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心得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培训学习心得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李杨
6月24日——6月26日,我参加了由阜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的继续教育公共课程,“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培训班,通过三天的学习,阅读材料,教授的授课,令我在法制传统这块思考良多:
一、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
中国的国家历史自夏起至今已四千余年,历朝历代为了实现社会秩序稳定化,各有各的治国方针,但总体看来不外四种方式:神治、德治、人治和法治。所谓神治,以神为国家信仰的治国之道;所谓人治,以统治者为国家信仰的治国之道。
神治世界,大约位于三皇五帝以巫主政时代;人治世界,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的治国理论,占据二千余年封建统治。神治和人治之道已被历史和现实摈弃,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开始既强调君主专制,更强调完善法治,“缘法而治”,以法治国。
其实中国从秦汉开始,一直是儒表法内,社会治理的宏观层面是儒家道德规范,具体层面是法家法条治国。法家认为,法治具有传统礼治无法比拟的公正性,法是国家颁布的准则,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公”利,具有公开、客观、公正的特点和效果。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战国时期,法家卫鞅总结其在秦国的法条和规程、思想,著有历史上完整、系统的法律著述,是谓《商君书》。书本具体阐述了从农、工、商、军等社会各层面必须面对的具体规条。
二、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混淆法制的威力
法律并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唯一手段,如果该社会仅以法律作为控制和调节的唯一手段,就会丧失自我组织和自我完善的能力。社会生活本身也就会失去活力和情趣。这正是西方的法治在后现代社会中显露出来的重要缺陷之一。这一缺陷的弥补,有赖于道德等社会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重新定位。只有道德与法律的结合,才能创造出一个既合理合情又合法的有机社会。
阅读史书,对古代法律体系有一个全面认识。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律典是国家的刑法典,其内容是对有关违反国家和社会基本制度以及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犯罪行为进行刑事处罚的规定。律典属于刑事法律的范畴,只是诸多法律中的一种。从古代法律的立法形式看,不仅名目繁多,有关法律形式的名称以及各朝注重的法律形式也不尽一样。如秦有律、命、令、制、诏、程、式、课等;汉有律、令、科、品、比;晋为律、令、故事;唐有律、令、格、式;宋于律令、格、式之外,重视编敕、又有断例和指挥;元有诏制、条格、断例;明、清两代于律和各种法律形式的单行法外,广泛适用例等。此外,历朝还颁布了多种法律形式的地方法规。每一种法律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以唐代为例,“律”是有关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令”是指国家组织制度方面的规定和行政命令,“格”是皇帝临时颁布的各种单行敕令、指示的汇编,“式”是国家机关的公文程式的办事细则,各种法律形式共同组成唐朝的法律体系。我们在了解中国古代法制的面貌时,不能只偏重刑事法律,而忽视其他形式的法律。
中国古代法律如按内容分类,是由行政、经济、刑事、民事、军事、文化教育、对外关系等方面的法律共同构成的法律体系,其中行政法律是大量的。各种形式的法律,其体例结构既有综合性编纂方式,也有大量的各类单行法律法规。以明代为例。除《大明律》、《问刑条例》和一些单行刑事法律外,有关行政方面的单行法规有数十种之多,如《诸司职掌》、《六部条例》、《吏部条例》、《宪纲事类》、《宗藩条例》等。明代还制定了不少经济、军事、学校等方面的单行法规,制定了《教民榜文》这类民间诉讼和乡里管理的单行法律,县以上地方长官或衙门还以条例、则例、禁约、告示等形式颁行了大量的地方法规。要全面地认识中国法制的全貌或某一朝法制的全貌,必须对各种形式的法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虽然我们不可能对每一种法律都进行深入研究,但起码应做到不能把中国古代法律仅仅理解为刑事法律,不能把古代法制仅仅理解为是打击犯罪。
在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法律体系时,应充分评估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对中华法系的贡献。如北魏拓跋氏创立的《北魏律》,宗承汉律,并柔和了南朝各律而成,其结构体系和基本内容都为隋唐律奠定了基础,唐律实际上是各民族法文化的综合体。又如,《大明律》的分目不少与元代的条格相同,说明明初修律时曾吸收了元代的立法经验。满族入关前的一些民族习惯和行为规则,也融进了大清律、例。对于少数民族贵族集团建立的王朝的法律制度及在中华法系中的地位,应该予以恰如其分的评价。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为了达到理想的社会治理效果,特别强调统治者的道德修养,有德无德是判断一个君主贤与不贤的主要标准,也是国家法令能否得到贯彻实施的关键,甚至是国家治乱兴衰之所系。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又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甚至认为“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论语·子路》)强调统治者的德行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法令的执行也是同样,执行者的品行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即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这些思想无疑对道德败坏、腐败滋生的当今社会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在德治思想的指导之下,传统法律文化特别注重对民众的道德教化,认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主张用道德来引导民众的言行,培养人们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使之以犯罪为耻并能够自觉为善从而实现对犯罪的预防达到社会治理的目的。
当前的社会,民众的是非之心、廉耻之心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任何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行为只要有利益的驱使都会出现,食品领域的毒奶粉、毒胶囊、毒豆芽等等都是社会道德沦丧的表现。面对这些问题,传统文化中对道德教化的重视在今天的社会尤其值得提倡。通过政府推动的方式加强道德建设,转而致力于社会文化底蕴的塑造,以及更深层的社会心理、观念的变革,是一条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道路。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治不仅是约束公权力,私权力也应受到规范。依法治国不是抽象的口号,不是水中花镜中月,而是一种治理模式。它要求我党在执政时要守住制度的红线,保障公民的权利。同时,依法治国也要求群众提高法律意识,转变法律观念,自觉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依法治国要政府做表率,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执法公正,以行动代替言语,以成效代替口号,以具体措施代替一纸空文。摒弃以往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以身枉法的思想,彻底清除行政官员的官本位思想,实现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
三、坚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和以宪治国
法与德均属规范人们行为的社会上层建筑,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道德的实施不是凭借国家的强制力,而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来维护;法律则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强迫人们遵守。无论从立法还是司法实践中,都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的保证,再完备的法律都是靠人来执行的,特别是对执法者来说,如果道德水平低下,就会把法律作为谋私或滋生腐败的工具和土壤。法治与德治的实行,首先要做到依法治吏,以德治官,从而推进整个社会法治与德治的实行。通过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和对合法行为的保护,既可以培养人们的守法意识,又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观念。法律规范必须有道德作为基础,同时道德状况制约着立法的发展,道德水准的提高,会为法的制定创造条件,对法的实施起促进作用。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才是完备的治国方略。
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结合,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基本内容。还要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配合等等。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和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必须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总之,手握权力者因法律体系的健全而日益强大,给权力套上制度的笼子,戴上法治的框架打造法治透明阳光的政府。现实生活中,群众与政府间的矛盾长期存在,是由于少数公职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群众观念缺失,导致背离群众。如:政府在处理一些环境污染,非法占用土地,强制拆迁等问题时,没有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没有做到依法行政,导致群众的利益受损,但是却没有人及时站出来为群众主持公道保障权益,导致群众怨声载道。说到底,这就是一场作风较量,只有作风转变彻底了,此般冤假错才会被遏制,群众的怨气才能得到真正清除。历时一年多的群教活动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是促进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完美收官的催化剂,法律制度的规范为我们党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十八字方针,制定有效的预防渠道,把行政监督制度化,细化相关规定,从全局出发,有步骤,有规划,有预见的开展工作,使制度得到切实有效的实行,避免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第二篇:《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的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学习心得-----颍泉区太山庙小学:王鹏
我作为一名教师,有幸参加阜阳市2015年暑期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公共课-《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的培训,经过3天的紧张学习,收获很多,感受颇深!
2014年 10月20日,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以习近平为中央总书记党中央在此次会议上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必将推动依法治国迈向新的更高境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前人的诸多法律智慧。要建设法制国家,不仅需要改革创新,而且需要古今结合,古为今用。
“法治”这一词汇在中国传世文献中早已出现,管子曾说:“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管子·明法》)但是现代意义的“法治”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是一个新的词汇,它是外来词。从其进入中国至今,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存在着冲突,以至于今日“建设法治国家”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仍然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不是完全地与法治相冲突,其中有许多合理因素,在建设法治国家的今天,仍然可以借鉴。
一、形成“以人为本,恤刑慎罚”的理念。
如果说,人本主义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把握与探索的话,那么法治就是对人的存在、价值、命运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的产物。综观近代以来,西方国家逐渐确立法律至上,并以法制约政党、政府权力而保障个人自由权利的法治过程,就不难发现这一传统的形成与西方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具有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西方文明,无论是精神还是制度,都是伴随着人的价值的不断发现逐步向前演进的,也即在人的价值发现过程中形成了西方的人本主义精神和法治。
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人本主义的因素,它是中国古代法制与法文化的哲学基础,它也有其自身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夏朝人尊奉天命、尊事鬼神,以天命为政权的来源,以祭祀鬼神求得天命的眷顾,而对于人的价值和尊严较少关注,不注重民心向背,最终导致了灭亡。继之而起的周汲取历史的教训,认识到“天命靡常”、“皇天无亲”,天命是难以控制的,而民心的向背却是可以把握的,因此“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思想得以产生。周人认为天命与民心是一致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要想获得天命的支持,就必须要从民之所欲,人的作用和地位得到了提升。春秋战国的乱世更是彰显了民心向背与国运兴衰之间的关联。随后通过儒家“仁学”思想的总结和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由“神本位”向“人本位”转化。这一过程虽然没有如西方人本主义产生过程中那样附带产生了“法治”传统,相反产生了“人治”的传统,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因为文化对“人”的认同和重视,产生了一些可以为今天法治建设借鉴的爱惜生命、宽仁慎刑的思想。如我国从叙利亚和也门 2个国家撤侨,减少死刑的种类,以及疑罪从无的规定如:聂树彬案,呼格吉勒图案,都显示出我国形成了“以人为本,恤刑慎罚”的理念。
二、形成“衿恤老幼妇残”的理念
基于“惟人万物之灵”的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弱势人群的关注和衿恤很早就已出现并成熟。《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是中国知识分子耳熟能详的经典。反映先秦时期理想政治的《周礼》中也主张以慈幼、养老、振穷、恤贫、宽疾以及安富六大举措来养民。就刑罚方面来讲,对于老、幼、妇女以及残疾人犯罪法律予以优待。妇女在刑罚上一般都会比照男子减轻用刑,如历代对女性犯罪都适用赎刑。所谓赎刑是用金钱代替劳役的一种替代处罚,由于可以免除犯人本身的劳役而使其获得自由,被看作是法律赋予特殊主体的一种特权。如我国现在给与老年人更多的生活保障,补贴等等。给妇女儿童更多的权益保护和对未成年人专门立法等等都是对特殊人群的保护。
三、形成“死刑复奏”的理念
儒家认为“人者万物之灵”、“天地之性人为贵”,因此理政司法务在减少死刑,统治者以死刑实际执行人数之少来判定社会的安定与皇帝的仁德。至少在汉代,法律上要求死刑案犯在执行前必须经复核程序,且要由皇帝亲自勾决才能执行死刑,违者治罪。《唐律疏议·断狱律》规定:“诸死罪囚,不待覆奏报下而决者,流二千里。即奏报应决者,听三日乃行刑,若限未满而行刑者,徒一年;即过限,违一日杖一百,二日加一等。”后又改三复奏为五复奏。唐以后,宋元明清各朝基本沿袭唐制,清朝死刑执行前实行秋审会审制,对于保护人命纠正错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以及疑罪从无的规定如:河北的聂树彬案,内蒙古的呼格吉勒图案。
只有道德与法律的结合,才能创造出一个既合理合情又合法的有机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为了达到理想的社会治理效果,特别强调统治者的道德修养,有德无德是判断一个君主贤与不贤的主要标准,也是国家法令能否得到贯彻实施的关键,甚至是国家治乱兴衰之所系。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又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甚至认为“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论语·子路》)强调统治者的德行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法令的执行也是同样,执行者的品行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即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这些思想无疑对道德败坏、腐败滋生的当今社会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作用,如十八大以来的中央强力反腐,抓出许多***,徐才厚,令计划,***,郭伯雄等等大老虎。
在德治思想的指导之下,传统法律文化特别注重对民众的道德教化,认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主张用道德来引导民众的言行,培养人们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使之以犯罪为耻并能够自觉为善从而实现对犯罪的预防达到社会治理的目的,如每年的中国道德模范和最美医生,教师的评选等等,都起到德化的作用。
当前的社会,民众的是非之心、廉耻之心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任何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行为只要有利益的驱使都会出现,食品领域的毒奶粉、毒胶囊、毒豆芽等等都是社会道德沦丧的表现。面对这些问题,传统文化中对道德教化的重视在今天的社会尤其值得提倡。通过政府推动的方式加强道德建设,转而致力于社会文化底蕴的塑造,以及更深层的社会心理、观念的变革,是一条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道路。“中国实现法治的过程,在本质上也是一个以法治文化精神重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是农业文明的精神,它与现代工业文明的理性、科学、民主的精神是相悖的。经过清末的法律改革和近代以来的法律近现代过程,中国的法律文化已经呈现出二元化的结构,有些学者把它概括为“以适应现代化社会潮流的较为先进的制度性法律文化和以传统社会为根基的较为落后的观念性法律文化”。但是,根基于传统社会的所谓观念性的法律文化并不一定都是落后的,传统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法律文明之中蕴含着丰富的穿越时空的合理因素可资借鉴。同时,法治本身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精神和文化。更确切地讲,法治是制度、精神和文化的有机体。从社会层面上看,法治无非是人类凭借法律规则对自己生活的一种制度安排,但从精神和文化层面上看,法治却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公民个人对法律规则的依赖所形成的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通过这次暑期培训,学习了《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明白了作为一名合格,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程中,不仅需要自觉的建立法制信仰,而且要切实的从生活和工作的小事细节中去践行。
2015年7月31日
第三篇:2015继续教育《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答案
2015继续教育《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全部试题和答案
单选题“大凡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这是民主革命的先驱()说过的一句话。
孙中山 翻异别勘是指犯人审讯结案后在录问时、或宣判时、或行刑时推翻口供(翻异)提出申诉的,案件必须要重新审理。这项专为防止冤假错案而设计的复审制度始于()。
唐朝 “人权入宪”是个值得纪念的事件。我国在()的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宪法修正案,在第33条中增加了“国家尊重与保护人权”的内容。
2004年 中国古人对教育的功能作用与学习的意义有很多充满智慧的阐释,如:“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这段话出自()。
《吕氏春秋》 在现代社会,由于权利和义务的构成和内涵极其丰富多样,其中,有人认为,权利是行动的资格、占有的资格或享受的资格。权利意味着“可以”,义务则意味着“不可以”。该见解属于()。
D、利益说(资格说)6 在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2年6月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中,把人权的内容以“三大板块”细分为()。
二十项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句话出自于()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在道德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并成为区别不同道德类型显著标志的最根本的行为准则的是()。
道德原则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的名言。
孔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出自()。
《论语·述而》 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中,包括基本规范和特殊规范。其中,“五爱”构成了基本规范。在这“五爱”里,首要的爱是()。
爱祖国 在我国提倡的一系列职业道德规范中,属于最基本或者最低层次要求的是()。
爱岗敬业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此话为()所云。
孔子 “公民依法行使出版自由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予以保障”的规定出自于()
《出版管理条例》 中国古人对教育的功能作用与学习的意义有很多充满智慧的阐释,如:“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这段话出自()。
《吕氏春秋》 权力趋向腐败,绝对权力绝对腐败”名言的发明者是()。
阿克顿
“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此话是()说的。周公
在实现廉洁自律的有关基本要求中,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如果空洞乏力,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再多的制度也会流于形式。”这是十八大后()的讲话内容。习近平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这是()提出的见解。
张居正法律可以起到“定分止争”的作用,这一提法源自管仲,且在()学说那里常被提及。
法家在我国传统道德中,概括为“三达德”是指()。
知仁勇:不同法的形式具有不同的效力等级。下列各项中,效力低于地方性法规的是()。
同级政府规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的名言。
孔子下列法的形式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经一定立法程序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是()。
法律依据我国经济生活和人们思想道德状况的实际,可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具体分为不同的层次,其中,对我国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
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下列关于道德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
A、在道德体系的构成要素中,道德规范具有统驭全局的最高地位 B、职业道德对一般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具有补充作用 C、职业人士负有自觉维护职业荣誉之义务 D、各种职业道德在适用范围上具有局限性 “公民依法行使出版自由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予以保障”的规定出自于()。
《出版管理条例》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此观点的提出人是()。
邓小平
:朋友关系在中国古代属于“五伦”之一。在处理朋友关系时,古人讲求的是()。
信
依据我国经济生活和人们思想道德状况的实际,可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具体分为不同的层次,其中,对我国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
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在现代社会,由于权利和义务的构成和内涵极其丰富多样,其中,有人认为,权利是行动的资格、占有的资格或享受的资格。权利意味着“可以”,义务则意味着“不可以”。该见解属于()、资格说
“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此见解出自()。
英国哲学家培根
蔡元培先生认为:“人生学业,无一可以轻易得之者。当艰难之境而不屈不沮,必达而后已,则()之效也。” 勇敢
“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此话是()说的。周公
下列法的形式中,由国家最高权机关制定,规定国家基本制作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属于国家根本大法的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这句话出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根据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的,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不同法的形式具有不同的效力等级。下列各项中,效力低于地方性法规的是()。
同级政府规章
41在道德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并成为区别不同道德类型显著标志的最根本的行为准则的是()。道德原则
按照孔子所说,一个人如果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愚
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中,包括基本规范和特殊规范。其中,“五爱”构成了基本规范。在这“五爱”里,首要的爱是()。
爱祖国
44“权力趋向腐败,绝对权力绝对腐败”名言的发明者是()。阿克顿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
蔡元培先生认为:“人生学业,无一可以轻易得之者。当艰难之境而不屈不沮,必达而后已,46则()之效也。”
勇敢
下列选项中,属于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的内容的是()。
“养心莫善于诚”
48“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此话为()所云。孔子
49“凭个人的智慧去治理国家,这是国家的祸患。”这句话是()说的。
老子
大凡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这是民主革命的先驱()说过的一句话。、孙中山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句话出自于()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52没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规则是“一把不燃烧的火,一缕不发亮的光”。此话出自()之口。德国法学家耶林
53:下列选项中,属于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的内容的是(A)。A、“养心莫善于诚” B、“恭敬之心,礼也” C、“不学礼,无以立” D、“事思敬”,“不居功”
54“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
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每年()定为国家宪法日。
12月4日
翻异别勘是指犯人审讯结案后在录问时、或宣判时、或行刑时推翻口供(翻异)提出申诉的,案件必须要重新审理。这项专为防止冤假错案而设计的复审制度始于()。
唐朝
57人权入宪”是个值得纪念的事件。我国在()的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宪法修正案,在第33条中增加了“国家尊重与保护人权”的内容。
2004年
58在我国提倡的一系列职业道德规范中,属于最基本或者最低层次要求的是()。
爱岗敬业
根据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转发次数达到()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五百次
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每年()定为国家宪法日。
42342
根据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的,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2法律可以起到“定分止争”的作用,这一提法源自管仲,且在()学说那里常被提及。
法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宪法
64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这句话出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65在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2年6月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中,把人权的内容以“三大板块”细分为()。
二十项
66: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这是()提出的见解。
张居正
判断题
※ 我国是禁止再次委托授权立法权的。(√)
※ 是否以为人民服务作为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经济法为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提供法律手段和制度框架,防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所导致的弊端
√
√)
※道、德、伦、理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因此,绝不能交替使用的。(×)
※ 任何职业道德都具有强烈的纪律性。(※凡保护国家公益的法为公法,保护私人利益的法为私法。(※我国《宪法》不涉及道德建设的问题。(×)
※ 在法律的语境下,权力不同于权利。(√)
√)
※ 如果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拒不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就有关问题做出的规范性决议或决定,与法律具有同等地位和效力。(√)
√)
√
√)
※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法治的生命线是公平和正义。()※ 在义和利的关系问题上,儒家只强调义而不涉及利。(×)
※ 儒家提出的“省察克治”,说的就是道德自律问题。(※ 法治政府实质上就是有限政府。(√)
√)
√)
√)
※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是外控式的评价机制。(※社会主义道德实质上就是共产主义道德。(※ 专家的伦理义务高于普通百姓。(√)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公司等商事主体的活动受商法的调整,并只遵守商法的基本原则。(×)
※道德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同步性和平衡性。(×)
※法治的生命线是公平和正义。(√)
√)
※道德是个多层次多方面的规范体系。(※社会法是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者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
※我国现行宪法所倡导和认可的“五爱”是典型的的社会公德。(√)
※ 公民的“基本权利”可以称作“基本人权”或“人权”。(√)
※ 按照儒家文化,“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境界高于“贫而乐,富而好礼”。(×)对※应人们生活与工作的社会领域,道德可分为公德和私德。(×)
※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 公民在宪法上的平等,是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的平等。(×)
※ 我国《宪法》不涉及道德建设的问题。(×)
※ 社会主义道德实质上就是共产主义道德。(※ 道德是个多层次多方面的规范体系。(√)
√)
√)
※公民的“基本权利”可以称作“基本人权”或“人权”。(多选题
※以下对社会公德的理解中,正确的是(ABC)。
A、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B、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 C、社会公德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 D、社会公德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最高层次
※ 在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2年6月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中,把人权的内容以“三大板块”。下列权利中,属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板块的有(AB)。
A、工作权利B、健康权利C、残疾人权利D、知情权与参与权
※ 2000多年前,东方的()提出“奉法者强则国强”;而西方的()则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AD A、韩非B、商鞅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
※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是规范解决社会纠纷的诉讼活动与非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包括(ABCD)。
A、刑事诉讼法B、民事诉讼法C、行政诉讼法D、仲裁法
※:中共十七大就提出保障公民“四权”,也有人把这 “四权”称为新公民四权。该“四权”是指(AC)。
A、知情权与参与权B、知情权与参政权C、表达权与监督权D、表达权与批评权 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BCD)。※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关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根本思想是什么A、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B、正确处理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
C、正确处理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D、正确处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历来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下列选项中,符合该题意的是(ABC)。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C、“公义胜私欲”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的申诉符合下列(ABCD)等情形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审判。
A、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
B、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不确实、不充分、依法应当予以排除,或者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之间存在矛盾的
C、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D、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 西方国家的历史上,对“法治”概念作了最经典描述的当属(BC)。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洛克D、卢梭
※下列关于道德和法律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BC)。
A、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
B、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它能够调整许多法律效力所不及的问题 C、个体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为法律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D、道德与法律一样,具有“他律”的性质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下列选项中,完全契合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内涵的是(ABD)。
A、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B、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C、无条件牺牲个人利益保全集体利益D、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下列选项中,属于亚里士多德“法治”观点的是(ABCD)。A、已成立的法律应当获得普遍的服从B、“良好的法律”是治的前提
C、服从“恶法”不能称作坚持法治D、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要普遍服从善法
※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围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这一主题,提出的具体要求是(ABCD)。A、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B、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C、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D、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 下列关于道德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BC)。
A、我国“儒商”文化中,具有重视以德为本和修德为先等优良传统
B、有多少种天职,就有多少种道德形式 C、职业道德评价具有教育、监督等作用
D、职业道德评价的主题具有特定性,即只有道德家才能做出此类评价
※我国刑法规定了刑罚的种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下列选项中,属于附加刑的是(ACD)。
A、罚金B、拘役C、剥夺政治权利D、没收财产
※下列事项中,只能由法律加以规定的是(ABCD)。
A、犯罪和刑罚
B、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 C、对公民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D、仲裁制度
※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宪法从大的方面提出了需要完善之处。下列选项中,属于此内容的有(ABCD)。
A、禁止地方制发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B、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 C、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D、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人事相处,有许多较优或较劣的选择性安排。下列选项中,属于次优类的行为安排是(ACD)。
A、以怨报德B、以德报德C、以怨报怨D、以德报怨
※下列部门法中,属于私法的有(AD)。
A、继承法B、税法C、诉讼法D、婚姻法
※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对领导干部提出了“三严”和“三实”的基本要求。其中,“三严”是指(ABD)。A、严以修身B、严以用权C、严以求德D、严以律己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曾提出“克己、虔诚”等品德内容,并系统地论证了其中的四种基本德性。此即 “希腊四大德性”,其具体内容是指(AD)。
A、聪明和勇敢B、正直和虔诚C、克己和节制D、节制和正直
※下列表述中,符合集体主义原则的是(ABC)。A、以众人之力起事者,无不成也
B、众人所助,虽错必强,众人所去,虽大必亡
C、一滴水如何才能使它不干涸?—把它放到大海里 D、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相对地看,廉洁自律的天敌是(AB)。
A、贪B、欲C、爱D、恨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遵循(ABCD)等基本原则。
A、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B、意思自治原则C、公平原则D、诚实信用原则
※“新法治十六字方针”的内容是(AD)。
A、科学立法和严格执法B、有法可依和违法必究
C、科学立法和执法必严D、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年)说:“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作坏事,而要学着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在中国古语中,与这段话的意思契合的是(ABC)。
A、《诗经·大雅·抑》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B、《礼记·大学》载: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C、《礼记·大学》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D、《论语》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000多年前,东方的()提出“奉法者强则国强”;而西方的()则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AD
A、韩非B、商鞅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
※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快完善体现()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ACD
A、权利公平B、结果公平C、机会公平D、规则公平
※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围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这一主题,提出的具体要求是(ABCD A、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B、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C、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D、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下列选项中,属于道德修养途径有(ABCD)。
A、省察克治B、与社会实践相联系C、慎独自律D、积善成德
※下列关于职业道德评价的特点的表述中,错误是(ABC)。A、评价对象限于从业者及其所属行业或单位的职业行为 B、评价标准主要是依据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 C、业界内外的人士均可成为评判者 D、评价不能具主观情感的色彩
※在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2年6月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中,把人权的内容以“三大板块”。下列权利中,属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板块的有(AB)。)。
A、工作权利B、健康权利C、残疾人权利D、知情权与参与权
※以下对社会公德的理解中,正确的是(ABC)。
A、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B、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 C、社会公德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 D、社会公德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最高层次
※2014年5月4日,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围绕培育核心价值观要在哪些方面去做努力的问题,总书记也为青年人支了三招。这“三招”是(ABC)。A、要勤学B、要修德C、要明辨D、要践德
※西方国家的历史上,对“法治”概念作了最经典描述的当属(BC)。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洛克D、卢梭
※ 下列关于道德和法律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BC)。
A、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
B、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它能够调整许多法律效力所不及的问题 C、个体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为法律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D、道德与法律一样,具有“他律”的性质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是规范解决社会纠纷的诉讼活动与非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包括(ABCD)。
A、刑事诉讼法B、民事诉讼法C、行政诉讼法D、仲裁法
※下列关于道德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BC)。
A、我国“儒商”文化中,具有重视以德为本和修德为先等优良传统
B、有多少种天职,就有多少种道德形式 C、职业道德评价具有教育、监督等作用
D、职业道德评价的主题具有特定性,即只有道德家才能做出此类评价
第四篇: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判断题答案
题目一共100个,是从题库上一个个的复制下来的,考试做题的时候,复制题目(复制一行即可),点击本word——编辑——查找——粘贴——查找下一处,即可找到你当前做的题及答案。查找完做下一题的时候不要把“查找框”关闭,以方便找下一题。
1: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是外控式的评价机制。()答案:正确 2:法治政府实质上就是有限政府。()答案:正确
3:如果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拒不执行。()答案:错误 4:经济法为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提供法律手段和制度框架,防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所导致的弊端。答案:正确 5:在法律的语境下,权力不同于权利。()答案:正确 6:公民的“基本权利”可以称作“基本人权”或“人权”。()答案:正确 7:儒家提出的“省察克治”,说的就是道德自律问题。()答案:正确 8:道德是个多层次多方面的规范体系。()答案:正确
9:道、德、伦、理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因此,绝不能交替使用的。(答案:错误
10: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答案:正确 11:法治的生命线是公平和正义。()答案:正确
12:凡保护国家公益的法为公法,保护私人利益的法为私法。(答案:正确
13:是否以为人民服务作为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答案:正确
14:我国是禁止再次委托授权立法权的。()答案:正确 15:我国《宪法》不涉及道德建设的问题。()答案:错误 16:对应人们生活与工作的社会领域,道德可分为公德和私德。()答案:错误
17: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答案:正确
18:道德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同步性和平衡性。()答案:错误 19:社会主义道德实质上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答案:正确 20:按照儒家文化,“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境界高于“贫而乐,富而好礼”。()答案:错误
21: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答案:正确 22:在义和利的关系问题上,儒家只强调义而不涉及利。()答案:错误 23:我国现行宪法所倡导和认可的“五爱”是典型的社会公德。()答案:正确 24:公司等商事主体的活动受商法的调整,并只遵守商法的基本原则。()答案:错误
25:公民在宪法上的平等,是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的平等。()答案:错误
26:社会法是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者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答案:错误 27:任何职业道德都具有强烈的纪律性。()答案:正确 28: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答案:正确
2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就有关问题做出的规范性决议或决定,与法律具有同等地位和效力。()答案:正确
30:专家的伦理义务高于普通百姓。()答案:正确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心得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学习心得
本学期的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就这样匆匆的告于段落了,我感慨颇深。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
毫无疑问,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财富,包括传统文化、精神文明的精髓,。在上个世纪之初轰轰烈烈开展 地新文化运动中,对于封建的、愚昧的理学和落后的礼教发起进攻是正确的,但是此过程中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摒弃却是不够明智的。此后,直到现 在,将近一百年过去了,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才发现儒家思想、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 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但是在现代中国人的身上随着一代一代更替,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中华传统文化包罗十分广泛,内涵极其丰富,特别是蕴含了丰富古典哲学,那些简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圣贤的人生智慧总结,这些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与为人处事的原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考空间。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孔子非常注重仪容礼节,把看作为人处事的重要一面。其实我们不论对任何人都十分注意行为规范养成良好教育,所以,我们首先是做人,其次才是学习其他知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这样说:“千教万教,学做真人”。意思是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人做人。另外,传统文化中强调严教齐贤,见贤思齐。在传统的伦理文化中,以严字当头,强调以进德修身,反对溺爱、宠爱。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通过我院开课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离我们很远,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是指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民族小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能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呢?虽然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因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们生活中如今许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追求特立独行,在人生进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哈韩、哈日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我们现在有些年轻人能够流利讲出国外的服饰历史以及饮食文化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却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诵一篇孝经。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对于这个问题,很多有识之士在探索。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学服务。
特别喜欢《易经》中的那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经常用这句话去勉励自己,交给我们怎样去做一个人,做好一个强者、智者。我经常在想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两句就会是一个圣人,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精深的文化随便精研点就受用终生了。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说自己是个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我知道一个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我要寻找我的快乐的精神家园。只要肯于学习,勤思考,相信,总有一天可以达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多读书养智气,重情义养人气,能忍辱养大气,温处事养和气,讲责任养贤气,系苍生养底气,淡名利养正气。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体生命的自由、尊严,讲得不够。更多的是帝王的权利,而不是百姓的权利; 在发展道路上,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人情和集权。没有人情,便办不成事。各种事情的解决,如评职称,重大课题立项,各种评奖,均离不开人情。人情是这个社会得以运转的万金油。集权,即大权独榄,什么事都由有关领导说了算。结果只能是脱离民意,自行其是,乃至以公家之权谋个人之私。这必然使民心受挫,社会正常秩序遭破坏。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尽管路途坎坷,却是最终要完成的,这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是谁也难以阻挡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
因此,我们要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考察文物古迹,真正了解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将文化精华化为我们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体存在的一部分。还应该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文化心理中自觉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自己,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宽厚仁爱、有创新意识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