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对一个日趋发展的国际环境,整个世界的文化格局发生着深刻变化,此时,中国文化也面临着一个历史抉择,即如何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诸多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学说流派,这些思想历经千年,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中国传统文化已形成了稳定的特征,其内涵体现在:
一、重视中庸之道,以调和折中的方法处世;
二、重视伦理道德,强调三纲五常;
三、重视农耕文化,轻视商业;
四、专制集权,皇权至上的社会意识。这些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历史悠久、内蕴深厚、聚合力强、扩散性大的传统型的文化模式。
什么又是现代化呢?从洋务运动开始之初,便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现代化科技和管理模式以振兴衰败的清廷。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主席便提出要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到改革开放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将工作重心从经济建设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时至今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扬时代精神,共同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
然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当中,中国传统文化正不断流失,我们要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综合创新,既不能全盘继承,也不能全盘西化,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另外,我们要对传统文化有认同感,这样才可以增强一个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也要吸收先进外来文化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
其实,我们并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对立起来,两者是可以相辅相成的。例如,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高科技的享受,比如迅捷的交通和通讯、充分发挥所有感官功能的文化生活,但随着地球资源日益加速的耗竭和生物圈环境日益严重的破坏,它也越来越快地把人类推向了不可救药的死亡边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强调“天人合一”,现代化让人类对自然极尽疯狂,中国传统文化却会让人类重新恢复理智,融入、回归自然。这不正好为现代化建设指导了一条明路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以及反功利主义精神也对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精神文明问题提供了一盏明灯。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对传统文化要作全面而科学的分析,既不能采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也不能厚古薄今。正确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创新,重在创造性转换,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继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两者和谐地统一起来。而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把弘扬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一起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我来自历史文化名城遵义,遵义以其独特的红色旅游文化,小吃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而闻名国内外。那就让我在这介绍一下我的家乡遵义吧。
一说到遵义,就不得提到它的历史了:遵义历史悠久。春秋时期,遵义属巴蜀等邦邻地;战国时为夜郎属国;秦汉时置郡。在唐朝太宗时曾称“罗蒙”之后到了宋朝改名播川县,明朝又改名为遵义军民府,隶四川布政司。遵义一名就开始于此,清朝雍正时才将遵义归划到贵州,改为遵义府。而后终于1997年国务院批准撤销遵义地区,设立地级遵义市。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遵义以由原来的面积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万的小城镇一跃成为贵州的第二大城市。成为一旅游胜地更是贵州省重要的粮食产地和财政来源之一。
介绍完遵义的历史那就来说下遵义的文化吧,遵义最出名的就要数红色旅游文化和酒文化了还有小吃文化了。
其中最能代表红色文化的就是遵义会议会址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有事实根据的:大家都知道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以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得到大肆推行。在这种“左”的错误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军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历史上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为了摆脱尾追和堵击的敌军,毛泽东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并于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可以说这次会议是红,党和中国革命历史道路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之后中国革命的道路在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辈们的正确引导下越走越顺,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现在的国际地位作下了重要铺垫,正如那首歌唱得一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而这次会议的召开地——遵义会议会址则成为纪念红色文化的重要地点之一了,在遵义会议会址周围都还保存着以前旧时的建筑风格,也就是我们说的老城,遵义会议会址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而闻名国内外,每年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以纪念我们伟大的革命领袖毛主席,让红军的红色革命精神永驻我们心田。一提到遵义就得说说茅台酒了,茅台国酒文化城位于遵义地区仁怀市茅台镇,距仁怀市区13公里。国酒文化城占地3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规模浩大,气势恢宏,建有汉.唐.宋.元.明.清及现代的七个馆。茅台酒产于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是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三大蒸馏名酒之一,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用高粱和小麦作原料,再加上当地的优质矿泉水,运用传统独特的工艺酿制而成,经过8次下曲、7次蒸馏、9次发酵,并经过长期窖藏而成,整套工艺长达8个月之久,一般要窖藏5年后才能成为出厂的成品。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炮打响名声,荣获金质奖章、奖状。建国后,茅台酒又多次获奖,远销世界各地,被誉为世界名酒、“祖国之光”。被尊为“国酒”。他具有色清透明、醇香馥郁、入口柔绵、清冽甘爽、回香持久的特点,人们把茅台酒独有的香味称为“茅香”,是我国酱香型风格最完美的典型。从1915年以来先后十四次荣获国际金奖,蝉联历届国家名酒评比金奖,畅销世界各地。从此贵州茅台酒闻名中外,誉满全球。在中国第一、二、三、四全国评酒会上被评为家名酒,并荣获金盾奖章。可以说茅台就是遵义的一个象征,作为一个遵义人,我因家乡是国酒茅台的产地而自豪而骄傲!
到了遵义就不得不去体验一下遵义的小吃文化了这样才会不虚此行,遵义名吃主要有
(1)遵义豆花面:据说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吃法特殊,面条是上等面加适量土碱,用手工反复揉拉,做成成薄而透的宽面条,下锅后煮熟不软不硬,以豆浆为汤,上盖嫩豆花,另
加辣椒水一碟,辣椒水分素、荤两种,可谓是色香味俱全,看着都忍不住流口水,味道可口!
(2)朝天椒:遵义是全国主要辣椒产区之一,绥阳朝天椒为全国七大名椒之一,其椒尖簇簇向上,朝天而长,因而得名。朝天椒采摘晒干,色泽红亮、辣劲十足,爽口开胃
(3)遵义羊肉粉:贵州各地都产羊肉粉,唯有遵义羊肉粉最为出名。遵义市的大街小巷,羊肉粉馆多不胜数,客人之多,首屈一指。尤以遵义虾子镇闵家羊肉粉生意最好,更是昼夜营业,可见来吃羊肉粉的人之多!
(4)尚嵇臭豆腐块:尚嵇臭豆腐块产于遵义县尚嵇镇,那味道可谓是十里飘“香”隔大老远就能闻道其独特的味道,尚嵇臭豆腐块生吃熟吃亦可熟吃一般用油炸,炸后颜色金黄,吃起来香脆可口,可谓是走亲访友的必备之物
好了,遵义我就介绍到这了,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遵义的文化,那就到遵义来吧,遵义欢迎你们!
第三篇:论文: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学院:能源学院班级:采矿工程专业姓名:田超超学号:日期:
1303班
1303020324 2015.5.15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多年里,中国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从中国历史上沿袭和保存下来的、具有一定特点的思想意识、信仰、道德、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与社会心态等。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以工业化、教育普及和科学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文明时代。这决定了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是其发展壮大的必然趋势。也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如何兼容并存成为了一个热题。
回望历史,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当时社会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对中国古代经济和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由于近代以来,中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欺侮,中国传统文化的至尊地位受到了质疑。而在21世纪的今天,更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还学什么传统文化呢,现在需要的是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学那个不就是走旧路吗?”面对如此荒唐的观点,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今天有一部分的人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起来了,没有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那么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现代化从理论上讲就是一个社会文化的代化(即经济、制度和观念的现代化都可以纳入广义文化的范畴。)对传统文化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综合创新。批判的理由:现代化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文化的问题。即需要在社会结构、制度、思想、观念乃至人的本身诸多方面由传统社会转型到现代社会。而传统文化是与一定历史社会和历史阶段相联系的文化,必然带有旧制度、旧观念的种种特征,不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现代化就无从谈起。这就涉及到对“国粹主义”和“文化本位主义”的批判问题。继承的必由性与继承的原则:从文化一般性特征来说。文化具有民族性和传递性,因此,对于有独特文化特质的一国文化不是一个能不能够继承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继承的问题。舍此则一国无根,所谓国民性则无从谈起。这就涉及到一个对“全盘西化”的批判问题。但是,继承不能是全盘继承,而只能在批判的继承上继承,这是继承的第一个原则;第二个原则是在批判继承基础上的综合创新,综合创新的方法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具体做法是:①接受某些新的(中外)文化素质。②拒斥某些新的(主要是西方文化和当代中国文化的糟粕部分)文化素质。③保留某些传统的文化素质(如民族认同观念、爱国主义意识、价值观念的优秀成分、制度中的借鉴部分等等)。④扬弃某些传统的文化素质(如专制政治和价值观念中的官本位、保守主义、平均主义、重农轻商意识、人情观念、地域观念、重人治轻法治思想等。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适应。由文化的民族性和传递性看。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实际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认同问题。文化传统可以造就一个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强精神,因此,没有文化认同就没有民族和国家的认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适应实际上就是要克服文化优越感和自我中心的文化本位主义,通过对外开放,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过程来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新文化。这对长期以来以文化悠久,有文化优越感的中国文化尤有必要。当然。适应的过程也是一个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因为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因素。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考验,己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现代中国人要走向现代生活,心须具备现代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传统文化中的重点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它对于今天我们爱国主义建设有着极其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生活的精神纽带。试问一个人如果不爱国,那建设祖国现代化又从何谈起。“和”是儒家的主要思想,在今天这个依然存在着恐怖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世界上,在今天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都有其现实的意义。还有传统文化中还包含了崇德重义的道德情操,善解能容的处事哲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意识等等。这些具有精神价值的东西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我们的民族风骨和气度。但是最近发生的小悦悦事件,我们还能无愧于良心的拷问地说出我们的现代化社会很好吗?一个两岁大的小天使夭折在 这个冷暖不清的人间,有人愤慨地谴责那冷漠的十八个路人的见死不救与麻木不仁,但也有人为他们开解“毕竟我们身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里,当你伸出援手时,你不知道下一秒等待你的是家属的感恩还是被误解为行凶者。”看,这就是我们的社会,难道这不是对传统文化中见义勇为、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背道而驰吗?难道这还不需要去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吗?在机械化大步流星发展的时代,我们悲哀地发现一些美好的道德也在弃我们而去。虽然经济一片大好,但人心却在渐行渐远;在现代化高楼一幢幢拔地而起时,我们的道德却出现了危楼。难道这还能说现代化能摆脱传统优秀道德的支撑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传统 文化作为民族的智慧的源泉、文化承传的载体,既是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主义文化的宝贵资源。在现代化的今天,文化已经成为推动一个国家发展重要推力之一了,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它能创造可观的收益,也因此很多国家非常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之柱性产业。但我们没能很好地去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创造它的经济价值。如影片《功夫熊猫》、《花木兰》等不是移接了我国传统文化吗?我们怎么能舍弃传统文化的精华呢?建设现代化离不开传统文化啊。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传统习俗是维系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纽带;传统建筑是凝固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传统文艺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对于现代化的建设有着蓝本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它的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对其它文化的开放性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在现代社会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但传统文化或儒学的开放性还有它特定的意义,那就是主张每一个体对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国家的开放性,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具有参与感.这种参与感的特点是重在参与的实践过程本身,而不是过分看重当下的功利性的结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们能够暂时忍受艰难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文化动力.在科学已经成为群体和社会的取向的氛围下,在群体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学也就成为了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自律的真实内容.修身养性的自我品格锻炼可以转化为树立、培养和坚守对科学文明的向往和信念.在某种意义上,当代中国的科学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伦理在促成和助长这一趋势过程中的积极的作用.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求变,《周易》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可以说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大张旗鼓地宣扬通过变革以求发展的精神.可以说,变革与发展的互动,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就人生价值来说,传统文化突出地强调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而当鱼(生命)和熊掌(道义)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便成为了人的自觉的选择.如此的“正气”塑造出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维系着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但传统文化并非不重视物质生命的价值.以物质生命承传为基础的孝道思想,使承载于生命的道德意识和自然知识的传播推广受到重视,不论是为功名、为财富、为名声,它都鼓励人的积极努力.尽管这个“为”的有意识追求本身在宋明以后成为“人欲”,但作为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它实际上支配着人的日常生活实践和价值追求.正因为如此,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儒学与现代化无缘的绝对化的观点实际上是不恰当的.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中国人追求的终极的价值理想就是“闻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而儒、道等家共同尊奉的经典《周易》提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则是最为全面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它既是传统的,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同时又是现代的,甚至与后现代文化也可以相容.一阴一阳和合而成之“道”,是“和而不同”的思维传统的产物.无论是阴是阳,任何一性自身都不是完善的,而不完善就需要向完善化方向发展,就需要异性的补充,就需要外来之性与自性的亲和与转化.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中西互补提供的最为重要的理论依据.就流行的以天人分合模式看待中西文化及其价值的观点来说,中国文化既非典型的天人二分,也不是简单地一体合一.而是有合有分,分合互补.天人合一缘起于人与自然的原始亲和关系,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无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儒家的天人合一则主要是作为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发生作用,是儒家学者以伦理为本位建构自己的世界图景的产物.认识人与自然的差别并进行合理的调节,考虑和尊重人的价值,并使人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是天人有分思想最为重要的特点.正因为中国哲学是合一与有分的统一,所以并不缺乏作为哲学的基础的主体性的观念.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体能够把握客体,既是天人之际思辨的最合理的内容,也为今天中国的现代化所必需.首先要认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人伦关系的重心已经不同.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小农社会,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基本在家庭、家族的狭小圈子中完成,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便以家庭道德为主体,这种人际关系是相当固定的长期厮守或相处的关系.传统所说的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中有三伦说的是家庭中的关系.因此在这种伦理体系下的人是家庭人、角色人(同时作为父、子、兄、弟、夫、妇以及多重亲属关系的人).而现代社会是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交错的社会,每个人都有他的社会位置和工作.工作和事业成为个人生命中的核心部分.而社会生产是在广泛的协作下完成的,人们的生活也突破了家庭的狭小空间,而在社会大家庭中同呼吸、共命运.在这种社会生活的模式下,人与人的平常交往,更多的是“五伦”之外的“第六伦”———社会公众.因此,现代人可以说是社会人、职业人.其次,应认识传统人伦关系具有等级性和附庸性.传统社会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它所表现的是一种绝对服从、隶属的关系,正因为如此,许多传统的德治往往打有等级社会的烙印,比如讲忠孝,总挥不去愚忠愚孝的历史梦寐,讲仁爱,也带着贵族君子施舍恩荫的意味.现代社会人民是主体,是主人,是人格平等的公民主体、责任主体,把传统的忠孝仁爱思想拿到今天,由于时代变迁,人们往往找不着感觉.由上所述,传统的道德从体系上说已经过时,但就其思想资源来说,它又有许多可供选择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道德建设从根本上说要靠说服力,我们要建立适合现代社会的新的道德体系,其成功与否,就在于它有无深入人心的说服力.中国古人对道德文明建设作过巨大贡献,提出许多德目,在几千年的道德实践中这些德目内涵积淀极为丰富,每一德目都有许多圣贤名言和感人的故事,以这些作为思想资源去说服教育群众,能深入人心,群众乐于接受,因此我认为要提出和建立新的道德体系,应有选择地继承文化遗产.新的道德体系要借鉴传统儒家的道德思想,也要继承革命时代的优良传统,更主要的是,这项工作不能闭门造车,要通过对社会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依据当代的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来创造新的道德体系.很显然,这是一件庞大、艰巨的系统工程.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传统文化中存在着阻碍现代化进步的糟粕。例如:妇女的缠足、封建家庭礼教、女子的三从四德等等。其中对现代化经济和社会都影响很大的是腐败主义。而腐败丑恶社会现象的表现者,往往受到“权力私有”、“权力至上”和“官本位”等传统封建文化糟粕左右,抵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阻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旗号,崇尚“关系就是生产力”的传统封建文化信条,肆意侵害党、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用充分利用和调动“权力资源”和“关系资源”为个人或少数人营私的手段,使传统封建文化侵蚀成为了腐败社会现象的一个显著特征。其实,其热衷的“用钱买权”、“以权换钱”以及“不择手段跻身特权阶层”等理念,是一种早在封建时代就已经存在的彻头彻尾的传统封建文化理念,如今不过是少数人在新世纪对“老世纪”文化糟粕的一种承袭和翻版而已,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背道而驰,完全有悖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严重影响着我们执政党执政地位的不断巩固和发展。还有的就是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过去,经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业是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繁荣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现代,没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也就无法走向现代化。缺乏民主精神是中国国民的一个显著特征。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意识对人们影响极深,封建专制思想一方面严重压抑和束缚个性发展,另一方面,造成特权思想,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缺乏民主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对于现代化社会能否有序地发展起来起着关键的作用。民主观念是现代化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既有相违背的方面,但也存在着很多可兼容的因素。所以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要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取众长的态度,克服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反对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这是在现代化社会里传统文化继续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现代化,在传统文化现代化中构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使命。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心得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学习心得
本学期的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就这样匆匆的告于段落了,我感慨颇深。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
毫无疑问,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财富,包括传统文化、精神文明的精髓,。在上个世纪之初轰轰烈烈开展 地新文化运动中,对于封建的、愚昧的理学和落后的礼教发起进攻是正确的,但是此过程中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摒弃却是不够明智的。此后,直到现 在,将近一百年过去了,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才发现儒家思想、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 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但是在现代中国人的身上随着一代一代更替,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中华传统文化包罗十分广泛,内涵极其丰富,特别是蕴含了丰富古典哲学,那些简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圣贤的人生智慧总结,这些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与为人处事的原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考空间。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孔子非常注重仪容礼节,把看作为人处事的重要一面。其实我们不论对任何人都十分注意行为规范养成良好教育,所以,我们首先是做人,其次才是学习其他知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这样说:“千教万教,学做真人”。意思是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人做人。另外,传统文化中强调严教齐贤,见贤思齐。在传统的伦理文化中,以严字当头,强调以进德修身,反对溺爱、宠爱。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通过我院开课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离我们很远,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是指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民族小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能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呢?虽然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因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们生活中如今许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追求特立独行,在人生进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哈韩、哈日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我们现在有些年轻人能够流利讲出国外的服饰历史以及饮食文化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却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诵一篇孝经。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对于这个问题,很多有识之士在探索。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学服务。
特别喜欢《易经》中的那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经常用这句话去勉励自己,交给我们怎样去做一个人,做好一个强者、智者。我经常在想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两句就会是一个圣人,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精深的文化随便精研点就受用终生了。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说自己是个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我知道一个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我要寻找我的快乐的精神家园。只要肯于学习,勤思考,相信,总有一天可以达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多读书养智气,重情义养人气,能忍辱养大气,温处事养和气,讲责任养贤气,系苍生养底气,淡名利养正气。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体生命的自由、尊严,讲得不够。更多的是帝王的权利,而不是百姓的权利; 在发展道路上,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人情和集权。没有人情,便办不成事。各种事情的解决,如评职称,重大课题立项,各种评奖,均离不开人情。人情是这个社会得以运转的万金油。集权,即大权独榄,什么事都由有关领导说了算。结果只能是脱离民意,自行其是,乃至以公家之权谋个人之私。这必然使民心受挫,社会正常秩序遭破坏。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尽管路途坎坷,却是最终要完成的,这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是谁也难以阻挡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
因此,我们要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考察文物古迹,真正了解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将文化精华化为我们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体存在的一部分。还应该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文化心理中自觉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自己,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宽厚仁爱、有创新意识的中国人。
第五篇: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左洁琼 汉语言(高级涉外文秘)1001班
中国,这个泱泱大国,这个世界上仅存的四大文明古国,殊不知留下了多少聪慧祖先的文化瑰宝。不论大到故宫、长城的雄伟建筑,还是小到核雕、戒指的精细装饰品,都显示出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那些精美的刺绣、圆润的玉器、细腻的陶瓷,在那个时期,又有哪个国家制作出来的工艺品能够与中国的媲美?这些我们的骄傲,我们的辉煌,值得我们子子孙孙高谈阔论。
然而,中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闭关锁国,在鸦片战争中我们惨败。那段腥风血雨、惨不忍睹的历史,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以解脱,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马克思主义中的经济决定文化这一论点,在中国这个不断迈向现代化的国家中再一次验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平均每年GDP增长高达八个百分点的趋势,成为了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
如今,迈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更加日新月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高楼大厦此起彼伏,现代化程度与纽约、曼哈顿、伦敦等城市越来越接近‘中部的武汉、长沙也成为新秀,不断赶超;就连西部的拉萨、兰州也在国家政府的支持下,生活水平变化巨大。可以说,改革开放成就了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中国,中国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现代化的却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做出重大贡献,可是,它也在不断磨灭我们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放眼望去,不难发现,整个中国的城市化几乎没有自己的特色,全部都是千篇一律、千城一面。高楼仍是高楼,都是用反光玻璃与混合钢筋的联合体;马路仍是马路,都是水泥加柏油的组合。在一座座城市中,我们无法分辨它们的不同,无法领略它们与其他城市不同的人文和历史,无法欣赏它们曾经的辉煌。现代化日夜不息地覆盖了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文化印记,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欣赏观。要知道,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并且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既然能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好处,我们为什么只在偶尔的文化节、文化展中才感受到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不能因为现代化而磨灭了我们曾经的骄傲。
当然,传统文化不一定全是好的。迷信、重男轻女等落后观点和陋习虽属于传统文化,但是它们应该被摒弃。现代化导致人们的生活变得忙碌、空虚,心灵得不到较好的安慰,于是,这些落后腐朽的文化就在这些空隙中生根发芽起来。传统的算命先生减少了不代表他们不可以用电脑、网络等高科技算命,形式是变了,但是,追究到底,还是换汤不换药。现代化给了他们更好的传播工具,让人更难分辨它的危害性,这是现代化所带来的又一不好影响。此时此刻,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以科学武装自己,接收先进文化的领导,反对并且严厉打击落后腐朽文化。现代化的前进步伐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与改变。但是,在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发生一系列关系与冲突时,我们必须冷静地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事物。只有把现代化与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才能建设更加美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