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要按照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目标

时间:2019-05-13 18:59: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省要按照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目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省要按照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目标》。

第一篇:浙江省要按照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目标

浙江省要按照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目标,考虑需要与可能,既要考虑地区间、城乡间的发展不平衡、收入水平的差距,又要考虑到不同群体间社会保障水平的公平性,循序渐进,建立一套覆盖城乡,保障水平多层次,保障方式多样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法制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党的十七大把改善民生问题作为重点阐述,把发展教育、扩大就业、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等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切入点。在社会保障领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浙江就是要在全国率先建立一个人人享有、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老百姓的基本生活。

一、当前的建设现状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在浙江,只要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不管其户籍在城镇还是农村,也不管其所在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如何,都可以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享受相应的待遇。从2001年至2005年间,浙江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610万增加到962万,年均增加88万,年均增长12%。到2006年底,全省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达到1052.58万,比上年增加90万,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964万人,实际缴费人数为722万。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从2000年的103.23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57.91亿元,增长了247%。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为502.25亿元,支付能力达到26个月,大大超过了全国平均13.5个月的水平。从各个地市的参保情况看,参保人数最多的是杭州市,为253.35万,占了全省参保人数的24%,其次是宁波和温州两市,参保人数都在100万以上,分别为169.88万和124.77万。参保人数最少的是舟山市,为19.73万,不到杭州市的1/10。其次是丽水和衢州两市,分别为20.78万和27.54万。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险的目标开始实现。目前全省所有统筹地区都已实施了这项制度。2006年底,浙江全省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达到730.59万人,比上年增加91.03万人,当年基金收入为100.67亿元,支出为72.31亿元,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节余。此外,浙江还建立了重大疾病医疗补助、公务员医疗补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等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2006年,浙江又下发了《关于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按照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的总体要求,建立和完善面向城镇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浙江在制度层面上已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的全覆盖。目前全省77个统筹地区中已有41个开展了这项工作,杭州、绍兴、湖州还被列入国家试点城市。据初步统计,目前全省已有40万城镇居民参保缴费,并开始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失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促进再就业功能进一步增强。到2006年底,全省失业保险的参保人数为505.35万,比上年增加60.67万,当年基金收入为22.67亿元,支出为6.11亿元,累计基金结余为54.73亿元。全省失业保险金标准为人均每月432元,最高的杭州、宁波市达到每月525元。为了促进各市、县失业保险制度的统筹和协调发展,浙江还建立了失业保险省级调济金。同时,加大了失业保险基金对促进再就业的投入力度。目前各地一般按照当年筹集失业保险基金总额的20%来提取促进再就业经费。从1998到2002年的五年中,浙江全省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提取用于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的转业训练、职业介绍等促进再就业经费1.40亿元,为近80余万失业人员、下岗职工提供了再就业培训,帮助40余万名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逐步健全。2004年,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颁布实施。2006年,浙江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工伤保险的通知》,要求通过二到三年的努力,力争使工伤保险的参保人数达到1200万,基本实现全覆盖。目前浙江所有市县全部实施了工伤保险制度,2006年,全省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603.94万人,比上年增加150.87万。生育保险方面,在出台实施《浙江省企业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生育保险和医疗保险协同推进的新模式,扩大覆盖范围。2006年,全省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为382.72万人。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浙江初步建立了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05年底,全省已有81个县(市、区)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占全省农村县(市、区)总数的9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达2300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66%;累计筹集资金16.02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支持7.33亿元;累计报销8.87亿元。2006年,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参保人数进一步提高到2902万人,参保率为87%,人均筹资水平为60元,提前达到中央关于2008年基本建立合作医疗制度的工作要求。此外,浙江还实施了“农民健康工程”,从2005年起,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民都能享受免费健康体检和12项公共卫生服务。(2)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2003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目前浙江全省所有市、县(市、区)均已出台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性文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到2006年,全省共有233.90万被征地农民纳入保障范围,累计筹集资金253.77亿元,其中88.19万名符合条件的参保对象已按月领取基本生活保障金或基本养老金,人均保障水平为190元/月。(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1年,浙江全省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为600万,到2005年已经下降为470万,2006年进一步下降到444万。面对农村老年人口养老保障需求的不断提高,一些地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积极的制度创新,杭州和嘉兴都已相继出台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文件。

逐步建立了社会保障待遇的正常增长机制。从2001年起,浙江就制定出台了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做到了每年都根据职工工资增长情况以及物价指数对退休人员的待遇及时进行调整。经过多次调整,浙江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已从2000年的人均600元/月提高到2006年的1028元/月,增长了71.33%,养老金水平位居全国第三位。在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以及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也建立了相应的待遇调整机制。根据浙江省现行政策,城镇低保标准按上年度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40%确定,农村低保标准按城镇低保标准的60%确定,并切实执行动态物价补贴制度。2004年,浙江省编制了低收入人群的物价指数,制定了物价动态补贴机制。只要低收入群体的物价指数超过3%,就启动物价补贴机制。2007年,浙江又针对物价浮动的实际,将过去一年一度的困难群众物价补贴发放调整为半年一次。截至2007年6月底,浙江省城镇低保标准平均为256.1元/月·人、农村低保标准平均为160元/月·人,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3.88元/月·人和20.61元/月·人。失业保险标准也随着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而进行了多次的调整,现大多数地区的失业保险水平基本维持在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70%—80%左右。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保障民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来看,浙江现行社会保障体系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滞后,与企业间的待遇差异过大。目前企业所采用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制度相比,不仅计发办法不一样,调整程度也不同。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企业单位职工不仅个人账户规模变小,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替代率也大幅下降。如以55岁退休的人员为例,个人账户养老金月发放标准由原来的1/120,下降到了1/170,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总体下降了48.7%。与其相反,根据《浙江省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计发离退休费等问题的实施意见》,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制度改革后,退休费的基数分别调整为退休前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之和、退休前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替代率与工作年限挂钩,工作满10年的,替代率为70%,工作满20年的,替代率为80%,工作满30年替代率为85%,工作满35年的替代率为90%。可以看出,改革后,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退休待遇差距进一步扩大。此外,机关事业单位还会根据单位情况,给退休人员发放部分单位福利,进一步拉大了与企业退休人员的待遇差距。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城乡差别大。面对城镇居民,我们现已建立了一套保障水平较高,而且内容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在广大的农村,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家庭和土地保障,国家正规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较少,目前仅有的几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五保供养制度以及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上个世纪90年代建立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当前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也都是近几年才刚刚建立的,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而且从保障的水平来看,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大多数农村社会保障项目基本停留在生存保障上。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例,从目前正在领取的情况看,月人均养老金只有40.86元,有些人每月只能领取2-3元的养老金,这样的一个水平根本起不到养老的作用。再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按照目前人均60元/年的筹资水平,其保障水平也是比较低的。据统计,当前浙江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住院费用有效报销比率仅为25%左右。至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的标准也与城镇的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浙江省现行政策,农村低保标准一般是按照城镇低保标准的60%来确定的,但实际情况往往更低。

城镇非从业人员医疗保障问题突出。近年来,浙江省选择若干试点县(市),着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以外的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但是,对非城镇从业人员的医疗保障水平并不高,仅限于住院和规定病种门诊医疗费用,并由参保人员和医疗保险基金共同分担。对于医疗保险基金的开支范围,杭州市做了如下规定:起付标准为三级及相应医疗机构800元,二级及相应医疗机构600元,其他医疗机构300元。老年居民起付标准以上(含起付标准)部分至1万元(不含)部分,在三级及相应医疗机构就医个人需承担60%,二级机构就医个人需承担5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其他机构就医个人承担40%。随着费用的增加,个人承担比例逐渐减小,但最高限额为10万元。另外,尽管目前部分试点地区在政策层面上,实现了居民医疗保障的全覆盖,但实际覆盖率并不高。

社会保险关系转移难。从目前社会保险关系“转移难”的各种案例看,第一种情况是社会保险关系不能转移、接续。有的地方制定如户籍等一系列限制条件,制约社会保险关系转入。有的地方允许转移到当地就业的劳动者参加当地的社会保险,但必须以“新人”的身份重新参加,以前在其他地方参加的社会保险不能接续。大量的、流动频繁的农民工,他们每流动一次,就被作为一次“新人”对待,经常由于社会保险关系不能接续选择退保,而退保只能拿到个人账户这部分。第二种情况是没有地方能够为其落实退休养老。一些地方虽然允许劳动者转入社会保险关系,但对在当地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制定了相关规定,如在当地必须缴费达到一定年限或取得当地户籍一定年限后,才可以选择在当地退休享受养老待遇。第三种情况,一部分“中人”,由于一些地方不承认本地区以外的视同缴费年限,因而这部分权益丧失。第四种情况,不同地区间存在社会保险待遇差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同地区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存在差异。根据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基础养老金与当地上一年社会平均工资挂钩,如果两个劳动者分别工作在高工资水平和低工资水平地区,即使两人按同样标准缴纳社会保险费,退休时,两个劳动者却享受不同的退休待遇。

基金支付存在潜在风险。近年来,浙江通过狠抓扩面和完善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社会保险收入逐年增加,各项社会保险项目基本实现收支平衡和略有节余。但必须看到,这种平衡和节余只是暂时的,相对的,从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长远发展看,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基金支付风险。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不管是基本养老保险,还是基本医疗保险,都会面临着较大的基金支付风险和压力。根据中澳养老保险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如果浙江养老保险制度维持现有政策不变,则全省养老保险基金将于2015年前后出现赤字,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赤字会越来越大。到2030年,基金缺口将达到2003年物价指数的663亿元人民币。更何况我们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还在空账运行,一旦做实,则缺口更大,很可能当期就会出现基金支付缺口。从各地的运行情况看,一些地方的养老保险基金已经出现了当期支付赤字。基本医疗保险也同样面临着系统老龄化风险。

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和增值难。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一种部分积累制,由于是部分积累,如何利用现在基金的滚存结余的运营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以便渡过老龄化高峰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危机,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但由于我国目前并未从立法上保证养老基金运营手段的多样化,长期来,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是通过存银行和购买国债来获取利息收入的方式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实践证明,这种过于稳健的单一投资方式很难获得高额的利息收入,难以达到保值目的,更不用说增值。2006年,浙江社保基金的综合收益率大约为1%-2%,而同年浙江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了3%以上,社会保险基金基本上是处于贬值状态。因此,如何在保障基本养老金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基金的投资增值能力,以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

三、对策建议

按照十七大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要求,浙江省要按照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目标,考虑需要与可能,既要考虑地区间、城乡间的发展不平衡、收入水平的差距,又要考虑到不同群体间社会保障水平的公平性,循序渐进,建立一套覆盖城乡,保障水平多层次,保障方式多样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法制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在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适度保障原则、多方参与原则和科学性原则,稳步推进,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关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一是重新确定最低养老金标准。浙江省最低养老金水平高于最低工资标准,且与平均养老金水平很接近。最低养老金标准的确定方法应与社会平均工资脱钩,与最低生活保障线联系起来,并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二是杜绝提前退休现象。从多支付和少缴费的角度来看,一个提前退休的退休人员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是双重的。政府的当务之急是要控制各种不规范的提前退休政策,降低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压力。三是鼓励延长退休年龄。从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和降低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的角度出发,从国际经验看,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是必然选择。浙江省可以尝试鼓励延长退休年龄,并先适当延长女职工的退休年龄。四是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把统账结合的名义账户制转向半积累制,避免长期空账运行,倒退为现收现付制。但考虑到养老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要运用精算的方法,在保证基金一定支付能力的前提下,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关于城镇医疗保险。首先,扩大城镇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及时将非公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其雇佣人员、自由职业者等这些平均年龄较小、健康状况较好的群体纳入到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内。其次,根据不同缴费水平,适当实行差别待遇。第三,制定科学合理的结算政策,促使医院加强管理,因病施治,合理用药,提高基金使用效益。第四,实现医疗保险资金来源多样化。进一步调整财政预算支出结构,提高医疗保险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适当增加对医疗保险基金的财政投入,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医疗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分解人口老龄化的冲击。第五,注重健康导向的预防性医疗服务,加强居民健康意识,避免“小病拖成大病”,节约医疗卫生资源,减少医疗保险基金的开支。

关于农村养老保险。一是农村养老保险必须寻求新的制度模式,明确政府的责任,筹资以个人缴费为主,落实政府补贴,鼓励集体补助,多渠道筹集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二是制定新的待遇享受标准。虽然农村养老保险可以不采取城镇养老保险的模式,但可以与城镇养老保险中的社会统筹水平挂钩,既保障了农村居民老年后的基本生活问题,又不会给国家、集体和个人带来过重的负担,同时为城乡养老保险的衔接创造了条件。三是在重点地区、重点人群中先行开展,循序渐进。按照从发达地区到不发达地区逐步推进,先在城市化发展较快、资金较为充裕的地区重点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四是整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源,如计划生育养老保险、义务兵养老保险等。五是积极探索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渠道,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关于农村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目前参保率较高,但具有低缴费、低待遇的特点,对农村居民提供的医疗保障水平有限。因此,在有条件的地区,要引导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向城乡大病统筹为主体的保险制度发展,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和制度的可续性。通过建立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缴费水平较低,政府适当补助,以解决大病医疗费用为主要目标的大病统筹。同时,将农村贫困人口纳入到医疗救助系统,保障那些想参加但因种种原因不能参加或无力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村居民。逐步建立护理保险制度,尝试“时间储蓄”模式,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待低龄老年人需要时可以享受同样长时间的服务,解决家庭结构小型化造成家庭保障持续弱化带来的老年人患病时期护理问题。

(二)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现应保尽保。要完善制度,增强社会保险制度的包容性。把由于身份特殊和政策的局限性,还没有被纳入到社会保险制度中的群体纳入到保障体系中来。打破户籍限制,允许农村户籍人口参加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实现城乡间社会保障制度的互通。要积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宣传,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加大扩面与征缴力度;要明确重点,将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尤其是非单位从业人员纳入到社会保险体系中来。

(三)妥善解决社会保险关系转移问题。首先要积极创造条件,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解决浙江省内不同地区间社会保障关系转续问题,比较现实的办法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先由县级提高到地市级,再提高到省级,逐步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其次,改进养老保险金计发办法,把视同缴费年限的权益部分账户化,对劳动者在各个不同时期形成的养老保障权益都予以承认。在退休时,对养老保险权益进行分段累积计算,并在养老金待遇中予以体现。第三,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工作,还应规范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办法。必须在全省范围内制定统一、规范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流程,规范转移的操作办法,明确接收两地的各自职责和操作权限,制定措施,减少环节,有效实现社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同时,解决地区间的养老保险权益结算机制,并成为财政体制的一部分,有效协调地区间利益问题。

(四)健全制度,加强对基金征缴、支付、结余以及运营的监管,确保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从目前浙江的实际情况看,一要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等各项社保资金专款专用。二是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基金征缴的监管。三是严格监督基金的支付行为。四是加强基金账户的监管,社会保险基金必须存入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五)建立多层次风险保障体系,提高居民保障水平。首先要发展企业年金。目前,关于企业年金的各项规章制度正在逐渐推进中,一些地区和行业已经开始尝试。要从完善整个养老保险体系的高度,对待这项工作的开展,使企业年金能够尽快成为养老保险的强大支柱。其次要发展补充医疗保险。要制定政策,鼓励企业按照国务院关于社会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有关文件的精神,为职工办理补充医疗保险,并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补充医疗保险和公务员医疗补助制度。再次要发展商业保险。从国际经验看,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在全社会风险保障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个人、家庭、土地的保障作用。

(六)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首先,要出台全省统一的制度,改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行“以支定收”的筹资原则,制定科学的养老金计发办法,使养老金待遇与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挂钩,达成合理的目标替代率,提高养老金支出的合理性。其次,坚持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性。在基本养老保险方面,机关事业单位应实行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同的制度。第三,要承认并妥善解决历史贡献,建立适合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退休年金制度。第四,要考虑财政投入问题,实现新旧制度的平稳过渡。第五,要注意与机关事业单位改革配套。第六,建立多层次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

(七)按照统筹兼顾、协调一致的原则,做好社会保障政策与积极就业政策的衔接。一是在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足额征缴社会保险费、规范社会保障支付的条件下,控制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和失业保险金水平,督促保障对象通过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二是将领取社会保障金与就业状况挂起钩来,如对有劳动能力的失业保险金和低保金领取者,要将其失业保险和低保待遇支付标准和领取时间长短,与其寻找工作的努力程度挂钩,以促进其尽快再就业。三是要改变重生活保障、轻就业保障的倾向,切实做好促进就业工作。通过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改善劳动力市场微观运行机制、打破行业垄断、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陈诗达 陆海深

第二篇:如何让社会保障体系覆盖每一位城乡居民

如何让社会保障体系覆盖每一位城乡居民

进入2009年,我国加快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进程。2008年年底至2009年2月,对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保险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09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公开征求意见。3月,《政府工作报告》在推进社会保障建设方面再出大手笔:2009年中央财政拟投入社会保障资金2930亿元,比上年预计数增加439亿元,增长17.6%。4月,新医改方案公布,确定今后3年各级政府拟投入8500亿元推进医改,还明确提出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3年内参保率均要达到90%以上,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环境之下,这一项项重大举措的推出,明白无误地表达了这样一个信号: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正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大好时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推进。目前,无论是从经济基础还是从制度基础、社会环境来看,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而当前我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形势,也为我们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提供了契机。同时也要看到,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难点多问题多,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我们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城乡、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配套推进,积极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推动社会保障体系事业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适应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正是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和任务。要建立健全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对城乡各类群体作出符合其就业状况和收入特点的制度安排。当前的重点是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当务之急是抓紧出台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尽快启动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适应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建立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当前,中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要在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的基础上,适时在全国普遍推开,真正发挥统账结合、部分积累的制度优势,努力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抓紧研究制定投资运营管理办法,努力实现基金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适应大规模人口流动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要求,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政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呈现出流动性强、就业方式多样化等新特点。我们要适应这一要求,着力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争取在2009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发挥社会保险的互济和调剂功能;抓紧制定出台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办法,解决跨地区流动就业人员社保关系接续难的问题;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逐步解决城乡社保衔接问题;在设计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和政策时,充分考虑灵活就业人员的特点。

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社会保障作为通过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社会经济制度,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当前,重点是加快社会保险法立法步伐,研究制定基本养老保险条例、社会保障基金监督与管理条例等配套法规,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的法律体系。

适应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要求,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社会保障离不开财政支持。要建立社会保障预算,逐步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使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比例达到20%左右。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特别要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投入,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实现公共财政均等化,不断提

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正如胡锦涛所强调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社会保障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统筹协调、抓好落实。要紧密结合实际,加强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研究,深刻把握社会保障特点和规律,增强社会保障工作系统性。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才能实现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覆盖每一位城乡居民,全社会共同参与社会保障事业、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良好局面。

第三篇: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学习贯彻十八大

精神)

尹蔚民

就业和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目标要求和重大举措,必须准确把握、全面贯彻,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一、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制定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在劳动力总量增加较多、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我国有效化解了新一轮青年就业高峰的压力,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严重冲击,就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是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2003—2011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9801万人,年均增加108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3%以下的较低水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3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9亿人。二是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2—2011年,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由50.0∶21.4∶28.6调整为34.8∶29.5∶35.7,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15.2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上升8.1和7.1个百分点。三是妥善解决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使300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先后有28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有力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四是城乡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体系基本建立。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提供的服务项目惠及所有求职者。职业培训体系基本建立,职业培训补贴政策作用明显,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逐步增强。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就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表现在: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职业培训基础比较薄弱,劳动者素质能力还不能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城乡基层就业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尚不能满足劳动者多元化就业需要;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和争议调解仲裁力量薄弱,劳动关系领域的突出矛盾尚需得到有效化解。针对这些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并将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促进就业的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

(一)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我国就业的方针,在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基础上,第一次将鼓励创业纳入就业方针,并强调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创业是就业之源,大力弘扬创业精神,优化创业环境,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是促进就业的一项战略任务。落实鼓励创业的方针,就是要坚持将促进创业与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完善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体系,落实财税、金融、场地等扶持政策,改善创业和投资环境;加强创业观念教育,树立创业典型,激发创业热情,大力加强创业型城市建设,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加强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强化项目信息、政策咨询、开业指导、融资等一系列创业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

(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就业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加以强调,充分体现了促进就业的重要性。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是要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更加注重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把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优先目标,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是要根据就业形势和就业工作重点的变化,及时充实和完善各项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政策与产业、贸易、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的协调,加大公共财政对促进就业的资金投入,完善财税金融扶持政策,着力扶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

(三)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工作的重点任务。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就是要继续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畅通高校毕业生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行业之间的职业通道;积极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鼓励和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指导、培训和见习,全面提高就业能力;以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为导向,深入推动高等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就是要坚持城乡统筹,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进城就业,鼓励就地就近就业,支持返乡创业。做好城镇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就是要进一步健全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制度,完善各项就业援助政策,形成援助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的长效机制。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就是要对退役军人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及时有效的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岗位信息等公共就业服务,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促进退役军人尽快实现就业。

(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就是要把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作为根本目标,更加注重提升劳动者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结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需要,进一步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完善有利于劳动者成长成才的引导机制、培养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培训投入,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等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特别要注重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使他们成为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力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努力造就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进一步发挥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广泛开展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鼓励更多劳动者到基层、到生产和服务一线建功立业。

(五)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就是要进一步破除人力资源市场城乡分割、地区分割和身份分割,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供给能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就是要以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制度,拓展服务内容,完善服务功能,明确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以信息化为手段,大力创新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方式,建立更加高效便捷、全国联网的招聘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覆盖全国的就业信息监测平台;加大政府对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的投入,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建设。

(六)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失业保险不仅具有保障生活的功能,而且具有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的作用。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构建稳定就业的长效机制。通过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和培训补贴等政策,对参保企业稳定岗位及鼓励企业吸纳失业人员就业发挥积极作用。鼓励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就业,对享受失业保险期满前提前就业的失业人员,使用失业保险基金给予一定的就业补贴。

(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就是要根据企业发展和职工权益保障需求,制定和完善相关劳动标准,加强劳动定额标准管理,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和特殊工时管理规定,依法安排劳动者休息休假,促进企业改善劳动条件。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就是要完善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健全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充分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组织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领域重大问题的作用,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就是要完善和落实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制度,健全违法行为预警防控机制,建立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等多部门综合治理机制,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加强专项整治,及时有效查处违法案件。加强争议调解仲裁,就是要完善和落实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制度,健全集体争议调处机制,加强基层社区和企业的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建设,规范组织程序和工作规则。

二、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和社会公平和谐。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加大政府财政补助力度,逐步妥善解决历史遗留的突出问题,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一是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重要制度先后建立,实现了由单位和家庭保障向社会保障、由覆盖城镇职工向覆盖城乡居民、由单一保障向多层次保障的根本性转变。二是覆盖范围迅速扩大。2011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4亿人、4.73亿人、1.43亿人、1.77亿人、1.39亿人,比2001年分别增长100.2%、549.8%、38.3%、327.2%、302.1%;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32亿人,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8.32亿人。三是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05—2012年连续8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2012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到1721元,是2002年的2.8倍。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待遇明显提高。四是社会保险基金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城镇5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总支出和累计结余规模分别达到2.4万亿元、1.81万亿元和2.9万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6.7倍、5.5倍和16.8倍。五是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了从试点探索到全面建立的历史性跨越,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完成了从农民互助共济到政府保障为主的重要转变,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普遍实施,经常性社会救助对象达到8000多万人,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镇化、老龄化带来的巨大挑战,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管理体制不规范、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比较突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明确了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和重大举措。

(一)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这一重要方针,是基于对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国情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科学判断,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全覆盖就是要根据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实现最广泛的覆盖,其中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要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要覆盖城镇所有职业群体,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保基本就是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多层次就是要以社会救助为保底层、社会保险为主体层,积极构建以企业(职业)年金等补充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为补充层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可持续就是要立足制度的长远发展,统筹协调,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实现社会保障制度长期稳定运行。

(二)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公平性就是要实现各类群体的全覆盖,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坚持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增强制度的激励约束功能,明确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的责任。适应流动性就是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城乡、地域、行业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的新要求,通过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整合城乡社会保障体制、实现社会保险关系的顺利转移衔接,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保证可持续性就是要在着力解决现实突出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着眼长远,统筹协调,实现社会保障制度长期、稳定运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一是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在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础上,同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实现新老制度的平稳过渡;二是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在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上的平等和管理资源上的共享;三是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更好地体现我国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和部分积累相结合的制度要求;四是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合理确定社会保障水平,实现社会保障待遇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持续、有序、合理增长;五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六是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

(三)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就是要着眼于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平衡,抓住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利时机,开辟新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渠道,进一步充实已经建立的全国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基金。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就是要在确保当期养老金发放和保证基金安全的前提下,积极稳妥推进基金投资运营,适当拓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探索新的投资运营方式,切实加强基金监管,努力实现保值增值。

(四)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不顺和服务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就是要进一步理顺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着力整合管理资源,加强基层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切实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就是要加强社会保障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建立标准统一、全国联网的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险登记制度。特别是要加大社会保障卡发行力度,全面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努力实现为参保人员“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的目标。

(本文选自人民出版社已出版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

第四篇: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胡晓义: 社会保障是造福全体人民的基本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把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确定为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持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广泛宣传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共同参与改革,共筑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中重要标志之一是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把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确定为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

社会保障是一个庞大的制度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诸多领域,其中社会保险覆盖面最广、筹资结构多元、与全体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因而是这个体系的核心制度安排。目前法定的社会保险有5项,其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要覆盖全民,工伤、失业、生育保险主要覆盖职业群体。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社保体系建设的基本方针是“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重点是“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需求日益增长,诉求呈多样化。当前,群众对社会保障最直接、最现实、最急迫的期盼主要是4条:一是人人享有,二是水平提高,三是公平合理,四是安全可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

一、加快实现基本社会保障覆盖全民,人人享有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自新中国建立之初始建,已经有了60多年的历史,制度覆盖范围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偏到全的演进过程。在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保险主要适用于公营单位职工;改革开放以来,覆盖面扩大到城镇各类用人单位和灵活就业人员;党的十六大确定了统筹城乡的目标后,陆续建立了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等制度,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从城镇到农村、从职业人群到城乡居民的重大转变和发展,覆盖人群迅速扩大。到2013年底,医疗保险覆盖了城乡13亿以上人口,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了8.2亿人。其他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也都大幅增长。我国已经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计划,用十几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走的路,这一巨大成就,振奋人心,举世公认。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在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上还有欠缺和不足。如养老保险,还有近2亿人未纳入覆盖范围,大部分是就业流动性强的农民工。再如医疗保险,虽然全民医保基本实现,但由于管理体制分割,也有一部分在城乡之间是重复参保的,即仍有几千万人游离在制度之外。为解决这些问题,及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需从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第一,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以养老、医疗保险为重点,尽快实现对所有群体的全覆盖。养老保险在2017年要达到9亿人,2020年达到覆盖率95%以上;医疗保险要通过参保识别,剔除重复参保的水分,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对进城农民工,引导他们尽可能参加待遇水平较高的城镇社保。第二,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制度覆盖。适时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其5000多万职工和退休人员纳入社保制度。通过健全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解决部分人群游离在社保制度之外的问题。同时,针对家政服务业、网络就业创业等新就业形态兴起,研究适应这些从业者特点的参社政策。第三,强化激励引导机制。完善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多缴多得、长缴长享等激励机制,引导将“自愿参保”转向早参保、多缴费、持续参保,提升群众的自我保障和社会互济意识,维护其长远利益。

二、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使人民分享发展成果 保障水平是衡量社会保障制度成效的重要标准,不断提高待遇水平是人民群众的普遍期盼。近十几年来,国家不断提高社保待遇水平。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基本养老金近10年增长2倍多;各级财政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近7年增长7倍,职工和居民基本医保的诊疗项目、用药范围、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都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贵的问题;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待遇以及城乡低保和医疗救助标准也明显提高。但是,目前的社保水平与群众的预期、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差距。突出地表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生活困难,还有一些群众因病或因伤残致贫、返贫。因此,我们要持续稳步做好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调整工作。

总结国内外的长期经验教训,恰当安排社会保障水平要坚持3个基本准则:一是在经济发展和各方面承受能力的基础上稳步提高社保待遇水平。社保水平具有典型的“易升难降”的刚性特征。一个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既要尽力而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又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把握待遇调整的节奏和力度,不能开空头支票,不能做超出社会承受能力、不可持续的过高许诺。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梦不是天上掉馅饼,而要靠全体人民长期团结奋斗才能得来,要加强政策宣传,引导社会形成合理预期。二是坚持公平优先、适度激励的原则,避免落入福利陷阱。我国社会保障的核心制度是社会保险,参保成员要缴费,而不是政府全包下来的福利制度。所以,待遇水平提高不能全靠政府,个人和单位也有重要责任。特别是养老保险和职工医疗保险,在制度设计时就包含了待遇水平与缴费多少和长短相挂钩的机制;失业保险费的领取期限也与参保缴费时间长短相关,以促进失业者积极择业和尽快再就业。三是坚持社会互济统筹的基本理念,促进社会和谐。社会保险的基本规律是大数法则,即多数人参保缴费帮助特定时间内少数人抵御遭遇的风险,参保人愈多则分散风险能力愈强;而今天减轻了别人的风险,明天就或许会帮到自己。中华民族有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社会保险本质上是以组织的方式、在社会的层面发扬这种民族优良传统。所以,要坚持社会互济、团结、统筹、风险分担的理念,避免“逆向选择”,防止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导致社保基金入不敷出,进而损害大多数群众的长远利益。

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基础上,下一步要在社保待遇方面努力做好3项工作:第一,建立社保待遇的正常调整机制。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以工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物价变动等为重要参数,形成有规划、有规则地调整社保待遇的机制,使社会各类成员都能够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第二,完善社保待遇与缴费更紧密联系的激励机制。如新农保,对选择高档缴费的应提高政府补贴,对缴满15年后继续缴费的也要增加补贴或基础养老金,促进群众持续参保长期缴费,以更好地保障老年生活。医疗保险也要坚持个人或家庭适当缴费,并随着政府补贴的增加而适当增加;要坚持就医个人适当付费,合理引导医疗消费,不能脱离基本国情搞“全民免费医疗”;要通过改革完善医保付费方式(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等),加强监管,严格控制不合理医疗费支出。第三,推动多层次社会保险的发展。政府组织实施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只能定位于保障基本生活,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还要大力发展补充性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通过政府实施更有力的税收优惠等鼓励政策,促进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项目的发展。

三、实现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保障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要更加注重公平。目前在社会保障领域反映比较突出的公平性矛盾,一是制度公平问题,主要是企业部分退休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存在“待遇差”,也就是“双轨制”问题;二是区域公平问题,主要是跨地区流动中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报销结算问题;三是城乡公平问题,主要是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溶合和基金统筹问题。这也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第一,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社会上热议的所谓“双轨制”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产生的矛盾。20世纪90年代,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要求,率先在企业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险的转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总体上仍实行单位退休养老制度,由此造成待遇水平的差别。为解决这一矛盾,在不断提高企业基本养老金水平、努力缩小待遇差距的同时,要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这不仅是弥合待遇差的需要,也是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的内在要求。其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流动性也在增强,完全由单位自保退休人员的制度难以长期维持,纳入社会保险制度体系是必然选择;其二,退休费单纯与最后工资挂钩,不能充分反映工作人员任职长短和贡献大小,需要改革完善计发办法;其三,养老待遇调整应当与工资调整脱钩,而与社会平均工资的整体提高和物价水平相联系,这有利于避免待遇调整的不正常波动,也有利于促进总体的社会公平。解决“双轨制”问题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考虑退休养老制度本身,还要与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工资分配制度、财政体制改革相互配套,并全国统一实施,妥善处理好老中新人的关系,周密设计过渡期政策,确保改革平稳顺利。

第二,完善社会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政策。在我国目前发展阶段,劳动者和居民跨地区流动性很强,而现行的社保制度还存在地区分割,如果不能解决参保人员社保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难以实现制度公平,也会制约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从2010年开始,我国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上实施了跨地区关系转移接续政策,4年来已累计办理379万人次的跨省转续,跨省转移资金585亿元;2014年又出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相互的衔接政策,为参保人员在不同制度间流动打开了通道。落实好这些政策,有利于实现各类劳动者“无论你在哪里干,养老保险接着算”,解除流动人员社会保障的后顾之忧。对当前群众反映突出的异地就医报销不便的问题,可采取3项措施:一是提高医保统筹层次,全面实现地市级统筹,解决同一城市范围内所辖县区的异地就医结算问题。二是推行省内联网结算,解决省内不同城市异地就医结算问题,目前大部分省份已建立了省内异地结算系统。三是在此基础上,以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为重点,搭建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异地结算。同时,要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完善转诊转院制度,完善阶梯型医保报销政策,鼓励参保人员尽量利用基层和本地医疗资源,减少无序地涌入大城市就医。

第三,推进社会保险城乡统筹。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也是实现公平的重要举措。2014年,国家在新农保和城居保已实现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将两项制度整合为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使无论农民还是城镇居民都可以在统一的缴费档次中选择、并享受与之相关的同等待遇。下一步还要按中央部署,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经办服务,并实现与职工基本医保的统一管理。

四、努力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可靠运行,永续发展

社会保障体系是不是安全可靠,能不能长期稳定运行,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关切的问题。我国社会保障经过多年改革和发展,资金规模不断扩大,实力持续增强,监管措施不断加强,总体是安全可靠的。2013年,人社系统管理的城乡各项基本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总支出和累计结余规模分别达到3.53万亿元、2.79万亿元和4.56万亿元。面对老龄化高峰临近、城镇化加速、经济结构调整等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围绕社会保障体系稳定运行、永续发展的目标,要进一步改革创新,重点做好4方面工作:

第一,完善多渠道筹资机制。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性难题。我国2013年60岁以上人口2.02亿人,老龄化率14.9%,65岁以上老龄化率9.7%,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亿人的国家,而且具有“未富先老”的特点;预计21世纪30年代将进入老龄化高峰期,并在老龄高位持续40年,养老负担极为沉重。应对老龄化高峰期挑战的主要举措,一是完善制度安排,特别是适时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以延缓人口抚养比的上升速度;二是完善政策措施,扩大覆盖面,使更多人持续缴费,做到应收尽收,并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向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三是增加社保资金的战略储备,实现纵向调剂。国家自2000年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已达一万亿,这是负责人政府的谋远之策,应进一步增大规模。

第二,推进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从县级统筹起步的,经过多年努力,初步实现了省级统筹。按照 “大数法则”,社会保险的统筹范围越大,分散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研究制定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重点是明确中央和地方事权财权,增强养老保险的整体调剂能力,既注重全国的统一公平又兼顾地区发展和生活水平差异。这是一项重大改革,涉及中央与地方、地方之间利益关系调整,需要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具体方案必须慎之又慎,长期精算,周密设计,稳步实施。

第三,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社会保障资金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养命钱,必须确保安全,不容有半点闪失,更不能挤占挪用。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们就不断加强社保基金监管,现在全部社会保险基金都实行收支两条线,存入财政社保基金专户,还建立了专业监督和信息披露制度,有效规避了风险。但随着基金规模不断扩大,安全隐患依然存在,不法分子也盯着这块“肥肉”,冒领、诈骗、挪用甚至盗窃社保基金等案件时有发生的,我们必须常抓不懈,警钟长鸣。社会保障基金是最大的公共资金,除了完善预算制度,加强行政和法律监督外,最重要的举措是构建社会监督体系,通过适当的平台和方式,让广大参保人员、缴费单位、社会各界都能参与对社保基金的监督,使之真正在阳光下运行。

第四,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为了确保社保基金安全,目前我们实行了最严格的投资政策,就是只能存入国有银行和购买国债。这确实防止了跑冒滴漏,但也带来了基金增值渠道窄、保值压力大的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育成熟,要拓宽社保基金投资渠道,以增强抵御风险的物质基础。但社保基金毕竟不同于一般资金,投资运营必须坚持几条基本原则:一是安全第一,不能做高风险投资,而要注重长期稳定收益;二是统一规范运作,不能各地自行其是;三是多元化投资,包括国债、企业债券、实业投资等,不能“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

社会保障是造福全体人民的基本制度。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持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广泛宣传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共同参与改革,共筑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五篇: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社会保障体系概述:

(一)社会保障体系的定义: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

(二)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的内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四个方面。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对社会稳定、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社会保障直接关系着亿万百姓的切身利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目前国际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劳工组织把社会保障项目分成9项,其中养老、伤残、遗属补贴大体对应我国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医疗照顾和疾病津贴大体对应我国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工伤、生育、失业保险与我国的制度大体对应,家庭补贴和我国城乡低保制度相似,但也有所不同。

国际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分为两支:发展中国家主要在谋求健全制度,扩大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发达国家主要是应对老龄人口迅猛增长、福利刚性、政府负担过重以及利益多元化的挑战。综合起来,各国社会保障发展有四种共同趋势:第一,相互借鉴,单一模式向混合模式演进。各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大都以某种模式为主,兼容其它模式,基本取向是多层次、多支柱。第二,调整政策,由消极的保障向积极的保障转变。特别是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培训,鼓励就业和创业,以期相对减少刚性福利支出,降低“养懒汉”倾向,增强社会活力。第三,重新整合,分散管理向统一管理过渡。欧洲早期社会保障都是按行业来组织的,一个国家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社会保险计划,存在着多头管理和经办、相互攀比待遇、重复保障、管理成本高等弊病。现在出现了向统一管理过渡的趋势,如法国就建立了统一的征收联盟,德国合并了253个行业医疗保险机构,澳大利亚组织了“中央连接系统”,这有利于资源共享,降低成本。第四,分散风险,社会管理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在社会保障领域,政府越来越倾向于承担有限责任,个人也要承担投资风险。

国际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趋势,对我国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有重要启示:第一,世界上各种社会保障模式和制度安排各有千秋,没有绝对的优劣和高下之分,关键在于是否适合本国国情。第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注重基本制度的稳定性,朝令夕改必然加大社会成本。第三,健全的管理服务体系是实现社会保障目标的基础。第四,应对经济和社会危机往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契机。

三、我国已初步形成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

(一)我国社会保障发展的历史阶段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劳动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形成阶段(1951 1983年)。主要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城镇职工就业、住房、养老、医疗、子女入托、上学等福利都由国家和单位一包到底。农民主要靠土地保障和家庭养老,“五保户”的生活保障则由农村集体负责。第二阶段是以社会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改革探索阶段(1984 2002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开始以城市为中心、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之相配套,建立了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费用和社会统筹互济制度。第三阶段是以统筹城乡为目标的全面发展和制度创新阶段。党的十六大以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社会保障进入到统筹城乡、全面覆盖、健全体系、完善机制的新阶段。

(二)我国初步形成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的主要标志

第一,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已经从国有企业扩展到各类企业和用人单位,从单位职工扩展到灵活就业人员和城乡居民,从城镇扩展到农村。2003年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5年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2007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年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2008年决定在部分省市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2009年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现在,就体系框架而言,真正的制度空白只剩下城镇非就业的居民还没有养老保障;另外,机关、事业单位现有的退休制度还不是社会化的保障制度,有待于改革。

第二,覆盖的人群迅速扩大。党的十六大以后到2009年,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每一项社会保险都扩大覆盖了几千万人到一亿人。特别是医疗保险,由于实行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从十六大之前的1亿多人迅速扩大到2009年的12多亿人,7年增长10倍。在扩大覆盖面的同时,还解决了一大批历史遗留问题:“十一五”期间,通过社保补贴等政策,累计帮助800万就业困难的人员实现了再就业,推动解决1000万关闭破产企业纳入到职工医疗保险的范围,还将100多万“老工伤”人员纳入到工伤保险管理。

第三,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期末比“十五”期末,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从不到700元提高到将近1400元,几乎翻了一番。医疗保险报销的“封顶线”随职工工资水平提高而迅速提高,特别是新医改后,又统一提高职工平均工资的6倍,即从起初的7-8万元普遍提高到20万元左右,城乡居民的医保报销水平也大幅度提高。

第四,社会保障基金的规模不断扩展。仅城镇5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就从2005年的6000多亿提高到2009年的将近1.6万亿,超过1988年的全国国内生产总值;2009年城镇5项社会保险支出1.2万多亿,相当于1999年全国的财政支出;而5项申报基金积累1.8万多亿,与2002年全国财政收入大致持平。除此之外,新农合、新农保的资金,以及各项福利、救助资金规模也在扩大;还建立了战略储备性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2009年资金规模达7367亿。基金规模的扩大,增强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五,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目前全国县以上的社会保险机构有7000多个,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和网络逐步向街道、乡镇和社区、行政村延伸。初步实现了社会保险数据库全国联网,上亿参保人员的监测数据每天实时上传。75%的企业退休人员由社区进行社会化管理,减轻了企业的社会事务负担。城镇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8.3万多家,定点药店9万多家,正在大力推进持卡就医购药。

四、问题

一)当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存在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法律不够健全、监察执法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问题更加突出。中国养老保险长期实行现收现付制,没有留出积累资金。老龄化提前到来,意味着“未富先老”,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养老负担重、筹集资金难和医疗费用大等诸多挑战。

三)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使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问题更为凸显。2000年以来,中国就业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全国职工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相当数量的非公有制职工没有享受社会保障。在当前情况下,如何把这些人纳入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是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四)城镇化进程加速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新问题。目前(2009年)失地农民有4000多万人,每年还有1亿多农民进城务工,他们已成为产业大军中的重要力量。而中国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城镇人口设计实施的,如何适应城镇化过程中数亿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需求,是一个重大课题。

五、对策

一)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调整支出结构,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制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

二)努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适应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城镇化加快的特点,完善现有的保障制度,有计划地把应该纳入而未纳入的人切实纳入进来,真正实现“应保尽保”;探索新的制度建设,针对不同群体增加新的保障项目,如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

三)加强社保基金的筹集和监管。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参保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鼓励社会捐赠,扩大社保基金的筹集渠道,不断做大做强全国社保基金。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力度。要进一步提升基金的统筹层次,建立健全

各项制度,促进基金管理的公开、透明,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行。

四)加强宣传和指导,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要切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用,逐年增加养老金积累,建立健全福利集体协商机制。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要积极行动起来,在社会救助、济贫帮困、慈善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家庭和个人要依法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用,发挥好赡养、自助、互助等功能,推动形成团结互助、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

五)认真解决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加快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工作。积极推进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试点。合理确定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标准,严格加强土地管理,按照国家规定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征地时主要和优先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资金没有落实的,不得批准征地。

六)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商业保险虽然是一种经济行为,与保障基本生活为目的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差别,但在减少危险、补偿损失、保障生活、安定社会上与社会保障制度又有相通之处。特别是商业保险投保水平可高可低,多投保多受益,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和多样化的社会保障需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保障的整体水平。因而要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完善人寿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保险等险种,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七)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法律体系。加快出台《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慈善法》等法律,制定养老保险条例、医疗保险条例、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条例等法规。同时要严格执法,依据《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规范企业用工、清理社会保险关系等方面的监察执法,提高社会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下载浙江省要按照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目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省要按照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目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6日 09:00 来源:《求是》 作者:中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党组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和经济运行的“......

    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

    潞西市广泛开展2009年春节慰问活动潞西市委、市政府对做好2009年春节期间驻军部队和困难群众的慰问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和安排。要求各级部门认真细致地做好摸底排查工作,并具......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一、时政背景社会保障关系着社会里每个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是切实关系民生的大问题,在今年也依然是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除了城镇就业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实现顺畅转移接续,今......

    卢氏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

    亲抓巧干全覆盖城乡居保泽百姓4月以来,我县召开了全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启动工作会议后,根据全县社会保障工作安排,我中心狠抓八项工作,全面保证我县......

    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构建和谐平安社会[摘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本文通过分析我县社会保障体......

    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

    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关系着社会里每个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是切实关系民生的大问题。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5673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职工群众后顾之忧 首都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研究课题组一、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中的作用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实现社会公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