息,缓解了基层信息无处查询的问题。

2、抓好政策落实稳定就业。一是为不断加大就业服务 政策、劳动保障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我局通过组织开展以送法规、送政策、送服务为内容的“送法进企业”、“春风行动”等活动,不断提高劳动保障法规政策、就业服务政策在乡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中的知晓率和覆盖面。二是为切实发挥政策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通过换证、年审等基础工作,严把审核审批关,使减免税费、用工补贴、社保补贴、免费培训、公益性岗位补贴等促进就业再就业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近三年来,共发放 “春风卡”18000余份,《农民工维权解答》、《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接续须知》等各种政策法规宣传资料23000余份,《阳光工程(政策问答)》、《农民进城就业指南》、《农民务工培训读本》20000余份。

3、加强服务管理带动就业。一是广泛采集就业岗位信息,建立健全用工信息采集、发布制度,为失业人员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近三年来,共开发各类就业岗位4861个,安置就业1100余人。二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是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近三年来我区参加技能培训人员达到127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1750人,并通过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带动周围人群就业。三是积极拓宽用人渠道,在人力资源市场举办多次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为主题的招聘洽谈会。涉及的岗位工种有技工(焊工、铆工、数控车工等)、管理、财会、营销、服务、普工等。三年来共收集岗位3720余个,达成意向946人,促使138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四是加大对“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的就业帮扶力度,开展就业援助月、就业服务周活动,坚持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和落实社保补贴的“四送一落实”活动,为失业人员提供失业登记、职业介绍、培训服务、保险申报、补贴发放的“五不出社区”服务。切实加强劳动维权工作,使就业后各类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稳定了就业。

(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加强宣传发动,强化参保意识。为使参保单位和人员对社会保险政策有更深的了解,我们将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社会保险政策法规宣传,不断提高员工的社会保险意识,树立参保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观念,增强企业、职工的参保积极性,实现养老保险“应保尽保”。一是抽调精干力量深入企业,认真介绍养老保险的有关政策和现实意义,为他们“送一份明白卡,算一笔待遇账,讲一个受益事例”,现场答疑解惑。同时,积极协调经发局、地税局、财政局、安监局等部门,对全区各类企业进行调查摸底,详细了解未参保企业数和用工人数及经济效益等情况,选择一些经济效益好、发展后劲大的企业,对他们进行重点宣传。二是利用双休日时间,在我区人员集中区域或四镇、两办定点组织养老保险宣 传咨询活动,接受群众咨询并散发宣传资料,使广大农民和城镇居民了解养老保险政策,提高他们参保的积极性,逐步实现养老保险的全覆盖。

2、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加强征缴工作。我们在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的基础上狠抓扩面征缴,确保应收尽收。一是注重政策宣传,加强引导。重点宣传了各项社会保险参保政策、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社会保险费率标准等政策,做到了以政策宣传促征缴。二是抓住重点对象,积极落实社会保障政策。解决了部分群体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补缴,如五七工、家属工和中断缴费人员的社会保险政策问题,将其纳入社保体系中来。三是严格执法,强化征缴力度。以劳动用工年检和执法检查为依托,对全区各企业开展实地大检查,督促企业办理各项社会保险,特别是对扩面难点单位和欠费大户进行重点检查,对未登记参保、瞒报职工人数和缴费工资基数不实的用人单位,下达了整改通知书,对拒不整改的企业,采取强制措施,确保基金征缴到位。

3、健全制度,规范程序,理顺社保档案工作管理机制。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是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可以全面反映参保人履行缴费义务、享受社保待遇的真实情况。在整理过程中,一是我们依据《档案法》,《保密法》等法规政策,制定了社保档案分类大纲和保管期限。对每一类档案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制度体 系,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依法建档。二是对各门类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移交、存档等有了一个明确的程序,做到既符合工作进程,又符合档案管理要求。三是对平时工作中形成的文书材料、业务报表、台帐、图表、会计帐簿等,树立了及时立卷归档、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避免各职能科室间交叉重复而造成的浪费,实现社会保险档案的集中管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虽然全区街道、社区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都已设立,但受到人员、经费、设备、办公场地等条件限制,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功能得不到全面的发挥,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社会保险扩面难度大,扩面空间有限。除了大中型企业基本上做到了全员参保,其他部分中小企业经常有短期季节性用工现象,导致人员流动无序而且频繁,企业不愿为这部分人员缴费。另外部分企业和部分员工的参保意识较为淡薄,均不愿意掏这部分所谓的“冤枉钱”。而上级部门下达的扩面指标任务每年都在增加,随之扩面难度逐年加大。

3、信息网络建设滞后。社保、地税、财政、银行之间没有统一的征缴软件,各部门间缺乏相互沟通连接的信息网络渠道和机制,基础信息、各部门间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存在矛盾;尤其是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后,急 需要软件的支持来实现业务经办、基金监管、个人账户管理等各项业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三、有关对策和建议

1、建议加大基层就业平台资金投入。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是就业服务体系的基础,在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就业困难人员社区援助、就业失业登记等提供最基层就业服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议财政加大资金投入,每年划出专项资金在人员、经费、设备等方面加强基层就业平台的建设,使基层平台在就业服务体系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2、强化创新意识,促进民生工作进一步开展。通过认真调研,分析、查找工伤保险工作中的不足,打破以前按部就班的工作模式,提出“争主动,早准备、稳推进,全覆盖”的全新工作思路,按照“先做规模大,影响大的企业,后做员工少,规模小的企业;先做效益好的企业,后做效益欠佳的企业;先做风险系数低的企业,后做风险系数高的企业;先做认识到位的企业,后做徘徊观望的企业”的“四先四后”方式”抓扩面,抓征收。

3、加强宣传发动,增强参保意识,保障群众权意。采取通俗易懂、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宣传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和经办管理服务的相关内容。对于群众普遍关注的参保缴费、政府补贴、待遇领取、经办服务等方面的问题,要深入四镇、两办、各个村、每个社区,通过多种形式 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讲解,帮助人们增强参保意识,了解相关政策和主要经办流程,积极配合经办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推动工作顺利进行。

二〇一二年一月三十日

下载就业促民生 魅力葫芦岛(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就业促民生 魅力葫芦岛(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业

    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业 机械E14 陈涛 41404024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 民生是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

    (1)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人民群众 就业是民生之本 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 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目的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决定的......

    扩大就业 改善民生

    扩大就业 改善民生 ------2010年我州就业促进回顾与思考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一项永久性工作,人民群众都有了稳定的工作,才会安居,才能推进经济发展进步和社会和谐。2010年在解决......

    民生之就业(推荐5篇)

    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公平宋晓梧:大学生就业难和收入分配有关系 2011年3月8日10时,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三楼大厅举行记者会,主题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就业是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生就业过程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从法律的层面阐述大学生就业权益的内容......

    心系民生促劳动和谐

    心系民生促劳动和谐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10周年,人社局坚持把服务劳资双方,维护劳动争议当事人合法权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和改进劳动调......

    转作风促民生演讲稿(范文模版)

    老吾老,及人之老——让养老政策惠及百万XX县人民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社保局的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老吾老,及人之老——让养老政策惠及百万XX县人民》。......

    创业促就业工作汇报(定稿)

    创业促就业工作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区积极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不断建立完善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和创业扶持的工作机制,深入贯彻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