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与中国传统文化(汇编)

时间:2019-05-14 01:35: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行与中国传统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行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篇:五行与中国传统文化

五行与中国传统文化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五行学说肇始于夏商之际,完善于春秋战国,影响持续至当今社会。它虽隶属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范畴,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广泛地渗透到中国的社会制度、思想文化、自然科学与语言文字等各个领域。庞朴《稂莠集》认为:阴阳五行“迷漫于意识的各个领域,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如果不明白阴阳五行图式,几乎就无法理解中国的文化”。因此,探讨五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追本溯源的意义。

古人认为,万物由五种相关的基本物质构成,这就是五行

最早记载“五行”学说的是夏商时期的《尚书·洪范》,其上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革,最早出现在金文,用刀剥兽皮之意。后指剥下的兽皮。如马革裹尸、皮革等。由革组成的字,如靴、鞋、鞭等多由兽皮作成),土爰(引出)稼穑。润下作咸,(水为咸,因盐出自海水);炎上作苦,(火为苦,因火焚物变焦,则现苦味);曲直作酸,(木主酸味,凡木结之果实,初皆为酸味,尤其是中原地区);从革作辛,(金为辛味,„辛‟的甲骨文字形为,本指平头刀具,与„革‟近,延伸指辛辣之味),稼穑作甘,(土为甘,土所生作物之百谷、瓜果,其味皆甘)。”这里不仅提到了构成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还介绍了它们所具有的特点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五种味道。至春秋时期,古代思想家们进一步探索这五行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五行相克”的理论,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可以战胜、克制另一行。其内容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到战国时期,继五行相克理论之后,又提出了五行相生。所谓五行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的源起有五种不同的观点

五行的产生源自古人对中原地带五时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的抽象。这一观点目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与认可。

关于五行学说的产生以及五行的本质含义,历代学者一直仁智互见,认识不一。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1.源自五种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五行物质说的产生依据是《尚书·洪范》的相关记载,此书记载的五行就是自然界五种最基本的物质。另外,汉代《尚书大传》解释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左传·襄公27年》载“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左传·昭公25年》载“生其六气,用其五行”,《国语·鲁语》载“地之五行,所以生殖。”均从五种实际物质来认识五行。而这五种物质之间又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如相生关系:木生火,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火燃烧以后会留下灰烬,就是所谓的土;金属矿藏大多埋在地下,所以说土生金;对于金生水,通常解释为:金属在高温下可以融化为液体;而所有的植物生长时都需要水,所以说水生木。相克关系:植物种子最初埋在地下,当它发芽生长时就会破土而出,或一般的农耕工具均为木质,可以松土,意味着木战胜了土;用金属可以制成锋利的工具,用来砍伐树木,是金克木;金属矿石虽十分坚硬,可一旦在火上高温加热,便会熔为液态,这便是火克金;水能灭火,这是水克火;堆土可以挡住水流,就是土克水。五行物质说在历史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在近代,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特别是唯物论的普及化,这种学说的影响愈加深入而广泛。但这种观点目前在学术界受到空前的质疑,一则由于五行并非构成自然社会的五种必需物质,如金,属于可有可无之物;二则,以五种物质解释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亦存在一定的牵强之处,如木生火,需燃木或钻木后才能生火;金生水,解释为遇高温加热则金属变为液态;这种需要外力的加入才存在的五行关系,不符合自然规律,且五行相生的“水”,又存在此“水”非彼“水”的问题,属于概念的偷换。因此,关于五行的起源与涵义,又有以下几种观点。

2.源自殷商时期的五方观念

“行”的甲骨文为,代表着方位,所以,有人认为,五行的原始涵义是指五方。时间和空间是人类认识万物的基本形式。按东、南、西、北、中五方划分空间和方位的观念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墟卜辞。河南安阳挖掘的殷墟墓的平面图及上古明堂宗庙平面多半呈字形,这种字形的构造,建造起来不仅费力,而且费时、费料。因此,有人认为取这一形状构成某些建筑,是有象征意义的,这种意义,应是早期对方位空间的膜拜。

最早,五方原本只是四方,张其成教授认为即东、南、西、北,逐渐地四方变成五方,因为四方观中已经蕴涵了五方观,要确定四方,必须首先确定中央,《诗经·商颂·玄鸟》中就有“古帝武汤,正域彼四方”,即从中央看四方。因此,说四方,就已经意味着五方。与此相关的,五时最早也只有四时,即春、夏、秋、冬,只是为了与五方“门当户对”,故在四时之外画蛇添足地生造了一个“长夏”,用来和“中央”之位匹配。因此,有人认为五行的“五”起源于古代先民对五方的崇拜。3..牲畜中以“牛”为尊

在古代,牛、羊、鸡、犬、豕(猪)是人们主要的肉食来源,但这几种肉食,不仅存在性味、作用的不同,在古代人们的眼中,也存在地位的差异。

地位最高的是牛肉。郑玄注《周礼·庖人》曰:“始养之曰畜,将用之曰牲。是牲者,祭祀之牛也,而羊豕亦以类称之。”“牲”的本义指祭祀用的牛,后来泛指祭祀用的牲畜。我们现代所用的“牺牲”一词,本来是指用于宗庙祭祀用的毛色纯净而体全的牛羊,一般纯色毛的称为“牺”,体全的称为“牲”。韩愈的一首诗中就有“孤豚眠粪壤,不慕太庙牺”之语。现代借用这个词汇,指为某项神圣的事业舍弃生命。一般而言,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和机会吃到牛肉,而低层百姓则难以问津。因为中国是农耕国家,牛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生产力,不得随意屠杀。并且,牛的养殖、生长周期长,成本大,所以,在很多朝代,国家一般都明文规定不许随意杀牛,这样牛肉的价格就很高。唐代孟诜的《食疗本草》上就说:“牛者稼穑之资,不多屠杀。”古代祭祀活动频繁,在祭祀活动中,用牛、羊、猪三种牲畜作供品较多,但一般的祭祀活动,仅仅用羊、猪作供品,称为“少牢”,只有在很隆重的祭祀活动上,比如祭祀天神,或有皇帝出场的祭祀,才会用到牛、羊、猪三牲,称为“太牢”。《庄子》上有庖丁解牛的故事,说的是庖丁宰牛时,文惠君在一边观看,并通过一系列的对话,表达了中国文化中的养生思想,说明在古代,杀牛是一件比较重大的事情。如果像我们现在一样,宰杀牛这样多,我想,一国之君断无前去观看的可能。

猪的饲养非常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已经有了在家中圈养猪的记载,如甲骨文中出现的“家”字,写为“192.16rr”,这个字由上为房、下为“猪”的形状构成,代表了古人把猪养在下层,人住在上层的房屋结构,或者家家有猪的含义。“溷”字为猪圈之意,在春秋时期的书籍中已经出现,表明人类养猪的历史非常久远。虽然中国人养猪的历史很长,但在羊与猪之间,中国古人更偏爱羊肉,这从很多汉字构成就能看出。我们看很多与吃、食物有关的汉字,多数都与“羊”有关,如表达食物美味的“鲜、美”二字,均是由“羊”构成,说明古人以鱼、以羊为“鲜”,以羊为“甘美”;“珍馐”的“馐”字,“膳”、“羹”等,亦由羊字构成。除此之外,表达补养、哺养的“养”字,同样也是由“羊”字组成,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羊肉的补益之性、长养之性均是很大的,至少要大于猪肉。

这种牲畜中以“牛”为尊,以“羊”为主的文化,其实也是五行思想在祭祀、饮食文化中的一种体现。

4..甘为百味之王

由于甘为百谷之味,百谷生于土中,所以在酸、苦、甘、辛、咸五味中,甘味对人体补益作用最强。我们中国人的主体食物为五谷,五谷皆生于土中,为甘味之品,大家都有一个体会,小麦、大米、小米、玉米等谷物做的食品,咀嚼到最后均会出现淡淡的甜味。同时,具有补养作用的药物也多是甘味之品,如人参、桂圆、大枣、山药等。中国人的日常饮食以五谷为主,亦即是以甘味食品为主体的,其原因就在于甘味对人体补养性强。相反,我们很难在辛味、苦味之中发现补益药。5.五脏之中尤重脾胃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核心,五脏与五行的配属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人体之精、之神均由五脏所主。但在五脏之中,《黄帝内经》又尤为重视脾胃的特殊地位,认为脾胃为五脏之本,五脏的气血均源自脾胃的功能活动,脾胃一病,则外而四肢,内而五脏,上而头面七窍,下而前后二阴无所不病;对于任何疾病,呵护脾胃都是最重要的一环,如外感发热性疾病,《黄帝内经〉提出“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应以清淡、少量饮食为主;对于内伤性疾病,应以观察胃气的状况作为判断疾病预后的标志,“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言“粥浆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等等;在以脉象为主对疾病的诊断与预测上,脉象有无“胃气”是判断疾病严重与否、预后是否顺吉的关键。脾胃为后天之本的思想,可以说贯穿于《黄帝内经》理论的方方面面,从生理机制的运转,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养生等无不体现着这一重要思想,这是五行中重土思想在医学中的延伸。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历代学者对五行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虽然褒贬不一,但均无法否认它对中国文化的规范与影响。正如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所言,五行思想形成以后,“建以万斛狂澜之势,横领思想界之全部”(《古史辩》)。因此,了解五行的源起、内涵,即是从这种角度来认识中国文化。1.在方位中重“中”

重“中”的意识萌芽于人类早期方位的观念。

对“中”的重视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最早期阶段。在殷商时代,方位的观念便逐渐形成。人们对方位最初的定位是先有东、南、西、北四方,其后逐步出现五方的观念,即东、南、西、北再加上“中商”。据甲骨文记载,殷人把商朝领域称为“中商”。胡厚宣认为,当时的甲骨文中已反映出,观察四方风最重要的是是否对中央的“商”有利,重视“中商”甚至导致了“中国”称谓的出现。“中”的甲骨文为“rr”,是一杆旗帜,上下有流苏。旗帜是军队的中心和住所所在,是权力的象征,以旗帜的形象表示“中”,表达了“中”的主导地位。从商代就出现的“中国”一语,表达了我国古代先民唯我独尊的思想意识。

这种重视方位中“中央”的意识出现后,便始终影响着意识领域。殷商时期的重要卜筮书《周易》中便出现了以“中”为上为顺的思想,如张其成在《易道主干》中谈到:“《彖传》采用„中‟、„中正‟„刚中‟„当位‟等术语,从爻德位次关系上解卦义。如《讼·彖》„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临·彖》„说而顺,刚中而应‟。《观·彖》„大观在上,……,中正以观天下‟”,“《易经》卦爻辞在确立吉凶时,一般是看该爻是不是得„中‟得„正‟,„中‟比正更重要,如果得„中‟,一般为吉。可以说整部《周易》始终都贯穿了尚„和‟崇„中‟的思想”。重“中”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中得以发展。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气”即是“中气”之意。其后,文子在《文子·上德》中进一步发挥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居中央。是以木实于心,草实于荚,卵胎生于中央。”强调中央之位是所有生命活动、生命之气产生的本位。同时,《文子·道厚》曰:“古之三皇,得道之统,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认为三代时的三皇五帝因立中央之位方得安抚四方,并加以类推,认为所有的事物立于“中”才是立于本,并将之推延到人体生命。《文子· 上德》曰:“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废,中能得之则外能牧之。中之得也,五脏宁,思虑平,筋骨劲强,耳目聪明。”在同时期的其他许多哲学著作中,这种思想均有呈现。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更是将重“中”的思想进一步提升,提出了著名的“中庸之道”,认为在解决矛盾时应“执两用中”,无过无不及。《礼记·中庸》云:“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认为能否中庸是划分君子与小人的依据之一。其弟子子思又将这一思想提高到世界观的高度,《中庸·第一章》曰:“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即将“中”看作是宇宙最根本、最普遍的法则。《庄子》提出养生的重要思想是“缘督以为经”。“督”是督脉,行于背部正中;“经”是经常。这一思想在《管子》、《吕氏春秋》等亦有体现。中、中庸、中道均为同一含义,意为不偏不倚,恰如其分。

2.五色以“黄”为贵

自然界的色彩本来有多种,五行规范之后,通常提到的色彩就有五种,即青、赤、黄、白、黑五色。同样,受五行思想的影响,黄色的地位一直高于其他色彩。在《汉书·五帝本纪》中有“色上(尚)黄,用五数”的记载,在《吕氏春秋》中有“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蚓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中华文明的始祖是黄帝,这一名称的由来亦包含有五行重土的思想色彩。在五行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眼中的颜色是有等级之分的:黄色最尊贵,因为黄为土色。其次是红色,因为火生土,红色为黄色之母,这叫母以子贵。在秦汉时期,文武百官上朝的服饰还没有级别差,秦始皇喜欢黑色,刘邦喜欢青色。但从隋唐开始,文武百官服饰的颜色就有明显的区分了,黄色成为皇家的专用色,只有皇帝、皇后、太子们可以使用。清朝的官服中有一种“黄马褂”,一般由皇上赏赐给有功的官员,穿上黄马褂,意味着是皇帝身边的人,因此,文武百官均以得到黄马褂为荣耀;而一般百姓,是不得随意使用黄色的。

三品以上官员则穿紫色、红色服饰,所用的车马、家中的门扉也多涂成红色、紫色。唐朝有一篇神童的《劝学》诗,说:“少小勤努力,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杜甫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作。这种观

念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因为,在传统文化里,黄色、红色就是尊贵、吉祥的象征,中国民间喜欢红色,如婚礼、新年、开业等,均以红色作为主色调,也是这一原因。

隋唐时期以至其后的年代,七品官员穿绿色服饰,九品官员则穿青色服饰。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就是九品官职,所以他在这一时期写的《琵琶行》里就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句子。宋朝时,福建人韩南通过乡试后几十年未取功名,比范进还不如,直到70多岁参加科考,依然一无所获,皇帝看他年事已高,开恩赏赐了一个职位,一下惊动了四乡,十里八乡的媒婆以为韩南是年轻人,蜂拥而至给他说媒,韩南无奈,只得在门上题诗一首,说:

读尽诗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吾年级,四十年前三十三。

从衣服的颜色来看,皇帝赏赐韩南的官位并不高,最多是个九品小吏。

当然,到了元明时期,青色也慢慢成为某些低下职业的专有色。元明时期规定,凡乐工、优伶甚至卖淫者,均要身着青绿色衣饰,或以青色头巾为标志,乃至于后世一般把妓院称为“青楼”,把妓女称为“青楼女子”,我们现在习惯于把女人偷情说是给丈夫带“绿帽子”,这一说法也是从这种文化背景发展来的。绿色在中国人的眼里,地位总是高不上去,股市全线下跌,就称为“全线飘绿”;某人紧张、恐惧过度说是“脸都绿了”。绿色在西方国家其实是和平、自然的象征,比如有“绿色和平组织”、“绿色环保组织”等,但绿色在中国人眼里,总是一种在正式场合无法使用的颜色。

同样地位不高的还有白色,唐朝时为一般百姓和无功名者的服饰颜色,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就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语。至元明时期慢慢就成为丧事的专用色。

黑色则带有歧视之意。古代之“墨刑”,即在犯罪者的面部刺字后用墨汁涂黑,成为一种耻辱的标志,以至于现代依然有“抹黑”一说。近年来流行的黑心、黑手、黑五类、黑社会、黑手党等类词汇,亦是这一含义的延伸。

我们再来看食物与人体的关系,也是与在整个传统文化中黄色地位尊贵相一致的。按照《内经》的要求,饮食应该五味均衡,什么都吃一点,但是黄色、甘味的食物可以作为主食,多吃一些,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化产生的源头地域中原地区,吃的食物主体的色彩是黄色的,农作物如小麦、玉米、小米、土豆、红薯、南瓜、黄豆等;肉类如黄鸡、黄鱼等;同样,对人体有明显补益作用的药物,也多是黄色的,如人参、党参、桂圆、大枣、枸杞子、山药、蜂蜜、甘草等。中国古代文化对“五”的注重

五行概念出现后,以“五”来规范认识自然万物以及人事制度等就变成一种模式。《尚书》所载的典章制度大多以五为律。从尧典开始就有五品、五典、五服、五礼、五刑等记载。五行概念出现后,以“五”来规范认识自然万物以及人事制度等就变成一种模式。

《尚书》所载的典章制度大多以五为律。从尧典开始就有五品、五典、五服、五礼、五刑等记载。我国最古老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多处出现以五计数的条目。古人习惯把事物分成五类、五个等级、五个方面等。如《尚书·皋陶谟》有“弼成五服,至于五千,洲十有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尚书·尧典》有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五品指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五种人际关系)”。《尚书·吕刑》有“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五刑不简,正于五罚。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五刑是指墨、劓、腓、宫、大辟,均为肉刑)其他方面还有:占卜有“五行”,方位有“五方”,古有“五帝”,史有“五代”、“五霸”,天有“五星”,地有“五湖”,山有“五岳”,人伦有“五常”、“五福”,人体有“五脏”、“五官”,诗有 “五言”,粮食有“五谷”,药有“五毒”,音乐有“五音”等等。在这些“一分为五”的事物中,为首的“五行”显然是纲,其他的都是比照“五行”推演而成的。

《黄帝内经》以五行理论规范自然界事物与人体生命的方方面面,按照性质、属性相近以及存在联系的法则,归纳为五大系统,这五大系统之间,又按照五行的生克法则相互联系,从而组成了人体与自然界相互贯通的整体系统。可以说,五行理论是组成中医学“天人相应”整体观的基本构架。人体内外相应系统结构表 五行:木火土金水 自然界方位:东南中西北 气候:风热湿燥寒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角徵宫商羽人体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窍:目舌口鼻耳 五体:筋脉肉皮骨 五声:呼笑歌哭呻

五志:怒喜思忧恐 病变:握嚘哕咳栗

五行之中“土”为主导

正如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所言,五行思想形成以后,“建以万斛狂澜之势,横领思想界之全部”。因此,了解五行的源起、内涵,即是从这种角度来认识中国文化。

中国是农耕国家,土地孕育生命、长养万物,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本。因此,“土”的地位在五行观念形成以后一直高于其他四行而占据主导位置。战国时期的著作《管子·四时》说:“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春赢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认为四时生化之气生、长、收、藏皆为“土”助益的结果。到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五行对》则明言:“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贵于土。土之于四时,无所命者,不与火分功名。木名春,火名夏,金名秋,水名冬。忠臣之义,孝子之行,取之土。土者五行最贵者也,其义不可以加矣”。认为“土”不仅像阳热之火一样在万物的生化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土”之品行宽缓、温和,是儒家某些核心范畴,如“忠、孝、仁、义”等的精髓所在。因此,在五行作为哲学范畴规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方方面面的事物之后,归属于“土”行的事物便被凸现出来。五行重“土”思想在中国文化中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3.源自天之五星 在生活单纯、对自然界缺乏足够认识的人类早期,变幻而神秘的星空非常容易引发人们的关注,伴随着星象的变化,大地出现的季节、气候、农作物的生长,亦进而使人们对天象、星象产生膜拜心理,因此,“占星术”一直占据着古代先民生活的重要位置。近代学者顾颉刚认为,“五行” 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五星的运行,是人们对天空中呈现的不断变化的五大行星的描述。“五星”即九大行星中肉眼可观测到的水、金、火、木、土星。由于五大行星在天体中是有规律运行的,所以古人又把五星称作五行。当时的劳动人民根据天象来定季节、律历,总结探讨四季时令气候变化的规律,为生活和生产实践服务。

4.源自手指的计数

郭沫若先生则认为,五行之“五”与人身的手足之数相同,因此,他提出五行源自古人对人体的观察。在他的《甲骨文字研究释五十》中指出:“数生于手,古文一二三四作,此手指之象形也。手指何以横书? 曰,请以手做数,于无心之间,必先出右掌,倒其拇指为一,次指为二,中指为三,无名指为四,一拳为五,六则伸其拇指,轮次至小指,即以一掌为十。”这个说法符合汉民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物取象”认知把握客观世界的方法。

5.源自五时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的抽象

北京中医药大学高思华教授提出,五行的产生源自古人对中原地带五时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的抽象。这一观点目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与认可。《素问·五运行大论》曰: “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即认为气候的变动,伴随着规律的发生。高思华教授认为五行学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中下游流域,这一范围内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而夏季尤长于其他三季。通过长期观察,古人发现春季气候温暖,且万物皆由春温之时而生发;夏季气候炎热,且夏热之时万物长大繁茂;长夏气候潮湿,且万物多在雨湿之时变化结实;秋季气候干燥,万物收敛凋零;冬季气候寒冷,万物闭藏。根据这一特点,古人便以木、火、土、金、水这五种概念来取象比类,以木的升发的特性来代言春天温暖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而生机勃发的物候特点;以火的炎热向上的特性来代言夏季炎热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而长大茂盛的物候特点;以土的孕育变化万物的特性来代言长夏之季湿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由禾而变为秀实的物候特点;以金的沉降清肃的特性来代言秋气凉燥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而收敛凋零的物候特点;以水流于何处必然会渗藏于地下的特性来代言冬气寒冷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闭藏的物候特点。由此可见,这里的木、火、土、金、水并不是什么物质的名称,而只是春、夏、长夏、秋、冬的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的一个抽象用语。正如《尚书·洪范》所说:“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从这一角度来说,五行中的木,表达的是春季的气候特征,火是夏季的气候特征,土是长夏,金是秋季,水是冬季的气候特征。五行的相生,是四时五季气候的自然转换,如春温变生夏热,夏热生长夏湿,长夏之湿生秋凉,秋凉变生冬寒,冬寒变生春温。而五行的相克,则是异常的气候相互制约:木克土,是风气对长夏之湿的制约;土克水,是湿对冬寒的制约;水克火,是寒冷对夏热的制约;火克金,是热气对秋凉的制约;金克木,则是燥气对风气的制约。五时气候通过相生,完成气候的自然转化,通过相克,完成气候的制约。

贺娟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教育电视台《师说》栏目特邀专家。从事《黄帝内经》研究20余年,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著作10余部。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我来自历史文化名城遵义,遵义以其独特的红色旅游文化,小吃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而闻名国内外。那就让我在这介绍一下我的家乡遵义吧。

一说到遵义,就不得提到它的历史了:遵义历史悠久。春秋时期,遵义属巴蜀等邦邻地;战国时为夜郎属国;秦汉时置郡。在唐朝太宗时曾称“罗蒙”之后到了宋朝改名播川县,明朝又改名为遵义军民府,隶四川布政司。遵义一名就开始于此,清朝雍正时才将遵义归划到贵州,改为遵义府。而后终于1997年国务院批准撤销遵义地区,设立地级遵义市。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遵义以由原来的面积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万的小城镇一跃成为贵州的第二大城市。成为一旅游胜地更是贵州省重要的粮食产地和财政来源之一。

介绍完遵义的历史那就来说下遵义的文化吧,遵义最出名的就要数红色旅游文化和酒文化了还有小吃文化了。

其中最能代表红色文化的就是遵义会议会址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有事实根据的:大家都知道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以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得到大肆推行。在这种“左”的错误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军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历史上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为了摆脱尾追和堵击的敌军,毛泽东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并于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可以说这次会议是红,党和中国革命历史道路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之后中国革命的道路在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辈们的正确引导下越走越顺,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现在的国际地位作下了重要铺垫,正如那首歌唱得一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而这次会议的召开地——遵义会议会址则成为纪念红色文化的重要地点之一了,在遵义会议会址周围都还保存着以前旧时的建筑风格,也就是我们说的老城,遵义会议会址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而闻名国内外,每年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以纪念我们伟大的革命领袖毛主席,让红军的红色革命精神永驻我们心田。一提到遵义就得说说茅台酒了,茅台国酒文化城位于遵义地区仁怀市茅台镇,距仁怀市区13公里。国酒文化城占地3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规模浩大,气势恢宏,建有汉.唐.宋.元.明.清及现代的七个馆。茅台酒产于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是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三大蒸馏名酒之一,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用高粱和小麦作原料,再加上当地的优质矿泉水,运用传统独特的工艺酿制而成,经过8次下曲、7次蒸馏、9次发酵,并经过长期窖藏而成,整套工艺长达8个月之久,一般要窖藏5年后才能成为出厂的成品。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炮打响名声,荣获金质奖章、奖状。建国后,茅台酒又多次获奖,远销世界各地,被誉为世界名酒、“祖国之光”。被尊为“国酒”。他具有色清透明、醇香馥郁、入口柔绵、清冽甘爽、回香持久的特点,人们把茅台酒独有的香味称为“茅香”,是我国酱香型风格最完美的典型。从1915年以来先后十四次荣获国际金奖,蝉联历届国家名酒评比金奖,畅销世界各地。从此贵州茅台酒闻名中外,誉满全球。在中国第一、二、三、四全国评酒会上被评为家名酒,并荣获金盾奖章。可以说茅台就是遵义的一个象征,作为一个遵义人,我因家乡是国酒茅台的产地而自豪而骄傲!

到了遵义就不得不去体验一下遵义的小吃文化了这样才会不虚此行,遵义名吃主要有

(1)遵义豆花面:据说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吃法特殊,面条是上等面加适量土碱,用手工反复揉拉,做成成薄而透的宽面条,下锅后煮熟不软不硬,以豆浆为汤,上盖嫩豆花,另

加辣椒水一碟,辣椒水分素、荤两种,可谓是色香味俱全,看着都忍不住流口水,味道可口!

(2)朝天椒:遵义是全国主要辣椒产区之一,绥阳朝天椒为全国七大名椒之一,其椒尖簇簇向上,朝天而长,因而得名。朝天椒采摘晒干,色泽红亮、辣劲十足,爽口开胃

(3)遵义羊肉粉:贵州各地都产羊肉粉,唯有遵义羊肉粉最为出名。遵义市的大街小巷,羊肉粉馆多不胜数,客人之多,首屈一指。尤以遵义虾子镇闵家羊肉粉生意最好,更是昼夜营业,可见来吃羊肉粉的人之多!

(4)尚嵇臭豆腐块:尚嵇臭豆腐块产于遵义县尚嵇镇,那味道可谓是十里飘“香”隔大老远就能闻道其独特的味道,尚嵇臭豆腐块生吃熟吃亦可熟吃一般用油炸,炸后颜色金黄,吃起来香脆可口,可谓是走亲访友的必备之物

好了,遵义我就介绍到这了,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遵义的文化,那就到遵义来吧,遵义欢迎你们!

第三篇: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论 易 经 与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10级财务管理2班 姓名:张书慧

学号:1103245041

指导老师:庞颜林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内容摘要

《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二、关键字

易经、中国文化、精神、周易、卜筮

三、正文

《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从表面看是一部占卜、预测之书,但是,从卦序、卦名、卦象、卦辞、爻序、爻辞、爻象、断辞以及其推演过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思想和原理。它早于老子、孔子而成书,成为老子、孔子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

《易经》包含着“道非常道,有无相生”的宇宙观

“道非常道,有无相生”是中国道德哲学对自然界本质的深刻揭示,是对自然规律的高度总结。不仅包含着西方现代哲学唯物观、发展观、联系观更重要的是创立了西方哲学一直未重视的终始观。

《易经》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自然界这些发展变化规律渗透到自己的预测理论体系之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臵于正确的、科学的宇宙观指导之下,为其预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追溯《易经》中包含的哲学原理,有助于我们对《易经》的理解,准确的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也有助于我们驳开《易经》的神秘面纱,纠正唯心主义的不全面、不客观认识。

《易经》通过卦名、爻名立论,通过卦辞、爻辞论述事物的发展变化,通过断辞指导人们吉凶趋僻。哲学原理就包含在卦序、爻序、卦名、爻名、卦变、爻变之中。

《易经》中包含终始观。终始观是中国道德哲学对哲学原理的巨大贡献,其深刻程度、影响广度和对立统一一样可以称之为规律。

自然界的万物从那里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产生以后,无一不是无条件的走向死亡,西方哲学偏重于论述从生到死的过程,没有注意从死到生的过程。

终始观和发展观相比较终始观居于其上,终始是发展的终始,发展是在终始的总原则下的发展。

《易经》中包含唯物观。世界是物质的,这是西方哲学唯物论的最基本观点。中国道德哲学认为世界是由道生成的、组成的,二者同质而异名。《易经》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方法独特而且实用,全面而且深刻。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离代表太阳和火,坎代表月亮和水,艮代表山,兑代表泽,其它五十六卦各有其名,其卦名的字义虽然不完全显示具体物质,但其所代表的内容离不开物质现象。

另外,中国的文字属象形组合文字,每一字都是由代表不同的物质的笔划或部首组成,所以每一卦都带有物质的烙印。如乾有日,坤有土、解有刀、困有木、等等,六十四卦全部立足于唯物论。

有人怀疑,文字本身就是物质及其现象的代名词,这样分析还有什么价值,其实这正说明《易经》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是立足于唯物论的。

《易经》包含发展观。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遵循“道非常道”的发展观。《易经》对物质的发展变化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

六十四卦的编排顺序就充分体现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如上经三十卦,始于天(乾)地(坤),终于日(离)月(坎)。

把事物的变化寓于其中,屯代表初生,蒙代表幼稚,需代表饮食、讼代表争执,师代表示抢夺,比代表和平,小畜代表积蓄力量,履代表从前慎后……,剥代表消落,复代表回归,颐代表舒坦…….大过代表过分强大,其本未己弱,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己”《道德经》。

《易经》中包含联系观。

《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分别代表着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论从那一卦那一爻开始变起,都可变出所有六十四卦。

通过这种联系,把本爻所代表的事物,和天(乾)地(坤)日(离)月(坎)、山(艮)泽(兑)、风(巽)、雷(震),及其它各卦爻所代表的事物普遍联系在一起。《易经》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充分体现了自然界普遍联系的观点。

《周易》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和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不过我认为这倒不需要我去重点了解,由于专业的缘故,我觉得周易中蕴含的管理思想这是非常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周易》的核心讲究“三易”,即“简易”、“不易”、“变易”。如今中国企业管理理论是朝着简单管理的方向发展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普及化,走的是“简易”的路径。只有了解企业组织的基因密码结构、基因代谢规律、基因进化规律,才有可能实现“简单化”。而《易经》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数学模型和理论模型可供借鉴。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其产生、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寻的,构成其有机生命的基因密码DNA基本规律是相对不变的。也就是说探索社会基本成员和组织系统,是当代管理学面临的主要课题。而易学的“阴阳、太极、五行、八卦、河图、洛书、六十四卦”等准数学模型,为此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可广泛应用于所有社会科学领域的普适性规律。

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变易”是易经研究的主要内容,《易经》以“全息”、“系统”、“变易”的哲学观和独特的符号系统,为我们提供了“变易”的类数学模型。

易学的实质就是管理哲学,易学的自然法则、结构决定功能定律和全息结构模型,在今天仍然具有高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我所学过的现代管理学元素在易学思想中也均有体现。我们坚信并预言,易学将会从历史的失忆中醒来,以其丰富的自然哲学和辩证哲学的元素和宇宙全息属性,能够为中国和谐哲学的建构提供战略平台,也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重塑和崛起提供精神理念和价值指导。

它并不只是译本占卜之书这么简单,它的精髓,或者说,它的实质,是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哲理性的思考,它赋予人们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它可以说是影响中国人最深最广的一本哲学著作,是它成就了我们整个的中华民族,唯它,能装下我们整个的中华民族。

今天在我们手上的这本书,是千年前的智慧。它古老,却依旧富有美丽,依旧闪烁着耀眼的智慧之光。与千年前不同的是,它,显得更伟大,更神秘。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对我们的祖先表达一下由衷的钦佩。我以身为炎黄子孙为荣!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

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

法国旅游学家弗朗索瓦·韦拉曾把亚洲的主要旅游国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航空和港口交通枢纽以及进入东南亚和中国的得天独厚的通道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另一类是工业国家,如日本;第三类是拥有特殊旅游资源的国家,如泰国。韦拉虽然没有提及中国,但很显然,中国属于其中的第三类。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古老历史记载又从未中断的国家。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记载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盛衰变化、强弱意识的曲折历程,也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创造发明以及对人类曾做出的卓越贡献。中国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似一条嵌有无数璀璨明珠的银河,泽被后人无数。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遗物。祖国各地积淀着丰厚深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部分,充分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内涵,是历代中国人的智慧结晶,也是今日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内容。随着现代旅游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现代中国旅游业的内容,同时在旅游中也得到广泛的弘扬与传播。

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以固态留存于世,如古遗址、园林、陵墓石刻等,或以动态的人文资源存在,像民族风情、宗教文化、文学艺术、书法绘画、戏曲等。它们都有着各自的旅游功能及应用。

首先是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及旅游功能。我国古建筑具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规模宏大、技术精湛等特色,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风格,从不同方面记录了我国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以及技术、艺术发展水平,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建筑物的性质和功能分为宫殿、陵墓、纪念建筑(塔、碑、堂、陵园等)、工程建筑、宗教和礼制建筑等大类。宫殿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从秦代开始,宫殿规模越建越大、越建越豪华。皇帝倾国家之财力,集域内之能工巧匠,聚稀世之珍宝,务必使其宫殿恢弘壮丽。我国历史上曾建过许多极为豪华的王宫。例如,秦咸阳的阿房宫;汉长安的未央宫、建章宫;唐长安的大明宫、兴庆宫„„据《史记》载,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进五丈旗”。汉长安先有宫,后建城,使长安成为一个以宫殿为主的城市。唐大明宫包括大朝的含元殿、日朝的宣政殿、常朝的紫宸殿以及皇帝、后妃居住、宴游的内廷;另有宴饮群臣的麟德殿,面积约为明清故宫太和殿的三倍。以上皇宫,在历史长河中均已湮没,现在可供旅游参观的只有北京的明清故宫和沈阳的清初故宫。通过开展旅游活动,使人们不仅学习到一些建筑文化和艺术,还了解到封建的宗法礼制。

中国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宗法礼制思想,作为伦理道德的规范,并为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和利用,起着愚民和维护统治的作用。与此相应地出现了不少的礼制建筑,如今便成了了解礼教的历史书。像坛庙、祠堂,这类建筑无论从规模、形制和建筑技术而言,都是高标准的。应该指出,除了祭天、祭地等纯粹迷信活动外,礼制建筑往往与礼制代表人物,甚至历代名人的纪念有关,这就成为了遍布全国各地的祠和庙。“祠”和“庙”是同义词,就是“纪念名人的场所”。“庙”的级别比“祠”要高,往往是十分重要的人物纪念地才能称“庙”,如岳飞庙、孔庙、关庙等。“寺”则是佛教寺院的简称。这些礼制建筑在全国各地广泛分布,像北京有社稷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等。旅游过程中,通过导游人员的介绍,让人们了解更多的知识,对于破除封建迷信、倡导科学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古典园林是人文旅游资源系统中最能反映我国文化特色的一种类型。皇家园林与帝王活动有密切的关系,私家园林也多于历史名人有关。慈禧发动政变于避暑山庄,陆游、唐琬洒泪于绍兴沈园,李清照与济南漱玉泉,薛涛与成都望江楼等,都是比较突出的例子。园林之中建筑物多有匾额、楹联,山石多有题刻,表达园主志趣,启发游人思想。其文多源于名人名篇,常含典故,言辞隽永、耐人寻味。其书法艺术精湛,令人倾倒。它们对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历史文化知识,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需要补充的是,古建筑的范畴是广义的,像传统民居、古陵墓以及少数民族的古建筑都属于此类。古建筑是一门艺术,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建筑是发展现代旅游业重要的物质基础。它不仅起着博物馆的作用,也为人们提供游览休憩的场所。名山胜迹、亭台楼阁、园林花圃、店堂寺庙等对游人访古探幽、欣赏艺术、考察研究、陶冶情操、增长知识都有很好的作用。

再谈宗教文化的旅游吸引力。中国是个以佛教为主的多教的国家。各种宗教不仅发展快,对社会的影响也大。魏晋以后,佛教在帝王贵族支持下得到发展,佛寺逐年增加。西晋时长安、洛阳已建寺180所,到东晋更十倍于西晋。北魏时,仅洛阳地区就有大小寺庙1367所。唐代寺庙建设达到鼎盛时代。据会昌五年统计,全国大小佛寺40,000余处,僧尼26万余人。其中,仅长安都地区就集中了僧寺81所,尼庵28所,成为全国寺院荟萃之地。清康熙六年,全国仅佛教寺院就近8万所。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全国尚有寺庵4万余所,僧尼50余万人。如今,它们基本上都辟为旅游景点,成为今人了解宗教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当前,中国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合称中国四大宗教。我国著名的宗教场所有哪些呢?现总结如下:佛教寺院——北京法源寺、洛阳白马寺、上海龙华古寺、立佛禅寺、浙江天台山国清寺、陕西西安大慈恩寺、嵩山少林寺、成都文殊院、西藏布达拉宫等;基督教堂——北京南堂、北京北堂、上海徐家汇天主堂、国际礼拜寺、天津老西开教堂等;伊斯兰清真寺——广州怀圣寺、浙江凤凰寺、泉州清静寺、北京牛街礼拜寺、东四清真寺、上海松江清真寺、西安化觉寺、西宁东关清真寺等;道教道观——陕西楼观台、北京白云观、辽宁沈阳太清宫、成都青年宫、福建莆田妈祖庙、苏州玄妙观、山西芮城永乐宫、河南登封中岳庙等。

宗教对游人向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宗教本身;二是宗教文化。每个宗教都有各自数量可观的信徒。教徒们出于对宗教的虔诚,到寺庙宫观去烧香拜佛、祈祷还愿或到宗教圣地去求法朝圣,形成庞大的宗教朝觐流。像我国各佛教名山、道教名山,几乎每天都吸引着大批香客。另外一些游客虽非出于对宗教的虔诚,而是因对宗教活动有着新奇和神秘感,而到寺庙宫观参观游览的,这可见宗教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

宗教寺观要么处于城市之中,要么处于名山胜地,环境幽雅静谧,往往是历代旅行家和文人墨客必到之地。他们的诗词题刻、楹联匾额、书画佳作给寺庙增添了光辉。古来不少文人学士与僧侣结下了友情,留下佳话。例如,北宋苏轼与杭州龙井寺僧辩才“送客过虎溪”的故事;李白游峨眉山,留恋于万年寺,常与僧人对月歌吟;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自幼同和尚一起生活,晚年出家作了和尚;明代政治家、思想家宋濂、李贽、袁宏道等皆为居士;近代书画诗词造诣很深的李叔同后来在杭州虎跑寺出家„„这些都说明宗教文化与文人学士的思想感情有相通和共鸣之处,于是宗教与文化有了不解之缘。

宗教虽然是一种崇拜超现实的神灵的社会意识形态,但宗教建筑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宗教建筑及雕塑、壁画等造型艺术都是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游人具有吸引力的主要客观因素。

第三个方面谈谈文学的旅游意义。众所周知,中国文学史传统文化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文学本身就带有旅游资源的属性,而且是一种经过作者分析的富有感情色彩的旅游资源。旅游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享受。人们借助文学的形式和艺术的感染力,把作为资源的“景”、旅游者的“情”以及客观现实和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实现情与景的交融和统一,从而形成一种具有隐形特征的的旅游文学资源。在我国古代山水诗文中,虽然也有不少纯粹是写景之作,但更多的作品融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少作者或离家远行,或遭贬谪而被流放,或因战乱而颠沛流离。有的隐居田园,遁深山林;有的浪迹江湖,登临凭吊,寻幽探胜,寄情于山水之间。在这样的生活中,他们抒发了乡关之思、乱离之感以及渴望脱离世俗丑恶、憧憬美好未来的情怀,表达自己的政治情怀和思想感情。这种情感往往是触景而生,因此文章触景于情,纪实和抒情紧密结合。纪实包括时序、环境、历史、山川游踪、游趣等;抒情又分自我感受、想象、幻想等。二者有机结合而成为旅游文学。前者富有旅游色彩,具有导游和介绍景观的作用;后者富有文学色彩,可使读者浮想遐思、情绪奔放,获得优美的艺术感受。读豪迈的诗文,使人热血沸腾,豪情壮志油然而生;读清新的诗文,使人心驰神往,陶醉于美的意境之中;读悲壮的诗文,使人感慨万端,禁不住潸然泪下;读平和的诗文,使人心境舒畅,私心杂念顿消。总之,旅游文学中的抒情和议论往往能使自然山水和名胜古迹增添深层次的内涵和情趣,而旅游文学作品本身也因此成为一种具有魅力的旅游资源。

旅游文学史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描写旅游景物的文学作品,有着独特的益智作用。例如,有人没有去过南京,但从旅游作品中知道中山陵、玄武湖;没有去过我国宝岛台湾,但从旅游作品中也知道日月潭、阿里山、指南宫;有些游客在西安参观唐乾陵看到“无字碑”,不解其意,但当看了介绍“无字碑”的文章后,才知道是女王武则天为了让后人评论她一生的功过而立的。因此,我们说好的旅游文学作品,不仅会激发游兴,也会使人增加很多知识。有时甚至可以“以书代游”,足不出户而游天下,这就是所谓的“卧游”。

旅游文学的内容广泛,除诗词和散文外,还有对联、匾额、碑帖、铭文、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寓言、歌谣、戏剧、小说等等。

综上所述,古建筑、宗教文化、中国旅游文学,它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几种典型形式,如今已广泛深入地运用在旅游活动中。对于它们与旅游之间的关系,可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诚然,旅游文化是一门新型文化,需要自己的特色,更需要多元化才能永保生命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世界日趋大同的今天,保存生命力的最好办法便是自己的独立性。另外,人类有开拓创新的天性,但这需要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是和传统一脉相连的。并且,人类一生并不是一直都处于清醒的意识之中或一直都理智的思维,我们的喜好、情感、决策很多时候都仅凭直觉,而这直觉依赖于我们的人格和生存的环境,依赖我们的传统文化。当然,即使理智的思维,选择的东西依旧很大程度上是偏好传统。传统是如此的亲切,即使只是去古人生存过的地方,即使只有那么一丁点的联系,于内心便是慰藉和力量。所以,我们选择传统文化实质上是本身的一种回归。

由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旅游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假若传统文化内容从旅游中撤出,那么,令人向往的丰富多彩的旅游便瞬间便成枯燥无味、毫无情调的登山、过河了。这样我们怎么能说旅游文化是一门让人类过得更惬意的一门艺术?还有什么比亲切感、比人性的回归更令人向往呢?将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具有古老东方文明的王牌与旅游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无论是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还是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无疑都是具有长远积极意义的。

第五篇: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

一、单选题(单选题)共 20 题

1、“人权入宪”是个值得纪念的事件。我国在()的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宪法修正案,在第33条中增加了“国家尊重与保护人权”的内容。(本题分数:2 分)存疑

A、2000年

B、2001年

C、2002年

D、2004年

2、下列法的形式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经一定立法程序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是()。(本题分数:2 分)

存疑

A、宪法

B、行政法规

C、法律

D、行政规章

3、在现代社会,由于权利和义务的构成和内涵极其丰富多样,其中,有人认为,权利是行动的资格、占有的资格或享受的资格。权利意味着“可以”,义务则意味着“不可以”。该见解属于()。(本题分数:2 分)存疑

A、主张说

B、自由说

C、利益说

D、资格说

4、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是()。(本题分数:2 分)

存疑

A、爱岗敬业

B、诚实守信

C、办事公道、服务群众

D、奉献社会

5、“凭个人的智慧去治理国家,这是国家的祸患。”这句话是()说的。(本题分数:2 分)

存疑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孟子

6、“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句话出自于()。(本题分数:2 分)

存疑

A、《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C、《十八大报告》

D、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7、法律可以起到“定分止争”的作用,这一提法源自管仲,且在()学说那里常被提及。(本题分数:2 分)

存疑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阴阳家

8、“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出自()。(本题分数:2 分)

存疑

A、《诗·小雅·大东》

B、《荀子·正名》

C、《论语·述而》

D、《孟子·尽心下》

9、“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此话为()所云。(本题分数:2 分)

存疑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孟子

10、“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此话是()说的。(本题分数:2 分)

存疑

A、周文王

B、周公

C、孔子

D、韩非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本题分数:2 分)存疑

A、宪法

B、刑法

C、民法

D、经济法

1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的名言。(本题分数:2 分)

存疑

A、老子

B、墨子

C、孔子

D、孟子

13、依据我国经济生活和人们思想道德状况的实际,可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具体分为不同的层次,其中,对我国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本题分数:2 分)存疑 A、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B、先公后私、先人后已

C、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D、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14、“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此观点的提出人是()。(本题分数:2 分)存疑

A、邓小平

B、陈云

C、彭真

D、习近平

15、在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2年6月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中,把人权的内容以“三大板块”细分为()。(本题分数:2 分)存疑

A、十项

B、十五项

C、二十项

D、三十项

16、“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此见解出自()。(本题分数:2 分)存疑

A、美国哲学家罗尔斯

B、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C、法国哲学家波普尔

D、英国哲学家培根

17、按照孔子所说,一个人如果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本题分数:2 分)

存疑 A、愚

B、绞

C、贼

D、狂

18、没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规则是“一把不燃烧的火,一缕不发亮的光”。此话出自()之口。(本题分数:2 分)

存疑

A、美国哲学家罗尔斯

B、德国法学家耶林

C、中国清末法学家沈家本

D、英国哲学家培根

19、在道德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并成为区别不同道德类型显著标志的最根本的行为准则的是()。(本题分数:2 分)

存疑

A、道德原则

B、道德规范

C、道德范畴

D、道德概念

20、翻异别勘是指犯人审讯结案后在录问时、或宣判时、或行刑时推翻口供(翻异)提出申诉的,案件必须要重新审理。这项专为防止冤假错案而设计的复审制度始于()。(本题分数:2 分)存疑

A、周朝

B、汉朝

C、三国

D、唐朝

二、多选题(多选题)共 5 题

21、下列表述中,符合集体主义原则的是()。(本题分数:4 分)

存疑 A、以众人之力起事者,无不成也

B、众人所助,虽错必强,众人所去,虽大必亡

C、一滴水如何才能使它不干涸?—把它放到大海里

D、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22、以下对社会公德的理解中,正确的是()。(本题分数:4 分)

存疑

A、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B、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

C、社会公德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

D、社会公德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最高层次

23、西方国家的历史上,对“法治”概念作了最经典描述的当属()。(本题分数:4 分)

存疑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洛克

D、卢梭

24、下列选项中,属于亚里士多德“法治”观点的是()。(本题分数:4 分)

存疑

A、已成立的法律应当获得普遍的服从

B、“良好的法律”是治的前提

C、服从“恶法”不能称作坚持法治

D、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要普遍服从善法

25、相对地看,廉洁自律的天敌是()。(本题分数:4 分)

存疑

A、贪

B、欲 C、爱

D、恨

三、判断题(填空题)共 20 题

26、道德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同步性和平衡性。()(本题分数:2 分)

存疑

1、错

2、对

27、凡保护国家公益的法为公法,保护私人利益的法为私法。()(本题分数:2 分)

存疑

1、错

2、对

28、公民的“基本权利”可以称作“基本人权”或“人权”。()(本题分数:2 分)

存疑

1、错

2、对

29、我国现行宪法所倡导和认可的“五爱”是典型的社会公德。()(本题分数:2 分)

存疑

1、错

2、对

30、是否以为人民服务作为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本题分数:2 分)

存疑

1、错

2、对

31、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本题分数:2 分)

存疑

1、错

2、对

32、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本题分数:2 分)

存疑

1、错

2、对

33、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是外控式的评价机制。()(本题分数:2 分)

存疑

1、错

2、对

34、在法律的语境下,权力不同于权利。()(本题分数:2 分)

存疑

1、错

2、对

35、儒家提出的“省察克治”,说的就是道德自律问题。()(本题分数:2 分)

存疑

1、错

2、对

36、道德是个多层次多方面的规范体系。()(本题分数:2 分)

存疑

1、错

2、对

37、法治的生命线是公平和正义。()(本题分数:2 分)

存疑

1、错

2、对

38、社会法是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者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本题分数:2 分)

存疑

1、错

2、对

39、社会主义道德实质上就是共产主义道德。()(本题分数:2 分)

存疑

1、错

2、对

40、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本题分数:2 分)

存疑

1、错

2、对

41、在义和利的关系问题上,儒家只强调义而不涉及利。()(本题分数:2 分)

存疑

1、错

2、对

42、对应人们生活与工作的社会领域,道德可分为公德和私德。()(本题分数:2 分)

存疑

1、错

2、对

43、道、德、伦、理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因此,绝不能交替使用的。()(本题分数:2 分)

存疑

1、错

2、对

4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就有关问题做出的规范性决议或决定,与法律具有同等地位和效力。()(本题分数:2 分)

存疑

1、错

2、对

45、专家的伦理义务高于普通百姓。()(本题分数:2 分)

存疑

1、错

2、对

下载五行与中国传统文化(汇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行与中国传统文化(汇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竞争力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竞争力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曾经说过,企业文化越符合民族的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扎根久存。今天我的主题就是企业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善用中国人的特......

    修身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末考试论文专用课程名称:修身与中华传统文化班号:10021121学号:1002112121姓名:张福强成绩: 修身养心 ———同意匿名分享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对一个日趋发展的国际环境,整个世界的文化格局发生着深刻变化,此时,中国文化也面临着一个历史抉择,即如何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得以延承的灵魂,是国人乃至世人思想的基因。从他产生的那天起,就在不知不觉简,影响了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做事......

    我与中国传统文化

    我与中国传统文化听了连中国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的讲座之后,我时时会为他所说的“用敏感、高贵的心灵感悟世界”、“赋予人生的高贵:人有多高贵就会赋予世界多高贵!”......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书法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书法艺术》自序 书法本是传统文化,两者之关系为整体与部分之关系,两者并列成一文题似乎欠通。然我之本意是思考中暂将书法从传统文化中抽出,论其对其他传......

    旅游与中国传统文化

    旅游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积淀过程中,中国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也对旅游有着深远的影响。不论是思想上,建筑上,还是管理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